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24:48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影像解剖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為理論依據而開展的醫學教育改革隨著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的轉變而得以持續推進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學教育者和學者開始嘗試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聯合應用于教學中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教學過程,并取得初步成效和寶貴經驗。我院于近些年來緊跟教育改革思潮,在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的結合應用和探討研究方面皆付諸了大量人力物力,教學成果肯定,現將研究資料予以整理分析,茲述如下。
1 簡析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的理論依據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學習中重要的一環,同醫學影像解剖學聯系緊密。其中,人體解剖學為醫學基礎課程,研究范圍僅限于肉眼觀察所得到的形態學圖像。較之于前者,醫學影像解剖學則是依托于現代成像技術,以正常人體為研究對象而產生的一種研究技術,研究范圍抑或言觀察范圍不僅涵蓋人體各部不同方位的影像學圖像,還可清晰顯示器官結構的斷面形態及其與周邊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梢姡t學影像解剖學是傳統人體解剖學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前者的學習是后者學習的理論基礎,或者說,后者即醫學影像解剖學是現代意義上的人體解剖學,較之于后者,更為適應醫學發展需求[1]。
既往,傳統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采取各自分家的教學模式,但是經過長期實踐,發現該種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而隨著醫學改革進程的推進及相關研究成果誕生,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運用和研究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兩者有效結合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對兩者之間緊密聯系的認識,利于提高教學效果[2]。
2 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結合多方研究資料及筆者本次研究經驗,可知在本校教學中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結合應用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既往以來,兩門醫學學科授課便是采用各自分家的教學模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多以教學綱要、課本內容和考試范圍為中心。如此學習氛圍下,教師授課中心自然圍繞書本展開,而學生學習目的也會主要針對考試,無疑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動手能力會受到限制,畢業后也會難以滿足醫學臨床對人才的能力要求[3];②部分教師在學生時代學習人體解剖學時得到的是知識型、模式型人才培育教育,自身對后來興起的應用于教學中的醫學影像解剖學缺乏充足了解;③醫學院實驗室在初期建立之時的目的只在于為學生系統解剖學的學習提供便利,無法短期根據課程設置要求更改其職能,極為缺乏醫學影像解剖學方面的相關信息數據資源。
3 試論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的方案
如上文所言,于我國高校醫學教學中,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予以結合授課是一種臨床醫學發展需求。而基礎此種發展形勢,我國高校醫學院也開始推行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結合授課,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顯示部分院校立足于本校教學資源,結合師生特點,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綜合分析成功案例及本次我校推廣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授課,應當注重下述幾點方有可能取得一定成效。
3.1分析兩種學科異同點,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明確來說,兩種學科均是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及其功能的一種科學,但是較之于傳統人體解剖學依賴于肉眼觀察,醫學影像解剖學以MRI、CT、DR、CR等醫療設備的影像學資料為參考依據則更為優勢,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對活體的機體組織和結構進行動態觀察,這是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因此,將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的結合授課應當基于理論知識學習,并著重培養學生各項影像學技術的操作能力,如此方可兼顧兩種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
3.2結合學生職業規劃,建立與之相適宜的教學格局。從目前醫學院學生構成來看,人體解剖學及醫學影像解剖學課程開設范圍包含本科院校醫學院及醫學高等??圃盒5膶W生,其中,??圃盒W生僅僅占據少部分。大專生因在校時間短,因而為了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會更為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本科生相對而言在校時間較長,因而會注重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時,應當結合學生職業規劃,建立與之適宜的教學格局。如授課對象為大專生,可以精簡教材內容,調整理論知識學習課時和實踐操作課時比例,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如若授課對象為本科生,則不需縮減教學內容和課時,但是應當注意在教學中重視實踐教學和臨床實踐相互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一些案例用于學生自由談論。
3.3考量教師授課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教學活動中,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為教師群體,因此教師的授課能力和知識結構體系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優劣。誠如前文所述,現階段醫學院教師能力及經驗不足均是人體解剖學與醫學影像解剖學在教學中結合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當前考量教師授課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是必行舉措。主要措施如:①要求專業教師具有醫學影像解剖學之時及相關影像學技術操作能力;②為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提供前往醫院臨床實習深造的機會;等等。
3.4依托現代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傳統人體解剖學及醫學影像解剖學的學習均存在較大難度,兩者不僅專有名詞較多、枯燥,且后者課程學習所要掌握的內容也較為寬泛,包含X線解剖學、超聲解剖學、CT解剖學及MRI解剖學。但是,從課時安排來說,上述四門科目全部開設并細致講述存有一定難度?;诖?,筆者認為,為了讓學生在掌握人體解剖學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四門解剖學知識,可以在講解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課程過程中,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X線、CT、MRI等影像學資料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醫學影像解剖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同時,也可以利用影像科室,進行現場教學,以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4 教學效果與思考
我院在3年前便開始在教學中開始將人體解剖學和醫學影像解剖學予以有效結合,為切實了解該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主要以課堂提問情況、期中及期末測試結果、學生自我測評結果等資料為依據對教學結果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成績上升,且自我感覺良好,學習壓力下降。提示說明將上文四項措施應用于人體解剖及醫學影像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能力。但是上述措施是否適用于所有院校,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饒利兵,胡祥上,曹述鐵,等.數字化斷層解剖學實驗室的構建[J].解剖學研究,2012,34(3):226-227.
