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10:47
序論:在您撰寫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
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指出,近年來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學位授予與研究生培養體系日益完善,學科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從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學術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并重的轉變。為了在規模的主旋律下注重培養質量的提高,在切實提高質量的進程中穩步發展規模,高等學校迫切需要通過改革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來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研究生課程是旨在使研究生獲得利于培養目標的教育性經驗,并為此而建構的學習科目及其教育、教學活動系統或學習者共同體。強調學生的課程“參與”以獲得教育經驗,強調對課程的全面考察,既要關注靜態的課程內容,又要注重動態的課程實施?,F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是一種“本科化”的培養模式,其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教學形式與本科雷同、導師指導不夠、科研訓練不足、管理過于集中等五個方面[1]。暴露出的主要問題表現為:(1)在培養目標上:重學術型人才培養,忽視專業型人才培養;(2)在培養過程中:強調“共性”,忽視“個性”;(3)培養機制不順,培養質量不高。要構建一個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必須遵循如下原則性框架:
一、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我國研究生教育歷史相對較短,在確立研究生教育之初,其課程設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鑒國外課程設置的體系與模式。但在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具有我國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一般由四大部分組成: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2]。我國的兩種研究生培養模式,即學術學位研究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前者以培養從事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為目標,側重于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際研究能力的培養;后者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員為目標,側重于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3]。兩種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體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筆者主要探討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
(一)目前研究生課程教學管理實行學分制
大部分高校要求碩士生修完35個學分左右的課程方可畢業(即15 門課程左右,文科專業更多)。當前許多高校正在進行縮短碩士學制的改革,如果碩士生需要完成的課程總學分數保持不變,那么課程總門數偏多。
(二)研究生課程設置在體系上缺乏層級性
碩士研究生課程與本科生課程拉不開檔次,碩士研究生的公共基礎課程、部分專業基礎課程,甚至專業課程,存在著與本科生課程在內容上的重復,只是體現在對本科生課程內容在橫向層面上作平面式的擴展上,沒有凸顯碩士研究生教育在課程內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課程,也沒有凸顯其高于碩士研究生課程內容的水平,同時,體現其高級課程的門數也較少。
(三)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偏多
公共外語和政治理論課在課程體系中所占比重過大,客觀上擠占了專業課程的學時,影響了專業課程設置。目前研究生公共外語課時數很多,但學生的外語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突出表現為研究生的外語聽說能力以及專業外語的寫作水平難以滿足專業學習和研究的需要。為此,應加強在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占重要地位的專業外語課程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
(四)實踐課偏少
面對創新時代,大學紛紛競相高舉創新型大學大旗,力求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應當具備創新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每年新錄取的研究生中應屆本科生的比例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研究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因此,大力提高課程體系中實踐課程的比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勢在必行。
(五)重視本學科課程,忽視跨學科課程
對跨學科課程缺乏詳盡的規定和要求,也沒有提供有利條件,使這些課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當前我國高校碩士研究生所修的課程總門數通常是15 門左右,學生任選課程不超過2 門,所修的跨學科課程不超過2 門,有相當大比例的研究生未學習任何跨學科課程,理工科類研究生尤為嚴重。國外研究生培養的實踐證明,跨學科課程在拓寬研究生知識面、拓展學術視野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急需加大開設研究生的跨學科課程數,加強跨學科課程的設置。
(六)部分課程內容較為陳舊、前沿性不夠
有些研究生專業課程內容跟不上科學技術和時代的發展,課程內容未更新,過于陳舊。另外,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多年來使用同一本教案,未吸取該專業課程的新知、了解該學科發展動態,靠吃老本教學生,講解內容早已過時。部分課程內容反映不出學科領域內的一些最新知識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專業學科領域的熱點、重點、邊緣學科和高新技術的研究和發展等很少能盡快反映到課程內容中。還有一些課程只是名稱變了,即“換湯不換藥”。
二、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應注重的幾個方面
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是影響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課程體系既要有經歷史檢驗的優秀課程,還要有針對現實、面向現代化建設的課程,更重要的是應該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課程。結合參與課程體系建設的一些經驗,筆者認為研究生課程建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體系改革應與研究生教育學制的調整緊密結合
當前,我國高校的研究生學制正從“三•三制”向“二•四制”過渡。研究生學制的改變實際上是對學士、碩士、博士培養目標和功能的重新定位,碩士學制三年改兩年,實際上是為了打造更多實用型人才[4]。研究生學制的改變,不僅要求我們根據新的時間安排調整現有的課程門數,更重要的是根據新的培養目標,重新規劃現有的課程體系結構。對于博士生教育而言,學制的延長也要求對現有的課程體系結構進行重新調整。
(二)實現本碩、碩博課程的總體化設計,保障課程體系的層級性
研究生課程設置在體系上缺乏層級性,與本科生課程拉不開檔次,這是目前我國課程體系設計中存在的突出問題[5]。據相關研究表明,我國高校的在讀研究生中,應屆生考取的占一半以上,其比重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對本科、碩士和博士的課程體系進行總體化設計,不僅是應屆生比重增大的要求,也是關注不同教育層次課程間的差距、避免課程內容簡單重復、保障課程體系層級性的要求。我們應結合高校數字校園綜合管理平臺的相關信息系統,采用智能化課程編排,如網上選課、課表編排、考試安排、學生成績、教材管理等都采用信息系統編排,避免重復,這樣的一體化設計模式,確保課程體系的層次性。
(三)優化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與教學,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從學分要求來看,目前我國高校的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外語和政治理論兩門課程的學分之和占總學分數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為此,這兩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對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意義尤為重大。那么可以考慮通過加強專業外語的教學來提高外語課程的教學效果,而政治理論課程的改革則可采取如下措施:內容上,隨著教育層級的從低到高,“政治性”內容應逐漸減少,“通識性”成分應逐漸增多;在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上,可輔之以“專題講座”的形式,改變一位教師主講到底的“大課程”教學方式。
(四)增任選課程比重,課程設置多樣化,構建研究生個體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可分為兩個層面:“專業層面”和“個體層面”,后者即研究生個體基于“專業層面”的課程體系,結合自身實際所形成的課程體系。
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同一學科專業的不同定位以及不同研究生個體,對于課程設置的要求不一樣,這表明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具有“多樣性”特征,與這一特征相適應,“避免統一化,突出差異性”,形成具有個性化的研究品格、個性化的研究方向、個性化的研究視野和獨立的思考,已獲得獨創的研究成果[6]。
(五)培養創新型人才,積極開設創造性課程
各國已經紛紛采取多種形式,培養研究生的創造精神和能力。美國每年都要舉辦“青年科學人選拔比賽”;日本開設“創造心理學”等課程,并開展一些發明創造活動的競賽。面對新世紀的科技挑戰,結合“2011工程”的需要,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創造性思維,開展創造活動,增設“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管理”、“應用創新”、“創新與發展”、“創新與新概念開發”、“設計家與企業家才能”等創新課程。
(六)注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
目前,以職業需求為導向,注重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加強研究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臨床醫學將逐步推行“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構建“四證”合一的“5+3”模式:研究生學歷證書、碩士學位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書和臨床醫師資格證書。
在未來迅速變化的世界里,唯有創新研究生培養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其具有創新能力,并不斷提高科學預見能力。正如劉延東委員所強調的,要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管理監督機制,全面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進程中邁出更大步伐。
參考文獻
[1] 劉鴻. 對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J].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65-167.
