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7 09:30:14
序論:在您撰寫醫學教育心得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表1顯示了培訓學員的一般行為習慣,多數人能做到早晚刷牙各1次、居室每日開窗通風2次,但隨地吐痰的壞習慣仍然比較普遍。在早中晚刷牙時間、隨地吐痰的行為習慣現狀上存在性別差異(χ12=36.19,P1<0.01;χ22=25.26,P2<0.01),女學員的一般行為習慣要好于男學員。
2飲食習慣
表2表明,培訓學員整體飲食情況較好,表現出了較合理的飲食觀念。18.1%的學員飲食缺乏規律性,女學員的飲食規律好于男學員(χ2=49.65,P<0.01)。11.9%的學員經?!案啕}飲食”、16.4%的學員經常“高脂飲食”。
3煙酒行為現狀
表3表明,培訓學員吸煙率為37.3%,其中男性為58.8%,女性為2.6%;飲酒率為28.4%,其中男性為41.1%,女性為8.2%。吸煙和飲酒者主要為男學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12=181.98,P1<0.01;χ22=79.15,P2<0.01)。
4睡眠狀況
表4表明,入睡時間在晚上11點以前、睡眠時間在7小時以上的學員僅占40.8%,不足一半,顯示多數培訓學員睡眠時間不夠,易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男學員整體睡眠狀況不如女學員(χ2=18.27,P<0.01)。
5體育活動
表5顯示培訓學員常參加的體育項目主要包括散步、跑步、球類運動,其他項目有游泳、騎車、武術、健身器械、舞蹈、爬山等。每周活動次數在3次以上的學員僅占1/3(33.6%),每次活動時間也較短。在活動項目和每周活動次數上存在著性別差異(χ12=22.17,P1<0.01;χ22=15.06,P2<0.01)。
6業余時間支配
表6表明,培訓學員對業余時間的支配方式主要為“看電視或上網”、“做家務”、“輔導子女學習”、“社交活動”,“體育活動”和“學習”僅居第5和6位。在“做家務”、“社交活動”和“輔導子女學習”等時間支配上存在性別差異(χ2=19.27,P<0.01)。
7全科醫師培訓學員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不容樂觀
本調查顯示,全科醫師培訓學員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存在較多問題,包括不良的飲食習慣、較高的吸煙率和飲酒率、缺乏睡眠、體育活動不足。長此以往會導致健康損害,影響其自身生活質量和工作質量。
7.1飲食方面
在一些學員中存在的不良習慣值得重視,如一日三餐無規律、營養失衡、不食早餐、高鹽和高脂飲食等。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按時進餐、堅持吃早餐、睡前不飽食、咀嚼充分、進餐不分心、有良好的進食環境、均衡飲食等。
7.2煙酒行為
從煙酒行為層面分析,培訓學員吸煙率高于國內人群的35.8%,男學員吸煙率亦略高于國內男性15~65歲人群56.11%的吸煙率和城市男醫生45.8%的吸煙率;女學員吸煙率亦略高于國內女性專業技術人員2.23%和城市女醫生1.3%的吸煙率。學員飲酒率亦同樣高于國內人群21.0%的飲酒率,尤其女學員明顯高于國內女性4.5%的飲酒率。酒精使用被認為是對生活壓力的一種應對方式,煙草和酒精合在一起比單獨對人體產生的危害更大。學員對吸煙、飲酒相關的健康和社會負擔問題應有足夠的認識,預防或減少吸煙、飲酒及相關健康問題的發生。
7.3睡眠狀況
一般情況下,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個小時。從睡眠狀況維度分析,多數學員睡眠時間不夠,可能與工作、生活等壓力較大、社會交往多、值班熬夜較常見有關。因此,培訓學員應改變不良的睡眠行為,合理安排休閑、醫療以及其他工作,盡可能提高睡眠質量。
74體育活動
從體育活動情況而言,體育活動對增強體質的作用被多數培訓學員所認識,多數能因地適宜參加體育活動,學員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在動因均首選“強身健體”。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周鍛煉3次以上的并不多,每次活動時間也較短,除了受場地、條件、體能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沒有時間”、“不能堅持”和“忙于作”、“忙于應酬”為主要原因。學員應重視體育活動,積極、主動參加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
7.5業余時間支配
就業余時間支配方式看,在衛生人員數量少、學歷和職稱偏低、待遇較低、整體醫療條件差、工作環境艱苦、生活環境不理想的條件下,廣大培訓學員在基層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但在知識更新、專業技能提高、繼續教育、學歷職稱晉升等自身發展方面積極性不高。
8對醫學教育的啟示
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擔負著向城鄉居民提供集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健康管理以及計劃生育指導一體化服務的重要職能。全科醫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其健康行為、生活方式問題不容忽視。全科醫生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健康與否不僅關系到自身心身及事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著患者和周圍人群。客觀存在的人類生活方式的復雜性、未知性和易變性,使得改善全科醫生的生活方式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全科醫生的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存在的問題,既有醫學教育層面的因素,又有社會層面和個體應對層面的因素,必須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努力改善全科醫生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
8.1院校醫學教育
大學是大學生形成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的重要時期。把人文教育貫穿于醫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在醫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學習、臨床見習實習等教學中滲透人文知識,不斷加強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強對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把全科醫學、行為醫學等教育作為醫學生專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醫學生醫患溝通、健康教育、社區預防保健、衛生服務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讓醫學生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獲得系統全面的與終生健康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為醫學生畢業后具有健康意識、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奠定基礎。
8.2畢業后和繼續醫學教育
從社會應對層面來看,有關部門應全面了解全科醫生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現狀,進一步加強包括全科醫生在內的基層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宣傳和落實力度,盡量多為城鄉居民提供各種適宜的休閑、娛樂保健、健身設施。以宣傳、教育、交流、示范、培訓等形式,指導存在健康行為、生活方式問題的全科醫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主動矯正,促使廣大全科醫生以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們群眾。
