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41
序論:在您撰寫德育管理機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焦作市中職學校的“反思課”活動走過了由隨意性的反思階段到主題性的反思階段的過程。隨意性反思階段是“反思課”活動的初期,學校沒有統一的規定,班主任根據班級情況自行確定“反思課”的主題。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有一定針對性,短期效果好,特別是對改善班風班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沒有明確的反思主題和長遠目標,活動單調,不好評價,學生容易疲勞,長效性差。主題性的反思階段特點是由學校統一安排部署,有了明確的反思主題和長遠目標,搭建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平臺,形成了科學的管理和評價機制,實現了最佳最優的教育效果。中職學校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確立每學期反思課的主題,圍繞反思主題組織開展各項活動。以反思課為載體,以開展多項活動為平臺,以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為抓手,有的放矢,防微杜漸,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特色鮮明的反思課主題,豐富多樣的主體活動,凈化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動力,讓校園重現生機與活力。反思主題與活動內容見表1。
二、建立“反思課”的運行與管理機制,取得真實效
中職學校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根據每學期“反思課”主題及各項主體活動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在德育管理中逐步形成了以“反思課”為主題的運行及管理機制。一是班主任“反思課”碰頭會。每周五下午第三節課后,確定為班主任“反思課”碰頭會??偨Y交流、反饋評價本周反思主體活動情況,安排下周反思課工作。二是周一早讀升旗后,公布各班反思課及主題活動量化考評結果,頒發流動紅旗。學校及時對主題活動、反思日記及反思課進行評價,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取得成效。三是將“反思課”安排到學校課程表中,每周固定時間,在早讀、下午第三節課自習,也可以在晚自習。結合各學校實際,每周安排2~3節,每節課30分鐘。四是每學期根據反思主題的內容組織1~2次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安排一次家長參加的“反思課”,通過“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這一主題活動,增進親情,增加理解和信任,促進學生成長和進步。五是每月對“反思課”及其主題活動一小評,每學期一總評,總評結果作為集體和個人評先評優的依據。六是焦作市教育局把以“反思課”為主題的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作為全市教育質量獎評選的主要依據。中職學校根據自身實際,建立長效機制,將反思課及各項主體活動的評比工作與“三好學生”評選、優秀團員評選、各項星級評比、先進班集體評選,優秀班主任等評先評優活動結合起來,樹立先進榜樣,增強活動效果,促進學生素質整體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以“反思課”為主題的中職學校德育管理機制的建立,使德育落實到了學校日常工作管理中,取得了真實效,對照情況見表2。表2新課堂教育實驗校(6所)2009—2011兩個學年上學期學生違紀情況統計。
三、形成了“反思課”操作程序和活動方式,整體提升了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
論文摘要:道德品質包含著道德認識、道稱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要素。道德教育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道德知識的講授、道鉚情感的培養以及道德行為的養成,三方面的環節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因此高校的道德教育必須是三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的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這一根本特性,決定了它的管理機制必須與之相適應。
(一)
人的道德品質,包含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種基本因素。這三種基本因素在道德品質這一統一體中是彼此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一般而言,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產生的根據,而道德情感往往又反過來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傾向。道德行為則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與影響之下,通過一定的培養練習與鍛煉形成的。因此,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這些基本因素共同發生作用的一種綜合過程。道德品質的三種基本構成因素決定了道德教育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這就是:道德知識的講授(或傳授),道德情感的培養,以及道德行為的養成。這三個環節在道德教育上同樣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忽視或削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給道德教育帶來嚴重影響、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大削弱。這樣的論斷,不僅被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所認同,同時也被我國道德教育的實踐所證實。
學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和基本任務,不僅僅在于要使學生具備相應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諸方面知識和感情,同時更在于要使學生將這些道德知識和情感落實到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取決于教育的針對性。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受社會的影響更甚于受家庭的影響。所以,有針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扎根于社會現實的—它需要借助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樣一種方式,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內容實現不斷更新。這種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針對性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之中常常也就轉化成了道德行為教育,以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這種道德行為反過來又鞏固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感,從而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環。我們認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道德知識教育是重要基礎,道德情感培養是重要特色,道德行為養成是根本目的。
(二)
依上所述高校德育理應具有道德教育應當具有的三個重要環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高校德育教研室的教育工作基本上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思想道德知識;而高尚情操的培養往往由“第二課堂”承擔;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則一般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部門和人員—學工部、系總支、輔導員來負責。思想道德教育三個基本環節脫節。德育教研室的純教學活動,對于思想道德知識的傳授無疑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德育教研室的純教學活動對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在道德品質的培養上,這種課堂講授和課堂考察,很難避免弱化道德情感的培養和道德行為的養成;其次,由于德育教師的純教學活動更多地重視的是思想道德倫理學說的系統性和學術性,由此從總體上削弱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學效果!
