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9:02
序論:在您撰寫會計的概念特點和職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各位親愛的2014級會計從業學員:
全國2014年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準備工作已陸續展開,為幫助同學們盡快開始2014年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各科的學習,會計從業輔導名師制定了“2014年會計從業資格《會計基礎》考試學習計劃”,以方便同學們對今后的學習進度進行全面控制,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針對于從未接觸過會計的學員來說,《會計基礎》科目應該是較難的,其中經濟業務分錄的編寫及應用更是重點、難點,而《會計基礎》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又有聯系之處,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可將重點先放在《會計基礎》的學習上,但是不能將另外兩門完全擱置起來,三門學科應齊頭并進!
第一章 總論
主要是概念及特征、會計職能、會計對象、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礎展開敘述,是會計最基礎的知識,學習時要注意領悟知識的本質。
第二章 會計要素與會計科目
本章是基礎知識章節,是對會計要素的進一步細分。要注意區分會計要素與會計科目之間的區別,掌握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以及會計科目的分類及設置。
第三章 會計等式與復式記賬
主要介紹會計等式與復式記賬,學習時要注意好好體會借貸記賬法的本質。
第四章 會計憑證
主要是會計憑證的概念、作用、種類,及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的概念、種類、基本內容、填制要求、審核內容的要求、傳遞保管的方法。
第五章 會計賬簿
本章的會計賬簿是會計報表與會計憑證的中間環節。學習過程中結合老師的講義實際接觸一些會計賬簿,對學好本章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學員應通過做題加以鞏固。
第六章 財務處理程序
本章主要講解了三種不同種類賬務處理程序的內容,包括基本編制步驟、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本章學習的重點是在理解賬務處理程序的基礎上,掌握各種賬務處理程序的主要特點、適用范圍,能夠根據不同單位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賬務處理程序以及掌握各種賬務處理程序的編制方法。
第七章 財產清查
本章主要介紹財產清查的概念、意義、一般程序,財產清查的方法以及財產清查結果的處理。學習時要結合老師的講義,再做些題目加以鞏固相關知識點。
第八章 財務會計報告
本章屬于次重點章節,在學習本章內容時,要重點體會各章財務報表中的各個項目,是如何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的。
第九章 會計檔案
本章主要介紹會計檔案的概念、內容、整理歸檔、保管、復制查閱以及銷毀等規定。內容不多,但各個小的知識點都需要通過老師講解,再加上適當的做題加以鞏固和掌握。
第十章 主要經濟業務事項賬務處理
本章主要介紹主要經濟業務事項的會計處理,要想學好本章需要對前面一些章節的學習進行鞏固,只有這樣才能靈活的賬務各類經濟業務事項處理的思路。
隨著2014年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備考工作的啟動,學員可根據不同需求選報特色班、精品班、實驗班等優惠套餐,輔導課程根據每位學員的學習基礎,有針對性地講解、訓練、答疑、??迹W習過程進行全程跟蹤、分析、指導。考生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化輔導班次。同時,網校推出的會計移動課堂(隨課贈送),全面支持手機看課、平板電腦看課,學員可以免費下載使用,隨時隨地皆可學習。
1.財務會計
財務會計于20世紀30年代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導致了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與提供者的分離。為了保證信息的可靠與公正,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必須對會計信息產生的過程進行規范,由此形成了規范會計理論。在規范會計理論的指導下,各國相應制定了規范會計實務操作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包括基本假設、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收入實現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等。但是,客觀經濟環境對這些假設和原則提出了全面的挑戰。然而,這些原則和假設是現代財務會計的基石,它們的動搖勢必影響到財務會計這門學科的存在。
2.財務會計概念結構
財務會計概念結構一般不直接規范會計實務,因此,它作為普遍運用的理論框架似應高于會計準則。但是,其概念結構不夠具體,在可操作方面不如會計準則。它所描繪的是一組概念,這些概念必須貫穿到并統馭著所有的準則,從而對財務會計的程序與方法起著普遍的規范作用。所以,在概念結構的文件中要有一致的看法,不能等同于學術著作,反映不同的觀點或體現百家爭鳴。我們可以看出,財務會計的局限性與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約束有關,如資產要素的定義,美國FASB的定義是指某一特定主體由于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獲得或控制的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這個定義沒有指出對未來經濟利益如何計量;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的定義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這個定義雖指出貨幣計量,但并未回答如何計量,是對資產形成過程的計量,還是對資產未來潛能的計量?又如,兩個重要的信息質量特征相關性和可靠性,理想的情況是二者都要保證,但當二者發生矛盾時,哪個更為重要?因此,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內容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會計信息。
3.會計基本理論
再深入一步,我們會發現,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是受制于會計基本理論問題的。會計基本理論的內容是會計學科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它構成會計學科最基本的框架,會計的本質、對象、職能、屬性等,這些基本問題和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內容有著一定的聯系,有的甚至是一一對應的,從另一方面來講,概念結構是會計基本理論內容的具體化。如,會計本質和社會環境的研究確定了會計基本前提;會計職能對應會計的目標;會計對象規定了會計要素等。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將財務會計實踐中碰到的問題,用脫衣法層層追溯到會計基本理論問題。透過現象,我們注意到我們忽視了會計基本理論的研究。對會計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不足或者存在很大差異,用含糊不清或者有爭議的概念去指導會計實踐,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
