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16:08:57
序論:在您撰寫商業銀行的起源與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金融約束理論
1.1金融約束理論的起源
金融約束理論起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金融約束理論主要強調的是政府職能部門對城市經濟的干預約束作用。產生這種理論的基礎在于,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會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例如信息傳遞的不對稱性問題、經濟行為、經濟活動的道德約束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的干擾下,城市經濟規劃之中的資金難以得到有效的分配。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政府職能部門給予適當的干預作用就顯得很有必要。根據上文對金融約束作用的產生的理論的分析,不難看出,政府職能部門對城市經濟進行的經濟約束的主要目的就是規范城市經濟運行過程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為城市經濟的各個組合部分創造發展的機會,減少可能出現的城市市場經濟內部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1.2金融約束理論的適用范圍
相比較于發達國家,金融約束理論更加適合于發展中國家。該理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發展的初期,很容易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職能部門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管理作用,幫助羸弱的國家經濟體系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運行制度,保證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根據對國際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初期階段,采用金融約束理論的指導,往往會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但是,在應用金融約束理論的過程之中,也要注意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防止政府職能部門過度干預市場經濟的正常行為,提升市場經濟的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3如何通過金融約束理論促進商業銀行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作用
金融約束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首先,政府職能部門要控制好城市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將這兩者的數值控制在一定的數值范圍之內。通過這樣的方式,政府職能部門就可以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有效的控制住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減少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幫助商業銀行更好的發揮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作用;其次,將城市各個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行為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降低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保證商業銀行更好的發揮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作用;最后,對城市居民將銀行存款轉換為證劵等類型的理財產品的行為加以限制,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有效的保證城市商業銀行的存款數額,保證商業銀行更好的發揮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作用。
2.金融中介理論
2.1金融中介理論的起源
金融中介理論主要介紹的是金融行業在促進城市經濟行業發展之中發揮的重要媒介作用,金融中介理論還包括有金融抑制理論和金融深化理論。產生金融中介理論的依據是對上世紀七十年展中國家政府職能部門對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過多的干預行為所引發的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的研究所得出的。
2.2金融約束理論對社會經濟發揮的作用
金融中介理論認為,政府職能部門所制定的金融發展制度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存在關聯的。從一個方面看,政府職能部門制定的正確的金融發展制度可以有效的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可以有效的將資金投入到社會所需要的部門之中去;從另一個方面看,通過社會經濟水平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可以有效的提升發展中國家人民群眾的總體生活水平,進而有效的提升人民群眾向商業銀行存儲的數目。但是,如果政府職能部門過于重視對經濟市場的干預作用,就很有可能會導致金融制度難以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使得經濟發展陷入惡性循環。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相關部門不斷對經濟市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促進國家儲蓄率的提升,幫助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3如何通過金融中介理論促進商業銀行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作用
金融中介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通過不斷進行對城市金融行業的創新,找尋出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型金融體制,根據城市經濟的變換,找尋出可行的金融行業發展突破點,形成新的商業銀行融資方式,并不斷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完善對城市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制度,持續動態的完善城市商業銀行的金融制度,保證城市的金融制度可以滿足風云變幻的市場經濟。
二、金融支持作用和城市經濟的關系
1.城市商業銀行與城市經濟的相互促進關系
第一,通過城市經濟水平的發展,可以通過更好的經濟來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金融行業的不斷完善又為城市經濟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第二,如果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夠高,就會限制金融行業的完善,陷入惡性循環之中。作為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和城市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這就需要城市商業銀行不斷完善自身的發展模式,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2.城市商業銀行資金流動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作為城市經濟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商業銀行內部資金的運作情況可以直觀的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經濟運行情況。有效的調節銀行資金的流向是商業銀行的主要任務之一。通過商業銀行的資金流動,可以有效的吸取人民群眾的閑散資金,將這些閑散資金投入進城市經濟急需發展的部分,形成一套流暢的城市資金流動體系。如果這套體系難以流暢的運行,就很有可能導致城市的經濟運轉受到阻礙,影響到城市經濟的發展。
三、如何有效發揮商業銀行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作用
1.完善城市商業銀行對城市中小企業的融資服務機制
1.1完善授權體制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幾乎已經覆蓋了我國所有的城市,這就給我國商業銀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奠定了基礎。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我國的城市商業銀行根據具體區域的具體情況,進行對各個分支的商業銀行的授權活動,積極支持城市經濟發展。
1.2調整現有的信貸政策
城市商業銀行要根據城市之中各企業在商業活動之中體現出來的信用進行對信貸政策的修正,重視對城市中小企業的扶持。近幾年來,中小企業在促進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國家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針對這樣的情況,城市商業銀行要改變自身觀念,敢于支持城市中小企業,有效的促進城市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1.3靈活調節對城市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利率
