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30:59
序論:在您撰寫互聯網經濟模式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傳統行業”。指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與傳統行業相結合,利用互聯網思維,發揮互聯網的功能與作用,推進傳統行業經濟模式的發展,使其產生大于兩者各自發展的收益,從而創造出新的發展模式,發展更為先進的生產力,改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模式,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使傳統行業朝著智能化、網絡化、電商化的方向發展?!盎ヂ摼W+農業”是將傳統農業升級,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最新的信息技術,依托電商、物流等體系,使農業中的計劃、生產、銷售、流通、服務的各個環節聯結起來并進行改造和升級,從而實現農業發展的智能化、科學化、信息化,達到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人力、物力、資金合理調度的目標,形成新型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提升農產品價值。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已在我國迅猛發展,各行各業都開始應用互聯網技術。我國是農業大國,面臨著現代化程度低、效率低等問題,應用互聯網新技術,能推動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加快產業調整,使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程度逐漸提高,發揮其巨大潛力。因此,互聯網與農業相融合是當下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也是新出路。將互聯網新興技術與農業傳統產業相結合,可運用互聯網改造農業的傳統生產方式、經營模式、銷售方式和流通模式等。此外,2015年7月1日,國務院出臺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現代農業是“互聯網+”背景下的重點發展領域,為我國“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能夠大大的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時掌握最新的農業數據和相關信息,從而幫助農民找到農業生產與發展的重點,從而提高經濟收益。此外,農業在互聯網電商中的發展能夠徹底改變傳統的銷售流通模式,電商平臺可減少農產品買賣過程的中間環節,使農民的收益最大化,并促進農業領域大眾創業的發展機遇。
2發展方向“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
的主要發展方向包括:利用物聯網發展智能農業,依托電商平臺發展電子商務,建立互聯網與農業相互融合的產業鏈。2.1智能農業。智能農業的發展能實現合理種植、養殖的智能化發展,利用物聯網使農業生產各環節的生產效率最大化,并依靠大數據的處理分析實現生產過程標準、食品安全等目標。2.2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創新了農產品的流通方式,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平臺,發展農業電商能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發展。目前,我國主流的電商平臺上已經出現了獨立的農產品板塊,例如京東生鮮等。不同于傳統的銷售模式,電商平臺通過物流的方式使農產品流通,用戶可以足不出戶買到新鮮水果蔬菜。在當今電商發展勢頭良好的趨勢下,網購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電子商務能減少傳統經營活動中的一系列環節,使交易成本降低,農業經濟效益提高。針對2個城市855戶居民的生鮮購買平臺調查,得出以下結論:在農產品的購買上,有53.4%的人群是不會通過網絡渠道購買,而46.4%的人群會選擇在互聯網平臺上購買。2.3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鏈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以及數據服務使農業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相貫通,從農業生產到加工到營銷再到服務觀光等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的建設要依靠互聯網作為平臺,通過大數據,計算機分析,物聯網等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3“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發展中的問題
3.1缺乏基礎設施和技術。目前大多數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較為落后,甚至很多山區和農村還沒有普及寬帶網絡。加之基層群眾的科學技術較為落后,文化水平差,學習能力差,無法很好的掌握互聯網技術,嚴重阻礙了“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發展。在硬件方面,大部分農業經營主體的設施落后或缺少,使互聯網技術無法應用,軟件與硬件的更新速度緩慢,難以掌握最新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智能設備的正確使用和操作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而此類專業人員又相對匱乏,使軟件和技術的使用達不到應有的效果。3.2思想觀念陳舊。部分省市的領導對“互聯網+農業”沒有充分的認識和深入的學習,在工作的安排上就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工作無法順利的展開。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低,沒有互聯網觀念,難以接受“互聯網+農業”這種新的經濟模式。由于對互聯網大環境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使其難以接受農產品在網絡上流通和銷售。3.3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不夠深入很多省市的“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在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過程中,只注重生產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產業鏈的整合,使得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不夠深入,各個環節的銜接不夠緊密。