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3:18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科學研究的類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微課;分類;學習輔助型;練習輔助型;訓練提升型;測驗型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5-0085-01
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快捷的學習形式,成為了網絡教學發展的一大趨勢及研究熱點。現有文獻當中關于微課的分類標準有很多種,有按教學方法分類的、有按教學內容分類的、有按教學對象分類的、有按信息的傳遞方式分類的、有按微課的制作技術分類的,等等。但是在實際使用微課的過程中,這些分類并沒有幫助教育工作者提高認識和指導實踐工作。事實上微課的分類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工作,微課的科學分類要有利于幫助教師有目的地制作和使用微課。
一、微課分類的依據
微課的分類有許多依據或者標準,在微課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根據微課的教學目的來進行微課分類更為科學合理,有利于幫助教師準確地界定自己制作的微課的實際用途和教學目標,減少不必要的教W環節,精簡不必要的知識結構,精練教學語言,盡量讓微課有利于學生的課前學習和獨立學習輔助。也就是要減少微課制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微課制作的目的性,增加微課的有效性,增強微課的吸引力。微課的使用目的包括:課前學習輔助、缺課學習輔助、課后查漏補缺學習輔助、課后練習題目輔助、課后知識和技能的拓展延伸輔助、課后訓練提升輔助、小測驗,等等。而按照教學目的進行分類的微課與基本類型包括:課前學習輔助型微課、課后練習輔助型微課、訓練提升型微課、測驗型微課。
二、按照教學目的的微課分類
(1)課前學習輔助型微課。以課前學習輔助、缺課學習輔助和課后查漏補缺學習的輔助等為目的而制作的微課就是課前學習輔助型微課。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走進教室不再是希望教師教授新知識,而是有幾個關于新知識的問題需要教師幫助解決。這類微課的主要目的就是課前學習輔助,幫助學生完成新知識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把原來的家長輔導和校外機構的輔導變成微課輔導。對于以課后查漏補缺學習輔助為目的的微課,也要歸類到課前學習輔助類型中,這是因為學生查漏補缺性的學習屬于對新知識還沒有理解階段的學習,學習的層次仍然處于新知識學習階段和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階段,所以應該歸類于這種課前學習輔助型中。
(2)課后練習輔助型微課。以課后練習題目的完成和課后知識與技能的拓展延伸等學習輔助為目的而制作的微課就是課后練習輔助型微課。這類微課可以作為代替家庭輔導和課外輔導手段幫助學生完成相關的練習題目。這類微課除了幫助學生完成相關的練習題目外,還可以幫助學生完成相關的課外知識拓展和技能延伸。教師可以預見學生的某些需求而事先準備一些必要的內容制作微課。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這一類微課在教學內容上的選擇則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練習題就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中出現的那些題目,而是學生們在課堂練習中沒有解決或者在課堂學習中發現的新題目。
(3)訓練提升型微課。以輔助課后訓練提升為目的而制作的微課就是訓練提升型微課。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訓練提升型微課的主要任務是輔助學生完成一些能力提升性的訓練題目,比如思考題、奧數題、闖關題等,目的在于輔助學生對于知識和技能的深化學習。教師制作微課就是要在這樣的目的下選擇知識點、選擇練習題目、選擇教學方法等。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訓練提升型微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滿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練習之后的各種問題和拓展性題目。這一點與傳統教學有層次性的差異,這一類微課的內容不再是教師選擇的,而是來自于學生的提問。
(4)測驗型微課。以輔助各種類型的測驗考查考試等為目的而制作的微課就是測驗型微課。這類微課的目的在于單元學習之后的測驗和知識技能提升程度的評價。其主要內容就是測驗試題、測驗題目、測驗項目。按時間繼續分類,可以有課前測驗型微課、課堂測驗型微課、課后測驗型微課,等等。
三、結束語
隨著信息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微課體現出了強大的應用潛力,它滿足了人們個性化學習和微型移動學習的需求,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微課分類的目的就是為了化解微課制作中的盲目性,增強微課制作中的目的性,增強微課的吸引力,提高微課的預見性,提高微課的使用效率。但無論哪種類型的微課都僅僅是教學的輔助手段――雖然它功能強大,但它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教師仍然是教育教學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冉順靈.微課的基本功能是課前學習輔導[J].成才之路,2017(04).
