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5:57:42
序論:在您撰寫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實際上,低碳經濟提出的理論基礎的很大一部分是可持續發展。換句話說,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在很大程度是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相一致的??茖W發展觀所要實現的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盡量降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的程度,盡量減少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源消耗量,這與低碳經濟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低碳經濟,就是通過不斷的開發新能源、創新低碳技術和發展低碳產業等來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從而降低碳排放,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這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途徑。因此,可以說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經濟是相輔相成的,低碳經濟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和核心內容,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具體表現為:
(1)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就是低碳經濟。
從發展的目標上來看,低碳經濟通可持續發展一樣,都是為了實現發展過程中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雙贏,維護社會生態的平衡,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低碳經濟是在社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費的情況下所誕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導者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達到改善環境、節約資源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2)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展低碳經濟。
現如今,我國面臨的而不僅僅是資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時還要面對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在思考如何轉變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發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時,作為一種綠色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強有力的武器。
(3)低碳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了發展低碳經濟,人們會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技術上的革新,通過低碳城市、低碳產業的建立等來實現經濟的零碳增長或是低碳增長,從而不斷的改善目前的社會生態環境。此外,從內容上來說,低碳經濟作為對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在發展中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明確的發展路徑。
二、必然之路———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必然之路。在目前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正面臨著能源資源以及環境污染等關系到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并且還要不斷的提高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過轉變經濟發展增長方式和優化目前的能源結構來不斷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經濟正是目前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一種發展模式。具體來說,低碳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為:
(1)是調整我國產業結構一個重要途徑。
如今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這些建設基本都屬于“高碳”產業之列,并且無法通過國際市場的拓展來滿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選擇就是不斷的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不斷的促進我國目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2)是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的一個有效措施和手段。
長久以來我國的資源總體狀況都是以依賴煤炭為主的一種結構,這種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降低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經濟的發展卻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低碳經濟能夠通過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等來改善社會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是我國國際戰略的需要。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解決目前能源危機、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我國能夠實現脫穎而出,并大力提高國際地位一個良好的選擇和機遇,因此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施國際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語
實際上,低碳經濟提出的理論基礎的很大一部分是可持續發展。換句話說,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在很大程度是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相一致的??茖W發展觀所要實現的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盡量降低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的程度,盡量減少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源消耗量,這與低碳經濟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低碳經濟,就是通過不斷的開發新能源、創新低碳技術和發展低碳產業等來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從而降低碳排放,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這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途徑。因此,可以說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經濟是相輔相成的,低碳經濟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和核心內容,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具體表現為:
(1)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就是低碳經濟。從發展的目標上來看,低碳經濟通可持續發展一樣,都是為了實現發展過程中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雙贏,維護社會生態的平衡,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低碳經濟是在社會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費的情況下所誕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導者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達到改善環境、節約資源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2)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展低碳經濟?,F如今,我國面臨的而不僅僅是資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時還要面對的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在思考如何轉變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經濟發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時,作為一種綠色的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強有力的武器。
(3)低碳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了發展低碳經濟,人們會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技術上的革新,通過低碳城市、低碳產業的建立等來實現經濟的零碳增長或是低碳增長,從而不斷的改善目前的社會生態環境。此外,從內容上來說,低碳經濟作為對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在發展中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明確的發展路徑。
二、必然之路———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必然之路。在目前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正面臨著能源資源以及環境污染等關系到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并且還要不斷的提高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過轉變經濟發展增長方式和優化目前的能源結構來不斷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經濟正是目前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一種發展模式。具體來說,低碳經濟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為:
(1)是調整我國產業結構一個重要途徑。如今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這些建設基本都屬于“高碳”產業之列,并且無法通過國際市場的拓展來滿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選擇就是不斷的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不斷的促進我國目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2)是優化我國能源結構的一個有效措施和手段。長久以來我國的資源總體狀況都是以依賴煤炭為主的一種結構,這種不合理的能源結構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降低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經濟的發展卻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低碳經濟能夠通過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等來改善社會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3)是我國國際戰略的需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解決目前能源危機、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我國能夠實現脫穎而出,并大力提高國際地位一個良好的選擇和機遇,因此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施國際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語
〔摘要〕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樞紐。在交易成本為零時,不管產權如何分配,有效率的產出總會出現,低碳經濟很容易實現。但是,當交易成本為正時,產權分配對經濟產出具有重大的影響。由于交易成本總是存在和顯著的,故制度總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可持續的制度激勵。當前我國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因為交易成本顯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應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勵為切入點,設計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勵,確保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科斯定理;低碳經濟;高碳經濟;交易成本;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91349;f1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6-0006-05
一、引言
從經濟理論角度而言,高碳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市場失靈現象,不是自然現象。它是理性的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經濟行為,如同哈丁的“公地悲劇”1、奧爾森的“集體行動邏輯”2,以及大家熟悉的“囚犯困境”。然而,現有經濟理論研究往往假設沒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看不到制度變遷的漸進性,僅僅強調經濟個體的成本-收益分析,看不到因交易成本帶來的社會外部性問題,從而無法回答為什么有的國家或地區低碳經濟發展較好,而有的國家或地區低碳經濟發展不好這一基本命題。矛盾無處不在。理性的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強大沖動力,既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經濟增長和繁榮的主要源泉。無論這種結果是好是壞,均依賴于所認為的社會制度結構,這種制度結構指限制人類行為并將他們的努力導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法律和各種規范)及其實施效果。3這樣一來,科斯、威廉姆森、諾思等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帕累托最優只是新古典經濟學所有可能中的一種,如同凱恩斯評價古典宏觀經濟學那樣,充分就業均衡僅僅是許多均衡中的一種。因此,我們研究低碳經濟,需要由新古典經濟學零交易成本的世界走進新制度經濟學正交易成本的世界,以交易成本方法研究制度激勵與低碳經濟之間的關系,從而為保證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獨特的經濟方法。因為沒有理論,實踐將是雜亂無章的;沒有實踐,理論將是模棱兩可的;沒有方法,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將是牽強的、虛偽的、獨斷的。所以科斯開創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仍然是研究制度和組織的有力分析方法。4正是通過對交易成本的考察,他首先提出了制度理論,并指出交易成本(包括協調成本、測量成本和執行成本)是昂貴的。新古典經濟學預測的帕累托最優可能無法實現。同樣道理,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但從長遠而言,要使低碳經濟具有可持續性,需要通過正確的制度改革激勵結構,創建一個低交易成本的環境。否則,低碳經濟發展將是不可持續的。
二、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樞紐
