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2 09:01:13
序論:在您撰寫城鄉規劃方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城鄉規劃;應用型人才;就業;人才培養
2011年,城鄉規劃獨立成為一級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思路正處于更新、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國家深化教育改革,2014年2月,國家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在轉型的大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的高等教育在教學內容、教育培養方向、就業等方面應有新的思考和舉措”。
一、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及主要工作內容
從以往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得出,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有六個:城市規劃設計:依據現行的規劃原則和設計規范,組織制定、參與各層面規劃項目。城市規劃管理:組織擬訂、編制和修改各層面規劃,可對規劃設計工作進行審查和管理,實施城市規劃管理監督檢查,查處違反城市規劃的建設行為。村鎮規劃:組織城鄉一體化建設、村鎮體系規劃、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造等鎮域、村域規劃設計工作。④城市設計:承擔城市公共空間、開放空間、建筑空間組合、空間形象節點等的設計工作,撰寫設計文件。⑤城市規劃咨詢:負責各類規劃項目的咨詢和策劃、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及招投標技術咨詢等;組織市場調查,進行相關分析。⑥制圖:使用CAD、PHOTOSHOP、SKETCHUP、3DMAX、GIS等軟件工具進行制圖:運用各類規劃設計表現技法進行方案表達。
二、城鄉規劃專業就業應用能力要求
目前商丘師范學院城鄉規劃專業主干課程為城市規劃原理、城市建設史、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城市園林綠地與規劃、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城市地理學等,以理論課程為主。但從城鄉規劃專業就業方向來看,較為偏重實踐和政策,這就需要調整課程結構,以適應人才需求。
在原有專業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新增城市規劃初步課程。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基本職業素質:較強的自信心、進取心、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并具備忠實、嚴謹的工作作風;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全面的質量意識、法律意識。除基本素質外,畢業生還應具備相應的職業應用能力,每個就業方向要求具備相應的職業應用能力。
三、城鄉規劃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探索
為滿足不同方向的就業應用能力要求,根據城鄉規劃專業就業應用能力要求調整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結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中新增設的主要能力課程,詳見表1。
【關鍵詞】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背景;原理及方法;爭議;前景
一、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背景
人類的技術進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命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翻譯軟件的運用及發展打破了語言交流的隔閡,前所未有的加強了人類相互了解的渠道和合作意愿,讓人類一家親的夢想成真。QQ等社交軟件的繁榮使人人都是特殊報紙的作者,讓人能在觀眾與讀者之間進行著靈活實用的身份轉換,書寫真真切切的生活動態。軟件的發展將學術把關者從繁重的智力、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譜寫了不可思議的人類智能生活新篇章。音樂界已經能用低賤的、機械化的程序制造出外表華麗、像模像樣的文字和樂曲;程序寫出來的帶有明顯音樂風格的作品甚至因為能夠通過圖靈測驗而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而不令人覺得情感空乏。
技術進化令人擔憂的,并非在于它暗示了我們自己可能也不過是機器,而是觸及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東西(我們總把它們當作靈魂間直接傳遞的信息)可能可以被簡單的機制有效生產出來,這樣的機制要比產生人類靈魂的復雜生物機制簡單成千山萬倍?;蛟S人類靈魂/心智要比我們想象的淺薄得多的質疑也是不脛而走。
程序化讓社會成本貶值,讓人覺得某種能顯示人類深邃思維的崇高性不復存在了,人工智能在奔向思維力、洞察力與創造力之前的最后障礙逐漸被消解。像音樂這樣的藝術都可以被程序化,何況有章可循的城市規劃科學的程序化了。因為目前國內外城鄉規劃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方面,方案生產成的狀況都尚處在分散發展階段,僅僅依靠各種軟件的分工來實現最后的方案合成,缺乏一種跨技術、跨學科的整合力量,故而筆者認為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是城鄉規劃呼之欲出的發展方向。
二、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原理及方法
(一)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原理
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基本原理是將城鄉規劃方案結構所需多目標問題信息通過效用函數轉換為單目標問題信息并表達成某種知識,然后應用特殊的計算機智能算法完成知識推理,在推理過程中生成所需要的方案。
(二)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方法
