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08:56:01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經濟水平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村;經濟工作;管理
1當前農村經濟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1.1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并且新型生產技術也被合理地運用到了具體的生產活動當中,但是,就當前形勢而言,農村經濟落后的事實不容置疑。而在經濟管理體制方面的主要問題一般表現為: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農村經濟的重視力度不斷加深,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得以出臺,從表面上而言,這些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如果缺乏完善的經濟管理體制,那么這一系列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便形同虛設,農村經濟水平的發展仍然令人堪憂。
1.2農村土地制度不健全
在廣大的農村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活動是農民最為關鍵的經濟活動。而進行農作物的種植就必須著眼于健全的土地制度,僅有此,才能使得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可以更為高效地開展經濟管理工作。而放眼于當前我國的廣大農村,卻普遍存在土地制度不健全的現象。這不僅造成了閑置土地面積的增加,使得農民無法更為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更是造成了土地周邊的環境污染狀況頻發,例如,一些從事于化學化工生產的企業將工業廢水直接排入農田,致使土地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總而言之,上述問題的形成都是因農村土地制度不健全所導致的。
1.3資金利用率低下
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始終堅持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便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比例也日益增加。但是就當前形式而言,卻普遍存在資金利用率低下的問題[1]。究其主要原因,一般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國家的經濟扶持力度相對較小。由于國家無法給予農村經濟發展太多的財政支持,導致在進行資金分配的同時問題重重。另一方面,國家財政用于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較為分散,使得資金出現嚴重浪費的情況。在進行資金分配的同時往往會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狀況:應當被給予財政資金大力支持的區域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反之某些自身發展能力較強的區域卻得到了一大筆財政資金。
2當前農村經濟工作管理當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2.1增強管理人員管理意識
管理人員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管理中的關鍵所在,僅有增強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提高其管理能力,才能更為有效地提高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工作的管理水平,才能更為有效地提升我國的農村經濟水平。而究其主要方法而言,筆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將主要方法概括如下:首先,加強經濟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應從基層抓起,從基本的實踐經驗總結中抓起,上層管理人員應始終堅持強調經濟管理意識的重要性,使得基層管理人員在潛移默化當中加強自身的管理意識,并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發展與進步[2]。另一方面,提升經濟管理人員的能力應著眼于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使得內部培訓與外部培訓密切結合、相輔相成,使得管理人員在接受內部管理經驗的同時,學習到來源于外部培訓中的、更為專業的理論依據。
2.2提高資金利用率
由于農村普遍存在資金利用率較低的狀況,使得農村經濟的發展愈發受到來自于各方面的阻礙,因此,在資金利用方面,有關部門應當著眼于提高資金利用率,使得更多的農村基礎設施得以建設發展。筆者在經過大量實踐經驗總結后發現,僅有提高農村的資金利用率,才能在保障農民生產生活發展不受威脅的同時,促進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
3結束語
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始終堅持著眼于農民的發展現狀,并以此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與進步。而本文便是通過具體分析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現狀以及問題,在提出解決方案的同時,以期能為我國農村經濟工作的順利開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馮艷波.淺析如何提高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水平[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2):17-17.
