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25:02
序論:在您撰寫影視文學鑒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文學閱讀 審美體驗 文學接受 批判性視野 文學教育
一.文學閱讀和接受語境的變化
文學的傳播和接受,尤其是經典作家和作品的接受在當下語境中受到多元沖擊。在這些沖擊因素中,對于青年讀者而言,網絡傳媒所帶來的消費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快速閱讀的接受方式有著較大影響,比如穿越小說、盜墓小說的吸引力遠遠大于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品;而近年來的手機小說和微博體小說也以其特有的閱讀方式沖擊著大眾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心理。此外,當下文學的通俗化、日?;拇蟊娬Z境也影響了青年讀者的閱讀心理,他們的閱讀期待不再聚焦在經典型的文學作品,網絡流行的各種類型小說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時,影視所帶來的視聽審美感受、放松體驗和快速接受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紙媒閱讀的受眾數量,尤其是近年來,文學作品的影響力似乎需要依靠影視傳媒的推動,因而經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反而比原作具有更強的傳播能量。
在這種情況下,高校中文系的文學教育也受到極大挑戰,首先是中文系在經濟時代受到冷遇,因而中文系的學生對待文學的態度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溫儒敏教授曾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指出現在的學生情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學生都很實際, 不大愿意學中文……現在的學生視野較開闊,但很實際,為了今后找到更好的職業,許多人同時要花功夫讀第二學位的輔修專業,有的還要考托福、考這個級那個本的,精力如此分散,專業意識不像以前那樣單一,學中文系課程也不那么專心”[1],社會現實讓學生的選擇多元化,文學也成為中文系學生不愿認真對待的“無價值”存在。其次,即便是中文系的本科生坐在課堂中也大多被現代媒介綁架,如即興玩手機發微博等,有太現代化的器物分散課堂上的精力和關注點,曾有論者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文學的接受已由“閱讀”轉向了“觀看”。在大學的文學教育中,學生在紙質文學作品的閱讀量上大大減少,看電影、看電視劇所占比例明顯增長?!盵2]因而,面對這種情況,如何調整教學方式就成為高校文學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文學并未從大眾傳媒時代的影像世界中消失,如同有論者所指出的:“如今,以純粹的文學形式呈現文學作品越來越處于邊緣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報刊、廣播、電視和廣告這四大傳統媒體中,處處閃現著文學的身影——文學文本的圖像化、影視化成為讀圖時代的文化時尚,大量改編自文學的圖畫書、漫畫書、動漫、電視和電影,實際上是另一種媒介形式的文學傳播。”[3]對此,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及在青年閱讀群體中的調研,認為適當的影視鑒賞和文本閱讀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引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沉悶、壓抑的課堂氛圍,進行較好的開放式討論,進而可以在對照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感悟力和批評鑒賞能力。
二.審美體驗的轉化和互動
文學活動和影視活動的共性在于兩者皆具有審美意識形態的屬性,而文本和影視本身都需要通過媒介表現富于意義的形象、意境、情節、情感和認識等體悟性的認知。作為接受者面對兩者的不同在于,文本閱讀需要發揮更多的想象力,是一種靜態的體悟式的內心感受,而文學接受則是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的轉化——對文學作品進行獨具個性的理解和解讀;而影視的接受者是在更為直觀的色彩、聲效中置身在立體的場景中,情感和思考往往被電影語言主導,接受的過程在認知上較為被動,往往被影視的特效和鏡頭特寫吸引,發揮審美想象的空間較為有限。所以在把握這些特性之后,利用兩者的共通性有選擇地將影視和原著進行對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影視的感受更直觀,在日常生活中對大眾的吸引力更強,而中文系的本科生,在長期的學習中有一定的文學積累,影視接受會給其一種對被改編文學作品的特別的閱讀期待。
以沈從文的《邊城》和電影《邊城》為例。
對于當下閱讀語境中的學生而言,快速閱讀和瀏覽式觀看的現代媒介方式讓閱讀心理不再安靜而接受心境也不再是沖淡平和的“虛靜”,沈從文略帶抒情性的敘述以及詩化小說的方式對地域風俗的描繪,使得小說的情節不像一般小說那樣曲折有趣,可能會使不少人停止在小說的開頭無法進入文本深處。但是選擇先讓學生看電影《邊城》則是另一種情形,學生能對那個時代、對詩意的山水之地及風俗人情會有更直觀的感受,電影敘事中的情節雖然緩慢,但和風景、風情融匯在一起讓學生接受起來比較舒暢輕松,且有一定的吸引力。上文談過,影視的意義是為了更好刺激原著的閱讀,所以在課堂上對影視的展示,還需要伴隨相關問題的設置,以啟發學生的主動閱讀心理以及探討能力。如,可以如下問題進行閱讀引導:1.如果你是導演你會將沈從文《邊城》中的翠翠塑造成什么樣子;你認為電影中和小說中的詩意是如何展現的;你覺得哪些比較重要的層面在電影中沒有展現,如果你是導演你會如何處理……如此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意識即可調動起來,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感悟力,畢竟電影和文學都是感性的藝術,如同黑格爾所言“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而顯現出來了”。[4]因而,借由影視和文學原著的互動,觀看主體和閱讀主體進行了多重體驗,也能更好感知雙重藝術世界中的情感和詩意等心靈和精神層面的不同再現,深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三.批判性視野及討論空間的建構
上文提到,在實踐教學中以影視作品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首先注意的是閱讀興趣的培養以及問題意識的引導。而更有意義的環節應該是如何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在課堂上建構開放性的討論空間。因為,對于中文系的文學教學而言,引導學生閱讀是基礎,而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的培養以及批評寫作的提高是更專業的目的。
這里提到的批判性視野,是指讓學生能夠在觀看影視和閱讀作品之后,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獨具個性的多元思考,鼓勵學生對一些慣常的看法和理解提出不同的見解或質疑,對電影或文本的意義進行再闡釋。當然,這個部分的實踐操作需要注意到學生的接受動機和接受心境,雖然現在的學生閱讀方式多元,閱讀量看似很大,但實際上深入思考的能力在傳媒文化時代受到較多束縛,習慣于去網上尋求答案或搜集訊息,在筆者進行的課堂討論上或平時的文學批評寫作訓練中,很多學生都習慣于復制網絡上慣常的看法和觀點,不愿意深入思考或尋求個性的解釋。所以,也注意對學生審美動機和批評動機的引導,以建立一種更深入的討論空間的可能。
依然以影視《邊城》和小說《邊城》為例。
在觀看和閱讀之后,首先從“共鳴”的層面發掘學生對影視和文本的理解,讓學生討論自己在觀看影視之后帶著一種怎樣的閱讀期待走進沈從文所建構的“湘西世界”,而作為觀看和閱讀主體,在哪些層面或哪些細節上和影視/作品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這種共鳴的反映是一種怎樣的感受。然后,在“共鳴”的基礎上讓學生發揮個體對作品的價值闡釋和審美分析,領悟作品的意涵。這個環節也是討論空間建構的實踐環節,每個接受者自身的文化觀念、文學素養、個人體驗和文化視野都影響了對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因而在開放式討論之后,注入更學理性的分析和梳理,這個環節一般以分組討論進行,課前讓學生搜集現有《邊城》研究資料,并進行歸納分析,將已有的研究思路和思考方式呈現出來,再啟發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或對現有研究提出質疑,進行可能的再闡釋。
如此,從影視到文本的教學方式,其實主要立足于閱讀興趣的培養,而后進行對照思考和深入解析,最后完成專業的文學批評式訓練。當然,也應該注意到影視觀看和賞析只是一種文學教學的轉換方式,最終的目的還是區分出影視和文學作品的不同,讓學生注意到經典文學作品所具有的深厚內涵以及言說不盡的意蘊,注重精神領域的價值建構,而非沉溺在影視欣賞所帶來的淺顯的感官享受和時尚及時性的層面。
參考文獻:
[1]溫儒敏. 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 2004(2).P30.
