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6 23:38:52
序論:在您撰寫改造工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要對農村進行電網升級改造,不僅受到農村的地質、人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還要受到農村經濟條件的制約,而且由于農村先天電網設計就存在很多缺陷,所以要解決實際面臨的困難,任重道遠。
2在農網改造升級過程中,監理工作上存在不足
目前盡管我國農網改造工程監理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進展,但總體而言,開展的時間還不長,而這也使得這項工作在具體開展過程中缺乏足夠的經驗,也使得工作效果并不突出??偟膩碚f,目前農網改造工程監理管理工作存在如下幾點不足。
2.1農網改造工程安全質量的保障不全面
由于在農村電網改造施工過程中,質量監管部門的監督所發揮的實際作用較小,這就為施工企業創造了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施工企業雖然在進行改造前都能夠對各部門、當地農民做好動員和提供計劃的工作,但由于農村電網改造面臨的實際困難確實很復雜,這就造成企業無暇顧及安全制度的實行情況,甚至對于較小的安全隱患視而不見,這就造成農網改造在施工安全方面難以獲得全面的保障。
2.2培訓體制不健全
在電網改造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由于涉及到電網技術的內部培訓體制不健全造成現階段專業素質比較強的技術以及管理人員比較短缺,另外施工人員也是一些安全意識不夠強,素質不是很高的農民工組成的。所以必須要注意對工作人員的技能上的培訓。
2.3安全監管制度不完善
在農村電網改造過程中經常出現安全監管部門與施工部門同屬于一個領導的現象,這就導致監管部門的實際權力被嚴重的制約,安全監管制度形同虛設,另外,企業在建設過程中因為忽視安全問題,所以很少能夠根據現實情況及時對安全監管制度進行完善,所以導致其本身就存在很多漏洞。
3怎樣做好農網改工程前期監理準備工作
農網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廣,如何處理好農網改造的的前期準備工作,對于農網改造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3.1合理整合農網規劃
由于農村自身條件的限制,我國傳統的農網規劃在規劃速度與規劃質量之間很難達到兼顧,只有速度的規劃并不能夠真正的滿足農村用電,可能在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給農村反而帶來一些電相關的安全問題,而只有質量沒有速度的規劃對于資金和其它方面的成本消耗又是巨大的,所以現階段應該整合兩方面的優勢,以實現最小成本最好質量的農網規劃。
3.2電力負荷預測要注重科學性
電力負荷并不是處于直線上升或是停止不變的狀態,他會隨著經濟增長喝對電量的需求程度進行變化,這就需要科學的、根據現實需要的可預測性分析來控制電力負荷的具體化數值,過多的電力負荷不僅會給農村的電力基礎設施構建增添困難,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而過低的電力負荷又不能滿足農民對于電量的需求,所以預測要具有科學性。
3.3降低安全隱患
降低農網改造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涉及到改造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設計時要注重細節的可實施性,將技術、環境進行準確的整合;施工時要注意建筑的牢固性和電量、線路的準確性,確保施工人員和未來有可能接觸線路人員的安全;物資采購方面要注意采購材料的質量,盡可能的延長電路及相關設施的使用壽命。
4如何做好項目的安全、質量等監理控制,確保工程規范
4.1采用整合后的規劃方法合理規劃電網格局
在農村電網改造過程中不能將各項工程孤立化,應該將每一個步驟都看做是整體規劃的一部分,考慮到全局所受到的影響,再根據每一項的具體情況,采用合理的方法,在克服困難的同時實現整體布局的最優化。
4.2要不斷的實現電網改造升級工作的標準化管理
采取各種措施,促使企業實行標準化的管理,對電網設備實現信息化與自動化,從而保障農網的安全有效的運行。同時農村電網的改造工作必須要實現標準的規范化管理,這樣有利于電網改造切實有效的為農民服務。
4.3強化農民安全用電意識,樹立電網改造的群眾基礎
電網改造工程的順利實現離不開當地農民的輔助,所以打好群眾基礎是工程改造的必然要求,在此過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農民的用電安全意識,使用電文化切實能夠改善農民的生活。
5在農網改造升級的過程中,提升管理部門工作質量,促進項目建設可靠的措施和建議
5.1對于農網改造工程監督管理部門的所有人員的安全意識進行強化
必須要將新農村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安全監督工作落實到實際之中,完善組織機構建設,同時,在新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傳統保守文化對推廣以及滲透監理理念的影響和抵制,所以在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創新,使得不同層面的制度與構建文化理念的措施相結合,不斷的利用和借鑒相關的創新策略,實現制度上的創新。
5.2加大對有形制度構建的力度
在新農村的農網改造過程中要不斷地加強監理管理工作,其中制度在整個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占據著基礎性的地位,所以有必要不斷地完善整個制度框架。針對新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的監理工作,所要建立起的有形制度層必須要對以下三個要素進行綜合考慮:
(1)權責明確,在新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中,必須將每一項工作具體到個人,是整個工作都可以找到負責人,這些負責人都有其自己職務內的權利,有權利就必然有責任,所以要使整個過程都可以權責明確。
(2)強化工作反饋機制,在新農村農網改造過程中,必須要對監理工作進行必要的信息反饋,這就需要有一個完備的反饋程序,而且反饋的信息必須要保證準確性與時效性,這樣才能夠起到加強監管的目的。
(3)保證監督管理部門的權力能夠得到正常的發揮。只具有相關的安全管理制度在農網改造管理中的是起不到完美的效果的,有制度的前提下還要具有保障制度的執行體系,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
6結束語
(1)生態優先———注重生態保護,以生態、環境為先,綠化環境的創造及維護為根本,生態的功能總體體現;(2)注重文化、水文化設計———著重挖掘項目當地的歷史文化,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氣息相結合,既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底蘊,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時兼具現代氣息;(3)整體化設計、以人為本———景觀帶、水體與整個規劃區的整體化塑造,堅持以人為本,城市與自然共存的原則,努力創造能滿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動、休閑娛樂、游憩需求的各類空間,營造宜人的濱水環境。(4)低碳環?!l展低碳經濟、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全面實現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5)植物景觀遵循因地制宜、生態、藝術、彩色、經濟性原則。
2總體設計
2.1總平面圖
紅線范圍:北岸總面積約102510m2,南岸總面積約156000m2,紅線范圍總面積約:258510m2,由于紅線面積從市政道路中心線開始,并且包含了現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實際景觀面積為北岸約:69000m2,南岸約124000m2,總景觀面積大約:193000m2。