關鍵詞: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化差異
我國在近年來的經濟發展迅速,城鄉一體化的建設也在逐步進行,在以前的建設關注重點都是城鄉的差距,并且也在逐步的改善城鄉差距,但是,在現今的社會,隨著發展的加深,出現的問題也就更為的基本,農村經濟之間的發展水平差距也就成為了當前阻礙經濟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是很明顯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國自身的地理條件因素,中國幅員遼闊,地勢復雜多樣,在山多路陡的地方經濟發展自然要落后許多,當然這也不是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唯一原因,還有很多原因就是接下來我們要進行應個簡單的討論的,本文就結合了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了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為促進農村的經濟水平發展提供建議和意見。
一、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差異的原因
出現差距的首要原因在上文就已經提到過,是由于中國的地勢原因,中國地勢復雜多樣,也就造成了各個地方的耕地面積、土壤質量、自然資源,各方面都出現了差距,這是人為自身很難改變的狀況,所以相對來說就也就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出現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二就是經濟基礎原因,在我國一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其發展速度相對來說就更快,發展的相對因素也就更多,也更容易獲得發展的機會,就比如東西部的農村發展相比,東部相對來說經濟基礎要好很多,海陸空的交通發達,區位條件優越,而在西部地區,雖然它的自然資源相對來說要較為豐富,但是由于其經濟基礎較差,發展速度緩慢,經濟相對滯后,這也就是我國大部分較貧困的農村分布在西部地區的原因之一,其三就是人口因素,人口對于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人口的素質成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之一,但是同時在素質教育相對來說的地方,農村發展也就相對來說沒有太大的提高,在素質教育較高的地方,人們通常會逐漸的創新勞作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這是不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不行的,所以人口因素也就成為了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其四就是政府的政策不同,政府政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政府的支持也是影響乙方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決定優先發展東部地區,發展沿海地帶,這也就是現今東部地區發展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而如今政府也逐漸的開展了西部大開發的政策,西部的經濟也就逐步的開始得到改善,以上的四個因素都是影響著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區域差距的重要原因,接下來就為改善差距提出幾點相關的建議。
二、改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建議
(一)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差異較大,所以單靠較差的一方自己進行改善和促進的較為困難的,所以應該加強區域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先富帶動后富,逐漸的推動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并且也逐漸的克服由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條件不一致帶來的劣勢條件,區域之間的合作能夠推動的也不只是劣勢的一方,帶來的更多是雙方的互相促進,例如說在適合種植某方面的地區和適合加工出售的地方,就可以進行一個完美的生產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這樣不僅解決原材料和加工的問題,更多的是通過合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由此看來根據農村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條件不同,制定相關發展政策,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來不斷的縮小差距,促進著各地農村經濟的增長。
(二)合理解決人口問題
人口對于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中,最重要的一是控制總量,二是提高人口質量,三是合理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首先的控制總量來說,最重要的是改變農村傳統的封建思想,有很大范圍的農村地區,依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沒有生出兒子就一直生,這樣的思想為控制人口數量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其二是提高人口素質,在這方方面更多要提的是素質教育,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接受義務教育,對知識有一定的認知,并且逐漸的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為農村發展提供自身的價值,其三就是合理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這方面我想即使是不用過分強調大家也知道如何解決,其解決辦法就兩個方向,一是留在農村,逐漸的深化農村的發展,二就是流向城市,在城市中消化一部分的剩余勞動力,這三個方面都是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重要辦法。
(三)發揮國家職能加強宏觀調控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政策扶植是促進一方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宏觀調控,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加大對各地農村地區的資金扶持力度,通過宏觀調控來逐漸的減小農村經濟發展逐漸的減小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當然國家還可以適量的引入高新科技,利用創新的技術對落后地區的發展帶來質的飛躍,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保持農村經濟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保持經濟發展速度,逐漸的縮小由于其他原因帶來的差距。結語: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差距的現象在未來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依然存在的,這并不是我們通過這些辦法就能一下扭轉局面的,畢竟在發展的過程中,條件好的地方發展的速度自然更加快速,我們也只能依靠著這些政策和手段,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逐漸的縮小差距,在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中,正確對待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在保證經濟效率的前提下,針對性地消除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逐漸改善差距情況。
參考文獻:
[1]王國升,高旺盛,陳源泉.我國區域農村經濟發展差距的成因與協調發展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02).
