時間:2023-10-11 16:14:40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技術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人們的普遍概念中,農業技術僅僅局限在農業生產這個環節,相當于英語中的technique。因此,盡管人們將其擴展到產前和產后,但最終仍然沒有脫離一個“產”字。顯然,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并與傳統農業較低的生產力相關聯。雖然我們運用了一系列先進的“生物技術”、“化學技術”、“物理技術”和“機械技術”,尤其是近來不斷發展中的所謂農業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在農業中的應用以及“電腦農業”、“精細農業”等,但歸要結底無不是以增加農業生產的產量為目標導向的。因而,這些技術在小規模的示范階段,因其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并且在這種農產品在市場上處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使農業增產和增收的雙重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然而,一旦將這些技術在更大的范圍進行推廣應用時,便會出現農民應用先進技術后“增產而不增收”的普遍現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們在選擇應用新技術時,缺乏對市場最基本規律的認識,另一方面則與人們使用了這種單一性的、不完整的農業技術概念有關。在傳統的農業技術概念中,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始終處于分離的狀態。
嚴格意義上的農業技術應該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藝、程序等的總稱,它不僅作用于生產過程,同時也涉及到生產的組織和管理過程;既作用于物,同時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則在于對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變化的、復雜環境中的適應性和能動性。因此,農業技術不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農業生產中的自然風險,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與人所關聯的社會,以減少農業生產的社會風險,并在同市場的關聯中,控制市場風險。
但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農業技術被限定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關系的產物,而忽視了農業技術同樣是人類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結果。人們在選擇農業技術時,往往對農業技術應用的社會性因素考慮不夠。在農業技術由政府供給主導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在制定農業政策和在推廣農業技術時,往往運用靜態的決策方法,即只是根據當前市場狀態,而缺乏對未來市場變化的基本預測,有時是按當前外地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的價格來組織當地的農業生產,決策時存在著嚴重的時空錯位現象。而在當地農產品市場容量極為有限時,農民缺乏有效組織的情況下,造成了農民間的無序競爭,各種農產品收購大戰中,最終受損失的是農民的利益。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廣農業新技術時,均出現過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產,從決策到見成效,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周期。這種決策的延滯效應,使農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隨著政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導致了政府權威性的逐步衰減,農民們甚至發現了“逆政府號召而動”的規律。在用市場行為標準處理一系列相關的問題時,農民行為與政府行為之間的沖突呈日益加大的趨勢。
2.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的價值
面對這種當地市場空間狹小,而政府調動資源能力超強的情況,各地農業技術部門扮演著一個十分尷尬的角色,在增加農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勵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仍然沿用傳統的推廣模式: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在解決農民對技術某方面需求的過程中,往往產生農民所不期望的負效應。大規模推廣的各種新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擾、破壞市場平穩運行的反作用。
嚴格來講,農業技術部門缺乏真正有效的技術,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技術有效性的評價再也不是以前以產量的增加幅度為唯一的標準了,衡量技術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其能產生的經濟效益,而對技術經濟效益的評價只能是通過市場,較之計劃經濟下的專家評估體系更加客觀。顯然,在許多新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業技術部門是同市場脫節的,即所推廣的新技術缺乏市場檢驗的過程。因此,當問到技術人員自己敢不敢首先應用所推廣的新技術時,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慮市場因素時,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要求農民采用新技術,豈不有自欺欺人之嫌?當然,這里涉及到對技術的評價問題,即如何認識技術效益的兩面性。當人們追求技術的正效益的時候,往往會缺乏對技術可能的負效益的應有認識,缺乏對技術應用風險性的正確理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的經濟效益同市場風險呈正相關,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場風險亦愈大。而且,任何技術的經濟效益是同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關聯在一起的,受到市場供求均衡基本規律的制約。
農民在滿足自身對農產品消費的傳統自給自足的生產目標時,農業生產技術以其極大提高產量的優勢,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農業技術進步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廣大農民糧食自給問題。然而,在以市場為導向追求農業的經濟效益目標的商品化生產時,農業便不是一種簡單的生產過程,更多的則取決于同生產相關聯的經營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經營策略決定了對技術選擇的效益。一旦經營策略失誤,技術愈先進,產量愈高,則帶來的損失愈大
