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9:10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素質培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大腦是學生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后天的環境、學習和訓練對腦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教育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影響,需要以學生腦的生長、發育與開發為中介;而且腦的發展也是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之一。人腦經過長期進化,其結構極其復雜和精細。遺傳因素雖然決定著大腦發育的總方向和主要輪廓框架,但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精細結構和功能特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后天的環境因素。換句話說,人腦之所以發育成為人腦而不是動物的腦,這是遺傳決定的;但是,究竟發展成什么樣的人腦,是優秀的大腦還是平庸的大腦?這與后天的環境因素、營養條件、教育方式、學習訓練乃至社會文化背景都有關系。嬰兒出生時,腦內絕大多數神經細胞已基本形成,但還沒有發育完善。神經細胞的突起和突觸連接以及微小神經環路的建立在后天發育過程中有非常大的變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會進行修飾。也就是說,人腦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腦的微細結構和功能特性都在變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歲這一段時間特別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質教育而言,豐富的感官刺激,學校的各類教育和訓練、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的影響,通過兒童生理素質,特別是大腦這一物質基礎,發展成為人的各種心理品質。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應重視運用大腦發育的規律,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發展。
人的畢生心理發展的規律,特別是人的心理發展的敏感期(關鍵期),以及心理品質發展的先后順序和發展速度是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建構的理論基礎。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質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7—23歲之間,屬于成年初期(或稱青年晚期,從18—35歲)。在這一階段,其思維方式由青少年時期的形式邏輯思維向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特別是在23—40歲之間,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生的元認知也有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自我意識迅速發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確立,進而促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趨于穩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為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奠定了理論基礎。
維果斯基關于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智力發展)關系的思想,對于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結構的建構具有指導意義。維果斯基認為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教學的最佳效果產生在“最近發展區”,適時輔導學生是教學的不二法門。維果斯基關于教學與智力發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擴展到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
心理學研究不同層次或水平的區分對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具有參考價值。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社會關系的體系中研究人的發展,這些主要是社會心理學的內容,與社會科學交叉。第二個層次,研究個性的結構,如需要與動機、能力與態度的動力過程、行為的結構和動力過程、調節機制等。第三個層次,研究從感知覺到思維情緒等心理過程。第四個層次,研究心理過程的生理機制。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主要與上述第二個層次的研究有關。
二、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界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本土化概念。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育價值觀念,其初衷在于糾偏:糾正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之偏,糾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之偏。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教育理論界對素質教育、素質的內涵和特征等問題已達成了一些共識。學者們認識到素質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發展的體系,沒有也不應該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促進學生有效成長的教育。素質的內涵具有時代的特征,不同的時代要求不同的素質。
那么,何謂素質教育呢?文輔相認為,素質教育是利用遺傳與環境的積極影響,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知與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諧地發展,促進人類文化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從而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關于素質這一概念,心理學與教育學有著不同的解釋。心理學認為,素質是由遺傳或先天因素決定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特點,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論界的許多學者認為,素質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素質既包括先天遺傳特征,又包括后天習得的素養。素質著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
至于素質的特征,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內潛性。素質是人的潛能,不但遺傳素質是與生俱來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也必須內化為人身心組織中的穩定因素才能視為素質的形成。人的素質的外化必須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方能實現。
(2)整體性。素質結構中的各種因素可以處于不同的水平或層次,這些因素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存在于一個統一的結構之中,整體的水平取決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間結構的整合。人的素質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構成素質整體的各因素也可以區分為不同層次,并得到測量。
(3)穩定性與發展性。素質一經形成,就具有比較穩定的性質,并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當然這種穩定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人的素質和一定社會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聯系,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對素質的要求不同。另外,個體的素質也是發展的。
(4)社會評價性。人的素質具有優劣好壞之分,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優良素質,這些優良的素質可以得到客觀的測量。
此外,也有學者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對素質的特點作了劃分,如遺傳性與習得性的統一,相對穩定性與發展變化性的辯證統一,內在性與現實性的辯證統一,個體性與群體性的辯證統一,等等。
關于素質的結構,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認為人的素質包括生理(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三層次說,認為人的素質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五成分說,按照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劃分,將人的素質相應地劃分為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或者將素質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
這些分類雖然繁簡不同,它們在本質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樣分,心理素質都是人的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居于社會文化素質和生理素質之間,起中介作用。應該注意到,對素質結構的探討,不能純粹從抽象的邏輯出發,應堅持實用性、可行性與邏輯準確性的結合。