二、如何建立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中國會計學會提出的我國會計理論建設的目標模式是: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介紹和引進大量西方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會計理論,目的是為了消化和吸收其精華,結合我國會計實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我認為,這種理論應在研究方法、研究風格和理論內容三個方面體現中國特色。
1.研究方法
和其它經濟學科一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三個層次:方法論、基本方法和具體方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應以哲學為方法論基石,這與西方會計理論研究的哲學背景有著根本的區別。西方會計理論家奉行實用主義哲學,倡導有用即真理的務實精神。哲學的本質在于物質的運動性、矛盾性和實踐第一的觀點。根據實踐第一的觀點,中國會計理論的特色應來自于中國會計實踐的特殊性。中國會計實踐是中國經濟實踐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微觀經濟(管理)理論是宏觀經濟(管理)理論的基礎,宏觀經濟(管理)理論是微觀經濟(管理)理論的指導。會計學屬微觀經濟(管理)學的內容,這也是為什么當前會計學研究向經濟學(管理學)尋求指導的重要原因。
對于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西方會計理論界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嘗試了許多方法來研究會計問題,總括起來有邏輯的研究方法(歸納法、演繹法)、歷史的研究方法、實證的研究方法、數學的研究方法、經濟的研究方法、三論(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的研究方法等。西方會計學界在研究方法的應用上走過了一條由歸納法演繹法實證法的道路,目前,實證法正方興未艾。西方在基本方法的使用上往往走極端,采用一種方法而否認另一種方法,沒有看到各種方法都有優點和局限性,它們之間存在互補性。因此,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應強調各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和互補。
2.研究風格
研究風格主要指理論的研究起點和研究路徑,這與研究者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關于會計理論的研究起點,理論界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有本質起點論、對象起點論、環境起點論、目標起點論等,如何看待這些觀點,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美國的會計理論研究從假設原則準則模式轉向目標質量特征要素的確認、計量與報告模式的原因何在?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應該具備什么條件?理論研究的起點是否應和理論表述的起點相一致?這些問題需要我國會計界作進一步探討。
關于會計理論研究途徑,中西會計理論學界存在著較大的區別。西方的會計研究往往從具體開始,強調表面上的實,而我國的會計研究往往從一般開始,強調本。然而,具體與一般不是對立的,而是辨證統一。由具體到一般,再由一般上升到理論上的具體,才是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正確思路,也應是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特色。
關鍵詞: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
一、概述
在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方面和經營風險的防范方面,企業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傳統的財務會計從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等三方面可以準確和完整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內外部經營形式的變化,利用管理會計的思想解決企業產能高的問題和財務杠桿高的風險,有效促進企業的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此背景下,本文從企業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角度出發,對兩者進行比較研究,對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發展趨勢進行深入分析,旨在幫助企業改變管理的環境、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下面對會計的概念、財務會計的概念和管理會計的概念加以界定。
(一)會計概念
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對會計的概念界定從會計的產生以來從來就沒有停過,會計概念已經出現了兩種主流的觀點。第一種認為會計是企業的管理活動,會計除了作為企業經濟管理的工具以外,根據會計屬性和會計的職能角度來說,會計是企業一種管理活動;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會計是信息系統,既將會計整體視為一個管理信息系統的集合。雖然很多學者關于會計的認識究竟屬于哪一種觀點沒有明確統一的結論,但是從會計本質確認和計量上是具有一致性的。首先,會計的計量單位是貨幣,其次,會計職能主要是執行核算和監督的職能,為公司的管理層、監管層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相關的財務信息。企業一方面完善自身經營管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通過理解會計的概念和職能,我們可以將會計劃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管理會計,另一方面是財務會計。
(二)財務會計
研究人員將財務會計界定為:依據財務會計制度和財務會計準則,在遵守國家會計法的前提下,企業的財會人員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全面、準確和完整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財務信息使用人包括企業內部的管理層和監管層,也包括企業外部的債權人、政府職能部門等利益相關者。因此,財務會計除了對內承擔提供財務信息以外,還承擔對外公布企業的財務信息職能。
(三)管理會計
研究人員將管理會計定義為:依據相關的管理方法和財務會計準則,在遵守國際會計法的前提下,企業的財務人員對企業的財務信息進行分析、評價和報告,找出企業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薄弱環節,采用必要措施和或者執行相應的計劃,為公司的高管層進行經濟決策或其他管理活動提供準確的管理會計信息,有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旨在完成企業對內部的管理責任和相關的目標。
三、企業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比較研究
企業會計的兩個分支包括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者既存在相同點,也存在不同點,兩者相輔相成。下面從關聯性和差異性兩個方面對企業的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存在的差異進行比較研究。
(一)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之間的關聯性研究
