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9:13
序論:在您撰寫高標準農田效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灌溉排水;塔營子鎮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1-0033-1
1 項目區概況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縣位于遼寧省西北部,行政隸屬阜新市,是以種植旱地為主的基本農田保護區,也是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項目區位于遼寧省阜新市阜蒙縣塔營子鎮六家子村,地貌上屬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類型以旱地為主,項目區建設規模內基本上沒有灌溉設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統骨干設施不具備,局部地塊土壤質地偏砂,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地產出率低,嚴重浪費了有限的耕地資源,所以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單位耕作面積土地產出率。
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意義
高標準農田可以定義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證,同時土地相對成片且肥力較高,排灌、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的穩產高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建設區域、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3]。積極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對于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防治水土流失,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按照遼寧省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要求及《阜蒙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選擇阜蒙縣塔營子鎮六家子村的基本農田和一般耕地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申報項目。
3 建設內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項目區內分布19塊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積13.5168hm2,總平整土方量為:挖方3.3788萬m3,填方3.3788萬m3。
項目區需要客土1處,面積為0.1989hm2,根據現狀客土地塊與周邊耕地的高差確定填土深度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為1193.4m3。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項目區北部需打179眼機電井,井徑0.4m;項目區以南實際打沉圈井93眼,井徑1m。
3.2.2 排水工程 項目區地處繞陽河河谷平原,其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務歡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統,承泄項目區的地面徑流和外來客水。本次規劃僅對部分水泥路布設土質邊溝,邊坡比1:1,上口寬1.6m,下口寬0.4m,溝深0.6m,規劃19360m,采用機械挖土質排水邊溝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農橋工程。項目區內排水溝道與田間道相交時,均布設農橋,項目區共布設農橋5座。(2)涵管工程。為了方便農民生產、生活,在道路與排水溝交叉處以及跨越排水溝下地共布設涵管34座。結構型式采用管徑Φ=300mm。
3.3 田間道路工程
項目區修建水泥路6條,路寬5m,總長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鋪設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項目區修建砂礫石路18條,路寬5m,總長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鋪設20cm厚的砂礫石路面。
3.4 護坡工程
在通往下興隆地的3號水泥路南側規劃護坡工程,長53m,采取漿砌石砌筑,坡面斜長2m,邊坡比1:1,厚30cm。漿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后將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為1.65%。項目實施后土地墾殖率將提高0.92個百分點。
本項目總投資預算為1826.5900萬元,按建設規模816.9867hm2(12254.8005畝)計算,每公頃投入量為22357.59元,每畝投入量為1490.50元。通過經濟效益分析計算,項目區每年純利潤為1305.2521萬元,扣除現狀產值902.9546萬元后,每年凈增產值402.2975萬元。按還本年限法進行靜態分析,預計投資回收期為6年。靜態投資收益率為22.02%。
5 結論
通過對阜蒙縣塔營子鎮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規劃對其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預計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為1.65%,每年凈增產值為402.2975萬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參考文獻
[1] 程炯,李新通,謝劍斌,等.丘陵地區人均半畝(333m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2] 馮守杰,李有慶.加強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J].財會研究,2009(17):64-66.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效益;遼寧東港;椅圈鎮
東港市地處遼東半島東端,南臨黃海,東依鴨綠江,隔江隔海與朝鮮半島相望,土地總面積24.47萬hm2,耕地9.07 萬hm2。擁有水田總面積5.33萬hm2。2008年糧食總產量47.37萬t,是全國800個產糧大縣之一。東港市作為國家和遼寧省重點產糧大縣,糧食產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2]:糧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趨勢,而糧食價格漲幅低于成本增幅,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影響未來糧食增產潛力發揮;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中低產田比重高,抗災能力弱;糧食單產不穩定,年際間波動大;灌排設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項目區屬老水田區,地方投資有限,與農業生產建設所需資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農田灌排能力較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因此,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糧食增產目標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1項目區實施內容
