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16:09:24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歷史課外知識拓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有這樣的要求:①、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會瀏覽、檢索、摘錄、制作卡片、寫讀書筆記等讀書方法。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于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②、學校要配備充足的工具書、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其他人文科學讀物、科技讀物等各類圖書,配備必要的教學掛圖和教學輔助資料,訂有相當數量的報刊。③、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配備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等聲像資料,配備一定數量的幻燈機、投影儀、電視機、收錄機、錄像機、計算機及其他輔助器材,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利用網絡資源,還可裝備視聽教室、語音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
這些要求充分體現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在我們這里,靠上靠下準備學具,可能性不大,但發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勢在必行、大勢所趨!那么,我們究竟是怎樣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呢?多年來,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是一句口號,一句空話,沒有得到有效落實,下面就是我在十幾年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點滴經驗,特期盼能拋磚引玉,引來各教育同行更多的爭論性的權威論斷。
一、 給學生指明閱讀的基本途徑
依照《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從課文的教學實際出發,在課外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擴大閱讀的活動。這項活動能大大增加學生的見識,具體操作如下:
1、由學習節選的課文,拓展到整部著作。如學習《狼》,去閱讀《聊齋志異》;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去閱讀《水滸傳》;學習《熱愛生命》,去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由學習短篇課文,拓展到閱讀文集。如學習《阿長與山海經》,去閱讀散文集《朝花夕拾》;學習《紙船》,去閱讀冰心的詩集;學習《皇帝的新裝》,去閱讀安徒生童話集。
3、由學習課文拓展到閱讀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其他文章。如學習的《我的母親》,去閱讀的《回憶我的母親》;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去閱讀《談骨氣》;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去閱讀《后出師表》、《三國演義》。
4、由學習課文,拓展到閱讀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的傳記。如學習了魯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閱讀《中國現代作家傳略》等。
5、由學習課文,拓展到閱讀與課文評論、鑒賞課文的文章。如學習了一些唐詩、宋詞后,去讀《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中的相關賞析文章。
6、由學習課文,拓展到閱讀與課文題材、寫法同類的其他文章。比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魏蘇的《臺階》,去讀《父親的愛》、《奇跡的名字叫父親》等表現親情的文章。
二、告訴學生在閱讀中要遵循一些原則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則,閱讀同樣也不例外,我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也告訴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
從整體上說,中學語文拓展閱讀必須覆蓋最新修訂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對大綱推薦閱讀的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都應從課文的實際出發,找到相應的拓展點,并加以落實。從層次上說,開展拓展閱讀,還必須注意初、高中階段、每學年每學期課外閱讀的不同內容和要求,把握階段總體目標、學年階段目標和學期具體目標的層次性、聯系性,形成一個層層推進、逐步到位的完整體系。
2、循序漸進的原則
課外拓展閱讀必須根據自己的年齡特點,根據自己的實際知識水平,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地閱讀。
3、課內外相互促進的原則
開展課內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特點所決定的,也反映了語文課內與課外的辯證關系。課內是基礎,是先導;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和深化。課內打好基礎,帶動課外;課外積累和發展,促進課內提高。課內與課外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所以,學生要注意,不是說要擴大閱讀量,要發展課外閱讀,就是天天抱著課外書不釋手。
4、 讀寫結合的原則
讀與寫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從吸收與表達的角度看,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吸收為表達奠基、引路,表達對吸收起著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為教者,還必須要求學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則,學生只管成天埋頭苦讀,結果一動筆便束手無策了。
三、我對拓展閱讀的管理與指導
1、管理
(1)、制訂計劃。我和學生都要制定拓展閱讀的計劃,我先把指導計劃拿出來,學生才好根據我的計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我明確地告訴學生拓展閱讀要以課文的學習為拓展點,以自己的獨立閱讀為基本形式。
(2)、介紹閱讀材料。根據閱讀需要,我也對選定的拓展閱讀材料進行適當的介紹,或介紹全書內容,或介紹有關章節,或介紹寫作特點。
(3)、檢查督促。每次專題閱讀后我都要及時檢查學生的閱讀筆記、摘抄卡等,并作好統計,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學生更認真地進行閱讀。
(4)、總結表彰。每學期或每次拓展閱讀后,對閱讀中的經驗、體會以及取得的成績進行總結表彰,讓學生進一步明確閱讀的目的、意義,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鞏固閱讀成果。
2、指導
(1)、我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和要求。每次專題閱讀或每讀一本書,都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
為了明確課外的總體要求,調動學生參與、家長支持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我在初一學生入學后,就給學生宣講課外閱讀的意義和指導課外閱讀的計劃安排。這點要注意,如果你不給學生家長講清楚,恐怕在分數教育的今天,不單是學生要挨罵,老師也躲不了批評、指責。說你成天就教學生看小說,不誤正業!