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可采用基于模版的方法、基于模式的方法、基于實例的方法、神經網絡的方法以及遺傳算法的方法等等來實現。如利用基于知識的遺傳算法手工或半自動地進行有限元方案網格生成,某些網格生成器需要手工生成節點,但是也存在一些技巧可以自動生成節點,其中既有隨機性的也有非隨機性的。然后通過某種誤差指示器判斷需要調整的區域網格,經局部自適應網格精整后再進行有限元分析。這樣的局部網格精整過程可反復進行多次,從而有效避免出現畸形方案,直到計算結果或是方案滿足設計要求為止。
三、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爭議
(一)未來派觀點
猴子和打字機定理 關于計算機的全能性假說不一定科學或是會全部實現,但向其無限趨近卻不是沒有可能的。故規劃師可以嘗試將城市規劃進行音樂或是詩歌化等能夠或是已經進入程序化自動生成發展階段的事務的比喻或者轉化,借鑒音樂、詩歌等程序生成原理,進行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的探索。一旦規劃最終能成功地被歸約為邏輯模式和模式本身,美輪美奐的程序化規劃成果帶來的后果即是一種恐慌的快樂,雖然規劃科學的理論家實踐家的矜矜自得轉眼間將被掃得一干二凈。
對于城市規劃的程序化,現在發展速度還很慢,會讓人覺得這是對人類心智深度的一種荒誕可恥的誤估。然而隨著人的認知結構的程序化如火如荼的進展,計算機取代人的活動可計日而待矣。
(二)保守派觀點
計算機獲得人類情感(不可能或是非常非常緩慢,如3d不能再現空間中味覺)之前,它們無法完成真正的創新――發現一種新的人類體驗,或者為一種舊的人類體驗找到全新的表達方式。雖然諸多理論可以被程序化,被程序化的理論可以看做符號,及符號組成的表達式。機器只能著眼于符號層面,人類可以著眼于知覺層面和符號層面;之于機器,規劃只是符號的工程,人類則有額外的知覺工程。人類對規劃的知覺是其認知結構的功能,使得人類可以從符號和知覺兩個層面規劃。故而計算機永遠不能取代人腦,亦即,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可行性值得質疑。
(三)筆者之認識
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方案不斷優化的過程,但機器生成方案的評價涉及到的標準永遠是屬于人的。故在城鄉規劃方案自動生成完全程序化以前甚至是以后,間雜人工把關應該是必須的。通過人機合作生成城鄉規劃方案才能有效推進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實用性。
四、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前景
針對考研和現實中的誤入歧途的規劃實際而言,亦即:天下設計一大抄的消極模仿成為方案生成的主流、對規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跨專業數見不鮮的考研成功,負負得正的翻譯方法②對于規避論文重復率的效用,工具理性支配的程序化規劃技術的流行,昭示著方案生成軟件的出頭只是時間上的早晚。此時,句法分析方法下的城市元素的一種排列組合即方案。將規劃元素數據化,就像示波器通過對電信號的形象轉化應用于醫學發展一樣,規劃方案本質上就是科學計算得出的城市方程式的立體而形象的解。由牛頓定律的繁瑣過渡到動能定理的大天地式的灰箱操作方法或者是規劃認知結構的程序化條件下通過城鄉規劃科學的模糊性決定的模糊規劃方法的使用,(其實就是打包了的理性,是對于復雜城鄉規劃方程的一個快速的近似解,恐怕從某種意義上,這個策略比單純的理性還要高級。緊迫時第一反應下的解的優先級是高于具體的理性分析的。)會像文章生成系統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效用性那樣,對城鄉規劃產生出乎意料且開天辟地般的惠益。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將極大促進城鄉規劃的發展,甚至為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歷史文化名城的數字化保護,新農村建設、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結合數據庫建設以及3S技術的運用,極有可能會形成一個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的大時代。
客觀上,我們對“生命”的定義是模糊的、不準確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更多具有智能的終端接入網絡,使人造的網絡具有和生命一樣的復雜性和自適應性,生命的意識、一種機器的智慧,將從這個混沌的網絡中“涌現”出來,將人的認知結構的程序化發展到強人工智能的實現效果,使技術衍化成一種生命體,至少就程序化的結果而言,機器與人類等同。隨著科技的進化,計算機可進行的程序化工作不可避免的更加細致靈活,則更具創造力的電腦出現是可以預料的。就如每個人都是局限于此或彼,受限于社會生活習慣和獲取信息的方式等等,因而導致的行為方式也大體有跡可尋,計算機高度進化生成的智能也許不會與人中偉大者等量齊觀,代替一般人甚至聰明人確是可望的。詩歌生成軟件讓人人不是詩人而勝似詩人,同理,人人不是規劃師(科學家)而勝似規劃師(科學家)。亦即,規劃人員的失業時刻隨之而來。
進展上,可聯合城鄉規劃精英、計算機軟件精英、思想、經濟、政治、社會精英等諸多方面的精英力量,共同致力于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的研究和運用,則其美好前景不言而喻。
五、結語
技術進化的結果可能讓人本身退化到乏善可陳進而使人的進化問題不再受到關注,然而,也可能讓人擺脫時間的限制而進入自由全面發展的永恒時間之大境。雖然從目前來看,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的發展運用是一個難以輕易解決的開放性問題,規劃人本主義大師芒福德早已表現出了強烈的城鄉規劃技術批判和悲觀主義傾向,然而我們都知道以個人的好惡來對未來大趨勢進行判斷是毫無意義的。至少,當人意識到未來不止一種可能時,總是會有成就感的。筆者大膽預測:城鄉規劃方案程序化生成將是至少在未來一定時間內會是城鄉規劃之大勢所趨!
注釋
① 猴子和打字機定理:如果無數多的猴子在無數多的打字機上隨機打字,并持續無限久的時間,那么在某個時候,它們必然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這是用來描述無限的本質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腦很難想象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無限猴子定理可以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可以達到的寬度。猴子能碰巧寫出《哈姆雷特》這看上去似乎是違反直覺,但實際上在數學上是可以證明。
② 負負得正的翻譯方法:將A語言用翻譯軟件譯成B語言,再將翻譯成的材料又翻譯成原來的語言即A語言,通過兩次互譯而達到有效降低重復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丁永祥,夏巨諶,王英,羅宏志,肖景蓉.有限元網格自動生成算法的最新進展[J].中國機械工程,1993,06.
