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40:29
序論:在您撰寫課外閱讀理論依據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 小學生課文閱讀的主要問題。
前文分析了課外閱讀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隨心,課外閱讀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隨時,課外閱讀要在什么時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隨性,課外閱讀想看多久多長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的表現卻是無知、無序。這無疑是擺在課外閱讀實踐面前的一組矛盾,而矛盾的焦點是“無序”。
“無序”引發凌亂。小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就會出現盲目地挑選讀物,不清楚自己的閱讀興趣,使閱讀行為不能持久,這說明組成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結構的要素組成比較混亂,沒有達成可體現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說,“無序”會導致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減退,最終因沒有獲得閱讀愉悅的體驗而抗拒課外閱讀。
2. 解決問題的理論依據。
如何解釋和解決這個矛盾呢?協同學的理論觀點認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參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終結構和有序程度決定于序參量。序參量的大小可以用來標志有序的程度,當系統是無序時,序參量為零。當外界條件變化時,序參量也變化,當到達臨界點時,序參量增長到最大,此時出現了一種有序的有組織的結構。協同論揭示了物態變化的普遍程式:“舊結構——不穩定性——新結構”, 即“隨機力”和“決定性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把系統從舊的狀態驅動到新的狀態,并且實現成為那個新的狀態。
用協同論解釋學生課外閱讀行為,可以理解為:課外閱讀就是外界的“隨機力”,學生內在閱讀能力即是“決定性力”,兩股“力”在課外閱讀實踐中相互作用,將學生舊有的閱讀能力無序結構引向有序,促成新結構的形成。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隨機力”的構成對學生“決定性力”的影響至關重要。我們把課外閱讀指導以及課外閱讀內容組成外界“隨機力”,影響學生內在序參量的“決定性力”,會更有效地推動學生內在閱讀能力結構的發展。
3. 分級閱讀理念的運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課外閱讀指導和課外閱讀內容的影響呢?分級閱讀的理念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撥開云霧。
分級閱讀是近代在西方發展起來的閱讀模式,國內有學者將其理論進一步發展,提出人一生的閱讀從來就是分級的,分級閱讀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就是為了兒童的發展,讓所有兒童都獲得閱讀,讓閱讀成為兒童生活的一部分,讓閱讀成為兒童最廣泛的學習實踐。分級閱讀提出“什么年級的孩子讀什么書”,具體說就是從兒童的年齡(身心)特征,思維特征,社會化特征出發,根據其心智發展程度,選擇不同的讀物,什么年級讀什么書。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分級閱讀體現著人性的關懷,它是兒童本位論的踐行者。
二、課外閱讀分級指導策略的實踐探索
協同論的觀點為我們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提供了理論依據,分級閱讀是在閱讀內容上給學生進行分級,在閱讀內容上幫助學生解決讀什么的問題,但在閱讀行為上,還應該對學生進行分級或分層的指導。我們在此理念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行為進行分級指導的實踐探索,具體的指導策略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從無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觀察和認識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在認知的驅動下會自覺地尋找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觀看和閱讀,但行為多為無目的的,大多數學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閱讀,表現出對課外閱讀的閱讀內容和閱讀方法的無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運用協同論的原理,通過外在的閱讀行為的指導影響學生內在的閱讀認識的發展,把學生的課外閱讀認知從無知走向自知。
閱讀行為指導需經歷閱讀實踐過程,在實踐過程中促進閱讀心理變化,使之逐漸明確自己需要怎樣的課外閱讀。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階段:學讀。這是讓學生從隨意翻開書看兩三頁,到靜下心進行閱讀的過程。無論哪個年齡層次的孩子,只要進行課外閱讀,都要經歷靜心讀的階段,不沉下心進行讀,很難讀出什么內容。這是一種閱讀品質的培養。
第二階段:學思。這是讓學生從追求情節或滿足認知的閱讀,向邊閱讀邊思考轉變的閱讀過程。在閱讀中融入思維活動,進一步理解閱讀文本的意思,體會作品的內涵,是提升閱讀質量的重要步驟。這對已具有一定課外閱讀經歷的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一步。
第三階段:學聯。這是讓學生從文本內容的閱讀,聯結到文本內容以外的事物,積極尋找對照點或理解點閱讀的過程。如果說上一階段的課外閱讀,較多指向文本內容本身,那么這一階段的課外閱讀則強調讓學生聯結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經歷、時代背景等,同時也可聯結自己,對照自己或所處的環境進行聯結閱讀的過程。
第四階段:學辨。這是讓學生從接受閱讀到批判閱讀的轉變過程。這是一種較為成熟的閱讀活動,學生能用鑒賞的眼光、一定的觀點評價所讀作品的價值。這往往是學生閱讀品質中比較欠缺的一點,這是課外閱讀比較高級的階段。
這四個階段的閱讀行為指導,使小學生從不知道怎樣讀到自我完成讀的過程,從無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種自覺的閱讀能力表達。這種分級的課外閱讀指導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發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學生更快更容易促進內在閱讀認識的形成。
2. 從無序走向有序。
