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40:31
序論:在您撰寫區域經濟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城市;經濟;聚集中圖分類號:F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6-0011-02
1 產業集聚的宏觀分析
1.1 本地化經濟與城市化經濟
本地化經濟、城市化經濟及其經濟影響。格萊瑟與亨德森等人認為產業整體規模的提高或外部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生產效率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盧卡斯提出了一個動態模型,在該模型中人力資本的積累存在正的溢出效應,如果一個人獲得新的技能,所有和他一個地方的勞動者的生產效率都將會得到提高。上述的研究是強調產業集聚的溢出效應,但前者主要強調產業內、企業間的溢出效應,后者因為強調的是存在于勞動者之間的知識溢出,所以不局限于特定產業,而是以地域為邊界的一般經濟活動的溢出。所以對應就出現兩種形式的集聚經濟:本地化經濟與城市化經濟。
本地化經濟是指隨著一個產業在特定地域范圍內的集聚、產業整體規模上升,該產業在這一地域內的每個企業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產業會上升,即每個企業的產出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產出會上升,即每個企業的產出qi=f(li,ki,mi,Q),其中i是qi第企業的產出,li、ki、mi分別是其勞動、資本和原材料投入,Q是該產業在這個地區的總產出,并且dqi/dQ>0。顯然,在這總情況下,每個企業的生產率會隨著產業集聚規模的上升而提高。城市化經濟則是指一個地區企業產出不僅受到這個產業總規模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其他產業規模的影響,隨著地區經濟總規模的上升而提高。則企業產出qij=f(lij,kij,mij,Qj),其中i、j為j地區i企業,qij、kij、mij分別是其勞動、資本和原材料投入,Q是j地區經濟總規模,并且dqij/dQj≥0。同樣,企業的生產效率會因為整個地區經濟的集聚而上升。在考慮到產業集聚的時間維度后,上述兩類集聚經濟形式動態化后被稱為動態本地化經濟和動態城市化經濟,前者表示企業的產出不僅是其當前投入的函數,而且還受到其所處地區該產業過去規模的影響;后者是指企業產出還要受其所在地區過去經濟總規模的影響。
1.2 供求關聯經濟
供求關聯的外部性及其經濟影響??唆敻衤J為,在規模報酬遞增與運輸成本的綜合作用下,相互關聯的企業因為供求關系而集聚在一起,通過將生產活動集中在一個工廠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通過滿足大的本地市場來降低運輸成本。因為生產與消費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往往表現出路徑依賴的特征。一個企業的規模擴大將增加其對上游企業的需求,從而促進這些企業的擴大,這樣在不斷的供求反饋中所有企業的規模都將獲得提高,由于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這些企業的生產率都會提高。與本地化經濟和城市化的出口導向型的產業集聚不同的是,供求關聯模型著眼于每個單獨企業的市場導向,主要強調集聚地區的內部市場而不是區域外部的市場。二者本質不同。
2 產業集聚的微觀分析
從微觀機理出發,對總報酬遞增形成機制及影響因素的認識,不可分性、市場摩擦、知識溢出是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現象,也是集聚經濟得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因。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基礎設施共享、中間投入品共享等都存在外部性。下圖描述了外部性的基礎來源與主要形成途徑,中間投入品共享與基礎設施共享具有外部性是因為生產活動中存在的不完全可分性,由此說明集聚帶來的規模生產與專業化分工收益。勞動力共享具有外部性一方面因為市場摩擦的存在,與之相聯系還包括資本品市場與技術市場的共享等;另一方面是因為知識溢出的存在,與之相聯系的還包括各種交流與學習機制。前者強調勞動力市場中的搜尋與組合過程,市場摩擦的存在使這個過程耗費成本,因而集聚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后者強調勞動力本身的流動,強調以人為載體的知識流動。
通過以上各種機制會產生外部性,但主體間的相互影響也會受到空間距離的約束。隨著距離的增加,相互作用的強度會減弱,外部性因而發生衰減。這些因素引起的外部性在與空間距離引起的衰減作用相互平衡后,最終導致總規模報酬遞增。下面分別具體分析這些因素所引起的外部性和總規模報酬遞增。
圖1 外部性產生原因及其形成途徑
2.1 不可分性與外部性
2.1.1 不可分性與規模經濟
經濟活動的不可分性引起報酬遞增是引起經濟活動不均勻分布的最基本因素。長期平均成本可以認為是要素比例與投入總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完全可分”的前提下,這就變成了單純的比例問題,并且不再存在規模經濟或規模不經濟。然而,事實是一些產品、設施與服務的供給具有不可分性或不完全可分性,包括各種場地、道路、學校、車站等基礎設施。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一系列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在一定生產規模之內,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從長期來看,大規模生產具有更低的平均成本,即報酬遞增。產生報酬遞增的原因是專業化和不可分性,生產規模和資源使用量的增加使得更進一步的專業化成為可能,也使得可供選擇的技術范圍更廣,從而有利于更優技術的選擇。
2.1.2 基礎設施及其經濟影響
一般基礎設施包括生產性和生產服務性設施,也包括生活性和消費服務性設施?;A設施的供給會影響企業生產率,并誘發集聚。由于不可分性的存在,一定規模的集聚是基礎設施供給的前提,集聚規模的進一步增加也將促使基礎設施供給數量的增加、質量改善和效率提高。根據埃貝茨等人的觀點,公共基礎設施供給影響區域經濟活動的主要途徑包括:作為可免費使用的生產投入要素;提高其他投入的生產率;吸引來自其他地方的投資;刺激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和其他服務的需求。
2.1.3 產業集聚中的投入品共享
當不可分性出現在企業內部,企業生產函數將是報酬遞增的,通過分工實現規?;a能帶來生產率的提高。專業設備、人力資本、組織與管理設施的建設都只有在一定生產規模水平上才能實現,因此中間投入品生產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對具有遞增報酬的中間投入品的共享,有利于生產的專業化與規?;?并導致總規模報酬遞增,即使最終產品具有不變規模報酬的生產技術和競爭性市場。
2.2 市場摩擦與產業集聚
2.2.1 總組合方程
市場摩擦指市場主體在尋找交易伙伴、確立交易條件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雖然標準競爭理論假設市場是沒有摩擦的,但實際上摩擦卻普遍存在。市場摩擦可以理解為在建立組合的過程中引起搜尋成本的因素。在勞動力市場中,至少存在兩類基本搜尋與組合方程:勞動者尋找合適的崗位,雇主尋找合適的員工。使用總組合方程來分析市場摩擦的影響,可以研究市場摩擦對均衡結果的影響,又不需要對摩擦的來源做具體分析,組合方程的最簡單形式是:
M=m(U,V)(2-1)
式中,M是在一定期間內形成的組合數量,U、V分別是尋找就業的勞動者數量和崗位空缺數量。由于摩擦的存在,M=m(U,V)≤min(U,V)。
