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5:33:27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藥基本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對歌曲的藝術處理,需要我們二度創作者在表達中要很好地做到與原創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做得更好,那就需要我們把對音樂基本特點的理解更好地融入到作品里,加上二度創作者本人的文學修養和音樂素養,那么,一個作品的完整表達就會栩栩如生了。
一、音高(抑揚)
音高是指音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次數來決定的,振動次數越多音就越高,反之音就越低。音高不僅是單純的旋律線的起伏,同時也是內在情感的起伏。在聲音上的表現和聲音的抑揚起伏都離不開氣息的控制和運用,時而輕卻有力,時而響而有力,時而輕而無力。例如在歌曲《絨花》中結尾處“啊”
那兩句旋律,需要在演唱過程中時輕時重,柔和的、連貫的表達出一種惆悵、向往的情緒、需要氣息較好的控制并不斷給予。
二、音值(徐疾)
音值通俗的理解就是速度問題,即音的長短。文學中的徐疾其實也是一種速度的調節,但不是簡單的快與慢,是一種內心感覺的松緊變化。這種內心感覺會直接反應在音樂作品的節拍、節奏上。當我們在演唱歌曲時確定了歌曲的基本速度后,對整個作品的速度有個全局考慮,需要針對個別地方進行處理,對作品每個樂句之間的徐疾、張弛變化、對比有一個總的控制?!稑犯畟髀暋分姓f“曲之徐疾,亦在一定之節。始唱少緩,后唱少促,此勢之徐疾;摩情遠景宜緩,辯駁趨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然徐必有節,神氣一貫,疾也有度,字句分明。倘徐而散漫無收,疾而糊涂一片,皆大謬也”。
例如歌曲《嘎俄麗泰》,歌詞“野火樣的心情來找你”中,
“野火樣的”這四個字在演唱中就要演唱者在情緒上稍微漸快些,在“心情”這兩個字上,重音落在“情”字上,并且延長時值,由強到弱,把內心急切想找到心愛的人的情感表達出來。
三、音強(剛柔)
在一首歌曲里面,不可能整首曲子同一個力度,為了表達作品的音樂形象,一定會有輕重緩急,出現在作品的不同位置。音強就是音的強弱,振幅越大音就越強,振幅越小音就越弱。
從聲樂作品的體裁來看,有抒情歌曲、頌歌、進行曲、搖籃曲、小夜曲等等,因此在演唱過程中,對不同體裁的歌曲所用的力度、強度是不一樣的。但所有的力度、強度都是相對的,有的歌曲需要表現得剛強急促些,而有的則需要柔和緩慢些??偟膩碚f雄壯有力或情緒激烈的歌曲要以剛為主,含蓄、抒情的歌曲要以柔為主,在一首歌曲里面,剛、柔不是絕對的,而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
四、音色(明暗)
音色是指聲音的色彩。既是色彩那就有冷暖、明暗之感覺,亦有硬、軟、實、薄、沉、飄、浮和厚等之分。人的音色從生理結構上講是每個人各具特色,而從聲樂演唱上理解的音色變化,從聲樂技巧方面說是由于氣息的運用、共鳴管道的長短粗細變化及共鳴的不同運用和調節而造成的,氣息的支持點低,氣息流動的距離拉長,共鳴管道加長變粗,聲音位置靠后,音色濃厚,則色彩較暗;氣息的支持點略靠上,共鳴管道縮短變細,聲音位置靠前,音色單薄,則色彩明亮。
音色不同的演唱者在選擇作品上要慎重,選擇適合自己音色的作品,是演出成功的一半。演唱不同風格的作品就需要選擇不同的音色來完成。
例如在演唱歌曲《長江之歌》、《共和國之戀》等這類歌曲時就要用堅定有力、飽滿的、濃厚卻又明亮的音色來完成,而如歌曲《又唱瀏陽河》、《蘆花》等作品就需要用清晰脆亮、干凈甜美的音色來完成。
五、頓挫
【關鍵詞】中醫藥英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中醫學的價值和優勢已為外國及國際醫學界所共享,并逐漸得到承認。目前,一個研究和應用中醫藥的世界性熱潮正在興起。面對中醫學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必然趨勢,正在大學學習而將于21世紀工作的中醫藥大學生必須熟練地掌握外語,特別是英語,應具備與國外同行進行專業交流的能力。然而,僅僅學習公共英語是不夠的,因為在中醫學中使用的英語明顯不同于在西醫醫學中使用的英語,前者應用了許多自己特有的術語及其英語表達方式。因而大多數中醫院校畢業生乃至研究生,即使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也不能順利的閱讀、寫作、翻譯中醫藥論文。因此,開設中醫藥的專業英語課程尤為迫切,勢在必行。
中醫藥英語課是中醫學和英語相互結合的一門專業、公共結合課程,它向學生提供和傳授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固有的常用專業名詞、詞組、句型的正確英語表達形式,中醫臨床各科英語會話常用術語和句型,以及中醫應用文英語寫作的基本格式和要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在說、讀、聽、寫、譯五方面從事中醫藥對外交流的語言表達能力。本課程既是中醫各專業大學生學完大學公共英語課之后的后續課程,又是培養學生把已學的中醫知識、理論、技能用英語表述出來的應用課程,對學生的中醫學和英語兩種素質都有鞏固及深化作用。目前,各中醫院校已相繼開設了中醫藥英語教學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促進中醫藥文化交流與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選用教材的陳舊落后、缺乏系統性,極大程度地限制了本課程的發展。為此,特介紹本校中醫藥英語課程選用教材的特點,以供同仁們參考借鑒。
1 選材的實用化
我校選用的教材是由成肇智教授主編的《中醫藥英語》(Specialized English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人衛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本教材是由湖北、南京、廣西、遼寧和成都等五所中醫藥院校著手在完善湖北中醫學院試用教材《中醫藥專業英語》的基礎上,專為中醫藥英語課程教學需要協力合編的一本教科書,旨在為中醫藥的現代化、國際化培養高素質的外向型人才,因此本教材緊扣教學目標而選用三部分材料,即中醫基本理論,中醫臨床會話和中醫應用文寫作。
其中,中醫基本理論介紹中醫學的概念、基本學術特點,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理論,氣血津液理論,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四診,辨證,防治法則。
中醫臨床會話介紹中醫內科門診感冒、咳嗽、胃痛、頭暈、失眠、淋證、水腫、痹病等患者就診時醫患之間的對話;中醫兒科門診肺炎喘嗽和泄瀉患兒就診時醫患之間的對話;中醫婦科門診痛經和崩漏患者就診時醫患之間的對話;針灸門診中風和面癱患者就診時醫患之間的對話;中醫骨傷科門診脛腓骨雙骨折和腰扭傷患者就診時醫患之間的對話。
中醫藥應用文寫作介紹中成藥說明書、中醫藥廣告、中醫住院和門診病案的基本格式和重點內容的英語表達形式;中醫理論性、臨床性和實驗性三類論文的英語摘要的書寫方法。
通過掌握此三部分內容,就基本能滿足學生們將來從事中醫藥國際交流活動的需要,選材的實用化也是本教材深受學生及讀者歡迎的重要原因。
2 內容的中醫化
本門課程不同于公共英語課,而學生大都通過了四、六級大學英語考試,已具備較強的英語基礎,因此本教材是著重介紹中醫常用術語、詞組、句型及學術觀點的英語表達方式,并通過上述三方面內容的學習和反復練習,集中培養學生運用專業英語進行說、讀、聽、寫、譯的語言能力。教學實踐業已證明,使用本教材教學,能夠達到這一目的。
3 英譯的規范化和創新性