【關鍵詞】高中英語 課外閱讀 策略
一、課題的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有關英語課外學習與活動日益受到關注,已經產生一些研究成果。如下:袁桂林對英語課外活動的意義和實踐進行研究,認為開展課外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促進英語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克服了學科課程割裂知識的弊端。
閱讀效果檢測與鞏固方式的研究、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關系研究等也有所提及,但缺乏系統的實證研究。葛炳芳指出完形填空、短文改錯、寫作等訓練是培養閱讀素質的必要的補充。盡量上幾堂這樣的專題課對提高閱讀能力大有裨益。課堂上老師的帶領、指導與督促學生閱讀英語課文或做練習,或適當安排布置一些英語閱讀方面的回家作業,讓學生課外自主完成,則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更有利,都有利于閱讀素質的培養。
二、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技能自主訓練策略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本課題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實效教學”:
1.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的目標達成性。
2.有效率:師生雙方為實現教育目標面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包括學生知識、技能得到增長,身心素質得以進步、成熟,個性成長,創造力獲得培養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學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較高。“提高英語課外閱讀訓練策略”不是簡單地重復別人的研究,而是要對所記錄的典型教學事件進行理論分析,反思。有利于改進今后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研究過程中體現出我們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師生的教與學的有效意識。
三、課外閱讀策略
對于學習策略的定義與分類,國內已經有許多學者給予了系統的對比評析。通過對學習策略定義的研究,多數學者認為學習策略可以促進語言學習,即學習者適當運用學習策略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策略的種類繁多,課外閱讀策略是一種主要的學習策略。
四、課外閱讀策略的訓練
課外閱讀策略的訓練是指采用學習成功者閱讀時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對學習者,尤其是不善閱讀者進行訓練,并使有意識地自我調控閱讀過程來提高閱讀水平,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國內外最常用具體方法如下:1.加強方法指導。2.調整閱讀難度。3.組織相互交流。使學生了解彼此的閱讀優勢,認識自身的不足,互相取長補短,從而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4.引導探究思考。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啟發學生對自己的閱讀過程和閱讀效果進行反思:我為什么這么理解?有何依據?5.開發閱讀資源。除教材外,選一本與教材難易程度相近的有練習的課外讀物。6.引進獎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倡導學生自己和自己競爭。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調查研究在課外閱讀中是否會使用策略。
2.調查研究在課外閱讀中學生會使用哪些閱讀策略。
3.研究學生所使用的課外閱讀策略哪些策略是有效的。
4.研究同種閱讀策略在不同個體上體現的不同效果。
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策略訓練。使學生不僅能發展學習能力也能提高英語學習成績。同時提升學生和教師的策略使用意識和能力上有所裨益,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為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六、課題研究的范圍
1.本課題研究的范圍涵蓋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領域,從高中藝術班英語教學現狀入手,分析研究適合于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教學策略。
2.以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為主要研究內容探索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策略。
3.課外閱讀重點運用學生手上所擁有的中學生英語報上的文章,這些文章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趣味性強,容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以傳統文本和現代媒體為支點,拓展閱讀范圍,搭建閱讀平臺。
七、課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思路方法。1.探究性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擴展的重要形式之一。2.賞析性閱讀。許多英語閱讀材料,無論是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抒情,都有值得鑒賞的地方,教師指導學生欣賞閱讀這些作品,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3.擴展性閱讀。由于學生知識少、閱歷淺,為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觀察法,文獻法,個案法,調查法等方法進行。