8.3自我健康教育
從個人層面來看,全科醫生要加強自我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健康意識,提高對自身健康行為、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認識,認真處理好工作、生活與健康的辯證關系,改正不良生活習慣,應特別注意改進飲食營養、保證充足睡眠和適當的體育活動,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健康損害,以良好的身心狀態做好各項醫療衛生保健工作,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9結論
一、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的可行性
1999年后,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紐約)第一次制定了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要求在任何社會,醫學教育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為學生向社會提供一個特定的醫療服務做準備。因此,它要求全世界的醫學院校,醫學教育的機構、過程和產品應該具有一個高度的統一。核心的醫學教育由醫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所組成,它包括生物醫學、為科學、社會科學、一般臨床技能、臨床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和醫學倫理等,這些因素是培養高層次專業醫生的必要條件。圍繞這一標準,醫療教育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外,更應重視對全面能力的綜合培養。實踐證明,醫學臨床水平的提升是基本的驅動力和核心競爭力,這些競爭力主要源于多學科不斷的交叉融合。因此,以長學制臨床專業為突破口,努力創造與繼續教育平臺相支持的臨床八年制教育,不僅有利于發展醫學教育,同時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
為了滿足社會需求,不斷調整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高等醫學院校尋求自身發展的內在追求。目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擴招,醫學院校試辦八年醫學教育,這將有利于提高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質量,引進優秀的報考醫學專業人才,以滿足醫療精英教育的需求。目前,學校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十余年長學制人才培養的探索在客觀上也促進了醫學院校之間科目和學術的交流,彌補了單科性人才培訓院校的不足,為高層次的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學科基礎。
國外醫學教育主要有兩種大型模型: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本科入學制度,即4+4+3模式(四年預科學位,四年醫學專業學位,3年住院醫師繼續教育);另一種是以法國為代表的2+4+2(或+4)模式(兩年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四年醫學本科教育,2~4年全科或??谱≡横t師繼續教育和學位論文階段)。其共同特點是把臨床博士培養作為執業醫師的基本條件。此外,日本的醫療系統是6年醫療+4年大學。相對而言,我國的醫學精英培養依然是以研究生教育為重點,醫學教育結構的缺陷導致了醫學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的基礎知識較弱,人才與工作崗位脫軌現象突出。
二、醫學八年制教育的培養目標
教育部原林惠著副局長和醫學界八位院士在探討中就曾經指出了我國未來的高層次人才培養主要是走“五或八年的道路”,即五年主要是培養通用型人才,八年主要是培養一些高層次人才。衛生部在《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根據我國衛生服務需求和醫療衛生服務的發展,高等醫學教育在堅持目前制度及模式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逐步擴大長學制醫學教育。八年的醫學教育和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相比較,具有較高的專業化程度、昂貴的培訓成本、訓練周期長、社會要求高等特點。目前,中國八年醫學教育仍然是在“試點”的探索階段。截至2012年底,有超過10所大學被我國教育部批準進行試點八年制醫學教育(醫學博士學位)。目前國內外醫學專業的八年制規模都還比較小。據調查,目前國內除了北京大學招生超過200人外,其他大學的招生人數都控制在100人以內。可見,所有八年制醫學教育都把其劃為精英教育的范疇,立足于“精品人才”的培養,開展“精英”教育。確保八年制醫科學生的培養質量是長學制醫學教育必須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在八年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多種核心能力,包括溝通技巧、基本醫療科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了解醫療倫理和職業道德的能力、使用循證醫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繼續學習的能力,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醫學教育教學中不能過于強調其特殊性,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實現醫學與人文科學的銜接。現實中醫學課程仍然繼續使用分學科教學,把其作為一個單一主題的形式設置,這雖然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特點,但隨著醫學院校分科的不斷細化,課程種類的增加,課堂教學時間所占比例較大,學生的負擔重,缺乏充分認知和進行知識結構調整的自學時間,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形成創造性思維,不利于人才長期的發展,只可以說培養出了一些自主學習能力比本科更強一些的實用專業技術人才,但距離高質量、具有良好潛力的復雜臨床醫學人才的標準還有很遠。因為醫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是在醫療實踐訓練出來的,不是在課堂培訓出來的。
1第一階段TCEM
醫學教育的第三階段在法語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簡稱TCEM。在第三階段的醫學教育中,醫學生實際上是已經具有執業醫師執照、有處方權的醫生,并全日制在醫院從事住院醫生的工作。他們通常在更高年資醫生的監護下獨立完成診斷、檢查、處方、治療病人的全過程。根據??频牟煌?,TCEM為期3~5年。全科醫學教育的TCEM為3年,目標是培養家庭醫生,除了在醫院各科室間輪轉外,也可以去私人診所行使家庭醫生的職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數量的理論課程的學習。其他??疲鐑瓤?、外科等的TCEM通常為期5年,醫學生同樣在教學醫院的相關??七M行輪轉,并完成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TCEM結束時,醫學生必須通過醫學博士論文答辯,從而正式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為其醫學教育過程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法國醫學教育特點分析
2.1國家統籌計劃