[2] 吳鎮柔,陸叔云,汪太輔. 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史[M]. 北京理工大學,2001.
[3]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學[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專家. 碩士生學制縮短是為了打造實用型人才[N]. 北京:中國青年報,2004 07 12(6).
關鍵詞:創業教育;就業教育;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5月19日
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27萬,比2013年增加2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畢業生就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在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很多畢業生面對擇業存在許多困惑。顯然,高等教育擴招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因此,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不僅要調整學科專業結構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求,還要切實加強創業與就業課程建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掌握擇業技巧,為畢業生順利創業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和指導。
創業與就業課程是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針對大學生特點組合開設的一門體現高等教育創業就業導向的綜合性課程。目前我國高校創業就業教育形式單一、內容零散,缺乏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盡管隨著創業與就業科學研究成果對其學科內容及其體系的不斷豐富,創業與就業教學也通過一定的課程內容更新和課程設置來反映這些研究成果,但創業與就業科學的交叉融合還未形成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如何通過課程融合來促進學科體系形成便成為創業與就業課程體系建設重要任務之一。
一、以能力培養和創業就業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
創業與就業課程通過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形勢分析,以增強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為引領,以引導高校學生理性規劃職業生涯發展為課程主線,以就業觀念、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創業知識與能力為依據,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設計課程內容。通過真實崗位能力或技術應用能力分析,確定相應的創業就業技能或能力模塊,設置對應的實訓項目。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強調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分解出創業就業所需的能力要素,形成由基礎技能,核心技能和綜合技能構成的教學內容體系: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準備與訓練、就業準備與訓練三大模塊。
創業與就業課程教學目的在于明確職業崗位人才規格、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目標定位的基礎上對高校學生的創業與就業觀念進行科學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企業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了解創辦和經營企業的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理性評估自身特質,確立創業定位;使學生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合理規劃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掌握一定的求職擇業技能和技巧,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從而將課程目標對準某種職業,落實到具體崗位,就業方向直接在學校人才培養的課程方案中清晰體現,使課程目標直接與就業目標掛鉤,縮短學校教育與就業需求之間的距離。
二、構建全程化、分階段的創業與就業課程體系
高校學生創業與就業教育是一個延續不斷的過程,創業與就業課程的建設需構建一個從入學到畢業的全程化的課程體系。創業與就業教育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貫穿整個大學學習的全過程,讓大學生從進入大學就開始關注創業與就業。在貫穿全程的基礎上,課程設置還應針對大學期間不同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教育教學內容各有側重。如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環節應在大一、大二階段統一開課,主要幫助學生樹立就業觀念,增強就業意識,強化競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培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加強綜合能力的訓練,著重自主創業、考研、出國、求職等就業方式的指導。創業訓練教學環節在大三階段統一開課,著重創業技能培訓及自主創業的引導。就業訓練教學環節在大四階段統一開課,主要進行就業政策的學習、就業形勢的分析、就業信息的搜集、求職準備、擇業技巧、心理調適、職業測評等具體問題的指導和實用戰術的訓練。
入學教育應該從大一開始,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幫助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使他們盡快找到正確的人生定位和奮斗目標。在大一、大二階段,最重要的是把學生的職業理想樹立和專業畢業流向結合起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啟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幫助大學生認清畢業時面臨的就業壓力,使學生明白就業是自己的事,就業過程中最具競爭力的是自己的能力與素質,幫助學生逐步確立將來的就業方向,進行自我認知訓練及試探性的職業生涯設計,合理規劃大學期間的生活及將來的出路。并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規劃驗證,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測試,了解其心理、性格特征和與之相適應的職業適應范圍,修改完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大三、大四階段是職業發展規劃的實施階段,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創業就業意愿增加創業與就業課程,聯系實際,針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鼓勵學生增加參與競爭的籌碼。本階段主要以咨詢、分類指導、模擬訓練、案例分析的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水平,為將來的創業、就業儲備知識和能量。既要引導他們認真學習,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重點培養各種能力,又要為他們提供實踐和培訓的機會,培養較強的實踐能力。通過創業過程各個環節的技巧指導與訓練,讓學生掌握創業思維方法、創業方向的選擇、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團隊和創業資源管理的技巧與方法等。就業準備及訓練課程則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環節;結合就業形勢,既加強就業準備及訓練課的理論教學,又指導學生參與擇業實踐的訓練,通過模擬擇業實際過程,提高擇業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其擇業競爭力。
三、突出創業與就業課程體系的實踐創新
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還要結合學校專業優勢和學生的專業特點,突出可行性和實用性,精心制定創業就業教育教學計劃,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案例教學等教法,實現課程體系與相關技能平臺、創業就業實踐平臺、創業就業實踐項目的相互支撐。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知識講授、分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活動來組織教學,倡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樹立自主意識、職業意識和創業意識,確立正確的職業發展目標,為實現自身職業發展和職業成功打下扎實的基礎。
