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5:57:38
序論:在您撰寫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意義是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幼兒掌握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學前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實施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它可以為幼兒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學期兒童;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意義
《綱要》中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幼兒掌握健康知識,樹立科學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和和諧發展。因此,對學前兒童實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學前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實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由此可見,教育幼兒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強幼兒的身心健康。這是由于學前兒童身體器官的發育、系統的發育以及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善,學前兒童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對疾病的預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較弱,再加上學前兒童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適應能力較弱,易于受到傷害。所以,學前兒童需要成人的精心養育和幫助,更需要鼓勵學前兒童積極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動,通過開展適宜的健康教育活動,促使學前兒童掌握健康知識,形成正確的健康態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
(二)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為幼兒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17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體,凡身體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別的奢望了;身體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種種別的東西也是枉然?!盵1]人處在生命歷程的任何一個階段都要關注健康問題,都要時時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識,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對健康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否則,健康就會遠離我們。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階段,關注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既能夠提高學前期的生命質量,又能為人一生的健康贏取時間。因此,對學前兒童開展健康教育,幫助學前兒童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對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兒童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
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是兒童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兒童智力發展、品德發展和審美發展的物質基礎。學前兒童健康既是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前提,也是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結果。一個人只有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這個社會上贏得一席之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擁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穎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動還可以充分滿足學前兒童活潑愛動的心理需求,幫助幼兒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在與同伴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和創造健康美。
二、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教育者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兒童實施教育,只有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化才能發揮作用。幼兒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感受、去體驗周圍的世界。教師在設計、組織和實施學前兒童健康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比如教師在選取活動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選取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充分讓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去學習,讓幼兒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二)科學性原則
教師設計、組織、實施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制定活動目標要科學,選取活動內容要科學,選擇活動方法要科學。所謂遵循科學性原則就是要教師學會觀察幼兒,研究幼兒,掌握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幫助幼兒樹立科學的健康知識,幫助幼兒形成科學、健康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發展性原則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要為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負責,既要考慮到幼兒的現實發展,又要考慮到幼兒的終身發展。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告訴我們,教師在實施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中既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已有發展水平,又要考慮到幼兒將要達到的水平,要善于在兩者之間形成最近發展區,讓每一個幼兒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教師絕不能只顧幼兒的眼前發展,而忽視了幼兒的終身發展,既要讓幼兒充分自由發展,又不能讓幼兒養成懶散的壞習慣,要為幼兒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差異性原則
教師在實施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中要遵循差異性原則,教師要從思想上高度認識到,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唯一的,每個幼兒都有著自身特有的興趣愛好和需求,教師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要求所有幼兒。教師要注重個別差異,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還要關注到個別幼兒的需求,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時,還要輔之于個別活動或區角活動,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主動性,滿足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讓每個幼兒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和發展。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關系著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前兒童健康發展既需要幼兒園的努力,還需要與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幼兒園、家庭和社會三者緊密聯系、相互補充,共同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麥少美.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
