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08:55:51
序論:在您撰寫地震災害的預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地震是群禍之首,是人類生存和文明建設的大敵。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間使成千上萬乃至數十萬生靈慘遭傷亡,使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毀于一旦。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地震災害隨之出現了人為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地震災害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災害,而是自然作用與人類行為共同引起的綜合致災過程。人類正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大大減輕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社會經濟財富損失,而人類防災減災或應變行為的失當則會加重地震災害,從而帶來不應有的災難。歷史地震的教訓是十分沉痛的。由于人類自身行為失當而致災的問題,應當成為地震對策研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這對于減輕未來地震災害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地震人為災害含義辯析
地震災害從后果及致災過程上分析,一般可分為地震原生(一次)災害,地震次生(二次)災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災害。按照比較常見的解釋,地震原生災害是指地震時由于地震動或地殼斷層的作用,造成建(構)筑物的破壞、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地震次生災害是指因地震誘發而導致的其它災害。如地震時大壩潰裂,釀成水災;爐火傾覆,火種撤出,引起火災;建筑物倒塌砸壞劇毒氣體容器,造成毒害,高層建筑破壞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庫、火藥爆炸、燃燒或滑坡、海嘯、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災害。地震的三次災害又叫地震衍生災害或廣義次生災害,指因地震災害造成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職能失調,社會秩序混亂,停工停產而造成的重大損失。如電腦控制系統失靈,造成記憶毀滅,指揮系統和生命線系統失控,災民基本生活需求無法保證,傷亡人員得不到及時救治,社會治安惡化等系統的不正常反應。
地震時,幾十秒甚至幾秒種這個短暫的瞬間人們應變行為的失當,將會造成嚴重的傷亡,即所謂的人為災害。它與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災害有很大的區別。錢學森同志認為:“人為災害發生非常頻繁,損失很大,不容忽視,不考慮人為災害的災害學是不全面的”。人為災害包括:①各種爆炸事故;②火災;③核工廠事故;④化工廠泄放毒物事故等??梢姡@里所講的人為災害是相對于自然災害而言的人為致災過程。本文所說的人為災害,是指地震時由于人們的應變行為不當或因地震謠傳、誤傳而引起的錯誤行為造成的災害。其前提是地震自然災害或地震謠傳、誤傳的大環境。
二、人為災害成因分析
一是對地震災害心理上的誤解和扭曲。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有其孕育、發展和爆發的過程,對于地震,人類并不是一無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壞性,給人們心理上蒙上了一層可怖的陰影,對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僥幸。從心理傾向和情感上看,人們對地震普遍關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憎惡和恐懼地震,聞震心驚,談震色變,一有風吹草動,就不辯真偽,驚慌失措,造成悲慘結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質所致。
二是地震、抗震科普知識匱乏,應急應變能力低下。從地震抗震知識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數,一無所知的也是少數,大部分則屬一知半解。這種認識上的匱乏和心理素質的障礙,反映到行為上,必然盲目行動,導致錯誤行為。震時人們災害基本上都是由于不懂得正確的地震應急避難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樓。1556年1月23日華縣發生8級大地震,死亡83萬多人。幸存者秦可大在地震后一文中深有感觸地寫到:“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之,縱有覆巢,可寄完卵,力不可辦者,預擇空隙之地,審趨避可也?!彼信e了李羔外逃覆壓而死,左熙躲在床下,“賴床格支撐,止傷一指,是避者反遇害焉”。曾經遭受過地震災難的唐山及刑臺、海城等地群眾總結的“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要想把命保,就地躲藏好”的順口溜,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
三、減輕人為災害的對策
歷史地震的慘痛教訓,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遭遇未來地震襲擊時,怎樣才能有效地減輕人為災害,在地震時恐怖的一瞬間,真正做到臨震不亂,隨機應變,審時度勢,保命求生。
(1)單位減災對策
單位及社會團體,是城市的基本單元和重要組成部分,其抗震能力的提高,對減輕地震災害至關重要。
1.單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為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
2.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識,提高廣大職工的抗震意識和震時的應急應變能力。
3.組織抗震防災演習和專業隊伍的培訓教育,提高技術素質和快速反應能力;
4.學校、幼兒園、俱樂部和農貿市場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場所都要編制應急預案,落實各項防災措施。
5.重要部位和崗位,要有嚴明的紀律和安全操作規程,震時嚴禁逃崗或因錯誤操作造成不應有的災害。
6.在短臨預報后,對群眾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問題要作出明確規定,認真搞好宣傳,及時組織檢查,防患予未然。
(2)家庭應急對策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落實家庭應急對策,對抗震防災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家庭成員都要全面了解震前準備、臨震應急、震時自救、震末搶險和震后救災等各個時段的具體要求。
2.每個家庭成員都要了解住所周圍的環境條件及避震的場地、路線和有關規定。