[2]鄧曉成.消費文化語境下高校文學教育的困境[J]文學教育.2011(11). P95.
[3]管寧.文學變身:文化背景與媒介動因——當下文學生存環境的文化與媒介考察[J].江西社會科學.2011(2).P108.
關鍵詞: 信息化 高職影視文學鑒賞課程 教學創新
一、引言
人類已經步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廣泛運用,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不僅對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已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藝術是建立在現代科技基礎上的綜合藝術,影視文學教學的內容和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要運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來優化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因此,如何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影視類課堂教學質量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影視文學鑒賞課程問卷調查
2011年6月,我依托世界大學城個人教學空間在選修了《影視文學鑒賞》公共選修課的同學中發放150份問卷,回收有效答卷131份。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從影視本身來看,有80.2%的學生喜歡看電影電視。他們在業余時間觀看的大多是喜劇、科幻等影視片,藝術價值較低。在看影視作品的過程中,追捧那些故事情節吸引人的影視作品。由此看來,大學生的影視文學鑒賞水平令人擔憂。
從影視文學鑒賞課程來看,大部分的同學因為喜歡或者想學習影視文學的知識從而選修了該門課程,反映了大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需求。有56%的學生在選修該門課程前沒有看過影視文學劇本,說明大學生影視文學鑒賞基礎薄弱。想讓他們學有所獲,任課教師必須在課堂內外進行一些積極的探索。
三、運用信息化技術探索影視文學鑒賞課程教學創新途徑
1.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
根據教育規律,高職院校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影視文學鑒賞課程的特點,改變影視文學鑒賞傳統的教學模式,把以教師為中心改變為以教師為主導,把以學生為中心傳授知識改變為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智能化等信息技術,通過對大量優秀影視文學作品的鑒賞激發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從而主動學習,主動地利用現有信息技術手段對目前影視的熱點進行評析,從“要他學”轉變為“他要學”,主動、快樂地獲取知識和整合知識。
2.利用信息技術有效組織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對影視文學作品的內涵做深入思考。
“看50部有質量的電影,會改變一個年輕人的世界”。影視作品的選擇和定位是讓任課老師頭疼的問題,也是上好這一門課的關鍵。
(1)多選擇融入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內容。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一部影視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影視文學作品聽細讀和品鑒人生命題。既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又可以對受教育者的心靈產生長遠的、深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趨于完滿、完善。在影視文學鑒賞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讓學生在藝術欣賞中體驗成功,體驗生命的尊嚴與高貴。
(2)關注新作品、新動態,為學生提供最新影訊。大學生喜歡追新求奇。影視文學相比其他文學類型而言非常年輕,演進過程迅速而充滿活力。因此課堂教學在保證教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科學性的同時,還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時代感。密切關注當代電影的新動向、新作品,利用網絡、電視和期刊,查閱相關資料,將最新的創作動態、影視信息及時告訴學生。這樣能讓學生及時把握影視文學發展趨勢,加強危機意識,更好地找準自己的奮斗目標,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3.依托世界大學城教學空間,拓展課程容量,豐富教學手段。
借助網絡手段,充分依托“世界大學城”的教師個人教學空間,建立空間課程資源庫,有效地豐富教學手段,與學生在課堂內外及時交流,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索性。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嵌入式、Flash等技術和軟件,通過打碎、集成、泛在、重組,將課件、案例、大量圖片、精心剪輯的視頻片斷用表格化教案進行整合,調用資源靈活、方便。這樣,讓鑒賞的內容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從而更便于引導學生學習。
課堂時間有限,而一些優秀的影視文學作品改編拍成的影視劇往往長達120分鐘甚至更長,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整播放,教師可以將上課涉及的作品全部上傳至世界大學城個人教學空間,學生可以到教師空間學習,將“教學大綱”、“授課講義”、“電子課件”、“課程視頻”、“作業題庫”、“影海拾貝”等課程資源網上共享,這樣既能加大課程的容量,又方便組織學生利用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專題研究學習。
建立影視文學鑒賞學習群組,實現網上答疑、討論、提交作業和論文,參加課程考試。學生通過影視文學的欣賞和評價,培養了他們的鑒別能力,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比傳統教學要深刻得多,影視文學鑒賞教學也從“聽老師講影視文學”真正轉變為“鑒賞影視文學”。
4.運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影視文學鑒賞中,案例教學法應用較多,課堂影視理論講解與課外影片觀摩構成主要教學環節。為了讓學生接觸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優秀影片,深刻理解電影所負載的文化、歷史、社會及人生內涵,在影視文學鑒賞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比較研究法等。
在實際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當前的影視熱點結合起來,布置一些專題,例如“第五代導演的藝術風格”、“好萊塢科幻大片”等專題,組織學生分組利用互聯網查找資料,對專題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歸納、整理,形成總結報告,制作成課件,并在課堂上展示。這樣學生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開發者,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求知欲。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將中外電影做橫向比較、將本土電影進行縱向比較,讓學生透視文化的差異、傳承和融合。
四、結語
面對信息化、現代化進程的挑戰,一線教師更應力求通過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尋找一條更加切合影視文學教學實際,并能充分開發學生的情感經驗,培養其良好的審美心態和開拓性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龔金平.通識教育背景下大學公共影視課程的理念革新與實踐探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11.
