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40:14
序論:在您撰寫課程建設調研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生物技術;課程體系
1 課程建設調研的目的
德州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是2000年新建的專業,具有生物科學和生物化學等學科優勢的生命科學類專業,我們按照為社會培養厚基礎、強能力、寬適應的合適的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指導思想,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在專業建設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構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關鍵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課程建設涉及到教育思想觀念、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教學條件等多方面的內容,課程建設直接體現學校的教學水平,并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為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更加規范、有序地開展課程建設工作,根據教高[2007]1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高[2007]2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精神,為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徐州師范大學大學和淮陰師范學院等院校本科生課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2 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
通過調研各個學校本科生課程建設情況,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基本框架達成共識:
2.1 畢業總學分=課程(包含實驗課程)總學分+畢業綜合實踐環節總學分=150~180學分。
2.2 課程類型及學分比例?;A課程:50%左右
人文社科類(含政治、外語、計算機、體育等)占30%總學分。
自然科學類(數學、物理、化學、物理化學等)占25%總學分。
專業基礎課:根據各個學校的專業特色來決定,占20~30%總學分。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微生物學及實驗、生物化學及實驗、遺傳及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實驗、細胞生物學及實驗
專業課:根據學校的專業特色來決定,占20%左右總學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等課程。
2.3 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覆蓋面。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覆蓋面包括微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遺傳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細胞工程實驗、基因工程操作實驗、生物工程下游技術實驗。
3 我校生物技術課程建設的現狀
3.1 開設適合我校特點的課程教學模塊。根據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生物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具有較扎實的生物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系統的生物技術理論與實驗技能,了解生物技術領域的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能在工業、醫藥、食品、農、林、漁、環保、園林等行業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同時適度培養專業專業基礎型、復合型人才。我們設計了5個選修教學模塊,分別是食品科學與營養模塊、現代生物學模塊、生物制藥模塊、農業生物技術模塊、生物教育模塊。
4 課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關鍵詞:中職;精品課程建設;啟示
以精品課程帶動特色專業發展,推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開發、利用優質教學資源,促進教學手段、方法改革,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近兩年來,上海市中職學校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廣受推崇。為加快我省示范校的建設步伐,提高示范校的建設質量,2012年3月8-11日,廣東省職業教育學會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組織廣東省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示范校創建學校代表,到上海調研上海市中職學校精品課程開發、教學資源庫和數字化校園建設情況,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調研工作的組織實施
(一)調研的范圍與重點。
這次到上海進行調研,主要是了解當地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重點調研上海中職學校在創建示范性學校中和企業如何合作,建設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通過調研,借鑒上海中職學校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經驗,深化我省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建設有我省職業教育特色的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促進我省職業學校信息化和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建設,推動校企深層次合作,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健全課程建設實施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
(二)調研的組織與方式方法。
本次調研活動由廣東省職業教育學會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組織,全省11所在建示范校的正、副校長、教研主任、專業骨干教師和專家一行39人參加了調研活動。
二、上海市中職學校的精品課程建設
(一)政府重視、科學引領,為中職學校的課程改革提供了保障。
本次調研的三所學校都是面向現代服務業開設專業的學校,學校不大,都能體現上海中職學校的海派特點,即學校小而精,專業少而專,與廣東中職學校規模龐大、學校專業覆蓋面廣形成鮮明對比。三所學校專業建設特色鮮明,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建設成效顯著,信息化教學程度高,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學生在全國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在多個競賽項目中拔得頭籌。三所學校是上海市中職學校的縮影,辦學各具特色,在特色發展中所體現出的開放的教育眼光、科學的發展思路、領先的教學質量、快速的發展步伐、現代化的教育裝備,應該得益于上海市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據了解,上海市在2009年出臺了《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全面提升教學質量行動計劃(2009-2013年)》,該《行動計劃》中的首要目標和任務就是:“專業結構布局進一步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基本建立比較完整的專業建設工作機制?!蓖瑫r,將“加強專業品牌建設”和“發揮課程改革實驗校和職教集團的作用”列入保障措施。
(二)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引領,重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材體系。
課程建設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加強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是職業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工作。上海課程改革的推進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滿足學生生涯發展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其目標是重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材體系,即建立反映上海特點、時代特征、職教特色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材體系。