3.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熟悉水電閘、閥的位置及煤氣爐灶的應急關閉操作要求。
4.每個家庭成員都要懂得搶險救災的基本知識,學會簡易的急救方法。
5.臨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陽臺的花盆、磚塊等危險物品。
6.在短臨預報后或出現大量宏觀前兆異常震情十分緊張時,應建立家庭抗震防災應急箱(包),準備必要的熟食、飲水、手電、蠟燭、常用藥品、小型收音機等,以備震后使用。
(3)個人自救對策
在地震發生時的短暫瞬間,人們應變行為的正確與否,是減少人為災害的關鍵。
1.居住平房的人員,如果屋外有空曠野地,地震時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隱蔽在室內較安全的地方。
2.居住樓房的人員,地震時千萬不要驚慌跳樓或外逃,應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廁所和空間較小的房間,主震后立即撤離。
3.如果地震發生在夜間,不要因尋找衣物或穿衣耽誤時間,要爭分奪秒立即向安全地帶轉移或就近隱蔽。
4.地震時,凡逃出屋外的人員,不要在狹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壓線附近逗留。
關鍵詞:地震; 災害; 預防措施;
前言
人類對地震災害發生規律的認識還比較有限,雖然我國的地震預報實踐能力處于國際前列,但也只能對特定地區的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測,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據統計,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有95%是由于建筑物倒塌破壞造成的。因此,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不僅要繼續組織實施對地震預報的科學攻關,更要切實強化震災預防工作。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地震災害隨之出現了人為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地震災害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自然災害,而是自然作用與人類行為共同引起的綜合致災過程。人類正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大大減輕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社會經濟財富損失,而人類防災減災或應變行為的失當則會加重地震災害,從而帶來不應有的災難。由于人類自身行為失當而致災的問題,應當成為抵御地震災害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這對于減輕未來地震災害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地震人為災害的含義分析
地震災害從后果及致災過程上分析,一般可分為地震原生(一次)災害,地震次生(二次)災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災害。地震時,幾十秒甚至幾秒種這個短暫的瞬間人們應變行為的失當,將會造成嚴重的傷亡,即所謂的人為災害。它與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災害有很大的區別。錢學森同志認為“:人為災害發生非常頻繁,損失很大,不容忽視,不考慮人為災害的災害學是不全面的”。本文所說的人為災害,是指地震時由于人們的應變行為不當或因地震謠傳、誤傳而引起的錯誤行為造成的災害。
三、關于人為災害成因分析研究
震時人們應變行為的失當或因地震謠傳、誤傳而導致人為災害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兩點:一是對地震災害心理上的誤解和扭曲。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有其孕育、和爆發的過程,對于地震,人類并不是一無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壞性,給人們心理上蒙上了一層可怖的陰影,對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僥幸。從心理傾向和情感上看,人們對地震普遍關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恐懼地震,聞震心驚,談震色變,一有風吹草動,就不辯真偽,驚慌失措,造成悲慘結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質所致。二是地震、抗震科普知識匱乏,應急應變能力低下。從地震抗震知識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數,一無所知的也是少數,大部分則屬一知半解。這種認識上的匱乏和心理素質的障礙,反映到行為上,必然盲目行動,導致錯誤行為。震時好多災害基本上是由于不懂得正確的地震應急避難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樓,造成了不必要的死傷。
四、關于減輕人為災害的對策分析研究
1、加強城鄉抗震設防。
一是,科學做好城鄉規劃建設方案??h發展改革、城住、國土、水務等部門必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嚴格按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進行項目和工程抗震設計的審批管理??拐鹪O防烈度必須按國家規定的權限審批、頒發的文件(圖件)確定。建筑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為甲、乙、丙、丁四類抗震設防。在城鄉規劃建設中,要重視地震安全性問題,充分考慮地質條件對城鄉建筑的影響(嚴禁在地震活動斷層、軟土層、沙土液化層上建筑),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和研究,為國土利用、城鄉規劃提供重要依據;開展城區震害預測研究和地震小區劃工作,為城市規劃建設服務;開展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提出抗震性能意見,對不符合抗震要求的進行督促其加固、改造,并建立工程建筑抗震設防檔案數據庫;以城鄉探測結果為必要的科學依據,將探測結果應用到規劃建設中,合理規范布局,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從而提高城鄉綜合抗震性能;二是,全面開展抗震設防和安全性評價。為了加強對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管理,防御與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建設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對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其抗震設防要求必須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其他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按照國家頒布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或者地震動參數復核、地震小區劃結果確定。對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建設工程的建設單位,必須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委托具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并將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報送有關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或者機構審定。
