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1:36
序論:在您撰寫安全法律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教育 網絡 犯罪
1、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現實意義
雖然提出要大力普及網絡課程教學的迫切性和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高校的網絡課程教學更多強調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教學過程的質量控制,忽視了網絡的負面作用。高校教學中無論是公共課《法律基礎》還是專業課《計算機網絡》的教學大綱都沒有把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教育正式納入,更沒有制訂相關的課程標準,絕大部分大學生沒有接受系統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教育,對網絡違法犯罪產生的途徑和后果缺乏清晰的認識。長期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引發命案,有的離家出走、被拐被騙,,因此,有的人甚至把網絡稱為“電子海洛因”,足見其負面影響對大學生的危害。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是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加強大學生系統化、正規化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的素質,是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只有樹立“網絡安全人人有責”的思想觀念,加大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對網絡的負面影響加以防范,未雨綢繆,才能培養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優秀人才。
2、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的安全隱患
2.1長期沉迷形成網絡成癮現象
互聯網交流主要是以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的。長期沉迷網絡之中,易造成人際關系的淡薄,現實生活的麻木。經常上網的部分學生中,有的出現厭學焦慮、心情壓抑及交際冷淡等不良行為,有的患有“上網綜合癥”,嚴重影響他們正常學習和生活,更有甚者,沉迷網絡游戲和網聊網戀,最終付出沉重代價,造成嚴重心理負擔。據統計高校每年退學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沉迷網絡導致成績不良,這不僅給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2.2呈現道德缺失現象
由于網絡屬于虛擬社區,上網查閱信息、發表言論或與別人交流時,基本上是在匿名狀態下進行,具有高度隱蔽性的特點。網絡的匿名性和隱蔽性使得很多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實行的道德標準,遠遠低于他們在實際現實社會生活的道德要求。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啟齒的庸俗、下流的臟話,在網絡上則口無遮攔,全力宣泄;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當面不說”的言論,在網絡上則心無顧忌,肆意發表。尤其是有些過于放縱的網絡行為,如濫用信息技術制造、傳播信息垃圾,編造虛假信息對他人進行誹謗或制造社會混亂,利用網絡進行欺詐等等,對社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2.3導致犯罪行為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于網絡上并存的多元文化以及多種信息不能很好地進行辨別,并極易受到外界刺激,從而產生一定的犯罪動機。又由于大學生群體是一群擁有較高知識水平的高智商群體,喜好在網絡上展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擁有的成就。在網絡上,他們可以無節制地放縱自己,可以宣泄對現實的不滿,甚至自以為可以尋回迷失的自我,近年來在校大學生制造計算機病毒,進行網絡入侵等不良甚至是犯罪的行為屢見報道。有的甚至對聊天對象進行、搶劫等犯罪活動,最終導致大學生淪為階下囚。
3、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策略
3.1做好大學生網絡法及文明上網的強化教育
加大對大學生網絡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凡上網者都必須以自覺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前提。因此,高校可以通過網絡法制安全教育,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哪些行為在網上是非法的或是不道德的,必須令行禁止的或堅決擯棄的。網絡道德文明是信息時展的產物,人類面臨新的道德文明要求和選擇,于是網絡道德文明也就應運而生。網絡道德文明是網絡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要約,賦予人們在其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準。網絡道德文明教育也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應大力弘揚網絡道德文明,樹立良好的網絡風氣,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要做到對他人的尊重。
3.2加強大學生自律性教育
網絡信息的開放、快捷、隱秘、廣泛、虛擬等特征,使網絡信息污染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嚴重問題,這些信息是迅速擴散的污染源。會不斷毒害青年學生的心靈。高校既要提高教師的網絡信息綜合素質,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增強教師對學生網上生活和網絡道德的指導作用,也要注重加強對大學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高校還要通過各種方式,規范網上秩序,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目標,培養有益的愛好和活動,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社會支持;引導學生建立起一道網絡安全的自身“防火墻”,培養分辨是非、善惡、好壞的能力,加強人格的自我修養,提高自我免疫力,從而徹底抵制網絡的不良的影響。
3.3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功能性教育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使他們成為網絡的駕馭者??梢赃\用豐富的網絡載體形式,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促其自覺踐行《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弘揚蓬勃向上的時代氣息;還可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能厘清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的是與否,促其正確的人生觀與道德觀的形成。
總之,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完善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已經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上網,重視他們的業余生活,使網絡成為他們合理利用交流的工具。
參考文獻:
而大學生網絡行為活動的依法展開,對網絡社會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學生對網絡法律規范的適用主要由網絡法律實踐活動來體現,即大學生按照網絡法律法規規范進行網絡行為,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合法的網絡權利,積極使用網絡法律法規來解決出現在網絡世界中的各類麻煩、糾紛。在網絡活動中大學生不會主動依法約束自己違法失范的行為,在遇到糾紛時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極應對,這是致使高等院校網絡法制教育困難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與網絡的特殊性相關,因網絡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實踐中“偵破案件難、訴訟審判困難、影響消除艱難”等復雜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適用網絡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網絡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性不健全,個別處存在不一致;高位階法律側重比例??;低位階規范側重太多,對不良信息行為的執法解釋不明確,公眾理解不一,導致部分網絡行為無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學生在傳統性網絡活動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擔責任等方面都表現得比較規范,但還有一些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隨意性太強,缺失規范性,出現網絡行為問題時候,傾向于自認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決。
二、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與安全教育關系
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和安全教育聯系密切。一方面,加強和改進安全教育,說到底就是要讓大學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適應時展、變化后的育人環境。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大環境下,網絡作為安全教育的新環境,已給安全教育活動帶來了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我們必須要借助網絡長處,降低、消滅網絡違法失范行為,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網絡平臺教育將會成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徑。新型的網絡平臺教育方式與傳統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對網絡行為進行法律安全教育是傳統安全教育在工作領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單向灌輸為主的傳統安全教育變得雙向互動,借助網絡平臺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從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內容的內化成為現實。最后,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和安全教育對策研究中運用了大量法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而網絡行為安全教育的目標也是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教育的目標。所以,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將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與安全教育結合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創新的重要契機。
三、大學生網絡行為安全教育對策
(一)確立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目標,優化安全教育師資隊伍現在的大學生幾乎人人玩轉網絡,雖然他們的網絡使用能力很強,但對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條例卻很少涉獵,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比較淡漠?,F今,高校校園網絡受外來非法侵入現象加重,要想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合理規劃大學生涯,必須從學生內因上進行思想突破,讓大學生自覺樹立主人翁意識,確定網絡安全教育目標。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學生指導教師承擔。但由于指導教師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還需要處理瑣碎日常管理事務性工作,導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現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強安全教育教師的建設,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師不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規律和掌握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同時需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高校應結合本校特點,立足實際,有專職、兼職、外聘多樣化的方式,組建具有全面系統安全教育背景的專職教師為主力,外聘常年從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安全教師為輔助力量,構筑起一個高質、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師資力量。
(二)優化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內容要做好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講授內容進行科學布置,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按圖索驥的階段,要“守法”意識深入人心。把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網絡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如:班會、研討會、專題講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討中總結、歸納。激發起高校大學生們對學習網絡法律知識的興趣,這樣就能更好增強他們網絡行為法律意識和培養起法律觀念。把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課堂教學,開設網絡安全法規選修課。選修課可以系統地介紹計算機網絡有關的安全法律法規,通過教學灌輸網絡安全意識,讓每一個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都具備掌握網絡安全知識,了解國家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從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網絡安全風險,促使大學生形成自律的規范。完善相關的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評價,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并將這種評價納入學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關鍵詞: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教學方法;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3) 01-0296-02
