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5:57:47
序論:在您撰寫學前教育畢業設計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2+1 畢業設計 教學設計 ???學前教育
畢業設計是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它是采用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畢業設計,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練習。通常,僅對大專以上學校要求在畢業前根據專業的不同進行畢業設計,但??茖W生與本科學生更有本質差別,畢業設計不能等同畢業論文。另外,學前教育又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特殊階段,??茖哟螌W前教師培養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有有本質的差別,如何能制定一套比較符合??茖哟螌W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方案,一直是專科層次學前教育專業的改革的內容之一。
一、傳統的專科層次畢業設計的弊端
傳統的??茖哟蔚漠厴I設計,所顯露的問題越來越多,已經跟不上專業發展的需要。綜合分析有以下幾點:
1、專業盲目效仿本科
以往??飘厴I設計以及課程設置都盲目效仿本科教育,忽略了本科與??粕椿A、培養目標和學制的的差別。
本科教學培養的是較扎實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級人才。要求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確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能適應和勝任多變的職業領域,本科教育知識的講授不僅要向學科的縱深發展,還要注意學科間的橫向關系,與此同時,本科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
而??剖桥囵B具有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中、高級人才;培養能適應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和廣大農村工作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具有某一專門技能,能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
一般學校的專科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大多采用本科內容,畢業設計幾乎都是撰寫論文。??茖W生研究能力較弱,缺乏對該領域及學科發展的研究能力,但對課堂教學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教學能力與本科生相差無幾,另外,由于??婆囵B的目標所至,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具有一定的優勢。課堂的駕馭能力也優于本科層次學生。
2、學生理論研究能力較弱
專科層次學生與本科層次學生在入學時,其文化素養的差別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專、本科的培養目標不同,本科培養的是學科理論扎實,知識機構合理的高級人才,課程設置傾向理論課程。而專科培養的是具有實際應用技能的技術應用性人才,課程設置傾向實踐課程。學制的不同,又加重了專、本科的這種分化。最終的結果,造成了本科層次學生理論全面而技能弱,??茖哟螌W生技能全面而理論研究弱。
3、指導教師的單一和片面
由于培養目標和學制的原因,??圃盒5慕處煾嗟氖顷P注學生最終從事某一種職業或某一類工作的能力培養,對學生理論知識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放到次要地位。這種長期的技能模式教學也影響了專業教師的畢業設計指導能力。另外,校內教師對學前教育教研了解相對幼兒園教師要晚,課堂教學所傳授的教學法相對滯后。
二、2+1模式下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改革
傳統的專科學前教育專業是2.5+0.5的學制,即兩年半在校學習,半年在校外頂崗實習。畢業設計是以論文撰寫為主,,畢業設計過程難與崗位實習緊密聯系起來。使得絕大多數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依靠網絡資源找來找去,拼貼而成的“雜文”,其抄襲的成分很大,不能檢驗學生學科的研究能力。2+1模式是兩年在校學習,一年校外崗位實訓,與傳統學制分配相比加大了實踐環節的比例,這種模式下不是單純的壓縮課堂教學課時,而是在原有的理論和基礎課的教學基礎上加大了實踐課程的比例,在實踐過程中,去消化理解課堂教學的知識。在2+1學制基礎上,依托實踐教學所奠定的實踐能力,改變傳統的畢業設計主要是論文撰寫的模式和調整。
1、 2+1模式下畢業設計的內容改革
由于學前教育面對的主體是學前兒童,幼兒教師活動場所主要是在教室,所參與的教學都以活動為主,游戲成為課堂活動主要的載體,傳統的論文撰寫不切合實際。對此,我們把畢業設計內容確定以教學設計為主,一是,教學設計與學生崗位實習緊密相連。另外,教學設計更能反映學生從業能力。設計一堂好課是檢驗學生綜合能力的最好切入點,也是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能力的有力手段,是對學生即將走入學前教育領域、獨立完成學前教育以及班級管理的綜合檢驗。
2、 2+1模式下畢業設計的形式改革
畢業教學設計材料包括開題報告、教學設計方案、課堂教學錄像、輔助教學課件、指導教師指導評語、畢業設計答辯記錄、成績單等。
指導教師采用雙軌制指導,指導教師包括校內教師和校外教師共同組成,由校內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前期(開題)的指導,由校外實踐基地指導教師負則學生畢業教學設計的的后期指導,包括指導學生教學方案的設計、課件制作、錄像課等。畢業教學設計必須是在頂崗實習期間,實地完成,錄像課為帶生實錄。
3、 2+1模式下畢業設計的考核辦法改革
畢業設計的評價采用3方評價制,首先由實踐基地指導教師給出指導評價,分值占學生畢業設計總分值的30%;其次,是由校內指導教師給出畢業設計完成情況評價,分值占學生畢業設計總分值的30%;最后,由專業答辯教師組閱讀教學設計方案、觀摩錄像課并提出問題,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效果,給出學生畢業設計答辯評價,分值占學生畢業設計總分值的40%。3方評價分值相加,滿分為百分,最終折算成五級記分制計入檔案,優(90-100分), 良好(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此成績也是學生畢業設計最終成績。
三、改革后的學生畢業設計效果
從畢業設計改革后兩年的實際來看,效果明顯,不論學生教學設計的完成過程還有指導教師的指導過程,都是在積極和主動的心態下進行的,體現了極強的可操作性。具體有以下幾點改變。
1、確定教學設計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主要內容,學生在選題上有的放矢,不再為畢業設計內容煞費苦心。命題貼近學生崗位實習經歷,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學生選擇空間變大,可操縱的選題能激發學生對所選題目研究的興趣,調動學生所學各門課程的知識儲備,以積極的心態進入畢業教學設計的過程當中。
2、學生能依據學前教育原理及規律,利用多種教學因素及手段,對課程設計過程操作起來更切實可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學生會自覺與不自覺的進入教研層面,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從而使學生完全擺脫了網絡抄襲的尷尬局面,教師指導也變得輕松而實際。
3、指導教師不再是以單一的校內學科教學教師承擔,幼兒園一線教師的介入,使理論指導和實踐教學有機的整合,雙方指導更全面和具體,學生的畢業教學設計起點在課堂,終點在教研。學生的畢業教學設計最終完成要提供開題報告、完整的教案、對應的課堂教學錄像、教學反思等,信息量大,能客觀的反應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認知和課堂教學駕馭的能力。教師指導起來也得心應手。
在此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作為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全實踐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其改革和創新也是勢在必行。
在全實踐教學改革的引領下,針對畢業設計的改革和創新,我校以校級課題的形式組織專門的教研團隊進行研討和論證。本文的從“理”到“實”,亦指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應摒棄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導向,在保證學生的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實踐的指引下進行畢業設計,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這些能力對于幼兒園教師而言必不可缺。
一、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不足
從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畢業生以五年制初專為主,五年制初專生普通存在的問題是學習能力較弱、專業理論學習興趣不高、理論基礎薄弱、問題意識不強、不善于思考和總結,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以單一撰寫論文形式的畢業設計問題層出不窮,教師指導費時費力,不見成效。摒除學生自身的問題外,無疑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也存在頗多不足。
(一)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多層次學生的需求
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以撰寫論文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唯一形式。畢業論文的撰寫需要學生具備問題意識,并需要一定的專業理論積淀為支撐,才能駕馭畢業論文的撰寫。對于我校學生而言,專業理論學習的水平不一,能夠勝任畢業論文撰寫的學生畢竟不多。而問題意識不強、專業理論學習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數學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現胡亂選題,東拼西湊,粘粘貼貼,拼湊畢業論文的現象。
