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52
序論:在您撰寫高一語文文言文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人教版高一第一冊第五單元四篇課文屬于先秦歷史散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和《戰國策》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課文的部分注釋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想談談我對這些注釋的一點膚淺看法。
這個單元由四篇課文組成,分別是《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鄒忌諷齊王納諫》和《觸龍說趙太后》?!稜T之武退秦師》第三段有一處注釋值得商榷。原文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闭n文對“焉用亡鄭以陪鄰?”是這樣注釋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詞,表原因。陪,增加。鄰,鄰國,指晉國?!边@兒把“用”注釋為“介詞,表原因”,我認為表原因這種說法欠合理?!坝谩钡膸追N常見用法為:1.使用、采用。《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用李斯謀?!?.任用?!睹献?梁惠王下》:“見賢焉,然后用之。”3.用處,作用?!俄n非子?五蠹》:“賞其功,必禁無用?!薄墩撜Z?學而》:“禮之用,和為貴?!?.資財?!盾髯?天論》:“強本而節用?!?.介詞。因為,由于?!妒酚?李廣傳》:“廣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介詞。以?!妒酚?匈奴列傳》:“用其姊妻之。”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用”的常見用法可以分為三類,作動詞,名詞和介詞,而作介詞表原因的時候作“因為、由于”講。所以,我認為這兒的“用”應該注釋為“介詞,用”,和后面的“亡鄭”組成介賓結構。那么“焉用亡鄭以陪鄰?”就可以注釋為“為什么用滅亡鄭國這件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這樣理解文章就順暢得多。
《勾踐滅吳》第三段講述了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采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文中這樣說:“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在這幾句話中,課文對“政”是這樣注釋的:“政,通‘征’,指徭役賦稅”。我認為此處的“政”應當是“徭役”(古時候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的勞動),而不應包括“賦稅”。因為課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話“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既然十年都不向國人收取賦稅了,那么嫡子為國事而死,免除三年的賦稅就沒什么意義了。就是說,嫡子死于國事,政府在三年中不再征調他的家人去服勞役。這樣解釋,上下文就沒有矛盾并且十分順暢。另外,“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這句話中,課文把“貧病者”注釋為“貧苦和重病的人”,我認為此處的“病”應是“困窘不堪”的意思而不是“患重病的人”,“貧病者”應注釋為“貧苦不堪的人”?!安 钡膸追N常見用法為:1.病,生病?!睹献?滕文公上》:“吾固愿見,今吾尚??;病愈,我且往見?!?.精疲力盡?!俄n非子?初見秦》:“士民疲病于內,霸王之名不成?!?.毛病、弊病?!缎绿茣?杜希全傳》:“獻體要八章,砭切政病?!?.擔心、憂慮?!墩撜Z?衛靈公》:“君子病無能焉,無病人之不己知也。”5.困窘不堪?!恫渡哒哒f》:“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這兒的“病”如果理解成“困窘不堪”就不會和上文的“疾疹”(患病的人)相重復了。
《觸龍說趙太后》第三段有一處說:“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闭n文把“持其踵為之泣”注釋為“握著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我認為這樣注釋不合理,哪有母親送女兒時握著她的腳后跟不讓她走的呢?同時,趙威后貴為太后,長幼君臣尊卑的等級關系似乎也決定了她不可能抱持自己女兒的腳后跟。所以“持”應為“止”,“持其踵”應為“使其踵止”,意為不想離開她。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持,制止意”,“持其踵”是說母親拉著女兒,女兒不能舉步。另外,課文中還說“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备咧?a href="http://www.xuefeng.info/haowen/48294.html" target="_blank">語文課本對“必勿使反”的原因注釋為:“一定不要讓她回來。古代諸侯之女出嫁別國,只有遭到休棄,或所嫁之國滅亡時,才能回娘家。我認為“必勿使反”的“反”,只能理解為“被棄回娘家”、“遭到休棄”,不能理解為“回來”“回娘家”。古代的婚俗,女兒出嫁可以歸寧父母?!对娊?周南?葛覃》:“歸寧父母。”毛傳曰:“寧,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寧耳?!薄逗鬂h書?列女傳?劉長卿妻》:“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泵鞔拿耖g風俗是“娶婦三日歸寧”。女子出嫁后被棄回娘家稱“反”、稱“來歸”,《谷梁傳?隱公二年》:“禮,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晉范寧注:“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反謂為夫家所遣?!迸畠撼黾?,趙太后也許難受流淚,但她決不會為此作生離死別、泣涕漣漣狀,她深深擔心的是女兒被棄回來,“必勿使反”。乃是為了女兒生兒育女,“有子孫相繼為王”?!胺础鼻暗囊粋€“使”字就決定了這“反”是女兒身不由己的行為,趙太后對此也只有祈禱的份兒,可見“反”即“來歸”、“被棄”的同義語。
黎勇,教師,現居湖北荊門。
一、向使
《六國論》“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句,教材注釋將“向使”解釋為“以前假使”。此說值得商榷。
“向使”的“向”并不是“以前”的意思,它和“使”一樣,都是“假使”義。例如:
(1)《論語》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向非婦人,待嫁奚為?”(《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二引唐高彥休《唐闕史·俳優人》)