上海中職教育的課程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而精品課程的建設作為課程建設的引領,更是做出了上海的特色——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設精品課程。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上海市精品課程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流程圖》等規范性、技術性文件。由政府出資,組織由學校、專家、企業等人員組成課程開發團隊,開發的這些專業建設標準全部以職業生涯發展為方向,以工作任務為依據,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典型產品(服務)為載體,以職業技能鑒定為參照。課改的重點和突破口是構建以任務引領型課程為主體的專業教學課程框架,以工作任務為線索的引領型課程是根據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工作情景來設計課程,同時以立項撥專項經費的形式,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開發精品課程,調動中職學校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精品課程的建設理念是以任務引領為導向、資源建設為中心、質量提高為目標。
在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中,由企業開發適用、易用的建設平臺,讓大部分教師都能參與課程建設,建設過程分兩步走。第一步形成校本課程,第二步是針對有特色、難度大、已立項的精品課程,由企業和教師合作共建,教師出設計方案,企業通過信息化去實現,讓專業人做專業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給予了雄厚的資金支持,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上海長期堅持課改的必然結果。上海市中職學校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體現了科學性、先進性,具有示范推廣作用,上海市中職學校的精品課程是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職業生涯發展有重要價值的優秀課程。
(三)產教結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為精品課程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
上海中職學校精品課程的建設得到了企業在技術上的大力支持,比如上??萍脊芾韺W校與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融合模式,體現了校企深層次的合作方式,實現了學校、企業共贏。產教結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創新點體現在:
(1)教學方式: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實踐“做中教,做中學,學中做”的教法創新,積極探索“融入式”人才培養新模式,按照企業及行業標準以真實商戰環境進行實踐教學。(2)師資雙向培養:學校教師進企業,以技術團隊的身份參與項目;企業技術骨干在真實項目中帶學生實習實訓,參與廠商培訓項目。(3)學生實訓:直接使用行業標準培訓,將工作服務過程滲透進學校實際教學,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參與真實的管理與服務。(4)教學產品合作開發:根據學校教學要求和發展規劃開發新產品,來源于教學使用于教學,并通過實際使用推進產品優化(5)合作成果推廣:目前已把合作開發的多個軟件轉化為商業技術成果,11項產品獲得軟件產品登記證和著作權證書,并在上海及全國范圍內幾十所學校得到應用。
在校企融合模式下,企業產品理念先進、貼合用戶需求、服務響應及時,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同時也為企業擴大了收益;專業教師團隊技能得到了鍛造提升;學生在真實的商業實訓環境中掌握了知識和技能;教學模式創新、開發出了系列理論實踐一體化專業課程;這些共同促成了學校、企業、客戶、教師、學生、家長六方受益的喜人局面。
(四)精品課程的建設,推動了學生技能競賽。
從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已連續舉辦五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其競賽規格一年比一年高,參賽人數和項目設置一年比一年多,社會影響一年比一年大,“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正在形成。
上海市中職學校近年來在全國技能大賽的成績一直名列前矛,與上海市對技能競賽的重視是密不可分的,上海市由市教委、人力資源保障局、教育發展基金會、教學研究室等部門每兩年組織一次中職學校全員參與的“星光計劃”技能大賽,要求初賽全員參與,決賽隨機抽取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由學校指定推薦。這種面向全體的做法既保證了學校能挑選到優秀選手去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同時也促進上海各職業學校全體學生技能的提高。其次,對于在教學法大賽和技能大賽中有優異表現的學校給予承辦大賽的獎勵和建設精品課的獎勵,對于承辦大賽和建設精品課的學校,給予設備的投入和訓練費用的支持。據上?,F代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介紹,他們每年有三千萬的設備投入,正是因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學校的高度重視,該校在全國大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
三、啟示與對策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必須承認,粵滬兩地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上海中職學校兩年前已啟動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尤其是示范性學校,教育課程教材體系特色鮮明、價值突出,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有體會才會有反思,有反思才會有提高,通過這次調研,結合我省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劃,筆者認為,在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建設方面我們應該做好:
[關鍵詞] 高校創業教育;創業課程現狀;創業課程問題;課程建設對策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4)01?0111?04
一、調研的目的與方法
近年來我省努力推進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積極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是相繼印發了《河北省教育廳關于全面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意見》《河北省教育廳關于轉發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完善了我省高校創業教育工作體系;二是評選出9所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并給予每所示范學校10萬元的創業扶持資金,發揮示范學校的帶頭作用,推動全省高校創業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三是加強政策宣傳,組織大學生自主創業典型事跡報告團進校宣講,編寫《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實用手冊》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鼓勵和引導大學自主創業;四是舉辦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并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評選河北省大學生創業之星,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普及創業知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五是組織開展創業教育師資培訓,舉辦高校創業課程教學大賽,資助創業教育相關課題研究,不斷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理論研究水平;六是積極配合省就業服務局開展“創業幫扶工程”,認定省級定點服務機構,鼓勵和服務學生積極投身創業實踐活動。
二、調研的結果與分析
(一)創業課程的開設情況