今日中國高校存在的德育教育效果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遺憾的是,人們在著力檢討德育效果時,更多地是從資金到位的多少,課時安排的增側,傾斜政策的是否到位來思考、分析間題,幾乎沒有看到人們從道德品質構成的基本因素,道德教育重要環節的有機銜接來分析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問題的。德育教育缺乏針對性,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指出過,但他們在分析間題時更多的是從存在問題的本身出發而不是從問題產生的根源出發的,由此而提出的解決措施自然也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三)
無論從道德品質構成的三個因素來認識,還是從道德教育的三個環節來分析,以及從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學效果來要求,德育教研室都不應是一個純教學單位,而應既是一個教學單位。又是一個教育單位。德育教研室理所當然地應承擔起思想品德課的各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德育教研室還應當參與、了解學生的各項教育管理工作,并協助教育管理者利用組織管理手段,將德育課堂教學中獲得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動,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環。我們認為,將德育教研室既作為教學單位,又作為教育單位,促使德育教師參與到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去,至少可以獲得以下好處。
第一、有利于德育教師了解和掌握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全過程,從而為提高其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有利于解決德育教育幾個環節中存在的銜接間題,從而使道德教育幾個環節有機協調而產生良性互動。
第三、有利于德育教師對教育對象—學生的思想和道德認識狀況的了解,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加其針對性。
……賦予德育教研室一定的教育管理職責的好處或許還不止這些。今日中國之高校,德育教研室的行政歸屬總的來看無非有四種狀況:一是歸黨委管轄,與馬列部(社科部)并列;二是歸宜傳部管轄,仍屬相對獨立部門;三是歸社科部管轄,成為其屬下的一個教研組;四是歸學工部管轄,成為其屬下的一個教學部門。無論把德育教研室劃歸哪個部門管轄,絕大多數都把德育教研室當作純教學機構來看待,并未賦予德育教研室相應的德育管理職責!于是德育教研室不參與組織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是無可厚非的,德育教師不深人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思想間題、道德認識狀況也是順理成章的—這難道不是導致一些高校德育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嗎?由此看來高校德育教育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既不在于德育教研室,也不在德育教師,而在于高校管理機制本身!
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為了提高21世紀中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提出如下設想:
第一、德育教研室不僅應承擔德育教學任務,同時也應承擔德育教育任務。因此必須賦予德育教研室和德育教師道德教育的管理權或參與權,通過這種對德育教研室功能的增加和德育教師任務的增加來促使德育教研室和德育教師參加到德育教育的全過程中去。
第二、將德育教研室劃歸學生工作部管轄是較理想的,因為學生工作部直接主管理學生的工作,是將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轉變為道德行為的“中介”工作的組織者,德育教研室劃歸其管轄,正好分擔其工作任務,并與其中諸部門(學生科、生活管理科)相互協調,取長補短,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有機結合。
(一)
人的道德品質,包含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種基本因素。這三種基本因素在道德品質這一統一體中是彼此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一般而言,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產生的根據,而道德情感往往又反過來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傾向。道德行為則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與影響之下,通過一定的培養練習與鍛煉形成的。因此,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這些基本因素共同發生作用的一種綜合過程。道德品質的三種基本構成因素決定了道德教育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環節,這就是:道德知識的講授(或傳授),道德情感的培養,以及道德行為的養成。這三個環節在道德教育上同樣是彼此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忽視或削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給道德教育帶來嚴重影響、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大削弱。這樣的論斷,不僅被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所認同,同時也被我國道德教育的實踐所證實。
學校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和基本任務,不僅僅在于要使學生具備相應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諸方面知識和感情,同時更在于要使學生將這些道德知識和情感落實到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取決于教育的針對性。調查顯示,高校學生受社會的影響更甚于受家庭的影響。所以,有針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扎根于社會現實的—它需要借助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樣一種方式,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內容實現不斷更新。這種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針對性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之中常常也就轉化成了道德行為教育,以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這種道德行為反過來又鞏固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感,從而形成三者的良性循環。我們認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道德知識教育是重要基礎,道德情感培養是重要特色,道德行為養成是根本目的。
(二)
依上所述高校德育理應具有道德教育應當具有的三個重要環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高校德育教研室的教育工作基本上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思想道德知識;而高尚情操的培養往往由“第二課堂”承擔;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則一般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部門和人員—學工部、系總支、輔導員來負責。思想道德教育三個基本環節脫節。德育教研室的純教學活動,對于思想道德知識的傳授無疑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德育教研室的純教學活動對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在道德品質的培養上,這種課堂講授和課堂考察,很難避免弱化道德情感的培養和道德行為的養成;其次,由于德育教師的純教學活動更多地重視的是思想道德倫理學說的系統性和學術性,由此從總體上削弱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學效果!
