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30:41
序論:在您撰寫當代生態農業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英文名稱:Contemporary Eco-Agri Culture
主管單位:中國農業生態環保協會生態農業委員會
主辦單位:吉林省人參商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長春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2-8807
國內刊號:22-1242/S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當代生態農業》是由中國農業環保協會生態農業委員會、吉林農業生態經濟學會共同主辦的科技類學術季刊,國內統一刊號CN22-1242/S,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8807。本刊是全國優秀農業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入編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綜合評價數據全文收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本刊緊扣時代主題,以農業、農村領域內的現實問題為中心,涵蓋農學、林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1.1發展現狀
江北區現有耕地約6700hm2,山林4000hm2,是寧波市老三區唯一被譽為“米袋子、菜籃子”的區。全區農業人口8.7萬人,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2家。盡管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進展較快,但受傳統種、養殖習慣影響,目前全區種植、養殖業仍呈現規模較小、數量較多的狀況。2008年糧食復種考核面積6700hm2;葡萄、梨、柑橘、楊梅、西瓜等水果種植面積超過2000hm2,其中慈城產的白茶、微型盆景與洪塘產的葡萄、蜜梨等林特產品知名度較高;蔬菜種植面積近1333hm2,專業從事蔬菜種植和銷售的專業戶涉及全區19個村700多戶;擁有各類畜禽養殖大戶400多家,年產生豬6.5萬頭,存欄奶牛700多頭,生產各類家禽200多萬羽。2008年種養殖業產值達4.86億元,是全區農民純農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1.2主要特點
1.2.1常規農業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地區集中,規模戶不斷出現
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全區種養殖業逐漸向慈城的乍山、妙山和莊橋的費市片集中。僅慈城和莊橋的水稻種植面積就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90%以上;平原水果和花卉苗木則主要集中在洪塘和慈城;養殖業也基本集中在了這些區域。隨著城郊結合部一大批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小規模養殖場先后被關閉,規?;f頭豬場也隨之誕生,并配套建成了沼氣池、有機肥料加工廠,使昔日廢棄的排泄物得到綜合利用。與此同時,不同類型的5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負責人,逐步成為全區農業生產的骨干和領頭人。
1.2.2現代農業技術不斷得到推廣應用,生產條件不斷改善
農業害蟲非農藥防控技術的示范與推廣是現代生態農業的一大亮點。通過將殺蟲燈、防蟲網、性信息素、色板應用于蔬菜等作物害蟲防控,改變了農民大量使用農藥的種植習慣,是農業害蟲防控技術的一大突破。另外,以大棚、滴灌技術為重點的設施農業,既增強了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又提高了農業產出水平。與此同時,隨著各級政府不斷加大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的涉農投入,一大批山、水、林、田及溝、渠、路、河道經過綜合維修和整治,農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抗災能力大大提高。1
.2.3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建設相結合,休閑農業發展步伐加快
全區規劃建成了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1個,其中申報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個。農業龍頭企業蓬勃發展,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達25家,其中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通過各項管理體系認證的有20家,其中ISO系列認證的有14家、HACCP認證的有5家。農業品牌化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水平有新突破,農產品品牌獲得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市著名商標12個;市級名牌稱號14個;完成有機食品申報3個、無公害農產品認定11個、無公害產地認定6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達到550hm2。與此同時,利用近郊和山水資源的區位和資源優勢,都市農業園區、五星綠野農莊、三勤的白茶源、毛岙生態村、洪塘的萬畝水果基地等農業企業,依托農業與旅游相結合開發出了系列休閑農業項目,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2江北區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工作思路
2.1發展模式根據江北區發展規劃和人多地少的現狀,未來江北區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建設,應以“促增收、求效益”為立足點,可供選擇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
