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8 10:21:30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發展的方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得到了逐漸的改革,但由于經濟發展轉型起步較晚,在其發展方式轉變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了更好、更快地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進行詳細部署。要想深入理解我黨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劃和部署,就必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進行深入研究,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增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
一、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的相關概念
經濟發展方式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經濟發展組成的轉變、經濟發展效益提升、改善經濟發展分配方式等眾多內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指通過調節投資、消費、出口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改良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發展方式,進入從整體上增進我國經濟發展的科學化手段。我國經濟發展在發展方式轉型的號召下正逐漸朝著多元化發展,旨在提升員工專業素養,改善經濟結構,在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下,提升經濟開發與經濟創新能力,完善經濟管理模式的同時,豐富經濟發展管理理念,為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奠定夯實的理論指導基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增進我國經濟發展同全球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程度。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切入點主要體現在從節約環境資源、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在經濟發展中吸取傳統經濟發展的精髓,填入時代化元素,不斷通過理論創新和實踐檢驗反饋方式,完善我國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體系,增強我國經濟在國際地位中的競爭能力。經濟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法,通過自身帶有的法律約束性,不斷引導我國經濟發展朝著健康、科學的方向進行。經濟法的不斷完善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效率和成果,與此同時,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也為完善、修訂經濟法提供了實踐反饋。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踐中,要將其轉變緊密與經濟法相結合,增進二者互動互饋力度,通過法律法規的指導,及時糾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向的同時,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踐反饋,對經濟法進行不斷充實和完善。
二、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互動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環境資源的極度緊缺,我國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邁進受到了極大的阻礙,要想改善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資源能源問題,就必須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行深入研究。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科學發展我國經濟的創新型理念,以求進一步增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正確、科學轉型。因此,我們更應該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深入研究,沖破束縛我國經濟發展的冗雜障礙,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中面臨的難點和重點進行逐一研究,并通過與經濟法的緊密互動,提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效率和質量。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以傳統型經濟發展方式為主,體現出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污染排放,低利潤回報,低成果反饋等眾多有待提高完善的方面。所以,在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中,要注重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平衡投資與消費之間的結構關系,優化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的同時,促使個體局域經濟與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進而促使經濟發展有質的飛躍。經濟法的存在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更為其轉型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方向。經濟法的出現可以及時調節我國經濟市場的相關經濟行為,是我國經濟發展可以沿著正確轉型的道路,不斷實踐發展轉變理論。而經濟法的不斷完善又是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果反饋,二者相輔相成,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由此可見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互動的研究,不但可以豐富、完善我國經濟法發展,還可以從分本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進行創新性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意義。
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關系
在開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關系研究中,首先,應該從二者的基本內容出發。經濟法作為我國的法律法規,主要強調國家政策與原則,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注重提升勞動者的專業綜合素養。實行經濟法對于保障勞動者的切實權益,改善我國生態健康發展問題,節約可用資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在經濟法的規定和號召下,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將得到大幅度提升在,這對于提升我國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例如,企業單位的勞動法、企業法對用人單位的人才獲取要求做出了明確的法規規定,勞動者應該具有其職業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和專業素養,同時也明確地闡述了勞動者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我國在宏觀調控上也明確了對勞動者工作勞動能力的保障,引導勞動者注重自身創新能力以及專業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國以往的經濟法強調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然而正是由于國家對經濟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過大,直接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體現出經濟發展萎靡不振的不良現象。所以,要想進一步進行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互動,就需要弱化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注重提升勞動者的專業綜合素養,營造積極、放松的工作勞動氛圍,促使勞動者可以在快樂、愉悅的勞動中激發自身勞動工作潛能。除此之外,還應該對當前經濟管理機制進行優化改革,促使我國經濟法能對經濟發展方向做出明確指導,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法律的保障。需要注重的是,在創建、改革經濟管理體系中,應該將勞動者的自身素質和存在潛能考慮進去,對勞動者的能力進行具體要求規范。