2.2.2 組合中的外部性和報酬遞增
根據就業狀態轉變的情況估計失業者找到工作的幾率稱為轉換幾率。平均來說,失業工人在一個時期找到工作的幾率為m(U,V)/U,而一個空缺崗位被填充的幾率為m(U,V)/V。如果這兩個幾率是相對穩定的,它們的倒數就反映了失業與崗位空缺的持續時間。顯然,搜尋與組合技術的效率對這兩個幾率和持續時間具有決定性作用。隨著摩擦成本下降,組合效率將上升,m(U,V)逐漸增大向min(U,V)趨近,給定失業人數和崗位空缺,兩個幾率會隨之上升,失業與崗位空缺的持續時間都會下降。
平均轉換幾率同時依賴于兩方面主體的數量和不同主體的搜尋行為,這將導致外部性的產生,如下表對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存在的外部性的概括(m(U,V)的變化幅度M(U,V)總要小于U或V)
通過對組合方程的估計能夠準確地反映上述溢出效應的強度。通過計算組合成功的數量與失業者數量之間的彈性(In(m(U,V))/In(U),),可以分析新失業者對其他失業者存在的外部性,二者存在負相關性。在組合技術規模報酬遞增的情況下,如果失業人數與崗位空缺數量同時增加將會促使平均轉換幾率上升和崗位平均持續時間的下降,這是促使集聚經濟出現的根本原因。
2.2.3 產業集聚與組合效率
搜尋與組合存在的外部性與報酬遞增特性將促使就業和企業的集聚。產業集聚主要以下幾個方面促使勞動力市場中組合效率的提高:首先,產業集聚會降低企業尋找合適工人的成本,降低工人失業的幾率和持續時間,其次,由報酬遞增的組合方程所決定產業集聚規模的上升將提高組合成功的幾率;第三是空間距離的下降會使摩擦降低;第四是近距離的接觸會使網絡關系更加緊密、信息傳遞范圍更廣,從而帶來組合技術的變化。
2.3 產業集聚下的知識溢出
知識溢出是指某一組織的知識,在不同組織或行業之間的擴散、傳播、轉移和獲取;是知識的外部性,是一種非自愿外溢,可以促進區域的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增強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是經濟外在性的一種表觀。
2.3.1 知識溢出與勞動力共享
勞動力資源流動特別是高素質勞動力資源的流動一直被視為集聚狀態下知識溢出的主要途徑機制。勞動力在各個企業間的共享與流動促進了知識在集群企業間的擴散,外部勞動力的流入為外部知識的溢出及其與集聚區創新系統內部原有知識的重新組合提供了可能。
2.3.2 知識溢出與企業合作競爭
從創新行為看,集聚區企業之間技術和知識的垂直或水平擴散構筑了當地化的創新系統,能提高企業學習新技術的機會;從要素互動看,表現為管理要素互動、中間要素互動、資金要素互動等。知識溢出促進企業間的連鎖效應。
關鍵詞 空間統計分析 GIS 區域經濟分析 應用
GIS與空間統計分析這兩種處在前沿的技術,雖已經得到了大力推廣與使用,并且在它們的結合作用下,能大幅度地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研究效率。但是以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在GIS與空間統計分析進行結合之后也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讓實際發揮出來的效果打了個很大的折扣。所以說,研究如何將空間統計分析和GIS結合起來讓它們發揮更大的效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對空間統計分析與GIS進行描述
(一)對空間統計分析的了解
空間統計分析需要建立在統計學的知識體系之上,而在地域領域之中,空間抽樣是最常被使用的一種做法。這一做法主要是要依靠大量的數據在某一區域以及鄰近區域在某些方面的表現值與現象存在很強的相似性。與以往統計分析理念不同的是,它的空間概念打破了先前相互獨立的設想,在操作應用的時候,為了簡化任務的復雜度,應該對全國各區域的散亂的數據資料進行整合,以此實現對區域經濟的分析。雖然這種新型統計方法與傳統統計方法有一定的出入,然而并不是意味著我們就得把先前的統計方法徹底棄置,反而是要對它進行不斷地加強和創新,提高它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更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對GIS的進一步了解
GIS又叫作地理信息系統,他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對空間信息進行整合分析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地理模型法,GIS技術可以為地理研究提供各種不同的信息,其中有動態或是靜態信息等。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讓空間信息形成一條完整的信息產業鏈,從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到后期的分析應用,都起到重大的作用。在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大步向前推進。
二、空間統計分析與GIS協作運用的未來發展情況
對于特異性強的經濟區域來說,做好對它們的分析工作處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工作的核心地位。根據每個地區的具體的經濟形勢,運用分區化的方法來細化所要研究的對象,讓研究工作可以更細致地完成。與此同時,還要堅持經濟區域的概念,抓住空間管理的特性,更加明確哪個是首要經濟區域,并且對這個重要地區以及與它有所關聯的經濟區域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在對經濟區域進行分析時,往往都是按照從低等到高等的順序來進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進行空間統計分析之前先加入GIS技術,就可以明顯提高分析效率。不僅如此,一方面它還減少了分析數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讓區域經濟分析的進行得到了有力的保證。我相信在這兩個技術的不斷進步之下,它們對國家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
三、如何實施空間統計分析與GIS在區域經濟分析中的應用
(一)建立完善的空間權重矩陣
在進行區域經濟分析的時候,及時對有的信息進行拓展和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些信息通常都是經由GIS來產生的。而在對所獲數據進行分析和拓展時,空間鄰近和空間鏈接都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空間權重矩陣式是極其有必要的,它的空間鄰近關系能夠更清楚地表達出來,就可以讓距離標準和鄰近標準更加精確,這樣就讓處在各個位置的要素得到更好地理解以及分析。
(二)精確空間自相關度的度量
在整個數據分析過程之中,空間自相關度的精確度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兩個鄰近地域有著極其相似的地理現象或者是有著某個相似的屬性值,這時候就應該將這個屬性值或現象的相似程度與自相關度聯系起來,并經由它進行反映。而一般的自相關度是由局部指標和全局指標來衡量的,而這兩種衡量指標各自都存在著優點以及缺點,所以想要提高空間自相關度的精確度就必須妥善用好這兩種衡量標準,以免不正確的使用造成自相關度的度量的誤差過大而影響了區域經濟的數據分析。
(三)弄清空間關聯識別
在對區域經濟分析中,空間關聯識別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而衡量它的標準也是由兩個因素來決定,這兩者之間呈現著負相關的關系。當計算出一個值的時候,也就得到了另外一個的值。若是MC的取值處在-1之下而GR又在0之上時,各個屬性值都會呈現聚集分布的狀態,這樣就讓空間自相關變成負的了。當MC的值一直處在0的附近且小于0,這樣空間自相關也將一直是負的。這是由于正負值都有著與之對應的自相關,即正對正,負對負。