【關鍵詞】 醫學影像學;解剖學;教學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臨床實踐與影像圖像三者有機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具有知識結構復雜,信息量豐富,教學難度大的特點。它以人體解剖知識為基礎,通過不同方式的人體成像發現病變,并對疾病的臨床過程、轉歸預后和治療效果進行互相印證、互相補充及綜合評價[1]。影像學技術高速發展使大體解剖結構和病理改變顯示更加清楚、直觀,大大提高了疾病的顯示率。因此,為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必須在教學中密切聯系解剖學知識,將二者有效結合,同時突出影像學診斷的自身特點。
1 解剖學知識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醫學影像學以人體解剖學知識為基礎,各種檢查方法都是以人體不同部位各種器官的系統解剖和斷面解剖的結構形態為依據,在醫學影像學的臨床診斷中,始終貫穿著解剖基礎知識的運用[12]。只有熟練掌握這些組織結構的正常生理與病理形態,才能真正理解、正確認識其對應的影像學表現。不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涉及的解剖學知識點不盡相同,因此不僅要熟悉人體的系統解剖知識,對不同區域的局部解剖,以及不同層面的斷面解剖知識都應有所掌握。
2 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技術方法
隨著醫學影像學科的飛速發展,影像診斷方法不斷改進,為了適應影像設備迅猛發展和影像學科建設的需要,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在于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科學和教學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計算機技術,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將大量的醫學病例及其X線片、CT片、MRI片等影像學檢查結果融入課件中,使授課更加生動、形象,更易于學生理解、接受[3]。各系統內容的講解應突出重點,介紹不同影像設備在該系統疾病診斷的優勢及局限性。例如,神經內科疾病應以CT、MRI為重點,從斷面解剖方面著重闡述;講述循環系統時,應首先對該系統的系統解剖知識進行回顧,應用多媒體課件將聲音、色彩與動作流程合為一體,使學生在觀察心臟的收縮擴張、血液的循環流程中對照影像學的表現加以理解,從而掌握復雜的循環系統影像學特征。靈活多變的多媒體教學既貫徹了教學大綱的內容,充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又增加了學科的新技術、新進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普遍反映多媒體教學便于知識消化吸收,理解印象深刻,增強了學好專業知識的信心。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即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以全數字化、無膠片化方式采集、判讀、存儲、管理及傳輸醫學影像資料。PACS系統可以實現醫學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對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利用PACS系統可以便捷地查詢、調閱影像學圖像,方便了教學課件的制作,將圖像信息儲存在計算機中,便于保管,不易造成丟失和損壞。同時,利用網絡技術將教學課件、典型病例的圖像資料等信息共享,便于學生靈活利用時間,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 教學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提高學生的閱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閱片的方法必須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特別是CT片和MRI片,一個部位常有幾十幅圖像組成,通過對多幅圖像的觀察,才能在腦海里建立起某個病變及其周圍臟器結構全方位的立體概念,從而正確地診斷疾?。?]。但在教學中每個病變只能選擇最典型的一幅或幾幅圖像進行示教,病變影像往往過于單一、明顯,學生容易一目了然,形成固定、機械的認識,當遇到不太典型的病例時常常無從下手。同時,固定化的課件不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講解內容很容易限制在課件內容上。因此,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必須密切聯系解剖學知識,在對解剖學理論知識心中有數的條件下,配合豐富、形象的圖像資料,輔以教師的細致講解,同時,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揚長避短,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選擇和制作課件,精心組織,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黎海濤,王 健,陳思浩. 如何提高醫學影像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體會[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6(3):200.
