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24:47
序論:在您撰寫嬰幼兒的護理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淚道阻塞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病,常表現為淚溢,合并淚囊感染時常有膿性分泌物溢出[1]。淚道沖洗是治療淚道阻塞的常用方法,嬰幼兒的淚道較細小,傳統的淚道沖洗比較繁雜,難度較大,單一醫護人員難以完成操作,且沖洗效果不夠理想, 張寧、陶晗對傳統的淚道沖洗進行改進,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可由單一醫護人員完成,自命名為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沖洗法和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效果良好,今將首次接受改良型淚道沖洗法和高液壓淚道沖洗法治療嬰幼兒淚道阻塞120例144眼的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錄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在兒童眼科門診因溢淚、溢膿就診的年齡為1~6個月淚道阻塞的嬰幼兒共120例,144眼,其中男60例,69眼,女60例,75眼,且首次接受改良型淚道沖洗法和高液壓淚道沖洗法治療嬰幼兒淚道阻塞進行統計分析,不是首次接受淚道沖洗的患兒不列入本組統計。
1.2 治療與結果 首次行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沖洗年齡為1~6個月的嬰幼兒120例,144眼均能順利進行,采用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法沖洗后,淚道沒有通暢者均進行高液壓淚道沖洗法沖法。采用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沖洗144眼后,淚道通暢者為36眼,占25.00%,不通暢者為108眼,占75.00%,淚道不通暢者108眼行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沖洗后,淚道復通暢者為83眼,淚道仍不通暢者25眼。綜合首次行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沖洗法及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沖洗后,年齡為1~6個月的嬰幼兒120例,144眼中,淚道通暢者119眼,占82.64%,淚道仍不通暢者25眼,占17.36%。
2 淚道沖洗治療前護理
2.1 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指導,消除家屬的種種顧慮,得到家屬的支持與信任,詳盡向家屬說明淚道沖洗在淚道阻塞治療中的重要性,說明沖洗的過程,取得家屬的支持與合作。
2.2 淚道沖洗治療前準備 檢查所必需的醫療器械,磨鈍的4~6號頭皮針,淚小點擴器等是否齊備,用消毒棉簽清除嬰幼兒眼分必物,干性眼分物泌要蘸上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濕性清除。
2.3 磨鈍頭皮針的方法 用鏡片磨邊機打磨,手工細磨,并在棉簽上和自己的手背上試驗,頭皮針頭要求光滑,無銳利感,用注射器沖洗明確頭皮針通暢,經消毒后備用,本院使用高壓蒸氣滅菌法。
3 淚道沖洗治療操作方法
3.1 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沖洗法 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操作,患兒仰臥,長頸燈照明,由患兒家屬用雙手墊毛巾、紙巾挾緊頭部顳側及下頜,固定患兒頭部及雙手,醫護操作者常規清除患兒結膜囊分泌物,用淚點擴張針垂直伸入溢淚眼的下淚小點,擴張針轉向顳側并來回轉動擴大下淚小點,淚小點稍大就行了,不要太用力,動作要輕巧,忌粗暴操作,然后用10 ml注射器抽取已溶解的雙黃連注射液3 ml 0.3 g,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 ml 5 mg,生理鹽水6 ml,總混合藥液10 ml,注射器套入已磨鈍的4~6號頭皮針管,排除空氣,用已磨鈍的頭皮針尖垂直插入已經擴張過的下淚小點,有抵觸感時把頭皮針向顳側轉90°呈水平狀進針伸入淚小管,直達淚囊,若進入阻力大,則要邊注射混合藥液邊進針,在液壓的作用下擴張淚小管就容易伸入,不可粗暴操作,以免損傷淚小管黏膜。此時醫護操作者一手固定頭皮針,另一手緩慢注入混合液,同時密切觀察幼兒的狀態,如分泌物返流,淚道是否通暢,眼瞼是否腫脹,患兒哭聲是否突然停止等,若淚道是不通暢則進行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沖洗。淚道通暢的表現:患兒有頻繁的吞咽動作或鼻孔有藥液流出。
3.2 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 若用上述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沖洗法沖洗,淚道尚未能通暢,則進行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沖洗:已進入淚囊的頭皮針向上轉90°再向下經過淚囊到達或接近鼻淚管,此時頭皮針已壓迫淚小管總管,上下淚小管,在密切觀察幼兒的狀態下,緩慢加壓注入混合藥液,壓力漸漸增大,為了防止在高液壓下頭皮針脫離注射器,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按住頭皮針管與注射器接頭處,其他三指及手掌緊握注射器套筒,注射器的注射棒朝下,用力緩慢往桌上推壓,壓力較大的混合液傳向淚囊及鼻淚管下端,促使鼻淚管下端Hasner瓣開放、引起阻塞的分泌物移位,甚至使鼻淚管下端膜狀物破裂,從而迫使鼻淚管下端通暢,此方法自命名為“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大部分用常規淚道沖洗法沖洗淚道不暢通的嬰幼兒應用此法操作淚道暢通。
3.3 淚道沖洗治療注意事項 注意動作要輕巧,忌粗暴操作,以免損傷淚道;注意觀察沖洗返流物;注意觀察幼兒表情的變化,有異常改變馬上停止操作,如眼瞼腫脹,嬰幼兒突然停止哭鬧等。
4 淚道沖洗治療后指導
