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 13:51:00
序論:在您撰寫學術交流材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加強學習培訓。我校結合實際,認真組織開展了數學解決問題這一全新教學模式的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活動。通過學習,使老師們提高了對解決問題的內涵及其教育價值,解決問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重要作用的認識,解決問題教學的方法,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對于“應用題”更名為“解決問題”,主要是讓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不要被原有的應用題所束縛,換成新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好的反映小學數學課程所應該追求的目標,所以就改為解決問題。國際上通常叫problemsolving就是問題解決。按照我們國家的思維的習慣或者表達的方式,我們把它界定到解決問題。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教學應貫穿于教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在解決問題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嘗試尋找“答案”時,對信息進行加工,重新組織若干已知的規則,形成新的高級規則,用以達到一定的目標。在解決問題中,學生會根據解決問題的目的、已有的工具對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組織,找出對當前問題適用的對策。問題一旦解決,學生的思維能力隨之而發生變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學生要尋找新的方法解決問題,涉及到策略創新的過程,因此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不僅能發展策略性知識,還有助于思維的新穎性和獨創性發展。一般說來,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是一個特殊化與一般化、猜想與驗證等互動過程。
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并用于現實。數學知識的形成來源于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我們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培養應用意識,從生活實際引入新知識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為學生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提出了示范。在業務學習中我們采取了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課堂授課與課后評課同研討的方式。組織老師們上《信息重組解決問題》的展示課,觀看老師《誰圍的面積大》、老師《連乘應用題》等精彩錄像課。提高老師們引導學生立足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年級部單位同上一節“解決問題”的公開課,全力開展解決問題教學專題研討活動。
創新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我校立足實際,恪盡職守,積極參與市區組織的教研活動,通過“聯片教研”、“送教結對”、“專題探討”、“同課異構”等多種形式,構建高效課堂,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也增強了教師教學效能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我校教師在專題研討解決問題的策略、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有所創新。。老師們在解決問題教學中總結歸納出了一些很有針對性的寶貴教學經驗:如數形結合,其實質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的圖形聯系起來,使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通過對圖形的處理,發揮直觀對抽象的支柱作用,揭示數和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抽象概念和具體形象、表象之間的轉化,發展學生的思維。例如:吳正憲教學團隊成員趙震老師執教的《連乘應用題》,通過國慶50周年天安門廣場閱兵式的情境,引出學校進行會操比賽的生活情境,產生生活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通過課件展示學生方隊,每行6人,每個方陣4行,有三個方陣,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點子圖,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建立數學解決問題的模型,由直觀到抽象,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自然而然討論出連乘應用題的三種解法:⑴6×4×3=⑵6×3×4=⑶4×3×6=尤其是第三種解法,如果只是單純的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這時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學生利用點子圖直觀的操作,抽象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利于學生接受,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再比如在解決問題教學別要注意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但是現在解決問題教學普遍存在重學生探索交流感悟的過程,輕方法策略的總結和提升,以至于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夠解決的問題,變換一下就不知道如何解答了。