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16:08:56
序論:在您撰寫特色生態農業的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國外生態農業旅游及其相關研究進展
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旅游在歐洲地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因此歐洲地區的相關研究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從宏觀角度上,西方國家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研究主要圍繞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生態農業與旅游的關系、旅游現象的描述以及生態農業在旅游業中的地位等方面展開的。
1.生態農業旅游客源市場結構方面。學者BrittanyRussell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客源市場結構做出了詳細分析,總結出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結構呈現出兩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體的受教育水平較高,另一方面是他們的經濟條件較好。他們選擇生態農業旅游這種方式,不是因為其收費低廉,而是為了尋找在城市失去了凈化空間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質享受。
2.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方面。丁小倫就國外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主要發展模式進行了系統總結,將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分為三大類,即示范農場(DemonstrateFarm)、假日農場(HolidayFarm)與試驗農場(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農場即為開展生態農業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愛知縣的“空中花園”、新加坡等國的“耕種社區”為例,又對假日農場做出了更進一步的分類,其中包括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觀光農園即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親自摘果、種菜、賞花、采茶等,享受田園樂趣;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教育農園主要以農業生產和科普教育功能為主,頗具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等;森林公園多以林為主,輔以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復合生態群體。
3.生態農業旅游的制度建設體系方面。日本與韓國在生態農業旅游規范制度的體系建設方面較為關注。1990年日本頒布實施《修建市民農藝促進法》,對生態農業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以法律的形式使農業用地開設觀光園這一行為合法化,從而促進農業旅游活動的較大發展;韓國政府對觀光農園的規模限制也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而越來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規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時在資金與政策上對觀光農園的發展給予支持,除此之外還包括對生態農業園區的申請、可行性評估以及對園區發展規模的確定,均給出了明確的依據與法律規定。另外,國外很多學者還對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的生態化設計等方面做出了專門研究。
二、國內城郊生態農業旅游研究綜述
借助CNKI數據庫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與“生態農業旅游”和與生態農業旅游相近的“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作為主題詞,檢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數據庫,通過分類統計,總結國內生態農業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詳見下圖):
1.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或內涵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農業旅游名稱本身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生態農業旅游單從字面意義上就有兩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即“生態+農業旅游”類與“生態農業+旅游”類。
1.1“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盧云亭、李瑾、鄭秀娟等認為“凡是能夠給游客帶來土趣、野趣、奇趣、異趣,同時具有觀賞、休閑、科考、健身、閱歷等不同旅游功能的農業均可稱為生態農業旅游”。該類定義并未對“生態”一詞做出解釋,此處的“生態”僅僅是“農業旅游”的一個前綴,成為了修飾農業旅游的一個標簽,這種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對農業旅游的理解。
1.2“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該類定義將“生態”與“農業”連為一體即生態農業,強調旅游開發的基礎是生態農業,而不是一般的農業資源,將科學的生態農業生產和旅游融為一體,擴大生態農業的“三生”功能(即生產、生態、生活功能)。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近幾年這類概念普遍得到認可。江金波、嚴賢春、崔娜娜、李廣宏、謝雨萍、任冠文等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以農業觀光、農藝與科技示范、休閑度假為旅游實體,同時為游客提供廣泛參與和體驗的農業生產、農產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動。
2.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意義與功能研究。問建軍、汶錄鳳、張青衫、伍海琳、范曉梅、吳瑩、李廣宏、高璐、劉玲等分別從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旅游扶貧、環境教育等方面對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意義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3.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舒伯陽、對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具有極強的代表性,被后人廣泛引用,他分別在生態農業旅游產品、行業管理、交通條件、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商品開發深度等方面總結了生態農業旅游在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石云霞、趙萍、王語等在舒伯陽、王繼權的研究基礎上,簡要提出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應采取的措施,如堅持“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的發展戰略、以科技為先導,確保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高起點與高水平、加強宣傳,提高“三大”效益。
