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0:54:10
序論:在您撰寫撞擊與生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地球上的生命曾數次毀滅于小行星之手,但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的生命也許全都歸功于一顆撞上了地球的胚胎行星。很多科學家認為,生命本身或者水和氨基酸等構成生命的復雜物質是由小行星和彗星從外太空帶到地球上來的。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礎,該研究公布的證據顯示,地球上的碳也許正是這起發生在44億年前的災難事件帶來的。
2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另有成因
眾所周知,月球表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隕石坑。一般認為,這些隕石坑是數十億年來無數次隕石撞擊所形成的。不過,美國科學家研究表明,月球地貌的形成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太陽粒子可能會在月球土壤中產生電荷并不斷積聚。當月球土壤中的靜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時,會以電火花的形式爆發性地釋放出來,并引起月球表層土壤融化及物質蒸發,這或許是月球坑坑洼洼表面形成的另一種解釋。
3銀河系中心缺少年輕恒星
一項研究顯示,銀河系的中心看上去更像是恒星養老院,而不是恒星育兒所。在此之前,天文學家們曾經在銀河系最核心區域觀測到年輕恒星,但新的研究確認了一個廣袤的空間區域,其中明顯缺乏年輕恒星的存在。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發現與先前認為星系近核心區域應當存在恒星新生區的觀點相悖,進一步研究將可能改變我們對于銀河系的理解。
4科學家繪數字版人腦圖譜
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院的艾德?萊茵和同事繪出了迄今最完整的數字版人腦結構圖譜。此次人腦圖譜的最大特點在于,將宏觀高清人腦成像數據和能解釋大腦結構的細胞水平數據結合在一張圖中,就像人們常用的谷歌地圖一樣,可為腦科學家研究“導航”,從宏觀層面進入細胞層面,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人類的大腦。新圖譜將成為新的參考標準,腦科學家們還可結合自己的研究對其進行更新完善。
5殺死超級病菌的新分子可治療癌癥
澳大利亞墨爾本科學家首次在抗擊耐抗生素超級細菌方面有了新突破,他們研發出了一種可以殺死超級細菌的分子,可用于治療癌癥。超級細菌是人類最大的威脅之一,它對現有的抗生素都有抵抗性。據了解,這一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研究團隊目前只針對一種超級細菌,在未來會有更多的研究用來檢查其他類型的細菌對肽聚合物的抵抗性。
6納米機器人能輔助治療抑郁癥
來自以色列拉馬特甘巴伊蘭大學和以色列赫茲利亞跨學科中心的研究者們利用DNA折疊的結構制造出空腔殼結構的納米機器人。有了這種納米機器人,醫生便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控制藥物的釋放,一次只釋放小劑量的藥物。研究者稱,這種技術可以應用于治療大腦疾病,比如精神分裂、抑郁癥以及注意力缺乏癥。
7新型化合物改善廢舊電子設備的提煉過程
廢棄手機、電視和電腦的印制電路板在制作過程中都會使用到貴金屬金?,F有的廢舊電子設備處理也會使用一些化學方法將印制電路板中所含的金分離出來,但往往非常低效,并且在處理過程中會用到氰化物等有毒化學物質,危害健康的同時也污染環境。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稱他們找到了一種化合物,可以作為“輔料”改善整個提煉過程,但沒有透露這種化合物的具體名稱。
[關鍵詞]大學生;教育現狀;問題分析;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1-212-03
本次調查采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問卷從自我認識、大學生活現狀、生命觀、及生命教育課程等四個方面設計十九道題并設置對應的選項,以福建師范大學的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用隨機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65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為92.3%。在此基礎上,將所有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并進行分析與思考。
一、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的自我認知程度
通過調查結果發現,占大部分的學生表示對自己很了解,而且對自己很滿意、喜歡,很認同自己,但有小部分學生不了解自己,而且對自己很不喜歡,很不滿意。根據數據顯示,對于“是否了解自己”,65%的學生表示了解自己、喜歡自己,33.3%的學生表示對自己的了解屬于一般,1.7%的學生表示不了解自己、不喜歡自己。這說明雖然大部分學生的自我認知程度較高,但仍有不小的一部分學生的自我認知程度較低。
(二)大學生的生活狀態
通過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心理承受力較好,但是大部分表示對現在的生活滿意程度表示一般,覺得現在生活平淡。根據數據顯示,對于“現在的生活現狀”,61.7%的學生表示現在生活平平淡淡,33.3%的學生表示現在生活充滿了樂趣,但有5%的學生表示現在生活郁悶窒息。35%的學生表示對當前生活比較滿意,56.7%的學生表示對生活的滿意度一般,但有8.3%的學生表示對生活不滿意。這表明,對生活表示滿意的學生數量有待提高,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應該引起重視。
(三)大學生的生命觀
通過調查結果發現,部分學生對生命的態度令人擔憂,其生命觀有較大的偏頗。根據數據顯示,對于“是否對生命進行過思考”,26.7%的學生表示自己偶爾進行思考,40%的學生表示幾乎不思考,30%的學生表示從不思考,僅3.3%的學生表示經常進行思考;對于“處在生與死的選擇時”,5%的學生表示好死不如賴活著,大部分學生表示生命最重要,但是有3.3%的學生表示生不如死;對于“是否曾經與死擦身而過”,16.7%的學生表示有過自殺的念頭,3.3%的學生表示曾經有過自殺計劃或行為;對于“自殺的看法”,53.3%的學生表示自殺是對生命尊嚴的踐踏,41.7%的學生表示自殺是對親人、朋友的背叛,有5%的學生表示當生命已無歡樂可言時,自殺是可以理解的。這表明,部分大學生缺乏對生活意義的思考,部分同學的生命認知偏差應該引起重視。
(四)對生命教育的訴求
通過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生所接受的生命教育狀況很不理想,對生命教育的學習具有強烈的訴求。根據數據顯示,對于“以往教育中是否有接觸到關于具體關于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等方面的教育”,3.3%的學生表示有接觸、且開展的課程較多,60%的學生表示有接觸、但開展的課程較少,30%的學生表示幾乎沒有,只是在其他課程中有所涉及,6.7%的學生表示完全沒有開展;對于“學校是否有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88.3%的學生表示沒有,11.7%表示有完整的課程;對于“你認為學校是否有必要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76.7%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3.3%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20%的學生認為無所謂。這表明,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與學生們從小到大缺少生命教育有著重要的關系。現代教育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對生命本身的體驗與學習,是導致學生對生命的冷淡與漠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對策思考
通過調查可知目前,大學生生命意識現狀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許多問題。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提升自我生命的價值,應從學校、社會、家庭等三方面進行對策思考。
(一)學校教育
大學生活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生命教育課程是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徑,學校應該發揮主要作用,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1.學校要開展生命教育課程,更新教育的理念