2、加強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加強地震宏觀監測、地震速報、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網建設,明確防震減災助理員工作職責,充分發揮“三員”作用,鞏固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社區的示范效應,通過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五進活動,將地震科普知識納入各種培訓,使公眾更多地了解地震、認識地震,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險知識,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從而提高應對地震災害的信心,消除對地震災害的恐懼。
3、強化地震應急工作。
一是,做好地震應急準備工作修訂、完善各級、各類地震應急預案,建立學校、鄉村、社區、重要企事業單位等基層地震應急預案,建立預案管理體系及數據庫,加強預案監管,狠抓預案落實。重點發揮好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單位的示范效應,開展學校和重要單位、場所、部位的演練工作。二是,建立素質過硬的應急反應隊伍開展災后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建立專業救援隊伍是關鍵,素質過硬、行動高效的專業地震應急救援隊伍,能夠在震后及時開展救助工作,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損失。應急志愿隊伍是必要的補充,地震發生后(破壞性地震),應急志愿隊伍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害現場,指導群眾緊急疏散和開展自救互救。三是,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各級黨委、政府應將地震等應急避難場所及疏散通道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建設,充分利用城市廣場、公園、體育場館,合理規劃布局。配備必要的標志牌、線路圖等設施和必要的生活用具庫,有效降低地震災害對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確保維護災后社會穩定的目的。
4、家庭應急對策。
家庭成員都要全面了解震前準備、臨震應急、震時自救、震末搶險和震后救災等各個時段的具體要求;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熟悉水電閘、閥的位置及煤氣爐灶的應急關閉操作要求;家庭成員都要懂得搶險救災的基本知識,學會簡易的急救方法;臨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
5、個人自救對策。
居住平房的人員,如果屋外有空曠野地,地震時可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隱蔽在室內較安全的地方;居住樓房的人員,地震時千萬不要驚慌跳樓或外逃,應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廁所和空間較小的房間,主震后立即撤離;如果地震發生在夜間,不要因尋找衣物或穿衣耽誤時間,要爭分奪秒立即向安全地帶轉移或就近隱蔽;地震時,凡逃出屋外的人員,不要在狹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壓線附近逗留;主震后,不要立即進入房內,防止強余震的襲擊,以免造成傷亡。
[關鍵詞] 災難;衛生;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8(a)-139-03
作為東莞市第二批援川醫療衛生隊隊員,參與了映秀鎮災后衛生防疫重建工作。繼應急狀態之后,映秀鎮的衛生防疫工作進入常規,但健康教育一直是衛生防疫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為此,結合應急狀態和常態時的衛生防疫工作情況,就災后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方式和效果等作一初步研究和探討。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汶川縣映秀鎮地處四川汶川縣城南部,全鎮面積115.12平方公里。包括1個居委會、7個自然村,轄區人口(含服務人口)約12 000人。映秀鎮是此次地震的震中和重災區,震后全鎮大部分房屋倒塌,停水、停電,交通、通訊中斷,人員傷亡慘重,震后安置人員5 000多人。
1.2方法
對映秀鎮震后緊密依靠本地衛生人員,以各路援川隊伍為主要力量的衛生防疫工作情況進行分析整理,著重了解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方式和效果。
1.2.1 通過查閱資料和記錄日常工作,了解開展災后健康教育的情況。
1.2.2 通過查閱資料和報表,了解映秀鎮震后疾病發生、食品安全等公共衛生狀況,主要是2007年與2008年主要傳染病發生情況比較,食物中毒發生情況比較。
1.2.3 通過抽樣調查等方法,調查映秀鎮群眾衛生知識知曉率和衛生行為形成率,與自身進行地震前后對照。對映秀鎮八個村(居)委的農居民進行衛生知識知曉率和衛生行為形成率的調查。每個居(村)委以幸存村民名單為基礎,利用隨機數字表,對18歲以上者隨機抽取30戶,每戶1名群眾,共抽取群眾240名,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采用統一編制的調查問卷[1],內容包括衛生知識部分和衛生行為部分,均為基礎和常見的衛生問題,衛生知識部分共10道題,包括認為自己震前對衛生知識知曉和調查當時對衛生知識知曉兩個方面問題,衛生行為部分共10道題,亦包括認為自己震前已形成此衛生行為和震后才形成此衛生行為兩個問題,每題10分,均各100分。所得數據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方法。同時,調查內容還包括是否接受過衛生防疫知識健康教育,界定辦法[2]為:凡接受過衛生防疫宣傳資料,接受過入戶宣傳、接受過知識講座均視為接受過健康知識教育。
此外,在被調查者填寫調查表的同時,針對調查內容進行訪談,主要是發現是否有為迎合調查目的而故意夸大或縮小事實的現象,發現及時糾正,同時保證問卷的完整性與效度。
2 結果