東港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從2008年開始實施,現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針對中低產水田進行改造,采取渠道襯砌等節水措施,配套田間建筑物,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200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包括椅圈鎮1個鄉鎮,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個行政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 333.33 hm2,計劃興建田間配套橋、涵、閘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門26座,渡槽2座,分水農門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襯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現澆砼襯砌25.165 km,農渠預制砼U型槽襯砌55.7 km),疏浚渠溝65 km。通過綜合改造后,達到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強中低產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標準農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示范效應[3-4]。
2項目實施的可行性
在項目區內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物質基礎,有利于解除制約該區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有利于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可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項目區土壤肥沃,水質清澈,水源充沛,宜發展水稻生產和蔬菜種植及水產養殖業,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訂單農業、觀光農業前景較好;發展綠色無公害水稻栽植,發展稻田養蟹、蝦、魚等,農民積極性普遍較高。因此,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發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導向性、示范性和帶動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點、帶一片、成一線、富一方”的效應,把項目區建設成為增加糧食產量的支柱、標準化生產的楷模、現代農業建設的亮點。
3項目區節水措施
項目區節水措施主要是對現有斗、農渠進行硬化防滲;在農渠進口增設分水斗農門,在斗渠分水口處設置量水設施。渠道襯砌方案的確定:項目區水稻生產供水損失較大的環節是輸配水過程中的滲漏損失。渠道的滲漏損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數不高的決定性因素。為解決這一問題,擬采用襯砌防滲技術對渠道進行防滲處理。采用襯砌防滲技術,可以大大減少渠道滲漏損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時,還可提高渠道的抗沖能力;減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輸水能力。初步選擇2個方案,即漿砌石防滲方案和混凝土防滲方案,現將各方案優缺點比較如下。
3.1漿砌石防滲
結構形式:500 mm厚漿砌石護坡、護底。優點:抗沖流速較大,漿砌石抗沖流速可達3.0~6.0 m/s;抗凍和防凍害能力較強。由于漿砌石襯砌厚度大,大于凍深,采用漿砌石襯砌等于基礎采取了部分置換,且加大了抗力,從而減輕了凍害;具有較強的穩定渠道作用,漿砌石屬剛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穩定渠道的作用。缺點:不易采用機械化施工,需要勞動力較多,施工質量較難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勞動強度大,造價比較高。工程造價約為86元/m2。
3.2混凝土防滲
結構形式:面層為80 mm厚混凝土,下設400 mm厚砂石墊層。優點:混凝土襯砌強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襯砌能防止動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壞,在正常情況下,混凝土襯砌渠道可運用50年以上;過流能力強,允許流速大,一般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襯砌后,除解決渠道坍塌、沖刷外,還可防止雜草生長,減少淤積,便于管理,節省管理費用。缺點:適應變形能力差,易發生凍脹破壞,結構復雜,造價最高。工程造價約為95元/m2。
(下轉第247頁)
(上接第245頁)
經方案比較,并考慮項目自身特點、該地區實際情況、工程造價及東港地區混凝土防滲技術的成功經驗,該次施工渠道防滲采用混凝土防滲方案。
4綜合效益分析
4.1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積1 333.33 hm2,可增產3 t/hm2,每年可增產糧食2 000 t,水稻及副產品的現行價格按2.0元/kg計算,則年可新增產值400萬元;項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3提高到0.53,節水量為3 420 m3/hm2,全區共節水456萬m3,可用于椅圈鎮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項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養蟹、蟹助稻、稻增產、蟹豐收的稻蟹共生、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高效、立體、生態種養模式,成蟹平均產量為300 kg/hm2,每年可產河蟹400 t,按12元/kg計,每年可新增產值480萬元。項目區新增農產品生產能力2 400 t,農民收入總額增加,純收入增加400萬元,項目區人均增收256元。
4.2社會效益
項目區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輸水狀況,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適時、適量的計劃供水,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有利于當地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可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4.3生態效益
項目區開發后,營造防護林可增加林網覆蓋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積,減輕了水土流失對土地的破壞,既減輕了對溝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顯減輕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減輕了風蝕和風沙的危害。同時可使農田防護林網內的溫度、濕度、風力等發生變化,減輕了霜、凍和干熱風的危害,更加有利于農、林、牧副漁等各行業的健康發展。
5結語
東港市水稻主產區為老水田區,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經過改造后綜合效益十分明顯。但是因資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設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發揮效益。建議在今后農業綜合開發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多家單位緊跟開發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開發和其他部門相互配合、聯合治理,以創造更好、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參考文獻
[1] 劉曉春.東港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策略[J].新農業,2010(11):60.
