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5:33:00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農村發展的現狀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0引言
當前,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再機上我國惠農補貼力度的不斷加大,使得我國各地區的農機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進而使得我國各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提升。推廣農業機械化,主要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模式,進而逐漸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的新型農業。但是,在我國一些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中,還存著一定的問題,影響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诖?,圍繞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以及對策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1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分析
1.1農機購置補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一直以來,我國對農業的發展就非常的重視,自2004年起,農機購置補貼就是我國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在“十一五期間”,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規模逐年遞增,使得我國的受益農戶字在不斷的擴大。以某市為例,在2010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到了34億元,與“十五”期末相比,增長了將近30%。其中,大中型拖拉機比“十五”期末增長了27%,達到了1.31萬臺。總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各地區的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不斷增大,使得我國各地區的農業機械化得到不錯的推廣,動力機械結構得到了顯著的優化。
1.2農機社會服務能力有所提升
隨著我國農機機械化的不斷推廣,使得各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普及量不斷增多,這促進了各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就使得各地區的農機社會服務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以某市為例,在2010年,該市農機化作業組織超過了1.6萬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將近發展到110個,而且服務的范圍也不斷的擴大,遍及70個鄉鎮,其服務能力超過13.3萬hm2。由此可見,當地農機社會服務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能夠進一步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1.3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推廣,使得我國各地區的農業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勢必會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農機裝備結構不夠合理。在我國一些地區,存在著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這就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例如,當地大型機械與小型機械的比例不夠均衡,種植業機械較多,而且其他各業機械較少,存著比例不均的現象。2)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不夠均衡。以某市為例,除了某些農作物的生產全面實現了機械化,例如小麥生產,至于其他農作物的機械化發展卻比較滯后,例如水稻機械化育秧。此外,果蔬的機械化以及養殖業的機械化嚴重不足,這就難以適應當前該市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利于該市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的提高。3)農業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由于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導致該市農業機械科研能力較弱,從而難以滿足當地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也正是因為新型農機的研制、開發較為落后,所以不能夠適應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4)各級農機管理部門的經費不足,這使得這些部門的裝備較為簡陋,致使其服務手段較為落后,不能夠滿足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在一些農機部門,甚至只能夠保障員工的基本工資,這挫傷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對策
2.1進一步加強政策保障
政策是確保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基礎保障,雖然我國的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各地區的發展情況有所不同,所以還需要根據當地的發展形勢來制定農機發展政策。首先,各級農機主管部門要履行自己的職能,重視對農機業的領導,并成立相關的農機機構,以負責當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相關事宜。其次,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形勢,來完善財政資金補貼機制。第三,要加大宣傳力度。由于我國一些偏遠山區的信息接收較為落后,再加上部分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這導致他們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因此,我國各地區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要重視對廣大農戶的宣傳與教育。首先要讓他們認識農業機械化對自己經濟收益的重大作用,其次,再對他們進行農業機械化的培訓,使他們能夠學會使用農機,進而以點帶面,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推廣。最后,要打造一支專業素質較強,思想道德素質過硬的農機管理隊伍,以實現對廣大農戶的優質服務。我國一些地區之所以難以推廣農業機械化,就是因為后期的服務沒有做到位,許多農戶購買了農機之后,缺乏后期的跟進指導,再加上農機服務點的設置較少,一旦農機出現故障,則不能夠進行及時的維修,這影響了一部分農戶的購機欲望。因此,需要多建立一些農機服務站,并安排農機管理人員及時為農戶提供售后服務。
2.2進一步加強對農機合作社的扶持