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非常重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教學,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有一般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輔助方法:圖示法、列表法和演示法;特殊方法:假設法和倒推法等等,在實際教學解決問題時,要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方法,達到最佳效果。要使學生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又是對數學教師的挑戰。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應提倡多樣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把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展示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的機會。
注重實際效果。讓學生能夠通過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跟人類現實生活廣泛的、密切的、自然的聯系,通過解決問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根據具體的問題情景,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獨立地思考問題的基礎上嘗試與人合作。其核心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有利于發展學生問題意識;通過解決問題的學習,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通過解決問題的教學,使得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豐富的經驗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加深對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本質理解;通過解決問題教學,有利于學生在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抽象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發展學生的數學的抽象能力;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思考、同學間的相互合作、數學的交流和表達整個過程就含有非常豐富的教育價值。來源于人的實踐活動,任何束縛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苦思冥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引導學生多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例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發給每個學生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一張白紙,請他們用手中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或直尺量出這張白紙的面積有多少平方分米?量的時候想一想怎樣量最方便,相互間可以輕聲討論。接著就讓他們自己去量,這樣,經過學生探索得出的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完全來源于學生的實踐,此時,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一、豐富的學習資源——讓教學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挖掘身邊素材,讓學生輕松學習。
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師充分挖掘了學生熟悉的物品作為學習的資源,例如:出示“恐龍、鯨魚、輪船、直升飛機”等大宗物品,讓學生感受到用原來的千克作單位太小了,必須要用一個大的計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噸”;再出示“雞蛋、奶牛、純凈水、綿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估算或計算,深刻理解1噸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組噸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馬路的承載量、起重機的額定載重量、電梯的載重量等,把數學活動和生活應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和改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求最佳切入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用。
㈡運用生成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每一分鐘都在孕育著創造,都將可能誕生一種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創意,已由完全地預設不斷地走向動態生成,時時在彰顯著課改的多彩魅力,演繹著課改的新理念。而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們預設之中,有的在我們的意料之外。這就要求我教師要從關注預設的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噸在生活中的運用時,教師出示了電梯的載重量1t,蓋住了可承載的人數,讓學生猜猜應該是多少人?學生的回答是:“二十幾”、“20”、“25”、“30”、“27”,教師面對出現偏離預設的生成,沒有強行把學生的思維拖回預設的軌道,而是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深入思考,這時第六個學生站起來說:“應該是13人,剛才他們說的是小孩,應該是大人。”教師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問“那小朋友應該是33人,那我們是不是該寫小朋友33人?”