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法實施的關系
私營企業經濟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我國經濟結構,還為更多的勞動人員提供了就業發展機會,這就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客觀的成就,在市場經濟發展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為主體經濟開拓了寬廣的發展空間。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得益于經濟法的實施和完善,經濟法的實施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經濟法的實施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經濟法的完善首先應該從加強企業單位法律意識出發,制定出長期規劃性法律法規,進而通過法律對企業單位的經濟發展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并為企業單位制定規劃路線,以及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目標,為不同行業提供良好、完備的法律指導。其次,應該及時制定產業振興計劃,并通過經濟發展實踐檢驗后,納入相應的經濟法中去,及時出臺這些法律法規。除此之外,經濟法的發展實施,應該注重提升產品的實用性能,不斷豐富產品的功能,以求為消費者提供完善的服務。最后,應該根據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以及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對經濟法的發展進行相應完善,對公司法、勞動法進行相應的完善,以求不斷促進產業經濟發展趨向多元化,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促進企業單位經濟穩步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轉型起步較晚,在其發展方式轉變中還存在著一定的難點,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相關措施和相應理念,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可以進一步增進我國經濟發展。要想深入理解我黨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劃和部署,就必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進行深入研究。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互動關系,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法的發展、完善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反饋,與此同時,經濟法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法律保障,二者相得益彰,無時無刻不存在互動的關系。在加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要減輕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注重勞動者能力素養的綜合性提升,在完善我國經濟法中,應該注重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勞動者能力要求,不斷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并通過經濟法發展方式轉變的反饋進一步完善發展經濟法。
作者:董丹妮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熊靚.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研究[J].市場研究,2016(10):21-23.
[2]蔡先紅.淺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J].經營管理者,2016(19):239.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經濟法;關系;互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得到了逐漸的改革,但由于經濟發展轉型起步較晚,在其發展方式轉變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了更好、更快地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進行詳細部署。要想深入理解我黨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劃和部署,就必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進行深入研究,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增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
一、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的相關概念
經濟發展方式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經濟發展組成的轉變、經濟發展效益提升、改善經濟發展分配方式等眾多內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指通過調節投資、消費、出口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改良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發展方式,進入從整體上增進我國經濟發展的科學化手段。我國經濟發展在發展方式轉型的號召下正逐漸朝著多元化發展,旨在提升員工專業素養,改善經濟結構,在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下,提升經濟開發與經濟創新能力,完善經濟管理模式的同時,豐富經濟發展管理理念,為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奠定夯實的理論指導基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向,增進我國經濟發展同全球經濟發展的緊密結合程度。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切入點主要體現在從節約環境資源、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在經濟發展中吸取傳統經濟發展的精髓,填入時代化元素,不斷通過理論創新和實踐檢驗反饋方式,完善我國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體系,增強我國經濟在國際地位中的競爭能力。經濟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法,通過自身帶有的法律約束性,不斷引導我國經濟發展朝著健康、科學的方向進行。經濟法的不斷完善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效率和成果,與此同時,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也為完善、修訂經濟法提供了實踐反饋。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踐中,要將其轉變緊密與經濟法相結合,增進二者互動互饋力度,通過法律法規的指導,及時糾正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向的同時,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踐反饋,對經濟法進行不斷充實和完善。