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旅游在歐洲地區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因此歐洲地區的相關研究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從宏觀角度上,西方國家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研究主要圍繞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生態農業與旅游的關系、旅游現象的描述以及生態農業在旅游業中的地位等方面展開的。
1.生態農業旅游客源市場結構方面。學者Brittany Russell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客源市場結構做出了詳細分析,總結出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結構呈現出兩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體的受教育水平較高,另一方面是他們的經濟條件較好。他們選擇生態農業旅游這種方式,不是因為其收費低廉,而是為了尋找在城市失去了凈化空間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質享受。
2.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方面。丁小倫就國外生態農業旅游園區的主要發展模式進行了系統總結,將生態農業旅游園區分為三大類,即示范農場(Demonstrate Farm)、假日農場(Holiday Farm)與試驗農場(Experiment Farm),其中假日農場即為開展生態農業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愛知縣的“空中花園”、新加坡等國的“耕種社區”為例,又對假日農場做出了更進一步的分類,其中包括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觀光農園即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親自摘果、種菜、賞花、采茶等,享受田園樂趣;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教育農園主要以農業生產和科普教育功能為主,頗具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等;森林公園多以林為主,輔以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復合生態群體。
3.生態農業旅游的制度建設體系方面。日本與韓國在生態農業旅游規范制度的體系建設方面較為關注。1990年日本頒布實施《修建市民農藝促進法》,對生態農業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以法律的形式使農業用地開設觀光園這一行為合法化,從而促進農業旅游活動的較大發展;韓國政府對觀光農園的規模限制也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而越來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規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時在資金與政策上對觀光農園的發展給予支持,除此之外還包括對生態農業園區的申請、可行性評估以及對園區發展規模的確定,均給出了明確的依據與法律規定。另外,國外很多學者還對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的生態化設計等方面做出了專門研究。
二、國內城郊生態農業旅游研究綜述
借助CNKI數據庫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與“生態農業旅游”和與生態農業旅游相近的“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作為主題詞,檢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數據庫,通過分類統計,總結國內生態農業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或內涵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農業旅游名稱本身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生態農業旅游單從字面意義上就有兩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即“生態+農業旅游”類與“生態農業+旅游”類。
1.1“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盧云亭、李瑾、鄭秀娟等認為“凡是能夠給游客帶來土趣、野趣、奇趣、異趣,同時具有觀賞、休閑、科考、健身、閱歷等不同旅游功能的農業均可稱為生態農業旅游”。該類定義并未對“生態”一詞做出解釋,此處的“生態”僅僅是“農業旅游”的一個前綴,成為了修飾農業旅游的一個標簽,這種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對農業旅游的理解。
1.2“生態農業+旅游”類概念。該類定義將“生態”與“農業”連為一體即生態農業,強調旅游開發的基礎是生態農業,而不是一般的農業資源,將科學的生態農業生產和旅游融為一體,擴大生態農業的“三生”功能(即生產、生態、生活功能)。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近幾年這類概念普遍得到認可。江金波、嚴賢春、崔娜娜、李廣宏、謝雨萍、任冠文等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以農業觀光、農藝與科技示范、休閑度假為旅游實體,同時為游客提供廣泛參與和體驗的農業生產、農產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動。
2.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意義與功能研究。問建軍、汶錄鳳、張青衫、伍海琳、范曉梅、吳瑩、李廣宏、高璐、劉玲等分別從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旅游扶貧、環境教育等方面對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意義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3.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舒伯陽、對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具有極強的代表性,被后人廣泛引用,他分別在生態農業旅游產品、行業管理、交通條件、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商品開發深度等方面總結了生態農業旅游在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石云霞、趙萍、王語等在舒伯陽、王繼權的研究基礎上,簡要提出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應采取的措施,如堅持“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的發展戰略、以科技為先導,確保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高起點與高水平、加強宣傳,提高“三大”效益。