我們從企業的價值指標和財務核算方法兩個角度分析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之間的關聯性問題。從企業的價值指標角度來說,企業利用財務會計核算的方法對企業的經濟業務內容進行核算和監督,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財務數據,同時這些財務數據可以作為企業管理會計的測試的基礎,也是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分析和決策的基礎。從財務核算方法方面來看,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具有相對獨立的會計核算方法的體系,但是財務會計的核算方法和管理會計的核算方法又不能相互獨立,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合和交叉,并且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目標共同是將企業經濟最大化。
(二)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之間的差異性研究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兩者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方面,企業財務會計的任務是向企業外部財務信息使用者提供財務報告所需要的財務信息,而企業的管理會計是企業內部的高管層和監管層提供經濟決策或者其他管理決策方面作為重要的依據,財務會計的直接目標和管理會計直接目標具有差異性。第二方面,企業的財務會計是對企業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并執行核算和監督的職能,在規定的特定時間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向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提供信息;企業的管理會計是以財務會計的信息數據為基礎,通過一定的方法反映和預測企業的信息活動,發現企業在經濟決策或者其他方面是否與企業的經營目標存在差異,出具的管理會計報告格式和內容沒有限制性。第三方面,企業的財務會計對外提供財務信息時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并且通過財務會計的信息具有全面、準確、真實和完整等方面的要求,而企業管理會計滿足企業內部管理需求時提供信息不具有限制性,除了提供貨幣單位的財務信息外,還提供非貨幣單位的相關信息,同時該信息不具有法律規定的有用的信息。
四、企業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整合性發展趨勢
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對管理會計的需求和財務會計的發展日益急迫,作為企業各方的利益相關者來說,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他們對財務人員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和非財務會計信息從本質上來說是具有一致性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整合趨勢越發明顯。下面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企業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整合性發展加以分析和研究。
第一方面,隨著國內經濟和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素質財務專業人員進入工作崗位當中,站在了財務會計工作和管理會計工作的前線,他們將日常學習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企業的具體實踐中去,他們成為了企業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復合型人才,為企業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第二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壯大,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整合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我國從20世紀末開始全面實施會計電算化,包括國內比較知名的用友軟件供應商和金蝶軟件供應商,國外比較知名的SAP軟件供應商和Oracle軟件供應商。他們很好為企業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融合提供了有效技術支撐。企業可以將財務會計信息和管理會計的需要做好相應的關聯,在企業需求特點的管理會計信息時,軟件系統通過自動取數的功能滿足信息的需求,同時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存在的相互交叉的部分在軟件系統中關聯存在,避免出現財務數據和財務分析數據不一致的情況發生。第三方面,企業利益相關者對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提供的數據信息趨于一致化,即企業內外部信息需求者對綜合性的財務會計信息需求日趨一致。第四方面,從企業成本管理的角度整合企業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有利于企業節約成本。隨著企業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整合,簡化了財務職能部門的設置,減少企業對財會人員的需求,進一步堅定了企業的榮恭成本,我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雖然如此,但是對于兩者的真正整合還是存在相當的難點的。歸根結底,其主要是由于在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中對成本的界定和認知是不同的,若想完成兩者的真正結合則需要完成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成本之間對應關系庫的建立,才能使整合更具可能性。
五、研究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壯大和國際間交流日趨頻繁,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企業要想在紛繁復雜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不但要做好財務會計工作,更要做好管理會計工作,這不但關系到企業的資金利用效率,而且直接影響到企業未來的發展壯大。現如今,由于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資金投入的不斷增加,為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優化資源的配置,減少資源的浪費,企業需要完善財務會計工作的同時,將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進行有機的融合,今年來,我國企業不斷加強企業的管理制度,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減少,提高了管理水平,促進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有機融合。本文對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從關聯性與差異性兩個角度加以比較研究,分析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對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整合性發展趨勢的分析,旨在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參考文獻:
[1]都愛文.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性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05).