二、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互動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環境資源的極度緊缺,我國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邁進受到了極大的阻礙,要想改善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資源能源問題,就必須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行深入研究。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科學發展我國經濟的創新型理念,以求進一步增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正確、科學轉型。因此,我們更應該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行深入研究,沖破束縛我國經濟發展的冗雜障礙,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中面臨的難點和重點進行逐一研究,并通過與經濟法的緊密互動,提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效率和質量。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以傳統型經濟發展方式為主,體現出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污染排放,低利潤回報,低成果反饋等眾多有待提高完善的方面。所以,在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中,要注重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平衡投資與消費之間的結構關系,優化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的同時,促使個體局域經濟與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進而促使經濟發展有質的飛躍。經濟法的存在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更為其轉型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方向。經濟法的出現可以及時調節我國經濟市場的相關經濟行為,是我國經濟發展可以沿著正確轉型的道路,不斷實踐發展轉變理論。而經濟法的不斷完善又是通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果反饋,二者相輔相成,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由此可見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互動的研究,不但可以豐富、完善我國經濟法發展,還可以從分本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進行創新性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意義。
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關系
在開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關系研究中,首先,應該從二者的基本內容出發。經濟法作為我國的法律法規,主要強調國家政策與原則,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注重提升勞動者的專業綜合素養。實行經濟法對于保障勞動者的切實權益,改善我國生態健康發展問題,節約可用資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在經濟法的規定和號召下,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將得到大幅度提升在,這對于提升我國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例如,企業單位的勞動法、企業法對用人單位的人才獲取要求做出了明確的法規規定,勞動者應該具有其職業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和專業素養,同時也明確地闡述了勞動者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我國在宏觀調控上也明確了對勞動者工作勞動能力的保障,引導勞動者注重自身創新能力以及專業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國以往的經濟法強調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然而正是由于國家對經濟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過大,直接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體現出經濟發展萎靡不振的不良現象。所以,要想進一步進行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互動,就需要弱化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注重提升勞動者的專業綜合素養,營造積極、放松的工作勞動氛圍,促使勞動者可以在快樂、愉悅的勞動中激發自身勞動工作潛能。除此之外,還應該對當前經濟管理機制進行優化改革,促使我國經濟法能對經濟發展方向做出明確指導,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法律的保障。需要注重的是,在創建、改革經濟管理體系中,應該將勞動者的自身素質和存在潛能考慮進去,對勞動者的能力進行具體要求規范。
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法實施的關系
私營企業經濟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我國經濟結構,還為更多的勞動人員提供了就業發展機會,這就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客觀的成就,在市場經濟發展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為主體經濟開拓了寬廣的發展空間。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得益于經濟法的實施和完善,經濟法的實施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經濟法的實施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經濟法的完善首先應該從加強企業單位法律意識出發,制定出長期規劃性法律法規,進而通過法律對企業單位的經濟發展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并為企業單位制定規劃路線,以及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目標,為不同行業提供良好、完備的法律指導。其次,應該及時制定產業振興計劃,并通過經濟發展實踐檢驗后,納入相應的經濟法中去,及時出臺這些法律法規。除此之外,經濟法的發展實施,應該注重提升產品的實用性能,不斷豐富產品的功能,以求為消費者提供完善的服務。最后,應該根據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以及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對經濟法的發展進行相應完善,對公司法、勞動法進行相應的完善,以求不斷促進產業經濟發展趨向多元化,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促進企業單位經濟穩步發展。
結束語
我國經濟發展轉型起步較晚,在其發展方式轉變中還存在著一定的難點,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相關措施和相應理念,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可以進一步增進我國經濟發展。要想深入理解我黨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劃和部署,就必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進行深入研究。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互動關系,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法的發展、完善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反饋,與此同時,經濟法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法律保障,二者相得益彰,無時無刻不存在互動的關系。在加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要減輕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注重勞動者能力素養的綜合性提升,在完善我國經濟法中,應該注重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勞動者能力要求,不斷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并通過經濟法發展方式轉變的反饋進一步完善發展經濟法。
參考文獻:
[1]熊靚.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研究[J].市場研究,2016(10):21-23.
[2]蔡先紅.淺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J].經營管理者,2016(19):239.