囑家屬注意幼兒眼部衛生,用棉簽及時清除眼分泌物,也可用純棉毛巾或紗布消除,不能使用紙巾清除眼分泌物,因為紙巾纖維易粘在眼結膜上,況且不夠衛生,若使用純棉毛巾或紗布清除眼分泌物,必須進行清洗后煮沸消毒,陽光下曬干才能再次使用。按摩淚囊區前要洗手,剪短指甲;注意觀察嬰幼兒眼分泌物和淚溢情況,發現依然淚溢隔天到醫院繼續行淚道沖洗;大多數嬰幼兒不需用藥。
5 討論
我國每年有新生兒約2000萬[2],與嬰幼兒溢淚、淚道阻塞相關的新生兒淚囊炎占新生兒的2%~4%[3],但根據郭玉鑾等[4]對3704例新生兒眼病篩查報告,與嬰幼兒溢淚相關的淚小點膜閉2例(2只眼),先天性淚囊炎1例(1只眼),數量甚少。但筆者在兒童眼科門診因溢淚、溢膿接診的嬰幼兒數量很多。
無論護理學科如何發展,永遠改變不了“以患者為本”的核心[5],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痛苦,采用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沖洗法及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治療嬰幼兒淚道阻塞,屬于無創傷性治療,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可單一醫護人員完成,統計結果表明,治療效果很好,從而減少創傷性治療。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能促使淚道通暢的原理:壓力較大的混合藥液傳向淚囊及鼻淚管下端,促使鼻淚管下端的Hasner瓣開放、引起阻塞的分泌物移位,甚至使鼻淚管下端膜狀物破裂,從而迫使鼻淚管下端通暢,達到治療淚道阻塞的目的,但對于沒有管道化的鼻淚管,較厚實的膜狀物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也無效,只能改用有創傷性的治療,如淚道探通術、淚道穿線或插管術、淚囊鼻腔吻合術等[6]。不管醫學如何發展,護理在新的治療中也占重要地位,本組采用改良型嬰幼兒淚道沖洗法及高液壓嬰幼兒淚道沖洗法,屬于無創傷性的治療,若沒有好的護理,沒有細致的護理操作,是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惠延年.眼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53-56.
[2] 卜行寬.關于我國開展早期聽力檢查和干預的認識和意見.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1,9(1):13-15.
[3] 江軍,費秀清,龐秀琴.淚道探通術治療新生兒淚囊炎.中國斜視與小兒科雜志,2001,9(3):97-136.
[4] 郭玉鑾,董硯儒,施錦娜,等.3704例新生兒眼病篩查報告.中華眼科雜志, 2006,42(8):470-471.
【關鍵詞】 嬰幼兒;股骨干骨折;懸吊皮膚牽引;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758-02
股骨干骨折是嬰幼兒中較為常見的骨折,3歲以下嬰幼兒的股骨干骨折約占18%。其治療均采取保守治療,用雙下肢懸吊皮牽引,它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治療方法[1]。嬰幼兒年齡小,在治療過程中無法正確反饋病情,配合欠佳,因此細致的觀察與護理對完成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股骨干骨折患兒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兒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最小者2個月,最大者為3歲平均年齡2.2歲。跌傷20例,墮落傷28例;橫形骨折26例,斜形骨折10例,螺旋骨折9例,粉碎骨折3例;股骨上段骨折12例,中段骨折25例,下段骨折11例;所有患兒均為閉合骨折。
1.2 治療方法 均采用雙下肢懸吊牽引法進行治療。其具體方法為:用特制的海綿牽引帶將患兒下肢固定,之后垂直懸吊于上方橫桿上,利用滑車系統的牽引,使患兒離開床面3-4cm為宜。依靠體重作對抗牽引以避免成角或短縮畸形。如果臀部觸及到床面,則需及時調整直到臀部離開床面,通常采用3-5磅重量牽引,雙腿牽引重量應相等。牽引數日后以X線片復查以了解骨折修復情況,必要時可進行適當調整。經3-4周后可獲得骨性連接,之后出去牽引,改用夾板固定,2-3周后可達臨床愈合。
2 結 果
本組48例中,出現皮膚水皰16例,化膿性皮炎2例,壓迫瘡4例,經藥物治療和對癥護理后均痊愈。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有因血管和神經受到壓迫而導致的下肢血循環障礙以及肢體壞死等,本組出現1例由于牽引帶包扎欠妥而導致的腓總神經壓迫癥,通過調整牽引位置之后好轉,未見下肢血循環障礙以及肢體壞死。本組48例患兒經2年隨訪,所有病例骨折愈合良好,髖膝關節活動正常,無跛行、無旋轉及成角畸形。有4例出院時縮短肢較對側短1.9cm,隨訪時僅較對側短1cm,其他病例均為雙下肢等長。
3 護 理
3.1 牽引護理
3.1.1 牽引重量 牽引重量輕,起不到牽引的作用,易引起畸形愈合,重則會致使骨未連接或者下肢過度地生長,引起皮膚水皰和神經壓迫等的可能性增大,因此需嚴格控制牽引的重量。一般牽引重量大小應該限制于使患兒的臀部離開床面3到4cm的范圍內,大約為患兒體重的1/3到1/2[2],同時也方便了家長對患兒進行護理。
3.1.2 牽引位置 嬰幼兒骨折愈合較為迅速,自我塑形的能力也較強。通常,牽引及外固定治療不易引發關節僵硬。但其塑形能力也受年齡、骨折發生部位等因素影響,年齡越小、骨折發生部位越接近干骺端并且畸形方向和關節軸活動方向一致時,塑形能力越強。應盡量避免旋轉畸形,即便單側股骨干骨折,也應進行雙下肢牽引以避免發生旋轉畸形。
3.1.3 牽引時間 嬰幼兒牽引2周便可以愈合,長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也能在3周內產生較強骨性連接,橫形骨折需要較長時間,通常3-4周也能愈合。一旦發生愈合,患兒就會有表現,例如扭臀、活動患肢等[3]。若此時攝X線片檢查可見骨痂豐富,就可改為夾板或者石膏固定,一般在床上活動2-3周后即能下地活動。
3.2 并發癥護理
3.2.1 皮膚水皰 最為常見,本組出現16例,主要和嬰幼兒的皮膚較為細嫩、對膠布等過敏、牽引重量過大等因素有關[4],根據臨床體會,牽引時宜剪下嬰兒棉內褲的褲腿放置到雙腿之間,再行牽引。注意觀察嬰兒腿部皮膚狀況,小水皰可自行吸收,大水皰則要及時抽吸,牽引時要盡可能避開水皰,出現破損時應及時用藥治療。同時要保持腿部的皮膚清潔、干燥。