交易成本是指在推動交易發生時所產生的談判、測量和執行成本等??扑苟ɡ硎切轮贫冉洕鷮W中的核心理論。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5一文中分析“外部性”問題時提出了致力于澄清新古典經濟學中交易成本的重要性??扑拐J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外部性無法通過價格機制得到解決,如果重視明晰產權,“外部性”問題可以基本通過市場自行解決而無需政府干預。科斯定理的主要內容有:(1)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有效率的產出結果總是能夠出現。如果人們能夠知道他們所有的選擇是什么,正確理解他們在一個產品中能得到什么屬性,并且也確切無疑地知道每個選擇的結果,那么顯然,每個人都會以一種盡可能使自己賦予的方式運用他們的選擇。互利的交易不存在。無論產權的初始界定如何,都是有效率的,能夠達到帕累托最優。(2)在交易成本為正的世界里,產權的初始安排會影響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當交易成本為正時,清晰的產權界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經濟效率和促進競爭。我們通過圖1來理解和闡釋科斯定理中關于交易成本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假設市場中存在甲乙兩個市場主體,甲對x商品具有使用行為,例如高碳生產對能源的消耗,使用量為q,邊際收益為mr,邊際成本為mc1。產品經濟行為對乙方有負外部性,乙方的邊際成本為mc2,社會成本則為mc3=mc1+mc2。同時也是對在沒有相關制度措施的情況下,甲方無需對乙方造成的環境污染做出賠償,這樣甲就會使用q2量的x產品,而非mc3=mr的交點m所對應的q*,即符合帕累托最優的產量,社會福利為三角形kom的面積。由于社會對于某商品的需求大于帕累托最優,產生了市場失靈,甲方獲得的收益為四邊形kolq3的面積,此時,對于社會來說,損失是三角形ogq3的面積,這樣就產生了市場失靈。社會凈收益為甲方收益與乙方成本之差,即三角形kom與三角形mlg的面積之差。
假設雙方就x產品的使用量或減少量進行交易,確定一定的產權關系,例如污染權與清潔環境權,根據科斯定理,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無論產權如何分配,例如,無論是給予甲方污染權,還是給予乙方清潔環境權,二者之間的競爭終會使mr與mc3相交于m點,最優交易量為q*,社會福利的總和為三角形kmo的面積,外部性問題得到解決,達到帕累托最優。
當存在交易成本ac時,需求者會降低購買量,因此均衡產量為q***,此時社會福利會損失四邊形abcd及三角形bdm的面積之和。此外,如果甲乙的效用函數不同,產權的初始分配狀態不同,則會使既定交易成本下社會福利損失的程度不同,例如給予甲方污染權與給予乙方清潔環境權對經濟效率的影響是不同的??梢?,初始產權制度安排對于經濟效率十分重要。
通過完善制度,界定清晰的產權,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則可以改進經濟效率。假設政府較為清晰地界定了產權關系,將交易成本由ab降為ef,那么均衡產量由q***增至q**,社會福利便會有所改進,增加的社會福利為四邊形aebf與cdgh的面積之和。
由此可知,新古典經濟學中無效率的產出并非源自企業的市場結構或其他標準解釋,而是源自交易成本的存在。即使出現負外部性,阻礙解決方案出現的并不是外部性本身,而是昂貴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雙方必須相互合作(談判成本),決定額外污染造成的損害程度(測量成本),并且和對方確定一個解決方案(談判成本),每一方必須保證協議是可兌現的(執行成本),這的確是一個困難且成本昂貴的過程。只有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才能實現有效率的產出。同時,只有在正交易成本的情況下,市場失靈才會出現。與壟斷和外部性相聯系的無效率并非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一個經濟體系有著很高的交易成本,許多潛在的交易將會喪失,或在有效率的水平之下運行。而許多沒有得到解釋的悖論的答案也將變得清晰起來。6
毫無疑問,交易成本總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顯著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實質上是對社會資源低效配置的體現,無法從根本上消除,
只能采取適當措施予以降低。制度作為社會中的博弈規則,或者說是一些人為設計的、塑造人們互動關系的約束,7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功能主要體現為約束行為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不確定性;緩解信息不對稱,提供人們關于行動的信息;外部性內部化,減少負外部性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從而改進經濟效率。
同時,制度是一種公共產品,存在“搭便車”,因此對制度供給的激勵存在一定的困難,極易陷入“囚犯困境”8。制度也具有較高的資產專用性,其功能的發揮必須受限于特定約束條件,例如文化、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等,這些都導致了制度的稀缺性。9對于現實中人們日益增長的制度需求而言,制度安排供給充足且結構耦合的理想狀態是不存在的,充斥著制度沖突與制度真空。由此可見,除了傳統新古典經濟學強調的技術變革、規模經濟、人力資本之外,制度也是極其重要的生產要素,對于降低交易成本,改進經濟效率和促進競爭是十分關鍵的。
三、交易成本與發展低碳經濟的顯著關系
交易成本對于經濟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在一種形態的經濟體中存在過高的交易成本,則不可避免地阻礙資源的優化配置。發展低碳經濟亦是如此。從制度激勵角度理解低碳經濟發展,可以發現,阻礙低碳經濟發展本質上是阻礙一個利益格局的變化,且發展過程本身存在著高額的交易成本。
1.低碳發展中融資過程存在昂貴的交易成本
當前我國在低碳融資過程中存在著高昂的交易成本。一是低碳產業尤其是新型能源產業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征,這就使低碳投資面臨較高的資產專用性與不確定性;二是我國當前的低碳經濟發展尚不成熟,低碳企業普遍規模小,自主研發能力薄弱,抗風險能力差,且由于監管不利而存在很多投機者;三是由于低碳技術十分復雜,非專業人員往往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甄別、選擇,無論是銀行、民間資本還是境外風險資本對低碳技術的認知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投資十分謹慎。有限理性、資產專用性和不確定性導致了低碳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種種障礙。融資方要達成融資合作目標,必須耗費一定的成本用于宣傳、游說甚至賄賂等。而交易另一方為了防范風險,也必然會花費一定的成本用于信息搜集及事后防范,在契約中也會設置各種嚴格條件以規避風險,這又會導致融資雙方在討價還價中的成本支出,10嚴重限制低碳經濟發展。
2.低碳投資者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成本顯著
國家與低碳投資者之間也存在著交易關系。國家給予投資者優惠的政策如補貼、稅收優惠、減少行政審批程序等,低碳企業則需要利用好這些政策促進自身優質成長,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稅收,并帶動整個低碳經濟的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若干交易障礙,國家受限于財政約束,對于低碳經濟的扶持必定有限,往往想少花錢多辦事,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激勵低碳投資的目的;而低碳投資者由于投資專用性高,不確定性大,希望國家給予盡可能多的扶持,比如風險擔保,更多的補貼及稅惠。由于信息不對稱及有限理性的存在,雙方對彼此的行動信息難以充分了解。國家擔心給予的扶持過多,會使低碳投資者形成依賴性而喪失進取心,或享受優惠但不用于低碳發展?,F實中便有許多新型能源企業拿著國家補貼不搞自主創新,而是用于價格競爭。如何設計有效的扶持政策給予有能力有意愿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在充斥不完全信息的現實中是十分難做到的,需要耗費極大的交易成本,且很容易產生“逆向選擇”。而低碳投資者則會擔心國家的支持過少,自身投入過大,風險過高,并且擔心國家政策的連續性及有效性,因為如果自身投入大,國家很可能會認為市場能夠有效地促進低碳經濟,從而減少甚至停止扶持。因此,投資者在進行低碳投資決策時會十分謹慎。如果投資者與國家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及信任,博弈結果很可能走進“囚犯困境”,無法發展低碳經濟。
3.低碳技術合作的交易成本顯著
低碳經濟發展既需要高水平的市場競爭來推動,又需要高層次的合作作為保障。在我國當前低碳經濟不成熟,產業集中度低的情況下,加強及深化企業之間,企業與其他主體之間的技術合作,有助于整合社會資源,突破技術瓶頸,提升整個低碳經濟的技術實力。但是,技術市場、技術產權不完全,技術合作存在交易成本,經濟主體想尋找合作伙伴,必須花費一定的成本用于搜尋、提取、甄別信息,然后進行決策。在合作談判中,也會耗費雙方討價還價的成本及制定契約的成本,如果因技術信息不完全、契約不完全而導致技術產權界定不清,收益權得不到公平分配,則會產生沖突,這也是交易成本??梢哉J為,交易成本貫穿于整個技術合作過程,信息不對稱嚴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法制不健全的經濟環境,很難激勵經濟主體之間的合作行為。由此可知,我國低碳技術領域缺乏市場自發的聯合攻關而多為政府主導,缺乏規模經濟、產學研程度不高,以及基礎研發薄弱,主要就是因為交易成本太多,無法促進低碳技術普及。
4.發展低碳經濟與高碳模式間的交易成本
低碳經濟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當前高碳模式已經產生了人們的路徑依賴,而低碳模式的發展必須要有充足的資本與觀念的轉變。在這個由高碳轉向低碳的變遷過程中,必然引起低碳理念與高碳傳統之間的激烈碰撞,因為增加對低碳經濟的投入意味著對高碳模式投入的減少,將會引起相關既得利益者的阻礙。在當前的常規能源價格體制下,發展高碳經濟能夠獲得可觀的市場回報,如果讓企業自覺地轉到風險高的低碳領域,難度會很大,即使政府采取嚴厲的規制政策,也難免會遭到反對。我國多年來一直強調節能減排、生態環保,但收效不大,正是受到相關利益主體阻礙的結果。而且由于變遷過程絕非一朝一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將會始終伴隨。要克服這些阻礙,必須對利益損失者進行一定的補償,如何補償、補償多少,取決于利益主體之間不斷的博弈,這個過程必然要花費巨大的交易成本,例如,對高碳技術工人進行再培訓、對專用性高的資產進行高額補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
