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30:16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農業前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區域地貌環境與自然條件。榆林地區在國土區戈l中整個區域屬黃土高原地區地貌類型。本區主要地貌分類為風沙灘區、黃土丘陵區、土石山區、川水地區四大類型。全區年均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年蒸發量均在950毫米左右,年干躁度大于2.0,屬于半干旱地區;全區年均氣溫8叱一11.6叱,大于等于10叱,活動積溫2800叱一4100叱,屬中溫帶區;年土壤侵蝕模數每平方公里在10000一20000噸之間,屬強烈與劇烈土壤侵蝕區。北部風沙灘區人口密度在50一100人/平方公里,南部丘陵區100一200人/平方公里,全區12縣市屬國定貧困縣。這些自然條件與地貌環境特點,更顯出這一區域生態農業建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尤其本區近8000平方公里的五荒地資源及北部地區毗鄰接壤萬畝以上的荒漠地域,在我國待開發的國土中實屬罕見。這些地貌特點與土地資源是榆林地區建設生態農業必須考慮的基本條件。
2、生態農業建設基本思路與模式構思。榆林地區在黃土高原地域內涉及到的四類地貌類型,體現了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因此需根據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和地域環境、人口密度和當地經濟發展現狀等客觀自然條件,建立與其相適應的生產經濟體系與模式。以地域劃分、宏觀建設思路、生態經濟特點,具體工作內容等方面進一步進行不同生態經濟模式的構思。(1)黃土丘陵區:主要指南部丘陵溝壑區,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50%左右,地形地貌復雜,溝壑切割破碎,由于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密度大,墾植指數高,土地痔薄,水資源貧乏,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導致第一性生產量低,反過來又限制畜牧業的發展,致使有機投入極低,造成土壤肥力低下,土壤有機質僅為0.3一0.6%。是榆林地區地形最復雜,治理難度最大的區域。這一區域應以治理水土流失為主,以改善植被,增加有機投入,提高雨水利用率為主攻方向,大力推行微流域建設,建立以農、林、牧結合,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農業生態模式。(2)北部風沙灘區:是指榆林地區北部,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帶廣裹的新月型沙丘風沙灘區。這一區域約1.8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42%左右,這一地域特點是,人口密度低,土壤質地粗糙,養分貧痔,風蝕嚴重,伏沙地表,降水少,蒸發量大,但相對地下水位高,水資源比較豐沛,是未來榆林地區的主要林(草)牧生產區與糧食生產基地。這一區域的生態農業建設應立足于防風固沙改造土壤質地,提高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為目的,以戶或聯戶為單位,發展林(草)牧為主攻方向,有計劃地合理開發荒漠地,建立以商品糧生產基地為主的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形成商、牧、農、工綜合經營的生態模式。(3)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是指沿黃河西岸六縣區的部分土石山區,這一區域約2800平方公里,約占全區總面積的7%,其地貌地形特征是土層痔薄,地形破碎,植被稀疏,交通信息閉塞,水土流失極其嚴重。這一區域的生態農業建設要依據該區域的生產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改善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與生存條件為主攻目標,大力開展小流域治理與微地貌整治工程,建立以庭院經濟為單元,連片經濟林果帶的生態經濟模式。(4)主干公路沿線川水地區:是指分布于境內六大河川近400平方公里的川水地區,約占全區總面積的1%,主要特點是土地比較肥沃,灌區條件優良,單產水平高,人口密度大,雖然與全區總土地面積比較所占比重小,但是該區為愉林地區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基地。應立足于這些川水地區交通便利,信息通捷,自然條件優越的優勢,大力發展集約種植、養殖加工業,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產業,以發展立體農業為主攻方向,建立三維立體網絡生態農業模式。
3、對生態農業理論的認識與前景。生態農業是傳統農業技術的現代化,現代常規農業技術的優化組合以及實現物質與資源優化利用,人類行為與生態環境協調運作。我們在探討生態農業建設思路與方向的同時,就應該始終注意生態農業建設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我們看到,發達國家在農業機械化勞動生產率相應高的同時,在能源、資源、環境等方面也產生了不少嚴重的問題。對于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當我們能夠清醒認識到因人口激增而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資源緊張、環境污染等生態惡化的現狀后,科學地理解生態學的理論、合理應用生態農業的理論對不同地域進行不同生態農業模式的策劃、構思、應用與實踐,各種新型的農業生態模式就會建立在科學、實際、可行的基礎上。榆林地區廣闊的土地資源與多樣化的地貌類型,為我們建設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提供了基本條件。在21世紀之際,隨著榆林地區豐富的地下資源大規模的開發,生態農業建設將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同時我們的土地資源優勢,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了發達地區不可能具備的土地開發與利用條件。因此,生態農業建設在榆林地區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十分廣闊的前景。隨著國家開發與建設向中西部轉移這一政策的進一步貫徹和落實,陜北生態農業建設的美好前景,必將會在榆林地區全面實現。
關鍵詞 生態農業;農業模式;現狀;發展前景;中國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276-01
生態農業要求把農業及農業相關行業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解決好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三大效益的統一與發展[1]。
1 國內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起,傳統農業的優勢與現代科學技術就已經被結合起來[1-7],生態農業的概念逐漸發展起來,經多年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已經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應該注意到,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瓶頸[2]。一是目前我國生態農業主要目標為追求更多產出,主要手段為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未足夠重視農業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二是當前的生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體,沒有充分重視包括工業、服務業在內的其他領域或部門之間的聯系,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缺乏市場化的引導,在規模經營、專業化生產和品牌化推廣方面發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導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落后于當前的生態農業實踐進程;四是農業管理標準化水平低,標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相互沖突及自相矛盾的現象時有發生。
2 現階段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作用