【關鍵詞】城鄉規劃;教學方法;社會實踐
0 前言
城鄉規劃社會實踐教學是城鄉規劃專業培養學生的必備課程,也是城鄉規劃教學的重要環節。社會實踐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要宗旨,面向社會、聯系實際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或學習方式。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能力和創新潛力。而專業社會實踐除提高學生社會認知外,最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強化對知識的認知。專業社會實踐主要以實地實習的方式完成,城鄉規劃是社會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結合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進行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教學,實現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是培養新世紀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
1 社會實踐教學是城鄉規劃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城鄉規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學習工程技術知識,接受相關技能及藝術造型的訓練,而且還要關注城鄉社會發展動態,將技術與社會經濟有機結合。此外,城鄉規劃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其科學性來自于實踐,其生命力在于指導實踐。社會實踐是城鄉規劃教學的最終目標取向。因此,強化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教學十分重要。
1.1 城鄉規劃的社會職責問題
過去,在“規劃是生產力”的指導下,推動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成為評判城鄉規劃科學性的最重要標尺。在經濟指標考核地方政府政績的激勵下,城鄉規劃的經濟職能被無限放大,但由此帶來對城鄉規劃社會職能的一定忽視。近年來,城鄉化進程迅猛,2011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2.72%,并預測到2020年將達到65%左右,但目前很多城鄉卻出現“化地不化人”的景象,即土地城鎮化高速推進,而人口沒有實現真正城鎮化。城鄉規劃社會職責的缺失導致了社會財富的兩極化加大,并進一步加劇了社會沖突,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目前,“公平、公正”已逐漸成為國家政治和人民生活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城鄉規劃社會化要求成為中國城鄉規劃發展的普遍趨向。
1.2 城鄉規劃工作的社會化
城鄉規劃的本質是權力和利益再分配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然引起利益沖突。在西方,國家城鄉規劃的核心問題是圍繞著空間資源分配的社會公正問題而展開。而國內城鄉規劃是一種社會運動、政府職能,更是一項專門職業。當前,如何協調城鄉社會各群體的利益是當前中國高速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建議提倡以“多數人”為本、以“弱勢群體”為本的城鄉規劃。從規劃的公共管理層面,城鄉規劃提供的是合乎公眾利益的公共政策。城鄉規劃應樹立和加強其應有的社會職責,應從純“技術規劃”逐步向“技術規劃+社會需求+經濟發展”轉變,從而合理推進城鎮化發展。
2 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教學方法探討
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教學應充分發揮其雙重作用―實踐中的思想教育和實踐中的專業學習。一方面在實踐活動中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心理素質,提升未來城鄉規劃師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專業知識素養,從城鄉規劃的視角來發現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
2.1 結合社會資源提供實踐平臺
城鄉規劃專業綜合性強、應用性強、涉及社會部門多,單靠專業教師指導實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借助社會力量,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1]。首先可以增強學院、專業教研室與地方城鄉規劃政府部門、城鄉規劃設計院、建筑設計院等企事業單位等的聯系,開展聯合實踐教學與培養。其次,在地方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多個實踐、實習基地。例如在市、縣、鄉鎮等多級城鄉規劃、城市建設等部門建立實習基地,或在地方城鄉規劃設計院和建筑設計院建立基地,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如此既可以為這些社會部門提供人手支援,又能夠讓學生學到很多社會實踐知識,積累經驗,掌握專業技能。除此之外,還可聘請城鄉規劃、建設等領域的高級規劃師、高級工程師等為城鄉規劃專業學子作社會項目設計報告,推廣高級經驗,讓學生多方面成長。
2.2 社會實踐選題方法
①面向社會問題進行選題
我國在高速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城鄉社會問題。例如城中村、貧民窟、城鄉社會的貧富極化和居住分散隔離等問題。這些問題與城鄉規劃存在密切聯系。
城鄉規劃不僅僅是規劃一個城鄉,而是在規劃整個大的區域。目前城鄉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為城鄉規劃專業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很好的素材。在社會綜合實踐中,可以選擇一些“以小見大”并普遍性的問題,例如從調查分析大城鄉“城中村”現象看快速城鎮化地區外向型經濟對失地農民的普遍影響等能夠被本科學生所駕馭的“小問題”入手,培養學生對城鄉社會問題的認知能力,以及對社會問題的解決能力,使學生在探究問題和融入社會中不斷成長。
②鼓勵學生自主選題
城鄉規劃社會實踐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而開發和實施的。它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而對城鄉規劃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城鄉規劃社會綜合實踐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興趣,確定實踐活動的主題。即社會實踐主題是學生自主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指導教師命題的結果。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創造性。學生如果能夠結合在實習期間接觸的課題或問題自主選擇題目,調查能很快地深入,并取得較好效果;反之,如果指導教師把自己的科研題目強加給學生,學生理解困難較大,需要較長的時間溝通,最終效果可能也不佳。指導教師的職責是學生社會實踐主題的指導者、是學生社會調查基本方法的傳授者、是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者、是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參與者,而不應該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主宰者。
③注重學科知識的融合
城鄉規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所涉及的多學科知識是未來城鄉規劃師不可或缺的。在專業教育初始階段,一些課程往往處于相互脫節的狀態,使學生對一些知識體系的建構缺乏整體的、系統的概念。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教學要強調通過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將城鄉社會學和城鄉經濟學等學科知識有機地融入到社會實踐課程的教學中。在教學中,組織具有不同專業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師組成課程指導小組,加強學科的交叉、滲透,加強相關知識的整合。