2.1 災后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災后防大疫一向是公共衛生工作的重點,自然災害過后,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狀況、人口狀況、生活習慣、衛生條件等的變化,再加上醫療條件惡劣、疾病監測系統的破壞,一些傳染性疾病容易傳播擴散,食源性疾病容易發生,震后映秀由于遇難者多、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加上氣候溫暖潮濕,蟲媒種類多、密度高等自然條件,災后防疫難度更大、任務更重[3-4]。而傳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跟個人、家庭和社區衛生習慣和衛生條件有非常直接的
關系,即使存在傳染源,如果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具備了良好的衛生行為亦可以減少疾病傳播和發生。
因此,我們災后健康教育依托映秀鎮衛生院的人、財、物資源,依靠基層衛生防疫人員,主要目的是倡導正確的衛生行為和衛生習慣,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與此同時,也重在對相關衛生人員疾病監測報告和處理的意識教育。
2.2 災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自然災害過后,特別是如8級地震這樣大的地質災害,對社會各個系統破壞是十分嚴重的,健康教育的軟硬件設施的破壞,健康教育人員的傷殘,對道路和環境的毀壞,使健康教育的方式轉而比災害前要“低水平、廣覆蓋、更直接”[5]。
2.2.1 初期(地震發生2個月內),防疫人員主要依賴面對面交流,口頭宣講的方式;隨著條件的改善,交通的恢復,宣傳資料、宣傳橫幅和宣傳畫也成為主要傳播方式,直到秩序基本恢復,比較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方式才得以恢復。
2.2.2 災后健康教育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將健康教育與其他各項衛生工作結合在一起。防疫人員就是在下鄉檢查消殺物品時,在指導消殺時,在檢查捐贈食品時,在傳染病個案調查時,在進行飲用水監測時,甚至在與鄉親們閑聊時,只要與災民接觸都抓住一切機會開展健康知識宣傳。
2.2.3災后健康教育主要發動群眾加強對災后常見傳染病如菌痢、甲肝、感染性腹瀉等消化道傳染病,肺炎、流感、結核等呼吸道傳染病,乙腦、瘧疾、流行性出血熱等蟲媒傳染病的認識[6],開展群防群控,杜絕疫情隱患和病媒孳生條件。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飲食衛生、飲水衛生、環境治理、個人防護以及特殊行業人員的防護等[7]。筆者所在第二批援川醫療衛生隊在2008年8月12日~11月9日3個月的時間內,共指導培訓村、組衛生干部、村級消毒員25場,共306人次,下村進行疾病防治知識宣教980戶次,涉及2 152人次,開展食品衛生宣傳教育88次,受教育群眾2 197人次,發放宣傳資料3 881張,編輯震后防病順口溜18條,粘貼橫幅52條,張貼宣傳畫201張。
2.3 災后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
2.3.1 近期效果:是否接受過健康知識教育以及衛生知識知曉和衛生行為形成情況。調查顯示有219人,占91.25%,接受過健康知識教育。地震前后衛生知識知曉與衛生行為形成的分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
2.3.2 中期效果: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發生情況。
2.3.2.1 傳染病發生情況顯示,震后傳染病發病并無明顯增多趨勢。見表2。
2.3.2.2 食品中毒發生情況:2007、2008年,映秀鎮均未發生過大型食物中毒事件。
3 討論
3.1 災后健康教育效果明顯
震后,映秀鎮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食源性疾病安全事件,沒有發生傳染性疾病爆發流行,也沒有發生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衛生防疫工作獲得了各方的充分肯定。除了震后各類醫療防疫人員支援災區,在消殺、衛生防疫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之外,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視的。調查顯示,91.25%表示接受過健康知識教育;衛生知識知曉分數從震前平均70.26分上升到震后89.74分;衛生行為形成分數從震前61.86分,上升到震后78.68分。
災后一段時期健康教育的目的重在促使群眾在短期知曉基本衛生知識,形成基本衛生行為。本次映秀鎮震后防疫工作,把健康教育、衛生知識宣傳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發放和張貼各種宣傳資料、橫幅、開展講座、宣傳專欄以及入戶宣教等形式,提高了居民衛生防疫知識水平。從地震前后衛生知識知曉與衛生行為形成情況可以很明確的看到健康教育工作的近期效果;而從傳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發生情況來看,說明映秀鎮在可見的公共衛生環境上沒有惡化的跡象,截至目前,映秀鎮沒有發生傳染病的流行和其他公共衛生事件,甚至某種程度上比震前更為安全,中期效果也十分明顯。
3.2 災后健康教育的問題和改進措施
3.2.1 缺乏系統簡明科學指引災后,來自全國各地的衛生防疫援助隊伍,都將健康教育工作作為重要內容,健康教育開展了多輪、多樣,也制定了一些宣傳紙質媒介和張貼標語、橫幅,但仍缺乏針對災后系統、簡明、科學的綜合指引,能夠既方便衛生人員講解,也利于群眾理解。有關部門,主要是省市級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健康教育部門要承擔這一責任,制定相應的指引。
3.2.2 兩級健康教育網絡不完善災后,由于鎮、村衛生人員傷亡,健康教育設施的損失,鎮村兩級健康教育網絡幾乎中斷,衛生防疫人員嚴重缺乏,要靠公立鎮級醫院來承擔這項工作也十分困難,而且臨時組成的機構,缺乏專業人才,也使網絡難以維持正常運轉。要在各級政府重視下,實施財政專項資助,重建衛生防疫網絡,重新健全健康教育網絡。
3.2.3衛生防疫體系從應急狀態轉入常規軌道還需要一個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行業恢復生產,道路交通恢復,衛生防疫工作需要迅速走入常態,健康教育工作也不能僅僅限于災后防疫,而要進入常態的經常性健康教育工作。在網絡健全的同時,要根據季節變化、疾病譜變化和當時的重點工作開展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服務于公共衛生整體工作。
從映秀鎮災后開展健康教育的情況和效果來看,在災后防疫方面,健康教育起到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如果能進一步統一指引,完善網絡,成為經常性的工作,將有助于受災地區的公共衛生遠期安全。
志謝:本文得到汶川縣疾控中心、映秀鎮中心衛生院領導和同志們以及各批援川隊友們的支持,得到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07004)資助,特此鳴謝。
[參考文獻]
[1]朱詩應,阮芳銘,常文軍,等.地震前后汶川映秀鎮居民衛生防疫意識調查[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8,29:729-733.