[2]龐建萍.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君.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科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心理健康
1 藝術教育與情緒情感
要重新審視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實質聯系,我們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藝術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藝術教育與學前兒童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以藝術品為媒介和主要手段進行的教育活動,其范圍包括藝術知識教育、藝術技能教育和藝術審美教育。一般認為,藝術教育可分為普通藝術教育和專業藝術教育兩大類。普通藝術教育其目的是通過藝術審美途徑來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修養和總體素質,這一類就是包括幼兒園在內的學校的非藝術專業的藝術教育。而專業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各類藝術專門人才來滿足社會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藝術啟蒙教育,其實質主要是完成藝術教育中的藝術審美、創美任務。作為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應該為幼兒創設和營造一個美好的音樂環境,將生動活潑的形式幫助幼兒建立起快樂的橋梁,給幼兒帶來愉快與美的感受。
1.2 情緒情感與幼兒心理健康
情緒和情感是與人的特定的主觀愿望和需要相聯系的,歷史上曾將他們統稱為感情。情緒主要是指一種感情過程,即個體的需要與環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如開心的時候人會喜形于色、憤怒的時候會橫眉怒向。情緒存在著較大的情境性、短暫性,應激性,它會隨著具體情境的改變而改變,也會隨著特定需要的不同滿足程度而發生變化。而情感則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往往被用來描述某些穩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感情,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緒、情感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情緒積極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在生活中,幼兒也會遭受著各種外在的壓力,難免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這些情緒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和人際交往,而且如果這些不良情緒得不到釋放和合理疏導,時間一長,幼兒就會出現性格或者行為上的問題,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2 學前藝術教育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聯系
2.1 音樂教育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成長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音樂用來表達人內心情感,是聲音的表現藝術。在學前階段,兒童能夠通過音樂作品帶來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來發展自身的情感,兒童在學習音樂時,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美,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獲得美的感受。同時,積極樂觀,活潑健康的兒童音樂作品,可以憑其生動的藝術形象,啟發幼兒的想象,激發他們的情感。讓幼兒在愉快輕松的音樂氛圍中成長,潛移默化中發掘幼兒的潛能,促進幼兒積極情感的發展,塑造幼兒活潑健康的個性,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2.2 舞蹈律動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的身體發育黃金時期,幼兒通過參加活潑生動的舞蹈活動,節奏鮮明的舞蹈律動活動,不僅可以增長其體力,同時可以促進其他生理機能發育,比如關節的靈活性、腿部肌肉的發育等。同時,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親切的目光,伴隨著輕快的音樂,柔和、清晰簡單的語言,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幼兒能在這在充滿活力、優美的舞姿的啟發、引導下受到感染,幼兒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過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培養幼兒熱情、開朗、大方、活潑的性格特征。
2.3 美術活動與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美術被稱為“視覺藝術”,美術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塑造出一定的藝術形象來反映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作用于人發視覺感受,引起人大情緒律動,給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3 ~ 6歲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通過大腦去思考、理解、再現、加工、想象審美對象,表達自己對審美對象的認識和情感。
藝術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在于從深處喚醒和激發了人與生俱來的潛在的潛能?,F今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視教育與人發展的實質聯系,重新審視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與幼兒心理發展的實質聯系,有利于幫助我們重新樹立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取向,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3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應樹立的價值取向
3.1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課程必須順應時展,走向綜合化,發揮幼兒主體性作用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幼兒,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又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相輔相成,全面和諧發展的觀點提示我們,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應該是集創造、表演、欣賞及唱歌、舞蹈、奏樂為一體的,任何單一形式的唱歌、誦讀、舞蹈是不存在的。我們要從塑造幼兒完美人格角度出發,將學前教育藝術課程教學內容的綜合化、教學手段綜合化,把幼兒的認知、情感、行為、能力的培養統一在一個過程中,用藝術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戲性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體性,使幼兒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審美素質,進而建構幼兒健全的人格,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3.2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基礎,課程、內容及方法的構建應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第一,學前藝術教育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前提,這樣才能在實施過程中對幼兒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奧爾夫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本性”、“兒童是音樂活動的源頭,一切音樂活動均產生于兒童的內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過要學生自己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并設計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學習的主動性”。為此我們要從幼兒出發,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幼兒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人,幼兒本身都具有身心發展的潛能,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這些潛能,使幼兒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第二,我們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學前兒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兒的差異性,我們的教育要面向每個學前兒童,教師不僅要研究和了解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差異性,我們的家長也應該多了解自己孩子的興趣與不同階段的需要,不能將興趣愛好等強加在幼兒身上。了解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提出與他們相匹配的期望與要求,設置藝術教育的“最近發展區”,使藝術教育課程更加合理、內容更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摒棄在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僵硬過激做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夏志剛,張瓊輝.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
