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30:29
序論:在您撰寫城市發展愿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138-02
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是致力于城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致力于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社會經濟和生態關系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生態城市建設相比,中國的生態城市建設起步較晚,經濟、政策上支持不足,成功的經驗也相對較少。而且由于在一段時間內,過于強調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的功能結構單一化,生態基礎差,這為生態城市的建設增加了不少難度。在一定時期內,中國只有在工業化城市的基礎上,通過生態化改造和提升工業科技化和信息化,并盡量減少工業化所帶來的弊端來進行改進和建設。當前,我們所追求的生態城市不僅是“天藍、水清、地綠”這些形態上和形象上的目標,還應是城市生態功能的健全以及這些功能的發揮,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良性的生態機制,使城市的生態形象和生態功能統一起來,協調一致,從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規范
澳大利亞城市生態學家薛利·霍愛爾說得好:“沒有生態就沒有經濟?!闭驹谛碌臅r代高地瞭望城市的未來,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政府有責任以更前瞻的眼光、更創新的思維來規劃和建設好富有“詩意棲居”的生態城市,以此實現經濟與生態互促共進。為此,在建設生態城市過程中,必須遵循四項基本規范。
1.樹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生態理念。我們正置身于一個工業文明急劇推進城市化的巨大洪流中,我們正著手于開創現代城市邁向生態文明的偉大時代。建設生態城市、推進城市生態化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規劃和建設必須以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為指導,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融匯到城市規劃建設的全過程,在建設理念上,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在路徑選擇上,要堅持走生態城市發展模式;在發展目標上,要堅持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奮斗追求。
2.增強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審美意識。先哲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城市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人工創造。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她的美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有多寬的道路,而更多地體現在她的自然。在城市建設中,必須合理布置居住區、商業區和工業區,充分保護好原有的江河湖水和山木園林,融城市的現代文明于自然環境之中。必須尊重人對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的生態規律,必須摒棄那些“推山造山、填塘挖塘、砍樹栽樹”等等大挖大填,舍棄那些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等人為的雕飾和斧鑿的痕跡,真正達到人與城市與自然的共生共存。
3.豐富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城市是文化的容器?,F代城市的生態系統,不僅維系著人們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也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和深厚文化的綿延傳承。把她視為純粹的人工產物,覺得人在城市面前可以為所欲為,那么這個城市必然失去品位、韻味、個性和魅力。推進生態城市建設,不只是簡單地增加綠地面積和林地面積,更重要的是要把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和人文生態系統完美糅合在一起,突出歷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遺存和城市個性的有機整合,把城市的文脈深藏于生態環境之中,從而實現城市建設發展的人本化、人文化和人性化。
4.提升良性循環、永續發展的保障能力。城市不是一個簡單意義的地理單元,而是一個由經濟、文化、景觀、市民等多種元素組成的有機生命體,而不能僅僅把她當做鋼筋水泥森林的物質實體來對待。她是無私、慷慨的,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創業、生息、繁衍的住所。但她又是敏感、脆弱的,渴望我們傾注更精心的關愛、更耐心的培育、更細心的呵護,需要我們在追求高速發展的同時,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倡導綠色消費。一座生態城市不是追求奢華的城市,而是崇尚節儉、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精神的城市。
二、生態城市的發展愿景
生態城市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政策、社會、經濟、科技、經濟和公眾的參與等。中國目前的遠期規劃年限一般在一年左右,而這種全面深人的規劃在一年內往往難以實現,會出現鋪的攤子過大,效果差,造成急功近利的現象,最終會導致規劃目標不能全部實現。
當前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未來愿景主要有:
1.優先利用城市周圍先天的自然環境。對城市周邊區域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加以改善和合理利用。開辟城市生態走廊,加強對城市地區自然和生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2.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合理安排綠化用地及生態預留地。新規劃的城市應預留出一定比例的空地用于綠化,老城市應結合城市危改工程等,預留出一部分區域用于綠化,對于有歷史文脈的遺址或建筑應加以保護,開發時可以適當加以結合。
3.推進生態節能住宅區建設。社區是城市的基礎,對城市生態的健康發展有驅動作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條件及其周圍環境要求越來越高。
4.城市中的工廠要實現清潔生產,逐步通過碳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生產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廢渣等只有達標后才允許排放,各類垃圾必須經無害化處理后安全從城市運出。鼓勵工商業采用有利于生態環境城市發展可持續的市場、工藝與方法,開發、銷售生態產品,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5.要盡量使用清潔能源,逐漸改變中國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采用低能耗的先進工藝和技術,降低城市活動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對環境的污染。
6.合理規劃衛星城鎮,控制大城市規模。中國目前很多城市的規模已經發展到了瓶頸,在大城市周邊地區發展小城鎮是比較明智的策略。小城鎮在規劃時要注意生態綠化工程和綠化設計和養護,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和高水平施工相結合。
7.編制和修訂科學可行的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制定和改進合理的生態城市建設目標。隨著人們對生態城市認識的不斷深化,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也要與時俱進,盡可能與中國的國情相符合。規劃時要堅持以人為本,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8.加強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力度。公眾參與在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社會支持生態建設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生態城市目標的重要保證。
當前,與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相比較,中國的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尚處于初始階段,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思路、設計方法和管理機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學科專家的積極參與,并力求理論和實踐的新突破。中國城市的現狀決定了我們必須走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之路,必須堅持高標準的城市生態規劃與建設管理、高起點的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高科技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這也是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何家霖,張建設.道法自然: 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2] 楊寧娜.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及其社會現實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4) .