[3]張平.探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J].經貿實踐,2015(13):69.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經濟法;互動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6-0185-02
經濟發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夠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這個過程中所包含的內容相對比較廣泛,不僅包含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發展質量等,同時還有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環境保護問題等。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在很大程度對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起到決定性作用,并且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由于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不十分完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經濟法的完善和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性作用[1]。在這個基礎上,本文就將對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法互動展開相應研究,希望對今后我國經濟發展和轉變起到更有效的推動作用。
一、強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法互動的重要性研究
在現代社會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環境問題也開始逐漸突出,并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此基礎上國家和政府也充分認識到了經濟發展方式所帶來的問題和不利影響。所以,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背景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徹落實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現階段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隨著黨的十召開以來,黨的每一屆重要會議和經濟發展規劃都在強調經濟的發展方式轉變,并在這個基礎上更好地實現科學發展的要求和目標。對此,我們就需要不斷對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轉變,在強化其轉變方式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重點突破,不斷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法的互動就是一項必須展開的措施[2]。
我國在之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采用的是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因此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會存在較大問題,一般體現為投入較多、資源浪費情況比較嚴重、環境問題突出。此外,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還體現出很多不平衡的缺陷,造成了投資和消費之間的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平衡等,也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逐漸加劇,深化了社會矛盾。由此可見,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并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需要將經濟發展的質量進行有效提升[3]。
為了將經濟發展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和D變,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現代經濟發展的質量,就需要依靠現有法律和國家政策對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在這個環節中,經濟法作為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經濟法對現代經濟發展規律有著直接反映的作用,所以其對經濟方式的轉變也將起到十分積極的指導意義。在經濟法的作用下,能對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行為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從而引導其經濟發展從對數量的關注逐漸轉變到質量上,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法的互動、結合是一項必然開展的重要工作。同時,這項工作的開展還能將強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速度,從而提升經濟法的優化和完善,是一項積極的發展策略[4]。
二、依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法的互動完成經濟發展方式的良好轉變
第一,經濟法的完善對我國經濟發展將起到良好的拉動作用。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目的就是消費,同時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人們不斷進行消費才能進一步保證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同時,消費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的動力因素,擴大消費的基礎上才能對擴大需求,進而對生產環節進行促進,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想要保證正常消費工作,我國也不斷發行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諸如《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從各個出發點保證消費的正常進行并將規模逐漸提升[5]。例如,《社會保障法》的實行保證了人們的生活問題,解除了人們生活中的后顧之憂,讓人們敢于消費?!妒称钒踩ā贰懂a品質量法》等的實行為人們創造了一個更有保障的消費環境,所以在這個前提下,經濟法的適當完善也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此過程中將投資、出口為主的經濟方式逐漸過渡為消費、投資、出口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
第二,經濟法的完善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著集約型轉變有著促進作用。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其投入較高、資源消耗嚴重、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綜合我國實際情況來看,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是十分不科學的,只有不斷向集約型經濟進行轉變,才能有效解決我國經濟問題。在集約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借助科技的幫助,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推進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對此,我們還需要不斷調整現階段的產業結構,通過對能源的節約和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達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現代經濟法的完善,將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起到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因為在我國《企業所得稅法》中明確提到過相關問題,在法律支撐的背景下,將對企業發展低碳生活和綠色生產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對經濟發展方式有粗放型過渡到集約型奠定穩定基礎[6]。