一、醫學生人文素養現狀
醫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中國自古就把醫學定義為“仁術”,晉代楊泉在《論醫》中寫道,“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敝Z貝爾醫學獎獲得者Luria S E 深刻指出:“醫學在本質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人學,需要人文滋養?!薄懊钍秩市摹笔菍︶t學工作者最高的評價。然而,什么叫做仁呢?孔子在《論語》里做過這樣的解釋:“仁者,愛人?!币虼?關愛生命是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擁有一顆善良仁厚的心對醫學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然而,受國內專業教育的特點及醫學專業課業繁重所限,盡管人們意識到人文精神培養對醫學生的重要性,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視,醫學生對大學語文、大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影視鑒賞、音樂欣賞等一系列人文素質基礎課也缺乏重視。
有調查表明,現階段醫學生人文素養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人文知識匱乏,知識結構失衡;(2)道德觀念淡化、價值功利化及現實化;(3)綜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現在社會適應能力較差。人文素養缺乏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醫學生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不容小覷。知識結構失衡會影響醫學生專業學習的深度,寫作及表達上的劣勢對今后的論文撰寫、醫囑書寫及醫患溝通上會產生直接影響。人文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道德觀念淡化會使醫學生缺乏人文關懷,摒棄仁愛精神,造成職業素質低下。不僅如此,醫學生的學習任務相對較繁重,現代社會競爭也導致就業壓力增大,使醫學生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冷漠等心理問題,心理素質下降,社會適應能力較差,而人文素質基礎課中講授的歷史、優秀作家作品中傳達的觀念和態度能幫助學生正確看待事物,疏導壓力,得到啟示。
1997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精神病學和心身醫學教授Engel在《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其內涵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體而非單一的生物體,要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五個因素考慮疾病和健康問題;二是把醫療工作看作醫療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務質量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工作而非單純的醫療工作;三是把醫療工作看作與社會環境密切聯系的系統工作,要從政治、法律、科學文化、社會環境等方面考慮醫療與外界作用所產生的問題。醫學模式的轉變表明現代醫學已發展成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現代醫學的必然要求。
二、影視藝術對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積極作用
調查顯示,有近10億觀眾每天花2-3小時收看電視,電影院觀眾平均年齡為21.7歲,即現在的大學生群體。影視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并影響著他們的認知習慣和交流方式。然而,影視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也是一種教育手段。作為繼傳統的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和戲劇之后的第七、第八藝術,影視藝術對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有積極的作用。通過給學生講授電影發展的歷史,電影基本理論,賞析優秀影片,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影視鑒賞水平,優秀的電影作品也作為一種極富感染力的方式也影響著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
影視鑒賞課程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十分必要的。第十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調查問卷分析報告顯示,在大學生平常觀看的影片中,好萊塢影片以高達41.2%的百分比占據第一位,港臺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緊接其后,觀看中國大陸電影的數量只占總量的10.8%。好萊塢和港臺電影中強烈的視聽沖擊和娛樂享受是吸引大學生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電影類型的接受比較單一。好萊塢電影縱然也傳達了美國式的樂觀自強精神,單一的電影趣味也導致大學生容易受美國價值觀念的影響。好萊塢注重娛樂性,工廠式的電影生產方式出品的作品只是電影世界的冰山一角。影視鑒賞課程處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為活躍的交匯點,不同影像文化帶來的觀念和認知的碰撞,對學生認識外來文化、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拓寬眼界,促進開放心態的形成有促進作用。而開放的心態,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包容與理解,溝通與交流,正是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優秀影視作品往往是通過將鏡頭對準歷史或現實,展現人生百態,包含著對生命的理解。當代大學生處于新時代的成長環境中,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向他們敞開了一扇認識現實,追逐夢想的大門。通過接觸影像了解世界,增加對世界的敏感,理解不同的人群、種族、國家,自然,是培養仁愛、寬容之心的最佳途徑。
三、針對醫學生專業特點,精選教學內容
影視鑒賞課程作為選修課,所占的課時較少。因此,在有限的課時里,盡可能地拓寬學生的觀影視野,向學生們傳達一種正確的鑒賞態度,是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醫學院校的影視鑒賞課程應與人文醫學理念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上針對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及職業特點,在題材選擇上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立足詩意,疏導壓力
醫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大,進入職場后,高強度的工作及精準的工作要求也會增加工作壓力,產生煩悶心態,如果不及時疏導,將產生負面影響。對此,在教授影視鑒賞課程中,教師在選擇影片時應該選擇一些充滿詩意的電影,如講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智利詩人聶魯達如何改變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的電影《郵差》;講述一名父親如何實現女兒夢想的《鋼的琴》等。充滿詩意的電影,能夠疏導現實生活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啟迪他們以新的眼光及視角去看待日常生活,復蘇心靈對現實世界的美好感受。離開課堂之后,學生在課余生活中能自主選擇類似的優秀影片陶冶性情,提升鑒賞品味,恢復內心的活力。
2.多元類型,開放心態
在電影類型的選擇上,應該避開學生接觸得最多的電影領域,盡可能給學生介紹不同的電影流派及經典,如形式主義影片及現實主義影片。接觸不同類型的影片可以拓寬學生的觀影世界,促進開放心態的形成,增進寬容與耐心。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醫務工作者會接觸不同類型的患者,開放的內心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不同的人群,增進體諒及醫患雙方的溝通,促進醫療優質服務。
3.精選短片,優化教學
關鍵詞:影視經典鑒賞 大學生 人文素養 熏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096-02
影視藝術從它出現的那個時候起,就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影視藝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思想,正不斷豐富著人類的視覺享受和情感體驗。在影視作品中,創作者巧妙地將影視內容與人類社會的現實和夢想結合在一起,因此,影視藝術已經成為廣大民眾普遍接受的娛樂方式。在現今的高等教育中,影視經典鑒賞作為一門公共課程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在大學里開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并且以影視鑒賞的這種方式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比較利于學生的接受,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因此,在高校中_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一、現階段在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水平