(2)、給學生確定閱讀的時間和方式。拓展閱讀的材料選定后,還必須確定學生閱讀的時間和方式。要在課內閱讀的必須爭取當堂完成,要在課外閱讀的材料,則放寬尺度和要求。
(3)、指導閱讀方法。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講授基本的閱讀方法,如朗讀法、背誦法、三步閱讀法、文體結合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勾畫圈點、摘錄、評點、提要、質疑問難、歸納梳理等。
(4)、組織閱讀活動。通過閱讀筆記展、閱讀心得交流、閱讀講座、閱讀競賽、讀書報告會、討論會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四、拓展閱讀也有要注意的問題
1、解決圖書問題。開展課外閱讀,必須解決圖書問題,即保證有可供進行拓展閱讀的相關材料。我是通過讓學生傳看自家的課外書或借讀學校圖書室的書來落實這一點的。
2、打好課內基礎。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必須打好課內基礎,即“得法于課內”――老師對精讀課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讀課文的學法指導,學生通過一定數量的閱讀訓練,領會閱讀的規律和方法。在這樣的基礎上,課外閱讀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課外”。如我在教學《心聲》《孔乙己》等文章時,就教給學生分析小說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讓學生在《駱駝祥子》《狂人日記》里去體會作者是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
3、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養成有目的的閱讀習慣。拓展閱讀以大綱為綱,配合教材和課堂教學,指點閱讀材料,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有目的的閱讀習慣。
(2)、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課外閱讀中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勾畫圈點、批注點評、摘錄提要、寫閱讀筆記、札記等,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3)、養成勤問多思的習慣。課外閱讀中,我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讀思結合、勤問多思的習慣,要讓學生“站在書上讀”,亦即以質疑和批判的眼光來閱讀,力求多發現問題、思考問題。
(4)、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主要是培養學生會用字典、詞典,會用參考資料,獨立地獲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關鍵詞 多媒體;初中歷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應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一般習慣于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課本的安排設計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利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講解歷史知識,偶爾提問學生,拓展教學內容,達不到新課標中強調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增長。只注重課本中具體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分析歷史問題,缺少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初中歷史課堂上,大多數的學生都將記憶教師灌輸的知識、做好課堂筆記視為基本任務,常常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主動融入知識的探究中,逐漸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適當添加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思考,增長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
隨著我國科技力量的逐漸增強,信息技術已經滲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在學校教董濤育的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時展的必然趨勢。借助PPT、Flash等多媒體課件,使更多的課外資源與課堂重點、難點通過畫面展示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相應的歷史情景中充分發揮想象力,鞏固知識架構,真正掌握歷史課堂中所要求的知識理解,實現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2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的運用策略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教學中的知識資源日益豐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種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教學輔助技術,通過制作相關的歷史課件,借助多媒體技術,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歷史學習資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信息有機整合,為歷史課堂增添了生機活力。
首先,教師利用互聯網收集與講授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延伸學習深度,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重點。
其次,利用圖示法直觀地將歷史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通過查看歷史事件間的聯系,借助場景理解,理清歷史進程,克服歷史中時間的記憶困難。
再次,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所設計的教學課件,在邊講解、邊演示、邊練習的過程中,實現講課與訓練的同步融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強化重難點的記憶。
最后,由于多媒體技術具有快速顯示與大容量儲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對知識點進行一定的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科學的知識架構。
3 多媒體在中學歷史課堂上的應用體現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應用多媒體,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傳統的教學情境大都以教師描述或者學生想象進行營造,極易引發學生思維分散,使得教學達不到預計的效果。應用多媒體教學,利用畫面的直觀展示、音視頻的視聽沖擊,為學生營造形象生動的學習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間的距離。無論是歷史圖片,還是文獻資料,都使學生更加真實地接觸歷史,發現歷史中的潛在價值,借助場景聯想,強化知識記憶。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學生所接觸的教學信息都來自于豐富的畫面展示,對于中學生而言,極易產生好奇心理,被強烈的畫面感吸引,逐漸轉變為認知興趣,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之中。