2.1.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生態農業模式一是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通過設施改良改造、土壤地力提高及引進新品種,充分利用大棚設施種植高效率的經濟作物,推進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二是開發冬季農業。積極利用冬閑田開發種植馬鈴薯、油菜等成本低、效益不錯的經濟作物,以及紫云英等冬季綠肥,或種植黑麥草從事畜禽和魚類養殖,既可減少化肥用量,又可提高土壤地力;三是推廣科學輪作與套種技術。如藺草與晚稻相結合的免耕技術;利用果樹冬天落葉季節,增加種植草梅、蔬菜,增加收入;四是探索低產田改良技術。如利用征用后土地的優質表良低產田,提高種植效益。
2.1.2農、林、牧、副、漁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規模養殖業的排泄物被稱為“放錯了地方的寶貴資源”。當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的欠賬很多,一是工業和生活污水對河道的污染;二是畜禽養殖排泄物未及時處理造成的污染;三是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等所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因此,樹立生態種養殖理念,通過建立生態農業園區等方法,開展立體、循環農業的示范園區建設,如稻鴨共育技術、稻田養魚、茭白田套養甲魚等。幫助農民更新觀念,促進規模養殖場排泄物綜合利用和傳統生態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此外,政府要加大涉農投入,如發展對大江大河漁業資源的增殖放流,保障漁業資源生態循環和合理再生,改善水生態系統,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互利雙盈。
2.1.3休閑、觀光、旅游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整合農耕文化底蘊和全區濃厚的人文歷史、區位優勢,通過深入挖潛,吸引更多的城里人來體驗農耕文化、品農家菜、住農家屋,促進傳統意義的農業逐步向旅游農業轉化,進一步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如都市農業園區開展的草莓采摘、耕地出租、果樹認養、農家樂餐飲、田園住宿等模式,使農產品通過加工成為農家菜;讓城市的居民參與勞動體驗農耕樂;并讓久居城市的人們充分享受農園風光;讓城市的孩子了解悠久的農業歷史和生產技術。農家樂的開展不僅有利于農業產業鏈的拉長,而且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給現代生態農業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帶來的附加值遠大于農業本身。
2.2工作思路
2.2.1規劃為先,政策引導
農業部門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全區農業產業規劃,確定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區域、重點和導向,每年有重點安排資金和項目推進生態農業基礎設施等建設;宣傳、衛生、旅游部門則根據歷史淵源和現狀開展農家樂的包裝推廣,培訓相關接待人員,不斷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2.2.2典型示范,科技支撐
生態農業的建設是項綜合性課題,首先,應通過示范點的創建積累工作經驗,旅游、科技、環保、衛生等部門要積極支持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特別是要圍繞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農民增強生態農業意識,并成為自覺的實踐者,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和自然資源綜合利用。最后,要加強生態環境修復及生態農業項目建設,加大科技、環保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一、堅持科學的人與自然理念,以培養正確的農業生態價值觀
該書立足生態思想,對農業生態展開了深入且有益的研究,認為繼承、發揚農業生態思想有利于解決農業生態危機。以往農業的生產模式以資本主義制度為主,資本主義的長期剝削,不僅會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斷裂,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針對這一現象的發生,改造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迫在眉睫,只有兩者和諧相處,才能做到共同生存。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客觀存在的世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不會受人類的意識而發生改變。人類稱呼的來源在于其具有類的本質,可通過一系列勞動行為,達到改變自然界的目的,但是改變自然界計劃不以自然規律為依據,則會帶來毀滅性傷害,所以人類需理性看待自己的勞動行為,在遵守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同時,為自己謀取福利,例如以不破壞大自然為前提,合理利用土地、空間、技術、生物,不僅能夠獲取最大效益,還能讓農業生產實現良性循環這一目標。
二、恪守物質變換思想,有利于促進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
物質變換思想是貫穿農業生態思想全過程的樞紐,也是馬克思農業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思想可分為兩方面:其一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變換,換句話來說就是人類之間勞動的相互交換,最初階段人們只是進行物與物之間的交換,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簡單的交換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產生了交換中介,有著諸多商品,方便人與人進行物質交換;其二是人與大自然的物質變換,土地作為人類的糧倉,能夠滿足其生活所需,人類也應對土地進行適當的補償,以此彌補土地生產物質的消耗。但是往往在現實發展中,人們并沒有做到,過度的消耗和開發土地生產物質,會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繼而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了解決發展異常迅猛的農業生態危機,馬克思提出了農業循環經濟思想,即把人類消費所產生的排泄物還給土地,以此補充土地所流失的物質能量。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整個歐洲的農場主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紛紛將人類和動物的糞便還給土地,對解決農業生態危機具有積極作用。此外,也能對我國農業生態發展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三、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發展農業生態的支柱