[2]曹改燕.論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并存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02).
(一)成本會計的核算對象及其爭議
一般情況下,成本會計核算對象與財務會計核算對象是一致的,都指社會化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二者要說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會計核算的“資金運動”只是指“資金耗費”一方面。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中,“耗費”都是以“支出”來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們通常說的費用,后者則指我們常說的損失,在實際操作中這部分“損失”不是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說的“費用”。對于費用,依據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為“產品成本費用”,即生產成本,還有不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即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期間費用”;對于這部分“期間費用”屬不屬于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學界內不同學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及其爭議
所謂職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觀具有的功能;對于會計,其有兩個基本職能,分別是核算職能和監督職能。成本會計作為會計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確的進行“核算”及為企業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務,即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會計教材中,對成本會計職能的闡述除了“核算”以外,還涉及決策、預測、計劃、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監督”職能??傊P于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不同學者認識不同,有認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學者則認為成本會計基本職能除了“核算”,還兼具部分“監督”職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會計的工作目標及其爭議
目前,學術界關于成本會計的工作目標存在著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成本會計工作目標的經濟效益觀,第二種觀點是成本會計工作目標的成本信息觀,第三觀點則是部分學者認為的成本會計工作目標同時兼具經濟效益觀和成本信息觀內容,具有多重目標屬性,經濟效益觀和成本信息觀分別對應第三種觀點認為的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
(四)成本會計假設與原則設置及其爭議關于成本會計假設及其原則設置,不同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對于成本會計假設,認為除包括會計主體、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和持續經營外,還應該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設。如: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增加公平分配假設和對象假設,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變貨幣計量假設為多重計量假設,而不是貨幣計量一種假設。關于成本會計原則的設置,部分學者認為成本會計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則、配比原則及其他財務會計原則即可,而有部分學者則認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則、配比性原則及其他財務會計原則以外,成本會計還應該遵循合理性原則、受益性原則和合法性原則。
二、成本會計基本問題爭議引發的現實問題
(一)理論與實務中相關專業術語使用混亂
1.“耗費分類”內容表述不清為了更好的進行成本核算,企業會計人員會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正常耗費進行不同的分類。其中按著經濟內容分類是重要分類內容之一,共分成八個種類,分別為外購燃料、外購材料、外購動力、職工薪酬、利息費用、折舊費、稅金和其他費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會計教材中對“耗費”的經濟內容分類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有的是“生產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以及“支出的分類”、“成本的分類”等,如此一來,關于耗費分類就出現了諸多不同表述,影響正常成本會計教學及工作開展。
2.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相區分
我們在進行完工產品和在產品成本計算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公認的等式,就是生產費用=產品成本。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再容易懂不過的等式,卻給我們的教學開展和讀者認知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其中第一個困擾是,上述等式中已經明確生產費用等于產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會計教材中和部分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卻一再強調“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是兩個概念,意義有所不同,不可做一個概念論。存在的第二個困擾是,如果第一困擾中的說法成立,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為什么又將期初在產品成本計入到生產費用之中,這又造成了兩個不相融概念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二)學科內容橫向擴張過度及縱向深入不足
