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1:29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文化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核心:職業文化
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特殊的職業文化,以現代社會的職業結構及各職業為基礎,又形成普適性的職業文化。職業文化最基本的內容應是職業社會與職業單位的制度、習俗與道德,具體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紀律和職業禮儀等。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絕大多數畢業生未來將在企業工作。高職院校推行的產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培養模式,高職學生的學習場所,也由學校課堂教學擴大到了企業及實訓基地,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訓等。這就要求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必須自覺融入產業、行業與企業特征,充分體現職業屬性。
(二)特色:海洋經濟
浙江是國家促進東海海區科學開發的重要基地,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不僅事關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也關系到國家實施海洋發展戰略和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全局。海洋經濟是浙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笆濉逼陂g,浙江省將全面落實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規劃,積極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強海洋產業,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把浙江基本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強、海洋產業結構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進、海洋生態環境良好的海洋經濟強省。這既是浙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戰略選擇,也是促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經國家正式批復后,貫徹落實“海洋科教水平明顯提升,涉海院校和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目標,構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撐體系的基本任務,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涉海類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都將注入鮮明的海洋經濟特色。
(三)基礎:人才培養模式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航海類專業為重點,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專業并進發展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90%的專業涉海,無論是專業設置還是人才的培養和輸出,都與海洋經濟息息相關。和海洋產業及企業開展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為構建海洋經濟特色的高職職業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海洋經濟特色高職職業文化的構建路徑
(一)高職校園文化突出特色職業文化建設
高職校園文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人文修養,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認知和創業創新精神。涉海類高職院校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海洋經濟特色的高職職業文化建設,明確重點,突出特色。一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海洋經濟宣傳活動。以《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為重點,大力宣傳發展海洋經濟的重大意義,以及海洋產業發展的政策與總體規劃,幫助學生了解海洋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了解海洋產業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專業與職業,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激發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二是提煉具有海洋經濟特色的校訓。校訓是高職文化建設的點睛之筆?!暗滦兴暮!笔钦憬H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這一校訓的提出,不僅是由于學院設有航海專業、船舶專業、港口專業、海洋旅游專業等海洋經濟類的專業,而且與學院打造“海字號”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密切相關。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要從國際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視野出發,積極拓展國內與國際兩大辦學領域,借鑒和吸收當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進辦學理念和管理經驗,著力打造“海字號”高職院校,培養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踐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雙馨”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三是開展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校園活動。鼓勵各類校園活動中融入海洋經濟內容,突出職業文化特色,有針對性地強化海洋經濟特色職業文化建設。學院圍繞海洋經濟和海洋產業,開展海洋經濟專題講座、海洋企業家座談、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職業文化活動,增加學生對職業的了解,提高其職業適應能力。
(二)專業設置融入海洋經濟特色的職業文化
根據《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省將重點發展涉海現代服務業、海洋新興產業、臨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海洋漁業,特別要加快發展涉海生產性和生活業,推動涉海金融服務業、航運服務業、商貿服務業、海洋信息與科技服務業加快發展。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所引起的職業演變,對高職教育有重大影響。為此,浙江省教育廳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明確提出:“根據海洋經濟發展對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啟動涉海職業教育強省建設計劃。打造涉海高等職業教育的浙江經驗,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中國特色的涉海高等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建成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等3-5所具有國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職業院校,爭取1-2所涉海高職院校躋身全國高職院校百強行列?!鄙婧n惛呗氃盒鶕Q髮W科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的要求,結合自身優勢和發展需求,加強專業建設。同時,要深入研究海洋經濟及海洋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律和趨勢,預測分析職業和職業能力變化,及時開發或調整專業,主動應對職業及人才需求的變化。每個傳統職業都包含有自身的職業文化,每個新興職業也需要職業文化的提煉和積淀。海洋經濟類的每個專業學科,都對應著相應的職業或職業崗位群,專業學科教育中的很多內容,都在傳遞相應的職業文化。因此,涉海類高職院校要根據專業所指向的職業或職業崗位群,提煉和總結每個專業和職業中具有海洋經濟特色的職業文化,并將職業文化融入專業教學,培養貼近海洋產業的高技能人才。
(三)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實習實訓環節貫穿
職業文化內容一是將職業文化內容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既是職業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涵蓋的方面。涉海類高職院校應把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等內容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課程,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和選修課等方式,將海洋經濟特色的職業文化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梢匝埡胶F髽I負責人、知名海員以及其他海洋產業的代表人物到學校做專題講座,分享奮斗經歷和心得體會,以自己親身經驗與師生交流,使高職學生正確認識即將從事的職業,培養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意識。同時,可通過學習涉海類企業的管理制度、員工守則、崗位規范等內容,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的各項制度和約束,培養學生的職業紀律意識。二是在學生實習實訓中貫穿職業文化。校內實訓應采用高仿真模式,參照涉海類企業的管理模式,制定實訓管理制度,引入企業廣泛實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讓學生了解現場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崗位工作內容和職責,培養學生的職業規范、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意識。在涉海類企業及用人單位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在企業崗位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下了解職業操作與規范、工作流程與方法、工作紀律與制度。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體驗海洋經濟類企業所具有的職業文化和企業文化。通過實習實訓,使學生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文化素養,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要求。
