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5:33:04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研究的范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文學翻譯;抽象;具體化轉換
一、導言
在英語教學中,翻譯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內容。它不僅是英語語法、詞匯的綜合檢驗,而且能反映出翻譯者文學翻譯水平以及翻譯語言表達技巧。在文學翻譯中,的抽象與具體轉換是重要內容。用一個表示具體形象的詞來表示一種抽象的概念,如品質、特性、情感或狀態等,或者用一個代表抽象概念或屬性的詞來表示一種具體的事物,這是英語中常用的修辭手段。例如,Have you read any humor recently? (譯):近來你讀了什么幽默作品嗎? (分析):原文中的humor 本意是“幽默”,是一個代表抽象概念的詞,但在這里表示具體的事物“幽默的文章”,因此根據上下文可譯為“幽默作品”。然而,由于文化和語言文化的差異,英語中無論是表示抽象概念意義的具體詞語還是表示具體事物的抽象詞語,在很多情況下都不能“對號入座”直譯成漢語,否則,譯文要么詞不達意,要么不符合漢語的習慣。因此,抽象的具體化轉換是文學翻譯中的難點與重點。
二、抽象表達的原因
抽象表達法在英語里使用得相當普遍,尤其常用于社會科學論著、官方文章、報刊評論、法律文書、商業信件等文體。這種表達法得以流行,還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一是抽象思維被認為是一種高級思維,是文明人的一種象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和文明社會的進步,原有的感性表達方式已不足以表達復雜的理性概念,因而需要借助于抽象概括的方法。此外,許多作者為了顯示其思想深奧而故弄玄虛,追隨時尚,也嗜好抽象表達法。二是抽象詞語意義模糊,便于掩飾作者含混或真實的思想,以迎合其某種表達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三、英語有豐富的詞義虛化手段,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達法的使用。可見,用一個代表抽象概念或屬性的詞來表示一種具體的事物,這是英語中常用的修辭手段。如何正確實現抽象與具體轉換是保證文學翻譯效果的關鍵。
三、抽象的具體化轉換方法
1、直譯
直譯適合用于某些既可表示抽象概念又可表示實際事物的詞語。將具體的詞義引申為抽象的詞義雖然是英漢翻譯過程中經常使用的變通技巧之一,但也并非英語所有表示抽象概念的具體的詞語都要作抽象化引申,因為盡管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和語言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在用具體形象的詞語表示抽象的概念上,即“以實喻虛”上,也有一些“不謀而合”的表達。這些詞語可以直譯成漢語,以保留原文的形象。例如,The invent ion of pr inting w as a milest one in human progress.(譯) 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進步的一個里程碑。(析) milestone 在這里是一種比喻的用法,比喻an important event which chang es t he cour se o f someone ’s life o r of histo ry;漢語的“里程碑”在句中也是一種比喻的用法,比喻改變人生或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字面對等,喻義相同,形神兼備,故直譯比抽象化引申要好。又如,But when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you’ll find it a bridge to so much knowlede.(譯) 但是,當你學會了英語,你就會發現它是通向如此豐富的知識的橋梁。(析)英語中的bridge 和漢語的橋梁都可以用來比喻能起溝通作用的人或物,故可直譯而無須做抽象化引申。
2、改換詞語的比喻形象
將英語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具體的詞語譯成漢語時,除將名詞作抽象化引申和直譯外,還有一種變通手段,即改變詞語的比喻形象,也可以說用形式不同但喻義相同或相似的詞語來取代原文的詞語。如,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 ill easily find a stick.(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試比較:想打狗的人很容易找到棍子。)總之,由于英漢兩種語言行文習慣的差異,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對詞義作具體化或抽象化引申,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哪些詞語需要作抽象化引申,具體化引申,直譯或改換比喻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漢語遣詞造句的習慣。因此,在對英語作具體化或抽象化引申時,應該在不違背原意的前提下,盡可能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形式。
3、把抽象的詞義引申為具體的詞義
把抽象的詞義引申為具體的詞義也是抽象的具體化轉換的重要方法。例如,As a boy ,he was the despair of all his teachers.(譯)小時侯,他是一個使全體老師失望的孩子。(析)despair 本意是失望,意義抽象,這里用來比喻“令人失望的人”。因此,根據上下文可譯成“使……失望的孩子”。又如,This is not a real gun,but it is a good imitation.(譯)這不是一支真槍,卻是一支極好的仿制品。(析)imitation 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本義是“模仿”、“仿效”,但在此特定條件下,只能譯成“仿制品”,才能既忠實地表達原文,又符合漢語的習慣。
參考文獻:
[1]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2]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黃忠廉.翻譯本質論[M].華中師大出版社,2000.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200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課題編號YY0909。