(2)誠臣計劃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史記·陳丞相世家》)
上面兩個例子中的“向”和“使”都是“假使”義,表示假設關系。
因此,“向使”是由“向”和“使”同義復合構成的詞。例如:
(3)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史記·李斯列傳》)
(4)向使司氏決快所欲,未必能復田。(《南村輟耕錄》)
“令”和“若”也有“假如”義,同樣可以和“向”同義連用。因此,“向令”和“向若”也有“假如”義。例如:
(5)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ā妒酚?middot;伍子胥列傳》)
(6)向若家居時,安枕熟。(唐皇甫曾《遇風雨作》)
二、摽掠
《阿房宮賦》:“摽掠其人,倚疊如山。”課本對“摽掠其人”的注釋為:“攻擊掠奪他們的人民。摽,擊。”并將“摽”注音為piāo。這里對“摽”的釋義和注音均不夠妥當。
先看釋義。
“摽掠”的“摽”通“剽”,“摽掠”為“搶劫、擄掠”義。例如:
(7)充下諸將潰去,多行摽掠。獨飛屯宜興,不擾居民。(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一)
(8)萱縱兵摽掠公私財物,入處王宮。(《三國遺事》卷二)
(9)操曰:“糧草在后,多被摽掠,吾故令在前也。”(《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10)邊報紛紛,言吐蕃率眾三十余萬,號五十萬,侵犯邊疆,摽掠婦女,擄劫民財,勢如山崩潮涌。(《東游記》第十一回)
例(7)的“多行摽掠”就是“做了很多搶劫、擄掠百姓的事情”,與下文的“不擾居民”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把“摽掠”理解為“攻擊掠奪”,反而給人以畫蛇添足之感。例(8)和例(9)中“摽掠”的對象分別是“公私財物”和“糧草”,都與“打擊”義無關。例(10)中“摽掠婦女”是“擄掠婦女”,與下文的“擄劫民財”形成對應,也不宜理解為“攻擊掠奪婦女”。
再來看“摽”的讀音。
《漢語大詞典》列出了“摽”的五個讀音,并分別對應于不同的意義,現分列如下:
(一)biào
1.捶胸;擊。2.落下。3.用胳膊緊緊鉤住。引申為連結。4.指勾結。5.對比,較量。
(二)biāo
1.揮之使去,驅逐。2.通“鏢”。3.通“標”。標榜。4.指標志,標示。
(三)piāo
1.高舉貌。2.通“漂”。漂浮。
(四)pāo
拋棄。
(五)piào
1.通“僄”。輕。2.通“剽1”。搶劫;竊取。
根據所舉例子不難發現,在上述諸多意義和讀音中,只有“搶劫;竊取”義及其對應的“piào”音才是符合“摽掠”要求的。
三、翼蔽
《鴻門宴》:“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教材注釋“翼蔽”:“像鳥張開翅膀一樣掩護。”
按教材是將“翼蔽”中的“翼”當作名詞作狀語了,不妥。“翼蔽”是由“翼”和“蔽”同義復合構成的詞語,當釋為“遮擋”。另外,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本第一冊也收了《鴻門宴》一文,對此句中“翼”的釋義是“像翅膀一樣”,同樣不夠準確。此句《漢書·樊噲傳》作“項伯常屏蔽之”,王念孫《讀書雜志》指出:“彼言‘翼蔽’,猶此言‘屏蔽’也。”即認為“翼蔽”和“屏蔽”同義。“屏蔽”和“翼蔽”一樣有“遮擋”義。例如:
(11)故曰:聾瞽之君,非無耳目也,蓋左右前后者屏蔽之,不使視聽爾。(元稹《獻事表》)
(12)崔遵度清節純德,泊于榮利,事太宗為右史十余年,每侍殿陛,側身軒楹以自屏蔽,不欲當上顧盼。(《澠水燕談錄》卷二)
“翼”有“遮擋”義。例如:
(13)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詩·大雅·生民》)
(14)丁乃以身翼翁而進。(《聊齋志異·夢狼》)
例(13)和(14)中的“翼”都可以帶賓語,可見是作動詞,而不是名詞作狀語。
一些研究者已經撰寫了文章,從不同角度論證了“翼蔽”為同義復合詞,“翼”并非名詞作狀語,此結論比較可靠,教材編寫者對此不可不察。
四、淖
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二《田單列傳》(節選):“淖齒既殺湣王于莒,因堅守,距燕軍,數年不下。”課本對“淖”的注音為nào,對“淖齒”的解釋為“戰國時期楚人,仕齊為相,后來殺了湣王。”這里對“淖齒”的情況介紹非常精煉,但注音不夠貼切。
“淖”的讀音并非“nào”,而是“zhuō”?!稘h語大詞典》“淖”條在“zhuō”音后的釋義為:“姓。戰國楚有淖齒。見《韓非子·內儲說上》。”這里的注音和釋義都是非常準確的。
漢語中有一些字在做姓氏時,不同于其常見的讀音,例如“蓋”讀“gě”、“過”讀“guō”、“華”讀“huà”、“區”讀“ōu”、“樸”讀“piáo”、“仇”讀“qiú”、“任”讀“rén”、“解”讀“xiè”、“曾”讀“zēng”、“查”讀“zhā”等。“淖”做姓時,讀音為“zhuō”,而不是更為常見的“nào”,也屬于這種情況。
除《漢語大詞典》外,《漢語大字典》和《辭?!返葯嗤赞o書在“淖”表示姓時,均標為“zhuō”音,很能說明問題。
那么,如何盡量避免教材注釋出現錯誤呢?我們提出如下兩點建議:
(一)重視辭書,嚴把教材質量關
當今時代,我們的辭書業達到了一個高峰,《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辭?!贰掇o源》和《現代漢語詞典》等辭書各有所長,給人們的研究和教學等方面帶來了不少便捷。這些辭書往往吸收了前代辭書的優點,結論一般比較可靠。作為教材的編寫者,在進行注釋之前,一定要充分重視和借鑒這些辭書,尤其是對于多音字等比較容易出錯的地方,更應當如此。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錯誤,有的是由于沒有充分重視辭書中的成果,有的則是與對辭書的成果取舍不當有關。
(二)及時更新,不斷吸收新成果
高中語文教材應當在內容上具有典范性、在質量上具有可靠性、在體例上具有嚴謹性,而且應當與時俱進。因此,要在保證內容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對不完善之處進行調整,無論是在教材主題、內容的選擇還是注釋方面,最好及時吸取包括研究成果在內的新信息。教材編寫者不但需要文言文的鑒賞能力,還要具備掌握文言文語言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教材的編撰者還應當關注教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及時吸納那些合理的建議、意見。目前在教材注釋方面已經有了不少成果,但就我們所觀察到的情況而言,不少版本的教材在研究成果的吸納工作方面做得還不夠,從而影響了教材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①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
②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如果沒有系統的知識的幫助,先天的才能是無力的。直觀能解決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學結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1《鴻門宴》知識點