高職職業文化是高等職業教育在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形成的適合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區域文化,是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相互磨合與融合的產物。高職職業文化具有明確的行業和職業指向,加強高職職業文化建設,能促使高職學生就業后盡快完成”校園人”向”職業人”、”企業人”的轉變。目前,國務院已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海洋經濟”和“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納入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構建海洋經濟特色的高職職業文化,推進高職教育和海洋經濟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養海洋經濟發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類高職院校的職業核心競爭力。
一、海洋經濟特色高職院校職業文化的內涵分析
(一)核心:職業文化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特殊的職業文化,以現代社會的職業結構及各職業為基礎,又形成普適性的職業文化。職業文化最基本的內容應是職業社會與職業單位的制度、習俗與道德,具體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紀律和職業禮儀等。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絕大多數畢業生未來將在企業工作。高職院校推行的產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培養模式,高職學生的學習場所,也由學校課堂教學擴大到了企業及實訓基地,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訓等。這就要求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必須自覺融入產業、行業與企業特征,充分體現職業屬性。
(二)特色:海洋經濟浙江是國家促進東海海區科學開發的重要基地,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不僅事關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也關系到國家實施海洋發展戰略和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全局。海洋經濟是浙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將全面落實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規劃,積極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強海洋產業,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把浙江基本建設成為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強、海洋產業結構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進、海洋生態環境良好的海洋經濟強省。這既是浙江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戰略選擇,也是促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墩憬Q蠼洕l展示范區規劃》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經國家正式批復后,貫徹落實“海洋科教水平明顯提升,涉海院校和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目標,構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撐體系的基本任務,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涉海類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都將注入鮮明的海洋經濟特色。
(三)基礎:人才培養模式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航海類專業為重點,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專業并進發展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90%的專業涉海,無論是專業設置還是人才的培養和輸出,都與海洋經濟息息相關。和海洋產業及企業開展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為構建海洋經濟特色的高職職業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海洋經濟特色高職職業文化的構建路徑
(一)高職校園文化突出特色職業文化建設
高職校園文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人文修養,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認知和創業創新精神。涉海類高職院校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海洋經濟特色的高職職業文化建設,明確重點,突出特色。一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海洋經濟宣傳活動。以《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為重點,大力宣傳發展海洋經濟的重大意義,以及海洋產業發展的政策與總體規劃,幫助學生了解海洋產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了解海洋產業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專業與職業,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激發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二是提煉具有海洋經濟特色的校訓。校訓是高職文化建設的點睛之筆。“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這一校訓的提出,不僅是由于學院設有航海專業、船舶專業、港口專業、海洋旅游專業等海洋經濟類的專業,而且與學院打造“海字號”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密切相關。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要從國際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視野出發,積極拓展國內與國際兩大辦學領域,借鑒和吸收當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進辦學理念和管理經驗,著力打造“海字號”高職院校,培養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踐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雙馨”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三是開展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校園活動。鼓勵各類校園活動中融入海洋經濟內容,突出職業文化特色,有針對性地強化海洋經濟特色職業文化建設。學院圍繞海洋經濟和海洋產業,開展海洋經濟專題講座、海洋企業家座談、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職業文化活動,增加學生對職業的了解,提高其職業適應能力。
(二)專業設置融入海洋經濟特色的職業文化
根據《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省將重點發展涉?,F代服務業、海洋新興產業、臨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海洋漁業,特別要加快發展涉海生產性和生活業,推動涉海金融服務業、航運服務業、商貿服務業、海洋信息與科技服務業加快發展。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所引起的職業演變,對高職教育有重大影響。為此,浙江省教育廳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明確提出:“根據海洋經濟發展對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啟動涉海職業教育強省建設計劃。打造涉海高等職業教育的浙江經驗,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中國特色的涉海高等職業學校。重點建設、建成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等3-5所具有國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職業院校,爭取1-2所涉海高職院校躋身全國高職院校百強行列。”涉海類高職院校應根據海洋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的要求,結合自身優勢和發展需求,加強專業建設。同時,要深入研究海洋經濟及海洋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律和趨勢,預測分析職業和職業能力變化,及時開發或調整專業,主動應對職業及人才需求的變化。每個傳統職業都包含有自身的職業文化,每個新興職業也需要職業文化的提煉和積淀。海洋經濟類的每個專業學科,都對應著相應的職業或職業崗位群,專業學科教育中的很多內容,都在傳遞相應的職業文化。因此,涉海類高職院校要根據專業所指向的職業或職業崗位群,提煉和總結每個專業和職業中具有海洋經濟特色的職業文化,并將職業文化融入專業教學,培養貼近海洋產業的高技能人才。#p#分頁標題#e#