法國醫學教育具有很強的計劃性,這個計劃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由衛生部根據當年全國對醫生的需要,決定全國醫學院的招生數量,即能夠通過PAES學年的考試進入P2的醫學生數量。這一計劃保證了通過數年艱苦學習的醫學生成為醫生以后,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時也決定了醫學教育是一個淘汰率很高、競爭很激烈的學科。第二,根據DCEM4的醫學生人數和全國各地區對不同專科醫生的需求情況,制定當年進入TCEM的不同??迫藬怠_@一計劃使得各地區各??频膱虡I醫生人數相對平衡;且醫學生想要選到心儀的??凭捅仨氁嫉胶玫拿?,保證了醫學教育的高競爭力。
2.2重視臨床實踐
通過本文對法國醫學教育的介紹,不難看出在法國醫學教育中,臨床實踐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從P2學年前的4周護理實習開始,P2、D1學年有1周1~2次的床邊教學及暑期的2個月實習,D2、D3、D4學年的每天早上都在醫院實習,直至最后TCEM階段的全日制醫院工作。所以法國的醫學生接觸臨床時間非常早,且直接接觸臨床的時間隨著年級增加不斷增長。這種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到臨床實踐中,提高了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醫學思維模式,增進臨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論課程綜合性強
在法國的3階段醫學教育設置中,第一階段以理論授課為主,第二階段中理論課程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觀察這兩個階段的理論課程表不難發現,所有的核心課程都是綜合性的課程,以第一階段的課程單元(UE)、第二階段的跨學科單元和系統課程的方式表現出來。在P2和D1這兩個學年中,課程單元作為核心課程在4個學期中教授了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和診斷學,并根據人體解剖結構將這4個學科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分別以胸部、腹部、頭頸部和四肢的形式進行講授。在D2至D4的3個學年中,核心課程包括跨學科單元和系統課程這兩種。這種綜合課程的呈現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學生集中理解記憶,并提高學習效率。但是這種課程方式對授課教師要求比較高,需要4個學科的教師密切配合,進行集體備課,并且將相關內容融會貫通。
2.4醫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高
法國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國家制定教學大綱,但是沒有專門教材,醫學教育也不例外。醫學生上課的時候必須認真聽講,詳細記錄筆記,以供課后復習。授課教師一般會根據自己的授課內容,給出自編講義或大綱,附上參考書目,由學生課后自行查閱。由于理論授課時間有限,很多內容只進行提綱挈領的介紹,學生在課后自己鉆研參考書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關課程論文的撰寫,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參考大量醫學書籍。此外拓展課程中的醫學論文分析、還有醫院定期舉行的病例討論,都可以培養醫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他們能夠獨立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醫生,即使從學校畢業后也必須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因此法國的醫學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為執業后的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5重視全科醫生的培養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經濟、有效、全面的醫療服務,并避免過度醫療,法國非常注重全科醫生的培養,并立法規定全科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每年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的醫學生中,有一半以上進入第三階段的全科醫學教育中。以2011年國家提供的7692個執業醫師職位為例,其中的3930個職位是留給全科醫生的,其他的10個??瓢▋瓤?、外科、婦科、兒科等共3762個職位。在全科醫學的第三階段教育中,醫學生被要求在教學醫院的各??七M行輪轉以掌握各系統疾病包括疑難雜癥的診斷和治療,此外還必須到家庭醫生診所進行6個月的學習。選擇了全科醫學的學生在完成第三階段的學習后會成為全科醫生即家庭醫生,可以自己開辦診所或與他人合辦診所。家庭醫生是醫療服務中相對基礎的一部分,直接面對普通患者并提供衛生保健服務,并將需要??浦委煹牟∪朔衷\到不同??七M行后續醫療服務。
2.6不斷改革中的法國醫學教育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生命科學的研究發展和醫療手段的不斷進步,法國的醫學教育也在與時俱進,教育體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斷進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別出現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選擇全科醫學的醫學生在第二階段即DCEM4學年后,不用參加考試,直接成為住院醫生,經過2年半的TCEM階段培訓后進行醫學博士論文答辯,答辯通過即可成為全科醫生。自2004年起,所有醫學生都必須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考試,考試后再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考試排名決定是否選擇全科專業;且全科專業的TCEM階段延長到了3年;此舉是為了促進全科醫學的發展,提高家庭醫生的職業素養。2010年的醫學教育改革設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這個改革合并了臨床醫學、藥學、口腔醫學和助產科學的第一年基礎教育,使得醫學生的基礎課程又增加了藥學等相關專業的知識。通過以上的兩個實例不難看出,法國的醫學教育改革從來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劇烈變更,而是比較頻繁的小的改版,相對靈活且易于適應不斷變化的醫療環境。
3對我國醫學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啟示
在對于醫學生的選擇上,法國與我國類似,高中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醫學院校。因此相比美國等國家的僅僅允許大學畢業生(具有學士學位)進入醫學院學習的制度來講,更適合作為參考對象。了解法國醫學教育制度后,結合我國醫學教育的現狀,會產生一些思考和啟示。我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一直延續建國以來制定的模式,沒有經歷過大型的變革,雖然比較貼近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特點,但是在某些層面確實與現代的醫療環境不相適應。如果能從法國的醫學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經驗、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用應該會比較可觀。
3.1醫學課程改革