為緊抓我省大學生創業教育薄弱環節,將創業教育課程建設作為重點調研課題,力求全面深入摸情況,實事求是找問題,創新思維求突破。設計并發放《河北省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開設情況調查問卷》,全省共回收了29所本科院校、15所獨立學院以及42所專科院校的問卷;組織20余所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負責人和授課教師,召開了河北省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建設工作專題座談會,研討創業教育課程在各高校的開設情況,以及創業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廣泛征求改進創業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深入北京等實地考察、學習知名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建設情況。
在省教育廳的積極推動下,部分高校已通過選修課或必修課的形式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石家莊經濟學院、燕山大學、河北金融學院等創業教育示范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初步經驗。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的85所本??圃盒V?,有28所院校將創業教育課程作為獨立課程開設,占到33%;51所院校將創業教育課程作為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某一章節講授,占到51.6%。其中,47所院校將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必選課,17所院校將創業教育課程作為選修課開設,另外還有部分院校通過專題講座、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創業教育,初步滿足學生的創業指導需求(如圖1、圖2所示)。
圖1 是否開設創業教育課程
圖2 創業教育課程開設形式
(二)機構設置與經費投入
我省創業教育工作起步較晚,各高校在創業教育機構設置和資金投入方面較為欠缺。在調查的85所院校中,69%的高校還沒有成立專門的創業教育教研室,也沒有設立創業教育專項資金(如圖3、圖4、圖5所示)。85所高校中僅有31%的院校設立有創業教育專項資金,但資金投入相對較少,10萬元以下占到了62%,僅有5所高校的經費投入在30萬以上,和兄弟省市的高校投入相比明顯不足。
圖3 學校是否成立創業教育教研室
圖4 學校是否設立創業教育專項資金
圖5 創業教育資金投入
(三)師資配備
創業教育對師資要求較高,要求教師既具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創業經驗,從目前河北省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師資情況看,兼具這兩種素質的師資十分缺乏,師資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專職教師、就業工作人員加輔導員的師資組合形式占到了整個創業師資隊伍的絕大部分(如圖6、圖7所示)?,F有的師資隊伍,絕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業理論知識和創業指導實踐培訓,對企業經營管理知之甚少,缺乏創業實戰經驗,沒有企業工作經歷,很難保障教學實際效果。
圖6 創業教育師資情況
圖7 創業實踐指導教師構成情況
(四)課程設置
1.缺乏系統的課程設置體系
創業教育作為一門新興課程,還沒有形成相應的學科體系。多數高校沒有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隨意性較大,課程內容缺乏系統,開課形式也不拘一格。調查顯示,我省15%的院校創業教育以講座的形式開設,60%的院校將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一部分講授,40%左右的院校采取了分學期、分階段開設創業課程的方式,課程之間缺乏連貫性,不能滿足學生系統學習的需要。
2.課時量明顯不足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我省40%的高校創業課程的課時量都在5課時以內,課時量明顯不足(如圖8、圖9所示)。2012年教育部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規定,本科院校需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不少于32學時的“創業基礎”必修課,目前來看,我省差距甚大。
圖8 創業教育課程開設課時
圖9 創業教育課程開設學期安排
3.課程重理論缺實踐
由于課時嚴重縮水以及師資配備不足,我省大部分高校創業課程還停留在課堂知識傳授這一層次,主要以理論講解為主,缺乏創業技能的培養、真實的創業體驗和實踐。課程內容多為創業概論、創業精神、創業者素質等理論性內容,涉及到創業技能培養的較少,更談不上真實的創業體驗和實踐,難以實現創業教育的課程目標。
(五)教材建設
目前,我省創業教育教材建設還相當薄弱。在調查的85所高校中,26所高校選擇了外購教材,13所高校使用的是教師講義,甚至個別高校不使用教材(如圖10所示)。這表明目前我省在創業教育理論研究上較為欠缺,符合本校專業實際和學生實際的高質量教材較少,這必將影響到創業教育教學效果。
圖10 創業教育課程使用教材
三、進一步推動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建設的對策
(一)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創業教育的組織領導
各高校要跳出“就業觀”和“學科觀”的局限性,充分認識到創業教育對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將創業教育教學納入學校改革發展規劃,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評估指標體系;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由主管校領導掛帥,成立由相關職能部門組成,創業教育教師、創業指導專家和企業成功企業家參加的高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整合學校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全面推動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指導工作;要加大對創業教育的投入力度,設立創業教育發展研究專項資金,切實推動創業教育課程建設。
(二)設立專門機構,具體推動創業教育的組織實施
創業教育課程是實施創業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要將創業教育與學校辦學定位相結合,與人才培養質量相結合,與河北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著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必須倡導各高校成立創業教育教研室,具體負責制定創業教育教學計劃,修訂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研究,確保創業教育課程順利開展。通過創業教學的開展,在廣大學生中普及創業知識,樹立創業理念,提高創新能力,真正將創業精神內化于學生成長意識之中,提供最強有力的“創業遺傳密碼”。[1]
(三)構建培訓體系,不斷提高創業教育師資水平
創業教育的深入實施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加強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既有創業教育理論水平又有相應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是我省高校創業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要進一步開展創業教育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創造條件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彌補教師創業、從業經歷的不足,提高創業教育實踐指導能力;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資源,聘請企業界人士任兼職教師,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制定創業教師考核標準和激勵措施,引導更多的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積極投身創業教育教學工作。
(四)強化教材建設,引領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建設穩步發展
優秀的創業教材是創業教育課程順利開展的關鍵。我中心已經開始謀劃編寫我省首部創業教育的統編教材《創業教育實務》,目前已經完成了專家論證,確定了編寫大綱,有望在年底前出版。在此基礎上,還要陸續醞釀編寫創業基礎課程體系的核心課程教材,包括《創業商機》《創業企業的戰略》《創業財務管理》《創業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業企業管理》等。在統編教材的同時,還要大力推進高校創業教育教材建設,鼓勵高校自編或引進國內外高水平教材,逐步在全省構建高水平的創業教育教材體系,從而不斷提高創業教育課程的“專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為廣大學生掌握完善的、扎實的創業理論知識體系提供基礎服務與保障。
參考文獻:
[1] 郭鵬.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導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現狀的調查[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5):150-155.