如在“三國鼎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音頻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吸引學生的注意,引領學生進入戰亂紛飛的三國時代。利用PPT展示地圖上三國的分布,加深學生對于“魏蜀吳”的記憶,在史詩與《三國演義》片段的比較中,使學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著名戰役的歷史作用。借助多媒體技術,化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為主動,通過設問、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多媒體營造的和諧氛圍中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提升自身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
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快速突破重難點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對于教學目標不能保證全部完成,對教材中的重難點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影響歷史教學的進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教學重難點是目前歷史課堂的首要任務。為了實現最大化的教學效益,教師應善于利用多媒體的視聽優勢,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將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轉換為形象生動的圖像,降低其抽象的表達,發現歷史知識中的別樣魅力。
七年級所接觸的歷史事件大都為古代史,年代比較久遠,同時學生的思維意識還沒有健全,對于重難點知識的掌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在學生面前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快速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全面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如在“大一統的漢朝”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比較漢武帝與秦始皇的功勞,通過小組討論,實現點對點間的對比,在綜合考慮政治、教育、文化、經濟、軍事各方面發展的基礎上,理解不同歷史局面的社會進步。
擴大課堂信息容量,實現教學目標 多媒體課件可以將課堂講授的知識無限期儲存,使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找到,及時準確進行知識鞏固。不僅如此,多媒體還可以擴大課堂的信息容量,實現教學目標。一般地,在初中歷史教材中,無論是插圖還是歷史簡介都基本沒有改變,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審美疲勞,學生產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識積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學過程,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愿意并且主動投入知識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共享性,教師可以選擇更多的課外資源,通過在網絡上搜索關鍵詞,就可以找到很多與之相關的資料,使學生更為廣泛地接觸到歷史的相關知識,拓展學生的學習層面,提高課堂效率。如在“貞觀之治”的學習中,在介紹唐太宗所實施的具體措施中,教師可以多搜集當時的社會調查,從不同層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豐功偉績,或者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充分展現其政治清明的歷史局面。
4 結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在視聽體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p>
參考文獻
[1]李娟.多媒體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學科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2]鄧燕敏.淺析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0(11):157-158.
關鍵詞:初中歷史;活化;教學;動態;課外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8-035-1
初中歷史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念,促進學生認識和掌握知識,形成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開展多種模式的課堂教學,用豐富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歷史知識的動態化,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活化課堂教學”的理念近年來被許多教育工作者所提及,而這也正是歷史教學模式改革與發展的真正內涵和歸宿所在。筆者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充分地利用客觀條件,動態地展現歷史,讓學生走進歷史,以優化、活化歷史課堂教學,提升初中學生對歷史的感悟能力。基于此,本文結合一些實例,探討活化初中歷史教學的具體做法,以供同仁參考。
一、運用動態的歷史教學方法
歷史發展是動態的,歷史對社會的發展方向具有參考價值,人們可以從歷史教學中教會學生社會發展的規律,探索發展模式,將靜態的歷史變化成動態的歷史信息。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時代的網絡高度發達的優勢,將大量接觸的信息轉化為傳播方式為圖片和文字結合的視頻資料形式。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教師要改變人們的認識方式,形成巨大的變化,教師不能按照過去的教學方式,以文本為主,注重講解,讓學生被動接受,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新的教學方法,因為單純的文字信息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影片的形式,運用圖片的形式,讓學生接受信息,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視頻影片和圖片的沖擊下,教師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聲像并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思維多元化發展;讓學生接受圖文并存的教學方式,形成聲音和影象并存的知識;并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借以社會發展變遷的畫面,豐富的人物形象,促進學生學習高速化運轉,不斷激發學生思維的更新和發展,讓學生在認識歷史中,形成歷史發展變化的畫面,形成對歷史人物的豐富化的認識,形成不斷奔跑的人物形象,促進人的活化,更讓學生接受動態的方式,去理解認識[1]。
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適應學生的思維,改進教學模式,實現動態的歷史學習過程,將課堂動態化,將知識活化,組織活的課堂教學,運用充足的圖片和影像資料,并結合文字資料進行教學,構造圖片、聲音、文字等課堂教學形式。在進行青銅文明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司母戊方鼎的圖片進行教學,并制作三維影像展示它的歷史地位,青銅發展過程,形成科學而真實的歷史認識,并鼓勵學生能活學活用,主動地去獲取其他相關的歷史知識。