這時學生想象著33個小朋友進電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學醒悟:不行,雖然33人的重量沒超過1噸,但是33人電梯里面是裝不進去的。這時教師再請33人站起來,問道:“如果把這33人裝進電梯里,情況會怎樣?”學生看著這么多同學,一下子就明白了電梯里面為什么不寫小朋友33人了。教師放慢腳步,與孩子同行,善于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從熟悉的地方顯出新的風景,創造出了精彩的瞬間。讓課堂教學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氣,走向灑脫,走向睿智;學生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發展,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心靈共舞的家園。
二、親歷過程,主動建構——讓學生在體驗中親近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描述,明確了小學數學的內涵,即數學是一種過程。數學的學習,應努力讓學生親歷這一完整的過程。
然而,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偏重于學生“眼看、心記、耳聽”的現象,孤立、機械地強化抽象概括,狹隘、生澀地解讀方法理論,忽視了小學生“操作中體驗、體驗中感悟、感悟中建構”的認知規律,使數學逐漸變成一門被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是枯燥、乏味的課程。以前在教學“噸的認識”時,我們一般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請學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著就得出1噸=1000千克,隨后的任務就是做很多的鞏固練習。從中顯現出來的教學方式為:單純觀察----機械記憶----克隆模仿,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學方式。
1噸是個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讓學生在頭腦中正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可謂獨具匠心。教師讓學生親歷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觸摸數學鮮活生動的生命脈息,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得到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㈠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課堂中,通過學生的“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活動,1噸的大小在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學生現有的數學經驗是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也是探索、建構新知識的“支架”,噸的認識必須建立在對“1噸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噸;每個同學平均體重30千克,33個共重1噸;每頭奶牛重500千克,2頭奶牛重1噸;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等,共10組,有了這么多素材積累,學生在頭腦里建構了豐富、科學的1噸表象,為后面幾噸物體的重量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2、 開放的活動,豐富表象
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估計、交流、想象等活動,經歷1噸大小建立的過程。課堂上,老師安排了3個層次的活動。⑴通過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體驗25千克的感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有感而發:“太重了”“特別重,實在搬不動”、“我覺得有點象運動會里的舉重”……豐富而又真實的感受,接著老師追問:剛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進而推出要40袋,教師再問:如果把這40袋大米轉到一個大袋子里,你可能會有怎樣的感覺?學生根據剛才搬25千克大米時的感受,想象著可能會有的感覺,自由地談論著:“重死了,根本搬不動”、“壓扁了”“還沒搬起來,渾身的力氣都沒了”、“我渾身都散架了”。,通過搬一搬、說一說、想一想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噸的大米對學生來說實在是太重了。⑵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老師讓學生猜猜在坐的同學的體重有沒有1噸?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最后讓33個同學起立,讓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個同學的體重,這大約就是1噸的重量。⑶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老師首先出示一組圖片:
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匯報。然后教師又出示圖片:
由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主動在頭腦中積極建構的過程。這里通過四個開放的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經歷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已經形成了豐富的表象,進一步深化了對噸的認識。
3、變式練習,深化表象