而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會形成一個較大的利益鏈條,從而推動農民增收。3.4網絡管理缺乏?;ヂ摼W想要在農業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需要健全的農業信息化平臺系統。以便于為農民服務以及信息資源的共享。目前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再加上信息更新速度慢,缺乏用戶間的互動,使網站沒有發揮作用。3.5缺少專業人才。“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發展離不開具有農業知識的計算機人才。但農業部門對此種人才十分缺乏,導致管理工作不順利,工作效率不高。與此同時,基層的信息服務人員綜合素質偏低,而基層信息服務人員是與農戶接觸最頻繁的群體,對農民有著較大的影響,他們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農民對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及思想意識,導致了農民無法形成互聯網思維,影響農業的發展。此外,即使大部分農民會通過網絡購物,也知道他們的產品能夠在網絡上銷售,但由于技術水平受限,又缺乏專業人員的扶持,使得“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發展受到阻礙。3.6缺少資金的投入?!盎ヂ摼W+農業”經濟模式的快速發展少不了大量的財力支持。但目前用于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還無法滿足“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發展,導致部分地區的技術和設施落后,數據缺乏,難以開展創新工作。
4解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發展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監管
一、前言
互聯網金融是以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和傳統的金融行業相結合的一個新領域。傳統的金融模式借助了互聯網的網絡互聯, 通信聯通的技術實現了資金相互融通,支付便捷,信息中介的新型的金融模式。
二、互聯網的發展歷程
在最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在蓬勃的向前發展,比如說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眾籌融資,P2P等等模式,嚴重的沖擊了傳統的金融業,一些新的理財方式也開始此起彼伏的涌現出來。老一輩的人們原來只會把錢存進銀行,最后得到一點利息,讓自己辛苦掙下的錢得到一點點的升值。而現在理財方式的增加,人們就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讓自己的錢不至于貶值?;ヂ摼W金融也會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如打著理財的口號進行非法集資,使人們承擔大量風險,監管部門也不好妥善處理,法律法規也還沒出臺對這些行為的監管政策。從下圖展示出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聯網的普及率在不斷增加,說明中國大范圍的人都在使用互聯網,促使了互聯網金融的加快發展。
三、 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模式的對比分析
四、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
互聯網金融企業獲得的客戶渠道不同,客戶可以自己體驗,業務通過互聯網推廣速度快,邊際成本低,投資的門檻低,獲得回報高,操作方便,學習起來容易,上手快,人們不會受到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資源,進行資金操作。
(一)流程優勢
互聯網金融都是用電腦處理信息,操作流程標準化,避免了人為造成的操作風險,客戶辦理業務也不需要排隊,辦理業務的效率高,節約客戶時間。金融企業也有大量的數據庫,經過電腦整合的數據進行分析,引入控制風險模型,企業從申請貸款到發放貸款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大大的提高了辦事的效率。
(二)支付優勢
金融是我國經濟的大動脈,而支付方式就是動脈血管。所以說支付體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創新的支付渠道,使支付服務更加便利。如互聯網支付可以通過線上支付的渠道完成從用戶到商戶的資金清算行為,解決了跨行跨地支付和信用保證問題。當電子貨幣的產生使支付媒介的成本降低到了極限。2015年是線下電子支付大規模應用的最為廣泛的一年,餐廳、超市、商場幾乎都可以使用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工具。根據中央銀行的數據看出,2015年第二季度全國的銀行機構處理電子支付業務高達249.76億筆,金額594.15萬億元。而移動支付業務達到了22.86億筆,金額26.81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41.34%和445.14%。
(三)普惠優勢
普惠金融是指在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通過增加中央的政策的逐漸引導的過程中、加強金融系統的建設、將金融的基礎設施變得更加完備,適用于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恰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以農民、低收入人群、殘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體為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2015年中國大力發展普惠金融,2015年1月20日,銀監會對一系列機構進行了調整,在銀行機構中增加了普惠金融工作部門,負責推廣普惠金融的工作。一方面,顯示出政府發展普惠金融的決心,另一方面P2P網貸正式納入“普惠金融”工作范疇,也意味著P2P行業被監管層認可。
五、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對傳統的商業銀行有著巨大的沖擊,對商業銀行的替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支付領域,信貸模式,中間業務都有著影響。
(一)商業銀行支付功能減退