法國的高等教育一貫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醫學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課程以課程單元和跨學科課程的形態為主,具有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科書,所以一門核心課程的學習需要查閱不同的理論書籍,并綜合閱讀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課程當中的醫學文獻分析等科目的設置,一方面培養了醫學生閱讀和寫作醫學論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我國,為了更好地適應目前的社會經濟形式和臨床醫療的現狀,目前許多醫學院校正在進行不同規模的課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為主流思想。PBL教學的形式是將一個復雜、有意義的問題交給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討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和掌握隱含于問題背后的醫學知識。這種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主動進行知識整合并鼓勵批判性思維。以江漢大學醫學院為例,經過這樣的課程改革后,PBL內容占到學生總課時數的20%左右。雖然這樣的課程設置方式還在試驗探索階段,但是從短期效果來看,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
3.2醫學教育模式改革
法國醫學教育中注重臨床實踐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以我國目前比較主流的5年制醫學教育為例,前兩年半學生在基礎醫學院進行理論學習,除了某些條件比較理想的學校設有臨床模擬實驗室可以進行模擬實踐以外,大多數的時間學生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醫療實踐。在后兩年半中,醫學生有1年的時間學習臨床理論課程,1年的時間進行臨床實習。所以在5年的學習過程中,中國醫學生僅有1年時間來真正接觸臨床。反觀法國醫學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結束時的醫學生已經經歷了一次護理實習、一次兩個月的暑期實習和連續兩年的半日制實習(包括值班),對于臨床醫療環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們作為醫學生的臨床培訓還遠沒有結束。而且這種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更加直觀、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夠借鑒這樣的教學模式,應該可以增強我國的臨床醫學教育效率,提高畢業生的專業素養。
3.3住院醫生培訓制度改革
1.1多部門參與繼續醫學教育管理作為大型規模的綜合性醫院,優質高效的醫院管理是華西醫院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在不斷完善民主、科學管理及監督保障制度前提下,力求創造一個各司其職、團結協作、富于質量效率和創意進取的工作環境。全院的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由人力資源部統籌監控,護理部、醫務部、畢業后教育部、臨床技能中心等多部門共同參與分口管理,結合各專業的發展前景、學科建設及人員崗位特點負責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課程的設計、編排、組織、實施以及總結評估;并設有學科組長和科室秘書負責協調跨學科學術研討會;公共事業發展部及相關科室負責申報組織大型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并開展與上級繼續醫學教育機構聯絡、交流和協作。多部門管理與臨床科室的通力協作為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涵蓋廣泛華西醫院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涵蓋廣泛,對內與全院員工培訓體系有機結合,項目及課程涵蓋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禮儀培訓、職業安全防護、感染管理控制及各種專業技能講座與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首屈一指的大型綜合性醫療單位,醫院對外也積極承擔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自2006年以來醫院共主辦國家級繼續醫學項目306項,接收培訓人數2萬余人,培訓項目涉及醫療、護理、醫技、管理等各個專業。繼續醫學教育的開展和實施促進了國家之間、省市之間、各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同時也搭建了院內與院外高水平醫療單位良好合作和溝通的橋梁;作為一流的教學型醫院,華西醫院的繼續醫學項目也為地市級醫療衛生單位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進修平臺。
1.3設立專項基金為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華西醫院成立人才專項基金資助國內外進修、參會和交流學習,與國(境)外先進醫療衛生單位合作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截至2013年6月,使用該基金赴國(境)外高水平醫療科研單位進修學習(三個月以上)達30余人次;跨學科組建專業小組團體出訪學習專項技術達30余人次;參加國際會議進行會議發言或壁報交流人數達100余人次。華西醫院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數10所國際知名臨床及科研單位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簽訂了人才培養協議,每年選派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赴對方院校進修學習,并帶回先進的前沿科學信息及實踐技術,為在我院開展更先進的醫療服務打下堅實基礎。國家留學基金委、省市以及四川大學等各方面都積極肯定了我院支持繼續醫學教育所達到的力度,其結果卻是促使了在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跟上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步伐。
1.4繼續醫學教育取得碩果作為西南地區大型綜合性醫療科研單位,華西醫院在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上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2006以來醫院共發表SCI論文總數3546篇;國家級科研項目項、省市級科研項目項,發明專利項。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上已經連續3年排名第二,其中科研學術得分更是連續三年獲得滿分。
2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體會,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2.1向先進國家學習繼續醫學教育制度繼續醫學教育自上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隨后在歐美各地開展。衛生部于1996年頒布了《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試行辦法》,并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取得了一些經驗。單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由于制度實施的時間較短,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觀念影響較深。醫院的核心競爭力與繼續醫學教育的開展密切相關,為此我們有必要借鑒世界先進國家成熟的繼續醫學教育體系作為我們改善制度的指路明燈。在加拿大,能力保持計劃鼓勵臨床醫師通過關注每天能從日常學習中學習一些只是來調控他們的繼續醫學教育。在美國,繼續醫學教育分成2類。一類活動包括正式教育計劃、雜志上刊登的或永久保存的材料、美國醫學會批準的學術會議及醫師資格考試等;二類活動包括向同行請教、綜述、小組討論、參加雜志俱樂部、參加教學、撰寫文章等。作為繼續醫學教育的管理部門,我們應該思考出適合教學型科研型醫療單位的制度和實施辦法,讓員工的在職提升作為醫院核心競爭力發展的驅動能源。