[關鍵詞] 現代農業 林業產業 景觀生態 建議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2-0112-01
1 項目背景
沈阜200 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是遼寧省委、省政府支持阜新突破發展的省級重點工程。示范帶建設是阜新在推進轉型振興關鍵時期迎來的一次重大發展機遇。示范帶建設充分利用現有水利、電力、路網以及通信、氣象、水文等基礎條件,重點發展糧油、果品、設施和畜牧四大產業,建設優質果品、設施農業、精品農業、高效農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都市農業等七大示范區,發展現代農業200萬畝。
2 項目規劃內容及存在問題及工作建議
從示范帶建設規劃中可以看出,阜新市的現代農業示范帶中的“農業”是廣義的概念,涵蓋作物、園藝、林學、畜牧等領域,在示范帶中實施林業產業及景觀生態等建設內容有其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筆者發現,示范帶規劃中雖然包含了果品林業和育苗中心建設等涉林相關內容,卻并沒專門提及高效用材林、混農林業及花卉業等更多的林業產業方面內容,沒有提及到示范帶內既有林的經營與管理問題。為了進一步豐富現代農業示范帶規劃建設中林業產業和景觀生態等建設內容,促進沈阜200 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提質提效,現提出如下工作建議。
2.1 充分發揮示范帶內林業的產業功能,更大限度發揮土地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示范帶建設中適當發展一些林業產業項目,既能夠滿足農林牧各業協調發展的需要,又能夠滿足農民在經營方向上的多樣化需求。發展林業產業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現實需要。
2.1.1育苗中心和果品林業
果品林業建設要與遼寧省千萬畝經濟林建設工程相結合,選擇適宜的品種,加強技術指導和示范,加大政策扶持工作力度,以產業化發展和市場化運作為核心,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變“要我造林”為“我要造林”,引導農民發展林果增收致富。
2.1.2 混農林業(林下經濟)
在保證林業生產的基礎上,以科技為支撐,以效益為目標,改善林業發展結構,豐富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業,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加快農民致富步伐,拓寬轉移就業渠道。
2.1.3 花卉業
在阜新市已有的一定規模花卉業基礎上,鼓勵民間資本投向花卉業,整合分散的花卉資源,建立有地域特色的種苗花卉基地?;ɑ軜I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個體經營為原則,重點發展的項目應該在林業產業化項目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扶持。
2.2 充分發揮示范帶內林業的景觀生態功能
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統一規劃,統籌城鎮村屯房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用地規劃,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綠化基礎好的村屯,要提高綠化水平,建設園林式村屯。最終實行面、線、點整體全面綠化,堅持喬、灌、花、草有機結合。
2.2.1 加強示范帶范圍內小城鎮綠化
綠色植物是人類生態環境的自然保護者,小城鎮綠化對于改善當地氣候、美化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2.2.2 加強示范帶范圍內的村屯綠化
以綠化促凈化、促美化。對于村屯的綠化要有合理的布局,以鄉土樹種和喬木為主,注重植物景觀,環境優美。村旁、路旁、水旁、宅旁要有基本的綠化,建設圍村林帶、小公園或小游園。保證樹木花草生長旺盛,無病蟲害。
2.2.3 加強示范帶范圍內的公路鐵路綠化
公路、鐵路的綠化要按公路、鐵路綠化標準全面綠化,符合防風固土、美化環境要求。突出當地植物特點,以喬木為主,喬灌花草配置合理,形成立體混交綠化帶。要以公路、鐵路綠化為軸心,因地制宜地擴大綠化的范圍和規模。
2.2.4 加強示范帶內水庫、河流、湖泊等水體沿岸綠化
植物能起到保持水土及穩灘固岸的作用,加強示范帶內各類水體沿岸的綠化,樹種要選擇合理,喬灌花草結合,注重植物品種多樣化、鄉土化。應選擇質量高的植被,充分發揮其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護堤護岸等功能。
2.3 充分發揮示范帶區域內林業的生態防護功能,改變小氣候,促進環境的優化
林業生態建設要為示范帶建設提供安全和保障。圍繞林業生態屏障工程建設,強化應用技術配套集成,提升生態建設質量效益。著力突破森林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林業增匯減排、森林可持續經營、林業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災防控等關鍵技術,促進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長,提升林業生態服務功能,減少林業災害損失,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2.3.1加快示范帶區域內的宜林“四荒”造林
對于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沙等宜林“四荒”,實現綠化、提高森林覆被率是主要目的。在樹種的選擇上要多樣化、鄉土化,林種結構合理。栽植或封育要規范,保證成活率和保存率高,分布均勻,林相整齊,無嚴重病蟲害。并有專人管護,科學管理。