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應與素質和素質教育的研究聯系起來。如果不將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放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就沒有必要。這種研究實際上反映了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結合,是教育心理學對教育實踐中所提出問題的回應。至于大學生的素質,我們認為主要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科學素質和專業素質。
三、心理素質的涵義、特征
1.心理素質的涵義
關于心理素質的涵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許燕認為,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這一定義基本說明了心理素質的本質,但是沒有說明心理素質與人的單個的心理品質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強調心理素質與人的各種實踐的關系。劉華山認為,心理素質是個性心理品質在人的生活實際中的綜合表現。這一定義抓住了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及特征,但這個定義中所說的生活實際比較籠統,其針對性不夠。張大均認為,心理素質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將外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與人的社會適應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這一定義清楚地說明了心理素質形成及其特性,該定義中強調心理素質與人的社會適應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這種觀點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學生心理發展有其年齡階段特征,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結構的重點應有所不同,社會適應與創造并非對所有年齡的學生都同等重要。
綜合上述幾種看法,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發展起來的,與大學生的學習、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
2.心理素質的特征
劉華山對心理素質的特征概括得比較全面和準確。經過簡化其觀點,可以認為心理素質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對穩定性與可發展性。心理素質是個人的心理特質,不是人的個別心理或行為表現,更不是一個人一時一地的心理與行為表現。但是,心理素質又始終處于發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綜合性。對心理素質,不應從簡單的心理過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來加以研究,不能將心理素質簡單地看成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對心理素質的研究應從個性層面上著手。心理素質是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實踐中的綜合表現。
可評價性。心理素質對人的活動成效有影響,因而具有社會評價意義;其品質具有優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個性心理品質,如內向與外向,一般不對人的行為成效產生影響,因此不應將它納人心理素質之列。
基礎性。心理素質不是大學生在特定領域中獲得的某一專門知識和技能,應是那些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社會適應性和創造性等活動效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綜合。
3.心理素質與幾個相關概念的關系
心理素質與能力、人格特質、心理健康及創造力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心理素質與上述幾個概念也存在著差別。
簡單地說,心理素質是多種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能力和人格特質是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但是心理素質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質的簡單拼湊,而是那些對大學生的學習、研究和生活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個體處于此狀態時不僅自我情況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能發揮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狀態是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至于創造力,在直覺的水平上,我們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為止,恐怕還找不到一個學者們公認的創造力定義。心理學家曾提出了多個關于創造力的理論模型,其中,斯騰伯格(sternbers)提出創造力三維度模型(athree-facetmodelofcreativity),即創造力包括創造力的智能、創造力的智能風格和創造力的人格層面,代表著學者們傾向于將創造力的認知、人格和社會層面統合起來理解創造力的發展趨勢。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顯示,人的創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盡管不同學科的最佳創造力的年齡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創造力年齡在23—40歲之間。由此可見,大學本科生應該為今后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學術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應該承認,創造力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部,甚至可以說它不是大學本科生心理素質結構的最重要成分。也許,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社會適應性是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的思路
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研究關系到心理素質測評體系的建立、培養規格和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問題。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文化素質的基礎與載體;心理素質是外界刺激影響人的行為的中介,又是社會文化素質與生理素質相互影響的中介。鑒于心理素質在個體素質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質教育時,查明心理素質的結構就是一項基礎理論工作,它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素質培養的起點。
1.大學生心理素質建構的要求與策略
在確定合格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時應注意:(1)體現心理素質是人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綜合表現,心理素質不是人的心理現象的幾個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學生在學習、研究和生活實踐中應具備的基本心理素質。(3)既考慮到大學生發展與成長的需要,也考慮到國家、社會和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4)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于未來需要,強調未來社會對學生的要求。(5)以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年齡階段特征和“最近發展區”為理論基礎,重點研究大學生這一特定年齡階段的心理素質結構。
研究策略:(1)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原則,以理論研究為指導,以實驗研究為手段;堅持實用性、可行性與邏輯準確性的結合。(2)采用研究指標多元化的建模原則,通過專家(理論取向)、用人單位及高校教師(職業取向)、學生(個人取向)等多層面,確立心理素質模型的指標體系。
2.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結構
有不少學者提出了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可能結構,例如,王極盛認為人的心理素質是多類別、多要素、多品質系統的動態綜合體,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潛能因素。梁寧建認為心理素質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認知方式、元認知、智力等。這兩項研究雖然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有參考價值,但是這兩項研究都將心理健康水平與看成是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成分,這顯然是將心理素質(內在)與心理素質的表現(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幾項研究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建構具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許燕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師生心理素質結構包括社會適應素質、自我完善素質、職業性格素質、能力素質、人際管理素質和再生素質等六個方面的素質。其中,每個素質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質。這項研究的缺點是抽樣的范圍較窄,所得結果雖然能反映師范生的心理素質結構,但是未必能夠全面說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
張大均等人從理論上建構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包括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因素,并通過問卷調查驗證他們提出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這項研究所建構的中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簡單明晰,認知因素作為一項重要的心理素質成分如實反映了中學生的學習是他們主要從事的活動。但是,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中學生有較大差別,而且國家、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結構在整體上是否與中學生相同,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驗證。