通過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模擬面試、創業就業實踐、崗位實訓等方式對課程進行有益補充,開展職業規劃、技能培訓、就業形勢講解、就業技巧輔導等方面的講座和指導活動。建立就業實踐與實戰體系,通過就業實踐提供真實工作預覽,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以創業指導中心為依托,以“挑戰杯”及“創新?創意?創業”等創業大賽為平臺,在校園內大力推進創業教育。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成功創業校友為大學生授課,講述創業就業知識和相關專業技術知識。為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構建學生與社會聯系、到單位實踐就業的暢通渠道,建立教學實習與就業實踐基地。舉辦大型的就業實踐雙選會,為學生到企業實踐搭建平臺。
四、加強創業與就業課程教材建設
教材是課程內容的載體,在教材建設中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突出教材的科學性、思想性、實踐性、針對性及創業就業理論的完整性。創業與就業課程的教材建設應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實際和提高學生創業就業素質的校本教材,無論是結構設計、案例選擇還是實訓活動,均把創業就業素質和能力的訓練作為主線。在內容選取上,針對在校學生動手能力差、創業就業能力欠缺、職業素養水平偏低等現狀分別設計各章知識點、教學案例、實訓活動、深度思考等模塊,旨在強化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環節,以實現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材內容設計上,職業生涯規劃按照一年級(生涯認知階段)、二年級(自我探索階段)、三年級(探索環境階段)、四年級(生涯發展階段)來編寫,圍繞階段主題開展教學工作。創業準備與訓練從創業思維(高效創業思維的基本方法)、創業方向選擇(創業方向的選擇原則與方法)、創業機會識別(創業機會識別過程、技巧)、創業資源管理(創業資源獲取途徑、技巧)、創業團隊管理(創業團隊組建及重要性)、新企業開辦(企業注冊流程、相關文件編寫)來編寫。就業準備與訓練從心態準備(主動求職積極性的調動)、職場調研(如何了解目標行業、職位)、渠道分析(獲取求職信息和該獲取職位的渠道)、政策解讀(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就業困惑的解讀)、文書準備(簡歷、求職信的書寫)、筆試面試(禮儀、著裝、技巧等)、細節管理(其他想對畢業生說明的問題)來編寫。
創業與就業課程是遵循職業教育規律,針對大學生特點組合開設的一門體現高等教育創業就業導向的綜合性課程,對創業與就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可以提升課程的教學水平,加快課程教材建設,這對于大學生成才觀的建立、就業觀念的更新、擇業技能的增強、就業率的提高、高教事業的良性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莊新豪.新形勢下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設置研究[J].學理論,2010.3.
關鍵詞:科研院所;課程體系;分析
為了保證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發揮研究生的基礎科研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長和優點,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我們將研究所研究生培養層次上的簡單的劃分為基礎性層次建設、發展性層次建設、創新性層次建設三個層次進行闡述。
一、三個層面上的課程培養體系互動計劃
1、基礎性的課程培養體系建設:夯實基礎,練好基本功。
基礎性的課程培養體系建設,是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體系的核心部分。在這個基礎課程學習中,要讓學生既要獲得廣泛的學科基礎,又要培養學生獲得創新的能力。
在培養方案上,最重要的是設定標準化的選材標準和培養方案,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長和導師的意見,在此基礎上確定基礎的方向。比如,善于數學分析和善于試驗操作的學生,在基礎教學的時候強調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善于試驗操作的學生,在培養的時候更加強調他們的動手能力。這樣一來,根據學生的各種特長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學生不僅能夠在學習基礎知識的時候保持充分的熱情,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術業專攻”,保持很好的學習的動力。
在基礎的課程體系建設上,既要充分的體現規范性和科學性,又要充分的體現專業的差異性。在這個特定的行業里面,尖端的人才需要體現專業的特殊性和非常的研發能力,所以在此背景下,學生的培養方式應該是有自己的專業特長的,在特定的領域中成為專家型的人才,而不是“十個指頭一樣齊”,每一處都知道,卻處處不精通。
2、發展性層次的建設的需求:充分體現學生的差異化和個性能力。
科研院所現在招生計劃取得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重點院校,這些學生的專業水平普遍都比較好,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也很好,但是參與科研項目有限,經驗不足,動手能力比較差,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也有一定的欠缺,這些弱點都需要在隨后的實際科研實踐中得到彌補。
研究所專業課設置上很多地方都有交叉,比如說電子科學與技術,對電路原理,控制工程等基礎課程的要求很高,知識點也需要覆蓋很全面,但是很多學生對這些知識點背后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涉及到計算機運用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則比較欠缺。有的學生很擅長邏輯分析,但是科研工作更強調實驗的分析和處置能力。根據專業的特殊性和整合能力,我們認為應該在基礎方案上添加個性化的是設計方案,比如有些學科,既要強調深厚的物理學的背景與功底,又要加強系統仿真的學習,同時也要強調融入一定的研發能力。在傳統的學習方案上,加強個性化的定制方案,以期待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基礎。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在充分獲得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建立個性化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是復合性的,既可以進行進攻性的開發,也可以進行防守型的基礎科研工作,學生能夠在二者之間自如的轉化角色,所以具備很強的理論和實戰的能力,后期的發展潛力巨大。
3、創新性層次建設的需求:讓學生能夠做最好的研發人員。
在上述階段中,學生還處于知識儲備和實驗室操作的階段。有的學生只能從事重復性的運算,解決了很多計算問題,實現了很多新的算法,但是都是在同一個層面上進行了調整,沒有達到新的全面的創新能力,也沒有能夠形成新的專利產品。
研究所科研活動中,十分強調的就是學生的研發能力。學生在進入培訓計劃的時候,導師和管理人員應該根據他們自身的學習潛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進行重新評估,同時,還會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對他們的潛在的心理特質進行挖掘和整個,幫助他們很好的發揮科研的潛能,做出新的科研成果。
在創新性層次的培養計劃上,需要強調團隊作戰的能力,一方面訓練學生在小團體中的合作能力,一方面訓練學生的彼此之間的互動能力。在這樣的培養層面上,學生既能夠充分的體現思維的發展能力,又能夠很好地彼此交流,充分接受同伴的智慧,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很好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用的技術,體現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二、效果分析
結論:
1、根據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三級培養方案在各個方面上都優于單一培養方案;
2、三級培養方案依舊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學科的針對性和創新能力的體現上,還是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都需要我們在日后的工作中繼續推進和發展。
三、討論和建議
1、現有的科研院所研究生培養體系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新的方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上述不足;