總之,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逐漸的過程,只有課上充分利用好教材,不斷地擴大詞匯量,注重閱讀方法和技巧,課后進行大量的閱讀,學生就一定會攻克閱讀的難關,享受閱讀理解給英語學習帶來的樂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我國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曾經談到這樣一種情況,少數讀寫能力強的學生無一不是“大量閱讀”的有心人,他們談學習經驗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得益于課外看書”?!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六年課外閱讀不少于150萬字,對于高年級(5―6年級)學生,要求他們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閱讀的量,則規定了100萬字的最低閱讀總量。可是,實際情況表明:雖然大家都意識到大量閱讀的重要,但其質量卻不容樂觀。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的閱讀,提高他們閱讀的質量已經成為擺在我們語文老師眼前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閱讀心理學。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言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內發性的學習動機,是一種最積極的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
(二)新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要求?!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如童話、寓言、故事、科普、詩歌、散文等,倡導課堂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內外,體現了現行語文教學對課外閱讀指導的重視。
(三)人的發展理論。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睆娜说陌l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識的方式。它涉及知識的處理,確定有關問題時知識的選擇,以及運用知識使我們的直覺經驗更有價值?!蓖ㄟ^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中活躍智慧,求得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點燃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渴望,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二)通過研究,使教師形成正確的閱讀教學觀,養成閱讀習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親歷閱讀的過程中實現多重對話,初步構建集字詞句積累、閱讀理解、情感體驗、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等多維一體的語文發展體系。
(三)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將指導閱讀和課外自主閱讀進行銜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擴展視野,豐富積累,發展思維,提高閱讀能力及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及寫作能力。
(四)通過多種渠道創設學生閱讀的場所,如班級組辦“圖書角”,實行“我捐兩本、看書百本”活動;學校盡可能開放圖書室,由專人管理并定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定期召開家長會,給家長介紹并購買適合學生的讀物并舉辦親子閱讀活動。
(五)通過校本研究和專家引領等途徑,構建學習化教師團隊,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研究氛圍,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使教師主動成為行動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課外閱讀指導策略,從而形成學校教科研特色,使“課外閱讀”成為學校的課改亮點,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做法
(一)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成立實驗班級。
(二)家校配合,達成共識。
(三)固定時間,營造氛圍。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一)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 開展廣泛調查。通過資料整理,問卷調查,口頭調查等方式,掌握學生中存在的課外閱讀的現狀及老師、家長對課外閱讀的看法,由此歸納出可操作的閱讀基本策略。
2 搜集相關理論知識,如讀書心理,讀書理論方法,學習心理方面的資料,并閱讀國內外有關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探索與研究的文獻、資料,開展研究探討,做好理論積累。
3 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課題研究的準備。
(二)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1 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深入實踐研究。
2 整理、總結出適合中、高年級段學生讀書的有效途徑與方式方法,重點探討課外閱讀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課型。
3 向家長宣傳讀書的重要性,提倡親子閱讀,盡量能得到家長的配合,能支持孩子讀課外書,陪孩子一起感悟讀書的真諦和快樂,讓閱讀逐步成為家庭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第三階段:實驗階段
1 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
2 堅持寫閱讀日志,不斷總結,積極撰寫教學案例及論文。
3 根據實施執行計劃進行研究,進行課外閱讀的第一輪實驗,進行中期匯報并調整前期方案,使課題研究按預期目標發展有針對性地開展研討活動。
(四)第四階段:總結階段
1 對班級中每名學生的讀書情況進行評比,進行統計,并做好原始記錄。
2 總結課外閱讀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種材料,撰寫課題研究論文,形成本課題的研究報告,進一步推廣讀書活動。
一、理論依據