作為農機專業性的服務組織,農業專業合作社經過不斷的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取得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各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導致以下幾方面問題的存在:①資金短缺;②規模較小;③區域發展不平衡等,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勢必會影響當地農業而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許多地區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處在初級階段,所以存在著無序競爭、不夠規范的問題。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選擇一些經營規范、實力較強的合作社,然后對他們進行大力的支持,將其作為示范點,來為其他合作社的發展提供模范作用。
2.3對農機科技推廣體制進行不斷的創新
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農機推廣人員需要履行自己的職能深入農村,要對各地區的農機實際使用情況進行了解。如此一來,就能夠了解各地區農業生產對農機的實際需求,然后再根據各地區的需求來提供新型農機具。其次,各地區的政府部門還需要對農機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并重視對農機從業人員的合理配置。現如今,我國一些地區的農機推廣人員較少,這嚴重影響了農機的推廣工作的開展。
2.4重視對農機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
當前,在我國一些地區中,農機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較低,這影響了他們后期的推廣工作的開展。在農機推廣工作中,農機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尤為關鍵,首先,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這就需要農機從業人員加強學習,以確保自己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保證自己能夠跟上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定期組織培訓,對農機推廣人員的素質進行培訓,并對其思想素質進行培養。其次,定期組織他們深入農村,使他們能夠將理論與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做到根據當地農戶的需求來選擇新農具的推廣使用。如此一來,就能夠促進農業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 農業生產結構 農業科技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182-02
隨著國家惠農補貼政策的實施,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創造了良好條件。農業機械化實施水平的提高,對當前農業生產效率的改善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但是在目前農村現階段里,農業機械化實際實施的水平與農民對先進農業機械的迫切需要和希望還有著一定的差距。同時農業生產從從前的單方面作業向多功能作業結構的轉型,對農業機械化的實施,都帶來相應的影響。
我縣位于關中平原中部,渭北黃土高原的南緣,全縣總面積1018平方公里,人口46萬,其中農業人口38萬,耕地總面積85.6萬畝。目前禮泉農業機械總動力27.6萬千瓦,畝均農機總動力0.03千瓦。大中型拖拉機268臺,聯合收割機39臺,農用三輪車23418臺,配套農機具1241臺,果園微耕機11560臺。農機服務作業總量23820畝,綜合作業機械化水平85%以上。本文根據我縣農村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現狀和發展過程,對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因素做一點探討。
一、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和地位
農業機械化是增強農業生產力的必然選擇,是農業生產力構成的主要部分?,F代農業的重要特征和根本標志就是農業機械化,是加強農民收入的主要手段。農村機械化對于農村勞動力的恢復、轉移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特色農業增加產量提升品質有著明顯的效果,在促進農業經營產業化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調整農村和農業經濟構架上的最有利支撐。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農村的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有利途徑。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只可以改善勞動的條件,減輕勞動的強度,還可以促進農民生活生產水平的提高。所以說農業機械化是要建設新社會主義農村的必經之路。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生產的主要裝備,如果說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能有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一)農業機械化極大程度的提高了農業勞動的生產力。(二)農業機械化在實現農業科學的發展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農業科學的內涵在農村和農業中的具體表現是農民的收入增長,農業的生產條件加以改善,實現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集體發展,城市和農村差別、工人和農民的差別逐漸縮小,實現集體發展,共同富裕。而這一切的所要實現的基礎一定要是農村的生產力加速發展,還有農業的生產率快速的提高。(三)節約型農業的基礎就是農業機械化,想要發展節約型農業,關鍵就在于農業機械化。在現在,農業機械化的大幅使用,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這樣就會大幅的減少畜力和人力的使用,大量農業機械的使用,就可以實現農業上的節能、節地和節水,也會減少化肥、種子、農藥的用量,將提高利用率,達到促進節約型農業的發展目的。
二、目前限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農業機械化代表著先進的現代農業主要生產力,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和重要內容。我國現在是由從傳統形式的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階段性時期,農業機械化也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因素,與現代農業的進程息息相關。要發展現代農業的話,農業機械化是主要的物質基礎,要想發展呈現代農業,一定要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速度,但目前仍舊存在問題。
1. 農民純收入的緩慢增長
現在,農民的人均收入雖然有所增長,但相對于機械設備的價格還有較大的差距,農民不能有足夠的資金來購買農業相關的機械設備。從長遠上來看,農業機械化發展必然會提高農業生產上的效益,能增加農民收入。但是如果農民收入一直處于較低的情況之下,農業機械化的最根本問題就無法解決,無法在先期投入,是限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2. 耕地面積較小