第三,經濟法的完善有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很明顯存在著經濟不協調的問題,這種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區域間的發展不協調、城鄉差距大、經濟結構不協調等。而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場經濟在發展中的放任自流,導致現在政府應該不斷加強宏觀的調控措施,從而保證我國經濟得到穩定、可持續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經濟法的方式,幫助我國經濟走向更為協調的發展方向,如《企業所得稅法》中,在實行新的稅收政策以來,主要是以產業優惠為主要發展方式,以區域優惠為其輔助作用,在現代科技進步的基礎上,積極配合我國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戰略,進一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轉變,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所以,在此基礎上能看出,經濟法的完善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著可持續發展轉變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和幫助作用。
三、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法的互動過程中實現經濟法的進一步完善
經濟法作為現代社會中反映經濟基礎的重要方式,在這個基礎上經濟法也會不斷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法也將緊密地結合,從而不斷發現實際問題和工作缺陷,通過對問題的有效解決,進一步促進自身的發展和完善。經過研究,其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環節:
第一,金融法。自從2008美國的金融危機后,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美國也對其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相應調整,并成立了相應的金融管理機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看出,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和不足就應該及時進行修改,同時加快經濟法的優化和豐富。
第二,產業法。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對現代經濟的影響,我國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后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振興政策和手段,以此來降低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但是,基于現在我國的政策執行力還比較弱,因此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產業法,由國家進行強制監管和實行,保證其實施環節的正常開展。所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弊端,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國產業法的推進和發展,為我國經濟法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更積極的正面影響。
第三,企業法。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企業是其主要組成環節,因此國有企業更應該在這個基礎上擔任起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領路人,雖然企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收獲利益,但是我國國有企業具備一定的特殊性,肩負著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ζ笠搗進行完善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校正其發展方向,通過對其經濟性質的確立,全面促進我國經濟法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夠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其內容設計方面相對比較廣泛,不僅包含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發展質量等,同時還包含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環境保護問題等。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起到決定性作用,并且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F代經濟法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要想真正發揮經濟法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積極作用,就需要不斷對經濟法進行完善。通過上文的研究,確定只有不斷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才能對經濟法的發展起到更好的幫助作用。因此,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更應該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在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J].廣東社會科學,2012,(5):251-256.
[2] 江曉波.淺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互動的關系[J].東方企業文化,2014,(1):28-29.
[3] 趙興華.試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J].商場現代化,2015,(1):232-233.
[4] 張平.探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法的互動[J].經貿實踐,2015,(12):69.
【關鍵詞】公路經濟 發展方式 措施
一、前言
交通業對我國而言是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它能夠將社會生產、分配、消費等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公路運輸的特點有:方便快捷、投資少、資金周轉快以及操作方式簡單等,在交通運輸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全世界范圍內,公路線路的總長度是交通運輸線路的三分之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同時帶動著交通業的發展,尤其在內陸地區,公路能夠很好地將城市和周邊地區聯系在一起,在城市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對公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該形勢下,轉變公路經濟的發展方式是加快其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狀
(一)轉變意識缺乏,觀念相對落后
我國公路經濟的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在改變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尤其是轉變觀念落后和轉變意識缺乏這兩個方面:(1)公路的管理者沒有了解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及必要性;(2)管理者沒有細致的分析公路經營中產生的問題,觀念守舊,一味遵循傳統的發展模式,不愿進行創新,對公路經濟和建筑工程的發展形式缺乏深入的了解。