1、建設生態園林以植物造景為主
生態園林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指導下,以植物造景為主,利用不同物種(喬木、灌木、草本)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利用植物自身的質地、美感、色澤及綠化效果,建立多種類型、多種功能、豐富多樣的景觀,同時植物種類間的組合群體與四周環境協調,依其處地理環境條件,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調節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達到生態美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選擇合理的植物,是營造城市園林景觀成功與否的關鍵。
2、生態園林充實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城市生態園林構建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物種多樣性是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它能提高群落的觀賞價值,增強群落的抗逆性和韌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穩定,能形成豐富多彩的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依靠多樣性的物種種類,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發揮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城市綠化盡量選擇優良鄉土樹種為骨干樹種,積極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種,馴化觀賞價值較高的野生物種,豐富園林植物品種,形成色彩豐富、多種多樣的景觀。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增加綠量構建生態園林。選擇合理的植物是生態園林景觀營構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形成城市風格,創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選擇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強,枝繁葉茂,葉面積指數高的植物提高生態效益。同時向立體化擴展,形成地面、墻面、屋頂多層次、多景觀的綠化景觀體系。要特別重視推行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生態園林以其所處地理環境條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構成不同的景觀效果,為城市景觀增色添輝。
3、生態園林美學
生態園林美學,是研究以人為本的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多維空間藝術景觀造型的審美特征和審美規律的一門多邊科學。園林景觀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完善的城市綠地景觀營構,既要考慮其生態習性,又要熟悉它的觀賞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質地、美感、色澤及綠化效果。當前各國現代園林發展的趨勢是向著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發展,而園林設計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貼近人。認識到植物生態環境的存在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以生態園林美學表現出植物群落的美感,體現出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響著的環境觀賞特性和功能性。根據美學原理和人們對群落的觀賞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同時對所營造的植物群落的動態變化和季相景觀有較強的預見性,使植物在生長周期中,提高景觀觀賞價值。中國風景園林是多維空間的藝術造型,在推崇自然美為特征的美學思想體系下不斷的發展。強調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之辯證統一,以藝術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為目的,力求體現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強調動靜結合,靜中寓動,動中求靜,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里蘊藉著無限清幽純樸的靜謐之趣。
4、景觀的生態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的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風格多樣,量力而行”。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包括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設計形式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托,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理念之中,已達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是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鄉土物種不但最適宜于在當地生長,管理和維護成本最低,還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出現的又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也是生態園林的基本要求。
5、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和諧統一
生態園林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標志,也是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生態園林功能的發揮,可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環境,改善城市生態平衡,更好的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生態園林強調生態功能、文化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應,也是現代景觀追求的三個重要目標。
摘要: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多、分布廣,而絕大部分已經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問題,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順利完成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及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及保護等問題。國外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重新崛起在很多方面有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合理利用他們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來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經濟轉型