(四)空間統計分析與GIS的結合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區域經濟的分析工作的難度也在不斷地加大,僅僅只靠空間統計分析早已經沒法再勝任這個任務。當下的專家和相關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將空間統計分析與GIS技術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來進行工作。由于GIS擁有著很強的優勢,它不但可以獲得更為精確的地理信息,而且還能夠得到有關的空間數據信息。在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研究后發現,將空間統計分析運用到GIS的結合方式能更好地達到分析作用。先是利用空間統計分析,將MC和GR的值計算出來,然后再利用GIS將這些數據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征確定出來,以此來了解區域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性。
四、結論
結合上面所論述的觀點,為了我國各個區域更好更快地發展,就必須對這些區域的經濟進行更為系統而又科學的研究和分析。若想得到更為科學的數據和信息就離不開GIS的幫助,而只有GIS還無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全面的分析,所以還需要運用空間統計分析進行分析。所以如何讓GIS和空間統計分析更有效率地對區域經濟進行分析研究成為發展區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隨著GIS與空間統計分析結合的有效性的提高,區域經濟發展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加快也會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為武安市城市供水管理處)
參考文獻
[1] 龍洋洲.空間統計分析在區域社會經濟分析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傳播,2014 (15).
[2] 陳燦斌.區域經濟分析中空間統計分析理論與GIS的應用探討[J].商業故事,2015 (6).
[3] 李林.基于GIS的空間統計分析在奶牛地氟病監測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 2012(10).
一、對于局部空間統計方法的基本認識
對于局部空間統計來說,通常主要的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全局空間自相關,另一個則是局部空間自相關。這兩個主要的空間統計共同的構成了整個空間統計的方法。
一般來說,我們用來度量空間自相關會有不同的指標,這些指標總的來說主要有兩個,一個是Moran指數,另一個則是Geary系數,在進行局部空間統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了解這些不同的指標,特別是我們需要重點介紹的Moran指數。對于Moran 指數來說,通常它主要的就是用來度量空間自相關的全局指標,其中主要反映的是空間鄰接,或者是空間鄰近的區域單元屬性值的相似程度。而如果是區域的觀測值的話,那么,這一變量的全局為Moran指數。
對于空間聯系的局部指標來說,通常空間聯系的局部指標需要滿足兩個方面的條件:第一,對于每一個區域單元的LISA來說,它主要描述的是該區域單元周圍顯著的相似值區域,或者是單元之間在空間集聚程度的相關指標顯示。第二,所有區域單元LISA的總和與全局的空間聯系指標成比例。LISA包括局部Moran指數(LocalMoran)和局部Geary指數。
二、區域經濟分析中局部統計方法的應用探討
通過上面的相關分析和探討,我們已經發現在區域經濟的分析中,空間統計方法是一種相對常見而且相對使用的方法,對此我們就必須按照相關的要求尋求有效的應用,只有這樣,我們的空間統計方法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實際的作用,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探討,其中總結了一下幾點:
1、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來說,一般省域之間的經濟增長大多具有明顯的空間依賴性,也就是說在一些區域之內,我們的經濟增長在空間上市具有相對較強的級集聚性的,而且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差異也是相對明顯的。這樣一來,我們在進行相關的區域經濟分析過程中,就要注重引入局部空間統計的方法。經過我們的調查發現,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之內,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主要的研究思路是過于狹隘的,通常它們主要的就是從時間維度出發,而對于空間維度是經常忽視的,它們大多的忽視了空間維度的相關性以及異質性,這些理論研究方法在區域經濟的分析上是存在著較大的缺陷的,而且是與經濟發展現實不符。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舊需要在時間序列數據的基礎上,引入空間地理單元(橫截面)數據,也就是說要綜合使用時空數據,經過對這些空間數據的引進和分析,從它所傳達的時間和空間集成信息上,進一步的、科學的解釋區域經濟增長在時空演變中的相關機制或者是規律。
2、局部空間分析要注意局部的差異性,我們知道不同區域之間都會帶來國際國內貿易,或者是外資等經濟活動頻繁程度,這樣一來,都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各個省域區際經濟增長的不均衡。我們在進行局部空間分析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空間集聚的影響因素,考慮到它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進行空間區域的分析和探討,把握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和區別。
3、在區域經濟的分析過程中,尤其是在進行局部空間統計的過程中,需要我們著重的研究這一區域經濟增長的集聚和差異存在的原因。我們知道,在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之后,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進行了人力成本的調整,這樣一來不斷加劇了經濟的全球化,與此同時,我們在進行區域經濟統計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狀況以及日益雄厚的物質資本積累,這些在提高我國區域經濟效率方面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它們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區域集聚及空間差異產生了影響,在這個過程中,近來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良好態勢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陳飛.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從分化到整合的空間經濟學分析.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9.03.06.