發展信息安全技術和產業,人才是關鍵。人才培養,教育是根本。到目前為止,我國設立信息安全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70多所。江西警察學院的信息安全本科專業2010年批準建立,2011年開始招生。在本院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信息安全人才不但要精通計算機及信息安全技術,而且應掌握我國有關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的法律、法規,具有較強的執法能力。《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課程是信息安全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如何有效地、整體地提高我國高校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提高他們對計算機網絡環境和信息安全新形勢下涌現的法律領域新問題的分析能力,已經成為我國每一所普通高校不得不面對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1 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不受學生重視。本門課程屬于信息安全管理類課程,學生剛接觸這類課程的時候往往理解為死記硬背的法律法規課程,和技術培養毫無關系。從而把興趣都放在信息安全技術類課程(如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入侵檢測技術、計算機病毒原理與防范技術等)的學習上。因此,先入為主的觀念使得本門課程容易被學生們輕視,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1.2 過于強調理論教學,導致學生理論和實踐技能脫節。本門課程主要介紹國內外信息安全標準和法律法規的背景知識、發展狀況,并對較有影響力的標準和法律法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由于涉及的條文都比較抽象,教師如果就條文講條文,就制度講制度則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完全按照大綱照本宣科顯然不是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備課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1.3 課程涉及到的法律法規更新頻繁,教師備課壓力大。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有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法律體系初步構建,但體系化與有效性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從形式上看,有法律、相關的決定、司法解釋及相關文件、行政法規、法規性文件、部門規章及相關文件、地方性法規與地方政府規章及相關文件多個層次。我們作為信息安全專業的教師,對于信息安全技術的掌握是強項,但是相關的法律專業的知識,不僅僅是現有的法律條文,也包括隨時更新的法律法規,這方面的學習幾乎是隨著每個案例的出現來進行的。所以,教師的法學知識需要隨時的更新。如果教師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的發展,易讓學生感覺正在學習陳舊過時的知識。
2 課程教學的改革
2.1 使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是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設計教學案例,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形成反復的互動與交流,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是貫徹公安教學緊貼公安實戰的原則,積極探索和實施“戰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把公安一線實踐作為學校教學的生動課堂和不竭源泉,在基層公安實踐中收集典型信息網絡安全違法犯罪案例,用案例講解法理,將枯燥的法律條文融入到鮮活的案例情景之中,使學生能夠從真實的案例中感受法理,學習法理。如在講授“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這一節內容時,選用“哈爾濱某大學學生用黑客入侵學校網站修改成績案例”進行講解,發生在校園內的案件更貼近學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同時他的答案隨時要求教師給予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
2.2 使用模擬法庭教學。模擬法庭的設置對成功舉辦模擬審判活動而言非常重要。學校應當設置專門的模擬法庭實驗室,配備必要的器材和物品。首先通過新聞、報紙、互聯網等媒體,選擇有典型性的最新案例;然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各個小組自由選擇案例。小組內自由安排法官、控方和辯方,由小組組長擔任審判長,具體安排小組內各方工作;第三是庭前準備。各小組人員討論案情,擬定審判方案。正式開庭前,學生要準備好訴訟文書和證據資料。從開庭公告、進行開庭準備到作出判決,均要做到有法可依;第四是開庭辯論。陳述案情,控、辯雙方激烈辯論,審判組給出判決結果。這一部分體現出學生提前所做的工作,是給出課后評價的主體;最后是案件答疑和提交結案報告。關于法律知識以及相關的技術知識,教師和其它同學可以自由提出問題和見解。鼓勵大家進行自由討論。小組以案例為核心,將法律知識以及技術知識寫成書面報告形式。
2.3 削減部分理論課時,加大實踐學時。加強實訓教學,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進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育部高等學校信息安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起草的《普通高等學校信息安全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中建議了四種實踐教學環節:實驗課,課間實驗,課程設計,課外實習。比如我們在講解“有害數據及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這一節內容時,可以通過實驗首先讓學生觀察計算機病毒感染后計算機顯現的特點,然后選用“熊貓燒香病毒案件”進行講解,最后在取證機房讓學生完成案件的司法鑒定流程。實際上,實踐教學環節遠不止以上四種,各學校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更多的實踐教學環節,達到鍛煉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2.4 注重立體化建設。第一是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有機的結合。多媒體課件信息量大,能夠優化教學過程。但多媒體不恰當的使用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所以利用文字表達困難或者難以理解的內容可采用多媒體教學,如播放案件的相關視頻文件,對于案例分析則發揮傳統的教學優勢,進行課堂討論、板書講解、結合提問將問題層層剖析、層層深入;第二是創建豐富的網絡資源環境,方便學生的學習和交流。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微博和微信等新興手段反映對社會上一些信息安全事件的認識,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拉近師生的距離;第三是課程的案例庫建設。案例教學法以案例庫建設為基礎。案例庫是學校教學改革、課程建設的成果表現形式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設施。《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課程案例庫建成后,教師應當將該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在教學實踐中不斷修訂和補充案例。
2.5 考核方式的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下學生為被動的學習狀態,應付考試的心理,課程的學多集中在期末考試的突擊階段。本門課程的考核由平時成績(出勤率、課堂表現成績、實訓報告成績等)和期末筆試成績綜合評定,使學生重視平時的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在期末的筆試試卷中,重點考核對案例進行分析的能力,鼓勵學生學會用所掌握的法理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3 結束語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別具匠心的鉆研教材,重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們的興趣及愛好精心設計各種不同的案例,努力營造與人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萌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信息安全專業技術人員。
參考文獻:
[1]王隆娟.探討《信息安全標準與法律法規》課程的教學方法[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0,10.