二、從課內歷史知識走向課外學習,延續歷史學習
初中歷史教學要求學生理解歷史的基本規律,形成對人物的介紹。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力圖給學生輸入更多的歷史信息。學生的思考能力,記憶能力都特別活躍,教師要對學生有信息量的追求,并從課本上講解歷史知識,形成歷史模式,并從歷史世界中,收集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讓教學內容多元化,形成豐富的歷史知識的理解[2]。例如,在司母戊方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增加青銅發展的歷史,在講解青銅發展的歷史時,穿插講解司母戊方鼎的歷史。其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它出土的故事,它是在1939年被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村民吳玉瑤在農田中發現的,因為其太過沉重,不方便搬運,有人想將它鋸斷再運走。當時是抗戰時期,日軍聽到這個寶貝,多次想霸占它。鄉親們為了保護民族珍寶,只能將寶貝重新埋到地下,到了1945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立后,它才被平安運到北京。
初中歷史教師就可以用活這些知識,穿插介紹歷史知識以外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對知識進行拓展,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知識的形成。初中歷史還可以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并在歷史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更加豐滿的歷史信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活化歷史課堂教學,并根據教學實際,探索出更加有效果的教學模式,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形式。
初中歷史教學應注意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掌握人類、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并從歷史課堂教學中獲取積極的社會經驗,實現從歷史學習中探索社會發展的路徑和過程。初中歷史教師要合理安排和選取歷史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成為學生學習的導師,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開展活學活用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豐富的歷史學習中更好地了解歷史。
三、結束語
總之,歷史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進一步拓展和探討歷史知識,活化歷史課堂教學,并通過扮演歷史角色,科學合理有機地串聯歷史知識,創造學習情趣,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并更加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形成好的歷史學習習慣,讓學生靈活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方法。本文僅是探討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與感悟,尚有更多更深更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亟待我們共同去挖掘,去探索,為活化歷史課堂提供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開放式教學 課堂效果
所謂開放式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作用調控下,給予學生最充分的民主,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參與課堂教學,全面發展自我素質的教學方式。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行開放式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標準標的需要,是初中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它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的開放
傳統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則是課堂的“被導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基本為了傳授知識而教,很難發揮課堂教學的教育性和引領性。在開放式的歷史課堂教學下,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形成“師生互動、師生互導、師生互學”的多維立體式互動模式,即歷史教師教學的著重點應放在如何引導初中生深入地探究問題,如何在探究辯論中闡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使初中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初中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創新能力。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的開放
隨著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教材,因此,歷史教師在完成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內容的同時,應該勇于突破教材限制,大膽更新和拓寬課堂教學內容,加強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和溝通,提高初中生歷史實踐活動的參與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口,以培養和提高的學生實踐能力,適時適度地引進課外的一些新觀點、新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讓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逐步豐富和充實起來,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的開放
1.課內外有機結合。即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通過學校局域網向學生公布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事先查找資料,收集相關信息,做好課前預習,并將其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和自己的想法用書面形式告訴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校局域網所傳遞的信息整合課堂教學內容。與此同時,課后,教師要針對所學的知識組織相關的課外活動,從而讓學生更好、更全地掌握知識,體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與價值。
