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50
序論:在您撰寫智慧教育在線課堂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走近徐斌
當我打開這本書,閱讀第一部分:給夢想插上飛翔的翅膀——我的網絡教研成長故事。才知道,徐斌老師,最初接觸了“教育在線”論壇,從2002年,徐斌老師以“斌山來客”這一網名,開始了它在“教育在線”的網絡交流,從此這里就成了徐老師與其他數學老師切磋技藝的陣地,成為相互分享教學經驗的窗口。徐老師說:“有了這塊自留地,有了這個數學教師精神棲息的碼頭,我便多了份額外的工作。盡管平時工作忙碌,但我也注意修建自己的碼頭。”寫作之余,徐斌老師不忘輸送生命的“養料”。他說最初的幾年里,閱讀了《九章算術》、《嘗試教學法》、《兒童心理學》、《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等50多部理論書籍。閱讀了一些教育期刊,他發現還需要補充精神的養料。于是又捧起了《學與教的原理》、《數學與文史》、《數與詩的交融》。夜深人靜之時,正是徐老師讀書享受之時。大量的閱讀和與大師們的對話,徐老師漸漸豐厚了底蘊、磨礪了底氣!同時通過網絡的互動交流,徐斌老師說,收獲在那些被鼠標激活的日子里。真正嘗到了與教師互動交流的樂趣。
二、走進無痕教育
無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圖與目的隱藏起來,通過間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給學生以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彼粌H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思想,是一種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和原則,是一種教育的美學和哲學境界,是一種對教育本愿的追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無痕教育”?徐斌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不知不覺中開始”
讓學生從不知不覺中開始學習,是無痕教育追尋的基本境界。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就是要確立合適的學習起點,也就是要明確學生“現在在哪里?”教師要把學生“將要帶向哪里”以及“如何走向哪里”,從而無痕地將學生引向新知的邊緣,讓學生油然而生對新知學習的需求。
(二) “不露痕跡中理解”
“教是為了更好的學?!痹趦和瘜W習數學的過程,尤其是在新知理解階段,我們更需要充分借助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能夠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使新知學習更適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讓兒童在不露痕跡中獲得新知意義。
(三) “潛移默化中掌握”
無痕教育視野下的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更主要的體現為教師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進”與“退”的藝術。通過適當“退”和必要的“進”,是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四)“春風化雨中提升”
理想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潤著生命;歲無痕,卻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雖無痕,卻如歌如樂,如詩如畫。
前不久,我又讀到潘文新的管理哲學自述,深為感動。一個年輕的校長,把生命交付給道路,而在這過程中,歷經并創造了三所學校的華麗轉身。在這個過程中,他堅守理想,不斷挑戰自己,完善自己,他管理的,是自己的人生,他將跌宕起伏的人生,管理得柳暗花明,異彩紛呈。
我欣喜地發現,當初那個談鋒甚健的潘文新、那個在教育在線上發表很多好帖子的潘文新、那個在蘇州中學國際校長論壇上與我做過一次長談的潘文新,還在不斷成長。這是潘文新的美麗教育人生,也是中國當下美麗的教育詩篇。
他在擁有75萬人口的寶應縣執掌這個縣的最高學府,使每年的高考達線人數超過千人大關,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而每年都有一批學生進入北大、清華,至于進入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這一類高校的學生則更多。對于這樣一個蘇中小縣,這可以說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輝煌。更重要的是我還知道,分數、考試、進名牌大學等,都不是他的追求,而是對他追尋素質教育夢想的額外獎賞。
更讓我欣喜的是,這些年里,他又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文章。我發現了他的精神背景里出現了像狄爾泰、杜威、皮亞杰等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潘文新之所以在成長,是因為他一直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一直在挑戰自己。從淮安市吳承恩中學的副校長、高中部黨支部書記,到鹽城解放路教育集團副校長,再到寶應中學常務副校長和校長,潘文新每走一步,都將自己安排在一個極點上,然后,在這個極點上開始挑戰自己并取得成功。他是那種以自己作為對手的人,這樣的人,其教育的自省精神是令人尊敬的。
在潘文新人生與事業的三次飛躍中,殷廣平和盧志文兩個人起了關鍵的作用。可以說,他們是潘文新生命中的貴人。
與殷廣平的組合,使潘文新深切地認識到,認準一件事,就必須把它做好;教育,必須永遠把質量放在第一位。潘文新到現在都深有感觸地說,殷廣平校長是他永遠的人生導師。潘文新的教育質量意識非常堅定,這得益于殷廣平校長的言傳身教,這是這些年來他對自己的那種帶有極端性的挑戰與體驗的力量源泉。
