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9 23:13:57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與發展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普京經濟思想的基本特色
普京在出任代總統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闡明了他對俄經濟現狀的看法和對未來發展的基本構想。此后,他以該文的思想為基礎,不斷對俄經濟發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系統經濟思想。概括來看,普京的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趕超”特色,具體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國際經濟發展狀況為參照,強調速度的至關重要性。普京充分認識到,俄經濟已“落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趨勢;為縮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發達”國家行列,俄必須以高速甚至超高速發展經濟;因此在俄改革和發展戰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問題。按他的估計,俄經濟在6-7%的增長速度下,還需要5年才能使生產規?;謴偷?990年的水平,而要達到今日英國、法國的水平,未來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要趕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來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илет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問題上升到“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問題”,是檢驗俄政府經濟工作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注:Тамже.)在2002年《國情咨文》中,他就對政府預測今后幾年俄經濟增長僅為3.5%至4.6%提出嚴厲批評,認為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長速度”的表現,“低估了俄羅斯的能力”,并進而指出,為了使俄羅斯人過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國際社會“舉足輕重和名副其實的成員資格”,以及作為“強有力的競爭者”,俄“經濟應當更快速地發展”,否則“永遠都贏不了”,“在世界經濟中的能力將大大縮水”。(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19,04,2002.c.1.)
其次,充分發揮能源和軍工兩大優勢,壯大新型產業。能源和軍工是俄國民經濟兩大支柱,也是政府預算和國家外匯的主要來源。2001年,能源和軍工分別創匯500億和44億美元。近年來俄一些人主張減少資源出口,避免成為發達國家“資源附屬國”;減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將來對俄自身安全構成威脅。但普京力主繼續“發揮兩大優勢”,找到符合俄“資源、當前市場分布和聯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潛力為己所用”。(注:Там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用軍售保住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市場,以增強俄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障財政預算,換回發展知識和信息等新型產業所需的投資,力爭使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場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國家調控體系。針對上世紀90年代俄經濟自由派忽視甚至回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普京強調,俄不僅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權力體系,而且還要建立對經濟“完整的國家調控體系”,但這“并不是說要重新實行命令式的計劃和管理體系”,也不是僅限于“制定游戲規則并監督規則執行”,而是要比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調控“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要讓國家政權體系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力量的有效“協調員”,使它們的利益保持平衡。當然,普京也并非輕視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來,沒有發育成熟的各類市場,俄經濟就永遠不可能邁入先進國家行列。(注:ПутинВ.В.“Послание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步伐,以促進俄經濟改革和結構改造,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普京認為,俄是否融入世界經濟空間的問題“已經沒有選擇余地”,俄已經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俄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國際經濟形勢帶來的好處”。在他看來,過去十年改革使俄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明顯加深,但由于經濟體制長期與國際未接軌,以及過去俄政治經濟的混亂局面,俄經濟對外資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沒有“市場經濟國家”的名份,從而飽受西方貿易歧視卻難以有效反擊。(注:Тамже.)為徹底改變被動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勢加大對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歐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認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并承諾盡快取消對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談判,盡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業不太贊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強與企業溝通的同時,要求政府爭取在2003年底前領到“入門券”,以其推動俄經濟盡快按國際規范運作,在競爭中提高素質。
二、俄中長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系統的經濟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實無疑成為一大關鍵。鑒于20世紀90年代俄經濟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為期15-20年或更長期限的遠景發展戰略”(注:ПутинВ.В.“Россиянапорогенового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c.1.30,12,1999.)這一判斷,在普京的積極倡議和大力推動下,俄羅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現政府經濟發展和貿易部部長格列夫主持的戰略研究中心,聘請國內各派著名經濟學家和議會及政府有關部門專家,負責著手制定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2000年4月該中心制訂出《俄聯邦2010年前社會經濟發展綱要》草案,后經政府反復討論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為政府施政綱領的《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注:“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俄羅斯報》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簡稱《基本方針》)和《2000-2001年政府優先任務》。前者是對俄未來十年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后者則是對最近一兩年具體執行措施的安排?!痘痉结槨窂暮暧^經濟指標、經濟結構改革和社會政策等三方面,對俄政府希望在未來十年應達到的戰略目標和任務進行了總體設計,并定出了階段性目標,成為政府各部門制定政策和規劃的重要依據。