由于對技術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增加,傳統農業生產的弊端便顯露無遺。農民尚沒有改變其在市場經濟中的自然人狀態,其對技術的選擇應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嚴重制約。
(1)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場中的有效參與。
(2)農戶處于市場信息不完全條件的多主體決策狀態,所形成的決策趨同性,經常導致農副產品生產的供大于求。
(3)農戶間的無序競爭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場,導致農戶有限資源的內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應的資本市場,農戶調動資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難充分地利用新技術的優勢把握市場機會。
(5)政府技術部門在向農民提供技術時,處于嚴重的部門分割,學科分離的狀態。
所有這些反映出農村地區農業技術進步的落后狀況,并與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適應。農業技術市場發育的滯后,使農民在被動地接受政府部門供給的農業生產技術外,缺乏根據市場機會和其自身特點選擇農業技術的可能性。
3.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進步的體系特征
面對市場,農民不僅需要農業生產技術,同時更需要與農業經營相關的技術。市場經濟體系為農民提供了不同的發展機會,因而也促進了農村社區原來基本上處于同質狀態的農戶間的不斷分化。在同一社區農戶自然資源稟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掌握和應用農業技術的差異,導致并加速農戶間分化的根本性動因。因此,當我們比較同一農村社區農戶間的差異時,會毫無例外地發現,那些社區中的“能人”(專業大戶),較一般農戶,尤其是較貧困戶的優勢,并非僅僅表現在農業生產這類“硬”的技術上,更多的是在“軟”的經營技術上,包括更強的經營能力和組織能力,具有更強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即他們在對其“智能”的應用上,呈現出高于一般農戶的明顯傾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不僅僅是一個生產者,更重要的他們已經或正在成為農業的經營者,即根據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資源特點,組織進行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農業經營活動。在傳統農業中,種什么、養什么以及怎樣種、怎樣養的技術對于農民生存條件的獲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場條件下,生產技術必須在同市場關聯的情況下才能意義。所謂的經營技術,首先是要會進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如何提高銷售利潤,從而制定針對不同市場狀態的經營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場價格風險的措施。顯然,絕大多數農村“專業戶”,通過長期實踐的摸索和總結,基本上具備了這方面的技術能力,使之能更主動和更有效地參與市場,以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而一般農戶的技術水平尚沒有進入到這一層次,使其提高農業效益十分艱難。
當然,即使那些成功的“專業戶”,在追求更高經濟效益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經濟技術,農業生產和經營仍然停留在較小的規模上,導致其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尤其是不能參與到更遠、更大的市場中去。本地農產品市場空間的狹小以及農戶間的無序競爭格局,成為農業提高效益的瓶頸之一。因此,農業組織技術所針對的是如何有效解決農戶小生產對大市場的適應,通過組織的形式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促進農戶間需求和農戶自身特點的分工與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強調并扶持各種類型的農民技術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建立,其實質便是農業組織技術的具體推廣和應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經營呈現出越來越開放的格局,相對于自給自足傳統農業的封閉性,其有效運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礎之上的。農業商品化程度越高,生產經營的規模越大,對有關信息的需求量則越大,對信息的質量要求越高。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益與所采用的信息技術呈正相關。農村中的“小販”在關聯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活躍農產品市場、提高農業效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業流通領域中信息的價值。農業信息技術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傳遞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徑,使信息最終為農業生產經營的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顯然,相對于分散的農戶生產經營格局,有組織有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更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有效性。