[2]王晉生,楊峰,潘峰,等.四川省平武縣地震災區居民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8,24(11):884-885.
[3]劉麗,董建英.地震災害醫療救援中健康教育的實施[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29):3079-3080.
[4]Linscott AJ. Natural disaster-a microbe's paradise[J].Clin Microb News,2007,29:57-62.
[5]朱仲江,李榮年,吳金燦,等.1998年九江市洪災后防疫效果分析[J].九江醫學,2002,17(1):56-57.
實踐表明,動員全民力量,開展群測群防科普宣傳,無疑是防災減災的最有效“法寶”之一。2008年12月27日通過的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地震災害群測群防是集群眾動員、宣傳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預防與互動舉措。群測群防工作的基礎是群測群防的宣傳工作。宣傳工作的質量影響整個群測群防工作成效。目前,群測群防防災減災教育宣傳內容設置不全面,主要偏重于災前預測,災害防范的內容相對缺失。建立一種群測與群防雙效合一的體系,成為新形勢下的地震災害群測群防宣傳體系建設思路與模式。這種模式應是一種廣義上的多元化公眾參與,包括參與主體和功能的雙重多元化。將多元主體融入群測群防宣傳體系的同時,完成了自身災害防范知識的學習、鞏固和傳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參與人員層次結構與參與渠道交叉的網絡式宣傳管理系統,對七八十年代群測群防體系的體系結構和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戰和突破性改變。它要求我們通過地震災害群測群防宣傳路徑的建設,使群眾在接受群測群防知識時,自覺地將對災害預測、預防、自救和協助救援的理解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和與人交流中。這樣不僅自身能發揮群測群防員的職能,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人群加入群測群防隊伍,真正依靠群眾力量。這樣“扎根深、普及廣、出成效”,能顯著提升群眾防災救災意識、技能和災害心理承受能力的地震災害群測群防宣傳架構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本文以治理理論為框架,從群測群防的困難與變革出發,探索性地提出多元主體參與下的網絡化治理結構及其實現途徑。
一、建立網絡化治理的群測群防宣傳體系的必然性
(一)當前群測群防宣傳體系的問題與困難
群測群防是通過確定災害監測站點,發動區域內群眾直接參與災害宏觀監測,及時捕捉異常信息,預警自救。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專群結合災害預防方式。目前各省市縣地質部門均建立了多個地震災害監測點,發展群眾監測員,并逐漸與水利、畜牧等部門合作,借助相關部門的監測資源,匯總信息,綜合判斷預警。這種宏觀、微觀監測相結合的防災手段充分整合了各種資源,兼顧普遍性與特殊性,是我國目前主要的地震災害群測群防手段,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震預警的準確性。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和對地震災害應對要求的提高,現有的地震災害群測群防宣傳體系存在不可忽視的操作困難,也是目前群測群防體系面臨的難題。首先,群測群防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導致預設的宣傳和防范目標不能完全實現。一方面,新媒體時代信息溝通方式革新,人口流動性強,如何利用即時信息平臺、摒除謠言、準確信息、解決觀測點分布及觀測員隊伍不穩定的問題,成為現存群測群防宣傳和防范工作必須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何保證群測群防人員為災害防范作出的貢獻與收入匹配,以穩定并不斷擴大人員隊伍,進而提升宣傳和預防效果。其次,從地震災害的應對要求來看,群測群防不應僅限于對遴選出的群測群防人員進行預防知識教育,而是應當以全體民眾為對象,包括震前預防、震中自救、震后心理恢復等全方位的知識普及。這樣才能實現全民防災減災,災害損失最小化的公共價值追求。由于目前的群測群防體系通過自身的動態調整以應對上述因素的制約,地震災害群測群防效果大打折扣,對震后救助和人民生活恢復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因此,在信息化飛速發展、公民社會逐漸崛起和地震災害頻發的背景下,建設一個覆蓋全面、參與多元化、機動性強的地震災害群測群防宣傳網絡,對改善現有宣傳體系、轉變公眾防災減災思想、協助解決群測群防體系存在的問題,具有必然性、緊迫性、現實性。
(二)網絡化治理:一種合作治理的創新模式
1.概念解析與治理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網絡化治理由于具有促進社會組織融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優勢,被迅速應用到公共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并逐漸演化為主流的公共事務合作治理模式。