(二)轉變措施不完善
在我國公路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現象,主要體現在:忽視了群眾的利益;轉型過程沒有遵循相關步驟進行,導致轉型過程混亂。另外,管理部門和建設部門沒有進行良好的合作,這就要求施工企業需要站在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如何轉變公路經濟發展模式。
(三)缺乏轉變機制
在轉變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轉變機制缺失的問題主要體現為:轉型管理機制的缺失;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模式中,無法找到適應我國公路經濟轉型的機制;沒有設立專門監管公路經濟發展的機構,所以在轉型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矛盾問題。
三、公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加快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發展主要是通過公路帶動其建設的,公路是促進城市及周邊發展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網點,充分顯示了城鎮對貨物流轉和相關的輻射效益,不斷強化其勞動力,促進了城鎮商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各縣區因建設公路,加快了其發展步伐,同時也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二)提高工業化的發展水平
公路的建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交通條件,同時還帶動了周圍園區的開發、建設。許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公路來建設基地和園區的,目的是為了招商引資,大部分城鎮都是依靠公路帶動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各城鎮憑借自身資源優勢,分析其交通情況,對整個城鎮的工業布局進行優化,使產業的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從而增加產業的科技力量并擴充其發展規模,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公路經濟的發展將城鎮與外界的距離縮短了,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有效地帶動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城鎮商貿的流通,公路沿線的批發市場應運而生;公路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調整了當地的產業結構;同時還帶動了特色旅游的發展,公路網將特色的景點串聯在一起,形成一條優質的旅游線路,促進了公路沿線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四、加快我國公路經濟發展的方式
(一)增強管理者的轉變意識
要使公路經濟發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轉變,首先需要增強管理者的轉變意識,讓管理者充分認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不斷擴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相關知識,同時還需要對轉變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避免產生更多的問題,不僅要加強其轉變意識,同時還需要轉變其傳統的觀念,管理者的思想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優秀的發展模式,勇于創新,學會借鑒國外優秀的發展模式。
(二)完善經濟轉變方式
在轉變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需要對以下措施進行完善,(1)將群眾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讓人們的既得利益受到重視;(2)轉型的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程序進行,避免出現混亂、復雜的現象;(3)協調好管理和建設二者的關系,用宏觀的眼光看待公路經濟的發展問題。
(三)建立有效的經濟轉變機制
公路經濟的發展方式要想得到有效的轉變,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建立完善的發展管理機制,并嚴格其實施過程;(2)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模式中找到適合我國公路經濟發展的運行模式;(3)設立相應的監管機構,保證公路經濟發展模式的有效轉變。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只有有效地轉變我國公路經濟的發展,才能夠實現公路朝著制度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轉變公路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增強轉變意識,完善轉變措施、加大經濟發展的監管力度,充分發揮創新意識,促進公路體制的創新,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理念,消除制約公路經濟發展體制的障礙,推動公路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紅建.公路運輸市場經濟規制的全新視角[J].物流技術,2009(04).
[2]張襪紅.淺談道路運輸經濟的現狀和發展[J].經濟研究,2009(01).
【關鍵詞】 經濟發展方式;競爭;反壟斷法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082-01
一、 反壟斷法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2008年8月1日起,反壟斷法才正式在我國開始實施,可以說它是在各國的反壟斷法已經普遍建立的情境之下,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吸收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F今各國都認識到了完全的市場經濟本身具有固有的缺陷,政府的適度干預才能促進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過”尤“不及”都會導致限制競爭的現象出現?!吨x爾曼法》最初頒布時是為了限制大公司和大托拉斯的出現,從而限制過度膨脹和集中的經濟權力?,F在反壟斷法的適用已經擴展到了農業、工業、商業、旅游甚至是體育和文化產業等各個領域。
壟斷的出現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是由于企業自身對高額利潤的追逐,從而促使自己不斷的改進技術、完善經營管理來提高自己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當企業一旦獲取了這種優勢地位,由于其本身的趨利避害性總是試圖想盡一切辦法來維持自己的這種優勢。甚至是通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共謀、聯合限制競爭等非法手段來獲取超競爭利潤。
另一方面,在我國經濟發展別突出的一個問題是行政壟斷。政府過度的使用公權力來干預自由發展的市場經濟,往往對經濟的破壞更加強大。而反壟斷法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無論是企業自身形成的壟斷,還是行政壟斷都要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這對于促進形成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加快經濟發展作用巨大。同時也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必需的經濟環境和物質基礎,對于發展循環經濟,解決“兩低兩高”(即產品低附加值、企業和勞動者低收益,資源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問題意義重大。
二、透過案例窺視我國反壟斷法實施過程中的困境
“騰訊與360之爭案”。