(一)網絡行為的概述
網絡行為是指在電子網絡空間里發生的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活動,這類行為活動雖然所依托的“場域”和“平臺”不同,但是正好與人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活動對應起來。又稱為電子行為、虛擬行為、上網行為。
大學生網絡行為主要有:其一,利用網絡交流溝通的社交行為,主要表現在用QQ、微信、陌陌等聊天、微博、人人、facebook等主頁、貼吧等論壇。其二,信息查找行為,主頁表現在:網絡搜索查找與閱讀瀏覽自己有興趣的資料,獲取消息和知識。其三,休閑娛樂行為,主要表現利用網絡相關軟件娛樂如聽音樂、看電影、玩網絡游戲。其四,學習行為,憑借網絡平臺海量信息知識學習,主要表現在網絡課堂、網上圖書館、網絡學習軟件等,其五,消費行為,利用網絡平臺購買物品如網絡購物、競拍等。其六,網絡行為失范行為,主要表現為網絡詐騙、黑客入侵、病毒傳播、侵犯人格權、肆意踐踏知識產權等行為。
(二)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的概述
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指網絡失范行為的對象是大學生,大學生自身在網絡應用的過程中為達到某種目的或者謀求自身利益侵犯他人,表現出來的所有違背道德和違法犯罪的法律行為,從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上從網絡違背道德到網絡違法直至到網絡犯罪行為。
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是利用電腦病毒入侵、破壞網絡系統;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傳播網絡信息垃圾;惡意誹謗,傳播謠言,不健康言論;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詐騙;侵犯他人網絡隱私;瀏覽、下載、肆意傳播不良信息,竊取他人商業秘密、人肉搜索,沉迷網絡游戲或公開兜售文章、侵犯知識產權等。目前階段這些行為在大學生網民中不算少數。
二、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
(一)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意識、學習網絡法律知識問題
法文化和“法秩序” 在網絡環境下還沒有培養起來,網絡違法犯罪懲罰力度不大,還沒有建立起來信譽體系和追責體系,法律懲懾和預防效果甚微;有些大學生總以為網絡是虛擬空間,所以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地發帖、轉帖,為了博點擊率,罔顧公序良俗,目前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法律意識還比較淡漠,對其個人網絡行為法律性質認識比較模糊,個別大學生存在道德約束自控能力不足,違規的行為相對多,“任何形式的法律活動都是以一定的法律意識為引導的自覺活動,人們法律意識的性質、程度、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是衡量社會文明的標志”。[1]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意識是高校學生內在認同網絡法律規范的價值基礎之上,能夠理性地行使權利,積極主動地服從規則?!胺ㄖ啤币庾R現今并沒滲透到每個人的意識行為中,作為虛擬性、隱蔽性并存的網絡,脫離了現實社會的約束,網絡活動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力更弱,一些大學生往往難以自我遵從法律。在大學生內部甚至存在著對網絡法律規范普遍性漠視,出現的是“學但不用”、“知卻不信”、“明知故犯”的不接納、不認同態度,造成了網絡法律規范作用效果甚微。
網絡法律知識是指人們對網絡法律的性質、目的和作用的認識和了解,對網絡法律內容的把握以及對網絡法律的良好運用”。[2]而“在不了解規范要求的前提下,網絡行為主體遵從規范的可能性就必定要大打折扣了”。[3]
以下兩個方面體現了大學生網絡法律知識的匱乏:其一,主觀方面,大學生根據實用主義,對網絡法律法規知識學習缺乏主動性,他們傾向于學習民商法、刑法、訴訟法等實用性較強的法律知識,喜歡聽案例分析和怎樣打官司的知識,對網絡法律法規缺少關注度;其二, 客觀方面,由于網絡的特殊性,加之我國網絡立法的時間還不太長,不少大學生對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十分了解。目前,在高校的專業設置中,很少能找到調整網絡安全行為方面專業領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目前高校大學生教學所通用的《法律基礎》教材中關于網絡法律法規的內容很少,直接導致了大學生網絡法律安全基礎知識的缺失,使得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意識淡薄。結果現今大學生雖熱衷于上網,但對于網絡法律法規卻知之甚少,對網絡行為的善惡還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好多人并不清楚哪些網絡行為違法,哪些網絡行為構成犯罪,極易做出錯誤的法律判斷意識,客觀形成淡薄的法制觀念。
(二)大學生網絡法律規范適用、網絡違法違規問題
法律規范引導、保障大學生網絡行為活動合法性、合規性。而大學生網絡行為活動的依法展開,對網絡社會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學生對網絡法律規范的適用主要由網絡法律實踐活動來體現,即大學生按照網絡法律法規規范進行網絡行為,利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合法的網絡權利,積極使用網絡法律法規來解決出現在網絡世界中的各類麻煩、糾紛。在網絡活動中大學生不會主動依法約束自己違法失范的行為,在遇到糾紛時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極應對,這是致使高等院校網絡法制教育困難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與網絡的特殊性相關,因網絡具有虛擬性、隱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實踐中“偵破案件難、訴訟審判困難、影響消除艱難”等復雜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適用網絡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網絡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性不健全,個別處存在不一致;高位階法律側重比例??;低位階規范側重太多,對不良信息行為的執法解釋不明確,公眾理解不一,導致部分網絡行為無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學生在傳統性網絡活動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擔責任等方面都表現得比較規范,但還有一些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隨意性太強,缺失規范性,出現網絡行為問題時候,傾向于自認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決。