2.初中各學科間聯系。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日益密切。初中歷史學科的綜合性與開放性,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非常密切。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能會涉及語文、物理、生物等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3.建立良好的師生之間關系。沒有和諧、愉悅、融洽的師生關系就談不上開放的課堂教學。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上,要尊重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思維、行為方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需求。同時,要改變“唯我獨尊”的教學觀念,深入到學生中,與他們一起思考、探究、學習、總結等,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另外,還要積極鼓勵學生思考、探究、質疑、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要適時適度地加以表揚、鼓勵,從而使學生感到成功的愉悅,進而促進他們不斷進步。
四、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的開放
開放式歷史課堂教學打破了以往以布置“疑問”為起點,以“解決”為終點的封閉式教學,形成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身心特征和學校條件選擇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一般情況下,行之有效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歷史情景模擬法。即引導初中生時光穿越到某個歷史時期,模擬當時的歷史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例如歷史事件“百家爭鳴”,可請幾位同學來扮演戰國時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讓他們研究同一個辯論課題,并且針對辯論課題進行激烈的辯論。
2.表演歷史劇。即我們老師編寫相關的歷史劇和學生參加表演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樣就使較為枯燥乏味的歷史內容具有了趣味性,讓“死”的歷史知識變成了“活”的表演活動,從而更好地加深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3.興趣大討論教學法。即我們及時準確地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和觀點,讓學生開展自由大討論,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當然,我們在學生自由討論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生討論得出的新觀點、新見解及時加以肯定、表揚,并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不強制學生完全認同自由討論的思維結果。
4.小組教研競爭法。即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其以小組的方式對課堂歷史知識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使其積極主動地探尋歷史知識,積極有效地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五、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開放
關鍵詞 初中歷史;延伸教學;激發興趣
初中階段是學生系統接觸歷史知識的初始階段,作為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熱情、對歷史知識的探索欲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來促使學生產生興趣是十分關鍵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推動學生在自覺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利益的發展。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的知識體系,還要做一些必要的補充和延伸。初中歷史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要不斷拓展、豐富歷史知識,創造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一、初中歷史延伸教學的必要性
初中歷史延伸教學的必要性來源于學生自身的需求,在我們講解初中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多數老師會發現,書本的知識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我在講解“秦王掃六合”和學生們一起討論秦國一舉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時,部分同學會照本宣讀,從當時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因素一一概括分析:由于當時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經濟發展迅速、軍事戰略得當等等。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另辟蹊徑,從其他方面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一是秦人比中原六國的人要剽悍,驍勇善戰;二是秦人善養馬,軍隊中的騎兵都很厲害,六國的步兵不是他們的對手。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們會發現,這些同學的歷史知識已經遠遠超出了書本,他們可能是從課外書籍、電視、電腦上了解到更多的歷史知識,并且將這些課外知識與課堂知識聯系到了一起,使得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更加深入,延伸到秦國軍隊的素質以及戰術的層面上了,這說明學生已經自主地表現出對歷史知識延伸學習渴望和探索。
二、初中歷史延伸教學的實踐
為了增強學生主動探索歷史知識的能力,我從教育者的角度進行了一些探索延伸教學的嘗試,努力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初中歷史的魅力。通過近幾年的延伸教學實踐,我對延伸教學的方法進行了總結:
(1)拓展知識范圍:初中歷史教材內容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學生們的好奇心卻是無限的。當學生對老師所講的知識知曉后,往往會激發他們對其他知識的好奇心。如在我講解四大發明時,班里有位調皮的男生問我:“在我國沒有發明紙之前,人們用什么上廁所的呢?”雖然當時全班同學大笑,但我還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確是很多同學心中的疑慮,我便啟發他們說:“古人是用油燈來照明的,文字是記錄在竹簡上的,剛才這個問題我們作為課外延伸作業,請大家去搜集相關資料,下節課我們來進行討論?!敝蟮挠懻摵茏屛艺鸷?,因為每個學生都認真收集了資料,同學們都踴躍發言,很好地解決了這個疑問,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常常運用這種探索延伸的教學方法。
(2)拓展知識深度:初中學生知識面不夠全面,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還很有限,所以初中歷史教學所涉及的內容以基礎性為主,但由于歷史的信息較為豐富龐雜,內容較為生動,使學生很難停留在基礎性知識層面上,而是無意識地繼續發掘深層的知識。如講解到重農抑商原因知識點時,書本上主要介紹了三點:其一是在封建社會農產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而工商業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且工商業發展還會造成農業勞動力的流失;其二是封建國家通過土地能收獲穩定的稅收;其三是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有利于社會安定。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從更深層次地去考慮這個問題,比如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古代對農業的崇拜,這可使學生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三、初中歷史延伸教學的方法