2.2學分制形式化從近幾年的現狀來看,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制度的開展有一定的難度,學分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反映醫院對員工培訓的投入力度及相關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價值。繼續教育學分管理辦法中規定每位專業技術人員每年須獲得25個繼續教育學分,部分人員單純為了“掙學分”參加繼續教育項目而導致學習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耽誤臨床工作時間及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因此我們建議學分制應切實根據醫院學科發展建設需要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生涯發展需要而制定。繼續醫學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應該具有實用性、多樣性、靈活性、先進性等特點。
2.3學分制未設定分類標準從近幾年醫院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完成情況分析,醫、教、研主系列人員的達標率超過90%,而其他專業崗位人員的達標率相對較低,如低年資聘用制護理與醫技人員,此部分人員參與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及院外進修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少。若強行要求此部分人與高年資醫護人員達到同一學分標準,則易打亂其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降低臨床工作效率以及造成人員盲目的參加繼續醫學教育課程。醫院應根據不同專業技術人員以及不同的年資分類制定繼續醫學教育學分達標標準,應循序漸進,擯棄功利主義、形式主義,切切實實的使在職員工學習到先進的學科發展信息、擴寬眼界、達到繼續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 解剖學;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解剖學作為醫學一門基礎形態學科,既是其它醫學基礎課的基礎,又是其他臨床醫學課程的基礎,在醫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為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客觀需要,我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自2000年開始實施教學改革,取得較好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1 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從“大系解(108學時),小局解(72學時)”到“小系解(72學時),大局解(108學時)”;局解教學從傳統的“兩段教學法”(先理論后實習的單一形式)到“三段教學法”(理論教學、尸體解剖、學習報告);教學活動中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自讀(教材)、自剖(尸體)、自查(標本)、自結(總結)、自講(演講)”的“五自”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具體如下:①自讀教材。針對以前操作全身各部,學生終日埋頭操作、疲于應付,而對各局部的知識缺乏系統全面了解的不足,改為“局部-全面”的方法,使學生將精力投入一個局部。學生開始解剖操作之前按尸體部位進行分組,每組約6個學生,通過理論課學習、看操作錄像,每組同學對自己操作部分有所了解后,自讀教材,寫出操作預案。②自剖尸體。學生在自讀教材、寫操作預案的基礎上進行尸體解剖(從理論到實踐)。在解剖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明確分工,分為主刀、助手、理論指導。主刀、助手進行實踐操作,理論指導告知操作者需尋找結構及其部位,輪流擔任。③自查標本。學生每一次分組操作后,進行交叉觀察講解,每組操作同學結合本組操作標本結果向全室同學講解、示教所操作內容。④自我總結。操作完成后,要求學生針對所操作局部寫出總結報告(從實踐又回到理論),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⑤自講心得。學生在自讀、自剖、自查、自結完成后,教員結合臨床針對每個局部給出7~8個思考題,要求每個學生選出一個思考題,查閱相關資料,自制幻燈片,上講臺演講,演講完后學生、教師共同評議。
2 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指懷疑、批判和調查的能力,是指研究者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理論,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的能力[1]。學生在大學以前的學習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學習都是老師“填鴨式”的被動學習,而非主動學習,這容易把學生訓練成為機械的、被動的“背書工具”,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2]。
近年來,我國的醫療衛生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建立了包括學?;A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的連續的醫學教育體系。醫學是一門日新月異的學科,醫學教育是終身教育,醫學生的學校基礎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鋪路石,學生在學校有限的時間內,對于他們來說,主要是學會“漁”,而非得到“魚”。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自讀教材,教會學生“看書”,為學生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打下基礎。通過尸體操作學生成為了主動的“探索者”,學生的主體精神被激發出來。在操作過程中的明確分工合作既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組織協調能力又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在學生交叉示教過程中,老師也只是學生講解的參與者,這既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學習報告演講貫徹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模式,PBL教學法既提高了學生自主提煉知識, 獲得信息的能力, 又明顯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3]。
通過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自讀(教材)、自剖(尸體)、自查(標本)、自結(總結)、自講(演講)”的“五自”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解剖學教學實現了學生被鼓勵參與課堂教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幫助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這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為培養具有自學、創新和科學思維能力的頭腦和具有個體發展優勢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涂師平,林章雅,楊立勇.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08,7(1):78-80.