與盧志文的黃金組合,是潘文新更加重要的教育體驗。盧志文是一個富有高度的教育專家,思想前衛、敏銳,處事果斷、大膽,極富教育智慧。這應該給了潘文新許多深刻的啟發與引領。事實上,我們可以從潘文新的身上發現盧志文的影子,他的善讀與多思,得益于與盧志文的交往,而他的教育智慧與實干家的氣度,則顯然是將盧志文與殷廣平熔鑄于一爐,然后脫胎而出一個睿智而敏銳的潘文新。
潘文新曾對我說過這樣的話:“我是縣中校長中學歷最低的一類人,同樣,我也是中學校長中經歷最為坎坷的一類人,在中學校長中,我歷經的地方最多,淮安——鹽城——揚州,以一種把生命交付給道路的方式,在體驗到生命中最嚴酷的底色時,也充分感受到教育最溫暖的情懷。我還是穿越了各種教育體制下的學校的中學校長。這一切,使我獲得了一種敏銳的教育直覺,使我能在很多事情來臨時在第一時間作出判斷與決策?!迸宋男碌倪@一人生體驗,也決定了他對教師和學生的真切關愛是發乎心靈的。
我一直把潘文新當作新教育人。這首先是因為他是教育在線的老網友。潘文新在教育在線的注冊時間是2004年3月1日,對教育在線的許多網友而言,潘文新其實只是一個遲到者。但很快他便在教育在線成長起來,他認識了新教育,融入了新教育,在眾多網友中脫穎而出,令人矚目。許多與潘文新一樣的普通教師在教育在線得到了成長,這成為我們后來組建新教育研究院與網絡師范學院最為直接的原因之一。
有一段時間,潘文新與我過從甚密,因為我的家鄉也在鹽城,他曾經多次代我去看望我的父母,我也多次有機會品嘗他帶來的家鄉美味。他還專門邀請我去鹽城解放路教育集團傳播新教育,努力在他主持的學校中踐行新教育。也是在新教育的旅途中,盧志文慧眼識才,把他引進到翔宇教育集團。
高中部的壓力是巨大的。主持高中部的工作以后,他沒有把自己蛻變為分數的機器和應試的奴隸,而是繼續從新教育的沃土中汲取營養。他通過刻苦自礪與痛苦探索,確定了從量的龐大到質的優化,再到品質的深刻或高雅這一高中發展的教育愿景,且在這過程中,形成了“讓所有師生都在幸福、自信、從容中,追求教育理想,勾畫優雅的人生姿態”這一教育思想與理念。這與新教育的理念“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高度一致的。他在以自己的教育探索實踐新教育精神,并以這樣的姿態,完成了他的體驗教育的初步構建。從這個角度講,潘文新仍然值得人們心存期待。
注重課題引領,促進教師發展
教育要勇于實踐,敢于創新,開展課題研究活動能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素養。在“發展孩子,服務家長,成就教師”的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實驗幼兒園先后承擔一系列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研究,成績突出。此外,幼兒園率先在山西省首家開設國際象棋教學實驗幼兒園,大膽將國際象棋引入小、中、大班課堂教學,以“優質+規范+特色”為目標,以“國際象棋”教學為特色,真誠賞識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每一天。注重內涵發展,彰顯辦園特色,培養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終身受益,在體智德美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幼兒園采取全園普及、點面培養的模式,把課題研究、園本教研與常規教學融為一體,做到“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位一體,建立“以園為本、專家引路、教研參與、家園共育”的幼兒園國際象棋教學思路和模式,創立了實驗幼兒園國際象棋品牌與特色,提升了教師專業化能力。
建設校園文化,打造書香校園
幼兒園園所文化是一個園所校園精神與氛圍的集中體現,具體表現為自身的“優質”和“特色”,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一所幼兒園的魅力在于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傳承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圍就是一種吸引、教育人的力量。實驗幼兒園讓孩子樂學、會學、學好;讓教師樂教、會教、教好;讓管理者樂管、會管、管好。力求在內涵中尋求發展,細節中尋求突破,沉淀中尋求提升,在特色中尋求創新。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曾言:“生活里沒有書籍,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翅膀”。幼兒園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辦有文化的幼教。引領全園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扎實開展營造書香校園氛圍,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成功開展了九屆書香校園閱讀節,讓讀書成為習慣。讓教師在勤奮中收獲充實,讓教師在奉獻中體驗快樂,讓教師在創新中實現理想。讓教師學會思考,讓孩子學會閱讀。園所建立了中國幼兒在線網站和教育在線版塊論壇,教師100%注冊教育在線,60%注冊教育博客。教師讀書106本,寫讀書筆記160篇,發表文章 500 篇。匯編了《實幼教師書香校園讀書筆記集》。一句名言是自己的座右銘,一本書是人生的座右銘,實驗幼兒園讓教師快樂“悅”讀為成功儲備力量。
實現家園共育,助力幼兒成長
園所的教育工作者深知家園共育的重要性,逐步做到了深、細、廣、恒、活。深――即深入到家庭,深入到班級,深入到個人;細――即重視調查研究,重視家長信息反饋,不斷改善、改進提高;廣――普遍面向全園家長;恒――堅持到底,持之以恒;活――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達到家園同步提高。此外,園所建立了中國幼兒在線520娃娃家園共育網站,建立了幼兒園、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幼兒園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教育資源優勢,建立網上家長學校,開設了“社區動態”“家長文萃”“專家觀點”“名人教子”“家教課堂”等欄目,借此達到“溝通、交流、理解、合作、提高”的目的。園所還舉辦了家長學校專題講座,引導家長觀看幼兒半日活動、觀看幼兒園大型主題系列活動,鼓勵家長參與親子游戲活動,為幼兒共同建立幼兒成長冊,時時處處體現發展孩子,服務家長的教育理念。