[2]劉晶晶,范太華.基于知識分類的微課程開發策略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6(03).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23-0240-01
我國教育專家很早就對于“闖關式”教學專門成立課題組進行研究,但主要是針對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運用較少。并且研究的方向主要要集中在課堂教學內容上運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和更有興趣的接收知識點。高等教育中有別于中小學教育,學生基本具有一定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不在特別需要這種游戲娛樂的上課模式,或者說此模式不適用于所有課程。由于學生過去是修完一門課程,在按照學校安排修另一門課程,上課時間集中。如今學生選修的多門課程同時開課,上課時間由過去的集中上課改為每周一次課程。此改變學生會遇到一下幾個問題。首先,學生本身的自控能力較差,學生在完成老師作業的時候出現趕作業的情況,導致作業質量差。其次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相對薄弱,前一周講的知識,在其中學生沒有進行研究消化,第二周部分學生會將知識點遺忘,教師如果重復講授,會拖慢整體教學進度,嚴重影響教學成果。
本文所談的“闖關式”教學主要集中在課下,以課上為時間節點,利用心理因素無形的規范學生的作業完成及課下學習。傳統的“闖關式”式教學在實行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闖關式教學放在課上容易造成學生只注重闖關游戲的體驗過程,對學習的知識點不會做過多的分析,這樣雖然可以帶來良好的課堂氣氛,但是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堂教育目的有待繼續討論;“闖關式”教學可持續性較低,課堂上的“闖關式”教學使用個別次數效果較好,但一直采用這種形式學生也會覺得單一;課堂“闖關式”教學,游戲環節的把控難度大,對于課程的教學秩序不好把握,由于課堂人數眾多,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點,還要組織學生參與闖關,最終學生闖關成功需要得到教師的認可,沒有闖過關的學生需要的到教師的鼓勵,這樣對于一人制配備的教師課堂管理來說管理難度太大。
在針對于高等教育的“闖關式”教學也應該根據受眾學生以及學科的不同,其模式要有所改變,課上只需要教師點評作業時在全班宣布通關或者未通關。教師需要在每周課程結束時布置與課程知識點有關的課后練習或者延展,在下次上課時將作業收齊并在全班公開點評,點評時有了公開對比,學生很清晰的得知自己的不足,教師在課堂上宣布通過或者未通過,通過的的同學就可以進行下次作業的研習,未通過的同學需要繼續研習本次作業。此時教師要把握好課程的作業安排最為重要,課程的作業安排不能過多并且需要采用遞進式的由淺入深的設置,如果關數過多學生會產生反感甚至放棄課程學習,課程作業最好設置兩到三次左右。課程作業的內容不僅可以設置學生單獨完成的部分,還可以設置學生分組完成部分。教師培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個人能力,更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學生的團隊協作完成“闖關”可以培養學生僅個人的突出是不夠的,學生需要通過協作的方式共同克服困難,最終達成目的。本人所承擔課程為造型原型設定,是動畫造型類課程,在此課程中本人設置了三次作業,一次運用課堂上所講述的造型創作方法創作出符號類動畫造型。由于此課程為每周一次,因此學生就會用一周的時間來完成。在完成過程中沒有老師督促和輔導,就會出現一部分學生非常認真的研習,希望可以一次“闖關”成功。另一部分同學處于觀望態度,觀察老師底線,還沒有非常強的心里感受。那么在第二次課程開始前,教師將所有同學的研習成果進行點評并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當堂宣布沒有過關的同學,此時對其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刺激,落后大多數同學此時就會非常焦急,努力認真的完成第一階段的研習。甚至主動尋找已經通關的學生取經,此方法不但刺激了學生自我學習的動力,還促進了學生主動交流,共同學習的能力。此時的學生已經被自動分層,教師也可以利用時間差對學生進行分層輔導,對于進度快的同學鼓勵其更深層次的輔導,對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學,教師有時間進行知識點補充。打破了教師“一視同仁”的弊端。教師更明確輔導對象,切實的解決學生所出現的問題。
此次課程效比以往此類課程有很大的提高,此方式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樣也明確教師輔導的目的性。學生自動分層使教師的分層教學更好的實施下去。使教師更好的進行課堂管理,讓師生更好的利用課堂共同成長。
1.1 對普高學生和附中學生的問卷調查主要數據統計
1.2 調查數據分析結論(見表1,2,3,4)
通過問卷和交談,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藝術類學生:更感性、隨性,更追求學習過程中的,更張揚個性;而普高類學生:則顯得更理性、自控力強、學習的功利性強,更內斂。
如果課堂枯燥乏味、或老師不被學生喜歡,普通高中的學生大多會堅持聽課,或課外補課;而藝術學校附中的學生則采用睡覺、逃課的方式對待。
首先,我們得承認藝術類學生的特殊性;其次,我們對藝術類學生文化課的要求、內容、形式都應該有別于普通高中。只有在這兩個前提下,才能具體地探討藝術類學校的課堂教學管理。
2 藝術類學校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的四個改變
2.1 認同學生,走進氛圍,改變自己
藝術類學校(附中)的學生大多是感性的,比較隨性,喜惡分明,有強烈的被認同感和認同感;一方面需要被周圍的環境認同,另一方面也需要認同周圍的環境。這是由藝術類人群必備的特質所決定。
調查發現,目前藝術類學校附中的學生與文化課老師之間普遍存在著一種相互不認同的現象;文化課教師覺得這些學生只知道唱唱、跳跳、彈彈、畫畫,其他什么也不知道,還瘋瘋癲癲;而學生則覺得老師就知道一些沒用的東西,吹拉彈唱啥也不會,沒藝術味道,還刻板古董。這一相互不認同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著課堂教學、課堂管理。
相互不認同的原因是雙方的,但需要改變的一方主要在教師;因為老師面對的是一個藝術類的人群,面對的是絕大多數。只有融入到環境中去,才會對環境有所改變。筆者認為,改變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外表。一個人的外表是與人交往的第一印象,學生對老師的發型、服飾等關注大于上課的內容,有個性的、有氣質的形象是獲得學生認同的第一步。