成本會計學科從誕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終遵循與財務會計相一致的職能、假設和原則設置,服務于成本信息供給。在之后,加入了標準成本制度及與財務記錄相結合,至1956年單獨成本會計研究逐漸轉向管理會計研究,直接成本計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會計理論、方法成為成本會計內容,并逐漸拓展到行為會計、責任會計和資本預算等多個領域,橫向擴張上有過度的趨勢;但此時關于成本核算的縱向深入研究卻顯得有所不足,特別是關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如成本要素應該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轉移分配應如何保證選擇標準的恰當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內容存顯著差異,結構不盡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會計教材內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區別,部分內容則差異顯著,如有的主要內容是成本核算,同時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時將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為教材的主要內容,而有的則將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為主要內容,還有的成本會計教材將戰略導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內容結構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處;以多數成本會計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內容來說,基本都是按著知識點及其先后順序來安排內容結構;而對于各成本計算方法實例的編寫,則是直接從本月生產費用歸集完后即開始,基本忽略了依據不同生產組織、工藝過程特點和管理要求等來選擇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等等;人為割裂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礎知識之間聯系等結構問題依然存在。
三、成本會計基本問題爭議引發現實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耗費分類”內容表述不清問題對策與建議
筆者認為,在明確了成本與費用之間轉化關系后,“成本”才是成本會計的唯一核算對象;那么,在進行成本耗費分類時,就應該稱為“成本的分類”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相區分問題對策與建議
成本的形成過程可以概括為一種資產耗費與另一種資產形成的過程,中間不發生任何費用;因此,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分歧,筆者認為在進行各項耗費歸集、分配時宜統一使用“生產成本”表述。
(三)學科內容橫向過度擴張卻欠縱向深入問題對策與建議
就成本會計學科研究來說,雖說橫向上似乎有擴張過度問題,但是從會計學科這一大的研究角度講,相關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對于成本核算相關內容縱向研究深入不足問題,毋庸置疑是需要進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會計未來研究的重點。
(四)教材內容存顯著差異,結構不盡合理問題對策與建議
(一)成本會計的核算對象及其爭議
一般情況下,成本會計核算對象與財務會計核算對象是一致的,都指社會化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二者要說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會計核算的“資金運動”只是指“資金耗費”一方面。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中,“耗費”都是以“支出”來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們通常說的費用,后者則指我們常說的損失,在實際操作中這部分“損失”不是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說的“費用”。對于費用,依據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為“產品成本費用”,即生產成本,還有不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即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期間費用”;對于這部分“期間費用”屬不屬于成本會計核算的對象,學界內不同學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及其爭議
所謂職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觀具有的功能;對于會計,其有兩個基本職能,分別是核算職能和監督職能。成本會計作為會計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確的進行“核算”及為企業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務,即成本會計的主要職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會計教材中,對成本會計職能的闡述除了“核算”以外,還涉及決策、預測、計劃、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監督”職能??傊?,關于成本會計的基本職能不同學者認識不同,有認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學者則認為成本會計基本職能除了“核算”,還兼具部分“監督”職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會計的工作目標及其爭議
目前,學術界關于成本會計的工作目標存在著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成本會計工作目標的經濟效益觀,第二種觀點是成本會計工作目標的成本信息觀,第三觀點則是部分學者認為的成本會計工作目標同時兼具經濟效益觀和成本信息觀內容,具有多重目標屬性,經濟效益觀和成本信息觀分別對應第三種觀點認為的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
(四)成本會計假設與原則設置及其爭議
關于成本會計假設及其原則設置,不同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對于成本會計假設,認為除包括會計主體、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和持續經營外,還應該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設。如: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增加公平分配假設和對象假設,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變貨幣計量假設為多重計量假設,而不是貨幣計量一種假設。關于成本會計原則的設置,部分學者認為成本會計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則、配比原則及其他財務會計原則即可,而有部分學者則認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則、配比性原則及其他財務會計原則以外,成本會計還應該遵循合理性原則、受益性原則和合法性原則。
二、成本會計基本問題爭議引發的現實問題