[關鍵詞]大學生 素質 培養
一、大學生素質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被認為是天之驕子、國之棟梁,承載著希望,預示著未來。這正如梁啟超先生曾講的“少年強則中國強。”就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的素質也決定著國家的未來。現實生活中當代大學生的現狀如何呢?我們先看兩個例子。
其一,有位企業家曾講過他招聘過程中的一個事例。在一次招聘中,有很多的應聘大學生,其中有位男同學的條件比較突出,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各種資格證都比較不錯。于是這位企業家就親自打電話給他,通話中告訴這位男同學明天可以直接來找他,并告訴這位男同學他的電話號碼。一份優越的很有前途的工作馬上就要成為現實,可是這位男同學的一個小細節卻讓這位企業家改變了主意,拒絕了這位同學。是什么情況使得工作機會瞬間喪失呢?原來在對方要告訴他電話號碼時,這位同學說:“請您稍等,我拿張紙記一下?!笔潞筮@位企業家解釋說:連這十幾個號碼都不能瞬間記住的大學生,不符合我們企業的要求。
其二,每年大學生畢業的時候都要寫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指導過程中有些細節也能暴露出些問題。論文指導老師發短信通知學生論文指導的時間和地點后,有位同學回電話問老師是不是準點到。
通過以上事例暴露出當代大學生在素質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書本知識掌握的比較好,學的很扎實。但是社會生活能力太弱,在待人接物方面沒有很好的確定自己的位置。也就印證了“有文憑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識不一定有見識;有智商不一定有智慧”的說法。
第二,有些當代大學生權利意識過重。時時刻刻不忘強調自己的權利,那么也就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素質體現。比如在強調任何一個主體權利的同時,都不能忽視其自身義務的履行,以及基本素質和社會道德的體現,比如尊師重教。
第三,有些大學生的心理不夠健康。有前幾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有最近曝光的高校投毒事件,還有每年都會發生的高校內的自殺、自殘等事件。以上事實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堪憂。
此外,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存在偏離。在市場經濟崇尚個性發展大潮的影響下,受社會上所謂“實惠”觀念和“個人功利”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尺度漸漸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學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發生變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觀點、人生哲學和腐朽生活方式,通過各種渠道滲透進來,對現代大學生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
二、大學生的基本素質
好多同學在剛剛進入大學校園時會有些不適應。從原來氣氛緊張、監管嚴格的大環境下猛的釋放出來很不適應,有些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白白讓廢掉很多大好的時間。因此,要明確大學生基本素質要求,從而努力提高個人素養,正如《禮記?大學》所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高個人修養是作為一個有用之人的第一步。有人說“大學小社會”,大學是從校園到社會的一個過渡,那么,我們就應當好好利用這個過渡。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學習和具備大學生(將來能夠順利步入社會)的基本素質。雖然,因專業的不同大學生所應當具備的素質會有所差別,但是作為當代大學生有些基本素質是大家都應當具備的。
(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學會做人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場上商品品種、規格、花樣豐富,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給社會大眾帶來了很大的誘惑。有些人的行為超越了傳統道德和價值觀的容忍范圍,很多個性化的行為,不斷沖擊著我們傳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進而對我們的行為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所受的影響更大、更深遠。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相當重要。
記得我在接受大學入學教育時,系主任老師曾告訴我們在大學里要學會兩樣事“學會做人,學會做學問”。當時不太明白,后來隨著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體會,慢慢理解了老師的意思。學會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人若沒有才華但他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則,能夠自食其力,仍然有益于社會。但是一個人若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即使他很有才華可能也無益于社會,甚至他越有能力對社會的危害可能越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學會做人,這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正如《孟子?盡心上》中告誡我們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二)學好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
在大學里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好專業知識是首要任務。專業知識的學習要求大家對本專業知識有一個全面系統的掌握,能夠形成知識體系,并且具備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有些學生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所學專業自己并不是很喜歡,學習過程中沒有興趣,覺得很枯燥,將來也不想從事這方面工作。那么在保證本專業能順利畢業的同時,開拓學習第二專業。在第二專業的選擇上既要結合興趣,又要符合社會需求,有益于社會。
此外,結合所學專業根據自己的興趣開展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 正如哲人所說“看專業書能增加知識的深度,看非專業書能增加知識的廣度?!币簿褪钦f“開卷有益”。當然一切真知灼見來自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學生在學習人類科學技術、文明成果的同時,也要有懷疑的精神,沒有質疑也就沒有進步。同時,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綜合素質。
(三)求真務實,具有社會責任感
現代社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有很多的誘惑,使得整個社會比較浮躁,當代大學生同樣也存在著浮躁的情緒。表現為學習目標短淺功利性較強,很少考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意識不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當代大學生將來要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干力量,他們將必然要逐漸進入國家和社會的重要崗位,歷史需要他們擔負起更為重大的社會責任。從經濟方面來講,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國家在各方面的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需要我們當代大學生們能肩負起建設國家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因此,必須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能力,使他們認識到責任是具有廣泛的政治、社會、道德內涵的,認識到責任就是一種義務,每個公民都有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并要求他們對自身的所做所為承擔行為責任。如憲法規定公民的基本義務:公民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衛祖國、依法納稅、以及勞動義務、受教育義務、父母有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大學生們去認識,去體悟,從而提高其社會責任意識。
(四)要有強健的體魄,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正如我們主席所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無法完成將來的社會責任。據報道山東省將于2012年增加體育作為高考的組成部分。這也從某些方面反映出當前我國廣大人群,特別是年輕人的身體素質較差。因此,作為祖國未來建設者的當代大學生,有必要鍛煉強健的體魄。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將面臨不同于以往的諸多新問題,此時由于經驗的缺乏,可能頭腦一熱會有些過激行為。面對這種情況能及時疏導壓力,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相信問題中就能解決。為迎接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挑戰,大學生更應具備“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不僅要有先進的知識、科學的技能、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博大的胸懷。
三、大學生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的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悉心培養。本文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大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