為了保證能夠適應城市市場經濟的變化,城市商業銀行要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進行對銀行貸款利率的調節。對于那些在城市經濟之中發揮重要作用,有著較為光明發展前景的中小型企業,要適當的酌情降低對這些企業的貸款利率,鼓勵這些企業貸款;對于那些依托于大型企業或者國企的企業,也要適當的予以貸款利率的照顧;對于那些短期內有著較大利益,但是長期發展不明確的企業,要適當的調升貸款利率,不斷通過優化調節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2.提升城市商業銀行自身的管理技術創新能力
為了有效的發揮商業銀行對城市經濟增長的金融支持作用,就需要不斷進行對城市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與此同時,進行對城市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又離不開對金融科技和商業銀行業務管理能力的依賴。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在商業銀行運行管理的過程之中,不斷提升銀行的業務管理水平,提升商業銀行管理的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具體的來說,就是不斷提升商業銀行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證商業銀行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相關的商業信息,了解到最真實的第一手信息。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商業銀行內部不斷完善內部管理系統,建立大型的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對金融信息的科學管理。
四、結語
【關鍵詞】 商業銀行;核心能力;內部控制;風險控制;產品開發
一、引言
核心能力又名核心競爭力,是當代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關注的焦點,是現代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前提,是第五代戰略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基石。核心競爭力理論是企業戰略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的最新發展,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相融合的理論成果,也是知識理論和創新理論的最新發展趨勢。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C.K.Prahalad&G.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企業的核心能力》一文,正式確立了核心競爭力在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上的地位,使核心競爭力理論成為管理學研究的前沿領域。Prahalad和Hamel認為:核心競爭力是“組織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學術流派的學識。”這個概念概括了核心競爭力的三個要點:第一,知識性,在知識理論體系中,“技能”屬于技能知識(Know-how),“技術”屬于事實知識(Know-what),均顯示了知識的實體性;第二,整合性,“協調”和“結合”的對象是知識,表明了核心競爭力形成過程中融合了知識的獲取、交流、共享等動態性特征;第三,積累性,知識資本是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期知識活動的結果,同知識一樣存在著生命周期。
從管理思想史的角度分析,核心競爭力理論的興起源于傳統戰略理論的不足。Porter的第四代競爭戰略理論實際上是將結構―行為―績效(S-C-P)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組織理論引入企業戰略管理領域,偏重于企業外部戰略環境的分析,缺少企業內部能力、績效、成本、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核心競爭力理論認為,企業的競爭遠遠超過porter的五力模型范圍,因此能較完美地將企業內外因素分析融于一體。核心競爭力理論的經濟學起源是亞當?斯密的企業分工理論、馬歇爾的古典企業理論、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核心競爭力的管理學起源是企業能力理論、企業成長理論、企業資源理論。由于起源的多重性而導致核心競爭力流派的多樣性。
商業銀行核心能力微觀結構的研究一直是銀行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隨著銀行業內外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優化的有效管理手段。業內人士認為,對微觀核心能力結構的科學解析是商業銀行管理活動的起點,是管理績效得以順利產生的基礎平臺?!缎掳腿麪栙Y本協議》提出的銀行業管理的三大支柱使商業銀行的定位出現了新變化,其核心功能不再是簡單的信用中介和金融服務,而是風險管理,因此,原有的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測度指標體系已經很難有效適用于新的銀行管理環境。對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微觀結構的重新定位是我國銀行管理活動刻不容緩之事。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信息化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經過了二十年的建設和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變成支撐我國商業銀行業務運作的基礎平臺?,F代銀行從本質上看是提供優質信息的產業,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升級換代不斷為銀行提供新的價值創造空間。在全球銀行業日益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形勢下,許多銀行把增加信息技術投入作為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主導戰略。因此,信息化環境下國有商業銀行的核心能力結構體系的解析能夠有效地促進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的培育,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能力。
二、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體系的構建
(一)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體系研究的理論概述
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的培育是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理論研究的最終目標,但是,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內涵的認識與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結構的解析是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培育的基礎性前提。
在商業銀行核心能力內涵的認識方面,王創(2001)認為: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是指商業銀行在市場預測、研究開發、金融服務、經營決策和管理等一系列過程中形成的,由具有自己獨特優勢的關鍵技術、關鍵程序、關鍵機制所決定的巨大的資本能量和經營實力,是使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有效活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羅仲平,蔣琳(2003)認為:銀行核心競爭力是指某一商業銀行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所具有的能夠提供更好服務和獲取更多財富的綜合能力,是商業銀行的競爭實力、競爭潛力和競爭環境的綜合體。張同健(2007)認為:國有商業銀行的核心能力是國有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戰勝對手、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能力。
在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結構的解析方面,郭聚光、舒紅斌(2006)認為銀行的核心能力可分為如下要素:企業文化、人才聚合及知識管理能力、核心客戶及核心業務開發能力、組織效率。吳龍龍認為(2006)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可分為如下要素:企業文化、資源稟賦、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宣丹妮(2004)認為上市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分為如下要素:盈利能力、成長能力、資產質量、抗風險能力。其中,盈利能力包括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總資產報酬率、存貸款利差、銷售凈利率;成長能力包括存貸款增長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營業理論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資產質量包括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準備金覆蓋率;抗風險能力包括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李政(2006)從創新的角度將商業銀行的核心能力分解為如下要素:技術創新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價值創新能力、組織創新能力、業務創新能力和金融市場創新能力。張同健(2007)從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角度將銀行核心能力分為五個要素:風險控制能力、綜合服務能力、內部管理能力、市場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體系的理論解析