在現階段的高等教育中,既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理論知識,又要讓其兼顧自身素養的修煉與提升,讓學生不僅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同時還要成為一個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人,不僅具有積極進取、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還要有仁愛、寬容之心。在校大學生應該樹立仁愛意識,要懷有一顆善良、仁愛、寬厚的心??墒?,在現階段的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中,對于專業課程的開設與編排比較重視,對于培養、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開設較少。雖然學校及授課教師已經意識到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對于學生學習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但是在當下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對于這類課程的設置與開設仍然處于被忽略狀態。學校及授課教師對人文素質培養的態度,導致了在校大學生對大學語文、學位英語、思想道德修養、影視經典鑒賞、音樂鑒賞等這類培養、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的公共課程很難予以重視。
現階段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人文素養的形成與塑造方面有幾個相同的特征:第一,忽視對人文知識的學習,使得自身人文知識存在一定缺失,從而導致自身知識儲備不完整、知識結構不平衡;第二,部分在校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環境影響嚴重,對傳統美德不予理睬,違背正確的道德觀念,過于急功近利、追求現實價值和名利;第三,在校大多數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基礎較差,能力水平不足,在適應社會生產生活方面尤為薄弱。因此,學校及授課教師應該對培養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予以高度重視,避免學生因缺乏人文素養教育而產生這些不積極的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正確、有效地面對和處理這些消極因素,那么其將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產生無法預估的影響。
在大學課程設置中開設與人文素養相關的課程,有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引導在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如果不能使在校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人文素養,在其畢業后融入社會工作時,將會缺少人文關懷意識,缺少一顆仁愛之心,不利于日后的工作與生活,更嚴重的后果甚至會導致職業素質的缺失。與此同時,現如今大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繁重,現代社會應聘工作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在校大學生面臨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面臨這種社會背景和發展形勢,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抑郁、憂慮、冷漠、焦躁等心理方面的諸多問題,從而導致自身的心理素質十分脆弱、不堪一擊,對社會生活與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因薄弱的心理素質變得低下。因此,在大學課程設置中開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是具有生物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體,并不是只具有某一種單純屬性的生物體。因此,在分析影視經典鑒賞對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作用時,應該從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諸多方面進行考量,不能只依據某一種方面就輕易下結論。學校在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教育與培養時,應該及時、正確、有效地確立與更新相關的政治制度、管理體系與管理標準、教育教學活動、科研工作和學生服務的相關事宜等,學校的管理人員及授課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并不是一種單一性的教育工作或者是服務性工作,要重視學校工作的全面性、協調性和綜合性。學校在開展學生工作時,要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和發展趨勢緊密地結合起來,從當今的政治體系、法律規定、科學文化發展、社會環境變化等諸多影響因素中找到能夠滿足學生積極發展的方面,并且做到系統性、全面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F階段,國家愈來愈重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將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有機地統一起來,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授課都要利用這些交叉學科的知識,這表明現代教育的要求與發展方向越來越趨于全面化和多元化。因此,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提升與熏陶,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基石,也是未來教育事業持續努力發展的方向。
二、影視經典鑒賞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
根據某項相關調查的結論得知,在中國每天都有接近十億的人會花費二至三個小時觀看電視節目;選擇去電影院觀看電影的觀眾人均年齡大致在21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恰好對應我國的大學生群體。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的全面覆蓋,影視已經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娛樂休閑方式,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別受歡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認知觀念、行為習慣以及說話、交際方式。也正因如此,影視不僅可以當作休閑娛樂方式,還可以將其引入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有些文學作品、音樂作品、戲劇作品、舞蹈作品、繪畫作品、雕塑作品等,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與民族性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和豐富,一些影視作品就將這些經典巧妙地融入其中。因此,大學生在上影視經典鑒賞課程時,通過接觸、賞析、評鑒這些優秀影視作品,對其自身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能起到積極作用。授課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可以向學生介紹電影形成與發展的演變過程、電影制作的基礎原理等。通過教師的講述與介紹,學生在了解一門藝術的基礎上,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影視作品賞析、評鑒的能力,另一方面經典影視作品中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與為人處世原則等,也將會對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大學中開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對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調查結果可以得知,在當下的大學生群體中,大多數的大學生比較喜歡觀看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其次是港臺片,喜歡大陸拍攝的電影人數最少、排名最后。好萊塢的特效和港臺片中的俊男美女,會使人在享受休閑娛樂的同時身體也能感受到巨大愉悅,這也是好萊塢影片與港臺片比大陸片更暢銷、更吸引大學生的原因。但是,從這個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在校大學生對影視作品的喜愛和接受種類比較有針對性。西方的電影,以工廠化的生產方式運作,大多數都以其本土的精神作為電影的主要思想,過于重視影視作品的休閑性與娛樂性,我國大學生長期觀看這類影視作品容易受其思想影響,從而改變自己原本的生活態度與價值取向。
經典的影視作品,通常通過鏡頭向觀眾傳遞出史實,對現實生活作出不同解讀,蘊含著作者、編劇和演員等對生活、生命的深刻領悟。現階段的在校大學生,處于時代飛速發展與變革的洪流之中,虛實結合的影視世界不僅給予他們認識世界的橋梁,也給予他們實現夢想的階梯。通過對影視經典進行鑒賞,可以讓在校大學生透過影視作品了解真實的世界,從而了解各種人群、各個種族、各個國家等,有利于樹立學生的仁愛與寬容意識。