關鍵詞:新形勢;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挑戰
1農村經濟管理面臨的新形勢
1.1經濟體制的變化
當前農村經濟體制多數是由統分結合和雙層經營模式構成,這種經濟體制替代了大鍋飯式的集體化經濟體制,當前農村已經成為獨立的農產品生產者,他們可以獨自決定應用什么樣的經營方式,并且能夠獨立處理好產品和市場之間的聯系,為了發展生產,他們還擁有自己的生產資料。農村經濟中生產管理的這一重大調整,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1.2產業結構的變化
當前農村產業已經不再單一化,已經逐漸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逐漸形成農工商綜合經營的發展形勢,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近年來已經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生產力的發展而興起,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因此,農村經濟管理的內容逐漸成為多方企業的服務中心。
1.3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
從當前形勢來看,農村生產逐漸引入市場調節機制,由過去的統購派購為導向轉向面向市場,適應市場需求來引導生產發展的方向。生產經營方式的這一深刻變化,使農村經濟管理的過程逐步轉化為由生產到再生產的一體化流程。
1.4農村和農民的本身條件的變化
作為農村經濟管理主體的農民,目前正處在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大規模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的時期中,本身還存在著許多和商品生產的不適應,需要我們在經濟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視的問題:一是農民比較缺少商品生產知識,雖有了經營權,但缺少決策能力;二是農民科學文化技術水平較低,勞動專業化技能較差,雖有積極性,但缺少科學性;三是農村信息手段落后、傳遞慢,因而經濟信息量少,雖有自,但應變能力差;四是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差,嚴重影響商品流通,進而影響商品價值的實現,所以農村雖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資源,但要變成全面的經濟優勢也并非容易,要針對目前農村經濟管理面臨的這些新形勢、新特點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課題。
2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現狀及問題
2.1經濟體制不夠健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經濟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近年來,其經濟發展水平顯著。再加上國家政府出臺的農村經濟扶持政策的實施,也同樣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當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內容中可以看出,其中仍舊存在多種問題有待解決。其中包括,農村經濟體制過于簡單,并且管理模式混亂,不能夠對其中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這就使得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新形勢下農村經濟體制的漏洞將嚴重影響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其工作效率。
2.2土地機制不夠健全
我國多數農村地區都沒有建立明確的土地機制,因此,爭土地產權問題多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并沒有明確的土地機制能夠制約這種情況,導致這類情況越發嚴重。再加上當前農村部分年輕人選擇去城市工作,這就導致農村多處土地荒廢,得不到利用,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再加上多數農村地區沒有建立健全的土地機制,這就導致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2.3對農村資金扶持力度小,使用效率低
雖然說當前國家及相關部門非常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對于農村種植方面的資金扶持力度較小,尤其是資金的投入。因此,農民不能夠擴大種植面積,也就是說,農民收入得不到顯著的提高。同時由于農村分布較為分散,在資金分配方面也就分散開來,這使得資金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降低其使用效率,從而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浪費情況嚴重。
3新形勢下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途徑
3.1增強對農村產業的經濟管理
在農村經濟管理中,要想提高其管理水平必須做好農村種植等產業的經濟管理工作,這點對于鄉鎮產業來說尤其重要。因此,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必須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不能再繼續采用所有地區都用同一個制度來管理的模式。要針對每一個地區經濟特點和當前發展情況來制定符合其發展特點的管理方式,要適應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第二,更改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在以往的經濟管理體制中,政府與企業往往共同持有相同的管理權,這將制約鄉鎮企業的發展。因此,需要將政府與企業分開,使它們各司其責,管理不同的區域和范圍,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鄉鎮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第三,要從企業內部經濟管理工作抓起,可以利用實行分層承包制和崗位責任制來達到增加經濟收益的目的。第四,針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可以采用行政法律的手段來解決,然后對其進行中正確的引導,促使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3.2完善農村市場的組織化規模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市場經濟也在不斷進步,農產品逐漸形成市場化管理模式,這就使得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因此,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要從農產品商業化進程入手,通過采用促銷和推廣等方式來突出市場組織調解的重要性,從而使人們認識到農村作為一個中心市場的重要性。
3.3做好農村經濟管理的咨詢工作
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農村經濟經濟管理工作中問題的解答,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夠有效幫助農業經營者對農業工作方案的制定,同時還能幫助其做好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當今社會是多變的社會,企業必須做好自身的決策和管理工作才能夠穩住腳跟。另外,咨詢工作人員也要掌握國家當前的動態和發展形式,這樣才能夠及時將國家政策和計劃傳達給農業經營者,以此來推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發展。最后,要在保障其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完成經濟、社會和生態的三合一,使其經濟效益有效聯系在一起,以此來提升農產品自身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
3.4加強經濟聯合,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在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的時期,面對整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生產的社會化、專業化程度的不斷發展,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的激烈的競爭,每個商品生產者要求得發展并在競爭中取勝,必然要求聯合。
結束語
由全文能夠總結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必須將其發展情況和其所遇到問題的解決策略總結在一起,才能夠研究出當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方面要將國家政策和法律作為工作開展的標準,做到只有以這個為標準才能夠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同時,還要將鄉鎮企業的經濟管理作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點工作內容,只有做好鄉鎮企業管理工作才能夠有效帶動農村的整體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孫輝.淺析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路[J].中國農業信息(上半月),2012.