(三)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實習實訓環節貫穿職業文化內容
一是將職業文化內容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既是職業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涵蓋的方面。涉海類高職院校應把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紀律等內容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課程,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和選修課等方式,將海洋經濟特色的職業文化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請航海企業負責人、知名海員以及其他海洋產業的代表人物到學校做專題講座,分享奮斗經歷和心得體會,以自己親身經驗與師生交流,使高職學生正確認識即將從事的職業,培養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意識。同時,可通過學習涉海類企業的管理制度、員工守則、崗位規范等內容,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的各項制度和約束,培養學生的職業紀律意識。二是在學生實習實訓中貫穿職業文化。校內實訓應采用高仿真模式,參照涉海類企業的管理模式,制定實訓管理制度,引入企業廣泛實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讓學生了解現場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崗位工作內容和職責,培養學生的職業規范、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意識。在涉海類企業及用人單位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在企業崗位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下了解職業操作與規范、工作流程與方法、工作紀律與制度。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體驗海洋經濟類企業所具有的職業文化和企業文化。通過實習實訓,使學生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文化素養,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要求。
(四)教師隊伍建設滲透特色職業文化元素
[關鍵詞]英語跨文化教育;語言經濟學;英語經濟價值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79
1引言
語言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經濟價值,具有互換性等特征。當語言進行了有效表達,并被合理理解后,語言所產生的效果會使得人民做出一些相應的語言的經濟付出行為。比如看到一則廣告,人們被其中的一句廣告詞所吸引,可能做出一些購買行為。但前提是這句廣告詞正好滿足人們的預期需要。英語作為世界第一大語言,它的經濟價值表現在多個方面,如人們借助英語完成一定的工作,或依靠英語從事或參與某項事務或活動,或者英語在勞動力市場上滿足需求的社會,獲得的經濟效益。
2英語的經濟價值與英語文化
在現實生活中,語言的經濟價值有高低之分。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的經濟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于英語在各種任務、各種職業和各部門活動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對該語言的供求法則的支配。如在高校里有很多學生在學學英語課程之余還選擇自費報各種英語培訓班,因為在中國當前社會,求職者能否贏得職位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如很多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明確規定英語要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很多外貿企業在招聘廣告上會加上一句話“懂英文者優先考慮”“須具備良好的英語口語能力”等。以海南的家教行業為例,同樣是做英語家教,根據英語的熟練讀和經驗豐富程度,如果是在讀的本科大學生,由于英語熟練程度不夠,從事英語教育的經驗不足,可能每小時的報酬只有20元到30元左右,但是一位具有中級職稱的英語教師,每小時的報酬將不會低于50元,如果是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大學教授,每小時報酬甚至可以到500元左右。這些例子均可反映英語為人們帶來的高低不同的經濟價值。
有時,語言輸出者的文化背景以及認知能力與語言接收者的文化底蘊以及知識架構不同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語言的經濟價值。如果語言輸出者未能很好地理解語言接收者的文化,把握語言接收者的心理特征,語言將很有可能無法實現它的經濟價值。如某廠生產了一種嬰兒產品,取名為“龍龍”牌,因為龍在中國人看來十分神圣,我們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當時該商標在國內十分被看好,認為會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可誰知“龍龍”牌嬰兒產品到了歐洲市場,怎樣也賣不動,原因是“龍龍”英譯名“Dragon”在英語文化里是邪惡的象征。這表明未能理解英語文化,一味按照中國人的思路去取名字,很有可能無法帶來好的經濟效益,甚至會導致產品滯銷,同時也說明了英語文化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英語的經濟價值。學好英語跨文化課程可以使他們能夠根據不同語境靈活調整自己的文化參考框架,以保證國際貿易的有效性和恰當性。
3我國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的現狀
跨文化教育是目前普遍被忽視的教育理念,我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育要求》只在教育性質和目標部分提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都沒有對跨文化教育做出具體要求。然而,這個國際教育發展的新理念對實現英語全方位的教育十分重要。將跨文化教育融入英語教育不僅有利于英語學習者理解英語國家文章和書籍,而且能有效地促進英語經濟價值的實現,使英語學習變得更加有實際意義,同時還能使英語學習者成為既掌握外語交際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識、國際視野和有經濟頭腦的新時代人才。
目前中國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現狀大概包括三大方面。
(1)忽視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的系統性,學習者學到的往往是零碎的文化知識和信息,這樣很容易導致對目的語片面,甚至錯誤的認知。很多高校把英語教育的重點放在聽、說、讀、寫、譯上,將文化教育排除在外。雖然很多外語教師意識到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卻因課程安排,以及文化課得不到行政管理方面的認可和支持等因素,只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關注文化教育,將文化作為零碎知識和信息進行學習。如很多大學英語類教材每章關于跨文化的內容只有一個介紹兩條文化知識的小框。一般情況下,老師只是針對這兩三條文化背景知識,進行非常膚淺片面的蜻蜓點水式講解。學生只能記住幾個有限的概念,無法再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是不成系統的,因為缺乏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系統全面的講解,很多情況下也是無效的,基本無法滿足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很多時候這樣的教育會適得其反,導致對文化狹隘、僵化的理解。
(2)忽視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沒能充分認識到外語教育在培養學習者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層面的作用。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其實沒有真正開展起來。
(3)目前市面上關于跨文化英語教材,大多存在建設滯后現象。如材料陳舊,詞語的釋義老化等。在這些教材里,很多課文都是十年之前的,不能滿足培養現代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要。而且很多教材都突出藝術和節日幾個方面,其他有關文化的材料匱乏,取材分布不均勻,不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全面掌握文化知識。
4對我國高??缥幕⒄Z教育的建議
從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語言學習與使用狀況不協調的根源正是忽視語言經濟價值的客觀性。我國要根本改變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羈觶就必須理解語言的經濟價值,深入研究語言在經濟角度方面的價值意義,調整英語專業設置,適當地增加英語跨文化課程。同時要針對我國國情和各省省情,在不同的省份制定不同的教育大綱,同時采用調整課程體系、更新教育方法和活動、編寫教育材料等,使課程成系統化,使學生能通過語言為經濟建設帶來最大的經濟價值。
同時,在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中,應幫助學生建立全球視野,從跨文化的視角去分析考慮問題;同時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外語教育中還要注重教師隊伍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更新跨文化英語教材,使教材符合我國具體國情,保持時代性和實用性。
