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1:51
序論:在您撰寫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飲食文化 廚房設計 飲食習慣
一、引言
人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約兩百萬年前,飲食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的發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能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廚房的設計就更為重要,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及操作者的使用習慣是衡量一個廚房設計好壞的標準之一。
二、飲食文化的內涵
飲食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包括飲食的材料、制作工藝、飲食方法等,還包括文學藝術、思想道德、風俗習慣以及對歷史的傳承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內涵。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包括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飲食文化也不例外。物質層次是最基本的前提,包括飲食結構和飲食器具;行為層次包括烹飪技術、器具藝術、食物儲存和運輸方法等;精神層次作為文化的最高層次,包括飲食習俗、飲食觀念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等。
三、廚房的來源及其基本功能
廚房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不同時期的演變功能也變得更為多樣化、合理化。最初原始人將天然洞穴作為居所,以野菜野果為食。氏族社會以后,發展為半穴居,半穴居的房屋正中央一般都會設有火塘,空間內部沒有隔離,生火會導致煙氣彌漫整個空間。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出現爐灶處于房屋一角的住宅,將火塘改良砌成灶頭,房間變得更加干凈衛生,但是此時的廚房并未真正與其他空間隔離開。社會的不斷發展到獨立廚房的出現,既能較大限度地儲存食物,也減少對其他空間不必要的干擾,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F代社會造就了開放式的廚房,廚房的各種功能、布局也更加完善。人們對廚房油煙的排放、儲物空間的設計以及采光問題都妥善的處理,操作臺面的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以及操作習慣,廚房空間干凈整潔舒適,能最大限度地為人所用。
廚房的基本功能:烹調、洗滌、儲存
(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國家倡導理性、健康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在乎所攝取食物的營養價值,通過食物來獲取身體所需的各種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他們更青睞操作簡單直接生食的水果蔬菜沙拉、吐司、罐頭,一方面節省了時間,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食物的營養。
中國人追求的則是感性、藝術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認為食物不僅僅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它更像是一門藝術,能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中國人對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不只是考慮食物帶給人的營養,還注重食物的色澤、鮮香。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中國人主要采用炒、蒸、煮、炸、烤、燴等多樣化的烹飪方式。中國菜品種多樣,操作復雜,注重食物帶給人味覺和視覺的藝術性的雙重享受。
(二)飲食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的飲食方式講究科學衛生,在用餐方式上采用分餐制。自助餐是西方較為廣泛采用的宴請賓客的方式之一,在待客時將所有的食物陳列出來,客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自由進食,各吃各的,互不相擾。
中國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熱情好客、彬彬有禮,飲食方式也有著自己的特點,無論是宴請賓客還是日常飲食,人們圍著桌子坐一圈,菜擺放在正中間,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夾取食物進食,在吃飯過程中可以相互交談,增進感情。
(三)烹飪過程的差異
西方人做任何事都強調認真規范,做食物也不例外。任何一次食物的制作,都必須相當的規范和嚴格。所需食材、調味料的分量都必須精確到克;操作過程的順序都不能顛倒;操作時間也嚴格要求,每次做的食物給人的味覺和營養幾乎都是相同的。
中國人烹飪的操作過程具有隨意性,根據廚師的個人喜好和習慣選擇放調味品和食材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地方做菜的味道和方式不一樣,同一地方的不同廚師做的菜肴的味道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廚師兩次做同樣的食物,也不可能味道完全一致。
五、中西方廚房設計的區別
處在不同國度、地域等背景下人們的飲食文化各不相同,廚房設計理應有所差別。下面從布局、功能、陳設幾方面出發,分析中西方廚房設計的區別。
(一)布局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營養,喜歡生食海鮮、蔬菜等,盡管也有炸、烤的食物,但是制作過程極其簡單,西方的廚房大都采用開放式的設計,廚房與客廳相連,并不需要設置專門的餐廳。一般在廚房的中間會設有料理臺,料理臺既能烹飪操作又兼有就餐的功能。中國人更偏愛煎、炸、炒、煮的食物,在燒制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油煙,開放式的廚房會污染客廳和餐廳,中式廚房基本采用封閉式的設計。廚房與餐廳隔開,餐廳與客廳相連。中國人的餐桌一般選用圓桌,圓桌意味著吃飯人的身份不分尊貴卑賤,這也與中國幾千年來流傳的傳統文化思想是分不開的。
(二)功能的不同
西式廚房采用開放式的設計,與客廳相連,具有較大的占地面積。家庭主婦在廚房可以邊制作食物,邊與客廳里的家人聊天,增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同時能帶給人無比的輕松和愜意感。西式廚房不僅僅是傳統的制作食物的地方,兼有休閑、娛樂、聚會等諸多功能。相對于開放式的廚房而言,完全封閉的廚房的功能就顯得較為單一。中式廚房的空間比較窄小,占地面積只有十來平方米,有的甚至只有幾平方米。小空間緊湊而有序,不可能有其他多余的功能,所以僅限于烹煮食物。
(三)陳設的不同
西方人的廚房面積較大,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裝飾。在墻的拐角處可設計置物架,隨意擺放裝飾品、小擺件,墻上安置一臺壁掛電視,在忙碌做飯的同時享受這份環境給人的輕松感。西方人采用分餐制的飲食方式,需要很多刀叉盤子等餐具,西式廚房會在墻上設壁柜,料理臺下同樣也能設置成柜子充分利用起來。高科技的電氣化產品在西式廚房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烤箱、西式煤氣爐灶、面包機、洗碗機等小家電應有俱有。然而在中式廚房中,除了日常所需的灶具、鍋等大型廚具來進行烹飪以外,小型家用電器并不多見。廚房的操作臺面上擺放的都是一些很實用的東西,具有裝飾性的小擺件幾乎沒有。中式廚房的占地面積很小,再放置一些不實用的東西,會使廚房看起來雜亂無章。