網絡化治理的標志是依賴伙伴關系、協議和同盟完成公共事業,平衡各種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并提升公共價值。雖然已經過20年的研究,但學者們對于網絡化治理的定義莫衷一是,認為尚未形成一個網絡化治理的一般性定義。學者Keith G. Provan 與 Amy Fish將網絡化治理定義為擁有特殊資源的自然組織形成的、能夠使特殊資源作用最大化的結構關系,是一種治理機制和途徑。學者Scharpf與O’Toole強調了網絡化治理的多元性,認為網絡化治理是重新構建網絡關系,動員和組織行動,達成橫向的多邊協調。Agranoff和McGuire的定義突出了網絡化治理在管理中的優勢,提出網絡化治理的治理者必須具備不同于單一組織治理的能力、技術和知識。綜合上述定義可知,學者們強調了網絡化治理當中的必備因素:多元利益主體、網絡橫向和縱向的層次結構、資源利用和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近年來,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高分辨率民用遙感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應用,使得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震震害預測成為可能。本文對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在青海玉樹城市震害中的應用做了相應研究。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中地震建筑物清晰可見,建筑物的陰影光譜特征明顯而且統一,而建筑物的陰影能夠反應建筑物的三維信息。因此,本文以青海玉樹地震為例,對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在地震防御與地震應急工作進行了簡要的討論
關鍵詞: 青海玉樹地震;遙感監測;應用研究;災情評估與救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high resolution civil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launch and the success of the application, make use of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to the earthquake damage prediction possible. In this paper, the high resolution images of remote sensing in qinghai's yushu the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damage city corresponding research. Through this paper study found that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building in remote sensing image clearly visible and buildings shadow spectral features obvious and unification, but the shadow of the building to building 3 d information of the reac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yushu earthquake, for example, by using high resolu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in the earthquake defense and emergency work are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qinghai's yushu earthquak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Disaster assessment and rescue
中圖分類號:P3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2010年4月14分:1 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里氏7.1級地震,震中位于北緯33.2度,東經96.6度,震源深度14KM,是我國近2O年來除汶川大地震外破壞性最強、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發生后,根據國家減災委、民政部救災應急響應啟動情況和部救災總指揮部的統一部署,民政部衛星減災應用中心(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結合此次地震的特點,即啟動《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空間技術響應工作規程》,實行24h業務值班制度,持續開展災害損失監測與評估工作。截至5月4日18時,完成災區房屋倒損、交通線路堵塞、滑坡點分布等災情監測和災民安置區規劃、災民安囂點監測等,共制作產品13期、圖件30幅,為開展應急救災和災害損失全面評估提供重要的依據。期問,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等15家單位60余人次參與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等工作。
1主要的特征表現
一是地震烈度高,震級達收稿里氏7.1級,最大烈度達9度;
二是災害損失重,地震造成玉樹藏族自治 州府所在地結古鎮及周邊地區巨大人員和財產損失,截至4月25日17時,已造成2 220人死亡、70人失蹤、12 135人受傷;
三是余震頻發,最大一次余震達到6.3級;
四是救災難度大,重災區結占鎮海拔高、交通不便、天氣寒冷,救災作開展十分困難。
2 開展“天一空一地一現場”災害立體監測
此次災害影響范 小、損失重,尤其是房屋倒損情況十分嚴重,為了保證災害遙感監測的精度,將重災區結古鎮劃分為685個網格,并進行格網編碼。對于每一格網中的災害損失情況,一方而以獲取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為主,結合航空遙感數據,進行房屋受損等災情評判;另一方面,派員赴災區現場逐次進行調查,并通過現場災情信息采集系統,以格網為單元,建立現場災情信息與遙感評判工作的無縫銜接,實現現場采集信息對災情遙感評判工作的校核,有效地保證了遙感監測結果的準確性。
3 開展災害損失精細評估
地震期問,獲取的數據以高分辨率衛早遙感、航空和無人機數據為主,再加上災害影響范圍小,所以為開展災害損失精細評估提供了很好的數據保障。為開展精細評估,將災區分為平房區和樓房區,通過人機結合方式,按照個部倒塌,重受損和輕度受損3種類型,開展房屋倒損情況解譯與評判,同時開展受災居民點、滑坡點分布與風險、災民安置點分布與規劃、交通堵塞等監測與評判工作。