素質的培養必須從基礎做起,要打好基礎。首先要做到的是專業知識教育,提高能力增強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專業、系統、符合邏輯關系的理論知識教育非常重要。同時,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堅實牢固的地基是不行的。大學生素質的培養同樣離不開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始終,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才文化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同時,也要把文化素質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大學的學習更多的是自學,是在老師課堂教學的引導下,建立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的能力。即使是專業必修課程我們都很難僅僅通過課堂時間完成對本課的學習。而且各門專業課共同組成該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這個體系的建立也是需要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獨立完成。通過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我們的鍛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鑒于經濟和社會現實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大學期間不可能學完本專業的所有內容,因此,讓學生學會學習更為重要,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p>
(二)開展課外興趣學習,鍛煉思維能力
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僅靠課堂教學是無法順利完成的,因此,開展課外興趣學習,鍛煉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學校應努力開展豐富多采的第二課堂活動,包括舉辦各種類型的學術報告會和專題講座、學生讀書會、學生社團活動、文藝匯演、體育活動等,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學校還應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檢驗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要認真組織學生參加教育實習,積極開展社會文化調查、社會調查和教育調查,讓學生在廣闊而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大背景中接受熏陶,開拓視野,增長才干,提高綜合素質。
(三)科學選擇選修課,提高綜合素質
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單靠專業理論知識是不全面的。任何問題都和經濟活動、社會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若只懂專業知識,面對現實問題時,就無法從整體和全局著眼,也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就需要我們提高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提高一方面是遵循“開卷有益”原則,大量開展課外閱讀。另一方面的科學選擇選修課,豐富和健全自己的知識體系也非常重要。
(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以上的數據和事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當然,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學校的教育,學校應該開設心理教育方面的課程,成立心理協會對大學生提供咨詢;另一方面要靠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個大學生學習必要的心理知識,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自我教育不僅在心理素質的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中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妨借用時下比較流行的一個詞語予以概括,大學生應當吸收、傳播“正能量”,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提高抗擊打能力。
(五)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近幾年,社會各界都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其中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相對更差一些。于是各種體育活動的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應運而生。同時,不少省份提出中考要加入體育考試,體育不過關學校不予錄取。然而,在大學里并沒有特別有效的措施督促大家鍛煉身體。但是,一國國民的健康素質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能力,作為國家民族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健康素質教育關乎到我國未來的發展。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培養堅強的意志是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學校應成立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舞蹈隊等活動團體,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讓學生自覺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從而提高身體素質。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只有在具備專業素質的同時,提高綜合素養,才能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米加德,楊愛華:《淺談編輯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中國編輯,2010年05期。
[2]胡曉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2期。
關鍵詞: 舞蹈 感受力 表現力 創造力 素質培養
舞蹈是一種運動的情感藝術,是人類傳情達意的產物。同時舞蹈教育是一種美育,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美學觀念和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動,通過審美教育,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即通過“真正有美學價值的東西”,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趣味和美的情操,提高對美的鑒賞力和對美與丑的鑒別力,激發學生對美的熱愛,增強表現美的強烈欲望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在藝術中表現自己的才華。舞蹈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舞蹈教學中,教師對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直接反映著教育的觀念和思想,也就是說,體現素質教育重要的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手段、方法的運用,體現出對學生全面的素質教育。
一、舞蹈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有重要作用
1.舞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高等學校培養的藝術人才不是匠人,而是富有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高級人才,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隨著人民大眾對文化藝術的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長,藝術行業急需那些真正具備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富有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精英人才。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要多聽音樂、多看劇目、多看書、多分析、多體驗生活,學會觀察,逐步學會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創造屬于個人對生活與情感的獨特體會的表現方式,這樣在通過演繹舞蹈作品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再加上舞蹈本身就可以豐富人的想象力,我們在感受舞蹈的過程中,發散性思維便可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可以促使學生創造性思維也不斷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2.舞蹈可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當今社會的競爭非常激烈,大學生為了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必須具備很強的社交能力,而舞蹈是溝通學生與社會的有效途徑之一,因為舞曲會給人以放松的感覺,在這種和諧的氣氛中,不但讓人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而且起到溝通情感、擴大交際范圍、增強社交能力的作用。
3.舞蹈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大學生的身體處在逐漸成熟時期,體內新陳代謝旺盛,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舞蹈可以增強體質,改變不良的姿態,使其動作協調優美,雖然體育鍛煉也具有以上的功效,但是體育鍛煉不免會帶有側重點:即身體某一部位得到強化,而另一些部位卻得不到明顯的鍛煉。而在舞蹈的體形訓練中,一般都是正反兩方面都要進行鍛煉的,所以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會得到均衡的鍛煉。