2.3.2促進示范帶區域內的農田林網建設
農田防護林能夠營造小氣候,從而有效促進農作物、果樹等的穩產高產。在樹種選擇上,要堅持鄉土樹種優先和適地適樹原則,同時注重混交搭配,充分利用土壤不同層次營養,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到樹種選擇合理,網格標準、林相整齊?;緹o病蟲害,防護效益要顯著。并應做到管護到位,及時修剪、有計劃采伐更新和無人為破壞。
2.3.3強化示范帶區域內的既有森林經營與管理
堅持嚴格保護、科學經營、持續利用和積極發展的方針,促進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向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為主轉變,并依據林業分類經營的要求,做好生態公益林的補償和管護,搞活商品林的建設與經營。做好森林防火和封山禁牧,不斷提高森林資源的質量。
3 結束語
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途徑
我國生態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20世紀80年代生態農業的試點規模進一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全國性生態農業縣建設試點工作在中央八部委的支持下全面展開。中國的生態農業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基礎,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攻目標,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基本原理,通過實現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及資源高效利用,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5]。多年來生態農業建設實踐已經證明,我國生態農業依據區域資源優勢潛力,強化農業主導產業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生物種群多樣化、農業產業多樣化,提高了水土資源利用和廢棄物循環利用效率,達到經濟、環境效益同步增長的目標。我國生態農業的成就開始為世界關注,并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歷史實踐表明,生態農業可以為美麗鄉村提供農業產業轉型,是建設“青山綠水”的基礎保障和有效途徑[6-10],是優美鄉村建設中不可替代的內容。
生態農業必須建立在生態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基礎上才有生命力
20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剛剛開始,我國農業現代化開始起步,因此,我國當時推廣的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往往以傳統農業的一些精華如“糧-畜-漁-果-菜”,“糧-畜-桑-果-漁”,以及“桑基魚塘”等經營模式為主[11-13],主要在小農戶層面上實現了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正效益,以便實現經濟與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標[14-15]。當時出現的生態農業典型如山西省聞喜縣、遼寧省大洼縣、黑龍江省拜泉縣、北京的留民營村[13,16-18]及其一批生態農業戶、沼氣生態戶等在國內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從這些地區的生態農業實踐看,盡管其生態農業的資源高效及可持續性特點鮮明,是從傳統農業知識中挖掘和繼承了有價值的生態模式、技術和方法,雖然有益于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強化其保護生態環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能力,但是由于傳統生態農業是源于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產物,以家庭分工為基礎,往往以種植業、養殖業為基本農業格局進行總體設計,重系統內部結構的調整,忽視市場,忽視與工業、加工、物流等部門之間的產業耦合與鏈接。當前我國的農業已從農戶小生產開始向規?;?、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農業企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其發展過程,是以經濟效率更高的農業生產系統替代經濟效率相對較低的農業生產系統的過程,是一個以營利為目標的生產活動。由于這一趨勢不可逆轉,現有農戶的小規模小農經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的技術如果沒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科技升級與創新,就不能改變生態農業的低生產率,難以適應在開放的市場條件下實現農民致富及區域發展的需要[19-20]。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化,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已到供求關系轉折的臨界點,農民工明顯增長的務工收入刺激農民開始放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意愿。比如近年來戶用沼氣池在農村正常運行的萎縮,這與農戶家庭養豬劇減、農民進城打工、養殖方式與市場的變化所造成的戶用沼氣缺乏發酵原料及缺乏管理有直接關系,這也導致以沼氣為紐帶的一些生態農業模式的推廣和運行受到影響。針對傳統生態農業沒有市場化、專業化和品牌化等經濟特征,當代要倡導的生態農業必須適應市場化、專業化和品牌化的需求[21]。生態農業發展必須充分考慮適應這種發展與轉型的要求。
當代中國生態農業內涵與特征