(一)理論與實務中相關專業術語使用混亂
1.“耗費分類”內容表述不清
為了更好的進行成本核算,企業會計人員會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正常耗費進行不同的分類。其中按著經濟內容分類是重要分類內容之一,共分成八個種類,分別為外購燃料、外購材料、外購動力、職工薪酬、利息費用、折舊費、稅金和其他費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會計教材中對“耗費”的經濟內容分類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有的是“生產費用按經濟內容分類”,以及“支出的分類”、“成本的分類”等,如此一來,關于耗費分類就出現了諸多不同表述,影響正常成本會計教學及工作開展。
2.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相區分
我們在進行完工產品和在產品成本計算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公認的等式,就是生產費用=產品成本。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再簡單不過、再容易懂不過的等式,卻給我們的教學開展和讀者認知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其中第一個困擾是,上述等式中已經明確生產費用等于產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會計教材中和部分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卻一再強調“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是兩個概念,意義有所不同,不可做一個概念論。存在的第二個困擾是,如果第一困擾中的說法成立,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為什么又將期初在產品成本計入到生產費用之中,這又造成了兩個不相融概念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二)學科內容橫向擴張過度及縱向深入不足
成本會計學科從誕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終遵循與財務會計相一致的職能、假設和原則設置,服務于成本信息供給。在之后,加入了標準成本制度及與財務記錄相結合,至1956年單獨成本會計研究逐漸轉向管理會計研究,直接成本計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會計理論、方法成為成本會計內容,并逐漸拓展到行為會計、責任會計和資本預算等多個領域,橫向擴張上有過度的趨勢;但此時關于成本核算的縱向深入研究卻顯得有所不足,特別是關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如成本要素應該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轉移分配應如何保證選擇標準的恰當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內容存顯著差異,結構不盡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會計教材內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區別,部分內容則差異顯著,如有的主要內容是成本核算,同時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時將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為教材的主要內容,而有的則將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為主要內容,還有的成本會計教材將戰略導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內容結構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處;以多數成本會計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內容來說,基本都是按著知識點及其先后順序來安排內容結構;而對于各成本計算方法實例的編寫,則是直接從本月生產費用歸集完后即開始,基本忽略了依據不同生產組織、工藝過程特點和管理要求等來選擇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等等;人為割裂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礎知識之間聯系等結構問題依然存在。
三、成本會計基本問題爭議引發現實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耗費分類”內容表述不清問題對策與建議
筆者認為,在明確了成本與費用之間轉化關系后,“成本”才是成本會計的唯一核算對象;那么,在進行成本耗費分類時,就應該稱為“成本的分類”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產費用與產品成本相區分問題對策與建議
成本的形成過程可以概括為一種資產耗費與另一種資產形成的過程,中間不發生任何費用;因此,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分歧,筆者認為在進行各項耗費歸集、分配時宜統一使用“生產成本”表述。
(三)學科內容橫向過度擴張卻欠縱向深入問題對策與建議
就成本會計學科研究來說,雖說橫向上似乎有擴張過度問題,但是從會計學科這一大的研究角度講,相關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對于成本核算相關內容縱向研究深入不足問題,毋庸置疑是需要進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會計未來研究的重點。
(四)教材內容存顯著差異,結構不盡合理問題對策與建議
顧名思義,增值會計核算體系,即以提高增值額作為為企業活動重心,以提高社會整體效益水平為目的的會計核算體系。這種增值會計核算體系不但適用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單位,對于并非以盈利為目的的政府機關或者事業部門也同樣適用。在該核算體系下,增值額在債權人和股東之間、國家政府和政府員工、企事業法人和企事業職工之間進行分配。由于應用范圍廣、適用性強、優勢明顯,自產生以來,這種新的會計核算體系廣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并且受到會計界的一致好評。這種會計理論體系的特點和優勢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1 增值會計理論反映的是單位受益者的共同利益 增值這個概念最早產生于馬克思的《資本論》著作中,文中揭示出產品所謂的增值實際上是資本家可變資本和產品剩余價值的總和,其實質是勞動因素介入到商品生產過程中來。在實際的發展變化中,這個所謂的產品增值由于被多元化主體進行分配,又產生不同的作用,具體表現形式有:職工個人所得、債權持有人所得、產品投資者所得、國家政府所得及企業最終所得。由此可見,產品增值不僅僅是反映企業領導和股東的利益,它代表的是所有單位受益者的共同利益。
1.2 增值會計理論的發展順應增值觀念要求的發展 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各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增值。為了清楚地把握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和效果,企業的財會部門采用增值會計的理論體系。這種增值會計理論體系一方面體現了新創造的產品價值的去向,另一方面形象地揭示了產品價值創造和產生的根源。