作者簡介:全紅(1971—),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廣西柳州人,研究方向:高校英語教學與研究。
Wilkins曾說過:“沒有語法不能很好的表達,而沒有詞匯什么也不能表達”[1]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聽說讀寫的基礎,詞匯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外語學習者的外語水平。
然而在詞匯的教和學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些問題,影響著詞匯習得的質量和效率。就學生的“學”而言,很多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背單詞。而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短時效果較好,隨著時間的流逝,單詞逐漸被遺忘;就教師的“教”而言,教師通常會擇取大綱規定的重要的詞匯就其諸多義項進行講解和舉例說明。盡管如此,依然不能窮盡單詞的所有意義。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在實際的語篇中不能恰當的理解已學單詞的含義。面對著詞匯學習過程中的這些問題,給學生提供科學有效地詞匯學習方法是每個英語老師必須考慮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試圖將范疇化理論應用于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并為以后的詞匯教學提出一些啟示。
二、范疇化理論的回顧
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由各式各樣的事物組成,看似雜亂無章,然而卻是有章可循。因為人類在千差萬別的世界中看到是它們的共性而非差異,并據此對它們進行分類,賦予一定的語言形式。分類的結果就是產生了用不同的語言符號做名稱的范疇,分類的過程就是范疇化的過程。王寅[2]教授曾給范疇化下了一個定義:范疇化是一種以主客觀互動為出發點對外界事物進行類屬劃分的心智過程,是一種基于現實對客觀事物所作的主觀概括和分類,也是一種賦予世界以一定結構的理性活動。范疇化以體驗、互動、概括、歸類為基礎,是人類思維、語言、推理、創作等高級認知活動中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
“范疇”作為人類的高級認知活動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對范疇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論述,對邏輯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他為代表的經典范疇論的觀點總結如下:范疇由一組充分必要條件決定;特征是二分的,即一個物體如果具備了該范疇的所有充要條件,則屬于該范疇,否則不屬于該范疇,不存在好像屬于又好像不屬于該范疇的情況;范疇之間存在清晰地邊界;統一范疇內的所有成員地位相同。[3]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該理論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而發現該理論缺陷的第一人是維特根斯坦。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給游戲這個詞下一個定義?”通過對足球、高爾夫、棋盤游戲等游戲進行調查,他發現沒有一組共同的特征可以概括“游戲”這個范疇里的所有成員,以區別于“非游戲”。因此,“游戲”這一范疇似乎有悖于經典范疇論。然而,雖然在“游戲”這個范疇中,盡管沒有一組特征是所有成員所共有的,不過許許多多的游戲背后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娛樂性、競爭性、運氣等,這種相似性他用一個隱喻表達――家族相似性來定義。[4]正是基于經典范疇理論的這些局限,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羅什以大量實驗結果為依據,并在總結柏林和凱對顏色詞的個案研究及其他學者范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原型范疇理論。[5]原型范疇理論認為:所有的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圍繞著原型組成一個范疇,且每個成員的地位不是平等,有的居于核心位置,有的居于邊緣位置。同時,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羅什還提出了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她認為某些具有顯著特征的基本物體構成了基本層次范疇,在基本層次范疇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溉括性的上位范疇,在基本層次范疇之下,有較具體、較少概括性下位范疇。[3]
總之,范疇化理論包括原型范疇理論和基本層次范疇理論,本文主要就是把這兩個理論應用于詞匯教學中,并為我國英語詞匯教學提供啟示。
三、范疇化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一) 重視基本范疇詞匯,置于詞匯教學的核心位置
每一種新的語言學理論的產生都會對外語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范疇化理論也不例外。如上文所述,由于范疇成員的地位不同,形成了基本層次范疇和上位、下位范疇。語言中的基本單位――詞匯的組織規律是以人的經驗和認知規律為基礎的,在形成范疇的同時也產生了詞匯范疇。基本層次范疇詞匯處于中心地位,向上和向下形成了上位范疇詞匯和下位范疇詞匯,形成了一定的詞匯等級結構。
基本范疇詞匯的特點就是使用頻率高,構詞能力強。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使用頻率去劃分教學的次序,頻率越高,在教學中越重視。從基本范疇詞匯開始,逐漸的過渡到上位范疇和下位范疇詞匯。當然使用頻率不是詞匯選擇的唯一標準,還應該考慮中英文化的區別,文化不同基本范疇詞匯就不同。
(二) 以原型意義為核心,逐步向邊緣意義推進