同傳統農業的保守性相對而言,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生產經營是以創新為根本動力機制的。國內外實踐充分表明,沒有創新便不會有農業的發展。當然,這里所討論的創新并不僅僅是前述各技術層面上一般意義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強調戰略層面的創新,包括觀念上、意識上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等,運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徑,適應不斷變化中社會、市場環境的要求,從而使農業生產經營能更好地為全社會的發展服務,并更廣泛地調動全社會在農業中的參與。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國應該將農業技術理解為一個體系,即除了農業生產技術外,還包括與農業經營相關的各種技術,包括農業經營技術、農業組織技術、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創新技術等,其在農業中的重要性處于不同的層次。處于下部的技術是基礎,是高層次技術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使農業效益不斷提高,在處于低層次的技術得到基本配置的情況下,則取決于較高層次的技術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數量和質量。嚴格來講,較高層次技術的發展是農業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這五個層次的技術中,除了生產技術是以物為載體外,其他四個層次的技術均是以人為載體的。顯然,掌握和運用這些技術,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則愈高。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不僅涉及到對人的技能的開發,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智能的開發。
4.市場經濟中農業技術進步的戰略
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為農業技術進步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制度環境,并帶來更多的機遇,同時也使建立在計劃經濟體系下的農業科研推廣體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農業技術體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術體系同市場經濟體系的不適應,尤其是傳統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響著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在市場中的行為方式。
依靠農業技術進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現代化的必然戰略選擇。為此,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對現有農業技術體系按照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要求,對其進行改造,加強其同市場的關聯,在提高各級技術人員素質的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技術隊伍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按照農業發展對技術需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農村技術服務體系,促進農業技術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和規模化的發展。
(1)農業技術和農業技術人員需要以技術發展主體的角色參與市場,通過市場檢驗和實現農業技術的效益和技術人員的價值。為此,需要技術市場的建設同其他農業要素市場的建議綜合在一起,根據農業技術的特點,形成農業技術市場運行和管理的規范。
(2)技術人員需要了解市場、研究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建立起農業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同市場-消費者的關聯。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技術人員能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的進程,不斷提高其市場意識和市場能力。
(3)在強調農業“硬”的生產技術發展的同時,農業科技政策需要將重點逐步轉移到對農業“軟”技術的開發上,促進生產技術、經營技術、組織技術、信息技術和創新技術等以市場和農民需求為導向的均衡發展格局。為此,需要根據農業發展和農業技術進步的方向,制定相關的農業技術政策和發展計劃。
(4)建立農業技術體系中部門之間,學科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的合作和協調機制,尤其需要運用市場行為替代政府行為,使市場利益機制在技術資源的配置和技術效益的分配過程中發揮主導性的作用。為此,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科技資源市場化的進程中,提高農業運行的效率。
(5)根據農民對不同技術的需求特點以及其掌握不同技術的能力差異,建立不同形式的技術服務體系,促進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的多樣化和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針對性和及時性。為此,需要借助市場資源來裝備農業服務的手段,而不應沿襲“等、靠、要”的思維方式。
(6)克服技術人員固有的“官本位”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運用利益機制同農業技術的使用者-農民和農業企業建立平等的、互惠互利的用戶和伙伴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調動社會資源在農業技術進步中的投入。為此,需要強調技術人員在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業技術中的利益合法性,促進技術人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迅速實現其角色根本轉換,使之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市場的運行主體。
設施栽培技術發展應用只是近幾十年的事,雖然時間不長,但發展速度比較快,從機械化發展歷程上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設施栽培技術的興起與完善(70~90年代)。設施技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在一些地方出現的小拱棚,但是設施栽培設施比較簡陋,功能不完善,真正大規模興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之后,設施農業的生產由于有了工程技術人員及農機部門的積極參與和組織引導,使進行農業生產的工程設施特別是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和提高,設施栽培技術開始起步,然后由點到面地發展。
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2000~2006年)。隨著設施栽培技術在全省的推廣應用,設施栽培機械化技術被提到了議事日程。2001年農機局開始實施農業機械化創新示范工程項目,把有關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列為創新示范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電動卷簾機械等設施栽培機械化技術與機具進行了創新示范,通過財政資金予以扶持。機械化技術的普及與革新(2006年后)。2007年省農機局將大棚電動卷簾機納入當年農機補貼范圍。2008年7月,農業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快促進設施農業技術的發展,省進一步加大了設施栽培有關農業機械的補貼力度。2010年國家農機購機補貼政策對設施農業進一步加大傾斜力度,將與日光溫室大棚相關的機械與設備列入補貼目錄,幾乎涵蓋了日光溫室大棚所需的機械與設備。這個時期是設施栽培技術機械化技術快速普及的時期,并且電子技術開始在設施栽培中得到了應用,一些自動化控制設備開始應用到設施栽培中,涌現出了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有特色的設施栽培生產基地,并開始引入物聯網進入設施栽培生產中。這些基地通過規?;?、專業化生產,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2設施栽培技術面臨的主要問題