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之一,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柱,不僅為人類社會提供基本的社會生活資料,還能大力推動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加快推進農業發展,可以促進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促使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對國家的發展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農村經濟管理;農業發展;管理水平
農村經濟發展作為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農業的發展主要是指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但由于我國在農業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惠農資金和技術的缺乏,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使其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文章針對當前農村經濟管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具體措施進行了闡述。
1農村經濟管理
農村經濟管理主要是指針對農村經濟、政策、計劃、土地、統計、審計、生產體制、農業承包、發展、扶貧、分配、產業化、銷售、農產品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二輪土地承包、土地糾紛合同仲裁、農民負擔、農業保險等諸多方面的管理
2農村經濟管理的工作職責
2.1農村財務管理工作
2.2農林項目管理
2.3研究指導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指導農業產業化
2.4各類農經統計報表的編報工作
2.5相關項目申報工作
2.6撰寫農經材料和信息
2.7貫徹執行上級文件精神,對農村經濟收支、農民收入以及農民負擔情況進行監測,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落實減輕農民負擔有關政策,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
2.8管理土地承包、耕地、荒山使用權流轉和承包合同管理等工作
2.9有關農村、農業、農民各類來信來訪調處工作
3農村經濟管理的意義
3.1只有大力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發展,才能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從而推動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信念,才能保證農業的整體發展不受影響。
3.2農村經濟管理是在物質資料再生產過程中進行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即是人與自然結合的過程,又是人與人結合的過程,因而決定著經濟管理的雙重重要性。
4農村經濟管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農業的發展缺乏主動性由于中國一直以來堅持的計劃經濟體制觀念,導致農業的發展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農村經濟管理局面很難打開,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雖然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持,但在很多地方卻沒有得到具體的落實。
4.2農業的相關知識缺乏由于我國目前對于農業管理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各級管理部門以及廣大農民群眾對于農業的相關法律意識淡薄,嚴重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的進行。
4.3缺少專業的管理人員目前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思想保守,缺乏專業知識,管理觀念落后,不能充分認識農業經濟發展必須向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思路,大大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管理。
4.4農村資金管理不規范目前我國財務管理的實施主要是由村干部負責完成,但是由于多年來農村承包土地沒有合理的合同規范,而且目前農村的財務還不能做到所有的財務活動都公開透明,導致承包租金無法及時回收,集體財產得不到保障,也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5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具體措施
5.1宣傳農村經濟管理的理念現階段我國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農村經濟,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才能增加農民的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才能更好的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為了更好的加快實施這一任務,高質量的發展農村經濟,相關部門就應該對負責各項工作的部門以及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加強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只有充分的學習才能更深入的了解。
5.2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要想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實施農村規模經濟和產業價值鏈條的延伸,為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及大型企業,建設優勢產業生物鏈,并將其拓展延伸,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加快農業建設的步伐。
5.3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素養針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必須加強他們對農村經濟業務知識、理論以及科學技術等綜合業務水平的了解,完善業務范圍,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培訓,特別是針對金融財務管理以及心理咨詢方面的知識,必須做到全面了解,才能更加有效的針對性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提升農村經濟管理。
5.4提升應急處理能力突發事件作為農村比較常發生的事件之一,作為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必須能夠及時擁有及時解決危機的能力,積極聽取廣大農民群眾的意見,不偏不倚,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施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農村經濟民主化、科學化發展的進程。
5.5擴展農民增收渠道加快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是關鍵要素之一,只有農業發展的條件得到充分改善,才能加快更新現代農業生產資料的步伐,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5.6提供服務指導以及資金扶持成立專門的農民合作社,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與各鄉鎮、各部門簽訂目標責任書,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設立、規范運作進行全程跟蹤服務。研究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獎勵辦法,積極推薦評審市、區、國家級示范社;鼓勵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產品質量認證以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并給予相應獎勵;對合作社及其社員貸款發展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并符合相關條件的,給予貸款貼息等。只有加快農村發展,才能有效的發展農村經濟管理。