詞匯學習的另一個難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人類自然語言的普遍現象。[6]為了減輕記憶的負擔,人們總是去賦予“老詞 ”以“新意”,而不是大量的去創造新詞。根據原型理論,一個詞所有的義項中,有一個意義是其他意義的原型,其他義項在原型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展。從而形成了以原型意義為核心的語義范疇。
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多義詞的時候,要從核心意義出發,逐漸拓展到邊緣意義。在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發現原型意義和邊緣意義之間的衍生機制和理據――隱喻和轉喻。
總之,認知語義學認為隱喻使一詞多義現象的存在成為可能,促使詞匯的意義逐漸從具體變為抽象。隱喻已經不再是一種修辭手法,已經成為一種認知方式。教師了解這一點不但可以清楚講解核心詞義,而且可以很好地向學生解釋一些詞的具體詞義和抽象詞義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掌握詞義演變的機制。從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單詞記憶的效率,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最終實現英語整體水平提高的效果。此外,了解語言的隱喻性本質及其隱喻概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比喻性的語言和習語。[7]
關鍵詞:范疇化;原型范疇;中專;詞匯教學
1概述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 A. Wilkins(1972:111)曾說:“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Lewis(1993)認為詞匯習得是二語習得的中心任務。由此可見,詞匯儲備對于英語學習者至關重要。對于中專英語學生而言,積累核心詞匯在各個學習階段都至關重要,這些詞匯是交流與學習中基本的詞匯。
目前在中專英語教學中,多數英語課堂仍是采用一成不變的背誦單詞表的方法來教授學生詞匯知識。背誦單詞表的方法是多數學生以及英語教師采用的方法,即在學習新課文時,教師會帶領學生們對本科單詞進行朗讀、背誦以及結合例句進行講解,并按時進行考核的一種詞匯教學法。這種詞匯教學法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首先,單詞量很大,學生們通過死記硬背雖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卻往往是記了新詞,又忘了舊詞;其次,教師對于詞匯的講解一般都很表面、孤立,缺乏聯系,使得詞匯學習脫離語境,枯燥乏味,學生失去興趣;再次,教師重視對于新詞的掌握情況,容易忽略對于舊詞的復習鞏固,加之學過的詞匯在課本中復現率有限,以致學生們對于詞匯的應用很少,漸漸忘記,使得徒勞無功。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習者,不同類型的詞匯都應采用合適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鑒于目前我國英語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認知語言學范疇化理論中尋找一些切實可行的詞匯學習方法,使詞匯學習系統化,幫助學生擺脫盲目背誦單詞的狀況,詞匯學習變得輕松。
2范疇化、原型范疇理論與中專英語詞匯教學
2.1范疇化以及原型范疇理論
范疇化(categorization)人們是對由千差萬別的事物進行分類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在此基礎上人類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語言符號的意義(趙艷芳,2001:55)。原型范疇理論(prototype theory)源自20世紀50年代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經Rosch,Labov,Lakoff等研究者從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顏色、形狀等,進行了定量定性研究而建立起來的。(Ungerer,F. & H. J. Schlllid,2008:F25-27)。區別于經典范疇理論,它認為特征不是二分的,即是否具備一個范疇的所有特征并不是該成員屬于該范疇的必要條件,范疇之間是模糊的,不存在經典范疇理論所謂的清晰的邊界線。具體可以表述為:一個范疇由一些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成員構成,隸屬于同一范疇的各成員之間并不存在普遍共同特征,具有互相重疊的屬性組合;原型是同一個概念范疇中能反映本范疇特征的最典型的成員;范疇的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內的成員地位不相等。范疇圍繞原型這個認知參照點建構,其邊界依典型性程度向外擴展,形成了邊界難以確定的更大范疇。(John R. Taylor,2001:F30)
如果把英語詞匯看成―個原型范疇的話,英語詞匯中的基本詞就是這一范疇的原型。隨著對范疇認知的深化,人們對范疇邊緣成員的認知深度和廣度也都相應提高(吳世雄,1994)。因此,基本詞匯的基本義項應當是英語詞匯教學首要學習和掌握的。由基本詞匯的基本義項著手,逐漸向其它范疇或范疇內其他成員推進,是符合人類認知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2.2范疇化理論與中專英語詞匯教學
2.2.1原型范疇與基本詞匯教學
盡管范疇化理論對某些形成傳統的教材教學法有一定的理論支持,但是現行中專英語教材單詞表中詞匯的釋義多是限于課文中的單一的意思,缺少發散性和關聯性。因此,教師在對基本詞匯的基本義項進行講解時應當注重幫助學生學會聯想。例如,在學到fruit時,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做些聯想思考,將與fruit所代表的范疇的典型成員乃至邊緣成員逐一列出,從典型成員開始記憶,逐漸過渡到邊緣成員,由易到難,將具體事物相互聯系,使記憶快速又牢固。這里舉出一些例子:Fruit:apple,pear,peach,orange,grape,plum,coconut,ect.Vegetable:cabbage,carrot,cucumber,onion,pepper,potato,cauliflower,etc.Furniture:closet,table,chair,bed,cabinet,cupboard,etc.