本案源于奇虎360對騰訊進行了名譽詆毀。事實上是360首先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然而案件進一步升級的原因卻是騰訊的過激行為。騰訊本可以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但是其卻意氣用事,不顧廣大消費者的權益采取技術手段將在裝有360 軟件的電腦上停運QQ 軟件。此行為遭到廣大QQ用戶的一致譴責,然而消費者卻迫于多年的使用習慣以及轉用其他軟件的過高成本,不得不卸載360。
筆者認為騰訊作為一個資產超過3000億人民幣的龐大企業卻能置億計用戶的利益和感受于不顧公然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限定交易相對人不能使用360軟件。與國外反壟斷案件的隱秘性相比,其裸的違法行為更加反映出我國市場上壟斷行為的猖獗性。再者360與QQ之爭由來已久,雙方在之前也已經數次交鋒,作為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其缺乏最基本的敏感性,執行效率也有待提高。這些情況突出反映了我國反壟斷法實施的法律環境有待改進。
三、 完善反壟斷法,建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物質基礎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構建競爭文化開始
“文化是浸透在骨子里的血液?!敝袊鴰浊昵熬驮谥v“無為而治”、“和”文化,即使是現在也仍然在講究“和諧”。其實中國并不缺乏競爭的土壤,比如說升學、找工作,甚至是購買為數不多的商品,可以說現在社會中不論何時何地都充滿著競爭。但是,由于特權的存在扭曲了中國的競爭文化,前休斯頓的州長為了看一場球賽要自己去排隊買票,最后還沒有買到,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對權力的畏懼源與權力制衡和監督機制的缺失,權力過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監督,是各種腐敗現象產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須把加強監督制約權力的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發揮法律的監督作用,發現特權現象嚴懲不貸,使平等的思想和競爭的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構建起平等的競爭文化,建立起反壟斷法實施的競爭文化基礎。
(二)立足當下,解除攔路虎——打破行政壟斷
我國反壟斷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了禁止行政機關實施的反壟斷行為,五十一條規定了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壟斷的處罰決定。對我國這樣一個受中央集權制影響深重,在近代又實施過政府計劃經濟的國家,行政壟斷的荼毒由來已久。可以說,我國的反壟斷法直接規定對行政壟斷進行規制,即是我國反壟斷法的特色,又突出反映了我國現今行政壟斷的嚴重危害性。
關鍵詞: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引言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的引導下,經濟發展迅速,但因為企業的增多,環境保護問題又成為當前需要引起人們關注和重視的焦點問題,在日益突出的環保問題面前,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轉變,要提高對高能耗企業的限制,并對其進行改善,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
一、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經濟是在國際惡劣環境的擠壓中成長起來的,而我國農村的經濟更是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尤其在近年來城鄉一體化的形勢下,我國農村的發展更為迅速,這是可喜的一個方面。而另外一個讓我們擔憂的方面就是當前農村經濟結構體系存在著眾多的問題,單一而又粗放式的經營與管理模式,使農村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對資源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和破壞,致使我國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在對于農作物的培育方面,人們已經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農家肥,雖然產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卻對土壤及周邊的水源帶來了極大的破壞。而且在農村生活垃圾也成為污染環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說在低碳經濟視角下,必須要轉變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
二、低碳經濟視角下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
(一)缺乏低碳理念。雖然在經濟的不斷發展中,人們的思想意識有了很大的轉變,但由于低碳經濟剛剛起步,人們對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經濟在農村產業中的發展也不成熟,這就使大家無法將農村產業與低碳經濟融為一體。同時,農村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工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種工業廢物排放的增大,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農村經營模式的制約。從我國農村經營模式來看,大多數的農村產業都是以小規模、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模式為主,這些小企業的生產規模小、能力低,但卻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轉型的話,就是對我國環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農村人員的綜合素質還十分低下,他們對于低碳經濟不支持、不認同,這更是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三)經濟發展緩慢。雖然我國農村經濟已經在國家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發展,但因為基礎設備配備不齊,機械化水平相對落后,使得生產效率十分低下,經濟發展水平也非常有限,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大家就會不顧低碳環保理念,而進行大肆擴大生產,這樣的現狀不僅不利于農村產業的提升,還對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造成重大的影響,十分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辦法及策略研究
(一)轉變經營模式。要想在低碳經濟視角下使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轉變,就必須從農村的經營模式入手,對各家各戶的小作坊進行合并、重組和改造,使其規模不斷擴大,便于管理和治理,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達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進先進技術。農村經濟雖然發展了,但低碳經濟卻缺乏先進的技術,所以要想達到低碳經濟視角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必須要將先進的低碳環保技術引進到農村產業當中,這樣才能使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快。
(三)貫徹低碳理念。要在人們的思想意識里貫徹低碳理念,要讓人們認識到農業經濟不健康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帶來的破壞,加大宣傳力度,給人們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大家正確認識低碳經濟,愿意主動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當中。比如說,可以從人們的衣、食、住、行開始融入低碳理念,進而帶動整個農村產業結構的改造、升級和轉型。另外,還可以運用國家的惠民政策,讓大家真正享受到國家的補貼,尤其對于消費觀念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更要將低碳消費與環保理念進行深入的推廣,以達到整個農村經濟的平穩過渡和發展。
人民論壇記者:您認為五中全會公報最大的亮點在哪里?