2.2空間構架分析圖
本案分為“一線、兩帶”。一線(濱河綠線)———蕩漾在沙溪河上,欣賞兩岸綠意盎然的濱河風景,觀賞兩岸亮麗建筑的魅力倒影。兩帶(北帶、南帶)———北帶(沙縣古韻)———展現歷史足跡的傳承、重見、再塑。南帶(沙縣風采)———展現新城的迎新、創新、發展。
2.3景觀序列分析圖
本案濱河景觀從北岸到南岸逆時針方向有序地展開景觀序列,起景:疊石金影,通過北岸東頭的金鐘塔敲響沉睡的虬龍,奏起新景觀的優美樂曲。前景:禪茶回香、虹橋飛渡、石階晴闌、月下汲古、蓮花石汀、閩道懷古。主景:閩眺望霞。序景—礌石遺韻、滾木聲聲、殘垣飛渡。主景:驚濤拍浪。序景:石碑古韻、先賢集萃、四賢之階。轉折:龍飛鳳翔。主景:虬龍飛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欄俯綠、風舞康龍。轉折:眺煙影翠。:波光艷影。轉折:蘆香步道、綠茵飛臺。結景:尾舞龍音。創造有主有次的景觀結構,產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賞景意趣,形成一個富有韻律與節奏的景觀游覽路線。
3景觀分區設計
3.1一線
“一線”景觀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兩岸的岸線景觀,蕩漾在沙溪河上,欣賞兩岸綠意盎然、層次豐富的臺地式濱河風景,觀賞兩岸整改過地亮麗建筑的魅力倒影。
3.2二帶
3.2.1北帶。北帶景觀主要展示沙縣過去的歷史人文、歷史痕跡,通過這些景觀展現,讓人們更了解過去的沙縣,增強人們的認知感、認同感。景觀分為經貿文化區、閩學文化區、軍事文化區、先賢文化區。
3.2.2南帶。南帶景觀主要展示沙縣未來城市發展的面貌,通過景觀表達沙縣迎接新的歷史、創造新的明天,鞏固新的成果,煥發新的面貌的決心。沙縣橫跨沙溪,相傳古時沙溪流經沙縣城關河段,有一條“虬”。即“無角龍”,故此河段又稱虬江,沙縣縣城亦稱虬城。本案南段緊鄰虬江西路,因此南岸采用虬龍造型打造景觀形態,景觀分為虬龍迎新區、虬龍創新區、虬龍立新區、虬龍煥新區。
4綠化設計
植物配置總的原則遵循適地適樹,并充分考慮與周圍建筑風格及河道相吻合,兼顧多樣性和季節性、進行多層次、多品種搭配,分別組合成特色各異的群落。整體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變化和空間組織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配置原則
(1)以鄉土樹種為主,尊重自然。(2)因地制宜,選擇合適離地條件生長的植物。(3)合理布局,整體優化,選擇具有生態去污功能的植物,利于河道污染治理。(4)種類多樣,遠近結合。
4.2設計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凈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綠、春花秋葉。以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為主,下植耐蔭常綠開花灌木,水邊點綴可起到凈化水系的水生植物,營造濃郁的帶狀景觀,如香樟、大葉女貞、雪松、廣玉蘭、山茶、金桂、銀桂、石楠、榕樹、乳源木蓮、中東海藻、蒲葵、樂東擬單性木蘭、福建含笑、光葉白蘭花、紅豆杉、柳杉、苦楝、無患子、楓香、銀杏、櫸樹、樸樹、白玉蘭、紫玉蘭、紫薇、木槿等植物為主。
4.3配置方式
通過孤植、對植、叢植、群植的方式進行多樣化植物配置。
4.4植物群落規劃
根據不同的區域特點,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閑芳草群落、休閑觀賞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熱帶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態島。
4.5設計構思
設計將本地塊分為3個區域,分別以綠、紅、黃植物景觀為主題。結合綠化樹種的多樣性,常綠和落葉喬木的對比特征和豐富的季相變化,以大喬木、小喬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個豎向層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態特征,春天鮮花爛漫,夏天濃蔭匝地,秋天丹桂飄香,層林盡染,冬天綠意盎然、寒梅傲雪,整個綠化配置與河道構成一幅亮麗的風景。綠色系綠地:配合人行道種植高大、濃蔭的行道樹。考慮自行車道的功能性,錯落有致的行道樹種植,形成時而林下濃蔭時而開闊視野的景觀感受。以主景樹與高大喬木為主,配以觀葉、觀花植物,結合觀景挑臺、景觀平臺、廣場等從功能性出發,做到植物配置保證四季有景觀。紅色系綠地:考慮到游步道的慢生活節奏,在觀葉、觀花基礎上,增加觀果植物,留出部分草坪區域,吸引人流駐足,享受大自然??紤]到20年一遇水位線,植物選擇以深根性喬木及亞喬木為主,基調樹種周圍種植以觀葉及觀花為主的樹種。黃色系綠地:以親水性好的喬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為主,即保證景觀效果,又不影響泄洪。
5專項設計
5.1河道及駁岸設計
5.1.1河道現狀:本項目河道承擔泄洪及航道的功能,兩側現有駁岸較陡,灘涂面積較大。
5.1.2河道設計目標:營造“親水、生態、自然”的濱水空間。
5.1.3河道設計原則:平面上,以河道控制線為基礎,遵循自然彎曲的原則,順應河道演變規律,綜合考慮景觀布局、泄洪、排澇、周邊用地規劃、橋梁及各類構筑物控制點,因勢利導,適當改善河道整治線。斷面上,根據水文資料,確定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及河道寬度,從有利于植被生長、地方管理養護、防止水土流失、景觀開展面等方面選擇適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5.1.4護岸整治:多采用景石疊砌、砌石+木樁、卵石鋪面等自然緩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觀需要而設置各類硬質砌石駁岸時,通過墻頂置石、綠化覆蓋來改善硬質硬質護岸的景觀效果,通過頂板外挑、親水臺階、親水平臺的設置來增強硬質駁岸的親水性。
5.1.5駁岸規劃:濱水空間是水體與陸地的交織面,是自然元素最為密集,自然過程最為豐富的地域,也是人們親近河水、親近自然的首選之地。因此濱水空間的人類活動和城市干擾非常劇烈,是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護岸設計的質量,對濱水空間效果的影響巨大。
5.1.6駁岸設計原則:生態性:塑造人與自然、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人與水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濱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觀性:滿足視覺上審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頻率大的地方強化景觀效果;經濟性:在保證最大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前提下較少的經濟投入。
5.1.7護岸形式:護岸一般可分為硬質駁坎和柔性護岸(生態護岸)。硬質駁坎主要有漿砌或干砌塊石、預制混凝土塊體、現澆混凝土、澆注瀝青、及鉸鏈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質駁坎作為技術較為成熟的設計方法,廣泛應用于河道整治當中。柔性護岸有一定的抗干擾和自我修復能力,運用其本身的能力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柔性護岸的設計的根本思路。不同于硬質駁岸慣用的人工結構和形式來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結構和形式來順應自然的過程。
5.2停車場設計根據現場及考察情況,結合當地實際需要,設置了北岸170個小車位,15個大車位,南岸174個小車位,1020個自行車停車位,滿足周圍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停放。停車場地隱于綠化之中,采用生態停車場的方式,更加融于環境之中。
6設計相關及其他
6.1設計難點與重點