交易成本的大量存在嚴重阻礙了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正是由于我們只重視生產成本而忽略交易成本,實踐中低碳發展難以奏效,還帶來嚴重的經濟后果。概括地說,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及挑戰不僅是技術水平層面的問題,盡管低碳技術落后的確是制約低碳經濟發展的顯性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種人為因素,也即制度層面的原因。如果我們僅僅將目光放在如何提升低碳技術而忽視制度層面的問題(實踐中的政府政策往往如此),很難從根本上擺脫制約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束縛。只有認識及重視交易成本,在制定制度或政策時出臺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才能節約社會資源,促進經濟主體之間的合作,加快推動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確保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安排
1.加強能源和生產要素市場的制度建設
必須理順煤、電、油、水、礦產資源產品價格關系,深化資源性價格體制改革。一要減少行政審批、壟斷對價格機制的扭曲,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及戰略的情況下,塑造可
競爭的市場競爭結構,促進能源價格的理性回歸,促進企業自覺地進行節能減排的低碳發展;二要建立覆蓋全國、層次分明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設立功能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所,和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規則;建立健全碳排放許可證制度、許可證轉讓制度及審核制度等,明晰碳排放產權,將能源使用的負外部性產品化,減少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三要加強新型能源相關法制建設,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法制化,降低交易雙方的交易成本,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四要健全生產要素流動機制,促進資金、技術、人力資本在市場中的高效配置,理順各監管部門的關系,明晰各方權責,促進經濟主體之間的聯合技術攻關。
2.加大低碳新制度供給
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低碳經濟的制度化政策,為了引導及規范低碳經濟的發展,國家急需促進低碳政策的制度化。一是在當前已有的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法律基礎上,例如《水土保持法》《煤炭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設計并出臺專門法律——《低碳經濟法》,并以此為準繩修改已有的低碳相關法律,構建完備的低碳經濟法律體系;二是在完善立法的基礎上,制定詳細、合乎國情的低碳行業標準,明晰扶持條件及政策,建立科學的環保評估體系。以這些標準篩選濾掉市場中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業,保證將扶持政策給予最有能力及意愿的低碳企業,一方面減少發展低碳經濟的成本,提高收益,另一方面增加高碳模式的機會成本,以此激勵市場投資者涉足低碳領域;三要建立嚴格的監管機制保障低碳制度實施。對于低碳企業要進行動態的不定期評估,并充分發揮公眾的外部監督功能,一旦發現不合低碳標準或違規使用國家扶持政策,應取消對其的優惠政策,并按照相關規定予以懲治。
3.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
改變高碳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利益糾紛。國家應制定著眼于長期的利益協調機制,供給有效的法制及政策制度解決因變革帶來的社會矛盾,保障低碳經濟的順利發展。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制,保障因經濟轉型而受到沖擊的主體利益,使其無后顧之憂,例如地勘企業,因企業轉型而產生的冗員,國家可以采取買斷工齡、提前退休等方式予以解決,以此減少改革的阻力;二是采取有效的財稅政策,減少高碳模式產生的沉淀成本。政府應采取積極的市場與非市場政策,盡可能補償沉淀成本,刺激其向低碳模式轉型,例如,對高碳企業專用性資產的減稅,增加折舊率,提高補貼力度,提高成本回收程度,促進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三是加大低碳宣傳力度。國家應加大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政府、新聞媒體、互聯網絡等資源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并注重方式創新,讓公眾與企業對低碳經濟的內涵、發展必要性、途徑及高碳經濟對經濟發展持續性的危害有充分的認知,培養節能環保的低碳意識與生活習慣。
4.建立健全低碳金融財政體系
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依托金融市場,完善低碳融資支持體系。一是加大國家對低碳融資的制度供給。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對低碳融資項目的風險擔保、稅收優惠、補貼、政府采購及投資等扶持政策,保證政策的穩定性與權威性,穩定市場投資預期。鼓勵企業加大對低碳研發及先進技術設備、環保設備的投入,可按照當年實際發生額的50%從當年應繳所得稅額中扣除,或將其投資成本的10%從企業5年內的應繳所得稅額中減免;二是商業銀行要轉變觀念,加大對低碳經濟及相關技術的研發投入,做到能夠甄別低碳融資項目的優劣,保障有前景的低碳項目能夠得到相應的信貸支持。對于市場前景十分看好的低碳領域如新型能源產業,應給予一定的信貸傾斜;同時要創新評估技術與方法,將低碳經濟的正外部性,如節能環保納入信用評估體系,設置差別利率,既保障銀行的收益,又能為低碳經濟提供所需資金;三是低碳財稅政策不僅能使財稅制度日趨合理化,還有利于提高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約束人們浪費資源與破壞環境的行為。低碳財稅政策體系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市場主體的節能減排行為起激勵作用的財政支出政策體系,如國債投入、財政補助、貸款貼息,以及政府采購等政策措施;另一部分是對市場主體的耗能排放行為起約束作用的稅收政策體系,主要是指與能源消費有關的各種稅、費征收措施,如碳稅、能源稅和電稅等。
五、結語
科斯定理告訴我們,在交易成本為零時,不管產權如何分配,有效率的產出總會出現,低碳經濟很容易實現。但是,當交易成本為正時,產權分配對經濟產出具有重大的影響。由于交易成本總是存在和顯著的,制度總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可持續的制度激勵。當前我國在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因為交易成本顯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應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勵為切入點,設計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勵,確保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hardin,r.,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1,p162.
〔2〕olson,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2.
〔3〕罔崎哲二.經濟發展中的制度與組織〔m〕.何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8.
〔4〕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經濟學的困惑與悖論〔m〕.吳漢洪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22.
〔5〕coase,r.,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60,1,p3.
〔6〕道格拉斯·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杭行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14.
〔7〕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遜達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285.