附表1 河北省創業教育開展情況調查表
項目/分類及樣本數(所) ??圃盒?2 獨立學院15 本科院校29 合計86 百分比%
1、學校當前是否開設創業教育課程
A.作為獨立課程開設 8 5 13 26 30
B.作為職業指導課程中的某一章節講授 32 8 15 55 64
C.未開設 2 2 1 5 6
2、創業教育課程開設形式
A.必選課 27 8 15 40 46.5
B.選修課 6 2 12 20 32.6
C.專題講座 9 3 2 15 20.9
3、創業教育課程開設學期安排
第一學年 6 3 7 16 18.7
第二學年 27 5 20 52 60.5
第三學年 13 10 18 31 36.1
第四學年 2 12 14 16.3
4、創業教育課程開設課時
A.5課時以內 17 7 11 35 40.7
B.5-10課時 9 2 2 13 15.1
C.11-15課時 2 1 1 4 5
D.16-20課時 3 1 8 12 14
E.20課時以上 9 2 5 15 17.4
5、創業教育課程師資情況
A.專職教師 24 5 12 41 47.7
B.就業工作人員 29 12 21 62 72.1
C.院系輔導員 19 7 17 43 50
D.校外兼職人員 15 4 6 25 29.1
6、創業教育課程使用的教材是
A.外購教材 12 3 12 27 31.4
B.學校自編教材 21 7 12 40 46.5
C.任課教師講義 6 3 8 17 19.8
D.不使用教材 1 0 1 1.2
7、學校是否成立創業教育教研室
A.是 12 4 12 28 32.6
B.否 28 9 13 50 67.4
8、學校是否設立創業教育專項資金
A.是 10 4 13 27 31.4
B.否 30 9 13 52 68.6
9、創業實踐指導教師構成情況
A.專職教師 20 4 8 32 37.2
B.就業工作人員 28 12 22 62 75.6
C.院系輔導員 22 9 18 49 57
D.校外兼職人員 11 5 9 25 29
10、設有創業教育資金(單位:萬元) 137 校均:3.26 55 校均:3.67 253 校均:8.72 445 校均:5.17
一、電子行業的社會背景和行業背景
我國是電子信息產業大國,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對于湖南而言,電子產業也是一個支柱產業,長沙更是將電子產業作為主要的龍頭產業進行優先發展,涌現出了威勝電子、長城信息等一批在全國都有影響的企業。應該說這樣的市場對電子應用專業中職類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對企業進行過調查,威勝電子根據其生產能力和市場份額,僅2008年需要電子類的各層次的人才近400多人,而實際企業在市場上招聘的人才不到300人,尤其是生產一線工人,更是缺額很大,對企業產生不良影響。
二、我校電子專業現狀
我校電子專業開設于1986年,20多年來為市場培養了3000多名電子行業的專業人才,學校有各類電工電子實驗室10多個,開設的專業課程包括《電子技術》《電工技術》《電工技能》《音頻技術》《視頻技術》《電子CAD》《單片機》《傳感技術》等。根據目前的市場而言,有些課程很有必要,有些則已經過時了,關鍵是有的知識點并沒有針對真正的市場即企業的需求設置。而企業的需求是什么呢?來看看我們的企業吧。
三、長城電子信息公司凱杰公司對公司各方面人才的要求
長城電子信息公司凱杰公司是一家電子行業的上市公司,2011年5月21號到29號我們20多位電子專業的中職老師對該企業進行了為期9天的調研和實習,以下有關資料由生產管理部楊理勝經理和駱曼主管提供。
IPQC人員的職責要求和能力要求
1.崗位名稱:IPQC人員
2.崗位作用:對全公司范圍內所有過程的產品品質進行管制
3.目標和目的
確保全公司范圍內所有過程的產品品質受控
4.崗位職責
(1)過程控制
①按檢驗規范和作業指導書及相關文件要求對車間的半成品、在制品進行抽檢;
②對所有過程影響產品品質的一切要素進行管制,如防靜電管制,生產環境溫濕度管制,烙鐵溫度管制等;
③有權對影響產品品質的所有過程工藝進行管制。
④發現過程品質異常,及時反饋給技術、生產、品質部的工程師或主管。
⑤協助所在班組開展自檢、互檢工作,并負責產品檢驗標準的宣貫。
(2)工序管理
①為確保產品質量,上一道工序轉下一道工序,未達到IPQC控制目標的產品;IPQC有權判定產品NG;
②對試產和量產的產品品質稽核,
③對生產過程的維修板、掃尾補料板進行重點管制,確保品質受控。
(3)檢驗記錄
①做好IPQC檢驗記錄和報告。
②每小時確認各工序的質量情況并簽名確認。
(4)檢驗設備的管理
檢驗設備
(5)IPQC區域的7S
做好IPQC區域的7S,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5.關鍵技能與知識
電子或管理相關專業
中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6.關鍵績效指標
過程批不合格次數=0次
關鍵詞: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校本課程;學校發展;學生需求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5-0016-04
一、調研背景
2010年4月,為全面了解河北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一年來的發展現狀,客觀分析影響和制約高中教育發展的困難和問題,找到我省高中教育進一步提升與發展的策略與思路,河北省教科所高中課改工作小組結合國家哲社一般課題“省級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在全省進行了一次比較系統的問卷調查并撰寫、發表了系列研究報告。普通高中校本課程建設是本次課改的亮點,也是調要內容之一。兩年過去了,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普通高中校本課程實施的情況如何?學校、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程度如何?學校開設校本課程的目的是否適合學校的發展、學生的學習需求?為連續跟蹤高中校本課程建設的真實情況,2012年春季,又在全省范圍內作了第二次問卷調查。
為了使調查能全面反映全省普通高中學??陀^現實,獲得比較真實可靠的材料,在調查過程中,調查組仍采取分層整群抽樣法,調查范圍包括全省11市,每市選取10所省、市示范性高中、城市普通高中及農村普通高中,回收問卷1314份,有效問卷1314份。
二、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整體情況
1.學?;厩闆r
在第二次問卷中,增加了對學校規模的調研?,F有各年級軌制,5軌以下5.56% ,5~10軌17.81%,10~20軌44.67%,20軌以上31.51%;
(注:比例累計大于或小于100%,是因為有重復選擇或漏選,以下同)
2.教師基本情況
3.教師對新課程的認知情況
4.教師與外界交流情況
(二)普通高中校本課程建設情況調研的主要結果
在第一次問卷中,我們側重設置了關于校本課程表層的一些問題,諸如開設校本課程的情況、主要內容、開況、評價方式等。第二次問卷我們著力設置了一些校本課程內涵的問題,目的是了解高中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知程度,調研發現:
1.對校本課程內涵的認識
在所有問卷中,有75.42%的教師認為校本課程是新課程計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15.53%的認為是使用學?;蚪處熥约壕帉懡滩乃系恼n程,5.25%認為是上級主管部門布置下來的一項工作,4.72%認為校本課程等同于選修課程。
2.對開發校本課程價值的認識
有62.33%的教師認為校本課程開發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課程,19.33%的認為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改變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課程觀念,19.03%的認為開發校本課程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1.37%的認為通過開發校本課程能夠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在第一次問卷中,教師對校本課程僅限于有著良好的開設愿望等表層的認識上。以上問題的調研結果表明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和努力,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課程觀念發生了變化,認識到校本課程是新課程計劃的必要組成部分,國家力圖通過這種形式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也逐漸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是新的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改變了以前學校、教師在課程開發中完全被動、接受的角色,在原則上肯定了學校和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的權力和地位。