1.3 增值會計理論報告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會計 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向前發展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各企業要勇于擔當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作為企業增值的受益者,無論是企業股東、債權人,還是政府機關和企業職工都會從中受益。體現受益者和各利益集團投資受益情況分配的增值會計就成為社會責任會計的一種形式,各受益單位一方面要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從企業中提取應得的報酬。企業的社會責任按照貨幣計量的方式通過增值會計的形式得以實現,而且借此可以顯現單位時間內企業在經濟目標上產生的實際功效。
2 增值會計理論和ERP財務管理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
這種核算體系是把宏觀與微觀、管理與核算活動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計算方式。兩者之間由于內在的緊密聯系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各類單位提供服務,并指導企業經濟向前發展。
2.1 基于增值會計理論的ERP財務管理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財務管理的內容 傳統的ERP財務管理系統的職能單一,系統的主要作用就是管理好供應鏈這一個環節。而按照增值會計理論經過加工改進的ERP財務管理系統,一方面借鑒了增值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以會計業務流程中的增值額作為系統核心,通過ERP財務管理系統對企業的會計業務流程做了全面改進和調整,通過系統劃分和確定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或避免非增值作業的數量,盡可能多地改進并增加增值作業的含量,優化產品價值鏈,精簡企業會計業務流程,準確預測企業資產價值,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2.2 基于增值會計理論的ERP財務管理系統保障了財務管理信息服務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傳統的ERP財務管理系統提供的財務報表數量有限,而且一般只能用于商業企業方面進行數據分析,而經過改進的基于增值會計理論的ERP財務管理系統把提供信息服務的范圍擴大到包括政府和事業單位在內的非盈利性機構,而且還能借助該系統查詢管理性報表、財務分析模塊和各種需要的財務模型,為企業進行戰略布置和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務?;谠鲋禃嬂碚摳牧己蟮腅RP財務管理系統可以系統設置自動完成很多規范業務的計量和演算,并且自動生成記錄和報告憑證保存下來,保證信息資料不遺失。
3 基于增值會計理論完善ERP財務管理系統的具體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和各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舊的財務會計指標評價體系和傳統的ERP財務管
理系統已經不能適應時展和企業要求,它的缺點和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因此,我們需要迅速地把基于增值會計理論的新的會計核算指標體系恰當地應用到ERP財務管理系統中,并且不斷改進ERP財務管理系統的各個功能模塊,使之日趨完善和成熟。具體做法是:
3.1 增加ERP財務管理系統分析指標,用以檢測企業是否具備相應的財務能力 ERP財務管理系統的其中一項職能是利用財務報表進行財務分析。由于這些財務分析是以真實的數據資料為依據的,所以資料的真實性和豐富性決定了分析的結果是否科學可靠。為了進一步保證財務分析的穩定性,在ERP財務管理系統中添加上相關的財務分析指標,一方面提供了我們所需要的確切的財務報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增加量資料展開企業經濟狀況分析,提高企業決策的確定性,最大程度地規避企業決策風險。
3.2 通過ERP系統功能模塊的改進,優化系統的增加值核算功能 為了更好地運用ERP財務管理系統,可以通過詳細的系統區分把企業利潤規劃表、企業財務明細報表和企業資產負債表進行整理,然后按照增加值的構成要素對會計資料進行增加值的計算。所謂的增加值實際是指企業獲得的凈利潤。傳統上的企業利潤是站在企業所有者立場上來計算企業盈利的,即把所有的費用支付全部扣除后的盈余。所以系統改進后的增加值核算把勞動支付保留了下來,這種核算方法表明了勞動投入和企業資產之間的分配狀況,更加客觀而準確地反映了企業的收益分配比例和數額。
3.3 利用現有的ERP財務管理系統功能模塊,加強系統的財務預測職能 ERP財務管理系統由于采用了數據庫技術,財務管理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都得到了提高。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資本市場發展最成熟的國家,其會計準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際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最高水平,在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制定機構、制定程序和制定方法等方面對其他國家會計準則的制定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國于2007年開始實施的新會計準則,在整體框架、內涵和實質上實現了國際趨同,但在制定方法、制定程序等方面與美國還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通過中美會計準則制定機制的比較分析,明確了兩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制定程序、制定方法以及準則內容等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為制定我國的具體會計準則提供權衡和決策的依據。
一、中美會計準則制定機制有關方面的比較
(一)制定目標方面
會計準則的目標是指會計準則的服務對象的界定。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環境、集團力量對比都能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而不同的會計準則目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政治程序規則。
美國會計準則以目標為導向:
1.會計報告內容應反映交易或事項的潛在經濟實質,提高會計信息對投資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用性;
2.提供關于企業資本、資本上的權利及其變動情況的信息;
3.提供對估計現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
(二)制定機構方面