1.引入情景,激發興趣
歷史知識豐富多彩,學生對距今很遠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充滿了好奇好和想象,歷史書本也通過華麗的文字和多彩的圖片來反映歷史,為此我們初中歷史教師有必要盡可能引入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
2.合作交流,進行探究
由于年代久遠,部分歷史知識已經考證不實,具有許多非議,對于這些特殊的歷史知識,教師不能蓋棺定論,要尊重學生們的想法,通過合作交流討論的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演歷史劇、講故事、辦歷史小報等)來展現自己的思想成果。
3.尊重學生,各抒己見
歷史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對歷史的認識和解釋,每個人對相同的歷史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向主流歷史觀靠近,但也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因為質疑出于思考,在這種思考的過程中,會加深學生們對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這也推動了他們對歷史知識認識的進一步深入和延伸。
4.移化知識,拓展思維
歷史課不是機械的重復歷史故事發展的過程,而是讓學生們通過學習歷史的演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通過學習歷史的興衰,平靜看待人生得失,從歷史走向人生。
四、初中歷史延伸教學的尺度
關鍵詞 課外閱讀;歷史課外閱讀;教師指導
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說過:“學習過程中,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開吧?!币虼?,我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不應把學生局限在課堂里,而要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課外閱讀的繽紛世界。
(一)初中生課外歷史閱讀的必要性
1.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的要求。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涵蓋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與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歷史課程安排,只能是精煉抽象、非常淺顯的學習人類發展軌跡的輪廓,從中領略一下人類文明發展中留下的經驗和教訓,所以學生如果僅僅依靠老師歷史課堂的講解,對學習初中歷史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需要加大歷史課外閱讀的容量,擴大課外閱讀的知識面來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歷史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歷史新課程標準的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闡述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種歷史課程資源中,新課標把“文字資料”,包括教科書和其他各類歷史書籍認定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同時,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即倡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外閱讀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選擇閱讀時間、閱讀地點,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內容,是一種完全自主的學習過程,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3.課外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伴喿x可以引發思考和拓展視野,缺乏閱讀則必然影響視野的廣度和思維的深度,并具體表現為狹窄的知識面、較差的文字理解力、淺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睔v史課外書籍中記載著大量的朝代興衰更替、歷史人物的崛起浮沉,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更重要的是當學生閱讀到這些內容時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規律也就有了一定認識,從而提高了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這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學生的歷史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和教師依舊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主要標準,很多學生每天要應付課業,忙于作業,他們的課外閱讀時間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時間來閱讀課外讀物,閱讀的娛樂化傾向也非常嚴重,大多數學生課外閱讀的目的是為了休閑放松,他們沒有認識到有益的課外閱讀對于促進學習、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素養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處理好歷史課外閱讀與課內學業的關系,如何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發揮課外閱讀的功效,是值得歷史教師深思的問題,需要歷史教師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發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一些方法指導。
(二)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歷史課外閱讀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歷史課外閱讀有了興趣,很自然地就轉化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去,能自覺地學習歷史、研究歷史,而學習和研究又促使他們去進一步閱讀,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習的責任感,讓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學習“古代希臘的文明”這一知識點時,我通過提出問題:“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還是斯巴達?”來激發學生對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希臘著名城邦不同點的探究,引導學生去閱讀課外書籍,而后在課堂上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暢談對古代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對古代斯巴達崇尚武力、報效祖國的憧憬。從而激發學生對古代歷史的學習興趣。