[2] 胡振德.東港市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J].遼寧科技參考,2001(6):30-32.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效益;遼寧東港;椅圈鎮
中圖分類號S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245-01
東港市地處遼東半島東端,南臨黃海,東依鴨綠江,隔江隔海與朝鮮半島相望,土地總面積24.47萬hm2,耕地9.07 萬hm2。擁有水田總面積5.33萬hm2。2008年糧食總產量47.37萬t,是全國800個產糧大縣之一。東港市作為國家和遼寧省重點產糧大縣,糧食產量徘徊不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2]:糧食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趨勢,而糧食價格漲幅低于成本增幅,種糧比較效益長期偏低,影響未來糧食增產潛力發揮;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中低產田比重高,抗災能力弱;糧食單產不穩定,年際間波動大;灌排設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項目區屬老水田區,地方投資有限,與農業生產建設所需資金相比差距甚大,致使農田灌排能力較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發展后勁不足。因此,通過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糧食增產目標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1項目區實施內容
東港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從2008年開始實施,現已完成三期工程,主要針對中低產水田進行改造,采取渠道襯砌等節水措施,配套田間建筑物,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200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包括椅圈鎮1個鄉鎮,涉及于家村、康家村等9個行政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 333.33 hm2,計劃興建田間配套橋、涵、閘等建筑物549座(其中分水斗門26座,渡槽2座,分水農門248座,路涵265座,渠涵8座),灌溉渠道襯砌80.865 km(其中支、斗渠現澆砼襯砌25.165 km,農渠預制砼U型槽襯砌55.7 km),疏浚渠溝65 km。通過綜合改造后,達到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強中低產田改造,集中力量打造高標準農田,真正做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示范效應[3-4]。
2項目實施的可行性
在項目區內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物質基礎,有利于解除制約該區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有利于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可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項目區土壤肥沃,水質清澈,水源充沛,宜發展水稻生產和蔬菜種植及水產養殖業,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訂單農業、觀光農業前景較好;發展綠色無公害水稻栽植,發展稻田養蟹、蝦、魚等,農民積極性普遍較高。因此,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發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導向性、示范性和帶動性作用,可以取得“建一點、帶一片、成一線、富一方”的效應,把項目區建設成為增加糧食產量的支柱、標準化生產的楷模、現代農業建設的亮點。
3項目區節水措施