提高農村經濟管理,不僅需要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加強整體團隊的專業素養以及綜合素質,還應有健全的法律法規相配合,各級政府部門也應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充分發揮政府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從而才能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加快該站農村經濟管理的步伐,快速有效的推薦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韓忠;;探討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J];經營管理者;2013年21期
[2]武衛敬;;現代農村經濟管理的核心內容淺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年02期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對策;問題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1.021
“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在農村經濟管理上主要體現為對農村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的管理?!叭Y”問題與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在實施管理過程中,農村經濟管理暴露出了諸多的問題,主要包括“三資”登記臺賬管理不完善,財務管理不規范,資產收益管理不規范,集體資產及資源對外出售、租賃和發包不規范,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不規范,個別村會計人員素質低、業務不精等。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以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各項工作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但是客觀的來講,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還是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就會影響到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大局。筆者總結這些問題主要有:一是“三資”登記臺賬管理欠完善;二是財務管理和資產收益管理不規范;三是集體資產、資源對外出售、租賃和發包不規范;四是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不夠規范;五是個別村會計人員素質低,業務不精。
1.1 “三資”登記臺賬管理欠完善
從目前來看,與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資金、資產、資源的登記臺賬管理欠完善。由于農村環境條件的限制,在農村資金、資產、資源的統計方面存在很大的難度,故記錄不完善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就導致農戶對本地經濟資源沒有系統的了解,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1.2財務管理和資產收益管理不規范
農村財務管理不規范主要表現在財務信息的不透明,往往不經過集體的討論就加以使用,致使多數農戶不了解資金的去向。此外,財政收支的有關憑證也不完善,報賬人員信息收集不完整,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尚未得到貫徹執行。
對于農村資產的收益沒有系統的管理辦法,各地村干部缺乏統一的、有計劃的資產收益管理意識,往往只顧眼前利益,缺少長遠打算。
1.3集體資產及資源對外出售、租賃和發包不規范
各地農村的集體資產及資源都是巨大的財富,但是在實際出售、租賃和發包過a程中往往缺乏規范的管理,致使三資利益沒有真正落實到農戶身上。
1.4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不夠規范
村干部與農戶之間始終存在芥蒂,各農戶常常無法獲取村務情況與農村政務情況。各村干部對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尚不規范。1.5個別村會計人員素質低,業務不精
農村會計人員一般是兼職,即使有專業的會計人員,其工作素養也不夠高。會計人員對待農村會計事務缺乏一定的責任心,對財務相關事宜把關不嚴格,甚至借用會計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2農村經濟管理對策分析
農村經濟管理部門要積極想辦法解決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尋找問題根源,對癥下藥,保證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筆者總結進一步做好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制度,加強“三資”管理;二是提高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度;三是組織培訓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綜合素質,加強農村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四是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
2.1健全制度,加強“三資”管理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與資源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與農戶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既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保障了農戶的根本利益。一是建立完善的村務公開制度。拉近村干部與農戶之間的距離,讓農戶了解到村干部的工作動向,滿足農戶的基本權利;二是建立民主監督制度與審計制度。通過民主監督和財政監督,使三資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建立完善的村鎮招標制度,防止村干部獨攬“三資”使用權利。
2.2提高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度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它關乎著廣大農民最根本的利益。對此,要全面提高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動問題的認識。另外,各部門在提高對此項工作認識的基礎上還要給予一定的設備、經費的支持,使農村經濟管理的職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與發揮。
2.3通過培訓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加強農村經濟管理隊伍建設
可以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和科學素質。同時在確保建立健全農村經濟管理體制的前提下,在各鄉(鎮)配備專門的農村經濟管理人員,并鼓勵相關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另外,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體系,對在崗人員進行合理編制與調配,確保農村經濟管理隊伍的穩定性,從而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
2.4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以成熟的法律法規作為堅強的后盾,所以各級、各單位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制度,包括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執法崗位制度、執法責任制度等,建立健全相關的農村承包合同制度,成立合作社,利用相應的法律法規解決農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并協助農民維權。
參考文獻
[1] 屠依群.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3,(08).