《基本方針》提出,今后十年內俄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至少為5%,加上盧布在十年內可能會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大約增長1.5倍,即由2000年的約2050億美元增至4570億美元。年通脹率將由2000年的約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過10%。年外貿出口額由2000年預計的846億美元,達到2004年的887億美元和2010年的1042億美元;同期的進口額則要分別達到459億美元、707億美元和953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由2000年底的約191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億美元,2010年達524億美元。十年內居民個人消費將增長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將減少1/3,占人口40%的貧困階層的收入將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窮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羅斯政府社會經濟政策遠景基本方針”,《俄羅斯報》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針》對社會經濟領域改革的總體構想是:第一階段(2001-2003年)將把經濟調整、保障所有權和平等競爭作為改革重點,第二階段(2004-2010年)將進行大規模的經濟結構改革。主要內容包括:在經濟領域,必須創造良好的投資和經營環境,保證高水平的經濟自由,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其中關鍵因素是保障所有權和公平的競爭條件;在經營、勞動力和資本流動中清除行政障礙,關閉虧損銀行,降低稅收,實施負責任的預算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社會領域,改革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有效保護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會幫助;確保每個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會福利,提高各種福利和服務的質量;努力使公民能獲得更好的社會消費水平,包括舒適的住宅、優質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以及在中老年時期享有應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領域,確實貫徹明確劃分國家各級權力機關的職能與責任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實行地方自治,逐步將國家部分職能轉交給地方自治機關;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機關對所通過的決策應負的責任;改革司法體系及國家其它護法機關;恢復俄聯邦執行權力機關體系的可控性和運轉效率。
為保證中長期計劃落實,以該文件為指導,由政府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協調各有關部門,在短時間內制訂了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部門或行業的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如:“俄羅斯森林工業發展綱要”(2000年5月提出)、“俄羅斯2020年前燃料開采指標”(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動力發展戰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聯邦電子商務發展目標規劃”(2000年6月)、“俄羅斯七年鐵路改革計劃”(2000年10月)、“俄羅斯能源長期發展戰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羅斯與外國到2010年前的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國家構想”(2001年6月),“俄羅斯國防綜合體2010年前和長遠發展規劃”(2001年11月),“俄羅斯聯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構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長期計劃正是通過這些部門或行業規劃,被落實到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基本方針》兩年來的實施情況看,文件中所規定的指標絕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實或超額完成。如根據俄國家統計委員會資料,2001年俄GDP達到9.04萬億盧布,按當年官方平均匯率1美元兌30.14盧布計算,約為2700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570億美元,其中出口達1032億美元,不僅超過了文件規定2004年887億美元的目標,而且距該文件所定2010年1047億美元的指標已相差不遠。(注:“Основные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покаэателипоро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за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匯儲備達到380億美元,與計劃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這說明俄政府的中長期計劃不僅是務實和穩健的,而且從某些方面看,還有些“保守”。
三、俄羅斯經濟前景評估
俄經濟正處在1998年危機后的持續增長期,雖然期間有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達6.6%,累積增長達20%。2001年9月以來,受國際石油和原料價格下降影響,俄經濟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長3.8%。沒有跡象表明俄經濟會在今明兩年內再度陷入一場危機中,或再次跌入負增長。目前的增長率顯然不能達到俄總統的要求,且受多種因素制約,俄未來幾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可能難以達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長期計劃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長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體似可作出如下判斷:
(1)2002年將是增幅“下降年”。從俄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長,以及由此轉換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購買力趨旺是近三年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盧布貶值和進口減少、國內生產形勢趨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長因素的潛力正在耗盡,加之隨著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壟斷部門開始自主定價,原來按國家計劃,低價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體制已被打破,生產企業只能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能源和原料,企業生產成本因此提高,嚴重影響到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影響經濟增長。今年以來俄國內能源價格平均上漲15%,按有關專家測算,要使能源價格真正實現市場化,未來還應再漲15-20%。歐佩克等國際能源組織和能源生產國對俄能源壓價出口大為不滿,多次以反傾銷調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須將能源的國內價格和出口價格基本統一,使之最終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這將對俄能源和其它生產企業造成更大壓力。此外,俄企業還普遍面臨設備老化,人才緊缺、產品創新能力下降、投資不足等直接影響經濟增長和競爭力的問題,這些因素合力“發作”,構成2002年經濟增速低迷的態勢。今年上半年俄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3.8%,略高于政府計劃的3.4-3.6%。