4.舞蹈可以塑造學生的形體。舞蹈通過柔韌、力量、節奏與速度的綜合訓練,使人的身心在愉快中接受美的熏陶,鍛煉出勻稱、健美的肌肉與優美的身段,這樣不但可以起到防范疾病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敢于接受學習和生活中更大的挑戰。
二、通過舞蹈提升大學生的文化修養
舞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有著屬于自己的文化內容,它的發展也必須深深地扎根于富饒的文化土壤之中??v觀古今,舞蹈的發展必然隨著文化的發展而提升,一個國家民眾的文化素質上不去,那它的藝術天地也絕不會大,舞蹈的繁華背后必定有著深邃的文化背景作支撐。
1.舞蹈的演繹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舞蹈與音樂專業的知識具有很密切的關系,我們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在運用所學音樂專業知識。因此,學生在學習舞蹈的同時,更好地鞏固了自己的音樂專業知識。
2.舞蹈與文化學科相聯系。舞蹈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與其他文化學科有著密切聯系,許多舞蹈作品,都是根據文學作品而改編創作的,一個好的舞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才能展現出舞蹈的底蘊和靈魂。如芭蕾舞等多種經典舞蹈都起源于國外,我們通過對這些舞蹈的學習,了解了外國的文化背景,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有利于促進我們的文化學習,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
3.通過舞蹈教育,幫助大學生獲得內外美的統一。孟子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雹偃寮艺J為人的內在精神狀況是通過外部的形體表現出來的,而強健的身體、優美的動作,更能影響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主張通過音樂舞蹈來陶冶人的性情,修飾人的行為舉止,培養大學生內在品質和外在形體統一和諧的完美品格。舞蹈可以塑造一個人的形體和氣質,而在舞蹈課堂上,老師用身體語言向學生講述形體美的要領,經過辛苦的鍛煉,可以讓我們獲得形體之美;在理論課堂上,老師用優秀的舞蹈作品展示美麗的異域風情、講述古老的傳說,使學生在舞蹈藝術的世界里,從心靈上得到美的洗禮、體會到人體語言的美妙。因此舞蹈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感染情緒、陶冶情操,思想境界也同時能得到升華。
三、舞蹈可培養大學生的表現能力
1.舞蹈對大學生知覺所帶來的感受。舞蹈感受也可以稱之為舞蹈感覺,主要包括學生對舞蹈的基本認識,對音樂與舞蹈關系的認識,對舞蹈的表現、情感、人物的認識等等。舞蹈感覺是在聯系舞蹈過程中一個經常用到的主觀意識的概念,它左右著習舞者的情感表達程度,但是這些舞蹈感覺的差異也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而提高,人的動作感和高度敏銳的動感是舞蹈感覺的真正基礎――自我審美能力是舞蹈感覺的本質所在,如何去感覺舞蹈?這一切都來源于自身的舞蹈感受。美國的舞蹈家默斯?堪寧認為舞蹈的基礎是動作,也就是時刻運動著的人體,舞蹈的構思既來源于動作,又存在于動作之中,一個舞蹈作品并不源于舞者或編者對某個故事、某種心情或某種表達方式的構思,它的內容源于動作本身,正是“動作”本身不僅把舞蹈同其他藝術真正區別開來,而且也決定了舞蹈在整個藝術表現形式中的獨特地位。因此,舞蹈動作的展現也就是人的內心活動和內心情感的展現,正因為這樣,我們在欣賞舞蹈時,看到的不僅僅是身體的跳躍,更是靈魂在舞動,這就是舞蹈的精神,我們通過舞者的身體語言,充分感受到了一種精神的升華和真實的情感表達。舞蹈感覺是舞蹈者在跳舞的過程中運用自我審美意識對自身舞蹈動作進行灌注的能力,因此舞蹈感覺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是人們在舞蹈動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感覺,它只是反映在舞蹈動作中,而不包括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其它感覺,例如在生活中寒冷的感覺、疼痛的感覺,或者溫暖、恐懼的感覺等,雖然生活中大量的感受對于舞蹈表演極為有用,如舞蹈者對舞臺情景的感受,對各種人物、角色的感覺等, 但那只屬于表演體驗范圍,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感覺與舞蹈表演相關聯的感覺統統歸為舞蹈感覺的話,勢必將舞蹈感覺的概念擴大到不恰當的范圍,那么也就無法真正研究什么是舞蹈感覺,也就無法尋求提高和培養舞蹈感覺的正確途徑。
2.舞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審美能力是人們評價、感受和欣賞美的能力,舞蹈通過調動人體動作、表情、姿態、情感內心體驗等多種心理和生理機能,為學生提供審美空間。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自然舞動起來,這就是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又如由于每個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民俗民風的不同,各自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特別是在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如新疆舞蹈;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如藏族舞蹈;有的地區舞蹈以大動作為美,如傣族舞蹈;有的地區則以含蓄舞動為美,如彝族舞蹈。正是諸多舞蹈風格中蘊藏著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征,我們通過對舞蹈的學習,舞蹈以它獨到的寓教于樂的方式,可以潛移默化,使學生習慣于熱愛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厭一切假、惡、丑的行徑,通過舞蹈的具體形象來認識繽紛的世界,認識真善美,從而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的能力。
3.以舞蹈的律動形態鍛煉身體。律動就是人體有規律的運動,舞蹈的律動,是舞蹈者按照一定的節奏規律,通過自己的身體展示出來的具有某種特定文化韻味的運動形態,舞蹈的律動對鍛煉身體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舞蹈練習可以促進肌肉、骨骼、身體機能等多方面的正常發育和發展,反復的舞蹈動作訓練對提高身體的速度素質、力量素質、耐力素質、靈敏素質等都有顯著作用。
結語
舞蹈藝術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它擔負的社會責任是非常重大的,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情操、道德感情和文化素養。我們將會發現:今后隨著我國人民素質的提高,對藝術美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理解,舞蹈教育必將會進一步的受到重視,而普通學校舞蹈教育的未來前景將會更加廣闊,其意義也會更加深遠。我國高等教育應該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強素質教育,而校園舞蹈教育有利于學生開啟思維、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學生提升智能、增強創造力,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增強體魄。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不能忽視,那就是體現在舞蹈教學中的素質教育需要得到領導的重視、支持和教師的積極參與,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更努力具備21 世紀學生應具有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四項基本能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注釋:
①孟子.盡心上.第13卷.第38行.
參考文獻:
[1]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資料從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1981.
[2]劉金萍.淺談舞蹈與學生的素質培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劉華.創新舞蹈思維方式.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關鍵詞】心理壓力;控制情緒;大學生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離心理正常狀態的時期,人生在世不能事事順心如意,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但無論什么狀況和糟糕的心境都有過去的時候,不要過于糾結在意。如果一個人很容易就被情緒所影響,從而導致不適應行為或心理健康問題,哪能有心情正常工作和學習呢?
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強迫、精神分裂等問題,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由此可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當務之急。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就像修煉一門內功。只要我們日日修習,不斷擴展自己的思維高度,積極面對情緒的正負極,拿出勇氣,讓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
1 生活能力與交往能力弱,導致暴躁、易怒、自卑心理
首先應學會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現在學生多為獨生子,家長過分溺愛,剛進入大學,缺乏獨立生活能力,不會與人溝通,自閉傾向,不愿與人交流。任性自私,自由散漫,不少學生因交流困難而在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極其缺乏起碼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
學生在宿舍平時為一些瑣碎小事經常吵鬧,互不相讓,相互氣氛緊張,不能將自身融入集體,不能適應環境,處處抱怨,遇事偏激,不能有效的溝通。班上曾有趙辰同學早上沒來上課,班主任及時聯系學生并向家長告訴學生情況,本人只是在宿舍睡懶覺不起,家長說服之后,速來教室,其實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內疚,反而沖進老師辦公室勃然大怒,沖著老師歇斯底里起來,就是嫌老師找他家長了,智力能力還處于小學生階段。沒教養,沒素質,起碼做人都不會,更談不上做貢獻,可悲??!