項目區節水措施主要是對現有斗、農渠進行硬化防滲;在農渠進口增設分水斗農門,在斗渠分水口處設置量水設施。渠道襯砌方案的確定:項目區水稻生產供水損失較大的環節是輸配水過程中的滲漏損失。渠道的滲漏損失是渠系水利用系數不高的決定性因素。為解決這一問題,擬采用襯砌防滲技術對渠道進行防滲處理。采用襯砌防滲技術,可以大大減少渠道滲漏損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同時,還可提高渠道的抗沖能力;減小渠道糙率,增加流速,加大輸水能力。初步選擇2個方案,即漿砌石防滲方案和混凝土防滲方案,現將各方案優缺點比較如下。
3.1漿砌石防滲
結構形式:500 mm厚漿砌石護坡、護底。優點:抗沖流速較大,漿砌石抗沖流速可達3.0~6.0 m/s;抗凍和防凍害能力較強。由于漿砌石襯砌厚度大,大于凍深,采用漿砌石襯砌等于基礎采取了部分置換,且加大了抗力,從而減輕了凍害;具有較強的穩定渠道作用,漿砌石屬剛性材料,本身即具有固渠和穩定渠道的作用。缺點:不易采用機械化施工,需要勞動力較多,施工質量較難控制;厚度大,方量多,勞動強度大,造價比較高。工程造價約為86元/m2。
3.2混凝土防滲
結構形式:面層為80 mm厚混凝土,下設400 mm厚砂石墊層。優點:混凝土襯砌強度高,耐久性好;混凝土襯砌能防止動植物穿透或外力破壞,在正常情況下,混凝土襯砌渠道可運用50年以上;過流能力強,允許流速大,一般為3~5 m/s。便于管理,渠道采用混凝土襯砌后,除解決渠道坍塌、沖刷外,還可防止雜草生長,減少淤積,便于管理,節省管理費用。缺點:適應變形能力差,易發生凍脹破壞,結構復雜,造價最高。工程造價約為95元/m2。
(下轉第247頁)
(上接第245頁)
經方案比較,并考慮項目自身特點、該地區實際情況、工程造價及東港地區混凝土防滲技術的成功經驗,該次施工渠道防滲采用混凝土防滲方案。
4綜合效益分析
4.1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可改善水田面積1 333.33 hm2,可增產3 t/hm2,每年可增產糧食2 000 t,水稻及副產品的現行價格按2.0元/kg計算,則年可新增產值400萬元;項目竣工后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3提高到0.53,節水量為3 420 m3/hm2,全區共節水456萬m3,可用于椅圈鎮居民生活和工業用水;項目竣工后,有利于形成稻養蟹、蟹助稻、稻增產、蟹豐收的稻蟹共生、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高效、立體、生態種養模式,成蟹平均產量為300 kg/hm2,每年可產河蟹400 t,按12元/kg計,每年可新增產值480萬元。項目區新增農產品生產能力2 400 t,農民收入總額增加,純收入增加400萬元,項目區人均增收256元。
4.2社會效益
項目區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后,改善了灌溉渠道的輸水狀況,提高了用水效率,做到了適時、適量的計劃供水,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有利于當地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可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4.3生態效益
項目區開發后,營造防護林可增加林網覆蓋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積,減輕了水土流失對土地的破壞,既減輕了對溝壑的割切,又避免了土地的石化和砂化,明顯減輕河道的洪水、泥沙危害,減輕了風蝕和風沙的危害。同時可使農田防護林網內的溫度、濕度、風力等發生變化,減輕了霜、凍和干熱風的危害,更加有利于農、林、牧副漁等各行業的健康發展。
5結語
東港市水稻主產區為老水田區,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經過改造后綜合效益十分明顯。但是因資金有限,有部分水利設施尚未配套,不能充分發揮效益。建議在今后農業綜合開發中加大投入,并且可以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多家單位緊跟開發步伐治理一大片的局面,開發和其他部門相互配合、聯合治理,以創造更好、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參考文獻
[1] 劉曉春.東港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策略[J].新農業,2010(11):60.
[2] 胡振德.東港市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J].遼寧科技參考,2001(6):30-32.