二是語言?,F在的學生經常說“老土”、“out”“hlod住”等詞匯,老師不一定都能知道這些網絡語言,但起碼應該表現出對這些新東西的興趣。否則,跟學生交往會出現語言障礙。其實,知道這些,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體現;何況在網絡時代,不管你是否認可,它總是會鋪天蓋地地來。
三是內容。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要了解個大概,最好能有自己相對拿手的才藝,否則會被學生“瞧不起”。
要欣賞學生的才藝。藝術類學生通常會在文化課老師面前展示自己的專業,比如唱上一段、做個舞蹈動作什么的;有的老師會覺得瘋癲,甚至會把它誤解為是對文化課老師的“示威”。調查發現,其實學生的這些行為是很單純的,大多是想表達“覺得自己文化課學不好,但有自己會的東西”這樣的想法,得到老師的認可欣賞就滿足了。
2.2 從感性入手,改變教學形式
藝術類學校當前文化課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采用是傳統的講授法;這一方法在普通中學已經不常用了,面對更為感性的藝術類學生,采用這一方法就愈加顯得陳舊與落后。
目前,全國的普通高中正在利用課程改革的機遇,進行著大規模的強有力的課堂教學改革,力圖一改知識傳授型的課堂為能力培養型的課堂。從某個層面上講,藝術類學校更適合開展類似的課堂教學改革,因為藝術類學校具有普通高中所不具備的優勢:一是藝術類學校的文化課要求程度低;二是藝術類學生更具有活躍氣氛的天賦。
筆者曾經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做過大膽的嘗試。撇開教材內容的排序,自己選擇了江南丘陵與內蒙古高原的特征進行比較,結合學生對音樂、畫面、影像的敏感性,來激發學生對文化課學習的興趣。這一嘗試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知識,更是從中獲得教與學的樂趣,同時課堂管理中存在的許多問題也都隨風飄散。由此可見,藝術類學校課堂教學形式的改變,是實施課堂教學管理的一個關鍵。
“江南丘陵與內蒙古高原的特征比較”的教學設計如下:
素材:草原風光的圖片、影像,奔馬,騰格爾的歌、馬頭琴;龍井茶園風光的圖片、影像、采茶、采茶舞曲、竹笛。
目的:通過圖片、音像等素材讓學生對區域特征獲得感性的知識;通過圖片的比較,能直觀地感覺到區域的差異;讓學生體會到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文化具有明顯的差異。
教學手段:多媒體(投影、圖片、音像、PPT軟件)。
具體實施:第一步,通過PPT展示兩個區域的圖片和音像。讓學生讀出兩個區域景觀的不同點。第二步,根據平時的知識積累,判斷分別反映了是哪兩個區域的景觀。第三步,把音樂與圖片、影像錯位配對播放,讓學生領會到文化形式與自然環境的關聯性。第四步,讓學生試圖模仿這一對比方法,比較自己熟悉的兩個不同地區的特征。
教學發現: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了,而且都非常活躍;上課睡覺或懶洋洋的景象不復存在;學生們覺得所學知識有用(課后學生交流時說:原來上文化課還挺有意思的);學生覺得自己還是有一定知識面的,增加了文化課學習的自信心;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圖像與音樂錯配時,學生都能嚷嚷:“老師,音樂錯了”。調動思維,學生對模仿比較的參與也非常積極,相互間交流自己去過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去過的同學模仿著做了一個PPT,而且這位學生有自己的發現,認為服裝也是有地域差異的。
由此,筆者認為,不管是哪一門文化課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特長和興奮點來發現新的教學形式;比如語文、英語等可以編排課本?。ㄒ魳穭?、話劇)的形式來進行文化課學習。同時能將藝術生的特點充分展示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快樂感。但值得提醒的一點是,利用課本劇形式進行教學,目的不是要排練出優秀的課本劇,不在于課本?。ㄒ魳穭?、話?。┑馁|量如何,而是要注重于排練的過程,通過過程來實現對文化課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2.3 改編或編寫符合藝術類學生的校本教材
文化課教師面對普通中學的教材時,大多會有這樣的疑問:藝術類學生為什么要學得這么深?學這些內容是否對藝術類學生有用?
一套不適合學生的教材,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管理的質量。當教材確定的時候,就算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利用教學手段來改變教學方式,也只能算是在規定的圈子里跳舞,放不開手腳,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與要求。
教材是需要針對性的,藝術類學生用普通高中的教材肯定是不合適的。在沒有現成的適合藝術類學生教材的現狀下,改編或編寫校本教材是唯一的選擇。
改編或編寫校本教材的行動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步驟: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和原則;其次,篩選課程內容,搭建教材框架;再次,確定教材的內容形式;最后,具體的編寫。
以地理學科的《中國地理》內容為例。中國地理主要是講述區域特點與區域差異的,用圖片等手段來直觀展示差異性是切入口,依據學生對藝術敏感的特點,多選用照片、服飾、音樂、民歌進入教材,最后才歸納到自然地理的差異(山川河流、植被、地形地貌)。同時給藝術類學生以美的享受。比如黃土高原上,隔著黃土溝站在黃土梁上兩人的對歌音像(可用電影《血色年華》中知青對歌的片段),就能充分體現陜西民歌中“吼”的特點;不僅能掌握黃土高原的地形特征,還能理解黃土高原溝壑地貌對文化藝術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文化課的教材固定在紙質的課本上,音像教材的開發更能體現藝術類學校的特點。
2.4 改革現有的招生模式
藝術類學生參加普通高校類的招生考試,其實是抹殺了藝術類考生的特點。高考是“指揮棒”,如果這一招生方式不改變,藝術學校的課堂教學行動就無法實施。
改革的方案一:要求考試院(考試中心)為藝術類考生單獨命制一套試題,其他的保持不變。
1 開設《醫學英語視聽說》選修課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了專業英語教學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并規定專業英語教學時數應不少于100學時,但在大多數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中,醫學英語所占的比重根本達不到規定要求,[1]普通英語和醫學英語的教學時數比超過了4:l[2],這完全不能滿足學生對醫學英語學習的需要,直接影響了醫學英語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大大阻礙了醫學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像我院的醫學英語課時數只有36課時,遠遠不夠。