2、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在上述方案中沒有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進行單獨的切割,所以缺少培養層次上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半導體物理學》 劉恩科、朱秉升等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2]《計算機操作系統教程》 張堯學、史美林編著(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焊接專業 一體化課程體系 依據 過程
長期以來,我國的焊工培養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職業院校培養,二是企業工人進修培訓。技工院校大都遵循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專業理論學習、專業技能模擬訓練三個環節完成焊工培養。近年來,技工院校借鑒美國、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德國“雙元制”和澳大利亞“培訓包”等發達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開展了焊接專業一體化教學。
一、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
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包含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一體化課程規范、一體化課程教學資料、一體化師資隊伍和學習工作站等內容。
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是按照社會需求、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和國家焊工職業標準,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通過焊接領域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并以具體工作任務為學習載體,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要求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的課程。它體現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通合一、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學做合一、能力培養和工作崗位對接合一等特征,是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的核心內容,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載體。
焊接專業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是在《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編制指南》的指導下,由課改團隊編制而成的,是焊接專業開發和建設工作的依據。它是規定專業基本信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安排、一體化課程標準、實施建議、考核與評價等技能人才培養要求的規范性文件,是一體化課程建設的依據。一體化課程教學材料、一體化師資隊伍和學習工作站是開展一體化教學必需的教學資源,是一體化教學成功的關鍵。
二、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依據
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改革是新形勢下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新的探索和嘗試。一體化課程體系是在國內外職教理論與實踐的指引和一體化課程規范開發技術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在相當程度上適應了當前中國社會對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
1.國內外職教理論與實踐為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
德國“雙元制模式”和美國、加拿大的“CBE課程設計模式”是當前國際上較典型的課程設置模式。這些模式中,學習過程參照職業活動過程進行,將知識和技能有機結合,使學習過程和職業活動過程相一致。我國趙志群、姜大源等學者對一體化課程的相關理論和課程開發方法做了系統的研究,為一體化課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
2.焊工國家職業標準是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專業基礎
國家職業標準是技能人才從事職業活動、接受職業培訓和教育以及企業招錄、聘用人才的基本依據。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來源于對焊接行業、企業的調研和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務,由其轉變而成的一體化課程培養的專業能力涵蓋了焊工國家職業標準中對各級焊接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
以中級一體化課程中梁、柱焊接為例:課程涵蓋了《焊工國家職業標準》(2009版)中低碳鋼板或低合金鋼焊條電弧焊板平、立對接焊(單面焊雙面成型)和角焊縫焊接以及低碳鋼板或低合金鋼CO2氣保焊板平、立對接焊(單面焊雙面成型)和角焊縫焊接等工作要求。
3.一體化課改標準和技術規程為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路徑和技術支持
《國家技能人才培養標準編制指南》和《一體化課程規范開發技術規程》等綱領性和技術性文件,對確立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框架、制定一體化課程規范和建設一體化課程資源包等具體問題都做了規范和細致的說明,為一體化課程開發和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路徑和技術支持。
三、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
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而又嚴謹的工作,它遵循《一體化課程規范開發技術規程》提供的技術途徑,可分為確定一體化課程規范、一體化課程教學材料編寫、一體化師資隊伍與學習工作站建設等幾個環節。
1.確定一體化課程規范
確定一體化課程規范的流程包含一體化課程轉化、課程規范編制和課程規范審定三個步驟。
一體化課程轉化是將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成果由職業領域轉到教育領域的重要環節,也是一體化課程規范編制的基礎。
進行企業調研以了解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情況,召開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提取專業典型工作任務是進行一體化課程轉換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開發院校走訪了鍋爐、重型裝備、汽車、石化、冶金、有色金屬、修造船等各類對焊工需求量較大的企業,了解企業對焊接技能人才的需求、技術工人的成長途徑,并召開焊接專業實踐專家訪談會(共有16名來自各省市協會、大型企業的企業實踐專家與會),按照一體化技術開發程序的相關要求提取出焊接技能人才成長歷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和代表性工作任務,并轉換成適合學校教學的一體化課程及學習任務。
中級焊工一體化課程包括:金屬材料火焰切割,低碳鋼構件焊接,常壓管道焊接,梁、柱焊接,常壓容器焊接;高級焊工一體化課程包括:焊接缺陷返修、壓力管道焊接、壓力容器焊接、特種材料設備焊補。焊接技師一體化課程包括:焊工技能培訓、焊接生產管理、焊接工藝編制及評定和焊接疑難問題處理。
課程開發團隊依據《全國技工院校專業目錄》確定焊接專業基本信息、就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根據一體化課程標準確定焊接專業各一體化課程的基準學時、課程目標、學習內容、參考性學習任務、教學實施建議、教學考核要求、實施建議。經過一體化課程改革專家審定修改后,確定了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規范。
2.編寫一體化課程教學材料
一體化課程教學材料主要有教師用教學材料和學生用學習材料兩部分。一體化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故在教學材料的編寫上以學生用學材(工作頁)的編寫為優先。
