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0:54:20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科學課程規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課程規劃一般指的是國家課程規劃或專業、學科課程規劃、教材編制專家的課程規劃、學校課程規劃及教師課程規劃,等等。本文提出校長課程規劃這一概念,既與以上概念相聯系,又與它們相區別。首先,校長課程規劃與以上各種課程規劃同屬于一個概念和行為系統——課程規劃,它是在國家課程規劃的框架中和指導下進行,包含了教材編制專家的課程規劃的實踐方案,是學校課程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課程規劃的對象和方向。其次,校長課程規劃又與多種課程規劃存在著行為主體和任務指向上的根本差異。例如,國家課程規劃的行為主體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及相關專家,任務是制訂全國范圍內某一類別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要求、評價要求等基本內容;而校長課程規劃的行為主體是學校的校長和主管課程、教學的副校長,任務是規劃本校的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資源和課程發展。
當前,學校施行的課程規劃,除了校長課程規劃,還有學科組課程規劃、年級課程規劃和教師課程規劃。它們與校長課程規劃共同構成學校課程規劃。校長課程規劃為學科組、年級和教師個人的課程規劃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框架。因此,在有的研究文獻中所闡述的學校課程規劃,如果用校長課程規劃一詞替代會更為恰當,因為它們并沒有將學科組、年級和教師個人的課程規劃包括進去。
校長課程規劃,首先包括校長對學校層面的課程實施和發展做整體性規劃,也包括校長對某類課程甚至某門課程的實施與發展進行規劃。在這兩個層面的規劃中,前者是宏觀的、整體的,后者是微觀的、個別的。一般情況下,后者服從于前者。但是,當后者從質和量兩方面有突破性發展時,它又有可能帶動前者的變革。
研究者們一般將學校課程規劃界定為對學校的課程設計、實施、評價進行全面的規劃。本文認為,作為校長課程領導的第一步,校長課程規劃重在課程方向的整體把握、課程體系的全面構建、課程資源的總體分配和確定課程評價的基本模式,旨在為課程的具體實施提供目標和基本框架,而不是指向學期課表的具體安排、課程的實施、教學的日常監控與管理、評價制度的具體建立與操作等。
二、加強校長課程規劃的必要性
1.校長課程規劃是三級課程管理制度的必然產物
校長課程規劃是新課程實施的本質要求。在原有的課程管理體制下,學校課程體系是既定的、靜止的、封閉的,學校的任務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而在新的三級管理體制下,學校課程是“既定課程+待定課程”——待定課程需要由學校填補和開發;課程是動態發展的——不僅校本課程處于不斷的優勝劣汰的發展過程,即使是國家課程,也處于一種持續性發展的狀態;課程是開放性的——校本課程對學校開放、對教師開放、對社區開放,國家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校開放、對教師開放。例如,從國家課程的模塊來說,學校有權自主選擇選修模塊,安排各模塊的學習順序;從教學內容來看,參考教材的單元內容主要是提供知識的點和線,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基礎補充豐富的細節材料和拓展材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基礎,自主安排單元進度??梢?,新課程下,學校、校長、教師有了更多的課程決策權,與此相隨的則是對他們的課程決策能力和強烈的責任意識的要求。
在這種分權的、動態發展的、開放的課程框架下,課程規劃成為了學校課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其中,校長作為學校教育的掌舵者和責任人,必須承擔起規劃本校課程的主要職責。這項職責既包括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落實,也包括對校本課程的規劃。這項新的職責要求校長必須用現代課程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掌握課程的基本內涵、學校課程的應有類型、各類課程的教育價值、課程有效實施與良性發展的基本規律等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包括課程規劃在內的課程領導能力。
2.校長課程規劃是打造辦學特色的必然要求
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辦學風格。只有當學校擁有一定的課程決定權時,學校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辦學風格。因此,三級分權的課程管理體制為學校的特色化辦學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與此同時,特色化辦學成為我國新時期基礎教育發展的趨勢,成為學??沙掷m發展的基本條件?!督逃巹澗V要》第五章高中階段教育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促進辦學體制多樣化,擴大優質資源。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這項政策在為學校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給高中校長們提出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形成什么樣的學校特色?怎樣形成特色?可見,課程規劃已成為校長們不得不承擔的一項任務。
3.學校課程規劃必須以校長課程規劃為核心
如前所述,學校課程規劃包括校長、學科組、年級組、教師個體等多類主體承擔的課程規劃。在這多類課程規劃中,校長課程規劃占據著引領性地位。首先,校長課程規劃決定了學校課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特色以及課程資源的基本配置,其他主體的課程規劃必須在此框架下進行。其次,校長課程規劃還應起到引領課程發展的作用,通過審察時勢、分析校情,校長要把握時機,及時地將學校課程分階段地推上更高的發展臺階。
為什么必須要由校長來承擔課程規劃的引領性任務呢?首要原因是當前我國實行的是校長負責制,校長是各種資源在學校內部分配的決策者。只有校長,才擁有充分的權力來安排學校的人力和物資資源。其次,學科、年級和教師個體都難免會受到部門利益和個體利益的私心影響,在課程規劃時有可能在課程結構上向自身傾斜,從而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或影響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而校長,因其所處位置超越了年級和科組,他的利益是和整個學校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因此,他更有可能從學校發展的需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來規劃課程。
三、校長課程規劃的主要任務
1.課程目標規劃
目標是行動的方向,沒有明晰的課程目標,課程建設將雜亂無章、缺失特色。課程目標確定后,將直接指導課程體系、課程門類、開設順序、時間分配、教材選擇、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事項的建構或安排。校長對課程目標進行規劃,至少應包括全校和個別課程兩個層面。
(1)全校層面的課程目標規劃
全校層面的課程目標應圍繞兩個問題來設定:第一,為國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第二,學校要打造什么樣的辦學特色?第一個問題需要目標制定者對社會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教育等方面的發展趨勢和政策要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課程目標的制訂要符合社會發展、國家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同時從以人為本的精神出發,還要知道人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哪些基本素質為前提。第二個問題需要目標制定者對學校傳統和現狀有正確的認識,對學校的發展方向有合理的把握。目標制定者應有意識地將課程目標與學校特色發展設置在同一軌道上,讓前者服務于后者。兩個問題相結合,校長應根據學校所在地區的地理、經濟、文化特點,學校辦學傳統,生源特點,辦學物資條件、經費條件和師資條件等現狀來確定最有利于學生和學校發展,同時又具有較高可行性的課程目標。