中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與世界其它國家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有著同質性。從法國的洛林地區,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等老工業基地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經驗來看,在一定程度上是與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相適應的。
1經濟轉型與實現產業結構的多元化是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單一資源經濟的有效方針
1.1經濟轉型的理論性問題
資源枯竭型城市都是因資源而立的,城中的其它產業也依附和服務于資源型產業。產業結構的單一也正是由于資源型城市片面強調自己的資源優勢,并以開采、出售資源作為主要的產業方向來發展地區經濟。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實質是一個主導產業的再造過程。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就是培育和發展新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替代產業,走產業結構多元化的道路。
1.2根據轉型城市的實際情況培育替代產業
一般來說,培育替代產業,要轉變依托自然資源求發展的思維定勢,在發展接替項目上可將其分為兩部分:1、接替產業項目。向上延伸經營伴生、共生資源,以充分利用其價值資源、改變粗放型開采及生產方式。向下延伸,加大資源的深加工程度等。2、替代產業項目。改造、重組、引資擴建存量項目,通向全國,多行業尋求市場。接續產業可以理解為“拉長資源產業鏈條”。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長期單純靠出售資源產品,很少進行產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附加值,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必然之路。
1.3國外經濟成功轉型的實踐及給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啟示
(1)法國洛林轉型改造“進”、“退”的基本思路。
法國洛林以往是以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地戰后新產業和國際市場的變化使該地區面臨著傳統產業衰退的問題。法國政府因此制定了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內容的轉型目標。洛林地區經濟轉型的“進”、“退”的基本內容主要求包括:“進”—即產業的進入政策。旨在以發展新產業來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案摹薄串a業的改造。對傳統的有發展前途的產業進行高新技術改造以提高效率。“退”—即產業的退出。放棄成本高而又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放棄夕陽產業而又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產為及產品。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雖然漫長。但由于政府政策合理,產業進退有序,洛林地區的經濟成功實現了轉型。
(2)幾點啟示。
盡管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制度環境,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在轉型的模式上,還是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轉型產業的“進”、“退”走市場化導向的道路。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德國魯爾區的重新崛起,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排除了納粹德國高度集權的國家統制體制和戰后軍事占領當局嚴格管制的做法,建立了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居主導地位的國有企事業與各種形式的私人企業在社會市場經濟原則框架內運作,發揮著既有競爭又有相互補充的作用。這點與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國有企業非常相似。轉型過程中,政府的必要干預及支持是實現成功轉型的有力保障。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投資巨大,歷時時間長,政府應承擔一部分轉型資金。用來完善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以及公共設施服務等硬件設施。為新產業的進入提供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為引進先進技術及優秀管理、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條件。
2資源枯竭型企業的退出是市場機制重新配置的要求,也是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
2.1資源枯竭型企業選擇合適的途徑退出以維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破產、關閉。一般是當資源枯竭型企業礦產資源基本枯竭、嚴重虧損且扭虧無望、企業外部條件不佳的情況下,而前景產業轉型方向難以尋找而實行的退出策略。但其破產后后顧問題太多,因而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如我國的云南東川礦務局。
(2)產業轉型。一般在企業規模較大,內外部條件比較有利,企業市場環境和區位條件良好時可進行產業轉型。這種退出策略利于平穩退出而且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
(3)改制重組。其實質上是實行政企分離、主輔分離的過程。即實現企業的“非行政化”及“非國有化”。這是大多數資源枯竭型企業都要實施的政策。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只有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讓市場來選擇企業,而非計劃來培育企業,企業只有在體制創新、自主經營、市場導向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原有的模糊責權關系、政策主體的混亂,以及政企不分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不具有可持續性的,如江西萍鄉礦業等。
(4)遷移。是企業全部或部分人員設備遷移到其他資源礦區,縮小原有企業規模的措施。但其適應性較差。要求企業資金實力及異地企業的合作。但在中國部分地區有實施,且成效欠佳。如江蘇徐州礦務集團公司在新疆阿克蘇開辦的俄霍布拉克煤礦等。
2.2資源枯竭型企業的退出障礙及其解決方法
資源枯竭型企業的勞動力轉移及安置問題是資源枯竭型企業退出的主要問題。
由于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單一,企業組織形式單一,退出及轉型時大量的職工面臨下崗而這就涉及到一系列培訓轉換技能、安置和社會保障問題和離退休工人的養老金等應付費等。解決該問題,首先政府的財力支持。政府應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涵蓋所有離退休人員、工傷工殘人員,特困職工的養老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體恤金等。其次,依托政府再就業服務體系,根據下崗失業職工的文化及技能水平建立不同類型、專業和層次的培訓中心,幫助職工再就業。再次,以發展新產業為主,帶動相關產業及第三產業,引進外資,鼓勵外場進入以解決部分下崗職工就業問題。