另外,我國學者應該注重對跨文化教育進行本土化研究,不要生搬硬套國外的理念,要根據我國具體國情,分析中國目前開展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闡述中國跨文化教育的意義和途徑。
5結論
總之,本文建議我國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結合目前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從語言經濟價值的角度出發,進行一系列扎實的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國內的跨文化教育方面,不要全盤照搬歐美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的教育模式,要根據本國基本國情以及各省具體省情,制定合理的跨文化教育目標,在跨文化教材、教師的跨文化培訓上下大功夫,將跨文化教育理念落實到教育的各個環節。
參考文獻:
[1]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劉紹忠語用的經濟價值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指導意義[J].外語教育,1998(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育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關鍵詞]壯漢 雙語教學 意義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雙語教育,是指借助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教學,進而過渡到漢語的使用和學習,達到掌握使用多數民族語言的一種教學模式,這是針對少數民族學生而設的一種雙語教育形式。壯漢雙語教育體制是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體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廣西壯族聚集區推行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所謂壯漢雙語同步教學法,就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同時使用壯、漢兩種語言文字,按照一定的結合方式進行雙語教學。壯漢雙語‘同步’教學的基本步驟:學生在學前班階段集中學習壯文,要求能夠熟練掌握壯文的聲母、韻母、聲調和拼音方法,并能具備對壯文音節的直呼能力。在這個前提下,從一年級開始進行壯漢雙語‘同步’教學?!眽褲h雙語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同時使用壯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相輔相成的教學模式,依據壯族兒童的思維方式使用壯語進行教學,在兒童能熟練使用壯文的情況下逐步過渡轉入到使用漢語教學,使兒童更好地接受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建國后,隨著新壯文的創制,廣西的壯漢雙語教學模式從50年代開始發展,在中小學初步完成雙語教學的模式,但是到了期間,這種教學模式被中斷,直至1980年,廣西區黨委恢復推行使用壯文,壯漢雙語教學模式一直沿用至今,這幾十年來,廣西的壯漢雙語教學模式雖然歷時短暫,但是在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教育上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壯漢雙語教學是貫徹落實黨民族平等政策的具體表現
中央政府十分重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在以后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基本法律和政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學校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可以用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即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發展的緩慢都能享有使用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平等也是民族平等的一個重要標志,貫徹落實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相關規定,不僅有力地保障了少數民族語文的使用和發展,還更有力地推動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發展?!榜R克思根據語言發展的規律,從語言在社會和民族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對民族關系方面的影響出發,主張和堅持各民族語言一律平等,反對民族語言的任何歧視和限制。由于語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標志,這一內容和標志又將關系到每個民族的政治權利和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團結,因此,能否尊重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就是能否尊重一個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權利的問題。”雙語教學的實施是建立在依賴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天然條件上,過渡到主體民族語言的學習,進一步掌握主體民族的族際語,融入語言多數民族。壯漢雙語教學模式就是為了讓壯族兒童更快地學習掌握主體民族漢族的文化,融入社會的發展中。
我國各民族操持不同的民族語言,從政策上保障語言發展的平等自由,對較弱的語言是一種保護,保護其語言文化的獨特性,在保護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展,壯漢雙語教學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地制宜而采取的一種特殊教育舉措。1900年廣西區政府確定壯文進小學的辦學方針,即“以壯為主、壯漢結合、以壯促漢、壯漢兼通”(簡稱“十六字”方針)。這個方針的制定和確立給壯漢雙語教學指明了方向,“以壯為主”是基礎,“壯漢結合、以壯促漢”是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壯漢兼通”。這種相互促進的教學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壯族地區的科技文化,鞏固和發展了民族團結友好關系,最終達到各民族的平等、團結、繁榮進步。
二、壯漢雙語教學模式是提高農村地區教育質量的有效措施
提高少數民族的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如何解決好雙語教育問題。以南寧市為例,長期以來,在南寧市內或者城鄉地區使用單一的漢語教育模式有很大的成效,但是在農村地區卻收效甚微。南寧市的壯漢雙語設置學??偣灿?8所,教學點基本上都是分布在鄉鎮的農村地區。這主要是順應壯族兒童的語言和思維方式而特設的一種教育模式。廣西壯族的農村地區在經濟、文化上相對落后,在農村成長的壯族兒童在入學接受教育之前接觸到的都是壯語,基本上很少使用漢語,交流、對話方式都是用壯話進行,如果讓壯族兒童一入學就使用漢語授課,他們無異于聽天書。“廣大農村的壯族群眾,特別是偏遠山區還有大批人不通漢語,盡管使用漢文教學,但壯族的學生歷來都習慣于用母語進行思維,在接收信息和處理信息上往往要經過‘轉譯’等加工程序,語言的障礙,導致了壯族地區初等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如識字教學、閱讀教學、造句、作文和數學教學等都存在著壯漢互譯的過程,增加了教學的難度,所以不通漢語的壯族地區教學質量同漢族地區有較大的差距?!眽褲h壯語教學的實施是建立在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上,這種教育模式更好地發揮民族語文在漢語文學習中的作用。壯漢雙語教學是一種過渡型的雙語教育,其目的是將兒童從講壯語轉入到漢語的學習使用環境中,其潛在的目的是在社會上和文化上融入漢族的生活,也有效地解決國家基礎基礎教育的普及與提高的矛盾。
實踐證明,雙語教學有利于促進思維的開發,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壯族地區實行壯漢雙語教學的學校,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好于漢語單語教學的學生。上林縣下設三個壯漢雙語教學點,分別為:上林縣大豐鎮黃周小學、上林縣塘紅鄉石門小學、上林縣塘紅鄉龍祥小學,通覽該縣2008年秋季小學期末各校文化素質檢測成績,發現皇周小學語文、數學的及格率分別為87.27%、89.14%,它已經超過了小學重點校70%及格率的要求,跟小學重點學校相比,及格率不相上下。按照縣教育局的相關要求,小學重點校及格率要達到70%,鄉鎮所在地學校要達到60%,農村小學達到30%。而地屬農村小學范圍的皇周小學的及格率遠遠超過了30%的要求。這不能不歸功于該小學實行壯漢雙語教學模式對學生思維、語言的大力開發。上林縣其他進行雙語教學試點學校的成績相對進行單語教學的學校的成績要相對優秀,如唐紅鄉石門小學多年來學生的初考成績一直保持在前三名。這說明了壯語在學生掌握第二語言(漢語)的過程中有積極的作用,這兩種語言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而有效地提高壯民族在農村地區的教學質量。壯漢雙語教學的模式為壯族教育發展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三、壯漢雙語教學有利于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文化參與的語言教學就像是在展示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壯漢雙語教學使用與壯語相伴的繼承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多元文化,這是壯族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語言和文化是相互滲透互為一個整體,一個民族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等相關文化都需要語言來記載,沒有文字記載的民族也需要語言來口耳相傳,世代傳遞。民族語是維系少數民族文化、民族感情的載體和紐帶,人們在學習和使用壯語的過程也是在學習和繼續自己的民族文化?!吧贁得褡逭Z言文化被有意識地包括在語言教學和學校物質和精神的整個環境中。這種做法尤其有助于鼓勵學生加入到自己的繼承文化中來。因為少數民族語言的語言能力,并不能為在青少年時期和成年人時期對這種語言的繼續使用保駕護航。因此,如果想使少數民族語言成為一種有用的和被使用的語言,對其文化的適應,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學校中,培育一種少數民族語言,而不去開發其文化,或許是在為一個將死的器官配置一只生命助動器。而在創收少數民族語言的同時,促進其文化的發展,則可能是為這種語言和文化注入一支維持生命的強心針”保存一種語言也是在保存一種文化,壯漢雙語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在保護壯族文化,而壯文進學校不僅僅是立足于保護的角度而已,更注重于再保護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文化。