現在雖然是,將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開來,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按照現在人口平均的分配方法,也讓農民的耕地過于零散,使得現代化使用機械進行耕作的方式很難得到推廣,所以使很多地區還存在著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使農民在農業勞動生產力的難以得到提高,也無法讓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有限的利用,同時也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3. 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農業機械化在農村的勞動力稀缺時,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所以農村所剩余的勞動力必須要將其轉移到其他產業,這也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基本條件。但是現在我國的農村剩余的勞動力依然在大量存在,必然會影響到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推廣。
4. 農機的社會服務和農民的教育程度較低
農機的維修、供應和技術服務還有其他的服務,是農業機械化不能缺少的條件。而現在,我國一直都沒有一個完善的服務制度和體系,農機的社會服務水平不夠,使得農機的生產者和使用者之間無法正常對接,以至于機械的成本增加,還阻礙了農機的使用及推廣。另外還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專業的技術型人才,但是在我國,農村的勞動力受到的教育程度過低,也制約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三、未來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措施
1. 加強推廣農機技術和教育的工作
強化農機的推廣可以加速農業機械科技的成果轉化,可以加強農業機械和其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對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決定性作用。在農業的生產中使用大量的農業機械技術也能加速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度。農機的教育培訓可以通過示范試驗,讓農民和農業的生產組織了解到科技的作用,使其轉變老舊的傳統心態和觀念,自覺增強使用科技的意識,自發改變其生產行動,在有通過農機的教育培訓可以增加農民和農機使用者關于農機的專業知識、法規知識和安全知識,還能增強其使用技能的能力,能在實踐生產中,逐漸了解及使用多種農業機械化的科技成果還有熟練的應用各種農機技術和設備。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推廣不斷加強,機械不斷的改良和增加,農業現代化的普及推進使得現代化技術型農業會越來越依靠先進的農機和農機技術,所以加強農村的農機技術和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要全面發展農機的社會服務
要組建以農機作業的服務為核心的合作社,完善其運行機制,以探索各種形式的社會服務,要促進農業機械的服務合作的組織發展,使農業生產者共同使用農機,要提高農機的使用率。要創新農機的新服務方法,積極的發展承包、接受訂單這些服務方式。加強農機的銷售管理,發展農機的經營,加強完善農機的銷售網絡。加強信息建設,要建立全國的農機信息網絡,建設農機的信息平臺,提高信息化的服務水平。
結語
就以上幾點說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已經涉及到了多方面領域,要農民、企業和政府著三個方面要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實現現代化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農村文化;文化發展;引導;支持
[中圖分類號] G12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1-067-3
一、農村經濟機制影響著農村文化
(一)我國農村文化的現狀和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文化,滯后于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雖有許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原因。它包括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用于文化發展的資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農村經濟機制問題,經濟機制的運行會影響上層建筑的文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從經濟體制模式上來看,經歷了天然經濟、自然經濟、集體經濟(計劃經濟)等階段。我國農村自實行承包制改革以來,經濟模式逐漸轉向商品經濟,但是不完全,因為從農田、農業經營里的收獲大都是自給自足的。我國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后,農村經濟沒有完全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農村家庭既是社會機體中的一個元素,又是一個生產單位經營實體,在外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形勢下,農村卻以農戶為基本單位從事經濟生活。農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說,沒有形成規?;纳a力集團,沒有形成優勢互補、資源整合、人財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經濟運行模式。
(二)農村經濟機制制約著農村文化發展,農村的勞作方式、休閑方式、居住環境與城市相比有很大區別
農民的文化生態跟農耕習慣密切相聯,市場經濟往往會打破傳統農耕習慣,這樣就會給農民在節慶、祭祀、休閑期間的文化活動造成影響;市場經濟帶來的新文化意識也和農民傳統的文化意識發生碰撞,比如競爭意識、個性意識、利益意識等都會給傳統的鄉風民俗造成影響。
二、發展農村文化產業需要政府引導、扶助和支持
(一)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有關部門的引導、扶助和支持
引導、扶助、支持最重要的應該體現在文化意識上,“文化下鄉”送去作品,活動和服務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識是直接送給農民的“造血”功能。如果興辦文化產業振興農村文化發展的意識深入到農民的心坎里,必然會爆發出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和創造力。除了文化意識之外,文化部門的引導、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徑是典型示范。農民是講實惠的,同時農民最相信親眼看到的東西,當農民群眾目睹到文化產業既能帶來經濟實惠,又能使人們享受到愉悅的文化生活,就會迸發出高漲的熱情,積極參與文化產業的創辦。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門應該對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幫助選項目,立項目,想方設法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在文化產業的起步、舉辦過程中,文化站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文化站是國家最基層的文化機構,最了解本鄉本土的文化資源,熟悉鄉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狀況,能夠代表政府規劃具體目標和事項。在挖掘鄉村文化資源,選準優勢產業項目,協調政府與村民之間的關系等具體事項中盡職盡責。