開展特色教學,培養幼兒思維
國際象棋教學是實驗幼兒園幼兒教育的一大特色。園所在1996年就聘請國際大師安艷鳳老師執教,成為山西省首批開設國際象棋的幼兒園之一。幼兒園積極開展“幼兒園國際象棋教學的實踐與指導”系列活動,通過園本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文化品位和檔次。目前,全園22名教職工中,有9名教師獲省“二級棋士”,9名教師獲省“三級棋士”,5名教師被評為省優秀輔導員,3名被評為省普及國際象棋先進工作者。同時,幼兒園對全園不同年齡段的家長進行針對性的棋類講座普及和輔導,實現老師與幼兒之間、家庭與幼兒園之間互動,共同創編棋類歌謠、教學案例等。然后大膽地將國際象棋引入小、中、大班課堂教學,把國際象棋知識設計成一個個小故事、小游戲來激發幼兒興趣,引導幼兒學習。同時定期每周二、四兩個下午進行棋類點評,支持和幫助幼兒學會多角度觀察和思考。漸漸地,一批又一批小棋迷、小棋手不斷涌現出來,他們在學習的同時積極參加全省、全國的棋類大賽,捷報頻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一個人的周圍實際上就構成了他成長的一種環境,構成了他的教育環境?!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氛圍,這一點非常重要。我想,解決職校生的德育難題,必須在校園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一股堅強的教育合力。
1 墻壁文化:不容忽視的成長空間
漫步于我們的校園之中,沿教學樓和公寓樓的臺階拾級而上,隨處可見先哲的至理名言?!皩W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是公寓樓里男子漢們的宣言。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是校園宣傳欄里獎學金和助學金獲得者的心聲。“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是餐廳的師傅對離家在外孩子們的細細叮嚀。 “此時無聲勝有聲”,墻壁文化以另一種方式浸染著學生的心靈?!斑M了校門,先學做人,”我相信,有了正確精神引領的學生,人生會更自信、更堅強。
2 課外閱讀: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
現在的信息社會,媒體十分發達,電視、網絡的力量已經強大到令人無法抗拒的地步,如果不好好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就很容易沉迷于電視或網絡之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他辦好帕夫雷什中學,是從抓學生的閱讀開始的。因為他發現,教育的全部問題可以歸結為閱讀問題。所謂差生,就是精神世界不充實,意義世界不豐富,且又不愛閱讀的人。要解決差生的問題,需要的不是補課,而是補充閱讀,再差的學生也需要精神的家園,也需要精神的歸宿。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熱愛閱讀的先行者,讓學生“也傍桑陰學種瓜”。陶行知先生曾說: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購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因此教師的精神引領格外重要?!耙蝗詹蛔x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當學生把黃庭堅的讀書名言相互抄閱,會心一笑時,我相信,學生已經學會了無痕的自我教育。
3 課堂教學: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
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學生知識來源之一,因此教育者要利用好這一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通過教育智慧啟示學生悟性,抓住自我教育的良好契機。在課堂中介紹李苦禪先生時,我詳細講解了一個細節:李英杰進京求學期間,饑飽無定,常效仿宋范仲淹的辦法,每天熬上半鍋雜面粥,涼了用筷子劃成三塊,每餐一份。每逢饑腸轆轆之時,就盼著上炭畫課。因為炭畫畫壞了不是用橡皮擦,而是用饅頭粘,凡上炭畫課的學生照例都會領到一個熱饅頭。李英杰作畫時總是慎而又慎,生怕畫壞一筆,為的是省下饅頭當頓飯。就這樣他的線條有萬無一失的穩準性,成為全班的佼佼者。課后,班里的路偉同學深有感觸地說:這些日子以來,一直為素描的停滯不前而困惑,李苦禪先生的故事讓他有所領悟。一、如果用正確的眼光看待苦,會成就一番事業,今天的孩子缺乏這種苦;二、嚴謹的治學態度是必不可缺的條件。在課堂教學這一塊沃土上,讓德育教育的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4 網絡教育:重視并正視,讓其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平臺
曾經,最反感的就是網絡。目睹太多的青少年因為沉湎于網絡而走了下坡路,耳聞太多網癮孩子的家長痛心疾首的吶喊,因此一度曾到了痛恨網絡的地步。我喜歡讀書,感謝《教師博覽》,領我認識了“教育在線”、“白鹿洞論壇”,朱永新、李鎮西……一個個教育名家走進了我的教育世界。是啊,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現在,我把這些教育網站也推薦給了學生,讓他們學會自我教育。
感謝“教育在線”,在我為教育難題迷茫的時候,在我的心情處于低谷的時候,就象春天的一縷陽光,將我心底的郁悶一掃而光;
感謝“教育在線”,如師長般鼓勵我,終于鼓足勇氣,拾起手中的筆 ,嘗試寫教學手記,記錄和學生在一起的快樂和不快;
關鍵詞:智慧教育;基礎教育;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22-0071-03