六、現代廚房設計的原則
西式廚房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是必須以滿足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前提,在西式優秀的廚房設計案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完善當代中國廚房設計之不足,使現代廚房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一)結構多樣化
設計是人類有目的的行為,滿足人們的需求才是設計追求的目標。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廚房的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希望廚房不再是個完全封閉式的空間,而是能像西式廚房一樣是開放式。對于面積較小的廚房空間我們可以將其設計成半開放式的,通過推拉式的藝術玻璃窗將廚房和餐廳隔開,烹飪時將隔板拉上,防止油煙排入客廳臥室污染其他室內空間,不用時再將隔板收起,形成一個通透的半開放式的廚房形式,既美觀又寬敞。而對于面積較大的廚房空間,我們可以采用大廚房套小廚房的格局,也能達到西式廚房開放式的效果。將廚房與客廳中間的墻體打掉,在原廚房的角落處封閉一塊小烹飪區域,其余空間與客廳相連,既有效地隔離了油煙,又采用了開放式的形式,中西合璧,何樂而不為呢?西方那種完全開放式的廚房用在我們國家確實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是設計師只要注意觀察,多動腦筋,靈活設計,西式廚房也能融入我們的生活。
(二)材料綠色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型化學合成的裝飾材料推陳出新,新材料的新樣式和新特點很容易被設計師們接受,但是化學合成的材料往往都含有一定的有機污染物,對人體會產生嚴重的危害。特別是在廚房這個制作食物的地方,我們應該盡量減少化學材料的使用,選擇一些綠色化、環?;牟牧?,才能將對人體的傷害降到最低。在設計時,可以選擇用自然的木質材料,不銹鋼、鐵等金屬材料,大理石等天然石材,另外還要考慮材料的防潮防火防滑以及耐熱性,只有這樣才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健康舒適的綠色廚房。
(三)色彩協調化
廚房在色彩的選擇上應該盡量做到簡潔、協調,墻面一般采用白、灰、銀等基本色,利用色彩帶給人的冷暖感覺,在基本色的基礎上加入藍色等冷色,令人感到清涼舒適的同時,也會讓廚房顯得清潔、衛生。廚房的地面顏色則可選擇耐臟的深灰色系。另外可在廚具等物件上選用一些亮麗的襯色,不會使廚房看起來太壓抑沉悶??傊谶x擇廚房的色彩上,應盡量做到簡潔為主,再充分利用各種色彩的特性,發揮其更大的功能性價值。
(四)廚具現代化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電器化時代的到來。各種現代化高科技的廚房電器相繼出現?,F代化的廚房不但可以減少主婦們繁重的家務,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環境污染。現如今一些廚房小家電已經為人們所用,例如,電磁爐取代了煤的使用,減少了燒煤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對空氣造成的污染。抽油煙機代替了鑲在墻上傳統式的排氣扇,既節能減少了污染又方便清潔。然而僅僅這些是不夠的,在廚房中應加大小電器的使用,電器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給人們提供方便。冰箱、電飯鍋、洗碗機、微波爐的儲放位置應根據個人使用習慣,最大限度地方便人們開啟、使用,在使用的同時還需充分考慮電器的安全性。
(五)比例尺度科學化
在學習西方優秀廚房設計案例的同時,也需要考慮中國人自身的特點。例如,操作臺面的高度、尺寸等都需要符合中國人的身高。操作臺高度一般為800mm-850mm,臺面寬度為760mm左右。廚房的布局也應嚴格按照中國人的操作順序來設計,儲藏區、洗滌區、調理區、烹飪區,各個操作點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讓操作者使用方便,減少不必要的體力消耗。另外,廚房的通風、排煙技術處理不好,直接會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通風、排煙的處理也是設計師們需要重視的。就目前而言,除了自然通風以外,另外一種最有效的排煙途徑是安裝抽油煙機。為了保證抽油煙機的安全和效率,抽油煙機一般安裝在爐灶上方距離臺面的高度為800mm左右。一個比例尺度合理化的廚房才能大大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力,提高工作效率。
七、總結
食物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來源。一個優秀的廚房設計除了要遵循以上這幾個原則外,還需要考慮通風、照明、操作臺的順序以及高度甚至后期的配飾等??傊?,不管是中式還是西式的廚房都必須做到以人為本,滿足人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為前提,那樣才能發揮廚房的最大效用價值,帶給人們一個既美觀又實用的廚房環境。
參考文獻
[1] 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 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N].文匯報,筆會.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飲食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017-02
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使得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密切,這種具有不同語言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往被稱作為跨文化交際。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入,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來華投資經商、旅游觀光的外國客人將越來越多,跨文化交際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由于地理位置和宗教等差異,不同的民族、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飲食文化一種非語言文化,更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差異,不僅能增加對外語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一些文化沖突和語言交際障礙,以達到增進了解、促進交流的目的。
一、飲食觀念的不同