今日中國高校存在的德育教育效果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遺憾的是,人們在著力檢討德育效果時,更多地是從資金到位的多少,課時安排的增側,傾斜政策的是否到位來思考、分析間題,幾乎沒有看到人們從道德品質構成的基本因素,道德教育重要環節的有機銜接來分析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問題的。德育教育缺乏針對性,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指出過,但他們在分析間題時更多的是從存在問題的本身出發而不是從問題產生的根源出發的,由此而提出的解決措施自然也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三)
無論從道德品質構成的三個因素來認識,還是從道德教育的三個環節來分析,以及從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學效果來要求,德育教研室都不應是一個純教學單位,而應既是一個教學單位。又是一個教育單位。德育教研室理所當然地應承擔起思想品德課的各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德育教研室還應當參與、了解學生的各項教育管理工作,并協助教育管理者利用組織管理手段,將德育課堂教學中獲得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動,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環。我們認為,將德育教研室既作為教學單位,又作為教育單位,促使德育教師參與到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去,至少可以獲得以下好處。
第一、有利于德育教師了解和掌握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全過程,從而為提高其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有利于解決德育教育幾個環節中存在的銜接間題,從而使道德教育幾個環節有機協調而產生良性互動。
第三、有利于德育教師對教育對象—學生的思想和道德認識狀況的了解,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加其針對性。
……賦予德育教研室一定的教育管理職責的好處或許還不止這些。今日中國之高校,德育教研室的行政歸屬總的來看無非有四種狀況:一是歸黨委管轄,與馬列部(社科部)并列;二是歸宜傳部管轄,仍屬相對獨立部門;三是歸社科部管轄,成為其屬下的一個教研組;四是歸學工部管轄,成為其屬下的一個教學部門。無論把德育教研室劃歸哪個部門管轄,絕大多數都把德育教研室當作純教學機構來看待,并未賦予德育教研室相應的德育管理職責!于是德育教研室不參與組織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是無可厚非的,德育教師不深人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思想間題、道德認識狀況也是順理成章的—這難道不是導致一些高校德育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嗎?由此看來高校德育教育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既不在于德育教研室,也不在德育教師,而在于高校管理機制本身!
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為了提高21世紀中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提出如下設想:
第一、德育教研室不僅應承擔德育教學任務,同時也應承擔德育教育任務。因此必須賦予德育教研室和德育教師道德教育的管理權或參與權,通過這種對德育教研室功能的增加和德育教師任務的增加來促使德育教研室和德育教師參加到德育教育的全過程中去。
第二、將德育教研室劃歸學生工作部管轄是較理想的,因為學生工作部直接主管理學生的工作,是將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轉變為道德行為的“中介”工作的組織者,德育教研室劃歸其管轄,正好分擔其工作任務,并與其中諸部門(學生科、生活管理科)相互協調,取長補短,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高職院校;隱性德育;管理機制
1高職院校德育管理面臨的問題
德育管理工作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點,高職階段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良好職業道德的關鍵時期。目前,開展有效的德育工作主要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來自受教育者,現階段的高職學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生在物質富裕的時代,活在現代家庭中,長在網絡環境下,新時代社會來自網絡、經濟、家庭的現狀時刻影響著他們,以致高職院校學生呈現思想多元化、行為個性化、自主性明顯、不穩定性突出等時代特征。另一方面來自教育者,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理論水平等的內化程度較低。簡單直白的德育方式和理論難以符合高職院校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時代特征,真正做到將教育者的德育理論和方式通過學生自身的心理作用內化為個人的東西,才能真正達到德育的目的。隱性德育管理是為了學生思想的良好發展而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德育活動,符合教育規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思想特征,開展隱性德育管理機制的研究,不僅可以體現德育管理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又可以解決現階段高職院校德育管理中的問題,以達到優化教育模式的目的。
2高職院校隱性德育管理的理論基礎