以我校為例。從所在地區來看,廣州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經濟發達,對外交流活躍,人口素質較高;從學校傳統與現狀來看,作為百年名校,我們有著悠久的優質辦學歷史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從生源和師資來看,作為國家級示范性高中校,我們有著充足和優秀的生源,同時,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教學技能過硬的教師隊伍。近年來,通過大力引進高學歷人才,在職教師中碩士研究生比例已超過1/3。基于這種高層次的地區和學校條件,我們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提出的推進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號召,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學校的課程目標。在具體的落實環節中,結合我校的體育、藝術特色教育傳統和高學歷師資隊伍,通過重點發展體育、藝術和科技創新類課程來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課程目標。目前,由于教育成果顯著,若干品牌課程實現了國際知名、國內領先,我們的體育、藝術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已為同行和社會所廣泛認可。
(2)個別課程層面的課程目標規劃
它指向某一門課程或某一類課程。校長除了要主持全校層面的課程目標規劃,還需要引導某一門或某一類課程的發展。校長作為學校發展方向的領路人,應該從學校發展的需要,及時發現發展較快、實施效果有顯著進步的課程,為它們制訂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推動它們上臺階。同時,由于課程的實施與發展,牽涉到人員、物資、場地和資金的分配,而校長擁有學校各種資源的分配權,能夠為這些課程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因而能夠直接、有效地推動這些課程的發展。與整體課程目標的規劃不同,個別課程目標的規劃,并非校長的專屬權,教師個人、科組、中層管理者也擁有這種權力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個別課程層面的課程目標是服務于全校層面的課程目標的。例如,我校在鍛造體育、藝術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教育項目的過程中,校長做到了密切關注這三個領域中各門課程的發展,經常與開課教師溝通,了解他們的課程發展狀況和學生發展成果,及時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提出更高的課程發展要求。以無線電測向課程為例,校長在2004年親自為無線電測向課程立項,提出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在該項目獲得全國冠軍之后,校長又及時地提出了“三年全面發展、四年達到國內較高水平,五年走出國門”的目標。正是在步步提高的目標推動下,我校無線電測向實現了課程化、社團化、品牌化,做到了國內稱雄、國際奪金。2008年至今,連續四年奪得全國賽的冠軍;2009年12月,廣東實驗中學無線電測向隊接受授牌,升格為無線電測向國家青年隊;2011年,我校無線電測向隊(國青隊)代表中國參加“第八屆亞太地區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取得5金5銀4銅的輝煌成績,為國家爭得了極大榮譽。
2.課程體系規劃
擬定了課程目標,接下來校長課程規劃要完成的便是建構課程體系,制訂文本化的課程實施方案。在課程體系的規劃中,首先要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課表中安置下來:確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高中各學年中的課時數,確定選修模塊,安排綜合實踐活動各塊內容的實施時間,對校本課程的類型、數量、實施原則、開發要求做出規定,將學年課時總數和周課時數控制在國家所規定的范圍內。其次,要對這三類課程分別擬定開發和教學的原則以及評價原則。最后,對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需要安排相關部門來具體組織和負責,即進行責權分工。
以我校為例。2004學年進入新課程之初,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鍛造體育、藝術和科技三大特色教育項目”的辦學目標指引下,校長與全體校級領導、中層管理者、學術委員以及教師代表們經過討論研究,提出了“高質量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創造性實施校本課程”的基本原則;必修課程全部開設;在全省率先開設通用技術,在高中三年均按照國家要求開設藝術教育課程、健康與體育課程;為了實現課程的選擇性,藝術和體育的選修課程以及校本課程均實行學生自愿選課的“走班制”;校本課程的開發,堅持與學校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相結合,重視科技創新課程,重視藝術教育、體育這些在高中階段容易受到排斥然而卻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課程。目前,我校在這三個領域已培育出精品校本課程共20余門。
在課程體系的規劃中,涉及學生在校時間的規劃,這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比如,學生運動時間的保證、活動課程的保證、特色教育項目時間的保證、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時間的保證,這些都需要由校長牽頭來進行分配。如前所述,各科組、各年級都存在著部門利益,因此都有可能從自身利益出發,來設計校本課程。校長卻可以超越這些部門利益的狹隘性,從學校整體發展和學生個體發展的切實需要出發來統籌課程和分配時間。再如,我校在實施新課程、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文藝、體育、科技創新、人文、公益等各種社團和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對學科課程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年級和學科組出于各自的利益,有時會向學校要求減少活動型校本課程,這就需要校長分析當前的課程比例是否合理,有沒有更改的必要,并向相關利益部門做出解釋和進行教育。反過來,某些活動型課程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會提出增加時間,從而有可能侵占學科課程或常規性校本課程的時間。這時,同樣需要校長來進行權衡和分析,做出裁決。
3.課程資源規劃
(1)物質資源規劃
包括為各類課程分配教學場所、實驗室、活動場地,配置設備,投入活動資金,等等。為了形成和強化辦學特色,校長在分配物質資源的過程中,有必要向相關類別的課程給予政策傾斜。
例如,我校為了加強藝術教育,陸續配備了綜合版畫室、繪畫室、美術資料室、鑒賞室、工藝室、合唱室、民樂室、管樂室、舞蹈和戲劇室等十余間藝術教育專用室,2008年又分別投資施工建設了“陶藝室”和“弦樂團排練廳”(目前廣東省內唯一的一個中學室內樂團專業排練廳)。在科技教育方面,我校除已有按學科課程標準要求配置的、符合省規定標準的數十間實驗室和專用室外,為了滿足科技教育發展的需要,2005年以來又開辟出了環境教育公共實驗室、科技創新實驗室、天文教育室、機器人制作工作室等多間專用室。目前,天文探究室的投入已超過80萬元,成為國內最先進的中學天文探究室。
(2)師資規劃