1.2 醫學英語偏重閱讀和詞匯的訓練,忽視聽、說技能的培養
醫護、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是醫學英語課程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但在少數開設醫學英語的衛生類院校,專業英語仍處在起步階段,相對短暫的教學實踐暴露出許多問題,教學常常偏重閱讀、詞匯訓練,突出表現在對口語、聽力等實際語言技能方面的忽視,缺乏實踐性及應用性,從而導致學生交際能力低下。[3]《醫學英語視聽說》強調對學生專業英語聽力和口語的訓練,將其作為一門活生生的口頭語言加以運用。
1.3 開設專業英語課程適應新的就業形勢
隨著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和國際間學術交流的增多,對醫學專業人員的外語術平。尤其是專業英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4]。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提供了及時獲取最先進醫學信息的途徑,外語就顯得尤為重要。此外,當前社會對畢業生的英語要求能力比較高,尤其是英語的職場應用能力。一些醫學院校紛紛開設了專業英語的選修課或必修課,能夠適應新的就業形勢,利于有求職意向的學生更明確自己的英語技能培養方向。
1.4 英語學習自主能力差
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如果在大一大二便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拿到四六級證書之后,便會忽視英語學習。沒有證書壓力、缺乏英語選修課程等因素容易造成英語荒廢,加上多數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較差,在找工作應聘時臨時抱佛腳,導致無法正常發揮英語方面的優勢。
2 開設《醫學英語視聽說》選修課的可行性
2.1 滿足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需求
筆者隨機抽取我院2010級的15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他們分別來自護理系、藥學系、醫學技術系各個專業。發放150份選修意向調查表,回收141份,無效問卷3份。問卷內容主要涉及選課意向、學習動機、學習內容、學時分配、授課地點等方面。當被問及“你愿意選修《醫學英語視聽說》”時,78%回答“愿意”,16%回答“非常愿意”;當被問及“為什么會選修這門課”時,61%選擇“對視頻感興趣”,23%因為“必修課課時太少”;當被問及“喜歡哪些視聽材料”時,53%選擇“醫學電影片段”,22%選擇“醫學科普片”,僅13%選擇“固定視聽說教材”;當被問及“安排多少課時”時,71%選擇了“18-24”區間;當被問及授課地點選擇時,95%選擇“語音室”。從問卷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愿意選修《醫學英語視聽說》的原因是可以觀看視頻,認為這門課應該比普通英語課要有趣。也有少部分學生認為第三學期的必修專業英語課時太少,還需要借此進一步提高專業英語的能力。大部分學生不希望教師局限在一本固定的視聽說教材上,而是多搜集一些既有娛樂性又有學習性的電影或視頻片段。絕大多數學生希望選修課能開設在語音室。
在對學生選課意向做出初步評估之后,教師盡量滿足學生在問卷中提出的普遍要求,在授課內容、課時安排、地點選擇、考核方式等方面制定出詳盡、科學的授課計劃,并與必修課有機結合,一定可以滿足學生對醫學英語的個性化需求。
2.2 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醫學英語視聽說》是典型的適宜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課程。多媒體教學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課堂授課形式。語言作為交流和溝通的工具,輸入至關重要,只有在學生接受了大量有質量的輸入以后,才可能自然增強語言能力,產生輸出[5]。
教師在聽力課上,應該選取優質英語原聲材料,如以醫生或醫學故事為背景的美劇、電影、對話、視頻之類的科教片。同時利用Powerpoint等軟件將一些經典片段進行剪輯,編輯文字、動畫效果,強化學生的理解。在學生訓練時,穿插相關專業知識和專業詞匯的講解。在學生聽懂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模仿、對話、復述、演講等口語訓練。
2.3 利用學校課外英語自主學習平臺
“網絡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自行利用網絡媒體,主動地運用和調控自己的元認知、動機和行為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睂W習者要對自己的學習活動事先計劃和安排,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過程中,網絡課件會引導、啟發學習者選擇學習目標和內容,對學習者的學習活動進行監察、記錄、反饋、評價、調節。所以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6]
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登錄我院英語自主學習平臺,平臺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包括視頻、電影、書籍、音樂、試題等等。教師還可以隨時上傳自己的課件、教案和備課筆記以及其他與教學相關的視聽材料。教師還可以通過評閱作業、郵件答疑等方式對他們進行監督和管理。選修課的課時畢竟有限,而課堂上截取的視頻往往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可以利用課后的時間自主學習完整的視頻材料,既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又拓展了學習內容。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上網搜索優質的英語學習資源,推薦到課堂上交流,發揮其學習的主動積極性。
3 《醫學英語視聽說》選修課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3.1 教材選擇
雖然根據問卷調查,學生不希望局限在一本固定的教材上,但是如果教師盲目地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素材,定會花去大量的時間,而且還不能確保其實用。所以,教師可以選用市場上發行的,口碑較好的醫學英語視聽說教材,選取其中實用、有趣的內容,而且這些教材同時配備了視聽說材料,可以減少教師一定的工作量。當然,為了課堂更生動、有趣,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搜集醫學科普素材,編輯成符合學生專業需求的材料。這些素材主要涉及常見疾病、醫學熱點話題等或者是問診、手術、醫院查房、醫師討論病例等常規場景。