將房屋倒損情況劃分為完全倒塌、嚴重受損和輕度受損3種情況,其中:(1)完全倒塌指房屋倒塌成一片廢墟;
(2)嚴重受損指房屋結構受到破壞,需推倒重建;
(3)輕度受損指房屋結構收到輕微影響,需進行加 處理就可使用。
4)計算房屋倒損建筑面積根據解譯結果,統計計算完全倒塌、嚴重受損、輕度受損三個類別房屋的建筑面積,其中平房 建筑面積一屋頂投影面積,樓房建筑面積一樓層數×屋頂投影面積。
4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的作用
此次地震應對期間, 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等技術在房屋倒損、交通線路堵塞、次生災害監測、災民安置區規劃和安置點監測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效地支撐了救災應急決策。最突出的作用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 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為主, 結合航空數據開展災情精細評估, 包括平房與樓房建筑面積監測、居民戶數監測、帳篷安置進度監測等, 為開展災害損失全面評估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 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航空和無人機數據開展災區災民緊急轉移安置區規劃, 為帳篷的緊急調運、安置規劃等災民安置工作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同時也為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據;
3) 啟動了天-空-地-現場災害立體監測模式實現了現場采集對衛星遙感、航空遙感解譯工作的支撐, 并通過災情現場信息采集系統, 實現現場地毯式信息采集與遙感判讀工作的協同與相互驗證,完成房屋( 包括平房、樓房) 倒損等級區劃、倒損建筑面積評估、災民轉移安置區規劃、帳篷搭建進度監測、滑坡點及交通堵塞監測等工作, 為應急救災和災害總體評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此次地震應對工作為利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開展災害精細評估, 從響應規程、工作模式、監測內容、評估對象、決策服務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5近年來地震的臨震應急準備
5.1. 備好臨震急用物品, 地震發生之后,食品、醫藥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和供應都會受到影響水塔、水管往往被震壞,造成供水中斷。為能度過震后初期的生活難關,臨震前社會和 家庭都應準備一定數量的食品、水和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
5.2. 建立臨震避難場所 住的問題也是一件大事。房舍被震壞,需要有安身之處;余震不斷發生,要有一個躲藏處。這就需要臨時搭建防震、防火、防寒、防雨的防震棚。各種帳篷都可以利用,農村儲糧的小圓倉,也是很好的抗震房。
5.3. 劃定疏散場所,轉運危險物品:城市人口密集,人員避震和疏散比較困難,為確保震時人員安全,震前要按街、區分布,就近劃定群眾避震疏散路線和場所。震前要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 資及時轉運到城外存放。
5.4. 設置傷員急救中心 在城內抗震能力強的場所,或在城外設置急救中心,備好床位、醫療器械、照 明設備和藥品等。
5.6. 組織人員撤離并轉移重要財產 如果得到正式臨震警報或通知,要迅速而有秩序地動員和組織群眾撤離房屋。正在治療的重病號要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對少數思想人,也要動員到安全 區。農村的大牲畜、拖拉機等生產資料,臨震前要妥善轉移到安全地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車輛要開出車庫,停在空曠地方,以便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作用。
結束語
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口密度的增大,地震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也變得越來越大,因而做好建筑物震害預測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到目前為止,對于建筑物震害預測的研究都是基于人工調查建筑物信息基礎上的。這種傳統的信息獲得方法費時費力,而且數據獲取周期長,無法保證數據的時效性。只要我們積極的吸取在地震中的經濟和教訓,就可以有效地防御地震,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參考文獻
[ 1] 國家減災中心衛星遙感部1 2009 年衛星遙感減災全紀錄[ J] . 中國減災, 2010( 1) : 16- 17
[ 2] 代守侖, 王肇宇, 白照廣, 等1 環境減災- 1A、1B 衛星研制綜述[ J] . 航天器工程, 2009, 18( 6) :
2.發揚不屈不撓的決心和勇氣,克服地震災害。
3.加強巡查,嚴厲打擊一切犯罪行為,確保社會治安穩定!
4.積極行動起來踴躍為地震災區人民捐款。
5.落實應急預案,維護公眾安全。
6.全民動員防災,人人參與減災。
7.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奪取抗震救災勝利!
8.居安當思危,防災人為先。
9.天災人禍時常有,防災之心不可無。
10.抗震預案在心中,有備無患保平安。
11.防震重在教育,減震重在保障。
12.普及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13.科學防震減少損失,輕視防震罪責難逃。
14.防震減災須抓好,社會安定最重要。
15.人人提高防震意識,處處化解震害危機。
16.重建家園,我們齊動手。
17.普及防災知識,弘揚減災文化。
18.心連心,手牽手,共同渡過難關!