3.2.2 壓迫瘡 本組出現4例壓迫瘡。起因主要為牽引帶太緊,或者牽引帶及骨突部墊棉發生移位。需經常檢查是否有牽引處膠布、繃帶、海綿松動脫落,及牽引松緊度,并及時調整。也需注意骨突部有無棉花及所墊棉花是否移位。壓迫瘡出現后局部可墊棉花以防止再受壓,每天用50%紅花酒精擦拭按摩。
3.2.3 下肢血循環障礙 是最嚴重的并發癥,主要原因有:3歲以上的患兒或者上肢較長的患兒做此牽引時肢體遠端大大高出心臟水平,易供血不足;繃帶壓迫過緊而阻礙了供血[5]。本組中做好牽引指征掌控及護理,因而未發生下肢血循環障礙。
3.3 飲食及生活護理 損傷早期患兒情緒不佳,導致納食較差,宜進口味清淡的半流食。鼓勵家屬多給嬰兒吃水果蔬菜,多飲水。便秘者可腹部按摩或熱敷,口服蜂蜜,必要時可給予緩瀉劑。若大便通暢、病情穩定,可食補肝腎的食物,加強攝入維生素D。處理好大小便的護理,避免感染;注意保暖,防止受凍而感冒;勤擦拭身體,勤換衣物,保持床單及病房清潔。
3.4 出院指導 向家長介紹和本病有關的知識及其注意事項;骨愈合堅固之前,避免過早負重,不鼓勵過多的活動。同時繼續服用接骨沖劑以及維生素D等,囑家長帶患兒定期到門診復查病情。
4 小 結
雙下肢懸吊皮膚牽引法是治療嬰幼兒股骨干骨折有效且常用的方法,適合嬰幼兒骨骼特性。嬰幼兒股骨干骨折的康復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住院治療護理和家庭護理是兩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本文所采用的護理措施,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了骨折的早日愈合,增強了治療效果和預后,是有效且可行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 黃長明,楊立.兒童股骨干骨折國外治療進展[J].骨與創傷雜志,2000,3(12):157.
[2] 廖小明,李濂,湯湛波.垂直懸吊皮牽引結合小夾板治療兒童股骨干骨折[J].國醫論壇,2004,22(4):25-27.
[3]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14.
【摘要】 目的 提高嬰幼兒CT增強掃描檢查的護理質量,確保嬰幼兒CT增強掃描檢查的成功率和診斷符合率,減少副反應的發生。方法 對300例患兒,利用靜脈手推法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并采取多種方法保證增強掃描的成功率,所有CT增強圖片質量由2位高年資醫師進行評價。結果 全部病例中298例CT增強檢查均獲成功,其圖片質量均符合診斷標準,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但引起輕度腹瀉6例,大便帶血絲2例。2例檢查失敗,產生運動偽影。結論 利用多種方法提高嬰幼兒CT增強掃描檢查的護理質量,可提高嬰幼兒CT增強掃描檢查的成功率和診斷符合率,同時減少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 CT增強 護理 嬰幼兒
嬰幼兒CT增強檢查是臨床上一個難題,由于患兒年齡小、體重輕、血管細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諸多因素,往往給CT增強帶來不便,因此,在CT增強檢查的全過程中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采取恰當的護理措施,配合適合的掃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嬰幼兒CT增強掃描檢查的成功率和診斷符合率。與此同時,采用多種措施,可明顯減少副反應的發生。為了提高對嬰幼兒CT增強掃描檢查護理的認識,現將我院2003年1~12月進行CT增強檢查的300例嬰幼兒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00例患兒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齡1個月~3歲;其中顱腦病變131例,胸部病變32例,腹部病變73例,盆腔病變36例,骨關節病變28例。
1.2 設備 采用美國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機掃描。
1.3 檢查前的準備 鎮靜制動,對于不合作患兒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腸,并建立靜脈通道,準備好急救用品如氧氣、血壓計、吸痰器、急救藥品等。
1.4 增強方法 [1] 全部病例掃描前行靜脈碘過敏試驗,結果陰性者方可進行。一律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劑量按1~2mg/kg體重計算,采取靜脈推注法手推注射。掃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體重計算。
1.5 檢查中監護 CT增強檢查中嚴密觀察患兒面色、呼吸等情況,保持靜脈輸入通暢。記錄CT增強檢查前、后的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情況,以便對比。
1.6 掃描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掃描,層厚為5mm或7mm,螺距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掃描。
1.7 圖片評價 由2位高年資醫師進行評價,分別以腦動脈環、胸主動脈、腹主動脈、四肢大血管等作為參考,若明顯強化,則表明CT增強檢查成功,否則失敗或不佳。
2 結果
2.1 CT增強檢查成功率與圖片質量 本組中,檢查成功298例,圖像質量優良;差者2例,有運動偽影。
2.2 造影劑副反應發生率 本組中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但有輕度腹瀉6例,大便帶血絲2例,2天后癥狀均消失。
2.3 生命體征觀察 全部病例掃描前后,測血壓、脈搏、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均穩定,皮膚彈性好。
3 體會
通過本組病例CT增強檢查結果的觀察分析,筆者認為,只要在CT增強掃描前做好鎮靜制動、預防和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措施、把握好掃描的時機,可以明顯提高CT增強檢查的成功率,獲得優質圖片,同時可減少不良反應,現總結如下。