1通假字
1.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無”,不要。
③內,通“納”,接納,進入。
2.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
6.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將軍與臣有卻。
卻,通“隙”,隔閡,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
采,通“彩”,顏色。
11.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通“驂”,古時乘車。
2虛詞實詞
(一)實詞
饗土卒(饗;犒勞)
夜馳之(之:到,往)
無所取(所?。核纸Y構,掠奪的東西)
從沛公(從:跟從)
亡去不義(亡:逃跑;義:符合道義)
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料:估量:當:抵擋)
與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記)
他盜之出入(出入:偏義夏詞,進入)
具言(具:詳細,完備)
若入前為壽(若:你;為壽:祝健康)
殺人如不能舉(舉;盡)
竊為大王不敗也(竊;私下里)
坐須臾(須臾:片刻)
相去(去,距離)置車騎(置;放棄)
督過之(督過:責備)
留謝(謝:辭謝)
(二)虛詞
固不如也(固:當然)
君安與項伯有故(安:怎么)
孰與君少長(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
人有大功而擊之(而:卻)
因言曰(因:趁機)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詞,不譯)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這樣)
因留沛公與飲(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擊沛公于坐(因,趁機)
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人)
3詞類活用
1.沛公軍霸上。
軍,名詞作動詞,駐扎。
2.王,名詞作動詞,稱王。
①沛公欲王關中。
②秦地可盡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張良。
善,形容詞作動詞,友善、交好。
4.夜,名詞作狀語,在夜晚。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②于是項伯復夜去。
5.義,名詞作動詞,恪守信義。
①亡去不義。
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6.項伯殺人,臣活之。
活,使動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一樣。
8.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從,使動用法,使……跟從,率領。
9.范增數目項王。
目,名詞作動詞,使眼色。
10.若入前為壽。
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2.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止,使動用法,使……停止。
13.頭發上指。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14.刑人如恐不勝。
刑,名詞作動詞,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名詞作動詞,下來。②道,名詞作動詞,取道。
③間,動詞作狀語,小道,表示動作的處所。
16.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間,動詞作狀語,從小路。
17.拔劍撞而破之。
破,使動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庫。
籍,名詞作動詞,登記。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詞作名詞,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續耳。
續,動詞作名詞,后續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詞用如名詞,小的方面
22.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東、南,名詞作狀語,向東、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此天子氣也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續耳
(二)被動句
1.若屑皆且為所虜
2.晉屬今為之虜矣
(三)賓語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關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為者
4.大王來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辭為?
(四)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
1.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2.沛公欲王于關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長于臣。
”
5.得復見將軍于此。
5古今異義
1.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3.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4.而聽細說。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5.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6.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義:黃河以北、以南。
今義:分別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詞多義
(一)為
人為刀姐,我為魚肉動詞,是,
使子嬰為相動詞,做,擔當,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
誰為大王為此計動詞,出,制定,
且為之奈何動詞,對付,
何辭為句末語氣詞,呢,
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二)故
故聽之連詞,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形容詞,舊時,此指交情)
故遣將守關者副詞,特意)
(三)辭
卮酒安足辭(推辭,不接受)