[2]劉乃全,劉學華,趙麗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結構的演變――基于改革開放30年時序變動的特征分析.財經研究.2008.11.03.
[3]王世豪.新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空間結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分析.生產力研究.2008.09.15.
[4]王義民,李文田.省級邊界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分析.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08.15.
數據表轉化;因子分析;聚類分析;貧富差距的縮小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646(2011)08-0050-02
一、問題的分析:
全國31個省級地區所提供的經濟指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勞動者報酬;
――最終消費支出;
――居民消費水平;
――總人口;
――人口自然增長率;
――失業人員數;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電力消費量;
――一般預算收入;
――一般預算支出;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底余額);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計;
――各地區國際旅游(外匯)收入;
――國內專利申請受理數;
――國內發明申請受理數;
――技術市場成交額。
明顯可以看出這些經濟指標太多,而且變量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用這些指標對各個地區進行分析非常復雜而且代表性不強,既費時費力又得不到準確的結果,所以考慮用基于主成分法的因子分析將那些繁多的具有一定相關性的變量線性表示成少數綜合變量
二、數據的處理
1.數據的標準化
由于搜集的數據并沒有統一的量綱,所以先考慮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
2.用主成分法進行因子分析
從數據資料可以看出,反映經濟現象的指標有很多,而且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因此我們可以考慮用主成分法的因子分析將原來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指標重新組合成新的一組相互無關的變量來代替原指標,新的指標將更具有代表性和綜合性。
3.聚類分析
在得到新綜合變量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對所有的省級區域進行分類,對于不同的類別我們在考慮采取不同的措施。下面進行聚類分析:
(1)快速聚類。可以得到31個樣本除了地區數據不完整無法進行分類,其他省級區域可以作如下分類:一類,北京、上海、天津;二類,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其他省級地區自成一類。
(2)用分層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從上面分類表和樹形圖看,只將31個地區分層兩類。很難找出每個類的具體特征,所以還是考慮用快速聚類法的到得的結果。
從快速聚類法的分類結果來看也基本符合我國現在的發展狀況。北京,上海,天津作為直轄市由于政府的重點投入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廣東,江蘇,浙江利用自己沿海的地域的優勢,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成為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這些都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也產生了重大的地區間的貧富差距。
因此中央政府應該對這一問題加大重視,拿出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來解決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三、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各省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呈現出明顯不均衡現象。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對全國域經濟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繼續發揮北京、上海、天津的經濟優勢,同時提高其對其他不發達地區,尤其是對周邊地區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等的經濟輻射能力,與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區之間進行資本、人才、技術、市場等要素的流動和轉移以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傳播,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替代與現代化相悖的舊習慣勢力,進一步提高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
(2)對于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這些海濱地區要繼續發揮其地理優勢,加強與外界的經濟交流和貿易往來以提高自己的經濟總量。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與內地的經濟交流,特別是西部的陜西,貴州等較落后地區,還有亟待崛起的中部地區,例如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它們的發展也要考這些沿海的成功經濟發達城市來帶動。
(3)對于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城市,要做到揚長避短,比如西部地區要繼續發揮其重工業產業集群的優勢,中部地區的崛起可以依靠長江的優勢發展自己的傳統優勢項目來促進自身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央也應該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為不發達地區提供堅實的基石,同時加強與經濟發達城市之間的合作,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
(4)對于三類地區要實施“人才工程”,推進科技教育進步。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引進、培養人才的激勵約束機制,制定相應配套措施。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推進三、四類地區發展。
(5)改善交通及通訊環境,加強全國的交通事業的投資力度。中部地區的武廣高鐵通車加強中部地區和沿海發達城市的交流,已經帶動了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應該加快投資建設西部地區與發達地區連接的交通設施,構建以發達城市帶動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形態,以達到縮小貧富差距,構建全國全面發展的。
(6)改善中部和西北地區的醫療衛生狀況和加強發達城市的污染防治工作,提高這類地區人們的生活環境和醫療保障。重點是加西部地區農村醫療體系發展力度,從軟硬件設施上改善農村醫療狀況,使農村居民能夠享受便捷實惠的衛生醫療服務。
(7)加大科技的發展,從因子分析的結果來看,專利發明數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加大科技的發展力度,科技強國就是這個道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直是我國發展迅速的重要因素。地區性的經濟發展也可以效仿這種做法,這樣縮小地域性的差異才能實現。
[1](德)巴克豪斯著.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用SPSS工具[M].格致出版社,2009.