【關鍵詞】微信 移動學習 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3-0022-03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移動終端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也正在被迅速發展和推廣。同時,伴隨著先進教育理念的深入研究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悄然而生。
一 當移動學習遇到微信
所謂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根據自身需要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借助于移動學習設備和無線網絡通信收取信息,獲取需要的學習資源,并且在遇到問題時,隨時與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和協作,進而實現自身知識構建的過程。
目前,有調查顯示,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覆蓋率已達到100%,使用智能手機的大學生占84.9%,93%的大學生用手機上網。智能手機除了具備手機的通話功能外,還具備了個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無線數據通信的瀏覽器,為用戶提供足夠的屏幕尺寸和帶寬,既方便隨身攜帶,又為軟件運行和內容服務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智能手機已成為一個功能強大,集通話、短信、網絡接入、影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個人手持終端設備。
在硬件具備的同時,一種新的APP也在最近幾年迅速走紅,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這就是微信。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并能即時對講。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等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微信可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朋友圈。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新的學習方式影響下,筆者在我校2014級新生兩個班中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
二 將微信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
我校2014級學生所使用教材為王海嘯、余渭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學英語綜合教程》,每冊書有8個單元,每周課時為2學時,教學計劃要求每學期完成1冊書。在任務重、課時少的情況下,要想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幾乎是不可能。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所教授兩個班所有學生都擁有智能手機(兩個班人數分別為38人和39人),于是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借助微信實踐了一次大學英語課堂的移動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建立班級微信群,把班上所有學生包括老師加為群成員。
第二,《新大學英語綜合教程》每單元都有大量的視頻、音頻資料,而且時間長、語速快,于是我通過幾次轉換把教材附帶光盤上的音像資料通過微信發送到朋友圈,根據上課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或課后進行自學,課堂上進行檢查,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第三,通過微信將教學的視頻短片、教學幻燈片或片段短信,在每一堂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能提前學習,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很快進入角色。
第四,每周固定兩個時段在微信上召開英語主題班會,針對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平時有問題的同學也可以隨時向老師發微信,老師上網看到問題時能盡快給予回答。
第五,每節課我都要求有幾名學生做小演講,學生演講時我用手機給學生拍攝視頻,利用微信將這些視頻發給學生,視頻的主人通過課后看視頻可以發現自己的優點及存在的問題;其他同學通過再次觀看來“找毛病”,這樣學生通過微信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討論、自查自糾。通過微信討論,學生之間可以在互動中互相借鑒,在娛樂中學習和改正,這一過程輕松快樂,學生也對各種錯誤有了深刻認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六,現在網上各種英語學習資料多如牛毛,但也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我篩選之后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有針對性的、對學生有益的、有趣的……通過微信發送給他們用于學習,同時也鼓勵學生在微信上分享他們發現的好的學習資料,做到資源共享。
第七,利用微信平臺向學生布置英語作業和練習,同時教師也可通過一鍵分享向學生分享優秀的作文范文,督促學生進行英語課后練習,提高學生的語法能力和寫作能力。其次,教師通過微信平臺批改學生的作業,并將批改結果及時地反饋給學生,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點和難點,實現英語教學的方便快捷化。
第八,利用微信對部分學生進行單獨輔導。
第九,教師通過與學生在微信平臺的交流可以及時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認真聽取學生的有關建議,結合自身的教學情況積極改進教學方法,逐步提高教學水平。
三 微信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之利
1.微信豐富了大學英語課的內容,實現了課堂內容的有效擴展
移動網絡所具有的信息傳播快、互動性強、高開放性等特點,使英語教學不再拘泥于課堂。只要登錄微信客戶端,就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打破了常規的上課模式和時間限制。學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吸收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其次,學習者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特點及需求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自定學習步調和進度。
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課前預習和課后訓練計劃,指導學生合理地安排練習時間。如果學生在課后練習過程中有疑問時,可以通過微信與老師隨時取得聯系,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在短時間內以即時通話、視頻聊天、圖片、文字等形式發給學生,及時答難解疑,使學生的問題及時得到解決。若有相同的問題,可以通過微信群發功能或形成群聊,將課堂上沒有搞明白的問題徹底解決。