由于本次濱河位于城區,周邊居民、車輛較多,因此工程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由此項目產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駁岸工程、環境保護等就變得尤為重要。
6.1.1土方工程:河道邊需要動土,開挖實施過程中通過合理的場地設計,將部分挖方工程產生的土方運于就近周邊場地的景觀造型之中,從而減少對周邊的影響,起到減少投資、保護環境及節能的效果。
6.1.2駁岸工程:沙溪河承載著泄洪的功能,因此在設計中充分考慮泄洪元素。現場已有部分場地進行下層駁岸維護,設計根據實際工程情況,分別采用漿砌塊石、以及自然式駁岸等多種形式,階梯式的駁岸設計。砌塊石墻體采用重力式結構,自然式則采用松木樁維護入水為主要結構。最上層采用格賓擋墻,中層采用漿砌石塊,下層近水面處,采用自然式駁岸及松木樁結合的形式進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駁岸工程施工量較大,因此設計過程中盡量結合工程現場,將可利用的駁岸利用起來,并要求施工時應盡量避免雨季施工。
6.1.3環境保護:由于項目位于城區,且距離道路及居民、市場較近,因此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施工過程中對周邊造成的噪音、粉塵的影響,將硬質景觀主要設置在河道內側。道路邊側以綠化為主。
6.2設計問題與建議
6.2.1自行車健身綠道的設計。自行車健身綠道的建設將極大的提高濱河景觀綠地利用率,由于現場景觀開展面較窄,因此通過多層次駁坎,即減少土石方,又可擴大景觀面,設計將綠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層上,保證車行的安全。
6.2.2原北岸大型停車場的處理。原北岸大型停車場地處較低位置,傍晚后,由于水位上漲,停車場不能使用,因此進行了調整,通過增加土石方的辦法改為兩個高層停車場,上層停車場小車位87個,大車位15個,標高滿足50年一遇洪水位標高,可全天24小時停車。下層停車場為臨時停車場,小車位50個,標高滿足104.6m,比常水位高2.6m,漲水時不能停車。
6.2.3三中自行車位的設置。西大橋南側白天是三中自行車停車位,晚上是大排檔,對該場地影響較大,根據要求該區必須解決1000個三中自行車停車位,考慮到自行車的使用情況,一半設置在現有場地高度上,前面以綠化帶進行圍合,保證廣場的干凈整潔,廣場上采用樹陣廣場形式,方便人們納涼聊天。自行車位不夠的部分通過原有斜坡駁岸進行改造,將駁坎做成垂直駁岸方式,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層平臺,這樣白天可放置三種自行車,晚上可供人們跳健身舞。
6.2.4盲文的設置??v多設計中,只考慮市政的盲道設計,未將盲文設計作為考慮范圍,設計應以人為本,因此在設計中處處需要為人服務而考慮,建議可在欄桿扶手、座椅靠背等多處設置盲文,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動自如,也能更好地體驗沙縣的發展和關懷。
古縣全縣設7個鄉(鎮),111個行政村,人口9萬人,總面積1206km2,耕地面積61.69萬畝。全縣以農業為主,主要生產小麥、玉米、雜糧、核桃等,全縣工業基礎薄弱,近年來,有部分礦業、焦化產業正處于發展階段,人民生活水平較低。舊縣鎮全鎮轄13個行政村,76個村民小組,135個自然莊,總人口2537戶10511人,總面積124km2,耕地面積39865畝,具備農業經濟綜合發展的資源優勢和地理條件。舊縣鎮區集中供水工程位于舊縣鎮附近區域,依據古縣2013年經濟計劃統計資料,舊縣鎮區及駐地單位總人口數為7020人。區內耕地面積1.42萬畝,當地農民以種植大田糧食作物為主,部分村莊有冶煉、制造副業。當地農業總產值每年5114萬元。人均年收入7103元,人民生活水平較低。
2自然條件
2.1自然地理及地貌
舊縣鎮附近區域面積小,地形變化大。地面高程在788m~884m之間,自然坡降為1.79‰。工程區位于呂梁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邊緣,整個區域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屬澗河南支流域。地表為新生界松散沉積物覆蓋層。區內境內山脈連綿,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境內有澗河、藺河、蔡子河、劉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藺河為沁河支流,其余為汾河一級支流,黃河二級支流,水資源存儲量較少。
2.2水文氣象
工程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氣溫回升快,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境內年平均氣溫11.8℃。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3.6℃,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4.9℃。境內測得最高氣溫為39℃,最低氣溫為-23.4℃。古縣總熱量比較豐富,年平均日照達2278.8h,日照率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終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無霜期183d。降水東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mm,降水季節間分布極不均衡,60%集中在7月~9月三個月內。
3現有供水工程概況
舊縣鎮位于古縣的中南部,鎮區供水工程已經運行三十多年,設施老化,壓力不足,漏水跑水現象經常發生,特別是鎮區不斷發展,部分住在地形較高的嶺上居民,多年來用水極不方便,吃水困難,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實施供水改造工程。舊縣鎮區集中供水工程現有水源4處,鎮南邊舊縣河河道左岸1眼水源井、鎮南0.8km處泉水1眼以及鎮政府南1.2km處泉水2眼(管道損壞不用),容積80m3調蓄水池1座,以及引輸水管和供水管網。
4工程建設必要性
項目區因受水文、地形、地貌、氣候特點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區內水資源充足,主要是供水設施老化,給當地居民帶來嚴重的不便及后患。目前,該地區的可供水能力不能達到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要求,同時管網老化嚴重,蓄水池地形偏低,部分居民經常有水龍頭而放不出水,有時能在后半夜接水,用水極不方便,也存在貯水時間過長,飲用后得病。因此,水資源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當地政府已經把改善供水緊張的局面、解決飲水安全問題當作當前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解決飲用水的問題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工程建設的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4.1水源條件充足
舊縣村南地下水埋藏深度適中,水量豐富,水質良好,根據已有成井的情況,出水量在20m3/h,且有泉水3眼,出水量分別為8m3/h,5m3/h,5m3/h。如加以合理、科學的開發和利用,其水量完全能保證該區的用水需求。
4.2政府積極推動
當前,各級政府將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作為一項頭等大事來抓。水源區與受益區均處于古縣舊縣鎮境內,大大地減少了跨地域引水的矛盾,且舊縣鎮黨委、政府對此項工程十分重視,成立專門領導小組由專人負責,極大的推動了此項工程的發展。
4.3群眾大力支持
解決當地飲水問題的工程是當地群眾盼望已久的工程,群眾有極高的熱情,紛紛表示要大力支持該工程,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以實際行動保證該項工程的順利實施。
4.4施工條件便利
工程區比鄰大運高速公路、309國道貫穿全鎮,區內鄉鎮級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水、電、通訊均可在沿途解決,施工所用材可從本縣或臨汾采購,施工條件便利。