城規教研室制定的教學培養方案對同學們的實踐教學安排是三年級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和認識實習,大學四年級學生參加生產實習(5個月),大學五年級學生參加畢業實習(2個月)。這樣,(下轉第73頁)(上接第64頁)經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任務安排構成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逐步對城鄉社會問題的解決融會到城鄉規劃各個過程之中,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進行主觀上的思考與討論,充分開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是規劃師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徑之一,即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做合格的“規劃師”應有的品質。而來自社會實踐的親身感受往往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喚起學生在做人做事上的良知,從學生自主選題的范圍和關注焦點可見一斑,如關注弱勢群體、市民維權意識、實地農民問題、公共設施建設、違章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等問題都是近幾年來規劃屆熱衷的話題。
2.3 社會實踐過程管理方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在“城市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之初,指導小組成員通過充分討論, 達成了以下共識, 作為實習計劃設計和實際操作的指導原則。
①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實習
教師僅以指導者身份出現, 幫助學生使用、改造、重組其知識架構。實習過程提供的, 是一個由教師設計的平臺或支架, 讓學生依照設計路徑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和優化[2]。不同于課堂教學, 實習過程中, 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 強調學生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②教師指導過程循序漸進作用
首先, 做好實習環節設計, 由淺入深, 銜接合理, 張弛有度, 適時躍升; 其次, 選擇信息量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考察線路和觀察點; 再次, 適時適度設問,保證原有知識框架與新信息之間的聯系線索,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最后, 組織討論和交流, 以及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生自主考察, 提供協作學習的平臺。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指導教師一定不能將主觀意識加給學生,防止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
③成績評定要具有客觀性
根據實習成績評定要求, 實習報告和實習表現分別占實習成績的70%和 30%。實習報告是學生實習效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其撰寫過程指導和成績評定, 按照“分工負責、至少兩稿、責任到人、簽字認可”的原則具體操作, 每個指導教師必須指導一定數量的實習報告撰寫, 對其中的文字、照片、圖表認真審核, 學生按照指導教師意見對初稿修改后,教師在認可的定稿上簽字。實習指導小組全體教師, 在綜合實習報告和學生表現記錄的基礎上, 逐個評定學生實習成績。
3 結語
實踐實習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身處社會大環境,只能靠平時學生利用通訊工具與教師進行聯系溝通,所以需要雙方具有一定默契且有足夠的耐心,在實踐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所有過程都要嚴格執行,讓學生有一個嚴肅認真的態度,由于不在課堂教學,因此極有可能造成學生的思維懶散,指導教師在這階段必須要把握原則,對雙方都嚴格要求。
城鄉規劃專業社會實踐教學既要務“虛”,又要務“實”,這是城鄉規劃學科發展的大方向,即城鄉規劃教育應當是規劃研究、規劃設計兩者并舉。特別作為專業教師,應當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應用好教學技能,把握好教學規則,必須要讓學生有獨立能力去完成實踐過程,不能干涉學生的自主思維,在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拋開教材書本的禁錮,引導學生走進社會,開拓思維,勇于探索。通過一系列的技能培訓和自我鍛煉,達到專業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教學質量是教育的生命,實踐環節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整個理工科的教學質量。城鄉規劃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隨著城鄉規劃一級學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的出臺,全國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育必將面臨新一輪的改革和調整。對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勢下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將是地方院校學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1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
雖然城鄉規劃學在2011年才正式成為一級學科,但是城鄉規劃實踐卻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完善。可以說城鄉規劃專業就是一門先有實踐而后有學科的一門科學。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既是國家快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更是城鄉規劃專業快速發展和完善的時期。國家的發展為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場所,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也很好地指導和促進了國家的快速城鎮化。面對新形勢下國家建設和發展的轉型,如何變革高校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特別是民族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是地方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指出“強化實踐、重視能力培養是專業規范的重點。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1)認識調研的能力;(2)規劃設計的能力;(3)規劃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鄉規劃專業實踐體系包括實踐領域、實踐單元、知識與技能點三個層次。為此,所有的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必須緊緊圍繞這“三個能力、三個層次”來進行展開。筆者認為在“三個能力”方面調研能力是基礎,規劃設計能力是核心,規劃管理能力是目標;在“三個層次”中實踐領域是對象,實踐單元重點,知識與技能點是抓手。