另外,建議每次課教師選取一些電影片段,如《豪斯醫師》、《急診室的故事》。此類節目不僅包含了不少醫學信息,更具有一定娛樂性,有利于寓教于樂,進一步踐行“關聯有趣”的語言教學原則。[7]根據筆者的經驗,課堂上幾分鐘的片段欣賞,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好奇心,他們會利用課余時間看完整部影片,提高了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能力。
3.2 評價方式
(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研究性教學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理念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激勵和幫助,使學生能自覺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取知識、訓練技能、培養創新能力?!霸孱悓W”是水產養殖學、植物學、水生生物學及淡水生態學等專業中重要的專業課程。基于此,本文就在
研究性教學
“藻類學”授課過程中的應用以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及探討。
關鍵詞 :研究性教學;藻類學;應用;授課過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5—0037—02
收稿日期:2014—11—29
作者簡介:吳忠興(1975— ),男,福建邵武人。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藻類生理生態學。
施軍瓊(1977— ),女,湖北棗陽人。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遺傳學。
當前,教育領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是把知識的傳授置于中心位置,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由于習慣性地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學生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面對21世紀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創新性人才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完成創新人才培養的情況下,實行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改革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一、研究性教學在“藻類學”課程中應用的必要性
“藻類學”是水產養殖學、植物學、水生生物學及淡水生態學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水產養殖學、植物學和淡水生態學等專業學生學習及生產實習的專業必修課。作為研究藻類的形態結構、生態習性、生理、發生和系統分類以及環境治理和經濟藻類開發的應用科學,“藻類學”具有非常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傳統的“藻類學”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但由于“藻類學”涉及的內容較多,且以學生比較陌生的藻類為對象,往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課程的減少讓很多教師不得不選擇性地授課,所以造成了學生對“藻類學”系統性的認識和技能有所下降,甚至匱乏。如何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對“藻類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每位任課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材、教師、教室為中心)尤為重要。
二、研究性教學在“藻類學”課程中的應用
為了有效地實現“藻類學”的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進行了研究性教學,具體實施途徑如下:
(一)課前調研
課前的調研主要分為兩個方面:1.藻類學科研究進展、發展方向及研究熱點;2.學生關心的問題及專業基礎知識水平。
(二)教學內容的選取
根據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水平、經驗能力、“藻類學”的熱點問題和發展動態,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大綱,先選擇了“藻類與環境”和“藻類與生活”兩大命題進行了研究性的教學。例如:在“藻類與環境”命題中,提出了:“水華和赤潮的區別有哪些?水華和赤潮形成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為何有些藻類容易形成水華和赤潮,有的藻類不形成?為何同一種類在不同生態環境表現出不同的特性,而相異的種類在同一環境中表現出相近或相似的特征?”在“藻類與生活”命題中,提出了:“現實中藻類的應用有哪些?具體利用的物質是什么?”然后根據這兩個命題提出:“藻類具有多樣性,藻類有哪些門類?其分類的依據是什么?”
(三)教學方案的設計和組織
根據上述擬定的兩個問題,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知識、興趣,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在實施過程中,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合適的問題進行討論。每個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分工與合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對各小組進行指導、詢問。在課堂上,每個小組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總結;在課前、課后,學生也需組織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討論。
(四)課堂總結與評價