廣西區2001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壯文進校實驗工作的意見》中強調“在壯漢雙語教學中,要努力培養學生熱愛本民族語言文字、熱愛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熱愛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漢語文和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掌握運用壯漢雙語文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思想品質、文化品味”。在步入信息化的今天,少數民族語言瀕于滅絕的危險,這不止是在我國,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有這樣的危機意識,因此對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迫在眉睫。雙語教學也成為一種保存語言的有效途徑。壯漢雙語教育成了保護和發展壯語的最佳方式,通過教學的方式不斷擴大使用壯語人口的數量,間接上推動了壯族文化的發展。壯族聚集區有大量的民間宗教、藝術、文化,都是使用壯文字作為記錄的方式,如壯族歌謠的古籍和資料的整理也需要壯文,這無疑是對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和傳承。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壯族文化都需要壯文來記載,需要通過壯語這個語言載體來推動壯族文化的發展。
四、壯漢雙語教學有利于文化多元化發展
何謂多元文化?科林•貝克指出“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內容。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可以使人產生對社會的雙重或多重的看法。會講一種以上語言具有一種以上文化背景的人,有著更大的敏感性和同情心。他們更有可能去搭建溝通的橋梁,而不是設置壁壘和劃定界線。多元文化主義不會帶來同化主義環境中的減少性狀態,相反,它賦予了人更多的東西,使過程具有增加的性質。從理想上講,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會對他人和他人的文化表現出更多的尊敬,不像單一文化背景的人那樣古板地表現出更多的偏狹和文化上的內省?!睂嵤╇p語教學是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各個不同民族傳統文化的相互匯聚交融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雙語教育有利于保持語言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樣性。雙語教育培養出大量的雙語人,這些雙語人加強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各個民族間出現大量的雙語人才會產生雙文化或多元文化現象。因此壯漢雙語教學模式順應了多元文化發展的潮流。
“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本身亦是‘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傳承是文化內涵的重要內容,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傳承內容,甚至包括文化傳承方法上的區分,因此發展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就是發展‘多元文化’。另外,‘多元文化’本身意味著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思想,發展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就是在語言、文化、經濟、政治上尋求民族平等?!眽褲h雙語教育模式豐富了多元文化的內涵,通過兩種語言文化的學習,促進壯族與漢族之間的合作和了解,同時也給予漢族人民了解壯族的機會,相互吸收各自的優秀文化文明,從而促進多元文化的發展。壯漢壯語教學這種模式不僅僅是讓人們學會壯漢和漢語這兩種語言,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人們對不同文化的接納態度。語言上的不通往往很容易造成民族間的隔閡和誤解。就如語言也常常成為種族主義的標志和象征,但是種族主義的根源往往存在于懼怕和誤解中,因此只有促進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才能構建社會的和諧,才能真正達到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進步。
1.1附屬競技體校成立之初:以解決運動員文化素質為目的
我國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創辦初期是為了解決運動員文化素質偏低問題而采取的措施,為此,對各附屬競技體校的學生采取“亦讀亦訓”的培養模式。所謂“亦讀亦訓”,“‘讀’是指按文化程度分年級(初中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編班學習普通中學文化課程;‘訓’是指按專項技術水平分項編隊進行訓練?!睆?979年9月第1所北京體育學院附屬競技體校建立,到1987年9月成都體育學院附屬競技體校創辦,歷時8年。這期間,各附屬競技體校都處于探索階段,對于“亦讀亦訓”既無經驗可以借鑒又無明確的發展措施,所以,只能按照“積極、慎重,處理好需要與可能、普及與提高、重點與一般、當前與長遠等方面關系”辦事,并在體教結合中嘗試這種新型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1.2附屬競技體校發展階段:“亦讀亦訓”逐漸以“訓”為主
經過8年的發展(1979-1987年),各附屬競技體校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了“亦讀亦訓”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并且形成了各自的優勢項目和辦學特色。例如:藝術體操、女子舉重、皮劃艇、自由式滑雪等分別成為了北京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等附屬競技體校的優勢項目。與此同時,各校在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感召下,都全力以赴抓競技成績,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績。例如,武漢體育學院附屬競技體校培養的學生運動員張香花在第24屆奧運會上奪得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誠然,1979年國務院批準建立附屬競技體校是為了國家備戰奧運會,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奧運”后備人才,但當時的初衷是為了尋求解決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問題而做出的一種新的嘗試。競技成績的取得卻讓附屬競技體校的辦學初衷越走越遠,“亦讀亦訓”逐漸變為以“訓”為主。尤其當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校經費投入管理辦法的出臺,更是加速了“亦讀亦訓”的分家,這是因為,“國家體育總局每年度經費投入包括三部分,即基本投入、辦學效益投入和奧運重點項目投入,經費投入的多少以辦學效益作為主要依據。另外,還制定了競技體校辦學效益評分方法,訓練成績占70%,文化教育占20%,科學研究占10%,在量化加權基礎上統計各校每年投入萬元辦學效益分?!睆纳鲜鲋锌梢园l現,文化教育僅占20%,奧運爭光戰略成為了各校的辦學目標,此時,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漸漸淪落到次要的地位。
1.3附屬競技體校轉制調整階段:“亦讀亦訓”“讀”流于表面
2001年,除北京體育大學繼續由國家體育總局直接管理外,上海體育學院等5所院校劃歸地方管理,與此同時,各附屬競技體校也隨之劃歸地方管理,但是,在業務指導和經費投入上仍由國家體育總局負責,目的是為了繼續保留優秀運動員和后備人才培養基地。由于這一時期各體校已在辦學、訓練條件等方面初具規模,并且分別開設了奧運項目,為了繼續保持“國家奧林匹克體育后備人才基地”,也為了繼續保持院校各自多年形成的辦學特色或優勢項目,各院校劃歸地方后不僅更加重視了競校的發展而且也加大了資金投入,人才培養以競技體育為導向,“亦讀亦訓”完全變成“訓”了。
2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文化教育研究所思
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在過度追求金牌戰略,以犧牲學生文化教育權利換來的暫時功績,不僅不利于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給國家、社會以及運動員個人都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2.1文化教育嬗變所帶來的短板效應
對一名運動員來說,取得好的運動成績固然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但這并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文化教育的好壞不僅是運動員個人成長中一個重要環節,而且更會涉及他們生活的全部。
2.1.1文化教育缺失使運動員競技成績提高屢遇瓶頸
現代競技體育中每天的訓練、競賽需要運動員完成許多大量復雜的動作及專業技巧,在學習、掌握及如何熟練運用這些動作、技巧時,就要求運動員有較高的文化理論基礎做鋪墊,否則他們難以理解訓練中的原理、動作或技巧。但由于當前競技體育領域中各方利益的存在使得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支離破碎。這種犧牲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短期效益無異于竭澤取魚,對于運動員本人來說,沒有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是人生的缺憾,更為未來運動成績提高留下了隱患。