2.1 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三農”領域的一系列問題以及農業發展方面的理論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都無一例外要爭取到農民或農業生產者的認可和支持,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否能兼顧到農民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是否能讓農民獲得真正的實惠,關系生態農業發展成敗[3]。實踐證明,生態農業建設是一個能夠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獲得雙贏的新型農業體系,可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值得進一步完善、發展和推廣[2-4]。
2.2 發展生態農業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證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我國農業發展遇到了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在農產品國際貿易及農業領域的國際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來。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將是我國在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農產品質量與產品競爭力及農業綜合效益等多方面的問題[4-5]。另外,發展生態農業、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也將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生存環境,有利于我國農業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
2.3 生態農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要發展目標;中國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也將在農村。農村的小康社會建設要求不斷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生活環境[7-8]。發展生態農業影響著農業生產方式,尤其是農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農業及農村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也將會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生態農業的建設和充分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將逐步顛覆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差別方面的觀感,也將最終促成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9]。
3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是國家及農業主管部門雖然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但始終未能解決所存在的一些農業管理體制上根本問題。二是生態農業以及相關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夠高,農業相關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未能充分地理解與把握生態農業的各相關方面。三是當前的各種生態農業模式未重視農業的多功能生態服務,大多局限于物質能量循環和能量資源多級回收利用。四是我國生態農業的基本格局始終以種植業為核心,存在一系列問題[10]。五是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終缺少系統、完整的理論整合成果,其整體發展水平較低。
4 生態農業發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是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生態模式。我國各地區的發展水平差異很大,適宜的發展模式將能有效促進本地生態農業的發展[11]。二是合理利用資源、促進協調發展。堅持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原則,合理利用、增殖資源原則,物質循環、多級利用原則,正確運用調控原則[1-6],多業結合、集約經營原則。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研究開發環境友好型、經濟效益高、可操作性強的農業高新技術,注重資源的多級循環利用和農業清潔生產,提倡在信息化基礎上組織農業生產。四是健全激勵機制。加強對相關單位及個體的宣傳鼓勵措施,并逐級細化,充分調動其積極性[12-13]。
5 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和新趨勢
5.1 從重點關注生產環節轉向規模化與產業化
產業化與規?;巧鷳B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應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本地生態資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促進農業生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14]?,F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應強調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全面提高,通過系統中有機物質的循環,突破單一狹隘的產業限制,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13]。
5.2 發展多產業結合的開放性農業和多功能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以農林牧漁產品的生產加工為基礎,緊密聯系生產流通領域,實現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網絡化連接[12]。
5.3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注重生態文化的培育
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生態文化也是生態農業的靈魂。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于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12,15-16]。生態農業的發展應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基本點,將和諧發展作為首要的價值選擇,將生態文化的培育與發展貫穿于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之中。
5.4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注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生態農業發展要求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11],對整個農業技術體系進行生態優化[15]。在實踐過程中,對整個系統的各個環節進行再優化,以現代農業科學理論為基礎加以整合,引入最新的實用技術進行二次革新創造[17-21]。
5.5 重視傳統農業文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既包含構建不同類型的適應當地既有條件的生態經濟模式,也包括集成的生態技術和管理模式[11]。我國生態農業必須建立在對傳統農業精華的傳承和提高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為其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根基和穩定的保障,這也將有利于保護各地區、各民族形式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并有利于農業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13]。
6 參考文獻
[1] 胡人榮,余長義.我國生態農業進展現狀與展望[J].生態農業研究,2000,8(3):95-98.