隱性德育來源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天道觀[1],歸根結底是將“遵道而行,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應用到道德教育上。現代語言中對“道”的定義指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而“德”則定義為遵循這些規律的具體道德實踐活動,二者之間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從德育的管理層面上說,隱性德育實質是管理藝術,它需要在新形勢、新背景下不斷革新,積極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時展要求,為開展全面教育保駕護航。它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自身發展,既滿足學生精神需求又服務于現實需要,是責任關懷和嚴肅的愛。它需要既講究德育的藝術性,又注重德育的科學規范性,促進德育管理秩序化、人性化、個性化。從德育的辯證層面上說,隱性德育是顯性德育的相對形式,目的明確且直接的說教式、問題式教育屬于顯性德育范疇,而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間接內隱的自然式的“不言之教”道德影響,使受教育者自主認識,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認同并內化為自愿遵守的社會規范,進而全面提升自身道德水平,這屬于隱性德育范疇。綜上所述,隱性德育就是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實施道德教育,體現道德教育的藝術性,是道德教育藝術性和科學性[2]的良好統一。
3高職院校隱性德育管理的基本特征
3.1隱性德育管理是教育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隱性德育管理的教育科學性在于其有確定的管理對象,包含全面的教育理論體系,通過實踐和實驗加以驗證,體現教育規律??茖W性要求隱性德育管理機制實施過程中體現客觀性、邏輯性、嚴謹性,彰顯隱性德育管理理性的一面。隱性德育管理的教育藝術性在于其對象是多變的、迥異的,德育管理方式是靈活的、全面的,教育者人格和語言是有魅力的、厚重的,藝術性要求隱性德育管理機制實施過程中體現個性化、情感化、人性化,彰顯隱性德育管理柔性的一面。隱性德育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兩者之間的表現形態不同,但是其內在本質和最終目的是統一的,只有將兩者有效統一起來,才能實現德育的高效管理。
3.2隱性德育管理是教育明確性和隱蔽性的協調
隱性德育管理的教育明確性在于其實施主體是明確的,隱性德育管理的實施主體不是某個或某群教育者,而是所有教育者,明確了教育者的職能性。教育者的職能不僅在于教書,還在于育人,這里的育人泛指德育。而隱性德育更明確地指出所有教育者均應從自身做起,提高自我修養,從日常生活開始,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道德樹立榜樣,已達到以德育德的教育成效。隱性德育管理的教育隱蔽性在于其教育目的是隱蔽的,與之相對的是顯性德育。顯性德育是以直觀的、問題式的道德說教達到直白的、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目的,這種教育方式極易使學生在管理約束壓力下產生叛逆心理。而隱性德育則是以“潤物細無聲”式的道德影響為主,無形地把德育的目的隱藏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借助于隱蔽的教育模式,將教育內容傳達給受教育者,通過受教育者主動內化而產生與社會規范相一致且自身需要的認知,在無意識中實現自身身心素質的發展。隱性德育管理是所有教育者“隱形的手”,是明確的主體教育和隱蔽的目的教育相協調的產物。只有所有教育者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將自己的人格魅力融于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淡化教育痕跡,才能真正實現隱性德育管理。
3.3隱性德育管理是教育主體性和自覺性相融合
隱性德育管理的教育主體性在于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受教育者是個性發展的矛盾體,良好道德的形成是矛盾不斷斗爭的過程,每個受教育者自身矛盾的根源和性質有所不同,因此,充分考慮不同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激發受教育者的心理內部矛盾運動,才能更好地開展德育管理。隱性德育管理的教育自覺性在于其推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單方面道德理論灌輸,只會使受教育者一味依賴教育者給予意見,而不能轉化為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身心素質,隱性德育管理機制是“他律”到“自律”的轉化,通過教育者潛移默化的德育管理,使受教育者產生共鳴,充分認識自己的個體獨立性,進而內化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品質,完善自我價值。隱性德育管理是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自覺發揮受教育者自主能動性的管理模式,是通過教育者指導下的自主學習來發展受教育者對道德問題的理解評價,以發展道德行動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3]是教育主體性和自覺性的有效融合。
4高職院校隱性德育管理機制框架
4.1德育理論知識引領和資源整合共享機制
建立德育理論知識引領和資源整合共享機制是隱性德育管理機制的基本途徑,確定德育知識的引領功能,目的在于使德育知識充滿活力,避免枯燥空談,貼合受教育者的實際特點;建立資源整合共享機制,目的在于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種資源。高職院校德育內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心理疏導教育、就業指導教育等,需要豐厚的知識和信息內涵儲備,才能達到德育目標,而建立高職院校德育理論知識引領機制是主要途徑,所謂知識引領就是隱性德育管理必須建立與德育內容相符的知識儲備,且具有一定的引領功能。德育理論知識引領主要傳遞概念性和原則性知識,目的在于幫助受教育者明確行為要求,進行價值判斷,掌握思想模式,進而形成正確的思維架構能力、推斷演繹能力等思想方法。建立資源整合共享機制在于:一方面,高職院校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為了落實責任制,進行了職能細化,德育管理片面地施加給某一個部門與隱性德育管理需要所有教育者參與其中的理論基礎相悖,勢必影響德育管理的廣泛開展和大眾要求,因此,必須建立隱性德育管理機制,首先要加強內部職能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協作,打破部門壁壘,加強內部資源整合。另一方面,建立不同高職院校之間的德育資源共享機制,通過培訓交流,互通有無,提高教育者的理論知識儲備和管理能力,以緩解目前高職院校德育管理中缺乏效率和有效性的問題。