商業銀行最開始就是擁有支付功能起家,人們將錢存入銀行,銀行聚集大量資金以后就開始進行貸款。銀行的存款,貸款,匯款都是從支付業務衍生出來的。所以支付業務對于銀行來說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現在互聯網金融在大量的發展支付業務,從客戶的資金到第三方支付平臺再到商家手里,中間已經不再通過銀行。2015年三季度(2015Q3)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的規模已經達到了30747.9億元,同比增長52.6%,環比增長9.3%。
從圖中表現出每年的第三方支付業務的交易規模都在逐步增加,最近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但也體現出了商業銀行的支付功能開始減退,慢慢被互聯網金融代替。
(二)小微的信貸業務開始減少
由于國內小微企業大多數都不符合銀行的放款條件,對于剛起步的小微企業沒有任何資質和抵押物,資金周轉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有資金就很難擴大發展,這無疑就打壓了一些新興的企業。國家政策上就對小微企業予以間接的支持,但也不足以解決燃眉之急。在2010年在浙江成立了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和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主要就是針對了一些中小企業和個人的創業投資。借款者可以隨用隨借,隨借隨還,只要公司具有良好的資質即可,不要任何的擔保和抵押,這樣大大降低了貸款的門檻。阿里巴巴小微信貸是根據淘寶網上搜集的大量信息,利用支付寶來發放貸款,這是銀行從未用過的形式,不僅貸款門檻降低了,申請和發放貸款更加便捷。商戶在淘寶上開店,所有提供的信息就會形成風險評估,風險定價。貸款公司就根據風險的評估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隨時供商戶貸款。在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的沖擊下,銀行的信貸業務也逐漸減少,影響銀行未來的發展。
(三)促進商業銀行產業的創新
由于互聯網金融逐步走進大眾的視野,使金融業變得更加人性化,個性化。這時的商業銀行也感到危機,想要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在這個互聯網的大環境中立足。中國建設銀行重慶分行就推出了最新的客戶體驗中心,讓客戶能更便捷的辦理業務。從理財產品來看,低門檻,高流動性,高收益為代表的“余額寶”作為互聯網金融下的理財產品,對銀行存款造成嚴重的打擊。央行公布了2014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1866億元,同比少減2161億元,這就說明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存款有一定的分流作用。到2014年12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速減少到9.1%達到了歷史的最低點。2015年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就開始從封閉式到開放式的轉型,來抵御“余額寶”,“P2P理財”等等的沖擊。
六、互聯網金融對保險業的影響
保險業是通過開發產品、銷售、承擔保險、理賠、客戶服務等等過程,現在互聯網金融的進入后,保險業也通過線上銷售保險。2000年8月太保保險公司和平安保險公司最先開通全國性的網站,太保保險公司的網站是第一個聯通全球性的保險網絡,隨后泰康保險公司也開通了網絡??蛻舻膿耠U,投保,理賠都在網絡上進行。
(一)促進保險產品的開發
在過去的生活中,保險無非就有財產險,醫療險,機動車輛險等,而隨著互聯網金融到達我們生活的各個地方的時候,互聯網金融就發展出多樣的保險產品來適應我們生活的需求。比如:我們在網上買東西需要退貨險,錢放到支付寶中需要安全險,還有個人信用保險等等,這樣互聯網金融就讓保險公司在網絡上就方便的獲得客戶的數據,興趣愛好,個人偏好,更能精準的開發出適合更多客戶的保險產品。互聯網金融將保險業推向一個電子化,網絡化的新時期。
(二)增加了保險的銷售方式
過去的保險公司是銷售員去各個地方進行銷售保險產品,而現在可客戶可以在網絡上就自行選擇投保的產品,購買后就生效了。減少了很多繁雜的程序和人力成本,大大的加快了效率。在中國保險業協會的最新消息中,2015年的互聯網保險的保費高達2234億元相比較2011年增加了69倍?;ヂ摼W金融產品與保險產品共同打包銷售,出現一種雙贏的局面,比如平安銀行推出的“陸金所”產品,采取的是等額本息還款的方式,每月都有部分本金和利息回款,年化收益率達到4.6%左右。由此保險業也開始進駐互聯網金融的大市場中,2015年在金融其他行業不景氣的時候,保險業卻異軍突起。
(三)提高了對客戶的服務
保險公司通過網絡獲得客戶信息,對客戶進行分類,不同的客戶給予不同的服務,這樣提高了客戶與保險公司的交互體驗。服務的內容也在不斷的創新,將給客戶提供更多合理的,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目前的保險公司幾乎都推出了手機APP,客戶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最新資訊,保險的信息查詢。
七、互聯網對證券業的影響
(一)增加了證券業的發展渠道
銀行業,保險業都開始陸續通過互聯網金融來擴大發展,證券業也不例外。網上開戶,網絡選股,網上交易,客戶的資產管理等業務都在網絡上如火如荼的進行。2014年4月份,國泰君安等6家券商相繼獲得了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的資格。證券業協會強烈支持證券經營機構,私募公司等在線上進行拓展客戶,減少一些人力成本。在互聯網平臺之上,促進了券商之間的競爭和創新,例如出現的“眾籌模式”都是一種證券業發展的創新。而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點就是幫助證券業改變原有的經營渠道,減少了很多的信息不對稱,提高了資源的優化配置,為融資,投資都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
(二)拓寬了證券業的數據資源
最開始的證券業由于交易網點的匱乏,很多交易都要依靠銀行來完成,客戶信息獲得的也十分有限。有了互聯網金融,證券業就逐步的擺脫銀行的主導模式,通過電商平臺上獲取更多的新用戶,在網絡上客戶就會獲得更好的體驗,加快了證券業柜臺服務的發展。
八、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