【關鍵詞】原花青素;冠狀血管;血管張力;內皮細胞;電壓依賴性鈣通道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16-2373-03 中圖分類號:R9 文獻標識碼:A
Pharmacological profile of procyanidins on canine coronaries in vitro studies
HUANG Yu-lan,LIU Ji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science,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x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rocyanidins on Coronary arteries in the dog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Rings of Canine coronary arteries were suspended in organ baths containing Krebs-Henseleit solution, and then isometric tension was measured.Results:PCs causing the does-response contractile curve of KCl in K-H solution and CaCl2 in Ca-free K-H solution shifted to the rightward,and the values of their sensitivies and maximum contractions had been less. procyanidins could dose-dependently attenuate KCl elicited-contraction in rings, procyanidins induced-relax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fter incubation with inhibitor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ω-L-nitro-arginine (L-NNA) or Methylene blue(MB)as well as endothelium removal. Conclus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ocyanidins relax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in an endothelium-dependent orindependent manners.The mechanisms for this phenomenon seemed to be related with promoting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NO as well as NO-cGMP pathway.The blockage of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 might underlie the main mechanism of its endothelium-in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Key words】Procyanidins;Coronary artery;Vascular tension;Endothelium;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
1947年,法國科學家杰克•麥斯凱利博士首次于花生殼中分離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s),后證實它廣泛存在于植物中,是一大類多酚類化合物的總稱,在抑制腫瘤、防癌抗癌、降脂[1,2]、抗凝血,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常作為植物藥源,近年研究集中于原花青素具有抑制亞硝基化、捕獲和強效清除自由基的特性[3],可使致癌物和致突變物發生變性,也被認為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的關鍵所在,但這似乎不能令人信服,鑒于潛在的機制還未徹底研究清楚,因此,本實驗從調節血管張力的角度出發,以血管張力變化為指標,進行相關性研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藥品:Nω-L-硝基精氨酸(Nω-L-nitro-arginine,L-NNA),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和緩激肽等藥物購自Sigma公司;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s)購自天津市康友天然色素廠;甲烯蘭(Methylene blue,MB上海潤捷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上述藥品一律用雙蒸水溶解配置。
1.2 標本制備:把狗心放在冰冷的Krebs-Henseleit (K-H) 液中從屠宰場取回[4]。改良液成分如下(mmol/L:118.3 g NaCl,4.7 g KCl,1.2 g MgSO4,1.22 g KH2PO4,2.5 g CaCl2,25.0 g NaHCO3和11.1 g葡萄糖)。將狗冠狀動脈左前降支分離并剪下,制成3 mm的血管環,用不銹鋼掛鉤固定懸掛于盛有K-H改良液的37℃恒溫肌槽內,持續通入95%O2和5%CO2的混合氣體。另一端掛鉤連接張力換能器(JH-2,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院),通過BL-420智能型生物信號顯示與處理系統(成都泰盟電子有限公司)來記錄等長收縮時張力的變化。
1.3 實驗方法:血管環平衡1.5 h,期間給予血管環2.0 g的張力,20 min更換1次K-H液。待平衡后,先用120 mmol•L-1 KCl誘導其收縮,激發鈣通道活性,收縮良好的血管環用于實驗。部分血管環用棉簽輕擦內皮面數次,去除內皮。使用前列腺素F2α10-5 mol•L-1和10-6 mol•L-1緩激肽檢驗內皮去除情況,舒張值大于40%的血管環是內皮完整的血管環,內皮完全去除的血管環不舒張或舒長值在10%以內(見圖1)。待血管環收縮穩定后,可進行如下實驗:
1.3.1 PCs對二種血管激動劑量效曲線的影響:(1)PCs對KCl量效曲線的影響:血管環(完全去內皮)溫育平衡后,向浴槽中累積加入KCl (5~50) mmol•L-1, 建立量效曲線。用K-H液反復沖洗平衡后,分別加入1 mg•L-1,10 mg•L-1,20 mg•L-1 PCs溫育20 min后,再重新建立KCl量效曲線。(2)PCs對CaCl2量效曲線的影響:血管環(完全去內皮)在無Ca2+ K-H液中溫育30 min,先加入100 mmol•L-1 KCl,打開PDC,10 min后,加入累積濃度為10-4.5 mol•L-1、10-4 mol•L-1、10-3.5 mol•L-1、10-3 mol•L-1、10-2.5 mol•L-1和10-2 mol•L-1的CaCl2,建立CaCl2的量效曲線作為對照,沖洗平衡后,觀察10 mg•L-1,20 mg•L-1 PCs對CaCl2量效曲線的影響。
1.3.2 PCs對KCl預收縮離體冠狀血管環的舒張作用:血管環(內皮完整)穩定后,向浴槽中加入50 mmol•L-1 KCl,待血管環收縮張力達高峰后,用K-H液沖洗。然后,20 min換液1次,平衡30 min后重復上述實驗,待血管環張力達高峰并穩定后,加入濃度為10 mg•L-1 PCs,觀察血管環張力變化。
1.3.3 阻斷劑及內皮細胞對PCs與EST舒血管作用的影響:重復1的內容后,用K-H液沖洗,每20 min換液1次,溫育1.5 h, 血管環穩定后,向浴槽中分別擦除內皮細胞或在內皮完整組加入L-NNA 10-4 mol•L-1及MB 10-5 mol•L-1,溫育15 min,重復1的內容。對比PCs對KCl 50 mmol•L-1預收縮血管平滑肌的舒張作用的變化。
1.4 統計分析:所有實驗收據均以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n代表動物數。舒張效應以舒張百分比表示,收縮效應用收縮百分比表示。采用SPSS 8.0軟件分析。參照徐端正等報道的方法計算量效曲線實驗中KCl、CaCl2的PD2值(激動劑產生其50%最大效應所需摩爾濃度的負對數值),以便激素處理后,比較血管環對這2種收縮劑敏感性的變化。統計學處理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3組或3組以上資料用方差分析(ANOVA),P
2 結果
2.1 原花青素對血管激動劑KCl、CaCl2量效收縮反應的抑制作用:KCl(5~50 mmol•L-1)可誘發冠狀動脈血管環產生明顯的量效收縮作用。10 mg•L-1,20 mg•L-1 PCs可濃度依賴性地壓低KCl量效曲線,使其明顯右移(見圖2),最大收縮反應和肌條對KCl的敏感性明顯降低。加入累積濃度為10-4.5 mol•L-1~10-2 mol•L-1的CaCl2后,動脈環產生明顯的劑量依賴性收縮 (尤其是10-3.5~10-2 mol•L-1),10 mg•L-1,20 mg•L-1 PCs溫育后,CaCl2收縮明顯抑制,量效曲線明顯右移(見圖3),血管環對CaCl2的敏感性和最大收縮明顯降低。
2.2.1 原花青素對KCl預收縮動脈血管環產生量效舒張作用:10 mg•L-1 PCs使50 mmol•L-1 KCl預收縮冠狀動脈血管環產生明顯舒張作用(見圖4)。
2.2.2 阻斷劑及內皮細胞對原花青素舒張血管作用的影響:去除內皮細胞或加入NO合酶抑制劑L-NNA 10-4 mol•L-1、MB 10-5 mol•L-1溫育,PCs對50 mmol•L-1可明顯阻斷KCl預收縮動脈血管環產生的量效舒張作用(見圖5和圖6)。
對照組:1 mg•L-1, 10 mg•L-1,20 mg•L-1 PCs PD2值依次為:(1.83±0.24)、(1.78±0.21)、(1.01±0.18)、(0.64±0.09)。
3 討論
已有實驗[5]證實PCs是通過抑制電壓依賴性鈣通(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VDCCs)實現它們的藥理特性,由于缺少膜片鉗等電生理儀器,我們仍然沿用經典的手段來進行相關研究。細胞外K+濃度的升高可抑制鉀通道,引發細胞膜去極化,從而使電壓依賴性的鈣通道開放,細胞外Ca2+內流,Ca2+使肌球蛋白輕鏈磷酸化,粗、細肌絲發生相對性滑動,導致血管收縮。10 mg•L-1,20 mg•L-1 PCs對KCl量效曲線明顯的壓低作用提示PCs可能是抑制了電壓依賴性的鈣通道,于是我們又對PCs的CaCl2曲線進行了研究,同樣藥理濃度條件下,PCs使CaCl2量效曲線顯著右移,因此可以證實PCs在狗的冠狀動脈上還是通過抑制電壓依賴性鈣通道起作用的。實驗前,血管環完全去內皮,以排除內皮細胞的干擾。
在討論血管舒張原理時首先要考慮它與內皮和NO之間的關系,關于血管內皮釋放的NO是否參與PCs的血管舒張作用,文獻報道存在爭議。本研究發現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劑L-NNA及去除內皮細胞后,PCs的舒血管效應明顯減弱,提示PCs作用具有內皮依賴性,為了進一步證實,我們選擇甲烯蘭,cGMP環化酶的抑制劑,眾所周知,NO可激活細胞鳥苷酸環化酶,使cGMP含量升高,進而活化cGMP依賴性蛋白激酶,使平滑肌細胞舒張。加入MB后,PCs舒血管效應明顯減弱,這充分說明NO參與PCs的急性舒血管作用。Kim[4]、Fitzpatrick[5]及Virgili等[6]的實驗都支持我們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Bagchi D,Sen CK,Ray SD,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ardio-protection by a novel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J]. Mutat Res,2003,523:87.
[2] Bos MA,Vennat B,Meunier MT,et al. Procyanidins from tormentil: antioxidant properties towards lipoperoxidation and anti-elastase ac-tivity[J]. Biol Pharm Bull,1996,19(1):146.
[3] Shao ZH,Vanden Hoek TL,Li CQ,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and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on scaveng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vitro[J]. Am J Chin Med,2004,32(1):89.
[4] Kim SH,Kang KW,Kim KW,et al.Procyanidins in crataegus extract evoke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in rat aorta[J]. Life Sci,2000,67(2):121.
[5] Fitzpatrick DF,Bing B,Maggi DA,et al. Vasodilatingprocyanidins derived from grape seeds[J].Acad Sci,2002,957:78.