王一鳴: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我認為這是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的靈魂,也是全會公報最大的亮點。
人民論壇記者:《建議》中提到,“十二五”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如何理解以上表述?
王一鳴: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歷了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期。1979―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9%,大大超過同一時期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可以說,過去30年我國最顯著的成就就是經濟快速發展,使中國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由人口大國變為經濟大國。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相當突出。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使我國經濟遭受巨大的外部沖擊,而且使原有發展方式的矛盾和問題更加凸顯出來,這不僅表現在內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資和消費不協調,低附加值產業比重過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也表現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如果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發展的成本會越來越高,代價會越來越大,空間會越來越小,路子會越走越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不僅要化解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后再上新臺階創造條件,還要為我國今后協調可持續發展開辟新的路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二五”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比以往更加復雜艱巨,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人民論壇記者: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有輿論認為,“摸著石頭過河”已經過時了,這種深刻變革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對此,您有何看法?
王一鳴: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改革不同于國家采取的“休克療法”,是一種漸進式的增量改革。所謂“漸進改革”,就是改革從小范圍開始試驗,成功了再推廣到其他地方。所謂“增量改革”,就是在保持“存量”利益格局的情況下,培育新的“增量”,以市場化的“增量”推動“存量”調整。漸進式的增量改革模式,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進行更多的探索和試驗。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由過去漸進的、先易后難的、局部的增量改革轉向戰略性突破,改革還將從經濟領域向政治、文化、社會領域拓展,這不僅要求推進全面改革,也要求不同領域的改革相互促進、共同推進, 這就更加需要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人民論壇記者: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為什么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王一鳴: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現在需求結構上,就是內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資和消費不協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表現在供給結構上,就是低附加值產業比重過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以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為戰略重點推進需求結構調整,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能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要以加快發展生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開發人力資源為重點推進要素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著力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以科技創新和勞動力素質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撐。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路徑
人民論壇記者: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民強民富”的呼聲很高,您如何看待民富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間的關系?
王一鳴:保障和改善民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輔相成的。擴大內需重點應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提高居民消費增長率和居民消費率,增強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此,必須加大收入分配調整力度,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等,這些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
人民論壇記者:推進經濟發展戰略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我國未來發展30年具有長遠意義。請您談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路徑選擇。
王一鳴:第一,立足于國內需要特別是居民的消費需求是我國需求調整的基本方向。
首先,調整兩個結構,一個是消費和投資的結構,一個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就是由外需驅動轉向內需驅動,并不是簡單地降低進出口的規模、減少出口。投資大國向消費大國轉換,不是簡單壓縮投資,因為投資里面有40%的消費轉換成勞務收入。最重要的是培育新的消費動力,在動態中調整這種比例關系,不能靜態地去看待此問題。因此,我們要保持投資的合理增長,降低儲蓄率,提高消費率。其次,因為工業企業產能過剩,企業的儲蓄率會相應的下降。再次,由于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支出加大,政府的儲蓄率會下降。
第二,以發展生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首先,生產業已經成為價值鏈增值的主體。產品增值環節主要在技術創新與服務環節,不在制造環節,而我國幾乎都是在制造環節。其次,制約我國生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附加值環節被跨國公司控制。我國企業大多是低附加值企業、初級加工業。所以,我國必須促進戰略性信息化產業的加快發展,通過展開組織調研,提出戰略性產業的發展規劃,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