一、生態農業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生態農業之“生態”難體現。從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空有“生態”之名,其實與“生態”理念的內涵相差甚遠,以至于形成了“生態”一詞名不副實的尷尬局面。一部分農產品種植者或經營者以經濟效益作為唯一目標,不惜喪失道德,使用過量的化學制品和農藥,造成了當前多數的農產品藥物殘留超標。因此,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農產品安全問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
2.經營項目單一,缺乏創新理念?,F階段,很多農村地區通過生態農業旅游來發家致富,在經營方面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對經營方式、理念、項目等紛紛效仿,出現了經營項目單一的問題,進一步造成了區域重復度提高、深層次開發欠缺等多種情況的發生。以農業生態旅游中的采摘和觀光等項目為例,多數農戶的農作物種植種類高度雷同,無法滿足旅游者的多樣化需求。
3.經營項目分散,缺乏專業性能。農業項目和旅游項目并沒有做到充分地結合發展,如農作物的種植、生產等項目和旅游業當中的種植體驗項目、生態農業項目等相互分離,還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態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務水平,與農業項目聯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說,經營項目單一,缺乏創新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旅游項目的進行,缺乏足夠的專業性能。與此同時,旅游者難以真正享受到生態農業旅游所帶來的物質與精神實質,農村經營者也無法獲取更高的實際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規范。在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問題,如對旅游者和經營者的約束與規范,多數農村地區在這兩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極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問題。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態農業旅游各類監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礎設施管理、安全監督等,很難保證旅游區域內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設施簡陋,缺乏高效服務。我國農村普遍經濟實力不高,有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村仍然面臨嚴峻的基礎生活問題,農村村民還處于較為貧困的狀態。為了擺脫這一困境,生態農業旅游是不二選擇,但是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其配套設施建設落后,村民素質不高,缺乏高效服務。如在旅游區域內經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礎設施破爛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關娛樂、休閑、餐飲等配套設施簡陋;農村村民未受到系統地專業性的培訓,旅游服務質量低下。生態意識薄弱,缺乏保護理念。
二、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可持續發展對策
1.突顯生態,重點建設。在現在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規劃中,必須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合理經營農業項目與旅游項目,使之盡顯生態示范,并且進一步擴大生態示范的建立范圍,提高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功能的多樣化。可以通過農業生態園的觀光業務,打破原有沉悶的項目建設,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游”特征以及“綠色產出”優勢;第二,針對“生態”這一理念,建設相關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并行發展項目,并進行重點建設,努力培植“精品”,增強特色優質產品的開發能力。如建立旅游區生態和農業用具化石展館,不僅可以充分體現“生態”理念,還可以讓經營者與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態環境變遷的影響,從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經濟社會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創新。生態農業旅游之所以能夠在高速現代化、工業化的社會背景下得以發展,就是因為其具有與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點,即擁有自然風情、本土特色以及鄉村人情。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將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充分結合,必須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礎上勇于創新。首先,在經營方面。生態農業旅游應盡可能努力創新,一改傳統農業旅游中觀光、體驗、采摘等單一的經營項目,進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如在各項旅游項目開發的同時融入文化和藝術氣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斷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在技術方面。加強改革創新,建立生態農業旅游勝地,將效益旅游和生態保護相結合,建立了各類技術栽培,引領健康時尚生活,促進旅游區的特色化發展。
3.科學規劃,統一布局。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勢必要以自然和經濟規律為根本要素,以全局規劃為重要目標,以資源充分利用為關鍵方式,才能科學規劃、明確定位、統一布局。首先,科學規劃設計生態農業旅游園,充分挖掘現代生態園中的豐富內涵和資源,健全旅游路線設計方案、明確旅游區分工、增加產品結構等;其次,準確進行整體定位與科學思考,加強對生態農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規劃力度,建立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和諧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規劃旅游區域內的農業生產和布局,將生態農業作為農業旅游的基礎,體現出良好的生態文化內涵。