[2] 劉 富,趙金東,郭林娜. 局部解剖、斷層解剖和影像解剖學三結合教學模式的探討[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3,24(5):586.
【關鍵詞】 三維重建;醫學影像;解剖學;教學
醫學圖像三維重建技術,就是指用一系列二維切片圖像重建三維圖像模型并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技術[1]。該技術可以從二維圖像中獲取三維結構信息,能夠提供更逼真的顯示手段,能夠提供具有真實感的三維醫學圖像,便于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觀察和分析。
三維重建技術應用數字化和可視化的方法,發現生命現象的變化規律,在診斷、手術規劃及模擬仿真等方面均廣泛應用,并為影像的應用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和廣闊的應用前景[2-3],因此,三維重建技術在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了和學者們的大量研究,已出現多種圖像的三維重建方法。由于三維重建模型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且醫學影像專業的解剖學與其他科目相互滲透、相互結合[4],如果人體結構的三維模型可以用到解剖學教學中,那么教師和學生們都將獲益匪淺。本文將重點介紹利用三維重建軟件對影像資料進行重建,并闡述其在醫學影像專業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Intel3處理器,1G以上內存,1024*1024分辨率,WindowsXP操作系統,人體CT影像數據,掃描層厚為0.625mm。Mimics13.0軟件。
1.2 三維重建方法 采用圖像三維重建軟件Mimics13.0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利用軟件的閾值設定選擇擬重建部分,軟件中以不同顏色顯示各種擬重建結構;用圖像編輯功能對圖像邊界進行“添加”或“擦除”操作,這樣可使重建圖像更準確;利用區域增長功能可對選定的結構進行圖像分割,再現細小結構的形態,還可利用布爾運算可對圖像進行邏輯運算。最后采用軟件的三維計算功能對圖像進行重建,清楚地再現不同結構的三維形態結構。
1.3 教學應用 講授我校2011級高職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解剖學理論課時,使用三維重建軟件導入重建的三維模型,對照三維模型講授各解剖結構的形態及毗鄰關節。
2 結 果
將斷層影像導入Mimics13.0軟件后,軟件可再現水平面、矢狀面及冠狀面的影像。通過軟件中閾值設定、圖像編輯、區域增長、布爾運算及三維計算等功能對CT斷層數據進行圖像分割、重建,既可清楚地再現整體的三維結構,也可單獨顯示各器官的三維形態。在我校2011級醫學影像專業解剖學教學中試用,學生普遍反應三維重建模型可以清楚顯示人體的空間結構和毗鄰關系,增進了學生對醫學影像專業的認識,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理解了空間位置關系,提高了學習興趣。與2010級醫學影像專業學生成績相比,2011級成績有了顯著提高,見表1。
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使用三維重建技術運用于教學的2011級學生比2010級學生及格率,平均分均有顯著提高(P
3 討 論
3.1 各種三維重建方法的比較 李鑒軼等[5]通過三維掃描儀獲得骨表面點的空間信息,并通過相應的圖像拼接軟件快速地建立骨外形的三維模型,它只能對骨的外形進行重建。目前普通使用的三維重建方法大多是通過CT、MRI影像進行重建。本研究采用三維圖像重建軟件對CT或MRI數據在普通計算機上進行圖像重建,不僅可開展整體器官結構的三維重建,還可顯示相鄰結構,將此三維圖像用于解剖學教學直觀、立體。
3.2 三維重建模型在解剖學教學中的作用 在安裝了適當的圖像軟件后,重建的三維模型可以在普通的個人計算機上使用,可以大大方便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對老師而言,首先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解剖理論課的教學,各解剖結構一目了然,不用再辛苦而且枯燥地描述各解剖結構的空間位置,使枯燥難懂的斷層解剖學變得形象易懂。培養了學生立體、空間的醫學影像專業解剖思維,從而達到了全面、多方位理解知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田捷,包尚聯,周明全.醫學影像處理與分析.電子工業出版社[M].2003:117-158.
[2] Jin Seo Parka,Yong Wook Junga,Jun Won Lee,et a1.Genera-ting usefu1 image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from the VisibleKorean 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8,3(92):257-266.
[3] 饒利兵,侯發忠,謝正蘭,等.醫學三維重建技術的應用研究進展[J].懷化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9,8(2):55-57.