這種人平時不能與人正常溝通,不能尊重長輩,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抵觸學校,抵觸老師,無論外界的環境如何,壓力多大,都應學會接受現實,適應社會。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你的思維違背了客觀規律、人倫道德、法律法規,脫離了真善美,那么你怎樣都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態和情緒,倘若長時間的負面情緒積累,勢必會導致人格障礙。我們應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思維,善良,積極向上。并及時整理自己的情緒,領會幸福的滋味。
其次,學生理解能力低下,做事不細心,不認真看通知,老師說什么不明白,不理解,就會用嘴,不用腦子,一件事要重復說很多遍。每年學生征兵入武,需填報名表,身份證號竟然還能寫錯,或少寫家庭成員,不認真檢查,還讓老師反復修改。我們國家就是靠這種低能力、低素質的學生來保衛嗎?對自己卻不負責任,更說不上對國家負責真是令人擔憂。
2 關于專業學習定位不準,缺乏學習積極性
學生應找準自己的定位,不能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任何專業,只要學的足夠好,熱愛你的專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自己喜歡的書,是人生一大享受。只有少數同學參加專業技能大賽,很多同學沉迷于網絡、電腦、手機,讓自己時刻受到外界干擾。不妨在適當的時間把網絡關閉,讓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讀點經典,專注做事,無所謂是否成功,起碼對得起光陰。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你走向成功的階梯。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夸張地說,良好的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影響人的一生。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習慣,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
人的自主學習的程度是隨著年齡增長,經驗的積累,知識的提高,文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斷提高的。在大學期間,一個人自主學習的能力越強,水平越高,意味著將來步入社會時自覺獨立、自主學習的起點越高,社會適應性越強,更好的適應社會。
如今生活,用實力說話,一個人如果不想過低三下四的生活,就得有讓自己抬頭挺胸的資本,靠本事競爭。只是能決定一個人的氣質、品味、眼界、價值觀等,這些卻是影響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都是知識熏陶的結果。這樣于外能贏得別人尊重,于內得以心安,你要抓住機會,直面風雨人生,迎接時代挑戰。
當一個平凡人,懷一顆平和心,做一件平常事,不好高騖遠,簡簡單單的生活,抵擋各種誘惑。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壓力多大,人都要快樂,調節自己不良情緒。如果處處跟自己過不去,對看不慣的過分追究,做人做事寬容些好,古訓“欲樂,莫過于善”。“善”這是寬容的豁達的意思,要寬嚴適度,謹慎從事,小事上不要太苛刻。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積極分析,調整心態。只有一切隨遇而安,順其自然,沒有太多的欲望,才能享受快樂和滿足,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
人在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使自己傷心難過的事情,社會的壓力會導致許多人患上焦慮或強迫癥。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是個孤僻而不懂得交際的人,但在他面對了這個事實之后尋找到了化解的方法,成為一位人際交際大師。事實證明,最痛苦的經歷有可能成為他們最重要的財富。所以當痛苦來臨時,是逃不掉的。暫時的逃避和埋怨并不能讓痛苦減少分毫,反而容易讓痛苦變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只有勇敢面對,迎刃而上,尋找化解心中的恐懼的辦法。可以尋求朋友的幫助,尋求老師的疏導。我們無所謂草木皆兵,畏手畏腳地無知應對,正視并面對它才是光明之路。
1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呈現出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社會狀況, 各種不良現象不斷出現,這勢必弱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甚至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離,如果不及時對他們進行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 讓其確立科學的社會理想和人生信念, 就會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彎路。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三大領域中的普遍規律和本質。在哲學教學中加強對自然和社會本來面目的全面和科學的闡述,能讓學生更正確、更真實地理解和認識世界。所以,學習哲學理論,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社會理想、生活理想、職業理想、人生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質
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要求大學生們必須具備合理的、完善的知識結構,必須做到文理知識的交叉和滲透。如果只具備專業知識,不具有哲學及人文知識,其知識結構是有缺陷的,會對個人的長遠發展有較大的阻礙作用。哲學所研究和探討的是整個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規律,而各門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局部領域的特殊規律為研究對象;哲學所提供的知識是有關世界整體的最根本的知識,而不是局部現象和特殊經驗的知識。哲學知識和具體科學知識相互融通,才能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哲學知識是任何專業人才都不能缺少的,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養,是大學生建立和完善知識結構的必然要求。大學生的哲學素養增強了,其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就會隨之提升,就能夠自覺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去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特別是能夠運用哲學來指導專業領域里的疑難問題。
3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形成和完善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目前大學生道德失范現象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不文明的戀愛行為、誠信危機、社會責任感淡薄、價值取向偏差、集體主義和法紀觀念淡漠、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樂等,致使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人與世界、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提供了有關世界整體的根本看法和觀點,特別是提供給了人們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人們對于人與世界、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關系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哲學觀點為根據和指導。哲學世界觀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哲學包含著倫理學,倫理學也歷來是哲學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必須學好哲學理論,只有全面把握哲學的內容,深刻領會哲學的精神實質,才能提高分辨善惡的能力和水平。