既包括對學校整個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劃,也包括對教師個人職業發展方向的規劃。第一,師資引進。為了保證各類課程的高質量實施,我校將招聘教師的學歷門檻提高到碩士研究生的級別。同時,針對三大特色教育項目,近年來招聘了多位體育和藝術教師,拓展了體育、藝術選修課程的門類;引進了多位有經驗的科技教練,帶領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第二,校內培養。變革型領導的核心是領導者要注重發揮被領導者的能力和個性,幫助其實現發展需求,經過共同努力,雙方都受益。除了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校長還常與教師談心,了解他們的職業興趣,同時通過多種方式考察他們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從而引導教師確定個人職業發展方向。目前,我校教師的個人職業發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四類(在全部稱職地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學科教學骨干、專題性校本課程專家、科研骨干、教學管理骨干。根據教師自身的知能基礎、興趣方向,校長與中層管理團隊對其進行分類引導和培養,允許教師差異性地發展,不求人人全能。
4.課程發展規劃
學校課程,一方面要綜合反映社會、國家、知識和個人等多方面的發展需求,當這些發展需求發生變化時,課程應進行相應的調整,予以回應;另一方面從學校自身來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隨著課程的發展,會出現一些問題、出現一些契機,需要課程領導者做出決策和選擇。因此,校長課程規劃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而是長期的任務。
例如,《教育規劃綱要》提出高中階段教育要“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指導”。在目前國家尚未在課程標準、教材、師資編制、評價等方面提供支持性政策的情景下,學校要不要建立“學生發展指導”課程模塊?要確定什么樣的課程發展目標?模塊的結構如何?采取一些什么樣的課程實施方式?由哪個部門來負責、由哪些部門來分工合作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校長在與教師協商后做出決策和安排。
四、校長課程規劃的基本原則
1.國情與校情相結合
課程規劃首先應在黨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框架中進行,要完成黨和政府規定的基礎教育培養任務,不能違背相關的教育政策。其次,應從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現實條件出發,量體裁衣,量力而行,使校長課程規劃既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又能促進學校的特色發展。我國基礎教育強調基礎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只有在高質量完成必修課程和實現國家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才能談及辦學特色的發展。
2.學生需求與學校需求相結合
校長課程規劃,要把國家的人才培養要求、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的發展需求整合到課程方案和課程體系中去。尤其是特色教育項目的選擇,不僅應能切實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應該是符合素質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不能為特色而特色,使學生淪為追求學校特色的工具。
3.穩定與發展相結合
課程發展是校長課程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校長課程規劃應遵循一種課程的生態發展觀,即課程體系不應是完成式的、封閉的、靜止的,而應是進行式的、開放的、動態的。只有像生命體一樣敏于響應環境變化、積極調整變革,學校課程才能生機盎然。
與此同時,學校作為培養人的社會部門,課程和教學又要求有一定的穩定性,教師對課程內容和教學策略的把握也都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和嘗試,如果課程變動頻繁,教師和學生將無所適從,導致教學秩序的混亂。在穩定與變化之間如何把握度,需要校長有高度的智慧和敏銳的教育眼光。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有科學的、先進的教育信念的支撐與導航。
4.民主與集中相結合
校長課程規劃,并不是完全由校長一人來實行,而是校長作為主持人、負責人、決策人,通過向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專家請教,通過與學校中層管理人員、學科代表、年級代表、團委、學生會等部門人員協商,最后綜合考慮收集到的眾多信息和意見,再做出決策。這個過程,也就是民主與集中相結合的過程。一個人的智慧和經驗都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廣益,有主管部門的政策指導,有專家的理論指導,有學校各個課程實施部門的建議,才能使課程規劃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同時,世界課程民主化趨勢也要求校長在課程規劃過程中必須征求教師們的意見。
參考文獻
[1]黃顯華,等. 課程領導與校本課程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崔允漷.學校課程規劃的內涵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05(8):4-6,20.
[3]房林玉.整體論學校課程規劃研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9(1):29-31.
[4]張相學.學校課程規劃的依據、原則與過程[J].教學與管理,2009(12):6-8.
【關鍵詞】 澳洲 高等學校 課程管理 科學化 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3(b)-0006-01
澳洲教育體制簡介
澳洲一流的教育品質舉世聞名,其學校教育都是依學生的需求、能力及社會需求而設。它期許每個學生都能發展其潛能,并能運用發揮於各行各業之中。澳洲教育制度極為完備,全國有近40所大學及三百所??萍夹g學院。除此,并有許多政府立案的私立商業/???語言學校?;旧?澳洲的教育體制是由各州政府自行管轄,所以各州的教育行政體系,略有差異。然而其教育皆由澳洲聯邦政府嚴謹管理,所以各校都能維持平均的水準。澳洲的教育體制,大致承襲英國的系統,分小學6年、中學6年(含初中4年及高中2年)、專科2~3年及大學3~6年。一般欲進入??埔陨蠈W校進修者,必須至少完成12年級教育。而其選擇包括(1)以實務課程為主的專科技術學院(2)比較學術理論性質的大學課程。Bachelor degree是人文、理工科課程所授予的學士學位稱謂。有些專業訓練課程在學習結束后也授予Bachelor degree的學位。課程通常是經由整體的規劃及設計,協助學生發展其對主修科目的解析能力,并能針對與所學相關事務做衍生應用。通常學生必須選擇主修科目做深入的研讀。課程內容是以漸進方式進行,由淺入深的探討各學習主題,并為研究所課程學習立下根基。
2 課程設置個性化與嚴格管理
澳洲高等教育體制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如英、美一致,是嚴格意義上的學分制。為保證教學質量和考慮學生學習個體差異,課程設置除充分體現學科特點外,不同專業每學期開設的學習科目不同,科目數量不同,上課時間不同,如會計專業碩士課程每學期只開設3~4門課程,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實際和時間來選擇學習科目和上課時間。
3 課程教學的細致化管理
第一部分
(1)課程介紹(課程描述);(2)課程學分(占整個學科總分值比率);(3)學目標;(4)學習要求;(5)授課教師情況介紹(教師姓名、研究方向、學術成就);(6)授課教師聯系方法 (電話、電子郵件);(7)學體評價方式(個人自學、小組討論、期末考試等);(8)課程時間表(上課、提交作業、考試)
第二部分
課程必讀書目名單推薦:至少提供12部/篇關于該課程專著和論文要求學生在課余完成。
第三部分
(1)學習評價的具體要求:作業次數,每學期至少3次
(2)作業上交和返還時間:在指定日期當天下午5點以前;教師批閱、返還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四周。
(3)若不按時交作業,晚提交一天扣總分數的10%。
(4)出勤與參與課堂活動要求:事前不向課程管理員請假而無故缺課3次者不能通過該課程學習。