3重視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謀求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長期的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資源進行掠奪式、粗放式的開發利用,不僅導致了資源的急劇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還嚴重損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如遼寧阜新的大面積地面塌陷,形成了100平方公里的沉陷區,直接影響群眾達30萬人,而地下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等更嚴重的危脅著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發展。魯爾工業區曾是德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他們治理污染的對策就是把環保定為國策,將環保寫入《基本法》中,迄今以取得相當大的成就,我們可借鑒之處有:
【關鍵詞】標準化;現狀;發展;愿景
【中圖分類號】F713.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10-0441-01
標準化工作一直以來是一項漫長而艱巨的工作,不僅僅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也是成陽市經濟能否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重要指標。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標準化工作,并將其作為該市生產力指導國民經濟科學實踐,才是長遠發展的硬道理。
一、咸陽市標準化工作的現狀
近年來,成陽市標準化基礎工作不斷加強,理順了標準化工作體系,初步建立了廣泛參與的運行機制。全市企業采標率與產品標準備案率逐年上升,產品執行標準覆蓋率在98%以上,全市有13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一批規模大、基礎好、質量優的企業已將標準化工作納入到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企業標準體系。
二、“領域”展望標準化工作的發展前景
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及發展規劃,結合實際,我們認為要在以下“重點領域”突出實施標準化戰略:
1、工業領域:重點研究電子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方面的技術標準,并參與制訂相應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加強液晶用玻璃基板、覆銅板、稀土永磁體、高清晰數字電視及相關產品技術標準的研發。
2、裝備制造:加快成陽市在全國機械制造設備行業中具有優勢產品的標準研制步伐。重點在包裝機械、新型紡織機械、醫療機械、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等領域組織成陽市企業和科研單位承擔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研制。加大工作力度,建立標準體系。
3、能源化工加快煤向電力、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油氣向化工產品轉化的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建立新型能化技術標準體系。
4、紡織服裝加快新型紡紗技術、服裝的開發和設計標準的研究;加快紡織品及非織造布技術標準的研究。研制用于不同領域紡織品及非織造布的技術標準,如手工布、無紡布等。
5、食品工業抓緊傳統食品、特色食品的技術標準的研究。研制一系列區域產品標準和規范;抓緊新品種技術標準的研究。研制新品種選育、栽培(養殖)技術、產品質量、藥物殘留和有害元素、重金屬限量技術標準;在重點食品生產企業中建立HACCP(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GSP(標準化良好行為確認)認證。
6、醫療保健品研制中藥保健品生產、加工的技術標準;研制新型口腔醫療器械技術標準;研制傳統及專科醫療技術標準。
7、建筑建材積極宣傳實施各類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施工標準、檢測標準及其驗收標準;建立起以建筑企業為推廣主體的新型建材技術標準體系、節能型建筑物標準;推行建筑衛生陶瓷環保、節能降耗、節水技術標準;推行節能型建筑判定、室內裝飾環境檢測方法技術標準。
8、農業領域建立健全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配套的農業標準體系。如農產品安全標準、質量標準、市場準入技術要求、評價標準;加強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儲存、運輸的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建立并實施生產及質量分級標準。在重點農業企業中實施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研究農業生產過程控制和快速檢測技術標準,加大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的推廣和實施。
三、“措施”加強標準化工作的保障力度
(一)建立健全組織機構,進一步加強對標準化工作的領導。成立成陽市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市區要成立相應的推進標準戰略工作領導機構,推動本縣市區實施標準戰略。市、縣兩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制訂工作目標,明確工作職責,為實施標準戰略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二)加強人才培養,建立一支標準化專業人才隊伍。要加強標準化行政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隊伍建設,采取市、縣兩級層層培訓的措施,通過對標準化管理人員、標準化專業人員進行標準技術、管理、應用知識培訓,建立一支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掌握并善于運用標準化手段的人才隊伍。
(三)建立標準和科研協調機制,充分發揮管理部門和科技研發單位的互動及企業的主體作用。建立科技部門、標準管理部門和企業的協調機制,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科研單位、生產經營企業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標準研制,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用標準指導批量生產,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占領市場制高點。
(四)建立激勵機制,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強化標準化工作。積極引導企業全面提升產品標準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調動廣大企業研制標準、加強標準化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單位要切實重視標準化工作,結合實際建立標準化工作激勵機制。同時,要加大資金投入,聚集社會力量,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加快完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標準化工作。
(五)建立宣傳機制,增強全社會標準化意識。各縣市區政府、行業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媒體,擴大標準化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加強標準研制、標準轉化以及企業自覺采用國際標準等方面工作的宣傳。