每一個研究性問題教學結束時,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總結,表揚優秀,指出不足,不斷鼓勵學生參與研究,并提出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之處。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通過對這些命題的問題研究,激發了學生對“藻類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全面地掌握“藻類學”的系統知識。在研究性教學執行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利用書本知識和網絡信息以及圖書、資料等方式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更好地從高層次上把握本學科的知識及內涵。
三、研究性教學在“藻類學”課程中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參與性不高,存在著“打醬油”的現象。因此,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需要直接參與教學過程,例如:資料查閱、資料整理歸納、方案設計及總結等,因此,需要積極動員學生,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確保課外自主學習的量與質。同時,鼓勵學生多參加與藻類相關的學術報告、科技講座,積極參與“藻類學”的科學研究,使得學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獲得動力和興趣。在本次教學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參與性不高,可能是由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低造成的。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研究性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教學,它要求教師將工作精力放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上,使課程的內容、形式、結構情景化和過程化,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創造性地學習。同時,教師也要把握研究性教學的任務、要求和意義,多提供一些與藻類相關的參考書和
參考文獻,適當安排“無標準答案”的開放式作業,拓展網上學習、交流和討論的新途徑?!霸孱悓W”的中文教科書或基礎教材較少,因此,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外文教科書和期刊的閱讀,以了解國內外“藻類學”研究的熱點和進展。同時,教師自身也要對課堂經驗進行有效的總結和反思,探討研究教學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對于成功的經驗繼續堅持,對于不足的方面努力完善,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
(三)加強對教學內容及命題的把握
“藻類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基礎課程,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完全依托教材,要根據教學要求和課程調整教學方面的內容,依據教學的目標選擇問題或課題,確保命題與課程目標的一致性;同時,命題應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較強的應用性,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本次教學所采用的“藻類與環境”和“藻類與生活”兩個命題是通過多種途徑和學生進行討論,最終確定的課題內容,確保了教學的實施。
(四)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研究性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研究性教學要實行結論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多種評價方式,特別要重視評價學生的創見和研究、創新能力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次教學過程采用了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兩種方式進行評價,較為客觀地反映了教學效果,但是由于小組互評中存在著一些主觀的因素,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學效果。為了保證公平性,還需開辟專家、同行等渠道來采集信息,按不同權重綜合評分,并采用多樣化的考試方式,來綜合反映課程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
參考文獻]
[1]夏錦文,程曉樵.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
[2]阮秋琦.以研究性教學培養創新性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8(12).
[3]劉偉忠.研究性教學中的難點與實施重點[J].中國高等教育,2006(24).
[4]王艷秋,李煬.研究性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教育,2008(9).
[5]劉智運.高校研究性教學的特征[J].江蘇高教,2006(2).
[6]謝秉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 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大學教學,2006(2).
關鍵詞:數學;復習;實效性
復習課是小學數學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活動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網絡體系的有序形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利于鞏固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結合當前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來看,復習課的教學過程并沒有得到教師的重視,并由此造成了學生知識不穩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該以優化自身的教學模式為目的改善自身的教學理念。
一、系統整理,構建知識網絡