受地域和歷史文化的影響,中西方飲食觀念也是不盡相同。西方人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重視食物的營養成分,講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比如脂肪、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量和構成比例。甚至有的西方人會拿著科學菜譜去超市挑選自己的食材。在制作菜肴時,營養也是他們首先考慮的要素,其次才考慮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要素。西方人的這種飲食觀念與西方整個哲學思想是分不開的。西方哲學思想以形而上學為主要特征,以事物之理為研究對象,而事物之理常為互相連貫的形上學理,從而結成了形上哲學。一方面,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心理學、方法論等方面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另一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方飲食文化的發展。西方飲食力求口味清淡,注重膳食均衡,早餐往往是雞蛋、牛奶、面包再加香腸,營養均衡,熱量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餐;晚餐通常是面包、香腸、牛排、炸雞、奶酪等,簡單又豐富。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用料、服務,講究菜料的數量和營養搭配,甚至在西方人的廚房里,經常可以看到天平、計量器之類的工具??v然有這些用心的搭配,但在味道上各種原料互不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則是一種感性或美性的飲食觀念,注重飲食的感性和藝術性,味道是衡量菜肴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同樣,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哲學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其思維方式傾向于整體性、有機性與連續性,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看成是既相互對立又互相聯系的矛盾統一體。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鼎鼐,菜系多樣,口味豐富。對于菜肴的制作過程也特別講究分寸,就是菜肴的整體搭配,追求菜料與配料和輔料的味道的完美融合,相互滲透。另外,中國菜肴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中國菜系具有百菜百味的特點,菜肴講究味道的美好、融合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質量和豐富,甚至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廚藝。俗話說,“民以食為先,食以味為先”。中國人的飲食強調的是味道的相互調制,整體融合,追求的是一種在視覺、味覺、觸覺上難以表達的“意境”。但是,中國菜肴不太注重菜的營養充分,以及合理搭配,他們認為只要口味好,便可稱之為佳肴。人們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很快辨別出菜的“好壞”,分出菜的“優次”;然而如果要說出問為什么“好吃”,為什么“不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難以表達清楚了。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這也恰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的突出特點。
二、飲食對象的不同
在中國的漢字里,“菜”為形聲字,與植物有關。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了六倍。中國的飲食以素材為主,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西漢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北魏的《齊民要術》是中國最早的素食食譜,里面介紹了 11 種素食。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日常食品,在平常的飲食菜肴中占主導,只有在春節或重大節日時,葷菜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這與佛教文化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把動物看成是“生靈”,視植物為“無靈”,這種思想表現在飲食生活上,則表現為主張素食主義,甚至延續到今天。但是,西方人一直秉承著游牧和航海部落的文化習性,生活方式以漁獵、養殖為主,以采集、種植為輔,主張葷食主義,食物多是肉類和乳制品,如牛肉、雞肉、豬肉、羊肉、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等。這種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使得中西方人身體體形的變化,有人甚至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具體來說,西方人身體普遍健壯:個子高、腿長、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個子矮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由于西方人過量地攝取肉類脂肪類食物,而蔬菜等維生素的攝取量相對較低,所以西方人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的概率要高于中國人。
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在文化行為方面另一個表現為:西方人喜歡開拓,探險、沖突;而中國人則安于現狀,固本守己。正如美國民俗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曾指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非常近似于古典世界的阿波羅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則類同于現代世界的浮士德式。的確,西方人如美國人在開拓西部時,他們可以舍下一切,舉家搬遷,毫無牽掛,把整個家產往車上一拋,就走出去了。而中國人則一直守著“本”“家”和“根”思想,許多在海外漂泊幾十年的華人,末了還是要拄著拐杖回大陸尋根問祖。這種葉落歸根的觀念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凝聚力和中國民俗豐富的人情味。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中說到: “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敝形鞣轿幕牟町愒谥形鞣斤嬍澄幕忻黠@地表現出這種“和合”與“分別”的文化特征。在中國,任何一個大小宴席,不管是家庭便飯、朋友聚餐還是商務會餐,用餐的形式都只會有一種,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菜肴擺滿一桌,齊家共享。在用餐方式上,中國人都用筷子夾菜,用勺子喝湯,用碗盛飯,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彰顯“和合”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種祥和、團結、共趣的氣氛。大家坐在一起品味各種美味佳肴的同時,又可以彼此暢談,交流感情。在中國的餐桌上,人們彼此敬酒、相互禮讓,在美好的食物面前,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然,這種飲食方式有一些的不足之處,比如,食物的過度浪費、飲食的健康衛生,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和合”的文化特征和“大團圓”的價值觀念,也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重要思想,而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西式飲宴上,美味菜肴固然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只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結友,通過與周邊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際的目的。