未辭也(告辭,辭別)
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較)
(四)幸
婦女無所幸(寵幸)
故幸來告良(幸而)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2《荊軻刺秦王》知識點
1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5.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捧著。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出現。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繞。
8.卒起不意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2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
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
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古義:禮物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兵古義:宮廷侍衛今義:指中醫。
8.左右既前,斬荊軻古義:周圍侍從。
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3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1.進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3.函封之
4.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左右既前,斬荊軻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設九賓
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
2.使畢使于前
3.自引而起,絕袖
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斤
2.欲與(之)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介賓短語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嘉為先言于秦王(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賓短語后置)
4、使畢使于前(介賓短語后置)
定語后置
1.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點實虛詞
1、發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打開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出發
發盡上指冠頭發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
為之奈何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發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并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卻,表轉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相當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既然這樣,那么)
3.荊軻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因此)
語文必修一文言知識3《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
1一詞多義
“之”
①公從之(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許之(人稱代詞,鄭文公)
③將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詞)
④子犯請擊之(秦國,代詞)
⑤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鄰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連詞,表承接)
②敢以煩執事(介詞,拿)
③越國以鄙遠(連詞,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詞,表轉折)
⑤以亂易整,不武(介詞,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何)
③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④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代詞,鄭國)
②君知其難也(代詞,這件事)
③吾其還也(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注:思考練習三中“若、說、辭、鄙、微”自己整理到積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③秦伯說(同“悅”)
④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3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使……成為疆界)
③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⑤越國以鄙遠(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
⑦燭之武退秦師(使動用法,使……撤兵)
4詞類活用
①夫人(古義為“那個人”,今義為“妻子”的尊稱)
②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今義為“出門時所帶包裹”)
5詞類活用
(1)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A.以其無禮于晉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鄭伯
(2)省略句
A.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B.(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省略主語)
C.敢以(之)煩執事(省略介詞賓語,以之)
關鍵詞: 高中語文人教版新教材 文言文 注釋 質疑
一、注音有誤