2.方法指導。雖然歷史課外閱讀具有“自主性、實踐性和多樣性”的特征,但是,在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樂讀、會讀、讀得好、讀得深。
(1)推薦與歷史課程有關聯的、適合學生年齡階段和認知水平的課外書籍。歷史學科的課外讀物浩如瀚海,一個人窮其一生都難以讀完,初中學生接觸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生會很茫然,感覺無從下手,因此需要教師做適當的推薦,給學生的閱讀指明方向。初中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的,學生的理性思維處于形成發展時期,感性思維還特別強烈,所以教師推薦給學生的書目,一定要跟歷史課程有關,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別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歷史,還要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學術性太濃。學術性太濃,學生會感覺枯燥、讀不懂,從而喪失讀書的興趣。所以初一的學生,可推薦他們看《中國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兒》、《漢朝那些事兒》等通俗讀物,初二可以閱讀的書目有《中國近代歷史人物》、《故事》、《》等??偟恼f來,初一初二的歷史課外閱讀以培養閱讀興趣,拓展知識面為主。學生到了初三以后,歷史課外閱讀的內容可以適當少些,因為學習任務緊,其目標以培養分析能力為主,即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閱讀的課外書目有《兩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歐洲歷史名人》等。
(2)幫助學生掌握常用的閱讀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科學閱讀的方法,有助于促進閱讀效率的提高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茖W的閱讀方法有很多,“精讀和略讀是閱讀的兩種基本方式?!备鞣N書籍因性質不同,閱讀的方法也不一樣。教師要告訴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閱讀內容等靈活使用閱讀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閱讀時間的限制,略讀是歷史課外閱讀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內容比較淺顯、閱讀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識的歷史讀物,可以快速閱讀,在閱讀中要能抓住關鍵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閱讀重要的史料時,教師要指導學生使用精讀法,“如要重視史料的來源和作者,認識史料的性質;學會認讀和解讀史料,把史料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痹诰x課外歷史讀物時,要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3)處理好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歷史課外閱讀與其他學科課外閱讀的關系。首先,歷史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也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實際教學中,不能簡單把歷史課外閱讀等同于歷史學習,要使學生明確歷史課堂是歷史學習的中心,教師要不斷地從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又與學生的閱讀興趣密切相關的閱讀主題。其次,歷史知識的包羅萬象決定了歷史課外閱讀必然會有無數的線索與其他學科相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歷史學科的方法,突出歷史學習的特色,引導學生在歷史課外閱讀中逐步提高歷史學習的語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歸納、分析與運用的能力。在講述九年級上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這一課中的《馬可·波羅行紀》這個知識點時,學生普遍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馬可·波羅究竟是如何描述東方的,是否真的把東方描寫成遍地是黃金?一個同學去書店買了一本《馬可·波羅行紀》放在班級的圖書角,供其他同學閱讀,并相互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還提高了他們分析材料,歸納和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3.合理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和全面發展。歷史課外閱讀也是歷史學習和歷史教學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種長效的評價體系,以激勵學生更有效的去閱讀并促進教師指導策略的不斷完善。課外閱讀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過程,所以課外閱讀評價應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要從多方位對學生的閱讀進行評價。另外,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督促評價,容易半途而廢。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其形式可以是舉辦歷史故事會和歷史知識競賽,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或是開展歷史小論文、歷史小報評比,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也可結合歷史開卷考試的特點,有意識地在試題中選用歷史讀物材料,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讀書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階段特點和年級特點,舉辦各具特色的活動,筆者所在的學校,初一學生每年都有歷史小報設計評比、優秀歷史讀書筆記展出,初二學生的活動則為課外歷史知識競賽、歷史講壇等,初三則是請學生根據結合自己的課外閱讀材料來命題,效果都非常好,學生的參與度很高。
目前,初中歷史課程設置時間較少,只有兩節課,教師的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學生閱讀的背景知識點較低,升學考試制度等等都影響著歷史課外閱讀的開展。但只要歷史教師與學生形成合力堅持不懈,因地制宜的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定能實現歷史課外閱讀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梁瓊珍.《走出盲點,關注學生歷史課外閱讀》,《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編.《新理念歷史教學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劉小茹.《談課外閱讀作業的布置》,《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年第7期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高效課堂 構建方法
初中歷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歷來不受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重視,被認為是所謂的“副科”,在十幾年的歷史教學中,筆者有著深切的體會。