當然,中西方宴會交際的目的都很明顯,只是中國的宴會上,除了與鄰近客人交流外,用餐的人還會與全席甚至其他席的客人進行交流,而西式宴會上,交誼只是在與相鄰賓客之間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式宴席好比是大家的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則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另外,自助餐也是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體現,西方飲食餐具比較簡單,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叉邊切邊吃,喝湯則用專門的湯匙。餐具使用也有講究,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用途,刀叉種類繁多,有主餐刀,主餐叉、甜品叉、餅叉;主餐匙、主湯匙、甜品匙、甜湯匙、茶匙、咖啡匙等等。宴會上所有食物會提前準備好,并整齊地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少取多拿,講究節約,用餐沒有固定的座位,喜歡自由走動,愉快友好地進行交流,即便是在外面請客吃飯,也是A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這也表現了西方人對自我個性的追求和尊重。
總之,任何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都蘊含著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西方飲食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當然,這些差異也是相對的。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跨文化交際使得世界各國飲食文化不斷的融合。今天,我們在大街上隨處可找到意式餐廳、法式大餐、麥當勞、肯德基等西方飲食,而中國菜館也是開遍了全世界。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和整合過程中,飲食文化已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紐帶”,悄悄地改變著全世界。實現世界各國飲食文化的大融合需要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了解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享受不同美食的同時增進彼此了解,實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
摘 要:在跨文化交際不斷深入的今天,以飲食為題材的中西影視劇充滿了電視熒屏,中西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一直備受關注。本文試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探討影視劇中所體現出來的中西飲食文化內容,并對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進行比較。
關鍵詞: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華文明五千年,飲食文化也隨之源遠流長,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意蘊。對比注重“味道”的中國飲食,西方則秉持的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對于飲食一般強調科學與營養,這種獨特的飲食觀也深深影響到了世界飲食文化的發展。誠然,不論中國還是西方,飲食所代表的含義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人們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人們對于西方飲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通過影視劇、新聞報道、跨國交際等方式了解的,那么我們不妨用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來探討一下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日常生活反映出的中西飲食觀念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在“吃什么、怎么吃、好吃不”這類問題上非常講究,比起西方人而言,中國人的飲食觀念中更加注重飲食享受,“講究美感、注重情趣”是中國人飲食文化的傳統。中國的烹飪技術是很精湛的,而且有講究菜肴美感的傳統,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有一定的要求。中國烹飪還對飯菜點心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典故、菜肴形象、名人食趣、神話傳說來命名的,諸如“全家?!?、“獅子頭”、“鴻門宴”、 “一清二白”等,可謂出神入化、雅俗共賞。中國民間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敝袊嬍持杂衅洫毺氐镊攘?,關鍵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于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中國飲食對味道的追求和感觀的享受也是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一致的。中國傳統哲學的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 [1](P153)而這些也是中國飲食的精妙之處,正好體現了傳統哲學的模糊性特點。
對比注重“美味”與“享受”的中國飲食,西方則秉持的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飲食一般以科學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猶如為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理,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消化吸收等,而菜肴的色、香、味則是次要的。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卻發揮了阻礙作用,如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用料、服務,講究菜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是從美國的東部到西部,牛排大都只有一種味道,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2](P107)這也許正是西方人簡單、理性的一種人文品格吧,我們在考量西方飲食觀念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總是先入為主,在跨文化交際中帶來很多不適。
二、影視鏡像中折射出的中西飲食方式、禮儀及餐具差異