4.完善管理經營制度,提高服務質量。應當從管理制度和服務培訓兩個方面來進一步改進與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規范的行為制度,規范和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將旅游區域內所涉及的各項旅游與農業項目運行管理落到實處,并且對經營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約束;其次,在服務培訓方面。利用專業性的業務培訓,提高工作人員文化與職業素養,進而提高服務質量。
人類農業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原始農業(約7000年)是第一階段;傳統農業(約3000年)為第二階段;現代農業為第三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的興起成為農業發展的第四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是對石油農業反思后的選擇,它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替代方式備受社會的關注。
生態農業的定義:“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換句話說,生態農業就是要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能夠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能在長時間內不對其周圍的環境造成明顯改變,并且具有最大的生產力。
二、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及其理解
1 生態農業旅游的有關概念分析
生態農業旅游是20 世紀首先在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旅游方式。目前,我國學者對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有關生態農業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類:
第一,把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等同于農業旅游或觀光農業旅游。例如,生態農業旅游是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族風俗為旅游資源,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度假為一體的旅游活動。
第二,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單獨的“生態農業”景觀為觀賞對象的旅游。例如,生態農業旅游是在生態原則指導下,以生態農業景觀為資源發展起來的,集農業觀光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旅游形式。
第三,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是以“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二者為對象的旅游。這種定義比較多見,例如,生態農業旅游是以從事農事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利用生態農業景觀,把生態農業、園林綠化與觀光、度假、娛樂、參與等旅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綠色生產、生態文化、農游合一。
2 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解
目前,對生態農業旅游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定義,主要源于我們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解不同。單從字面上看,生態農業旅游可以有兩種理解:其一是“生態+農業旅游”,此種理解主要是把“生態”一詞當成修飾的?!皹撕灐笔褂?。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各種組織和機構泛用“生態旅游”一詞,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市場的興趣,從而增加銷售。其二是“生態農業+旅游”,把“生態”和“農業”連成一體即“生態農業”,在于強調這種旅游是以“生態農業”的景觀為旅游對象。這種理解把科學的生態農業模式和旅游相結合,從而使得這種生態農業模式具有觀光、科普等旅游功能。
3 生態農業和生態農業旅游的關系
生態農業和生態農業旅游二者之間應該是承接的關系,即生態農業是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基礎,生態農業旅游是生態農業隨著社會的發展除農業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對生態農業旅游的定義也要把握住這一基點,不能簡單地認為生態農業旅游只是農業旅游的時尚稱呼而已。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認為生態農業旅游應該包含如下內容:第一,旅游的基礎是“生態農業”形式而不是其他農業形式。第二,它的旅游資源應該是生態農業景觀,是以生態農業景觀為旅游對象。第三,它是一種綠色的、環保的旅游形式。第四,它是農業旅游的一種,正如都市農業旅游、高新農業旅游等農業旅游形式一樣。
三、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其旅游開發
1 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指按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組織農業生產系統結構、組裝配套技術以發揮系統功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生態農業系統格局。
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產技術和社會需要,可以組合出多種多樣的生態農業系統模式,其主要代表有:(1)充分利用空間和土地資源的農林立體結構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各種農作物的輪作、間作與套種。(2)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系統。如“雞吃菜葉――豬吃雞糞――豬糞產沼氣――沼氣渣肥菜田”的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的小型循環系統。(3)水陸交換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如?;~塘以及蔗、果、蕉基魚塘等。(4)相互促進的生物物種共生生態系統。如稻田養魚、禽魚蚌共生,稻魚草共生,葦魚禽共生等。(5)漁業立體養殖系統。如利用立體養殖的池塘中各種魚所處的位置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層),使上層魚的糞便成為下層魚的餌料。(6)多功能的污水自凈工程系統。該系統是模擬微生物的解毒工藝過程,利用水葫蘆地、細綠萍地、魚蚌混養塘和水稻田等實行“三段凈化、四步利用”,以達到對生產和生活污水進行生物處理的效果。(7) 庭院經濟為主的院落生態系統。如利用沼氣等工藝,將人、畜糞便變廢為寶,循環利用。(8)多功能的農副工聯合生態系統。如將單一的種植業轉變為集種植業、加工業、養殖業為一體的聯合生產系統。