【關鍵詞】中醫藥法;特點;問題;對策
【Abstract】TheChinesemedicinehasdevelopformorethan2,000years,havingabundantclinicalexperience,specialtheoriessystem,outstandingtreatmentresult,itisapreciouswealthintheprocessofstrugglingtimewithdiseaseoveralongperiod.anditistheimportantpartoftheexcellentcultureoftheChinesenation.Butbecauseofhistory,cultural,themodern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wasstrongimpactandrigorouschallenge,howtotreattheChinesemedicine?HowtoresearchtheChinesemedicine?HowtodeveloptheChinesemedicine?ThisarticlesetsoutfromthebasiccharacteristicofChinesemedicinelaw,emphasizinganalysetheexistentlawmakingprobleminourChinesemedicinemoderndevelopmentandelicit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
【Keyword】ChineseMedicinelaw;characteristic;problem;countermeasure
中醫藥法是伴隨著中醫藥科學的發展而逐步興起的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目前,已成功將中醫藥立法的國家和地區有新加坡、越南、泰國以及加拿大卑詩省、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等,中醫在世界范圍內的立法呈現出樂觀景象。由于各國衛生保健發展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狀況及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因此中醫藥立法也有很大差異,但總體上看,世界各國對中醫藥的立法,都有相同之處。[1]
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中醫藥法具有許多不同于傳統部門法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其有別于其他部門立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在我國,中醫藥法就是指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以調整中醫藥社會關系、保障人們的中醫醫療權益為目的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與我國其他部門立法相比,我國中醫藥立法雖起步較晚,但其發展較為迅速,目前,我國中醫藥法的內容已經涉及到醫療機構、從業人員、中藥品種、中醫藥教育等許多領域,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因此,研究中醫藥法的特點及我國中醫藥立法現有的一些問題,并探討完善我國中醫藥法的途徑和對策,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醫藥法的特點
作為一個法律部門,中醫藥法與其他法律部門一樣,也具有法律的一般屬性,但由于它所調整的是中醫藥醫療及其發展而引發的各類社會關系,從而決定了其必然具有某些自己的特征。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綜合性
與其他的部門立法相比,中醫藥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一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說明:首先,就調整對象來看,中醫藥法的調整對象是中醫藥社會關系,具體的就是指因中醫藥教育、認證、醫療、管理、規范、發展而形成的各類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是由許多種社會關系共同構成的,所以它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關系。其次,調整對象的綜合性,決定了中醫藥法所采納的調整方法和手段也是具有綜合性特征的。再次,從體系上來看,中醫藥法律體系是一個較為龐雜的法律體系,該體系中不僅包括了其他法律部門中的許多調整中醫藥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以及大量的技術規范、標準和操作規程等等,可見,中醫藥法律體系也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特征。
(二)倫理性
倫理道德是醫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中醫藥法的調整對象是中醫藥社會關系,所以,其在對中醫藥臨床醫療活動調節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倫理與道德問題。這就要求中醫藥法做到以下兩點,即:它既要對某些傳統的倫理道德規則做出評價,同時又要對某些新的倫理道德規則做出評價,以決定是否應予以認同和保護。這樣一來,中醫藥法必須將某些基本的倫理道德原則納入自身的調整體系,并上升為法律規范;同時對那些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加以禁止。因此,中醫藥法具有濃厚的倫理性。
(三)科技性
中醫藥法的調整對象不僅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還包括人類與生物圈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中醫藥法就必須要建立在中醫藥科學的基礎之上,就必須要遵從基本的中醫藥科學規律,如中醫學理論中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兩個特點,對人體的生理有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體質學說四部分,以及對疾病、防治的病因、發病、病機學說。[2]中藥的基本理論還有中藥來源、產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以及臨床應用規律等等。[3]這就是中醫藥法的立法基礎。而中醫藥科學的技術性決定了中醫藥法必然也具有科技性的特點。表現在:首先,中醫藥法必須將中醫藥科學的某些成果作為自身的內容之一,如我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試行)》中關于中藥等術語的解釋就明顯是中醫藥科學成果在中醫藥法中的反映和體現;其次,在中醫藥法律體系中,擁有大量的中醫藥技術標準、規范和操作規程,如我國的《中藥材GAP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試行)》等。
(四)預見性