2.1.2文化教育缺失使運動員后續學習深造難以為繼
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是短暫的,尤其對于那些“小齡”項目的運動員來說更是如此。那些“小齡”項目的運動員多從7、8歲開始便進入體校進行訓練,在此期間他們每天需要接受大量的訓練,參加不勝其數的比賽。訓練、比賽占據了他們生活的全部,幾乎沒有時間接受文化教育,他們與同齡人相比錯過了小學、初高中、大學等寶貴的學習時光。等他們退役后想再去接受文化教育時,為時已晚。他們想重新拾起課本學習已變得困難重重,為退役后的二次就業留下了難題。
2.1.3文化教育缺失使運動員退役后處于劣勢
我國競技體育人才都將面臨退役后的就業、謀生問題,早期的高水平競技人才退役后由國家安置就業的情況,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目前運動員退役的出路主要有組織安置、上大學、自謀職業三類。現在極少數特殊人才能夠得到組織安置,對于大部分退役運動員來說,或者走上大學繼續深造之路,或者選擇自謀職業之道。這對于那些從小就在封閉的環境里進行訓練、比賽的運動員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挑戰,更是人生的重要抉擇。運動員文化教育程度不高,體現出“無技能、無水平”的特點,與同齡人競爭時處于劣勢狀態,這也正如前全國女子舉重冠軍鄒春蘭所說,自己文化水平不及小學三年級,連拼音都無法拼全。正是由于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許多運動員退役后許多崗位無法勝任。雖然,國家在這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障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問題,諸如:“《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自主擇業退役經濟補償辦法》以及《關于做好運動員職業轉換過渡期工作的意見》等等,但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尤其是2007年國家六部委聯合印發了《運動員聘用暫行辦法》,這意味著運動員退役后將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進行自主擇業,與其他各類人才去競爭謀業。
2.2文化教育嬗變所產生短板效應的原因
運動員文化教育不僅貫穿運動員個人一生而且涉及運動員運動成績、學習深造、就業等各個環節,由于存在著各方利益,遂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2.2.1思想認識的局限性導致了“亦讀亦訓”從一開始就偏離了方向
我國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是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特殊時期的產物,當時全國上下在競技體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不僅按照“‘思想一盤棋、組織一條龍、訓練一貫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4級訓練網的制度,同時還提出了調動各行各業辦體育的積極性?!迸e國體制使競技體育得到了優先發展的同時,也成為了競技體育的具體行動綱領,這為我國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那時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已在競技體校形成,于是,培養有文化有技能的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附屬競技體校在具體的實踐中卻出現了教育與體育脫節,重視訓練輕視學習的現象。追根溯源,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競技體育的大環境使然,也是當時我國國情發展的必然。
2.2.2政策執行的不力導致了“亦讀亦訓”成為上行下達的瓶頸
我國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采取“亦讀亦訓”形式培養優秀運動員,既可以保障各校能夠為國家輸送更多的高水平后備人才,又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為他們將來走上社會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然而,2001年的管理體制改革,使各附屬競技體校原有的優勢漸漸失去,隨之而來的是在人才招生、輸送以及就業安排上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果各附屬競技體校真正實施了“亦讀亦訓”,向上輸送人才困難可以借用本校的條件使這些學生讀本科或走上社會就業;但現實的情況正好相反,“讀”成了表面的事。體制雖然改變了,但相關的政策保障沒有及時跟上從而導致了所謂的“亦讀亦訓”成為各附屬競技體校發展的瓶頸,由此不僅僅造成了國家競技體育人才資源配置的浪費,而且也造成了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的困局。雖然,國家體育總局為了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但在現實中收效甚微。
2.2.3考核評價機制的失衡導致了“亦讀亦訓”成為一對不解矛盾
我國附屬競技體校文化教育之所以出現學訓矛盾,應該說從一開始人才培養的考核評價機制就出現了問題,即附屬競技體校人才培養是以競技體育為導向,以奧運戰略為最高目標。在這樣的指揮棒下,各附屬競技體校雖然貫徹“亦讀亦訓”的辦學方針沒有改變,但是各校以競技體育利益為導向的價值評價標準是影響“亦讀亦訓”尺度的重要杠桿,各校重視運動成績,輕視文化成績的現象已成為了一種常態。在對學校評先、教練員考核、學生評優,發獎金、升學等問題上均以運動成績和金牌數量衡量。各附屬體校所有工作都以金牌為中心,文化課及文化課老師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最直觀的表象是,教練員與文化課教師之間出現不和諧的音符,教練員只抓訓練、比賽,如果競技比賽與文化課的時間沖突,給競技比賽讓位。文化課教師認為學生不重視文化課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講、坐不住,常給老師出難題。文化課教師常常也很苦惱,無奈之下常采取照本宣科應付工作。
3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文化教育研究發展的建議
我國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教育”學校,這種學校由于形成背景的原因,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如今,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這類學校的定位,重視這類學校的文化教育,這既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時展的使然。
3.1轉變思想認識,構建相互協調的運行機制
國家利益至上,這在任何時候都無可厚非,我國競技體育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金牌”的內涵已逐漸發生了改變。為此,各附屬競技體校一定要轉變思想認識,要重新審視各自的培養目標,理順在競技體育方面人才培養的方向,在文化教育方面人才培養的標準;理順在競技體育人才訓練、比賽方面與各自地方體育局、國家體育總局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教育方面與所屬院校等教育部門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運動員文化教育體系的良性運轉,并在運行過程中堅持責、權、利對等原則,各有關單位責任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以防相互推諉。
3.2弱化金牌效應,強化綜合素質考核機制
各體育院校附屬競技體校的上級主管部門,應積極落實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采取必要措施,在金牌問題上,要弱化金牌效應。長期以來,競技體育唯“金牌”論一直左右著他們的執政思維,由此,運動員文化教育也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地位。現在,我們要打破競技體育唯“金牌”論,強調對各附屬競技體校考核中,加大運動員文化教育方面的考核比重,由過去20%提高到現在的40%。與此同時,強化綜合素質考核。這就要求各附屬競技體校不僅要積極探索運動員文化教育新模式,注重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將學訓結合起來,更要增強以人為本的責任觀,把運動員的文化教育與競技體校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徹底打破現有運動員文化教育培養模式。
3.3關注運動員終身發展,構建文化學習的激勵機制
運動員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僅有利于運動員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而且也有利于運動隊教練員、領隊和管理人員對訓練、比賽以及教育等的交流與提高。更為重要的是,訓練、競賽對于一個運動員來說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他們都會面臨退役、就業、工作等人生諸多環節的挑戰。如果現在忽視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或許可以得到暫時的成績。但更多的是輝煌背后的凄慘將伴隨著運動員的一生,這不但是對運動員個人不負責任,更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因此,無論是競技體校的領導、教練還是運動員本人都應打破個人利益至上觀,構建積極向上的文化學習激勵機制,扭轉對文化教育重視不夠的思想認識,這是運動員文化教育中最基本的、最能夠體現效果的工作。
關鍵詞: 國際化 大學生 優秀傳統文化
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近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視的使命。
一、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
在當今世界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領域,也越來越突出地體現在思想文化領域。西方國家借著國際化的趨勢和互聯網的發展,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滲透西方價值觀和西方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我國的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