4.2教育者教育素養培養和身教機制
建立教育者教育素養培養和身教機制是隱性德育管理機制的重要內容,教育者的教育素養和身教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素養包括理論知識、邏輯思維、人格魅力、語言風格等主導因素,教育者自身帶有的教育素養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動中,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素養是一個不斷充實、自我革新的過程,適時開展教育者教育素養培訓,既可以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養、邏輯思維能力和人格魅力,又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對教育環境的信賴度。教育者通過“沒有痕跡的教育”將自身修養和正能量傳遞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過“以身觀身”來實現自我修養的提升,即達到了身教的目的。
4.3教育部門的常態德育指導和培訓機制
教育部門的常態德育指導和培訓機制是隱性德育管理機制的必要手段,只有將德育管理作為高職院校的日常工作開展,反復抓,抓反復,才能防微杜漸,真正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維定式。教育部門德育工作的常態指導和培訓作為“隱形的手”可以更好地把握日常德育活動,監督德育制度的良好執行。高職院校的指導和培訓多注重于培養教育者業務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認知度的提高,針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心理疏導等的指導和培訓較少。一方面,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因為心理問題導致不堪后果的事件呈增加趨勢;另一方面,教育者心理健康和心理壓力承受程度直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模式。教育部門只有加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日常培訓和指導,將德育指導和培訓常態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鄧沖.試論隱性德育的藝術性——基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思想[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2):66-68.
[2]邱柏生.淺議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性的構成要素[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2):4-6.
[關鍵詞] 獨立院校;德育;學分制
自1918年北京大學在國內率先實行“選課制”以來,現在學分制改革已在國內高校全面推開??梢哉f,學分制對于學生知性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對于學習質量的過度強調,造成了部分學生德育素質的缺失。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創新學生管理機制,“各級各類學校不僅要建立完備的文化知識傳授體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1
一、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管理是一項復雜而系統性的工作,它不僅包括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相關事務的服務,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大部分學生能夠自覺遵守校規校紀、主動完成學習安排、注重完善自身人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現象與問題。
(一)學生對部分規定細節的忽視
獨立學院十分重視學生的管理工作,秉承“學生工作無小事”的服務理念,在學生入學之初,就有相關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天津大學仁愛學院學生手冊》,詳細講述了在校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學習管理規定、獎懲措施等。但是,部分學生仍會無意識中違反學校規定。例如:無故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等;考試過程會交頭接耳、夾帶紙條、使用通訊設備等;在宿舍,使用違規電器、飼養寵物等??梢哉f,都是一些瑣碎的小事,完全可以通過平時的自我約束得到解決的。
(二)校紀校規的執行方式有待改善
對于學生違紀行為,《學生手冊》上明確指出了:違紀處理程序,目的在于“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是,對于具體問題要做具體分析,一旦一種錯誤行為的參與主體成為大多數,我們該怎么辦?俗話說“法不責眾”。因為對于獨立學院而言,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學生生源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學生考試作弊,按照相關管理條例,給予了一定處分,是對學生行為的懲罰。但是,問題的實質在于學生本身思想的轉變,自身素質的提高, “德育氛圍” 造就。所以,如何把行為懲罰方式,轉變為思想引導是值得探討的。