從2014年開始推行新的畢業設計改革方案以來,10級初專和12級高專的畢業設計評審中不及格的同學共有72人,其中因為論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學的論文評審意見中,有70%的同學是因為復制比例超標??梢?,畢業論文的撰寫對我校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還是有難度的挑戰,并且因為單一的撰寫畢業論文的形式,學生們不能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學業水平來選擇適合并能展示自己的畢業設計方式。而如果僅以單一形式的畢業論文來衡量學生的學業水平,顯然有失偏頗,同時也不能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不可否認撰寫論文可以讓學生通過文獻的搜集和整理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的素養,但鑒于閉門造車、粘貼拼湊是以往學生撰寫論文的通病,如此勢必會讓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脫節,無法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鍛煉相融合。針對學生撰寫論文的水平,以至于學校在畢業設計評審過程不斷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勢必會降低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學生既沒有達到真正通過畢業論文撰寫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的目的,也因閉門造車導致其理論與實踐脫節,專業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
在我系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相關調研中,有部分園長也反饋我校畢業生專業技能優勢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這遠不符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能力為重”的培養理念。顯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學生畢業設計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同類高職院校都面臨的困惑。
二、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創新的舉措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明確規定對教師應具有觀摩、參與和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如何通過畢業設計這個環節將學前教育理論與保教實踐相結合,突出保教實踐能力,結合學生畢業設計的現狀和我國學前教育政策文件對于幼兒園教師培養的相關規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嘗試和創新。
(一)理念創新——從“理”到“實”,注重實踐引領
課題組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式、國家教育政策導向、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用人單位的需求與同類院校畢業設計改革的經驗等,將畢業論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證學生的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實踐的引領下進行畢業設計,摒棄“重理輕實”的傳統導向。在學校課改中增加實踐課時的有利前提下,鼓勵學生在教育見實習及各種實踐活動中觀察——發現問題、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礎上選擇畢業設計的形式和主題。在最后一學期的教育見實習中,學生在幼兒園指導教師和專業課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進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創新——多元化的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在全實踐理念的引導下,針對我校學生專業水準不同層次的現狀,為滿足學生多元優勢的呈現,課題組設計了多元的畢業設計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活動設計。
幼兒園教師核心的專業能力即幼兒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能力,因此,課題組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應以活動設計為主,活動設計對學生而言更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并與之后的從教能力對接?;顒釉O計包括主題教學活動設計、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家長開放日活動設計、區角游戲活動設計、戶外活動設計、家園聯系活動設計、幼小銜接活動設計以及節日活動設計等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其中的一種形式進行畢業設計。
在幼兒園的活動設計中,除了正規的格式要求外,還要求學生在活動設計中增加教學活動實錄,以及插入能體現其活動過程的照片,既使活動設計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又避免學生抄襲。
2.論文。
延續之前的傳統,論文成為畢業設計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學生根據專業的特點,以理論或實踐中的問題為選題,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社會調查及數據分析、觀察分析等,撰寫畢業論文。
3.能代表學生水平的作品。
為提升學生的教科研素養和水平,鼓勵學生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專業期刊或正式公開刊物上發表單篇字數達3000字以上的獨撰專業論文,或者是為幼兒園提供有價值的且已被采納的不低于3000字的調查報告或對策建議。以上兩種形式皆可以作為畢業設計進行成績認定,以此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專業理論水平和科研素養較高的學生可選擇論文或調查報告;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選擇活動設計;專業水平突出的學生可選擇發表作品或研究幼兒園問題的對策建議的形式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
三、多元化的畢業設計在實施中的不足和應對策略
為了解新的畢業設計方案實施的情況,課題組設計了調查問卷,在10級初專的學生畢業設計評審結束后對他們進行了網上調查。共有187名學生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皆為有效問卷。在問卷的梳理中發現新的畢業設計方案在實施中還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學生論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畢業設計評審中,10級共有421人參與評審,203人選擇撰寫論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選擇活動設計,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說42人第一次畢業設計評審不及格,其中36人是論文不合格,占87%。可見,學生撰寫論文的達標率偏低,不及格率高。
針對此,課題組在11級初專和12級高專畢業設計活動的組織中,強化了教師對學生畢業設計選擇方向的引導和論文指導過程的量化。畢業設計方向引導的具體做法表現為:在學生選題時,對于專業理論基礎薄弱的學生,引導其選擇活動設計,不是因為活動設計簡單,而是因為活動設計有五大領域教學法課程為理論依托,結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見實習的實踐體會,再加上最后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設計和檢驗自己的活動設計。對于教師指導過程的量化主要是規定教師在指導學生的論文過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導反饋,學生的選題、提綱、初稿、定稿每個程序須得到教師指導反饋認可,方能進行和提交。通過教師的層層把關,以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水平,第一次評審不能通過者,還可參加二次評審、三次評審、甚至四次評審,直至學生的畢業論文達到學校的評審標準,以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學生選擇活動設計的形式單一
在對學生選擇的活動設計類型的調研中,68%的學生選擇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和其他類型活動只占32%。而實際的畢業設計評審中,學生主要是選擇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和主題教學活動設計,家園共育活動、家長開放日活動、區角游戲活動等沒有學生選擇。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較為常見和普遍,其他活動學生在實習中少有機會參與,導致學生不敢嘗試。
對此,課題組認為學校在和幼兒園針對學生的實習內容的溝通中,應強調學生實習內容的規定,讓幼兒園能給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幼兒園活動組織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幼兒園各項活動方案的設計和撰寫,以及幼兒園的各項教研活動,既豐富了學生教育實習的經驗,也能使學生各種專業能力得到更好地發展,同時也豐富了學生活動設計的撰寫經驗。
(三)學生認為活動設計格式較難
在對活動設計難點的調研中,56%的學生認為活動設計內容的格式要求較難,14%的學生認為電子文檔名稱設置較難,17%的學生認為字數要求(至少3000字)難以達到,字體格式難的占9%。對此課題組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了解到學生覺得格式難的原因主要是word文檔操作不熟練。字數達不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活動設計就是教案的編寫,而且多數學生在實習中跟著幼兒園指導老師學寫的是簡案,自然不能達到學校的規定撰寫要求。
針對上述情況,課題組認為應打通課程的鏈接通道,讓課程之間相互銜接和融合來解決以上問題。比如五大領域教學法的課程,可通過微格教室的實訓及教育見實習加強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程教學、幼兒園的實習指導和畢業設計指導中,有意識地引導和強化學生的幼兒園活動設計和組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設計活動方案時,其要求和規范應與畢業設計的要求一致,要求學生寫詳案。計算機信息課程的教學應強化學生對word文檔的使用,這樣學生對畢業設計規范的格式要求自然不會感覺陌生。
總言之,現有的畢業設計方案既有傳承也有創新,它的多元化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畢業設計的呈現,既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又能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幼教人才。
一、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不足
從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畢業生以五年制初專為主,五年制初專生普通存在的問題是學習能力較弱、專業理論學習興趣不高、理論基礎薄弱、問題意識不強、不善于思考和總結,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以單一撰寫論文形式的畢業設計問題層出不窮,教師指導費時費力,不見成效。摒除學生自身的問題外,無疑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也存在頗多不足。