(六)建立健全標準化支撐和服務體系;加強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整合社會各方資源,積極開展與其他省市的合作與交流。加強地區之間標準資源和信息共享,不斷提高成陽標準信息服務的不同需求。使標準化服務各項支撐和保障體系聯動制約,形成一體,互為所用,真正實現標準化工作建設工作向科學化、規范化、集團化、網絡化高端行業邁進,從而使標準轉化工作最終全面轉化為生產力,為實現區域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七)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構建標準化工作新格局
1、鼓勵以企業為主體實現標準研發創新。研究制定推動企業成為標準研發創新活動主體的相關政策,重點制定包括促進標準化與“產學研”結合、重大產業技術標準攻關等配套政策,對自主創新技術標準的產品研發和產業規劃給予積極的政策扶持,鼓勵企業加大標準化工作的自我投入,推動企業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進而實現產業化。
2、推動企業參與國內外標準化活動。充分發揮企業集團、產業聯盟的優勢作用,鼓勵企業積極承擔各級標準制修訂工作,承擔國家、國際標準化組織專業技術委員會工作,參與國內外標準化交流活動。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逐步實現從政府推動到企業主動的轉變。
【關鍵詞】制度管理;人文管理;細節管理;文化育人;共同發展
學校承載著師生的喜怒哀樂,是廣大師生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校興我興、校榮我榮”!學校是我家,興衰靠大家。如果每一位師生都有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觀念,以一顆忠誠的心來關注學校和呵護學校,樂學校之所樂,憂學校之所憂,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如果大家的心里都裝著學校,什么事情都把它當作自己的事來處理,就能和衷共濟;在處理一些事情上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學校就會越辦越好。這是我當校長以來努力追求的。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我認為努力讓學校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精神家園,讓師生來到學校就有家的感覺,那么全體師生自然而然會將學校當作一個大家庭,人人都會是這個家的主人。本文就自己任校長以來的做法談四點粗淺的體會。
1家有家規――制度管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團體都有它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學校既然是一個大家庭,更應有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指主要依靠各種規章、制度和規范進行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陶行知認為,學校規章制度是“學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師生“共同的約言”。學校規章制度是全體師生必須共同遵守的規章、規定和規范。它是黨和國家的各種方針、政策、法律在學校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具體體現,是實行科學管理,辦好學校的重要保證。學校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學習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有助于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校的規章制度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權益,理應將制定權交給全體員工。一項規章制度如果經過全體教職員工反復醞釀、討論和修改,就能變成員工“自己的”制度,從而增強廣大員工的主人翁意識,調動大家的管理積極性,并能夠提高執行制度的自覺性。但是在學校管理實踐中,如果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員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那么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和遵守。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學??此浦贫确浅M晟?,但是千校一律,互相借鑒,沒有結合本校實際,完全為了應付上級檢查,等碰到實際問題出現只能同伙行政臨時討論決定,隨意性很強,這樣的制度等于沒有制度。
鑒于以上認識,我校就制度管理問題發動教師討論,讓全體教師做學校的主人,首先根據學校實際擬出需要制訂的幾個主要制度目錄。如《教師業務考核辦法》、《教職工考勤制度》、《績效工資考核分配方案》、《教學成果獎勵辦法》、《教師一日常規》等,制訂切實可行的《崗位設置方案》和《實施方案》以及《競聘條件》。然后由學校各職能科室起草各項制度的具體方案,經行政會議逐條討論分析,形成草案,再下發給全體教職工進行醞釀消化,提出意見,最后綜合各方意見進行修改,經全體教工大會表決通過試行一年后再修改。而且只要制度中存在不合理現象都要經教工大會審閱修改,一旦確定下來,就成為全體師生的“共同的約言”,共同遵守。
又如,我校在制訂新的三年發展規劃之前,就印發了《學校發展規劃建議表》,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規劃的制作,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再綜合大家的意見根據學校傳統和前景以及當前實際由校長起草草案,經教工大會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并在一學期內進行逐步修改,在下一次教工大會上表決通過。這樣制訂出來的學校規劃就會成為全體師生的共同愿景,并為之去努力奮斗。
2家有親情――人文管理
盡管在科學性和規范性方面制度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當前學校教育管理的實踐來看,由于過多地強調制度管理,明顯束縛了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學校教育與培養個性化人才目標背道而馳。通過反思我們發現,當前的制度管理存在明顯的人文缺失。制度管理重視的是一些“條條款款”,但是當這些“條條款款”制訂得太多太細時,它又會越來越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難以張揚人的個性,使學校變得像一潭無波的水,更難以形成學校的特色。這也與教育的根本宗旨――發展人是相悖的。學校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是由“管理者――教職工――學生”這樣一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的管理系統,不能單純理解為管理人、管住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所學校的管理者缺乏人文思想特別是正確的教育理念,滿足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么制定出來的規章制度必定是零亂繁雜,甚至自相矛盾的,其結果是師生無所適從,學校的管理必然陷入混亂狀態。因此學校管理應該學習家庭模式,多些溫情和親情,剛柔相濟,多一點人文關懷。