在西方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人們在就餐前后進行簡單祈禱的儀式,中國題材的影視劇中,則往往注重的是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等。一系列類似的場景數不勝數,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國家的生活習慣和傳統信仰上的差異,進而使得中西方有著各自不同的飲食方式和禮儀。
中國人從古至今就普遍進行共餐制,并且比較講究餐桌用餐禮儀,這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了。通常中國人吃飯的方式是大家共享一桌菜肴,吃飯的時候,大家按照年齡輩份圍著圓桌坐下,通常地位高者、主賓或長者坐上坐,主人及其他客人分別落坐。尊貴的客人通常坐在離主人最近的地方,而主人則面朝門而坐。主賓動筷后其它人才開始夾菜,然后大家共同食用桌上的美味佳肴,邊聊邊吃,常會出現互相夾菜、敬酒的場面。[3](P27)如果是去做客,主人還會想方設法讓客人多吃,這是中國人的讓食習慣。在餐具使用上,中國人使用筷子,不戳不切,不破壞食物本來的風貌,顯得文雅溫和,這也體現出中國人的一種“和為貴”的文化取向。請客吃飯對于中國人來說,其意義遠超出“吃”本身的意義,因為它具有聯絡感情、人際交往和處理事物的深層功能。通過這種飲食方式,人們可以交流感情,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實現團結、禮貌、共趣的餐桌氛圍。餐桌上長幼有序的飲食禮儀,更可以使人們重視家庭、家族的團結,以及加深血緣、親戚之間的關系等等。
西方人受傳統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影響,以及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響,人們形成了以個人為中心并尊重個人權利的飲食意識,也絕不隨便干預他人的隱私。在這種思想意識影響下,西方人在餐桌上個人吃個人的,個人喝個人的。但西方人也極其重視餐桌禮儀。西餐中以越靠近主人者越尊貴,通常男女主人分坐桌子兩側,男女主賓分別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側。無主賓時,女士且年長者優先。若是男女一同進餐,男士應為女士拉開椅子。兩同性進餐,靠墻的位置留給年長者。[3](P28)“女性優先”以及“尊重長者”在餐桌上體現的非常明顯。西方人聚餐一般更自由安靜,注重個人的獨立性,各取所需,很少有讓食的習慣。就餐期間交談也是小聲低語,付賬多采用AA制,不會造成不便。相比中國,刀和叉則是人們普遍使用的餐具,這也具有一種獨特的飲食情懷。
三、中西飲食在內容上的差異表現
關于中西飲食內容的差異,往往和各民族國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有關,當然,各自的飲食觀念也深深地影響著各自的飲食內容,這種差異的表現并不能一概而論,下面就扼要舉例說明之。
中國的飲食內容風味多樣、獨具特色。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等“菜系”早就聞名于世了。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就當地物產和習俗而言,如中國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國南方多產水產、家禽,人們喜食魚、肉;中國沿海多海鮮,則長于海產品做菜。就各地氣候而言形成了多種口味,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肴以濃厚,咸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氣候溫和,菜肴則以甜味和咸味為主,西南地區多雨潮濕,菜肴多用麻辣濃味。就中國飲食的內容而言,“選料”則是其核心所在。選料,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肴美食的基礎,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運用的技巧。每種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輔料、調料等等,都有很多講究。這里講究的就是“精”、“細”二字,孔子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的飲食更講究養身,食醫結合,飲食要四季有別,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這種飲食方式和內容也是中國人延年益壽、享受生活的一種情結所在。值得一提的是,還有節日歲時的飲食各有不同,這和中國傳統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比如除夕、春節吃“團圓”飯,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當然,飲食當中的飲品也不能忽略,“酒”和“茶”是中國飲食內容的精髓,貫穿于日常飲食生活的始終,人們品茶論道、飲酒作樂,可謂別有一番風味。
與中國復雜的飲食內容相比,西方的飲食則顯得簡單明了了許多。中國人吃飯講究的是菜,而西方人則多以肉食為主、素食為輔,同時注重的是科學營養的搭配。在西方,著名的菜點有意大利菜、法國菜、美國菜、德國菜、俄羅斯菜等。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肯德基”、“麥當勞”已然風靡全球,西方的飲食內容給人的印象自然是漢堡、雞翅、牛排、薯條和奶酪了,吃生食和高熱量的食物就是這種飲食文化的特點所在,肉食、冷食和生食也同樣被西方人所適應,并且是人們心目中的美食。這種簡單明了的飲食,正是體現了西方人的理性邏輯。人們不會再吃上面浪費更多的時間,而是在享受這種飲食的自由感覺,但是又不乏對飲食科學營養的考慮。在西方,值得注意的是飲食中的宗教情結,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的非常明顯。就基督教家庭而言,在節日飲食上是遵守一些禮俗的。圣誕節為了紀念耶酥的復活,信徒們要舉行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進食,減少娛樂。復活節是孩子們歡樂的節日,用小動物形狀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裝點的精美甜點,是節日中的重要食物。還有狂歡節、感恩節、萬圣節等等。除此之外,在家庭聚餐中,人們每次進餐前后都要向上帝禱告,感謝上帝賜予美好的食物。這種具有簡單宗教儀式的進餐內容,與中國的飲食內容具有明顯的差異。當然,葡萄酒、咖啡以及紅茶等西方人最愛的飲品,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內涵。
四、結語
中西飲食文化上的諸多差異,體現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然而,中西民族國家之間的偏見與攻擊,往往是由很多差異引起的。著名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提出的“文化相對論”是值得我們用來反思自我的良藥。任何一種行為,比如信仰、習俗(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等,只能用它本身所從屬的價值體系來評價,沒有一個對一切社會都適用的絕對價值標準。中國擁有的飲食文化并不落后,西方的刀叉飲食文化也不代表野蠻,它是由各自文化圈內的諸多因素所導致的結果,比如、自然地理環境、人文性格等等。隨著世界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飲食文化從一元向多元發展。各種飲食幾乎沒有了地域界限,中國飲食也在不斷吸收西方飲食理性和科學的特點,西方飲食現在也開始研究美味和烹飪技術。從文化上講,中西方揭開了飲食差異表面的面紗,看到的是背后蘊含的深厚文化知識,中西的這種學習和交流,從文化上互相理解和融合,[4](P225)必將進一步推動跨文化交際的深度和廣度,從而達到交際共贏。(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趙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2] 王劍暉.從飲食文化中看中西文化差異[J].新西部,2008(24).