在一些學校,課程安排中所開設的歷史課往往采用“走過場”的形式,或者是歷史課的教學課時大量縮減。平時遇到課程緊張,歷史課就可以隨意被停課、占用,這種現象極為普遍。歷史成績在期中、期末考試中不參加評比或者大打折扣后再參加評比。大學科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是絕對不允許學生在自習課的時間里學習歷史的,只有在考試前的一星期內才允許學生突擊。
更令人寒心的是學生家長對歷史的輕視:考試后部分家長從來不關心孩子的歷史考得怎么樣。
多數學生對歷史極不重視,抱著應付的心態,上課不認真聽,課后更是置之不理。即使是初三畢業班的學生,平時也很少在家自覺學習歷史,總認為在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就能考好。其實,歷史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容易,要學好歷史,必須平時打好基礎,特別是平時的每堂歷史課上都要學得高效。
初中歷史教師對歷史課持有什么樣的心態呢?由于歷史學科和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相比,極不被重視,這使得部分初中歷史教師自我定位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導致有的教師認為初中歷史課很好上,難度不大,所以不鉆研教法學法,課堂教學思想觀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每堂課都是“滿堂灌”。盡管教師講得天花亂墜,但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越來越多,可見歷史課堂教學效果較差。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造成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十分低下。但是,很多縣市中考畢竟還是要考歷史的,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下強化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果,構建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很有現實意義。
要真正地構建高效課堂,首先必須學習先進的高效課堂理念,用先進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實踐。近幾年,我學習了一些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下面我運用這些理念,結合初中歷史學科的特點,談談一些具體做法。
一、及時復習
腦科學研究認為,復習是有時效限制的,也就是說,抓住時效進行復習可以延長記憶的時間。反復進行幾次復習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沉淀。所以,在學習新知識的第二天、一周之后和一個月之后是三個最佳的復習時間。
在上新課前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復習上節課的內容,每周的第一節課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復習上周學過的主要內容,每月用一節到兩節課的時間復習本月所學的內容。從教學實踐看,及時復習的效果很顯著。
二、確定目標
課堂上要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及學到什么程度,學生只有知道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
在上新課前,老師要在黑板上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老師設計的問題,這里展示的問題是學習目標的具體化。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本節課學什么,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自主探究
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識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地感知外在的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
要指導學生根據老師設計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要求學生把自主探究的結果在書上做適當的標注,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的優勢是通過相互的團結協作,共同解決問題。在合作中,讓學生學會交流、研討、幫助、合作、競爭和評價,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另外,要使小組合作的規模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增強合作效果。
教師設計的問題有一些必須依靠集體的智慧才能解決,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討論。兩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四個人討論,四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全班學生討論,還解決不了的,老師精講點撥。
五、展示點評
只有通過展示,老師才能知道學生是如何探究的,才能發現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展示,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合作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
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后,通過適當的形式展示探究的成果,主要形式有語言表達、上黑板展示、寫在紙上展示等。學生展示后,老師點撥,講重點、易錯點和易混點。
六、拓展延伸
前面幾個環節主要側重于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呈現,往往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如何讓學生把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老師進一步帶領學生由知識層面走向能力層面,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書本走向實踐。學生在課堂上到底學得怎么樣,要通過遷移、拓展和訓練,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實踐能力。
要達到培養能力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拓展性、創新性的題目讓學生思考討論,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七、當堂評價
課堂評價運用得好,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在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第一種方式是口頭評價。課堂上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或展示之后,學生自我評價,或其他學生及時評價,或老師及時評價,要以表揚和激勵為主,對學生展示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及時糾正。
第二種方式是書面評價。對于老師強調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講義的形式,根據問題的特點以不同的題型出現(每題標出分值),在學生復習之后,立即進行考查??疾榻Y束后,當堂組織學生進行批改,然后評講、訂正。表揚本節課學習優秀的學生,授予“高效學習小能手”的稱號,激勵他們以后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