中醫藥法是以保護中醫藥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為目的的,而中醫藥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中醫藥法必須正確預測中醫藥科學技術的效應,并在此基礎上對有關的中醫藥科技活動作出恰當合理的引導和規制。一方面,中醫藥法要保障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中醫藥創新權,另一方面,它又要對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權予以必要的約束,對那些可能產生社會危害后果的行為加以嚴格規制。這就使得中醫藥法在立法過程中必須特別注重超前立法的原則從而在立法內容上具有極強的預見性。[4]
二.我國中醫藥立法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醫藥立法起步相對較晚
,其內容涉及到了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教育科研、藥品監管、中醫藥標準等領域,雖然擁有了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規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制定程序規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服務管理基本規范》、《鄉鎮衛生院中醫藥服務管理基本規范》、《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獎勵管理辦法(試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等,然而,就總體來看,我國的中醫藥立法還存在許多問題。表現在:
(一)立法步伐滯后,缺乏預見性
立法滯緩是我國各部門立法的一大通弊,在中醫藥立法領域,這一弊病更加明顯和突出。由于歷史、文化等原因,我國中醫藥方面的立法不論從數量還是從廣度都比起其他部門法去之甚遠,直到1982年才由衛生部制定并頒布了《全國中醫醫院工作條例(試行)》。再如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建國后相關的法規《人事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執業中藥師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執業中藥師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及〈執業中藥師資格認定辦法〉的通知》卻直到1995年初才姍姍而來。這充分暴露了我國中醫藥立法的滯后性。
(二)法律體系不健全
法律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5]總體上來看我國中醫藥立法體系還遠沒有健全,甚至嚴格一點來說,這些立法還難以真正成為一個體系。其主要表現在:在我國中醫藥法律體系中,還沒有一部能夠承擔起“領頭羊”作用的基本法,這就使得我國中醫藥法群龍無首,難以真正成為一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內部協調一致的法律體系。
(三)內容不完善
當前,我國的中醫藥立法對中醫藥科技活動的規制基本上還只是采用行政法律規制一種形式。表現在具體法律制度上是我國尚未建立中醫藥科技活動的民商事制度和刑事制度;另一方面,某些有必要法律化的倫理道德原則或規則尚未被納入我國中醫藥法之中。例如,知情同意原則等,都顯然還沒有明確成為我國中醫藥立法的規則,這也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中醫藥立法內容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完善我國中醫藥立法的對策及建議
法律并不總是消極地承認現狀,它還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秩序的一種勾畫、設計和引導。為此,需要立法者在總結經驗、認識現實的過程中,正確把握立法的基本要求和規律,分析事物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以便做出科學的預測。[6]
(一)國外的中醫藥立法
1.中醫藥立法在美國
1971年以后中醫針灸在美國出現的“針灸熱”,使加州的中醫針灸展現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景象,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適時出臺了加利福尼亞州針灸條例和針灸執照法。后來加州在1980年通過了《中醫行醫規范法案》,該法案對中醫的執業行為進行了規范,規定了中醫師可以使用的行醫方式。目前,在美國針灸是以州法律的形式被列為醫療手段,中醫藥總體上已逐漸為美國衛生行政部門所接受,并被批準為公眾合法的醫療保健手段。[7]
2.中醫藥立法在澳大利亞
20__年5月3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通過了《ChineseMedicineBill》(中醫注冊法案),這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中醫注冊法案。該法律執行后,維多亞利州的中醫行業已經逐漸洗脫江湖郎中的習氣,改變了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中醫生形象,中醫師的執業行為走上了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并且,有多家保險公司承保中醫治療保險,包括診費和針灸費,治療者可按比例由保險公司償付在中醫藥方面就診、吃藥的費用。中醫師有資格使用醫生(doctor)的頭銜,并被賦予處方權。中醫同西醫一樣,具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8]
3.中醫藥立法在新加坡
新加坡傳統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發表了《傳統中醫藥報告書》,對新加坡中醫藥狀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議。20__年國會通過了《中醫師法案》,從而確立了中醫藥在新加坡的法律地位。現在針灸師注冊工作已經完成,一些綜合性現代醫院已設針灸科,新加坡的中醫藥事業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內將大幅度發展.[9]
(二)我國《中醫藥法》的立法構想
1.中醫藥法的名稱
關于中醫藥法的名稱,學術界提出了兩種主要的選擇方案,一種方案是制定傳統醫藥法,其中包括行中醫藥、民族醫藥與中西醫結合等內容;另一種方案是制定中醫藥法,非中醫藥的部分不納入立法范圍。在科學上中醫藥學可以表述為:“以系統科學的理論、方法,研究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醫學體系?!盵10]而西醫生物醫學的定義是:“以還原性科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層次上的結構與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學體系。”[11]“中西醫結合”不是相對獨立、成熟的醫學體系。它更不能與中醫藥學與民族醫藥學相提并列。而民族醫藥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其中包括藏醫藥、蒙醫藥、維吾爾醫藥、傣醫藥、壯醫藥、苗醫藥、瑤醫藥、彝醫藥、侗醫藥、土家族醫藥、回回醫藥、朝鮮族醫藥等等。[12]它與中醫藥也不是同一范疇的事物。所以在界定我國的中醫藥法的范圍上,只包括中醫、中藥兩個方面,不應該包括民族醫藥和中西醫結合的部分,即采用第二種方案。