信息化與銀行業務的高度融合是現代商業銀行的根本特征,信息技術平臺的構建與優化是銀行業發展的基礎性條件。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相繼實施了客戶關系管理、業務流程再造等戰略,旨在促進銀行核心能力的培育,而這些前沿性管理戰略的實施均依賴于高效的信息技術創新的發展。因此,基于IT視角的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體系的構建與解析對于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研究的主題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平衡計分卡是一種新型的企業績效評價工具,主要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角度關注企業的整體績效。作為一種有效的戰略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采用了衡量企業未來績效啟動因素的方法,能夠將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趨勢與近期財務效益有效地聯系在一起。根據平衡計分卡的管理思想,本研究將國有商業銀行的核心能力體系分解為四個要素:風險控制能力(ξ1)、市場銷售能力(ξ2)、內部控制能力(ξ3)和金融產品創新能力(ξ4),分別對應平衡計分卡的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員工學習與成長四個要素。
現代銀行在本質上是一種風險管理的行業,風險控制能力的提高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目標性成果,可以作為核心競爭力的“財務”要素;市場銷售能力是銀行價值在金融市場上的體現,是客戶群體對銀行價值的集中性反應,可以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顧客”要素;內部控制能力是提高銀行內部各種業務流程效率與管理流程效率、降低各種銀行內部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是銀行實現風險控制的根本性措施,可以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內部流程”要素;金融產品創新能力是金融市場競爭的焦點,是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能夠反映出銀行員工的整體業務素質和發展潛力,可以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員工學習與成長”要素。
(三)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理論體系的確立
根據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體系的研究成果及理論解析,并結合國有商業銀行IT建設的經驗以及核心能力培育的實踐,本研究可以構建基于IT視角的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結構體系。該體系包含四個要素,每個要素包含四個指標,共形成4要素16指標的核心能力結構體系。具體結構與內容如圖1所示。
三、模型檢驗
(一)技術思路
本研究已構建起基于IT視角的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結構體系,而理論體系的可靠性與有效性需要經過經驗性的檢驗。結構方程模型中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是一種常用的模型驗證方法,可以驗證因子負荷的顯著性、因子相關系數的顯著性和指標誤差方差的顯著性,以最大限度地改進理論模型的應用質量。
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簡稱SEM),是基于變量的協方差矩陣來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統計方法,是一個包含面很廣的數學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潛變量的復雜關系。當結構方程模型用于驗證某一因子模型是否與數據吻合時,稱為驗證性因子分析,因此,驗證性因子分析是結構方程模型的一種特殊形式。
模型驗證的主要目的是:擇取各個要素指標體系中與潛變量高度相關的指標,根據因子負荷調整指標與潛變量的從屬關系,提出與所有潛變量缺乏相關性的指標,從而形成與管理實踐高度吻合的理論模型。
(二)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里克特7點量表對16個觀察指標進行問卷調查與數據收集。本項目的研究過程得到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中國工商銀行信貸部事后監督處與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本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獨立核算單位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0份,樣本量與觀察指標數量之比約為8:1,滿足結構方程驗證基本要求。調查對象全部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二級分行的高層管理人員。四個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數值分別為0.7213、0.8080、0.7912與0.8133,因此,樣本數據具有較高的信度。150份有效樣本中,中國工商銀行50份,中國銀行50份,中國農業銀行25份,中國建設銀行25份,因此,樣本總體在行業結構上能夠代表我國商業銀行的
驗證性因子分析中,顯著性較低的因子負荷說明測度指標與潛變量之間缺乏相關性,即指標的變化對于潛變量的變化缺乏靈敏性。在弱系統理論約束條件下,說明該指標的特性超出潛變量內涵的理論約束之外,即將該測度指標納入相應的潛變量體系之中將會存在較大的非合理性與非理論支持性。在強系統理論約束條件下,說明指標狀態缺乏變異性,指標觀察值局限于狹隘區間,不能有效地反映潛變量的特性。針對管理學研究經驗而言,對因子負荷的實踐意義的判斷要密切聯系現實的行業運作特征,將行業數據收集時的感性認識列為因子特性判斷的重要參考依據。因為管理學不僅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是藝術和科學高度融合的學科。在強系統理論約束下的管理行為中,因子負荷缺乏顯著性往往反映兩種極端的狀態,即相應的管理行為在限定的行為空間內處于高度成熟狀態或高度匱乏狀態,而居于中間狹隘區域的幾率相對較低,在常規管理活動中可以忽略。當然,最后的狀態判斷與選擇必須借助于研究主體的行業實踐經驗,并以現實的行業運作特性為依據。
得因子協方差矩陣如表2所示。
同時得模型擬合指數列表如表3 所示。
四、結論
一是由模型擬合指數列表可知,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因此,本研究設計的基于IT視角的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體系結構模型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價值。
二是由因子負荷參數列表可知,指標X1、X7、X11的負荷系數缺乏顯著性。因此,結合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體系構建的樣本調查經驗可知,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控制能力目前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沒有對風險控制能力要素形成顯著的促進功能。其次,市場銷售能力開發過程中沒有注重對個性化服務能力的培育,這是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存在的一個傳統性的問題。最后,內部控制過程中缺乏反饋機制的構建,沒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饋回路,從而降低了內部控制實施的效率。
三是由因子協方差矩陣可知,風險控制能力要素與內部控制能力要素之間的相關性較強,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能力的提升顯著地促進了風險控制能力的提升。同時,市場銷售能力要素和產品創新能力要素之間的相關性較強,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的改善顯著地促進了市場銷售能力的改善。
四是根據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總體結果可知,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的培育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各構成要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促進功能,因此,核心能力結構已進入一種成熟狀態。另外,由于存在若干因子負荷的非顯著性,以及因子相關系數的弱相關性,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的培育戰略還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張同健,胡亞會.基于數據調查的國有銀行內部控制測評模型經驗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19):21-25.
[2] 張同健.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框架下國有商業銀行核心能力體系實證研究[J].貴州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7(4):1-5.
[3] 張同健.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框架下我國商業銀行核心能力微觀結構體系研究[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7(6):116-120.
[4] 張同健.新巴塞爾協議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測度模型實證研究[J].貴陽財經學院學報,2008(2):13-19.