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這一表象,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分化,這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三個層次的變式練習達到了這一目的。⑴噸在生活中的應用。先由學生說說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見到過寫著幾噸幾噸的呢?再由教師從實際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這一重量單位的實際運用。由1噸轉向對幾噸的認識,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⑵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此坪唵危瑓s是對知識的一個很好的整合,在讓學生回憶已經認識了哪幾個重量單位之后,再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它需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所出示的物體重量進行合理的估計,需要學生對所學重量單位有清晰的認識,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⑶修改數學日記。日記一般是語文里的內容,而這里呈現的卻是數學日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記錄生活,讓學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記的內容設計也讓學生忍俊不禁,在會心的笑聲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克、千克、和噸”的認識。
㈡讓方法在體驗中生成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學習方法。
⑴知識引入----自由猜測,激活思維。在猜一猜在坐同學的體重合起來有沒有1噸的游戲中,開始是學生是自由猜測,分為兩派:有1噸和沒有1噸。
⑵問題探究----驗證猜測,促進理解。在學生自由猜測后,教師以問題:“到底有沒有1噸呢?有沒有辦法?”引起學生再思考,這時有同學想到了算一算的辦法,假設每個同學的體重是50千克,50個同學的體重就用50*50=2500千克,就是二噸半,超過一噸了。
⑶實踐應用----延伸練習,啟迪思維。教師在肯定上一位同學推理方法的同時,對學生的估計作出了科學的引導,三年級同學的平均體重約是30千克,隨后再次讓學生猜測55個同學的體重會有1噸嗎?有了前一位同學的啟示,這里同學們很快地作出了判斷,超過了1噸,。這時教師再讓學生進行逼近估計:哪究竟要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會有1噸呢?這時學生猜測的結果有37、38、39、40、45等等,到了這等火候,教師方才宣布正確結果,大約是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整個環節中從“知識引入----問題探究----實踐應用”,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充分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在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中,學生不僅再次感受了1噸的大小,而且也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三、關注生命,傳承文化———讓數學課堂閃耀人文之光
《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應重視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大力加強這種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的培養,以使我們的學生形成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情感力、獨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因此,祁老師以各種方式充分挖掘數學教育中的人文價值,加強學生科學人文精神的培養。
㈠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和諧的人文學習氛圍。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我們要用溫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潤物無聲。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導,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達到情感交融。教師在課堂上經常問的問題就是:“有沒有不同的想法?”“還有嗎?”“談談你的感受”;經常鼓勵學生的話就是“大膽估計,錯了也沒關系”。教師尊重學生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圍,傾注教師的人文關懷,面隊學生的回答,不管答案正確還是錯誤,教師都向學生投去贊許和親切的目光,正是教師寬容的接納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溫暖,從而增強對學習的信心和自信。
㈡傳承數學文化,激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
很多家長對中考的重視程度比高考還要高,而數學是考試中的核心課程,這無形中增加了我們肩上的重任,對我們中考前的總復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考數學總復習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數學總復習的質量和效益,是每位初三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下面就結合我??倧土暻闆r,從想法、做法、體會三個方面談談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復習建議與備考策略。
一、想法
總復習開展之前,根據學生的實際,要有一定的思路,有一定目標,或者說要有自己的一些認識,爭取達到某種效果。很難具體地表述清楚。開始復習時,我個人有以下幾點想法。
第一個想法:保持快樂(數學知識+非數學知識)
第二個想法:強調讀題(有利于良好心態的建立)
第三個想法:規范格式