二、創新學生管理機制,實行德育學分制
基于獨立學院實際,一方面,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 并來自城鎮。這些學生家庭條件較好,獨立生活能力較差;心理素質差。另一方面,獨立學院成立時間相對來說較短,而文化底蘊則需要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所以,實行德育學分制有其必要性。
(一)建立德育學分制彈性量化體系
德育學分是指評價學生在校期間的政治覺悟、思想品德、遵紀守法、日常行為等方面現實表現的一種量化指標。德育學分制彈性量化體系可由基本學分、獎勵學分和附加學分三個模塊組成。
基本分是反映學生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等方面的情況,由兩個子標系統組成。一級指標涵蓋內容主要包括思想素質、行為規范、遵紀守法、心理心態系列,二級指標是將一級指標細化、具體化,分解成若干積分點。獎勵分是反映學生積極進取、主動服務、參賽獲獎等方面的情況。附加分是反映學生擔任干部、參加社團組織、學期(年)評優等方面的情況。例如:學生違反相關紀律規定,除了給予相關處分,還要按照德育學分制量化系統,扣除一定的學分。學生德育學分學期評定成績與畢業成績若達不到規定要求,則必須補修,否則不能按時畢業。補修既開設校規校紀教育、法制教育等課,又組織學生到德育基地參觀學習或義務勞動,并要參加一定時期的宿舍文明和文明守紀競賽(具體量化細則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西安交通大學的“課外八學分制”、齊齊哈爾大學的德育學分制實施辦法、長安大學的“本科生綜合素質培養實施辦法”等都明確規定德育學分與學生畢業掛鉤。
(二)強化導向評價激勵機制
完善德育課程及相關課程的設置,創新德育形式。學校要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計劃。定期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遺址,參觀現代企業等活動;組織學生參加軍訓、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認識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增長才干,完善自我,全面發展。
注重學生模范的示范作用,健全獎懲機制。大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和從眾性,尤其是現在的學生,信息發達、接觸的東西多,自己的主觀愿望強烈。面對這樣的學生,學校的教育也應逐步發生變化。學校首先就要從正面教育入手,著重從學生儀容儀表、出勤、文明禮儀、紀律、環保衛生等方面進行過程性評價,充分的肯定學生的表現,樹立優秀的典型,形成榜樣示范作用,并不斷加大道德模范先進事跡的宣傳力度和廣度。讓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深入人心,使之“定格”在其他學生心中,從而做到對學生的是非誰知進行正確的引導。反之,如有違紀同學,必須給予相應的懲罰與處分,如扣罰學分,做到賞罰分明。這樣才能真正規范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形成道德自覺的氛圍。
(三)建設德育陣地,營造德育氛圍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受教育者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校文化的育人效果卻是永恒的。學校要規劃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生動有效的校園文化活動,結合民族傳統節日、重大事件和開學、畢業典禮等,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校園網絡等的建設,發揮黑板報、櫥窗、圖書館、陳列室及模擬職業場景等的宣傳作用和校訓、校歌及學校發展歷史等的激勵作用,注重宣傳先進的校園文化、模范和優秀畢業生的事跡。
三、創新學生管理機制,實行德育學分制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自覺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2“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通過實施德育學分制,特別是將考評的結果與獎懲政策相掛鉤,3以學分認定的形式導向和激勵學生參與德育理論學習和德育實踐,使得單純的德育管理走向了德育引導和德育強化,學生在德育規范的約束下主動向制度規范靠近,提高了學生接受德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實施學分制客觀上要求德育學分與之配套,形成雙管齊下的育人機制
當前各地中等職業學校正在醞釀實行學分制改革,如果單純地追求教學計劃的學分制改革,而忽視德育學分制的跟進,就會造成學生只重視課程類學分,一心只想修滿學分畢業,而忽視德育方面的修養。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是不健全的,是無法適宜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的。據長沙交通學院學生工作部提供的資料表明,在德育學分制試行以前,繼續教育分院學生宿舍違紀、內務衛生、公共區衛生等“三項”指標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基本上處于倒數一、二名,然而,自從試行德育學分制以后,其得分在全院各系部周排名中均處于前3名,且絕大多數情況下處于第一名。只有同等重視德育學分制和智育學分制的實施,形成雙管齊下的育人機制,才能培養出于社會有益的人,實現我們的培養目標。
由于德育學分制注重德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和實踐,將德育活動日常化、生活化,學生可以通過德育理論學習,主動參與各種形式的德育實踐,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目的,對于學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促進與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在慶祝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轉引自《人民日報》,1989年10月1日.