工作頁編寫應由引導問題貫穿始終,圍繞各環節學習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進行設計,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工作頁可以由文字、圖片、表格等多種樣式呈現,將學習任務中需要解決的專業問題與必備的專業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學習內容通常用魚骨圖工具分析任務學習過程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以及相關的拓展知識、素養等,并進行內容的調整與排序。焊接專業各門一體化課程魚骨圖中的知識點、技能點包含了國家標準中焊工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
3.建設一體化師資隊伍
師資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關鍵,一體化教師是指按照《一體化課程規范》能進行一體化課程教學設計并組織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的專業教師。根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于2013年制定的《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標準(試行)》,將一體化教師分為三個等級:一級最高,三級最低。學校于2012年起進行焊接專業一體化教師培訓,約90人完成了三級一體化教師培訓。
要使專業理論教師、實習教師轉變成一體化教師,需進行一體化教學理念的學習,轉變教學觀念,掌握一體化教學的本質特點和教學要求,并能不斷學習提升自身職業能力。
4.建設學習工作站
在一體化教學方式中,學生在學習工作站中開展學習。焊接專業學習工作站的硬件配置主要有咨詢區和網絡、適合小組討論的桌椅、白板及焊接設備設施。由于技工院校場地、資金的限制和焊接專業的特殊性(技能學習時有較大的煙塵、噪聲等),大部分技工院校焊接一體化工作站分成理論教學區和技能教學區兩部分。
四、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焊接專業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根據用人需求重構技能人才的培養方式,與傳統的技能人才培養方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在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中有幾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1.行業企業調研必須全面,企業實踐專家應名副其實
行業企業調研是課程體系建設中的基礎工作。在調研時,應當涵蓋焊接專業涉及的主要行業,企業調研應選擇多種類型的企業,且焊接專業應是企業的主要工種。
參加實踐專家訪談會的專家應不少于十名,并有多年的一線焊接工作經驗。每個專業所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務應不少于十個。
2.完整的課程開發與建設團隊是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成功的關鍵
無論是制訂專業一體化課程方案,還是建設一體化課程資源,都離不開有豐富經驗的課程開發與建設團隊。這個團隊中有行業企業專家、課程開發專家、教學管理人員和專業骨干教師四類人員。其中專業骨干教師是核心,他們不僅應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熟悉本專業各層級焊工所需掌握的專業知識,熟知企業實際生產狀況,還應有較好的文字編輯和表達能力。
3.課程資源的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
一體化教學對師資提出了高要求,而將原有教學模式中的教師轉變成一體化教師,尤其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非一日之功。一體化教材種類多、跨度大,開發周期較長,質量還有待完善。而學習環境的建設與學校的財力、場地及學生數量等密切相關,短期內全部達到難度不小。
4.一體化課程體系不排斥地方特色
一體化課程體系是對整個專業的整體規劃,內含的一體化課程是必需的,但非全部。人才培養和使用都有區域性,企業亦有地方性。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體化課程是對整個一體化課程體系有益的、必要的補充,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地方適應性。
關鍵詞:實訓課程;分層次;模塊化
作者簡介:李自成(1970-),男,四川資陽人,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自動化系,副教授。(四川?樂山?614000)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0-0086-02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在電氣信息領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電能的產生、傳輸、轉換、控制、儲存和利用,同時有關電能的轉換及使用的控制在該專業所占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2]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業生產聯系越來越緊密,因而發展迅速,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很多高校的一門重要學科。而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在2005年成立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注重實踐課程體系的建立。為了適應當今社會關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質的培養,結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了電氣專業工程訓練教學計劃,形成了科學的電氣工程實訓課程體系。體系以培養學生在電機及其電力拖動技術、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技術、電氣控制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等方面的工程技能為基本目標,旨在提升學生在電氣領域的知識應用水平和綜合創新能力,構建起理論知識學習與實際技能訓練、單項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提升之間的橋梁。
一、課程目標定位
課程體系反映了應用型本科對知識能力方面的要求。應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的培養體系是平行的,相比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性特征。[3]在培養規格上,應用本科培養的不是學科型、學術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模式上,應用本科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基于應用型本科的性質,為了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盡快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技能,因此整個體系強調建立一個系統化的實訓過程,通過實訓,學生應該具備以下技能:
掌握電機和電力拖動技術,熟悉變壓器、直流電機、交流電機的結構,通過實訓熟悉電機運行原理和調速原理。
掌握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技術,熟悉各種電力電子器件的應用,能正確使用變頻器,并能初步進行電機調速電路的設計和調試。
掌握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通過實訓熟悉繼電保護基本原理,利用MATLAB進行潮流計算,并能進行初步的短路分析。
熟練掌握工廠電氣控制、電氣設計軟件等開發平臺和應用技術,能夠進行系統控制程序設計或者利用軟件進行電路的設計。
掌握電氣系統或者控制程序的調試方法,能通過實際操作較好地判斷出電氣系統或者控制程序的缺陷,并進行改進。
為了節約成本,加快開發過程,能夠用仿真軟件對電路進行仿真,熟練使用各種仿真軟件,包括Protel DXP等。
能熟練使用各種檢測工具,具備對低壓電器的認知和感性認識,熟悉每種低壓電氣的正確用法,能進行初步的設計,選擇出滿足要求的電器。
二、課程體系的構成原則
實訓基于各課程各章節內容或者課程之間聯系,以實訓項目為主體和載體,以程序或者電路系統設計作為驅動,實現知識、技術、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以實訓課程體系作為實訓目標的基礎,制訂完善的實訓計劃體系,同時堅持了以下原則:
以就業實際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生適應就業崗位為目標,以崗位技能為重點,兼顧長遠發展。
注重知識、技術、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使學生通過實訓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和技術又提高了應用知識、技術的能力,使素質得到升華。
以實踐能力和工程訓練為重點,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強調在應用中創新,通過解決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課程體系體現了開放性、靈活性,及時反映了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以及新技術的應用。