3.1 檢查前建立靜脈通道并做好靜脈碘過敏試驗 [2] 檢查前建立靜脈通道是增強檢查成功的重要保證。一般采用5%葡萄糖維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維持血容量、防止病情變化而隨時用藥,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現不良反應時立即用藥。關于是否作過敏試驗,國外如歐洲、日本等相繼停止進行過敏試驗,但國內幾乎所有醫院都還在進行。一般方法為取30%泛影葡胺1ml靜脈推注,20min后觀察有無全身發熱、瘙癢、皮疹,有無嘔吐等過敏反應癥狀,無反應者方可進行。實踐證明在臨床上仍有實用價值。
3.2 鎮靜制動 對不合作患兒采取鎮靜制動是檢查成功 的關鍵。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腸,按0.3~0.5/kg體重計算,灌腸后保留10~15min,同時要按緊部,防止排出體外而失效。另外,本組病例中有輕度腹瀉6例,大便帶血絲2例,但2天后癥狀均消失,我們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藥物副反應,但發生率較低,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3.3 檢查前30min預防性給予地塞米松 為了預防碘過敏反應的發生,首先了解該患兒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檢查前30min左右,口服撲爾敏,或按0.3~0.5mg/kg體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預防過敏反應的發生,效果較好,本組中無1例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3.4 采用快速均勻注射和螺旋掃描 對于嬰幼兒,我們不主張使用高壓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間,注射完畢立即進行螺旋掃描,層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獲取良好的圖像。掃描應穩、準、快,避免重復掃描。
3.5 絕對選用非離子型造影劑 [3] 對于嬰幼兒應絕對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避免副反應發生,同時應減少造影劑量,主張以1~2ml/kg體重劑量為宜,最大用量應低于60ml。
3.6 急救措施 在CT檢查時要備齊急救藥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劑時應密切觀察患兒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一旦發生副反應應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時處理。
3.7 掃描后觀察 CT增強檢查完成后30min內不要立刻離開,應繼續觀察患兒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壓,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離開。
參考文獻
1 李果珍.臨床CT診斷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3-34.
[關鍵詞] 預防接種;局部副反應;家長滿意度;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a)-078-02
預防接種是法律賦予每個兒童的權利,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制度[1],是將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種到人體,使機體產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應,是一種投資少、效果好、保證小兒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一種重要手段。目前,我國主要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等接種。幼兒上臂三角肌尚未充分發育,由于百白破疫苗與乙肝疫苗不容易吸收及操作過程中處理不當等原因,造成注射局部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硬結,產生腫脹疼痛,給小兒造成很大的痛苦,給家長帶來很多困擾[2]。因此,要求醫護人員除了有過硬的技術外,高度的責任心亦很重要,接種疫苗后的護理工作主要依靠家長,故對家長的宣傳指導也很重要。本中心2008年12月~2009年8月對預防接種的幼兒進行護理干預的研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0月1日以后出生的,常住本市內,已在本中心辦理預防接種證的足月健康嬰兒,無任何禁忌證、過敏史,近2周無任何不適,現已達3~8個月齡,需要接種或加強接種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幼兒286名,其中,男155名,女131名。按隨機原則將其分為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護理干預組143名,男78名,女65名,其中接種百白破疫苗81名、乙肝疫苗62名;對照組143名,男77名,女66名,其中接種百白破疫苗89名、乙肝疫苗54名。兩組幼兒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組對符合研究的對象建立檔案,內容包括幼兒姓名、年齡、體重、針次;父母姓名、年齡、職業、住址、家庭電話和母親的手機聯系電話。幼兒來本中心接種疫苗時進行健康詢問,詢問有無食物、藥物過敏史或過敏性疾病,是否近期患有急性傳染性、感染性疾病,有無嚴重心、肝、腎疾病等。注射部位為雙上臂三角肌,囑托在接種30 min無異常后方可離開,告知注意事項和本中心的隨訪電話,可隨時電話咨詢。