【關鍵詞】高校德育管理 特點 問題 對策
隨著我國現代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新科技、新媒體不斷出現,加速了政治、經濟和文化改革腳步。新形勢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提高了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成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包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生活、行為規范教育等內容,其目的就是將大學生培養成為政治思想過硬、德行高尚的高素質人才,引導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就是要對現有德育管理體制進行實際考察,積極轉變德育管理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時效性,進一步推動現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促進學生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德育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完善對策。
一、高校德育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對德育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效果不佳
目前,我國高校對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德育工作收效甚微。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忽略了學生主體的差異性,這種忽略了個性化差異的工作方式,導致學生被“同化”,學生個性的缺失,成為“書呆子”。此外,現代高校德育評價體制不完善,很多高校的評價標準依舊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沒有形成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綜合評價的體系,導致出現了高分低能、知行不一等現象。對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高校德育管理機制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不能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德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現代媒體的出現給德育管理帶來挑戰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推進,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更加緊密,新媒體的出現促進了這種交流的加深。然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大眾媒體也開始進行市場化經營,部分媒體經營者為了追求自身利益,對新聞內容缺乏科學的審查,迎合低級趣味,這樣不僅損害了新傳媒的形象,也導致很多的大學生受到其危害,不能正確的判斷是非,迷失了自我的觀點。新媒體的出現雖然擴寬學生獲取資源和信息的渠道,但是不良的新媒體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這給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
(三)高校德育工作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方式仍然是前蘇聯模式,“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嚴重制約著學生德育的養成與培育。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分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卻忽視了學生道德素質的養成。道德不是靠“教”會的,它是學生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互,構建對事物認知的過程,是學生對自己道德、倫理結構的構筑過程,因此,對學生道德培養,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幫助其構筑科學正確的道德結構。
二、加強高校德育管理機制構建與運行對策
(一)明確責任,推動高校德育管理機制構建
在當前的高效德育工作的管理中,要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時效性,這不僅僅是建立健全德育管理機制的問題,更根本是要明確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問題,精簡管理機構,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完善高校德育管理機制時,應該明確德育工作的責任,要將具體責任細分到個人,界定各個部門、各個人員的職責,做到權責分明,只有這樣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管理機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此外,高校管理者應該充分認識到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對現代化德育管理機制的構建與運行維護,在全校范圍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重視現代媒體的應用,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等新型媒體形式大量出現,新媒體是一個雙向性甚至是多向性的交流平臺,其開放性和民主性的特點使得其可以讓人們進行交互式的討論,以及在多人傳播過程中實現平等的交流,幫助師生充分的了解原始信息,做出獨立的判斷,提升師生的公共意識。必須提高新媒體條件下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堅持科學發展觀,勇敢的面對新形勢和新變化,切實的增強運用新媒體開展德育工作的能力,重視將新媒體作為重要的交流互動平臺,積極的利用這個平臺進行民意的收集、引導大眾輿論,有效的借助新媒體,在與師生進行交流互動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明辨是非,正確的引導輿論的導向,增強校園輿論的積極效應。
(三)建立科學高效的德育管理體系
在構建高效管理機制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的德育管理體系的科學管理,積極推動傳統教育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手段的有機結合,從根本上提高高校德育管理機制的運行效率,推動高校人才的培養水平的提高。創新高校德育管理機制,向科學化、綜合化和制度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轉化,提高創新意識,轉變工作觀念,切實地推動高校德育管理的系統化發展,將德育管理工作納入到學校教學、管理改革當中。同時,應該對傳統德育管理方法進行科學評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優秀傳統管理方法的繼承與發展,不斷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學性,實現高校德育管理機制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此外,要加大對高校德育管理機制構建的投入力度,積極與社會各界進行交流,促進現代德育工作與社會接軌,切實提高學生德育的培養水平。
三、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完善,高校改革更加注重對學生德育管理工作,目前,我國高校德育管理機制中,很多高校對德育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加上新媒體的沖擊,導致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因此,應該加強現代高校德育管理機制建設,明確德育管理工作責任,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形式,加強科學的德育管理體系構建,切實提高高校德育管理的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立軍.當代大學生道德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對策思考 [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07).