工業僅增3.2%,農業增4%,固定資產僅增1.8%,外貿還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ситуациявРоссии.strana.ru.23,09,2002.)經普京批評后,俄政府對今年的增長計劃調整為3.9%,這雖與普京的要求和中長期規劃確定的目標相差甚遠,但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格列夫認為,這已是經濟發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問題年”。目前俄國內經常提及有關“2003年問題”,主要是指2002年俄經濟的多數負面影響不會立即克服,其慣性還會持續,并將繼續制約俄經濟增長,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為“困難年”。具體原因包括:首先,勞動生產率依然不高,難以保障其與勞動工資和消費增長相適應,因而影響經濟穩定增長。正如俄總理在國家杜馬作國家社會經濟形勢報告時所承認,俄經濟現在的問題是“勞動生產率依然很低,進口商品越來越多,工資增長了,但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М.М.“Доклало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義上整個工業領域的平均勞動生產率高于工資增長率,而實際上工資增長率高于勞動生產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實際為8%比5%。為實現社會穩定,俄總統和政府決定實施積極的社會政策,規定從2003年起,包括軍人津貼、退休人員和學生的生活補貼以及給貧困家庭的補助都要逐漸指數化,這無疑會增加居民實際收入,它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未必有直接幫助,但肯定會增加二者之間的差距,從而導致通脹壓力加大。其次,經濟部門之間的投資不平衡問題難以解決。出口部門特別是能源領域吸納投資占俄全部投資的2/3,而其它生產部門的投資不增反降。以近兩年為例,在工業總投資中,對石油開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氣和電力分別占13%、11%和10%,而機器制造和輕工業僅占7%和0.5%。這種投資結構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吸納投資多,一旦出口因國際市場變化受阻,經濟增長率就會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國家欲扶持的領域很難吸引到投資,因而發展緩慢。其三,技術創新滯后影響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由于整個90年代技術創新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因此,雖然近年來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總量和占GDP的比例遠低于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且技術創新投資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購買設備,用于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資金不到20%。新技術產品在整個工業產品中的比重2001年僅占3.1%,出口產品中新技術產品比例不到1/5,這說明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俄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仍將處于弱勢。其四,正值還債高峰期。債務償還一直是俄政府面臨的難題之一,也嚴重影響著俄經濟發展。據俄財政部長庫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債總額為1283億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標是在還清今年的約140億美元后,到年底將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國際認可“安全線”內。據俄政府資料,2003年俄預算總額為770億美元,而已被列入預算的外債償還額高達173億美元,約占1/5。(注:УлъяновΗ.“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經濟繼續低迷影響。去年以來,受美國經濟下降拖累,西方經濟普遍出現不景氣,整個世界經濟呈現低速增長態勢,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應減少,導致國際市場此類產品價格下降。俄經濟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產品中石油又占1/3,其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和敏感度顯而易見。據俄有關專家測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每下降1美元,俄經濟增長率就相應下降0.4-0.6個百分點,年出口收入減少20-21億美元,財政稅收減少8-9億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玻哀掸猝唰堙讧岌唰悃洄堙猝讧侑讧悃擐唰鸳唰猝唰悃洄选保缨唰岌猝唰悃恣悃洄学洄讧悃洄讧堙?,6/2002г.с.16.)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從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經濟增長率也相應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也相應減少。有跡象表明世界經濟的這種低增長可能還要維持1-2年,中國有關專家預測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結束,(注:中國社科院《重論動態》課題組:“關于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七種觀點”,《新華經濟》2002年8月27日,第3頁。)這就意味著俄經濟也將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預計2003年也只能維持3-4%的增長率。俄副總理兼財長庫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對俄經濟又是一個轉折點,渡過這一年,人們就將增加對俄的信心和投資。(注:Кудрин?。哀ェ唰堙荮学乍唰岌猝讧唰猝讧洄支洄学绉悃唰瑙讧学荮瞌擐啵侑堙唰擐唰蕨讧椐支悃堙唰郄岌唰荮讧洄讧堙讧讧岌学猝学蕨支洄猝唰缨妲支乍支猝学荮瞌擐恣绉洄支猝猝讧洄唰猝讧学荮歆擐恣绉咬皈乍丕支洄唰印?,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為“好轉年”。俄政府認為,在渡過2003年的“轉折”后,俄經濟增長應逐步加速,向著良性、規范、持續增長的目標挺進。近年來為整治俄經濟環境,當局參照國際經濟體制和發展趨勢,已經和正在加快出臺一系列法律、條例和規定,經濟交流和投資環境將更加寬松。政府近日還向國家杜馬提交了《2005年前社會經濟發展綱要》,其中對下一階段經濟改革、通脹控制等提出了相應政策和目標。綱要提出,國家將通過落實一系列高效機制和補貼部分貸款利息,優先對社會發展、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國防工業等方面進行投資,將對高技術和生態技術的發展給予支持,將努力確保在資源出口領域內的“重要國際地位”(注:СергеевМ.“Бюджет-2003”.strana.ru20/08/2002)。政府還計劃在2004年實現“無盈余”預算,以加大對社會和經濟的財政投入,同時,要求將通脹率由2002年預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計劃實施50項促進俄各地區發展的聯邦計劃,其中包括《遠東和后貝加爾2010年前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實現通過加速地區發展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目的。