關健詞:邵陽縣;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51-01
我們以學習貫徹黨的十精神為動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進一步推進邵陽縣丘陵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邵陽縣糧食核心區做出新的貢獻。
一、把握發展規律,科學規劃開發高標準農田。
1.注重實際,堅持項目實施合理、科學、實用。在選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時,我們根據丘陵地處園田化的特點,選擇水源充足、梯田少,坡度低、落差小、交通便利、面積在1 000畝至10 000畝之間的整體連片的農田實施項目開發。
2.注重長遠,堅持近期發展與遠景規劃相結合。我們在編制高標準農田規劃時,既把近期發展與遠景規劃相結合,又著眼長遠發展規劃與項目區現實情況相結合,使工程建成一處,成功一處。在“十二五”期間,我們計劃投資10 150萬元在下花橋周橋、下花橋五里、諸甲亭鄉、五豐鋪鎮、塘渡口鎮等5個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農田7.36萬畝,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
3.注重效益,堅持兼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在規劃設計高標準農田時,我們根據丘陵山區園田化的特點,在田塊平整方案上做到數量準、考慮細、測點密,分等高線進行土地平整,盡量少動土方,田塊與田塊之間的高差控制合理,防止田埂塌方造成水土流失;在建設標準的選擇上,適當降低建設標準,降低開發成本、保護生態環境,做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
二、創新發展理念,綜合措施開發高標準農田
1.水利措施。在高標準農田施工中,我們用項目總投資的70%以上資金,修建、整修山塘水庫、大壩和渠道等水利基礎設施。在山上,大力整修山塘水庫,增加庫塘儲水容量,為旱季農田用水提供水源;在山坡,新建砼防滲灌溉渠道、開挖疏竣渠道渠道,通過放水、引水形式將庫塘水通過渠道流入梯田,使坡耕地作物灌溉用水方便;在山下,新修、整修田間排渠、田間灌渠,便于洪災時農田排澇。
2.農業措施。我們在改造梯田時,陡坡區田面寬度設置為7m~18m,緩坡區田面寬度為21m~35m,田塊耕地地形實行大彎就勢、小彎取直;陡坡梯田修成寬度5m以上的田面,緩坡地改造以道路為框架劃分耕作區,梯田地塊盡可能造大;機耕道長度根據農田機械化耕作方便,有效路寬4m,其中泥結碎石路面寬3.2m,提高機械化操作,建成梯田纏腰、土地肥沃、耕作方便的高標準農田。
3.林業措施。在丘陵地區土層薄、水利條件差的坡耕地,我們栽植抗旱、抗瘠薄的水保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對能夠澆灌的水平梯田,栽植經濟林,采取果草間作、果糧間作等形式進行治理,既能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
三、破解發展難題,整合資源開發高標準農田
1.爭取財政投入,大力開發。丘陵山區地形復雜、施工難度大,原有的投資標準偏低,我們實施高標準農田連續立項、年年爭取,逐年加大投入規模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2011年,我們第一年投入1 364萬元實施萬畝高標準農田;2015年,計劃投入2 828萬元實施2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丘陵地區糧食核心區。
2.整合項目資金,聚集開發。近年,我們堅持按照“政府統籌、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捆綁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在農綜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整合國土整理、農綜開發、水土保持、以工代賑等各類涉農項目資金5 500萬元,建設規模化、現代化的高標準農田,促進糧食產業發展。
3.搞好土地流轉,規模開發。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我們以承包、租賃、轉租等方式,將農田流轉給種田大戶,形成規模經營,有效破解園田化高標準農田實施過程中耕地調整的難題。近年,在邵陽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共催生50余戶種糧大戶,流轉水田1.3萬畝,帶動項目區農戶種植優質稻、雙季稻5.3萬畝。
5月20日,兵團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馬金玉、三師國土局副局長秦愛民一行蒞臨五十三團復核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該團黨委副書記、團長曾寧江陪同檢查。
復核驗收組首先來到該團的項目建設工地現場進行了實地查看,聽取該團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情況的匯報,之后對項目相關資料進行了詳細檢查。該團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自2013年9月10日開始施工,于2014年8月15日竣工,項目總投資2008.79萬元。累計完成現澆渠道防滲工程23.44公里,配套建筑物235座;建設高效節水膜下滴灌面積2723畝;田間道路砂礫石硬化11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建設農田防護網203.3畝。該團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的實施,一是使渠道輸水安全有了保障;二是通過田間道路硬化,方便了職工出行和田間作業;三是提高了條田標準化建設程度。該團4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分布在三連、六連、十七連等連隊,在方案編制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耕地情況來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布局,以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為目標,選擇一些整治潛力大且相對集中成片的田塊。綜合運用調查、勘測、評估等各種手段,準確摸清項目區耕地質量和權屬狀況,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效益的分配方案,確保收益權調整與分配方案的制定公開、公平、合理、合法。
項目完成后,將進一步提高農田的防洪抗旱能力,為實現農田增產、農業增效、職工增收奠定良好基礎。
通過檢查,復核驗收組對五十三團高標準基本農田施工、建設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希望該團繼續加強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機制,科學調度用水,保證渠道的安全運行,充分發揮項目工程效益。
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25個糧食主產省份率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自2009年7月份啟動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很好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應該找出相應的對策予以解決。
什么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將耕地整理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高產穩產田。它不僅是土地、勞力資源等“硬件”的建設,也是科學技術等“軟件”的集成。不僅是一項田間工程,即對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實施土地平整、土壤結構改良的一項田面工程,是一個系統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續生產能力的綜合性措施。同時也是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的基礎保障,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業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少數農民對農業綜合開發認識不足,群眾籌資投勞難以落實。土地治理項目名義上農民是實施主體,實際上是以縣級開發部門或鄉鎮政府為主體組織實施的。由于實施主體和利益主體不一致,農民分散耕種和外出打工勞力多,難以組織其投工投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實施和績效。