關鍵詞: 高職學校德育管理機制內容措施
加強德育工作,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黨一貫堅持的教育方針,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在全球經濟國際化的趨勢下,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素質教育,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推動德育工作,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我們要堅持把德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來抓。高職學校要實現德育目標,必須建立和健全學校德育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的學校德育管理機制主要是解決德育運行中誰來管、管什么、怎樣管和在什么條件下管的問題,即德育管理組織、管理內容、管理方法和管理環境等問題。德育管理機制是把德育的目標及其系統決策付諸實施,并取得預期效果的保證。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和管理經驗,就此談些體會和看法。
一、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1.社會環境變化對德育工作的影響
(1)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積極、消極的雙重效應。學生對與其相適應的新觀念、新行為的認識有不少差距。如何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法制觀念實施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2)政治環境變化的影響。當前政治生活日趨完善和透明,學生的民主要求和參與意識大大增強,對政治教育的選擇明顯增強。我們既要鼓勵發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識、獨立思考意識,又要提高他們的政治判斷力,增強法制觀念。
(3)文化環境變化的影響。當前社會文化是豐富的、多元的、復雜的,探究學生道德成長與文化環境的本質聯系,讓他們以正確的價值觀來進行道德選擇,將新思想、新觀念與封建渣滓、外來污毒區別開來,成為德育工作的新課題。
2.教育對象變化對德育工作的影響
現在學生思想活躍、求新求異、價值取向變化大。具體包括:經濟意識增強,理想觀念趨于現實化,擇業取向偏重個人經濟利益;思維方式由求同轉向求新求異;思想觀念由接受灌輸轉向獨立思考;集體生活由被動追隨轉向主動參與;審美需求從他擇轉向自擇;獨立意識和獨立行為不一致;生活條件的優越導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發展極不成熟。
3.學校德育工作的特點
當前社會影響因素在學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對上升,大環境消極影響增多,學校德育的可控性明顯減弱。信息化時代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幾乎沒有提前量,教師對學生接受信息內容和反饋方式難以把握和預測,使教育和指導增加了許多因難。
二、學校德育管理機制的內容
1.學校德育管理組織
學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需要設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機構,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統。德育管理總是在一定組織中進行的。德育目標、計劃必須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組織是德育管理的手段。當然,從另一角度分析,德育管理也是對組織的管理,通過設置和控制組織使之穩定有序地趨達目標,或根據社會和教育自身發展需要對組織進行變革,使組織的各部分相互協調并同周圍社會環境保持動態平衡。因此,組織又是德育管理的客體,正因如此,著名的管理學家西蒙認為,所謂管理就是建立組織、管理組織。學校德育管理也不例外。德育管理系統的組織,不是松散的聯合體,而是依據一定的德育目標、法律、章程成立的,由一定的心理和精神維系的。組織又是有明確的管理目標的,沒有明確的目標,組織就失去了工作的方向,組織正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管理目標而設立的。從結果上說,德育組織還是建立權力、責任、人員編制、控制層次、控制幅度、信息傳輸的穩定結構,有了這種穩定結構,構成德育組織的所有要素就能在其位、做其事、建其功。
2.德育常規管理
學校德育管理,除了確定目標、制定計劃、明確分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德育常規管理來實施的。常規管理是學校德育乃至學校全部教育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達成規范化和有序化,實現正常的教學秩序、工作秩序、活動秩序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證。許多學校正是通過常規來進行德育管理的。我們應通過制定和執行校內一日常規、校外生活常規、學習常規、活動常規等來控制、約束和調節學生的品德行為。
學校實施德育常規管理,首先必須依據社會主義教育方針,貫徹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擬定簡單明確、高度簡約的德育常規。這種常規既能夠控制、調節師生員工的行為,同時又不約束、限制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在德育常規管理過程中,要提出鮮明的行為、活動特征方面的要求,好的德育常規應是本校行為活動特點的鮮明化、概括化,是本校良好傳統和校風的體現。再次,實施德育常規管理,必須培養一批模范帶頭執行常規的積極分子。模范人物、積極分子是一個組織、一個集體價值觀的人格化,他們是學校德育常規和風氣的載體與傳遞者,起著承擔、象征、延續的作用,有了一支積極分子隊伍,就能形成很強的同化力。第四,實施德育常規管理要嚴格要求。馬卡連柯說過,沒有要求就沒有教育。德育常規管理必須狠抓“細”、“嚴”、“實”,反復訓練,形成習慣。最后,德育常規管理光靠學校力量是不夠的,還應爭取家庭、社會的支持,做到校內外結合。
3.德育管理方法
所謂德育管理方法,是達到德育目標,實現德育管理職能所應遵守的活動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精神性工具和手段。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法之所以成為人們進行德育管理活動的工具和手段,能夠引導人們采取合理方式,實現德育目標,就是因為它是以客觀規律為依據的。合理的德育管理方法是對德育管理規律的自覺運用,是人們在長期的德育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經驗的結晶,并在人們的德育管理活動中不斷得到檢驗和發展。德育管理方法可以分為德育管理認識和實踐方法。德育管理認識方法是正確反映客觀實際并據此進行德育決策的方法。德育管理實踐方法是控制和協調德育組織內的組成要素使之達到預期目標的手段。
德育管理實踐方法,也就是德育管理得以運行的方法。由于人們的品德行為模式包括相互聯系的幾個環節,即思想―動機―行為,德育管理實踐方法也可分為行為控制的方法、動機激勵的方法、思想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
三、建立良好德育管理機制的措施
1.要健全完善學校的德育管理組織
要建立權力責任編制、控制層次,控制幅度,確保信息傳輸的穩定結構,其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在其位,行其事。當前學校的黨、團組織,學校德育領導小組、政教處、年級組、班主任、德育教師就是一個完整配套的德育組織系統,它既有決策指揮層,又有具體的執行層,職責范圍明確合理,較適合新形勢下德育工作新特點的要求,能按德育規律辦事。
2.要健全完善德育常規管理
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校內各種制度,都可以用來約束和調節學生的品德行為,在這里既有國家立法、政策、條例等宏觀內容,又有校內制定的規章制度等微觀內容。這些管理制度具有基礎性、政策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特點。沒有德育常規管理,學校的德育工作就無章可循,無矩可守。
3.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