〔8〕蒂莫西·耶格爾.制度、轉型與經濟發展論〔m〕.陳宇峰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43.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工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4-0123-02
隨著能源危機的出現,和污染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環境保護的理念融進了自身的發展戰略中,通過制定低碳經濟的政策、積極推動環保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的緩解全球污染。而一些國家更是把低碳產業作為了重振經濟的重要動力。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實現全球減排目標的戰略選擇,也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良方。氣候變化和經濟危機為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中國必須抓住這次機會,在發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中國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并且已經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踐低碳經濟的先鋒國家之一。
1 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
1.1 能源供給不夠
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水平也大幅度的增長。但是經濟和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我國的能源供應緊張,甚至已經不能再滿足經濟持續增長的需要了。在能源機構中,消耗的最多的是煤炭,煤炭占了全部能源消耗的一半以上,因此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是因為煤炭有個特點,其密集性太高,因此不但消耗的速度快,而且污染的程度也很深。
1.2 低碳技術偏低
我國的低碳排放量很高,但是技術水平卻偏低,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較,仍然有較大的差距。很多發達國家都已經研發出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如太陽能發電、燃料發電等,但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仍然是空白。因此,低碳技術得不到大力的發展。不僅如此,我國的公共環保意識也很差,公眾在低碳、環保等方面的知識明顯欠缺,國家體系也顯得不完整。
1.3 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隨著我國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隨之不斷地增加,據調查,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占全世界總排放量的30%。除此之外,工業生產的時候排放出來的氣體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空氣。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很多發達國家把生產地遷入中國,增加了污染量和排放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國的壓力。如果能夠減少這種污染,就能夠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1.4 國家的監管力度不夠
國家雖然明確地規定了要減少排放,加大環保的力度,對各個行業的污染進行嚴格的治理。但很多措施并未被明確的落到實處,很多工廠的污水排放沒有經過氨氮的檢驗,按照政策,應該落實重金屬的污染責任追究制度,如果該地區有被污染的狀況,就應該暫停附近所有工廠的生產和建設項目的進行,停止排放污染物。但是目前,這樣的政策很少有落到實處的,很多地區即便是停止了生產和建設,也很快地能夠恢復。因此,國家的監管力度不夠。
1.5 大量的使用高污染能源
到目前為止,高污染的能源仍然未完全的消除,高污染能源又包括了燃煤、核電、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等,這些能源都存在著較高的輻射和污染的危險性。很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提高生產率,不惜采用高污染的能源,不但對當地的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還給生存環境留下了“后遺癥”,因此,必須控制高污染的能源消耗,從而減少污染和排放量。
2 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和意義
一般情況下,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能夠使地區免受空氣污染,也符合所有居住人口的利益。從目前來看,我國的能源技術的發展遠遠不如發達國家,但如果采取一系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將可能限制工業和生產的發展,比如被迫關停一些高耗能的企業,會直接影響到該行業和市場經濟。中國是一個處于發展中的大國,所消耗的能源占到了世界的30%左右,因此中國面臨著兩重的壓力,第一是因為工業的發展所需而不得不排放溫室氣體,這不但污染了環境,還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些阻礙。第二是其他一些比較發達的國家以中國的排放量過多為由,給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國減少排放量。所以,只有發展了低碳經濟,才能推動和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家有關部門必須提前做好規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低碳經濟的發展策略,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
因為我國的低碳經濟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如果強制性的減少排放,就會影響到生產和經濟,因此,如何繼續履行低碳經濟發展策略,成為了我國的一個重要難題。關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對策,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具體如下:
3.1 制定發展的戰略
有關部門應該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遵循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的原則,盡快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并且還要加大低碳環保的宣傳力度,引導低碳社會生活方式,提倡社會各界人士實行節能減排、低碳消費、低碳經營的理念。從而引導大眾選擇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對于企業,則需要推行低碳生產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推出政策鼓勵企業和生產商減少排放量。另外,還要積極的組織和發展各種環保組織協會,或者低碳經濟協會。
3.2 優化產業的結構
如今,全球空氣污染嚴重,氣候呈現變暖的狀態,能源供不應求,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沒有得到調整。我國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并且建立一個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服務業為核心的新型經濟體系。在調整能源結構方面,應該改變以煤炭為主要消耗能源的結構,從而轉變為太陽能、電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這樣不但能夠節約一部分資源,還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3 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的生產需要排放一定的溫室氣體,政府可以鼓勵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蛘邔p少排放量的企業實施補貼、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首先,國家相關機構要引進低碳生產技術設備,再建立污染責任制,使企業自覺的擔負起低碳生產這一重任,這樣才能夠讓低碳生產的模式被眾多企業所接納和采用,并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經濟。
3.4 大力推進低碳制度的法律建設
在目前來看,要想推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對能源進行立法,建立能源法律體系,促進能源的合理使用。其措施主要又有:制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法和低碳能源開發、利用的鼓勵政策;加強我國的能源體制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市場;通過法律途徑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等。
3.5 實施嚴格的監管
政府部門和國家相關機構還要進行嚴格的監管,防止高污染的能源進入市場,從而減少污染和排放量。首先要進行質量管理和安全檢查,在各個地區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工業區建立質量監管的技術服務機構,從源頭上制止高污染能源進入市場和企業。其次,要采取強制手段限制高碳的排放,最后還要對市場進行調節,增強減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術創新。
3.6 倡導全社會實行低碳理念
首先要低碳居住空間,在建筑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比如采用太陽能,或者是隔熱保溫的建筑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采光,此外,在選用制冷系統和取暖系統的時候,要選擇節能型的。居住空間也要采用低碳的裝飾材料,比如國家大力推行的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其次是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方面,一方面要推薦居民們采用步行或者自行車,實現零排放,另一方面要鼓勵城市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和快速軌道交通系統,還要限制私家車,減少它的行駛,從而降低排放量。最后要加強和改進森林的建設,積極地進行造林,擴大城市的綠化面積,因為綠化植物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效。
大力的提倡低碳理念,讓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和諧發展,不但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夠實現人們向往的環保生活與生態文明。我國目前還屬于發展中國家,未來的幾十年里,能否走到世界發展的前沿,基本上取決于低碳經濟的技術和可持續經濟的發展狀況。
參考文獻:
[1]趙笑梅.發展低碳經濟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企業導報,2012(21):8.