開展關于生命教育的課程,首先要做的是在開展生命教育過程中不斷完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高校是學生接受知識、培養技能的關鍵時期。然而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缺乏針對大學生的生命關懷。因此,高校應該對大學生加強生命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課程設置過程中,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整個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核心,實施人性化教育,體現一種人文關懷,深刻人文精神的內涵。同時在課程設置上應該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課程的編寫要與時俱進,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突破,加入現代人的思想觀念,以確保生命教育的有用性;其次,生命教育具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更要求要符合實際生活,因此,課程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能夠融入其中,感同身受,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最后,課程編寫可以借鑒國外較好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同時對此進行大膽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可增加突發性教育、生理衛生教育、心理教育、逃生教育等專題,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另外,除了設置生命教育課程,還可以邀請國內外生命科學的有關專家開展講座,也可以通過設置網絡化教學,方便大學生學習。在開設該課程時,不應忽略其他課程的作用通過生命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相互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實現生命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強化教師培訓,增強教師的生命意識
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所有教育改革都取決于從事教師職業者的素質和性格的改革。生命教育課程能否順利實施,教師自己的知識、態度、情感、價值、人格、意志等直接影響到所教授的學生,也對教育結果產生最大的影響。因此,強化教師培訓,增強教師的生命意識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證。
強化教師培訓,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通過培訓使教師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有更為深刻的了解,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以便更好地采取正確的途徑來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其次,教師還應具備生命意識和生命關懷情懷。強化教師的生命意識對生命教育的開展至關重要。教師只有具備足夠的生命教育知識、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才能更好地將這些理念進行傳輸,以積極向上的熱忱和情緒感染學生;教師要善于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建立寬松融洽的良師益友關系,多與學生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情感與體會。最后,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使用。這要求教師以自身的體驗與學生進行交流,營造真誠傾聽的氛圍,建立與學生平等交流學習的教學模式,凸顯出生命意識。
(二)家庭教育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庭是大學生生命的出發地,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大學生從幼兒、兒童、少年一步步成長起來,家庭教育是他個性和人格形成的關鍵因素,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言行舉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為人父母應該表現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同時,應該教導孩子學會尊重與熱愛生命,要把孩子放在平等對策位置,考慮到孩子主觀能動性。
生命教育自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提出至今,已歷經46個春秋,同時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其影響范圍之廣、影響速度之快令人震憾。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學生在提升生存技能及生活能力的同時,更要學會做人和做事,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如以往一樣單純為學習而學習,單純為工作而工作,而是要懂得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活得更加豐饒而精彩。學校和教師所要做的則是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形成自主的價值觀,同時教會大學生努力基于自由意志去選擇,選擇沒有好壞,即使失敗也有意義,而這些都將共同構成一個與別人不同的個體。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提高大學生的生命質量,促進個體和社會的發展,引導人們科學的生活、樂觀的處世,接受自我、超越自我,最終實現生命的價值[1]。因此,生命同樣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和起點,也是大學教育的主體。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其多年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深刻指出:“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盵2]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大學生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基于自由意志去了解自然,認識社會,進而體驗真實的生命,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生命觀去選擇。選擇沒有正誤,亦無好壞,最重要的是大學生自己愿意和能夠承擔所有后果,為選擇負責。同時大學生要能夠正確處理好自身與其他個體、集體、社會乃至自然之間的關系,使其形成樂觀、積極的生命態度,實現和完善屬于自己的生命價值。每個大學生都是情感豐富,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集內心活動、外在體驗為一體的活生生的人,生命中的失落與痛苦常常讓他們感受到壓抑、苦楚,容易質疑自身的夢想與堅持。而大學生生命教育則需要教會他們確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熱愛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不因迷茫而滯步不前,不因挫折而放棄所有嘗試。在生命教育課程中,告訴學生其并不是被迫的學習者,而是通過對世界的認知,形成自主的價值觀,在需要的時候明辨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學會去體驗和創造屬于他們自身的生命價值,從而讓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得到進一步確認。大學生生命教育,也同樣能夠培養學生尊重生命、關懷生命和珍愛生命的能力,讓他們學會珍惜此刻,活在當下,學會選擇,舍得放棄,活得豐富。