[2] 李新平.中國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動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3] 韓玉勇,劉志峰.農村進展循環經濟的新形式[J].安徽農業科學,2011,35(30):9717-9718.
[4] 曾超,王文強,等.中國農業環境與可持續農業[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2,28(1):58-60.
[5] 金鑒明,金冬霞.中國的生態農業[J].世界科技研究與進展,2002(2):10-14.
[6] 顧進飛.生態農業進展的制約因素[J].農業環境與進展,2012,15(2):8-9.
[7] 葉謙吉.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8] 卞有生.生態農業基礎[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86.
[9] 張忠根,應風其.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0] 卞有生.生態農業中廢棄物的處理與再生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11] 李文華.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12] 鄧啟明.基于循環經濟的浙江現代農業研究:高效生態農業的機理、模式選擇與政府管理[D].杭州:浙江大學,2007.
[13] 劉春.東北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14] 駱世明.傳統農業精華與現代生態農業[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15] 章家恩,駱世明.現階段中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時間和理論問題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5,24(11):1365-1370.
[16] 駱世明.生態農業的景觀規劃、循環設計及生物關系重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805-809.
[17] 劉應元,馮中朝,,等.中國生態農業績效評價與區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4(3):24-29.
[18] 黃國勤,王淑彬,趙其國.廣西生態農業:歷程、成效、問題及對策[J].生態學報,2014(18):5153-5163.
[19] 曹志平.生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1):29-38.
關鍵詞:耕地污染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生態農業推廣
中圖分類號:F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1)09(c)-0155-01
1中國的農業與環境面臨的嚴峻挑戰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占用耕地,致使中國的耕地面積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而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口不斷的增加,糧食需求也在增加。要實現中國糧食自給的目標就必須提高糧食單產,然而目前中國的化肥用量水平已經很高,靠化肥引起的產量增長已近極限,土壤退化嚴重。同時由于大量的施用農藥化肥使得農業的面源污染狀況十分嚴重,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2007年通過農業面源污染排放的總氮為270.46萬噸,總磷為28.47萬噸,分別占同期全國排放的57.19%和67.27%[1]。根據中國國家環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等流域的調查,發現農田的氮,磷流失已成為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更嚴重的是種地成本不斷增加和長期較低的種地收入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大大降低,迫使大多數農民外出打工,造成農村富強勞動力大量流失,村里一派凄涼之景。大量的事實證明,如果中國的農業繼續這樣下去,前景不容樂觀。農業耕作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2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
隨著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國家的重視,發展生態農業的呼聲提到了國家層面上,并有望成為解決未來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那么什么是生態農業呢?生態農業是一個由多種多樣彼此相互促進的有活力的生態系統所構建的景觀多樣性鑲嵌體。這樣。既有望獲取高質苗的多種多樣產品,也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環境質量的保持,這樣的經營管理方式就被認為是生態農業[3]。值得注意的是生態農業不等同于傳統的有機農業,它是利用生態系統的原理,來達到保持土壤肥力,單位面積物質生產總量的提高等目的。生態農業之所以被國家大力提倡具有光明的發展前景的原因有如下幾點優勢。