1.2.2護理干預組在上述的基礎上,增加以下措施進行研究:①在實施研究之前對護理干預組護理人員進行強化培訓,包括注射部位的選擇,注射深度的掌握,幼兒三角肌的注射技巧和注射時的,要求嚴格按注射步驟進行;對護理人員進行接種后不良反應知識的強化學習,要求掌握不良反應的處理。②接種疫苗后針頭拔出時應馬上用無菌棉簽(球)在皮膚上稍壓一下,防止疫苗流出來或出血。不要反復按摩注射部位,促使局部皮下毛細血管出血,引起感染性炎癥。③接種前的1周對幼兒家長開設講座,進行接種的知識宣傳,利用一些簡單易懂的圖片講解,對接種后的家庭護理、不良反應的處理進行重點講解,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指導,在心理上做好準備。在接種前1~2 d進行電話訪問,了解最近的身體狀況。④接種時給予宣教,進行有效的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并告知有關注意事項,囑注射以后可對注射部位用熱敷配以按摩的方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防止硬結形成。⑤接種后需觀察30 min,無異常反應后離開,24 h內電話隨訪有無紅、腫、熱、痛的局部反應,給予用藥指導,7 d內進行電話跟蹤、護理指導,必要時家訪或者回接種點處理。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局部反應 ①弱反應:注射后數小時~24 h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的炎癥反應,直徑0.5~2.5 cm,體溫低于38.5℃,無需處理,48 h內自動消失;②中反應:3~7 d局部硬結3~5 cm,壓痛、哭鬧、煩躁;③重度反應:局部硬結、壓痛,1~2個月時硬結變軟,觸摸有波動感,用注射器可抽出膿液。
1.3.2 應用MBPS(改良兒童疼痛行為評分)標準評價[3] ①面部表情:微笑0分,中立表情1分,輕度不佳表情如扭曲鬼臉2分,明顯不佳如皺眉閉眼3分;②哭鬧情況:不哭0分,1分,小聲哭鬧2分,大哭大鬧3分;③行為情況:正?;顒踊蚍潘伞察o,露出上臂肩部0分,較緊張蠕動成弓狀,肢體緊張1分,收縮肢體避免疼痛2分,頭部肢體躁動或僵硬3分。
兩組數據專人負責認真登記,接種后1個月統計資料。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SPSS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兩組幼兒在接種后1個月內局部反應情況
對照組發生反應的人數為14例,占總人數的9.79%,護理干預組發生反應的人數為5例,占總人數的3.5%,兩組比較,護理干預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
與對照組比較,P
2.2 兩組幼兒在接種時的行為評價情況
兩組無論從面部表情、哭鬧情況、行為情況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護理干預組明顯優于對照組(以中重度為疼痛計算),P
2.3兩組幼兒在第一次接種后,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常規組幼兒家長52例不滿意,占36.36%;干預組幼兒家長只有6例不滿意,占4.1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幼兒預防接種發生局部不良反應
幼兒預防接種發生局部不良反應是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①幼兒的因素:幼兒微循環較差,藥物吸收較慢,肌纖維組織受針刺及藥物刺激后增生較快,極易在注射部位出現硬結;幼兒注射不好掌握,肌內注射位置不易固定,在天氣寒冷時家屬不敢撤包,上臂三角肌部位暴露不充分,再加上工作繁忙時缺乏耐心、細致,注射到三角肌的邊緣上,吸收差,易形成硬結;新生兒本身發育、營養不良,體弱多病,需要注射多種藥物,反復連續在一處注射,可致肌纖維受損、萎縮,同樣易發生硬結。②疫苗的因素:百白破疫苗中的氫氧化鋁吸附劑較難吸收,而乙肝疫苗稍混懸,易沉淀,兩種疫苗如果在注射前未搖勻,推注疫苗時速度快,注射后局部濃度高,在肌肉組織中不易很快滲入毛細血管,局部組織腫脹,易形成硬結。
3.2有效的護理干預
需要醫護人員做到下面幾條,①應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學習好疫苗和接種技術的相關知識,掌握疫苗的禁忌證和注意事項,能應對處理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熟練的接種注射技巧是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關鍵。②需嚴格掌握進針的角度、刺入的深度,一般垂直刺入皮膚1.1~1.5 cm,對發育較差、身體較弱的幼兒選用1 ml的注射器,身材較胖的幼兒選用2.5 ml注射器,兩種針頭細、短,容易掌握進針的深淺度[4]。③部位的選擇上,在冬季保證取暖的條件下,盡量讓家長配合,解開衣包,保證注射部位的暴露,對于多次注射疫苗的幼兒,輪換雙側上臂三角肌,避免一處注射部位的多次注射,減少肌肉的損傷。注射時還需把握好注射速度和劑量,避免推藥過快和藥物過多造成的局部損傷。消毒過程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避開瘢痕、炎癥、硬結和皮膚病變處,用75%的乙醇由內向外螺旋式消毒,涂擦直徑≥5 cm,禁用2%的碘醇消毒[2]。
3.3隨訪和指導
對家長隨訪和指導能及時處理常見的副反應,減少中、重度反應的發生[5]。在接種后,囑家長注意接種部位的清潔,當天不能洗澡,防止造成繼發感染,還要防止注射部位的擠壓。24 h后,鼓勵多喂溫水;若出現高熱,可對癥給予解熱鎮痛藥;若出現稍重的局部反應,可用毛巾熱敷,每次10~15 min,每天2~3次,若出現硬結,可使用硫酸鎂溶液外敷,松弛肌肉,擴張血管,促進硬結的吸收;出現無菌性膿腫時,未破潰者可用注射器吸取膿液,破潰者則需切開排膿。
本中心對注射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幼兒進行護理干預研究,證實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減少局部副反應的發生,減輕幼兒的痛苦和家長的顧慮,故在預防接種工作中可推廣實施,能有助于預防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05,3(16):24.
[2]邢婧,靳杭紅,任歡,等.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出現硬結反應的預防措施[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9,4(5):301-302.
[3]郁立群,屠麗君.兒童疼痛行為評估[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5):58-60.
[4]譚登華.新生兒注射乙肝疫苗發生硬結分析及預防[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22):35-41.