二、我國高校生命教育的現狀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有45.7%的大學生認為高校生命教育并沒有達到要求,需要盡快開展相關教育活動,44.7%的大學生則認為團學組織的活動太單一而無法滿足學生們的心理需求。同時中青報在對7080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89.3%的大學生有過極度心理體驗,但僅有8%的大學生尋求過幫助,因此失去了很多本可以與自我和解的機會。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領域十分豐富,專著書籍、論文均有所體現,然而教育方法多且雜,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主流。雖然生命教育在我國已經有一些不錯的成績,影響力也較為突出,但是這些成就大部分是關于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研究,而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探索方面卻需要更多的創新與鉆研,同時其也沒有能夠有針對性、系統性成為一個完善體系,而這也正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F在我國生命教育的大方向也可這樣說:讓學生全方面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在現有的基礎上提升生命質量,使他們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從而擺脫迷茫,提升絕“情”的能力,這里的“情”是指的情緒,讓內心強大,并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3]。生命教育也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關懷他人,關注人性本身,讓學生體會生命之于自己的真正含義,注重增強他們面對逆境的能力。從生命的視角勘察,我們也能得出結論,大學生生命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生命力價值為目的的。生命教育首先應重點關懷人的生命、人自身的價值,甚至是人性的本源。而目前生命教育的困難之處在于,課堂上大學生能夠也愿意參與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但是課下的可控性并不高,同時嚴重的是,真正需要生命教育的大學生反而參與不進來。
不僅如此,高校專職心理教師力量不足也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難點。高校更注重專業知識教學,往往忽略了大學生內心的聲音。目前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投入更亟待加大。由于當今社會發展快速,許多大學生都面臨著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等的沖擊,速食愛情、物質貪婪、經常性地虛無享樂等讓一部分大學生迷茫而困惑,因此在快進入社會時,社會競爭和就業困難更容易使他們找不到前路的方向[4]。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享受著一家人的寵愛,人生太順利,所需皆易得,基本上沒遇到過較大的挫折。一旦遇到困難,當他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無助,什么是絕望時,更容易陷入情緒泥潭,憂慮、焦躁、難以自我調節,更甚者,一些人最終會選擇傷害他人或者自殺來逃避現實狀況,而不能使情況得到根本地改觀。因此大學生生命教育更需要感知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教學,從自身情況出發,站在他人的角度或者走出泥潭去從新了解自己,得到新的體會與體驗。但是我國高校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相關設施還非常稀缺,更不用說一套完善的生命教育設施。心理咨詢中心常常被安排在校園的某一角落,容易成為擺設,其與學生活動處的結合也不夠緊密,難以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繁忙的學生生活讓大學生容易為了應付考試或一些簡單的學分活動而忙碌,遇到問題容易自我積淀而不尋找解決方法,此時心里咨詢中心的作用沒法體現出來,也很少有大學生能真正靜下心思考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進一步完善自身,使自己變得更加豐富。
三、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
人的生命觀并不是一開始就是系統和完善的,而生命觀的教育也就成為了培養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最原本的方式。而任何的科學資料和數據都是對大群體的統計得來的,很難直接使用于每個獨立的人,因此在大學生中進行生命教育的策略,可以從加強心理輔導、鞏固生命意識、加深情感體驗到調動一切力量去構建和完善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以此了解大環境下的學生心理特征,以適用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去熱愛生命,提升生命的質[5]。在當今社會下的生命教育,應該以何種途徑去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呢?結合中國大學生教育現狀以及國外生命觀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綜合生命觀的內容,在大學生生命教育方面可以有以下幾點對策:
(一)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
近些年,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文化轉型、價值觀念的變遷、社會失衡、生活節奏加快等因素讓大學生難以承受[6],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也因此變得焦躁不安,容易引發潛在的危險性。而人的行為大部分源自于“潛意識”,當有生命教育課程豐富而飽滿地將正確的“潛意識”灌輸于大學生時,大學生將更容易向著正確地適合他們自身的方向發展。讓生命教育走進課堂,真正走入學生生活的點滴之中,教師們則可以從心理學、健康學、社會學等角度,分層次對大學生開展有關生命知識的教育,讓大學生對生命教育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與理解。因此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不僅能有效突顯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大學生將正確的生命觀滲透入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課程應該多層次、多維度開展。在結合傳統教育的同時,也要結合中國國情。中國人目前更注重“物”,即物質層面的追求,但“人”應該是社會的中心,一切以“人”為前提。因此,要讓大學充分意識到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同時密切聯系環境教育、道德教育等開設課程,可以有效地針對當前大學生獨特的心理特征,使生命教育課程覆蓋面更廣,影響學生群體更深入,以此達到增強生命教育的效果。
(二)鼓勵且提供機會使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
課堂上大學生能夠也愿意參與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但是課下的可控性并不高。同時嚴重的是,真正需要生命教育的大學生反而難以參與進來。因此不僅是需要學校及教師在校園文化活動方面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也需要先帶動一部分學生,使他們先開展起來。教育大學生通過積極、有益的社團活動、文化活動,開拓個人的視野和思維,激發潛能,讓他們通過參加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價值取向、人格素養、思想觀念等在無形中得到提升,這也正是校方及教師想要達到的效果。因此學校開展各項體育活動,使身體素質提高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念意識;參與文藝活動,不僅僅只體現在表面的生活多樣性,同時也陶冶情操,培養了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各類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不僅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同時教會大學生如何與人溝通交流,結識更多積極向上的人。校園活動,可以是校內,也可以是校外。要想磨練大學生意志,則可以有各種爬山、夏令營、素質拓展等活動。讓學生參觀革命圣地,如江西贛南蘇區,訪問老,引導學生認識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多加組織學生聆聽報告會,或參觀殘疾人運動會等,讓大學生體會他們在挫折與困苦面前堅忍不屈的精神。這樣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生命教育鋪上好的開路基石,最終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改善校園環境