(1)為了維持良好的生態系統,生態農業是不施化肥和農藥的,采用有機肥作為肥料和生態系統方法控制蟲害或者物理方法滅蟲(燈光誘蟲),這樣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農業的面源污染,同時也避免了污染土壤,又能保持土壤肥力。
(2)生態農業產出的有機食品一旦經過認證后,在國內外的市場上都有很高的認可度,有機產品的價格要比普通農產品高上不少,而生態農業的立體養殖方式能夠有效的增加單位面積的總物質的產量,這樣就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同時生態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就能夠顯著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3)近年來一直讓國人擔心的食品農藥殘余,如膨大西瓜,毒韭菜等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而這些問題也會因生態農業的發展而迎刃而解。
3生態農業體系推廣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目前在全國有不少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如山東弘毅農場等,都是呈點狀零星分散,尚未成大的網絡。生態農業目前在中國尚未普及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生態農業的發展剛剛在中國起步;另一方面是生態農業整個產業鏈的運作還不成熟。比如產品的認證,產品的輸出與銷售等非生產環節。生態農業是一個復合的系統,它不但是自然內部各個系統的復合,還是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與經濟系統的復合,生態農業的運作不應該只關注種植模式的研究,更應該把目光投到整個生態農業產業的有序運作上?;谡麄€產業鏈的運作,考慮到現存的一些問題,本文提出幾點規劃時應該考慮到的因素。
3.1 組織生產
生態農業雖然能夠較明顯的提高農民收入,但是單靠分散的農戶的生態農業知識技術水平以及商業運作意識,不足以進行生態農業活動。雖然現在建立了很多生態農業的示范基地來帶動周圍群眾從事相同的運作模式,但是無論從后續的產品認證還是銷售等環節來說,分散的生產形式,對其發展都是不利的??梢酝ㄟ^以下兩個途徑進行組織生產:一是以村為單位,開展農村合作社,生產活動、模式,都由合作社統一安排,產品認證與銷售也由合作社統一調度。合作社將整個村的生態農業基地都規劃好了以后,每戶人家各自的所屬地分配到什么模式,就各自管理各自的田地,統一銷售獲利后,按各自所屬地的產品產量,進行利益分配。二是引進外面資金比較雄厚的生態農業之類的公司,公司在當地建立生態農業生產基地,雇傭當地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3.2 產品認證與品牌建立
生產出來的有機綠色食品,如果沒有進行產品認證,沒有建立品牌的話,產品的銷路和價格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要做好產品認證和品牌這塊,與此同時還要有賴于政府建立完整成熟的認證體系和市場導向,比如未經過認證的產品一律不認為是有機綠色食品,對市場假冒產品和品牌予以嚴厲打擊等。
3.3 產品的銷售
目前有機食品的價格都比較昂貴,不是大眾都能接受的產品,所以進行產品的定位和銷售市場銷售方式的確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銷售方式有以下幾點。
網絡銷售,通過網絡訂單,然后送貨上門。這一銷售方式雖然保證了銷售的渠道,但是銷售網絡的拓寬比較緩慢,而且銷售量也比較小不穩定,每小筆量的運輸成本也很高,同時這樣一種送貨上門的方式必然大大增加了運輸的碳排放量,雖然是由賣家承擔,但是相對生態農業本身提出的綠色環保的口號并不相符。
還有就是建立專門的銷售超市進行銷售活動,主要面向的是城市的高消費人群。這樣屬于生產基地的銷售超市只銷售自己基地的產品,雖然也有效的防止了假冒產品渾水摸魚,但是未免會有超市銷售的產品種類不夠齊全,影響整個超市的銷售情況,畢竟人們更喜歡去產品比較齊全的超市購物。將來如果生態農業真正發展比較好的話可以考慮建立一類專門銷售各地有機食品的有機超市,這樣也給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余地。
有機產品可以進行對外出口,國外市場對于有機產品的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將產品銷售到國外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銷售渠道。
3.4 城市垃圾分類與有機肥料
根據物質守恒定律,農田源源不斷的講產品輸出出去,必須要有相應質量的營養元素返還給農田,雖然生態農業考慮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將家畜產生的糞便做成有機肥料返還農田,但是總的來說生態農業所有的產品都是從農田里整體移除到城市里。而城市將這些產品轉化成了排泄物,廚余垃圾,生產資料等。如果未來的城市垃圾分類做的到位的話,那么可以將廚余垃圾等制成有機肥料在回到農田,即實現物質從城市生態系統轉移到農田生態系統的途徑,大大減緩了有機肥料不足的困境。也實現了城鄉生態系統良好的物質循環體系。
參考文獻
[1]耿士均,陸文曉.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與修復[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5):13993~13996.