3.對校本課程特色的認識
有86.99%的教師認為適合學校與學生實際的校本課程具有特色性,有4.19%的認為與別的學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課程才有特色,有8.83%的教師表示不清楚。
4.形成校本課程特色的條件方面
有81.43%的教師認為需要學校辦學理念明確,全校上下達成共識,有13.62%的認為學校有良好的校風傳統是重要條件,有4.41%的認為學校有悠久的歷史很重要,有2.28%的認為學校應該有良好的聲譽。
5.成熟的校本課程應具備的特征
有47.41%的教師認為必須有確定的名稱、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有31.89%的認為需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19.94%的認為需要有專門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13.85%的認為需要有固定的任課教師和教學時間。
6.好的校本課程的認可度
有59.82%的認為應該得到學校領導滿意,受學生的歡迎,有31.43%的認為教師愿意而且能夠承擔該課程的教學,11.19%的認為應該得到家長和社區人士的支持,4.57%的認為應該得到專家的認可。
以上問題表明,目前大多數教師已經把適合學校與學生實際看作是校本課程的重要指標,而彰顯校本課程特色的關鍵在于學校辦學理念的明確;了解到校本課程所具備的外部條件及內部機制,思考并醞釀著衡量校本課程質量的標準。這些都說明在新課程實施中,學校、教師已逐步領悟到校本課程的價值所在,體現出廣大教育工作者在開發校本課程中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7.所在學校是否有計劃地組織實施校本課程
8.所在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對課程資源的利用
44.06%的教師認為校本課程利用了學校的教學設施,30.97%的認為利用了本地區的風景名勝、民俗風情,有18.72%認為利用了當地的文化設施,14.76%認為注重了學校的歷史傳統。
9.所在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的工作
有63.55%的認為學校為開發或完善校本課程組織過相關的教研活動及課程展示,22.37%的認為學校有專門的校本課程的教材和其他學習資料,7.84%的學校成立了專門的校本課程開發部門,有7.76%的認為學校有比較成熟的校本課程。在第一次的調查中,有80.08%的學校僅提供了相關的校本課程理論培訓及教師專業知識培訓。
10.所在學校對校本課程實踐情況的考查方式
有46.96%采取了檢查教師的教案及相關資料的方式,有29.98%的采取了任課者說課、專家或同行評課的方式,22.22%征求了學生的意見,2.74%的聘請專家學者予以評估。
11.所在學校對已開發的校本課程采取的評價措施
有57.76%的學校管理者及相關人員對課程進行評價,17.66%的組織教科研機構、高校等專家進行評價,14.31 % 還沒有進行相關工作,有11.19%表示不清楚。
12.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主要困難及原因
有47.11%的表示教師缺乏足夠的時間精力,有31.2%的認為缺乏經費及相關的資料,21.23 %的認為缺乏課程開發的知識和技術,5.56%的認為缺乏規范的評價。在第一次的調查中,因為課時不夠的占43.71%。因為教師沒有精力完成的占37.46%,因為學校領導不重視的占18.83%。
13.目前是否有能力開發校本課程
有52.36%的教師表示有能力,有25.8%的表示沒有能力,不清楚的占21.39%。
調查發現,經過努力,有60%的學校能夠有計劃地實施校本課程,有近20%的學校嘗試開設校本課程,相比上一年提高了30%;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幾乎都體現出地方化、多樣化特色;開發校本課程的學校基本上以本學校的教師為開發主體,部分學校能夠按照規范的程序開發校本課程,表現為有專門的校本課程開發部門,有相應的教材或學習資料,組織過相關的教研活動及課程展示等工作,注意了課程資源的利用,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校本課程;并通過檢查教案及相關資料、說課評課、征求學生意見、專家學者評估等形式,對開發校本課程的實踐過程及其效果進行監控。但是在校本課程實施中,不少學校也遇到了教學精力有限、課時安排緊張、教學硬件不足,缺乏校本課程的專業提升等困難。其中還有近五成的教師對自己開發校本課程的能力估計不足,也導致了校本課程的研發質量、實施程度在淺層次、學科化、趨同性徘徊,這說明了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雖然提升了,但真正實施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和差距。
三、對策與建議
(一)提高校本課程意識,促進課程走向民主
從這兩次問卷的整體情況看,涉及到的學校規模、類型基本一致,參與問卷的教師基本情況也大體相似,教師對新課程的認知情況及對外交流信息、學習的機會大大增加了,這是新課改帶來的喜人變化。
當前,廣大學校及教師已經對校本課程內涵有較高的認識,認識到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提高學校知名度,改變教師的課程觀,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最終為學生個性化成長搭建平臺。但仍有一些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開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認為開設校本課程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甚至某種程度上還會“干擾”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影響教學質量和升學率。因此,對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缺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些學校雖然開發實施了校本課程,但課程開發的功利性過強,為了落實教育行政部門的目標要求,簡單照搬他校的課程,套用他校的經驗,而不是考慮如何發揮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有些學校雖然意識到了開發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但在開發過程中卻沒有充分研究本校學生的實際,只是從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角度考慮校本課程的設置和內容,致使校本課程開發以學科類拓展為主,開發課程單一;一些教師表現出課程參與意識模糊、知識儲備不足、課程開發能力欠缺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校本課程的發展,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作用十分有限。
教師專業發展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話題,加強教師課程開發能力應該是今后較長時期內的攻堅工作。課程開發能力既包括教師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二次開發的能力,也包括教師編制校本課程的能力。目前,教師的課程工具意識很強,他們認為新課程就是新教材,教學才是課程的核心。為此,有必要更新教師的課程觀念,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校本課程開發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可根據學校和學生的需要開發多樣化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更能針對社區、學生的差異性,有助于社區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提高課程質量和社會的滿意程度。因此,校本課程開發又不是局限于教師本位的課程開發,它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即校長、教師、專家、學生、家長以及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的過程。教師通過開設校本課程的實踐來了解校本課程,并在設計和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提升課程意識,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增加學校發展內涵,最終實現讓學生參與,促進課程走向民主。
(二)確立合理的校本課程開發機制,彰顯學校特色