[2]張治.淺析低碳經濟與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12(9):204.
[3]劉翠艷.論發展低碳經濟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現代商貿工業,2012,24(20):1-3.
[4]衛明,黃小花.低碳經濟我國經濟發展與科學發展觀實踐的契合[J].商業時代,2012(7):11-12.
[關鍵詞]技術選擇;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 F12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1)03-0005-04
一、問題的提出
低碳經濟理論將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問題直接聯系起來,獲得了越來越豐富的內涵,引起世人對人類現實和未來發展的更多關注和思考。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經濟新發展模式,其實質是以清潔能源開發、能源效率提高為目標的技術和制度創新,從而實現人類生存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1]。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人類應對全球氣候異常、保障能源安全及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手段,取得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認同,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表面上看,這一世界潮流是基于應對全球性氣候問題的外源性壓力而形成,但本質上卻反映了各國面對嚴峻資源環境壓力而形成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競爭的內在要求,也更凸顯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緊迫性和危機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時機,發揮我國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吸引國際資本、技術等稀缺要素,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不僅大量吸收剩余勞動力,而且促進了資本積累、技術進步,形成全球范圍的產業競爭力,經濟增長年均速度達到9.8%,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這種已經持續了32年、工業革命以來只有中國做到的創舉,能否再延續下去受到舉世關注。因為中國發展不可持續的負面因素也在不斷增加,中國以損害自然資本為代價形成的粗放式增長路徑長期難以扭轉,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基于技術進步的生產率水平提升緩慢,增長的代價越來越大,經濟發展質量亟待提高。以在中國經濟增長居核心地位的工業為例,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達11.2%,工業資本存量年均增長9.2%,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分別達到6%和6.3%[2]。中國政府很早就認識到這種增長模式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上世紀90年代就著手關閉小煤礦、小火電等節能減排工作,先后于1998年簽署、2002年批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2003年以后針對能耗和排放大幅增長形勢,又先后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先進理念,反映了政府和社會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空前重視,并且這幾年已經在一些重要環保領域取得長足進步,但是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節能減排工作依然任重道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很快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
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以及隨后世界范圍內低碳經濟的浪潮,與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相互契合,引起我國包括政府、企業、經濟等各界人士熱切關注和激烈爭論。與許多現有文獻論述方法不同,鑒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最終取決于企業的行為,將研究視角轉換到企業這一微觀層面,由企業的技術選擇行為和面臨的制度激勵出發,從一個微觀視角深層剖析這一重要發展問題。試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著力點,低碳經濟的動力在哪里?低碳經濟的內在支撐是什么?發展的可持續性如何保證?
二、低碳經濟的內生基礎:企業行為
經濟活動中能源投入必不可少,排放溫室氣體因而不可避免,如何在經濟發展中減少排放和能耗,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內涵的題中之義。環境污染損害了與其密切相關的人們的健康,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也使得增長的意義失去了方向――人們生活質量因經濟增長而下降,這種增長方式因其巨大的趨勢慣性形成了路徑依賴,使得環境問題一再惡化,低碳經濟理念引導人們對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探索。
理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的由來,探索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機制和微觀基礎,應該是我們理解這一重大經濟問題的邏輯起點。企業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其在外部經濟環境下進行決策,而宏觀經濟上的成就是微觀上各個經濟人最優行為的反映。如果把粗放式增長方式歸因于微觀經濟個體的非理性和缺乏遠見,無論是理論上還是經驗上都不符合實際。企業和居民甚至包括地方政府都是要素稟賦結構以及制度結構決定的生產條件接受者,換而言之,生產環境對于微觀主體是外生的,經濟當事人在此前提下最優化自己的成本收益。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經濟體按照自己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從事生產活動,就能夠實現收益最大化,林毅夫進一步發展了比較優勢戰略,他認為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追趕發達國家的主要路徑,增長、就業、收入分配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只是發展中國家趕超戰略的扭曲性結果。而在競爭性經濟中,有自生能力的企業一般是按照比較優勢發展起來的[3]。
按照上述理論邏輯,我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路徑是企業基于外部經濟環境自身選擇的結果。由于過多行政干預,勞動、土地、能源等要素受到歧視,價格水平明顯偏低,企業按照這種稟賦結構選擇勞動密集型技術、資源密集型技術來投入生產,就能夠實現收益一定下的成本最小化,能耗、排放、污染因而無法控制;地方政府官員在GDP指標考核的激勵下弱化環保標準,使得企業進一步降低了環保成本,在這種政策激勵下,擴大規模無疑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從而導致了排放的進一步擴大,環境污染更加惡化;我國能源價格體系不完善,偏低的價格實際上是對生產企業的價格補貼,這種情況下企業形成了對能源更多的需求,卻難以產生提高能源效率的內在動力。
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主體,企業的行為轉變是出發點和落腳點,離開企業技術選擇、投資方向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基礎就不牢固[4]。企業行為轉變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選擇性地為某行業企業營造一種要素稟賦環境,以發展戰略和特殊政策的形式為這類企業提供低成本的資金、先進技術、人才等要素,雖然能夠產生短期的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加快等效果,但是這種增長是以整體上其它行業企業得不到潛在的發展為代價,長期內可能產生一系列扭曲性經濟后果;另一種是理順人為政策扭曲的價格體系,完善包括各種能源在內的要素市場,以價格波動反映資源的稀缺和供求狀況,從而引導企業根據價格信號進行決策和生產,如果能源稀缺,價格上升,企業或者采用節約技術繼續生產或者無法承擔成本退出市場,從而保證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率提高。同理,如果環保約束是硬約束,地方政府明確了企業的排放成本,那么企業就會根據成本函數的變化重新規劃生產投入產出,企業的經濟行為隨之發生重大變化。
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企業,企業遵循理性人原則,因此低碳經濟績效應以成本最小化為評價標準。不管是技術進步推動還是以要素投入比例變化實現的節能減排,圍繞成本最小化原則,就是既符合企業理性又與低碳經濟內在要求相容的最優選擇。大量地方經濟發展的經驗事實表明,如果違背成本最小原則,人為地追求高、精、尖等技術,強行提升產業結構,不僅受保護產業投入要素成本高昂,經濟效益低下,無法形成競爭優勢,而且整體上粗放式發展方式難以扭轉,可持續發展能力很難得到提高。
三、低碳經濟的內在支撐:技術選擇
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通過微觀主體――企業行為方式的改變,而后者的改變依賴于要素稟賦結構決定的價格體系。低碳經濟發展離不開低碳產業的發展及它在產業結構中比重的上升,而這一切需要技術發展的支撐。盡管當前低碳技術面臨著成本高昂、市場需求狹小的門檻,但未來的突破和流行不再遙遠。因此對于中國這種發展中國家而言,如何選擇低碳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最后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戰略性問題。