4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知識經濟已成為時代主流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面臨著人生的抉擇、理想的追求、專業的學習、求職就業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社會責任感與競爭的壓力,價值觀與人際關系的困惑,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都會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的發生。近年來有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高達16%~25.4%左右,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同心理科學的訓練有密切關系,但是在更根本的意義上,更主要地是依賴于良好的哲學素質。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著人們的基本生活態度,同時還決定著人們的心智結構,決定著人們對待各種環境和生活壓力的態度。因此,大學生要通過對哲學的學習全面提高心理素質。
5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從眾型思維、權威型思維、經驗型思維、書本型思維、自我貶低型思維等狀況,很難對于現實社會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科學的認識和評價,要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就要沖破這些思維方式的束縛。哲學是辯證性的思維方法、是批判性的思維方法、是超經驗的思維方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等特點。大學生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需要在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強化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哲學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給學生提供一種正確的理性思維模式,培養和鍛煉他們的思辨能力;在于讓學生接受批判精神的熏陶,培養他們不迷信、不盲從、不僵化、不保守的批判精神,從而使他們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確方法。
二 大學生哲學素質教育的路徑與對策
1 改革哲學課程體系的設置
哲學原理,是高校最為核心的人文課程,它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人文素質上具有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作用。要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質,就需要在開設《哲學原理》的基礎上,改革課程體系的設置,非哲學專業有必要開設哲學類選修課程,如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科技哲學、歷史哲學、藝術哲學、文化哲學、法哲學、教育哲學、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管理哲學、社會哲學、生物哲學、技術哲學、體育哲學、宗教哲學,等等。這些課程不是面向全校所有專業普遍開設,可以根據專業特點開設與本專業相關的哲學類課程。公共哲學類選修課程要突出哲學的應用性,它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它可以加深對哲學基本原理的理解;它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哲學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能力;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從哲學的高度研究和探討專業學科中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具有前瞻性和整體性的問題,能突破專業的局限性,拓展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視野。
2 改革哲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哲學教學內容改革要同中國的社會實踐、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大學生素質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第一,編寫符合學科專業實際和學生素質培養的教材。哲學教學改革的許多新成就只存在于學術雜志、專著、學術會議上,并沒有真正走進哲學教材。教師要破除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思維方式,在教材中注重研究具有基礎性、現實性、前沿性和世界性的重大問題。第二,教學中充實現代科學的新成就。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不斷為社會、為人們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需要人們去研究和解決,同時自然科學的新成果又不斷詮釋和豐富發展著的哲學原理,不斷地豐富著哲學的理論寶庫。第三,加強人文精神的教學和研究。在哲學教材、教學、考試等諸多環節中人文精神淡薄,缺乏人論及其價值論等方面的內容,沒有對人的實際生存問題、價值問題等進行專章論述,增進人文關懷方面的內容應成為哲學理論的生長點。第四,增加哲學史方面的知識。在講授哲學原理時,介紹歷史上一些哲學家的觀點以及問題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積極把中西、古今哲學素質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哲學。
3 改革哲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哲學的教學方法多表現為傳統的灌輸式、教條式教學方法,大部分教師采用“原理+實例”的教學方法,把理論當成枯燥的條文和現成的結論,只是用實例去論證原理或用理論去解釋實例,失去了“以理服人”的精神力量,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較大的阻礙作用。要培養大學生的哲學素養,教師就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第一,運用多元化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針對理論和現實提出的問題,運用對話式、辯論式、討論式、延伸式、情感式、問題式、專題式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將“滿堂灌”變為師生雙向交流過程。通過諸多教學方式的運用,激發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心智。第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理論的教學方法是教給學生掌握哲學基本理論知識,實踐的教學方法是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實踐。加強實踐教學和應用哲學的研究,讓學生把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會實踐的創新人才。
4 改革哲學課程的考試方式
考試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必要的手段。為了使哲學考試規范化、科學化,需要建立合理、全面的哲學課程評估、監測體系。目前哲學考試方式過分刻板,用絕對統一的標準答案評判學生的成績,這種方式對教師教學個性和學生學習個性都具有很大的限制。根據哲學學科的特點,可以有別于其他課程的考試方式,除了考察學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以外,還要看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考試題除了有一定的客觀題以外,還要有一定數量的主觀題,要把筆試、口試、開卷、閉卷、課堂討論、心得體會、調查報告、論文、參加社會實踐等各種不同的考試、考察方式靈活地結合起來,要把考試的內容放在哲學原理的運用和材料分析上,還要注重平時成績。每門課程的分數比例應該是,平時成績30%、第二課堂40%、知識成績40%。通過這些考試方式的改革,更好地、更系統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摘 要 游泳是在水下進行的一種運動,對增強體質、提高各部位器官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都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一站,高校體育游泳教學的任務就是使每一位大學生都學會游泳,掌握這種健身鍛煉的方法,掌握保護自我和拯救溺水者的本領,使自己終身受益。
關鍵詞 游泳 教學 大學生 身體素質 心理素質
一、游泳運動的健身價值
(一)改善心血管系統
經常游泳可以改善鍛煉者的心血管系統。在游泳時,水的壓力會使人的心房和心室的肌肉組織得到加強,加大心腔的容量,使心臟的活動節省化,對人的血壓也有好處。
(二)促進皮膚血液循環
冷水可以刺激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冷水的刺激能時皮膚血管收縮,以防熱量擴散到體外。同時身體又加緊產生熱量,使皮膚血管擴張,改善對皮膚血管的供血,這樣長期的堅持鍛煉能使皮膚的血液循環得到加強。另外,由于水波浪的作用,不斷對人體表皮進行摩擦,從而使皮膚得到更好的放松和休息。