【摘 要】 原型范疇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核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原型范疇理論的理解,合理分析了這一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并從中得到了啟發?;瘜W作為實驗型的學科,和原型范疇理論有許多相像的地方,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吻合”的共同點,才能將原型范疇理論與化學教學相結合,為學生們帶來精彩的課堂內容。
關鍵詞 原型范疇理論;高中化學;教學
高中的基礎化學課堂,與原型范疇理論有著很多相同點。為了讓課堂更加的精彩,教師們可以將原型范疇理論帶進課堂,讓學生們對基礎化學理解的更加深刻。好的原型可以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所以在將原型范疇理論帶入課堂時,教師們也應注意選擇合適的原型。通過討論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高中化學教學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們更好的掌握課堂知識,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原型范疇理論可以給課堂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那么原型范疇理論的應用,對于高中化學教學來說,就十分有必要。
一、原型范疇理論的認知
(一)原型范疇理論的理解應用
作為范疇理論的成員,原型范疇理論十分具有代表性,也是其中最典型的成員。范疇的邊界十分模糊,所以許多家族成員都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作為批判經典范疇理論發展開來的原型范疇理論,雖然已經有很豐滿的羽翼,但是卻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這些問題并不妨礙它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原型范疇理論對教學有一定的影響,相比于其他的范疇,原型范疇理論更適合在教學中應用,也很容易被學生們理解接受,這也是它作為范疇理論的獨特意義。
(二)原型范疇理論的特征
1.典型的范疇成員
眾所周知,范疇成員之間雖然有著些許差異,但彼此之間也有著相似的聯系,界限十分模糊。而原型范疇理論雖然打著批判經典范疇理論的旗號,但卻是范疇內最典型的成員,有著十分顯著的特征。憑著這樣的優勢,原型范疇理論擁有了不同的典型性,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典型性,讓這一理論在教學中有了立足之地,為教學提供了優勢。
2.范疇理論有一定的相似性
雖然范疇理論的范圍很廣,但實際上,家族中的各個分支理論,也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原型范疇理論雖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也和其他的范疇理論分不開。這一點,也可以稱作是“家族特征”。雖然理論不相同,但范疇家族之間的必然聯系,也將各個理論緊密的聯系到了一起。所以,原型范疇理論可以合理的融入教學,也是因為除了典型性外,它與其他的范疇理論一樣,有一定的基礎認知。
3.原型范疇理論具有開放性
雖然原型范疇理論既有典型性,又有家族相似性,但實際上,范疇的邊界還是有些模糊的。從這個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范疇理論是可以相互滲透的。它們之間雖然有著不相同的組成條件,但卻不能簡單的就被區分開來。這也就是表明,范疇之間并不分散,而是擁有剪不斷的連續體。當然,這并不能否認范疇理論的原則性,只是這些理論在各司其職的同時,依然有著一定的必然聯系。
二、原型范疇理論在化學中的應用
(一)化學課程的基本構架
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化學從分子、原子層次上對物質進行了細微的研究,是相對比較謹慎的一門學科。而它的基本構架就是根據這些細微的知識,學習物質元素的基本性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原型范疇理論的應用,就顯得十分重要?;瘜W這門學科主要是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之間的變化?;瘜W的教學方式和原型范疇理論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所以把原型范疇理論融入課堂,也能夠讓課堂內容更加的充實和完善。雖然原型范疇理論可以運用到教學當中,但對于“原型”的選擇,也十分值得推敲。
(二)原型范疇理論使用的注意事項
雖然原型范疇理論和化學教學有一定的聯系,但在引用至課堂時,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首先,課堂上所選擇的“原型”,要有一定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好的原型可以讓教學事半功倍,學生們也可以根據這樣的“原型”更好的理解知識點中的重要內容?;瘜W雖然是一門變化莫測的學科,但基礎理論還是有跡可循的,所以只有選擇好的原型,才可以讓知識更加完善。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學“原型”應該選擇學生熟悉的例子。比如說,在講到分子概念時,可以選擇水分子作為“原型”為大家講解分析。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大家非常熟悉,而選擇這樣熟悉的原型來分析知識,可以讓學生們更好的理解概念。反之,如果選擇的原型大家并不清楚,學生們學習的態度就會直線下降,這也就是很多人反饋的“聽不懂”現象。所以,想要將原型范疇理論合理的運用到化學教學中,教師們需要進行非常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
三、結束語
原型范疇理論對于解決問題有著啟發性的作用。很多學者認為,在解決問題時,可以使用原型思維進行合理分析,并根據問題特征尋找適當的解決辦法,這足以證明原型范疇理論獨特的存在意義。而將原型范疇理論運用到化學教學中,也是原型范疇理論的又一大作用。加入原型范疇理論,教學內容會變得更加充實,有吸引力,學生們更容易“聽得懂”。雖然與經典范疇理論有一定的差異,但原型范疇理論更適用于教學當中。教師們在選擇教學原型時,除了要選擇典型、熟悉的例子,也需要考慮學生們對原型的接受程度,如果原型太過深奧,不如選擇稍遜一點的簡單原型,這樣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教學中加入原型范疇理論,也是希望給學生們帶去充實的課堂內容,希望大家更好的理解知識。當然,學習知識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好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們學習知識的基本途徑。只有充分掌握課堂知識,學習才能夠節節高升。
參考文獻
[1]羅愛賓.原型范疇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郭玉錦.原型范疇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下旬,2014,(10)
一、原型范疇理論概述
(一)原型范疇理論定義