位于惠東縣北部的安墩鎮,與紫金縣的藍塘鎮和惠東縣的多祝、白盆珠、寶口等鎮相鄰?!鞍捕蛰爡^面積479.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63萬多畝,耕地4.3萬多畝。全鎮戶籍人口近6萬人,常住人口3.5萬人,總勞動力2.5萬多人?!卑捕真傸h辦主任郭漢明是本地人,對老區情況十分熟悉。
“安墩是惠東農業大鎮,農業發展勢頭比較強,2012年全鎮實現GDP約2535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92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25元?!闭劦桨捕盏纳鐣洕?,郭漢明欣喜地告訴記者,安墩山地面積廣,耕地面積大,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好,近幾年來,鎮委、鎮政府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無公害甘薯、春甜桔等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和加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皫啄昵埃撴傄M了縣農業龍頭企業惠東甘香農貿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良種番薯種植?!?/p>
記者走進甘香公司加工廠,老遠便聞到了番薯粉絲的香味,很是誘人。走近一看,只見屋頂、平臺上全曬滿了粉絲,濕的成塊成塊晾曬,半干的切成一絲絲曬,有的則打成捆最后一曬便可裝箱了。“現在正是番薯粉絲制作高峰期?!惫究偨浝聿芰庀蛴浾呓榻B說,番薯粉絲是客家人過春節必備年貨,跟雞、鴨一起煲湯特別甜,番薯粉絲還是天然的堿性食品,人體本身呈酸性,吃番薯粉絲可以起到中和作用。
據了解,甘香公司成立于2008年,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甘薯有5.5萬畝,年產值8000多萬元。2011年,帶動農戶增收2000多萬元,戶均增收8600元?!案氏愎緦Π捕辙r戶增收和發展特色農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辨傸h委委員徐勇明說。
目前,安墩全面打造了2萬畝甘薯、3000畝春甜桔、3000畝油菜、1000畝蜜柚、1000畝花生、500畝皇帝柑等六大生產基地,年產值約1.4億元?!?012年我們還引進了兩宗生態項目,一是惠東縣惠風生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二是引進惠東縣九蜜紅柚專業合作社投資300萬元,在安墩發展生態種植、旅游和休閑。”
采訪中,郭漢明也坦言,安墩老區目前最突出的困難是村道硬底化和完善后的管護、水利設施的完善、教育投入、文化設施缺乏、鎮村集體經濟薄弱等問題?!袄蠀^村民發展意識不強,工企業少,傳統農業耕作,基礎設施滯后,生產資金欠缺,沒有形成規模生產,優良產品、品牌產品缺乏,難以起到農業龍頭效應,全鎮紅色景點多,開發前景廣闊,但是建設滯后,難以形成紅色旅游基地,更難起到輻射作用帶動老區經濟發展?!惫鶟h明希望上級政府給予政策傾斜,對老區加大投入,為老區建設注入活力,徹底改變老區落后面貌。
關鍵詞:都市生態農業;林下經濟;前景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溫室氣體增加、生態環境惡化,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隨著以上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生態危機等發展障礙。面對新形勢,我國現代農業最根本措施是利用發展方式與技術將農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進行實現,并將農業發展層次與實力進行提升。因此,改變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發展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該模式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而都市生態農業的重要形式之一為林下經濟。
1都市生態農業發展
就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趨勢而言,由于現在都市經濟的增長方式為擠壓式,因此未來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成本均會不斷地升高。有許多實踐證明,都市農業的發展方向只能是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發展都市生態農業能夠加快我國各地都市的生態農業的發展速度,并能夠同時獲得生態、社會以及經濟等多重效益,還能為生態農業與現代都市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2林下經濟的含義與作用
2.1什么是林下經濟我國的林下經濟興起于21世紀初,目前,林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都市生態農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林下經濟能夠將林業生態資源與林下空間進行充分地利用,并對農林牧產品的綜合開發、觀光旅游、養殖、林下種植等進行大力地發展,從而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與生態等綜合效益。在都市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都市生態區與近郊區能夠將林業產業生態的優勢進行充分地發揮,并加速林下經濟開發的發展。近年來,林下經濟不斷地得到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在國外,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相對較早的國家如德國,該國高度重視都市農業的生態發展,并以“森林城市”作為發展目標;國內如天津、上海以及北京等大城市也加入了發展都市生態農業的行列中,如今,北京已將林下經濟作為能夠使農民增收、促進首都生態發展的重要經濟發展模式。
2.2林下經濟的作用
林下經濟能夠將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多重效益進行同步實現。近幾年,國務院出臺了將林下經濟發展進行加快的相關意見,以便能夠更好地加快林下經濟的發展速度,并使其多重效益得到充分地發揮。林下經濟不僅能夠使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多重效益得到發揮,而且還能夠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地保護,并使農民的收入得到增加。
3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的選擇與對策
3.1發展模式的選擇