傳統的復習教學一般是教師直接將單元知識要點以習題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鍛煉做題能力來鞏固知識點,但是這種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做完就忘的習慣,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教師可以通過整理知識脈絡,梳理知識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因此,教師在復習知識內容的課堂當中,應將知識梳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來進行考慮。
例如,在《數和數的運算》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將數和數的運算放在第一個復習階段,將整數、小數、分數放在第二個復習階段,然后對整數、小數和分數進行細分的這個過程放在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就是教師再進行細分。如整數可以分為整數的意義、自然數、計算單位、數位、數的整除等部分;小數可以分為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分類等部分;分數可以分為分數的意義、分數的分類、約分和通分等部分。這種有層次感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學生進行自身的知識梳理。如果想要學生加深知識印象,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小游戲,游戲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知識梳理樹,然后要學生上來畫出樹的知識點枝干,這樣既達到了學生學的目的,也讓教師的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二、再現知識,補缺查漏
教師做好知識點的梳理,學生也很好地吸收教師傳授的新知識,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也會漸漸地淡忘以前的知識要點,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復習課的教學當中重復以前知識點的教學,給學生加深記憶,同時也能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
例如,在《四則運算》這個單元中,四則運算的主要內容是整數的四則運算、分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四則運算。整數、分數和小數的運算定律又分為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等。四則運算公式多,是學生很容易忘記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在復習四則運算的過程中插入整數、分數、小數等知識點。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在復習四則運算的時候對以前整數、分數、小數的知識加深了印象,還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分類整理,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深化知識點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空間
復習課不僅需要關注于教師整理,還要落實到學生的知識復習。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對數學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學習,而深層次的學習則依賴于教師把復習內容綜合靈活地教授給學生,學生在探究教師的復習內容時,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更容易將教師傳授的學習方法進行舉一反三。
例如,在《簡便運算》這門復習課當中,我結合運算定律和運算形式的知識點給學生出了一組嘗試練習題:①
4/5×20-8×4/5 ;②3/9×3/55+3/9×
2/55;③2-4/11-7/11;④4/7+3/8+3/7;⑤3/8+7/12+5/12;⑥72/(24×3/5);⑦11.46-(5/7+2.46)這組計算題目的難度較小,同時包含了我們經常用的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等運算定律,學生在練習的過程當中很容易發現一種運算定律可以運用到多個題目當中,在“1.25×4×0.8×25”當中可以同時用到乘法的結合律和交換律,如算術題2-4/11-7/11和11.46-(5/7+2.46)這兩個題目就運用到了減法的正反運用。
四、綜合訓練,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關鍵詞: 多媒體 《機械類工藝課》 激發興趣
1.《機械類工藝課》的特點
《機械類工藝課》課程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械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實踐性強、涉及范圍廣、靈活多變等特點。本課程實踐多、重點多、內容多、抽象性強,只憑教師理論講解很枯燥、抽象,學生理解費力,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很難滿足教學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應用優質、生動、圖文并茂的教學資源,使靜止的掛圖轉變成動態的演示,在直觀觀察變化過程中學習思考,真正做到把教學課堂、實踐基地、課外教學連成一線,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使學生更有深度地掌握好該類課程。
2.多媒體教學形式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學生這四個基本要素組成的。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借助教學媒體,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同時不斷接受學生和環境的信息反饋,將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互動的過程。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外部的教學刺激和內部的心理操作過程具有一定的效應性,多媒體教學正是以圖、文、形、色、聲等因素的綜合,有效對學生的內部心理起著激勵和促進作用,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多方位的認識和感知。