[2] 劉新寶.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措施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3,(10).
論文關鍵詞:經濟發展水平 差異性 非均衡性 農村社會養老
論文摘要: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規模、結構及社會化程度,我國農村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性較大,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收入、農村東中西部收入及各地區內農民收入差距明顯。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應區分經濟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落后地區分別進行設計,建立非均衡性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探索研究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新途徑。然而,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農村人口眾多,地區間差異大,發展極不平衡,盡管自20世紀90年代起各地都在積極探討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但由于制度設計缺乏可行性,總是問題多多或中途流產,以致1999年國務院中途叫停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設計、建立與地區相適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已勢在必行。本文從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等方面著手,對我國建立非均衡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進行探討,以求教于同人。
一、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
(一)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規模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施中需要國家給予財政支持,實施范圍愈廣,保障規模愈大,所需要國家財政撥款愈多。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社會保障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較高,由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規模較大,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弱,其社會養老保障的規模、水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水平低,在我國歷年的國民收人中,消費基金一般占70%左右,而消費基金的大部分用于以按勞分配為主要形式的工資部分,只有大約占消費基金10%的部分用于社會保障,這一部分僅占國民收人的7%。而這部分的社會保障基金也只有小部分被用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所以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很小,只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
(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結構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結構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各種保險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需求受到抑制,也只能選擇低水平的保險項目,無法選擇高水平的保險項目,從而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結構表現為低層次性和不完整性。反之,如果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國家有充足的財力滿足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需求,農民有繳費的經濟能力,就可以選擇高水平的保險項目,這種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就會依據社會成員多方面的需求走向項目齊全化和體系完整化。我國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民的財力有限,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較低,僅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程度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程度是反映其模式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籌資的社會化、保障對象的社會化、服務的社會化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社會化程度主要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來決定的,當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高時,農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水平的社會化程度就比較高,資金來源渠道多,保障對象全民化,保障的覆蓋面寬。如瑞典模式,其社會化程度較高,保障對象為全體公民,實現了保障對象社會化;在資金來源上,實行個人和企業納稅并與國家財政補貼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籌資的社會化;在資金的籌措與管理上,普遍采用了基金化、經營化、貨幣化的方式。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因而其社會化程度比較低,籌資渠道也比較單一。
二、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
1.我國城鄉居民收人差距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的整體經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數農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城鄉差距逐漸拉大,從表1可以看出,2004年,我國城市居民人均純收人9 421.6元,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僅為2 936.4元,由此可見,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人均收人水平還相當低,而且差距顯著,因此,不能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只能建立不同于城鎮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農村東中西部地區居民平均收人差距明顯