三、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與安全教育關系
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和安全教育聯系密切。一方面,加強和改進安全教育,說到底就是要讓大學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適應時展、變化后的育人環境。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大環境下,網絡作為安全教育的新環境,已給安全教育活動帶來了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我們必須要借助網絡長處,降低、消滅網絡違法失范行為,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網絡平臺教育將會成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徑。新型的網絡平臺教育方式與傳統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對網絡行為進行法律安全教育是傳統安全教育在工作領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單向灌輸為主的傳統安全教育變得雙向互動,借助網絡平臺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從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內容的內化成為現實。最后,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和安全教育對策研究中運用了大量法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而網絡行為安全教育的目標也是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教育的目標。所以,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將大學生網絡行為法律規范問題與安全教育結合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創新的重要契機。
四、大學生網絡行為安全教育對策
(一)確立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目標,優化安全教育師資隊伍
現在的大學生幾乎人人玩轉網絡,雖然他們的網絡使用能力很強,但對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條例卻很少涉獵,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比較淡漠?,F今,高校校園網絡受外來非法侵入現象加重,要想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合理規劃大學生涯,必須從學生內因上進行思想突破,讓大學生自覺樹立主人翁意識,確定網絡安全教育目標。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學生指導教師承擔。但由于指導教師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還需要處理瑣碎日常管理事務性工作,導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現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強安全教育教師的建設,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師不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規律和掌握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同時需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高校應結合本校特點,立足實際,有專職、兼職、外聘多樣化的方式,組建具有全面系統安全教育背景的專職教師為主力,外聘常年從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安全教師為輔助力量,構筑起一個高質、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師資力量。
(二)優化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內容
要做好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講授內容進行科學布置,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按圖索驥的階段,要“守法”意識深入人心。把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網絡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如:班會、研討會、專題講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討中總結、歸納。激發起高校大學生們對學習網絡法律知識的興趣,這樣就能更好增強他們網絡行為法律意識和培養起法律觀念。把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課堂教學,開設網絡安全法規選修課。