【關鍵詞】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并發癥
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嬰幼兒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國發病率約為0.6%~1.0%[1]。其中主要的治療方法仍是手術治療,但術后并發癥較多,病死率高。特別是術后肺部并發癥,嚴重影響著患兒的術后恢復。因此,研究預防嬰幼兒先心病術后肺部并發癥的護理措施,進行科學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是提高心臟外科護理技術的重要內容。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對106例嬰幼兒先心病患者進行圍術期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嬰幼兒先心病患者106例為A組,男64例,女42例;年齡11 d~3歲,平均(1.32±0.78)歲;體重3.78~15.56 kg,平均(8.79±2.24)kg;其中室間隔缺損75例,房間隔缺損5例,室間隔缺損合并房間隔缺損7例,法樂氏四聯征10例,法樂氏三聯征2例,大動脈轉位4例,卵圓孔未閉3例。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嬰幼兒先心病患者198例為B組,男性117例,女性81例;年齡7 d~3歲,平均(1.45±0.26)歲;體重3.09~15.24 kg,平均(8.35±2.17)kg;其中室間隔缺損133例,房間隔缺損12例,室間隔缺損合并房間隔缺損13例,法樂氏四聯征17例,法樂氏三聯征6例,大動脈轉位9例,卵圓孔未閉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疾病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患兒手術前肌內注射或靜注氯胺酮2~8 mg/kg,經口或鼻行氣管插管,術中使用斯托克體外循環機行體外循環。一般心臟畸形者采用淺低溫循環,復雜畸形者采用中或深低溫循環;非紫紺型患兒均行畸形根治術,紫紺型患兒行姑息性手術。A組進行圍術期護理干預,B組采用常規護理。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術后肺部并發癥資料比較,見表1。A組106例患者術后肺部并發癥21例,占19.81%。其中低氧血癥6例,占28.57%,胸腔積液合并低氧血癥3例,占14.29%,肺間質水腫合并低氧血癥3例,占14.29%,肺不張2例,占9.52%,肺炎合并低氧血癥2例,占9.52%,其他肺部并發癥5例,占23.81%。
3 討論
3.1 術前護理 ①嬰幼兒先心病患者一般體質較差,術前易患呼吸道感染,值班護士要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心率、體溫、四肢活動、紫紺等,同時對患兒的家屬做好相關知識宣教,嚴格控制術前呼吸道感染。②吸氧。嬰幼兒先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術前吸氧可以改善機體缺氧。③加強體療訓練。選擇在餐前30 min,以不少于10 min左右交替扣擊、振顫患兒胸背部,對可以合作的患兒可訓練呼吸并鼓勵自行咳嗽。④患兒術前禁食,可預防術中因麻醉誤吸引起術后吸入性肺炎。
3.2 術中護理 ①手術操作力爭輕柔、熟練,手術室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②正確選擇氣管插管的管內徑及長度。一般管內徑:1~6月/3.5~4.0 mm,7~12月/4.0 mm,12~24月/4.5 mm;管長度(cm)=年齡(歲)/2+12。③體外循環期間嚴格監測變溫毯術中溫度并平穩復溫,嚴格控制晶體輸入,膠體滲透壓>16 mm Hg。
3.3 術后護理 嬰幼兒先心病患者因心血管畸形造成血流動力學改變,易出現肺部并發癥,如低氧血癥、肺炎、肺間質水腫及合并癥,因此術后的護理對預防肺部并發癥至關重要。①保持呼吸道通暢值班護士要每4 h重復吸凈口腔、鼻道分泌物。對有咳痰能力患兒要鼓勵其咳嗽、咳痰,對痰多不易咳出或無咳痰能力者,使用震動排痰機協助排痰;術后吸氧,術后早期給予鼻導管或面罩吸氧,后期缺氧改善后可小流量持續吸氧,嚴防長時間高濃度吸氧引發呼吸抑制。②呼吸機的管理有資料報道,呼吸機輔助呼吸時間與肺部并發癥有密切聯系[2]。本組全部病例均采用嬰幼兒專用呼吸機,呼吸頻率設定:
參 考 文 獻
[1] 姬尚義,沈宗林,楊建安,等.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1018例外科治療.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5,11(1):10-12.
[2] 劉愛萍,熊浩,柳霞.ICU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病因素及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現代護理,2008,14(4):462-463.
[關鍵詞] 不同麻醉方法;兒科;有創操作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03-0110-02
The nursing on different anesthesia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invasive manipulatio
GUO Lif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nurse on different anesthesia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diatric invasive manipulatio Method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08 to October 2010,and comfirmed by invasive manipulation(lumbar puncture or bone marrow puncture),100 patient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1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ketamine group and chloral hydrate group,and to observe its curative effect (include onset time、duration、compliance) and the adverse effect. Results The onset time、compliance、advers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all P < 0.01).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evel of dura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enema of chloral hydrate combined with effective nursing ha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and few adverse effect,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Different anesthesia;Pediatric; Wounded operation