(5)期末成績確定:平時占50%,期末占50%,用字母體現成績等級:HD— High-Distinction (80-100); D-Distinction(70-79);C-Credit(60-69);P-Pass(50-69);NS-Supplementary assessment(45-49);N-Fail (below50)。
(6)關于抄襲和作弊的鑒定:①抄襲,指采用別人觀點和論著時沒有給予恰如其分地承認,即,沒有說明自己引用了別人的觀點;②作弊指企圖在考試或書面作業提交或教學實踐中尋求不正當利益;③共謀指沒有取得教師的同意,在作業提交或考試時,有聯合欺騙行為。
(7)欺騙行為的查處依據:參見學院第x款x條。
(8)殘疾學生的享有的權利:在完成作業遇到困難時,可以向院系教員尋求幫助。
(9)學生成績的解釋和申訴:學生在上交作業或考試結束后的三個月內,有權查看提交的作業或試卷并可就有疑義的地方提出申訴。申訴時應先向任課教師提出書面報告,若該教師的解釋無法說服學生,學生可向系副主任申訴,倘若學生還不滿意副系主任的答復,學生可在四周內以書面形式向更高行政官員-系主任和校長反映。
4 結語
(1)結合我國高校實際,對課程設置進行科學化管理
我國高校可以學習借鑒澳洲高校課程管理經驗,結合我國和各校實際,通過對開設課程設置的科學化管理,將課程學習的特點、規律展現在學生面前,方便學生對個人學習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無序狀態產生,徹底改變目前我國大學校園中“大一學生學業散,大二學生剛入道,大三學生拼命學,大四學生感嘆醒悟不夠早”現象。
(2)課程管理盡可能具體化和規范化
針對我國高校全面擴招后,教學質量有所滑坡的現狀,要從根本上改進和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只有借鑒國外高校先進管理經驗,將每門課程的管理盡可能具體化和規范化,才有助于學校決策部門對教師教學進行有效監控和管理,才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改進和提高。
(3)讓課程設置和管理更具個性化和人性化
綜觀我國高等學校課程設置和管理的歷史,人們很難找到像澳洲高校在課程設置和管理中提及殘疾學生的優先權和學生的申訴權的明文規定,這說明我們對學生管理的個性化和人性化做得不夠,倘若我國高校在課程設置和管理中,也能像澳洲高校課程那樣,充分考慮學生的權益,事先告知學生的權利,像學生因學籍、學位、成績等原因狀告學校的事件就可以大大減少。
總之,只有結合我國高等教育實際,學習和借鑒國外學校先進管理經驗,通過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一定會蓬勃健康地發展和壯大!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課程體系
從2009年開始提煉辦學理念、2010年多方尋找專業支持、2011年開始構建課程體系、2012年開始完善課程體系,處于城鄉結合部的該區的十三中紅山校區,用了將近4年時間,建立起了有自己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這個用“立交橋”命名的課程體系,體現了層次性、多元化、可選擇、能融通的特點,包括了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種不同類型的課程,開發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深入研究課程實施,開展了4S高效課堂的研究,課程建設的深入推進讓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社會美譽度越來越好。“用課程建設統領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改變了我們對辦學校的認識。課程建設這兩年,學校先后有5位教師成功圍繞課程建設立項省市級課題。數學組、英語組因為課程建設方面的突出表現,榮獲市先進教研組,”校長程曉江說起學校的課程規劃與建設過程有些興奮。
與這所學校一樣,全區所有中小學都有著凝聚著自己學校辦學理念與理想的課程,如十三中的“樹魂課程”、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三色課程”、小營小學的“班本課程”、玄武高級中學的“風范教育課程”……雖然課程名稱各不相同,但都體現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更加關注學校辦學理念與課程的結合,更加關注國家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有機整合,努力形成學校自己的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改變了教育人的觀念
學校研制自己的課程規劃,一是可以保證國家課程方案的執行力,二是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發符合學生不同基礎和需要的課程,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追求與特色,弘光中學校長劉昊在兩年多的課程建設實踐中感觸頗深。
“過去教師們都認為課程是遙遠的,與自己沒什么關系,教師只是執行者,但是學校的課程規劃讓教師真正變成了創造者與執行者二者合一的角色,”區進修學校教研室主任余夕凱這樣認為?,F在的教研員的工作視角,已經從打開課堂到拓展課程,從過去的學科教學引領到現在的課程引領。如圍繞如何開發地方課程,全區數學學科進行了數學與生活的課程開發,而語文則進行了美詩文閱讀與創作的地方課程研究。秋季開學后,教研員們也會引導教師從課程的角度研讀教材變化,看國家課程如何實施,學科課程如何規劃。
幾年前,一說到校本課程,許多學校會說我們有校本教材,那時大家更關注的是物化的成果。但現在,一說到校本課程,學校會說我們規劃了學校的課程體系,會認識到課程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區進修學校副校長丁青認為,經過課程規劃的制訂與實施,學校對課程目標的認識更加明晰,課程開發越來越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也更加關注教師的創造力,提升了整個學校的課程意識與建設能力。
課程建設意在區域教育優質均衡
不可能讓區內所有學校同水平發展,但應該努力幫助所有學校都充分發展,尤其要幫助相對薄弱學校加快發展,這是南京市玄武區的教育發展觀。在先后榮獲“江蘇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區”等稱號后,優質均衡發展成了全區教育的新追求。以課程建設帶動學校優質發展成了全區推進均衡的重要抓手之一。
“從2010年開始,我們選擇了10所學校作為課程規劃研究與制訂的試點,到今年全區所有中小學已經全部推廣。行政引領,科、教、研、培“四位一體”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從開始的牽著做到現在爭著做,應該說課程建設改變了對教科研人員、校長、教師對教育的認識,對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不可小看”,區教育局黨委書記陳發山這樣評價。“2007年左右我們關注的是開齊開全課程,更多的是關注課堂,也就是對課程的執行。從2009年開始,我們開始關注學校課程的領導、建設與規劃,到現在學校與教師的課程意識已經逐步建立?,F在,學?;旧闲纬闪巳齻€層次的課程領導,即校長層面的對辦學理念與培養目標的價值領導,教研組、備課組和年級組的課程共同體的領導和教師對學科課程領導”,區教育局長李玉鵬認為,實施幾年的課程建設,改變了學校的課程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學校的方方面面的改變,但對于課程建設來說,也只是剛剛開始,下一步將重點研究如何完善與科學規范地實施。
沒有課程規劃就沒有課程管理
新課程倡導三級課程管理,讓學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課程權力和課程責任。然而,在新課程推行了十多年后的今日,學校在多大程度上行使了自己的課程權力,履行了自己的課程責任?現實的情況不容樂觀。在我看來,學校層面的課程權責中,核心就是學校課程規劃及其實施。
什么是學校課程規劃