關鍵詞:飲食文化;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飲食文化
文化是復雜的,它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習得的任何習慣與才能,人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隨著人類群體的不同范圍,文化的體現也出現了差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飲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濃縮。中西國家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飲食風格也大不相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它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影響深遠,占據了世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因為曾經作為殖民地,擁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明。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原因分析
1、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
因為中西方有著不同的哲學思想,西方人堅持科學理性的飲食觀念,講究科學營養,所以西方飲食注重食物的營養成分之間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營養均衡、攝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適、營養成分能否被徹底吸收等這些問題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了一門烹飪學問。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營養,對食物的色香味沒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將飲食當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講究餐具和用料,講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國看來西方的飲食是很機械的。但是中國人較為注重飲食的藝術性,對飲食的口感要求較多,但對營養方面比較不注重。中國人覺得食物除了可以解決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中國的飲食觀念中,對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對營養的追求,這就導致中國的飲食過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飲食內容差異
西方人更為注重對動物蛋白質的攝取,在介紹飲食特點時,西方有發達的食品工業,例如快餐和罐頭,味道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卻省時又營養,飲食的內容大部分以動物類為主,肉食占整個飲食的大部分。而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的飲食以植物類為主,肉少糧多,在中國的北方,人們的主食是饅頭和面條,南方主食是米飯,中國人的飲食是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國人偏好熱食,中國人普遍認為菜要趁熱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飪的差異
中國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中國有非常多的烹飪技術,例如煎、炒、蒸、炸、溜、燜、燒、燉、煲等,讓人眼花繚亂。中國人的烹飪非常復雜,一道菜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中國的廚師行業對廚師本人對原料的選擇較為注重,所以原料的優劣和廚師的天賦都會直接對菜品造成影響。
西方則強調飲食的營養,制作飲食較為規范,沒有樂趣可言。西方的烹飪手法不像中國一樣復雜,西餐更為注重發揮食物本來的味道,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較為隨意。
4、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樂于呈現和諧的氣氛,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和勸菜,體現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從衛生層面來看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卻很符合中國人對團結的心態。而西方的宴會更為注重交誼,西方流行自助餐,人們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注重個人情感交流,體現西方人對自我和個性的尊重。
三、生產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對飲食文化差異的影響
筷子與刀叉、圓桌與條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與道數上雙方也是相互對立的,因此宴請禮儀、席間氣氛和飲酒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在中國,主要是群體文化主導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強調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強調個人主義,強調差異與特征,鼓勵特立獨行的風格,所以中西方的價值觀截然不同,這在飲食上也有體現。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飲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國,飲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質和精神形態的東西,這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
但是在西方國家,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與交際方式。美國的一位叫做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最低的一層就是對飲食的需求,另外四種分別是對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西方人的飲食觀念與中國人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認為吃只是可以保證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維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際手段來說,宴請的目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向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贏得客戶的信任。三是對達成交易的慶祝。四是請人幫忙。五是引薦他人的時候。六是在建議和討論某些想法的時候。從這里不難發現,吃雖然重要,但是西方國家僅僅將吃停留在簡單的交際層面,并不像中國一樣對吃極為注重。
通過本片論文的論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通過研究可以實現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補。現如今,中餐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性和科學性,而西餐也開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性
世界具有多樣性特點,這就遭際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使得人們對于不同文化產生了興趣和探究欲望。由于歷史原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的極大差異性,中西方國家在飲食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這就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從以下四個不同方面的中西飲食的差異來淺談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對中西方飲食未來前景進行了展望。
一、飲食觀念上的差異性
中西方國家對于飲食觀念、味道和營養等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強調的是“色、香、味、形”的飲食觀念;而西方飲食文化強調的是“理性”飲食觀念,更多注重的是營養,要保證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中國地大物博,這就使得其具有多種飲食習慣和特色,具有很豐富法地域性和多樣性特點,因而,在中國飲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應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國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們深受形而上學哲學觀的影響,他們對于飲食法要求過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這就是為何無論是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的原因。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飲食對于“營養”的關注度要大大超過中國飲食,雖然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但是,這些并不能抵過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國飲食中很多營養成分損失于加工過程中??梢哉f,中西方國家在追求營養方面都各有其側重和喜好,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國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的差異性
西方國家文化注重標準性和規范性,而他們在飲食上也不例外,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食物的烹制時會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范,以調料的添加量為例,他們也會精確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調時間為例,他們可以精確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會按方配料,就連烹制的油溫和炸制的時間都要嚴格依規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飲食中同樣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沒有太多的差異性,只有幾種配菜的簡單變化,或者是擺盤上的些許差別。然而,中國文化注重的是多樣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種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會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異性,這就使得中國飲食呈現出相對較大的隨意性,因為可以根據地區、廚師的習慣來調整或是改變食材或是調料的種類或是數量,即便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也會根據季節、場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調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達到“好”就行,這就為何在中國會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梢?,中西方飲食在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異性
中國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無論是何種宴席,大家都喜歡團團圍坐,其樂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間,大家共同享用并邊吃邊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承擔著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飯時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關夾菜,表達出對對方的熱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國家由于其文化特點所決定,人們并不習慣或是并不喜歡“過度親密或是熱情”,他們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則,首先是各點各的菜,想吃什么點什么,這是其個性原則的體現;即便是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進行勸酒或是夾菜,大家比較客氣,并且吃飯就是吃飯,不會邊吃邊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國和西方國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梢哉f,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
中西飲食上的差異性也體現在用餐禮儀上的不同。在中國,大家共同就餐時,不能自顧自吃飯,如果邀請他人來吃飯,主人一定要盡到職責——熱情款待客人,盡地主之誼。在吃飯的時候切不可將多余的飯菜再放回鍋里,要時不時給客人夾菜,不能讓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飯后,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而主人則需要跟著起身,不要客人動手勞動,請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國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夾菜敬酒,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發出聲響,即便是想要交談,也只能是與鄰座交談,不能進行遠距離交談??梢?,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也極大顯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中西方國家在很多方面進行交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而飲食作為中西方國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勢必會在相互發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國,很多西方飲食風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漢堡、薯條和可樂也日益成為了我們的飲食組成。在西方國家,很多中國餐館也大量出現并日益興旺,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國特色餐館,對中國的美食具有了濃厚的感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間的融合會越來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對方國家都進行了本土化的調整和改變,既體現了其原有的風格,也融合了所到國家的飲食習慣,成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偟膩碚f,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勢必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們應當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異性,這樣的世界才會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
參考文獻:
[1] 來驥.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當代融合[J].開封大學學報,2014(2).