1.西方文化的滲透弱化了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西方國家借助經濟的強勢和國際化之勢,向全球推廣自己的文化產品以及蘊涵豐富文化信息的物質產品,從而推動自己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全球擴張。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面對西方國家利用經濟貿易和商品消費中的文化滲透,部分大學生缺乏鑒別能力。許多大學生過度青睞西方文化,津津樂道國外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哈日""哈韓"成為一種時尚,對于自己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卻相對冷漠。有些大學生對西方的節日、星座如數家珍,而對中國傳統節日、風俗卻知之甚少;有些大學生迷戀網游、街舞,對國粹藝術卻毫無興趣;有些大學生喜歡追看美劇、韓劇,卻與國產影視保持距離。
2.教育國際化沖擊了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隨著國際化趨勢的發展,國家之間、高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更加頻繁,國際間教育要素的流動性加快,各國教育相互影響,取長補短,成為了新的教育發展趨勢。一方面,教育國際化帶來了更加新穎、更為開放的教育理念,為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了條件,為各國經濟、文化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另一方面,教育國際化導致各國教育在內容、方法的采用上,不僅要考慮本民族的要求,還要考慮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趨勢,這就使得國際化的教育與本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之間產生了一定矛盾。而且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教育模式,這會弱化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教育,降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
3.網絡新媒體的發展減弱了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個人終端設備的普及化,人類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各國文化不斷交流、交融,乃至走向融合。一方面,網絡更加便捷、及時,可以隨時將信息推送到接入網絡的設備終端,使學習溝通和文化交流更有效率。然而在當前網絡世界中,西方文化仍然占據傳播高地,網絡領域的意識形態滲透與反滲透的斗爭仍然十分復雜。部分大學生容易受到網絡風靡的西化的影響,傳統文化認同危機的現象不容忽視。另一方面,網絡媒體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很多網媒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社會責任的承擔,常常傳播一些標新立異、不明真假的信息,致使大學生盲目追求"快餐文化",將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價值觀放在首位,從而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內涵精神的理解產生偏差。
二、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路徑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高校要積極應對挑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實踐全過程,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1.構建文化課程體系,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在幫助大學生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其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類課程。高??梢栽O置有關中華傳統文化概論的必修課,為學習傳統文化提供課程平臺,普及傳統文化教育。與此同時,要結合各學科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傳統文化的選修課,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其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如高校教師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時,可以把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的價值取向引入,也可以結合韓非子的法治觀念談公民的法治意識培養。其三,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教學資源的優化。高校教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給學生。例如,通過案例化的教學,闡釋文化典故,使青年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現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文化,激發學生繼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自覺性。
2.開展文化實踐活動,提升傳統文化認同。
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必須盡可能地整合學校教育資源,積極構建大學生傳統文化實踐平臺,努力實現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知"到"行"的轉化。其一,大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如組織經典詩詞誦讀、舉辦民族文化節、召開感恩誠信主題班會等。在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中,注重挖掘傳統文化節日的重要教育意義,如端午節可以弘揚屈原的愛國情懷,重陽節可以宣揚孝文化等。其二,積極支持文化類社團發展,發揮學生自我教育作用。鼓勵學生組建文化類社團,如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漢未央協會、戲曲協會等,激勵學生社團舉辦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如傳統曲藝表演、傳統服飾展示、國畫書法比賽等,使大學生們積極主動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其三,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展開傳統文化調研。組織大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和古村落等具有傳統文化氣息的場所,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調研,如尋訪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等,以研究來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驗、豐富其價值思考。
3.搭建文化交流平臺,推動傳統文化傳播。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各國大學生線上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取得實效、擴大影響,必須打造傳統文化網絡陣地。其一,提升高校教師的網絡素養,提升網上文化教育水平。高校教師要樹立"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方式,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新媒體的特點,熟練運用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內的信息化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快捷、方便的特點,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線上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教育和引導學生使用新媒體學習傳統文化,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合力,增強教育效果。其二,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網站,實現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互聯網的融合。高校應著力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網站、微信和微博等,及時上傳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校園傳統文化活動、展示優秀傳統文化視頻、開展網上文化學習討論等,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其三,發揮教育與自我教育功能,激勵學生進行文化創新。鼓勵學生將尋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活動和校園內外的傳統文化表演制作成視頻或微電影,自發上傳至網絡平臺,促進網絡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提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效性、吸引力和影響力,促進學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發揚者。
參考文獻:
[1]《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楊學義 陳洪兵.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3).
[3] 李國娟.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邏輯[J]. 思想理論教育,2015(4).