2.中醫藥法的宗旨及基本原則
1)我國中醫藥法的宗旨應該是:保護人體健康,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步伐,支撐中醫藥事業的全面、快速、協調發展。以往法律原則總是把人的本位置后,而中醫藥法則應該把保護人體健康放在首位 ,這不僅是由于本法的性質決定的,更是由于現代法學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只有保護好了就醫者的健康,中醫藥事業才能在全社會更好的繼承與發展,才能更好的進行現代化和國際化。
(2)中醫藥法的基本原則是貫穿中醫藥法之中,指導中醫藥法制定、執行、遵守以及解決醫患糾紛的基本準則。筆者以為,我國中醫藥法的原則大致上有:繼承與創新并重原則、中醫中藥協調發展原則、現代化與國際化相互促進原則、多學科結合原則。具體來說,繼承是中醫藥發展的基礎,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兩者并重,才能更好的發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開展新實踐,爭取新突破;中醫是中藥應用的指針和開發的源泉,中藥是中醫醫療保健的主要手段,中醫中藥協調發展,才能使中藥研究成果為中醫臨床服務,促進中醫藥發展;國際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現代化是國際化的前提和基礎,兩者相輔相成,所以要互相促進;中醫藥理論融合了多學科的知識,多學科結合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然途徑,通過多學科、跨領域的發展才能博采眾長,有所突破。[13]
3.政府在扶持、發展中醫藥方面的職責
(1)加大投入
集成國家相關計劃支持中醫藥創新發展,形成項目聯動機制。比如可以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藥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絡”。[14]
(2)政策扶持
制定若干鼓勵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法規,推動適合中醫藥特點的標準規范的建立與完善,加強中醫藥知識產權和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廣、共享機制;制定積極的人才政策。條款中可以規定“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及名老中醫設立多種形式的中醫醫療機構,開展相關診療服務”;“國家鼓勵中醫藥開發、研究的國際交流合作,鼓勵中醫藥的醫療、教學、科研機構依法到境外開展醫療及學術交流活動”。[15]
(3)組織協調
加強中醫藥發展戰略和機制研究,協調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推動本規劃綱要的實施,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特色和優勢條件,積極支持組建以中醫藥現代化為目標的區域科技協作共同體,引導企業和社會參與,拓展國際合作方式與渠道,通過政府、國際組織、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推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
4.醫療機構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并按照《中醫醫療機構管理辦法(試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后,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5.從業人員以及執業規范
從業人員的規范包括考試和注冊、執業規則、考核和培訓等方面,我國目前的中醫師準入基本上能夠貫徹《執業醫師法》考試和注冊的要求。[16]執業規范應該包括診療、繼續教育、保護患者、完成病歷、緊急救治、知情同意、突發事件的災害防治等方面。
6.中藥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
由于中藥成份的復雜多樣性,因此,應該在中藥的生產、經營、管理的法律規范上彌補質量控制的不足,充分體現“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的基本原則??梢幎ǎ暾堃延袊覙藴实乃幤纷?,一般不需要進行臨床研究。需要進行臨床研究的,化學藥品可僅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需要用工藝和標準控制藥品質量的中成藥和生物制品,應當進行臨床試驗。對一些可能導致品種質量差異的注冊申請,應該規定進行臨床研究從而保證申請注冊的品種上市后的安全和有效。于中藥的特殊的用藥歷史,以及其活性成份的復雜性,有時僅改變一些工藝條件又不足以改變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故需規定,改變劑型或生產工藝時,如果生產工藝無質的改變,可減免藥理、毒理和臨床的申報資料。
7.教育與科研創新制度
按照我國中醫藥發展的具體情況,其教育體系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模式:大學教育模式、繼續教育模式、傳統師傳模式。前兩種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而后一種有的專家認為已經過時或者不可信,實際上,我國中醫藥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這不僅體現在中醫藥教育投入資金的流向上,更反映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上,我國中醫藥人才分布不均,水平層次不一,在農村很多地方主要是傳統師傳模式,即“鄉村中醫師”、“民間中醫師”,所以政府加大對中醫藥的投入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在這些方面下大工夫,例如立法中可以將“地方政府通過對鄉村中醫師、民間中醫師進行培訓,承認其執業資格,保護其執業行為,并創建相應的執業環境?!?/p>
關于科研創新制度,需要建立中醫藥創新發展平臺,如立法可以規定,“國家建立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及其運行機制,通過重點研究室(實驗室)、臨床研究中心和產業化基地建設,以及中醫藥基礎數據庫和國際化信息庫的建設,促進適應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需求的創新體系的建立,提高科技支撐能力?!?/p>
8.保障制度
國家可以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來促進我國中醫藥的發展,在地方政府要嚴格把關,防止將中醫藥事業經費挪作他用。立法可以規定“國家運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藥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9.獎勵制度