對比國內外設施栽培技術發展,結合設施栽培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在設施栽培技術應用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栽培設施建造標準低,高檔設施少。85%以上的設施栽培仍是以簡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為主,僅具簡單的防雨保溫功能,對設施內溫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氣等環境因子的調控能力不強,一旦遇到惡劣氣候條件,設施栽培作物就可能減產,甚至絕產。從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來看,栽培設施的檔次決定了栽培設備的發展應用,在一個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難用得上自動化的工廠設備。
二是設施裝備機械化程度低,電子技術少。傳統意義上的設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農民工作強度大。近幾年來,隨著設施栽培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高,設施栽培技術與機具裝備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業機具和配套設備仍然不夠完善,現有的設施機械裝備只能說部分替代了勞動力,但整個生產過程仍以人為主,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不高。電動卷簾可以有效解決人工卷放溫室覆蓋物費時費力的問題,但自動化程度也不高,僅限于機械卷簾替代人工卷簾放作業。另外,設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勞動強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實采摘等沒有相應的機械設備可以代替。
三是設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術少。近幾年,由于看到了設施栽培給農戶和社會帶來的顯著效益,各級政府也圍繞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做工作,壓縮糧食面積,擴大設施蔬菜栽培面積。但是,現有的設施栽培技術的應用主要是一家一戶中實施,栽培管理主要靠個人經驗,栽培設施內溫、濕度調控以人工調節,肥料營養、病蟲害防治還處在憑經驗決策時期,加上現有設施栽培技術不配套、不規范,缺乏量化指標,致使現有設施條件下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始終難以上檔次上水平。特別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農戶信息不靈,市場流通不暢,豐產不豐收,直接影響到菜農的積極性和經濟收入。
四是設施栽培土壤質量低,無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種的溫室大棚,土壤質量問題已經明顯顯現,土壤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礦物質增多、板結,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微生物含量減少。由于土壤質量的下降,影響了設施栽培蔬菜的產量和質量的提高。無土栽培雖然優勢明顯,但由于目前生產成本高,配套設施不健全,尚未被農民接受。無土栽培技術雖然比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觀光農業示范園。
3今后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趨向
關于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方向,毫無疑問,機械化、電子化程度在設施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今后我們要充分利用農業發展的有利政策,抓住發展設施栽培技術的機遇,加快設施栽培技術中的機械化、電子化新信息技術的應用。
一是要提高設施栽培機械化裝備水平。設施栽培機械化裝備不同于一般的大田作物,由于設施栽培作物品種多,農藝要求千差萬別,要想實現裝備水平快速提升有一定困難。究其主要原因,標準化程度低,種植多樣化是制約農業機械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要做好栽培設施建造標準化工作,為未來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提供基礎條件。另一方面,對于已經成熟的機械化技術與設備,要分作物分環節重點突破,比如目前可以大力推廣溫室栽培中需要迫切的小型農業機械耕作技術、溫室智能化環境、節水灌溉與水肥一體化技術、高效低量與超低量噴藥植保技術、二氧化碳施肥技術、物理農業技術等。然后,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嘗試引入電子控制系統與設備,走分區、分層、分級實施的推廣路子。
二是推進設施栽培的規?;彤a業化。實踐已經證明,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必須走規?;l展的路子。設施栽培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方式,只有形成相當規模的生產,才有可能形成強有力的品牌效應,從而使資源優勢得到有效的開發與持續利用。因此,應以有前途、規模大的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規模化設施農業示范生產基地,加快設施農業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旱地農業;發展趨向;技術
中圖分類號:U4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9-0320-01
一、前言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耕作產出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人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和生存物質。一方面我縣水資源缺乏,并逐年減少;另一方面我縣旱地幅員遼闊,土地資源相對豐富[1]。這就使得發展旱地農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通過運用科學技術來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是發展旱地農業的重要途徑,所以對旱地農業技術的研究變得舉足輕重。