選修課可以系統地介紹計算機網絡有關的安全法律法規,通過教學灌輸網絡安全意識,讓每一個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都具備掌握網絡安全知識,了解國家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從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網絡安全風險,促使大學生形成自律的規范。完善相關的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評價,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并將這種評價納入學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堅持安全旅游理念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年”活動為主線,以貫徹實施《安全生產法》為核心,以進一步夯實旅游安全生產基礎為抓手,健全安全監管、隱患排查整改和聯動檢查等工作機制,突出整治攻堅、求真務實,進一步深化各項安全專項整治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健全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和消除隱患的監管機制,加大對旅游事故的責任追究,全力打造“平安旅游”的良好環境。
二、總的目標
堅決杜絕重特大責任事故,控制重大事故,努力減少一般事故,確保事故總量、事故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等各項指標均控制在*市旅游局及縣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以內。
三、主要工作措施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20*年重點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突出安全責任制的落實,健全完善責任體系
強化安全工作的責任意識,把安全生產工作納入旅游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和“一崗雙職”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落實旅游安全責任制,深化細化安全生產考核獎懲和責任追究辦法,加大責任制落實情況的檢查考評,推進旅游企業安全自我監管職責,完善與旅游企業簽訂責任書的內容,進一步明晰和落實負責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八項責任,同時創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鞏固基礎工作,夯實安全生產根基
20*年繼續把基礎工作作為全縣旅游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重點來抓,進一步夯實安全生產根基。
一是深化安全生產基礎。進一步明晰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內容,將食品衛生安全工作作為單項考核簽訂責任書,列入年度安全工作重要內容,同時加大責任制落實情況的督查,努力形成責任到位,管理有序,獎懲分明的責任制體系。
二是抓好安全生產培訓工作。通過教育、培訓等各種手段,全面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自我防范意識和安全責任意識。另外繼續抓好旅游企業主要負責人及安全管理人員的以會代訓、互查培訓等培訓工作,使其能靈活掌握與經營活動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
三是引導企業加大安全生產投入。進一步督促企業保證安全生產軟件和硬件設施的有效使用和正常投入,鼓勵和引導旅游企業加大安全生產資金投入,落實風險抵押金交納等和各項有利于安全生產工作的各項制度。
四是重視加強村級安全管理。規范村級安全協管員日常工作機制,制定《加強村級安全監管工作實施意見》,明確職責,完善制度,健全臺帳,促進村級安全管理工作正常開展。
五是抓好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建設。繼續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及預警機制,年內計劃匯同消防等相關部門組織一次消防安全應急預案演練。各旅游企業也要進一步完善細化各類應急預案,加強各類應急預案的日常演練,增強實戰能力。
(三)以“隱患排查治理年”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事故隱患整治
按照上級要求,把20*年作為“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年”,增強“治理一個隱患,避免一起事故,增加一分安全”的信心,行業內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并積極配合安監、公安、消防和質監等部門開展各項專項整治,推進“除隱患、降事故、保平安”工作,進一步強化行業監管職責。推行分層治理機制,繼續推動治理責任、措施、資金和期限“四到位”,排查整治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范圍。重心下移,建立健全旅游企業隱患排查治理長效機制,及時發現整治隱患,報告重大隱患,加強整改跟蹤督查,確保旅游經濟的安全穩步推進。
(四)落實專項檢查,深化安全專項整治工作
1、做好假日旅游與“黃金周”安全專項監管工作,組織進行各重要節假日及旅游黃金周的旅游安全專項大檢查,加強安全報表報送制度和節日值班管理。重點做好對星級賓館飯店消防、旅行社交通、旅游景區(點)安全管理的檢查,嚴防事故發生。
2、強化對各項大型旅游活動或節慶活動的安全監管。根據職責對相關旅游企業進行建立安全方案、各項措施的落實、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等內容的檢查,落實責任,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3、認真開展旅游交通安全專項整治。嚴格旅行社的旅游用車管理制度,檢查旅行社在租用社會車輛時,是否選擇信譽好的車隊,技術性能符合安全標準的車輛,挑選具備一定事故防范和處理事故能力,經過嚴格的交通安全法規培訓,責任心強、技術過硬的駕駛員。
4、認真開展旅游飲食業食品衛生專項整治工作。除做好日常食品衛生安全監管外,根據職責,重點落實各重要節假日、黃金周及大型旅游活動期間的食品衛生安全專項檢查,嚴格衛生要求,謹防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事故在我行業的發生。