第四個想法:注重反思(“埋頭做題不反思”是較普遍的解題慣性.教會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反思:審題要注意什么?本題涉及到哪些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在這些基礎方面我有哪些缺漏,怎樣彌補?在解題思路上,哪一個關節點容易受阻,是如何解決的?解題過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錯?本題的解題方法還可適用于哪些問題?反映了什么數學思想?在考試中如何表述解題的過程?)我要求我的學生至少有兩大方面的收獲:
二、做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考說明》,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復習計劃,并將計劃告訴學生,給學生以積極心理暗示——復習是有計劃、有措施的,一定能順利完成。我們將復習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元復習時間大致定為下學期初(一般3月底結束)8個周左右。目的是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是總復習的重點。
(一)主要策略:
1、研讀《中考說明》將《中考說明》上的考點要求和樣題印發給每個學生,讓學生對照考點要求復習,有針對性、實效性。
2、單元復習“牽牛要牽牛鼻子”,抓住關鍵,以課本為主,進行版塊復習。按初中數學知識體系,把初中全部內容歸納成下面10個版塊:數與式、方程(組)與不等式(組)、函數及其圖象、統計與概率、線段(角)與三角形、四邊形、圖形變換(圖形與坐標)、全等形與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圓。大約共用37課時。(加上作業分析及增加幾節綜合題約8周)版塊復習過程是大面積提高數學成績的關鍵時期,也是老師們最辛苦的環節之一。在版塊復習中,告訴學生每個版塊在中考中占的大致比例。例題、習題選擇主要依據課本,將課本上的典型例題、習題進行改編訓練。在每一知識塊中,即要重視三基,這與該階段的復習主要目標想一致;又要滲透一些實際應用題、動態探索題,既提高學生興趣,又減輕了第二輪復習的難度和負擔。我個人認為,學生能力的提高呈臺階形,要有一定的時間差,而非斜坡形。在第一階段復習中適時加入一定難度的綜合題很有必要,但要求要合理。某些綜合題分析后….
3、同步檢測緊扣本單元考點,以《中考說明》為依據,以近三年中考題為題材,選取有針對性、典型性的考題進行分析和檢測,注意訓練學生學會解題思路和方法。每個版快同步檢測注重前后聯系,本單元占70%,其余單元的重點滲透30%。
(二)存在問題
1、復習無計劃,效率低(體現在重點不準,詳略不當,難度偏低,對大綱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準
2、復習不扎實,漏洞多;體現在(1)高檔題,難度太大,扔掉了大塊的基礎知識。(2)復習速度過快,學生心中無底。(3)要求過松,對學生有要求無落實,大量的復習資料,只布置不批改;無作業。
3、解題不少,能力不高體現在(1)以題論題,不是以題論法,滿足于解題后對一下答案,忽視解題規律的總結。(2)題目無序,沒有循序漸進。(3)題目重復過多,造成時間精力浪費。
(三)幾點建議
1、以書為本,重視三基。數學中考卷,試題中容易題(難度系數0.7以上)共103分,占69%;稍難題(難度系數0.4-0.7之間)共32分,占21%;較難題(難度系數0.4以下)共15分,占10%.復習時不能脫離課本。中考有些基礎題是課本上的原題或改編題
2、不搞題海戰術(精講精練,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凹哟缶毩暳俊笔窍鄬Χ缘?,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練。而是有針對性的、典型性、層次性、切中要害的強化練習。)
3、難度適宜(起點盡可能低,但要有適當思維度),
4、注重尖子生的“尖”(站得高看得遠)
第二階段專題復習時間大致定在3月底——4月底,7周左右。目的查漏補缺,提高分析能力。
(一)主要策略:
1、專題復習、印發講義根據我市近幾年中考試卷的結構,確定了十個專題:基本運算類、基本證明類、解直角三角形、圓、統計應用類、圖表信息類、閱讀創新類、動手操作類、課題學習類、壓軸類。
2、關注細節,想課堂要思維
3、課后落實,規范格式
4、歸納反思,提高能力
(二)存在問題
把第一階段復習機械重復單純就題論題,(應以題論法)難題太多,難題太難,難題太怪急于趕進度
(三)幾點建議
(四)復習課舉例
1、反比例函數復習以基本知識為起點,落實三基為重點,構建知識網絡為目標。通過后面幾節函數綜合題的復習,可以加深該專題的掌握
2、壓軸類(動態幾何類)不確定的,一般都需要分類,而動態幾何題由于其圖形的變化,產生多種情形,因此需分類討論。
用鉛筆畫動態全過程
例題1
回顧該題,實際上是兩個層面的分類,第一個層面,由于M點的變化第二個層面,由于直角頂點的不確定又產生了三種情況
例題2
回顧本題動態全過程特別是臨界情況,一般分析時,先起始狀態,再終止狀態,然后中間過程。
第三階段提高復習
時間:
目的:
策略:
1、收集信息,出好選好試卷(包括學生錯誤較多的,方法生疏的但不是怪方法,轉化不熟練的,也即學生知識盲點,也包含我們自己有時也存在這樣的盲點,難度不大的新題型.社會熱點,及時穿插底三階段的復習中)
2、模擬考試訓練;(可適當調整時間)
3、認真做好考后工作(及時批閱,扣分要稍狠,針對性講評,收集記錄代表性錯誤)
4、穿插專題課(不能完全用試卷代替上課)
問題:
1、模擬試卷沒有起到模擬價值
2、過多做練習,以練代講
3、講評課就題論題(我們要的是做一個題,掌握一類題)
4.只注重知識輔導,不進行心理訓練(該階段,學生心理負擔較大,心態浮躁,要及時調節,特別有些成績波動很大的)數學這科的波動多數同學都比較大,數學分值高(題目貴),出現這個情況,….建議:
1、模擬題的設計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高于中考(剛開始,時間寬松點,難度低一點但….)
2、加強基礎題解題速度和正確率的強化訓練
3、選準要講評的題目,立足一個“透”字(要少、要精、要有很強的針對性。選擇的依據是邊緣生的失分情況。一般有三分之一的邊緣生出錯的題課堂上才能講。一個題一旦決定要講,有四個方面的工作必須做好,一是要講透;二是要展開;三是要跟上足夠量的跟蹤練習題;四是要以題代知識。切忌面面俱到式講評。切忌蜻蜓點水式講評,切忌就題論題式講評。)
4、讓學生向錯誤學習,建立錯題檔案(對于有價值的題目,讓學生總結考查了哪些知識點,每個知識點是從哪個角度考查的,考查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有哪幾種解題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當自己出錯時,是知識上的錯誤還是方法上的錯誤,是解題過程的失誤還是心理上的缺陷導致的失誤.)