學校管理有側重,有的側重過程,有的側重結果,如果制度與人文不有機結合,不分輕重緩急,勢必造成評價上的不公正,激發學校管理中的諸多矛盾。如班主任管理有的過程到位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有的結果較好而過程不是很到位,“一刀切”的制度評價往往會產生矛盾。 “管理制度是無情的”,人的管理是有情的,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管理的對象都是有著豐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管理制度的操作過程可以也應該做到充滿人情味??上却蚝髶幔u處理在前,促膝談心隨后,既體現制度的嚴肅不可違,又充滿了人性關愛。如我上任前學校就有幾個領導向我反映了我校有一位教師幾年來一直不能遵守作息時間,作為一名班主任,每個月至少有三個星期是遲到的。往往輪到他上課的時間才匆匆到校,因此他們班在早上很長一段存在著很大的管理漏洞。對此,我一方面對照學校考勤制度嚴格執行規定,照章扣發他的月考核獎,并且對每個月的教師考核情況進行公示,使制度的執行更具透明度,促使教師自我約束。另一方面我經常與該教師談心,了解他遲到的原因,尊重他對學校管理的一些看法。通過交流,我了解到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進行疏導,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平等對話。一學期下來,這位老師慢慢地變了,遲到的次數越來越少,遲到的時間越來越短,而且經常主動到校長室找我聊關于學校管理以及學科教學、學生德育等方面的問題。我也經常在教師會議上有意無意的對他的進步進行中肯的表揚,這樣一來,也使其他教師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真誠。我也常在平時和教師聊天及教師會議上強調學校就是大家庭的理念,使之慢慢成為大家共同的信念。我校雖然地處偏僻,屬于農村薄弱學校,但我校大家庭的氛圍比較濃厚,同事間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非常融洽,工作配合得也比較默契,為此我感到很欣慰。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管理教師應該如此,作為教師,管理學生更應如此。我相信,只要學校管理者以身作則,積極倡導人文管理,老師們也一定能以人為本教育管理好自己的班級。
3家有瑣事――細節管理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學校也如此,不論大小,總有那么多細碎的瑣事要去處理。因此學校管理應從大處著手,小處入手。細節決定成敗,全局的成功由一個個細節的成功累積而成。學校工作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管理工作要細化目標,細化環節,用心思考,用心工作,追求教學與管理上的細致入微。工作中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做一名有心人。管理要主動,做事有一定的預見性,要人找事,避免出現事找人的現象。要落實細節管理,首先要分工明確,又要合作完成,做到分工不分家。為此,我校對學校管理的各個環節都落實到人,沒兩周的工作安排責任到人,層層落實。我校規模比較小,只有六個班級,而學校行政正好有六人組成,因此六個行政領導分別聯系一個班級進行蹲點管理,明確職責,督促班主任做好各項工作。這樣每一個班級又成為一個小家庭,人人都要為這個小家庭負責。
我校的德育工作就是這樣分層落實的。期初就根據學生實際制訂計劃,每兩周都有一個主題,從學生細小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入手,由班主任和課任教師共同加以落實,聯系班級的行政領導督促檢查。如開學初兩周,主要是抓衛生習慣,把教室和整個校園當作自己的家,使校園始終保持整潔美觀。第三、四周重點抓學生的出操、集會、就餐習慣。上學期學生出操、集會、就餐紀律松散,吵吵鬧鬧,很不文明,通過兩個星期的教育管理,現在學生在出操、集會、就餐時井然有序,安靜文明,特別是在午餐時,基本上沒有說話的聲音,飯后,桌上、地上仍然非常整潔。我想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肯定會養成公共場合的文明習慣。第五、六周主要抓文明禮儀和愛護公物的習慣,對于文明禮儀這點,我校一直比較重視,這兩周主要是對以前養成的好習慣加以鞏固。而對愛護公物則與愛國主義教育掛鉤,從愛學校做起,將學校的公共財物保護落實到人。如將全校課桌椅重新統一編號,將每一套桌椅落實到班級, 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總之我認為學校的德育工作不在于形式,不在于轟轟烈烈的外顯活動,而在于對學生中表現出來的一些細小的行為習慣加以分析、糾正、規范,使其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比空洞的說教,形式主義的活動更加有效,將對學生終生有用。
4家有文化――文化育人
現代文明家庭要有文化內涵,一所學校要有文化特色。校園和家園有共同之處,都是育人的地方,校園文化的育人功效眾所周知。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它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 校園文化育人備受青睞與關注,成為學校德育領域里值得探索的課題,成為許多學校發展的品牌戰略和教育創意。
因為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形式,隨時隨地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基本技能、學習興趣和思想動態。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無論在怎樣的時間、空間內都能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都能發揮其實質性的教育功能。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范疇很廣,途徑很多。我校經過全體教職工的共同討論,形成共識:這樣一個薄弱的農村學校要形成自己的校園文化特色,首先要有一個文化載體。因此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學校所在地龍嶼村新農村文化建設有成效,村“知音藝社”在縣內小有名氣,特別是戲曲文化很有特色。校內也有很大部分教師愛好越劇,學生家長中也有很多愛好越劇,一些學生也會唱越劇,個別的還在縣藝術節中得獎。另一方面,我們認為戲曲進校園,除了培養青少年學生對傳統優秀藝術的了解、培養他們對戲曲藝術的欣賞習慣,對一個劇種來說,還培養出了一批批的戲曲藝術市場的終端消費者。但從文化自覺的角度,是為了讓學生們從戲曲中學習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受到傳統人文精神的熏陶,這是一份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彌足珍貴的養分。譬如《岳飛傳》中“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所傳遞的是“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仰。因此我們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三年發展規劃中,根據學校實際并結合所在鄉村的鄉土文化特色,進行“戲曲(越?。┪幕M校園,以越劇文化為載體,營造校園文化”的實踐探索,努力構建校園文化特色。本學期開始,我們圍繞“越劇文化”成立了一些學生社團,特別成立了“越劇興趣小組”先搞試點,以點帶面,逐步擴大,最終使“越劇文化”成為校本課程,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首先,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于亞洲地區經濟發展和經濟合作的需要。盡管亞洲是當今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但亞洲地區的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多數國家還處于較不發達的狀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較為集中的區域?;A設施投資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短期復蘇乏力和長期增長停滯風險的雙重困境下,基礎設施投資既可以推動短期經濟復蘇,也可以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促進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因此,亞投行吸收新成員,有利于其提升自身實力,擴大受益面、增強輻射力,更好地服務于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發展需要。一方面,有利于亞投行的業務范圍向更多的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延伸,滿足更多的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對于基礎設施和其他生產性投資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亞投行的潛在資金來源,提升亞投行在域內域外的資金動員能力,以更好地支持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為亞洲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合作以及落實“一帶一路”新型發展倡議注入更多的動力。