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提出:“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內涵是通過構建智慧學習環境,運用智慧教學法,促進學習者進行智慧學習,從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養具有高智能和創造力的人,利用適當的技術智慧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并不斷地創造制品和價值,實現對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靈巧機敏的適應、塑造和選擇?!迸c智慧教育相比,傳統教育有如下弊端:首先,注重教師直接講授,學習者在課堂上更多的是扮演聽眾的角色。課堂學習目標側重于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而忽略了學生主動思考以及提出問題的過程。其次,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多以課本為主,獲取知識的途徑相對閉塞。
而智慧教育的發展目標旨在培養智慧型與創新型人才;技術作用是技術變革教育,改變教育戰略實施的生態環境;核心技術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根據教育教學應用建設配套環境、資源和隊伍;學習資源為動態生成、持續進化、開放建設的MOOCs、微課、移動課件、電子教材與可進化的內容庫;學習方式為泛在學習、云學習、無縫學習;教學方式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大規模在線開放教學、深度互動教學、智能教學。這就使傳統的學習者從書本走向實踐,走進生活。
智慧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優勢
1.智慧教育有利于轉換學習主體
傳統的教學課堂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是跟上教師的思路,做到一堂課結束后能夠掌握及應用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點。而在小學智慧教育中,則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恰當利用信息技術和學習資源引發學與教方式的深層變革,為促進學習者的智慧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實施智慧教育能將信息化理念更多地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改變了教師傳統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逐漸呈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局面。教師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教育的根本是“教學生”,才能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才能結合多種信息資源,使用各種樣式的課件和教學軟件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自己的課堂真正活躍起來。
2.智慧教育促進優化課堂結構
智慧教育強調的是開放式教育,主張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創建具有一定智慧(如感知、推理、輔助決策等)的學習時空環境,以開放的視野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智慧地全面發展。信息技術的出現必定對基礎教育課程結構有著積極影響,它有利于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使傳統的面對面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更加以人為本,將學生的智慧運用擴大化。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將基于個人興趣確定學習主題,選擇結構化、富媒體化的學習資源,借助相關學習工具,在個體建構或群體參與下獲取與個人興趣相關的知識技能。這種信息技術的運用,既方便了教師的教,也方便了學生能獲取更多的知識,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起到了優化課堂結構的作用。
3.智慧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智慧
不同的經歷產生不同的大腦結構、思維和行為模式。如今的學生從一出生就生活在數字世界中,與數字移民相比,更習慣于快速地接受信息,喜歡多任務處理和隨機進入,愛好及時反饋和強化,偏愛做中學而非聽中學。因此,通過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智慧學習能在學習者身上有效地發生。
其關鍵在于學習者如何學會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術支持學習和實踐。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服務型人才,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缺乏主動性,而在智慧教育的環境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無縫互通、海量數據支撐、開放學習環境、師生個等方式,發現更多富有真實感的學習內容,而不再局限于課本,這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智慧。
4.智慧教育關注學生個性化與創新性發展