1.新課標理論?!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且要求小學一至六年級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明確提出了小學各年段閱讀交流的要求:小學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小學3―4年級 :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小學5―6年級: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2.合作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能與人友好相處,共同完成任務。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課外閱讀中要關注學生內部動力的生成,關注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成就感的生成。其次要構建課外閱讀環境,組織多種活動,通過合作閱讀,相互交流等形式讓學生釋放自己的積累,展示自己的收獲,感到課外閱讀給自己帶來成就與快樂,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課外閱讀氛圍。
二、開設課外閱讀交流課的目的
1.通過開設課外閱讀交流課外化學生閱讀的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改進自己的閱讀,提高閱讀水平。
2.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3.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堅持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三、課外閱讀交流課模式示意
四、課外閱讀交流課模式環節說明
1.激趣導入(3分鐘)
教師激趣導入,讓學生明確本堂課交流的內容,并根據學段特點提出課外閱讀交流的要求。
2.互動交流(15分鐘)
教師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進行編組。所謂“組內異質”是指根據性別、學業成績、個性特點、守紀狀況等方 面的差異建立相對穩定的交流小組(一般4―6人一組),以保證組內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所謂“組間同質”是指各交流小組的總體水平要基本一致,使交流小組的構成達到合理配置。本環節先由學生在小組內人人參與交流,展示自己的課外閱讀成果,交流內容可以是課外閱讀的所感所得,可以是“課外詩文朗誦比賽”、“名人格言交流會”、“新書介紹”、“課外閱讀摘錄筆記評比” 、“故事大王比賽”等活動。在學生交流時教師到各小組巡回指導。
3.匯報交流(17分鐘)
各小組推薦在組內交流得好的同學到臺上向全班同學交流,交流內容與小組交流的內容基本相同。教師根據交流情況適時點撥引導。
4.總結延伸(5分鐘)
教師對本次交流情況進行總結,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提出努力的方向,對本次做德好的小組和個人給予表揚鼓勵。并布置下一次課外閱讀交流的時間、內容,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閱讀活動。
五、課外閱讀交流課的相關說明
1.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2.課外閱讀交流課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要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教師只是起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
3.教師要能熟練駕馭課堂,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全員參與,不能把交流課變成少數人的舞臺多數人的看臺。
4.為確保交流時學生有話可說,交流前要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并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5.課外閱讀交流課不是單一解決閱讀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口語交際能力、團結合作精神等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才能從容應對課堂。
6.課外閱讀交流課不能過于頻繁,一般以4―6周一次為宜。
六、模式評價
1.課外閱讀交流課的課堂教學不是“老師講學生聽”,也不是“學生說老師聽”。課堂是對話的課堂,首先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然后是學生與學習伙伴的對話、學生與老師的對話。在對話中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2.該模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產生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堅持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近年來,我校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成績喜人。如:我校學生參加教育部關工委組織的全國青少年主題教育“我的祖國”讀書征文活動獲“集體優秀獎”,在教育部關工委組織的全國青少年主題教育“我是90后”讀書征文活動中多人獲獎。
3.該模式促進了教師的成長,也讓教師享受到教學活動的快樂。
七、問題與討論
1.在大面積推進課外閱讀的同時,語文教師的工作量相對增加,工作更具挑戰性,要求教師的付出更多,如何激發教師的熱情,使所有教師都能主動適應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2.在學生養成了初步的閱讀習慣,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之后,如何真正把閱讀變成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3.怎樣才能給學生開出適合其年段特點的書單,不同年段的學生一學期精讀幾本書為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i+1理論 課外閱讀教學 策略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
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進行英語課外閱讀對英語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但在實際情況中缺乏英語課外閱讀的動力,無法保持英語課外閱讀的熱情;筆者認為要在老師的合理引導下,讓學生持續不斷地閱讀那些可理解性的文章,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地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筆者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申的i+1理論,探索了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有效激發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興趣的對策。
二、英語課外閱讀的i+1理論依據