(一)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多層次學生的需求
以往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以撰寫論文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唯一形式。畢業論文的撰寫需要學生具備問題意識,并需要一定的專業理論積淀為支撐,才能駕馭畢業論文的撰寫。對于我校學生而言,專業理論學習的水平不一,能夠勝任畢業論文撰寫的學生畢竟不多。而問題意識不強、專業理論學習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數學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現胡亂選題,東拼西湊,粘粘貼貼,拼湊畢業論文的現象。從2014年開始推行新的畢業設計改革方案以來,10級初專和12級高專的畢業設計評審中不及格的同學共有72人,其中因為論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學的論文評審意見中,有70%的同學是因為復制比例超標??梢?,畢業論文的撰寫對我校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還是有難度的挑戰,并且因為單一的撰寫畢業論文的形式,學生們不能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學業水平來選擇適合并能展示自己的畢業設計方式。而如果僅以單一形式的畢業論文來衡量學生的學業水平,顯然有失偏頗,同時也不能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不可否認撰寫論文可以讓學生通過文獻的搜集和整理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的素養,但鑒于閉門造車、粘貼拼湊是以往學生撰寫論文的通病,如此勢必會讓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脫節,無法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鍛煉相融合。針對學生撰寫論文的水平,以至于學校在畢業設計評審過程不斷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勢必會降低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學生既沒有達到真正通過畢業論文撰寫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的目的,也因閉門造車導致其理論與實踐脫節,專業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在我系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相關調研中,有部分園長也反饋我校畢業生專業技能優勢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這遠不符合《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能力為重”的培養理念。顯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學生畢業設計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同類高職院校都面臨的困惑。
二、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設計創新的舉措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明確規定對教師應具有觀摩、參與和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如何通過畢業設計這個環節將學前教育理論與保教實踐相結合,突出保教實踐能力,結合學生畢業設計的現狀和我國學前教育政策文件對于幼兒園教師培養的相關規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嘗試和創新。
(一)理念創新———從“理”到“實”,注重實踐引領
課題組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式、國家教育政策導向、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用人單位的需求與同類院校畢業設計改革的經驗等,將畢業論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證學生的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實踐的引領下進行畢業設計,摒棄“重理輕實”的傳統導向。在學校課改中增加實踐課時的有利前提下,鼓勵學生在教育見實習及各種實踐活動中觀察———發現問題、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礎上選擇畢業設計的形式和主題。在最后一學期的教育見實習中,學生在幼兒園指導教師和專業課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進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創新———多元化的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在全實踐理念的引導下,針對我校學生專業水準不同層次的現狀,為滿足學生多元優勢的呈現,課題組設計了多元的畢業設計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活動設計。幼兒園教師核心的專業能力即幼兒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能力,因此,課題組認為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設計應以活動設計為主,活動設計對學生而言更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并與之后的從教能力對接?;顒釉O計包括主題教學活動設計、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家長開放日活動設計、區角游戲活動設計、戶外活動設計、家園聯系活動設計、幼小銜接活動設計以及節日活動設計等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其中的一種形式進行畢業設計。在幼兒園的活動設計中,除了正規的格式要求外,還要求學生在活動設計中增加教學活動實錄,以及插入能體現其活動過程的照片,既使活動設計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又避免學生抄襲。2.論文。延續之前的傳統,論文成為畢業設計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學生根據專業的特點,以理論或實踐中的問題為選題,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社會調查及數據分析、觀察分析等,撰寫畢業論文。3.能代表學生水平的作品。為提升學生的教科研素養和水平,鼓勵學生在校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專業期刊或正式公開刊物上發表單篇字數達3000字以上的獨撰專業論文,或者是為幼兒園提供有價值的且已被采納的不低于3000字的調查報告或對策建議。以上兩種形式皆可以作為畢業設計進行成績認定,以此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偠灾?,專業理論水平和科研素養較高的學生可選擇論文或調查報告;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選擇活動設計;專業水平突出的學生可選擇發表作品或研究幼兒園問題的對策建議的形式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
三、多元化的畢業設計在實施中的不足和應對策略
為了解新的畢業設計方案實施的情況,課題組設計了調查問卷,在10級初專的學生畢業設計評審結束后對他們進行了網上調查。共有187名學生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皆為有效問卷。在問卷的梳理中發現新的畢業設計方案在實施中還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學生論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畢業設計評審中,10級共有421人參與評審,203人選擇撰寫論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選擇活動設計,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說42人第一次畢業設計評審不及格,其中36人是論文不合格,占87%。可見,學生撰寫論文的達標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針對此,課題組在11級初專和12級高專畢業設計活動的組織中,強化了教師對學生畢業設計選擇方向的引導和論文指導過程的量化。畢業設計方向引導的具體做法表現為:在學生選題時,對于專業理論基礎薄弱的學生,引導其選擇活動設計,不是因為活動設計簡單,而是因為活動設計有五大領域教學法課程為理論依托,結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見實習的實踐體會,再加上最后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設計和檢驗自己的活動設計。對于教師指導過程的量化主要是規定教師在指導學生的論文過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導反饋,學生的選題、提綱、初稿、定稿每個程序須得到教師指導反饋認可,方能進行和提交。通過教師的層層把關,以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水平,第一次評審不能通過者,還可參加二次評審、三次評審、甚至四次評審,直至學生的畢業論文達到學校的評審標準,以確保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學生選擇活動設計的形式單一
在對學生選擇的活動設計類型的調研中,68%的學生選擇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和其他類型活動只占32%。而實際的畢業設計評審中,學生主要是選擇領域教學活動設計和主題教學活動設計,家園共育活動、家長開放日活動、區角游戲活動等沒有學生選擇。究其原因是教學活動較為常見和普遍,其他活動學生在實習中少有機會參與,導致學生不敢嘗試。對此,課題組認為學校在和幼兒園針對學生的實習內容的溝通中,應強調學生實習內容的規定,讓幼兒園能給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幼兒園活動組織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幼兒園各項活動方案的設計和撰寫,以及幼兒園的各項教研活動,既豐富了學生教育實習的經驗,也能使學生各種專業能力得到更好地發展,同時也豐富了學生活動設計的撰寫經驗。