我國中醫藥獎勵制度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闡述:(1)獎勵范圍:學科領域新規律、新事實、新概念的研究成果;中醫藥的基礎理論實質和客觀規律研究成果;中醫證候、診法、治療、針灸、經絡、中藥防治疾病的機制和原理研究成果;醫史文獻研究成果;軟科學研究成果;標準、信息研究成果。(2)申請途徑:其途徑可以分為申報和推薦兩種。申報是指由個人、集體申報。在推薦中應注意推薦人的范圍,例如可以規定由以下單位和專家推薦:①、省級中醫藥學會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各專科分會;②、中醫藥學會;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④、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有關部委局及直屬單位;⑤、中國針灸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等學會。(3)評審:評審工作實行初審、終審的二審終審制。初審實行差額推薦,終審對初審推薦授予一等獎的項目進行答辨,并實行差額評定獎勵項目。申報獎勵的項目按創新性、科學性、實踐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個條件進行綜合評定。(4) 公眾監督與爭議處理:公示制度,對公布的獲獎項目如有發現其有作弊行為的,應該規定其應該追究的法律責任。(5)獎金:可以成立國家中醫藥獎勵基金會,采用基金的方式專門管理和發放中醫藥獎勵資金。
10.法律責任
本法的法律責任對象的主要包括:中醫藥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中醫醫療機構、中醫藥教育機構、非法行醫的個人。可以規定給予相應的處罰。
(三)行業自治體系的建立——中醫藥行業協會的引入
關鍵詞: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3-0105-02
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新模式,它將中醫藥知識與適宜技術運用到社區衛生服務全過程中,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價廉、方便、可及的基本衛生服務[1]。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開展情況究竟如何,怎樣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斷推廣中醫藥服務、更好地利用中醫適宜技術仍是發展社區衛生關注的重點。為此,對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進行現狀調研,并在此基礎上測量中醫藥的貢獻率,尋找不足并謀求對策是促使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本文結合文獻研究,通過調查,對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本現況、中醫藥服務開展利用情況進行研究,結合實際對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議,為更好地開展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提供參考。
1.中醫藥與社區衛生服務有機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1中醫藥與社區衛生服務有機融合的必要性
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大背景下,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劇,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順應了各方面的變化。中醫強調“天人合一”,重視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等對健康的影響,將人與自然的統一協調創造性地融于一體,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基本內涵相呼應。中醫藥擁有“簡、便、廉、驗”的特點,中醫藥服務在社區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及亞健康狀態等方面具有優勢。所以,發展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不僅使居民享有物美價廉的醫療服務,也能緩解大醫院面臨的就診壓力,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看病貴、看病難”這一社會矛盾。利用社區衛生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提供了廣闊空間。在繼承發揚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補充了社區衛生服務內涵,也為發掘、創新、再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創造了契機。
1.2中醫藥與社區衛生服務有機融合的可行性
新時期,我國衛生工作方針包含“中西醫并重,發展中醫藥”,將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正是貫徹該方針的有力證明。1997年,衛生部等部委聯合頒布的《關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干意見》中規定,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要積極運用中醫藥和民族醫藥適宜技術,此后頒發的多份文件也指明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功能中的作用。新醫改《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中明確指出,五項重點改革中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推行和實現,均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要積極推廣和應用中醫藥預防保健方法和技術,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降低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為城鄉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務。國家一系列政策的“硬性”傾斜,為中醫藥與社區衛生服務的有機融合提供了發展機會與政策支持[2]。加上中醫藥服務的整體觀以及個性化治療、“治未病”的理念等傳統理念與服務方式非常符合社區衛生服務要求,給國家政策的有效推行提供了可行的基礎[3]。
2.結果與分析
從南京市衛生局摘錄2010年-2014年的衛生統計報表相關信息,包含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棲霞區、雨花臺區、浦口區、江寧區、六合區,共11個行政區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相關信息,數據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
2.1政府補助情況
與2010年比較,2014年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得到的補助收入大幅提高,其中增長率最高達到了145.16%,增速較快。但總體來說,補助收入比重都低于10%,補助水平偏低。低比例的補助水平必然促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日常經營中考慮生存問題,易出現過度醫療、重醫療輕預防、以藥養醫等問題。