學校課程規劃,簡言之,就是學校對在本校實施的所有課程的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整體規劃,它主要回答兩大問題:一是國家課程如何校本化實施或如何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有效教學?二是校本課程如何合理開發?學校必須編制課程方案,一般來說,方案包括學校的愿景與使命、分年級課程計劃表、學科課程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劃、校本課程開發、教學與評價、管理與保障等內容。該文本是以綱要的形式呈現的,但要形成該文本,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就學科課程規劃而言,各教研組必須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編制學科課程的整體規劃,然后備課組據此編制學期課程綱要,最后任課教師依此編制單元或主題或課時教案。因此,學校課程規劃作為一項活動,是學校課程管理或課程領導的核心工作,作為一種結果,則是學校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課程規劃;課程理解;課程統整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0-0016-04
當前,課程改革的最大問題是缺失對學校多層次課程的整體規劃。當各類課程和教育內容交匯于學校時,如果只是簡單地以做加法的方式疊加課程,就會打破學校原有的正常的課程秩序,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學校課程改革的關鍵是進行有效的設計和統整。
一、課程規劃需要進行基于全局視野和系統思維的頂層設計
學校課程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國家的課程計劃提供了一種理想化的課程框架,而學校實施的課程則是一種現實的課程。學校課程規劃要能實現從理想課程到現實課程的轉化。在這一轉化過程中,學校課程規劃要對本校的課程設置、結構、實施、管理、評價等進行整體思考和安排,以達到學校課程規劃制定的最終目的――通過對學校課程的整體設計和規劃,增強課程對學校和學生的適切性,從而讓學生享受課程,讓課程成就學生。
筆者以蘇州市金閶實驗小學建設“三樂”教育課程為例,來闡述如何進行基于學校全局視野和系統思維的頂層設計。學校通過編寫《“三樂”教育發展綱要》,將自身對課程的獨特的、校本的理解融化在具體的、實在的課程綱要之中,以促進學校高瞻遠矚且腳踏實地地實施課程改革。其提供的課程規劃經驗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整體性的課程規劃是高質量完成國家課程的內在需要
課程建設要把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作為學校課程規劃的重點,把學科課程資源開發、教學行為改進與學習方式轉變作為規劃重點,把精力聚集到課堂教學的改革與重建上?!丁叭龢贰苯逃l展綱要》寫道:學科課程要遵循國家課程標準,根據兒童對各學科學習的需求,對現行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適當增、刪、換、改部分教學內容,提供學科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教學建議。加強教師培訓和教學研討,提高教師開發、執行學科課程的能力,鼓勵教師整合各學科課程的資源,開發綜合課程。以兒童為本位,將兒童的經驗、需要、動機、心理發展等作為整合課程內容的依據,組織綜合學習或實踐活動。以社會為本位,圍繞兒童獲取社會經驗的特點,豐富形式,統整課程內容,開展參與性活動或研究性學習。這樣寫,體現了學校課程規劃的首要是高效保證基礎教育質量的訴求。
2.系統設計的課程規劃應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規定了課程建設的基本準則?,F在的課程設計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和學生的學習規律脫節。課程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掌握知識的路徑與方式,這是進行課程規劃的基礎。
例如,《“三樂”教育發展綱要》在第一章厘清“三樂”教育基本概念的句段中就明確寫道:寓學于樂,是實施“三樂”教育的方法。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肯學習,二是會學習。從學習主體角度說,兒童要掌握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改變自身的行為與對事物的看法,使原本天性使然的個性能夠逐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獲得終身學習的動力。從教師教的角度說,要用“成功”激勵兒童,讓他們在成功的愉悅中,激活自己的學習內需??倲堈麄€綱要,明確回答了學校進行課程規劃是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提供什么樣的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師等重大問題。
3.要在學校層面研制課程總體開發方案
課程規劃的主要內容是設計課程結構與實施課程,研究教學行為的變革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這三大課程的結構是基本不變的,在此宏觀組織指導下,“學校要有自己的課程”,“只有將課程體系的研制建立在科學分析本校優勢、傳統特色、面臨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課程體系才可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1]要在學校層面研制課程總體開發方案,課程內容基于學校發展需求,基于教師的課程規劃能力,更基于學生的能力提高。
對照這樣的思路,“三樂”教育課程規劃是走對了路子。在《“三樂”教育發展綱要》中,系統進行了課程門類的設定、課程實施方式的選擇、課程計劃的安排、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例如,在第五章第六條“課程結構”中明確規定:通過改革課程、整合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等手段,分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和特色課程四個維度,整體設置“三樂”教育的課程體系。在第五章第七條“課程實施建議”中,則提出要探索課程創新模式、課程整合模式、課程調適模式、課程選擇模式等多種課程模式,盡最大可能提供兒童學習的范式。而“三樂”教育本身產生于學校歷史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其文化意蘊和精神力量是必然要注入課程內容中去的。
二、課程規劃需要擁有獨特的、校本的課程理解
注重生命關懷,堅守兒童立場,尊重發展規律,是當前教育改革倡導的理念,也是課程規劃的主旋律。學校課程最終要留給學生彌足珍貴的東西,這種東西一定是深藏在課程核心的賴以影響學生后繼發展的精神財富。在課程建設中,學校必須從理論到實踐再回到理論,通過螺旋上升的方法建立屬于學校自己的課程理解,將對課程理念的泛化認同逐步上升到具有精氣神的深刻認識,從而促進教師以理解的、積極的、主動的行為方式推進課程改革。
很多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已經高屋建瓴地對課程擁有了獨特的、校本的理解。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在學校辦學行動綱領中明確指出:“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是學校一切工作最終的物化體現,是一所學校師生能力與水平最有力的證物,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盵2]蘇州市金閶實驗小學的“三樂”課程,則在對學校教育歷史的追本溯源和對學校文化主張的坐而論道中,產生了自己的課程隱喻:其一,課程是五彩的世界。課程,是客觀真實的外部世界、課程本身所體現的世界和兒童的心靈世界的聯結與統一。這三個世界的融合,三個世界的對話是對兒童生命成長的殷切關照。通過學習課程,兒童由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最終成為物象世界的主人,成為情感世界的主人。其二,課程是珍貴的機會。給兒童快樂體驗的機會,給兒童積累的機會,給兒童追求成功的機會。創造課程的特色,就是創造豐富多彩的機會。課程機會,提供了師生對話、共同創造、共同成長的機會。其三,課程是幸福的禮物。這是對課程價值的一種重新認識。這種重新認識讓教育發生一種超越,一種對學習負擔的超越。學習課程不可能沒有負擔,但對負擔的認識將更深刻,境界更高。
這些先知先覺先行的學校,在尋求自己的課程理解的過程中,至少堅定了三種立場:
1.堅定了“兒童立場”