(二)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最需要政府給予政策的寬松環境
農村文化建設本來就是政府的應有之責,它無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中有突出成效的舉措。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應該大力提倡農村文化產業。政府的支持從很大程度講是政策的支持,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有利于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鼓勵農民企業家和城里的企業家在農村廣闊天地興辦文化產業,鼓勵農民群眾自己籌資舉辦文化產業,同時在稅收等方面給予規模小的產業、個體戶減免等優惠?;鶎诱€應在資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切實幫助農村文化產業的興起、發展和壯大。
(三)農村社會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才標志著我們黨提出的宏偉目標真正實現
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之一是文化,農村文化建設得怎么樣,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農村社會不僅源源不斷地為工業為城市提供著生活資料,還源源不斷地提供著精神文化生活養料。街頭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龍,節慶、婚慶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場面和儀式,從其本源看,都是來自農村廣闊土地滋生出來的文化。我國申奧成功的宣傳片許多鏡頭是中國的群眾文化場面,其中不少是鄉間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農村搞文化產業前景大有前途。
三、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有效途徑
(一)農村文化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條件,在堅持公益性事業的前提下,努力嘗試文化產業途徑
農村文化產業化,既是適應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狀況,又是適應農村經濟歷史發展狀況的一種正確的選擇。農村文化產業化建設,不同于一般定義上的文化產業化。它是以產業為手段,適應目前的農村經濟狀態和今后發展趨勢,以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為目的,煥發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園。鑒于此,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
(二)市場經濟對農村文化的影響孕育著機遇,也開辟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途徑
我們可以從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看到農村文化蓬勃開展的景象,他們的傳統文化活動不僅延續發展,還不斷增添新的文化活動項目,諸如鄉間舞會、趣味競技、產品演示、農藝賽事等。那里的農民不僅有著文化生活的歡悅,還吸引著城里人感受鄉村文化的樂趣。事實證明,是市場經濟把農村經濟引入了產業化、規?;?,并從文化觀念到文化活動運行模式都適合了農村經濟體制。而我國農村經濟同全社會的市場經濟相比,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市場經濟運作模式,從農村經濟的模式程度看,還沒有達到產業化、規?;?。但我國農村經濟實現完全的市場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村經濟的產業化、規?;寝r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村文化要發展,我們應該把眼光既放在農村經濟目前處于市場經濟與原有的經濟模式相互銜接融合的背景和條件下,也要放在農村經濟完全市場化的條件下看農村文化如何發展。
(三)以產業運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現民俗民間文化的作品和活動
事實上,我國的民俗民間文化通過產業的方式展開已有了許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紙、年畫、各類民俗文化藝術節等,都是通過產業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間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國的農村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俗民間文化的產品和活動,如果將這些產品和活動以產業的方式運作起來,不僅會給農村的文化經濟帶來勃勃生機,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間文化的瑰寶得到保存和發揚廣大。如果我們以產業的方式運作,許多民間藝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煥發出他們的藝術熱情,從而帶動了一個村落一個鄉鎮的文化生活活躍和興旺。民俗民間文化作品和活動非常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的潛力,我們農村文化建設應該抓住機遇,以產業的方式使我們的民俗民間文化得到弘揚。
(四)旅游文化已成為我國的經濟增長點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把農村文化活動與當地旅游文化結合進來,這不僅有利于農村先進文化建設,也有利于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也能體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現代化的要求。在農村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對城里人來說,了解農村只不過是沿途的鄉村風光或鄉鎮政府所在地的鄉村景象,其實秀山秀水田園風光都在鄉間的深處,“白云深處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農家秀美風光其實在那僻遠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間。農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廣闊,農家游的庭院民宅風土人情,生態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徑,美食游的大鐵鍋煮出的飯、炒出的菜,風俗游的民風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們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領略風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與多姿多彩的世界交匯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們的農村文化為什么不充分發揮旅游文化形式,使農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點和突破呢!