一、加強學生自我心理健康的維護引導
1.常跟父母打電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因素,但留守兒童因與父母相處時間甚少,存在隔閡。年輕的他們需要換位思考,多理解、體諒父母,常給父母打電話,跟父母談談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情,讓親子彼此之間不再陌生。
2.處理好和監護人之間的關系。留守兒童大多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時代背景不同,在思想觀念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六七十歲的老人已經形成了絕對的習慣和觀念,作為年輕的孩子,不要期望去改變他們,而應選擇適應和分享,讓他們多了解這個社會,進而了解晚輩,從而減小相互之間的隔閡。
3.學會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交往的需要是我們本能的一種反應,我們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居。人際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們應主動學習與人溝通交往的技巧和處理人際沖突的方法,學會與人合作,為自己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4.學會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日常生活、學習中要多體察自身情緒的多樣性,學會分析不同情緒狀態的前因后果,學會情緒狀態下的控制和疏導方法,延遲滿足,衡量情緒的強度,克制沖動,減輕壓力。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1.摸清留守兒童具體情況,不定期召開座談會。學校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留守兒童是需要我們關懷的一個特殊群體,學校要為他們建立檔案,掌握具體情況,通過不定期召開座談會的方式來關注他們的成長,對他們遇到的問題加以分析、引導和解決,個別性的問題個別解決,群體性的問題集中解決。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學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通過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對留守兒童加以輔導,教會他們矯正心理困惑的方法,讓他們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主動解決心理問題,成為一個自信健康的人。學校要建立不低于c級的心理咨詢,開展經常性的心理咨詢活動。
3.各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分布在各個班級,關注他們的成長,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各學科教師的共同任務。在平時的教學中,科任老師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幫助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開闊視野,以寬闊的胸懷面對生活的順境和逆境。
三、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
1.讓家長明白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同等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監護人的責任。外出務工的父母除了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關注他們的學習之外,更應該和他們進行感情上的溝通,讓他們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讓孩子有感情寄托,這樣可以減輕他們的焦慮和無助感。
2.引導孩子建立理性的價值觀念。一個人,當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轉向物質的豐富性,這是一種不理性的做法。實際上這也是外出打工父母對待留守兒童的方式,這種行為讓孩子形成了錯誤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角度地看待生活和學習,多思考人生真正的價值是什么,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3.監護人應轉變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不當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不可忽視的原因。當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三種方式,即放任型、溺愛型、嚴厲性,這些方式使孩子在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和世界觀等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應轉變教育方式,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做到寬嚴有度。
四、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積極構建“留守兒童”關愛體系
1.地方政府應高度關注留守兒童,伸出援助之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傳媒平臺,讓孩子們通過視頻與家長進行對話與溝通,以彌補親情的缺失。
2.組織、宣傳、農業、教育、勞動社保、婦聯、文明辦、共青團、關工委、新聞媒體等單位,應積極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尋求更多更好的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幫助。
3.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讓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從而減少農村留守家庭,為建立和諧農村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衛生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兒園由家長填寫完整合格調查問卷的幼兒220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1.2 研究方法:自設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家長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 ②家長及孩子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起始時間、刷牙次數、刷牙方法、刷牙時間 ③相關口腔保健知識:幼兒齲危害、幼兒齲預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識獲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作菌斑指數檢查并做記錄:根據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記分,所有檢查全部由同一位檢查者完成。
0=牙面無菌斑;1=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牙頸部連續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牙面1/3,但不超過2/3;5=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顯示法所用染色劑主要成分為酚紅、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調查中每位受試者均檢查6個指定牙齒(即16、11、26、36、31、46),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平均值,每個人的記分為6個受檢牙記分平均值,其為衡量口腔衛生狀況指標。
1.2.3 干預措施及資料收集方法:①對220名幼兒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數檢查(世界衛生組織牙周病流行性調查標準)記錄菌斑指數,矚其刷牙后再次進行牙菌斑指數檢查并記錄,全部調查工作由同一檢查者完成,期間無一人退出。
1.3 統計學處理:將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數據做t檢驗、x2檢驗。
2 結果
一般情況:家長年齡:25-35歲;母親161人,父親59人;國企職員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職業46人;文化程度:大學本科以上63人,大專74人,中專以下83人,他們所受教育不同,家長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保健意識各異,隨之幼兒口腔衛生狀況出現顯著差異。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比較:
表1 口腔衛生習慣調查表[n(%)]
表2 口腔保健知識
表3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
3 討論