學校建立自己的課程,必須了解每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與成長需求,了解每個兒童不同的個性和需求,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成長需求來確定課程目標,來選擇適合兒童的課程內容和形式。開展的各類課程活動應有利于兒童的成長,讓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兒童的一種生命經歷,而不僅僅是為了“取悅”成人和獲得分數。
2.堅定了“教師立場”
課程規劃的過程恰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課程建設提供了教師發展的高位平臺。課程與教師,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學校在整體規劃課程時,要了解教師的心理和需求,設身處地地替教師著想,為教師創設適合他發展的課程環境。課程的自和選擇權應最大限度地放還給教師,少一些硬性規定,多一些自主發展的空間,這樣才有利于教師潛能的開發,有利于教師發現課程,創造課程。
3.堅定了“課程立場”
將學校原有的固定的、單一的、封閉的國家課程計劃,靈活地走向多元的三級課程管理,構建起獨屬于自己的校本課程體系。通過課程滲透、主題單元、社團活動等有價值的途徑,讓課程意識無所不在。課堂上,教師用課程觀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適合其發展的教學內容,巧引導,重實踐,喚真情;課堂外,豐富多彩的社團、實踐、主題教育等,讓學生在課程中張揚生命的力量。課程,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切的服務。
三、課程規劃需要規范的、可行的課程結構與統整
學校課程是在學校具體情境中展開的課程,教師與學生以課程所賦予的時間和空間為主渠道實施課程行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統一在同一個命題下,教師需要面對更為復雜的教學情景,而學生則擁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動,師生面臨的課程復雜性成倍加劇。由此,學校課程規劃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以課程組織的方式來有效指導師生的課程行為,提升師生轉變思考角度與方式后的課程經驗。也就是說,課程的組織變革應是革命性的。
1.結構設計:從學校原有課程項目走向課程架構
從目前學校開發課程的基本實踐軌跡來看,課程內容多半從興趣活動、傳統項目、特色項目、編寫校本教材這四個途徑走向校本開發。這樣的做法,有其優勢也有明顯不足,那就是容易缺乏課程內容的邏輯關系,不一定完全符合課程建構的內在規律。
錢麗欣在《為學生提供適合的課程》一文中指出:“目前,有關課程的概念已形成一個龐大的‘課程’家族。從管理體制來看,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從課程形態來看,先有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社會實踐課程,再有社團課程、環境課程。從學科內容來看,有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有的學校還把課程分成若干領域。從課程功能來看,分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選擇性課程。從學習方式來看,不僅有必修課程,還有必選課程、學生自選課程。從表現形式來看,有顯性課程和隱形課程之分。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盵3]學校要厘清自己的所有課程的內涵與外延,是一件艱苦但必須完成的工程。
例如,蘇州市金閶實驗小學搭建的“三樂”教育課程結構如下:
這一結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修改過程。最初,學校將“三樂”課程劃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特色課程,并組織骨干教師初步撰寫了相關課程的實施標準。這樣的過程,經歷了一個學期的時間。
之后,邀請專家多次對全部課程文字材料進行指導。專家指出,學校對于“三樂”課程的整體設計,方向是對的,勇氣是可嘉的。但是,從課程的整體框架來看,分類存在混淆。
最終,在學習了相關課程理論后,學校將“三樂”課程按課程形態確定為:學科課程的二次開發和有效補充、活動課程(德育與社會實踐)、社團課程、環境課程這四大課程。這樣建構的“三樂”教育課程,既有實踐基礎,又有理論底氣。教師所經歷的修訂過程,恰是對課程經驗進行學習、思考、提升的過程。
2.統整設計:從學校原有單個主題走向主題單元綜合
“統整是綜合課程的組織手段。它作為課程設計的三個向度分別為經驗統整、社會統整和知識統整?!盵4]這三個向度與學生認知事物的規律一致。因此,當學校課程規劃最終落實到師生的行為方式時,統整的思想就應作為主導貫徹始終。
其一,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應體現為活用教材,走進生活,多元活動,自主探究。德可樂利主張“學校要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為兒童的發展提供適宜的有刺激的環境。”[5]教師引導學生將課程內容帶入生活與自然環境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的課程思想。
其二,主題性綜合學習課程開發要探究主題來源、設計思路、框架、流程等話題。設計許多個便于學生充分自由活動的主題,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生活中的經驗、社會中的熱門話題、時令節日等。圍繞主題概念展開內容,也可以跨學科綜合,組成教學單元逐步學習。課程學習方法也根據單元學習展開,觀察、思考、表達,體現以活動為課程實施的主要組織手段,綜合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
例如,“三樂”教育課程設計的實施流程為:發展綱要――課程標準――年級、學期課程計劃――主題單元課程計劃――課堂教學設計。
這一實施流程從大到小,從粗到細,規定了設計理念、課程目標、教材架構、課程評價等諸多要素。也讓教師從學生需求和興趣出發,自主開發學習主題、教學對象、教學節數等。其中要特別強調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應關注教學準備,不以教學內容來表達教學的全過程。注重活動流程,以內容為線索,設計各種適應學生學習規律的教與學活動,以活動串聯40分鐘,強化在課堂上的活動場面,以強有力的沖擊作用來促進學生的學習。
總之,只有從根本上轉變學校課程管理的觀念和管理范式,才能有效實施學校課程規劃,促進師生共同產生自覺的課程行為,逐步達到現代教育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一、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做法
“以生為本,德育為先”,以德育工作為突破口是我校辦好職業技能教育的宗旨,只有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出更好的成績,因此,這幾年來我校大力加強德育工作,在德育管理工作過程中不斷形成本校的特色。
(一)采取分級管理的方法。即構建班級、專業組、校級“三級”管理模式,層層落實責任,形成三級聯動的機制,充分發揮班級、專業組、主管德育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共同搞好學生的德育管理工作。
(二)充分發揮德育組和德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增加德育課的時間,創新德育工作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活躍德育課的氣氛,把學生帶出去,把先進的經驗引進來,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提高德育課的興趣。
(三)發揮學生的民主管理的積極性。注重讓學生參與到日常生活管理中,組建了學生會、宿委會、校園文明督導隊等,增強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定期舉辦班主任工作沙龍。通過每學期定期舉辦班主任工作沙龍,廣泛宣傳學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典型事跡,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本校班主任在學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時總結和推廣班級管理先進經驗,給班主任創造更多的交流展示平臺,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探討德育工作在新形勢下的途徑、方法和意義,切實提升本校班主任的專業素養和管理的水平。