黨的之后,針對當時的國情,我們黨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978年,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收人水平基本持平,但進人1985年以來,地區收人水平差距逐漸拉大。從表中可以看出,西部和中部發展相對較慢,而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快,1985年,東部農村家庭總收人為西部地區的142%,2004年達到169%(見表2)。
3.各地區農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不斷拉大
我國農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也在不斷拉大,收人分配極不均衡,低收人農戶與高收人農戶的收人差距進一步擴大。按農戶人均收人水平進行5等份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 0,6 ) ,2001年高低收人組農戶的收人比為6.76:1(以低收人組農戶的收人為1),2002擴大為6.88:1,2003年進一步擴大為7.32:1(見表3)。
由上述可見,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的許多省市的農村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很高,農民的經濟實力也較雄厚,與發達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水平還很低。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決定了在目前不可能建立起全國統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只能進行分類設計和實施。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經濟發展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提供物質基礎,即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必須遵循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客觀規律,非均衡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須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前提,這種經濟主導性規律是導致農村養老非均衡保障的支配性規律,其內涵是農村養老保障實質是一種經濟現象,其保障的非均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性。一般而言,農村不同地區,經濟愈發達的地區,社會化養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而落后的地區則相反;農村同一地區,收人愈高的群體,社會化養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反之亦然。
三、非均衡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
從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社會養老制度
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具備了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經濟條件,應積極地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了構建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以參照城鎮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具體做法為:
1.保障項目多樣化
經濟發達地區農民生活比較富裕,觀念也比較開放,除了基本生活以外,他們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還有更高的需求,在保障標準上,可以多設定一些檔次,并適當地提高每個檔次的水平,以適應發達地區農民的保險需求。
2.加大集體補助與財政支持比例
經濟發達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大發展,集體經濟的厚實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集體經濟支持,集體經濟承擔部分農民養老保險的保費也是其責任和義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經濟發達地區集體經濟對改善當地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對農民養老問題卻很少投人,多為直接的現時支付,應該利用集體經濟這一優勢條件,加大農民養老的集體經濟支持力度。同時目前經濟發達地區建立的農村社會保障,當地財政很少支持,保障制度抗風險能力很脆弱,必須從制度上規定連續性向基金注人適量財政資金,加大基金的公共積累水平。
3.規范繳費基數,實行與城鎮一體繳費
以農村勞動力人均純收人作為繳費基數,以與農村勞動力的收人狀況相適應,一方面保證征繳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實現保障與生活水平的對等性,繳費率與城鎮一致,實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
4.向農民開征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稅,實現農村社會養老的“社會性”
將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費改為社會養老保障稅,解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費征繳困難和參保群體不穩定性問題,開征保障稅在實現擴面的同時,更能強化征繳,降低管理成本,保證基金的征收和穩定。
5.健全基金的保值、增值機制
發達地區的保障資金的各種管理機制比較健全,投資的機會較多,應該健全機制,有效地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經濟欠發達地區是指收人水平介于貧困與富裕之間的地區,這類地區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的比例較大。從收人水平角度而言,是介于貧窮與小康之間的一種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這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農業的產業結構有所調整,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這表明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已經走出了貧困線,但還沒有達到富裕階段。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且區域內部經濟差異也很大,不完全具備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經濟條件。
欠發達地區應采取以家庭養老為主體,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養老保障體系。欠發達地區以家庭養老為主體是指在條件不具備或不適合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地區暫不普遍推行農村社會化養老,當一些地區滿足了社會化養老條件后再實施,以及在一些已經滿足了實行社會養老的特殊人群中率先實施社會養老。欠發達地區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下列問題:
1.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為基本原則