二、限制旱地農業發展的幾個原因
在長期的旱地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在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旱地農業技術包括了種植制度的選擇,抗旱或耐旱作物品種的選育技術,、培肥地力技術、旱作栽培耕作技術、化學劑調控技術及節水灌溉技術等。但同時在長期的耕作過程中,也暴露出現有技術的局限性。
1.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
影響旱地農作物生長的因素包括:水分、光照、土壤條件等。土壤水分狀況決定著旱地作物的需肥量和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能力。在我縣旱地農業分布區域限制旱地農作物生長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土壤板結,保水力下降,肥力低;二是地下水位降低,水資源匱乏,作物吸收下降;三是降水季節變化率大,供水不及時;四是水土流失嚴重,蒸發量大。水分和肥力是作物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重要生存條件[2]。作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肥力種類的吸收情況不同,追加肥料的種類和數量往往取決于作物的種類和生長時期。
2.耕地撂荒現象嚴重
雖然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例如取消農業稅,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發展,非農勞動的收入水平高于農業勞動,在加上農業基礎設施滯后等原因,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耕地撂荒的耕地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耕地撂荒現象嚴重,導致耕地面積急劇的減少,大量的土地閑置[3]。雜草叢生,土地的肥力減弱,水土流失,沙化現象出現。
3.栽培模式陳舊
傳統的栽培模式結構單一,土地利用率低。有限的土地上種植單一作物,例如玉米或小麥,利用局部空間,光照面積較小,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多年種植同一作物,還會使土壤中礦物資源利用單一,造成某一物質缺乏,土壤的肥力下降,板結成塊。此外,單位畝產出值有限,投入產出相符,單位耕地的效益較低。
三、旱地農業技術發展趨向
通過農業新技術和種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耕地面積的產出量已經成為旱地農業的發展趨向。我縣農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
1.應用地膜覆蓋
在土地較為干旱的地方,采取地膜覆蓋能夠有效的保護農作物所生長環境之中所需要的水分,從而能夠在較為干旱的土地之中種植一些不特別依賴水資源的農作物,導致在同樣的土地之中也能做到每年的農作物不一樣,從而做到養地的作用[4]。
2.半旱地農業技術
半旱地技術可以理解為選擇合適的作物生長階段,進行適量的缺水灌溉,以達到節水保產的目的。同一作物品種,各個生長生理過程對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各階段水分虧缺對與產量形成的影響程度不同。不同作物和品種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顯著差異。利用作物品種的需水量特點進行水分的供應,可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在適度水分虧缺環境中生長的作物較在充足水分條件下生長的作物對干旱的來臨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從國內外已有研究結果可以取得這樣的認識:干旱缺水不一定降低產量[5]。這是由于許多作物在適度水分虧缺環境中生長的作物較在充足水分條件下生長的作物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半干旱技術既可以節約大量用水,又可以使最終產量基本不受影響。通常的實施措施為有限灌溉、根系分區交替灌溉等。
3.水肥耦合技術
水分和肥料是作物生長必須的條件,作物生長需要一定的水分和肥料供應, 因此研究水肥耦合技術十分關鍵。通過測定土壤中肥力和水分含量,再根據作物生長特點及需肥需水規律,建立以肥、水、作物產量為核心的耦合技術模型[6]??蓪崿F合理施肥、充分發揮水肥協同效應,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水肥耦合技術可以同時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4.選擇優良品種
沒有好種子,僅僅有好的農作物生長環境,無疑是巧婦然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在對土壤環境采取一定的處理之后,還要選擇好的品種來進行種植。這樣就能夠起碼在種植農作物的開始就做好第一步,能夠為農作物高產做好準備。另外優良品種的選擇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因為當地的環境較為干旱,所以首先在農作物的選擇上就要選擇適應當地土壤環境的農作物,不能選擇一些喜好水資源較為豐富的農作物,那樣就事與愿違了。另外根據當地的突然環境選擇農作物也是需要將種子進行一些對比實驗或者篩選的方法來選擇出一些較好的種子進行種植,以便發揮優勢,實現干旱土地也能高產的目的[6]。
5.增加物質投入
杜宇不同的農作物要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并且要根據其作物的生長環境來選擇正確的施肥方法和周期。摘要的技術方法有以下幾種:1)目標產量施肥法,主要是根據農民對于作物的產量需要來進行給定的肥等物資的投入;2)集中施肥,主要是根據作物的不同來進行統一的集中施肥方法;3)不均勻施肥法;是用于一些比較特殊的作用,是一種有選擇的施肥方式方法。只有根據特定的農作物,農民的需求和土壤的具體情況才能夠決定施肥的具體方法,做到即高產又養地的效果。
四、結束語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單位耕地面積的產出量,我縣農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導致大片土地撂荒現象的出現,農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因此,發展集約型土地經營模式成為新的土地政策導向。這種模式有利于土地集中種植、合理種植、機械化種植,也有利于新型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增加土地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 閻波.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研究[J].《農村經濟與技術》,2016(12):23-24.
[2] 胡立峰.麥/玉兩熟區農作模式分析及輪耕模式探討[J].《中國農機化》,2016(12):243-246.
[3] 劉和俊.農村耕地撂荒問題透視[J].《農村經營管理》,2016(11):24-25.
[4] 鄧宏文.旱地農業發展淺見[M].《農業出版社》,2016(07):122-161.