第四階段回味復習
時間:
目的:(不能再以提高能力為目標)
策略:
1、做到三“通覽”,一“不鉆”
2、無差錯訓練
3、解題技巧的選擇題、填空題,主要強調用以下方法:直接法、驗證法、排除法、特殊值法、圖示法、操作法、工具法(工具法、操作法對于好一點的同學可用來檢驗,對于困難同學提供了一個方法)
4、應試技巧的教育(舍得放棄)
5、適度的練習(一天、兩天不做題,馬上生疏。準備難度適當的練習,我個人傾向應用題)
6、考前心理輔導,調節心態
存在問題:
1、大量的模擬練習卷,加大學生心理負擔,過度緊張;
2、只動眼,不動手,過早感受成功喜悅,過度放松
3、計算準確率下降;
4、忽視錯誤根源,造成分析能力退步;
試卷講評課
1、分析試卷、了解障礙:教師先要進行試卷的得失分析,著重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了解學生學習的難度和障礙。
2、提前發卷,進行“找分”訓練:提前半天發卷給學生,讓學生自行分析改正和進行“找分”訓練,使學生意識到考試中的粗心大意的危害,同時“找分”能樹立學生自信。
3、歸類點評,習得技巧:評講可以題型歸類、知識歸類、解法歸類;要點評各類題型的解答技巧,如在解答難題方面要力爭知多少,寫多少,爭取得分點,得步驟分,甚至爭取閱卷教師恩賜分。
4、“明碼標價”,明確查錯:評講時要讓學生明確評分標準和查錯常用手段,避免過失丟分。如解題中忘檢驗、忘帶單位等等。
5、指導學生整理錯題集。
三、體會復習階段五關注
無論復習課怎么上,關鍵看是否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參與狀態(一是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二是看是否有些學生還參與教,把教與學的角色集于一身)、交往狀態(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二看課堂上的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思維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敢于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二看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情緒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是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感。)、成效狀態(一看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并學有所得,感到踏實和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后繼的學習更有信心,感到輕松)。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該從教學的實際出發,用在其他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地方,這樣,才有利于更也突出教學重點,攻破教學難點,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快地構建新的認崐識結構,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要更好地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我覺得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
學習計算機是開展計算輔助教學的基礎,為了培養出順應時代的人才,不同年齡段的教師都要克服學習計算機的神秘感和恐懼感,盡快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有些老教師認為自己年齡大了,不必要學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實踐證明,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的老師,只要你了解計算機的一般知識,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學會使用一些常見的應用軟件,就可以在課堂上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了,教育局現在正準備對鄉、鎮、場學校的老師進行免費培訓計算機的使用方法,我覺得這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提高鄉、鎮、場教師計算機應用水平的途徑。
2、不能把它當成“灌輸”的工具
現代教育是現代教育思想與現代教學手段、方法的統一,多媒體計算機應服務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服務于提高教學效率,服務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培養,切不可讓多媒體成為課堂的主角,大量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因為計算機教學始終只是起一個輔助作用。
3、不能濫用多媒體
從教學的實際出發,用在其他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地方,這樣才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果在什么地方都用多媒體,甚至為了用多媒體而去用多媒體,就成了濫用,不但發揮不了它的優勢,有時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如在教學測量線段長度時,教師使用教學軟件,先出示一條線段和一把尺,然后移動尺使零刻度對齊線段和一端,再讀出線段另一的刻度,就是線的長度,整個測量過程清晰明了,學生也學會了怎樣測量線段的長度,但此時屏幕上顯示的長度是經投影放大的,并不是實際的長度,學生雖然學會了測量的一般方法,但學生此時建立了一個錯誤的長度的概念,這給學生帶來負面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在教學實際中,只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測量,教師適當引崐導,學生就能掌握。
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特點,服務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原則,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知識與趣味性相結合。
一帶著好心情上課。
之所以談到上課的情緒,是因為本人的脾氣比較急, 有的時候沉不住氣,易于動怒。 特別是年輕的時候,在課堂上看到學生走神、做小動作,打鬧等,剛開始還能做到委婉的提醒,如果還不奏效,就會禁不住火冒三丈,把學生一陣狂批,如果趕上心情不好,那脾氣就更大了。等到全班鴉雀無聲了,再繼續上課,一節課下來,心情糟透了,效果也甭提了。
在咱們二小這幾年,自己的孩子也上學了,自己的認識和心態也改變了不少,上課時對于情緒的控制和調節能力也逐漸增強,特別是今年再帶一年級,感覺和以往確實有很大不同,這次的心情特別好,能心平氣和的上好每一節課,每天精神煥發地走上講臺,以精煉簡潔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豐富切實的例證、工整適量的板書講授課堂內容;學生則能聚精會神地聆聽教師講課,開動腦筋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大膽回答問題。在這種好心情的感染下,看“調皮學生”也是那么順眼,對“差生”也感親切。一堂課下來,自己感覺很享受,學生學的很開心,課堂效果當然也不錯。