當代中國生態農業內涵當代中國生態農業的主要任務是探索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效開發資源并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且有市場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重視產業結構從種、養、加擴大到一、二、三產業的有效鏈接,健全與完善區域內生態良性循環的清潔生產系統,實現健康安全農產品生產;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要建設優美、文明的新農村環境,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與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有機、綠色等安全農產品生產是當前生態農業的抓手,與此同時,安全農副產品的需求和“綠色戰略”又推動了現代新型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與完善。當代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必然是以提高土地生產力、產值及增加收入前提下保證農產品安全及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的農業生態工程技術體系,生態農業也必然要走農業的產業化之路,而農業產業化只有建立在相應完善可行的生產技術規范、質量管理標準、產品生產控制與檢驗體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當代生態農業也必須是一種能更為充分地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的功能同時,保護和培育自然資源的可再生能力,從而使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產出的農業資源配置模式和農業再生產循環產業。
當代中國生態農業特征
(1)在進一步對農村土地制度進行有突破性的改革的基礎上明確市場對生態農業的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定位,鼓勵以市場為導向,土地向生產能手、經營能手集中,廣大農村應以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自負盈虧的家庭農場為主推行生態農業模式。同時要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宏觀資源配置,依托本地生態資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在區域范圍內構建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協作分工體系,推進形成區域生態農業的適度經營規模,因此生態農業在運作機制上要有市場化特征。此外,要通過可追溯的生產經營方式降低農戶和企業的市場風險、自然風險以及食品安全風險,提高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2)從內部微觀資源配置入手,通過發揮當地生態、資源、文化與人力資源優勢,強化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主要是規模化、專業化種植與養殖業復合系統,實現植物性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循環、系列加工增值,實現物質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使農業和農村經濟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凈化的良性循環軌道。因此生態農業的生產具有區域內良性循環的特征。循環經濟產業鏈構建包括產品加工鏈、廢物資源利用鏈、水生態降解利用鏈、能源多級利用鏈和信息調控鏈及可信任的物流鏈[8,14,19,21]。
(3)隨著技術創新不僅速度顯著加快,農副產品個性化特點越來越突出,在產品供給上形成具核心競爭力的品牌[20]。通過包括物聯網、設施農業環境控制技術、農村生產流通信息化、農業生產管理、農村市場流通系統等在內的農村信息化高新技術產業逐步解決安全農副產品生產的環境條件控制及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接口,達到效益最大化。通過生態、安全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引導農戶參與專業化、規?;笊a[22-23]。
(4)新型生態農業應以安全農產品生產為抓手,通過建立新的耕種流程,倡導生態消費文化;制定并實施規范的食品安全檢驗制度和企業品牌承諾責任制度,培育誠信的生產者,完善可靠的物流,使生態農業具有農副產品的優質安全可信的特征,塑造一種新的流通關系,讓消費者和生產者相互信賴,農戶不再因為市場價格波動而受損失,也不再因為利益驅動而生產制造不健康農產品,提升生態農業產品和服務的綠色科技含量。所以,當代生態農業是實現綠色安全農業生產的有效途徑[24]。(5)生態農業強調通過循環型畜禽養殖、新型肥料、環境友好的病蟲害防控、農田殘膜清理及再利用等技術及一系列低碳農業技術[25-27],在時間與空間上改善系統的結構、強化養分循環和強化對系統的綜合管理,而不是僅僅依靠增加對系統的投入[25-29],因此,生態農業具有節能減排和低碳農業的特征[30]。(6)通過景觀多樣化工程技術以及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技術集成[31];構建與經濟技術水平相適應的“區域分異、良性循環、生物多樣、整體優化”的農業景觀格局,著力建設觀光農莊、觀光牧場和都市農業園,創建“田園風貌型”、“特色文化型”“、濱溪休閑型”“、生態旅游型”、“產業帶動型”等不同類型的美麗鄉村典型。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構建優美鄉村,也可利用生物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的農藥投入強度,開發生產更多的生物產品,克服或緩解單一種植可能帶來的市場與環境風險。因此生態農業建設具有生物多樣化的特征。總之,生態農業能否成為主導農業類型,既不取決于現有的主導農業類型有多少缺陷,也不取決于生態農業有多少優點,而取決于它與其他農業類型相比是否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比較利益以及產品之外對人類可持續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能力。此外,生態農業將以何種速率替代現有的主導農業類型,主要取決于實現上述功能的生態農業技術的競爭力、適用性和可推廣性,以及生態農業技術信息傳播和推廣體系的完善程度[19]。
小結