(1)教師與多媒體的關系。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提高教學效率。課件需要教師制作與開發,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情況需要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引導。因此,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普及,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2)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學手段變化了,但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沒有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要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關系,不能心中只有多媒體教學工具,而忽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讓現代化教學既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與學生緊密結合,又使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3.多媒體與《機械類工藝課》有機結合
(1)運用多媒體技術,按學生的認識規律組織教學,現代教育技術以計算機為核心,綜合處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并使這些信息建立起邏輯聯系。以表達更豐富更復雜的思想或方法。這些教學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作用于學生的各個感官,使學生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例如機械基礎課程中常見傳動機構: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步進運動機構等工作原理與實際聯系比較緊密,如果照本宣科,則學生是很難理解其原理的,無法掌握其他對應的知識點。反之采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論通過生動、直觀的形式充分展現,同時使教學內容和方法充滿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使他們帶著一種好奇心參與到教學中,從而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知識要點。
(2)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組織教學,盡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學校多媒體教室的建立和計算機的普及,利用投影、幻燈、錄像、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媒體手段,可以使理論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把《機械類工藝課》中有關內容做成課件。在計算機上邊演示,邊講解;有些圖表,無法在黑板上畫,可通過投影儀投影在大屏幕上展示;還可以通過觀看有關錄像資料,如,講授CA6140車床主運動傳動鏈過程中,由于傳動過程比較復雜,借助動畫演示和實際加工錄像,學生可以很好地理解CA6140車床的傳動過程和組成結構。老師通過現代技術的掌握和駕馭,采取有力的具體措施,那么學生的主體意識就被喚醒,學習動機被激發,良好的學習習慣被養成,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3)構建雙向雙控的反饋教學模式。若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則再好的教學軟件也只能解決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半問題。即教的一半,教學中依然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只是改變了一種形式,因此必須補上另一半,即學的一半,構建一個雙向雙控的反饋模式。這樣的教學才是完整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反饋信息中不斷調控自己的教和學,營造一個學生得以參與《機械類工藝課》教學過程的具體環境,溝通師生之間的信息通道,使以學生為主體和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得到落實。在獲取的大量反饋信息中,為《機械類工藝課》教學管理提供了一個數據化的環境,教師可以從量的積累中發現質的規定性。
4.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兩個問題
(1)多媒體教具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感官需求,但長時間信息轟炸反而容易使學生思維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空間想象力的發揮,影響教學效果。
(2)使用多媒體教具,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多媒體的操作,而弱化了對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技能培養的信息反饋。因此,能否在鼠標和粉筆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做好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效整合,是多媒體教具能否達到最佳效果的關鍵因素。
5.實施多媒體教學的對策
中職學校里能夠很好地駕馭多媒體技術進行機械課程教學的師資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的,要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需求,實現數字化環境中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就必須加強信息技術的師資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信息素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學生展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揮者,不僅要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而且要明確教學中該使用哪些教具輔助教學,各種教具的應用并無優劣之分,教師只有徹底了解和掌握了教材體系,緊扣教學目的,恰當地選用合適的教具,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機械類工藝課》教學達到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