如果俄爭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這對俄擴大對外經貿合作將起到促進作用。歐美承認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后,也會相應取消部分過去針對俄的歧視政策。世界經濟也許能在此期間走出增長“低迷”期,對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長,這對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經濟將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間每桶俄石油的國際市場價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經濟發展與貿易部長格列夫的預測,2004年經濟增速就能達到5.4%,2005年則可達到5.6%。(注:“Нуженлиростбез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и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長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羅斯擁有未來成為經濟強國的基本條件,如豐富的資源特別是能源和較大的出口生產規模,強大的軍工和機器制造業基礎,良好的人才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及日漸穩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將引入“當代世界最科學的管理機制、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對俄經濟予以盡可能徹底的改造,使它的潛力得到充分開發和釋放,從而實現躋身世界經濟前列的中長期戰略目標。
對俄中長期經濟發展前景,俄政府持謹慎樂觀態度,所訂規劃也充分考慮到俄經濟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機遇,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穩定性等。俄經濟界對中長期發展前景的評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贊同政府謹慎樂觀的態度。對普京決策有重要影響的俄智囊機構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的專題報告認為,“俄擁有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切可能條件”,只要實施“全面深入的經濟結構改革”,“廣泛制定和采用穩定、公開、透明和符合國際規范的‘游戲規則’”,未來10-20年內,經濟“可以”并且“應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發展”。(注:“Стратегиядля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дня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學院經濟所的專家們對2001-2015年的俄經濟也做了較樂觀的分析,他們把這15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1-2008年,GDP增長率應為6-8%,投資增長8-12%,居民實際收入增長5-7%。他們甚至預測,由于投資不足、設備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經濟有可能出現低速增長。第二階段為2009-2015年,GDP增長率為3-5%,這一階段雖然長幅有所下降,但經濟質量效益提高,最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到2015年俄將完成經濟結構轉換,信息工業以及其它節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生產將在俄整個工業中占據主導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俄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的專家看法與上述預測有所不同,認為2010年前,俄經濟將一直面臨如何在促進增長與加快結構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問題。為保障經濟增長,政府將繼續執行鼓勵能源和軍工生產及出口的政策,但能源生產成本將逐年增加。如每桶俄原油的成本價有可能從2001年的13.6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5.9美元和2010年的19.5美元,而石油產量卻不會大幅增加,相反可能減少。按俄聯邦“能源效益經濟”計劃預計,俄石油產量將從2001年的3.48億噸增加到2005年的3.60億噸和2010年的3.60-3.70億噸;而能源部“2020年前能源戰略”預計,將從2001年的3.48億噸減少到2005年的3.08-3.27億噸和2010年的3.05-3.35億噸。(注:“Уроки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роста(1999-2001гг.)”.Вопросы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19-27.)能源部認為,如果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不能維持在23美元以上,2010年前俄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只能維持2-3%。
低碳經濟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低碳經濟是一種符合國際發展需要的經濟模式,但是在中國利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國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發展制約因素,下面我簡單對其分析探討。
第一,發展階段,中國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過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長、消費結構變化以及城市發展建設水平等處于一個快速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我國的能源需求量也是處于不斷的增長過程中,那么我國的能源氣體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已經成為了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第二,發展模式,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堅持一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能源和資源的依賴性較高,那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單位能源和主要產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盡管我國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經濟發展模式特點,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較大,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成為了制約我國向著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第三,資源稟賦,在我國能源探明儲量的發展過程中,煤炭資源占據了大約94%,天然氣占據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這種不合理的資源分布結構決定著我國必須以煤炭資源為主要的能源來進行開采和發展,那么在我國長期的貿易往來發展過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漸發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幾年的發展不斷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開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是天然氣的兩倍以上,因此這樣的資源分布結構使得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高,嚴重影響了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種影響因素外,還有另外兩種就是貿易結構和鎖定效應,這些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改善和轉型都產生了較大的阻礙作用,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
二、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發展策略探討
在我國逐漸向著低碳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正確的認識到這種發展經濟模式,下面我簡單對其提出的相應的發展策略進行分析。