在高中階段,創辦特色學校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從外延發展到內涵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均衡教育、優質教育的需要。學校的發展不可能僅由考試分數、升學率、硬件設施等指標來體現,學校的內涵和文化品性應該是其靈魂和核心。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既是挖掘和展現已有學校文化的過程,亦是進一步改造并提升學校文化的過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鼓勵高中學?!稗k學模式多樣化試驗,開發特色課程”,因此,提高學校的辦學品位和綜合競爭力,探索個性化、特色化辦學模式,是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是學??沙掷m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開發校本課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課程的實踐過程,也是不斷思考、探索并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過程。
在很多高中對特色、多樣化還無從下手甚至充滿質疑時,河北省宣化一中的特色課程的發展已進入深水區。學校積極探索國家課程校本化,如通用技術課程與當地企業聯合開設,通過常態化的實踐學習,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的重要性,通過簡單的實際操作,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還實施校本課程常態化、開展校本課程開放日活動、實行校本課走班制等嘗試。薛桂鳳老師開發的校本課程《生活中的化學創新實驗》中《利用粉筆改進五則高中化學演示實驗》一課,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化學實驗創新比賽榮獲一等獎;心理主題活動、書法、地域文化概覽、走進名著、詩歌中的地理知識、利用“幾何畫板”進行探究式學習、數碼攝影技巧等校本課程都體現了教師的創造性;目前已經印刷成冊并已投入校本課程開放日活動的試驗校本教材27種,有5種校本教材已經公開出版。一個個鮮活的主題課程,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更激發了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熱情,使學校擺脫了“千校一面”的窘境。
一位校長說過“教師教的改變和學生學的改變是特色高中轉型的關鍵點。學校多樣化、特色化的目的是為學生發展服務。在此基礎之上,學生的學習素養得到不斷提升,反過來再看高考,不過是一件簡單的事?!毙1菊n程作為一種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并列的課程形態,課程的開發主體、開發模式等不同于國家或地方課程,需要一種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協商的課程開發制度,這對于學校文化的重建無疑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各級教研機構要切實研究校本課程,加強引領,采取先推進后規范或分步推進的方式推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
工作性質決定了各級教研人員既對基層學校和教師有著較為清晰的了解,又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因此可以為基層學校和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但長久以來,教研人員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幫助教師如何教學,并沒有真正關注課程。調研發現,我省一些高中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對于開發校本課程有著很強的積極性,并有一定的基礎和實力,開發出一系列校本課程,如石家莊一中的《校園文化教育》《熱土風流》《體悟生命》,邯鄲春光中學的《峰峰鄉土文化》,保定三中的《歷史上的女數學家》《寶石鑒定》《文字溯源》,衡水中學已開發的校本課程有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科技探究類、學科知識拓展類、生活技能類、傳統文化類、生命教育類等8大類95門課程,如《大學專業與職業介紹》《走近衡水湖》等等。各級教研機構的教研人員應以此為契機,深入研究和把握校本課程的內涵,逐步規范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工作,按照三級課程管理的要求,明確省、市、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中的不同職責;同時加強對當地校本課程的研究,積極支持和引導學校自主開發校本課程??蛇x擇部分學校作為試點,分層推進,同時組織校際間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和補充。在此基礎上再尋找校本課程開發的規律,確定共性問題,提出管理意見,并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逐步形成各學校的辦學特色,最終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實現教育公平。
(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健全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加強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管理的督導檢查,促進校本課程的落實
通過建立健全校本課程管理制度,可以推動校本課程建設從自發走向自覺,從零散走向整體,從個別經驗走向系統規范。建議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以保證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工作科學、規范、有序地推進。如校本課程的培訓制度、校本課程的申報與審議制度、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工作的評比制度、校本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制度等。
現狀
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實施。平昌縣自1998年開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來,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陽光操作,動態管理,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目標。幾年來,全縣先后有167160人次得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共發放低保資金5400余萬元。目前,全縣城市低保對象在冊6142戶16354人,累計月人均補差105元,占全縣非農業人口9.4%,其中下崗失業人員8178人,占51%;離退休困難職工72人,占0.4%;“三無”對象164人,占1.1%;特殊困難居民7931人,占47.5%。同時,通過年審和動態管理,全縣累計取消低保對象1673戶5126人。這項制度的建立,把“三無對象”、下崗失業人員和臨時性生活困難人員等城市生活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了低保,為社會穩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網”。
二、農村低保制度有效實施。2006年10月,平昌縣采取“先行試點、逐步擴面、全面推開”的辦法,先后在云臺、白衣、元山、駟馬、坦溪、涵水、江口鎮等七個鄉鎮進行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工作。按照“三榜公示”程序,確定農村低保對象15200人,并從當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救助,其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50元,實行差額補助,月人均補差為15元。2007年以來,根據縣政府《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意見》,按照“小范圍、低標準、重建制”的原則,將全縣農村年人均家庭純收入低于600元的困難對象均納入了救助保障范圍,尤其是將因災、因病、因殘等自然原因造成特困的農村居民、重點困難優撫對象、精減退職老職工、在國家或集體基礎設施建設中因公致殘人員,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幼、殘人員中不符合“五保”供養條件而又缺乏自食其力能力和生活來源的農村居民納入救助范圍。實行“分類救助、差額補助、動態管理、應保盡?!?。截止目前,全縣納入農村低保救助對象15746戶33564人,累計月人均補差30元。