三、根據現階段大學生特點,調整影視經典鑒賞課程
在各個高等學校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一般都是作為選修課存在,因此課程安排比較少,課時設置也較少。這就要求我們的授課教師,務必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及思路,將學生學會正確的影視作品評鑒方法作為此門課程最終目標。此門課程的設置與開展,應該充分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進行有機結合,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和大部分學生的特征進行分析與總結。
(一)采取適當方法,緩解學生壓力
在校大學生面對的競爭壓力相對較小,但是隨著他們畢業進入社會以后,高強度的工作、繁復的工作要求等會使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產生抑郁、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地解決,將造成嚴重后果。針對這種現象的出現,教師在影視經典鑒賞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一些主題溫暖、積極向上的影視作品。這類影視作品,將在學生日后因為壓力而產生抑郁、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時,能夠幫助大學生調整心態,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積極健康的眼光和視角對待生活中的不順心、不如意,使得他們對現實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在課下,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挑選出適合自己的、接近于這類主題的影視作品進行觀看與賞析,從而提升自身對影視作品的評鑒水平,進而修身養性,對生活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二)影視作品選擇多面,倡導學生積極思考
在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盡量挑選學生接觸不多的這類影視作品,在有效的課時里為學生更多地介紹他們不熟悉、不了解的影視經典與電影流派,例如選擇觀看著重表現形式主義或者是現實主義的電影。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觀看、接觸各種類型的影視作品,一方面能夠增加學生賞析影視作品的數量,另一方面通過對這些影視作品的賞析,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學生樹立仁愛與寬容之心。這種做法將會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以后會面對不同的人以及各種瑣事,積極思考和仁愛、寬容之心可以使他們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加強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及工作質量。
(三)經典影視作品適當節選,提高教學質量
現階段,影視經典鑒賞課程的設置課時較少,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每一分、每一秒,盡可能多地向學生介紹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影視作品。對于一些經典、優秀的影視作品,可以進行適當的剪輯,將具有突出特點、優點的影視片段引入課堂的實際教育教學當中。另外,還可以將不同風格的影視作品進行混剪,然后進行專題性研究。對剪輯完的影視作品進行整理與編排,有利于學生對整部影視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實現學生對該影視作品直觀感受的思考與闡述,提升實際教育教學活動的成果。
四、結語
積極利用影視經典鑒賞課程來提升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既是現代教育發展所需,同時還能豐富在校大學生的空閑時間,增強大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讓在校大學生認識到人文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對其專業學習及日后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將其轉變為日后對工作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包麗娟.醫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J].甘肅科技,2012(1).
[2]梁結玲.當代影視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構建[J].電影評介,2007(18).
【關鍵詞】多模態 英美文學 素質課程 構建
一、引言
英美文學課程在英語專業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一直是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如提高其語言基本功,培養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職英語教學中,一些院校過于強調高職的實用性和行業性,對英語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忽視了英美文學類課程在培養人文素質方面的意義,使得高職英語教學理念滯后、課程內容單一、教學手段和方法簡單。這極大地阻礙了培養社會需要的具備專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從而使得英語教學改革偏離了方向,不利于優秀人才的培養。
二、高職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結構主義批評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羅夫在其著作《瀕危的文學》一書中曾經寫道,“……我不能跳過詩人的名句和小說家的敘述。它們使我能夠給自己的情感以形式,給自己細碎的生活之川以歸整。它們讓我夢想,使我為不安或失望而震顫。當我悶悶不樂之時,只能去讀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激情昂揚的散文,其余的一切都是那么乏味?!庇纱丝梢?,文學作品的作用很多,能加深我們對日常情感和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救贖我們的靈魂。英美文學是世界文學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為復仇而展開驚心動魄的斗爭,勃朗特姐妹筆下的簡愛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炙熱,華茲華斯的詩歌靜觀自然美景,海明威的《老人與?!分械谋橛⑿?,……這些英美文學作品無一不帶給我們對生命深深地觸動,帶給我們心靈的震顫與啟迪。
作為青年一代的高職學生,要成為社會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勞動者,其健康的身心成長與發展是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因此有必要開設英美文學欣賞課程,讓學生通過文學教育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進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同時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人文主義精神。同時據調查顯示,在希望開設的英語課程中,75%以上的同學希望開設英美文學欣賞課程,僅次于對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培訓類課程的需求。
三、多模態化教學理論
模態指人類通過感官跟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方式。多模態是指運用語言、圖像、聲音和動作等多種符號資源共同構建意義。隨著國際交流的多元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互聯網、智能手機、個人移動數字設備等的新媒體的出F,信息傳遞的方式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結果是文本的表述趨于多元化,文字符號通常與視覺、聽覺、空間與身勢語等多種模態相結合,以更加豐富的交流形式共同進行意義的構建。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已不再單單通過傳統的印刷文字,而是通過聽覺、視覺、手勢、空間等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意義的表達趨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時地區多樣性(local diversity)和世界連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語言的變異趨勢越來越顯著。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多模態話語最早是探討圖像在表達意義上與語言的相互作用。該理論以社會符號學為視角,源自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多模態話語主要是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