5效益分析
本供水改造工程實施后,項目區群眾避免了因集中供水老化供水不足以及飲用不合格水引起的各種疾病,減少了購水和醫療費用的開銷,增強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改善了生活條件,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5.1經濟效益分析
1)效益計算。a.節省醫療費,每人每年按80元計算,共節省支出56.16萬元。b.減少了買水的開支,每人每年按120元計,項目區共節省水費支出84.24萬元。c.總效益。由以上兩項得總效益為140.4萬元。2)項目投資。該項目總投資為584.07萬元,考慮到本工程的特點,進行經濟分析時的投資調整為408.85萬元,建設期為1年,固定資產形成率為70%。3)費用計算。根據《方法與參數》及有關《規范》,供水費用一般由年折舊費、年管網基金、水源及水資源費、燃動費、藥劑費、工資福利、維護費、管理費及其他費用共9項構成;根據國家規定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綜合折舊費率為3.84%;按規范規定供水項目取2.4%大修理基金費率;根據有關規定,管網基金提成率為管網總投資的7%,考慮到該工程的具體情況,不計此項;按照有關規定及具體運行情況,取水資源費及水費為0.1元/m3;電價為0.49元/度,該工程年用電量為6萬度。該工程不進行凈化處理,故藥劑費該項取為零;按有關規定及本工程的實際需要,擬定總編5人。擬定人均年工資及辦公費1萬元;工程維護費主要指固定資產的備件、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資產經常性的維護修理費,維護費率取固定資產總價值的1%;管理費及其他費用是指為本工程生產運行所發生的費用,考慮到本工程的特點,參照已成工程,費率取為生產要素成本的3%;經計算總費用為39.9萬元。4)計費水量。年供水量為12.4萬m3,年計費水量為12m3。5)經濟指標。經濟指標計算的基準點定在建設期的第一年年初。效益費用均按年末發生,工程經濟使用期為20年,投資期為1年,經濟計算期為22年,社會折現率為12%。計算結果為:效益費用比1.65,內部回收率28.7%,經濟凈現值504.78萬元,投資回收年限為6年。
5.2運營水價計算
考慮到本工程的特點費用計算時,分為考慮折舊費與不考慮折舊費兩種情況計算。經計算考慮折舊費時運營水價為3.22元/m3,不考慮折舊費時運營水價是1.95元/m3。
6結語
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如與相關規劃無沖突,一般宜在老橋位進行,這是因為:(1)橋位處的河道占用無需重新辦理;(2)老橋拆除可以消除安全隱患;(3)橋頭接線道路可充分利用;(4)符合出行習慣。一般新、老橋縱橫向中心線宜重合。如遇老橋橫向中心線與橋下河道或道路中心線不一致,宜調整新橋橫向中心線,盡量使其與橋下河道或道路中心線相一致;如遇新橋寬度大于老橋,且一側拓寬困難時,可采用單側或不對稱拓寬的方式。
2橋梁的建設標準
設計單位應在接受建設單位的委托設計邀請后,組織擬定橋位處的現場踏勘并進行詳細的地形圖測量,在充分征詢建設單位和相關主管部門的意見后明確橋梁的建設標準。
2.1使用年限
橋梁主要受力構件必須在正常設計、正常施工、正常使用養護的條件下,其使用年限為100年。
2.2設計洪水頻率
二級公路上的大、中橋,設計洪水頻率為1/100;二級公路上的小橋和三、四級公路上的大、中橋,設計洪水頻率為1/50;三、四級公路上的小橋,設計洪水頻率為1/25。設計洪水頻率內的歷史最高洪水位可通過現場調查踏勘、向附近當地村民詢問了解、向相關水利部門發函等方式獲得。
2.3橋下被交河流的航道等級和凈空標準
應與相關航道主管部門聯系,獲得橋下河流的航道等級、最高通航水位、凈空標準及規劃等資料,如橋梁下部結構和基礎在通航水域中,需設置必要的船舶航行標志、標識。
2.4橋下被交道路的等級和凈空標準
應與相關道路主管部門聯系,獲得橋下道路的等級、凈空標準及規劃等資料,并設置必要的防車輛撞擊設施。
2.5道路等級
一般來講,農村公路的道路等級可采用二、三、四級公路標準。具體取用時,不僅要與現狀相吻合,還要與規劃相協調。
2.6設計荷載
一般來講,二、三、四級公路,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Ⅱ級,如二級公路為干線公路且重型車輛多時,可采用公路Ⅰ級汽車荷載。
2.7設計速度和橋梁寬度
二級公路設計速度為80km/h,60km/h,其相應的橋梁寬度分別為12m,10m;三級公路設計速度為40km/h,30km/h,其相應的橋梁寬度分別為8.5m,7.5m;四級公路設計速度為20km/h,其相應的橋梁寬度為6.5m(雙車道)、4.5m(單車道)。橋面寬度的具體取值不僅要與現狀相吻合,還要與規劃相協調。
2.8橋上及橋頭引道線形
橋上及橋頭引道的線形應與路線布設相協調,各項技術指標應符合路線布設的規定。橋上縱坡不宜大于4%,橋頭引道縱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鎮混合交通繁忙處的橋上和橋頭引道縱坡均不得大于3%。橋頭兩端引道線形應與橋上線形相配合。
3橋梁的建設規模
在橋梁的建設標準明確后,橋梁的建設規模主要涉及橋梁的立面設計。橋梁立面設計的三要素為橋高、橋長、基礎入土深度。
3.1橋高(指最低梁底高程)
橋高通常在做以下三項對比后確定。(1)設計洪水頻率內的歷史最高洪水位加安全高度后的高程;(2)與航道等級相對應的最高通航水位加凈空高度后的高程;(3)與道路等級相對應的最高路面高程(考慮路面加鋪因素)加凈空高度后的高程。
3.2橋長
梁底高程確定后再確定主孔跨徑。一般來講,在滿足橋下凈空寬度和泄洪要求的條件下,應盡可能采用較小的經濟性跨徑,降低上部結構建筑高度,減少投資。確定上部結構建筑高度后進行橋長設計時,為縮短橋長,減少投資,可按以下原則控制:(1)可能采用較大橋梁縱坡;(2)平原軟土地基臺后填土高度不宜大于4.0米,一般地基臺后填土高度不宜大于6.0m,城鎮人口稠密區,臺后填土高度不宜大于3.0米;(3)橋下凈空斷面須滿足泄洪要求;(4)橋梁基礎宜盡可能避開老橋基礎。
3.3基礎入土深度
(1)如地基土質承載力較高且具備開挖條件時,應首選擴大基礎,否則宜采用樁基礎。(2)基礎入土深度須考慮河道的一般沖刷、局部沖刷以及規劃河床斷面的開挖情形。
4橋梁的施工圖設計
在橋梁的建設標準、建設規模初步確認后,由建設單位組織召開設計方案論證會,以會議紀要方式最終確認或直接由建設單位下達設計委托函予以明確。設計單位據此與建設單位簽訂委托設計合同,安排橋位處地質勘探,每座橋梁布置不少于2個地質鉆孔,并由設計單位提供地基承載力要求。此后,設計工作進入施工圖設計階段。為做好施工圖設計,應高度重視以下設計細節。
4.1橋梁抗震設防
鎮江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峰值為0.l0g或0.15g,除二級公路上的大橋采用8度區的抗震措施外,其余橋梁均采用7度區的抗震措施。
4.2橋面鋪裝
鑒于橋梁規模較小,宜采用防水險鋪裝。如鋪裝厚度計入結構計算高度,需設置不小于3cm的磨耗層。
4.3橋面護欄
橋面設置人行道時,應設置人行道欄桿扶手;橋面不設置人行道時,宜設置險墻式護欄,以減少后期養護工作量。由于農村公路為混合交通,為確保行人安全,護桿高度不應小于1.1m。
4.4橋頭接線
橋頭接線原則上要求與老橋兩頭道路銜接,平縱線形順適,設置必要的波形防撞護欄與橋上護欄相銜接。
4.5管線事宜
原則上原有老橋上的管線在新橋設計時應予以保留,并預留未來管線位置,但須遵循下列要求:(1)禁止天然氣輸送管道、輸油管道利用公路橋梁跨越河流;(2)高壓線跨河塔架的軸線與橋梁的最小間距,不得小于一倍塔高。高壓線與公路橋涵的交叉應符合現行《公路路線設計規范》的規定。
5結束語
規劃項目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對主城區200多個危舊房改造片區進行了拉網式調查,共登錄了191處地面不可移動文物,其中渝中區數量最多共96處,江北區23處,南岸區15處,沙坪壩區21處,九龍坡區4處,大渡口區2處,巴南區10處,北部新區4處,渝北區1處,北碚區15處。按文物保護單位級別統計,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三普文物點152處①。按文物類別統計,包括古建筑4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42處,石窟寺及石刻5處,其他1處。上述191處文物,列入抗戰遺址名錄的35處,革命遺址2處,優秀近現代建筑11處。除單體文物外,危舊房改造片區還涉及到18個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風貌區,包括市級歷史文化街區3個,即磁器口傳統街區、湖廣會館-東水門傳統街區、金剛碑老街傳統風貌街區,以及《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2011年修訂)中列入的歷史文化風貌區3個,即上清寺歷史文化保護片區、七星崗歷史文化保護片區、解放東路歷史文化片區。