關鍵詞:醫學影像專業;人體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R322 文獻標識碼:A
一、陳列室及實驗室優化
我室人體斷層解剖學開設了3間實驗室,并配套了3間陳列室,每間陳列室擁有3具橫、矢、冠狀斷層標本。實驗室配置多媒體投影儀、實驗臺、局部解剖學標本、3D多媒體教學軟件、CT和 MRI圖像素材庫等,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
2016年,我室新建了3D多媒體虛擬實驗室2間,可以一次性容納132人,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效果。
二、傳統教學模式結合3D多媒體教學
人體斷層解剖學實踐性較強,實驗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因此,長沙醫學院醫學影像專業人體斷層解剖學理論與實驗課時比提高至1∶1.5,加大實驗教學力度。傳統教學以斷層標本加掛圖為主,教師對照標本、掛圖對斷面結構進行講解,然后學生觀察,就不懂的結構進行提問,教師解答?,F結合當代3D多媒體教學,其逼真的圖像、鮮明的色彩和清晰的層次,將觀察的器官、結構以三維立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為學生提供多樣的主動學習環境,建立從整體到斷層,再從斷層回歸至整體的斷層思維模式,使學生對人體的層次、結構,器官的位置及毗鄰關系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三、斷層解剖學結合局部解剖學與影像解剖學教學
在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中建立了“斷層解剖與局部解剖、影像解剖三結合”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局部解剖學為基礎、斷層解剖學為重點、影像解剖學為補充的教學理念。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標本是以某一斷面為觀察點,在同一斷面上可能有多個系統的多個局部結構顯示,任何一個器官或局部都是整體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在斷面教學之前,先通過3D多媒體或局部標本回顧局部應用解剖,然后在斷面上講解器官和結構的位置、毗鄰關系,保持各層面的連續性。學生自行觀察,結合正常CT、MRI圖像與斷層標本進行對照學習,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教師在實驗室答疑,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質量。
四、開放實驗室和人體科技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
實驗室、人體科技館的開放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我室實驗室開放時間是在每周二、周四18:30~20:30,人體科技館為周六、周日全天,還會安排教師和學生值班。根據人體斷層解剖學的需要,我室收集了學院附屬醫院斷層影像數字化資料,將所有資料按斷層部位分為頭頸、胸腹、盆、脊柱、四肢五類,建立正常人體斷面數據庫,并且做到及時補充與更新。由于實驗室和人體科技館的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影像數字資料,利用界面軟件,構建逼真、三維立體的圖像、鮮明的色彩和清晰的層次,這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總之,在人體斷層解剖教學過程中應貫穿斷層標本與局部結構、影像D像相結合的原則,構建斷層影像資料數據庫,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避免從斷層標本到斷層標本和從影像到影像,要從斷層標本到CT 、M RI圖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人體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豐春.影像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探討[J].解剖學雜志,2006,29(3):397 -398 .
[2]付升旗,苗瑩瑩,范錫印,等. 斷層解剖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解剖學研究,2010,32(1):66-67.
[關鍵詞1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醫學影像技術專業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更新與發展,教育思想觀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 全國醫學院校都經受教材快速更新、課時不斷縮減的考驗。依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J16號)文件,我校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根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本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精;咸內容,建立"理論引導,實踐為主"的教學格局
大專生在校學習時間短,社會對醫學人才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而課時不斷縮減,教師制定的教學計劃精減了教學內容和調整了理論和實踐學時。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體解剖學共108學時,理論縮減為66學時,實踐增加至42學時。教學內容不同,理論和實踐學時安排不同,如運動系統,理論20學時,實驗12學時;神經系統,理論12學時,實踐8學時。精減教學內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建立"理論引導,實踐為主"的教學方針。
2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修訂教學大綱
隨著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師進
一步優化教學內容體系,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突出
"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強調"必需和夠用",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教學內容設置上,結合我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體解剖學與臨床課程的聯系,進一步修訂、補充和完善理論和實踐教學大綱突出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實用性"。在教學大綱中,各章補充X線影像。如:脈管系統理論教學大綱補充心的位置、外形的的X線影像;實驗教學大綱補充胸部X線正側位片,觀察不同的心影。