【關鍵詞】商業銀行 負債 成本
一直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主要依賴于增設銀行網點、用各種“高息攬存”的方法、高薪招聘有存款資源的人才來吸收存款,導致銀行負債成本逐步增高,盈利水平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金融服務同質化導致一些資金相對匱乏的商業銀行為吸引儲戶、爭取存款不得不提高存款收益水平,犧牲一部分自身利潤。
(2)我國的金融創新較為落后,金融產品較為貧乏,從而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在籌資方面的選擇較少,銀行不得不依賴傳統的存款業務來籌集資金,以保持流動性。
(3)長期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存在著較大的存貸息差,導致銀行熱衷于通過吸收存款來發放貸款從而獲取高額利潤。這就降低了商業銀行主動尋找其他渠道籌集資金的動力。
(4)商業銀行對其分支機構強有力的負債業務規模指標的考核,使得分支機構為了完成季末、半年末、年末的存款指標不惜動用各種手段高息吸收存款,實際上損害了銀行自身的利益。
(5)我國的商業銀行缺乏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在降低經營成本上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如何降低負債成本,商業銀行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調整優化負債業務結構
(一)在負債業務上要從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要注重低成本儲源信息的收集、交流、反饋,重視增加政府部門、機關團體、事業單位、社保(五險一金)、財政性存款,以保證低成本存款來源穩定增長。
(二)銀行內部要對高成本負債業務進行梳理,逐步壓縮、清退高成本負債業務。另外,要強化內部管理,加強考核激勵機制,對擅自吸收高成本存款的分支機構及人員進行處罰。
(三)要努力開展存款業務的創新,開拓存款新業務和推廣新儲種,積極開辦工資、代收代付、現金管理、資金托管、養老儲蓄等業務,并充分用好用活再貼現和轉貼現等新的籌資方式、擴大負債總量,降低籌資成本,使存款總量的擴張和結構的優化同步實施,實現負債結構的最佳優化。
二、找準定位,加快金融服務創新
(一)產品和服務的設計要逐漸向客戶多元化的需求轉化,通過金融服務創新滿足不同客戶需求,從而增加儲蓄來源。這就要堅決樹立和貫徹“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徹底改變原來的就服務而服務、就產品而產品的“一視同仁”的服務方式,改變現有的賬戶管理轉變為客戶服務管理,積極推行客戶經理制建設,全面實施客戶差別化、個性化服務。要結合各個層面的客戶產品需求,對現有的業務、產品進行整合、包裝,設計不同的組合,使現有產品、業務發揮最積極、最有效的作用;同時,在市場調查研究、掌握現有及潛在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建立客戶服務需求信息庫,并根據目標市場、目標客戶群的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研發計劃,以變應變,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加快開發衍生金融產品和投資理財等業務,滿足不同層面、不同類別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二)通過技術創新向高質量、低成本的金融服務方向發展。充分發揮日漸成熟的科技網絡,大力發展無柜臺的自助服務模式,在商貿區、中高檔社區、專業市場、行政集中區內加快增設一批自助服務設施,在方便客戶實現自我服務需要的同時,依托科技平臺,增加新的服務內容和智力和科技含量,如建立“網絡銀行、電話銀行”等電子化服務網,實現壓縮柜臺人員,提高服務效率,間接降低負債業務成本。
(三)努力提高銀行自主定價的管理能力。6月8日,人民銀行在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同時,宣布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這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隨著銀行擁有更大的利率定價權,在如何有效控制負債成本和增強獲利能力的問題上,銀行的利率定價水平需要在一個動態的復雜環境中準確把握。因此,銀行要明確自身定位,根據不同儲戶確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實現差別化的價格戰略。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銀行的利率定價能力將構成其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加強銀行內部管理,降低負債成本
(一)著力抓好網點建設,做到減員增效。必須按照成本與效率的原則,搞好綜合測算,統籌考慮形象建設、科技和安全防范設施投入等因素,優化機構網點布局,改變網點多、費用高、質效低的局面,建立精干、安全、高效、優質網點。對業務基礎好的網點,按業務量、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及保本點等情況進行測算,合理定員、定崗,并集中資源打造多功能、市場拓展型精品網點,不斷增強網點服務功能和輻射力,培育負債業務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調整經營思路,優化考核指標。目前,多數商業銀行加強了對負債業務重要時點的考核,使得銀行分支機構為爭奪在季末、半年末、年末的存款而不惜高息攬存。但考核時點一過,存款又大幅度下滑。這實際上違背了商業銀行以利潤為中心的經營目標。過分強調負債業務的時點數會導致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的畸形發展。因此,商業銀行應淡化、弱化對負債業務時點數的考核,回歸利潤指標考核,從而消除從業人員高息攬存的動機,使銀行負債業務健康穩定增長。
(三)用好同業拆借市場的主動型籌資渠道。同業拆借市場是指金融機構之間以貨幣借貸方式進行短期資金融通活動的市場。同業拆借的資金主要用于彌補銀行短期資金的不足的需要。同時,銀行完全可以利用該市場來滿足流動性需求,以及達到中央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要求,而不必保有過多的負債,承擔不必要的負債成本。
同業拆借市場起源于美國。我國的同業拆借起源于1984年。1996年1月3日,經過中國人民銀行長時間的籌備,我國統一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正式建立。但從實際運行情況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阻礙了銀行的主動負債發展。因此,政府應積極完善和健全貨幣市場的法律法規,為銀行的主動負債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目前在我國一些有相當潛力的業務品種未能有機會充分發展,還需要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共同協調,更好地促進商業銀行的主動負債,改變我國商業銀行過度依賴被動負債的現狀。
綜上所述,在市場利率波動加劇和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商業銀行降低負債成本需要從存款結構、服務創新、內部管理等方面多管齊下,綜合分析改進。有效地控制負債成本將會給商業銀行帶來持續的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 馬亞.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摘 要 在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成為時下各界關注的熱點。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主體,商業銀行因其在實體經濟建設中的獨特地位及公眾性質,對其社會責任的履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對中國商業銀行社會責任與客戶群體劃分的關系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商業銀行 社會責任 客戶群體