其次,有利于促進國際多邊開發體系更加均衡。從成員規模上看,通過此次吸收新成員,亞投行已經超越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主要的區域性多邊開發銀行,成為僅次于世界銀行這一全球性多邊開發銀行的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從成員結構上看,亞投行此次吸收的13個新成員,兼顧了域內與域外、新d和發展中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平衡。亞投行成員的地域范圍更加廣泛,覆蓋了除南極洲之外的亞洲、大洋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全球六大洲,亞投行的代表性、包容性水平進一步提升。作為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主導的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在多邊開發體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其代表性、包容性水平的提升,使得國際多邊開發體系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嵌套治理、相互治理、共同治理的特征更加明顯,從而推動國際多邊開發體系走向更加均衡。
需要指出的是,亞投行吸收新成員,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更與中國的貢獻密不可分。中國始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按多邊化原則來推進籌建和建設亞投行進程。中國在亞投行成立初期實際上擁有重大事項一票否決權,這是根據各方確定的規則得出的自然結果,并非中方刻意謀求。隨著新成員的加入,中方和其他創始成員的股份和投票權比例均會不同程度地被稀釋。盡管此次13個新成員股本占比總體不是很大,總體上對創始成員股份和投票權比例變化影響不會很大,但對中國的影響已經接近觸及中國事實上擁有的一票否決權的下限。因此,中國的態度實際上是亞投行能否吸收新成員的關鍵。而亞投行吸收新成員的事實證明,中國確實是國際發展合作的積極推動者和貢獻者。
面對粗放增長的大量消耗和國內資源供給不足導致的能源供給和消費的矛盾,只有樹立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在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能源產業的發展、擴大能源供給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是解決能源問題困擾的長久之策。
一、西部大開發中迅速崛起的陜西能源產業
1、得天獨厚的能源礦產資源優勢。陜西是地處西部的能源資源大省。煤是奠定陜西能源大省地位的優勢礦產,其資源豐富,煤質優良,開采條件好。煤炭在陜北、關中、陜南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陜北。含煤面積達5.71萬平方公里,占幅員的27.8%。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三位,預測煤炭資源量近萬億噸。石油主要分布在榆林和延安兩市,預測石油儲量15億至16億噸,探明石油儲量9億噸,占全國第5位。天然氣資源預測儲量8萬億立方米,其中已控制儲量1.2萬億立方米,是目前我國陸地上發現的最大的整裝天然氣田,探明儲量居全國第2位。同時,黃河、漢江的水能資源也相當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2、 在西部大開發中實現跨躍式發展。陜西能源開發始于“一五時期”。當時全國156項重點工程中有22項安排在陜西。為和這些重點工程配套,國家投資對渭北“黑腰帶”地區煤炭資源進行了較大規模開發。三線建設時期,陜西作為建設重點地區也對煤炭開發加大了投入力度。這兩個時期的開發奠定了陜西能源工業的基礎。
從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間,陜西能源產業發展平緩。隨著西部大開發和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僅用5年時間,到2003年原煤產量增加到7392.8萬噸,增幅達225%;原油產量增加到1056萬噸,增幅達295% ;天然氣產量增加到51.85億立方米,增幅高達1100%;發電量增加到411.21億千瓦時,增幅為67%。能源生產總量增加到8407萬噸標準煤,增長了136%。2004年原煤產量1.3億噸(包括中國神華集團公司在陜采煤4000萬噸),居全國第三位。原油產量1308萬噸,居全國第四位。其中長慶油田采油587萬噸,比上年增長16.8%,延長油礦采油420萬噸,比上年增長30%以上。天然氣產量74.4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6億立方米,增長44%。
從能源產品的產值來看,從1978年到1998年,能源產品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一直不足10%。西部大開發五年來,能源產品在全省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連年提高,已從1998年末的113.5億元(當年價),增加到2003年末的621.5億元,增長了448%,占到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5%以上,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3%以上。這五年間,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了一倍,而能源產品產值卻增長了4.5倍。這充分說明了能源產品在陜西工業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全省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發展能源對陜西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陜西在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能源加工轉換效率低。2002年全國能源加工轉換總效率為69.78%,而陜西為57.5%,比全國低12個百分點,說明陜西能源產品加工處于初加工層次。二是能源產品一方面初級產品、中低檔產品比重過大,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不高,大量優勢資源難以形成整體產業優勢和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開采成本高,勞動生產率低,采選回收率更低,礦產資源開費嚴重。三是陜西的能源產品過多地依賴本省資源,既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更存在環境保護和資金投入的矛盾。
二、 能源大開發帶動陜北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作為革命老區陜北的延安和榆林兩市蘊藏著陜西煤炭總量的90%和石油、天然氣的全部?!梆B在閨中人未識”,長期以來這里的人們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在貧困和溫飽線上徘徊。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正式拉開帷幕,長期沉睡在地下的寶藏開始“揚煤吐氣”。被稱為“我國21世紀能源接續地”的榆林市,2004年煤炭產量達8131萬噸,煤炭行業實現利稅超過17億元。承擔給北京、天津、西安等大城市供氣的靖邊、榆林氣田,共產氣74.4億立方米。陜北的石油開采業開始步入規?;?、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僅延長油礦就生產原油919.58萬噸,比2003年凈增166.65萬噸,上繳稅金13.23億元,中石油長慶油田在陜北采油587萬噸。石油工業為地方提供的財政收入分別占到延安、榆林兩市財政收入的81%和28%。