2.2床位和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2010年和2014年兩個時段比較的結果表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有床位數基本穩定略有增加,中醫科室床位數上漲比例較大,達到了80.71%,中醫科室床位在實有床位所占比重呈現小幅增長。這從側面反映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加了對中醫藥服務的總體投入,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量有所上升,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的推廣取得一定成效。
衛生技術人員人數在兩個時段之間增長速度較快,其中執業醫師人數漲幅最大,達到了110.91%,其他依次為注冊護士、藥劑人員和執業助理醫師。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執業中藥師人員的增長速度都分別超過了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藥劑人員的增長速度,表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增加招募人員的同時注重中醫類人員的引進。然而數據也顯示,雖然中醫類別各部分人員數量的增幅很大,但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執業中藥師各自所占比重都呈現出比重偏低、基本穩定、小幅增長的特點,這也最終導致中醫類別人員在衛生技術人員中比重偏低,提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人力資源不足,限制了中醫藥服務的利用和開展。
2.3中醫醫療服務提供情況
社區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貢獻率的關鍵在于中醫醫療服務的實際提供情況,2010年-2014年中醫醫療服務的變動情況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人次數呈現上漲較快、增幅較大的趨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人次的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南京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先后實行“藥房托管”政策和“基本用藥零差率銷售”機制改革,制度改革引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品價格降低,將利潤空間擠壓讓給患者,患者感受到社區衛生服務的經濟實惠,增強了進社區就診的意愿。但社區衛生服務中中醫醫療服務發展緩慢,其門診人次數增長過緩,歷年增長率均小于門診人次數增長率。同時,除了2012年中醫門診人次數所占比重達到最低點,僅為9.79%,在其他年份均呈現出在某一水平周圍上下波動的態勢。
2.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支情況
數據結果顯示,2010年-2014年,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收支結余在2010年-2012年增長速度較快,2013年-2014年趨于平穩,略有增加,總體呈現增長趨勢。收支結余的持續增長趨勢反映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藥支出(中藥費)總體呈現平穩趨勢,偶有波動,增長速度過緩。中藥費在藥品費中所占比重波動幅度較大,且呈現出增落交替的特點。以2012年為分界點,前三年藥品收入所占比重小幅攀升。2012年之后,藥品收入在業務收入中的比重開始逐步下降,這可能與“基本用藥零差率銷售”運行機制改革有關。但總體來看,藥品收入所占比重均超過50%。藥品收入比重居高會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日常運轉過度依賴于藥品收入和醫療服務,無法實現“預防為主”的功能定位,也容易誘發以藥養醫的問題。中藥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重在2013年略有減少后,在2014年又小幅增長,達到五年來最高,比重為15.87%。在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降低的前提下,表明中醫藥服務的開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說,比重仍較小,中醫藥服務功能仍有很大推廣空間。
3.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入結構不合理,補助水平偏低,業務收入中,藥品收入比重較大,低水平補助致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了維持正常運轉要自謀出路,依賴業務收入,使社區衛生服務基本職能的更易出現偏差,容易忽視其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責;中醫藥人力資源不足,社區中醫藥人才缺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人員在衛生技術人員中比重均低于10%,中醫藥人力資源不足一定程度上阻滯了中醫藥服務的發展和推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體發展勢頭較好,門診人次和收支結余金額都有較大增長,但中醫醫療服務發展緩慢,中醫門診人次和中藥收入各自比重都偏低,歷年來都只是略微上升。針對如上問題,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既要增加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財政投入,更要照顧到中醫藥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積極作用給予專項經費補助;培養高素質人才,并以各種政策吸引并留住高素質人次,充實中醫藥服務人員隊伍;根據各社區居民的疾病發病特點,總結中醫藥服務中的經驗、方法,提煉出針對本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特色療法,拓展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范圍,注重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4],加強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的宣傳,逐步提高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貢獻率。
注釋:
[1]劉德紅,施永興,陳繼根等.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貢獻率探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8):1752-1754.
[2]馮光謂.社區衛生服務中發展中醫藥服務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10,9(2):267-269.