2文物保護規劃編制情況
2.1規劃思路和原則
(1)主要思路重慶市主城區危舊房改造工程文物保護規劃是配合大型城市建設項目的實施而編制的文物保護規劃,其規劃內容、規劃范圍以及規劃措施都有很強的針對性,既要符合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又要考慮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主城區是城市文明的發源地,尤其渝中半島作為重慶母城,留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積淀了厚重的城市歷史文脈,承載了巴渝兒女共同的城市歷史記憶,大量的歷史建筑就是其物質載體和歷史明證。主城區危舊房改造使多數老建筑面臨被拆除的威脅,對老建筑進行調查、甄別,實施搶救性保護成為當務之急。在長期的實踐中,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也在隨認識的不斷深入而更新,越來越強調文化遺產本體與歷史環境并重,文化遺產本體和文物所處自然、歷史環境的保護與整治是文物保護規劃的第一要義。只有在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才能談如何發掘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內涵,使文化遺產得到合理利用和展示。本次規劃秉承先進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以廣泛的實地調查為基礎,對文物價值進行綜合評估,充分考慮、統籌安排,力求規劃的高指導性和強可操作性。(2)規劃原則本規劃在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地方相關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和國際(文件)的基礎上,提出了嚴格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堅持原地保護優先,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經濟建設,重點保護、重點發掘,結合科研,將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有機統一起來的規劃原則。我們充分地認識到,文化遺產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必須最大限度地加以保護,對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的文物,要盡量調動有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予以保護。文物是人類的祖先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我們每一代人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它們保護好,并傳承給我們的后代子孫,以實現文化遺產的代際平衡。保護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其真實性,又要保護其完整性。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是衡量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和文化意義的內在統一程度的標尺。文化遺產保護是要保護真實的文化遺產,而保護的目的是要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其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文化遺產的完整性既依附于其真實性,亦體現其真實性,完整性的內涵既包括有形范圍上的完整,即文化遺產本體組成部分和結構的完整,也包括其所處環境風貌的完整。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要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采取統籌規劃、分類保護、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方式,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著眼于長遠利益,達到雙贏的局面。
2.2規劃需處理好的幾對關系
(1)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將一直伴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之中。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跡,它們只是人類活動產物的千萬分之一,因而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就是歷史性、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就是要保護好文物,并將它們以最好的狀態傳給子孫后代。因此,保護必須是首位的,要以長遠利益為重,考慮代際平衡。同時,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這一屬性要求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多年的實踐證明,保護和利用是文物工作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離開利用的保護將會出現僵死的局面,而不談保護的利用必將是竭澤而漁。文化遺產的利用重在合理,首先是利用目的的合理性,要能夠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優秀文化的傳承;其次是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應該要能充分體現文化遺產的公共性,使更多人享受到保護成果;最后是利用程度的合理性,任何形式的利用以不威脅文物安全為限。(2)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系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的、浩大的工程,它著眼于長遠利益、綜合效益。它與城市建設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這些矛盾并非不可調和。文化遺產是一種集有形和無形為一體的寶貴資源,如果保護得好、利用恰當,它可以成為城市競爭的軟實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為宣傳城市、打造城市添加厚重的籌碼,無形之中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說,城市建設是在創造未來文化遺產,這種“創造”不是無本之木,所“本”就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份珍貴遺產。因此,不能一味要求文化遺產保護向城市建設妥協,文化遺產不應該是城市建設的絆腳石,只要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將能夠達到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雙贏。