陜北兩市各級政府在能源開發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探索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重轉化,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先后關閉上百家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煤礦、小電石廠、小電廠、小煉油廠等“五小項目”,集中財力物力建設了6×60萬千瓦的錦界電廠、廟溝門電廠及榆天化10萬噸天然氣甲醇、神木60萬噸煤制甲醇等一批高起點、大規模、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煤電一體化、能源化工大項目,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能源大開發促進了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長期以貧困著稱的陜北成為陜西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2004年,延安市的生產總值達到19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6.8%;財政收入62.99億元,比上年增長53%。榆林市的生產總值185.0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財政收入40.3億元,比上年增長54.9%。榆林市和延安市成為2004年陜西省10市GDP、財政收入增速的第一、第二名。其中延安市人均財力躍居全省首位。
能源大開發帶動了工業化,工業化又促進了城市化。一大批農民脫離了農村和農業,投身到煤炭采掘、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公路和市鎮建設、電力以及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等與能源相關的產業和產品生產中去;一批新的城鎮拔地而起;昔日的一批貧困縣紛紛摘掉了貧困落后的帽子。2004年陜西省有四個縣被評選為西部百強縣。這四個縣的崛起,無不是以能源開發及能源相關產品的生產為依托而發展起來的。神木縣:歷史上素有“嚴疆要塞”之稱,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石英砂、鐵礦、石灰石、天然氣等。作為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央直屬企業神華集團在縣境內完成直接投資100多億,地方工業引進資金6億多元,形成了以煤炭為龍頭,建材、電力、化工為骨干的地方工業產業群。2003年神木縣地方財政收入達3.4億元。靖邊縣位于榆林市西南部,自然資源富集,有豐富的天然氣、石油、煤炭、高嶺土等地下礦產資源。其中天然氣控制儲量3200億立方米,石油儲量1億噸以上。在西部大開發和國家級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中,工業經濟持續發展壯大,原油年產量達3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達150萬噸,建成年凈化能力為30億立方米的亞洲最大天然氣凈化廠和靖西、靖京、靖銀輸氣管線。在狠抓工業生產的同時,強化農業基礎,大力支持第三產業發展,各項經濟綜合指標都位居全市前列。延川縣是延長石油管理局所在地,以石油開采和石油煉制加工為主要產業;韓城市是韓城煤礦所在地,已建有總裝機容量380萬千瓦時的大型火電廠及煉鋼廠。
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效。延安市過去水土流失嚴重,榆林市則長期遭受沙漠化威脅。西部大開發五年來,兩市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建設。延安市創下了退耕還林面積全國第一的佳績,榆林市則出現了“沙退人進”的喜人景象。
三、發展大能源,進一步做大做強能源產業
隨著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和國內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供給地的逐步西移,作為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油東用的重要輸出地的陜西,必須抓住歷史機遇,加快能源資源開發與轉化的步伐,做大做強能源產業,使之成為陜西第一大戰略產業,使陜西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接續地。“十一五”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陜西發展大能源的基本思路是:以煤油氣開發為主體,以電力生產為中心,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堅持初級能源產品開發與資源轉化并重,逐步加大轉化力度,推進能源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支持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內能源需求。
1、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堅持上大項目,以項目帶動投資,以投資促進開發。在項目選擇上,要選擇那些高起點、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益、高關聯度、規?;膹妿禹椖浚⒅禺a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注重資源的綜合利用。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要堅持抓好“三個轉化”和“四個產業鏈”,就是要堅持圍繞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轉化、煤油氣鹽向化工產品轉化,以府谷煤電高耗能工業、神木錦界大保當煤電化工、榆橫煤化工、榆米綏鹽化工、靖定油氣化工五大工業園區和榆林、神府兩個經濟開發區為載體,重點打造煤電載能產業鏈、煤制油產生鏈、煤鹽化工產業鏈和油化工產業鏈等四個產業鏈。
2004年12月,陜西省與國內最大的煤炭企業中國神華集團和全球領先的化工企業、全世界500強美國陶氏化學公司簽署了聯手在榆林建設世界級大型化工項目的協議,將利用煤炭替代石油作燃料,應用現代煤化工生產技術生產烯烴及下游化工產品。此舉不僅有助于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更有利于能源加工產品的升級換代,開辟了發展自身資源產業的一條新道路。
2、統籌電力發展的區域布局,建設三大能源基地。其一,建設陜北以煤油氣為主的能源基地。煤炭富集地區重點發展坑口電站,同時加快黃河干流梯級電站、水利樞紐建設?!笆晃濉遍_工建設古賢、磧口等水電樞紐及23個黃河一級干流小水電。其二,建設渭北“黑腰帶”煤炭生產基地。包括銅川、彬長、蒲白、澄合、韓城的煤炭開采及煤電高耗能產品一體化。其三,建設漢江水電梯級開發及安康火電基地。利用渭北侏羅紀煤炭資源在安康建設大型火電廠,開辟陜西電力“西電東送”南部通道,向華中電網送電。同時,加快漢江水電梯級開發建設步伐。國家在漢江干流規劃建設7座水電站,其中6個在安康(裝機210萬KW)。安康、石泉電站已建成發電,喜河電站已開工建設。用15年時間將安康建成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
3、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研發包括核能、氫能等后繼能源。同時加快煤層氣的勘探和開發,使之成為天然氣的代替品。通過新能源的開發,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