為此,在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和安排上必須遵循上述的邏輯順序展開,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針對性教學,從基本的調研能力培訓開始到核心規劃設計能力的培養,最終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規劃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點為突破口,促進若干實踐單元的有效實施,培養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領域認知。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業務實踐能力。
2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現狀及問題
湖北民族學院地處中國西部武陵山欠發達地區,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創辦于2004年,學制4年,經過10多年的探索、實踐,在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先后為國家輸送了近千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為國家快速城鎮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在做出了部分成績的同時,在專業學科建設方面,特別是專業實踐教學方面也還存在眾多的不足。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建設美麗中國,以及武陵山地區發展的需要,對武陵山地區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2.1 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有待進一步完善
經過10多年的教學實踐,湖北民族學院先后編制完成了五個版本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每一輪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中都很重視實踐環節。以湖北民族學院2014年版《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為例,主要實踐性環節有軍事技能訓練、暑期社會實踐、城市認知實習、測量學課程實習、城市總體規劃課程實習、城市社會學與調查課程實習、畢業綜合考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主要實踐設計課程有繪畫基礎、城市規劃實用軟件、建筑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城市總體規劃設計、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場地設計等。所有實驗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為30.85%??梢妼W院對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認識調研能力和規劃設計能力都有足夠的重視。但是在規劃管理的能力培養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隨著湖北民族學院建設高水平地方性應用型民族大學定位的出臺,勢必加強應用型專業的培養和轉型。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呼之欲出。
2.2 師資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難重重
高校城鄉規劃專業教師稀缺,特別是高學歷專業教師更是奇缺,這是當前國內開辦有城鄉規劃專業高校的普遍現象。而湖北民族學院地處西部,經濟欠發達,更是很難引進高學歷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時至今日,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教研室共有11名專業教師,其中副教授1名,高級實驗師2名,講師3,助教5名。碩士8人,在讀博士1人,博士1人。專業構成方面,城市規劃專業6人,土建類專業3人,測量學專業2人。在現有的教師構成中具備了一定的學科交叉能力,但是總體上要進行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教學,特別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難重重。急需建設一支隊伍具有地方專業特色的一流城鄉規劃專業實踐師資力量。
2.3 認識調研環節力度不足
在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中,認識調研是基礎,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敲門磚。就目前的專業認識調研環節來說主要有暑期社會實踐、城市認知實習、測量學課程實習、城市總體規劃課程實習、城市社會學?c調查課程實習、畢業綜合考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而其中暑假社會實踐、城市社會學與調查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環節以學生自助進行為主,老師只是實踐前期指導和后期把關,未能全程參與指導學生實習。城市認知實習與城市總體規劃課程實習是專業老師全程指導,但是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往往是兩個專業老師要指導60個學生實習。老師的指導深度嚴重不足。
2.4 課程設計總體質量不高,學生規劃設計能力不足
對于城鄉規劃專業學生來說,規劃設計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開設有建筑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城市總體規劃設計、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場地設計等規劃設計課程。由于城鄉規劃學科的知識體系十分龐大,哈佛大學建筑學院的院長曾提到,大約需要1992 年的時間才能培養一個通曉規劃各個領域的通才。為此,在有限的師資條件和辦學條件下要針對性地教好每一門設計課程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說因材施教。
2.5 忽視規劃管理能力的培養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規劃管理能力的培養,而規劃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規劃認識調研和規劃設計能力。目前,我校與規劃管理相關的課程主要就《城鄉規劃管理與法規》一門理論課程,在培養學生規劃管理能力方面有待進一步優化培養方案。
3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3.1 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好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必須要有好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做支撐。以湖北民族學院建設高水平地方性應用型民族大學為契機,以《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為指導,結合學?,F有師資教學條件及武陵山地區特色制定科學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專業理論課程為指導,以培訓學生認知調研為基礎,規劃設計能力為核心,規劃管理能力為目標的實踐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2 因材施教,因師施教,教學相長
教與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不同個體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師也有不同擅長專業領域和專業設計方向。因此,在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中一定要結合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因師施教,做到教學相長。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一支專業結構合理、專業背景豐富、年齡搭配合理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