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癷”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i+1”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入,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能自動地提供這種輸入。
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對于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
2.既有趣又有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
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不斷的有內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三、激發學生英語課外閱讀興趣的對策研究及實踐
1.通過指導學生在不同年級閱讀不同層次的語言材料的閱讀活動,有效開發和利用教材之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從而激發學生英語課外閱讀的興趣。
學生總會對所學的教材感興趣,渴望得到與其相應的英語表達,而《初中生英語課標教材·閱讀精華庫》收錄了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六套初中英語教材中的主要閱讀語篇,全套共分六卷,分別對應于初一至初三的六個學期,每個單元所列的文章很好地契合了“i+1”的理論,即文章的內容都分別對應學生當前所學的,如針對牛津8A Unit Two School Life本書提供了除原文之外的6篇內容相似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很貼近學生的生活,筆者根據這一特點對這6篇文章分組做了安排。
通過學生的分組閱讀,學生對世界各地的學校生活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對世界各地的學校生活形成了有血有肉的認識,下文是一個學生閱讀后所寫的:According to the reading,we all know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chool lives around the world.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students have more free time to do the things for themselves.They do not have too much homework at school or after school.They can do something they are willing to do.Even they can drive a car to school in the USA.That is very great.
根據克拉申的i+1理論,每個學生對源于自己身邊的事物都具有可理解性。這樣圍繞同一話題提供的多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展開,同時文章的語言和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反過來,學生理解水平的提高又加深了對課本上內容的理解。
2.利用現代電影、電視等手段和大量的報紙雜志培養學生的閱讀情趣,在不知不覺中突破語法和閱讀數量的限制。
現代的中學生對于信息輸入的要求是多樣化的,而其中電影、電視是絕大多數學生最喜歡的,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給學生播放以英文經典名著為題材拍攝的電影,學生會從電影中發掘這些名著的閃光點,這樣會毫無疑問地激發廣大學生的閱讀興趣,無形中也就有了想閱讀這些名著的沖動。在英文經典名著的選擇上,老師要適時地推薦,他們就會欣然接受。書蟲牛津英漢雙語讀物系列是較受學生歡迎的佳品,一年下來學生閱讀過的英文名著有(1)魔法灰姑娘[超級推薦](安妮·海瑟薇主演)(2)賤女孩[超級推薦](林賽·羅漢主演)(3)灰姑娘的玻璃手機[超級推薦](4)美人魚[超級推薦](里面音樂也很好聽)(5)舞出我人生[超級推薦](勵志影片,剛出了第二部)(6)魯濱孫漂流記[超級推薦]等。
這些平時的運用都是在克拉申的“i+1”的有趣、不受語法和閱讀數量的限制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來,激發了閱讀興趣。這些多樣化的形式,讓學生更多地嘗到成功的喜悅,興趣又呈上升趨勢,形成了穩定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筆者通過一年多左右的時間將克拉申的i+1理論運用到閱讀教學實踐中,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使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技巧,從而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外閱讀中去,從閱讀中找到了自信,學會了合作,提升了境界;學習英語的興趣明顯得到提高,有了自主學習英語能力,反過來學生的課外閱讀又對課堂知識做了有益的補充和延伸。英語能力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筆者二個班英語成績的明顯提高證明筆者的閱讀教學的實踐起了效果,相信在不斷的完善中,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Stephen Kras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
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F行初中英語教材中,閱讀課文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話題廣、課時緊。但閱讀課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構建了一種“討論―限時自讀―導讀―復讀―討論”的基本課堂教學模式,以充分調整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各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語言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升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基本課型
我對閱讀課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究。其基本思路是:
1.重視每個單元的topic
從話題入手,訓練學生的認知圖式。一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調用自己已有的認知圖式;二是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擴展自己的認知圖式。