一、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英文縮寫CSR)的概念起源于歐洲,世界銀行給其的定義是:“企業與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價值觀、遵紀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區和環境有關的政策和實踐的集合,是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p>
而我國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更具有多方面內涵:在經濟、金融發展和改革過程中,除了發揮商業銀行的基本功能外,事實上還一直在發揮著通過貫徹執行國家政策和政府意圖、為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持、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特殊功能。概括說來,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經濟責任、道德責任、法律責任和慈善責任。
提高盈利能力是商業銀行法人的責任,但是商業銀行在追逐自身利潤的同時,絕不能與社會公眾利益向背,這是西方金融危機暴露出來的缺陷。金融機構尤其是大銀行過分追求自身的利益,甚至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了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受到了社會公眾的一致譴責。商業銀行應該更好地貫徹執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既要全面支持經濟的發展,支持產業的振興和調整,同時也要加大對中小企業包括“三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支持,包括民生系列的金融服務,也就是說要承擔更多更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責任。商業銀行在自身業務發展的同時,在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更需要承擔更多的企業的公民責任,所謂的企業公民責任就是要履行社會責任,包括圍繞著環境保護、支持教育、扶危濟困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
二、商業銀行的客戶群體劃分
商業銀行的客戶,是商業銀行服務的對象和利潤的源泉,是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一種稀缺資源??蛻舻姆N類千差萬別,形成了形形的客戶群體。
個人銀行業務(包括具有零售效益的中小企業需求)可根據客戶的生活狀態、生活階段、人生階段劃分為三大階段。對于年齡比較輕的客戶,其所謂的收入凈值,財產凈值比較低,積蓄相對較少,追求的可能是一個財富階段的初始。第二階段是自己成年而且有一定的積蓄,這是進入了一個財富平衡的消費者。然后隨著年齡的增大進入不惑之年,凈收入累計到一定地步,這個時候客戶所追求的可能是一個財富的創造階段。商業銀行所針對的個人客戶劃分都是從其年齡和財富這兩個維度定義的一個群體。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普遍將個人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初步分為保守型、謹慎型、穩健型、進取型和激進型等五種類型。
相對于大企業客戶群來說,中小企業正在成為各商業銀行爭奪的主要客戶群,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客戶是商業銀行客戶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從商業銀行的行業特質和風險管理的要求看,衡量中小企業的標準,主要應該從企業營業收入和貸款額兩個維度來確定。由于企業還款的主要保障是穩定和充足的現金流,因此以營業收入作為中小企業的劃分標準是比較合理的。中小企業又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具體標準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
三、中國商業銀行社會責任與客戶群體劃分的關系
中國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具體到銀行的經營上,表現為關注客戶從業務需求到精神生活需求的各個層面,并致力于滿足這些需求,把這種社會責任精神延伸到每一個客戶,從而構建起一種和諧的、充滿動力的合作關系,藉此培植更多忠誠度較高的優質企業客戶和高端個人客戶群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個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
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充分利用其客戶的信息,全面地洞察市場需求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變化趨勢,并細分客戶,識別在金融市場競爭中最有價值的客戶群體,發現最具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客戶需求與商業銀行金融產品的互動,并同時兼顧社會弱勢群體和社會大眾客戶需求。
此外,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所處的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而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也需要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中不斷得到豐富。
參考文獻:
[1]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3.
關鍵詞:小額信貸模式 外來務工人員 研究
一、小額信貸的起源與概念
(一)小額信貸的起源及特點
小額信貸起源于上個世紀的孟加拉國,其發起人為?尤努斯(Muhallunad Yunus),1977年10月,尤努斯創辦孟加拉農業銀行格萊珉試驗分行,格萊珉小額信貸模式開始逐步形成。1979年6月,在孟加拉中央銀行的指導下,每一家國有銀行都應提供三家分行啟動格萊珉銀行項目。1983年.孟加拉國議會通過了《1983年特別格萊珉銀行法令》,正式成立了格萊珉銀行。2006年10月。尤努斯因其成功創辦孟加拉鄉村銀行――格萊珉銀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小額信貸是專門為中等及以下收入群體設計的金融工具,這是它區別于其他金融工具以及的明顯特征,而和傳統的扶貧政策不同,它融合了商業化的運作特征,吸引了商業銀行機構的注意,使得它可以持續的運行。小額信貸在孟加拉的成功刺激了各國的爭相效仿,小額信貸模式開始在業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欠發達的地區流行。
(二)小額信貸對發展中國家的作用
1.小額信貸是消除貧困,達到和諧社會要求的有效途徑
貧困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向來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各國的扶貧政策也由先前的單純的經濟上的補助向提高受困群體的生存能力轉變,以幫助受困群眾培養和形成個人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上。
聯合國大會在1997年12月18日通過的第52/194號決議中指出“小額信貸項目在很多國家已成為一種有效的工具,它不僅能夠使人民擺脫貧困,而且能夠提高人民參與社會政治經濟進程的積極性。”大會還呼吁聯合國的有關組織、機關和機構,尤其是基金組織和項目組織以及各區域委員會、致力于消除貧困的有關的國際和區域金融機構及捐助機構,將小額信貸這一有效的工具納入到它們的行動方案中去消除貧困。
2.小額信貸是在新經濟形勢下穩定社會的重要手段
由于農村人口金融意識淡薄,在農村主要的借貸手段仍然是民問借貸,據有關測算,農戶借款額中民問借款所占比例高達70%,估計有50%~65%的農戶不同程度通過非正常金融渠道借款。據央行調查統計司對民問融資的調查推算,我國民間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