2.投資標準偏低
目前項目開發中農田配套設施投資標準偏低,不能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執行的標準是中低產農田改造標準,不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按現行投資標準改造后的項目區,往往會形成所謂的“核心區”和“輻射區”之分。造成輻射區水利工程嚴重配套不足,形成“斷頭路”、“斷頭渠”現象,項目區群眾受益不均。
3.耕地難調,質量退化
延長土地承包期后,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耕地難以調整。按照“統籌規劃、集體資金、連片開發”的原則,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打破原有農田劃塊,重新調準農田分配,往往有些農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中,對新增耕地質量要求有所忽視。且大部分采用機械方式開墾,土壤原有結構被打亂,土壤養分含量低。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為追求較高的生產效益,進行掠奪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綠肥等有機肥料,使得耕地質量大幅下降。
4.資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農業綜合開發總體投入資金有限,農民投入難、地方財政資金緊張,近幾年,國家農發辦規定的畝投資標準難與國家農發辦2004年出臺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標準相對應。由于畝投資標準相差較大,雖然我國許多項目區采取了集中資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規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規劃設計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視軟件
在建設標準農田中,農業綜合開發較普遍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實體工程建設,從規劃設計到實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細、實、優。與田間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軟件措施略顯不足,沒有真正達到綜合配套的要求??萍即胧┑葻o形投入的不足,高標準農田建設只能算是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投資效益的發揮,沒有真正體現高標準農田的目標。有的地方設計未從實際出發,存在著路渠建成后“進水渠不進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現象。
6.建設有力,運營乏力
在現行的農村分散經營體制下,大部分村鎮經濟基礎薄弱,許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護工作不到位,高標準農田發展不可持續。一些項目工程在建設當期當年,無論工程的內在質量還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優質工程,一旦后續管護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損擴大,高標準就會轉化為低標準。一些通過土地整理建成的標準農田,也由于后期管護不到位,導致整理好的耕地質量下降,甚至出現拋荒現象。因此,有效管護,持續運營,長久發揮效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三、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建議
1.強化宣傳、提高認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擁有充足的耕地資源,而高標準農田是耕地的精華部分,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偫碇赋觯骸氨Wo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耕地最要緊的是保護基本農田?!蹦壳埃簧俚胤降霓r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必須進行廣泛宣傳。
2.建設高標準農田要樹立“高”的理念,不可與中低產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借鑒意義。但高標準農田建設不能與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畫等號,用中低產田改造的思路來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模式、機制等問題,都需要進行實踐、探索和總結,通過建立實驗示范區來加以驗證。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產田改造搭建的平臺;又要深刻認識高標準農田建設畢竟與中低產田改造目標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絕不是增加點投入就能解決問題的。
3.因地制宜,科學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護林、排灌渠道、機井、抽水站、輸電線路等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全面規范,合理安排,以達到改善和提高農業條件,更大程度地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設施建設。土地平整工程的實施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利于田間機械化作業,有利于水土保持,滿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風要求,便于經營管理;田間道路工程的實施要從適應當地地形地貌條件出發,從方便農業生產與生活、有利于機械化耕作和節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綜合考慮,按照“因地制宜、節約用地、方便運輸、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布設;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實施應有利于改善農田周圍的生態環境,防止或減少自然災害,提高耕地生產能力,促進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加大資金投入,集中資金保重點。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應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自身所具有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按照項目管理的優勢,主動搭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整合平臺,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安排,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和“資金渠道不變,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思路,統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加強部門和項目間的有機銜接,形成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巨大合力。