二、當前我校德育工作面臨的困難和不足之處
隨著我校在校生的規模不斷壯大,新時期中職生所體現出來的性格的復雜性,素質的多樣性,我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也凸顯出不足之處:
(一)在一定程度上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輕視德育工作的教育
目前各中職學校為了追求學生的就業安置效果,尤其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的提高,把專業技術的學習作為評價教師和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據。各中職學校把理論知識教育、專業技能培養擺在了首位,把育人問題擺在了次要位置,因而使學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難以適應當前中職生思想的發展變化,我校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二)學校德育機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
德育工作是一項帶有整體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很難在短期看到效果,在目前沒有一套有效的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學校方面受評審機制和自身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把學生就業安置作為硬件目標,凡是利于學生技能教育、就業安置等方面的機構人員、經費、隊伍建設均比較齊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人員配置、設施、經費很少,在德育制度建設方面缺乏整體規劃,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動不規范,缺乏科學的評估機制。
(三)德育方式陳舊,工作積極性不夠
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部分教師德育管理理念陳舊、教育教學方式單一,且德育工作存在內容虛泛、形式呆板、效果較差,影響著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就目前我校的中職生而言,生源素質參差不齊,管理工作承擔較大的責任,風險較大,且激勵機制不夠具體,影響了德育隊伍的工作積極性。
(四)偏重差生的轉化,忽視全面德育的開展
由于生源的變化,問題學生的數量增加,我們德育工作中轉變后進生的工作份量大大增加,德育工作的重心被迫轉向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時間一長,德育工作下意識地變成以轉化差生為主,德育工作的內涵被“簡化”,影響了德育工作的全面開展。
三、對德育工作的設想和計劃
德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隨時代的發展而采取相適應的方式和措施,只有這樣,德育教育才能春風化雨,育人成才顯神效。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可以在以下幾方面作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一)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由于學校實際情況的限制,目前,我校對德育工作的考核評價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不重視是關鍵,為了進一步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發展,我們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考核評價機制,促進德育管理隊伍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二)加強培訓,優化德育隊伍,加快專業化建設進程
中職德育隊伍擔負著學生的思想教育,促進中職生全面發展的重任,這也顯示了學校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加快專業化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學校要重視,政府及其他教育機構也應提供更多的平臺。我們認為,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中職德育隊伍的培訓很有針對性,反響很好,名班主任、名教師的培養進程更能進一步地調動德育隊伍的工作積極性,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改革通過專家巡回培訓,采取“送教上門”的方式。我們也希望在德育隊伍培訓中也可以通過這樣一種模式加快培養進程。
(三)重視學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做到“五有”
以往我們對學生思想健康方面的教育和了解還處于表面化的階段,沒有形成系統考核和分析方式,但這又是關系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因素,我們的德育工作應從學生的思想健康方面入手,總結學生思想方面的共性和個性,對每一個學生都應建立相應的思想健康檔案,建立數據化的分析模式和考核樣板,這樣一來,每一個德育老師和班主任對學生就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可以對癥下藥。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生思想健康的了解,尋找更有效的培養學生受挫能力、堅強意志、健康心理的途徑,在思想健康教育這一塊應做到“五有”:有教材、有上課、有輔導、有考核、有評價,這樣一來,德育工作就更為系統。
(四)專業特色帶動校園文化建設,技能競賽促學風,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我們要以專業課為依托,以專業課的特點,促進德育與專業的有效結合。以欣賞型德育理論為指導,探索在主題活動、學科德育、日常教育行動及德育評價中進行審美化建設的原則、策略和方法,初步建構起一套策略運用的基本模式。通過專業技能展示的準備和活動過程,引導學生道德主體的建立,從而提升其品德水平。不斷完善獎勵機制,各專業創設更多的技能競賽平臺,讓學生在技能競賽中提高與專業技能相應的職業道德。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積極開展社團活動,評出校園之星;各專業根據專業特點加強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五)建立班主任溝通網絡和德育資源管理庫
在德育工作中要努力構建“立體式、全方位滲透”的德育模式,即:以學校德育為主導,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學生四位一體的德育網絡,發揮各自的優勢,以達到全面提高德育針對性,增強實效性的目的。
中管理工作現在處于發展階段,必定存在很多的問題,德育工作也應有個橫向交流平臺,共同對中職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共同出謀獻策。通過各種力量,建立一個跨區域、跨學校的中職學校溝通網絡,并構建德育資源管理庫,達到資源共享,去幫助德育工作者開拓視野、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使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六)加強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德育管理要規范化
面對高考改革,對于學校教學來說,最直接的挑戰是如何合理安排課程。顯而易見,高中課程需要根據不同學校、不同生源來合理安排,根據在浙江、上海地區的一些走訪情況,走班制是最常見的模式,如何結合實際采用適合高考改革需要的走班制,是每所高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生分類分層和走班教學無疑成為未來高中教育的新常態,也是體現學校課程規劃合理性的指標。以率先試點的浙江省為例,能否實現全員選課走班呢?