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中“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教材注:“闕(jué)秦,使秦國土地減少。闕,削減。”此注“闕”的注音錯誤。
“闕”是個多音字,有三個讀音?!瓣I”本音為(què),《說文》“闕,門觀也,從門,聲。去月切”。
《古代漢語詞典》對“闕”的注音和釋義為:①què古代王宮,祠廟門前兩邊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中間為通道。②quē空隙,豁口;殘缺、虧損。引申為使虧損,損傷。在這個詞條下就以“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為例。③jué“掘”通“厥”,其。
有辭書上的例證,又根據文意,我們認為“若不闕秦”中的“闕”應讀為quē,教材注音錯誤。
第一冊《勾踐滅吳》中“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教材注:“疾疹(chēn),指患病的人”。
“疹”有兩個讀音,《辭源》:“疹①zhěn章忍切,上,軫韻,照。病名?!?/p>
②chèn病。通“”,在這個詞條下舉的就是這個例子。
讀zhěn時,是一種常見病的名稱,指病人皮膚上起的紅色小疙瘩,如疹子,濕疹。讀chèn時,是個通假字,通“”,是病、熱病的意思。
此注錯誤有二:其一,注音錯誤。在本文中“疹”應讀chèn,而非教材所注的chēn。其二,沒有注出通假用法。不注出通假用法,人們會聯想到“疹zhěn”,注出“疹”,通“”,一種熱病,這樣易于理解。
第四冊《長亭送別》中“馬兒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句,教材注“(túntún)行動遲緩的樣子?!笨墒窃凇豆糯Z常用字字典》、《古代漢語詞典》、《辭源》等常用工具書中此字均無此音。
《辭源》中對“”的注音和釋義為“zhūn陟綸切,平,諄韻,知。困頓”《古代漢語詞典》:“zhūn困頓,艱難”由此可以推斷教材中對此字的注音錯誤。
二、釋義有誤
第一冊《勸學》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苯滩淖ⅲ骸澳芩赣嗡?。能,動詞。”把“能”解釋為“能,動詞,游”是錯誤的?!掇o?!穼Α澳堋钡尼屃x,有“②才能”、“③能夠,勝任?!钡攘x項,但無一項釋為“游”的。可見作為動詞,“能”無“游”的意思,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解釋“能水”云:“指能泅水,‘水’用如動詞?!憋@然,“能”是能愿動詞;“水”是名詞,在句中活用作動詞,意思是“游泳”。
第二冊《項脊軒志》中“又北向”句,教材把“北向”注釋為“窗戶朝北。向,窗戶”。這是錯誤的,并且和“前辟四窗”的“前”解釋相矛盾?!跋颉钡谋疽馐恰俺钡拇皯簟保纭叭驊簟薄对娊?豳風?七月》?!跋颉弊钟忠隇椤俺颉绷x,“又北向”中的“向”字就是“朝向”的意思?!氨毕颉苯忉尀椤伴T朝北開。向,朝向”。原來項脊軒只有朝北開的門,沒有窗戶。正因為如此,下文才說“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否則,朝北既然有了窗戶,為何還要開四個窗戶呢?要知道項脊軒“室僅方丈”啊。
第二冊《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句,教材注釋為“也就是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義。死生,指有價值的和無價值的不同的生和死”。其中“死生”注解有誤?!八郎碑敒槠x復詞,偏在“死”,“生”無義。因為本文著重強調的是五人死難的重大意義,不是一般地論述人生觀或生死觀的問題。因而此句應解釋為“也以此來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意為“晝夜辛勤勞作”,偏在“作”,“息”字無義?!氨憧砂坠选币鉃椤熬涂梢愿嬖V婆婆”,偏在“姥”,“公”字無義。
三、釋義欠妥
第一冊《勸學》中“用心一也”教材注釋為:“(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這樣注釋從整體上看是合理的,但對其中“用心”二字的理解不太恰當,在這里“用心”是兩個單音詞連用。“用”即“因為、由于”,“心”即“思想、心思”。全句意思應該是:“(這是)因為(由于)思想專一的緣故?!薄坝谩痹谶@里釋為“以”,當“因為、由于”講,前人早有論述?!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注為:“用,介詞,以、因為、由于”。并用《漢書?李廣傳》“廣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作為例證?!豆糯鷿h語詞典》注為:“用,介詞。作用同‘以’、‘因’,表示原因、結果,譯為‘因’、‘因此’、‘因為’。”課文之所以欠準確,是因為將“用心”兩個單音詞誤作現代漢語雙音詞。因此在課文注釋中應加以改正。
第一冊《寡人之于國也》中“棄甲曳(yè)兵而走”,教材注釋為:“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甲,鎧甲,古代的戰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身體?!弊⑽尼尅凹住钡牟糠植划?。應是:甲,古代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初用犀兕牛之皮做成,如《左傳?宣公二年》“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焙髞硪灿媒饘倨龀?如唐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p>
四、釋義過簡
第一冊《鴻門宴》中“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亡關中?!闭n本注“左司馬、官名?!边@樣注釋略過簡單,不利于學生對課文深入理解。
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為“左司馬、主司群臣,專管伺察官吏的過失。”
周復剛主編《訓詁學基礎教程》中詳細論證“左司馬”并非一般無足輕重的官員,而是軍中管理軍務、執行軍法、參與制定作戰計劃的重要成員,了解軍核心,這樣的人成了內奸,私下向項羽通風報信,泄露劉邦“欲王關中”的計劃,當然是心腹大患。難怪劉邦從鴻門宴上逃回之后“立誅殺曹無傷”。如果不知“左司馬”是何等官職,就很難對作品內容有深入了解。像上述這樣把“左司馬”的職責、官階講清楚,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課文應對“左司馬”是何等樣一種官職略加介紹,不宜簡單地只釋為“官名”。
第三冊《離騷》中:“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教材注釋為:“許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眾女,喻指許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本幷邲]有譯出“蛾眉”,只在它前面加上了“秀美”這一修飾語,有點含混。查《辭?!?,“蛾眉”也作“娥眉”,蠶蛾之須彎曲細長,因以喻女子長而美的眉毛,也指女子貌美。而且《辭?!非∏捎昧恕氨娕涤嘀昝假狻睘槔?。查《現代漢語詞典》,“蛾眉”又有指“美人”一意。因此“蛾眉”在此可譯為“長而美的眉毛”或“美貌”“美人”。