就我國而言,低碳技術的進步來源有兩種:一是技術引進,通過技術學習、技術模仿掌握技術和資本的使用以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既可以從發達國家引進,也包括從其它實施低碳戰略掌握技術的發展中國家引進,還包括從我國其它地區引進;二是自主創新,從無到有地進行原始創新,這種技術進步投入成本高,市場風險大,創新成果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政府和企業投入的要求很高。引進技術的成本主要包括兩項:一是購買成本,新技術受知識產權保護,因而價格很高,發展中國家要付出很大代價;二是應用成本,將得到的技術應用到企業生產中產生的成本,技術再先進,如果技術不符合企業實際情況,不適應企業的需要,那么就難以達到與技術輸出國一樣的績效,成本上升就是必然趨勢。
選擇什么樣的技術,經常成為持不同學術觀點學者們辯論的焦點。對于低碳技術而言,它更具有不同于一般產業技術的異質性,它位于世界技術前沿,發達國家起步較早,投入資金雄厚,具備很強的研發和應用能力,但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沒有時代差距,只有年數上的差異,特別是發展中大國具備很強的潛力來挑戰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領先地位。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低碳技術、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不僅要考慮中外稟賦結構不同決定的技術結構差異和適宜技術問題,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①,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與其它國家明顯不同,應該著重煤炭的潔凈高效轉化利用技術的創新[5];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將中國發展的區域性和層次性納入視野,換而言之,中國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是低碳技術選擇的現實背景條件。
發達地區應該抓住機遇,著眼于未來的動態比較優勢,實施競爭優勢戰略,大力開發低碳技術。盡管當前稟賦結構仍然落后于發達國家,但是我國發達地區稟賦已經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利用當前全球對低碳經濟形成共識的有利形勢,推動低碳技術的研發,提高碳生產率,形成產業競爭力,攫取競爭利潤:既可以利用本地區的資本充裕、人力資本發達的優勢,開發世界前沿技術,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領域實現突破和保持優勢地位;也可以利用發達國家大舉發展本國低碳經濟的優惠政策,向發達國家大量出口低碳技術設備獲取優厚補貼,同時通過實干中學到更多前沿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不發達地區自然資源相對充裕,資本相對稀缺,如果違背本地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選擇前沿低碳技術和新興產業,成本高昂且可能無法形成長期的競爭力,反而可能產生產業同構、同位競爭的不利局面,應當更多的采用跟隨戰略,通過引進發達國家或我國發達地區的現有成熟技術,發展低碳產業和升級傳統產業,從而獲得比較優勢收益,進行資本深化必須的積累,最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隨著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四、低碳經濟的可持續性:制度轉型
在驅動中國這一龐大經濟體持續發展的解釋因素中,人們確信市場體制及一系列其它制度上的變革所提供的激勵是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6]。在這種激勵機制下,個人成為追求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企業也還原成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個生產組織。制度提供了經濟行為的激勵,舊制度的激勵產生了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粗放式增長方式,只有消除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壁壘,破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的體制弊端,才能打破過去發展路徑,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因此必須改變過去的激勵結構以及其背后的制度結構。政府作為正式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因而成為低碳經濟運行與發展的主要責任者。基于溫室氣體排放的公共屬性[7],政府和市場相互結合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政府通過建立和保護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市場機制調節排放,以政府彌補市場失靈,使得環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完善要素市場體制通常是能源價格體制,這是轉變激勵機制的基礎。過去一直延續至今的資源價格體系,既不反映資源的稀缺情況又不反映供求關系,企業在這種體系中只能按照成本最小原則決定投入要素結構,難以調動企業采用和發展低碳技術的積極性。能源價格沒有實現市場化,過低的成本引導企業以粗放方式進行生產,這是我國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美國碳生產率是我國的3倍,日本的碳生產率是我國的10倍,巨大差距的一個來源就是我國能源市場發展滯后,而企業重要素輕效率的生產行為是這種滯后的一個理性反映。因此,要為企業構建一個合理的要素價格體系,尤其是能源價格要能夠反映稀缺和供求關系,在這種體系下,企業的理才能實現整個宏觀經濟的最優化。
改變GDP考核指標為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標,這是轉變激勵機制的前提。晉升激勵理論強調了地方政府在推動改革和市場發展的積極作用,但是以GDP為核心指標的考核制度也導致了地方政府官員將注意力配置到經濟增長單任務目標上[8],越與GDP相關度高的項目越得到重視,這幾年工業領域的重化工化的傾向可能是這一考核制度的內在激勵下作用的結果。在我國各級政府以及國有經濟系統掌握大量經濟資源的背景下,政府對發展戰略、技術選擇以及增長績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弱化GDP考核指標的強激勵機制,轉向整個包括環境保護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的多任務指標,具體說來,政府以碳稅和財政補貼等政策形式內涵的激勵和約束機制[9],有效地促使企業轉變行為方式,按照要素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生產率持續提高,碳強度得以下降,低碳經濟因得到企業內在力量的驅動而持續發展。
對外經濟體制的轉型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必由之路。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要素的進入打破了我們發展的低水平循環,但是我國大量企業對國際市場形成了強烈依賴,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因此遭受了“鎖定”或“俘獲”,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緩慢,缺乏品牌和銷售渠道構建能力。在碳排放方面,我們長期被鎖定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產業鏈上的高碳產業或環節,以耗費稀缺能源、排放大量廢氣為代價實現增長。中國作為高排放產品出口國,制造的大批產品由國外消費,而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國②,這種扭曲構成我國國民凈福利的損失,這種出口導向的增長方式已經弊端重重、亟需改革。如果應對國內外經濟貿易發展形勢的變化,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以及相關外資政策,切實轉向以居民消費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既可以改變上述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不對稱的現狀,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以實現發展的目的,更為理想的是,驅動企業擺脫跨國公司價值鏈的俘獲和壓榨,實現從高碳環節向低碳環節的躍升,形成自主研發、獨立主導國內外市場需求的開拓能力,從而實現我國低碳經濟的內生式發展。
五、結 語
當前世界上正掀起一股低碳經濟浪潮,它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念一脈相承,以節能減排、清潔能源開發、能源效率提高為本質,是后者理論的進一步拓展。作為追趕發達水平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不僅面臨著來自國際社會節能減排的外在壓力,而且還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迫切的內在要求。在這種內外交加的壓力下,把視角轉向經濟發展的企業層面的內在激勵機制,從稟賦結構決定下的企業理邏輯出發,分析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選擇和制度變革路徑:我國各地應按照不同要素稟賦條件決定低碳技術的選擇方式,以成本最小化為原則,發揮動態的競爭優勢以及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完善要素(能源)市場價格體系,改變GDP為核心的考核指標以及對外經濟體制,為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正向的激勵結構。
[注釋]
① 中國能源探明儲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氣占0.6%,這種“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稟賦結構,決定了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
② IEA估計,2004年(該年數據比較完整)中國國內出口商品生產蘊含的與能源有關的CO2排放量為16億噸,占中國排放總量的34%,數據來源:IEA, 2007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 China and India Insights。