智慧教育在推行和實施方面應當在更高層次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張揚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對待新事物能夠產生自我看法與獨到見解。智慧教育將為學生帶來更多的體驗化情境,使其更直觀地了解學習內容。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來源,隨著3D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教師利用計算機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或情境,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并掌握學習內容。教師還可以利用智能化技術,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時間等情況制訂各種不同的學習計劃,生成個性化的學習資料,對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這能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
智慧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應用存在的問題
1.難以把握學生的自組織學習能力
學習本身是以學習者為主的活動,需要他們激活情感動力系統、投入認知并專注于意動和實踐。在智慧教育環境下,學習的主動性、協作性、創新性、適應性和實踐性要求學習者具有良好的自組織能力,這對于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或者已經習慣了傳統授受主義的學習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自組織學習要求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要能學會自我指導、自我監控、自我協調、自我管理,并在實踐中做出正確決策,采取正確行動。而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緒管理與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智慧教育環境下的學習情緒管理仍需要教師參與,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2.仍存在學習效率低下的現象
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花費在電視媒體或社交網站上的時間更多。很多缺乏自制力的學生,在利用網絡媒體學習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登錄其他網站看視頻、玩游戲、聊天等,這反映了父母監控和限制使用網絡技術的能力比較低。有研究表明,由于引導和監控的缺失,計算機、手機等信息設備更多地用于娛樂和消遣。因此,培養學習者具有良好的數字素養、養成善用技術的習慣對智慧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對于缺乏自制力的學生來說,提供積極的干預措施的做法仍有待完善。
3.教師針對智慧課程的設計缺乏針對性
在智慧教育的推行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在課堂中與學生產生更多的交互。每門學科都具有各自特殊的學科特點,在智慧課堂中,教學方式從傳統課堂只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并配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而教師如何針對具體學科設計出具有學科代表性的智慧課程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仍有待進一步思考。
智慧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發展新對策
1.滿足學生對教育資源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學習效率
當前,基礎教育在線學習產品和服務產業展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用戶觀念的轉變、網絡應用的普及、學習技術的發展以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均是其發展的動因。從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來說,由于每位學生都有其自身的學習特點和發展需求,以及不同的創造潛能,所以教師在掌握核心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其個性發展的智慧學習環境。在這個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基于個人興趣確定學習主題,選擇相應的學習資源,借助相關學習工具,進行個性化學習。而在學習資源的支持下,教師應適當提升學習內容的交互性,改善用戶體驗,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具有強烈的學習意愿。
2.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完善課程設計
在智慧課堂中,不同的學科教師要對具體學科課程進行學情分析,選擇適合自身的講授形式來傳授新知。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層次整合為落腳點,將以教師為主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轉變成以教師指導為輔、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外,教師還要盡量開發出與具體學科教學相關的、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各學科教學質量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大幅提升,從而使基礎教育在質量方面得到質的跨越。