關鍵詞:區位;主導產業;潛導產業;支柱產業;區域聯合發展
一、引論
(一)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
經濟發展有其內在規律。經濟落后地區在發展初期建立的產業一般是進一步發展經濟所需的消費品、原材料工業。由國外投資興建的產業在不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初期會極大推動當地發展。但是,投資動機往往是自身利益,它們常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
隨著經濟發展和競爭日益激烈,匯率及地價、工資等要素價格會提高。當其達到一定程度時,原主導產業會變得沒有競爭力而萎縮,轉移至更便宜的地區;效益更高的產業會出現,成為新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隨著進一步發展,產業結構將不斷升級。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勞動生產率、效益更高的潛導產業是關鍵。若這個過程中產業結構沒有適時升級,產業空心化現象會出現,經濟發展會出現停滯、甚至倒退。
主導產業的更替有內在規律。從產業層次看,依次是第一、二、三產業;從內容看,依次是原材料工業,組裝、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從性質上看,呈重工業化趨勢;從加工程度來看,呈高加工度化趨勢。
(二)經濟規律對金華市經濟發展的啟示
金華區域經濟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遵從以上的經濟規律是必然的。應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及區域優勢選擇主導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積極培育潛導產業,使主導產業更替順利進行,實現經濟持續發展。
二、對金華市區域經濟的宏觀分析
(一)區位分析
金華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與長三角經濟區毗鄰,近溫州市。當前,長三角及溫州市處于工業化后期的轉軌時期(上海已進入后工業化),以先進制造業及服務業為重點,向周邊地區加速產業梯度轉移。同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因此,金華市發展有機遇也有挑戰。根據胡佛的總結,一個區位的相對優劣主要取決于四類區位因素:地區性投入、地區性需求、輸入投入和外部需求。下面就這四點分析金華市區位。
1、地區性投入。金華市及浙江省資源匱乏。礦產資源缺乏,以非金屬礦產為主;水資源較豐富;土地資源相對少,為丘陵盆地?;A設施較完善;醫療水平總體不高,地區、城鄉差異大;教育體系完善,技術資源較充裕,但職業教育相對落后。
2、地區性需求。現有加工業對不易轉移資源需求較大。其次,對基礎設施、醫療設施需求大。再次,隨經濟發展對第三產業尤其是技術、人才需求越來越大。
3、輸入投入。交通便利,加上臨近省份資源豐富,可轉移投入供應較豐富。同時,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地理位置吸引大量資本、技術、勞動力;但勞動力以低層次居多。
4、外部需求。由于金華市與周邊地區形成了產業梯度結構,臨近省份、省內及市內對可轉移產出需求大;加上外向型經濟發展較好,國外對部分產業產品的需求仍較大。
因此,總體來講,金華市的區位利益較好。
(二)三次產業結構分析及經濟發展水平定位
2006年,金華市人均GDP27108元,為同期寧波市的52.7%。三次產業已形成較完善的產業體系。GDP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占5.5%,為歷史最低,形成層次較高的農業體系;第二產業占53.9%,產值在2003年開始回漲;第三產業占40.6%,逐年上升;但發展不足,對區域經濟的支撐作用不強。從以上指標判斷,金華市處于工業化階段。
從工業產業結構看,各種技術密集型產業出現并迅速發展。由此判斷,金華市工業已進入技術密集化階段,重工業化、加工化程度提高,處于工業化后期初期階段。
(三)區域產業結構總體評價
產業之間協調性較好,主導產業關聯效應大,結構性效益較好,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但產業規模不大,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尤其市區經濟規模小,規模、集聚效應不大,經濟輻射力小。
區域經濟水平較高,非國有經濟活躍。但人才大量被吸引至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相當缺乏。產業結構向高級階段發展比較困難,產業結構轉換能力不佳。
三、對金華市區域經濟的微觀分析
總體上,工業產業結構2006年同2005年相比產值前15位的產業未變,僅順序有變。在對產業從產業性質、效益和增速三個指標進行綜合分析之后,得出下列結論:
(一)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按輕重工業劃分為兩類,六個產業:
1、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這兩個產業為輕工業中的主導產業,產值大,分列第七、第八,效益高,與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等產業關聯大;能有效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并相互促進。從長遠看,不斷提升產品層次,重視品牌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附加值,是它們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加上義烏現有的集聚、規模優勢,相信這兩個產業會有很好發展。
2、金屬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均為加工度高、技術密集、效益高的產業。近幾年尤其是2006年前三個產業發展速度和產值增長很快。通用設備制造業總體產值雖減少了,但市區、蘭溪、武義都有增長,且它為裝備制造業,為其他部門提供設備,因此也是主導產業。以上主導產業與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產業的關聯度大,可帶動這些產業發展。同時,關聯產業規模大,能有效支持主導產業發展。兩者的集聚發展可降低生產成本。
(二)潛導產業
1、醫藥制造業。技術密集型產業,效益高;關聯效應較大,發展較快。但目前對經濟推動作用還不大。同時,醫藥產業的需求收入彈性大,因而發展前景好,故列為潛導產業。
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為信息產業部門,技術密集型產業,效益高。關聯效應大,有本地高校技術資源支撐,發展很快;同時,它可提高產業信息化水平。雖然現在產值還不大,但很快會成為主導產業之一。
(三)支柱產業
1、紡織業。金華市紡織業產值第一,主要是國際、區際貿易及區內需求拉動。該產業特點是所需資金少、技術要求不高,單位效益不高。需求主要是要素低成本驅動。而隨著人民幣升值、工資、地價提高后,產業優勢會減弱。所以當前時期,將紡織業定位為支柱產業。
2、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該產業產值大、增速較快,與一系列下游產業關聯大。原料供應雖省內資源缺乏,但臨近安徽、江西的金屬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故可輸入投入大,成本低。但屬于原材料產業,層次低,故定位為支柱產業。
(四)優勢產業
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為原材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產業層次低,為原材料工業;同時,其產值較大,發展較快,有一定優勢,故定位為優勢產業。
四、對金華市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探討
(一)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提高其支撐作用
第三產業直接關系著經濟發展的好壞。雖然當前金華市的第三產業體系較完善,但層次較低,對經濟支撐作用不大。因此,要加快第三產業建設。大力發展商業服務業,為產品流通提供更好的商業環境;發展金融業,為資金流通和利用提供金融渠道;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為經濟發展提供各類人才;發展生活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活環境,增大城市吸引力。