由于現在互聯網金融的大熱,進入門檻降低,大部分群體都可以使用互聯網金融來投資,融資,理財。這樣既大力支持了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但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國家的監管跟不上,就有很打著投資理財的公司,騙取老百姓的錢進行非法集資。2016年1月北京市,上海市都相繼出臺了《“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要求互聯網金融要規范化發展,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加快建設安全風險防控平臺,提高風險防控的能力,保障人民的利益。2015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既給予了互聯網金融的包容,也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根據《指導意見》按照“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對網絡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等互聯網金融主要行業分開監管,具體落實監管的職責。(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 張小明,《互聯網的運作模式與發展策略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5,6.
[2] 李婧,《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比較分析――以阿里金融為例》,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2014.
[3] 井凱,《互聯網金融對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研究》,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7.
[4] 章連標,楊小淵,《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10.
[5] 劉瀾飚,沈鑫,郭步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其對傳統金融模式的影響探討》,《經濟學動態》,2013年第8期.
關鍵詞:平臺經濟;網絡效應;商業模式構造;競爭策略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3
平臺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在21世紀伴隨信息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互聯網+”經濟熱潮,作為一種創新型的商業模式正在廣泛地被各類企業包括互聯網企業所運用。平臺經濟最重要的兩個理論即雙邊理論和網絡效應(網絡外部性)?;谄脚_經濟兩個理論特征的平臺企業定義是指:連接雙邊市場里不同方的用戶群體,將用戶的需求和提供滿足這些需求的用戶通過這樣的一個平系起來,使其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增加不同邊用戶群體數量,開發新產品或者引進第三方企業等措施來留住增加用戶數量,產生鎖定作用,將最大化發揮網絡效應作用,從而提升企業價值,獲得盈利的一種企業類型。
一、平臺經濟模式的起源
(一)產業模式的創新---雙邊市場的出現。傳統經濟的產業模式具有單一、直線式的特點,是單邊市場;平臺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就在于產業模式的不同,平臺企業是一個互動的、具有網絡效應特征的雙邊市場。傳統的產業模式這種單一且直線式的產業價值鏈,使從生產到消費要經過諸多中間環節,每一個環節會想盡辦法去得到下一環節的價值認同,商品最終的零售價格包含了所有環節所產生的成本及利潤。這一切無疑大大增加了買賣雙邊的成本,及雙邊信息的不對稱,處在價值鏈始端的廠家和價值鏈末端的最終消費者得不到直接有效的交流接觸,更別說知曉消費者的需求。而平臺企業的價值鏈是靠平臺直接連接供需雙方,其省去了傳統產業的諸多中間環節,并且更重要的是平臺上的各方能方便地進行直接互動交流,這個雙邊市場結構使生產者可以有針對性地滿足消費者多樣性及個性化的需求。關于雙邊市場的涵義,Armstrong(2005)是這樣定義:市場中一方用戶擁有的網絡外部性(網絡效應)收益會跟著市場另一方用戶規模擴大而增加,一邊市場用戶的需求和另一邊提供需求服務的用戶市場相互合作,相互影響。著名的網絡購物網站---淘寶網,其買家通過淘寶平臺,直接搜索自己想要的商品,對商品有任何疑問,買家可以直接與賣家進行溝通交流。這樣的網購平臺模式,既節約了賣家高昂的賣場成本,又替買家節約了時間,提高買賣成交效率。
(二)用戶群體關系的增值―網絡效應的存在。平臺企業里用戶群體關系網具有的增值特點,是利用平臺商業模式的第二個條件。在互聯網產業中,平臺企業利用平臺這一虛擬的空間將不同用戶群體有機聯系在一起,平臺一方的用戶如果沒有需求,平臺另一方的用戶便沒有相對應的供給,正是一方用戶的大量的需求才產生了平臺另一方的用戶的不斷供給。用戶群體數量的多少及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平臺企業競爭及收益。這種用戶群體關系網的增值被稱作網絡效應。網絡效應是指隨著用戶數的增加使網絡價值倍增的一種效應。它的作用在于使得越來越多的的用戶被吸引到平臺企業,從而增加平臺企業的競爭力。利用這種網絡效應的作用,使得雙邊用戶群體數量越來越多,達到網絡規模臨界值,超過臨界值后使得用戶有了使用的標準并產生鎖定效應,形成轉移成本的增加,最終導致正反饋及“贏者通吃”。如圖所示
(三)企業轉型的迫切要求。21世紀時是互聯網經濟時代,互聯網成為一個重要的生產工具,傳統經濟時代的各類企業必須與時俱進,擁抱變革,面臨轉型的機遇。平臺作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為這種轉型提供了可能。其表現是:一是改變傳統產業的價值鏈。在傳統產業的單一、直線式的價值鏈中,假設廠商面臨“上游供給商”和“下游買家”,供給商負責生產產品,買家則支付產品費用。在平臺企業中,這樣的假設已經不成立,傳統產業的直線式價值鏈正在被平臺企業的減少了中間環節、曲線式價值鏈逐漸取代。第二是匹配用戶需求和供給。傳統產業由于信息不對稱,供需并不很好匹配?;诖?,傳統產業可以采用平臺商業模式,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扮演平臺中介的角色,更好地使供需匹配,并且滿足個性化定制及需求。第三是充分發揮潛在的網絡效應。平臺企業不僅扮演著虛擬的中介,為不同用戶群體提供服務的空間場所的角色,而且平臺企業做大做強,實現網絡規模效益的關鍵在于打造一個平臺生態圈,使平臺企業連接更多相關用戶,通過用戶彼此間的溝通和需求的滿足,充分發揮網絡效應,實現企業價值質的飛躍和盈利提升。
二、平臺經濟模式的構造
平臺經濟也與傳統經濟一樣,商業模式的合理性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平臺經濟商業模式構造的重點是建立平臺生態圈。在互聯網產業中,平臺生態圈是指平臺企業為了通過平臺圈?。ㄟB接)更多用戶量,圈住用戶的更多需求和利益,增加平臺的用戶數量和競爭力,實現平臺的網絡規模經濟效益的行為。平臺商業模式構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平臺生態圈的基礎結構---建立雙邊市場