2 生態農業旅游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發揮農業的優勢,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生態農業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利用生態農業景觀開展生態農業旅游就可以同時發展農業和旅游業,促進這兩大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3 有利于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大環境
目前,包括生態農業旅游在內的農業旅游在我國發展迅速,這種清新、自然、綠色的旅游形式受到眾多城市旅游者的歡迎。國家旅游局以及各省、地市的相關部門也相繼出臺各種政策鼓勵農業旅游的大發展。1998年國家旅游局以“華夏城鄉游”作為主題旅游年,提出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的宣傳口號,帶動了農業旅游的發展。2004年7月,首批全國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產生,使全國各地興起了發展農業旅游的。2005年又評定出156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在全國樹立起了發展農業旅游的榜樣。2006年國家旅游局確定的全國旅游主題是“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在這種大力鼓勵農業旅游發展的環境下,生態農業旅游將獲得加快發展的重大機會。
1.1理論基礎上不完備生態農業是遵循生態學、經濟學等學科規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系統工程方法,開展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我們農業生產中所提倡的大農業,又是將加工、銷售等因素綜合起來,以期適應現代市場發展的現代高級農業。所以他是涉及農學、生態學、林學、經濟學等多門科學技術,對知識的要求較高,必須超越生態學、農學、林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交叉融會與貫通,需要多個學科學者的共同參與建設,需要生態農業自身理論體系的拓展。但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往往很難協同,各個學科大都單兵作戰,另外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農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生產經驗對生態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仿照另一個地方的經驗,由于各個生態系統情況很難一致,現實中往往并不能獲得成功。
1.2技術體系完善度不高目前,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缺乏對生產技術措施的深入研究,包含傳統經典經驗如何傳承,高新科學技術如何引進等眾多問題。在生態系統創新方面,我國技術開發力度遠遠不能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蒲许椖恐貜驮O置,研究水平較低、人力物力嚴重浪費,成果轉化幾乎為零。此外在技術的研發上,我國生態農業注重工業現代技術,輕視高新生物技術,造成技術結構不適宜,江河湖泊等環境污染、平原梯田地力衰退等農業資源過度開發破壞問題難以有效地解決。
1.3推廣力度不夠生態農業歷史雖然悠久,各級政府部門也高度重視,但其大面積推廣運用仍然局限為數不多的縣市,目前為止僅僅在100多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縣推廣運用。由于農民在生產中只愿采用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對于異常復雜的農業生態系統而言很難接受,他們擔心開展生態農業會打亂原來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影響自己的農業收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仍然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內改善生活。因此,如何讓農民放棄短視的眼光,懂得運用一些合乎生態環境的方式來耕作,以期獲得長期的經濟效益,教育推廣工作便顯得格外重要。
2高校圖書特色資源信息服務的優勢
2.1特色資源館藏豐富河南省特色資源庫的建設追溯于本世紀初,至2004年,河南省內高校紛紛參與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達到一個峰值,成為自建特色數據庫快速發展的時期。筆者對河南省所有本科院校、部分專科院校的圖書館特色庫建設情況做了網上調查,結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院校圖書館建有專題特色數據庫。如: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除建設的“玉米特色數據庫”及“小麥文獻信息數據庫”,這些特色數據庫的建立既滿足了河南農大的教學科研,又可以為河南農業的發展提供信息需求。河南科技大學正在建設的豫西地區“干旱地區作物特色數據庫”可以為豫西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2服務范圍逐步擴大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服務既是永恒的目標也是圖書館事業健康快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區域,不管是特色信息服務還是信息資源的共享,甚至是各個學校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所有努力的方向都是圍繞圖書館的服務。高校圖書館的建設應以讀者為主,為高校學科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撐與智力保障,但服務范圍不應局限于此,一方面圖書館的發展可以實現特色資源區域建設,實現它的服務功能,如日夜興起的觀光農業,由于涉及農業、旅游、生態等多方面學科,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數據庫可以為企業提供數據服務,實現產學研的合作;另外通過地區的圖書信息聯盟,可以直接為企業提供全面服務。
2.3人才優勢突出以河南科技大學圖書館為例,現有在職教職工11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18人,博士1人,碩士6人,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較強,具有前瞻性的學術研究方向和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人員分布于圖書情報和信息管理、農林、工科、文科、理科、教育與經濟管理、藝術等專業。另外,將這種優勢與本校專家、教授和學生的智慧結合起來,共同為生態農村建設服務,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高校圖書特色資源信息為生態農業服務的方法
3.1發揮信息優勢,提供智力支持圖書館是一個專門收集、整理、保存、傳播文獻并提供利用的科學、文化、教育和科研機構,既有傳統的書籍、報紙等文獻,又有網絡電子文獻,綜合學科門類較多,針對性強,兼有系統性、完備性、專業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學術水平較高,可以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林學、農學、經濟學、生態學等多門類多學科的資源信息。其次圖書館員能夠時刻關注上述專業的學術動態,及時將科研成果填充到電子文獻中,保證網絡資源的及時性。另外高校中學科的研究者一般都承擔著一些相關的國家及省部級研究課題,他們研究所產生的成果與專利可以直接運用到生態農業的發展之中,提高成果轉化的數量級效率。