原型范疇理論是在家族相似性范疇和批判經典范疇理論的基礎上,繼承與發展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維特根斯坦在研究中猜測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可能是根據一些事情之間的某種相似性來認識其他事物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后人總結分析了維特根斯坦的猜測,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原型范疇理論。
(二)原型范疇理論觀點
原型范疇理論有以下幾點觀點。
第一,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的界定沒有確定的特征,而是由屬性來決定的。屬于某個范疇的所有成員,他們既有相同的共性特征,又會有別的成員沒有的獨特的屬性。屬性與屬性之間,既是交叉的,又是有區別的。人們在界定某個成員是否屬于這一個范疇時,不僅僅會從他們的屬性去分析,這里還存在著一些人的主觀認識在里面。所以,界定原型范疇的標準是具有主觀性和后天性兩種特點的。
第二,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成員主要有典型和非典型兩種。整個范疇內的成員之間是存在等級差別的。典型成員是指與范疇內的其他成員有著更多相同屬性的成員,相反,非典型成員就是指處于整個范疇邊緣的成員,與其他成員有著最少的相同屬性。而原型就是整個范疇內最典型的存在。
第三,原型范疇理論認為關于范疇的界定,是沒有確定的標準,比較模糊的。經典范疇理論認為某個事物,只有具備了該范疇的所有屬性,才能成為該范疇的成員,只有屬于和不屬于兩種存在方式。而原型范疇理論認為,范疇的邊界是不能用某一個屬性就能來確定的,是模糊的
二、原型范疇理論能夠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被應用的原因
化學教學中,有許多復雜的聯系,元素與元素之間的結構、性質等,既存在著共性,也有其獨特的性質。教師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學生們學習起來也比較吃力,教師不可能會把每一種元素、不同元素中不同的結構性質都講一遍,也不能不給學生們提及這些知識。所以,在這種時候,就需要原型范疇理論中與高中化學教學中相似的理論來幫助教師了。
三、原型范疇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原型范疇理論能夠為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提供理論指導
原型范疇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與高中化學教學理念有著相似之處,在我國現階段實施的新課改過程中,高中化學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多的改變。既然原型范疇理論與高中化學教學有相同的共性,那么在教學中,就可以適當的應用原型范疇理論中對化學教學有利的基礎理論,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充分的了解化學、對化學學習感興趣,也能使化學教師找到正確的理論來指導教學,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原型范疇理論來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
(二) 原型范疇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接收知識的動力,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更好的學習。高中化學是一門既復雜、又有趣的科目,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是不同的。原型范疇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總結能力。原型范疇理論中舉一反三的理論,可以讓學生學習到不同的學習方法,可以應用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中。
(三)原型范疇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高中化學學科的學習,對于高中生來說是困難的,也是重要的。其實只要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高中化學科目學習起來也是很容易的。原型范疇理論就為高中化學的學習和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只有用對了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就能在教學中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原型范疇理論不僅可以應用在高中化學的教學中,其理論中能夠舉一反三的觀念也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通過對某一事物的觀察與了解,找到與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對其存在的共性進行轉換,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認知模型;構建;化學問題解決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1-0055-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1
一、認知模型構建的理論依據
1. 原型范疇理論[1]
原型范疇理論(prototype theory,亦稱類典型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觀點,是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20世紀50年代,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通過“語言游戲”說論證了范疇邊界的模糊性,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理論,此后逐漸發展成原型范疇理論。對于原型范疇理論貢獻很大的是心理學家羅施(Rosch, 1975)。羅施認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proptotype)—即它的最佳實例表征出來的,我們主要是從能最好地說明一個概念的實例來理解概念的。因此,她認為一個概念總會有它的原型,原型就是在一個范疇中最好的、最典型的、最能用來代表這一范疇的最稱職的個體。同時她還指出,人們不是通過正式的一組標準特征來指派一個客體給一個范疇,而是把那個客體與范疇的原型相比較,原型是最好的標本,是一把尺度,人們一般把原型和有關的范疇聯系起來。而安德森(J.R.Anderson)則定義為“原型是關于范疇的最典型的樣例的設想”。
原型范疇理論在解釋認知心理時,認為人們首先是通過原型認識事物,然后將一些與原型具有差異的事物歸類認識,這就是所謂的“家族相似性”,在一個家族中的成員不一定完全相似,但在一些本質上是相似的。原型范疇理論的實質就是人們在解釋某種現象時,將屬于這類現象的某個個體視為原型,并在對這個原型總體特征認識不變的情況下,把握這類現象的其他個體。
認知心理學中使用的“原型”概念,一般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側重于文化心理和集體無意識范疇的“原型”(Prototype),其二是側重于認知過程和創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學習是認知過程,因此prororype才是教學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義的。