建立雙邊市場是打造平臺生態圈的基礎條件。企業為雙邊用戶群體甚至更多邊用戶群體提供虛擬的空間環境,連接彼此間的需求,用戶在虛擬的平臺市場中進行交易合作。這種平臺連接的雙方,其價值鏈不是線性的,而是曲線式的。這種價值鏈要求企業對每一方用戶群體都十分用心,必須增加用戶數量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發展。平臺商業模式發展至今,在互聯網行業中,大型的平臺企業連接眾多不同用戶群體,但其基礎仍是由雙邊市場發展而來,如下圖所示。打造平臺生態圈的戰略之一就是建立起與傳統經濟的單邊市場不同的雙邊市場架構。
(二)雙邊用戶誰免費---補貼戰略
雙邊市場下的平臺企業連接的任何一方用戶都不再是收益或費用的固定方,一方用戶群體是需求者的同時,也有可能是另一方用戶的需求提供者,都能為平臺帶來收入。在雙邊市場中,“被補貼方”是指能得到企業在支出方面補助的、即可能免費使用平臺的一邊用戶群體。而向另一方用戶群體收取費用的則該方稱為“付費方”。決定對哪一方進行補貼,補貼的原則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幾點準則,一是價格彈性高低。依據經濟理論中的彈性原理,高價格彈性的用戶群體對價格更加敏感,利用價格下降吸引大量用戶這一特點,可將價格敏感群體作為“被補貼方”。相反,低價格彈性的用戶即時在價格下降和上升時,他們的消費欲望也沒有得到明顯的影響,平臺用戶數量不會有大波動,這樣的用戶群體做“付費方”最合適不過。二是邊際成本高低。平臺企業在打造平臺生態圈時會盡力將總成本控制在最低,如果一方新用戶群體的增加沒有使得企業邊際成本的增加,這樣的用戶群體適合成為“被補貼方”;相反,用戶數量的增加使得企業的邊際成本上升,這一方就只有作為“付費方”。例如互聯網行業中的即時通訊工具、社交軟件、包括通信運營商提供的通信服務等,盡管在產品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成功運營后的平臺吸納大量新用戶所產生的邊際成本跟隨之增加的收益比起來就微乎其微了。三是不同的網絡效應。網絡效應有不同類別,可分為正向和負向、同邊和跨邊。正向同邊網絡效應是這樣一種情況:當一方用戶數量增加時,這種用戶效應的增加使得更多的用戶進入成為這方用戶。相反,負向同邊網絡效應使得先進入的用戶有排外現象,不利于新用戶的進入。故可將產生正向同邊網絡效應的用戶群體設定為“被補貼方”,企業的補貼加上正向效應,用戶數量會大規模擴大。四是平臺轉換成本與鎖定。轉移成本是消費者如果選擇了使用某一產品或者技術,不容易轉移到其他的技術和產品。因為拋棄當前使用的產品和技術,轉而使用新的技術和產品,那么使用者花費在技術和產品中的學習費用、培訓精力、購置產品的配套設施、互補資產等都將成為沉沒成本,這個時候這部分成本也就成為了制約用戶使用新產品和技術的轉移成本。鎖定是指我們現在所作出的選擇影響限制著將來的選擇。使用新的產品技術特別是兩種技術不兼容、使用習慣不相同時就意味著我們之前的投入、投資就徹底地成為沉沒成本。當轉換成本非常高以至于不可能轉換供應商的時候,消費者就會被鎖定。另一方面,用戶群體也可以不只是在唯一特定某個平臺進行消費,當用戶群體同時在多個平臺消費同質產品時,企業對其進行收費使得用戶可以馬上選擇其他平臺。當選擇新平臺的轉移成本較高,易被鎖定的用戶群體適合成為“付費方”,而能夠隨時選擇其他平臺的用戶群體則適合作為“被補貼方”。例如國內的美團、餓了么、百度糯米等團購平臺,對消費者進行大量優惠補貼吸引更多用戶在平臺進行消費,以便形成鎖定效應,但實際往往是消費者可以貨比三家,誰優惠力度大就在哪家消費。
(三)平臺形象維護---用戶篩選
平臺企業需要建立一個完善機制,是便于更好地發揮正向的網絡效應,增大平臺用戶規模。那么對于負向的網絡效應,企業該如何預付與抵制呢?一是用戶實名認證。大型的平臺企業在為新用戶提供服務時,會要求用戶進行實名認證、電話驗證等方式。一來方便用戶登錄以及賬號密碼重新找回;二來企業對用戶身份的了解與控制,防止不良用戶對平臺形象的破壞。二是支付綁定。用戶在使用平臺消費進行綁定的銀行卡及用戶真實信息的驗證,這也是平臺企業用來篩選用戶手段之一。三是綜合評價。用戶在平臺消費后可對商家用戶做出評價打分。評價分數高低對用戶是否選擇該商家產品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四)平臺盈利
平臺的盈利主要來源于“付費方”。其盈利方式呈現多樣的特點化,主要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控制用戶核心需求。平臺企業掌握著用戶的核心需求,不管是付費方還是被補貼方都可能需要為核心需求付費。例如世紀佳緣網,該企業是一家國內大型相親交友平臺,男女用戶為了能夠直接與心怡的對方交流向平臺支付“郵票”費用;用戶想要第一時間知曉誰對自己有想法,誰給自己留言必須付費;主動給心儀的用戶提供郵票讓其免費閱讀也需要付費。這一系統的平臺收費機制使用戶不但沒有忘卻止步,反而熱情高漲,這樣用戶的需求被不斷放大。這種跨邊網絡效應下平臺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即是盈利的關鍵。二是數據整合。平臺為用戶群體提供互動交易的場所,用戶群體成為平臺最重要的資源。平臺對用戶數據的有效整合、做到精準投放是盈利的又一有效方式。淘寶會根據用戶的游覽記錄推送用戶可能需要的商品;團購網站能推送離用戶最近的一切消費產品,原因是其會自動定位用戶所在地區。用戶數據背后的有效信息又是平臺盈利的主要方式。
三、平臺企業的競爭策略
在互聯網產業中,平臺企業必須爭奪更多客戶資源,搶占市場,擴大平臺規模從而實現“贏者通吃”的目標。這種競爭即是擁有同質性業務的平臺企業之間、運用相同的盈利模式爭取相同群體而產生的對抗,即爭占市場份額而進行的一種行為活動?;ヂ摼W平臺企業間競爭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1.選擇平臺成本---提高用戶黏性。在互聯網產業中,平臺企業擁有一定數量的用戶后就會想方設法留住用戶、綁住用戶。用戶選擇平臺成本是指用戶從最開始的平臺選擇新平臺所花費的成本。包括以下幾種成本:違約、學習、資產重置、搜索等。正是出于成本再加上消費者偏好,用戶不會隨便轉換平臺。其原因包括:一是用戶對新平臺產品的功能優缺點十分看重,只有產品功能獨特,才能是刺激用戶選擇新平臺。二是消費者偏好是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因素,而打造一個符合用戶口味需求的新平臺和產品,其成本可想而知。三是用戶對新平臺產品熟悉需要花費時間成本,學習過程讓許多用戶放棄選擇新平臺。平臺企業為留住用戶,提高用戶黏性,一方面從完善自身平臺產品功能出發,增加用戶選擇新平臺的成本;另外低價格彈性的付費方用戶往往比較穩定,一定幅度上調價格既增加了平臺盈利,又不使得用戶量減少。
2.產品服務差異化策略?;ヂ摼W平臺企業的用戶經??梢酝瑫r選擇多個同類型企業的服務與產品,這稱之為用戶的多屬行為。用戶多屬行為不僅因為廉價的平臺轉換成本,而且平臺企業產品服務的豐富多樣性也會吸引用戶進入新平臺。雙邊市場里只有為用戶提供豐富多樣高質量產品服務、盡可能滿足用戶需求才能實現平臺長久盈利。Armstrong(2005)表示“當平臺企業向兩邊客戶提供的產品服務均具有較大差別性時,雙邊用戶都只會選擇其中一個平臺交易;假如平臺企業僅為一邊用戶提供差別服務,另一邊用戶將選擇多平臺策略,即在多個平臺上交易”。