(3)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民生的關系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舊城區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民生問題關系十分密切。多數舊城區的建筑破敗,生活設施和基礎設施不完善,環境臟亂差,宜居程度較低。舊城區的歷史建筑,尤其是未定級的文物建筑,居住者通常都是城市較低收入人群。文化遺產保護一方面要保護遺產本體,另一方面也要保護和整治周邊環境風貌,改善舊城區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4)文化遺產本體與周邊環境風貌的關系隨著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越來越認識文化遺產依存的歷史環境是文化遺產完整性的構成部分,同樣體現了文物的真實性,脫離了特定的歷史環境,文化遺產的價值將大打折扣。與遺產本體一樣,遺產所處歷史環境同樣是不可再生的,且更脆弱易損。因此,文化遺產歷史環境的保護與遺產本體的保護同等重要。依托文化遺產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其周邊環境風貌(歷史環境、自然環境)進行整治,使之與遺產本體之間能夠協調統一。
2.3規劃主要技術手段
(1)危改片區內的拉網式實地調查根據《重慶市主城區危舊房改造規劃》(2008年)中2008年至2010年全部危舊房改造片區分布圖(地形圖),我們組成若干工作小組,對所有危舊房改造片區范圍進行拉網式全覆蓋實地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對每一處發現登錄的文物點都按照設計好的調查表格內容,進行GPS定位、攝影照相、文字記錄、現狀測繪,并將它們逐一標注在片區分布圖上。除此之外,我們還對周圍原著居民進行走訪,獲得文物歷史沿革、變遷以及有關歷史背景資料。(2)實地調查基礎上的文物綜合評估規劃中,在對危舊房改造片區進行拉網式實地調查基礎上,對所涉及到的文物進行整體的價值分析后,我們建立了針對每處文物點的綜合評估體系。(3)依據綜合評估評級制定合理的保護措施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包括原地保護、就地遷建、異地遷建和留取資料等四種文物保護措施,并堅持原地保護優先原則。對于單體建筑而言,綜合評估評級為“”的多采取留取資料,“”以上的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則結合所在片區用地性質采取原地保護,或就地遷建、異地遷建,文物保護單位原則上均采取原地保護的措施。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文物,尤其是市級歷史文化街區和列入《總規》中的歷史文化風貌區,一般均采取原地保護措施,結合片區功能定位整體保護。(4)利用衛星地圖進一步明確文物現狀在第二階段的文物保護規劃中,我們將每個危舊房改造片區紅線和片區內的文物點分布情況,全部準確標注在最近更新的衛星地圖上。這樣一來,危改片區及文物點的位置、文物周邊環境等信息均一目了然,對危舊房片區拆遷、文物保護都是一種很好的指引。
2.4主要保護措施及實施情況
主城區危舊房改造工程涉及的191處地面不可移動文物,原地保護、就地遷建、異地遷建和留取資料的文物點數量分別為114處、18處、12處、47處,分別占總量的59.69%、9.42%、6.28%、24.61%。原地保護是指不改變文物點原有的周邊環境、風貌、基礎和位置,待條件成熟時經現狀勘察后針對具體病害施行加固、維修等保護手段。實施原地保護要求盡力保留文物原狀和盡可能多的歷史信息,維護并改善文物周邊環境風貌,保證文物遺存本體及其載體環境的安全。在對本體實施保護時,須堅持最小干預的原則,采用原材料、原工藝,按照原形制、原結構進行保護,新技術的使用須采取謹慎的態度,體現可逆性和可識別性。由于本規劃堅持原地保護優先原則,尤其是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則上不得就地遷建或異地遷建,評級較高的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也以原地保護為主,如川康平民銀行、望龍門客運纜車遺址、人和門城墻遺址、重慶海關總署舊址、汪全泰號、白象街151號歷史建筑、海關辦公樓舊址、大溪溝電廠蘇聯專家樓、文昌宮、周家灣別墅、文星閣、重慶特鋼廠倉庫等。上述文物點后來大多陸續進行加固、維修,并被公布為國家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規劃中建議原地整體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內文物,基本都得到了有效保護。就地遷建是指在不改變原狀、不破壞原有文物周邊環境風貌的前提下,對文物進行就近整體移位遷建保護。本規劃對就地遷建文物的規劃選址提出建議,即結合危改片區的社區功能考慮,盡量選擇片區規劃綠地,不占建筑容積率。在工作中應按照“原材料、原結構、原工藝、原形制”四方面要求,做好解體前的測繪和修復設計工作,解體和遷建過程中要做好相關記錄。本規劃對陳誠公館、徐遠舉公館、交通銀行舊址群等建議實施就地遷建,即便作出此建議,我們仍強調優先考慮原地保護。異地遷建是針對原地原址無法保護或已無原生文物環境風貌,但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地面文物,進行異地搬遷集中保護,并提取相關資料。異地遷建較典型的案例包括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里的幾棟建筑,多是原李子壩片區和牛滴路環沿線危改片區內的抗戰文物集中遷建至此,集中展示重慶抗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風貌。除上述比較成功貫徹執行規劃措施的案例外,還有一部分未得到執行的。例如有的片區部分文物點原定保護方式為原地保護或就地(異地)遷建,但在拆遷過程中予以拆除。
3加強城市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隨著對過去若干年城市化進程的反思思潮的出現,各級政府對城市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通過對危舊房改造工程文物保護規劃編制情況的回顧和實施情況的初步追蹤,我們對加強城市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3.1堅持文物保護優先、原址保護優先原則
文物保護優先、原址保護優先原則是文物保護法的規定,這也是文物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的內在要求。不可移動文物不同于可移動文物,除本體外,所依存的周邊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同樣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文物歷史內涵的重要構成。搬遷復建將流失掉寶貴的歷史信息,尤其是關于重要的歷史時空信息,搬去的只是文物的“殼”,也必將失去文物的“魂”。
3.2調整城市建設規劃程序,強化文物保護前置審批
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長期存在,但并非不可調和。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應該調整城市建設規劃程序,將文物保護列入規劃和建設審批前置條件。從技術上可以通過在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統,完成文物部門和城鄉規劃部門信息共享來實現,這樣一來規劃部門能夠及時準確對涉及文物用地的土地性質、權屬等作出統一、明確、合理的認定,在規劃階段實現城市建設對文物本體及其保護范圍的避讓。
3.3通過一定的政策優惠,吸引社會力量進入文化遺產保護
政府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導力量,但單靠政府無法滿足文化遺產保護的需求,這需要通過土地、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吸引社會資金注入遺產保護。例如(1)通過減免稅收的政策來鼓勵歷史建筑、街區的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對歷史建筑、環境進行符合文物保護要求的維護;(2)通過優先開發城市中其他地塊的權利來吸引開發商投資歷史建筑、街區的保護項目;(3)通過優先古鎮、歷史街區內及其周邊配套服務設施的經營權,吸引開發商投資古鎮、歷史街區的保護等。主城區危舊房改造中,有的地段和片區的文物保護通過引進社會力量投資,達到保護與利用共贏。