(二)擴大市區經濟發展,成為區域經濟尤其第三產業中心
目前,市區經濟中心地位不強:產業規模偏小,第三產業發展不夠。通過對現狀的分析,應從三方面來提高經濟輻射力:在現有產業結構基礎上加大投資,著力發展主導產業,增強競爭力。擴大產業規模,實現經濟規模、集聚效應,提高經濟凝聚和輻射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信息傳輸業、金融業、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使之成為金華地區的第三產業中心。
(三)實行區域聯合發展
從產業地理分布看,各地產業存在一定互補性。但在對2005、2006年各地工業結構進行分析后發現,工業呈現出空間上的聚集趨勢。大體上分為三個相對集中的區域。
1、市區-蘭溪統一發展體。兩市產業結構都向高層次、重工業化發展;產業結構大體相同,尤其是地區主導產業發展趨同;同時,兩市地理上接近,資源相似度大。但市區各產業比重大,蘭溪受市區工業經濟及第三產業的輻射大。因而,可考慮以市區為主體,將兩者作為一個整體發展。加快向兩地結合部的產業梯度轉移,推進該地區城鎮化;提高兩者間通達性,加速各類要素流動和經濟活動,尤其要發揮市區科技資源優勢,以實現產業規模、互補發展,成為較大的技術密集型經濟體。
2、東陽-義烏-浦江統一發展體。產業結構上,義烏和浦江相似度較高,與東陽產業結構互補性較大。其中,義烏經濟最發達,第三產業發展最好。故可將三者形成以義烏為中心的區域統一體,并分為義烏-浦江經濟體和義烏-東陽經濟體。(1)義烏-浦江區域經濟體。浦江與義烏工業產業結構相似度很高。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均為兩地主導產業,2006年產業總值占全市同業比分別為81%和60%。同時,主導產業的關聯產業發展較好,原料支撐也很好;紡織業產值占全市66%,其中義烏占48%。兩者地理位置近,義烏對浦江的影響力最大,帶動其相關產業發展。因此,可將兩者發展統一起來。也可以兩者城鄉結合部為切入點。加快產業梯度轉移和工業發展,優先推進該地區的城鎮化;加速各類要素流動,以實現主導產業規模發展,成為區域最大的輕工業經濟體。同時,浦江應繼續發展與義烏互補的產業群,以支持經濟健康發展。(2)義烏-東陽區域經濟體。兩者工業結構大致成互補型,主導產業不同:義烏為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東陽為醫藥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和產業互補性,兩地可實現產業分工,互通有無。加快兩地結合部的城鎮化建設,增加經濟往來;將兩者更大區域的市場統一起來,形成自身優勢產業更大的需求市場,使產業獲得規模發展和集聚效益。
3、武義-永康統一發展體。兩者地理位置接近,資源類似,尤其是家具業:兩地產值總和占全市同業比高達77%,且發展很快,是這兩個地區的支柱產業。兩地工業均為重工業結構,主導產業及關聯產業群高度一致;非主導產業存在互補性。但經濟總量永康有絕對優勢,對武義影響大。綜上,可將兩地發展成區域經濟統一體。加大兩地之間的經濟活動,要素流通,統一產業群發展;相似度大的產業可發展成產業集群,發揮規模和集聚優勢,如家具業、金屬制品業,以成為全市重要的家具業和金屬類產業基地。
(四)以當地資源優勢帶動磐安經濟
磐安縣以中低山為主,交通不便。地理特點決定了其不適宜大規模發展工業。農業發達,2006年農業產值占本地總產值高達16%。同時,境內旅游資源相當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梢栽诋數貎瀯葙Y源基礎上,以效益農業和旅游業兩個產業群為中心發展磐安經濟:發展加工配套工業和第三產業,以建立完善、高層次的農業、旅游產業體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具體來說,農業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高加工度和附加值。實現規模、品牌經營,形成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成為區域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基地。旅游業上,加大旅游資源開發,完善境內及旅游區旅游設施;增大宣傳力度,提高景區知名度;發展旅游服務業,形成完善的旅游產業,成為區域有較大影響力的旅游地。
參考文獻:
1、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崔功豪.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關鍵詞:區域文化;區域經濟;云南省
一、引言
云南省有著自己的歷史、文明、傳統和生產方式,這些因素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影響著當地人的思維和生活,進而影響著當地的經濟發展。文化不僅能夠為一個地區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氛圍,同時也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基礎因素。因此,將傳統文化因素納入經濟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1.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文化模式對區域特色經濟形成的影響機制。一個地區能夠形成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是區域社會對生活與發展方式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能夠與當地文化相契合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當地文化的價值認同與技術支持上,還是在組織系統、技術系統上,都有一定的關聯。技術系統是所有產業都要具備的,如果所選擇的技術系統與該區域的文化不能夠協調統一,該區域的人就無法更好的摒棄原有的模式而去接受和適應它。文化模式下的技術系統不僅是特指的生產工具,更是生產工藝,即使人們使用的工具改變了,工藝還是會繼續延續下來。所以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要與文化水平保持一致,本土文化正式這一環節的內在基礎。區域文化對于本地經濟的發展有著直接、間接和廣泛的影響。文化對產業經濟結構、發展水平和方向的影響都是直接性的,但是對勞動力、資本等因素的影響是間接性的。本文借助經濟分析工具,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將正式制度進行分類,進一步分析區域文化對經濟的影響。
(2)區域文化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區域的社會群體意愿、利益等形成了一個文化氛圍和環境,能夠起到調節社會關系和支配行為的作用。當今占主體地位的發展模式是市場經濟,有助于促進生產,但同時也遇到了自然與人類對立的問題,這就是經濟發展缺乏人文關懷的結果。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道德、不健康的觀念也影響著正常的消費途徑。只有通過提高文化水平、加強文化建設才能夠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才能夠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正常健康的致富手段才能夠營造健康的市場經濟環境。
(3)區域文化建設是經濟的核心競爭力。進入小康社會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模式也由功能性消費向審美性消費轉變。產品不再僅僅是一個實體,更多的代表了審美價值和使用價值。從產品的設計、包裝到產品營銷,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各種文化因素形成了無形資產,是企業經濟競爭的核心力量,可以說,所有的經濟活動都離不開文化價值,隨著經濟的文化取向日益增加,二者之間也呈現出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狀態。因此,可以使區域文化和經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這是當今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2.區域文化對正式制度的影響