課程和課堂是經常被談論的對象,目前高校主要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而缺乏對大學生其他興趣的培養以及知識面的擴展,單一地教授課程使現在的高校校園過于“單純”。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更加注重是好事,但是知識的獲取將過于片面。學校除了教會學生在工作之前必須掌握的技能及知識外,同樣需要教會他們汲取更多類型、更豐富的其他知識,使其生命價值觀建立得更加完善。同時教育的原點不能忘,教育的原點是“人”,而“人”的原點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生命觀,就是要他們都來真正關注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增強他們對生命的尊重、敬畏與熱愛。同時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課程表不能都填滿,要使他們有空間和時間自主選擇其它喜歡的課程。校園內部除了多多宣傳校園文化活動外,更需要老師及一些優秀的同學帶動其他104學生在實踐中認知生命教育,形成校園氛圍。
(四)對大學生建立成長檔案
校方可以對每個大學生都建立成長檔案,檔案內容可以包括進校前的情況以及進校后依據時間、類別登記其獲得的榮譽、活動經歷、成績及某段時間的心里狀況等,也可以是心理測評得出的結果。同時對貧困學生和成績稍差的學生特別關注,因為真正有問題的學生反而會隱藏他們的內心抵觸點,同時防御心很強,并不會主動談起自己的心理感受,因此在進行生命教育的同時,也更需要細心觀察與注重這方面的表現。成長檔案以“人”為主,形成一個小型圈子,爭取在心理問題或外在表現上有一定苗頭之后果斷止損,爭取傷害的最小化。同時成長檔案也非常利于教師開展針對性的生命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五)建立大學生生命教育工作辦公室
1.與心理咨詢室相結合,定期做簡易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同時可以利用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其按心理危機程度可以分為紅、橙、黃、藍、綠5個級別。并針對各項級別設置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同時需要結合學校情況。當需要確保學生生命安全時,也可以按需要實行可控監護。
2.觀看相關電影,同時可以請專家講解經典影片,以此把生命教育的內容穿插和涵蓋在講座中。如中國人民大學平均每天有3場講座,其中“影片解讀”欄目保持了場場滿員的上座率。同時使生命教育更深入學生內心。
3.定期與各班級心理委員溝通,找到各班級特殊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分批研討生命教育,從而找到更好的教育渠道。
4.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交流活動??梢哉堃恍氖律逃南嚓P教授或者專家,同時回答大學生的疑問,以豐富有趣的活動形式從學生生活忙碌的點滴中滲透大學生生命教育。
5.開辦大學生生命教育社團,通過大學生之間互相傳播正能量的方式,讓生命教育深入學生的工作和生活中。
關鍵詞:醫學生 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154-02
對醫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其目的有四個:一是讓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二是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因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養后,能夠樹立崇高的生命價值觀、科學的生命健康觀和公平的醫療救助觀,維護患者的生命權與健康權;三是有助于醫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有助于維護校園穩定,構建和諧校園。
在醫學院校進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價值,正確看待生與死的關系,構建成熟的心理健康觀念,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而這對于一名即將面臨救死扶傷職業的醫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將有助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養成良好的職業操守,熱心的服務患者。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文獻分析的定量方法來實現客觀描述與宏觀預測;同時,考慮到研究事實的豐富靈活性,輔之自由訪談,以實現對于社會事實的深入細致理解。
1.2 樣本的抽取與資料的收集處理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11年10月進行的“齊齊哈爾醫學院醫學生生命觀狀況調查”。該調查的問卷發放采取問卷星網上問卷方式。為保證問卷的有效性,對題提交問卷的IP段做了限定,僅限齊齊哈爾醫學院校區內部IP段,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由被調查人員自行網上填寫,提交系統自動統計。
本次調查共發放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8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 樣本的基本情況
調查樣本中,男生占40.38%,女生占50.62%;大一學生占25.69%,大二學生占22.6%,大三學生占42.97%,大四學生占8.2%,大五學生占0.64%。
2 當代醫學生生命意識狀況描述
2.1 對生命現象的認識
對“你對生死觀的理解是?”調查顯示,有44.99%的醫學生認為“活著才有意義,死了就什么都沒了”,有36.59%的醫學生對生死觀的理解是“人們對生與死的一種態度或看法”,甚至還有8.94%的醫學生認為“肉體雖死,靈魂尚在”。
由于醫學生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自我意識強,并且處在特殊的學習成長階段的這一事實,而面對當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也使他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某些危機狀態下容易產生缺乏對生命的熱愛的想法,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會做出極端行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歸路。調查顯示,“以下哪種情況出現或加劇會讓你有自殺的念頭?”1.08%的醫學生“經濟困難”時有自殺念頭,“情感挫折”的占5.96%,“學習壓力”的僅為4.61%;但當遇到“家庭變故”,10.84%的醫學生輕生念頭,“身患疾病”的占12.47%。
性別差異和自殺念頭產生頻率交互統計及檢驗表明,當遇“情感挫折”,有7.38%的男生自殺念頭,女生為5%,略低于男生;當遇到“家庭變故”有9.4%男生的有自殺念頭、女生為11.82%等。由此可以看出,性別差異和產生自殺念頭頻率并沒有顯著相關(見圖1)。
調查顯示,醫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理疾病”(12.47%),接下來依次為“家庭變故”(10.84%)、“學習壓力”(4.61%)、“情感挫折”(5.96%)、“經濟困難”(1.08%)。醫學生處在成長、學習的關鍵時期,再加上醫學前沿技術和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他們承受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因此,他們必須完成學業,同時,還要面對所學知識能否適應未來需要的現實;他們必須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關注專業的發展和進步;他們必須要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時還要塑造面對將來紛繁復雜醫患關系的社會適應能力。這些都給他們帶來了巨大地學業壓力和心理壓力。
2.2 對生命價值的感知
生命價值,就是活著的意義,是指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創造出來的財富和社會的認同度。當然,作為社會中的人生命價值也體現在人際關系、個體的自信、對學習生活的評價和對自己的認同度等等。
(1)你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嗎?