當然,咱們老師也有喜怒哀樂,比如身體的原因,工作的不順心,家庭原因等都可以導致情緒不佳,所以我們要學會在課堂上調節好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情緒不佳,就應適時地加以調整,不要讓其再繼續下去。如課前發現自己的情緒不佳時,可以采用靜靜地坐一會兒,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調整自己的情緒;課堂上由于偶發事件使自己情緒不佳時,要暗示自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以稍稍加以停頓,既可穩定情緒又可穩定課堂氣氛;也可講個笑話等加以化解;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我們保持最佳的情緒狀態,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才能保持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才會有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我自己總結了一下,有了好的教學情緒,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可以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自己不犯錯誤,還有益于身體健康,何樂而不為?
二上好課,教好書。
教書是咱們的核心工作, 談到這個話題,話題太多,真不知道從哪里說起。我認為在老師們教學技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之所以教學質量有差別,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同導致的。我們在聽課時,常常會發現,同樣一個知識點,不同老師講的知識面的大小和寬窄是不同的,有的老師能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面廣,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思維得到提升,有的老師卻只是點到為止,學生也就止步不前了。所以備好一堂課非常關鍵,深思熟慮,反復推敲,既要考慮到知識點的遷移、銜接,難點的突破,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如前幾天,我們剛剛學了一節課,整十數的加減法,內容很簡單就是學習20+30 30+6 67-4等類型的計算,剛開始備課,覺得教學內容很輕松,學生肯定會,沒什么好講的,多練練就行了,可是靜下心來琢磨,問題多了,一20+30學生會做不會說,必須講清算理,二30+6學生會說了,還要辨析清楚為什么不讓6和3相加,67-4為什么不能6-4三只講還不行,要讓學生借助計數器撥珠子,或擺小棒對以上知識點有更形象直觀的理解。 這么一想,這節課還真不那么輕松,由于我們準備充分,這節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只有對各反面有了充分的準備歐和預計,課堂上才能 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我個人比較喜歡對課本上有限的題目進行改編,比如“一題多解”,還有“一題多變”、“一法多用”、“一圖多畫”等,借以考察學生的讀題能力,靈活解決能力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參與場所,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因素,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并通過交流,集中群體的智慧,實現課堂教學的“群英會”、“大合唱”。對于課本或樂園上的典型題目,我喜歡拿出一個,用一節課的時間全面進行擴展,把能涉及的知識點或解題方法 數學思想進行全面滲透,對于此類課特別是優秀的學生特別喜歡。對于課本和樂園上的同類題目,我的處理方法是哪出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講透,其他題目就不再進行重點講解了,這種方法,比較省時,但不影響教學效果。
教數學就是教方法,教思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掌握了方法就等于擁有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比如數學講究轉化,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我很注重這個數學思想的滲透。轉化可以把生疏的題目轉化成熟悉的題目;把繁難的題 目轉化成簡單的題目;把抽象的題目轉化為具體的題目;它能分散難點,化繁為簡,有迎刃而解的妙處。簡單的說就是化“新”為“舊” 、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化“隱”為“顯”在新知識的講授過程中,我們都要抓住每個新舊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體會到轉化的妙處,從而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自覺自愿的嘗試運用轉化的思想。
我們學校提倡老師們教學后進行總結反思,以便于更好的促進教學。我認為在數學課堂上也應該提倡學生及時總結,及時反思,當學習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就引導學生適時總結,進行不完全歸納,形成結論性的語言,這對于加深學生理解、鞏固當堂所學知識、掌握規律和啟迪學生積極思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有效的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
聽、說、讀、寫、思都是我們比較關注的方面,下面我就培養聽的習慣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做法。
在數學課堂上聽講至關重要。我給學生說,只要你在課堂上做到認真聽講了,家庭作業不做都不會影響你的成績。
從開學的第一節課起,我就對學生說,一要認真聽老師要求和講課,每個知識點、每個要求老師只說一遍,不會重復。 二是學會聽同學們發言,小孩子年齡小往往只注意聽老師的講課而忽視同伴的發言,別人一說就接話,如果讓他來說其實他說得還不如別人。這個習慣的修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我常常要求學生在同學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注意聽,邊聽邊思考:同學回答得對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什么地方,如果讓自己回答該怎樣說好。若需要補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舉手,經允許再站起來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且明確規定舉手發言的意思是:舉手經允許方可發言 。對于那些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并積極質疑或提出不同意見的學生,大張旗鼓的表揚。當講到關鍵時,我會放慢語速,先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再講解。