第一,以國家利益為先,正確的評估和認識我國溫室氣體減排的責任。在國際談判過程中,中國需要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在國際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必須承擔的任務,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逐漸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要正確的認識到我國經濟的發展限制因素,需要對貿易和投資引發的轉移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要正確的認識到我國的能源分布特點和發展特點,在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其資源的利用效率,承擔其必要的經濟社會責任,在進行低碳經濟的合作發展過程中,能夠堅持做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管理,做好技術把關,正確的進行減排成本的核算,保證這一系列的工作順利開展,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的良好運用和實施。
第二,以我國戰略發展的角度認識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去認識發展和減排之間的關系,實現一個經濟和低碳減排之間的正確認識,能夠堅持有關的國際條款的基礎上,及早的開展各項經濟活動,提前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能夠減少經濟損失,以我國國情為基礎出發,從而避免經濟建設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在生命周期的資金和技術鎖定效應,進一步通過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提高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轉型,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良好運行。
求學網為您提供“中國經濟論文農村改革與發展”解決您在寫中國經濟論文中的難題
中國經濟論文農村改革與發展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農村改革與發展”,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誤區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較“老”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確立競爭優勢,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以說是個老牌專業,其前身叫“國際貿易”,1998年國家教育部調整新的專業目錄,將國際貿易專業更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世紀末,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入世預期帶來的外貿人才需求增加,該專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充。許多高校在這個時期紛紛增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招生人數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計,目前該專業每年培養畢業生人數超過3萬名。
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我們長期調查發現兩個現象:一是很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并未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工作;二是盡管就業難,可是那些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仍能較順利地找到工作。這些現象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養的整體素質仍需提高。從學科大類劃分,國際經濟與貿易屬于經濟學,其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重點突出經濟學,而管理與法律比較薄弱或不被重視。專業口徑過窄,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學生個性不能被充分張揚,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擴招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無法及時跟進,也容易造成培養質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適應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制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壓力迫使許多招生單位重新審視自身實力,努力發揮特長,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從而能夠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
二、對專業特色建設的理解及誤區
什么是辦學特色?目前我們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當中找到解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特色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應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得到公認?!痹摲桨笇⑻厣袨樵u估一級指標來考察。特色可體現在不同方面:如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方面。從這個解釋來看,“特色”應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是長期積淀出來的穩定的東西;二是要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會認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滿足上述條件的教學要素,都應屬于特色范疇。專業特色是學校特色的一部分,與特色的性質一樣,專業特色也是多維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就應被視為專業特色。
根據各自優勢確定專業發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確的,特色是可能總結提煉,并能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強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資源促成特色鮮明化和更有社會影響力。但是,在認識和具體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專業差異有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對專業特色的含義理解不清,指導思想不明確現象比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認識誤區需要引起關注:一是把特色定位與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專業特色等于人才培養特色。三是簡單模仿名校。四是過分追求差異。五是對特色的穩定性與靈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傳、輕建設。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建設的思路
專業特色建設中的規律和原則卻不可違背。實踐才剛開始,許多規律在等著我們揭示。下面是我們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首先要明確特色定位。我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創辦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依托學校理工特色,已有較獨特的優勢。我們歷經三年的調研,在學校發展規劃和特色建設的框架下,結合相關專業優勢,把原來初具雛形的傳統加以優化,定位了專業特色。圍繞定位,我們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在科研方向和團隊支持上、人才引進上、資金分配上都進行了優化配置。在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軟件方面,我們采取了如下新舉措:
第一,教學理念上體現尊重規律,尊重個性。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尊重每位學生個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學計劃上擴大選修課范圍和比重,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優良條件。設選修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可按興趣和職業規劃進行自助式學習。課程可不拘專業范圍,允許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外專業課??膳c校外培訓機構合作,把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課程引入教學。