隨著信息技術和學校課程的深度融合,許多學者開始把多模態話語理論引入到外語教學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多模態話語為基礎的多模態聽說教學,多模態詞匯教學、多模態課堂話語教學、多模態寫作教學、多模態教學模式、多元識讀能力培養、多元讀寫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多模態化教學強調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資源,以視覺、聽覺及觸覺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盡可能多的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英美文學類課程因其內容與文字、圖片、影視、音樂、網絡等模態的密切關聯,使多模態化教學成為可能。
四、多模態化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構建
據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因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鮮有院校專門開設英美文學課程,一般是將其作為高職文學欣賞素質課程或選修課程開設,課時較少,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須從人文素質課程的特點出發,嘗試建構一種多模態化高職英美文學欣賞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以網絡為手段,以經典文學作品為基礎,通過多模態化的教與學,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識讀能力、鑒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
1.利用文字模態確定教學內容。文學作品中文字模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在英美文學欣賞課程教學中,文字模態主要是教材中的文字、PPT課件中的文字、學生課外擴展閱讀的文字、學生提交的作業文字等等。由于素質課程課時有限,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等原因,英美文學欣賞課程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突出對經典文學作品和作家的介紹,刪減有關復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流派等方面的討論。因此要精心編寫英美文學選讀教材,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十八、十九世紀和現當代文學;也可以按照作品的類別,詩歌、戲劇、小說(女性、戰爭、自然等題材)等,必須確保教材文字模態的準確性。
教師課堂講解時使用的PPT課件中的文字是對教材文字內容的提煉總結,除了確保文字模態的準確性之外,應對PPT課件文字的字體、字號、顏色、排列等進行設計,使文字模態更清晰直觀,便于學生觀看理解。
作為課堂閱讀延伸的課外閱讀,也可以是文字模態的。教師可以將課堂上講授的文學作品的完整原版內容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多部文稿以及有關介紹文學批評方面的理論文章上傳至校園網絡BB平臺,供學生課下閱讀欣賞。同時為了鞏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布置文字模態的任務,如寫讀后感,文學作品人物分析等,學生同樣可以上傳至教學平臺,讓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批閱。
2.利用圖像、聲音模態改革教學方法。文學作品在本質上具有多模態性,閱讀文學作品,讀者要發揮強大的想象力,把語言詞匯想象成場景。因此在英美文學欣賞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圖像和聲音模態,既形成對文字模態的有效補充,又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圖像和聲音模態在PPT課件教學中可能是文字模態的輔助模態。例如在介紹英國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的《詠水仙》一詩時,可以在PPT課件中插入水仙花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水仙的形態,和詩中的描述進行比較,想象詩人當時寫作的心情和詩歌抒發的意境。這對文字模態起到了強化作用。當然PPT課件中模態的選擇應是文字、圖像、聲音等的有機整合,而不應該相互干擾,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相較于以前的以印刷文字為主導的“讀文時代”,人們已經進入了由漫畫、圖書、電視、電影、網絡等各種大眾視像傳媒所傳播的“圖像”為主導的“讀圖時代”。青年學生更是深受視覺文化的影響,英美文學課程應對此加以充分利用。影視語篇的多模態性使其比文學語篇更為直觀易懂,許多經典文學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因此可以將影視與文學作品進行多模態融合,拓寬以書面文字為主的英美文學教學。例如在講授《簡?愛》這部偉大的女性主義文學作品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觀看改編的電影。這部作品二十余次被搬上銀幕,最近的一次改編電影是2011年的版本,以現代的視角敘述古老的故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文學是純語言文字的藝術,而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利用圖畫、音樂、色彩、聲音、燈光等多種資源,涵蓋演員表演、場景設計、攝影技術、背景音樂等跨學科的協作。在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教學中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課前利用電腦、手機觀看電影,利用多種感官了解電影的敘事和語言,降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難度;課上介紹小說中的經典片段,讓學生和電影進行比較,討論兩者的異同,重新審視經典文學作品;課后更多地去關注原著,讓英美文學作品煥發新的魅力。要注意影視語篇的選擇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文原著,并不能完全替代原著閱讀。
3.利用多元評價進行課程考核。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考核不宜以一張期末試卷的成績來評判,應該采取過程性評價的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評價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可以進行課堂評價和課外評價相結合。課堂表現既有個人的又有小組合作的。課外評價是靈活機動的,借助于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可以及時跟蹤學生上網自學的記錄,網絡平臺提交作業的統計,與同學及老師的互動交流等等。評價的手段是多樣的,包括文學知識小測驗、文學作品評析小論文、小組合作文學作品表演等等。在課程考核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利用多模態化的手段,積極投身課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例如在小組合作文學作品表演展示中,學生要上網收集資料,改編劇本,撰寫臺詞(文字模態為主);還要將場景制作成PPT或提示板(圖像、文字模態);最終完成配樂、對話和表演(聲音、文字、手勢等模態)。這個過程鍛煉了其技術識讀、自主學習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其團隊合作、自信自強的意識。
五、結束語
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賞析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語言運用表達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更能夠提升審美情趣,形成批評性思維,健全人格,從整體上提升人文素質。而多模態化教學可以通過各種聲像資源和手段豐富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與課堂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是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補充。
參考文獻:
[1]張蕓.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多模態化英美文學教學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2,03:65-68.
[2]祁繼香.高職高專院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04:83-84.
[3]徐畔.多模態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學專業課構建――基于電影的多模態特征及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1:163-166.
[4]宋鳳麗.基于關聯理論下的多模態英美文學教學[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08:67-49.
[5]陳惠君,王淼,呂英娜.通識教育理念下應用技術型大學英美文學課程改革[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9:95-98.
[6]李珂.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美文學課程中的實證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4:141-142,169.
[7][法]茨維坦?托多羅夫.欒棟,譯.瀕危的文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8.