這些貸款違約風險高,由違約易造成家庭糾紛,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在新經濟形勢下,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加劇了全球的經濟動蕩以來,民間借貸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農戶因為發放沒有法律保障的貸款而受到資金損失的事件時有發生,這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3.小額信貸是服務農村,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工具
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基數眾多,農村人口占比近70%,而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一直發展緩慢,農村金融服務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加之近幾年我國農村現有正規金融制度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正逐漸減弱。近年來,隨著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的逐漸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日漸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為農村提供的金融服務日漸萎縮。目前正承擔著主要的農村金融支持功能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商業化進程也越來越快,已經漸漸形成了遠離農村的格局,農村信用合作社有很大的可能重走國有商業銀行的脫離農村的道路,因此急需尋找一種能夠更好的服務農村的金融工具,小額信貸的獨特的設計模式使它成為各種扶貧貸款中最為靈活的一種,尤其適合我國的國情。
二、小額信貸的模式選擇
中國目前的小額信貸模式主要有非政府模式和政府模式兩種,其中非政府模式又分為大型商業銀行模式和小額貸款公司模式。因為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各異,因此,在選擇小額信貸模式的時候,我們不能人云亦云,應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模式。
現階段我國貧困人口占比仍比較重,貧困水平比較嚴重,因此在小額信貸初始階段,應采取政府扶持為主,商業銀行運作為輔的模式,在小額信貸模式在各個地區發展日趨成熟之后,可以轉為商業運作為主,政府扶持為輔的模式。
(一)對政策扶持性小額信貸的建議
1.資金來源: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財政撥款建立,后期主要吸引民間的捐贈形成資金來源;
2.政策扶持性小額信貸的發放對象:低保戶和極其貧困的農戶,發放時應該注意對受信人資格的審查;
3.發放機構:由政府授權農村信用合作社進行。
(二)對商業運作式小額信貸的建議
1.資金來源:商業銀行的存款和商業銀行的自有資金和利潤等,建立起小額信貸的基金庫,由后期的貸款利息補充,逐步壯大;
2.商業運作式小額貸款的發放對象:貸款人有比較充足的還款保證,或者能夠提供擔保的人群;
3.發放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下各家商業銀行分批次的進行小額貸款業務。
三、外來工商戶的信貸特點
通過民間訪談和發放調查問卷,可以總結出外來工商戶的信貸特點:
1.經營規模小,經營方式保守,防范風險的能力弱。外來工商戶一般是小規模經營,以自己的存款作為初始資金投入,一般以經營餐飲業和汽車修理業為生,收入來源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承受能力弱。
2.外來務工人員形成了一定的社群,借貸一般在這種社群中發生。外來務工人員一般建立了自己的“老鄉會”等小規模社群,借貸一般在這種社群中產生。
3.借貸大多無利息、無抵押、無擔保,數額小(幾千到幾萬不等),借貸頻率比較高,借款時間不穩定。一般通過熟人借貸,利率小甚至沒有,違約風險大,一旦借款人違約,授信人將承受損失。
四、外來工商戶中小額信貸存在的問題
1.有一定數量的外來工商戶具有貸款需求,且基本上是向親友及同鄉借貸,對向銀行以及其他貸款機構借貸的流程及相關信息不了解,且對向銀行及其他貸款機構借貸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2.外來務工群體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心態比較保守,缺乏合適的投資創業項目和融資渠道,對社會經濟狀況的變遷和金融體制的狀況缺乏足夠的了解。
3.“三無”(無利息、無抵押、無擔保)貸款不利于個人信貸理念的形成和小額貸款的發展。
五、針對北京外來工商戶群體推進小額信貸的對策
關鍵詞:消費信貸;風險;金融危機;創新;風險控制;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TU2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17(c)-0077-01
美國是個消費經濟極其發達的國家。美國經濟的發展依賴于消費。消費信貸支撐著美國產業的發展,也影響著美國人的生活。大多數美國人并不進行儲蓄,他們熱衷消費。信用卡、支票等成為美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國消費經濟的發達與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緊密相關。
美國的商業銀行為了攫取消費信用的廣闊市場,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創造了許多消費信貸工具。其中最為重要的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信用卡。住房抵押貸款是指銀行向貸款者提供大部分購房款項,購房者以穩定的收入分期向銀行還本付息,而在未還清本息之前,用其購房契約向銀行作抵押,若購房者不能按照期限還本付息,銀行可將房屋出售,以抵消欠款。汽車貸款指貸款人向申請購買汽車的借款人發放的貸款。信用卡是一種非現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簡單的信貸服務。由銀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戶的信用度與財力發給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費時無須支付現金,待結賬日時再行還款。
這三種工具的出現使得美國的房地產業,汽車業,服務業等行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又由于其擴散作用帶動了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發展。最終使美國消費經濟日益成熟,美國經濟進入一個蓬勃發展期。
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中,不可避免蘊含著風險。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例。商業銀行面臨著借款人無法還本付息以及抵押住房價值下降的風險。對于商業銀行,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是可控的。商業銀行通過審查借款人的信用記錄,將貸款發放給信用度較好的借款人。一旦借款人未能按期還本付息時,銀行可將其房屋出售,收回房款以抵消借款人的欠款。因此商業銀行愿意進行住房抵押貸款業務。
然而大量住房抵押貸款業務的進行,降低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為了促進銀行的流動性,商業銀行進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是指商業銀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動性較差但具有未來現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貸款匯聚重組為抵押貸款群組。由證券化機構以現金方式購入,經過擔?;蛐庞迷黾壓笠宰C券的形式出售給投資者的融資過程。這一過程將原先不易被出售給投資者的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性現金流入的資產,轉換成可以在市場上流動的證券。大大增強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一系列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誕生更加增強了其流動性。流動性的加強使得商業銀行更加愿意進行住房抵押貸款的發放,獲得貸款利息,增加銀行收益。