(三)學生認為活動設計格式較難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 學前教育 專業男生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適應時代科技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趨勢而產生的,它實現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打破了職業教育培養定位的局限,與傳統大學相比,它更側重于對學生基本素質和應用技能的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因其實用性強,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故更適合這類院校開設,其中男生由于其性別和性格的差異,因而在對其進行培養時不應完全照搬應用于女生的模式和方法,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適宜的培養環境
傳統的社會偏見和幼兒教師待遇不佳是影響學前教育專業招收男生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對男性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傳統偏見,使許多優秀男生對該專業“望而卻步”。
要吸引更多的男生加入學前教育專業,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應采取多種形式,尤其要加強電視、報紙等熱門媒體的宣傳,使人們看到幼兒教師性別單一帶來的不良后果,認識到男性參與到幼教行列中的重要性、緊迫性與可行性,盡快轉變傳統觀念,吸引更多的男性來和女性一同承擔起這項事業。其次,應制定一定的政策和法規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學前教育隊伍。比如男生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可以在政策方面給予減免學費、推薦工作等優惠;幼教機構對接收的優秀男性教師,要盡力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保證他們的工資及福利待遇。
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再加上優厚的待遇,一定能夠吸引更多的男生報考學前教育專業,從事學前教育工作。
二、革新現有的培養方式
學校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應該考慮到男生的性別特點和特殊的職業發展目標,設立適合于男生的專業方向,使得他們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針對男生的培養目標,可強調男生具備從事幼兒園課程開發和教學能力,在某一領域有所專長,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體魄,也可鼓勵他們今后繼續深造成為幼教研究人員、幼兒用品開發人員、幼兒園管理人員等。
在制定課程計劃時,學校也要考慮到性別差異,讓男生在完成專業必修的課程外,適當選修器樂、書法及體育類等課程,培養他們自信、自立、自強的心理品質和體態自然、心胸開闊、意志剛強的陽剛之美,使他們勝任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等其他教育活動。要突破單一的學科設置模式,實行開放的課程,適時增設“早期教育”“學前保育”“幼教管理”“學前特色教育”、“嬰兒教養”、“衛生保健”、“營養配餐”、“家政服務”等課程,并以此為職業功能模塊,相應地開設“文化課”“專業理論基礎課”“專業技能實訓課”等多樣課程。
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發揮男生思維敏捷、動作靈活、富有創造性的特點,尊重他們“打破常規”的做法,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粗心大意,鼓勵他們使用自然、直率、溫和、精煉的教學用語,不要苛求他們做違背性格或性別的事。
三、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
幼兒教師是一個特定的專業技術崗位,由于幼兒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規律,決定了幼兒教師必須具有嫻熟的教師專業技能,才能成功地對幼兒實施教育影響。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男生在校期間就應得到良好的專業技能培養。
首先,學校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可以運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示范教學法、項目訓練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進行現場示范,也可以模擬幼兒園活動情景,組織男生扮演教師、幼兒,完成指定的活動任務。這些活動可以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男生實踐智慧與能力的形成。如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中,進行幼兒園模擬教學訓練,可使男生在體驗教師角色的過程中掌握教學技能。另外,教學方法改革還要利用音像反饋,使學生通過音像記錄直接、清晰地觀察體驗自己的教育行為,并能進行討論反饋,提高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這種融感知練習、模仿練習和評價練習于一體的技能訓練,可以突出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學、做、思的有機結合,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教育技能。
其次,學校要加強教育實踐活動。鼓勵并創造機會讓男生每學年到幼兒園或社區見習,參與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教學、保育、心理咨詢與家長訪談等活動。畢業實習也是重要的實踐機會,教師要指導男生選定適合自身特點的活動方向,是科學活動、美術教育,還是綜合活動,然后和幼兒園帶教老師配合,指導其進行所選主題的教學設計,寫出教案或者講稿,進行說課并在班內試講,指導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聽課,提出意見和建議,最后到幼兒園進行實地教學,雙方教師共同指導,并進行點評,促進其實踐技能的提高。
再次,學校要開展廣泛的課外實踐活動,使男生獲得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圍棋、象棋與跳棋大賽可鍛煉綜合思維能力,羽毛球、籃球、足球、排球等比賽能增加對球類體驗,踢毽子、跳繩等可增加對體育趣味游戲的認識,科普知識競賽可提升科學素養,主持人大賽、演講比賽可鍛煉語言表達及駕馭現場的能力,等等。還可以組織畢業班技能匯報演出、幼兒教師專業技能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從而使技能在活動中不斷得到錘煉。
最后,學校要提供有力的條件保障。為了使學前教育專業男生更好地進行專業能力訓練,學校應該在政策、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可以有意識地讓男同學擔任院、系及班級學生干部,使其積累管理經驗;系內辦公用電腦無償向男生開放,提高他們的電腦水平;學院教務處允許學前專業的男生選修外語系的專業課,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對他們舉辦的各種活動提供必要場地和資金支持,使其能順利開展,等等。
四、促進人文素質的提高
學前教育專業男生不僅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而且應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因為他們將來的工作是幼兒教師,從事的是啟蒙教育,是幼兒人格的塑造者、幼兒心理衛生的保健者、幼兒教育科學的研究者和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人,對幼兒、國家和整個民族的未來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教師人文素質的缺失必然會對孩子們產生不良影響,影響他們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提高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的人文素質,學校首先要通過思維方式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榜樣示范教育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意志力和愛心等。其次,應該著力培養學前教育男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摒棄性別壓力,雖置身女生群中而不被女性同化,保持自身的性別優勢,全身心投入專業知識學習、輕松面對挑戰;畢業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在理想與現實發生嚴重矛盾沖突的情況下,在得不到社會充分理解、尊重的情況下,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隨機應變、找準定位、不卑不亢地從事幼兒教育工作。
五、培養幼教研究的能力
科研能力也是幼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嘗試科研實踐,如要求學生寫作課程論文、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參與教師科研課題,進行畢業設計創作,等等,在科研實踐中依據理論知識對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為和教育技能進行觀察、比較、判斷、評價,從而訓練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教師要在實踐中教會學生記錄和分析現場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不要停留于“做什么?”“怎么做?”,而要進一步引發他們思考“為什么這樣做?”“采用什么方式做會更好?”的深層理由,由此一步步走向科學研究。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實際中開展應用性研究活動,使研究與學習內容、實踐鍛煉緊密結合,使研究成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對教育技能的全面掌握。學生可結合小課題、畢業論文和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等途徑,進一步掌握在實踐中開展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尋找實際問題,提出研究問題,開展實踐研究,收集實踐資料和歸納總結實踐經驗等,嘗試運用專業理論開展實踐研究,驗證他人先進的教育技能,并嘗試創新教育技能、研發教育玩具與教育軟件,大膽提出和設計獨創性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產品,經過研究使之規范化和科學化,直接為學前教育機構所運用等。
總之,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完善對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的培養,實現其知識、能力、素質的和諧發展,是一項新課題,也是一項實用型課題,需要學前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史麗君.從建設應用型大學的視角透視本科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J].梧州學院學報,2007,(10):92.
[2]王萍.教學型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男生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當代教育科學,2009,(11):57.