是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可以說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自信的尺度,調查顯示,58.31%的醫學生在意別人的看法,14.25%的醫學生不置可否,7.29%的醫學生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行我素。這其中,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男生55.28%,女生56.73%,可見,男生對別人的看法較為忽視。
(2)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時你的態度是?
當挫折來臨時,最能考驗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調查結果顯示,61.21%的醫學生的態度較為積極,認為“能夠戰勝挫折”,其中男生占58.86%,女生占38.84%;2.3%的醫學生因此否定自己,覺得“放任自由”,其中男生占3.11%,女生占2.36%,性別差比較顯著。年級比較來看,低年級態度更為積極,高年級則趨向消極對待挫折和采取無所謂的態度,這可能與高年級即將面臨就業所帶來的壓力有關(見圖2)。
2.3 對醫學生職業意識、責任的理解
醫學生首要具有高尚的醫德醫風,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履職盡責,成為一名讓人滿意的醫務工作者。
(1)面對社會媒體的所揭示的各種死亡現象,特別是醫學生自殺,你的態度是?
調查發現,“為一條寶貴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不支持這樣的做法”所占百分比最高,占91.87%,覺得“正?,F象”及“事不關己”,僅占8.13%,說明醫學生在醫學教育環境下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貴。
(2)你覺得醫務人員對絕癥晚期病人的處置態度應該是?
作為醫務工作者對“增強病人臨終生理、心理狀態的適應能力,提高臨終的生活質量”所作出的臨終關懷應該是必要的素質,從調查當中也可見,77.78%的醫學生持這種觀點,6.78%的醫學生認為“為了減輕其痛苦,對社會、家庭造成的負擔給予一定藥物加速其死亡”。由此可見,醫學生所受到高校及臨床醫院實習的環境教育下,能較好具備醫德,但也仍加強這方面教育的滲透和引導。
(3)作為醫學院校的學生,你對捐贈器官或遺體行為的看法是?
遺體捐贈是社會公益事業和文明行為,是促進醫學事業發展和進步的需要,在國外遺體捐獻的程度高達60%以上。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因此祖國的醫學事業是需要國民的支持和理解的;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遺體捐獻能夠幫助更多的危重患者重塑新生。46.88%的醫學生覺得“為社會、為醫學發展做最后的貢獻”;33.6%的醫學生認為“讓自己的生命在別人的身體上延續”。由此可見,作為高校醫學生,對于生命意識的認知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確實在醫德教育下有顯著的升華。
3 研究結論與對策
3.1 研究結論
(1)醫學生對生命現象已具備初步認識,能夠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并持有積極的生命觀。(2)醫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面對困難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做好醫務工作者的積極心態。(3)醫學生職業意識、職業責任、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感,醫學生終生的職業幸福感已有所體現,仍應以系統較深層面的專業性生命教育課程為切入作為強化。
3.2 對策
當前醫學教育應該做好醫學生生命教育這項工作,重視情感意識的培養,現身說法,教育學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從珍惜自身的生命開始,提升生命質量,創造生命價值。
(1)認識醫學從認識生命開始。
正所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當你選擇了醫學,也就選擇了對生命健康的保護與陪伴。生命教育應貫穿醫學生教育的全過程,讓醫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提前接觸患者,讓他們在實實在在的接觸和觀察中形成對醫學事業的認識,感觸患者的痛苦、感悟生命的價值、認識生命的寶貴,詮釋醫務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從而認識生命,認識自己、認識職業。
(2)加強職業情感教育,營造良好的醫患關系。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醫務人員的道德價值出現了多元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等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此產生各種觀念的撞擊與交替,所以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醫學生的職業情感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醫學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技術要過硬,職業道德更要過硬,既要有醫也要有德,在患者選擇醫生的機制下,沒有職業道德、沒有職業情感的醫生就可能沒有患者,就可能受到道德與輿論的譴責,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職業情感教育必須從醫學生開始,要使他們認識到選擇醫學這一崇高神圣的事業,就要有獻身醫學事業、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思想,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3)塑造醫學生健康人格。
作為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應該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的職業人,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和處理患者的疾苦,重塑患者的健康。
(4)強化生命教育,塑造醫學生人文意識。
生命教育應貫穿于醫學生教育的始終,特別是在二三年級學生的第二次集中的生命教育課程,安排在實習之前,主要進行的是較深層面的專業性生命教育課程,如探索生命法學、死亡倫理、臨終關懷、器官捐獻等問題都可成為重要內容。其教學目標是進一步強化職業意識、理解職業責任、內化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感,為醫學生終生的職業幸福感奠基。
(5)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塑造全面發展的醫學生。
校園文化的熏陶和社會實踐的踐行,不僅能夠提升醫學生全面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能夠促進醫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借以檢驗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關鍵字:生命科學;生物現狀