5.整合項目,綜合資源。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復雜,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以財政支農資金為引力,以縣區為整合平臺,以涉農項目為依托,堅持綜合開發的原則,堅持規模建設的原則,堅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則,通過建立政府牽頭、部門實施、科學選點、統籌規劃、整合項目、規模開發、綜合資源、分別利用、渠道不變、歸口申報、縣級負責、有序推進、整體驗收、各記其功的項目建設機制,有效整合涉農項目,綜合開發資源,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亮點,結構調整、特色示范的亮點,科學發展、持續利用的亮點。
6.創新機制,處理解決好土地流轉等問題。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充分尊重項目區農民群眾的意愿,讓項目建設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各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應依托資源和產品比較優勢,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處理好糧食生產與發展優勢農產品和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關系,做到藏糧于田。走出一條立足區域優勢和主導產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強和改善生態環境,融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之中。應正確處理適當提高標準與經濟適用的關系,探索適應市場機制要求的工程運行管護機制和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確保國家投資效益的長期發揮。
7.加強管護利用。要堅持用科學的理念創新建立一種新型的管護機制。一是法律保護,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予以重點保護。二是明確管護主體及責任,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建立統一的、規范的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永久性標志牌,標明工程的范圍、面積、主要設施及管護責任單位等。要辦理好移交手續,縣、鄉(鎮)、村層層簽訂管護責任書,落實責任人,建立高標準農田管護長效機制。三是推廣科學技術,搞好開發利用。在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大力推廣先進的、成熟的、品質優良的科研成果,堅持標準化生產,使改造后的農田實現優質高效。
參考文獻:
[1] 張鋼軍, 張恩祿,侯宇.關于推進遼寧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J].農業經濟, 2010,(3).
[2]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土地治理項目處.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3).
[3]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問題與對策[J].浙江國土資源,2007,(2).
[4] 2009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 示范工程項目正式啟動,進展順利開局良好[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10.
[5] 湖南省攸縣農業綜合開發辦.新一輪的糧食增長點——關于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調查與思考[EB/OL].攸州網,2009-09-29.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探析
中圖分類號:F3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資金安排向高標準農田聚焦,項目布局向糧食主產區聚焦”這是回良玉副總理“兩個聚焦”的重要論斷,是農業綜合開發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和方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是引領現代農業示范作用的重要途徑。積極研究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著力打造高標準農田對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1.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涵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指土壤、排管、作物、耕作方式等多種因素組成的復合體系,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通過人工改造,全面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實現土、肥、水、熱、氣、能等多種自然條件綜合平衡,裝備高水平、生產方式先進、管理現代化的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并具有持續保障能力,達到進排水通暢、條田格式化、作業路網網絡化、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新品種、新技術應用現代化的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升現代農業核心力的戰略選擇
2.1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民眾福祉和社會穩定。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是決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兩大關鍵因素。目前耕地數量與社會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一是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耕地數量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二是人口增加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不可逆轉;三是社會發展對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綜合開發抓住耕地質量這一關鍵因素,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穩定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提供良好條件,奠定堅實基礎。
2.2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升農田質量推動農田升級換代的重大舉措
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不少地方農田質量和農產品品質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對農田質量的一次重要提升和根本性保護,是在改造中低產田的基礎上,對農田建設的一次升級換代。
2.3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
農田質量不僅是決定作物產量高低的主導因素,同時也決定著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高標準農田,將進一步拉動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和市場競爭力,夯實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從而加快項目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3.農業綜合開發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