(五)讓民間藝人成為農村文化產業運作的團隊
在農村有許多節慶、民間慶典儀式和民間文化儀式,這些活動大都由一些老藝人、匠人來主持,許多群眾都愿意參加這類活動。如果將農村中的文化人才資源聚集起來,形成產業運作的團隊,這既能使農村文化有經常性的活動組織,又方便和促進農民文化生活和諧健康的發展。農民的節令慶典,農村政府及各部門舉辦各種主題的慶典活動和宣傳活動,農戶的婚娶、生日慶典,農村企業、個體戶的開業慶典等,這都需要文化團隊以文藝的形式張揚聲勢渲染氣氛。在農民群眾中有不少會吹拉彈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組織、主持能寫會說的人,他們熱衷于文化活動,他們希望能組織、協調起來。如果把農村的文化藝人巧匠組織起來,以產業經濟的方式運行,不但保證了這些人的經濟收入來源,文化團隊的穩定和文化活動的連續持久,還能使民間文化活動的規模擴大,農民群眾自然會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實。
(六)開辟文化產業項目要適應科技進步的步伐
運用科技進步是開辟農村文化產業領域的一大成功經驗。近幾年來,我國農村發展較快,也嘗到了實惠。近幾年,許多青年農民群眾用數碼攝像機為當地政府舉辦的各種主題慶典活動、文化部門舉辦的民間藝術活動、農戶婚娶、生日慶典等。拍攝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廣大群眾歡迎,而且也賺了不少錢。在拍攝秧歌、腰鼓、春節社火、地方小戲中,農民群眾不請自來,義務當演員,場面十分熱鬧。為購置拍攝設備,許多農民還自愿捐款捐器材。從這一事例中我們得到啟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時尚,會給農村文化帶來新的視野,同時也為農村文化產業開辟了新途徑??萍紟Ыo農村的不僅是經濟的進步,同樣也給農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發展生機。
另外,如工藝美術廠,電影流動放映服務,文化藝術培訓班或學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產業模式。通過以上幾種模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農村文化產業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視是容易興辦發展起來的。農村文化產業適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社會,能夠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能夠促進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為鞏固和壯大農村社會主義陣地起到促進作用。農村文化產業必然會成為農村文化建設中的歷史性創舉,我們應該從現在起精心培養,呵護支持,使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農村文化建設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備內容。農村文化產業化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舉措,適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社會的現狀和發展,能夠使我國的農村文化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和成績。隨著農村文化產業向農村大地興起、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必將充滿活力和生機。
參考文獻:
[1]劉吉發.文化產業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7).
[2]鄒廣文,徐慶文.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8).
關鍵詞:農村 商業保險 發展現狀
1 目前農村商業保險市場發展的主要特點
1.1 營銷網點逐步增多,營銷規模持續擴大。最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多元化趨勢的增強,區域經濟異軍突起,保險公司瞅準區域市場,將分支機構延伸至各個縣域,營銷規模輻射大部分農村地區,帶動農村保險市場快速發展。
1.2 險種增多,市場份額相對集中。保險公司拓展業務的過程中,瞅準市場動向,針對不同消費人群,推出了多個險種,為城鄉居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需求。
1.3 縣域人身保險快速普及,財產保險發展速度相對滯后,農業保險幾乎空白。
1.4 農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參保意愿強烈。近年來,隨著三農政策的提出,各種惠農政策紛紛出臺,農民通過外出打工或進行特色種植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收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逐漸成為農民關注的焦點。一項關于保險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農民都有參與社會保險的意向,在養老問題上,62.65%的調研對象期望通過養老保險來解決養老問題。如果財政有補貼,愿意參加農保的占被調查人員的87.84%。
2 農業保險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成因
一是農業保險缺乏經營主體;二是農業對自然的過分依賴,生產周期長、投資回收慢,潛在著巨大的自然風險,商業保險公司無力獨立承擔農業風險;三是保險費率偏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四是農業保險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五是宣傳不到位;六是各保險公司“三農”服務的意識不強,制約了農村保險事業的發展。據調查,農民對保險有五盼,一盼雹災保險,二盼種植業災害保險,三盼牲畜保險,四盼養老保險,五盼醫療保險。
3 制約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障礙因素
3.1 農業保險業務萎縮,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有效需要。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險公司的各分支機構專設了服務農村生產的農業保險科,入保范圍涵蓋了果蔬種植、特色養殖以及麥收等項目,但隨著商業保險時代的到來,單設的農業保險科以及相應的保險服務被取消,只開設了農作物火災、冰雹和家庭財產責任保險等幾個險種,公司所有的險種服務中,真正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項目還不及所有財險種類的十分之一,而且已有農險種類少,份額有限。農業保險之所以無法在農村地區普及,主要是因為農業災害多、風險大,出現后事故鑒定困難,賠付率高,而保險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這與商業化經營目標明顯沖突,因此保險公司很少參與農村險種的開發和經營。