[參考文獻]
[1] 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153-160.
[2] 陳詩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2009(4):41-55.
[3] 林毅夫,張鵬飛.技術選擇,適宜技術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6(7):985-1005.
[4] 林毅夫,蘇劍.論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J].管理世界,2007(11):5-13.
[5] 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84-87.
[6] 勞倫?勃蘭特,托馬斯?羅斯基.偉大的中國經濟轉型[M].格致出版社,2009,10.
[7]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理論框架和解決方案[J].經濟研究,2009(3):4-13.
[8]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2007(3):36-50.
[9] 李殿偉,文桂江.我國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0(7):10-13.
Technological Choic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Yongjun
(Business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關鍵詞]森林 林業 低碳經濟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1-0096-01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義。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之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在報告里提出了我們應致力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并且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
一、森林是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二、森林銳減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毀林面積為730萬hm2。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4%,僅次于能源和工業部門,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三、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產品與林業生物質能源具有固碳減排
增加木質林產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長木材使用壽命等都可增強木制林產品儲碳能力。中國林科院專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磚材料,約可減排0.8 t二氧化碳。這既節約能源又減少污染。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
世界各國盡管對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認識不一,但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特點: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即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謂的低碳經濟,是與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高碳經濟相對應,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低碳經濟實質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實現能源低碳或無碳開發。
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低碳經濟的提出,預示著一場國際新工業革命來臨。將來的經濟必然是低碳經濟,將來各國經濟體的競爭必然是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規則的競爭,甚至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將可能形成“低碳壁壘”。因此,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意義重大。
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社會經濟發展與節能、氣候變化的多重任務,這種低碳經濟新模式的提出給中國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
首先,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中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長期制約因素。中國的能源結構一直呈現高碳結構。長期以來,中國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為基礎的技術系統,以及由此基礎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統,決定了隨后的技術系統與利用系統,是一種路徑依賴過程。它在不斷追隨的技術創新與相應的制度創新中獲得遞增的規模收益,路徑依賴過程不斷得以強化,形成了“碳鎖定”狀態。因此,中國能源結構的高碳鎖定的路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中國經濟短期內難以走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其次,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之中,高碳氣體排放的大量增加難以避免。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實現,21世紀上半葉我們仍然以發展為主,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會經濟發展態勢不可避免,都會對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起步時期。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繼續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責任,是中國政府面臨的較大挑戰。但無論是從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責任角度考慮,中國都必須抓住這一場低碳工業革命的新契機,處理好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1.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建立低碳型社會
結合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盡快開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近、中、長期規劃。當前,要大力開展低碳宣傳,引導低碳社會生活方式,倡導公眾節能減排、低碳消費、低碳經營的理念,引導公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對于企業,則要推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提倡消費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健全發展各種環保組織與協會、低碳經濟協會。
2.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引領經濟發展正成為世界潮流。中國應以此為契機,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加快建立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服務業為核心的新型經濟體系。關于能源結構的調整,中國要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通過結構調整,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3.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
低碳技術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是否能順利實現低碳經濟發展。需要研發的低碳技術包括節能和清潔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潔汽車技術、農業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通過把替換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聯合起來,可以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4.推進低碳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
對于中國來說,當前,應該大力加強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促進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確立能源中長期規劃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法等相關法規,進一步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推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機制建設,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與制度創新。
5.促使企業承擔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