3.1加強領導,協調推進,切實形成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強大合力
各級、各部門特別是縣級政府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本部門的工作重點,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扎扎實實抓出成效,形成“領導重視,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支農資金投向的集聚和創新,應加大資金投入,發揮規模效應。一方面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整合支農建設資金增加投入力度。對此,應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綜合性、區域性和按照項目管理的優勢,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為引導,整合水利、農業、土地等相關涉農建設資金,吸引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實行項目大集中、資金大整合,建立項目建設高效運行機制。按照“多元投入、立體開發”的原則和“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思路,統籌資源,合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3.2加大宣傳,提高認識,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順利實施
高標準農田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還是來自農民的認知程度。目前,農村普遍實行,對土地略微的占用與調整,均涉及到農民的自身利益,常常由此引發各類占地矛盾。而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打破現有土地格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這也成為高標準農田項目推動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對此,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一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輿論媒體加以宣傳。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和重要意義,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長遠利益和發展前景,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有利的工作條件。二是加大對示范點的宣傳力度。通過現場觀摩,輿論引導等推廣典型經驗和成效,以示范帶動作用加以宣傳引導,讓群眾看到,經過土地治理,耕地面積可增加6%-10%的巨大潛力,為大家謀福利的長遠利益,并通過土地治理提高自身畝產量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使其在對比中得到啟發,從而逐步轉變認識觀念。讓農民群眾接受、配合、并愿意加入到工程建設中來。
3.3嚴格標準,統籌協調,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實施、高效率推進,著力打造精品工程。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按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建設標準實施,水利、農業、農機、林業、科技等措施整體推進,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真正達到治理效果。平坦地區實施“平整格田化”治理,達到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田成方、林成網,基本實現園田化;坡耕地區實施“等高格田化”治理,達到旱能灌、洪能排、路相通、基本實現梯田化。排灌渠道根據需要設計建設,橋涵閘站渠配套齊全,達到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田間道路建設達到順直通暢,滿足大中型農業機械通行要求。全面推進“沃土工程”,加大秸桿還田、稻殼還田的力度,增施有機肥,加強地力建設,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全面實現土地平整條田化,道路相通硬質化,溝渠相連襯砌化,橋涵配套通達化,農田作業機械化,全面彰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高層次、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
3.4制定規劃、規范有序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支農資金投向的整合聚集,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項涉及利益調整的改革,必須有理論作支撐、有制度為約束、按規劃來實施。要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能和責任,有序組織實施。一是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目標,依據地方總體規劃和優勢農產品產業規劃,組織有關專家認真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建設規劃要注重糧食主產區,突出萬畝以上規模糧田,突出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確保規劃合理、設計科學,并以規劃為引領,認真組織實施。二是對確定的項目區進行整體規劃,科學設計。對建設規劃確定的項目區按照綜合、超前、可行的原則進行規劃布局和科學設計。綜合是強調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田渠路橋林等各項工程合理布局,實現布局一體化;超前是設計的項目區20年、30年以后仍然先進、適用,打造永固工程;可行是對每個單項工程認真進行實地勘察、詳細論證、廣納民意、切實做到科學規劃到位,提高項目建設標準。
3.5創新機制、深度開發、放大項目建設效應
一是創新實施主體,大力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探索和鼓勵其為項目實施主體,直接申報農發項目,并通過承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及托管等方式,實施先流轉后開發,這樣既能解決調地難的問題,又可推進規模開發,變低效利用或閑置狀態土地為高產高效土地,發揮土地最大效益,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同時也為二、三產業提供勞動力資源。二是要實行深度開發,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開發與利用并重,實行深度開發,只有逐步實現糧食規?;a,才能提高種糧的比較效益,才能增強發展糧食生產的內在動力。農業綜合開發在項目區完成“硬件”設施建設后,要繼續進行深度開發,安排少量資金,培育和啟動農民用水戶協會、農機合作社、農業技術應用協會、專用糧食品種生產協會等“軟件”組織建設,在不改變現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實現統一機耕、統一播種、統一灌溉、統一施肥和統一機收,提高糧食生產的標準化、組織化、集約化程度。
4.結語
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應結合本地實際,逐步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思路,爭取建設一片,成效一片,從而進一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09年農業綜合開發優秀調研報告和論文集.2010.
[2]張鋼軍等.關于推進遼寧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農業經濟.2010年第3期: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