3.2發揮館藏優勢,普及生態意識在生產實踐中,農民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對生態農業的優勢知之甚少,對目前生態農業的宣傳接受程度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態農業的大規模發展,這就需要提高他們的認識,從根本上轉變觀念,科學地看待生態農業,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高校圖書館正具有這方面的優勢,可以利用其豐富的館藏,迎合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采用靈活多樣的宣傳方式,開展資料、標語、書籍、報刊、電視等形式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各級管理部門對發展生態農業戰略意義的認識,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增強農民對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能力,讓農民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中來。
3.3發揮設備優勢,建立專題網頁探索農民群眾接受和歡迎的信息服務形式、努力把農業科技信息傳遞到鄉、到村、到戶,發揮信息化建設為生態農業服務的積極作用。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網絡信息的互動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共享和服務方式。網站的建立是農民最直接獲取信息的途徑。高校館員一方面可以將農業生態的基本概念、組織形式、管理手段、注意事項、成功案例等內容建立通俗易懂的數據庫,通過查詢數據庫,可以了解生態農業的大致內容,優缺點等相關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將相關的農業生產技術、經濟管理原理、生態設計模型等信息有針對性的建立數據庫,及時的將農民需要的生態農業信息、科技服務等內容進行,引導他們進行生態農業的操作,解決技術不成熟的后顧之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生態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生態學、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集生態農業建設、科學管理、旅游商品生產與游人觀光生態農業、參與農事勞作、體驗農村情趣、獲取生態知識和農業知識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生態旅游活動。由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到農村生態環境中進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動具有參與性,并貫穿了生態意識;三是促進農業、農業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不但包括生態農業體系中有旅游開發價值的部分,還包括在于有鮮明特色的鄉村環境中的其它能給游客帶來生態啟發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質、精神等旅游資源和生態旅游服務設施。生態農業旅游是建立在生態農業基礎上的資源綜合利用的生態模式。它是將生態農業生產、生態旅游活動、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生態型旅游方式。它強化了生產過程的生態性、趣味性、藝術性、生產豐富多樣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觀賞、娛樂、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務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農業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種形式,它既具有生態旅游共同特點,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態旅游的個性特征,它的興起和發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論基礎,也有特殊的經濟、社會、環境意義。
二、恭城縣紅巖村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實證分析
(一)紅巖村概況
紅巖村位于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距恭城縣城14.7km,距離桂林市中心122.7km。紅巖村屬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熱同期,十分適合柿子、柑橘等農作物的生長。村內無工業污染源,空氣環境質量高,森林覆蓋率達95%。紅巖村有農戶95戶,人口395人。過去,紅巖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恭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紅巖村堅定不移地發展生態農業,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漸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態家園。
(二)生態農業中的循環經濟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廣大農村能源短缺,紅巖村人決定走生態農業建設之路,實施以養殖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以種植為重點的發展戰略,實現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在這個良性循環鏈中,養殖業的發展為沼氣提供充足的原料。辦沼氣可照明、做飯,這樣既凈化、美化了環境,保護了生態,同時又可利用沼氣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給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質,減少了其病蟲害的發生。生態肥的使用和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的普及,使紅巖村生產的“恭城月柿”個大、形圓、肉厚、質軟、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費者青睞,暢銷國內外?!肮С窃率痢毕群蟊恢袊禺a之鄉命名活動組委會和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月柿之鄉”和“中華名果”稱號。
(三)從生態農業到生態農業旅游的產業延伸