2.利用微信實現積極的教學互動
互動式教學是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協商、探討,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法是以師生的相互活動為核心,從而促進師生、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對話和相互交往。它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其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和人際交往能力,從而使其能更好地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基本上采用教師在課堂上講課的方式,學生和老師之間很難進行朋友式的溝通。因此很多專家和學者都建議教師走下講臺,學習上做學生的良師、生活上做學生的益友。但是通過實際的調查發現,受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受心理壓力影響,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使教學的效果不夠理想,老師很難走下講臺,進入到學生中間更是很難真正實施。微信的出現,就提供了老師走入學生中間的途徑。微信將師生互動拓展到課堂以外,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3.利用微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信是一個集文字、語音、圖片、視頻于一體的免費應用程序,將微信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微信的多功能性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調性,豐富了課堂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實時消息管理
對指定群(如某班級學生)發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消息,實現消息的批量推送。如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視頻、課堂活動的提前準備、課件下載地址等消息的批量推送。
5.利用微信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我校自2002年以來施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這導致了英語課上的同學來自不同的系院和班級,同學之間,尤其是新生之間十分陌生。利用微信開展英語教學,為學生群聊提供了方便,促進了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方法和學習心得,加深了學生的情感交流,提高了班級凝聚力。
四 將微信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1.堅持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
將微信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雖然帶來了眾多的便利,但微信教學仍難以全面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必須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以微信教學為輔,適當監督學生行為,避免微信教學偏離學習主題。同時,需加強引導和管理,防止過度依賴。
2.客觀正確地對移動學習進行評價
利用微信開展英語教學,有效地擴充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時間,為學生隨時隨地地進行英語學習提供了便捷渠道,提高了英語教學的靈活性。但與此同時,利用微信進行移動學習的自由性,致使教師對一些自律性較弱的學生鞭長莫及。因此,教師在移動學習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移動學習的事實和評價,全方位、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動態、學習效果,促使學生構建學習共同體,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移動學習方式和習慣。逐步引導學生的移動學習,幫助學生快速適應移動英語教學的方式和手段,借助微信切實提高大學英語教學。
五 結束語
微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是移動互聯網、移動設備智能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大學生使用微信進行交流已是大勢所趨,借助微信輔助大學英語教學讓師生受益匪淺。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有其利與弊,如果能取之長避之短,正確地利用微信,必將為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架設一座新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文秋芳、徐浩主編.2013中國外語教育年度報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2]紀家濤、韓慶奇、劉安安等.論微信在動物外科教學中的作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3(2)
[3]張冠鑫、劉小鴻、韓林等.互動式教學模式在胸心外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2(1)
2009年,衛生部立項“十二五”八年制規劃教材《生物信息學》的編寫工作,并將生物信息學列為八年制醫學生的必修課。這是中國現代醫學教育的一件大事,一方面體現國家對高等醫學人才全面發展、提高理工科理論水平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生物信息學理論已經深入到生物醫學科研和實際應用層面,理論生物醫學研究已經被國內院校所接受,成為生物醫學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1]。
生物信息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有非常明顯的理工科特性,即在有良好的生物醫學背景下,注重數學思維和計算機操作能力,這對于我們目前以醫學專業學習為主的高等醫學教育產生一定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基礎上,完成生物信息學教學任務的同時,讓學生初步掌握科研、臨床中應用生物信息學的能力,形成理工科處理醫學問題的思維,是目前在八年制學生中開展生物信息學教學迫切需要研討的問題。筆者作為主講教師于哈爾濱醫科大學完成了兩輪八年制生物信息學教學任務,通過教學過程、課后調研及考試分析,總結了八年制學生對學習生物信息學的一些認識和學習期間遇到的問題,在這里共同探討,以便于推進醫學院校生物信息學的教學工作,培養更高理論和實踐層次的醫學人才。
一、授課對象
課程面向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93人、基礎醫學八年制(基地班)學生60人,學生入學錄取分數高于生源地重本線50分以上。開課時兩個專業的學生均處于大學三年級,已經學完高數、計算機基礎等理工基礎課,分子生物、細胞生物等生物學基礎課,以及組胚、生理等醫學基礎課,開課學期同時學習遺傳、免疫、病理和藥理學課程;部分學生參加PBL教學,已經完成呼吸、消化、循環系統的知識學習。