兒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由于小兒解剖生理的特點,因此尋找一種比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1]以及對麻醉全過程的護理配合顯得尤為重要[2],直接影響護理的效果及患兒的安全,可以減少患兒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患兒的康復。目前有報道某種單一的麻醉方法在兒科有創操作中的護理研究,但尚無報道在一項研究中不同的麻醉方法在兒科有創操作中的對比護理研究。本組研究對象為2008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有創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兒,隨機將其分成兩組,即氯胺酮組和水合氯醛組,觀察兩組患兒用藥后的起效時間、持續時間、穿刺過程中的配合程度、藥物副作用等情況,旨在通過對不同麻醉方法在兒科有創操作中的對比護理研究,尋找一種比較安全的在兒科有創操作中的麻醉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兒科100例需行有創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兒,均未合并呼吸道及心血管嚴重疾病。將患兒隨機分成氯胺酮組和水合氯醛組,每組50例。氯胺酮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1~6歲,平均(3.21±0.57)歲;水合氯醛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1~5歲,平均(2.78±0.66)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由操作熟練程度相當的兒科醫生進行穿刺。氯胺酮組穿刺前給予肌注氯胺酮(3~5) mg/kg,水合氯醛組穿刺前給予10%的水合氯醛(0.25~0.75) mL/kg灌腸。水合氯醛灌腸方法:插管時選擇質地柔軟、合適型號的肛管,且插管前應涂石蠟油。灌腸時,一般取側臥位或俯臥位,固定患兒的雙腿,以便液體順利進入結腸,同時減少因藥液直接刺激直腸產生便意。灌腸結束后,將患兒肛周皮膚向處捏緊,一般20min左右,不讓孩子將藥物排出,同時誘導患兒轉移注意力,減少哭鬧,有利于藥液在患兒體內停留較長時間、利于藥液的吸收。觀察指標:分別在兩組患兒給藥后收集兩組的起效時間、持續時間、穿刺過程中的配合程度、藥物副作用等情況。
1.3 穿刺配合度評價標準[1]
良:患兒配合良好,安靜入睡,能順利完成手術;差:患兒不配合,表現為不合作、躁動、恐懼、哭鬧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起效時間比較
兩組患兒均全部入睡,入睡時間為21~35 min。氯胺酮組21~24 min入睡患兒5例(10%),25~29 min入睡患兒27例(54%),30~35 min入睡患兒18例(36%);水合氯醛灌腸組21~24 min入睡患兒32例(64%),25~29 min入睡患兒14例(28%),30~35 min入睡患兒4例(8%);兩組同一時間段入睡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1。
2.2 兩組持續時間比較
兩組患兒麻醉狀態均能持續1~2 h,持續3~6 h,兩組患兒無明顯差異(P > 0.05);兩組無一例持續7~8 h,見表2。
2.3 兩組穿刺配合度比較
氯胺酮組配合度占62.0%,水合氯醛灌腸組占96.0%,可見水合氯醛灌腸組患兒配合度顯著優于氯胺酮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 01)。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氯胺酮組患兒2例出現輕度喉痙攣,經阿托品0.01 mg/kg靜注癥狀緩解;1例出現唾液分泌增多,經阿托品0.01 mg/kg靜注、頭偏向一側、隨時吸痰等處理癥狀緩解;1例出現哮喘發作,經面罩吸氧、地塞米松3~5 mg靜注、氨茶堿(2~4) mg/kg靜注等處置癥狀緩解;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而水合氯醛組無一例發生任何不良反應,水合氯醛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少于氯胺酮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3 討論
兒科患者都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個體,他們不理解疾病造成的痛苦,自制力差,對陌生的環境感到不安,易產生恐懼、緊張、膽怯的心理,見針就哭、掙扎、抗拒。然而兒科又存在很多有創的操作,如腰穿、骨穿等,每一種有創操作對患兒都是一種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打擊[3]。病情上的痛苦加上心理上的恐懼往往使患兒對有創操作存在極大的排斥心理,表現得極不合作。同時也是對醫生操作的一大挑戰。反復的操作、長時間的操作以及操作的成功率也影響患兒及其家長的情緒。
氯胺酮是苯環己哌啶的衍生物[4],是一具有鎮痛作用的靜脈全麻藥,可單獨用于小手術全身麻醉,也可用作復合麻醉的組藥之一。水合氯醛具有催眠作用,是一種安全的鎮靜催眠藥,嬰幼兒水合氯醛灌腸鎮靜效果明顯優于口服,因口服比較苦、澀,孩子通常會拒絕服藥。水合氯醛灌腸被廣泛用于難以入睡、不能配合有創術等檢查的患兒[5-7],一般在用藥后10~30 min入睡,睡眠時間因個體差異而不同。
氯胺酮的主要不良反應是在麻醉恢復期有幻覺、躁動不安、惡夢及譫語等精神癥狀,其次是在術中常有淚液、唾液分泌增多與血壓、顱壓及眼壓升高;偶有一過性喉痙攣及氣管痙攣。水合氯醛可引起惡心、嘔吐、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在本研究中,氯胺酮患兒有2例出現輕度喉痙攣,1例出現唾液分泌增多,1例出現哮喘發作,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而水合氯醛組無一例發生任何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統計學差異(P < 0.01)。
本研究中,水合氯醛組麻醉效果好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歸功于以下幾點:①作用溫和,起效快,持續時間長,不易產生蓄積中毒,沒有明顯后遺效應;②插管時選擇質地柔軟、合適型號的肛管,且插管前涂石蠟油,避免造成患兒疼痛;③灌腸時取側臥位或俯臥位,固定患兒的雙腿,以便液體順利進入結腸,同時減少因藥液直接刺激直腸產生便意;④灌腸結束后,將患兒肛周皮膚向處捏緊,一般20分鐘左右,不讓孩子將藥物排出;⑤情緒患兒哭鬧、掙扎時,腹部壓力增加會使灌入的藥液流出,導致效果不佳。本組護理人員實施了誘導患兒轉移注意力、減少哭鬧等措施,以利于藥液在患兒體內停留較長時間、利于藥液的吸收。
由此可見,水合氯醛的麻醉持續時間相當于氯胺酮,但其麻醉起效時間、配合度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優于氯胺酮,故對行有創操作(腰穿或骨穿)的患兒來說,水合氯醛灌腸法是一種比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且麻醉全過程的護理配合可減少患兒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患兒的康復,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曉紅,李沁晏. 兩種不同藥物鎮靜方法對小兒腰椎穿刺制動效果的觀察[J]. 臨床醫學工程,2010,17(4):36-37.
[2] 王穎,曲靜,李赫. 小兒麻醉的護理配合體會[J]. 中國實用醫藥,2011,6(20):179.
[3] 羅瓊. 小兒腰穿術前使用水合氯醛或安定鎮靜的效果觀察[J]. 重慶醫學,2002,31(5):415-416.
[4] 方敬,王長浦. 氯胺酮、異丙酚輔助小兒腰椎穿刺術68例護理體會[J]. 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30(2):250.
[5] 胡麗春.水合氯醛與安定用于學齡前兒童磁共振檢查時制動效果觀察[J]. 護理研究,2003,17(3):275-276.
[6] 張鳳蕓. 小兒靜脈輸液的操作技巧與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9):74-75.