“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生態鏈催生了當地的生態工業和方興未艾的以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為中心的鄉村旅游,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體”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對生活的快節奏和激烈競爭壓力,向往農村的清新空氣、田園生活和民族風情。紅巖村人抓住機遇,從2003年開始建設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民俗風情表演、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推行“人畜分離,規模養殖,集中供氣,統一管理”的沼氣建設理念和模式。幾年來,紅巖新村共投資1100多萬元,建起了農家別墅、瑤寨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觀景臺、月柿節主會場、大型停車場等旅游基礎設施。修建了景區大門,修通了直通紅巖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園觀光小路,開設了平江河水上樂園,建起了垂釣小區。到目前為止,全村共建有獨立別墅43幢、開辦旅游餐館29家,共有客房250余間,床位500余張。開辟了4條旅游線路,可進行觀花采果、自助探巖、垂釣、水上游樂、民族風情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拘纬闪耸场⑺?、行、娛、購、游相配套的服務體系,形成了富有紅巖村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動力機制。詳情為:(1)需求系統,即城市居民對田園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統,即月柿節及各類媒體的宣傳;(3)引力系統,即良好的生態、休閑環境,優質的柿子、碰柑等農作物,濃郁的民族風情;(4)支持系統,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農家別墅區等良好旅游設施,村旅游協會。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萬的游客人次為紅巖村帶來了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萬元。2005年底紅巖村通過國家級驗收,成為農民自己管理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6年10月3日,紅巖村再次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月柿節,標志著日漸紅火起來的生態旅游已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2006年底,紅巖村以其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風情表演、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突出特點,入選“中國十大魅力鄉村”。
三、創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紅巖村是“富裕家園生態農業示范點”、“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也是中國農業旅游的一個縮影,因此在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內容過于單調、特色農產品未能實現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續發展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議。
(一)加強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盡管目前紅巖村的生態環境良好,但畢竟生態環境脆弱,并且隨著游客的增多及經濟利益的驅動,環境衛生的處理、旅游資源的保護等問題將直接影響紅巖村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完善景區的環境管理制度、加大環保的投資、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及建立環境跟蹤監測系統將產生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進一步豐富生態農業內涵,做強做大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應該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已有優勢,不斷豐富生態農業內涵,調整和優化種植業、養殖業和能源結構,實現旅游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的轉變,提高旅游經濟效益,做大做強生態農業旅游。具體措施:一是加大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三高”(高產、高質、高效)生態農業;二是繼續研究探索沼池建設新技術,提高其能量轉化效率和沼氣使用效能;三是從旅游開發的角度發展生態農業,使全縣由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游型生態農業轉變。例如,在水果品種選擇、搭配時不僅考慮其經濟性能,還要考慮其觀賞價值和旅游功能;在養殖方面不僅考慮發展沼氣積累糞肥的需要,還應考慮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紅巖村的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形式簡單,旅游景點過分地依賴時令和特色產品。按照生態性、休閑性應合理的增加一些娛樂、康體或飲食文化等項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數,提高經濟效益。紅巖村作為恭城典型,其生態農業主要以果樹為主,果子成熟的時候旅游者比較多,這就無形中形成了季節性的旅游,出現了淡旺季。為了旅游更好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發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據地域土壤條件種植四季果樹和當地的特色舉行節日旅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農業生態特色開展會展和重大會議來宣傳恭城的旅游??梢赃\用像海南的博鰲論壇一樣的方式來彰顯恭城的“中國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的魅力。
(三)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及專業人才引進
高質量的旅游源于高質量的服務,高質量的服務源于高質量的員工。紅巖村現有的生態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偏低,亦沒有專職講解員,尚不能滿足廣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養生態農業旅游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是培育高質量的生態農業旅游服務的軟環境,已成為紅巖村旅游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建立社區參與旅游機制加強生態意識
研究表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程度直接影響到旅游地的旅游發展。社區居民只有在開發旅游的過程中得到切實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積極的參與旅游發展;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紅巖村建立社區參與旅游機制是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建設綠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級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這雖然會給旅游者帶來舒適的感覺,但值得引起我們思考的是,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態和本民族風格的建筑樣式。其實從旅游者的角度來看,體驗瑤族的特色民居是他們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漸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種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的成功。提倡綠色飲食,游客在菜園里自己挑選蔬菜決定飲食。目的是讓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態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這些策略都需要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更好的實施。