1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現狀分析
在我國節水經驗不斷積累和實踐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我國節水農業技術創新和研究成果的應用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術研究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頸,主要表現為我國現有節水技術還不能為建立一個現代高效節水農業體系而提供完善的技術支持,在經驗和數據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缺少對節水農業發展相關的應用技術研究。在節水技術研究和發展過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監督和管理,缺乏規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綜合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在我國節水農業系統中,節水設備不能緊跟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步伐,很多設備都比較落后,在使用過程中表現的很不穩定,而且出現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國節水設備的研究還不是很令人滿意,很多節水材料和技術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同時,我國的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對農業節水的信息技術的傳播比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較差,相關的技術人員對節水農業技術不是很重視或者說重視程度不足。
2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2.1 積極利用生物技術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節水能力
現階段,研究比較熱門的節水技術就是對作物自身的接水潛能進行全面的挖掘和開發,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自身就具備了一定的節水能力,因此,在進行生物技技術節水方法研究過程中,應該對作物的自身生物調節作用進行分析,將其應用到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去。在研究過程中應該從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節水技術的同時,還要切實提高農作物的茶涼以及對水分的利用率。最終保證將水是從傳統的濕法生產轉變為高產量、高品質變化的關鍵技術。
2.2 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也就是區別與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在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中研究比較熱門的技術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儲存和利用,對生活污水能進行凈化處理后循環使用,苦水和咸水經常處理之后回收利用,這些技術都已經成為了我國乃至世界各個國家重點研究用于解決農業用水危機的主要研究領域。同時這些節水技術也成為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我們在進行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過程中應該對上述的幾個技術進行充分的研究。
2.3 節水技術研究過程中逐漸融入了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
隨著計算機產業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以及智能技術等的高新技術逐漸的應用到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這些高新技術與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進行完全的融合和發展,使得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逐漸的進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領域。目前,在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融合高新技術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對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行模擬,通過對作物生長周期進行模擬發現作物的節水點在那個階段,然后在作物種植過程中就能根據模擬的節水點采取相應的節水措施;其次,通過利用現代智能技術,對本地區的氣候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節水因素進行實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種就是利用3S循環技術對作物的需求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的監測,對作物生長的蓄水情況進行智能監測,并結合有效地動態信息管理、采集、傳輸和分析等技術的應用對需要灌溉的農作物面積進行有效地灌溉處理。
2.4 新材料和設備不斷的應用
在未來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趨勢采用功能齊全,能耗低,環保、經濟節約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術,利用先進的生產和制造技術,不斷促進現代節水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產品的應用性能,保證設備和產品能夠更好為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而服務。
3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發展建議
3.1 積極宣傳,統一思想,提高認知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水資源缺乏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我國農業發展缺水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資源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還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因此,在節水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我們做好對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宣傳和教育工作,讓社會上每一個成員都提高節約用水的意識,節約用水從自身開始,在社會上還要積極的宣傳和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這是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得以全面實施的思想方面的準備。
[關鍵詞]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 發展現狀 發展趨勢 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 S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5-0294-01
進入新世紀以來,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全球性的缺水和干旱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對水資源的需求很高,最近幾年,節水問題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發展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對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居民正常用水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平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現階段我國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傳統技術和高科技技術相互融合和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如何確定我國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和發展重點,對于我國現代節水農業的發展目標以及確保我國農業用水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和糧食生產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現狀分析
在我國節水經驗不斷積累和實踐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我國節水農業技術創新和研究成果的應用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術研究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頸,主要表現為我國現有節水技術還不能為建立一個現代高效節水農業體系而提供完善的技術支持,在經驗和數據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缺少對節水農業發展相關的應用技術研究。在節水技術研究和發展過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監督和管理,缺乏規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綜合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在我國節水農業系統中,節水設備不能緊跟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步伐,很多設備都比較落后,在使用過程中表現的很不穩定,而且出現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國節水設備的研究還不是很令人滿意,很多節水材料和技術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同時,我國的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對農業節水的信息技術的傳播比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較差,相關的技術人員對節水農業技術不是很重視或者說重視程度不足。
2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2.1 積極利用生物技術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節水能力