關鍵詞:中醫藥 服務能力 提升工程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454-01
為進一步加強石嘴山市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內涵建設,切實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滿足我市群眾對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需求,全面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投人建設與督導實施并舉,落實政策與推進改革并重,取得了一定成效。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石嘴山市轄大武口區、惠農區、平羅縣兩區一縣,共有中醫醫院2家,中西醫結合醫院1家;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家,其中開展中醫藥服務的9家;鄉鎮衛生院23家,其中開展中醫藥服務的2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8家,其中開展中醫藥服務的10家;村衛生室204家,其中開展中醫藥服務的有112家。
1.2方法
1.2.1制定實施方案及工作目標,有計劃有步驟開展工作。我局根據全市中醫藥資源分布情況會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改委、財政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共同制定印發了《石嘴山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并與各縣(區)簽訂了目標承諾書。各縣(區)均根據轄區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縣(區)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實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1.2.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健康服務,推行健康管理。
各基層醫療機構根據自身特點,開設中醫科,配備了中草藥、TDP神燈、中頻治療儀、牽引床、針灸針、艾柱、火罐等多種中醫藥診療設備,開展基本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根據“簡、便、驗、廉”的原則,開展中藥飲片、針灸、按摩、拔罐、刮痧、理療等多種中醫藥診療技術,開展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治療和預防保健服務,并且在傳統中醫藥診療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積極推行中醫藥“雙十”服務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如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同時能夠積極開展65歲以上老人的中醫體質辨識和中醫藥健康指導,及0-36個月兒童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指導,對老人及特殊人群開展服務,傳授中醫穴位按揉方法,改善兒童健康狀況,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1.2.3通過多種途徑,改善服務環境,提升服務水平。各縣級中醫醫院積極開展基本條件建設,近幾年,石嘴山市中醫醫院和平羅縣中醫醫院先后2010、2013年完成了遷建工作,并已投入使用。兩家中醫醫院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并根據回族的風俗習慣及膳食特點,病區內建有禮拜殿、大凈、小凈室等設施,方便回族患者就診;承擔了本轄區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基層醫療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的培訓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圓滿完成各項培訓任務;與外省中醫機構建立對口協作關系,達成學術交流、進修培訓、醫療協助等協作計劃,為醫院進一步發展搭建了有利平臺;通過名師帶徒、選派人員到自治區進修等多種方式,不斷地培養人才,同時積極引進高學歷專業人才,通過職位、待遇等留住人才。
2討論
【關鍵詞】師承教育 中醫藥院校 院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077-02
一 師承教育的概念和特點
師承教育的概念范圍,在中醫教育領域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中醫師承教育是以師承家傳為主要形式,以跟師臨證、口傳心授、理論與實際密切配合、注重臨床實踐為主要特點的傳統中醫教育。師承教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中醫思維方式、注重基本功的培養、長期臨床跟師、強調醫德培養等鮮明特點,有利于培養中醫人才。在傳統文化大一統的古代,中醫師承教育是中國國學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中醫藥文化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中醫師承教育有著門戶觀念重、教育規模小等缺點。隨著院校教育工作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人們開始反思不應當全盤否定中醫師承教育,應當避開缺點,發展師承教育的優點,將其引入院校教育工作中,配合院校教育模式,共同擔負起培養中醫藥人才的責任。
二 中醫藥院校教育改善的主要方面
1.中醫藥院校學生中醫素養有待提高
一方面,中醫教育面臨著被西醫化的命運,中醫課程所占比重偏低,不少學生外語和計算機水平很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呈現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臨床實踐經驗。中醫藥院校學生由于長期接受以西方現代知識體系為基礎的院校教育,因而缺乏學習中醫知識應有的思維能力和知識結構,同時也缺乏中醫傳統素養。這種現象的形成是由于學生學藝不精,對中醫經典了解太少并且臨床經驗嚴重缺乏。面對嚴謹的醫學,中醫院校學生在就業時常感到力不從心。
2.中醫專才的培養需進一步發展
發展中醫藥,人才是根本。從1956年第一所中醫藥院校建立至今,50多年來高等中醫藥教育培養了40余萬名中醫藥專門人才。但是近年來著名中醫的成長之路并不順利。2010年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章琦表示現在全國著名中醫不足500人??梢?,中醫專才的培養工作需要加強開展,中醫藥文化需要專業的人才進行傳承和發展,老一代優秀中醫的品格和經驗也需要得到更好的傳承。
3.中醫藥院校醫德教育亟待加強
當前中醫藥院校醫德教育環境需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院校擔負著培養合格中醫藥人才的重任。近年來,醫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而面對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的大學生和從業者,首先要加強醫學生道德教育工作,轉變中醫藥院校醫學生的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對于加強醫學院校的建設和醫院道德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三 中醫院校引入師承教育的建議
1.培養中醫思維方式,建立中醫信仰
中醫的思維方式與現代人的差異較大,人們接受現代科學的教育形成了以嚴密邏輯步驟推導,即以形式邏輯為主的思維方式,而中醫強調以辯證邏輯為主的思維方式。
在古代師承授受的方式有兩種,即“親炙”和“私淑”,“親炙”是指耳提面授,得到老師的當面指教,“私淑”則是因為仰慕某人的醫術,以其著作為師,在學術上繼承該人的衣缽。這種師承教育方式有利于感召弟子迅速融入老師的學術思想里,形成學術信仰。因此,中醫藥院校適當運用師承教育方式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對學術的興趣,并從中獲取中醫信仰。
2.培養系統的中醫藥知識,基本功扎實
傳統師承教育重視學習者的基礎知識的積累,師承教育因此有“以文為先、醫文兼通”的特點。傳統師承教育注重中醫典籍研讀與背誦,認為只有背誦與研讀一定量的基礎知識才能達到活學活用。這種學習形式雖然枯燥,但對于醫學人才的成長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院校教育中應當借助師承教育對于中醫典籍的重視,強化學生的中醫藥傳統文化修養,鍛煉好基本功。