我國是一個生物資源大國,有著豐富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和廣闊的市場需求,同時我國還是一個人口大國,這就為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必須的條件。以醫藥行業為例,最近一些年,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高發病都嚴重威脅著我們正常的生活水平,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這些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在醫學領域的基因治療、肝細胞治療和生物芯片等治療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經過我國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從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從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的研制生產,在生物制藥領域我們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另外,生物技術的研發,對于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也具有相當的作用。比如水稻的雜交技術解決了世界關注的糧食難題。所以,總體來說,我國目前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而且多年的累積,也讓我們有了沖擊國際前沿的實力和技術。
一、我國在發展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現狀分析
我國生命科學起源于醫藥和農業的方面。在上個世紀50年代前后我國成立了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以及神經科學等研究機構。70年代的時候,我們已經具備了相對比較完整的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科研體系。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形成了四足鼎立的局面,代表著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研究的四大基地已經形成規模:北京基地(著眼于農業和環境的研究),上?;兀ㄈ丝诤徒】档难芯浚髂匣兀ㄉ锒鄻有匝芯浚?,武漢基地(水生生物和病毒學研究)。
現階段我國優先發展的生命科學領域內容包括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識別和克隆,分子生物學和生物花絮額,細胞學和發育生物學等等。在國際上,我國的科學家也承擔了1%的人類基因組的測序,而且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唯一一個加入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國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實力??茖W家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長cDNA有800多條,已經申請了一批國內外專利。
近年來,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生物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科研成果。受生物科學發展的帶動,生物技術也取得了長遠的進步,比如,在醫藥生物領域,我國的基因工程藥物已經有近二十種上市的產品,有二十多中種藥物已經進入一、二期臨床使用,處于臨床試驗的也有近四十種。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也顯著提高。
目前在國際上銷量最大的醫藥品種,前十位當中我們能夠自主研發生產八種,這說明我國的生物科技藥物已經具備了自主研發的能力。在農業方面,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雜交水稻的研究以及農業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甚至是全世界農業技術的前進。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在我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改變不了的一點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所以,在人口和健康領域、農業生產發展領域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都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農業發展在效益和質量上和發達國家也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這些問題都反映了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產業都還處于相對較早的階段,都需要我們向更高層次發展。
二、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的相應對策
要提高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們就必須樹立把握機遇的意識,要認識到這兩者將對我們今后的生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和作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關系民生,關系國家根本利益,甚至有時候能左右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們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明確我們今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的重點。
要切實加強基礎性研究,將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學科及其相關的新理論、新方法的放到首要的位置來抓。其次,我們花大力氣來研發更新農業技術平臺,改造傳統農業的生態格局,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實現多元化經營和生產。對于先進的科技成果,我們要積極推進其應用和轉化,要通過培育一批生物技術企業來提高我們的國際競爭能力。
要盡一切可能,切實加強生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健全法律和法規體系,推動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的具體措施。1,通過保護知識產權來實現專利戰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中掌控主動權,2,加速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改造傳統產業,使其和國際接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效益。3,培養行業的龍頭企業,使他們在市場開發和經營方面都能夠順風順水。4,大力發展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評價保障制度,將對其保障不是一紙空文。既要讓生命科學和生物科技給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好處,同時也要在關注生物安全方面所引起的新問題。5,通過加強和國際發達國家質檢的合作和交流,開拓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合作渠道和發展空間,以此實現和世界先進技術共同發展的目的,最終造福于民。
參考文獻:
[1]李學勇. 把握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展的戰略機遇. 中國軟科學,2003, 3: 124.
[2]陳竺. 世紀之交的生命科學與中國生命科學界. 生命科學, 1996,8: 123.
[3]許智宏. 關于21世紀的生命科學. 河南大學學報, 2001, 41: 127.