(1)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與創新需要3個主觀因素:即理解、意愿和能力。理解可通過知識傳遞,意愿的關鍵在于生產者的決策,有能力才可變為現實。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是資源和環境,而實質卻是非科學的決策和違背自然規律的社會行為,前者是后者結果。糾正上述觀念和認識上的偏差,需要一種規范、完善的生態文化建設所形成的生態道德標準及其相應的思維定勢,用以主導人們的思想,主導人們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并影響和制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的行為。美麗中國包括人的美好心靈,包括人的美好行為,因此,要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生態合理化,要堅持硬件與軟件兼顧,形成一種融傳統與現代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文明,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健康、文明的新理念[31]。
(2)實現農業系統的良性循環決定了必須以接口技術為突破口并進行多產業間的鏈接,發揮多目標的整體效應。其中能在農場推廣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其能量多級傳遞利用的接口技術產業化開發與推廣是突破口[7-8,17]。
[關鍵詞] 生態農業 新型綜合農業體系 農村資源 物質再生循環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261-01
作為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在學到生態農業這個問題上,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現如今在污染無處不在、資源大量流失的形勢下,生態農業就好比是黑暗中的一座燈塔,一定會深深吸引人們的眼球,給人們帶來意外的收獲。
所謂生態農業,指的是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和合理利用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新型的綜合農業體系。創建一種非靜態的均衡機制以提高農村經濟增長和生態系統環境的質量,通過這種行為,有利于把農村經濟活動和生態系統的各種資源因子看作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以便進行統一籌劃、協調管理,同時對農村的土、肥料、農藥、種子等眾多生產因子進行統一籌劃,并通過各種手段來節約資源,削減其消耗,從而保護生態農業所處的環境,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達到農村資源可持續使用的目的,促使人和自然共同發展。
通過對生態農業進行理論方面的探究以及生產上的實踐,不斷推進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內的生態農業形成于上個世紀80年代,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進行融合是其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從多個方面對其進行理論探究以及生產實踐。根據當前以及今后中國所處的生態環境可以看出,發展以及不斷壯大生態農業是比較適合當前國情的,同時它也代表了國內外農業發展的趨勢。
在國內農業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國內的生態農業也處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在人口逐漸膨脹、有用資源短缺以及所處環境不斷受到污染的形勢下,發展生態農業具有很多好處,它不僅可以迎合現代人的種種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為后人保留了一定的資源以供他們生存、發展,從而可以更好的解決環境和資源、人口和經濟之間的關系,達到三者之間和諧發展的目的。
一、國內生態農業發展方向
總理以前就提出:“本世紀是達到國內農業現代化目標的重要時期,所謂的現代化農業指的就是較為高效的生態農業”,“應該將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兩者融合在一起,與完善生產環境以及生態環境融合在一起,同時還要和發展無污染農業融合在一起,將國內的生態農業建設提升到較高的水平”。
二、生態農業將會變成將來農業發展的主流
按照國內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采集的數據可以看出,在2005年的時候,經審查并獲得肯定的新公司有1839家,產品數量為5077個,在全國范圍內,科學、合理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公司為3695家,產品數量為9728個;產品實物總重量達到6300萬噸,一年的銷售金額總計為1030億元,產品出口金額總計為16.2億美元。隨著綠色食品的不斷普及,有機食品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根據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采集的數據可以看出,在2005年的時候,經審查并獲得肯定的新公司有208家,保存身份的公司達198家,占87%左右,公司總數量為416家,產品數量為1249個,產品實物總重量達到66.9萬噸;一年的銷售金額總計為37.1億元,產品出口金額總計為1.36億美元;經審查并獲得肯定的占地面積是2483萬畝。在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大的影響下,國內生態農業產業已經有了其最初的發展形式,同時以綠色食品生產為中心的生態農業企業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在2005年的時候,有305家企業向上級申請成為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并且這些企業的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所占的比例為18.4%;經審查并獲得肯定的國家級相關企業總數為192家,所占的比例為33.3%。和上一年比起來,2005年經審查并獲得肯定的企業增長為59.9%,經審查并獲得肯定的產品增長為61.6%;企業的總數量增長30.3%,產品的總數量增長為49.8%。相關人員表示,生態農業將成為本世紀中國農業發展的主流。
三、生態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