3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教師結合實際,進一步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3.1 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強調"必須、夠用",加強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PBL),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采用啟發式教育思想,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借助多媒體、掛圖和舉例等手段使學生了解重、難點內容,為臨床實踐奠定基礎。
3.2 教學方法理論教學采用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
合,理論聯系實際、聯系臨床、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案例教學、歸納等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分析病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如:一小孩誤吞一梅核,經哪些器官排泄至體外?心臟的外形結構歸納為"右上心底左下尖、前胸下脯兩個面、左右下3個緣、表面4溝分界線"。
3.3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制作圖文并茂、清晰、直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并應用于教學,豐富了理論教學形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學校建立了電子閱覽室,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被評為校級精品課,教學資料已在校園網資源共享,教師和學生可以在業余時間上網學習和查閱有關資料。
4 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
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的觀察
能力的培養。
4.1 加強實驗教學環節,促進理論與臨床的聯系在實驗教學中,按實踐教學大綱要求,觀察各系統標本和模型,同時引導學生觀察X線片、造影片、CT掃描片、MRI圖像等影像學素材,使解剖學知識與影像學知識聯系在一起,通過多層次的觀察,攻克學習難點,逐漸完成由解剖學形態觀察向
影像學應用過渡,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為臨床應用奠定基礎。
4.2 改革實驗教學環節,分組實驗改變原有的實驗過程實驗教學環節改為:組
織教學教師講解示教實驗內容并提出問題學
生分組觀察并討論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并答疑教師檢測實驗效果總結。
4.3 采用綜合課直接在實驗室上課某些章節內容教師利用掛圖、標本或模型直
接在實驗室教授,邊講邊觀察,直觀形象,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種直觀教學使學生容易理解和
記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骨學和感覺器。
5加強實驗室建設,改善實驗教學環境和條件學校高度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成立人體解剖學實驗室、標本陳列室和模型室等共22間,現有尸體65具,陳列標本1000余件。實驗室安裝了通風設備和抽風式尸體解剖臺,并配備標本柜。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制作各類標本,改善實驗條件,優化育人環境。教師課前實驗準備良好,保證實驗課時間及質量,實驗開出率達
100%。
6 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利用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標本陳列室,并安排教師輔導,指導學生觀察和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思想觀念,轉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一定效果,使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改革的力度不夠,尚需更好的深入發展,努力開展科研及教研活動,以教科研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部分實驗室局部標本、游離標本或模型不配套,不能滿足多個班級同時開展實驗;X線片、造影片、CT掃描片等影像素材較少,不能滿足教學需要[1-6]。在學校發展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建設全方位的多媒體化的教學模式和計算機輔助多媒體教學實驗室,不斷創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仲敏.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四川解剖學雜志,2009,17(2):43-44.
2王長月.醫學影像專業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研
究.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7,4(5):23-24
3 付升旗,陶晶,劉恒興,等.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四川解剖學雜志,2007,15(4):67-69
4 馬騰,劉學政,王小飛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設想.解剖學雜志,2007,30(3):383-385.
5程亞濤.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探討.井岡山醫專學報
關鍵詞:醫學高職影像 《人體斷面解剖學》 教學實踐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2(a)-0138-02
《人體斷面解剖學》主要是對人體的各個斷面結構以及器官等進行分析探討,對臨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分別對人體的頭部、耳、頸部、胸部、腹部、盆部、四肢部和脊柱區等部位進行解剖學分析探討,通過對斷層的觀察以及操作實驗,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醫學專業水平。在醫學高職影像學的專業學習中,《人體斷面解剖學》是教學重點內容,只有通過對課程進行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才能夯實學生的技術基礎,為醫療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
1 《人體斷面解剖學》的教學內容
《人體斷面解剖學》在醫學高職教學中尚處于一門新興課程,我國各高職醫學院校對該門課程尚未達到成熟的教學模式。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家對醫學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視,衛生部以及教育部也針對《人體斷面解剖學》的相關教學內容對其制定了教學大綱、教學課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設計等規定,對高職醫學教學起到了一定的指導意義[1]。該文在對醫學高職影像專業的《人體斷面解剖學》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時,首先聘請臨床專家依據實際崗位中的要求及特點對課時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整合了《人體斷層解剖學》的教學大綱,并根據高職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建議。高職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較差,《人體斷面解剖學》的課時安排一般為每周4個課時,在有限的課時下,學生無法完全掌握教學內容,尤其是對于頭部復雜的解剖面教學,學生的理解受限,而臨床應用率又較高,若未能充分掌握,則對以后的實際操作水平有著較大的影響。在教學時可采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結合多媒體技術以及模型系統等以供學生反復練習,使其對腦部解剖學結構進行充分的鞏固學習[2]。