4結語
灌區節水改造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灌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干旱缺水是我國農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農業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在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逐漸減少,土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的前提下,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穩定和適當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破損嚴重,使水量浪費損失極為嚴重。每年由于渠道引水決口,沖毀、淹沒農田時有發生。扶風縣各工程設施破損嚴重,完好率低下,渠道輸水能力嚴重不足,水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嚴重。同時小型灌區機井老化比較嚴重,耕地得不到灌溉,輸水工程不配套。基于上述現狀,有必要對扶風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進行規劃建設,灌區節水改造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灌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2工程概況和農田水利工程現狀
2.1工程概況
扶風縣位于關中盆地西部,西寶高速、西寶北線中段,全縣總土地面積745.8km2,耕地面積77.61萬畝,農民人均耕地1.59畝,縣內農田成方,道路成網,交通比較便利。全縣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常年播種面積100.6萬畝,平均復種指數150%。經濟作物主要有辣椒、蘋果等,農業產業主要以畜牧業為主。
2.2項目區水利工程現狀
目前項目區已有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和小型水庫工程。至2009年底,全縣共有陂塘9座,小型灌溉泵站343處,農灌機井2843眼,水窖810眼,小型灌區渠系291km,大中型灌區渠系1080km,機井灌區灌溉渠系117.3km,低壓輸水暗管112.8km。設施灌溉面積5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3.4萬畝。全縣共有寶雞峽、馮家山灌區干、支渠道122.8km。2000年以來,該縣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骨干工程改造、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灌區改造等項目,投入資金3100萬元,共襯砌改造干、支渠38km。縣管水庫共有11座,均為小型水庫。太川水庫、官務水庫、白家窯水庫、五郡溝水庫,共灌溉面積5.8萬畝??傮w而言,灌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渠系建筑物損壞嚴重,抽水站年久失修,機泵老化,農田灌溉以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為主,地下水資源浪費嚴重,單井控制面積小,灌溉保證率低。無法滿足灌溉需求,嚴重阻礙項目區經濟的發展。
3灌區節水改造工程設計
為了改善扶風縣灌區上述水利工程現狀,對整個扶風縣分4個項目區分別進行系統的節水改造工程的設計。整個節水改造工程的典型設計如下所述。
3.1機井工程設計
按照當地水文地質條件和用水量要求,設計井孔深度180m。本深度內可有四層水,總厚度為40m,井孔口徑為550mm,井管材料采用鑄鐵井管。濾水管有效工作長度50m,實管長度130m,合計總長度180m。管外填礫厚度為140mm,填礫直徑10mm~20mm,礫料采用扶風縣沙廠生產的標準礫料。井壁管連接形式采用焊接連接。根據井孔設計的地質條件和含水層巖性來確定計算參數,從井孔柱狀圖上得知含水層總厚度M=40m,含水層的巖性以粗中砂為主,選擇含水層的滲透系數K=15m/d,采用濾水管有效工作長度L=50m,井孔直徑D=550mm,濾水管外徑ds=0.288m,井管直徑d=0.25m。為保證管井的使用壽命,避免過高的滲透流速對濾水管的腐蝕、結垢、堵塞等破壞,在設計中我們采用小于允許入管流速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Q=Л×dg×L×n×Vg,將相應參數代入式中可得Q=195m3/h。計算的理論出水量,代表了濾水管的進水能力,而設計流量應小于計算的理論值,所以應乘以0.3的安全系數,才能作為設計出水量,即Q=58.6m3/h。
3.2輸水渠道設計
以法門鎮齊村北十一支一斗渠襯砌工程進行典型工程設計。渠道總長度850m,主要灌溉齊村的部分耕地,控制灌溉面積650畝,畝均控制渠道長度為2.5m~3.1m。渠道設計流量的大小,應根據作物的灌溉制度及所控制的灌溉面積,按照同一時期不同作物同時用水量的情況計算,計算得出渠道設計流量為0.1m3/s。渠道縱坡比降的選擇,應由實際地形條件而定,盡可能使渠底比降與地面坡度相一致,在滿足灌溉引水的情況下,盡量選擇較大的比降,但斗渠一般不大于1/500。因此,根據項目區的地形特點,選渠道比降為1/600。為了提高灌溉效率,節水節能,節約占地,降低供水成本,同時也為了機械化施工,渠道斷面設計為“U”型砼斷面,渠道設計流量為0.11m3/s,縱比降為1/600,選用渠道斷面為D40斷面,襯砌厚度為5cm,選用C15砼澆筑。渠道每隔5m設一道伸縮縫,縫型為機械切割半縫,縫寬為2.5cm,縫內用焦油塑料膠泥填塞。
3.3抽水站設計
依據原有抽水站設計灌溉面積、設計流量、配套機泵型號不變的原則,對該項目區的35座抽水站實施改建設計,更換62臺(套)新的節能機組,使其發揮原有的效益。確定以扶風縣項目區召公鎮大槐村抽水站作為典型設計。該工程位于信邑水庫以南600m處,引水水源為美水河水,控制灌溉面積380畝。經實際勘測調查,該抽水站地形揚程8.23m,根據控制灌溉面積、灌水定額、輪灌天數、每天灌溉時間及渠系水利用系數計算設計流量,由設計流量和抽水揚程確定水泵型號。確定了水泵的流量與揚程,可利用“水泵性能表”來選擇所需水泵。
3.4低壓暗管設計
本次工程擬鉆鑿180m深的鋼筋砼管井1眼,根據已成機井水文地質資料,機井出水量為32m3/h,靜水位35m,動水位95m,地塊長方形,東西長400m,南北寬234m,面積約為140畝,機井位于地塊西北角。地塊內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辣椒為主。作物種植方向為東西走向,地塊北偏東稍高、西部較低。設計灌水定額按式m=1000Hγ(覻1-覻2)/η計算,根據該區實際情況,計算得小麥、玉米的灌水定額40m3/畝,辣椒的灌水定額27m3/畝。本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辣椒為主。玉米、辣椒生長期處在雨季,適當補充灌溉即可滿足要求,取灌水周期為12d。管道布設形式為梳齒狀,依據管灌技術規范,結合地塊形狀以及經營管理體制,耕作習慣,機井出水量等實際情況,在地塊西邊界布設1條主管道,垂直主管道布設3條支管道,管道長度720m,在管道上安裝出水口進行灌溉。項目實施后,區內小麥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90%,日開機時數取16h,灌溉水利用系數取0.8,根據機井控制面積計算,結果表明,設計流量小于單井出水量,故采用單井出水量為設計流量。管徑采用經濟流速法確定,根據計算得管道管徑選擇為外徑110mm,內徑105.6mm的UPVC管。經計算,沿程水頭損失為5.77m,局部水頭損失按沿程水頭的10%計算,取0.57m。水泵設計揚程由管道系統的水頭損失(h),機井動水位(h凈),機井至供水最不利點的高差(h)等確定,即H=h凈+h+h+2.0(出水口要求水頭),該機井配套水泵設計揚程為95+5.77+0.33+2.0=103.1m。按照設計流量和設計揚程進行水泵選型。