現代農業的指導思想是現展思想,主線是主要發展農村生產力,技術支撐是現代化科學技術,最重要的條件是要具備現代化的物質設備,使用的是現代化的經營方法及管理策略,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是整個現代農業實現的保證?,F代農業能夠全面的發揮市場在資源分配上的作用,實現工業和農業相結合,形成產和銷相一體的多作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結構。但是生態農業的生產是把資源的連續使用及生態的保護作為基礎,按照生物和環境的共同發展以及輸入輸出產品均衡發展等理論知識,使用系統工程的相關辦法,依賴當代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科學使用以及再生農業資源,注重提升太陽能的使用效率,完美體現其具有的特點,創建優良的資源循環系統,推進農業有序、健康的發展,達到生態、經濟以及社會相融合的目的。所以,生態農業是一個聚集知識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是農業不斷發展的又一種方式。這兩個在含義以及本質上是互相輔助、缺一不可的。根據“生活寬綽富裕、面貌整潔、生產壯大、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需求,把市場作為努力的方向,把利潤作為重心,在發展的同時兼顧資源、環境的保護,完美使用當地的農業資源,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措施建立資源合理使用、健康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將逐漸變為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
四、重視生態農業相關技術的探究、使用以及普及
國內生態農業已大致創建了屬于自己的相關技術體系,然而該體系只是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整合。未來生態農業的探索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1)把可持續農業體系的發展作為中心,加強和深化生態農業的理論知識;(2)加大農業生態技術使用和普及的工作力度,以便更好的為生態農業解決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技術方面的問題。將來國內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于:對技術策略進行調整以及技術創新進行開展,以建立一套不僅符合我國當前國情、又能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生態農業技術系統,同時還要在農村積極使用和擴大。
[關鍵詞]生態農業; 中藥材; 種植; 化學農業; 可持續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uture of agriculture for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GUO Lanping1, WANG Tielin1, YANG Wanzhen1, ZHOU Liangyun1,2, CHEN Naifu3, HAN Bangxing3, HUANG Luqi1*
(1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Daodi Herb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Infinitus China, Guangzhou 529100, China;
3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cring, West Anhui V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most advanced agricultural mode. However, it′s still a doubt whethe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be widely applied in TCM agriculture. In this study, we first analyze both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logical and organic agriculture, which suggesting tha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oes not need all the inputs 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fter introducing th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rom all across the world, we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cological and chemical agricultures. Considered with the big challenge caused by chemical agriculture, we pointed out tha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ld definitely replace chemical agricultur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agriculture, we analyze the distinctive advantages of TC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rom 3 aspects as its uniqu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its unique habitat requirements in production and its unique application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the straight way of TCM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