第三,創新教學管理制度,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比如實習,如果制度上必須要求像課程一樣集中在一段時間,實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再如,畢業論文一般都安排在畢業的最后學期,學生因為找工作就會影響論文。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改集中時為分散時間,這樣的制度創新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空間,非常值得嘗試。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和雙休日的實行,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節假日外出旅游,特別是近年出現的鄉村旅游讓許多人度過了輕松而有趣的周末。鄉村旅游的出現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帶動了農村旅游經濟的發展。不過也出現了諸多不如人意的問題,如衛生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整體規劃、產品形式單一雷同等。要想發展農村旅游經濟就必須采取措施,解決鄉村旅游出現的問題。如制定科學的高水平的區域發展旅游規劃,實施“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多渠道籌集旅游發展資金,加強宣傳等。
現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眾性。所謂的普及性和大眾性,實際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和閑暇時間來開展旅游活動,旅游業也采取各種措施吸引盡可能多的人消費自己的產品,使企業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大眾旅游興起以來,經常性的休閑度假已漸漸取代一年一次或幾年一次的觀光型旅游而成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歐發達國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國已占到全國人口的55%,瑞典更高達75%,休閑度假已成為發達國家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我國現階段,雖然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數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節余卻不足以很風光地遠行逍遙。而社會時尚的召喚、追求生活質量的意識,促使現今中國平民十分渴望休閑度假。但是,國內旅游業卻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視他們的需求。在我國,因為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旅游者占總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對大多數人來說,旅游還是奢侈品,只有少數市民節衣縮食一年或幾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這種“打牙祭”式的消費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市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渴望和高漲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對國內游客的旅游熱點,因季節性強、旅游交通擁擠、旺季人滿為患和價格上漲、質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卻步或掃興而歸。旅游熱點的門中門、票套票和部分旅游業的不規范操作行為,也使某些旅游企業聲名狼藉,為人詬病。一邊是豪華賓館的冷若閑置、國家財力的耗費,一邊是廣大工薪階層因阮囊羞澀而無力消費、望洋興嘆;一邊是旅游熱點的季節性人口過密,一邊是大眾化旅游產品的缺少。高漲的旅游需求與旅游產品不如人意之間的尖銳矛盾,使國內旅游市場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空白和廣闊的真空地帶。在普遍的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休閑度假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幾個人自發去郊游,在農家短暫歇腳休息卻產生了國內旅游業一個影響深遠的新生事物——“鄉村旅游”,即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俗為資源,融觀察、考察、學習、娛樂、購物、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活動。
一、鄉村旅游的興起無疑帶動了農村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
1.吸納農村多余勞動力,增加農村收入。鄉村旅游以“離土不離鄉”的形式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門路。廣東河源市的蘇家圍景區,自2000年開展鄉村旅游以來,當地農民的人均年收入從當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鄉村旅游,使祖祖輩輩靠老天吃飯的農民,也享受了經濟社會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進農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在城鄉之間架起了文化傳播的橋梁,城市居民在鄉村旅游活動中感受到了農村生活的風貌,同時傳播了城市文明。農民群眾在旅游服務實踐中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活動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主要要素,這使得以農業為主的農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和補充,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鄉村旅游出現的諸多問題抑制了農村旅游經濟的發展。
1.各區域“各自為政”,難成規模效益。鄉村旅游一般以戶為單位,沒有統一規劃,盲目開發資源,不做切實可行的旅游發展規劃,導致農村旅游業不能健康持續發展。
2.缺乏宣傳,沒有品牌效應。一些鄉村旅游經營者市場促銷意識不強,缺乏主動宣傳和參加集體促銷的積極性。
3.鄉村旅游開發資金嚴重不足。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強大的資本做后盾,農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更需要大量資金做支撐。農村一直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其經濟實力還很薄弱,由于鄉政府不可能對其旅游發展做大規模投入,加之農民收入有限,因而資金短缺就成為制約農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4.基礎設施建設仍需不斷加強。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一些鄉村旅游點在交通、食宿、衛生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制約著進一步發展。
5.鄉村旅游總體水平不高,資源開發力度小、層次低,特色不夠明顯,內涵不夠豐富,缺乏上規模、上檔次的名牌拳頭產品。尤其是在鄉村文化方面的發掘和運用不夠。一些鄉村旅游點在開發建設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趨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農家本色。
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推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1.制定科學的高水平的區域發展旅游規劃。資源要轉化為現實的產品必須實施科學的規劃。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大好形勢下,鄉村旅游必須適應形勢,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個科學的、高層次的、高水平的旅游發展規劃。在區域旅游發展中突出重點,形成特色,這樣才能保障鄉村旅游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2.加強宣傳,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積極向相關媒體提供新聞線索,想辦法通過電視臺、日報、周刊、廣播電臺、旅游網等媒體的報道(轉載),把一塊荒廢的沙灘從零開始搖身一變成了可以讓農民增加收入的“寶地”,逐步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錢、做較大的宣傳”。