由于都市林下經濟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與發展空間等客觀環境因素,因此,在選擇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時,應對以上特殊的客觀因素進行充分地考慮。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對城市需求必須進行服從,發展模式必須服務于都市的現代化發展,并將都市林業的空間地位進行突顯;同時將服務業、工業、林業、農業等多個產業進行聯動,將林下經濟的都市服務功能進行最大限度地開拓。第二,由于林下經濟能夠將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與相關服務、技術的領先發展等進行維持,并具有修復保護環境、防止城市污染等功能,因此,在選擇發展模式時,應將城市旅游休息市場的優勢進行充分地發揮,并將林下旅游、休閑體驗等林下經濟項目進行重點地發展。
3.2對策
第一,加大投資力度。能夠將我國現代農業的生態化發展得到實現的重要決策是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由于林業經濟是產出與投入均相對較高的產業之一,若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相應的效益與規模則難以產生。因此應加大對林下經濟的投資力度,并對農民發展林下經濟進行鼓勵與支持,同時將生產水平進行提高,并對農民保護林業的生態環境以及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的態度進行充分地調動,從而使林下經濟的產業集群得以形成。第二,因地制宜,注重個性化培育。發展林下經濟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才能使林下經濟的特色發展得以實現。第三,建設林下經濟技術體系。林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將技進行突破,只有將技術進行創新,才能使林木與其他生物的綜合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并使林下經濟高產出的現象得到維持。
4結語
關鍵詞:共和縣 生態農業 農業經濟 發展思路 發展前景
1 共和縣實施生態農業經濟的背景分析
共和盆地地處干旱荒漠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生態地理環境中,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20世紀以來,由于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使原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系統普遍面臨著日趨惡化的勢頭。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總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1.1干旱缺水日趨嚴重
脆弱的生態環境,導致共和盆地干旱、大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成為影響共和縣農牧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降雨量明顯減少,地表蒸發量逐年增高,大部分河流干涸,使原本干旱缺水,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狀況進一步加劇。
1.2退化草場面積逐年增加
從共和盆地草地退化情況看,由于超載放牧和草地配套建設滯后,草地退化十分嚴重,退化面積達449667hm2,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場面積150667hm2,每年損失牧草8954萬kg,相當于6113萬只羊單位全年的飼草量。
1.3水土流失面積擴大
在嚴酷的自然條件和日益增長的人與自然不和諧因素作用下,一些地方濫墾、濫牧、濫采自然資源造成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1995年至1999年的5年中,共和盆地開墾草原面積達680hm2,水土流失總面積達660000hm2。
1.4土地沙化不斷蔓延
共和盆地土地沙化面積1266667hm2,其中嚴重沙化面積10282667hm2,強烈發展中的沙化土地6511333hm2,正在發展中的沙化土地324665hm2,潛在沙化土地775040hm2。目前,嚴重沙化土地面積每年以1200hm2的速度擴展。
1.5農村能源危機加劇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退耕還林(草)、休牧育草、封山育林工程的實施,農牧民所依賴的秸桿、畜糞、薪柴等生活燃燒逐年減少,缺能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共和縣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思路與途徑
加強共和盆地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要切實做好生態經濟這篇大文章,關鍵在于創新。通過對共和盆地生態環境背景的分析和反思,如何做到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發展區域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共和縣委、縣政府從政策和實踐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2.1戰略抉擇
立足縣情,創新思路,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緊緊抓住實施“菜籃子”工程、“西繁東育”工程和設施農牧業建設的有利時機,以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農業資源綜合效益為目標,進一步深化對生態型經濟的認識,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新定位,建立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舅悸肥且赞r戶為主體,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大戶開發為依托,實施沼氣池、人廁、豬舍、日光節能溫室、畜棚等“五位一體”生態家園模式,并以太陽能為動力,沼氣池為紐帶,溫室種養為根本,將種植、養殖、有機肥、燃料統一起來的立體生態農業。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和環境之間的矛盾,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優化和最大化。
2.2政策引導
2.2.1為保證“五位一體”生態農業的穩步推進,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落實“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切實減輕農牧民負擔。
2.2.2在穩定現有各項農牧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金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探索建立穩定的農牧業投入增長機制。
2.2.3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稅收、信貸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每年從縣財政的支農資金、農發貸款、扶貧貼息貸款中切出一塊,優先支持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養殖戶和一般農戶養殖業;對新建、擴建的龍頭企業協調解決一定的啟動資金;對市場前景看好的農牧產品及其加工項目在產品銷售、項目立項、技術引進、資金注入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