[3]王佳媛,賈玉霞.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男生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學前教育,2008,(05):10.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64-02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以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等專業理論課程以及聲樂、舞蹈、美術等藝術課程為基礎,為幼兒園教育見實習、畢業設計等教育實踐奠定基礎,對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尚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學生藝術教育活動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本文試針對問題提出對策,以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培養學生藝術教育活動的實踐能力。
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割裂零碎。在教學內容上,由于各類型的活動缺少整合和領域滲透,因而學生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出現內容零碎和割裂的問題,缺少對幼兒經驗的整合。同時,教學的實施僅僅關注引導學生設計和實施歌唱、韻律、打擊樂、音樂欣賞、繪畫、手工、美術欣賞等集體教學活動,忽視了對學前兒童游戲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環節的藝術指導,導致學生只會在集體的藝術教學活動中把握幼兒藝術發展,極少關注在游戲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環節去引導幼兒藝術發展。
(二)教學方法陳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以理論講授為主,缺少實踐環節,教學的重難點僅僅落在知識層面而非行為能力層面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主動性不足,缺乏對理論的深入理解與運用,在實踐中難以設計和組織高質量的藝術活動。
(三)課程實踐途徑單一。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實踐環節少,且少有的課程實踐主要安排在課內完成,形式單一。課程實踐途徑單一導致學生可以用于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較少,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不能很好地在實踐中運用,不利于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評價不科學。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進行,課程的最終成績以期末考查成績為主,平時成績占比非常低。在評價內容上,主要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很難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及實際教學水平。在評價主體上,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對教師評價指標的內容、具體操作步驟和結果較少有發言權,往往處于被動狀態。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熱情,出現松散懶惰的現象。
二、對策研究
(一)優化教學內容。為了避免課程內容割裂零碎問題,首先開展幼兒園教師崗位需求調查,分析幼兒教師的工作過程。同時,邀請幼兒園教師參與研討,并結合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反饋,摒棄傳統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章節”式的學科內容體系,以真實職業活動為課程內容主線,最終將課程內容整合為設計實施歌唱活動、設計實施韻律活動、設計實施打擊樂活動、設計實施音樂欣賞活動、設計實施繪畫活動、設計實施手工活動、設計實施美術欣賞活動、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等8個學習模塊(包含14項學習任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在教學內容上,可增加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結合當前幼兒園現行使用的教材,引導學生了解幼兒園課程統整的特點,重點理解藝術與其他領域統整的綜合活動特點及統整原理,并且能夠根據藝術綜合活動的原理設計實施藝術綜合活動。此外,在各學習模塊中滲透區域游戲。如音樂區、美術區的設計與指導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導幼兒感受與欣賞美,表現與創造美。在教育活動設計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安排學習任務,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使學生設計和實施藝術活動的能力在一個個學習任務的完成中不斷提高。如設計實施歌唱活動,第一次任務是教師指定優秀的歌唱活動教案,學生進行模擬教學,第二次任務提高難度,指定年齡班、題材,設計教案并模擬組織教學活動,第三次任務可再次提高難度,學生自選年齡班和題材,根據幼兒的年齡和素材特點設計教案并實施活動。
(二)創新教學方法。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以“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程實施中,構建 “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每項任務由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與評估等五個階段組成。在下一個任務的資訊階段,會對上一個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反饋,并提出更高的任務要求。以設計實施歌唱教學活動為例:(1)資訊階段,教師布置任務,借助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研討,歸納總結相關原理,教師適時進行講解。(2)決策階段,學生小組合作進行集體討論,分析教師布置的任務。(3)計劃階段,組內成員進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務中的角色,經過多次研討制定出活動方案。(4)實施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活動設計、制作教具,進行組內試教,組內成員都參與試教,每次試教結束后其他成員提出建議。(5)檢查與評估階段,教師隨機抽取一人進行模擬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自評,接著進行小組互評,其他小組對該活動進行評價,指出活動實施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之處,最后教師進行進一步梳理總結、幫助學生提升經驗,為下一任務的學習奠定基礎。
2.以“案例教學”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為了讓學生融入真實的教育情景,提高學生設計和組織幼兒園藝術活動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精選幼兒園藝術活動教案、教學活動錄像作為教學素材,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幼兒園藝術活動設計的要求和教學實施的要點。同時,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的知識與理論,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解決活動設計、教學實施的亮點及存在問題,避免以往教學中學與用相脫節的弊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以“情景模擬”培養學生的“教師角色”意識。情景模擬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創設相應的情景,并讓學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擬情景過程,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以教師的“身份”進行演示、模擬組織片段教學或在實訓室中模擬組織完整的藝術教育活動。通過情景模擬,培養學生“教師角色”意識,鍛煉教態、語言、提問、教育機智、活動組織以及與幼兒溝通等能力,幫助學生“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
(三)拓寬課程實踐途徑。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校內實訓――模擬教學。校內的仿真實訓室模擬幼兒園真實的教學環境,配備幼兒桌椅、移動黑板、鋼琴等設施設備。在學習課程之初安排學生開展校內實訓: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完成藝術活動方案設計、制作教具、組內試教,最后每組選取一人扮演幼兒教師模擬組織活動。為了避免“表演式”的試教,由非本組成員扮演幼兒。在模擬的幼兒園教學情景中進行實踐,有助于提升其藝術教育活動的組織能力。
2.校外實訓――實景演練。充分利用學生到幼兒園教育見實習的機會開展實訓,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在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指導下,及時發現并糾正不足,迅速提高藝術活動設計和實施能力。教師在學生見實習前布置實踐任務,如以見實習小組為單位,推選1人擔任主教,其他作為助教,共同組織實施活動。第一,活動實施前,小組成員共同分析本班幼兒能力及經驗,研究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課堂所學,商議教學目標,細化教學過程,寫出詳細教案。第二,請指導老師(幼兒園或本校均可)審閱教案、提出建議,組長提前約請幼兒園指導老師到場觀看活動實施并給予指導。第三,活動實施時,全組同學全程參與,分工協作,注意觀察和記錄活動實施的情況,用攝錄設備記錄整個活動過程,便于實習結束后在課堂上進行活動研討與交流。第四,活動實施后,組長提前約請幼兒園指導老師與全組同學共同評議活動,記錄整理小組同學對活動的反思和指導老師對活動的評議。第五,將教案、反思、評議于見實習結束交給任課老師批閱,教師選取典型的活動案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摩研討,并做進一步的指導。
3.以賽促改――舉辦教學技能大賽。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可選拔學生參加全區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學校和系部每年會組織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技能大賽,比賽內容包括教學設計、說課和模擬上課三個部分。比賽分班級選拔賽、系級初賽和決賽、校級決賽幾個階段進行,系級決賽和校級決賽邀請廣西優質園園長作為點評嘉賓,對學生的參賽表現進行全面點評。學生通過參賽,能直觀了解自身優點與不足,通過觀摩他人比賽能找到差距,進一步激發課程學習興趣,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素質;信息能力;學前教育
[作者簡介]于首先,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方小珍,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浙江杭州310012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6)11―0210―03