3.1 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具有重要意義:控制菌斑可以減少和預防口腔疾病,正確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與消除軟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給予牙周組織適當的接觸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組織抵抗力[1],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受細菌感染后易發生炎癥[2]。
3.2 學齡前兒童更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學齡前兒童所進食物精細,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于發酵產酸;加之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牙齒鈣化程度低,齲齒發病率為71.97%,87.73%兒童有不同程度睡前進食不良習慣。
3.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提高有賴于家長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調查發現保健牙刷知曉率只有29.09%,家長為孩子所帶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頭過大、刷毛過軟、刷毛過尖等誤區:只有15.90%家長知道自孩子出牙起開始刷牙。
3.4 應加強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宣教:我科口腔醫師每半年到甲級幼兒園做一次免費口腔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齲齒發病率為72.66%,而就診率只有13.38%,說明廣大家長對乳牙齲認識程度不夠。
4 結論
健康教育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應采取直觀化、形象化、多樣化、具體化、反復強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及監督,加強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家庭幼兒口腔保健[3],但他們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證,衛生保健完全靠自費[4]。建議政府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社會福利項目。
參考文獻
[1] 卞金有 預防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衛生
【中圖分類號】R2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227-02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兒園由家長填寫完整合格調查問卷的幼兒220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1.2 研究方法:自設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家長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 ②家長及孩子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起始時間、刷牙次數、刷牙方法、刷牙時間 ③相關口腔保健知識:幼兒齲危害、幼兒齲預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識獲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作菌斑指數檢查并做記錄:根據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記分,所有檢查全部由同一位檢查者完成。
0=牙面無菌斑;1=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牙頸部連續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牙面1/3,但不超過2/3;5=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顯示法所用染色劑主要成分為酚紅、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調查中每位受試者均檢查6個指定牙齒(即16、11、26、36、31、46),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平均值,每個人的記分為6個受檢牙記分平均值,其為衡量口腔衛生狀況指標。
1.2.3 干預措施及資料收集方法:①對220名幼兒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數檢查(世界衛生組織牙周病流行性調查標準)記錄菌斑指數,矚其刷牙后再次進行牙菌斑指數檢查并記錄,全部調查工作由同一檢查者完成,期間無一人退出。
1.3 統計學處理:將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數據做t檢驗、x2檢驗。
2 結果
一般情況:家長年齡:25-35歲;母親161人,父親59人;國企職員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職業46人;文化程度:大學本科以上63人,大專74人,中專以下83人,他們所受教育不同,家長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保健意識各異,隨之幼兒口腔衛生狀況出現顯著差異。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比較:
3 討論
3.1 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具有重要意義:控制菌斑可以減少和預防口腔疾病,正確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與消除軟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給予牙周組織適當的接觸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組織抵抗力[1],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受細菌感染后易發生炎癥[2]。
3.2 學齡前兒童更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學齡前兒童所進食物精細,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于發酵產酸;加之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牙齒鈣化程度低,齲齒發病率為71.97%,87.73%兒童有不同程度睡前進食不良習慣。
3.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提高有賴于家長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調查發現保健牙刷知曉率只有29.09%,家長為孩子所帶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頭過大、刷毛過軟、刷毛過尖等誤區:只有15.90%家長知道自孩子出牙起開始刷牙。
3.4 應加強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宣教:我科口腔醫師每半年到甲級幼兒園做一次免費口腔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齲齒發病率為72.66%,而就診率只有13.38%,說明廣大家長對乳牙齲認識程度不夠。
4 結論
健康教育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應采取直觀化、形象化、多樣化、具體化、反復強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及監督,加強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家庭幼兒口腔保健[3],但他們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證,衛生保健完全靠自費[4]。建議政府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社會福利項目。
參考文獻
[1]卞金有 預防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2] 石四箴 兒童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教育出版社,2003,12(2)130
[3] 沈家平,朱維建,孫志達,等。江蘇省居民口腔健康行為調查 [J] 口腔醫學研究,2006,22(5):549-551
[4] 袁菁華,衛生公平-全面小康社會的公共政策選擇 [J] 衛生經濟研究,2004,20(6):13-16
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廣州教育學會幼兒教育專業委員會承辦的第九屆全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術年會,于2014年11月19~21日在廣州召開。本次年會直面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和新挑戰,以“快樂體育,健康身心”為主題,采用專家專題報告、分專題交流、現場教學觀摩以及專家和與會代表現場互動等形式充分展開學術研討。
一、凸顯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趨勢
(一)《指南》已經成為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研究與實施的指導性文件