2.每個單元中間的閱讀是教學的重點
培養閱讀素質應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同時,文化背景知識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是被動地獲取閱讀材料中的信息,而是運用已經具備的背景知識,根據上下文去預測和理解意思。語篇知識是培養閱讀素質的重要手段。精讀與泛讀應相互結合。另外,完形填空、短文改錯、寫作訓練是培養閱讀素質的必要補充。
在每個單元的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采用“討論―限時自讀―導讀―復讀―討論”的基本模式。
(1)討論
在對話及單元話題引導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標題、圖片、配套的閱讀訓練,書后的完形填空等材料讓學生講行討論。這主要是為了使學生能及時調用其認知圖式,有利于其自上而下,由整體到一般的感知、理解課文。
(2)限時自讀
依據大綱規定的閱讀速度,在規定的時間內要求學生完成自讀,初步理解全文內容,對疑難問題做好記號。教師則準備一些檢測學生整體理解的問題或討論題。
(3)導讀
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著重訓練學生的速讀、略讀等閱讀技巧,重視語篇的宏觀結構、作者的謀篇布局、體裁與風格、修辭方法、信息的分布規律、主題段落、主題詞、語篇標記等等,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和關鍵詞,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提高閱讀能力。
3.重視課外閱讀
關鍵詞:初一學生;語文教學;課外閱讀;閱讀課堂;有效指導
眾所周知,初一的學生剛剛接觸新的教師和同學,難免需要教師主動地指引和指導,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堂外,教師要發揮自身的管理能力,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讓他們的課外生活更豐富多彩,尤其是在語文方面,學生通常欠缺課外閱讀的技巧與方法,所以,如何指導初一學生進行語文課外閱讀變得愈發重要。
一、初一學生語文課外閱讀出現的問題
1.學生選擇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自主選擇性不強,往往會因為課外書的知名度而選擇所要讀的書,因此無法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外讀本,漸漸失去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除此之外,學生在選擇過程中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視了自己的能力和閱讀興趣。
2.學習任務繁重,學生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
在初中階段,教師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學習訓練,給學生布置了諸多的課后作業,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以及體會閱讀的樂趣。這也嚴重限制了學生的閱讀量以及閱讀質量,使學生的閱讀達不到最終的目的。
3.學生的自主性不強,過于依賴教師的閱讀任務
在初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往往會著重指導學生,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忽略了,沒能讓學生在初一階段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以致讓學生漸漸依賴教師的安排,使學生的自主閱讀無法實現。
二、指導初一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是簡單地安排課后作業,批改作業,這樣會嚴重限制學生的未來發展,使學生在脫離教師的指引之后,完全喪失自己原有的學習能力,最終無法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享受不到閱讀的。所以,教師要用合理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閱讀環境,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強。
2.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空間
初一階段,學生受課后作業的壓力,沒有足夠的課外閱讀時間,這嚴重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適當地減少學生課后的作業壓力,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支持,讓學生在課下有充足的閱讀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提高,閱讀興趣才能更強,自主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提升。
3.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閱讀指導
眾所周知,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新的同學、新的教師,以及新的生活,他們對新的事物還處于一種懵懂的狀態。所以,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指導能力,給學生更強有力的支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熱情,這樣,學生就會漸漸地信任教師,教師也可以更全方位地指引學生。
在新的課程改革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注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有效地提高了初中生的閱讀水平,也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及積極性。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教師要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指導學生在閱讀方面更全面地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支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使閱讀變成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閱讀之風在班級盛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