3.多渠道籌集旅游發展資金。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開發資金,因此如何籌集資金發展農村旅游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難題。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在融資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資。一是充分利用國家發展農村經濟的大好時機,抓住政策大力發展農村旅游經濟。二是利用各種優惠條件,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各種投資,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和利用民間資本等多種形式的投資。
經濟法的完善和發展是對憲法的豐富與補充。我國法律的總體結構和層次關系決定了經濟法的完善與發展也會助推憲法的發展。經濟法是憲法制定過程中經濟方面的延伸與體現,其本質就是要細化憲法對于經濟的約束作用。筆者認為,經濟法對憲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了我國的經濟體制、所有制、分配方式等,這些內容在經濟法中被進一步完善和充實。經濟法中涉及經濟體制的相關條文不斷完善的過程正是對憲法發展不斷助推的過程。二是經濟法的完善助推了憲法中有關經濟法條文的修改。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加速,經濟法正是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不斷完善與發展起來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壟斷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政府宏觀調控手段與市場調節的不斷適應,都促使經濟法不斷完善,最終助推了我國憲法中涉及經濟部分的修改,這正是經濟法對憲法助推作用的具體體現。三是經濟法“良性違憲”推動憲法完善。“試點立法模式”為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改革開放之初,市場經濟仍處于摸索階段,經濟法作為完善的重點對象,許多新的法律規定被“先行先試”,甚至出現了“良性違憲”的情況。這種“違憲”的情況在經濟發展中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夠很好地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旦這些“良性違憲”的經濟法規定的正確性被證明,憲法便會因此做出調整和修改??紤]經濟法與憲法的相互協調作用,要從兩者的相互影響入手,其根本是憲法與經濟法的“經濟性”。隨著憲法中經濟規范的不斷完善,憲法越來越表現出其“經濟性”,這種經濟性正是對經濟法發展與完善的最好指向;經濟法作為憲法“經濟性”的延伸與具體體現,在一定程序上甚至可以影響到憲法的修改。
二、經濟法與其它部門法的協調發展
經濟法與其它部門法都在憲法的約束范圍之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部分。由于經濟法規范的經濟活動領域門類繁多、關系復雜,涉及到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因此經濟法的發展與完善必然存在與其他部門法相互重疊甚至是相互沖突的部分。如何在憲法的框架下,合理解決這些沖突,實現經濟法與其余部門法的協調發展,是我國法律體系不斷建設完善的重點。
(一)經濟法與刑法的協調發展關系經濟法與刑法有著深層次的內在聯系。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以利益為先導,而人性的唯利是圖使得在經濟領域觸及刑法的案例比比皆是。經濟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市場經濟的基本秩序,當破壞行為特別惡劣并觸及刑法時,就應當對實施破壞行為的主體追究刑事責任。近年來,刑法在經濟領域顯得越來越有“用武之地”。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經濟違法行為的數額成十倍、百倍的數量增長。早期刑法中規定的量刑方式如果不能隨著這種經濟發展的改變而改變,就有可能變成一紙空談。經濟領域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也讓刑法在量刑過程中難以抉擇。2007年“許霆案”的宣判在整個法律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標志著我國刑法在與經濟法匹配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滯后性。一些特別嚴重的違反經濟法的行為在刑法中得不到及時反映,規定似是而非;對于部分犯罪行為如何定性,在經濟法與刑法中存在著分歧;刑法對經濟犯罪的量刑也有待于重新考量經濟法與刑法不相匹配的情況。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越居全球第二,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都離不開經濟領域做出的貢獻。作為直接約束經濟領域的法律,經濟法的完善和發展更加迅捷,而刑法的發展則顯得相對緩慢。解決經濟法與刑法不匹配的問題,關鍵在于抓住經濟增長規律,加快推動刑法的完善。與憲法不同,經濟法與刑法的“沖突”主要是刑法落后于經濟法的發展。因此,經濟法與刑法的協調發展,維護正常經濟秩序是關鍵。筆者認為,要從立法、司法和理論三個方面來改善。⑴加快刑法在經濟領域的量刑完善。立法部門要清醒認識當前我國國情和經濟快速發展的現狀。對于經濟領域中出現的新的犯罪形式要盡快地完成刑法的補充。這種補充必須建立在依憲的框架之下,與經濟法相互協調適應。對于量刑規則、數額、機制等也要根據新的形勢做出調整和改進。⑵完善經濟法與刑法的司法協調。經濟行為的普遍性造成了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對于案件定性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司法機關在處理經濟案件時,必須要由熟知經濟法與刑法的審判人員進行審理,杜絕“相互扯皮”現象。⑶加快推進經濟法與刑法理論上的協調。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要透過表面看到問題的本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如何定罪量刑階段。只有在理論層面上研究經濟法與刑法的協調發展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促進經濟法與刑法的協調發展。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協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倡以“經濟規律”和“政府調控”兩只“無形之手”實現對市場的調控。這就形成了在經濟領域中經濟法與行政法相互重疊,相互制約,共同作用的局面。因此,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協調發展區別于刑法,其根本問題是“矯枉過正”的問題。即在經濟領域中,經濟法與行政法必須共同作用,相互補充。如果經濟法的權限大過行政法就會造成市場主體肆意妄為,反之,就是政府權限濫加干預。經濟法對于市場的約束力與生俱來,在市場經濟確立之初,經濟法就隨之而生。但行政法與經濟法相互作用管控市場的現象卻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產生的。經濟法中規定的經濟法律責任中的行政責任,經濟法律糾紛解決中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現象的產生都是經濟法與行政法重疊的體現。[3]在考慮經濟法的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中不能漠視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否則,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協調發展關系體現在兩者的共同作用領域以及法律本身相互彌補作用上。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點做出分析:⑴經濟法與行政法共同作用于市場經濟的調整和改進之中。美國著名行政法學者施瓦茨提出:“行政法的要害不是實體法,而是程序法。”[4]行政法的作用是約束行政機關對于市場調控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而在這個問題上,經濟法關心的是國家調控手段與內容的正確性,是否對市場有利是經濟法最關心的問題??