[2] 萬苗苗.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
關鍵詞: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飲食文
飲食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極具民族特色和審美情趣。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普遍,飲食文化也跳脫了廚房和餐桌的限制,成為關乎社會、經濟、政治、倫理、藝術的主要元素,延展性很強。本文立足于思維方式差異,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研究,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差異的影響
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雖對立,也極為矛盾。東方人和西方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兼備,只是因地域、文化、歷史、宗教、生活習慣的差異,使他們各有側重??v觀西方飲食文化,具有很強烈的理性色彩,而中國飲食則更偏重于柔性和情感性。
(一)營養與美味,各有側重
理性思維層面下,西方人更講求飲食的科學性及合理搭配,其飲食文化普遍基于營養的科學論證形成。其通過飲食搭配,實現營養的均衡。他們更善于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進行食物配給。他們更注重食物的營養價值,而不在乎其是否美味、好看。當他們食用牛奶、面包、香腸、蔬菜時,普遍關注食物的脂肪、熱量、維生素和蛋白質含量,以及是否能夠對這些營養進行充分吸收,食用之后有無副作用等。相較于營養,中國飲食更講求美味。無論是食物的原材料、調料,還是菜品、做法等,都極為豐富。例如,中國人善于炸、烤、煎、熘等,采用這些烹飪方法,很容易使食物的營養成分流失,并滋生有害成分,不夠健康。但是,因為對色、香、味、形的偏重,使中國飲食更具藝術性、文化性和美感等。
(二)烹飪過程的規范性和隨意性
西方人的飲食,講求科學和營養,其烹調過程極為規范、考究。食物烹調過程中,主料和調料的應用都非常精確,而烹飪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而中國飲食則極具感性特征,無論是食物的搭配,還是調料的使用,都很自由、隨意,富有創造性。在中國,川菜、粵菜、東北菜等各大菜系,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味。哪怕是同一菜系中的同一種菜,在配料的使用和搭配上,也會因廚師的習慣和喜好等,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廚師,也會因季節、場合、用餐人特點、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對烹飪過程和材料搭配等進行調整。而中國廚師也會在菜品中,加入自己的想象,給予自身充分的發揮空間,這并不會受到食客的抗議。因為中國人對飲食的評判極為寬容和隨意,受個體喜好的影響[1]。
二、綜合性與分析性思維差異的影響
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的區別在于前者講求整體性,后者講求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加綜合,更傾向于依從整體,對事物的特性進行觀察。而西方人更側重于分析性思維的應用,注重個體特性。因思維層面的差異性,使中西方飲食文化,無論是味道搭配,還是餐具選擇和就餐方式,各有不同。中餐的烹飪和食用,更講求整體性;西餐則是分而治之的搭配型料理。
(一)味在其中和味在其外
中國飲食以味道著稱,中國人追求味覺層面的享受,自內向外,進行整體性調和。具體實施方法是食物經加熱和烹飪之后,本來的味道、加熱之后的熟味、添加調料和輔料之后的調和之味進行融合,互為補充和滲透,實現味道在食物內部的充分融合。西餐則比較簡單,其很少將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而是側重于對食物搭配組合形式的研究。搭配過程中,更注重原材料的形和色,主要實施方法是對各種食物和配料分開烹調,然后在餐盤中予以搭配。這些原料的味道各有特點,互不干擾,味在其外。多是將各菜品煮熟之后,搭配調味的醬汁。以法式羊排為例,一邊放置羊排和土豆泥,另一邊搭配煮青豆、番茄和生菜。色彩對比鮮明,味道各有不同。其顯示出的是分析式思維特性。
(二)筷子和刀叉
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必備元素。它看似簡單,卻具備夾、撥、挑、扒、撮、撕等多重功能,極具融合性和包容性。刀叉主要服務于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功能比較多,可用以對牛羊肉進行宰殺、解剖和切割,食物燒熟之后,兼做餐具。與繁雜的西方餐具相比,筷子簡單、大方,體現出了“以和為貴”和“綜合統攬”的獨特韻味。依靠一雙簡單的筷子,中國人便能夠嘗遍各類菜式。西方人在餐具的分析和使用過程中,極為具體,各類菜品所應用到的餐具也極為講究。例如,吃肉時,所用的刀叉略寬,吃涼菜所用的刀叉細長。倘若刀叉橫放,表示其是為飯后點心準備的。西方飲食過程中,刀叉類目很多,使用不當,會顯得極為失禮。中國飲食,小到日常三餐,大到滿漢全席,一雙筷子便可解決。餐具的不同,主要是源于中國人講求綜合,西方人注重分析的思維習慣[2]。
(三)分餐制和會餐制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分餐制和會餐制。中國宣揚的是會餐制飲食文化,無關乎人數的多少及何種目的。進餐者圍坐在一起,共用一桌,其反映出的是漢民族的大團圓文化。在這樣的飲食氛圍中,人們相互敬酒、讓菜、勸菜,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互相尊重和禮讓等,一脈相承。分餐制在西方的盛行,與西方人講求的個體性思維具有很大的相關性。西方,無論家庭聚餐,還是賓客宴請,都采用該種方法。用餐者依據自己的個體喜好,進行菜品選擇。上菜之后,每個的面前擺放一個屬于自己的盤子,各吃各的,自己依據喜好,隨意添加調料。吃完第一道菜之后,更換第二道。該種飲食方式,干凈衛生,但是過于冷清,沒有營造出一種溫馨歡樂的飲食氛圍。當前,西方自助餐,也是變相的分餐制,有助于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講求的是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該種飲食方式,與西方以個人為本位,崇尚自由,注重個性的民族特點相一致。
(四)餐桌禮儀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中,餐桌差異主要表現在西方人喜靜,中國人喜動。中國人將飲食作為人生一大樂事,講求排場、熱鬧和氣氛等。無論是主人,還是賓客,在餐桌上都相互勸酒、讓菜,滔滔不絕,盡情的享受美味佳肴。以這樣的餐飲氛圍,來體現主人的熱情和好客,而食客的開心和歡快也是源于內心的。該種“鬧”的氛圍,折射出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溫暖、團圓等。西方人之所以在餐桌上比較安靜,與他們所秉承的文化禮儀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他們在餐桌上安靜的吃自己的盤中餐,無論是喝湯,還是吃菜,都不會發出過大的響聲,均細嚼慢咽。進餐過程中,與左右的客人進行交談,但是也要兼顧餐桌上的其他人。交流的聲音不宜過大,也不能太小,要確保對方能夠聽見。咀嚼食物過程中,禁止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咽下口中食物之后,再做回答。西方人在交往過程中,不同于中國的一團和氣,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獨立性很強。
三、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交流的意義
飲食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主要內容。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能夠幫助人們對西方風俗文化特性具備全面的認知,并對自我飲食文化特性進行總結,汲取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優質特性,用以對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不足進行補充,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使其得到快速更新和發展[3]。飲食是對社會和文化轉變最直觀的體現,主要取決于人們對各種口味的認同和接受。自古至今,中西方飲食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發展脈絡,且具備各自不同的特性,并借助對外來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鑒,使自身得到不斷豐富。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主要根源于其思維模式,它不會隨著歷史的沿襲而發生改變。明確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將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為主要價值取向,實現中、西方文化的滲透和融合,最終創造出相輔相成,互為合作的文化精神,實現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思維方式對飲食文化的影響極為明顯。中西方的社會背景、文化差異和交際需求等,決定了它們的飲食文化也各有不同。中國人注重感性思維,而西方人則更偏重于理性思維,前者講求美味,烹飪過程隨意,而后者則更注重營養的搭配,烹飪過程極為規范。中國飲食文化中體現出的是綜合性思維模式,西方飲食文化則是對分析性思維模式的彰顯,這在味道、餐具和用餐制度等方面都有所體現。明確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交流的影響,以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