欠發達地區在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時,在保障標準上,應堅持宜低不宜高,以能保障其基本生活為前提,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切忌保障水平超出當地經濟承受能力,給國家造成困難和負擔。
2.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統一管理與財政支持
養老保險基金的使用一定要建立監督機制,增強透明度。由于欠發達地區投保檔次一般較低,每年收取保費較少,因此,其各級管理機構的人員工資應由財政撥付,其辦公費用,每年按所收保費的一定比例由縣管理處統一提取,分級使用。
3.優先保障重點對象
欠發達地區農村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社會保障能力和群眾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社會保障必須堅持優先保障重點對象的原則,包括五保對象、殘疾人、優撫對象、特困戶等,這對于穩定社會,促進欠發達農村經濟發展,密切干群關系,加強國防建設和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三)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養老
我國農村經濟落后地區所占比例比較大,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村貧困線的標準為206元,在此線以下的低收人農村人口有1.125億,占農村人口總數的14.8%,到2004年農村貧困線的標準為668元,在此線下的農村人口有2 610萬,貧困發生率為2.8%,其中東部地區人口為374萬,中部地區為931萬,西部為1 305萬。農村低收人人口為4 977萬,占農村人口的比重為5.3%,東、中、西部低收人人口分別為837萬、1 744萬和2 396萬。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主要表現在生產方式原始,生產手段落后,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的收人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收人低,消費差,投人少,自我發展能力弱,生活困難;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低,僅能維持最簡單的消費。由于收人水平低,有限的收人全都用于生活消費,決定了其生產的低投人,導致了自我發展能力弱。
關鍵詞:農村經濟;農民收入;農民增收難
一、農民收入水平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墊江縣農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均純收入2015年比2008年增加了7147元,增長了164.94%。從收入結構上看,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但是,墊江縣主要農產品結構過剩,農業增產不增收,城鎮居民與農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015年比2008年增長106.59%,比農民人均純收入多增加6600元,環比增長比例為92.35%。2015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差距15164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二、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分析
1.產業結構不合理。(1)種植養殖比例不合理。2015年墊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42763萬元,農業總產值307947萬元,種植業達到56.74%,養殖業占33.27%,漁業占5.54%,養殖業的比重仍然偏小。(2)種植業中結構單一。墊江縣種植業中,谷物占比達到60.27%,其中,水稻和玉米分別達到31.67%、24.13%,傳統糧食作物仍然是當前農村主要農產品。(3)品種、品質結構不合理。墊江縣農業中,水稻、玉米等傳統大宗農產品較多,名特優新產品較少,一般只注重產量,不注重質量。(4)外向型農業產品較少。大多數農民以自給自足為主,個體養殖較多,規模經營較少,品種落后,外銷能力較差,收入相對較低。2.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1)農業規模經營較小。在當前農村,農村勞動力偏少,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以分散經營為主的生產格局普遍存在,對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有顯著的阻礙。(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發展程度較低,實力較弱,科技創新水平不高,融資渠道不寬。(3)農業副產品加工業發展較慢。農產品進入市場以原產品、初加工產品居多,附加值低,農業產業鏈短,加工增值能力弱,且流通不暢,使眾多優勢農產品未能形成產業優勢,比較利益很低。(4)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農民處于不利地位。在現有的以“公司+農戶”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中,農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大多是收購與被收購的關系,市場風險基本上由農民消化和承受,農產品增值效益被工、商部門獲取。3.農村勞動力就業難。(1)農村人口土地矛盾突出。2015年末,墊江縣總人口97.0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75.98%。人口密度為639人/k㎡,是全國人口密度的4.5倍。全縣耕地面積119萬畝,人均耕地1.22畝,按農村人口計算,人均只有1.61畝,大大低于全國水平。(2)農村勞動力轉移較難。2015年,墊江縣一二三產業產業結構為14.7:49.9:35.4,第一產業以14.7%的經濟總量支撐了51.19%的農村勞動力,全縣還有略10萬人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4.農業生產條件落后。(1)農業生產成本上升。隨著農業發展,化肥、農藥、農機等農業生產資料用量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大幅增加,農業生產效益明顯下降。(2)農業基礎設施差。墊江縣以丘陵為主,風、雨、旱等自然災害頻繁,整個農業投入總量較低,退耕還林面積小,河流綜合治理限于局部,高標準農田和土地整治范圍窄,農村環境連片治理還停留在表面,農村標準的機耕道較少。(3)農村資源外流嚴重。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農業效益逐年下滑,導致農村資源大量外流,農村剩下“993861”部隊(即老人婦女兒童)居多,農業資金投入不足。(4)農民缺乏技術知識。墊江縣農村勞動力多數為初中及小學文化,農民新技術、新品種、新經驗、新方法應用較少。5.政策配套落后。(1)就業政策偏移。由于戶籍、土地等原因,農民與土地拴在一起,強制農民滯留農村,使農村居住、擇業失去自由。(2)產業政策偏移。對于有顯著增值效益和潛在就業崗位的領域,國家實行壟斷經營或特許權制度,限制農民在這些領域就業。(3)金融政策偏移。由于農戶分散、實力較差,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把農村資金集中發放給城市、工商業貸款,給農民設置不利條件,致使農民貸款難。(4)社會政策偏移。農村低保比城鎮低保每月少得幾十元,醫療保險報賬比例城鎮居民比農民高出30%左右,養老保險城鎮居民人均800多元/月,農村人均80元/月,農民進城務工子女入學只能在指定的偏遠學校就讀,農民無住房公積金。
三、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