3.建設未來校園、未來教室,實現資源共享
未來校園和未來教室是指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園和教室,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媒介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進入虛擬場景進行互動體驗。在這樣的校園和教室里,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互動和學生自主學習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教學技術和設備,有計劃地開展未來校園和未來教室試點示范工作。
同時,發展云計算技術將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各地中小學應順應云服務模式的發展,改變傳統中小學機房分散建設的局面,實現班班通、校校通,基于教育云服務平臺推進優質教育信息資源共享,推進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結語
在現代社會,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只有讓學生盡早地在智慧教育的模式下成長和發展,才能讓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祝智庭,賀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電化教育究,2012(12):5-13.
[2]何克抗.智慧教室+課堂教學結構變革[J].教育研究,2015(11).
[3]王玉龍,蔣家傅.智慧教育:概念特征、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10-13.
[4]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領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9):4-8.
[5]陳琳.智慧教育創新實踐的價值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4):15-19.
[6]楊現民.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2014(1).
完善制度推動研究
我們根據微型課題的特點,結合農村教師科研現狀,制定了教師崗位考核細則,建立了微型課題申報立項條例等制度。
我們組織微型課題研究的“先行者”們認真總結經驗,提煉模式,通過業務主講、網站發貼、成果展示等形式搭建平臺,讓他們用經歷說話。學校每隔一段時間統計教師在研的微型課題,有外出聽課、專題研討等機會就優先考慮正在進行相關研究的教師。學校還在《崗位目標考核細則》中增加了微型課題研究加分子項,還在評優、骨干教師申報、職稱晉級等方面對微型課題研究骨干有所偏重?,F在,教師在研究過程中遇到難以破解的難題時,學校總會成為他第一個“求助目標”。學校也會從人力、財力、智力等方面提供最貼心的援助。
營造氛圍濡染研究
通過微型課題研究的推廣,我們看到了兩大可喜的“回歸”:即教育研究回歸到教育教學一線,回歸到廣大一線教師身邊。學校順勢舉力,喚醒教師自我研究的主體意識,在群體中倡導“崇尚智慧,做智慧型教師;講究效益,做節約型教師;追求共生,做互利型教師”的風氣,為教師研究性、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提供精神支持和廣闊的空間。二是優化教學管理,刪減學校生活中低效甚至無效的活動,保障教師必要的研究和思考的精力。三是改變校本教研形式,突出“教”與“研”,讓微型課題研究交流成為核心議題。
這其中,營造研究型、協作型的辦公室文化顯得頗有成效。“課間十分鐘”既是教師休息調整的時間,更是教師思維碰撞的最佳時間。因為,這時教師往往還沉浸在某一個“課堂場景”之中,此時的轉述最能給聽眾身臨其境之感,引發共鳴并產生研討趨向。我校在各辦公室積極推行“課間文化吧”建設,引導教師在無拘無束的交談中,用積極的思維碰撞“擠”走無聊的閑談,用連綿的點子“匯”就智慧的源泉。“課間文化吧”里沒有優雅的輕音樂,也沒有沁人的香茗,有的只是從課堂內、教學中溢滲出的話題、經驗與困惑,大家在這里烹調并分享著一道道“點子盛宴”,其樂融融。
靠前服務支持研究
為了提高科研管理效益,學校在微型課題研究管理指導中實現管理前移、重心下移,逐步完善校領導包括教科研骨干在內的定點聯系課題、定向指導培養、定期推廣成果的制度。一是走進課堂,強化教學研究指導,努力增強教育科研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提高教育教學的科研含量。二是貼近教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及時協助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確保該教師的課題研究能順利向研究理想靠近。三是關注成長。學校管理走出“純管理”的象牙塔,走向“服務、引領、對話”的方向,管理者不單要在科研方法上指導服務,還要為微型課題研究全程服務,實現由“管理者”逐漸向“服務者”轉變。
起點
行者,是理想主義的實踐者,是行走田野的思想者。幾年前,我寫作《做新教育的行者》,想以富有個人色彩的和所處地域特征的行動詮釋新教育的精神世界,想以不斷跋涉的腳步涅為新教育的一道風景。在這行進的道路上,新教育研究會是一道對我和研究會團隊而言別樣的風景。
2007年2月2日,江蘇省新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下簡稱“新教育研究會”)經省教育學會和省民政廳正式批準。
在角色定位上,新教育研究會是江蘇省教育學會領導下的二級學會,同時,由于新教育實驗是全國性的研究活動,所以,研究會將與新教育研究院密切合作,發揮其“孵化器”功能,及時推廣研究院對新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邀請研究院的研究員深度參與相關項目的研究,形成研究合力,共同推進新教育發展。新教育研究會的各種活動、研究進展、取得的成果也及時通過“教育在線”和新教育雜志與新教育同仁分享。