以上四個方面有的是注錯了,有的是注的不嚴謹,但對于一本供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教科書來講,都是不應該出現的。高中語文人教版新教材文言文部分,精選的都系歷代經典名篇,既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又兼顧對學生智和德的培養??墒且驗榇嬖谥@些細微的瑕疵,勢必會影響學生進一步學習古漢語知識。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二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周復剛.訓詁學基礎教程.學苑出版社,1988.
[7]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8]辭源.商務印書館出版,1988.
[9]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1995.
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說:“教師在課堂上創造精神的飽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在培養牢固持久的學習愿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對興趣培養都具有極大的意義?!痹谶M行教學活動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注意技巧,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教材文本的主次,詳略、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心理需求,選擇相應的說話節奏,調整語速語調,準確地表達出教學內容的情感色彩,輕重有度,快慢結合,抑揚頓挫,飽含真情實感。通過合理運用節奏技巧,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提高趣味
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の缎缘恼Z言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時,要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敘述事實材料,以妙趣橫生的語言激發學生,將抽象化為具體,深奧講得淺顯,枯燥變成風趣,把學生深深吸引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應用寫作課程相對于大學語文課而言,內容單調枯燥,更需要語文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設疑激趣,精心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笑話、成語、格言、歇后語、諺語等豐富素材進行教學,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產生學習動力。
三、運用比興,進行類比,生動引領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把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語言激發學生產生求知欲,自己得出結論、掌握方法、獲得知識。在教學中,比興、類比性的教學語言具有啟發性,可以激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運用了比興的藝術手法。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為人所知,便于聯想和想象。興,又稱“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易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在教學語言中,運用比興的手法,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作用。教師在傳授教學難點和生僻概念時,恰當地運用類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化深奧為通俗,化抽象為形象。魯迅先生講課時就多次運用類比式的教學語言,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當講到“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的理論問題時,很多學生感到深奧難懂,魯迅先生就用農民討媳婦的事例進行形象類比,指出農民的娶妻標準不是“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是“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通過這樣的類比解釋了美具有階級性,學生的疑問就迎刃而解。可見,類比的教學語言具有很強的生動性,能夠促使學生積極開拓思路,用熟悉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陌生的疑難問題。
四、語言生活化,交流家常式,善于鼓勵,課堂氛圍和諧愉悅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語言,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心理生理狀態,可使學生聽課效果達到良好狀態。教師與高職階段的學生交流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學生當成有獨立思想的成年人對待,使用學生化、生活化的語言教學,采用拉家常、朋友談心的方式,讓課堂充滿平等民主、自然和諧的氛圍,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俗話說:“一語良言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學生的自尊心很強,挖苦的話語讓學生喪失自信,加重自卑,缺乏上進的動力導致落后。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教學語言要多鼓勵少打擊,多尊重少威脅,促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增強學習動機和求知欲,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五、循循善誘,激活想象,啟發思維,激發潛能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師 教學語言 哲理美
一、高職語文教師語言哲理美不足的原因