關鍵詞:獨生子女大學生 生命觀 教育對策
據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現有36.6%的獨生子女家庭,隨著獨生子女大學生漸入高校,其表現出的生活態度頹廢、人生目標不明確、自殺、缺乏責任感等問題日益明顯,如何對他們進行生命觀教育亟待解決。生命觀教育的內涵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積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代文明生活。由于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對其生命觀教育的漠視,使其存在很多缺陷,主要體現在: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責任感缺乏,情感波動較大,人格扭曲,價值趨向模糊等。因而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就應把加強生命觀教育列為高校育人的重要環節。
一、社會及家庭背景影響著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形成
曾有報道稱,一位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剝雞蛋皮而挨餓,可見一些家長對子女的寵愛到了何種程度。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有人幫自己,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表現出手足無措,缺少了長輩呵護的他們感到恐慌甚至絕望,直至產生輕生的念頭。目前隨著全社會教育的普及化,學校教育的誤區嚴重扭曲了獨生子女的生命觀。有的學校為了升學率而片面的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這樣的學生往往沒有自我沒有個性,他們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學壓力使得他們沒有對社會生存、處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經過重重選拔上了大學才發現,這個象牙塔與想象中的很不一樣。他們對突然的輕松感到無所適從,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茫然,對自己的未來有期待與擔憂。由于交流與溝通的能力欠缺,壓力得不到釋放,積聚的結果就是傷害自己,結束生命。
二、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決定生命觀的趨向
根據我們的調查和國內部分學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實證材料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對其生命觀的趨向有著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獨生子女大學生會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生目標明確、責任感意識強等,這會促進其自我價值的體現和人生目標的實現;反之不具備正常人格特征的獨生子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困難。在壓力和困難的折磨下,他們的人生目標生活態度就會發生急劇性的變化,直至出現自殺。
三、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確定生命觀的決定性因素
獨生子女大學生除具有當代大學生所共同的心理特點外,還具有其鮮明的自身特征:思維活躍、自信、有一定特長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在他們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狀態:如自我中心意識強,性格獨立;獨立生活能力差,經不起生活的磨練。因此,在獨生子女大學生身上存在著許多矛盾狀態:自主精神與依附心理集于一體;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強與脆弱聯在一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脫節。
根據獨生子女大學生的特點,以及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我們探討了對其進行生命觀教育的方法。
1.注重心理疏通培養健全人格
心理素質的好壞與人格的是否健全是決定大學生生命觀的主要因素,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學生家長要充分利用先天優勢,改變自己的角色,從哺養者、培養者、教育者轉變為子女所信任的伙伴和引導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思想工作不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就很難有說服力和感召力。要動員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力量,齊抓共管,采取措施,幫助獨生子女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點滴做起,從反映的每一個具體問題抓起,不斷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為他們的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2.加強生命關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幫助大學生完善素質、提升人格、激發生命激情和創造力的職責。只有真正做到關懷生命、關注生活,提高大學生的生命、生活質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親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實效性。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學生為本,以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為宗旨,服務于個體的生命成長和發展,關注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其次應是個性化的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獨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從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實際出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富有針對性,從根本上提升個體的生命價值和生活質量;再者應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之源,離開生活的生命關懷是蒼白無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顯現,關注生活就是關愛生命,教育應從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其釋疑解惑和解決實際問題,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應對生活的能力。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應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服務,為學生的終生幸福服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終極目標。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蓖ㄟ^教育,使所有學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義,體驗幸福的境界,具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具備奉獻幸福的品質,成為擁有較高生命質量的高素質、高品位人才,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就要對獨生子女大學生進行集體榮譽感教育,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覺意識;注重慎獨,培養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覺行為;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獨立人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質,知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改革教育管理方法,為培養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創造條件。
獨生子女大學生的隊伍很龐大,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積極聯合家長多方位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觀,在社會大環境下讓他們茁壯成長,為國家各項工作做準備。
參考文獻:
[1]徐穎,劉明瑛.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6.
[2]楚新艷,劉憲亮.醫學生健商狀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07.
關鍵詞:室內裝飾設計;生態平衡;行業標準規范;裝飾材料合理運用;
室內裝飾設計中堅持生態文明觀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之中,這也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文明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生態文明倡導一種價值觀念的轉變,要求生活方式的提升和理性消費。人類只有在與自然協調、和諧相處的前提下,經濟社會發展維持在資源和環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發展和幸福。我們要優化生活方式,增強生態意識,轉變把物質享受擺在第一位的傳統觀念。例如,室內材料從建筑結構中分離出來,并具有裝飾功能的相對獨立性那一刻起,就被人為地賦予了某種社會屬性,表現為人們對材料的喜好差異而人為的賦予了不同價值,資源稀缺、加工工藝復雜的材料往往被認為是價值高的材料,這種高價的材料用于室內裝飾中卻常常被人當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們要摒棄這種物質享受第一的落后傳統觀念。倡導以節儉為特征、以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目標的適度消費、減少對資源消費和對環境破壞的文明方式。生態文明觀要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我們人人有責,要提倡環保節能從點滴做起。將室內裝飾設計行業中的生態、環保、可持續的設計觀點上升到符合中國國情民生的生態文明觀,運用生態學以及建筑學的相關理論,通過先進設計技術與手段方法,滿足人類對于居室的功能要求,實現人與自然、居室三者之間協調統一。
以生態文明觀指導下的室內裝飾設計,可通過簡潔的造型以及節省材料與能源的設計方式,實現對于室內舒適、健康的空間環境的構造。簡約造型和雅致的細節設計,可在大范圍內和長時效上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過去靠材料堆砌式的室內裝飾方法,復雜、繁瑣又消耗了大量的木材等自然資源,而通過簡潔的造型減省用材,能構建舒適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通過盡量利用建筑自身朝向和大面積的雙層中空玻璃等材質,引進自然光線并有效隔音、保溫,選擇規模恰當的照明、供熱、空調系統,以節約電力資源。還可考慮水的再利用裝置和節水裝置減少生活廢水,節約水資源;在室內空間中適當地使用綠色植物進行裝飾,達到凈化空氣又增添自然氣息的目的。這些都是生態文明觀下的設計體現,對于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進行裝飾材料的合理運用
裝飾設計是藝術與技術及工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很大程度上受到裝飾材料的制約。無論是雕龍畫鳳、貼金包銀的古代宮殿,還是清新典雅、優美簡潔的現代派建筑,以及追求濃郁鄉土氣息、回歸大自然、講求人情化的后現代派等,都是通過各種材料,來體現設計師們的設計意境,反映時代的特色。材料是體現室內裝飾效果的基本要素,所謂室內裝飾材料合理的運用,就是以生態文明觀為指導,基于不同材料之間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全面考慮材料的生態平衡、功能運用、施工工藝、安全穩定等。為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站在滿足建立人與自然環境的動態平衡的高度,來設計選擇裝飾材料。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人們重視綠色材料的選用,但從生態文明高度看,要在有利于“大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追求“綠色”。人們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室內裝飾材料過分追求選擇以草、木、藤、真皮等為代表的自然有機材料的話,從生態文明角度看,這些材料需要一定的生長周期,產量有限且使用壽命短,過度采用會造成生態失衡。例如,木材具有優良的環境學特性使其受到人們的青睞,但我們不要忘記 “人+木=休”漢字上的深刻含義。我國有竹子生長面積700萬頃,是世界第一竹業資源大國,與木材相比竹子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是生長周期短(樹苗長成大樹要20-50年,而竹子從破土長成十幾米高才需60天),如果合理開發利用竹業資源,是再生周期短的天然材料的寶藏??梢钥紤]“以竹代木”的做法,來部分滿足人們追求天然環保的裝飾材要求。另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金屬、玻璃、塑料及復合材料等人工材料的技術成熟,其標準化、規?;纳a,應視具體情況盡量選用此類材料。
2.設計師要依據行業標準規范,合理運用裝飾材料。我國現階段室內裝飾所使用的大量膠合板,黏合劑,油漆等材料產生甲醛、苯等一些毒性大揮發速度慢的刺鼻氣味,并且存在易燃、易爆的安全隱患。面對當前裝飾材料的現實和人們希望環保、健康之間的矛盾:首先,設計師要在保證裝飾效果前提下,依據《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等有關條文規定,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環保系數達標的材料,盡量將室內污染降至最低程度。其次,設計師應熟悉材料的物理特性,如吸水率、膨脹系數、耐火等級、容重等,以提高裝飾材料的使用壽命,降低裝修頻率從而節省資源。原則是盡量滿足生態、環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運用和選擇符合國家規范要求的材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裝飾材料的包裝材料,其大量廢棄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在選擇購買裝修材料時盡可能選擇大容量或簡易包裝的類型,以減少包裝材料廢棄物產生的環境污染,或者盡量選擇那些采用了可降解材料包裝的裝飾產品以減少裝修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3.應在保證裝飾效果前提下,有效的控制工程造價、選擇使用施工工藝簡單的材料。目前的裝飾行業,在大多數的室內裝飾設計中往往會只給出平面、立面圖,具體的施工方法一般由裝飾施工企業自行解決。這種方式極易造成施工無序、成本結算不清而產生糾紛,更重要的是如果施工企業與設計者之間不能相互默契配合就很難保證設計的裝飾效果。隨著工程監理制度的日漸成熟,客戶素質逐漸提高,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室內裝飾設計人員,使我們的室內裝飾設計圖紙真正的成為指導施工的依據,需要設計人員熟悉裝飾施工過程,熟悉裝飾材料施工資料,從施工者的角度出發,在設計時選擇使用施工工藝簡單的材料。設計者還要站在業主的角度,有效的控制工程造價并考慮便于后期維護選擇材料,達到節省資源的目的。比如某些業主為了追求奢華或個性化的視覺效果,喜歡使用一些昂貴的非本地產的材料,這些材料需要火車或汽車等的運輸,既消耗了能源又增加了環境污染。此時,設計者一是要引導業主理性消費,二是要靈活運用材料這一體現室內裝飾效果的基本要素,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盡量使用本地的材料以減少運輸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和便于維修;對于無法取代的高級裝修材料,應以“高材精用”的原則,盡量少用節省其資源。
結束語
室內裝飾設計的目的是創造更好、更優質的生活環境,材料作為實現設計的目的手段,其品種繁多,重在“合理”運用上做文章。設計者要學會主動駕馭材料,最大限度發揮材料各自的優勢,而不能盲目亂用與無原則的堆砌。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引下,基于不同材料之間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設計者及者施工人員必須對材料運用、環境及功能上進行綜合性的全面考慮。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生態文明觀已經上升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文明層面,這既是約束室內裝飾設計發展的正確軌道,同時也是現代室內裝飾設計發展的一個契機,從我做起,通過裝飾設計擴大生態文明觀的影響,是室內裝飾設計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李思遠. 材料與文化并行發展――論生態室內設計中的裝飾材料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商業設計,2008(11)158
[2] 喬 芳. 室內設計中的人性化思考,現代裝飾理論,2013(1)87-88
[3] 王玲. 竹類植物的工業利用途徑綜述, 安徽農業科學, 2011,39( 17) : 10294 - 10296
[4] 戴珊珊. 論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6)287-289
[5] 王 睿. 低碳經濟理念指導下的建筑裝飾設計探析,藝術與設計, 2013(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