受朱永新教授的委托,由我負責籌建新教育研究會理事會,并把秘書處設在海門教育局。為此,我們成立的籌備組,于2007年6月到7月,向省內各新教育實驗區與新教育實驗學校發出了發展會員和推薦理事會成員的通知。之后,陸續收到回執。經過與新教育實驗部分核心團隊成員的多次磋商,初步確定了新教育研究會的理事會成員。與此同時,籌備組向省內各新教育實驗區和實驗學校發出了優課評比和論文評比的通知,秘書處也陸續收到各地報來的錄像課和優秀論文。
2007年11月16日,第一次研究會成立預備會在我的工作室召開了,我、儲昌樓、李宜華、吳勇等圍桌而坐,研究會的工作就這樣以完全務實的姿態拉開。我們詳細討論了新教育研究會成立會的議程、論文評比的規則、數量和評委成員,優課評比的規則、得獎數及評委等。那段記憶,緊張而忙碌。秘書處成員每天加班,編印了研究會會員手冊、論文集、會務指南等,落實了會議中的優課評比安排,新教育論壇等重要工作,制作了理事聘書、論文、優課獲獎證書等,海門新教育團隊還為大家編印了《2007'海門新教育拾粹》,拍攝了海門新教育專題片,各實驗區為論文和錄像課的選送也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11月23日晚七時,江蘇省教育學會新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預備會召開。我記得在第二天的成立大會上朱永新教授脫口成章,將多年來對新教育精神的思考第一次作了較為全面完整的闡述。
在這次大會上,也明確了新成立的研究會的主要工作內容:
1 組織理事會議。定期召開理事長會議、常務理事會議和理事會議,研究新教育研究會的具體工作和行動策略等。及時總結全省各新教育實驗區和實驗學校的研究成果,及時推廣實驗的最新成果。不斷壯大新教育研究會的力量,秘書處將繼續接受會員申請,以讓更多的一線老師加入到新教育實驗的隊伍中來。
2 組織論文評比。組織每年一度的論文評比,以選送最優秀的論文參加省教育學會的論文評比。2007年論文評比的主題是“理想課堂”,2008年新教育研究會的論文評比主題是“每月一事”。
3 組織優課展示。每年組織優課展示或評比活動,把“理想課堂”的研究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對課堂教學的研究,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方案上,要從價值觀和教育思想的層面研究課堂教學,要把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使理想課堂的建設始終處于動態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中。
4 組織主題論壇。主題論壇將作為新教育研究會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臺,根據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的進展和“十大理想”構建,不斷形成研討的主題,并通過論壇,分享思想、經驗、設想等,通過對話,碰撞智慧,生成智慧,不斷加快新教育前進的步伐。
5 組織成果分享。組織各種形成的成果分享活動,建立成果年度報告制度,要求參加新教育研究會的各實驗區和實驗學校于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新教育研究會秘書處,以電子文檔的方式,報送一年的新教育實驗研究報告,并附一年的各種活動剪影和圖片。研究會秘書處將編寫簡報,發送全省各實驗區和實驗學校交流。另外,將根據各實驗區和實驗學校研究進展的程度,確定一些專題性展示研討活動,組織相關的學校一起參與交流、展示、研討。
6 組織項目聯盟。理事會將通過項目聯盟的方式,推動新教育實驗區和實驗校之間建立起相互協作的共同體,科學進行項目攻堅。比如,新教育兒童理想生活方式;新教育理想德育、新教育學校文化、新教育理想課堂、新教育書香校園等,以后根據研究進展,不斷豐富項目內容。凡是對其中一個或幾個項目,有志于進行深度研究的實驗學校,通過填寫項目聯盟申請,確定項目聯絡人,采取輪值主席制的方式,推動項目聯盟的活動,以及研究活動的深入展開。每次項目聯盟活動情況,以及形成的共識和成果,研究會秘書處將及時通過“教育在線”及簡報的方式發送至各實驗區和實驗學校分享學習。
在路上
(一)
對于我和我的團隊而言,一塊巨大的試驗田正在眼前鋪開。
教育科研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實驗活動的靈魂,而開展課題研究又是其中最富挑戰性,最具操作性,最有推廣性的實踐活動。從2008年開始,研究會正式負責管理、研究、實施和推廣朱永新主持的中國教育學會重點課題《新教育實驗的研究》及其相關成果。當年5月,課題管理中心申報了全國教育規劃課題,11月份《新教育實驗與素質教育行動策略的研究》正式被批準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該課題的系列成果被評為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11年,該課題的后續性研究《新教育實驗促進師生成長的行動研究》又被確定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重點課題,并順利開題。我們迎來送往著各種開題和結題的大會,這些來自田野實踐的結晶,正在匯聚成新教育寶貴的財富。
我知道,我們的團隊承擔著怎樣的工作量,每年數百份論文會匯聚到他們的桌前,由特級教師、各實驗區負責人和名教師,組成評審組分學科對論文進行評審,從中選出優秀的上報省教育學會參評。我們說,新教育人有深入現場的田野精神,新教育實驗者是一群不做官人和學人,而是做農人,把兩條腿深深扎到泥土里的人,而這個在幕后忙碌的團隊,就是一群“顆粒歸倉”的“農人”。
也讓研究會忙得不亦樂乎的,是舉辦多層面多學科的現場展示、論壇研討。全國小學數學研討會、江蘇省初中教育論壇、新教育學校文化展示活動等等。讓我們心潮澎湃的,絕不是四周的彩旗獵獵,而是那些來自生命的精彩展示,源自靈魂的智慧碰撞。
研究會的另一個發力點,就是促進“專業成長”,讓每位教師體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