在信息時代,信息素質如同閱讀、寫字、計算一樣,正成為信息社會的一項基本能力,是信息社會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信息素質的培養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界關注的重大課題,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分子,必須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順應學前教育專業的新理念,加強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培養適應信息時展的創新型人才。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信息素質現狀分析
1.信息需求能力。它是對信息的認識、興趣、動機和需求,是人主觀意識上對信息的感知程度。只有養成良好的信息意識,才能產生強烈的信息需求,產生內在動力,促使自己去搜索并利用信息資源,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信息需求能力體現了其解決問題和創新的欲望,是信息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專業信息需求有著非常明顯的階段性、突擊性和被動性。一般表現在:科研及各專業課老師布置了科研類作業,這時大部分學生會到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甚至也有個別學生直接把同學查到的資料復印一份了事,根本就不愿意獨立來完成一個科研作業。杭州幼兒師范學院每學期都會安排學生用幾周時間去幼兒園見習、實習,平時積累不多的學生就會出現一個相關資料信息需求的小,忙著尋找、借閱一些組織班級一日活動的各科教案、各類游戲、故事、手工制作等。還有考試前的兩周、準備畢業論文階段以及畢業生離校前(突擊收集資料以備日后工作之需)都是學生信息需求的集中時間。而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都用來上網聊天、看電視、翻閱一些消遣書籍。說明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穩定的、主動的信息需求欲望,這樣學生很難具備相應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信息檢索能力。它體現學生的信息檢索技能以及對信息源的熟悉程度。查找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質教育必做的基本功課,包括文獻信息檢索、數據信息檢索、網絡信息檢索等,是衡量學生信息素質的主要指標。部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專業信息源(專業圖書、報紙、期刊、光盤、政府行業標準、會議文獻、學位論文、工具書、數據庫、網絡信息資源等)的特點、分布情況還不夠熟悉,同時對相關信息資源的檢索方法和途徑缺乏較系統的了解,不能很好地選擇檢索詞和檢索方式,這就影響其對相關資源信息的查準率和查全率,從而影響其對所要了解和研究的專題學科發展水平的準確度和全面程度。有的學生英語基礎欠佳,也就意味著學生不能面對西文數字資源和網絡上的主流語言――英語,這就局限了信息檢索的范圍,不利于快速了解國外學前教育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理念。
3.信息組織、分析、評價和創新能力。這是一種能批判性地分析信息、鑒別信息,從檢索到的大量的信息中分析和提取有價值的、真實的、可行的信息,剔除無價值的、虛假的信息的能力。應將收集到的眾多的信息資源組織起來為己所用,并且把掌握到的信息運用到學習和實踐中去,使信息產生最大的價值和效益。據我們觀察,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學生在分析利用學前教育專業信息方面還有待提高,大部分同學在查到相關信息資源后,不加組織和分析就照搬照抄,如:參考書上的教學案例,在沒有認真分析其可行性的情況下,全盤拿來用于幼兒園實習帶班活動,這樣不結合地域和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很可能會弄巧成拙。大多數學生渴望學習課題查詢和科研論文寫作方面的知識及信息,但由于較缺乏系統地檢索信息資源的能力,更主要的問題是對檢索到的專業信息資料缺乏歸納、整合、創新的能力。除了畢業論文,只有10%的同學有過撰寫論文的經歷并且有所創新。當然,在幼兒園見習和實習結束后,我們的每個學生都要求寫實習心得,如果學生能把實踐的心得和前輩們總結的學前教育信息和理念加以融合,這樣就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創新能力。
4.信息控制能力和信息道德素養。就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能力,包括信息的組織與表達,信息的存儲與傳輸。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具體如:了解計算機硬件知識;能夠運用常用的辦公軟件;熟悉常用的網絡服務功能;了解學前教育數據庫的基礎知識;掌握信息采集、傳輸工具(數碼相機、打印機)的使用方法;還要會簡單的卡通、動漫制作,因為這是小朋友最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學習,杭州幼兒師范學院學生基本掌握了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技能。信息道德素質包括尊重知識產權,遵守信息法律,尊重個人信息隱私,不制造虛假信息和垃圾信息,不散布計算機病毒。幼師學生作為幼兒園小朋友的啟蒙教師,更應該具有信息道德素養,言傳身教,自覺維護網絡安全與健康。
二、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狀況的剖析
1.對信息素質教育內涵理解的偏差。自從1974年美國信息協會主席提出信息素質教育這一概念以來,其內涵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出現了很多定義,然而其基本內涵是一致的,即具備信息素質的人應該有很強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需求、信息檢索、信息組織、信息評價及對信息有效的利用和創新)以及規范化信息道德素養的人。概念的核心應該在信息組織、信息評價和有效的利用創新。也就是說,信息素質教育的重點是為了利用信息,進而達到增加知識和創新的目的。而我們大多數學對信息素質教育的理解只局限于如何查找文獻信息,也就是文獻檢索課的范圍。這從源頭上就局限了信息能力的提高。
2.機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缺乏主動性。教師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學生的作業也只是教師根據各科專業的特點,自己擬定題目,要學生查找相關的內容,因而學生對檢索結果缺乏感悟,學生不能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查找所需的信息,缺乏獲取信息的欲望和主動性,更談不上讓他們把檢索到的內容進行整合和創新了。
3.教學目標較低??蒲姓n的目的通常是為學生搞畢業設計、撰寫畢業論必要的準備,沒有把信息素質培養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先決條件來設定教學目的。掌握檢索方法是比較容易的事情,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和文獻組織、評價、利用和創新等方面的素質,才是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
4.信息素質教育應該在全方位展開。需要教學管理部門、教學部門、教學輔助部門的相互配合,需要教學管理人員、圖書館工作人員、電教工作人員、教師和學生的相互協作。而且應對相關教職人
員進行信息素質培訓,因為教職人員的信息素質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成效,培訓應從實際出發,本著急用先學、普及提高的原則進行。同時還應建立一種激勵機制,對學生的創造性實踐和科研創新給予獎勵,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建立貫穿學生學業始終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式
信息素質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是隨著學生的信息意識能力的增強和專業知識面的拓展而逐步提高的,它不是靠單一的文獻檢索課就能完成,而是要各專業課老師和相關教輔人員一起配合才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所以,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必須貫穿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始終,可分布在以下三個階段:
1.入學初期如何利用圖書館的教育是信息素質教育的基礎。由于各教學點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程度不同,因而新生的基本信息素質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新生進行利用圖書館教育是縮小這一差距的有效途徑,也是信息素質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入學教育由教務辦統一安排時間,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由圖書館老師講授,內容包括圖書基本分類法,圖書館的規章制度,借閱書刊的流程,圖書館的資源分布及其功能,如何檢索圖書館的信息資料,中文期刊網的使用等,介紹學前教育專業數據庫及其利用。通過培訓學生對圖書館的專業信息源及如何利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還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逐步熟練掌握這些技巧。另外,圖書館的培訓不能僅限于開學這一時段,而應隨著學生專業課的進程以及在利用圖書館中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不定期地開展針對性的講座、培訓等活動。在講授的內容上應該增加信息意識、創新意識、自學意識和終生學習的觀念。
2.學期中間的文獻檢索課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是提高學生專業科研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信息素質教育的中間環節。學生經過一年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知識體系,掌握了基本的學習技能。學生要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在這個時間段還要及時地安排文獻檢索課。文獻檢索課是結合專業課程來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內容包括課題分析與研究,論文資料的搜集,檢索工具的選擇及確定檢索范圍等。在檢索中用到的關鍵詞檢索就必須要求學生熟悉學前教育專業術語,這就要求科研老師在講述檢索策略時要把專業知識結合在一起,做一些專業的專題檢索范例??傊?,檢索與搜集資料一定要有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上的儲備,其中包括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和對圖書館資源的認知及用現代化的檢索手段搜集資料的技能。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教師。教師專業發展日趨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題之一,研究者們認為教師等同于醫生、律師、會計師一樣,是一種具有特殊技能需要特別培養的專業。教師是把課程理念轉化為課程實踐的關鍵人物,因為再好的課程理念如果無法落實到課堂教學層面,就不會給學生帶來現實的影響,改革的初衷與愿望也就無法達成,可以說“課程即教師”,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們的共識,相應地,教師教育研究也成為近年來教育科學界關注的熱點議題。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的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和具有社會體育指導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今后的社會工作主要是是傳授和傳播相關體育知識和技術、技能,更多的是以身教重于言教和標準化示范去教育、影響學生和他人,促使他們在身體、心理、精神上受益。體育教育專業無論是從體育的角度,還是從教師教育的層面,注定是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專業。長期以來,我們的職前體育教師教育重理論闡述,輕教育現場實習經歷。對體教專業學生的培養往往脫離于教師的實踐現場,學生學習諸多的體育理論、教育理論以及運動訓練、人體科學知識,但一旦面臨真實的教育情境時卻往往不知所措,以致學生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常常感到很難適應豐富、多變的教育現場。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充分認識體育教師職業的專業特性,沒有把體育教師教育看成是“學科性’與“教育性’、“學術性”與“師范性”、“學科專業智能”與“教育專業智能”的統一,是學科專業教育與教育專業教育雙專業的整合。