在九年制義務教育與高中階段三年,學生一直在學習公共英語。到了大學階段,非英語專業學生仍繼續學學英語。大學英語必修課的具體效果、四六級考試經濟的膨脹,已倍受關注和質疑。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中,開設滿足學生的愛好和個性化需求且形式多樣的英語選修課是很有必要的。英文影視賞析是一門綜合性課程,不僅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聽說能力,還使學生了解到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知識,這是符合《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該課作為大學公共選修課一直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吹捧。然而,很多學生抱著看電影的目的,課程結束后毫無收獲。由于沒有規范的教材和統一的教學手段,個別老師也成了“電影放映員”。學生“賞”了,老師“教”了,然而該課真正的目的“析”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師生沒有互動和深入研究影片佳作。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開展內容豐富的課堂活動,運用靈活多變的授課和考核方式使這門課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感受異國風情的同時,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筆者通過四個學期的實踐教學,探索出了體驗式教學在該課中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二、體驗式教學理論
17世紀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的開創人JohnLocke(約翰•洛克)說:教育就是一種體驗。只有經過親身體驗并對此進行反思,才能使學習內容從實質上成為獲得的知識。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JohnDewey(約翰•杜威)在1896年創立一所實驗中學作為實驗基地,他的教育理論批判了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學習,即“從做中學”。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是認知的主體,學習者必須“主動參與”,由自己建構知識,而不是其他人傳遞。教師對學習者構建過程起到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建構主義要求教學環節中包含合作學習和相關情景設計,學習者在此基礎上由自身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體驗式教學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豐富的課堂內容活動和交際體驗在實踐中學習,最終實現自我教育?!绑w驗式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最初多用于國內的一些英語培訓機構,近幾年許多教師也把體驗式教學方法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自己所選定的教材及參考資料制定教學大綱,設計教學環節。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設計出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實的體驗語言活動,積極地參與合作,并對學生的活動加以評價。體驗式教學比起傳統教學存在著很多的優勢。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學生在實踐中是積極的參與者和表演者,教師在整個行動中,擔當組織者和策劃者。體驗式教學給學生一定的發揮空間,布置一定的任務,讓他們引起重視,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喚起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在互動的過程中體驗英語知識學習的樂趣。同時,讓學生更加的自信和勇敢,敢于表達,促進他們的聽說能力及綜合運用能力有所提高。
三、體驗式教學在英文影視賞析課中的實踐
英文影視賞選修課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增強學生的人文修養,使其開闊了視野,同時促進了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對英語更有興趣。如何體驗英語語言的魅力以達到語言實踐的目的,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學生心理,保持學生興趣選修英文影視欣賞的一些學生是抱著“看電影,混學分”的態度來上課的,對這門課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然而,選擇這門課的學生大都是對英文影片比較感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這一特點來進行課堂設計,讓學生重視并互動起來。學生的英語基礎差、底子薄不是最大障礙,反而很多英語基礎差的學生思維靈活,視野開闊,成為一個團隊里面不可或缺的人物,這些學生在活動的設計、策劃、編排、組織中都盡職盡責。影視材料的豐富性和時代感讓學生享受視覺帶來的沖擊的同時,減輕學生學學英語時的焦慮和緊張感。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對英語學習興趣更有持久力。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許多課堂活動是依據課本教材而展開的,課本內容的滯后和時代特色不濃厚使得學生的活躍度和興趣不是很大。
(二)小組討論教學,考核緊密掛鉤大學公共選修課面對全院學生,學生來自不同班級、不同專業,七八十個學生面對一個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小組討論式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鑒于選修課人數多,課堂小組一般是六至八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愿或隨機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要求小組內成員要互相幫助和啟發,為完成一個具體的任務進行討論和商議,最終達成一致決定,共同完成活動內容。小組個人的表現直接反映出集體的效率,這要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緊密掛鉤,以便足夠引起學生的重視。
(三)課前觀看電影,布置主題內容由于班級大,人數多,上課時間有限,教師要提前布置電影讓學生觀看。教師需要在上課第一周就讓學生了解教學計劃及考核要求,把每次課的電影拷貝給學生,學生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室、宿舍上網、網吧等途徑去觀看電影。教師要選擇適合大學生觀看的經典影片,并給學生廣闊的空間去思考和評析。教師還應把影視片中的經典對白以及涉及的俚語、諺語等印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翻閱字典、上網等方式查詢信息。教師可要求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并把下次課的主題任務布置給學生。比如包攬了奧斯卡六項大獎的電影《阿甘正傳》,要求學生在觀影的之后小組討論,阿甘是個什么樣個性的人?并舉事實證明他的個性。再如改編自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的自傳同名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什么是幸福?《獅子王》中的人物個性分析及。指定學習目標,分配任務。學生通過對英文原版影片較多的了解和接觸,英語語言氛圍的會逐漸形成和鞏固,英語交際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四)設計課堂活動,豐富教學內容在“體驗式”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各組學生相互評比,設計不同形式的體驗活動,如配音、對話、劇情猜測、模擬與角色扮演、討論與辯論、復述、訪談、演講等來激發學生的聽說能力和表現力。小組中的學生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積極參與,互相合作,大膽表演,豐富內容。比如在經典動畫電影《獅子王》的賞析課中,要求小組學生來扮演不同角色,其中有勇敢而智慧、嚴厲而溫情的國王木法沙,頑皮任性、不畏艱險的辛巴,勇敢堅強、聰明迷人的娜娜,陰險狡詐、卑鄙的刀疤以及彭彭,丁滿和土狼等等。要求學生模擬和分角色扮演其中片段,即木法沙國王奮力解救被叔叔刀疤所誘騙的辛巴以及辛巴被彭彭和丁滿相救的情節。學生演的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影片在頭腦中再現,模仿自己承擔角色的表情和動作,這鍛煉了他們的理解和記憶力,培養了跨文化交際和交流的水平,提高學生開流的信心和能力。雖然在表演的過程中,會有些語句上的錯誤,但是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去并充分發掘自己的語言能力就是一種收獲,達到了語言實踐的目的。