3.2 保險產品設計存在缺陷,與農民支付能力形成較大的差距?,F階段,大多數保險公司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只將經營規模定位在城鎮地區,但是在推出新險種之前,大多數都未針對農村市場進行調研,致使保險產品趨同性較強,有的與農村生產特點不符。
4 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建議
4.1 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業保險體系。鑒于農業生產的風險性和商業保險公司的盈利性特點,筆者建議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針對農、林、牧等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保險服務。當前,為積極響應我黨關于三農建設的號召,提高商業保險公司服務農業的積極性,使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農民,可增進政府與保險公司的交流與合作,對致力于農村保險事業的商業保險公司給予更多政策支持,重點加強入保環節和出險后理賠環節的政策扶持:在入保環節,根據農戶入保比例給予相應的補貼;出險后的理賠環節,根據保險公司賠付額的一定比例對保險公司直接補貼。
4.2 規范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村市場的營銷服務機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方針的提出,增強了保險業業務向農村地區輻射的可能性,并為其業務規模的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商業保險公司應瞅準市場先機,乘勢而上,首先,加速農村保險產品的研發。針對農村地區的生產條件改造現有保險產品,加速新險種的開發,根據農村地區生產特點,盡量減少保費比例,擴大保險輻射范圍,從而惠及更多農民;其次,加速農村保險機構網絡建設。優化農村保險機構網點布局,盡量將營業網點延伸至偏遠地區,擴大業務規模,活躍農村保險市場;第三,加強營銷隊伍培訓和管理。保險營銷人員是公司的“門面”,營銷人員的行為和氣質直接影響廣大農民對保險公司的評價,公司應定期針對營銷人員開展培訓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其業務技能和職業操守。此外,公司應該建立一套員工考評機制,不僅要重視保費收入增量,還應該維護好保戶資源。
開發農村商業保險,可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險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和人體傷害,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天災人禍往往會加劇其貧困程度,政府扶持商業保險公司開拓農村保險市場,可以使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農民,同時也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解決農村的保險發展問題不僅是保險業的重要任務,也是一項惠及全國所有農民的事業,是我國政治與經濟發展以及人文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陳振宇,黃華麗.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現狀及發展簡析[J].經營管理者,2009(15).
一、宿州埇橋農村物流業發展的現狀
目前埇橋農村物流業呈現網上購物人數增加,物流業發展迅速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大多數物流收發點業務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0-20%,少數物流收發點基本持平略增。全區24個鄉鎮均有農村物流收發點,一般偏遠鎮及小鄉2-3家,大的鄉鎮3-4家,大學城及礦區坐落地朱仙莊鎮達10多家,主要以申通快遞、中通快遞、圓通快遞、韻達快遞天天快遞等分公司為主,各分公司多以家庭式經營且與總公司簽訂代辦合同并交納一定金額的風險押金,一般操作流程為客戶填單---快遞打包---自己裝車送至上級物流公司---上級物流進行分揀快遞---裝車。每天1-2次驅車到總公司開展收發件業務,一般每點每日收發件在千余件以上。如宿州市韻達快遞有限公司欄桿分公司快遞收發點每日來件約1000余件,發件約50-60件;宿州市吉祥快遞有限公司欄桿分部快遞收發點每日來件約900余件,發件約30-50件。又如大澤鄉鎮共有4家快遞公司經營部,其中丁文俠戶代辦中通、韻達、天天、百世、唯品會業務,韓強戶代辦圓通、申通業務,另外2家為商店代辦點。丁文俠、韓強兩家為物流專營店,通過實地調查他們經營物流同外出務工差不多,只是照顧小孩方便些,一個物流點業務量太小,根本無法單獨開店經營,也無法支撐一個正常務工人員收入。只有把兩個以上物流點結合在一起才能正常經營。
二、目前宿州埇橋農村物流業存在的問題
宿州埇橋農村物流起步晚(一般經營3-4年)、技術水平低(服務人員文化素質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多數硬件設備跟不上)等。雖然農村物流體系初具規模,物流主體向著多元化發展,但是農村流通產業發展與城市物流特別是發達地區相比仍然滯后,物流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因交通、天氣等原因造成到貨有晚點、延遲現象;
(二)貨物安全有時難保障,經營商易與被服務對象發生小摩擦;
(三)有些客戶反應客戶信息安全難保障且收費標準不夠透明,易造成不必要的糾紛和失信;
(四)部分客戶取貨態度不好且群眾收發件要到親自店面來,延伸服務群眾更加困難;
(五)有些店面基礎設施不完善且經營較亂,硬件設施提升不足;
(六)由于農村物流收發點多為集體經營模式,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三、幾點建議
(一)交管部門能否像農產品一樣開通綠色通道,以加快貨物流轉速度;
(二)為保障貨物安全,在裝卸環節加大設備技術投入;
(三)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村物流業的監管力度,合理制定措施依法依規管理,減免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發生;
(四)整治服務環境,成立專項整治監督檢查專門組織,提升安全服務標準,加快服務水平向村到戶延伸;
【關鍵詞】農村 商業保險 發展
一、目前農村商業保險市場發展的主要特點