那么如何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并以此為突破口革新體育教師職前教育的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無疑是體育教育專業適應時代需求的革新路徑。體育教師除應具備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與專業實踐智慧。而這些專業技能和實踐智慧的培養需要在由高校與中小學構成的共同體這個大實踐環境中,經過各種訓練,才能完成。傳統的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職前體育教師教育的要求,構建“全程實踐教學模式”成為必然。
體育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核心概念
無論是中國先哲孔子,還是西方先知蘇格拉底、柏拉圖等,都對教育“實踐”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實用主義代表人物英國的培根、美國的杜威等更是強調實踐在“經驗知識”形成中的作用。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教學思想,這些都為我們開展全程實踐教學提供了理論參考。
“全程式實踐教學”的培養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實踐育人”。全程實踐教學,“實踐”顯然是其核心概念。任何教學實踐活動都應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的行為過程,否則只能稱之為“活動”或者“行為”,而不能稱之為“實踐”。因此“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實踐育人”,構建了“全程式”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從廣義上說,“理”即學校,“實”即社會。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即學校和社會相結合:“實踐育人”則踐行“學習知識和技能”與“修煉品德和能力”互相促進,緊密融合?!叭虒嵺`教學”培養模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環節,而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與實踐過程。它是將教育教學實踐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具體到體育教師教育來說,貫徹“全程實踐”的理念,即是要將實踐教學工作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部學習過程,同時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整個流程,使其呈現出全程化、多場所、多樣化、“雙導師”的培養體系特點,這將使全程實踐教學中的“實踐”達到實質性的實踐層面,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模仿性活動或重復性行動層面,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教學場所里不再是一個“觀察者”或“聽做者”,而是真正從事大量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實踐者”,從而切實鍛煉和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體育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的特征
雙專業性目標。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一般綜合大學不同,它要求培養的人才必須同時具備雙重規格:一是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二是教育理論知識、教師素養好教師職業技能。傳統的教師教育目標,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理論知識,特別強調體育專業的理論知識教學而忽視教學的基本技能,這個方向不能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新時代的專業教師,培訓教師必須有本體性的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有條件的知識(教育專業知識)。
然而,這兩種專業知識的簡單疊加并不能形成教師的主要化素質,也不能帶來教師職業化素質的提高和發展。這兩種專業知識還必須由實踐性知識來進行整合,使其內化為教師自己的專業素質。因此,運動技能不能成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所在,還應以如何教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作為基點,做到“會講,會做,會教,會糾錯”。全程實踐教學模式充當著這種整合的角色和實踐性中介的角色。這種整合的過程是長期的,貫穿始終,成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終生學習、終生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多場所體驗。全程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教育實踐過程中循序漸進的情境體驗與反思,感悟新時期教育的魅力與責任;通過參與全面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實現階段感悟與全程體驗結合、教育理論學習與中小學實際結合的活動目標。另一方面,該模式將學生放置于實踐中,直接與中小學教學實踐相接觸,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教師的工作,了解中小學教學的實際及基礎教育對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師德教育,使學生熱愛教師職業,堅定從教的決心和信心。
“雙導師”培養。“雙導師”是指師范學院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配備專業導師,同時在中小學教育實踐基地聘請優秀教師擔任其指導教師,專業導師與中小學指導教師(稱“指導教師”)分工協作,培養和引導體教專業學生專業發展與職業發展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在“全過程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中,專業導師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學生的課程學習、品德發展和專業能力發展;引導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狀況,指導學生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幫助。指導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指導和幫助師范生提高教學技能與技巧:指導師范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幫助學生獲得勝任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課堂組織、班隊工作、學校管理、課程開發、教育科研等職業能力。通過“雙導師制”的培養,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在四年時間中得到全面、系統的指導和訓練,其綜合能力與整體素質得到整體提升,最終實現與中小學教師職業“無縫對接”。
全程化過程。教師教育應重視“養成”。養成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長期性”,這意味著養成教育一定要“經歷過程”,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養成教育有一個“外化一內化一外化”的邏輯過程,教育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訓練,都首先是認知,其次是內化,再次才能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過程。這個過程決定了實踐的長期性。因此,從體育教師“雙專業性”的養成時間及過程來看,體育教師培養不像工業產品那樣一次成型,其培養和修煉是一個長期的、反復學習與提高的過程。“全程實踐教學”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教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環節,理應是一個系統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與實踐過程,是一個四年一貫、連續不斷的養成教育過程。
體育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及其構架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要求。體育教育專業對學生實踐技能、創新性和創造能力進行系統培養。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六大模塊(入學教育模塊、課程內的教學技能模塊、專業技能培養模塊、實習模塊、論文設計模塊、課外活動技能模塊)(圖1)。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將實踐內容落實到1~8個學期的每門課程,在不同學期的不同課程教學中側重安排相應的實踐內容,并于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形成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全程實踐”教學體系,目的在多角度、多層次、開放式的、綜合性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教師基本素養”和“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學生的知識“內化”,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和行業適應性。
全程實踐教學體系,從單一走向綜合,從簡單到復雜。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四年的本科實踐教學,突出構建并完善體育教育專業主體結構體系,注重有機協調聯、相互交叉,并注重維持整個過程的各個階段的連續性,以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實跋教學的效果。
課程內實踐。通過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質測量與評價等專業實用基礎理論課程中的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各專項理論與術科課程的教學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從師技能和專項技能,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加強教學能力、裁判能力、體育活動組織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和健身方法指導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課堂教學實習、編寫體育教學教案、制定比賽的組織策劃方案等。
通過學校體育學和中小學體育教材教法等課程,緊密結合中小學教學實際和新課程標準改革下的學校體育的需求,從不同角度增設說課、講課的內容。同時把教育見習、觀摩、調研等列入計劃,使學生在掌握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對基礎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的了解。