(五)評估活動表現,賞析地道英語學生課堂互動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表演或表現進行歸納總結和評價評估,這與終結性評價密切掛鉤。教師要把學生所演繹的電影片段給學生再播放一遍,讓學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體驗地道的英語以及人物內心的變化。學生從比較中,能體驗到語言的差異性,加深語言印象。教師還可設置不同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討論和分析,比如“如果你是阿甘,你會做怎么樣解決問題”,“如果你是導演,你會讓劇情朝什么方向發展?”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語言的樂趣,他們各抒己見,相互反駁。雖然在情急之下也會偶爾用中文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他們在體驗的過程中英語能力有所提高,能出色地完成任務。
四、存在的問題及思索
由于選修課沒有統一的教材和相關資料,教師的備課量比較大。體驗式教學方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精心選材,分配任務,對學生的表現加以監控和評估,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在不斷接受檢驗和挑戰,這就要求教師本身要不斷的學習和領悟。同時,學生對于選修課沒有足夠的重視,他們憑著興趣和輕松的態度選擇了課程,但卻不愿意更多的付出。學期結束時,筆者專門對參加該門選修課的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并進行了個別訪談。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于該門選修課的態度發生的巨大的變化,不再是原來的“混學分”,而是有目的和針對性地去選擇了。大多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有所增加,喜歡程度上升。對于“體驗式的英語學習”方式從逐漸接受到慢慢喜歡,對英語學習更加重視。在訪談中,有些學生抱怨選修課課時少,時間短,教室有所限制,建議角色扮演或辯論等活動到戶外去上。雖然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問題比較集中,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影視音樂融入高校公共藝術課的特殊優勢
影視藝術是一門視、聽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形式,影視音樂作為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升華影視藝術作品的主題思想、宣泄主人公內心情感、營造主題意境等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影視作品中均有體現。當前,國內多數高校均開設了音樂鑒賞類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事實證明,大學生對這類課程比較喜歡,尤其是一些經典影視作品中的經典音樂。優秀的影視音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大學生高尚的人格,修正其偏執、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對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領悟。影視音樂欣賞讓學生對影視音樂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拉近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在教學中再增加一些樂理知識、音樂常識,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興趣。盡管影視音樂欣賞是以電影和電視的視頻片段作為載體,但必須以音樂素材為主要內容,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影視劇轉移到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上來,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嘗試和樂理知識學習的熱情和渴望。從大量的課程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多數都有自己喜愛的電影類型,女生較喜歡文藝和清新風格的影片,男生則喜歡題材比較宏大的電影,不同風格的電影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新一代大學生都比較有個性,為他們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去探尋影視音樂的奧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教師,筆者經常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同一主題下的影視音樂,并分別對他們進行評論,或者直接讓學生在講臺上發表個人對影視音樂的不同看法,鍛煉他們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影視音樂《家園》欣賞教學設計
電視劇《闖關東》作為2008年中央電視臺的開年大戲,在央視創下了收視神話,全國多數觀眾在同一時間觀看了《闖關東》的大結局。長達52集的鴻篇巨制,生動再現了從到“九•一八”時期,在動蕩中的人口遷徙和奮斗歷史。一曲旋律舒展、風格多變、氣勢恢宏的片尾曲《家園》則成功地塑造了山東“闖民”的高大形象。此曲由劉歡作曲,王敏、張宏森作詞。全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由劉歡演唱,曲調跌宕,充滿浪漫情懷;第二部分由宋祖英和劉歡共同演唱,甜美動人的東北民謠《搖籃曲》結合富有律動的Rap說唱,“土洋”結合,形式新穎;第三部分再由劉歡演唱,此曲高亢、激昂的高音部分將音樂迅速推向。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以歌曲《家園》欣賞為主要內容進行如下教學設計:1.走近“家園”(1)欣賞默片《家園》。首先教師在課前將片尾曲的音樂關掉,課上播放無聲的《家園》視頻;然后讓學生圍繞音樂與影視作品的關系,談談看完這段無聲視頻后的感受;最后教師概括總結音樂在影視作品的重要作用,啟發學生關注影視音樂。(2)聯想《家園》音樂。教師先簡單介紹電視劇《闖關東》的故事情節;再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及所看視頻聯想片尾曲的音樂風格。2.走進“家園”(1)聆聽《家園》。教師先播放完整的片尾曲《家園》;再讓學生將聽到的音樂與之前設想出的音樂做比較分析;最后教師總結歌曲《家園》的音樂風格特點。(2)剖析《家園》(譜例1)。教師將分段處理的《家園》分4段播放,每放完一段,讓學生說出該段音樂的演唱者;再用PPT課件顯示樂曲歌詞;總結出第一段、第二段的Rap和第三段都是由劉歡演唱,第二段女聲部分由宋祖英演唱,曲調選自東北民歌《搖籃曲》。然后讓學生結合《闖關東》的主題,思考歌曲為什么加入東北民歌的片段;最后教師總結影視音樂具有的地域性特點,并具體做出分析。(3)學唱《家園》。教師用PPT課件顯示樂曲簡譜;然后教師彈鋼琴,學生分段學唱歌曲簡譜;待基本掌握旋律后,學生跟隨鋼琴伴奏演唱歌詞;接著請學生談談對Rap的認識;讓一位學生演奏架子鼓,一位學生朗讀Rap部分的說唱;教師再概述Rap的由來、特點和國內外代表性說唱歌手;再請學生模仿歌曲中劉歡說唱的內容,節奏律動可以自由發揮;最后教師彈伴奏,學生分三組演唱;一部分男生齊唱劉歡片段,全體女生齊唱宋祖英的《搖籃曲》;一部分男生配合女生演唱Rap片段。譜例13.走出“家園”(1)比較劉歡、宋祖英的演唱風格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喜歡這兩位歌唱家,再讓學生列舉劉歡和宋祖英的其他代表性歌曲;接著讓學生進一步談談兩位歌手的唱法和音樂風格有哪些不同;最后教師總結:劉歡和宋祖英分別屬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前者演唱流行音樂居多,后者擅長演唱民歌。(2)“民族風”與“流行風”的相互融合先讓學生列舉“民族風”歌手與“流行風”歌手搭檔演唱的歌曲;接著教師補充:玖月奇跡的《中國美》,宋祖英和周杰倫的《本草綱目》,譚晶和陳奕迅的《龍文》等;然后播放玖月奇跡演唱的《中國美》視頻;請學生分組討論“民族風”與“流行風”相互融合的優缺點;最后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代表分成兩組,進行5分鐘辯論會研討。4.重返“家園”(1)了解影視音樂的種類。先讓學生欣賞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曲;再讓他們分組討論影視音樂中的其他類型;然后教師總結:除了片頭曲、片尾曲之外,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還有插曲、背景音樂等音樂類型,講解它們在影視作品中發揮的不同的重要作用。(2)3位學生代表演唱《家園》。先由教師播放《家園》的伴奏音樂,接著讓一位男生演唱劉歡所唱的片段,一位女生演唱宋祖英所唱的片段,一位學生演唱Rap部分。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歌聲中結束這一課程的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在這節課中,以電視劇《闖關東》的片尾曲《家園》為載體,以走近“家園”、走進“家園”、走出“家園”和重返“家園”為主線,通過看、聽、析、唱、辯等環節展開教學。具體教學理念體現如下:
1.多媒體視聽教學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多媒體輔助教學既可以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效果。在影視音樂欣賞教學中,多媒體視聽結合的教學優勢表現得就更加優越。多媒體設備可以將音樂分片段進行欣賞,也可借助一些音樂軟件,如Cakewalk軟件可以將音樂作品的各個聲部分成若干音軌輸入電腦,欣賞時可播放其中任意一音軌或多個音軌。這節課,在欣賞片尾曲《家園》時,教師可運用Cakewalk軟件將這首歌曲的女聲、男聲及Rap分成三個音軌輸入電腦中,課堂上分段播放,讓學生清晰地欣賞各段,充分領略每一段的音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