1.機構網點快速增加,營銷隊伍不斷壯大
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優勢的凸現,眾多的保險公司在縣域大量增設分支機構,直接向廣大農村地區輻射,帶動農村保險市場快速發展。
2.保險產品種類較多,市場份額相對集中
各保險公司在業務發展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推出了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新產品,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險需求。據統計,目前,縣域保險機構累計開辦保險產品110個,其中財產險60個,人身險50個,城鄉之間在產品種類上相差無幾。從保險產品的市場份額看,人身保險占據絕對多數,人身保險保費收入一般是財產保險的3—4倍,農村市場份額差距略低人身保險市場以壽險和分紅險占比較大。
3.縣域人身保險發展較快,財產保險發展相對遲緩,農業保險幾乎空白
近年來,隨著保險知識普及和保險營銷力度的加大,農村保險市場得到廣泛拓展。據對煙臺9個縣市區的180戶農民問卷調查,有127戶辦理過保險業務,另有35戶有辦理保險的愿望,分別占調查樣本的70.6%和19.4%;所辦理的保險種類以人身(壽)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居多,辦有該兩種保險的分別占全部調查農戶的45.7%和43.3%,而財產保險則不足15%。由此可見,在現有的保險品種中,農民對人身健康、養老保險情有獨鐘。從煙臺市保費收入的區域結構,也可以看出縣域人壽險業務呈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9個縣市全部保險費收入占煙臺市的比重為51.8%,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其中人身保險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財產險占比下降7.1個百分點。在財產保險業務中,農業保險占比微乎其微,全轄只有1個縣(市)辦理了農作物火災險,其他各縣市均未辦理農業保險業務。
二、制約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障礙因素
1.農業保險業務萎縮,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險公司的各分支機構專門設有農業保險科,開辦的保險品種涉及麥收、特色養殖、水果蔬菜等,但隨著保險公司的商業化改革,已不再單設農業保險科,并相繼取消了麥收、特色養殖、水果蔬菜等險種,目前開辦的僅有農作物火災、冰雹保險和家庭財產責任保險等幾個險種,在眾多的近60個財險種類中,涉農險種占比不足10%,品種少、份額低。農業保險萎縮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災害多、風險大,出險后勘查難、賠付率高,與保險公司的商業化經營目標明顯沖突,基于此,諸多保險機構都紛紛退出了農業保險市場。
2.保險產品設計上的缺陷,與農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將產品定位于城鎮市場,產品設計趨同性較強,普遍缺乏對農村保險市場的研究和開發,少有推出適合農民和農村特點的保險新品種。而農民與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3.業務發展不夠平衡,市場監管存在盲區
目前,商業保險公司在業務發展中存在三個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區間機構設置存有偏差。二是展業、理賠質量態度相差迥異。調查反映,保險公司普遍存在重展業、輕理賠的問題,對客戶投保和繳費服務熱情、不厭其煩,而出險后理賠時則手續繁瑣、條件苛刻。三是保險業務發展與市場監管不相對稱。諸多保險公司都實行營銷機制,營銷人員良莠不齊,為了提高業績而進行不實宣傳甚至相互詆毀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同程度地破壞了正常的競爭秩序,導致出現大面積的退保問題。
三、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建議
1.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業保險體系鑒于農業生產的風險性和商業保險公司的盈利性特點,建議盡快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推出農、林、牧、漁業各具特色的保險品種。在目前情況下,為提高農民和保險公司辦理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與商業運作相結合的農業保險模式,在兩個環節發揮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環節,按照保費的一定比例對農戶予以補貼;出險后的理賠環節,按照賠付額的一定比例對保險公司直接補貼。
2.規范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村市場的營銷服務機制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保險業提供了新的機遇,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一是加快農村保險產品研發。結合農村實際,有重點地改造現有保險產品,開發推廣新產品,滿足農民低保費、低保障、廣覆蓋的保險需求。二是加強農村保險機構網絡建設。合理調整農村保險機構的布局,在網點設置上應適度向偏遠農村地區傾斜,增強對農村保險市場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三是強化營銷隊伍培訓和管理。營銷人員是體現保險公司形象、開展對外宣傳的窗口,對其培訓,既要具備精良的展業技巧,更要具備過硬的職業操守;對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費收入增量,還要考慮保戶資源的穩定性。
3.健全農村保險市場監管機制。首先,引入同業競爭監督機制。在目前的監管體制下,監管機構應加大引導力度,鼓勵各保險公司逐步向農村延伸觸角,增加農村保險市場主體。其次,健全保險協會網絡體系,重視發揮保險業協會的監督作用,督促各保險機構嚴格遵守保險同業自律公約,對違法違紀行為按職能范圍及時做出處理,切實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再次,加強行業監管力度,建議在地市級城市設立保險監管分支機構,加強對縣域保險市場的監督管理,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據統計,2004年,我國普通高中招生85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30萬人,兩類教育招生相差約300萬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開的全國縣級職教中心改革與發展座談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表示,未來的幾年內,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將維持在850萬人左右,主要任務將轉到提高質量上來;從2005年開始,中等職業教育每年要擴大招生100萬人;經過兩到三年的努力,實現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努力形成高中階段兩類教育協調發展的局面。