(三)增強抵抗力
游泳池的水溫常為26度到28度,在水中浸泡散熱快,耗能大。為盡快補充身體散發的熱量,以供冷熱平衡的需要,神經系統便快速做出反應,使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增強人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抵御寒冷。經常參加冬泳的人,由于體溫調節功能改善,就不容易傷風感冒,還能提高人體內分泌功能,使腦垂體功能增加,從而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游泳運動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一)培養大學生健身習慣,提高身體素質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堅持鍛煉,提高素質是非常重要的。游泳是屬于全身劇烈運動的項目,在一個動作周期中會有大部分時間是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完成的,這樣使人的身體機能發生變化??梢蕴岣呷梭w新陳代謝的速度和提高能量供應水平,擴大身體能量的儲存。大學生要有健康的體育觀念,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從大學生喜歡的體育運動教學出發,培養他們的良好的健身習慣,鼓勵他們個性發展。要讓大學生真正理解到游泳運動的真諦,才能樹立起終身體育意識和良好的健身習慣。
(二)改善身體的機能
經常進行游泳鍛煉,可以使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和身體器官的機能得到健康的改善和提高,促進身體的基本素質得到提高,增強了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完成強度較大的腦力工作之后進行適當的游泳鍛煉,可有效消除疲勞,恢復健康機體。
(三)減肥和健美形體
游泳是保持身材最有效的有氧運動之一。運動時消耗的熱量多,實驗證明:人在標準游泳池中跑步20分鐘所消耗的熱量,相當于同樣速度在陸地上的1小時,在14度的水中停留1分鐘所消耗的熱量高達100千卡,相當于在同溫度空氣中1小時所散發的熱量。另外,水的阻力可增加人的運動強度,但這種強度,又有別于陸地上的器械訓練,是很柔和的,訓練的強度又很容易控制在有氧域之內,不會長出很生硬的肌肉塊,可以使全身的線條流暢、優美。長期堅持游泳訓練對矯正不良身體姿態、重塑端莊形體有很好的效果。
三、游泳運動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一)培養學生的游泳意識
體育教師通過游泳知識與方法的傳授,將學生帶入更專業的游泳運動中去。通過游泳實踐教學,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快樂、自信和成功,使學生從內心深入感受到游泳運動,也是人生活中的一種很有意義的運動,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游泳意識。在游泳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引導學生把強烈的熱情,帶入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中去,加強學生的游泳意識。
(二)游泳運動促進青年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大學生在系統教學方法的引導下,逐漸克服了怕水的心理。這種征服個體潛在消極心理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自我解脫和救護能力的過程。從內心的認知行為落實到具體的實踐行為中,大學生不僅體驗到應對外在壓力的心理適應過程,而且通過行為的實施不斷實現著身心的協調,從而由內及外形成了具體道德傾向。如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他們遇到險情臨危不亂,舍己救人的良好品質。
(三)緩解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壓力
游泳具有健身、娛樂雙重功能,可以帶給人們愉悅心情,對于緩解不安、緊張心理有一定的效果,進而實現情緒控制,促進心理健康狀況向好的方向發展。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工作、學習,不妨去游泳一番,嬉水弄波,趣味倍增,能減輕工作、學習帶來的憂慮、煩躁情緒,緩解全身肌肉緊繃狀態,使其得到放松,實現心理健康。
(四)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大學時期是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知識,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實現自我完善、社會化的重要階段。游泳能夠提高學生對身體語言的理解和駕馭能力。身體語言是溝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社交過程中必須具備的能力。游泳運動有著獨特的動作定式。而且蘊含了其他項目所不具備的審美內涵。
四、小結
高校游泳的教學目標應該放在全面健身的基礎上來實施,將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作為目標,為社會創造更優秀的人才資源。要讓學生在游泳練習中,體會到游泳運動的效果和樂趣,讓學生離不開運動,通過運動可以加強健康,加強人的身體質量和身心素質。
參考文獻:
[1] 左紅衛.克服恐懼心理優化游泳教學[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OO4(2):122-125.
【關鍵詞】課外體育活動 學習素質 學習能力 學習品格 綜合素質
人的現代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會現代化的根本目的。現代人要具有實踐、創新、學習、適應、融合的綜合能力?,F代綜合素質是現代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現代學習素質是現代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成分?,F代學習素質的培養實質上就是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面對多變的21世紀,在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過程中能夠更有效地進行學習,學習素質由學習動力、學習品格、學習能力因素構成。
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補充和加強,課外活動為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的學習素質培養創造了有利條件。
課外體育活動在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品格、學習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就學生現代學習素質培養的點滴嘗試與大家交流。
一、培養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力
1.從興趣出發,調動學生學習內趨力
一位名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這一點體現的最充分。在活動中采取興趣分組,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所要學習活動的項目。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會有濃厚的興趣,從而大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內趨力,引發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能主動學習,就會合作學習、創造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2.加強學習目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選擇體育方面優秀、經過訓練的體育骨干學生對活動學生進行輔導合作,把他們好的習慣及鍛煉身體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并適時進行教育。使學生明確:除喜歡的活動項目外,任何活動項目對自己的成長都有益處,從而擴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廣泛學習興趣。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發創造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嘗到“探索――成功”的創造性樂趣,增添對自己才智認可的愉悅感,從而培養興趣。我所教的學生都是中師和幼師的學生。都肩負著雙重任務(現在是學生,將來是基礎教育工作者)。創造限度的發展,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培養面向科研、生產、管理第一線的一流制藥工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旺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