[4]岳宗德.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作者簡介:
一、跨文化知識經濟交際與交際教學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跨文化經濟交往、跨文化技術交流、跨文化信息溝通等都將給商務英語教學人才的培養帶來機遇和挑戰。從經濟學視角來看,知識經濟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形態,直接依賴于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使用??缥幕R經濟交際首要依托的是高新技術,知識經濟時代是建立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從文化視角的層面來理解,既然開放的中國正在越來越大的廣度和深度上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國,而且世界上各民族的互依性、共生性空前加強,那么,我們就務必理性對待并汲取世界上最具人類普遍性和時代性、或是最能為我們所用的文化;從外語教學與研究的層面來看,21世紀將是一個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是一個由工業社會進一步向信息化社會轉變的時代。
跨文化的交際研究,主要探討不同文化背景成員之間交流時的場景,而這樣的交際場景在當今世界性的經濟活動中出現頻率很高,遍及社會各個領域,涉及各種交際類型,滲透到各種經濟活動,涵蓋了各個生活層面,使跨文化交際成為知識交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這樣,知識經濟交際與跨文化交流相互交叉和融合便形成了跨文化知識經濟交際。
二、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基本原則??缥幕瘍热輵灤┥虅沼⒄Z教學的始終,落實到各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中。教學過程中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應在語言教學的框架之內進行,為語言教學服務。同時,語言教學也應以跨文化交際教學為主導。這樣,英語教學就能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與交際技能。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同步傳授,使二者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科教學體系。文化教學不僅要側重介紹目的語的文化的差異 ,而且要突出目的語主流文化的特點。
(二)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是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教學應符合的重要原則。文化背景知識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漸漸產生并代代相傳的實踐知識與理念。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是非常廣泛的。從外語教學的特點出發,跨文化交際教學有一個階段性或層次性的問題,我們可把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劃分為文化知識層次的教學與文化理解層次的教學。文化知識層培養的是具有觀光游客型生存技能( tourist survival skills) 的語言學習者,而文化理解層培養的是具有參與者型跨文化交際能力 (participant—type intercultural shills) 的語言學習者。因此掌握文化知識是學習的開始,掌握交際文化是學習文化的目的。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應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文化意識為橋梁,文化理解為目的,進行階段性、循序漸進的教學。
(三)交際性原則
交際性是商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教學主要原則。交際性原則在商務英語的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下四點:一是語境化(contextualization),這是商務英語教學的基本前提;二是交際化,整個商務教學過程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下使用真實的語言進行交際活動,即語言課堂教學應該排斥機械操練,應創造較自然的言語交際環境,按情景題材組織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的交際場景中進行操練、大量使用信息轉換、情景模擬、案例、游戲、角色表演等活動形式;三是學生中心化,在交際化的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和組織各種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提供交際情景與場合,幫助學生創造性地、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意愿;四是氛圍愉快化,在課堂教學中應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言語錯誤采取寬容與容忍的態度,不要頻繁地糾正學生錯誤,打斷學生連貫的語言表達,應在交際任務完成
后指出學生錯誤。 三、跨文化知識經濟交際與商務英語教學
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外貿經濟活動,而知識經濟的最終落腳點也是一種經濟活動,任何離開文化看經濟的人無法對經濟作出合理的解釋。知識經濟活動與語言文化交際都是人類共有的社會性的重要活動[3]。很多高校的商務英語教學已經開始關注跨文化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但基本上是從語言體系本身出發的,也就是以語言體系教學為主,結合有關語言現象來學習語言所涉及到的文化環境,即從語言視角研究轉向文化視角。這是一種從語言體系到文化環境的商務英語教學,應該在充分考慮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探索一條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商務英語教學途徑,由文化視角轉向語言視角的商務英語教學新途徑,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
四、實現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途徑
要想讓商務英語專業的而學生畢業后順利從事經濟交際活動,在商務英語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過程中融入跨文化內容就很有必要了??缯Z言、跨文化現象涉及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對交際的影響,如中國人使用英語就存在跨語言、跨文化的語用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使用某種語言進行交際,總回避不了語用差異,而語用差異往往是文化差異造成的,這種差異會對交際造成影響,出現信息誤導、信息錯誤和信息障礙,造成經濟交際的失敗[4]。那么,如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際方法和手段,避免發生經濟交際失誤呢?下面從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方法與手段、師資隊伍等影響學生跨文化知識經濟交際能力的諸要素談談教學改革措施。
(一)商務英語專業應設置直接了解本國主要外貿國家的文化差異的課程如英美文化教程、歐洲文化教程等。據調查,廣東省的40多所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商務英語專業只有25%的專業開設了英美文化課程,沒有學校開設歐洲文化教程。
(二)教學內容要能夠反映跨文化知識經濟交際及快速變化中的時代。教材既要從知識的傳授出發,也要有助于學生鑒賞批評能力、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材內容要具備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適應知識經濟交際的需要,遵循外語教學的規律,使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在教材和隨后的教學中得以體現。
(三)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實踐教學,參加跨文化經濟交際活動,增加實際專業知識認知的可能性。對于位于珠三角地區的廣東省的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每年通過春季和秋季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至少可獲得兩次機會與國際參展商交流,盡可能多第了解各國代表在經濟交際活動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珠三角地區外企無數,學院也可以與企業合作,在國際商務交際活動中給予學生實習的機會,提前了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為今后就業時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打好基礎。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要注意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設備、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技術手段來實現課堂教學,展示和分析跨文化知識經濟交際的實際情景,從生活的文化模式出發描寫各種跨文化經濟交際行為的合適條件,為培養真正能使知識經濟交往和跨文化交往兩者良性互動的21世紀復合型人才而開拓出大學英語教學的新天地。
(五)師資力量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跨文化知識經濟交際的因素。如果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對跨文化知識一無所知,我們可以想象,所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是優秀的跨文化交際者。商務英語教師跨文化知識的缺失是目前商務英語專業面臨的重要問題,要想實現高效跨文化交際教學,必須盡快解決師資的問題。教師可通過自學與培訓培養自己的跨文化知識與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嫻.知識經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4,(2):92-93.
[2]錢敏汝.跨文化經濟交際及其對外語教學的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4):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