教育研究會成立之初,決策者們就將其定位為一個研習共同體、一個研修共同體、一個研發共同體。研習共同體為教師提供了專業閱讀書目與地圖,讓老師們在反思自己閱讀史的基礎上繪制適合自己發展的閱讀地圖;研修共同體,為廣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圍繞課堂教學提供了展示、磨礪、修煉、合作、互動的專業成長平臺;研發共同體為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做國家課程的二度開發者,地方和校本課程甚至班級課程的研發者搭建了一個又一個富有挑戰的項目平臺。從研習到研修再到研發,形成了新教育人專業發展獨特路徑,在這一路行走的過程中,各種形態的新教育共同體,以及“教育在線”網站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精神家園和成長舞臺。
此外,我們還利用“教育在線”建立了實驗學校課題管理信息平臺,要求各個實驗區都要建立課題信息專題貼,以及時交流各個實驗區和實驗校的課題實驗進展情況。到目前為止,已經整理了20個專題貼在信息平臺上交流。課題管理中心還利用這一平臺,為各個實驗區提供了掛牌校的樣牌和協議樣本。并且通過這一平臺,及時收集各個實驗區和實驗校的新教育實驗年度和總結計劃等。
行走,是新教育的生態。2008年,山東威海、浙江嘉興、平湖;2009年,河南焦作、山東臨淄、諸城;2010年,河北石家莊、云南楚雄、重慶長壽;2011年,四川北川、安徽霍邱、山東日照……在與全國各地實驗區和實驗校的互動中,研究會成為一個經驗流通的有效管道。
(二)
當然,江蘇及至海門,是我們直接踐行新教育的田野。
忘不了那些在教室里的靜悄悄革命。朱永新教授說,“教室”就是一付扁擔,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締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讓每一個生命真正地在教室中開出一朵花來。記憶最深的,是江蘇省特級教師俞玉萍,她和她的“百合班”以10余年一貫的堅守成為締造“完美教室”的領軍人物,2010年俞玉萍成為海門市完美教室名品教育項目工作室領銜人,率領團隊為全市班主任義務培訓近十場,達2000余人次,并赴安徽、河南、山東等地的新教育實驗區作培訓,2011年該工作室升格為南通市級名師工作室,并在11月份舉行的全國新教育海門開放周活動中以教室開放、活動展示、工作坊研討等活動與來自全國的400余名新教育同仁分享研究和實踐成果。
“交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是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之一,而開展“每月一事”項目是實現這個理念的重要方法。江蘇海門實驗區的“每月一事”在全國各新教育實驗區(校)中最為顯著。2008年3月舉行的新教育行動“每月一事”項目現場推進會,提出了“每月一事”項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即“主題閱讀、實踐活動、展示交流、評價反思”。實驗區所有學校每月圍繞一個重點習慣,從面上發動,到具體行動,以及評價反思,都盡力做到位,形成了初步的實施模式。“海門新教育在線”,設置了“每月一事”方案交流區、案例交流區、反思交流區,定期舉行了網上優秀案例評比和年度“習慣養成示范班級”和“優秀小公民”的評選活動?!懊吭乱皇隆表椖康奶厣饕w現在從小處、從身邊和孩子的實際出發確定培養學生一生有用的十二個好習慣,通過廣泛的主題閱讀、主題實踐、主題研究、主題隨筆等形式開展活動,將公民教育、生命教育貫穿其中――1月,讓我們學會吃飯;2月,讓我們不問紅燈;3月,讓我們一起去種樹;4月,讓我們踏青去;5月,讓我們學會掃地;6月,讓我們學唱一首歌;7月,讓我們玩球去;8月,讓我們笑著和別人打招呼;9月,讓我們每天閱讀十分鐘;10月,讓我們給爸爸媽媽寫一封信;11月,讓我們做一回演講者;12月,讓我們每天記錄自己的生活。導引的故事和設計的活動親切動人,絕無面目可憎之虞,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在更高的層面隨即生成、不斷完善。據此而集的成果《一生有用的十二個好習慣――新教育實驗“每月一事”項目操作手冊》于2009年7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成為全國各實驗區推動“每月一事”項目的重要藍本。
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這就是新教育人行動哲學的高度概括。閱讀,在海門2005年9月整體加入“新教育實驗”后,一直堅持。2007年,海門的“圖書漂流”的讀書活動已經延伸至初中。全市范圍的“書香學生”、“書香教師”、“書香班級”評比如火如荼地展開。讀書活動還輻射到了家庭、社區,家長被孩子讀書的熱情感染了,“親子閱讀”成了海門一條獨特的風景線;社區閱讀成了居民業余生活的首選。從2007年開始,海門將每年元月的第一個周末,確定為海門的“家庭教育日”,這在全國屬首創。開展“書香家庭”評選活動,在全市積極營造和諧的親子共讀氛圍;開展“親子共讀”專題講座,指導親子科學閱讀……由學校到家庭再到社會,海門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彌漫著濃濃的書卷氣息,空氣中散發著清新的油墨芳香。甚至教育局下發文件,要求學校從地方課程中每周拿出一節作為校本閱讀課,并確保每天1小時讓學生自由讀書。
此外,啟動“兒童寫作課程”。2010年9月,江蘇省特級教師管建剛、高子陽,海門市“童化作文”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吳勇以及新教育研究會核心團隊成員齊聚,進行了激烈而富有成效的碰撞,決定正式啟動新教育兒童寫作課程項目,建立項目專題帖。專題帖的總定位是找到新教育兒童寫作課程的制高點,彌補結構化、系列化教材作文課程的不足,填補新教育實驗在這方面的空白。會議決定充分整合管建剛、高子陽、吳勇等3個工作室的力量,在“教育在線”論壇上建立9個主題帖:“我的作命”、讓兒童百分之百地喜歡寫作、童化作文、中外寫作著作的閱讀、兒童寫作的三大系統、課外寫作課程創新設計、兒童寫作課程點評、兒童整本書寫作、寫作教育故事。由吳勇撰著的《童化作文:浸潤兒童心靈的作文教學》已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由高子陽、管建剛、吳勇共同打造的《寫作教學“鏗鏘三人行”》發表在《教育研究與評論》。目前,新教育兒童寫作課程的系統建構正在進行中,并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