3.平臺價格策略。平臺定價是企業最關鍵的問題。影響平臺定價因素有很多,這里主要從用戶多屬行為角度來探討平臺定價策略。當平臺用戶多屬行為不是特別明顯、用戶選擇新平臺成本較高,即使企業對平臺價格做出改變,因為轉移成本及鎖定,商家用戶仍繼續與平臺交易,平臺價格調整策略并沒有起到提供平臺競爭力效果。相反,如果用戶存在明顯的多屬行為,平臺對價格做出改變就會聚集大量“付費方”用戶,同時平臺與其約定排他性規則,形成對付費方用戶的所謂一定的壟斷,這樣必定又會使得被補貼方用戶規模也擴大,從而平臺競爭力大大增強。只要有平臺對“付費方”用戶提供價格優惠,這樣的價格策略就會增強該平臺企業競爭力。
4.平臺市場定位策略。平臺競爭不同于傳統企業,在對市場份額爭奪上,平臺一方群體數量會受另一方群體數量的影響。盡管平臺競爭策略各有千秋,但是平臺明確的市場定位是平臺競爭的一大法寶。其包括:一是界定目標市場邊界。“天然屏障”可定義為“潛在網絡效應所涵蓋的范圍”,平臺目標市場若與“天然屏障”沒有任何交集,則不便于把控潛在用戶資源的流動,在與對手競爭中會處于劣勢。這樣要求企業根據國家、語言、民族、人種等各種差異性,打造平臺目標市場屏障,形成目標市場邊界。例如國內的幾大招聘市場平臺如中華英才網及智聯招聘等,它們的目標市場即是中國所有的互聯網求職者,這些互聯網招聘平臺抓住國內傳統招聘市場不景氣、資源分散等特點,對國內招聘需求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了國內強大的網上招聘就業平臺。二是平臺定位差異。平臺市場的“核心定位”是平臺競爭的獨特優勢,平臺核心定位的差異性影響用戶群體規模,從而影響平臺的競爭優勢。比如產品同質、盈利模式類似的前程無憂和中華英才網平臺;產品同質、但盈利模式不同的前程無憂網和一零四外包網;平臺業務領域廣泛的Linkdln網站和平臺業務范圍精深的“36人才”網等。這些招聘平臺各有各的目標市場和核心定位,用戶市場爭相競爭,正是由于平臺定位本質的不同、業務精深廣泛度不同,國內幾大招聘平臺企業卻不能一家獨大及壟斷市場,可以各種發展自己的市場及用戶群體。三是平臺定位動態性。平臺企業對平臺定位須解決兩個問題:“平臺企業應該集中力量培育哪邊用戶群體使其壯大”;“平臺企業應該聚集怎樣的用戶群體并為其服務”。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平臺剛打造之初,由于市場邊界、平臺盈利模式還不明確,其他競爭對手爭先恐后推出各種補貼策略討好用戶群體恰巧推動問題明朗化。另外,企業對平臺用戶的精準定位依靠“平臺定位意向和平臺掌握的資源”,這一切是平臺差異化的基本。所以平臺核心定位問題還需要考慮平臺產業類別、定位意向、資源及平臺競爭策略不同而適時調整,即平臺定位是個動態的過程。
5.平臺規模的擴展策略。平臺企業要想實現“贏者通吃”的壟斷地位,用戶規模必須超過網絡臨界量。臨界量是保證平臺企業盈虧平衡的最小用戶量。用戶量越大,企業越能盈利。平臺用戶規模的擴大成為平臺企業盈利的關鍵,這需要解決平臺規模擴大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打造平臺成本是企業最大的支出費用,但平臺要想實現成本彌補及盈利,只能通過增加用戶數量,擴大平臺規模,其前提是平臺生態圈具有無限空間的擴展性。例如,世紀佳緣網在2010年迅速超越其競爭對手脫穎而出,其原因在于2010年新增一大批未婚且急于結婚的單身男女性,這些單身男女希望通過婚戀網于新年盡早解決對象問題。面對大批新用戶的進入,世紀佳緣網依靠平臺智能系統機制化完全容納了新用戶群體的增加,有效地滿足了用戶需求;而珍愛網和百合網僅靠人工,其遠不能第一時間全部滿足新增用戶的需求。將用戶需求與平臺功能系統機制化、保障平臺生態圈的空間擴展性,是解決平臺規模擴大過程中障礙的有效保證。世紀佳緣網的成功源于平臺保證了“用戶價值可直接復制”。類似的平臺規模急速被擴大膨脹,即能夠使平臺企業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培剛,武化巖,高孝平.網絡經濟學[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2]岳中剛.雙邊市場的定價策略及反壟斷問題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6(08).
[3]張曉媛,曹年更.雙邊市場理論―平臺經濟的研究綜述[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3(01).
[4]程貴孫,陳宏民,孫武軍.雙邊市場視角下的平臺企業行為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09).
[5]史健勇.優化產業結構的新經濟形態――平臺經濟的微觀運營機制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3(08).
【關鍵詞】戰略成本管理;互聯網;經濟模式;小米
一、戰略成本管理的含義與特點
美國管理會計學者杰克???撕透晡牡氯饋喌热擞?993年出版了《戰略成本管理》一書,將戰略成本管理定義為“在戰略管理的一個或多個階段對成本信息的管理性運用。”該書構建并詳細闡述了當今應用最為廣泛的戰略成本管理模式,使戰略成本管理的理論方法更加具體化。其主要內容包括“戰略定位分析、戰略價值鏈分析、戰略成本動因分析”。這種戰略成本管理模式得到了西方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的普遍認可,并得到了廣泛采用。實施戰略成本管理就是將成本管理置身于戰略管理的廣泛空間,從戰略高度對企業及其關聯企業的成本行為和成本結構進行分析,為戰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務。戰略成本管理思想概括起來包括下面三個要點其一,實施戰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僅僅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其二,戰略成本管理是全方位、多角度和突破單個企業本身的成本管理。其三,戰略成本管理重在成本,立足預防,從宏觀上控制成本的源頭。
戰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點:環境或市場導向、對競爭對手的關注、長期的面向未來的導向。戰略成本管理是一種全面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它是成本管理與戰略管理相融合的產物,是傳統成本管理對競爭環境變化所做出的一種適應性變革,是當代成本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小米科技的戰略定位分析
2010年4月成立的小米科技(全稱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新一代智能手機開發、智能手機軟件開發與熱點移動互聯網業務運營的公司。小米手機、米聊、MIUI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產品。作為一家成立才兩年多的新公司,小米推出的首款手機上市第一年銷量就達到700萬部,創造了互聯網經濟模式的神話。小米科技的成功在于立足于互聯網經濟模式,全面應用戰略成本管理方法,即戰略定位分析、價值鏈分析、戰略層次上的成本動因分析,采用自建電子商務營銷渠道,生產作業完全外包等方式,形成了“高配低價”的產品競爭優勢,從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戰略定位