銀行過量發放住房抵押貸款,風險加大。一旦房價下跌嚴重,借款人選擇斷供,商業銀行將房屋收回出售,由于房屋的減值,損失也將慘重。杠桿作用下,一系列的衍生金融工具也將崩潰。整個金融業也將出現動蕩。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最初起源便是商業銀行大量發放次級住房抵押貸款。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投資銀行的異化、金融杠桿率過高、信用違約掉期、對沖基金缺乏監管等一個個環節隨著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斷供的大量出現,如多米諾骨牌環環崩潰,影響到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業的發展,最終也影響了世界的實體經濟。
美國消費信貸的發展對我國有著很大的啟示
(一)消費信貸業務創新的必要性。消費信貸工具的發展和普及促進了整個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也促進了美國社會消費經濟的發展,使得大多數的美國人都能跟有錢人一樣過上有車有房的生活。美國人享受著消費信貸帶來的美國經濟發展。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能很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消費信貸業務必須進行創新。新的創新工具的發明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創新工具的普及和發展帶動了整個消費信貸業務,消費的增長帶動了一些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也應該積極結合我國國情,集中資源和力量,開發住房抵押貸款和汽車貸款等消費信貸業務。這些業務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風險收益比率合理。并且通過這些消費形式,增強居民的購買能力,從而擴大這些耐用品的銷售和產量。同時推廣使用信用卡,為消費者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信用卡的使用能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二)風險控制的重要性。次級貸款的大量出現,說明了風險控制的重要性。消費信貸的貸款對象是個人,個人的收入是其償還貸款的資金來源。因此銀行應該嚴格按照規定發放貸款,并且要對借款人的資信狀況進行調查。由于商業銀行調查每一客戶耗時耗力,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個人信用體系使商業銀行能夠較準確的判斷客戶的資信狀況,控制其消費貸款發放的風險。同時政府應積極扶持個人資信調查評估機構,促進個人征信業發展,鼓勵發展消費信貸咨詢機構、個人資產評估機構、消費信用擔保機構。這些中介服務機構的建立有助于個人信用體系的盡快建立。
(三)金融監管的必要性。美國由住房抵押貸款導致最終的金融危機深刻地說明了金融監管的必要性。消費信貸的適當發展確實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美國商業銀行過度發放消費信貸,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一系列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時,杠桿作用導致風險急劇擴大。金融業的脆弱性和高風險型以及對其他產業的深遠的影響,要求金融監管的存在。然而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監管的不完善導致了這場危機的蔓延。從信貸危機發展為金融危機,最終成為了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因此,我國在發展消費信貸業務時要加強金融監管。金融監管當局應建立、完善相關配套設施與制度,并在消費信貸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規范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的業務活動。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沈健美,齊雪松.我國消費信貸促進經濟增長作用分析.經濟與金融.2007.1期(總第265期)
房地產證券化在西方國家之所以發展迅速。其巨大的內、外部動力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我們主要以美國的房地產證券化發展經驗為例進行研究。
1.政府介入為小額投資者參與不動產收益創造機會,這是房地產投資權益證券化起源的主要動力。房地產證券化包括房地產抵押貸款債權證券化和房地產投資權益證券化兩種形式,所以房地產證券化的起源也有兩條路徑。其中一條路徑是以房地產投資信托為基礎的投資權益證券化。這是資產證券化最早的萌芽,它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其后經歷了迅速發展、衰落、復蘇、穩定發展的過程。1960年,美國國會在內地稅則中批準了房地產投資信托業務,其目的是給小額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與商業房地產投資的機會,使投資大眾分享不動產投資收益,避免財團壟斷;同時建立房地產資本市場,使房地產市場與資本市場有效地融合起來,美國房地產資本市場迅速發展。此后,日本、英國等爭相仿效。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在70年代初達到頂峰。
2.房地產信托的避稅優勢是美國房地產投資權益證券化穩定發展的主要動力。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由于經濟危機和房地產市場的蕭條,加上早期對房地產投資信托有很大的限制,房地產投資信托開始衰落。20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稅收法案的修訂和有關限制的放寬,使房地產信托的避稅優勢得以發揮,房地產投資信托不能直接擁有房地產資產的情況也得以改變,房地產投資信托開始回升,資產量不斷增長,1991年底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房地產投資信托發展非常迅猛,其數量和市場價值增長迅速。1990年,美國共有119家掛牌房地產投資信托,股票市值為87億美元,到1999年增加為210家,股票市值1307億美元,增加15倍?,F在美國大約有300多家房地產投資信托,總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約三分之二在國家級股票交易所上市。
3.金融創新是美國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起源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以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為代表的房地產證券化最早出現在美國,這和美國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和采取的金融政策密切相關。20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的住房金融是以存貸機構為主體的單一住房融資體系。早在1831年,美國就有了第一筆住房抵押貸款,20世紀初美國已形成了以儲貸機構為主,商業銀行為輔的間接融資體系。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中,1600多家銀行因為無法收回住房抵押貸款而破產,住宅金融體系幾近崩潰邊緣。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真正契機來自70年代美國的儲貸危機及其后的金融自由化。進入6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陷入了戰后最嚴重的衰退。通貨膨脹日益加劇,金融市場上各種金融產品的利率隨之急劇上升,而大量的存貸機構因受到有關條例對存款上限的限制,加之長期形成的“短存長貸”的資金結構,在投資銀行和共同基金的沖擊下,儲蓄資金被大量提走,利差收入不斷減少,嚴重影響了儲貸機構的經營,導致支付危機。為獲取新的資金來源和轉嫁利率風險,美國聯邦國民抵押協會、政府國民抵押協會和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三家具有政府信用的抵押機構等金融機構,注重推進金融創新,紛紛將所持有的住房抵押貸款按照期限和利率等進行組合,并以此組合作為抵押或擔保發行抵押貸款抵押支撐證券,從而實現了住房抵押貸款的證券化。1968年,聯邦國民抵押協會在全美首次公開發行“過手證券”,標志著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開端。此后政府國民抵押協會和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及其他機構也紛紛仿效。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占住房抵押貸款的比重日益提高,目前已成為美國僅次于聯邦政府債券的第二大市場。從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起源及發展可見,其內在動力是:金融機構為了獲取新的資金來源和規避金融風險而推動的金融創新。