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銜接,分別針對電氣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力電子等方向設立實訓課程。
三、分層次模塊化實訓教學體系的設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是研究電能應用的專業。近幾十年來,有關電能的轉換、控制在該專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專業名稱中的“及其自動化”反映了科學技術的這種發展和變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專業范圍主要包括電工基礎理論、電氣裝備制造和應用、電力系統運行和控制三個部分。[4,5]因此實訓課程的設立也應該反映這些專業范圍。首先,電工理論是電氣工程的基礎,主要包括電路理論和電磁場理論。這些理論是物理學中電學和磁學的發展、延伸。而電子技術、計算機硬件技術等可以看成是由電工理論的不斷發展而誕生,電工理論是它們的重要基礎。電氣裝備制造主要包括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等電機設備的制造,也包括開關、用電設備等電器與電氣設備的制造,還包括電力電子設備的制造、各種電氣控制裝置、電子控制裝置的制造以及電工材料、電氣絕緣等內容。電氣裝備的應用則是指上述設備和裝置的應用。電力系統主要指電力網的運行和控制、電氣自動化等內容。制造和運行不可能截然分開,電氣設備在制造時必須考慮其運行,如電力系統由各種電氣設備組成,其良好的運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設備。
針對專業范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工程訓練在學院工程訓練中心進行。訓練內容劃分為工程認知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創新訓練三個層次。由于我院從專業建立初期就注重實驗室的建設。目前訓練條件優良,已建有電氣技術實訓室、電機及拖動實驗室、電力自動化及繼電保護實驗室、電力電子及傳動控制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同時,學院工程訓練中心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在電氣工程領域的綜合創新能力,建設了數控加工中心、基于先進控制技術的運動控制實驗室和柔性制造中心,突出真實的工業應用環境,突出強化學生在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開發等方面的工程訓練,有利于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體系設立了三個方向:電氣技術方向、電力電子技術方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針對不同方向和實訓層次設立不同的課程。如圖1所示。
首先,工程認知訓練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整個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實踐性環節。該環節包括生產實習等內容,使學生在生產實際或者科研中驗證從課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而鞏固所學知識并體會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觀察、解釋并進一步嘗試解決生產實際或者科研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了解企業的生產工序、工藝流程、管理制度,從而獲得與本專業有關的實際生產知識,并擴大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從事技術專題調查、搜集資料和進行研究的能力,并為即將進行的畢業設計和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后是專業技能訓練,針對專業應用領域設置模塊,包括電機、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電氣傳動自動控制系統、PLC、電氣CAD等。而學生專業技能是一個復雜的技能系統,諸多技能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影響,其訓練途徑及實施辦法亦多種多樣,同時必須具備整體性、科學性和互動性。因此,專業技能訓練方案的制訂,內容上密切結合學科和緊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專業培養方案一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應用,注重開放性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構建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技能訓練方案,為專業培養方案的貫徹執行服務,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后是綜合創新訓練,為實現個性化培養提供先進的創新設計、制作的環境與條件。通過綜合創新訓練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培養興趣、產生好奇心的環境,使他們在這里自己動手創新制作、激發創造力。以創新思維和創新制作能力的訓練為核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綜合創新訓練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起著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整個課程體系對應于工程素質訓練、金工實習、電機及拖動技術實訓、控制理論和控制系統實訓、PLC與變頻器應用技術實訓、單片機技術工程訓練、CAD實訓、電力系統自動化實訓、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實訓、自控系統綜合實習、調速系統綜合設計、供配電系統綜合設計等實訓。同時為了突出應用型本科的特點,增加了“Protel DXP實用教程”和“電氣工程CAD”與實訓環節聯系緊密的課程。實訓課內容如表1所示。
通過該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機電工程的基本研究領域,具備電氣基本操作技能,掌握電機及拖動系統的類型、組成和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理論及自動控制系統的組成,具備對一般機電控制系統的安裝、分析和維護技能,掌握常用電力電子器件的特性,并能根據要求設計出實用電路,掌握可編程控制器和變頻器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電氣控制系統開發能力,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
四、結論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自2005年在成都理工大學成立以來,針對本學校學生的入學基礎和就業的實際情況對實踐方面的教學課程體系不斷調整,增加了“Protel DXP實用教程”和“電氣工程CAD”與實訓環節聯系緊密的課程,增加了綜合創新訓練課程,已經形成了完整、科學的實訓體系。從目前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通過實訓,學生的就業率得到提高,同時學生到企業后熟悉崗位的時間縮短,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賈文超.電氣工程導論[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2]范瑜.電氣工程概論(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錢國英,徐立清,應雄.高等教育轉型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電腦 藝術設計 課程 體系建設 基本原則
在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背景下,除了掌握傳統的美術基礎外,熟練地運用電腦進行設計已成為當代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必備的技能。那么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一個電腦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適應社會需求的設計技術,就成為目前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電腦藝術設計的概念及發晨狀況
電腦藝術設計實質上是利用電腦這一現代化工具、使用藝術創作的軟件、通過軟件所提供的創作平臺來完成藝術作品的生產過程。完整的電腦藝術設計涵蓋了電腦繪圖和傳統美術基礎兩個學科。傳統美術是電腦藝術設計的基石,而熟練靈活地掌握電腦繪圖的相關技術,才能將設計構思在電腦中準確地表達出來,體現出設計的使用和美感統一的實用價值,最終形成需要的作品形式。