[參考文獻]
[1]卜佳.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飲食文化的影響[J].知識經濟,2012(15):50-51.
[2]戴躍儂,陸涓.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之跨文化比較[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2(06):77-81.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存在著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是跨文化交際中影響交際結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探究其文化底蘊、互補與兼容。[1]
[關鍵詞]飲食文化;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1、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文化,關聯極其密切。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中國文化自文明產生以后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綜觀我國五千年文化史,雖然封建禮教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不過人要吃飯總是天經地義,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這樣促使中國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于中國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國手工業的發達,使得中國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僅要獲得良好的感觀享受,還要獲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飪技術發達、食譜廣泛、飲食含義豐富。[2]
2、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飲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們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營養。中國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在一些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歡喝果汁,平時吃飯也很喜歡吃蔬菜沙拉,很少與炒菜沾上邊,并且生吃蔬菜加上點沙拉醬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維生素。
二、中西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1、位置安排禮儀
中西方都講究宴請的座位安排。中國的入座的禮儀是先請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請年長者就坐根據輩分依次入座,中國人比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為這個也象征的權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視的或者地位道高權重的會上上座,就像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一般來了尊貴的客人,主人都會說:“來來,請上座。”當我們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也不要弄出響聲來更不要到處隨便走來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禮儀也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這個場景我們也可以經常從電影里看到,西方紳士的男生和美麗的女士去約會就餐的時候,都會很紳士的拉開椅子讓女士就座。就坐時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盤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紙擦餐具,以免使人認為餐具不潔。
2、用餐禮儀
中西方對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對用餐,那差異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順序上雙方就有差異,中方的上菜順序是湯、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順序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異,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盤、杯等,刀又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為食用叉、魚叉、龍蝦叉。西方的講究比較多,有時候比較重要隆中的場合,餐具會有很多,他們會很仔細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規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異,中方:中國宴席中場停止了,我們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湯匙上,如果將筷子橫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進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場休息,刀叉不同的擺法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三、著裝禮儀
除了以上說的禮儀差異之外,在著裝方面中西方也有差異。在中國,人們在宴請別人或者自己被宴請的時候都可以穿著隨便點,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褲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較高級的宴會,對人們的著裝都是有要求的,我們平時看電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裝不正式是不給入內進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級的宴會,男士都要穿西裝皮鞋和打領帶,女士需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閑服去就餐的。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一旦出錯了就會鬧出很大的笑話。
結語: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發展讓越來越多文化發生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就是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它讓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靠近了,讓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斷融合。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其實也就是各國的文化的縮影,正向面對這些差異,會讓我們以后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陳歆.跨文化交際中飲食文化差異研究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