2.3服務到位
2.3.1健全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 全面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人員聯鄉鎮包村制度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治防疫通報制度,全面實施“良種工程”,定期組織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把先進技術落實到田塊畜圈,通過示范帶動,提高農牧業科技的入戶率和到位率。
2.3.2健全了農牧民培訓體系 結合實施“陽光工程”和“科技入戶工程”,大力開展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牧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2.3.3健全市場流通體系 通過政策扶持、信貸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和扶持一批專業市場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為農畜產品的有效流通拓寬渠道。
2.3.4健全信息服務體系 建立以縣信息中心為依托,鄉鎮農科部門為網點的信息平臺,為農戶和畜產品加工企業及時準確收集、分析、提供農牧業生產、農畜產品加工、市場價格等生產、技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市場風險。
2.4基礎優先
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物質基礎。要圍繞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和興建推動農牧業經濟增長,涉及農牧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農田水利、電力、交通、通訊、生態建設和農村牧區公共設施等項目,以草場圍欄、日光節能溫室、高標準牲畜暖棚、村級道路硬化工程、無電村通電、農牧區通訊網絡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工程為主,進一步加大成固定資產投資,為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生態農業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3 共和縣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前景
“多位一體”生態農業不僅推進集約化經營,多級利用和資源增值,而且保護了自然環境和衛生條件。在解決農村能源短缺的同時,提高農牧民種養殖效益,形成農牧業的生態化、有機化,實現農牧戶增產增收和生活用能的良性循環。目前,共和縣在龍羊峽鎮后、次汗土亥、克才、曹多隆、德勝和恰卜恰鎮西臺等6個村517戶農戶實施了“多位一體”生態農業建設項目,共建成沼氣池及改廁、改圈、改廚等配套設施517座,牲畜暖棚600余座,日光節能溫室100余座,養殖各類牲畜10000余頭(只),受益群眾達到3000余人。據初步測算,每戶可多增收3000元以上。
3.1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
培育和發展生態農業,面臨著傳統農牧業發展模式的嚴峻挑戰。傳統的農牧業屬墾耕式農業,以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為主,在生產方式上采取廣種薄收、粗放經營和農牧分離。生態農牧業,是節約資源和集種、養為一體的農牧結合型產業。共和縣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全面實施農村沼氣建設項目,發展“三位一體”、“四位一體”等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五位一體”生態農業的建設,促進農牧業生產由單一型向多元型發展,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據調查,使用沼氣每年可節約燃煤1000kg,節約開支250元,少買化肥100kg,節約開支200元,相當于增收450元,種菜養畜可收入3000元左右。
3.2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保護生態環境
共和縣大多數農民家庭生活能源主要依靠農作物秸桿或砍伐林木,造成大量有機物浪費和森林植被破壞。使用沼氣取暖、做飯,替代傳統的燃料習慣,把林草效益轉化為養殖效益,是探索和實踐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有效途徑。據調查和測算,一個8m3的沼氣池投資2000元左右,可以供給一戶4口之家的炊事用能,可節約薪柴2000kg,折標煤1100kg,相當于封育0.27hm2林地。通過農村沼氣建設,可增加農村能源供應量,減輕農民用能對樹木的依賴,減少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效減輕了大氣污染,帶動高效畜牧業發展。通過暖棚育肥等方式飼養,有效減輕了草場壓力,緩解了畜草矛盾,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順利實施,鞏固生態建設成果,推動農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3.3開辟優質肥源,改良土壤條件
發展生態農業,是粗放型開發模式轉向以資源和生態保護為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共和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堅持以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原則,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流程對物質和能源進行反復利用,較大限度地減少資源的消耗,實現農業內部能量與物質的多層次循環的利用。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發展;影響
生態農業指的是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的相關原理,并通過使用高科技農業產品,結合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并對傳統農業中寶貴的實踐經驗加以總結,既能夠幫助農民獲得高收益,又能對生態環境予以保護的新型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現代化投入的態度并不是完全摒棄,而是對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一些常見做法加以吸收,比如廢料循環利用,盡量避免使用化肥和農藥,并通過生態學理論的綜合運用,從而達到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目標。