(1)區域文化對正式制度選擇的影響。制度的制定是建立在約束主體福利的基礎上的,本文將制度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種,前者是成員要共同遵守的規范和準則,例如法律規章等,后者是源自于價值的文化遺傳,后者先于前者產生,二者都對人的行為有著規范作用。格雷夫從博弈論的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熱那亞人和馬格里布人的兩種社會價值體系決定了不同的制度路徑。熱那亞人建立了能夠支撐現代市場經濟圓形的制度,主要是由無限連帶責任、提貨單制度、永久合伙性質、保險制度等形成的,同時建立了有效而完善的法律制度,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不同的文化價值能夠形成不同的正式制度,形成與市場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正式制度體系。
(2)區域文化對地方正式制度變遷的影響。一種制度形成后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遷,變遷是制度創立之后被打破,被新的制度替代的方式。正式制度的變遷也會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響,如同初始制度安排一樣,非正式制度對制度變遷會產生很大影響,是一種誘致性、強制性變遷,不同于正式制度的變遷,這是一個慢慢累積的過程。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非正式制度變遷速度都趕不上正式制度,所以前者延長了地區制度變遷、阻礙了制度創新。
(3)區域文化對正式制度實施的影響。意識形態能夠提高人們遵循制度的自覺性,減少了制度安排服務費用成本,大大減少了制度實施過程中的摩擦和沖突。由誘致性制度變遷而來的正式制度易于執行,而強制性制度變遷而來的正式制度則難以執行,前者具有一致性,而后者則相沖突。正式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安排、正式制度執行和正式制度變遷,正式制度會受區域文化的影響,所以本文用正式制度代表區域文化程度。
綜上所述,區域文化主要是通過制度的選擇、執行和變遷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的,當正式制度和文化一致時,就能夠推動制度向良性方向發展,但相沖突時,就會阻礙制度的發展變遷。所以當文化和經濟發展相適應時,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績效,不一致時阻礙制度的執行而影響經濟發展,這種作用是雙重的。
三、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以云南省為例
1.模型與假設
為了研究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一: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和制度等區域文化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假設二:區域文化主要通過正式制度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生影響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觀點,正式制度安排可能是從外引進的新制度,也可能是從初始制度演化而來的。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要受到非正式制度的約束,因此我們把制度定義為區域文化的函數:
LNY=LNA+aLNK+bLNL+cLNI
其中Y表示經濟發展程度,A表示技術進步,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力,I表示正式制度安排。
2.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了云南省2010年的數據,區域文化程度采用經濟性觀念、經營性觀念和制度性觀念三個一級指標來衡量,這三個一級指標下含有17個二級指標,以此來判斷云南省的文化程度,如果得分高,則說明該地區的文化程度高,反之較低。正式制度主要通過非國有化率(FGYH)、市場化程度(SCH)、分配格局變化程度(FPGJ)和對外開放程度(DWKF)的加權平均值來衡量。本文選擇的計量軟件是EVIEW5.0。
3.回歸分析
可以看到,調整后的R方為0.883047,F值為227.5141,因此模型擬合較好,假設成立,即區域文化對正式制度有所影響。主要是因為正式制度的執行有賴于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后者能夠有效的提高前者的執行效率,但是當二者有沖突的時候,后者就會阻礙前者的執行效果。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是優先于正式制度而存在的,地區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制度安排的差異。從制度變遷的角度來看,非正式制度會影響正式制度的變遷進程,有引導作用。所以,區域文化是通過對正式制度來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
利用收集到的數據我們對云南省正式制度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結果如下(見表2)。
可以看出,調整后的R方為0.781643,因此模型擬合較好,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貧w結果表明,地區經濟的發展受資本、技術、勞動力和制度等文化的影響,正式制度對經濟發展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正式制度能夠減低經濟的不確定性,通過使人們之間的關系和行為構成一種固定模式,激發人們的積極性,降低行為的不穩定性;其次,正式制度能夠節約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減少人們行為選擇的信息成本,降低人們的機會主義傾向,形成一種有效的約束;最后,正式制度能夠促進形成一種激勵結構,使個人與社會收益達成一致,有效的統一人們的權利和責任。
四、結論
關于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至今都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但是隨著經濟學和文化變量越來越受到重視,二者的關系也不斷的被驗證。本文利用云南省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和制度等區域文化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區域文化主要通過正式制度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生影響。這樣的結論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第一,除了提高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以外,改變傳統落后的文化觀念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創建一種先進的文化氛圍,提升區域競爭力。文化是多種要素發揮作用的基礎,提高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制度的創新和減低制度的實施成本有賴于該地區文化發展水平,從而有力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云南是傳統文化水平很高的地區,雖然傳統文化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傳統陳舊的觀念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在保護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注意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使其更好的融入市場經濟,這也是保證區域經濟能夠得到更好發展的基礎。
第三,文化是區域經濟的發展的重要內在驅動力之一,我國還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中西部地區封建社會思想較為嚴重,文化觀念落后,而東部地區則較容易接受新鮮文化,形成了良好的市場經濟理念。要加強落后地區的文化,創建先進的文化,減少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參考文獻:
[1]李艷艷.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聯動機制初探[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4):87-89.