實驗室進行腦部解剖學習時,主要是對腦部重要中樞系統、基底核、腦血管、腦室、內囊以及鞍區等結構的了解,進而根據學生的了解情況再對頭部的矢狀斷面、冠狀斷面以及水平斷面進行分析講授,觀察各斷面之間的變化以及聯系。而在對胸部的解剖學教學中,則主要是對胸部矢狀斷面、冠狀斷面以及水平斷面的重點觀察,辨別并仔細觀察縱隔內各器官位置以及毗鄰器官。針對腹部的解剖學則主要是觀察患者的肝、腎、脾以及肝外膽道等器官的結構,查看腹部的血管狀態;盆部的解剖學教學則是對卵巢、子宮、前列腺、膀胱以及直腸部位的器官進行的觀察分析,對各器官的大小、形態、位置以及相鄰器官進行辨別,找出各斷面之間的關聯以及規律[3]。在四肢斷面解剖教學中,則主要是對關節以及骨的觀察分析。
在對各斷面解剖結構進行教學分析時,需要借助MRI以及CT等影像學診斷方式,以此輔助學生對人體解剖進行詳細的了解。學習時一般以水平斷面的分析及講授為主,同時輔以矢狀斷面以及冠狀斷面的講解。同時,為了加強學生對影像學專業學習的實用性,還需時常補充最新的影像學前沿知識,讓學生了解該學科以及擴展學科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保持該學科學習的實時性以及創新性[4]。人體解剖學的學習必然結合影像學知識的教育,因而,學習時必然要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驗與理論結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 《人體斷面解剖學》的教學方法
2.1 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
《人體斷面解剖學》是一門以圖像教學為主的學科,學習中需要對大量的影像學圖片進行觀察并分析,學生僅僅接觸抽象的影像及實驗圖片未能構建整體的學習構架,因此,在課堂學習中常常會出現消極無趣的學習狀態,無法達到較高的學習效率。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結合,可通過多媒體材料引入大量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能夠將以往抽象的影像圖片轉化為形象的視聽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教學大綱的內容,實現更好的教學目的[5]。同時,還可對學生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網絡課程的方式,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不懂的或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回顧學習,靈活性強,也迎合了當代學生的特點,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進行此類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時,網絡教學課件以及資源也要相應的更新發展,及時將學習資源共享在校園網的相關賬號中,學生通過登錄學習賬號可及時進行學習。
2.2 教學基礎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在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之下,影像學技術也得到了廣大臨床學者的重視,《人體斷面解剖學》是在影響診斷學的發展中逐漸新興的一類學科,屬于專業性以及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只有對《人體斷面解剖學》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對影像學資料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為此,在進行《人體斷面解剖學》教學時,必須基于基礎的理論教學,保證專業知識的扎實穩固,學習影像診斷學的基礎知識點、影像成像原理等。同時,結合影像學實驗教學,由臨床專家直接根據具體的病例進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教學的實用性。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創新
《人體斷面解剖學》屬于影像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是目前臨床診斷的基礎,通過MRI以及CT的影像資料觀察,可對人體形態以及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傳統的考核方式在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水平時,大多以名詞解釋、選擇題以及問答題的模式為主[6]。然而,隨著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其考核模式也應隨之變化,以適應教學方式的改革,促使學生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率。因此,可采用填圖考試以及標本考試等創新模式替代以往的考核方式,列舉臨床上常見的典型病例或多發疾病,使學生對圖片或標本進行識別及分析,充分結合實踐,達到“工學結合”的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實踐能力進行真實的反映。
3 結語
綜上所述,《人體斷面解剖學》是影像診斷學的基礎及重點知識,除了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還需要結合影像學資料進行實踐教學,引入多媒體資源以及臨床專科醫師的講解,不斷鞏固教學大綱的內容,達到較高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友坪.醫學高職影像專業人體斷面解剖學教學實踐與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9):151,153.
[2] 陳巧格.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體斷面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探討[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23(6):743-744.
[3] 盧慧,陸環,吳江東,等.提高影像方向班人體斷面解剖學實驗教學效果的探索[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19(4):327.
[4] 胡光強,余錄,肖洪文,等.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實驗教學數字化平臺的構建及運用[C]//中國解剖學會第15屆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012:45.