復興鎮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區)委會、各相關單位:
《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鎮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復興鎮人民政府
2021年1月3日
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認真做好我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根據《貴州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依照《赤水市地質災害防災方案》要求,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9年地質災害災情簡介
復興鎮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有凱旋村榜上、桐梓圓滑坡,張家灣崩塌、轉石奇觀崩塌、風溪老村組崩塌。一般隱患點的有長江村上焦巖、凱旋村水壩,涼江村大營盤,較小的隱患是各村突發性的分散性的小面積的垮塌,誘發因素主要是自然災害降雨,其次是人類工程活動。2020年,較大型和中型地質災害未發生,較小的突發性分散性的崩塌各村均有發生。
二、2021年地質災害預測預報
2020年我鎮地質災害的易發區主要分布凱旋村榜上、桐梓圓和張家灣片區及新建通村公路通組公路邊和其他重點工程修建地區等地質環境脆弱及人類活動頻繁的部分地區。其中,今年地質災害隱患嚴重的點是:凱旋村榜上、桐梓圓——滑坡和風溪村老村組沿赤習路崩塌。
三、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根據2020年冬季以來地質災害巡查和排查的情況,一是凱旋村榜上桐梓圓地質災害隱患點。二是風溪村老村組沿赤習路危巖崩塌。三是在新建通組公路旁和一些地方高位隱蔽性地災和高切坡建房作為2021年度我鎮重點監測區域。同時按程序完成轉石奇觀崩塌、風溪二期等地災項目的治理徹底消除隱患。加大受地災威脅避險移民的搬遷工作,力爭應搬盡搬。
四、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措施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在具體管理工作中,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抓好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管理工作;堅持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列入當地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或單位進行治理。我鎮地質災害點多、分布面廣、危害性大,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防治結合、群測群防”原則,實行鎮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具體管理,單位為主負責的管理辦法,力爭把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及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一)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的要求,要充分認識地質災害特殊性、危險性和危害性,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政府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編制和及時轄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領導責任制,做到層層負責,分級管理;積極籌措資金,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納入政府預算;督促各相關部門展開地質災害的檢查工作,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一旦發生地質災害,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趕赴現場,采取緊急防災和應急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二)明確責任,加強配合,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1.自然資源所職責
自然資源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巡查監督工作;參與地質災害發生后的災情調查,了解災害發生原因、發展趨勢,及時匯總統計上報地質災害情況,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負責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等的編制起草。
2.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和交管站職責
(1)因工程建設活動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及隱患的防治工作,落實防范措施,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臨災預警信號,一旦發生險情,及時趕赴現場,對隱患點采取措施,排除險情;負責及時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居民危房的鑒定工作,安置房規劃起草,質量監管工作;負責本系統、本單位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協助、配合自然資源所進行地質災害的調查處理工作。
(2)交通沿線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排查工作,編制公路沿線重要隱患點防災預案,對其災情發展情況進行監測、監管、群防群測;施工單位落實防治責任人、監測責任人、以及臨災預警信號,必要時采取關閉危險路段的措施;負責管理公路建設工程中誘發的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公路沿線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與調查處理工作。
3.農業服務中心、水務站職責
開展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及險情的巡查和排查,組織開展發生在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電站大壩等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工作,督促落實防治責任人、監測責任人,設立警示標志,以及臨災預警信號;負責管理水利工程施工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電站大壩等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與調查處理工作。
4.學校職責
開展學校教育活動區地質災害隱患及險情的巡查和排查,編制中、小學校等管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組織檢查在學校范圍內所發生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工作,設立警示標志,制定撤離路線,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并在師生中廣泛宣傳《地質災害條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提高師生的防災意識;負責管理學校工程施工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學校范圍內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調查處理工作。
5.林業站職責
負責生態林區、經濟林區、防護林區的地質災害進行巡查和排查工作,設立隱患點警示標志,督促落實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以及臨災預警信號和人員財產撤離的組織實施;積極開展監測系統和監測網絡的建立,督促監測措施的落實;負責解決落實受災害群眾重建家圓所需的木材計劃報批。
6.財政所職責
負責調撥、籌措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對用于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及工程治理等的專項經費使用進行財政監督。
7.社事辦職責
負責對遭受地質災害的災民救濟和安置,做好地質災害救濟經費項目的申報工作。
8.派出所職責
負責組織公安干警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維護災區社會治安,保護災區人民群眾財產不受損失。
9.衛生院職責
負責組織醫務人員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了解醫療災害造成的受傷群眾,使受傷群眾及時得到醫治,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并做好災區傳染疫情的防治工作。
10.科教中心職責
負責在鎮轄區內宣傳《地質災害條例》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意識、群測群防、避讓與治理相結合,使地質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11.各村(社區)職責
各村(社區)要在本區域內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和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配合政府開展組織地災應急演練特別是加大對列入市級地災隱患臺帳的風溪村和凱旋村的檢查、排查,并定期在區域范圍內開展地質災害巡排查工作,分析地質災害易發生的地方及時上報,對隱患點必須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監控制度,凱旋村配合今年實施的轉石奇觀片區崩塌治理工程。提高廣大群眾的群測群防和防災意識,降低或避免災害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
特別汛期(4月到9月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時期,上述各部門各單位要根據自己的職責,按責任包保的要求,“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早布置、早行動,務必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此頁無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