戰略定位分析指企業在正確的戰略定位的前提下,根據企業戰略的要求,采取與之相應的成本管理方式方法,為企業戰略的實施服務,以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和促進企業的競爭優勢。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的戰略管理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三種基本競爭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別化戰略和目標積聚戰略。 (1)低成本戰略。是指利用規模經濟、專有技術、原材料供應優惠、嚴格的成本控制等方法,在成本競爭中領先于對手。采用該戰略有助于擴大銷售量,使企業實現高于同行業平均值的超額利潤。 (2)差異化戰略。也稱別具一格戰略,是指在產品的質量、功能等方面與競爭對手相比獨樹一幟。這主要是通過挑選本企業中最受顧客歡迎的一種或數種產品,進一步提高它的品質、性能,從而通過標新立異的產品和服務贏得一種獨家經營或相對壟斷的市場氛圍,取得領先優勢。 (3) 目標積聚戰略。是指加大力度主攻某個顧客群,使得產品在市場的進一步細分中占據優勢地位。這種戰略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成本集中,即在目標市場取得成本優勢;另一種是別具一格集中,即在目標市場突出與眾不同的形象。
2、小米科技的戰略定位――實施“目標積聚”戰略
面對智能手機激烈的競爭環境,小米手機將產品定位于“為發燒而生”,即面向手機軟硬件發燒友這一特殊群體,另外,小米手機與M I U I、米聊等混合的模式也使得小米比一般的Android廠商多了差異化競爭手段。而小米最大的優勢是那些關聯公司(金山軟件、優視科技、多玩、拉卡啦、凡客誠品、樂淘等)。雷軍讓小米和這些公司進行服務對接,就有了其他手機廠商都不具有的優勢――高效率整合與高速度的雙向推動作用,促進形成一個以小米手機為紐帶的移動互聯網帝國。另外,通過單純的線上銷售,生產外包等手段,小米科技形成了典型的依賴互聯網進行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的互聯網經濟模式。立足于產品與服務的差異化,小米科技實施了以下一系列低成本戰略手段:
(1)創新的低成本營銷模式。小米手機除了運營商的定制機外,只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最大限度地省去中間環節。通過互聯網直銷,運營成本相比傳統品牌能大大降低,從而最終降低終端的銷售價格。另外,小米從不做廣告,從產品到分批銷售,小米科技利用互聯網不斷制造小米手機的熱點話題如“超低價高配置”等,再加上分批限量銷售形成“適度緊俏”的市場環境,使產品的熱度一浪高過一浪,自然形成了一種“口碑營銷”模式。
(2)實施成本企劃,精選方案,精簡成本。成本企劃要求將降低產品成本的“重心”由傳統的生產階段追溯至開發、設計階段,在保證產品主要功能與價值的前提下削減成本。具體措施主要有:①選擇較低開發成本和采購成本的核心平臺。小米手機采用的是高通MSM8260處理器。之所以選擇這顆處理器主要是因為高通平臺具備更低的整體采購和供應鏈成本,同時也可以節約研發成本。對于一臺以Tegra或者Exynos為核心的手機而言,處理器、音頻、GPS、WiFi、藍牙、電源管理、射頻放大器、射頻調制解調器、基帶處理器都需要從不同的供應商處購買,而采用高通方案就可以全部由一家提供。高通方案高度的整合性可以為廠家節約大量的研發成本。②去掉不需要的硬件、功能和隱性成本。小米手機放棄了很多隱藏的成本和功能。例如小米手機沒有配備前置攝像頭,沒有配備陀螺儀,這樣可以帶來數美元的成本降低;小米m1手機僅僅內置了4GB的NAND閃存,也可以降低數十美元的成本。③選擇低成本的制造工藝和配件。為了降低成本,小米手機采用了框架結構設計、低成本的注塑材質工藝等。在保證技術參數和標準的前提下,小米科技盡可能采購低成本的物料和配件,如小米的800萬像素攝像頭比高端的背照式攝像頭,成本可節約近10美元。又如單層玻璃基觸屏比PET觸屏也能節約幾美元的成本。小米手機盡一切可能降低硬件成本,甚至連最普通的電阻電容元件也不例外。
綜上所述,小米科技通過確立“手機硬件、系統軟件、云服務”三位一體的獨特競爭定位,結合全面實施的降低成本措施,完美的實現了目標積聚戰略。
三、小米科技的價值鏈分析與成本動因分析
從戰略成本管理的層面上看,由于企業成本的發生與其價值活動有著共生的關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夠分攤到每一項價值活動之中。價值鏈分析的核心就是分析企業各項活動的成本,進而與競爭對手的各項活動成本進行比較,看是否具有競爭優勢,進而采取相應的競爭戰略。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公司的競爭力取決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管理好自己的價值鏈。在價值鏈管理的基礎上結合成本動因分析,這是消除成本競爭劣勢并創造成本優勢的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小米科技的“按需定制”業務鏈如圖1:
如圖1所示,小米科技首先主要通過自建的電商網站以消費者預購的方式確定市場需求,然后“按需定制”物料配件,委托英華達、富士康代工生產,最后通過第三方“凡客誠品”物流體系配送至消費者手中,或者根據定制協議交付給合作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
初創的小米科技具有的能力和優勢僅僅在設計開發環節和互聯網業務方面,而通常,制造業的再生產流程按照“設計開發-采購-生產-銷售”的模式來進行。其中,生產是小米科技完全不具備的能力也是成本風險最大的價值鏈環節,而采購和銷售這兩個價值鏈環節通過管理創新和小米的互聯網業務資源整合具備了高效的能力。由此可見,小米科技通過價值鏈分析將具有極大成本風險的生產過程、物流外包,完全拋棄傳統營銷渠道和手段采用純電子商務方式營銷,是小米科技價值鏈管理的核心,也是小米手機能以同檔次產品近一半的價格取得競爭優勢的根本原因??傮w來說,小米科技就是通過價值鏈分析和成本動因分析,將大部分具有成本風險的業務環節如倉儲、生產、營銷等外包或者代之以創新的方式,而自身專注于市場需求引導、產品設計這兩個領域,在市場機會稍縱即逝的激烈競爭環境中極大的實現了“輕裝上陣”和“快速見效”。
另外,小米科技通過價值鏈管理和成本動因分析還做到了以下兩點:
1、供應商整合
通過與供應商的密切合作或整合,尋找使雙方都能降低成本的機會,實現有效的低價采購;對于小米科技而言,物料成本在成本結構中比重很大,通過與供應方及電信運營商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提高自身議價能力,實現采購成本的降低和銷售市場分額的增加,進而實現低成本戰略。
2、“按需定制”的零庫存采購
對制造業企業而言,降低物料的儲存和采購成本也很重要。借鑒戴爾的成功經驗,小米實現了零庫存采購。首先,小米手機用戶通過網絡下單,形成確定的市場需求量,然后小米科技根據這個確定的需求量采購零部件。由于是按需采購,零部件等物料的儲存和采購成本實現了最低化。
【參考文獻】
[1]侯繼勇.解密小米手機:按需定制的輕資產模式[J].21世紀經濟報道,2012.5(6) 26-28.