化學科學教育的最基本模式與原型范疇理論十分吻合,利用原型范疇理論能揭示化學教學原理,是建立化學認知模型的前提。
2. 模型理論[2]
模型一詞起源于拉丁文的“modulus”,其初始含義是樣本、標準和尺度,中文原意即規范。模型是科學認識的一種獨特形式,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種重要的科學操作與科學思維方法。
認知科學實驗證明,結構化的知識便于學生記憶、概括和理解,有助于解決問題?;瘜W模型這一認知工具恰好把化學問題或知識高度濃縮,使知識或問題以結構或形象表達的形式存在于人腦中。奧蘇貝爾的學習理論認為,采用建模思想,將化學問題中次要的、非本質的信息舍去,可使本質的知識變得清晰,更容易納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框架中,使學生在解決化學問題時,遷移更容易。
3. 化學問題解決理論[3]
化學問題解決是從已有的條件出發,達成目標任務的高級智力活動。問題解決一般由四個環節組成:認知問題、問題表征、聯想與匹配、反思與評價。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主要有:知識總量、知識的儲存方式、認知策略、動機、情緒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問題情境。
研究表明,專家之所以能夠快速地解決一些常見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他們原型豐富,匹配迅速,已達到自動化的程度,而新手則相反。
教學實踐表明,高中生在解決化學問題時,使用頻率最高的解決策略是模型匹配策略。利用這種策略解決化學問題時,其過程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問題表征、模型構建、模型檢驗、模型應用。解決問題過程可用圖1表示。
分析問題是化學問題解決活動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根據問題的特點和要求把發現的問題明確化,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并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模型搜索。如果學生有這樣的模型,接著就會進行模型匹配,從而解決問題;但如果學生自身沒有已知的模型適合此題,那就要進入模型構建環節,并在進一步檢驗之后解決問題。[2]
二、認知模型的構建過程
1. 構建原型
根據原型范疇理論,原型的選擇應遵循以下一些原則:①要選擇最能體現概念、原理內涵的“原型”。認知心理學中“原型理論”認為在范疇的圖式結構中,原型成員和非原型成員的地位并不相等。就某一個具體的范疇而言,其原型成員具備范疇的理想值,處于范疇中心,有明顯的類屬特征和較高的清晰度。因此,范疇內的其他成員是不宜用于構建概念、原理的。②“原型”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學生不熟悉的原型很難讓學生從某一教學需要的認知角度去認識。
根據這樣的原則,在教《原電池》一節時,我們可選擇Zn∣H2SO4(?。┄OCu為原型,學生幾乎都非常熟悉這個反應原理而且基本上具備了原電池的所有特征。①正、負極的判斷:負極 Zn(0價)Zn2+(+2價);正極2H+(+1價)H2(0價)。②電極反應的書寫:負極 Zn-2e-=Zn2+;正極 2H++2e-=H2。③電子流向:負極正極;離子流向:H+正極,SO42-負極。
2. 構建模型
以某種程度的類似再現另一個系統(原型)的系統,并且在認識過程中以它代替原物,以至對模型的研究能夠得到關于原物的信息,依據其表現出來的某些本質特征,進行歸納,抽取其實質特征,建立相應該原理的模型,并在認知系統中進行歸類,其抽象程度越高,該模型的適應性就越廣。例如我們在上述原型的基礎上,原電池的原理模型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①找出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不管這個反應是否熟悉,只要學生能標出化合價的變化,找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就行。負極一定發生氧化反應,正極一定發生還原反應,只要將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一分為二,對號入座即可。不管裝置如何,只要能找出兩極,有電解質溶液、能形成閉合回路的,都可以恢復成如圖2所示這種經典原電池模型。
②書寫電解反應時,不但要知道兩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后生成了什么粒子,還要考慮到兩極生成的粒子和電解質溶液有無后續反應,若有則要合并在一起書寫。③原電池電解質溶液中離子的移動只有兩種作用,一是為了反應,而是為了中和電性。學生根據兩極的電極反應,自然會知道兩溶液中離子的變化情況。
學生有了這樣的模型,不管遇到怎樣陌生的情景,只要將復雜的反應、陌生的裝置與模型中的要素一一對應,就能很好的解決這類問題。
3. 解決化學問題的過程
化學問題的設計總是依托一定的化學原理,很多學生在解答化學問題時思路不清、無從下手,究其原因還是不懂化學本源知識,不理解化學原理所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引導學生,在認識原型知識的時候,分析涉及的核心知識,指導學生構建相應的原理模型,再應用到其他具體問題中。經過這樣的反復訓練,讓學生體驗到構建原理模型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例如我們在建立原電池原理模型基礎上,以高鐵電池為例,進行化學問題解決。[4]其總反應為:
3Zn+2K2FeO4+8H2O=3Zn(OH)2+3Fe(OH)3+4KOH
① 標注電極。按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變化的趨勢,標示在相應元素的上方,電子轉移的方向即為外電路電子流向,流出電子的一極為負極,流入電子的一極為正極。②寫出相關的電極方程式。依據上面的原電池模型,可逐漸完善電極方程式:負極的基本關系為3Zn—6e-3Zn(OH)2 ,反應中Zn失去電子以后的產物是Zn(OH)2,因而反應物需要補充OH-,3Zn+6OH-—6e-3Zn(OH)2 ;正極的基本關系為2FeO4+6e-2Fe(OH)3,因產物中多出H元素,反應物中需補充H2O(當然也可來源于O2-+H2O=2OH-反應的啟示),這樣完整的正極反應為2FeO4+8H2O +6e-2Fe(OH)3 +10OH-。③電解質溶液中的離子遷移。由電極反應方程式可知,正極持續產生2OH-,而負極則不停消耗2OH-,可以判斷溶液中將因OH-的溶度梯度以及反應的需求,而導致OH-從正極向負極遷移。
這樣,我們在解決高鐵電池相關問題時,就可以原電池模型為樣板,進行快速有效的匹配,順利地進行問題解決。
總之,利用原型范疇理論指導學生進行認知模型的構建,在此基礎上進行化學問題的快速有效地解決,對于化學教學是很有意義的。合理的化學建模能積極地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開啟學生的心智,提升學生的正遷移能力。
參考文獻
[1] 謝祥林等. 原型范疇理論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2,(12):3-4
[2] 陳群 董軍. 高三化學復習中建模思想滲透的實踐與研究[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3,(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