3.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鼓勵醫學流派的發展
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和認知方式有重體悟、重推理、重經驗、重實踐的特點。傳統師承教育弟子跟隨老師隨時掌握第一手資料,與所學典籍反復印證,豐富經驗,提高技能。這種形式老師能清楚掌握學生的特長、興趣和基本素質,做到因材施教,同時,也易形成特點鮮明的醫學流派,這對于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中醫類院校加強醫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并推動醫學流派的長遠發展對于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4.強調德藝雙馨,注重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
古人認為,醫乃小技,但技術性強,唯有被老師認定的具備“大慈惻隱之心”的人才有資格繼承師業。唐代孫思邈指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并且有著立誓“普救含靈之苦”的高尚情操。明代醫學家王紹隆在《醫燈續焰》中提到:“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古代師承教育中,名師遴選弟子首要注重其品格,再觀其悟性,注重培養德藝雙馨的人才。挖掘師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優秀理論和實踐經驗將會為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養料。
5.精品小班式的教育模式培養中醫專業人才
【關鍵詞】 科學素養 公民素質 中醫藥 內涵
Abstract:The public Chinese medicine accomplishment is the public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important constituent,it has own specific connotation.Through the analysis,obtains public Chinese medicine accomplishment is the people grasps,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utilization to the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as well as to Chinese medicine society effect manner.
Key words: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Citizen quality,Chinese medicine,Connotation
歷經20世紀百年滄桑的中醫,倍受人們的關注。盡管學術界對中醫存亡的爭論一直進行著,但其為人類健康發揮的作用卻被世人所公認。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醫藥在公眾中有廣泛的影響,中醫藥深深根植于公眾的生活之中。但當新世紀的又一輪“廢止中醫”的學術之爭開始的時候,提醒我們要冷靜面對中醫自身。公眾是否真的了解中醫,公眾中醫藥素養如何,對于中醫藥醫療、教育、科學研究至關重要。而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什么是公眾中醫藥素養。
1 科學素養
素養,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即平日的素養。素養包括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及道德素養等。關于科學素養,在國內外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我國曾先后進行了六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2003年的調查表明,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僅占調查人群的1.98%。公民素質低下,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1]
2006年,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綱領性文件《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由國務院正式?!毒V要》的將對我國國民素質的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提高、和諧社會的建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毒V要》第一次對“科學素質”進行了界定,提出:“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保?]但在實施公眾科學素養調查中,國際上普遍將科學素養概況為三個組成部分,即對于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了基本了解程度,對于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各國普遍采用這個標準,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也是采用這一標準進行的。
2 中醫藥素養
公眾中醫藥素養作為科學素養的一部分,需要對其特殊關注。中醫藥作為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有人文科學屬性的一門學科,其學科歸屬早已確定,但由于其不同于現代科學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將中醫藥與其它現代科學學科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中進行研究,顯然不足以反映中醫藥學科的獨特理論體系特征的全貌。因此,單獨進行公眾中醫藥素養研究十分必要。
基于科學素養的界定,對于中醫藥素養,我們認為:它是人們對中醫藥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以及對中醫藥社會效應的態度。具體地說,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中醫藥理論體系特點和哲學基礎(即基本觀點)的理解;二是對中醫藥概念和術語的理解;三是對中醫藥社會影響的認識和理解(即對中醫藥社會效應的態度)。
公眾中醫藥素養作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公眾對于中醫藥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是促進中醫藥事業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在中醫藥“存廢之爭”中,學術界的觀點在怎樣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對于中醫藥的認識,將是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因此,研究公眾中醫藥素養具有社會意義和個體意義。
公眾中醫藥素養的社會意義體現在:一是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公眾中醫藥素養是每一個中國人科學文化素養的基本要素,是公眾科學理性地認識社會現象、生命現象的基礎;二是公眾中醫藥素養是社會公眾社會實踐,尤其是醫療實踐的表征,是社會公眾的創造性實踐體現;三是公眾中醫藥素養是一個社會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識的基礎,是促進人們健康的重要條件。
公眾中醫藥素養的個體意義是指中醫藥素養對作為個體的社會成員所具有的意義。首先,個體的中醫藥素養能夠為個體全面、理性認識中醫藥提供基礎;其次,個體的中醫藥素養能夠為個體的中醫藥實踐提供合理的方法、途徑和目標;第三,個體的中醫藥素養能夠為個體形成和確立正確的中醫藥價值取向提供學理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學健.聚焦科普:北大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任定成解讀《綱要》亮點[N].科學時報,[200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