(五)加強法制建設,抵制不良社會風氣
紅巖村的旅游主題是生態旅游、休閑旅游,因此必須具備健康、自然及和諧的內涵。但如只顧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會風氣進村,實際上就玷污了生態旅游本身的含義。紅巖村在旅游開發初期曾被報道受到了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盡管只存在個別現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將對紅巖村將來的發展產生致命的影響。
一、相關概念解析
1.生態農業的內涵
人類社會 發展 到今天的高度物質和精神文明階段后,出現了能源短缺、資源枯竭、人口膨脹、糧食不足、環境退化、生態失衡等影響人類社會進步的諸多新問題。不少有識之士開始熟悉到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發現這些新問題的產生大都和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發展手段和模式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于是,他們提出了各種農業發展的模式,生態農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阿爾布勒奇第一個提出了“生態農業”一詞,1981年英國農學家伍新頓將生態農業明確定義為摘要:“生態上自我維持,低輸入, 經濟 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眹馓岢龅倪@種生態農業和我國古代的傳統農業有些相似,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學合成產品,施用有機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利用輪作或間作方式種植。我國的生態農業從根本上有別和西方國家倡導的強調低投入或絕對排斥使用農用化學品的“生態農業”,而是一種典型的可持續農業。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生態農業是根據生態學、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 現代 科學 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進行生產經營,可獲取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現代農業體系?!?nbsp;
2.生態旅游的內涵
1965年,美國學者賀茲特(hetzer)倡導生態的旅游(ecological tourism),呼吁人們對文化、 教育 和旅游界應該重新思索,提供一種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環境最小沖擊下,追求最大經濟效益和旅游者滿足度最高的旅游行為。1983年,世界 自然 保護聯盟(iucn)非凡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了“生態旅游”(ecotourism)一詞,原意是指那種在強調某種教育目的的基礎上到那些相對受到較少干擾和污染的區域進行自然旅行,其初衷在于通過生態方式的旅游為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系統的質量做出貢獻。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在世界范圍內提出并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為生態旅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2002年被聯合國定為“生態旅游年”,此后,生態旅游得以在全世界迅速傳播,并被廣泛的探究和實踐。
二、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非凡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樂為心理基礎,以欣賞、探究、保護自然和資源為目的。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向,生態農業是響應了可持續發展的呼喚,將農業推向了更高的發展空間,而旅游業早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這種背景下,為促進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的發展,資源開發者在開發生態農業時,把目光瞄向了生態農業旅游,以提高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生態農業旅游是以農業為依托,使農業和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相結合的高效產業,是在充分利用現有 農村 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和旅游者的廣泛參和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兩者的有機結合不但拓展了旅游業和農業的內涵,而且使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高效合理的雙向利用。這種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旅游這一模式,實際上是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二者的優化結合,是生態農業生產、生態旅游活動、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生態型”旅游方式,是適應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克服目前傳統農業旅游不足,找出一條生態+農業+旅游的農業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農業經濟、社會對農產品需求和人們的旅游需求,又能維持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環境收益、經濟收益、社會收益等綜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條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結合模式探索
1.農業資源占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觀賞+學習+參和型)
對于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說,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摘要: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生態農產品的 歷史 傳統和自然條件;有相應的產業帶動,市場需求旺盛;需要有帶動者通過產業集群形成一定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