二、世界房地產證券化的發展概況
房地產證券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之后迅速發展。到80年代,這種證券化的技術被廣泛運用于抵押債權以外的非抵押債權資產,而且隨著金融市場自由化和國際化的發展,這一金融創新在歐洲市場上獲得迅速發展。到1997年,美國50%以上的住房抵押貸款實現了證券化,抵押貸款二級市場總規模將近8000億美元,出現了完整的證券化體系。此后英、日、德等國家也紛紛學習引進美國的做法,制定法律、設立組織,推動房地產證券化的發展。90年代進入亞洲市場,房地產證券化這一金融工具成為全世界金融創新的標志。
我國在對房地產證券化探討了十幾年后,2005年由中國建設銀行發起,中信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30.1億元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這是國內第一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項目。另一個由國家開發銀行發起,中誠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發行近42億元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這是國內金融市場上發起的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房地產證券化交易。兩個房地產證券化產品的推出表明國內房地產長期依賴銀行支撐的局面開始被突破,一個新的融資平臺正在架設起來。但房地產證券化能否在我國迅速發展,取決于是否具有巨大的內、外部動力因素。
三、我國房地產證券化存在的問題
1.我國商業銀行在房地產證券化中利潤吸引動力不足。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有其獨特的動力機制。我國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是商業銀行,作為商業機構,最大化地謀求商業利益是其目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從銀行的角度看,實質上就是商業銀行將住房貸款的債權轉讓給第三方,通過提前兌現現金,轉嫁銀行的貸款風險,降低不良資產比重,保證銀行的資產充足,滿足后續貸款的順利實施。由于目前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被銀行視為優質資產,各大商業銀行都在積極擴大抵押貸款的規模。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能否成為貸款銀行的主動,主要取決于貸款銀行貸款證券化過程中獲得額外的利潤大小。銀行在通過發行債券等形式將債權證券化,發售轉讓給第三方(即投資人)的同時,也必須將其發放貸款的收益一部分轉讓給投資人,這是住房貸款證券化得以實現的經濟動因。這樣,銀行和證券投資人就共同承擔了住房貸款的風險和收益,既滿足了銀行提前套現保證資本金充足的需
要,也為投資者開辟了新的更多的投資渠道,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出現,使投資者在選擇具有避險功能的投資組合時有了更大的空間??梢?,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實際是將抵押貸款的利息收入在服務商、SPV、信用增級手段提供者及投資者等諸多證券化參與者之間分享,雖然貸款銀行可以作為服務商享受服務費,但這比貸款機構自己享有所有抵押貸款利息獲得的收益要低得多。
2.我國商業銀行進行房地產證券化的壓力不大。一是從總體上看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規模相對較小,到2004年底我國住房抵押貸款余額僅占GDP的11.6%,而歐盟國家2001年平均達到39%,其中英國為60%,德國為47%,荷蘭達到74%。二是從貸款機構的各商業銀行來看,住房抵押貸款所產生的壓力亦相對比較小,即使抵押貸款規模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2003年抵押貸款余額也僅占其機構存款總額的7.23%,建行也只有10%。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占40%左右。而我國作為資金供應重要來源的居民儲蓄則持續增長,雖然住房抵押貸款占金融機構吸收儲蓄存款余額比例從1998年的1.3%已逐漸上升至2004年的13.3%,但仍占很小的比例,這說明商業銀行的資金供給是充沛的。三是從儲蓄存款結構上看,由于我國居民偏好儲蓄以備購房、養老、子女教育之用,因此居民儲蓄中長期的定期存款比重較大,由此看來,我國的商業銀行并不擔心流動性。而美、英、日三個國家開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都是以提高住房抵押貸款的流動性和擴大住房借貸資金的來源為其動力的,其手段是在金融市場上以已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為擔保來發行可轉讓的證券。
3.外部環境不成熟。從我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一級市場及證券化環境看,大范圍地推進房地產證券化的時機也并不那么成熟。首先,貸款機構呈現單一化。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上占有絕對主導地位,截至2002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我國所有金融機構的住房抵押貸款余額的比例從未低于87%。它們在中國金融市場上具有絕對強勢的博弈力量,這對如何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中保護好投資者的利益帶來一定的挑戰。其次,中介機構體系及信用體系不發達。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作為一項金融工程,其良好的運作體系是依賴于一個高度發達,運作有序的中介機構體系及信用體系,而這兩者目前在中國的發展都不完善。尤其作為核心SPV的信托機構,由于其管理制度不健全,非常容易產生漏洞,一直是金融治理整頓的焦點。
相比而言,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起源時外部環境良好。首先,政府給予了大力扶持,美國政府通過規范抵押貸款的信貸行為,促進了抵押貸款證券合約的標準化,為以后在二級市場上出售抵押貸款,實現資產證券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其次,美國政府為公民和退伍軍人提供抵押貸款擔保,這使抵押貸款的風險大大降低,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創造了條件。再次,具備了金融自由化的外部環境,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即放松或取消外匯管制,資本的輸入和輸出更趨向自由;利率的自由化,即放松或取消銀行存款與貸款的限制;金融業務自由化,即放松或取消銀行業務與證券公司業務交叉的限制。另外,美國在住宅政策方面的條件也很好,聯邦政府的目標是“讓全體居民有足夠的住宅”、“為美國公民提供體面的住宅”。為實現這一目標,聯邦政府的主要措施就是廣泛地利用其發達的金融機構,采取抵押貸款的方式,促進居民的購房,并對購買住宅者提供各種便利和優惠。
結論:從以上分析可見,我國房地產證券化雖然已經起步,但起步時其動力明顯不足。因此,要想大規模推進房地產證券化,必須借鑒美國等西方國家房地產證券化的經驗,盡快培育起我國房地產證券化的動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