目前,據調查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人生價值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關注不足,更多地停留于語文知識的傳授,這樣一來既難達到教學審美情趣的效果,更談不上教學語言的哲理性,這便是目前高職語文教學語言方面普遍存在的明顯不足。造成這種狀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從客觀上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參”過度依賴,往往導致了公式化教學語言的產生,教師失去了闡發教材時的能動性、藝術性和個性;教師缺乏通過語文教學塑造自己、學生人格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從主觀上講,目前高職語文教學的應試教育模式,教學目的上過于注重語文知識點的傳授;教學方式上過于注重向學生傳授死的知識,死記硬背;教學目標上,追求考試高分,高及格率。最后,從當前學術界的認識來看,學界普遍認為高職語文教學哲理化、藝術化僅僅是教學的外化形式要求,形式較之內容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這樣一來,使得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語文教師忽視了語文課堂語言美的創造。忽視了人文關懷和人生引導,課堂中的師生關系變成為單純一味的知識的授與被授的關系。
二、培養語文教學哲理美的意義
首先,語文教學語言的哲理化、藝術化絕非是可有可無的問題;絕非是可要可不要的問題。高職語文教學哲理化、藝術化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教學內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1)這是由高職語文教學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決定的。高職語文教學是文化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文化建設和人文教育的深層內涵之一便是培養人們有意識地追求真、善、美,而語文教學的哲理美正是實現這一目的必要途徑。目的和途徑分離,目的總難實現。(2)這是語文知識傳授過程和升華過程的統一,而傳授和升華兩者本身不可分離,若做到教學語言的哲理化,那么,語文知識傳授的過程就是語文知識創新和升華的過程。由此而來,高職語文教學的哲理化就是教學的內容之一。其次,具有深邃哲理美的教學語言,實際上是更能詳盡闡述教學內容的更有效的形式。教學語言深邃的哲理美,能使教學內容在多樣化的形式中閃耀光彩,發揮效力。能使新鮮的內容在新穎的形式中變成易于為學生所接受的新信息、新觀念;這能使新穎的語言形成為一種活化劑和驅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欣然自覺地投入教學過程,以及教學過程后的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富有哲理美的語文教學語言更能切合學生的思維狀況、思維能力、思維方式以及學生的思想狀況、思想水平的實際,從而更能有效地完成教書育人的教學任務。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感性的、鮮艷的、明亮的語言色彩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同時,教育心理學還認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蘇霍姆林斯基)
三、培養語文教訓哲理美的建議
高職語文教學語言是由教學內容所決定的,高職語文教學語言的哲理美來源于教學內容。它是語文教師在對教材進行深層次地挖掘與深刻把握的基礎上,結合教師人生感悟和高尚的情操,以獨特的審美慧眼從課文世界中“開采”出人生的真諦,給予學生以強大的人格魅力影響。這里對課文的“開采”既可以是對“點”(句或段)的生發,也可以是對“面”(篇)的升華。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對教材要有審美透視力,從中發掘出美的光華,并結合自己深刻的人生體驗,提煉出具有深邃哲理性的語言,與學生分享。首先,“點”的生發既很重要,又很必要;這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也是提煉教學語言的哲理美的開始。況且,在高職語文教材中具有豐富思想營養的篇目也很多,例如,《孟子》節選中那貫穿始終的精神主線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故鄉》那深沉雋永的結尾:“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的意義》中那段激勵了幾代人的、蕩氣回腸的名言:“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等等。在這些閃光的詞句中,可以說已深刻地闡發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問題在于,教師應該在精心策劃的基礎上,用極富哲理色彩的教學語言作深刻的闡發與引申,留給學生足供咀嚼和品味的深邃啟迪,從而有效地培養他們的憂患意識、奮斗精神,使之為其圓滿、充實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奠定堅實的思想情操基礎,也為培養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信念創造條件。其次,教師的語言還應當具有審美性。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言是應當有文采的,高職語文教師的語言尤其應當如此。教師的語言美,仔細分析起來,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容美,一個是形式美。內容美要求教師的語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實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開朗的啟迪性;形式美則是要求教師在遣詞造句和修辭上顯示出高超的藝術,不能只滿足于一般的規范化語言,要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樂美”。許多產生巨大藝術魅力的教師語言范例,都是富于審美性的。
語言因為美麗,所以才動人,“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也不同于充滿青春活力的人體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錦繡山河,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季節,展現出不同的姿態。今天我們要學一組文情并茂,描寫四季景色的名家散文,來領略祖國大自然的美景”。這段導語通排比、對照、夸張等修辭手法,表達了富于哲理的美學思想和熱愛祖國大自然的美好情懷,烘托渲染一種美的氛圍,正與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相吻合。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國文教學[M].上海:開明書局,1945.