3.3 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要走向課外,走向社會。加強教師與業界的聯系,以及學生與業界的聯系來提升教學活動的水平。課堂上嚴把教學理論關,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設計基礎理論。課外引導學生拓寬專業視野,學習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同時,鼓勵和帶領學生走向社會,通過學校與校外設計企業簽訂校外實習基地,定期將學生送往相關設計企業進行規劃設計實習。此外,也把優秀的規劃設計師請進校內,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將這個學習生涯置身于專業實踐領域之中。
3.4 嚴把實?`教學環節和教學實踐質量關
嚴格按照科學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各項實踐教學環節,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嚴格組織,細心輔導。建立嚴格的過程質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學實踐環節考評機制。嚴格要求學生,全面系統掌握現行的城鄉規劃種類,及各類規劃的設計的內容深度要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規劃設計能力。
3.5 構建地方實踐教學特色
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師隊伍培養、認知調研能力培養,以及各類設計課程案例點的選擇等各方面密切與地方相結合。系統挖掘武陵山地區建筑、村落、城鎮等特色,并將其應用于城鄉規劃實踐教學各個方面。同時,與地區相關設計和管理機構密切合作,聯合培養學生的專業設計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學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點、能充分凸顯地方城鄉規劃專業辦學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
摘要 地震具有突然發生且一旦發生將造成嚴重損失的特點,目前地震尚不能準確預報。大量震例表明,活動斷裂不僅是產生地震的根源,且重災害區往往沿發震斷裂呈狹窄的帶狀分布。本文著重研究城市內活動斷裂與城鄉規劃關系,為城市規劃建設提早規避或減小地震風險提供基礎性資料,一方面避免了規劃選址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有效保障了城鄉建設用地的合理規劃和開發利用。
關鍵詞 城鄉規劃;活動斷裂;規劃選址;規劃布局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0-0027-02
地震是對城市破壞性最大,危害最嚴重的突發型地質災害之一[1]。大量震例表明,活動斷裂不僅是產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發生時沿斷裂帶的破壞也最為嚴重,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明顯大于斷裂兩側其他區域[2]。因此,在城鄉規劃編制階段合理考慮活動斷裂的影響,通過科學選址,合理布局等措施積極應對,是從源頭上將災害發生時可能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根本途徑之一,對于提高城鄉規劃的宏觀性、前瞻性和可實施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規劃編制應對活動斷裂影響的措施建議。
1 活動斷裂對城鄉規劃建設的影響
活動斷裂與地震具有一定程度的成因聯系,7級以上地震往往將造成地表數米的錯動,直接影響跨越在斷裂上的建(構)筑物,而目前的工程抗震設防措施還難以阻止其對地面建(構)筑物的直接破壞。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7.2級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茲米特7.8級地震及1999年臺灣集集7.6級地震的重災帶均集中在地震斷裂沿線(圖1)。此外,在活動斷裂兩側即近場地區地震動最為強烈,從而對較大范圍內建(構)筑物造成影響。由活動斷裂活動引發的地震還可能導致一系列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包括在山區易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在砂土分布區易導致砂土地震液化等。
圖1 斷裂切錯大壩、橋梁
2 城鄉規劃應對活動斷裂影響措施建議
城鄉規劃編制工作應將防災的原則貫徹始終,在規劃的布局以及各項專業規劃中加以貫徹和體現。以下重點對新建區規劃編制從規劃區選址、規劃布局、強度指標要求、重大項目選址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議。
2.1 規劃區選址
城鄉規劃的首要原則是趨利避害,確保城市安全,盡量避免在存在地質災害威脅的地方進行規劃建設。活動斷裂一旦引發地震,其附近一定范圍內往往震害最為嚴重,因此,新建區應盡量避免布置在活動斷裂帶上[3]。如北川在汶川地震中受災非常嚴重,災后重建工作的第一步是確定原地重建還是異地重建。北川異地重建的核心就是安全問題,在新縣城選址過程中,專家提出了五個條件,其中之一便是場地地質條件良好,遠離地震斷裂帶,并最終確定了在遠離地震斷裂帶6km的安昌鎮東南2km處重建縣城。
2.2 規劃布局
新建區規劃選址要整體考慮社會經濟等若干因素,若選址階段不能完全避讓活動斷裂,規劃編制可從規劃布局(結構布局、功能布局)方面加以控制,從而減小地震發生時可能帶來的損失。
一般來說,與地震所處的斷裂帶 “同向”,損毀最大;如果與斷裂帶走向交叉而過,相對損失較小。如映秀沿著西南東北走向規劃建設,斷裂帶造成的地表晃動也是西南東北方向,因此,映秀基本沒有建筑物幸免。而汶川縣城沿著西北東南的方向規劃建設,這里損毀的建筑基本處于兩者的交叉地帶,其他區域的建筑雖然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卻并未倒塌。因此,城市發展方向應與活動斷裂大角度交叉。此外,組團結構可以使各組團有獨立的生命線系統,起到了分散城市中心機能的作用。各城區之間由通暢的交通互相聯系,當某一個或兩個城區發生震害時,能盡快地疏散人口和實施救援。因此,新建區規劃布局中宜采用分散組團式為主的布局模式,組團之間規劃大片的開敞空間相隔。
防震減災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降低地震發生時帶來的影響,通過調整地震影響最嚴重地區的用地性質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因此,從城鄉規劃防災角度分析,針對建設用地的用途進行重要性分類以便更好的進行功能布局是非常必要的。本著“以人為本,利于災后疏散與救援,避免產生次生災害”的原則,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適宜規劃綠地;盡量避免規劃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及容易引發次生災害的工程,如危險品倉庫等,如項目實施應開展相關評估工作;盡量避免規劃主要道路等生命線工程,如項目需規劃建設則線性工程選址應與斷裂呈大角度交叉。
2.3 指標控制
降低地震發生時受災最嚴重地區的開發建設強度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建議在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不宜規劃高層、超高層建筑,宜適當降低建筑密度,增大建筑間距,降低容積率。在總體規劃編制中提出控制開發建設強度的原則性要求,待詳細規劃階段通過開展相關工作合理確定建筑密度、容積率及建筑限高等。
2.4 重大項目選址
在地震活動斷裂兩側一定范圍內和斷裂交叉地段,避免建設抗震設防分類中的甲類建筑。將地震局提供的主要構造斷裂分布圖經坐標轉換疊加于地形圖上,并在斷裂兩側擴展一定范圍即可獲得抗震設防分類甲類建筑禁建區范圍。
此外,對于建成區應按照相關規范進一步完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對于重大項目,規劃過程中宜開展相關風險評估工作;對重要工程,如醫院、消防、供水、供電、物資供應等系統的關鍵建筑、高層建筑、穿越不利地段的基礎設施管線、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等宜提出提高抗震設防水平原則性要求。