裁判實習,安排在第二學年兩學期各一周。通過實習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豐富各項運動的競賽知識,更深刻的了解運動項目,培養學生各運動項目的組織、編排、裁判方法等實際運用能力,積累實踐經驗,,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和精神,為未來從事體育教育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教育實習,安排在第四學年第一學期進行,集中8周,采用以實習基地為主的集中實習、相對集中實習和與就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是深入中學,進行實戰學習,體驗教師工作,把所學知識在學校體育工作中加以運用,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同時對社會和就業有更深刻的了解。實習基地以南京市內為依托,與市、區體育教研室等相關部門及中小學建立緊密的長期協作關系,成立掛牌基地:同時根據專業建設需求,將實踐基地建設拓展到郊區、縣及健身中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生按照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綱的要求,完成規定的時數和內容。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和帶隊教師共同對實習生進行考核、評定成績。
畢業設計(論文),安排在第四學年的兩個學期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是對體育教育畢業生專業實踐能力檢查的重要環節,是檢查畢業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并能否運用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實踐過程。在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選題、教師指導、教師評閱、學生答辯等各環節中結合實踐能力的運用和培養,確定具體的管理程序與要求,促使指導教師和學生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去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以確保畢業設計更好地體現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
課程外實踐。從培養和強化學生運用本專業所學基本理論與技能出發,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期學生在實踐中磨練與提高基本技能。與學校團委、工會建立聯系,在校內、院內的各項運動的比賽中,結合專項教學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參與活動、比賽的組織、裁判等體育工作;在第二課堂與學院學辦、學生支部工作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會、團總支組織學生建立武術、排球、足球、散打、跆拳道、健美操等各種運動項目協會、社團、俱樂部、體育輔導站等,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見習與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指導和實踐能力。
體育教師教育“全程實踐教學”模式的路徑
體育教師教育“全程實踐教學”應包括體驗層、實驗層、踐行層和研究層四個階段。四個階段貫穿8個學期,由外向內、層層遞進,將情感養成、基本技能訓練和專業技能訓練融為一體,以集中的、顯性的課外、校外實踐為主要特征,課內、校內打基礎,課外、校外顯成效。
體驗層。體驗是指通過對事物的直觀感受而獲得對事物的認識。在教師教育基礎課程(以及教師教育文化系列活動中,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參觀考察、交流共享、聽課訪談等方式感悟、體驗中小學體育教育以及中小學體育教師職業角色。
實驗層。中小學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需要在具體的中小學教育情境中進行。體教專業的學生主要是在大學度過學習生活的,他們在此期間可以獲得從事中小學教師職業必備的教育、心理和學科等知識素養,但是他們缺乏中小學教育現場的訓練與實踐學習。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是開展中學教育模擬練習,也就是實驗層面的教育實踐課程。通過模擬中小學教育現場和教育活動,將中小學教育活動場景搬到大學課堂,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得到訓練,其技能、素養也得到提升。其次是加大見習和實習的機會,鼓勵學生到中小學上課,積累教學經驗。
踐行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發展的源泉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學生通過教育實踐,能夠更為深刻地認識教育,提升自身教育素質。培養教師必須要有現場觀摩和練習環節。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最終要通過實踐來實現。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踐主要是通過教育實習來進行的。教育實習是體育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實踐中學做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培養教師職業素質。
研究層。實踐是主體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者的研究與思考是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使實踐更有效的必要條件。培養體育教師進行教育研究的意識和能力是體育教育專業教師專業化發展中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
四個層面的實踐課程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師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總之,四個層面的實踐學習活動之間相互影響,它們之間不是先后遞進的直線關系,而是構成一個立體交錯的實踐課程系統,貫穿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教育學習的全過程。
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師教育的專業發展歷程表明體育教育的實踐教學已從單一走向綜合、從直覺走向理性、從零散走向系統。全程實踐教學模式使體育教育的場所從高校拓展到了中小學,其“多場所”(既有高校又有中小學)、“雙導師”(既有高校教師指導,又有中小學教師指導)的培養體系,能夠幫助學生在大實踐環境中順利完成從“預備職業人”向“職業人”的轉變,同時還能夠促進中小學在職教師與高校教師的共同專業成長,從而有效地推進教師教育一體化進程。全程實踐教學必然是今后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培養中小學體育教育師資為己任的高校應結合本校實際與發展創建適合本校推行的全程實踐教學模式。加強來華留學生入學前教育,促進留學生管理的整體性 吳苗露
我國來華留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各個高校在招生宣傳方面把握機會主動出擊,憑借我國高等教育在海外的宣傳和影響力,不斷吸引海外渴望學習漢語的人才。但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高校更加側重留學生的招生工作,把留學生和經濟效益直接掛鉤而忽視了留學生入學后教育管理工作的發展,留學生的管理并沒有很好地融入學校整體教育管理體系,也因留學生事務的復雜性,多數高校將留學生務與國內學生區別對待,造成留學生入學之后無法快速適應來到中國后的學習和生活,在各個方面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新問題,由此引發的事故也不斷增多,針對此問題,許多留學生管理人員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留學生入學之后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但也有不少留管人員意識到加強留學生的入學前教育,對于留學生入學后的日常管理工作具有更實際的意義。
新疆大學現有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50多名在讀留學生。其中80%的生源來自俄羅斯、中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所以留學生使用語言主要是以俄語為主,英語為輔。目前,留學生來我校學習的主要途徑其中包括校際間的合作交流、推薦;友好團體和朋友之間的介紹:公司企業的選派:網絡了解占少數。我校留學生類別仍然是以語言生為主,處于進修生多、學歷生少,學歷本科生多,高層次研究生少,漢語言生多、其他專業學生少,來自周邊國家留學生多,其他國家學生少。
通常來說,我校入學教育分為兩個階段:留學生在本國收到錄取通知書時的準備階段;留學生來到我校最初兩周。在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前,留學生多多少少通過網絡、招生簡章或側面了解對我校以及中國有個大概的認識,但是這種了解是極為模糊的;我校在每學期初始,就會請入境管理處的警官進行法律宣傳教育,為外國留學生講解中國的法律法規,并詳細介紹入境管理、簽證辦理、校內外住宿,社會活動等等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常識,使留學生一入校對中國的相關法律有個大致的了解,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此外,在學期中,我們還會不定期地舉行一些安全講座,例如消防知識安全、防震減災等,同時我們還邀請學校保衛處宣講與外國留學生相關的法律政策以及校紀校規等等。在開學典禮時,我校為每位留學生發放《新疆大學留學生手冊》,內容涉及與留學生在華學習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校紀校規、獎學金管理辦法、考勤管理制度與校內外住宿管理制度等。
但是,和中國學生一樣,來華留學生大多數是年輕人,思想不成熟,心理還正處于成長期,由于語言障礙和跨文化交際的現實,總會對留學情況估計不足;學校網站上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也還沒有在線咨詢等條件,通過老師朋友了解的情況多少有些片面;對于學校開展的入學教育,由于術語較多,宣講時間有限,翻譯過來也僅有俄語和英語,留學生無法快速地將所有信息整合起來并消化,相反,還會給留學生在華學習生活造成更多的心理壓力。因此,將來華留學生入學前教育當做一個系統工程,對于日后留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管理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目前,我校根據上述情況正在著手加強留學生入學前教育指導工作,以下幾個方面是可以改進的地方:
通過學校網站的建設,除了招生信息之外,還應向海外留學生介紹學校學習生活和當地的情況,并附相關部門介紹和鏈接,通過這些信息,留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遇到什么問題應該找誰解決,怎么解決,使留學生更快地融入當地的生活,網站的語言應以英語和俄語為主,并且經常更新,讓留學生了解最新最真實的信息。
不斷完善留學生入學指南,通過各種方式提供給留學生。我校正在編寫內容詳細的留學生入學指南,其中除了入校報名登記流程、日常生活信息之外,還包括一些安全教育和法律援助的章節,也涉及留學生保險的問題,其實還應考慮到一些留學生的特殊要求如已婚家庭的安排,文化適應的技巧等等。入學指南應根據需求不斷更新。
入學后班主任、輔導員宣傳為主,安全教育、法律法規講座為輔。以每一個來華留學生為中心,班主任和輔導員快速收集每位留學生信息進行分析評估,密切關注留學生來華現狀及其反饋信息,積極主動為留學生進行咨詢服務,對于特殊學生還要進行單獨咨詢和輔導,在進行集體講座之前讓大家對各項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在講座之后還應進行詳細地解說和加強教育,班主任、輔導員、導師、任課教師、聯誼會成員以及留管干部需要及時溝通協作,以每個留學生為中心開展宣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