現階段,研究比較熱門的節水技術就是對作物自身的接水潛能進行全面的挖掘和開發,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自身就具備了一定的節水能力,因此,在進行生物技技術節水方法研究過程中,應該對作物的自身生物調節作用進行分析,將其應用到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去。在研究過程中應該從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節水技術的同時,還要切實提高農作物的茶涼以及對水分的利用率。最終保證將水是從傳統的濕法生產轉變為高產量、高品質變化的關鍵技術。
2.2 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也就是區別與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在非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中研究比較熱門的技術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儲存和利用,對生活污水能進行凈化處理后循環使用,苦水和咸水經常處理之后回收利用,這些技術都已經成為了我國乃至世界各個國家重點研究用于解決農業用水危機的主要研究領域。同時這些節水技術也成為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熱點。我們在進行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過程中應該對上述的幾個技術進行充分的研究。
2.3 節水技術研究過程中逐漸融入了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
隨著計算機產業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以及智能技術等的高新技術逐漸的應用到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這些高新技術與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進行完全的融合和發展,使得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研究逐漸的進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領域。目前,在現代節水農業技術中,融合高新技術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利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對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行模擬,通過對作物生長周期進行模擬發現作物的節水點在那個階段,然后在作物種植過程中就能根據模擬的節水點采取相應的節水措施;其次,通過利用現代智能技術,對本地區的氣候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節水因素進行實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種就是利用3S循環技術對作物的需求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的監測,對作物生長的蓄水情況進行智能監測,并結合有效地動態信息管理、采集、傳輸和分析等技術的應用對需要灌溉的農作物面積進行有效地灌溉處理。
2.4 新材料和設備不斷的應用
在未來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趨勢采用功能齊全,能耗低,環保、經濟節約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術,利用先進的生產和制造技術,不斷促進現代節水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產品的應用性能,保證設備和產品能夠更好為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而服務。
3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發展建議
3.1 積極宣傳,統一思想,提高認知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水資源缺乏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我國農業發展缺水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資源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還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因此,在節水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我們做好對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宣傳和教育工作,讓社會上每一個成員都提高節約用水的意識,節約用水從自身開始,在社會上還要積極的宣傳和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這是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得以全面實施的思想方面的準備。
3.2 多部門聯合工作提高農業用水的效率
農業生產中節約用水不單單是農業部門的事情,還包括了水利部門、氣象部門、環保部門以及政府宣傳部門和行政部門的支持。提高農業用水的效率緊緊依靠一個部門的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對于上述的各個部門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建立綜合協調辦公機構,從組織角度出發為部門聯合創建一個必要的條件;其次,按照項目管理的辦法聯合其他部門組織和實施;再次,制定完善的各個部門都能參與其中的規劃方案,為保證多個部門協同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最后,充分發揮地方各個部門的作用。在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發展過程中只有保證全面發揮各個部門的積極性,才能保證工作順利的進行下去。
3.3 強化對現代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現代生物節水是利用和開發生物體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潛力,實現了農業節水的目的,其特點是研究時間長、難度大,應用中投入小而效益高,潛力大而應用前景廣闊。因此,在今后應把現代節水技術的研究,作為農業節水的重點來抓,不斷促進現代的節水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和推廣。同時針對目前農民,對現代農業節水技術了解的不多,認識不足的現狀,加大示范和推廣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吳普特,馮浩.中國節水農業發展戰略初探[J]. 農業工程學報. 2010(06)
[2]康紹忠,胡笑濤,蔡煥杰,馮紹元. 現代農業與生態節水的理論創新及研究重點[J]. 水利學報. 2014(12)
[3]許迪,龔時宏,高本虎,劉群昌,余根堅. 中國節水灌溉產品質量現狀分析及改善對策[J]. 農業工程學報. 2004(05)
[4]龔時宏,高占義,王曉玲,董雁飛. 全國300個節水重點縣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應用[J].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 2013(04)
[5]許迪,吳普特,梅旭榮,康紹忠,錢蘊璧. 我國節水農業科技創新成效與進展[J]. 農業工程學報. 2013(03)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為設立在縣鄉兩級為農民提供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農業機械、農村能源、農村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服務的公益性農業服務組織,在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我市農業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國發〔*〕30號)、《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意見》(皖政〔*〕69號),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為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和技術支撐為目標,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的要求,加大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力度,合理布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構建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二)基本原則。堅持精干高效,科學設置機構,優化隊伍結構,合理配置農業技術推廣資源;堅持政府主導,支持多元化發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職能,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鼓勵各地進行探索和實踐;堅持統籌兼顧,與農村綜合改革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相銜接,處理好改革和穩定的關系。
二、改革和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主要內容
(一)明確公益性職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主要是:關鍵技術和新品種、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范,技術的集成推廣,農作物和林木病蟲草鼠害、動物疫病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和強制性檢驗,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和農作物苗情監測,農村能源和水資源管理、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防汛與抗旱技術推廣,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農業職業技能鑒定的培訓和服務等。
(二)合理設置機構。各縣市區要以合并后的鄉鎮為單位,成立農業綜合服務站,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人、財、物、事“四權”收歸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管理,農機、畜牧、林業、水務等有關部門配合管理。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性質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所需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未完成鄉鎮機構合并的縣市區,其鄉鎮農技推廣機構人、財、物、事收歸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按照“整合力量、專業互補、精干高效”的原則,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和實際需要,重新核定所需編制,其編制不得高于原鄉鎮事業編制總額,非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不得占用編制,并注意保持各種專業人員之間的合理比例。