4工程經濟效益分析
扶風縣小型農田水利節水改造工程建設項目計劃襯砌渠道82.1km,改造渠系建筑物639座;在機井灌區,新打配套機井41眼;鋪設低壓管道28.16km,出水栓981個;可新增灌溉面積7640畝,改善灌溉面積26222畝。井灌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65提高到0.8;抽水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5提高到0.65;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新增379.42萬kg。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使其管理的灌溉面積增加1.3萬畝。該項目建成后,作物復種指數由150%提高到180%,年可增產糧食379.42萬kg,糧價按現行市場價1.8元/kg計算,可增收379.42×1.8=682.96萬元。經濟作物每畝增收按100元計算,可增收3.39×180%×0.4×100=244.08萬元。該項目建成后,年可節水186.60萬m3,按每立方米水0.1元計,可節約186.60×0.1=18.66萬元。整個項目實施后,共可增收945.70萬元,取水的分攤系數為0.4,即水利項目凈收益為925.54萬元×0.4=378.28萬元。依據以上增量效益和增量費用的分析計算,并根據有關評價指標計算規定進行分析計算,成果如表1所示。由經濟評價分析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本工程的經濟內部收益率12.44065%大于經濟基準收益率8%;經濟凈現值844.10萬元大于零;經濟效益費用比為1.27,大于1.0。故該工程在經濟上是合理的。
5結論和建議
尖背水庫建于1956年,于1964年進行了擴建,集雨面積5.3km2。由于來水不足。因而,在1969年于庫尾修建了新橋、遠逕水庫(集雨面積總計23.2km2,正常庫容分別為124萬m3、40.3萬m3),引水入尖背水庫。因此,現尖背水庫總集雨面積為28.5km2,尖背水庫正常庫容為960萬m3,最大庫容為1075萬m3,死庫容為58.0萬m3。尖背灌區另一水源為東風陂攔澄江水,陂址以上集雨面積251km2。灌區分為東、中、西三片灌區,灌區以兩造水田為主,旱作物以種蔬菜、黃煙、花生、和蕃薯為主,耕地土質以壤土為主。
2工程建設任務與規模
2.1工程現狀分析
本灌區建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差,絕大部分渠道為土渠;部分地段土堤較為單薄,加上灌區為紅砂壤土質,土壤滲透系數大,經過幾十年的運行,現渠道滲漏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日趨下降,現渠系水利用系數僅為0.3,由于渠道滲漏嚴重,灌區下游及上游引水渠水未能完全到達,導致灌溉面積不斷萎縮,從原設計灌溉13736畝委縮到11236畝,且現灌溉面積的設計保證率從90%下降到60~70%左右,由于渠道的滲漏及灌區水圳泄洪設施不夠,經??迩F象,加上引水隧洞局部坍塌、渡槽槽身局部爆裂及錯位引起的漏水現象,嚴重影響工程的正常運行和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此,灌區群眾意見大且造成灌溉效益低。
2.2工程任務與規模
尖背灌區改造工程任務為對現有水圳主干渠、支渠進行混凝土三面光防滲及拓寬、加固改造,主干渠長28.7km,支渠長33.2km;更新加固改造渡槽槽身9座,新增渡槽1座,長165m;改造各干渠渠首進水閘(含閘門)6座,更換及增加閘門啟閉設備6臺;更換蝴蝶閥1臺,改造各支渠分水閘(含閘門)18座,新增分水閘(含閘門)21座,新增泄洪堰3處,對斷面不夠進行拓寬、部分地段堤定高度不夠及外墻過于單薄的圳墻進行加高培厚;新建防汛交通橋2座,新建交通橋13座,新建人行橋80座,新建涵管21座,新建機耕交通橋12座。
3主要建筑物設計
3.1工程等級及標準
尖背灌區改造工程灌溉面積為1.37萬畝,按照《水利水電工程等別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的規定,該灌區工程為Ⅳ等工程,其主要建筑物為Ⅳ級,次要建筑物為Ⅴ級,洪水標準為20年一遇。
3.2工程總體布置
尖背灌區位于馬市鎮境內,灌區水源取自尖背水庫、遠逕水庫及新橋水庫及湞江一級支流澄江河,遠逕水庫及新橋水庫的水引入尖背水庫后,由尖背水庫統一輸水給灌區,灌溉都塘、塘角、紅梨、安水、陂田、高水、關橋等7個村委會的農田;灌區包括有東干渠、中干渠、東風干渠及西干渠四條主干渠,其中東干渠、中干渠、及西干渠三條主干渠水源來自尖背水庫,東風干渠水源來自澄江河;東干渠下有5條支渠,中干渠下有3條支渠,西干渠下有4條支渠,東風干渠下有3條支渠;還有遠逕水庫及新橋水庫的水引入尖背水庫的引水渠各1條,水渠長共61.9km,渡槽有10座,水閘24座,隧洞4條,量水堰16座,水陂2座,跌水1座。
3.3工程設計
3.3.1渠道防滲改造設計
渠道防滲改造設計根據現狀及水力計算,按所需過流斷面進行斷面擴大,渠道為矩形斷面,渠道側墻采用M7.5漿砌石襯砌,墻內側現澆C20混凝土及1:2水泥砂漿批擋,渠底采用C20混凝土,渠頂高度按加大流量計算。
3.3.2渠系建筑物改造設計
本工程改造渡槽9座,新建渡槽1座,槽身為帶拉桿的C20混凝土,U形斷面;改造引水隧洞9座。
3.3.3擋水陂改造設計
本工程改造擋水陂1座,新建擋水陂1座,為漿砌石混凝土面流壩。
3.4施工組織設計
工程的主體工程有渠道、隧洞、渡槽、陂頭、水閘、量水堰、跌水。工程施工以機械施工為主,人工為輔的施工方式?;炷潦┕げ捎脵C械拌和,機械與人工振搗相結合,土石方開挖采用機械與人工結合施工,砌筑漿砌石以人工施工為主。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開挖7.55萬m3,混凝土1.2萬m3,漿砌石8.77萬m3。根據工程規模、工程施工特點,經分析平衡安排,建筑總工期為二年。工程施工臨時征地共100畝,其中約80畝為山地,20畝為菜地。根據工程規模、工程施工特點,經分析平衡安排,建筑總工期為二年,主體工程施工從第一年7月~第三年6月,以渠道為施工關鍵。
4工程投資估算與經濟分析
4.1工程投資估算
依據為廣東省水利廳2006年1月的《廣東省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概(估)算定額(試行)》、《廣東省水利水電設備安裝工程概(估)算定額(試行)》和廣東省水利廳2006年1月的《廣東省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概(估)算編制規定(試行)》,計算得:本工程估算總投資為3447.395萬元,其中建安工程費為2594.833萬元,設備購置費52.45萬元,獨立費用405.23萬元;水土保持專項投資為98.68萬元;環境保護專項投資為52.0萬元。
4.2經濟分析
尖背灌區改造工程整個建設施工期安排為2年,運行期40年,社會折現系數IS取8%。由于該項目屬加固改建工程,因此,費用及效益均采用增量進行,即只對加固改建增加投資及增加的年運行費和加固改建后的新增效益進行評價。
4.2.1財務分析
尖背灌區改造工程效益為灌溉效益,體現在社會效益上,其投資以國家投資為主,年運行費用即經營成本包括管理人員工資、福利費、工程維修養護費、其它費用等為61.66萬元,主要由地方財政負擔。本工程項目可維持工程的正常運行,財務上是可行的。
4.2.2國民經濟評價
本工程加固改造后可新增灌溉面積0.2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1236萬畝。根據統計,尖背灌區工程改造前灌溉保證率較低,其水田糧食產量約為380kg/畝,尖背灌區工程改造且效益發揮后,其水田糧食產量增加到750kg/畝左右。尖背灌區工程改造前,新增灌溉面積0.25萬畝為望天田,其水田糧食產量約為200kg/畝,改造且效益發揮后,其水田糧食產量增加到750kg/畝左右,國民經濟灌溉效益按照前后對比計算,其分攤系數取30%,糧食按現市場價3.0元/kg計,則總灌溉效益為580.90萬元。經濟評價指標計算成果如下:EIRR=16%>IS=8%ENPV=2578萬元>0EBCR=1.77>1。因此,本工程國民經濟評價指標滿足要求,且項目具有較強的經濟抗風險能力,經濟上是可行的。
5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