二、教材和課程內容選擇
面向兩個軌道分別開展《醫學信息分析方法》(36學時)和《生物信息學概論》(56學時)兩門課程。兩個軌道均以人民衛生出版社規劃教材《生物信息學》2010年第一版為主講教材[2],結合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學科特點,采取教師自主選擇內容的方式講授。
在臨床專業中以疾病理論和分析方法為中心,專題式講解疾病分析相關資源、研究策略和常用軟件工具。36學時的《醫學信息分析方法》講授疾病數據資源和系統理論、遺傳多態與疾病定位、轉錄調控信息學與復雜疾病分析、miRNA表達與疾病分類、疾病狀態表觀遺傳改變,及測序技術與疾病研究進展等6個專題。每個專題包括4學時理論課程和2學時上機實踐。理論課程強調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設計思想和分析理念,實踐課程以疾病為中心,由教師指引,學生自主完成一個小規模的實驗設計、數據下載到結果分析的全程化信息學實踐。
在基礎專業中強調生物醫學研究數據資源、計算生物醫學方法和實驗設計手段,系統講解生物信息學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理論和實踐技術。講授內容涉及序列數據資源與分析方法、分子進化、基因表達與調控、蛋白質組學信息學、網絡系統生物學、遺傳和表觀遺傳計算分析、疾病的計算系統生物學等較全面的生物信息學方法和理論,要求學生能夠在生物醫學研究中貫穿理工科分析思維,不僅能熟練運用相應的網絡資源和軟件工具,還能對生物信息學方法理論有一定了解,熟悉不同方法的擴展性應用。理論和實踐課基本按照2比1分配,實踐課程根據內容需要選取生物學或醫學問題進行全程模擬實驗。
三、考試形式和分析
現階段,兩個八年制專業的生物信息學教學以必修考查課形式進行,采取開卷考試、實驗報告和標書設計三種考核方式,以便于了解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和對生物信息學研究思想的領悟情況。
開卷考試試題均為主觀題,其中理論基礎題考查概念、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經典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題要求學生能夠在學過的或書本上的知識基礎上,聯系生物醫學知識進行案例分析,選取相應的方法解決特定的問題;思維拓展題給定學生主題詞,由學生進行以生物信息學方法為工具的課題流程設計。考試結果表明學生能夠通過學習了解基本的生物信息學方法,并具備初步運用新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考試也反映出,大學三年級學生還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維局限性,不能夠完全把握課題設計過程的創新性和可靠性原則。
實踐能力考查主要通過實驗報告進行,實驗報告要寫明研究問題名稱、實驗數據、處理方法、處理結果和結果分析討論。通過實驗報告的提交,學生基本能夠就相應的問題自主選擇數據、進行一般性軟件分析,并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知識面內的討論和思考,得出符合問題要求的結論。
標書設計作為課后實踐,要求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進行課題設計。設計內容可以為生物信息學方法研究,也可以以生物信息學為工具進行生物醫學問題的探討和分析。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文獻查閱、原先具備的生物醫學知識總結,發現有意義的生物醫學問題,設計內容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創新性的,部分課題還有較好的可行性。很多標書設計也暴露出在三年級開展生物信息學時,學生的臨床醫學知識還比較欠缺,有時候不能很好的發現具有醫學意義或應用價值的課題,也比較難于理解生物信息學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
四、學生反饋和教學心得
通過課堂互動、課程臨近結束時進行的問卷調查,筆者進一步了解了學生在生物信息學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及一些意見和建議。主要問題如下:
1、課程理論性強,計算強度大
學生們普遍反映生物信息學與他們學習的其他課程不一樣,生物醫學課程偏向于文科性質,主要靠記憶,而生物信息學理科特性很強,需要深入理解分析。另外學生的數理知識有限,感到有些算法比較難,根本聽不懂。
2、課程內容多,課時少
許多學生通過學習對生物信息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切感受到生物信息學對于他們未來的學習、科研和臨床工作將有很大幫助,但是課時太少,不能夠在現有課時下理解全部理論。
3、實踐課時少,計算機能力薄弱
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生物信息學需要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方法來學習才能更好的掌握?,F有的實踐課程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對于眾多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只有感性認識。另外大家在實踐中也感覺到自身的計算機知識很有限,在高通量數據處理面前力不從心,影響對問題的分析能力。
4、課程開課偏早,背景知識不全
很多學生反映三年級時,八年制學生還沒有進行統計學、臨床各學科的培養,知識背景不足,很難理解生物信息學中重要的算法公式,也很難對醫學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
學生們的反饋基本上反映出他們在學習生物信息學時所遇到的困難。筆者所在教研室教師(包括多名規劃教材的參編者)共同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應當根據學生意愿向學校申請①增加理論課課時,分別由24和36增加為28和44學時;②增加實踐課課時,分別由12和20增加20和28學時;③適當降低理論難度,減少不必要的數學理論推導,提請學校為八年制學生增設概率統計和計算機編程課程。
生物信息學的理工科特性決定了生物信息學課程在醫學教育中開展的難度。雖然醫學院校學生課業重、訓練強度大,但是現代生物醫學發展趨勢告訴我們,生物信息學必然在未來的生物醫學研究中處于關鍵地位[3]。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加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更為全面的貫徹以疾病和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培養理工醫結合的現代化醫學人才是生物信息教學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方向,這些理念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而在新版《生物信息學》出版時得到進一步體現。
參考文獻
[1] Wei Liping and Yu Jun; Bioinformatics in China: A Personal Perspective [J];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08, 4(4): e1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