關鍵詞:藝用解剖學 繪畫
一.藝用解剖學的基本內容
藝用人體解剖學的基本內容是人體的比例與結構特征,還有人在運動時產生的結構變化。人體比例是用于人物造型基礎表現的最基本的手法,通過認識人體各個部位的比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于人物造型的準確表現。藝用人體解剖學所學習和認識的主要是骨骼和肌肉還有關節的組織結構。
二.藝用解剖學的發展及應用
1.藝用人體解剖學在西方的發展
藝用人體解解剖學在西方國家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西方的人體藝術基本上代表了西方藝術的發展狀況。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各種藝術形式最基本的題材之一就是以人為主題的各類人體藝術形式,比如人體雕塑,繪畫等。
在這一時期,藝術家們對于前人的創作模式產生了變化,他們認識到繼承這些創作模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用求實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有血有肉的人。藝術家們都意識到解剖人體的重要性,當時的米開朗基羅、頂托列托、拉斐爾、提香、達?芬奇都解剖過尸體。
萊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79)在人體比例方方面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藝用人體解剖學絕對是表現人體的形態時所必不可少的一門科學知識,是深入了解人體動態的敲門磚。他不僅研究了人體的內部器官的構造和年齡的特征、性別與比例的不同;并且為藝用人體解剖學的發展做出貢獻,詳細的研究了對于人體內部構造在體表的表現,人物的表情,動態變化的基本規律。他關于人體的繪畫作品基本上都能夠熟練的運用自己對于解剖學和生理學理論的理解,以至于在大部分細節的刻畫上都能夠找到實實在在的科學依據。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的無與倫比,還將現實主義繪畫方式引入了一個時期。
縱觀整個歐洲美術史,能夠像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那樣給予人體非常之重大意義,并且用一生的精力去研究人體的例子并不多見。米開朗基羅的大部分作品不管是壁畫還是雕塑,都是以的形象進行描繪。在他的這些作品當中,既有對于古希臘藝術的學習和借鑒,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不朽的杰作。他所描繪的四肢雙臂,都沒有靜脈、動脈、毛細血管等細節,但是對于關節的結構卻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于肌肉位置了得是十分的清楚,在他的觀念里,肌肉與關節的解剖分析是人體造型的基礎。
在之后的十七世紀,巴洛克藝術更加深刻的將人體內的血液循環相結合,讓其更加的生動和形象。大部分作品都注重于人物皮膚表現的明暗對比,加重了人體表面的塑造性,與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物形象有著明顯的區別。
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部分藝術家對于人體的描繪漸漸由客觀轉向主觀。有的藝術家開始根據自己的繪畫經驗來靈活運用科學知識,運用關于人體結構知識。但是在具體運用的時候,藝術家又否認了科學的存在以及它對藝術的影響,人體變成了一種象征。藝術從此開始不斷的走向多元化的方向。
2.藝用人體解剖學在中國的發展
解剖二字最早發現記載的是在秦朝的醫書上,《黃帝內經》中部分篇章也對人體解剖有著比較詳細的描述。秦朝時期的兵馬俑姿態各異,表情豐富,并且沒有任意兩個個兵馬俑是相同的,所有人都非常的敬佩古人的這種技術。想要像這樣塑造這么多的兵馬俑只有在充分的了解面部骨骼肌肉以及表情規律下的情況下,才能夠完美的塑造出這么多的活靈活現的兵馬俑。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石窟內造像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峰期,所有造型都非常之生動,能夠明顯的反映出多個民族的容貌特征,這些如果不是對人體解剖非常了解之人,那是絕對不會做出來的。
在隋唐時期,人物畫是極為昌盛的,吳道子,閻立本等人物畫大師,都精通人體的解剖。在之后的遼宋時期,有醫工和畫家共同繪制解剖的圖譜以流傳于后世,作為中國最早的對于人體本身客觀的研究與藝術的結合。
在到金,西夏,元代指示便有了關于人體解剖理論的畫決出現,比如“三停五眼”和“立七坐五盤三”。前面這兩個訣竅分別描繪出了人的臉部結構以及人體的基本比例。
在中國近代史上,由于西方思想的浸入,藝用人體解剖學走上了一條新的發展的道路,伴隨留洋學生歸來,他們帶回了西方的解剖學知識和思維,特別是在20世紀的初期,中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教育模式被學校式的大教育所代替。中國傳統的解剖學思想漸漸被西方的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科學所代替。
三.藝用解剖學對繪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