一、發展生態農業對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基本國情就是人口基數大,可用耕地稀少,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才過于追求農業產量,農業呈現粗放式發展,并沒有做到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不僅造成了過多的消耗和浪費,更嚴重的是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人類生活垃圾數量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對農村寶貴的水源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不僅如此,害蟲的抗藥性以及新型害蟲的出現,迫使農民不得不大規模使用農藥。加上我國農業發展一直遵循的是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耕地肥力呈不斷下降趨勢,導致農民不斷提高化肥施用量,不僅改變了耕地理化性質,又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诖?,如果要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發展生態農業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原因在于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幫我我國發展現代化農業,而且還能對農業資源以及農業生態環境加以有效保護。
二、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1.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
現如今,要想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就需要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長處,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并在掌握當前社會需求的前提下,專門發展富有自身特色的產品,這樣有助于形成產業競爭力。同時還能夠使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實現產銷一體化發展。比如,在畜牧、水產比較發達的地區,就可以發展禽肉、水產品的精加工,這樣對于自身競爭優勢的形成是為有利的;同時,在河流水系發達的水田里,可以適當發展對河水植物加工。這些鮮活的實例都能夠對我們加以啟發,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是矛盾的,可以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業產品的優化。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農業產銷一體化體系的構建,并加以配套措施,既能夠讓農民的生產銷售成本大大減少,又能夠使得增加銷售規模,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2.加快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
要發展生態農業,首先必須讓其與當今時代潮流相適應,與國家相關農業產業政策相符合,這樣就會降低吸納民間資本的難度,甚至有可能吸引外資。一旦資本得到增加,就能夠推動農業朝著制度化和規?;姆较虬l展。同時,當資本投入量比較高時,更容易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有可能爭取到相關的政策扶持,從而幫助農業盡快突破二三產業的重重包圍,實現快速發展。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不僅有助于農民收入增加,而且也意味著農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樣農民在進行循環生產時就會有資本投入,并且還有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的意愿。
對于我國政府和金融部門而言,應當在生態農業發展上適當傾斜,在政策以及經濟上應不斷加大扶持力度,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比如說可以適當減少稅收,并增加政府財政撥款,在銀行信貸上,可以降低貸款利率等。
3.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
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除了能夠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外,還能夠讓農民受到外來先進思想的影響,加快傳統觀念改變,從而提高對當今農業生產技術的接受度。比如說《爸爸去哪兒》以及《極限挑戰》等,這些電視真人秀節目都能夠有效促進農村觀光旅游的發展,促進旅游業與農業的相互融合,這對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是相當重要的。不僅如此,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還有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使得城鄉差距進一步減小,從而真正實現農業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村文化習俗的有機結合,必將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有效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產品就是我國重要的產物,因此促進農產品發展,有助于我國的國際貿易格局得到改善,從而變得更加具有戰略性。而隨著我國加入 WTO,農產品國際貿易又會因綠色貿易壁壘以及高額的反傾銷稅的限制,而得不到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農產品都存在比較嚴重化肥和農藥的高殘留問題,不僅污染了當地水資源和耕地,還使得農產品毒素含量超標,無法達到世界農產品作物對于化肥農藥含量的標準,對農產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困擾。因此,發展生態農業,不僅有助于農業生態環境改善,而且還能使得化肥以及農藥的用量大規模減少,這樣能夠促進農產品質量提升,同時還能夠有效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能有效改善當前農業格局,有效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從而形成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給農業發展指引了一個新的方向,形成了農業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雙贏的大好局面。
參考文獻:
[1]劉濤.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4(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