綜合分析,城市的抗震防災能力不僅取決于單體工程的抗震能力,更重要的是城市各個系統應通過合理地功能布局、抗震設防等級和設防要求的確定、關鍵環節的抗震增強、薄弱環節的梳理和改造、抗震保障與應急救災的有效應對而使得綜合抗震能力得到保障,從而達到安全與經濟的和諧統一,保障城市系統在災后發揮應有效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城鄉的建設和發展趨勢是未來農村的發展趨勢。很多的城鄉正在積極的融入城鄉一體化行列中。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改進,因此,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中關于發展方向、規模、空間布局等問題,均是擺在城鄉建設工作面前的新問題。
一、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原則
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始終要堅持不斷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三內容進行,按照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有重點、有順序的思路開展,逐步實現中心城鄉建設功能,不斷提升城鎮化水平,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城鄉網絡地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整體協調的發展格局。
1、整體協調
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實現整體協調運作。規劃和建設要注意城鄉和區域的發展步調一致,基礎設施、資源和城鄉發展的一致性,促進城鄉發展的可持續性,能夠以城帶鄉、以鄉帶村整體發展。
鄉和區域發展的一致性。我國的城鄉數量多、發展規模小、城市實力弱、發展的資源貧乏,人多地少,所以必須以建設城市核心為為基本方針,加強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加快小城鄉的建設速度,促進城鄉一體化模式的產生。重點是城市的發展,促進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一步調,從而科學規劃城市規模,明確職能分工,使得城鄉的空間布局更趨合理化。
資源和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一致性。城鄉建設和發展的資源主要有土地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等,因此,必須將這些資源和城鄉發展的一致性統籌考慮。隨著城鄉建設步伐的加快,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逐年減少,城鄉用地、保護耕地的矛盾逐漸突顯;由于地表水資源較充分,可是區域區域分布不均衡,所以,城鄉規劃過程中各地市要按照實際情況、資源特點等,促進資源和城鄉建設的一致性。
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一致性?;A設施主要指交通,由于交通是連接各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橋梁,所以通過交通發揮經濟建設和經濟輻射的作用,增加出省通道。綜合通樞紐應該是核心城市,使得各個中心城市的通過交通建設,擴大交通網絡。
2、合理整合
通過合理整合空間布局,對于一些沿海產城鄉的規劃建設,要注意將自身的優勢地位結合結合,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強閩臺合作,發揮中轉、通道作用。一是要建立并發展核心城市,二是要逐步提升小城鄉建設速度,加快中心城鄉的建設和發展,并優先給予發展。不斷整合零散的小城鄉,通過合理的整合,促進中心城鄉的形成和發展,并且給予重點扶持,同時以地域、交通特征來進行分類指導建設。
3、全面改進
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最終要實現的是全面改進。目前,我國已經有比較充分的市場經濟體制、運行體制,基本上構成了和國際接軌、廣泛聯系國內外經濟的多種開放局面,因此,從整體升進行建立一種具有合理布局、協調功能、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城鄉網絡,是大勢所趨。
二、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中的不足
(1)城鄉經濟建設水平較低,市場理念受限。目前,很多的城鄉主要職能還處于初級階段即作為附近和管轄農村地區物品交換、物資集散的樞紐。城市和農村還處于二元結構中,主要發展農業,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緩慢。對于市場的動向、體系外機遇難以進行主動把握,導致市場結構單一化,難以進行協調性發展。同時還受到地域文化習俗、陳舊觀念的影響,很多的地方發展思路局限于小富即安,嚴重缺乏創新思維,價值觀落后,經濟發展速度難以提升。
(2)城鄉規劃工作落后與城鎮發展速度。一些城鄉還不重視規劃建設,沒有按照發展的階段、特點、目標等,整體考量,對于城鄉體系的統一性片面追求,沒有重視其更大的作用和影響。盡管一些省市規劃和縣域規劃出臺,可是真正在城鄉發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3)規劃的困難加大。盡管城鄉、區域的經濟往來更急密切,可是人口、資源、技術等流動性增加,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對于城鄉發展規模、定位很難判定。外來人口的移入,出現了一些移民城鎮,人口的預測難度增加。
三、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手段
1、建立城市聯系協調組織,增加保障性內容
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主要按照區域整體利益協調、有序發展,盡量防止產生行政壁壘、盲目建設、生態破壞等不良問題。按照加快基礎基礎設施建設、創建生態環境城鄉、協調、整體發展的格局,必須做好各地域產業分工、設施共享、環境保護、空間延續等的有機聯系工作。城鄉規劃體系建設要注意建立區域協調機制,爭取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率等方面達成一致性。建立其省市縣聯合的聯系協調組織,主要負責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建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完善協調機制,實時解決問題。
2、增強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體制
城鄉規劃要實現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要做好規劃的管理實施工作。規劃是政策、指導、戰略結合的有機體,通過這些條款的規定,必須增加執行力度。管理實踐中,必須讓規劃體系接收政府監督、納入市場體制、接受評判,及時開展有利的調整。規劃還要注意編制專項規劃,體現生命力。以城鄉規劃為基礎開展各項事業,促進區域城市化、城鄉發展,及時解決矛盾,合理分配資源,避免盲目和重復建設,加強對鄉村的指引作用,做好點面合作,即做好某個城鄉和整體的城鄉建設和管理,合理配置優質資源。最大化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擔當好城鄉發展的重要使命。一是要做好和社會整體發展、產業發展規劃的一致性,二是要增加政府性的規劃編制經費,將其納入財政預算,設置專項資金;三是安排2-6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城鄉規劃管理工作,落實相關責任。
3、擴大投入,有重點的加快城鄉建設速度
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住宅建設,主要是對道路、水資源、城鄉防洪工程、城鄉綠化、住宅小區建設工作加強。在促進量的提升上,實現質的突破。要不斷擴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水、路、熱、綠化等工作。同時,還要注意建設的質量,給予給排水、供熱、供氣等建設質量監督、驗收、質量認證等程序,提升建設的高質量化。住宅小區建設要注意綠化面積,綠化水平提升,不斷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最主要的問題是改革已有的城鄉只要放分配體制,形成個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費市場,進行住房分配貨幣化,讓人們買得起方,住得起房。將搬遷安置房、經濟適用房、舒適豪華房三種房型比例科學安排,適應各個階層的發展。對于投入資金的管理要注意資金短缺問題,足額收繳城市維護建設稅,加強市政公共設施建設,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理順價格關系,努力從福利服務型轉向經營服務型,不斷促進資金良性循環運轉。鄉鎮政府一級要進行多種融資渠道的建設,采用招商引資、民間集資等多種形式進行資金的籌集。