三、社會救助工作穩步發展。一是建立了災情監控和救災探視制度,全面掌握了城鄉困難群眾生活動態,及時撥付救災資金,妥善安排了災民生活,有效地解決災區“三缺戶”的基本生活困難,實現了“四有三不”的救災工作目標。二是全縣建成社會愛心慈善超市2個,社會救助站1個,光榮院1所,陵園管理所1個,基本上形成了“四級管理、三級接收”的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網絡,在扶貧濟困送溫暖和抗震救災捐助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全縣已建成鄉鎮中心敬老院8所,今年擬新改建駟馬、響灘、望京3所鄉鎮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完成規劃立項等前期準備工作。同時,選址在西城新區管委會,擬新建4200平方米的社會福利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救災物資儲備倉庫,目前已完成規劃立項和前期資金籌措350萬元。
四、城鄉醫療救助全面覆蓋。根據縣政府制定的《貧困農民醫療救助試行辦法》和《城鎮醫療救助制度試行辦法》,縣民政局堅持本人申請、村社審核、鄉鎮審查、縣局審批的程序,實行三榜公示,陽光操作,按500—2500元的不同標準,實施分類救助、重點救助、大病救助,彌補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不足。2008年全縣實施農村醫療救助人平救助達到80.3元,城鎮達到83元。
五、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實施良好。2003年8月,自國務院《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實施以來,我縣及時轉換工作角色、積極轉變工作方式,由原來強制性的收容遣送轉為關愛性救助管理,突出自愿受助,六年多來,縣救助站共接待4300余名申請救助人員,對符合救助條件的760余名求助對象實施了救助。
問題
一、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從我縣目前的情況看,一方面,貧困群體的生活水平確實低下,生活困難的程度加劇,大多城市貧困家庭用于生活的支出比例較大,而且營養水平低下,衣著和日用品簡陋,住房條件差,困難家庭最怕過“三關”(生病關、孩子輟學關、年節關),并把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作新的“三座大山”。根據縣民政局2008年的調查,在城市有480余個低保對象家庭因重病、大病致貧,1800余名60歲以上老人未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其基本生活和醫療問題沒有保障,低保家庭中300余名孩子上學困難,2500余戶低保家庭住房達不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在農村,有1.2萬戶共4.5萬困難群眾無錢看病,0.6萬個家庭、2.3萬人住房困難,7.8萬戶困難家庭中的0.8萬余名子女上學困難,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衣食更無法保障。另一方面,現行的城鄉救助政策主要是針對絕對貧困設計的,這種救助標準明顯的存在保障范圍和項目有限,保障標準偏低,補助金額過低的問題,部分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難。
二、面臨新的形勢,社會救助的壓力增大。平昌縣城鎮貧困人口的主要構成是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涉及到的家庭人口數目較大。農村經濟發展環境脆弱,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拉大,部分已經擺脫貧困的農民仍有可能重新返貧,農村相對貧困人口也會增加,社會救助任務十分繁重。同時,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和社會救助制度不完善,具體執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救助對象確定難的問題。由于居民家庭收入無法準確確定,低保對象確定比較難,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對象界定也比較難。還有部分流浪乞討人員把乞討作為謀生、致富手段,不愿接受救助,給救助管理造成很大壓力。
三、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導致社會救助工作難度加大。平昌縣屬于典型的邊、遠、山國貧農業縣,自然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特別是農村,縣、鄉鎮、村投入救助的資金嚴重不足,主要依靠上級撥款維持,社會救助工作任務重、壓力大。隨著城鄉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工作的快速發展,社會救助范圍進一步擴大,救助項目和涉及的相關部門也隨之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與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相適應的支持保障體系。目前,我縣農村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工作中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暢、資金投入不足、監督措施不力、協調配合乏力等問題還比較突出。農村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地方財政困難,投入不足,制約著社會救助工作的發展。
對策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城鄉統籌,堅持協調發展、科學發展,是解決現實矛盾、推進工作有效開展的根本方法和唯一出路。為全面建立科學有序的社會救助體系,促進平昌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根據縣情和工作實際,談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確指導思想。建立城鄉社會救助制度,促進社會救助事業新發展,首先,要站在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科學發展的政治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加深對城鄉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制度在新的歷史時期重要地位和重要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其次,要從當前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社會結構轉型,失業人數擴大等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方面去思索,轉變思維方式,增強社會救助工作改革和發展意識,增強大局觀念和服務理念。第三要弄清當前城鄉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進一步認識,著重從政策法規、體制、機制、機構和隊伍入手,探尋新的對策,新的機制,新的模式。第四,加強城鄉社會救助理論研究和探討,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克服當前理論研究與實踐運行相對落后的窘境,研究出城鄉社會救助事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從理論上引導和深化城鄉社會救助的體系建設。第五,從城鄉社會救助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部分和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城鄉社會救助制度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城鄉特殊困難群體社會救助制度作為基礎,對社會保障體系進行重新定位。因此,完善我縣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的指導思想應定位在:政府推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