對于中等職業教育這300萬人的增量,解決問題的重點在農村。目前,全國已有1.4億農民進城務工,還有1.5億農民需要轉移,無論是向非農業產業轉移還是向城鎮轉移就業,農民群眾都必須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的大發展迫在眉睫。
我國農村教育的現狀
(一)我國的基本國情
2001年,中國總人口127627萬人,鄉村總人口93383萬人,占總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農村者79563萬人,占62.3%,另有13820萬人生活在城鎮。中國人口9億以上是農民,實際上還是一個農業社會國家。更為嚴峻的是,中國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億農業勞動力。據測算,至少在40年后,中國還依然面臨著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問題。
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最艱巨的任務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解決致富問題。而農民致富的關鍵,就在于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順利就業和農業勞動者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二)我國農村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000萬左右的農村中小學畢業生因為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而回到家鄉。一些中小學畢業生因為缺乏生活技能,進城打工無門,搞二、三產業無路,只好在家里閑著,面臨“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
但與眾多農村孩子“無學可上”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大多農村職業學校“等米下鍋”。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張德元指出,與現在農村勞動力80%以上沒有經過任何技能培訓形成鮮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職業學校正面臨生存危機。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職業技術人才的嚴重缺失和職校生源的校度匱乏。目前,我國技術工人總量求大于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報告顯示。我國制造業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類技術人才明顯供不應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技校的招生不容樂觀。許多學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師到學生家里做工作,甚至開專車接學生和家長到學校參觀,先考察后報名,但仍有很多學生和家長表示沒有興趣。為完成招生計劃,不少學校還出臺了獎勵政策,但就讀學生依然很少。
職業技術學校的基礎設施和師資建設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A設施跟不上,許多農村職業學校缺乏必要的教學生產實習基地,農業優質品種的開發、試驗、示范和推廣等教學活動難以開展,教室里講養豬、黑板上搞科研的現象比比皆是。師資隊伍總體水平不高,職業高中年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44.3%;專業師資嚴重缺乏,大多數專業教師從學校畢業直接到職業學校任教,沒有實踐經驗,而一些老的專業教師又無法適應新專業的教學要求,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農村職業學位的畢業生就業難農村職業學校普遍成立畢業生就業專門機構,通過聯合辦學,與用人單位簽訂安置協議等辦法,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據某職高對本校畢業生400人進行走訪調查,專業定向教育從業率,農學、水產、財會的對口從業率分別為19.70%、7.07%、8.30%。從畢業生就業分布情況看,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回鄉務農、創業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農民基本上是“種田管溫飽,致富往外跑”,職業學校許多畢業生走上州出務工經商的路子,用非所學。
科技培訓開展難。上世紀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農村教育工作的“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重中之重”。各個鄉鎮均興辦了鄉鎮化技術學校,各地大力掃除青壯年文盲和開展鄉、村兩級應用技術培訓,對普及農村科技知識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隨著“兩基”目標的實現,目前掃除剩余青壯年文盲和脫盲鞏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頓,大規模的應用技術培訓也無人組織,不少鄉鎮化技術學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資源嚴重流失。
(二)我國職業教育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儒家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之中,人們重視普通教育而忽視職業教育,職業技術學校被視為二流學校。許多家長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進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同時,應試教育傳統使許多教師、家長把與考試、分數無關的都歸為不務正業,這就使許多學生鄙視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