【關鍵詞】營養不良、嬰幼兒、社區護理干預
嬰幼兒期作為人一生中身體、頭腦發育最為迅速和旺盛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不僅會對智力和健康造成影響,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影響后代[1]。所以,采取怎樣的有效措施對嬰幼兒的營養不良狀況進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人口壽命的延長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常情況下,嬰幼兒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主要與其父母的飲食習慣、營養態度、文化程度以及營養知識等有關。因此,社區兒保部門在對本社區嬰幼兒營養不良狀況進行全面調查之后,及時采取了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在嬰幼兒營養不良狀況的改善上,效果顯著,先將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社區在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體檢的93例營養不良嬰幼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年齡0-36個月,平均年齡為(14.5±5.6)月,在93例營養不良嬰幼兒中,有87例在臨床診斷上為中度營養不良,有6例在臨床診斷上位重度營養不良。
1.2方法
1.2.1嬰幼兒營養不良狀況的有效評估方法
在對社區嬰幼兒進行營養狀況評估時,主要將體重和身高作為判斷標準,在進行具體測量時,運用統一的體重計、身高計以及量床,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2.2病例分組
在本組的93例營養不良嬰幼兒中,87例為中度營養不良,6例為重度營養不良,在進行病例分組時,主要采取隨機形式將87例中度營養不良嬰幼兒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31例,實驗組56例,而6例重度營養不良的嬰幼兒,則被全部劃入實驗組。
1.2.3干預護理措施和具體實施方法
在對社區營養不良嬰幼兒進行護理干預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調查喂養現狀。在對本社區的嬰幼兒喂養現狀進行調查時,主要采用填寫表格的形式,調查主要包括“家長飲食習慣”和“基本情況”兩部分內容,全面了解嬰幼兒的喂養現狀、父母文化程度以及飲食習慣等;(2)在社區進行營養知識群體性健康教育。通過多媒體設備,對兩組嬰幼兒家長進行營養知識教育,讓家長充分認識到營養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通過派發宣傳單的方式,幫助家長正確了解嬰幼兒喂養知識,提高家長的嬰幼兒喂養水平;(3)對照組嬰幼兒的護理干預。兒保門診部門應該定期對營養不良嬰幼兒進行針對性治療和基礎保??;(3)實驗組嬰幼兒的護理干預。兒保門診在對實驗組嬰幼兒進行基礎護理保健的同時,還應該針對問卷調查找出的問題,將嬰幼兒家長可能存在的喂養誤區、不良飲食習慣以及喂養態度等找出來,有針對性的制定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其中包括:正確指導家長對家庭飲食環境進行改善、合理安排營養膳食;引導家長了解嬰幼兒的進食特點,尤其需要掌握喂養固體食物、糊狀食物的技巧;指導家長密切關注嬰幼兒的成長變化,根據嬰幼兒的成長需要,添加相應地輔食。在對家長進行營養知識群體性健康教育之后,兒保門診部門應該組織相關的工作人員,每個月對家長進行回訪一次,及時掌握嬰幼兒的喂養現狀,一旦發現問題,要正確指導家長不斷改進。
1.2.4干預效果的評價方法
在對營養不良嬰幼兒進行社區護理干預之后,一定要及時對干預效果作出正確地評價,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需要注意:(1)評價內容和時間。干預后,對社區嬰幼兒營養狀況進行三個月一次的回訪調查,分別測量嬰幼兒的體重和身高,及時了解嬰幼兒營養不良的具體改善狀況;(2)干預效果基本判斷標準。在測量出嬰幼兒的身高和體重之后,要參照WHO的標準值進行有效判斷,分為:有效(包括好轉、痊愈)和無效(包括加重、不變)。
1.2.5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營養不良嬰幼兒進行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在護理干預2-3、4-5以及6-7個月之后,狀況有所改善,其中,實驗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65.3%、88.2%以及91.02%,而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37.42%、59.14%以及73.28%,兩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據相關調查顯示,相比較過去而言,我國嬰幼兒和新生兒體格發育改善明顯,但是,從當前我國嬰幼兒的營養現狀來看,由于很多家長缺乏健康營養知識,存在比較多的不良飲食行為、習慣以及喂養態度,從而導致我國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發生概率逐年上升[2],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國人口身體素質的提高和壽命的延長。在本次研究中,對93例營養不良嬰幼兒的家長飲食習慣和喂養現狀進行調查之后發現,嬰幼兒之所以會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主要是因為家長自身文化程度較低,沒有充分認識到嬰幼兒營養的重要性,不重視營養搭配。如果家長能夠對嬰幼兒的成長變化進行密切關注,根據嬰幼兒發育的不同階段需求,及時對營養膳食進行改善,添加正確輔食,就可以有效改善嬰幼兒的營養不良現狀[3]。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營養不良嬰幼兒基本情況相似,家長的飲食習慣和喂養現狀沒有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由于對照組的營養不良嬰幼兒只給予了基本護理保健,而實驗組的營養不良嬰幼兒在給予基本護理保健的同時,兒保門診部門還對家長的飲食習慣和喂養現狀進行了全面調查,并且與家長一起進行分析,找出喂養誤區和不正確喂養行為與態度,并且根據這些問題,有針對性的制定有效護理措施,結果顯示,在護理干預2-3、4-5以及6-7個月之后,狀況有所改善,其中,實驗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65.3%、88.2%以及91.02%,而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37.42%、59.14%以及73.28%,兩組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針對嬰幼兒營養不良這一現狀,對其進行全面的社區護理干預,一方面可以幫助家長改正錯誤的飲食習慣和喂養方式,有效改善嬰幼兒營養不良狀況,另一方面還能進一步提高嬰幼兒的智力和身體素質,有效預防疾病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江麗.社區嬰幼兒營養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1(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