5、繼續深入開展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的專項整治。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開展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為主線,根據*市旅游局和省、市、縣政府有關要求,全力整治“三合一”企業,加大隱患排查和整治力度,減少事故發生。
這里牽涉到的上位法,指的是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交法》),該法第76條確定了交通事故中的無過錯賠償原則,它被認為是交強險費率高的一大主因。
《道交法》第76條是這樣規定的: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超過責任限額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
根據該條款,所謂的無責賠付,也就是該條的第二款,是針對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發生事故的賠償原則,體現的是對弱者的特殊保護原則,并不適用于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在實際生活中,如果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發生涉及人員傷亡的事故,則基本上已被列入交管部門的事故統計范疇,基本上屬于已有數據做參照的“可控”范疇;如果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發生事故卻不涉及人員傷亡,則牽涉到財產損失賠付的概率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小概率事件”。因此,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之間的無責賠付原則,應該不會導致交強險費率的大幅度提高。
但在實際生活中,無責賠付原則有可能被誤解誤用。有一位網友留言說:“俺在停車場停著的車被人撞了,俺還要賠撞俺的人,大家說天下還有講理的嗎?”如果在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也大量實施甚至濫用無責賠付,則不僅與法律責罰相當原則、弱者保護原則相悖,也與人們的生活常識人情世故相悖,不僅相當滑稽,而且必將導致保險資源和機動車主之間時間、精力的巨大浪費。因為一個再小的交通事故,都會把相關的所有車輛及其背后的多家保險公司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它在極大地浪費了保險資源及其他人力物力的同時,卻不可能增進社會的福利。
導致交強險費率高企的,是機動車之間大量不涉及人員傷亡的輕微交通事故導致的財產賠付。一次小小的刮蹭,就導致兩輛車甚至更多車輛高低不等的維修費用。就是在這其中,可能浪費大量的交強險保費資源。
1.1一般資料
選擇方便取樣法通過自設問卷方式,對中山市南部基層醫院500位護理人員的法律知識進行調查。
1.2工具
護理人員的法律知識及安全教育調查問卷為自制,同時與現行的護理法律及法規相結合,主要包括(1)《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2《)醫療事故處理條例》;(3《)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4《)病歷書寫基本規范》;(5《)護士條例》;(6《)護理工作管理規范》等,其中預試驗的結果顯示為問卷中Cronbach’S的系數是0.752。
1.3問卷及計算方式
調查問卷共擬分為3部分,均為選擇題樣式;第一部分為被調查人的基本情況,包括所在醫院、科室、年齡、護齡、最后學歷、職務和職稱等內容;第二部分為6部相關的法律知識,每部法律知識為5道多想選擇題(可選項5個),共30到選擇題,每題總分為5分,共150分。每部法律調查內容總分為25分,得分在15分以下。表示對該項內容掌握不好;得分為15~18.75分,表示熟悉并了解該內容;得分為18.75~22.5分,表示基本掌握該內容,并能部分運用與工作中;得分為22.5~25分,表示能熟練掌握該內容,并能很好地運用與工作中;第三部分為護理安全教育,也為5道多項選擇題,考評原則與法律知識部分的相同。在回收問卷后予以統計處理。
1.4方法
在本文研究中,均采取不記名的問卷調查,并當場填寫后收回。視為調查有效。
1.5一般情況調查
包括醫院、科室、年齡、護齡、最后學歷、職務和職稱等內容。
1.5.1針對與護理相關的6部法律法規現況進行調查
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側重的是:護理人員對護士執業考試、執業注冊、護士執業行為的掌握程度;護士條例,側重的是,護理人員對該條例立法的目的,從事護理工作的條件,護士權利,義務的知曉程度,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側重的是護理人員對醫療事故的范圍鑒定賠償和處理的詳細規定的掌握理解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側重是,護理人員對該法律醫療損害責任一章中歸責原則、醫療損害責任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的知曉程度,病例書寫基本規范側重是,護理人員對該規范中護理文書書寫內容及要求的掌握程度和應用情況。
1.5.2護理安全教育調查
該調查側重的是,護理人員對護理核心制度、護理不良事件的理解與上報、醫院感染與職業暴露等的掌握運用情況。最后通過統計各項的分值來顯示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尋找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文題,然后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培訓,消除安全隱患。
1.6統計學方法
針對調查有效的問卷進行統一編碼后,以SPSS19.0統計軟件予統計學處理正態。正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由于不同的資力,年限,層級的護士掌握的法律知識各有不同,得分也各有不同。護理人員得分15分以下比例為4.23%,15~18.75分比例為23.47%,18.75~22.5分比例為68.08%,22.5~25分比例為4.23%。各院護理人員回答正確率較高,但某些方面回答準確率較低,需要加強學習,各院護理人員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