、整合協調、形成合力、逐步推進。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對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進行改革和發展,使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演進,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從分散向一體化發展,從隨意性、臨時性向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從政府獨撐向政府主導、社會積極參與轉變,逐步建立起完全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
二、確定工作目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通過改革創新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資源、規范救助行為、協調救助行動,形成以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生活救助制度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及災民生活救助、五保供養為輔助,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為補充,政府責任意識明確、部門整體協調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救助經費專項落實、工作機制運行順暢、特殊困難群眾分類受助、救助效率不斷提高,城鄉一體化、組織網絡化、管理社會化、保障法制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各項社會救助體系。
三、完善救助功能。多年來,為保證社會的有序發展,縣委、縣政府從維護人民利益和確保社會穩定的目的出發,對各類貧困對象,及時予以救助,維護了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但隨著各項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的收入分配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變化。城鄉困難群眾等弱勢群體人數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完善我縣城鄉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功能。要構筑以城鄉困難群眾生活救助制度為核心內容,以優待撫恤、社會互助以及醫療、教育、住房、災民生活救助、五保供養和司法等專項救助相配套的社會救助體系。在農村,要進一步建全、完善全縣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著重幫助困難家庭解決大病,重病的醫療問題。要立足于農村低保、災害救助、五保供養、對口支援、結對幫扶以及災區恢復重建等多種救助方式的統籌安排,科學銜接、相互補充、逐步建立設計和覆蓋農村各類困難群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和服務網絡,把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業有所就、失有所補、弱有所助和安居樂業的目標;進一步整合社會救助資源,滿足城鄉廣大特殊困難群眾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減少人際關系中的利益沖突,消除失落感和不滿情緒,化解因改革所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大局;營造團結和諧、平等互補的社會風氣,進一步培養全社會的愛心和慈善意識,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
四、建立工作機制。堅持開拓創新,形成科學高效的工作機制。一是政府主導。就是政府要負主責,一是要以政策創新落實救助工作機制。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規,安排人力、物力、財力和組織協調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規劃和建設救助設施等。二是要強化救助資金在財政預算中的剛性機制。要將社會救助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并按一定比例增長。三是發揮政策杠桿作用。政府要用政策杠桿引導社會力量更自覺的參與社會救助。主要是免稅,對社會捐贈實行全免稅或允許稅前列支。二是民政主管。作為主要負責事關民生、民權、民利的社會救助與福利等方面工作的政府職能部門,民政部門要認真組織指導經常性和臨時性的救助工作,推進部門間協作。要發揮社會救助地域性、綜合性、社會性的優勢,避免“交差點”和空白點,提高社會救助工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三是社會參與。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補充國家因財力原因導致的救助資金不足,增強救助整體實力,擴大救助覆蓋面。四是綜合協調。
雖然這幾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鄉客運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尤其是農村客運發展十分明顯,全市151個行政村,已有131個村通車,但與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與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還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強有力的協調工作機制;場站建設滯后;運力仍顯不足;資金難以落實到位;線路調整不夠及時;公交化改造進展不快。
為加速全市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建設幸福銅陵,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強領導,盡快建立城鄉客運一體化強力推進機制
成立以分管市長為組長的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定期例會制度,對涉及到多個部門才能辦理的事項,由領導小組負責統一協調處理;盡快制定出臺我市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實施意見,明確發展各年度目標和落實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學編制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規劃
按照“市、區、縣”一體化、“路、站、運”一體化原則,統籌規劃公路路網與客運站場,盡快構建一個以公路網絡為基礎、客運站場為節點、客運線路為通道的一體化城鄉客運網絡體系,使各種城鄉客運方式有效銜接,以實現客運資源共享和旅客“零距離”換乘。
(三)加快建設,全面改善城鄉客運一體化承載能力
一是加快路網建設。加快高速公路與干線公路、干線公路與農村公路連接線的工程進度,進一步完善“六縱六橫”的公路主體框架,在全面實現“村村通”的基礎上,優化改造農村路網,加強農村路網與重點鎮的連接,盡量形成閉合線路,構建主城區、城鎮30分鐘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飛地”)30分鐘至主(副)城區的一體化交通路網。二是加快場站建設。盡快在順安、縣城北等處選擇合適位置興建換乘中心;另增建3-4個農村客運站;同時加快市區至重點集鎮,重點集鎮與集鎮沿線的候車廳和招呼站建設。
(四)積極融資,努力保證城鄉客運發展一體化資金足額到位
在財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業改革的總體要求,鼓勵社會資本以合資、合作或委托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公交投資、建設和經營,利用實施特許經營制度,逐步形成國有主導、多方參與、規模經營、有序競爭的格局;積極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參與農村客運班線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由車籍所在市、縣、區政府出資收購班線。
(五)穩步推進,逐漸擴大城鄉客運一體化范圍
圍繞到2012年我市一主兩副城區和主要集鎮公交運營網絡全覆蓋的發展目標,穩步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加大投入,徹底更新破舊車輛,增加車輛數量,逐漸將我市萬人擁有公交車數量提高到與馬鞍山、蕪湖相當的水平,及時調整線路布局,加快農村客運的公交化改造,爭取東部城區早通公交車,農村公交逐漸向鐘鳴、東聯、胥壩、天門、灰河等5個主要集鎮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