梢?,行政法與經濟法在調控問題上分別體現出了其與程序法和實體法的不同作用。行政法注重的是對于政府調控權力的管控,而經濟法更多地關注調控手段的結果。兩者之間的約束領域相同,卻各自發揮著不同的職能,共同保證市場良好、穩定、有序的發展。⑵行政法為經濟法律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場經濟自建立開始,就與自由、公平、自愿、民主、自由等緊密聯系。經過長期的發展,市場形成了一種以自由、公平、自愿、民主為主的秩序。經濟法本身對這種市場秩序的形成有著很大關系,但對于這種秩序的保護卻相對乏力。而行政法恰恰為這種市場秩序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護。其一,行政法通過政府干預手段解決了市場競爭中存在的壟斷、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的問題;其二,行政法通過對國家干預手段的完善使市場始終朝著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避免了市場秩序由于不可抗力而失去控制;其三,行政法的性質決定了其對于政府行為具有強大的約束力,進一步保證了政府在實施調控的過程中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防止權力濫用和過分干預市場,使市場秩序能夠朝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協調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由經濟法負責對市場本身的約束和規范,由行政法負責對政府干預行為的制約和監督。經濟法與行政法都是在宏觀上對作用于經濟市場的行為進行約束的法律。經濟法和行政法只有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才能保證市場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新時期的“三光榮”精神要求我們要學習老一輩地勘人在艱苦條件下頑強拼搏的獻身精神,同時不能碌碌無為,要勤于學習,立志成才。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為國家找大礦、找富礦。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國找礦,還要建設和諧的地質家園。當前我隊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既要牢牢地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更要繼續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要腳踏實地,不怕困難,解放思想,干事創業,為創建和諧地質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新時期的“三光榮”精神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倡導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還要做到以人為本,滿足地質事業發展主體的需求,要求地質事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地質勘查隊伍的全面發展。加強地勘文化建設,就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發展依靠人,并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的衡量標準。全面發展,包括生活的改善、能力的提高、社會責任的履行、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等。新時期的“三光榮”精神要求我們增強地質勘查隊伍的主體責任感和整體凝聚力。地質事業已進入了以地質找礦為重點的全面發展階段。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地質事業社會職能的履行與地質勘查隊伍的自我發展是統一的,都體現了地質事業全面發展階段的內涵、特點。地勘文化建設的目標就是統一認識,認清形勢,轉變觀念,使個人追求、單位發展更好地融入行業發展,使“小我”更好地融入“大我”,使“大我”真正成為“小我”的根本利益所在、事業所在和精神家園。新時期的“三光榮”精神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載體建設,建設精神家園。2012年以來,我們先后規范、有序地接待了包括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技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礦業報、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在內的26家媒體采訪團,中華環保世紀行14家媒體采記團關于舞陽地區深部鐵礦整裝勘查的深入采訪。相關媒體、網站先后300余次報道我隊的地質找礦成果等先進事跡,河南電視臺《厚土中原》攝制組也到我隊舞陽鐵礦區,進行六集紀錄片《厚土中原》舞鋼片區的拍攝,我隊還被確定為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基層聯系點,進一步提升了河南有色四隊、河南有色地礦局的美譽度。同時,我們還在單位內部組織開展機關人員下一線、地質行業知識競賽等多項活動,切實增強了職工們的行業歸屬感。
2完善營造大環境,構建“三光榮”精神之基
2.1以廣泛宣傳為載體,營造“三光榮”精神之良好氛圍
一是加強對職工的隊史教育,以此弘揚艱苦創業精神。我們用兩年時間,組織全隊各部門齊心協力做隊志編纂工作,把近四十年的輝煌歷史記載下來。大家積極翻閱近半個世紀的檔案,看到了不同時期地質工作者們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取得的各項不凡業績,深受感觸;二是要把“三光榮”精神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理論學習、黨員教育、職工培訓的重要教材,把黨性教育與“三光榮”精神教育有機結合。對此,我隊建立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3個在職職工支部堅持每半個月集中學習一次的制度,使職工充分得到先進教育;三是要注重單位文化建設,把“三光榮”精神與單位實際結合起來,提煉各部門各具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四是要發揮單位簡報、局域網絡和宣傳欄等宣傳文化陣地的作用,形成長期宣傳的輿論聲勢;五是要加強主題性教育。以慶祝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突出主題,把“三光榮”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其中,在吸引地礦職工廣泛參與中引導他們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2.2以學習典型為載體,打造“三光榮”精神之楷模形象
在地礦事業發展的歷程中,涌現了一大批“三光榮”精神的先進典型,他們是弘揚“三光榮”精神的優秀代表,對廣大地質工作者起著極大的激勵和感召作用。要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讓他們的思想和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我們積極組織職工參加地質楷模劉振江的先進事跡報告會,一個個令人震撼的事跡使大家潸然淚下,使大家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人格感召。在地礦事業發展的新時期,更需要發現、挖掘和樹立一批具有時代特點、讓廣大地質工作者學習榜樣、見賢思齊,從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要堅持在地礦行業開展“勞動模范”、“先進個人”等評選活動,讓更多優秀人物和先進集體脫穎而出,推動隊伍形成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的良好道德風尚。
2.3以建立機制為載體,強化“三光榮”精神之支撐動力
一要建立激勵機制,使符合“三光榮”精神的行為得到獎勵。多找礦、找好礦是地礦行業的重要職責,在績效考核中向野外勘探人員傾斜,適當增加野外勘探一線職工的獎金福利待遇,加大考核提拔力度,進一步激發一線職工找礦立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二要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創新是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大力營造鼓勵探索、鼓勵創新的良好環境和鼓勵干事業、支持干成事業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激發創造創新活力。三要建立創評激勵機制。要把“三光榮”精神納入黨建、精神文明創建等先進單位創建評比活動中,激勵各單位、各黨支部爭先創優、爭創佳績,形成共同追求“三光榮”精神的強大合力。同時,改善地質工作條件,收入分配向地質一線人員傾斜,用待遇留人,增強廣大基層地質工作者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