(三)完善管理體制。各縣市區農業主管部門要會同農機、畜牧、林業、水務等有關部門根據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特點,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發揮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用的管理體制,對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管理要實行四項制度:一是合同用人、崗位管理的用人制度,做到以崗定人、定責,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聘用的方式,選拔有真才實學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進入農技推廣隊伍。二是以實績為指標的考評制度,把農民評價和基層干部的評價納入到考核體系,建立優勝劣汰的評聘機制,一年一考評,對考評不合格人員予以調整工作、低聘或解聘。三是實行與績效掛鉤的分配制度,將農業技術人員的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掛鉤。各地要按照國家關于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關規定,認真落實績效工資分配的相關規定和向縣以下農業技術人員工資待遇傾斜的政策,鼓勵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四是財務縣管制度,所有財務由縣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實行定期審計。
(四)創新服務方式。建立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包村聯戶制度,形成農業技術人員抓科技示范戶、科技示范戶帶農戶的科技入戶機制。利用科技示范場(基地)等搞好農業科技示范樣板,規范各類技術服務行為,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信用自律制度。
(五)放活經營、培育多元化服務組織。積極穩妥地將國家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承擔的農資供應以及產后加工、營銷等服務分離出來,按市場化方式運作。鼓勵其他經濟實體依法進入農業技術服務行業和領域,采取獨資、合資、合作、項目融資等方式,參與基層經營性推廣服務實體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積極支持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中介組織等,圍繞政府農業技術推廣規劃和重點,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三、保障措施
(一)成立組織,加強領導。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各地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要及時納入工作日程,主要領導要親自抓,研究解決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各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扎實抓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工作。
(二)廣泛動員,統一認識。各地要利用電視、培訓、會議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意義,切實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認識提高到事關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協調好各方面利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三)認真制定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各縣市區政府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實施方案,并報省政府審批,涉及到機構編制調整的須報省編委審批。各地要加強對改革重點環節的組織指導,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處理好改革與穩定的關系,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好動員部署、競聘上崗、分流人員、鞏固提高等工作,確保到*年10月底基本完成改革的各項工作。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技術的更新換代,農業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但在我國一些山區農業技術仍然落后。所以搞好山區農業的發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現在看來發展農村經濟尤為重要,本文就通過分析現階段山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做簡要概述,同時提出解決方法的相應措施。
關鍵詞:
山區;農業;問題;措施
1山區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人手欠缺、效率低下
山區的經濟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因為在一些偏遠的地區仍然存在手工耕種的模式。在一些山區由于受地形方面的條件限制。
1.2二度加工困難
因為山區的經濟落后使得收成好的糧食不能夠進行再次加工,因為技術的落后人們不能有效的合理利用糧食作物。
1.3市場體制僵硬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山區的地理位置也成為阻礙農業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交通的不便利,使得山區糧食走不出去。
1.4科技體系不健全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山區農民對于現代化科技體系認識不到位,科技意識淡薄,不能夠接受新鮮事物的更新換代。這也是山區落后的主要原因。
2促進山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山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帶動,山區的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建始縣特有的科學發展觀。給建始縣的農產品提供有利的產品保證,山區的經濟應以高效、增產、質高的發展水平促進山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1先進的政策支持
作為山區的主管部門,政府應該加大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支持,利用優質的條件進行經濟的指引,并且應加大力度投資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發展經濟時借鑒優秀的技術,從中積累經驗,同時也可以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山區經濟的指導發展。
2.2突破束縛,改革創新
要想從根本上帶動山區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從思想上改變傳統觀念。陳舊的思維方式成為束縛農業經濟的主要因素。只有創新思維,改變種植管理模式,應做的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即把農業發展方式由依靠資源投入轉變到依靠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資源利用率上來,由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投入、資金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創新經營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單純的數量擴張轉變到質量效益并重上來。
2.3完善科技體系的建設
完善的科學管理體制是帶動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這就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指導,對于專業技術人員,相關部門可以從外部引進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組織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制度的完善。針對性的對山區進行戰略方法實施。另外,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對于外出務工人員回鄉進行資金補助。大學生下鄉指導也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的農業技術已經引進我國農業經濟。在農業種植方面,強化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通過和專門研究機構的有效配合,培育優良的品種,進行山區種植。在收獲時可以對外加工廠進行有效的配合。建立一條龍生產、加工、出售的服務體系。從而發展山區特色食品對外貿易。
2.4服務系統完善
修建道路,提供信息服務,加強公共服務,擴大信息來源,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發展生產,以防產業發展的盲目性。在農業管理體制上嘗試一定的創新,市場調節優先化,靈活有序的市場調節可以對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管理服務部門進行資產、組織和職能調整,創建服務于產加銷一體化的管理體制。農產品流通體制方面也可以實現一定的創新,如可以通過加快糧食流通等重要農產品的流通來強化市場化進程,深化國有流通企業改革,解除地區間、行業間的行政壁壘和市場封鎖,建立“綠色通道”通過加快建立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農產品流通調控制度,改進市場運行監測手段,建立規范的市場監管機制,確保重要農產品的安全儲備和對農產品進出口的有效調控。
3結語
山區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專業技術的帶動,實現山區特色農業建設,最為關鍵的是發展適合縣經濟建設的體制。運用先進的機械設備進行農產品加工。用現代科技和產業體系提升山區農業的發展水平,用現代化的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發展,用現代化的理念引領農業的發展。
作者:朱思軒 單位:建始縣官店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