[2]陳先菊.高職語文教育法[M].武漢:華中師范高職出版社,2001.
[3]楊道麟.語文教育學導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郭啟明.教師語言藝術[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
[5]趙大鵬.對優化高職語文教學語言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1997.
語文素質是指經過教師的培養和訓練,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循環往復的吸收和表達實踐中,形成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生只有在交往過程中不斷熟悉語言、積累語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語言精華據為己有。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指導是不容忽視的。
1.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熟讀和背誦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少年兒童精力充沛、記憶力強的特點,使其適當地多熟讀、背誦一些好文章。
1.1淡化內容分析,強化朗讀背誦。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課書教完了,通過檢查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地方背誦出來,作為評價自己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1.2增加適量背誦,樂于表達交流。就現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不多,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所以我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每單元還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斷讓學生熟讀成誦,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對學困生則區別對待,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但所有學生都必須樂于表達交流,將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為我所用,內化為語言能力。
1.3推薦誦讀材料,提高選讀能力。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在內容和數量上都受到局限。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課文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因此,我每學期補充八篇左右的詩文和現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F用教材雖有精選部分古詩文和中外名篇,但數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2.延伸閱讀,在博識中積累語言
2.1合理取舍,指導學生精心選擇讀物。小學生在閱讀中,面對身邊各種各樣的書,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讀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讀,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教師如果不重視,學生很容易對閱讀失去興趣。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如配套的課外閱讀教材、少兒報刊、主題借閱等,使學生在博聞強識中積累語言。
2.2看過留痕,指導學生學會勤動筆墨。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讀的東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不多。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讀書筆記立足于讀,落實于記。就類型而言,包括摘錄好詞好句、編寫寫作提綱和寫讀后感等。寫讀后感是屬于創造性讀記,它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活動的有效參與。
2.3搭建平臺,給予學生展示才華機會。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掌握了精詞妙句,他們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別人的肯定。所以我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如讓"詞句接力賽"、"美文欣賞會"、"朗誦擂臺賽"等語文活動課成為學生們表演的舞臺;在學習園地中開辟"讀書"專欄、"采蜜集"、"知識角"等小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詞妙句、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績獲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熱情。
3.適度練筆,從寫中積累語言
3.1知能轉換訓練。在語文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采取有效的指導方法,合理且充分地挖掘學生潛能,促進知識和能力的轉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擺在小學語文老師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聯想的用法,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有關句子"揚科的母親是個短工,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好像寄居在屋檐下的燕子"、"田野里小蟲為他演奏,果園里麻雀為他歌唱",然后在學生明確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想之后,要求學生不變原意去掉聯想部分進行句子比較,體會聯想作用,最后發下短文讓學生進行聯想聯系,再集體修改、評議,這樣知能轉換訓練就落在實處了。
3.2情感交融訓練。讓學生從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是親身經歷過的令人感動、使人難忘的事情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有趣地描述自己的獨特體驗,就能寫出有特色的好文章來。如在教學《我的心事》時,課文教學到"我剛進屋,見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得流下了眼淚"一段時,我在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分角色朗讀后,馬上安排了寫一段話的練筆:"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會有許多話要對小姐弟說,他會說什么呢?"這樣一安排,學生就有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