[2]游細斌,魏清泉,湯放華.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耦合路徑探析[J].熱帶地理,2008,28(2):139-143.
關鍵詞:空間計量;分析;區域經濟增長
一、前言
不同的空間方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狀況有所不同,因此,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深化的情況下,對空間計量活動進行研究,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將空間計量作為基礎,對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各類因素進行分析,是提升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手段。
二、區域經濟增長分析模型的選擇方法
(一)依據數據干擾情況實施區域經濟增長分析
在進行區域經濟增長分析的過程中,數據的干擾是影響分析質量的重要因素,區域經濟增長模型的構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區域空間的實際狀態,要在實施空間計量之前,對數據收集流程進行研究,分析影像數據準確性和全面性的因素,并對空間計量模型的構建進行研究,使現有的模型能夠得到科學的完善。要在確定空間范圍之后,將相同空間內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使相同的模型能夠對各類數據實施分析研究,并提升數據運行的質量??梢詫⒂绊憛^域經濟分析的因素進行參數設置,使相關因素能夠完整的在模型的分析中發揮作用,提升模型的使用價值。
(二)依據數據描述的準確性實施區域經濟增長分析
在構建空間權重矩陣模型之后,需要按照模型中所展示的一系列數據,對數據的計算方式進行研究,可以按照空間數據的具體假說情況,對影響空間數據的一系列信息實施控制。要按照經濟學分析的相關理論,對數據當中反應的一系列信息進行準確性判斷,使區域經濟增長的分析能夠更加完整??梢园凑沼嬃繑祿膶嶋H情況,對模型所表達的經濟增長狀態進行研究,使模型能夠更好的按照數據信息的增長情況實施矩陣模型的構建。要根據模型描述的數據信息進行訪問機制的構建,以便后續的分析活動可以按照假說的情況進行區域經濟增長分析。如果后續的分析活動需要進行模型的控制,則要加強對權重矩陣模型的研究,通過對模型因素的分析,提升模型組成元素研究的質量,使模型能夠更加完整的呈現數據描述的精確性。要在保證數據收集完整性的基礎上實施區域經濟增長的分析工作,以便空間計量的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依據區域經濟增長數據的使用方法進行分析
在進行區域經濟增長分析之前,需要對相關數據實施了解,要按照經濟學模型的構建需要,對相關分析數據實施分類研究,并將研究結論作為數據分析的主要方法,使數據的管理活動能夠具備更強的處理質量。要按照區域經濟增長活動的特點,對信息數據運行的基本程序進行控制,使信息數據的管理流程可以足夠精準。要根據已經獲取的數據信息,對經濟學模型設計因素的規范性進行考核,可以采用多種模型同時使用的方式進行考核活動,使區域經濟增長的分析能夠具備足夠的正規性??梢园凑站€性回歸模型的特點,對模型當中包含的數據實施分析,并保證數據計算的規范性,以便數據的準確性能夠得到保證。在進行經濟增長理論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按照區域經濟增長的要求,對具備足夠優勢的經濟增長數據實施研究,以便數據可以同理論相結合,共同促進理論時間價值的提高。
三、基于空間計量的五大經濟區的空間計量
(一)基于空間計量的五大經濟區具體劃分方案
隨著我國經濟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逐漸趨于平衡,但是,歷史原因和先天因素造成的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根據經濟發展的具體功能,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中原地區,西部地區和相對較為獨立的東北地區,都成為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態勢的優化,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逐漸演變為兩大區域經濟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五大區域的經濟增長出現不平衡狀況,政策的支持和地方人文環境等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增長。目前,我國五大區域的經濟增長狀況依然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基于空間計量的我國五大經濟區計量模型的設計
1、五大經濟區區域經濟增長數據可靠性較高
當前,五大經濟區的區域經濟調查機制相對完善,使得區域經濟的模型能夠較為全面準確的展示經濟區的實際經濟增長情況。區域經濟分析人員,可以按照模型的具體構建形態,對模型呈現出的經濟表達數據實施分析,使數據的收集質量可以將誤差控制在5%以內。要保證空間內的數據信息能夠提升模型的質量,如果模型可以根據經濟增長的需要實施調整,則要按照經濟增長的需要對不同經濟區的模型實施統計,以便通過對比了解不同經濟區的經濟增長優勢。
2、西部經濟區的經濟增長數據擬合程度較高
目前,系統經濟區的數據模型存在較高的擬合度,而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的區域經濟模型的擬合度相對較小。東北經濟區在進行經濟增長模型研究的過程中,對國有企業的依賴度較高,很多經濟模型當中的數據對國有企業的數據具備較強的掌握能力,使得經濟增長的模型擬合度較低,而西部區域由于不具備相似的特點,區域經濟增長受市場化因素的影響較大,使得經濟增長模型存在較高的擬合度。
3、資本比重在區域經濟增長模型中較為穩定
在對區域經濟增長因素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空間計量活動比較容易通過模型的狀態進行判斷,長期以來,區域經濟增長的模型構成因素較為固定,其中資本比重占據的空間較大。另外,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程度的影響,區域經濟增長過程比較容易實施規劃,市場因素的影響一直占據比較固定的范圍。在社會經濟體制逐漸變化的情況下,對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研究,并根據社會勞動力的變化狀況對資本比重的影響因素實施研究,能夠使我國社會的空間經濟形態具備較強的影響力。
四、結論
空間計量是保證提升我國經濟體制科學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國經濟體系改革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對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因素進行研究,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加強對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的研究,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區域經濟增長分析工作的質量。(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
參考文獻:
[1]鄭 曄,鐘昌標.信息網絡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機制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