電腦藝術設計在一些發達國家里發展十分迅速。二維、三維的卡通動畫特別突出,絕大部分的人物、動物、背景,都是用電腦直接繪制而成。獲奧斯卡金獎的美國影片《海底總動員》里栩栩如生、造型可愛的主人公及海底水世界的光線、潮流、折射等技術都給廣大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一些觀賞性的電腦美術掛畫行銷世界,形成跨國產業,在城市建筑、裝飾裝修、環境藝術、服飾面料等領域都有電腦藝術設計的存在。由于經濟及語言等因素,我國的整體電腦設計水平與國外還有差距,特別是設計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協調還有待研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這種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如何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現狀,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設計人才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市場調研、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等諸多因素,下面主要論述電腦藝術設計課程體系建設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2、電腦藝術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首先是科學性原則。教育內容課程體系要符合學科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課程設置應適應學科的發展,能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和信息,還要考慮知識的銜接、先后程序,要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的學習需要。目前,能夠進行電腦藝術設計的軟件種類眾多,該如何正確選擇呢?首先要明確軟件的類別及軟件的應用范圍,然后根據具體的設計專業有所取舍。就應用領域而言,可大體將電腦美術軟件分成四大類。一是圖像處理軟件,二是工程圖制作和繪畫軟件,三是動畫制作軟件,四是網頁設計軟件。最著名的圖像處理軟件為鼎鼎有名的Photoshop,工程圖制作軟件AutoCAD,繪畫軟件CorelDRAW、IIIstrator和Freehand,動畫分為二維Flash和三維3DSMAX,網頁設計軟件Frontpage和Dreamware。當然還有其他特殊用途的軟件,如人體造型軟件Poser,模擬手繪軟件Painter,立體字動畫軟件Cool3D,渲染軟件lightscape,印刷排版軟件PageMaker等,這些軟件都是由世界知名的大公司開發研制且目前市場廣泛使用的,技術支持及售后服務有保障,在安排具體課程時要優先考慮。
轉貼于
科學性原則還表現在課程要有實踐性和應用價值,要在建設某一專業的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時,要體現循序漸進的規律。課程結構的核心是各門課程間的優化組合,形成最合理、最能體現市場需求的知識體系。
其次是特色性原則。學校只有建立自己的特色專業,辦學才具有生命力及廣闊的發展前景。最近幾年,由于設計市場的火熱,各院校不管是否具備條件,盲目仿效,紛紛開設了設計專業,從而造成專業重復設置,學生的就業出現困難。設計市場真的全面飽和了?據報道中國的動畫產業人才現在還不到27人,只占韓國的1/3。年制作動畫片的總量超不過27分鐘,僅占日本的2%。日前,國家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各電視臺每天播放的動畫節目中,進口動畫片不得超過40%。由此可見,中國的動畫人才缺口還相當大。目前,一些游戲及動畫制作公司根本招不到立刻就能投入工作的人才,特別是動畫前期規劃和原創人才缺口更大。所以進行專業設置時,一定要搞好市場調研,選好切入點,不能只是效仿。再比如我國設置普遍的服裝設計專業,就可以根據地域及環境的特點,專業傾向于童裝、西服或工作裝設計,避開大眾化,打造出自己的專業品牌,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當然特色專業不是自詡的,應是在較長的時間內,憑其業績形成的。同一專業不同學校的畢業生,用人單位錄用誰,往往是取決于該校專業的社會信譽度。因為學校的社會信譽度是特色專業的辦學質量的重要標識,它是通過所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表現出來的,你注重專業建設,畢業生能很快投入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品牌”,自然受人歡迎。
最后是靈活性原則。高等學校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方面,要注意從知識面的狹窄轉變為知識的復合,從知識量的增加轉變為知識結構的優化,從書本知識的灌輸轉變為發展學生的能力。要注意課程多樣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促進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學校應開設大量課程,供學生選擇。除公共基礎和專業必修課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其他課程;另外,還要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使學生熟悉電腦常用的輸入和輸出設備,最常見的輸入設備有掃描儀、數碼相機、數字化儀。輸出設備有彩色打印機、噴繪儀、膠片記錄儀、激光照排儀。從素材的攝取方法、具體的制作技術直至產品輸出,讓學生掌握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才是更切合實際的。
關鍵詞:大型主機;課程體系建設;人才培養
1 引言
1997年,為了支持中國高校進行計算機類課程體系建設,促進大型主機技術知識在高校的教學和人才培養,IBM向包括我校在內的四所中國重點高校捐贈了四臺IBM大型主機,用以支持大型主機課程的開設及大型主機技術的研發。雖然大型主機已在全球金融、大型制造、航空等領域占據絕對重要地位長達四十余年,世界上也有約150所高校開設了大型主機的相關課程,但在我國高等學校的教育卻仍是一片空白。
作為首批參加IBM大型主機合作項目的高校,我校一直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方針,不斷探索和研究大型主機課程體系建設的相關問題。
2 大型主機課程的主要特點
大型主機自1964年問世以來,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發展,始終以卓越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著稱。然而對于大型主機技術教育而言,穩定性及可靠性的背后正是軟、硬件系統的復雜性。如何將大型主機龐雜的軟、硬件技術梳理清晰,并以此為基礎建設符合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現狀的課程體系,成為大型主機教育開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大型主機主要軟、硬件技術的分析,我們發現大型主機技術課程的主要特點有:
(1) 基礎理論相通
大型主機技術的基礎理論在目前高校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中基本都有講授,如“計算機系統結構”、“操作系統原理”及“計算機組成原理”等。這是因為在計算機的發展歷史中,大型主機占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許多基礎理論和技術都是由它奠定并發展而來的。
(2) 應用背景復雜
大型主機主要面向企業級用戶,應用規模通常都非常龐大,如全球化的銀行金融系統。如何讓學生理解如此龐大、復雜的應用背景,對于大型主機技術教育而言是一個難點。
(3) 應用技術獨特
雖然大型主機課程在基礎理論方面沒有任何特殊性,但其應用技術卻是非常獨特的,與許多目前“流行”的計算機系統大相徑庭。例如:大型主機常用的操作系統并不是常見的Windows或UNIX,而是專用的Z/OS;相應的文件系統、操作方式等都有別于我們常見的計算機系統,這樣的“陌生感”會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4) 實踐要求較高
大型主機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大型主機技術的技能,所以在實踐方面要求較高。課程設置應充分考慮到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金項目:(1)國家級教改項目“大型主機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教高司函[2006]239號)。(2)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0060037)。
(5) 課程門類眾多
大型主機的軟、硬件環境復雜,相應的技術課程也是門類眾多,學生要具備基本的應用或管理能力,必須同時學習多門課程。理清這些課程與學生培養方向的問題,是大型主機課程體系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3 大型主機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3.1 大型主機人才培養的目標