本次年會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頒布以來學前兒童健康教育領域的首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本次年會不僅進一步幫助與會人員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導下健康領域所開展的一些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會上,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顧榮芳教授作了《貫徹<指南>精神,實踐健康教育》的主題報告。報告在整體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地逐條分析了健康領域的目標和內容,并分享了有關健康領域關鍵經驗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劉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兒園體育活動質量,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主題報告中指出,應“落實《指南》精神,正確把握幼兒園體育活動的目標”,從而促使各幼兒園充分理解《指南》的相關內容,以引領其提高體育活動質量。深圳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陸克儉教授在《幼兒園體育教學的價值、特點與策略》的報告中也以《指南》為指引,探討了幼兒園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另外,《幼兒園特色體育活動探索》《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安全策略》等獲獎論文都以《指南》中的相關內容作指導,從不同的角度對幼兒園健康教育進行了探討。
(二)從多學科、國際化的視角來研究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狀況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絕不是孤立的研究領域,應盡可能拓寬視野,吸收其他學科或國外的理論營養。本次年會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會學、心理學、營養學等學科視角,部分成果借鑒了國外先進經驗,體現了我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進來”的基本研究趨勢。例如,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朱惠蓮教授在其主題報告《學齡前兒童的營養與健康》中通過詳實的數據從營養學的角度分析了當前幼兒和家長在飲食營養方面的誤區,提出了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對策與建議。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姚蓓喜從“科學營養、食品衛生、美味烹飪、飲食健康、營養研究”五個方面談了如何通過提高幼兒膳食質量來促進幼兒健康發展。來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師借鑒積極心理學中“幸福感是個人積極的心理體驗”的觀點,以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第四幼兒園教師為例,分析了幼兒園教師職業發展的五種心理健康危機,并提出了相應的化解策略。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報告中引用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國免費營養早午餐政策、美國《3~5歲兒童運動課程的適宜性實踐》等都對我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研究與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充分分享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實踐經驗
本次年會的分會場設立在廣州市第一幼兒園、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廣東省育才幼兒院一院、政治部幼兒園和司令部幼兒園。從各幼兒園的園所經驗介紹、健康特色活動觀摩以及專家點評中,我們可以在特色體育活動開展、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環境創設、師資培養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鑒。
(一)傳承傳統文化,設計別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
秉持本次年會“快樂體育”的主旨,各個分會場所在幼兒園展示了幼兒武術操、幼兒籃球活動等特色體育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生動活潑的表現,一方面體現了幼兒園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另一方面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結果。各幼兒園都選用了優美的廣東音樂、廣東傳統武術操和民間游戲,加上獨到的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設計出了別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這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實施具有特色的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具有啟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質資源,創新幼兒園體育運動環境
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知識、發展自身的。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具有挑戰性的物質材料,可以有效地將幼兒的運動、游戲、交往和探究融為一體。各幼兒園除了在戶外設置豐富多樣的大、小型運動器械外,還高效利用廢舊材料和低結構材料自制運動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環境創設的經濟性和創新性原則,又能增加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一條簡單的“溜溜布”可以鍛煉幼兒走、跳、蹦等基本動作;三張普通桌子的不同擺設也可以讓幼兒嘗試做側身鉆爬、直體翻滾、平面跳躍等動作。
(三)凸顯融合意識,重視幼兒園健康教育與其他領域的相互滲透
“快樂體育”是為了“健康身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每位幼兒園教師在設計健康教育活動時都能有意識地將其他領域的教育元素融合進來,而體育活動最能體現幼兒園教師的融合意識。例如,中班體育活動“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個環節中都伴以有節奏的音樂,有效地將體育文化意識與音樂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體育活動“好玩的小布格”將體育、音樂、科學、社會領域有機結合起來。
(四)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健康教育素養,發揮男教師特長
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幼兒園教師的健康教育素養,而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幼兒園教師具有扎實的保教知識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賴于其對幼兒運動發展理論的掌握。在本次年會上的幼兒體操表演和體育活動展示,都反映了各個幼兒園對于提高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重視。有了專業的教師,才會有簡單多變的材料和設計到位的活動。本次年會上,我們有幸看到了諸多男教師矯健的身影,各幼兒園充分發揮了男教師在設計和組織幼兒體育活動方面的特長。
三、進一步厘清學前兒童健康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一)區分了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中的相關概念
1.體育課與體育活動
“體育課”僅僅是一次以體育活動內容為主的集體教學活動,而“體育活動”則包括晨間鍛煉、戶外體育活動、區域體育活動、室內外體育游戲、幼兒體操,以及滲透在其他領域或生活環節中的身體活動。僅僅重視“體育課”,則有可能陷入“小學化”的誤區。
2.特色體育活動與體育特色
有教師認為在幼兒園展示了特色體育活動,該幼兒園就是體育特色幼兒園了。這是把特色體育活動的開展看成了體育特色幼兒園的全部或主體。僅憑特色體育活動并不能形成一個幼兒園特有的風格,但是初期可以作為體育特色幼兒園創建的突破口。只有當整個幼兒園的園風園貌、核心價值觀以及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都體現出體育特色,幼兒園中形成了體育文化氛圍的時候,或許才可將其稱為“體育特色幼兒園”。
(二)明晰了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不同性質目標之間的關系
1.在確定普適性活動目標的基礎上考慮目標的具體化和多樣性
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幼兒發展,為幼兒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而不是單一的“體育訓練”。因此,幼兒園體育活動的難度和強度首先應具有普適性,動作技能水平和運動強度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在此基礎上,要找準體育活動的落腳點,將具體目標落實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說玩的花樣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幼兒的活動強度和活動的具體目標合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