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除語文、數學、外語之外,學生要從另外7門課程中選取3門作為考試科目,“7選3”理論對應的35種組合全部都可能。因為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是必修,所以高中往往對這三門課程不實行走班制,保留了傳統的行政班,同時對選修課程實行走班制,出現了行政班和教學班并列運行的情況。如果按分類開課,35種組合的課程設計都要啟動起來,很明顯有些組合選課人數極少,面對這種情況是否還要開班呢。開班,師資還不夠;不_班,又與高考改革的目的有所背離,無法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紤]到現實和效率的問題,可參考一些中學的成功經驗,對于選課學生人數進行限制,即30-50個人之間作為走班原則,編成一個教學班。如果某個組合只有極少數學生選擇,達不到開班人數的話,那么在其他組合中通過教學班進行合并,也就是所謂的二次走班。通常情況是一個學生分別對應一個行政班和教學班,進行二次走班的學生就會對應一個行政班和兩個教學班,最終學生需要走三個班級。比如A班級是“物理化學歷史”組合,B班是“物理政治歷史”組合,這兩個班級都有學生選擇歷史,但是選擇歷史的人數不夠的情況下,假如只有20人,開班原則上人數為30-50人之間,這樣就需要與其他班級合并。上歷史課時候,合并班級的課表也必須聯動起來,比如上午第三節課,A班上歷史課,B班同樣也要上歷史課,這樣二次走班才能順利實現。
在高中三年具體的課程結構安排上,通常學校都會開足開齊必修課程和專題課。在高一年級設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等學考科目,保證并開不超過一定數量,嚴格控制每周課堂教學時間。高二年級開始開設生物、信息和通用技術科目,在保證每位學生每科目均能參加兩次學考和選考的機會和學科模塊修習課時足夠的前提下,適當增加了生物、政治、技術的周課時。高三年級,由于部分學生已完成選考課程,課程變得相對單調,為了緩解高三學習枯燥和緊張情緒,每周增加音樂或美術l課時,開設心理課l課時。
面向改革開放,面向廣大城市和農村小學教育的需要,在課程設置的設計上加強了實踐性研究,第一,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要培養新型的小學教師,又要使畢業生切實具有大學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簡單的中師“延長”,也不能搞普通高師的“照搬”。在必修課里開設了《現代漢語》、《高等數學》、《寫作》、《普通生理學》等課程,在選修課中開設《古代漢語》、《兒童文學》、《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自然辯證法》、《科技發展簡史》等,使學生掌握較為寬廣、扎實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第二,我國農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學校小人少,有的學校還在進行復式教學,因此我們的畢業生的能力應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毙?。這樣在課程設計中還開設《體育》、《大學音樂教育》、《大學美術教育》、《大學英語》、《計算機》、《社會科學概論》、《自然科學概論》等必修課,還開設了文化素質課程要求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2-3門選修課,目的是讓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為小學服務,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第三,重視學生的教育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大教育實踐的比例,一、二、三年級各進行一周教育見習,四年級十八周教育實習,包括教育調查與畢業論文,對畢業論文以往的中師和專科生沒有明確要求,只是號召通過教育實習寫出心得體會,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論文答辯不通過不能畢業,這充分體現了小教本科學生較強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強化綜合性
小學教育的特點是綜合性,小學生的特點是對教師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學教師必須對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和諧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大趨勢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日趨整合。而在小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課程的綜合化又是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們新的課程設置必須面對這種挑戰,適應這種要求。第一,在科學文化素質上,必須從小學教育實際出發,為師范生構建一個較完備的知識系統,建立以語文、數學、教育專業知識為主的知識體系。如語文學科的構建,本著“大語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課時比重,融文學與寫作、教師口語、語言文字基礎知識、書寫等課為一體。語文學科的性質比較復雜,從語言文字上說具有工具性,從思想內容上說具有文學性,從知識內容(包括社會歷史生活知識、科學知識、理論知識以及語文知識)上說還具有知識性。這些性質是綜合在一起的,因此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師范院校的語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和思維的綜合訓練,以思維增強語感,促進語言的鑒賞、評析和表達能力,使師范生掌握較系統的漢語知識、文學基礎理論和寫作理論等;同時通過大量文學作品的選讀,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學發展的歷史概貌,以形成語言、文學、寫作等有機組合的知識體系。充分融合聽話、說話、閱讀、文學、寫作、書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形成勝任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數學知識方面,在高中學習的基礎上,開設高等數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強調理性抽象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勝任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提高了學生畢業后指導小學數學競賽和小學數學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能力。在形成以語文、數學、教育學科為主干的課程體系的同時,特別強調教育專業課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力求科學構建系統的完整的課程結構。第二,在以語文、數學、教育學科為主干的課程體系中,還加大了思想政治課課程的比例,充分發揮學校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來的小學教師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還在選修課中開設倫理學、美學概論、社會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不僅在于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為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第三,在高中學習了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這六大基礎課的基礎上,開設兩門綜合性較強的必修課,即《社會科學概論》和《自然科學概論》。這兩門課程既注意了知識的橫向聯系,又體現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綜合訓練,同時要反映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研究的新進展,使師范生的知識面更開闊,為他們繼續深造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三、體現靈活性
以往的課程設置中,必修課安排的較多,選修課和活動課較少,學生的學習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選擇性,畢業生在座談會上也說:“在校時學的課程有些沒有用,多開點選修課和活動課有利于我們的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第一,加大了任意選修課的門類和比重,現設選修課30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去選擇性的學習,而且鼓勵學生多選課,從評價制度上得以體現。評價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長的學分,學生選學的課多,他的特長學分也多,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是一個重要內容,這無論對學生的就業和對社會的貢獻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選修課的門類、內容還可以由學校靈活掌握。第二,加強對活動課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動課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過去的課程設置中沒有被高度重視在組織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將活動課分為三大類,即興趣組與社團活動,軍訓,勞動教育,而且這些課的開設遵循三個原則即求是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時代性原則。保證活動課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內容和形式有利于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發展,同時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活動課納入課程方案,就一定加強管理,要有授課計劃和教學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活動課學習成績檔案,進行等級評價和成果匯報,將成績記入學生學籍。
四、確保發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