要做好大型主機課程體系建設,首先必須明確大型主機人才培養的目標??偨Y我校十余年的經驗,我們認為大型主機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協調發展,掌握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軟件工程的知識和技能,具有軟件開發能力、軟件開發實踐和項目組織的經驗,具有競爭和團隊精神,能從事大型主機軟件開發、適應軟件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軟件工程應用型國際化高級復合型IT人才”[1]。
3.2 大型主機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
人才培養必須面向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要結合行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所以在制定大型主機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時,我校積極與國內及國際的大型主機開發及應用企業合作,例如IBM、花旗軟件、武漢鋼鐵集團、中國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等。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向及目標方面充分征求這些用人企業的意見,并結合高?,F狀,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大型主機人才培養方向,如圖1所示。
大型主機應用開發方向主要培養基于大型主機的應用軟件開發人才,而大型主機系統管理方向則主要培養與大型主機系統相關的管理人才。
3.3 大型主機課程的分類
根據大型主機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與方向,可以將大型主機課程分為三類:
(1) 理論基礎課程
主要介紹大型主機相關的軟、硬件理論基礎,如:大型主機系統導論。
(2) 應用基礎課程
主要介紹大型主機的基本操作、使用等,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大型主機應用技能,如:大型主機操作系統基礎。
(3) 專業技術課程
面向大型主機人才培養方向,主要介紹各方向所需的專業技術內容。例如:應用開發方向的“COBOL語言程序設計”及系統管理方向的“作業管理子系統JES2”。
(4) 業務基礎課程
要培養復合型的創新人才,還需要使學生對相關的大型主機應用的業務基礎有所了解,例如面向金融信息化的“金融基礎知識”。
其中,理論基礎與應用基礎課程對人才培養的各方向是相同的,而專業技術及業務基礎課程則可以根據不同的培養方向來進行設置。
3.4 大型主機課程體系結構
為了達到大型主機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在構建課程體系結構時,必須著重考慮以下幾個需要:① 滿足專業知識結構的需要;②達到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③切合行業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④符合大學教學規律;⑤具有可操作性。
根據以上原則,并參考國外先進大學的課程體系設置,我們提出了主線式、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建設思路。所謂主線式,就是指整個課程體系的設置以實現大型主機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技術及創新能力為主線。而模塊化則是指將不同培養方向的課程系列化,使學生能夠明確學習方向和目標?;镜拇笮椭鳈C課程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由于現行的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基本上覆蓋了大型主機方向所需的基礎理論,所以我們并沒有專門增設基礎理論課程,而是將本科生進入大型主機方向課程學習的時間定在了二年級階段。這樣,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理論后,就可以直接進入大型主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
對于兩個主要培養方向而言,應用基礎課程是相同的,如表1所示?!按笮椭鳈C系統導論”的主要內容是向學生介紹大型主機軟硬件系統的主要概況、應用背景及基本操作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術課程前對大型主機系統有一個概況性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對大型主機系統的整體認識。而“大型主機操作系統基礎”則主要介紹大型主機的操作系統基本功能、操作方法等,使學生掌握大型主機操作系統的使用、數據集的管理以及批處理作業的編寫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從專業技術課程開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向。應用開發方向的專業技術課程主要集中在程序開發語言以及應用開發常用系統方面,具體的課程設置如表2所示。
由于大型主機系統管理方向還可劃分為多個子方向,為了便于學生選擇,又將該方向的專業技術課程劃分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術課兩類。表3列出了這些課程的具體設置,其中前兩門為專業基礎課,是系統管理方向的公共專業基礎課程,其余課程則可以由學生根據各子方向靈活選擇。
轉貼于
對于大型主機應用開發人員而言,不單單要掌握大型主機應用程序開發的技能,還必須對相關業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根據目前大型主機應用多集中在金融行業的特點,我校在大型主機應用開發方向增設了一些與金融業務相關的業務基礎課程,如表4所示。
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鞏固和提高在大型主機系列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兩個培養方向均設置了3個學分48個學時的綜合實踐課程。該課程全部為實踐學時,內容來自于真實應用案例,如小型銀行交易系統、稅務系統等。
主線式、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基本涵蓋了當前大型主機的人才需求和技術需求。其課程體系結構靈活,可根據技術更新及經濟發展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從課程設置來看,突出了“重視基礎,加強實踐及創新能力培養”的方針。在學時分配上,實踐占總學時的50%以上,并有兩門綜合性實踐課程,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有充裕的課時保障。
4 實踐效果及分析
華中科技大學自1997年在國內率先開展大型主機專業方向本科生培養,最初只是簡單照搬美國北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的課程體系,培養方向也只有大型主機應用開發。1997至2002年的六年時間里,經過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并結合國內大型主機行業需求,我校不斷豐富和完善了相關課程,并于2003年開始正式實施新的課程體系。6年來,共培養大型主機專業方向本科生222人,除被錄取為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的94人外,86人進入IBM、花旗、EDS等世界五百強企業,直接從事大型主機相關開發及管理工作,42人進入中國農業銀行、平安銀行等國內金融企業及軟件開發企業。
在確立了大型主機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我校積極組織教師進行相關課程大綱、教材、實驗手冊及多媒體課件的編寫和制作工作,目前已經有4門課程獲批為教育部“IBM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通過企業交流、畢業生跟蹤等途徑,我們對本課程體系的實施效果進行了調查分析。從IBM、花旗等用人單位的反饋來看,我校大型主機專業方向畢業生具有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上手快以及所掌握的實用技能水平較高等特點。而畢業生也均反映,在校學習的大型主機課程方向明確,設置得當,貼近實際,兼顧了理論性與實用性,為他們的實際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 總結
課程體系建設是大型主機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問題。我校根據多年相關教學經驗,研究總結出了一套“主線式、模塊化”的大型主機課程體系。實踐表明,該課程體系結構靈活、方向明確,符合大型主機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相關用人單位的需求。下一步,我們還將從“文理交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及豐富大型主機專業培養方向等方面入手,繼續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及實踐,進一步完善我校的大型主機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