四多參與集體備課,與同事多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師。 我們處于一個集體環境,對于自己的專業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一、豐富的學習資源--讓教學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挖掘身邊素材,讓學生輕松學習。
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師充分挖掘了學生熟悉的物品作為學習的資源,例如:出示“恐龍、鯨魚、輪船、直升飛機”等大宗物品,讓學生感受到用原來的千克作單位太小了,必須要用一個大的計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噸”;再出示“雞蛋、奶牛、純凈水、綿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估算或計算,深刻理解1噸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組噸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馬路的承載量、起重機的額定載重量、電梯的載重量等,把數學活動和生活應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和改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求最佳切入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用。
2.運用生成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二、親歷過程,主動建構--讓學生在體驗中親近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描述,明確了小學數學的內涵,即數學是一種過程。數學的學習,應努力讓學生親歷這一完整的過程。
然而,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偏重于學生“眼看、心記、耳聽”的現象,孤立、機械地強化抽象概括,狹隘、生澀地解讀方法理論,忽視了小學生“操作中體驗、體驗中感悟、感悟中建構”的認知規律,使數學逐漸變成一門被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是枯燥、乏味的課程。以前在教學“噸的認識”時,我們一般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請學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著就得出1噸=1000千克,隨后的任務就是做很多的鞏固練習。從中顯現出來的教學方式為:單純觀察----機械記憶----克隆模仿,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學方式。
1噸是個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讓學生在頭腦中正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可謂獨具匠心。教師讓學生親歷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觸摸數學鮮活生動的生命脈息,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得到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課堂中,通過學生的“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活動,1噸的大小在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一、我覺得自己做得較好的方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并不是一無所知,但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不局限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習興趣。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象粉筆,2象鴨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鉤子,6象口哨,7象銀鋤,8象葫蘆,9象蝌蚪?!币源藖韼椭鷮W生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分類》這一課中的“做一做”時,大多數學生都分蘋果、梨和桃子三類(3個蘋果,3個梨,3個桃子),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是按圖形分類的,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么要這樣分呢?”她說:“有3個三角形,3個圓,3個正方形,共有9個圖形?!蔽耶敃r特別高興,就借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并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后,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這幅圖還有不同的分法,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據不同顏色來分類。從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梢?,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并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通過對各種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并能說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后;人按男女分,上廁所時男的上男廁,女的上女廁。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二、我的不足與困惑
1.我雖然參加了過培訓,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組織方面顯得有點無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學生一聲高于一聲,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到最后我的嗓子也變啞。
2.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這在我班顯得更為嚴重。年齡懸殊較大,大與小相差一歲多。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