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方式是獨立模式的典型代表,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是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由財務會計基金會(FAF)提供資助。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制定的這種分權處理方式,可以保證準則制定的及時性和政策的權威性。這種效果與中國政府"職能轉換"的改革目標是一致的。由獨立的民間會計團體機構制定準則更大的好處是:他們比較注重會計準則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性,通常依靠獨立性、公允性、權威性以及技術能力來獲得社會公眾的信賴,保證了準則的質量和有效地推動準則的實施。
財務會計基金會是民間機構,責任是任命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成員,履行監督職能并提供經費。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由七名成員組成,任期五年,各成員在任期內必須完全獨立。財務會計準則咨詢委員會為財務準則委員會提供咨詢。FASB的權威性來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SEC)的支持,SEC擁有對所有會計文告的最終否決權。在安然事件后進行的會計改革過程中,美國證監會(SEC)與財務會計準則委員(FASB)之間維系著一種微妙的關系。SEC代表政府,對FASB進行實時監控。FASB的設立并不意味著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AICPA)完全退出公認會計原則的研究和制定,AICPA同時設立了會計準則執行委員會(ACSEC)作為其財務會計報告的政策制定機構。
在我國,政府是會計準則的制定主體,它既可以資產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參與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又可以社會監督者的身份對制定會計準則施加影響。由于政府這種身份的雙重性,決定了我國政府比美國政府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利益協調關系,由此也決定了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會有其自身的特點。
(三)制定方法方面
中美兩國都采用概念框架法來制定會計準則。美國財務概念框架公告制定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它首先確定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其次確定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再次,確定由什么樣的會計確認和計量來提供這種質量信息,最后確定財務呈報應如何有效地傳遞這些會計信息給信息使用者,來滿足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
我國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采用的是概念框架法,以基本會計準則為導,在實際中更多地表現為偏好集合法。因為從制定會計準則的程序上看,我國具體會計準則的起草是以德勤專家組提供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及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研究報告為基礎,再由起草人對需要的準則進行分析并下結論,在涉及到具體會計準則的修改問題上也過多地依賴制定小組成員和各方面的反饋意見,而不是以具有概念框架性質的《基本會計準則》為基礎,《基本會計準則》似有架空之嫌。
(四)制定程序方面
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研究準備、擬訂、。
計劃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確定的會計準則項目,社會各界和財務會計準則咨詢組的成員就需解決的會計問題提出意見,然后由FASB評價該準則出臺后的普遍適用性和改進實務的可能性,從而提出初步方案。
研究準備階段:這一階段是就已確定的會計準則項目,收集資料,由代表不同學術觀點的專家工作組就問題的任務、項目的范圍等向委員會提供咨詢,在此基礎上以中間人的立場,為各利益集團的分析評價提供依據---“討論備忘錄”。而后FASB就該備忘錄向社會民眾廣泛征詢書目意見,供委員會和其成員研究分析。
擬訂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草擬準則草案,FASB以公眾反饋意見為參考,以財務呈報概念框架為基礎,草擬準則條文。待委員會多數成員通過后,“揭布草案”。
階段:的“揭示草案”再次以書面和聽證會的形式,公開向公眾征詢書面和口頭意見。最后由FASB以七位成員的最后投票表決為最終依據,會計準則定稿后,由財政部以部長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定程序大致上也是分為四個階段,即立項、起草、征求意見、。
立項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由財政部會計司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擬訂的具體會計準則項目。
起草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草擬準則草案,起草人廣泛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同時由徳勤專家組提供各國會計準則比較的研究報告供參考,起草人根據掌握的資料起草研究報告,作出初步的結論并形成討論稿,并報財政部會計司領導審閱。
征求意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完成準則草案的基礎上,經部領導批準,在國內專家組以及省級財政廳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的范圍內對討論稿征求意見。起草人根據這些意見進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具體準則的草案。
階段:會計準則定稿后,由財政部以部長令的形式正式施行。
二、比較結論對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幾點啟示
第一,我國會計準則側重于“政府利益導向”,這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會計準則要向投資者、債權人,管理者等相關利益人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我國的會計準則目標也要以“公眾利益”為導向。
第二,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主體不夠廣泛。我國的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只限于財政部和一些專家,基層會計人員難以參與其中,這與美國的FASB吸收各行各業的人員參與其中有很大的差別,為了加強會計準則的實用效果,應吸收各行業的基層財務人員參與到制定過程中,來加強準則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