結語
綜上所述,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面廣、政策性強,是一項工程。因此,必須積極關注國家相關城鄉建設政策、了解城鄉特點、采用科學的規劃和管理理論、方式來應對發展中的問題,,重點突出,增加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做好城鄉規劃和管理工作,促進城鄉建設的合理性和長久性,促進城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鄉規劃;實施;制度
城鄉規劃的重點和難點均在于實施,有效的制度設計對于改善當前的實施困境具有重要意義。城鄉規劃制度設計應當以行政權與公民權的均衡準則為指導,以社會現實為依據,以貼近事實的主體行為假設為前提,并確定恰當的制度目標。
1制度設計的均衡準則
行政權與公民權的均衡,是城鄉規劃制度設計的基本準則。兩者之間的“失衡”,必將導致制度不同程度的落空,均衡準則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當前我國城鄉規劃實體法中,規劃主管部門處于管理者的優勢地位,行政權明顯優于公民權。而在城鄉規劃程序法中,行政權力又往往受到過多的限制。行政相對方利用法律薄弱環節鉆空子的現象十分普遍,行政人員利用程序缺陷“尋租”或營私的空間也很大。在制度設計的起點上,就應當針對現實情況,在實體法上以增強公民權為主要方向,而在程序法上則以改善行政權的運行環境為重要目標。
(2)規劃行政主體與相對方保持基本均衡態勢,并通過博弈達到最優結果。目前在規劃許可、行政處罰等主動行政行為中,規劃行政主體的地位十分突出。而一旦進入行政訴訟、行政復議,乃至等救濟程序之后,則相對方占有一定優勢。要實現規劃行政主體與相對方的地位總體平等,就應當在主動行政行為中,充分提高相對方的主體地位。而進入救濟程序后,也應當充分重視行政機關的主體地位。
(3)規劃行政主體與相對方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因而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也必須與之同步。只有這樣,城鄉規劃法所配置的資源才能實現最優化,從而實現規劃權和公民權的配置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
2制度設計的現實依據
城鄉規劃制度設計不可能超越其所在的社會現實,當然,也并非完全是社會現實的消極反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會現實。因此,制度設計必須在現有約束條件與發展趨勢之間尋求平衡。制約城鄉規劃制度設計的現實依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不尊重現實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制度設計必然造成不良后果,這一點在早期的城鄉規劃實踐中已經得到印證。相同或相似的具體制度,對于不同地域而言往往意味著不同的價值或效用。
(2)信息傳遞機制。信息是主體決策的重要依據,信息不對稱就可能誘發機會主義。深刻認識規劃行政主體與相對方之間、規劃行政主體與公務人員之間等主要信息傳遞機制的現狀特征,并通過恰當的制度設計以消除或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對于促進城鄉規劃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3)現有城鄉規劃制度的制約。城鄉規劃制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既有的城鄉規劃制度體系。一般而言,成功的制度設計不應當割裂歷史,而只能通過局部調整和逐漸修正的方式。制度演化是一個“累積因果”的過程,是對物質環境和約束條件的逐漸適應。宋功德先生曾指出:“設計全新的制度藍圖雖然比設計制度過渡更加吸引人,但未必需要更多的智慧”,可謂一語中的。
3制度設計的行為
假設在制度設計中,主體行為假設只有接近城鄉規劃實施的真實情況,才可能確保其有效性。城鄉規劃制度設計的主體行為假定包含自利動機、能動個體和有限理性三個方面:
(1)經濟人的自利動機斯賓諾莎認為:“按照人的本性,每個人總是以最大的熱情追求自己的私利;只有在他認為這樣做有助于加強自己的地位的情況下,他才會去支持別人的利益?!碑斎?,他所謂的私利是廣義的,包括主體獲得的任何物質或精神的“滿足”。
(2)主體能動性
傳統微觀經濟學認為,個人決策是在給定的價格參數和收入的條件下,追求個體效用最大化。個人的最優選擇只是價格和收入的函數,而不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他既不考慮自己的選擇對別人的影響,也不考慮別人的選擇對自己的影響。而能動個體是根據博弈論的理論假設,強調個人效用函數不僅依賴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他人的選擇,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其他人選擇的參數。
(3)有限理性
規劃行政主體的理性表現為根據既定的制度制約、技術制約以及其他環境因素的制約,在進行綜合權衡后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策略。當然,也表現為受自利動機的驅使而追求制度變革、技術創新,或者通過改變行為選擇的約束條件來實現利益最大化。對于相對方而言,則是在不受到法律制裁的嚴重后果的前提下,利用實體和程序法上的缺陷,謀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規劃主體應當推定為理性人,但這種理性人具有的理性是有限的。可以說,在制度設計中將規劃機關的公務人員以及相對方假定為有限理性,與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
4制度設計的主要目標
基于對社會現實的深刻認識和對主體行為的合理假設,通過恰當的制度安排,促使規劃權和公民權的均衡,從而實現以下制度目標:
(1)城鄉規劃制度的相對穩定性
制度的相對穩定是其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因為其制定和修改要經過復雜的程序,因此不可能頻繁地進行,而現實情況往往復雜多變。因此,制度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要求制度設計中應當充分體現“層次性”原則。對涉及城鄉規劃的重要制度和原則要經過科學論證并在主干法予以明確,一些根本制度甚至應當滲透到行政基本法律之中。至于操作層面,則完全可以通過下層次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等方式加以解決。
(2)平衡地域差異和部門沖突
我國幅員遼闊,發展極為不平衡。制度設計中必須充分尊重地域差異。例如,公眾參與制度在社會經濟發達地區是推進民主化進程的重要舉措。然而在內地的許多落后地區,這一制度的推行尚需要結合實際,拔苗助長往往適得其反,有時甚至淪為強勢群體實現私利的“合法”手段。
(3)主體利益的尊重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利益主體日趨多元化,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團體、各種集團和個人,都在成長為獨立或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在特定的規劃政策環境下,他們都會以自身利益作為選擇的依據。當期望得益遠遠大于損失之時,選擇違法、違章或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可能成為城鄉規劃博弈中各類利益主體的“理性選擇”。即使不違法,他們仍可能有極大的行動空間。
(4)提高違法成本和敗露風險
城鄉規劃實施中的違法行為,主要根源還在于預期成本遠遠低于收益,因此,必須改變城鄉規劃行政相對方預期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系。
5結語
本文結合時下我國城鄉規劃實施的現狀,根據行政法“平衡模式”的基本要求,以實現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的動態平衡為準則,提出了城鄉規劃制度設計的思路和一般方法,以期對制度建設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