關鍵詞: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
一、“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概況
(一)背景
2015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由此開起了“互聯網+”產業的新發展模式。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3月15日的記者會、3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走“互聯網+”的發展路線,這是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步成熟、電商平臺發展迅猛、經濟新常態下信息化發展的共同結果。傳統產業通過內部轉化,在電商平臺上實現跨越式發展,農業的互聯網營銷也是如此,農業經濟搭乘電商平臺的“互聯網+”模式是新型需求下,農業將會實現大的突破。
(二)農業經濟遇上“互聯網+”大機遇
自古以來,我國的農業都是支柱性產業,對保障地方經濟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從1990年開始,我國農業的年度生產總值都在持續上漲,雖然每年的增長幅度有所波動,但是總體趨勢上升?;ヂ摼W目前已進入產業互聯網發展階段,傳統產業實現互聯網化將是大勢所趨,“互聯網+傳統產業”需要經過互聯網的引導向高端化、專業化發展,并推動傳統企業進行模式創新,帶動整個行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在農業、家裝、服裝、汽車、餐飲等傳統行業中。農業經濟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將會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能夠擴大農業的市場空間,將分散的農戶產品集中起來銷售,還能夠減少農產品的交易環節,降低各項交易成本。
(三)電商平臺助推“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
在互聯網大力推動下,電商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在電商平臺上,以“互聯網+”的形式推動了很多產業產品的營銷。隨著傳統電商平臺的多樣化發展,電商平臺類型實現了多樣化發展,從主流的電商平臺類型來看,主要有7大類別,如天貓商城、京東商城、淘寶、微信平臺的微商、工商銀行網上商城、中國移動平臺、支付寶平臺等等,這些電商平臺都為實現“互聯網+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如B2C電商平臺中,天貓商城為農業企業和品牌提供了平臺服務,不僅可以更多的吸引客戶,還能夠擴大影響力和營銷成果,如三只松鼠等天貓品牌就是通過電商平臺才被大眾熟知的,把小地方的農產品銷售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并且為當地的農業實現產業化生產保障了銷路。
二、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
總的來看,電商平臺上“互聯網+”農業實現了多模式的共存現狀,根據對電商平臺農產品來源、深度、方式的劃分,主要的典型模式有以下3種:
(一)模式一:互聯網平臺擴張到農業領域的平臺模式
很多互聯網電商平臺在領域內站穩腳跟之后,開始將板塊延伸到農業領域,現在已經有很多互聯網平臺相繼加入到了農業領域,稱為“互聯網+”電商平臺的農業經濟模式經典代表。在淘寶上,形成了獨立的天貓商城,在商城中很多農產品、農產品企業、地方農產品都可以到上面開設網點進行線上銷售,同時搜索時,也會出現獨立的板塊如秘喵鮮生,來出售當季的水果、水產、限售等農副產品。在京東上,除了購買家電產品之外,還可以在獨立的京東生鮮中搜索到新鮮的農產品,可以在首頁上查詢到生鮮水果的產品信息。
(二)模式二:傳統農業市場轉型升級的電商平臺模式
在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模式中,集中的交易市場承擔了絕大部分的作用,在提供農產品分類別集中交易上提供了平臺,隨著傳統農業市場的轉型升級,市場開始搭建起專業的電商平臺,來滿足農產品線上交易的需求。如重慶香滿園電商平臺,就是由重慶香滿園農產品有限公司在原來的交易市場的基礎上,搭建起來的。香滿園將傳統的農產品市場中交易的產品集中在平臺上進行展示銷售,從平臺信息上可以看出,香滿園打造的是西部農產品電商平臺,從開搶啦、品牌街、宅配卡、積分商城、跨境專區、活動商品等板塊來完成線上農產品銷售,并把農產品分為水果、生鮮食品、干副干果、糧油副食、休閑零食、酒水飲料、沖調茶飲/咖啡、精選凍品、生活日用品、進口食品等種類,并實現了線上農產品市場的集中銷售。
(三)模式三:農產品企業打造垂直電商模式
一些發展起來的農業企業,通過垂直延伸產業鏈,形成了“互聯網+農業”的垂直電商平臺營銷模式,這種模式中,典型的操作方式是以“家庭會員宅配”為主,通過在農業企業中進行充值的形式,用戶可以直接在第一時間,收貨新鮮的農產品,并且農產品企業能夠保證用戶購買到的農產品無農藥、有機、來源可追溯。例如農產品企業——康沛運,在長期的農產品種植基礎上,垂直打造了電商平臺“康沛運-新鮮直送”,來拓展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在其官方平臺上,有公司介紹、產品展示、園區展示、會員中心等模塊,來共同組成農產品的銷售網絡,并且公司網頁上通過展示水稻田、新菜、蔬菜大棚、有機菜地、園區以及新鮮果蔬、休閑娛樂、垂釣設施、畜牧養殖、門店、車間等,讓消費者能夠全流程的監控農產品的種植、生產、采摘等流程,還提供展示每周的菜單的板塊。
三、對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質疑
(一)質疑一:“互聯網+”農業經濟特色不鮮明
從模式一的成型軌跡可以看出,一些互聯網平臺在初期發展起來之后,開始向農產品延伸,提供農產品實現“互聯網+”的展示、銷售、服務平臺,但是這種模式中,農產品的展示只是眾多板塊中的一個小單元,沒有鮮明的特色。比如在京東電商平臺上,對于多數的消費者而言,去上面都是購買核心的家電產品,對相關農產品的查詢、訂購很少,并且農產品在上面的銷售量完全無法與其核心產品的銷售量相比。由此可見,互聯網平臺延伸到農業領域,雖然給農業的互聯網化發展提供了平臺,但是卻在影響力上、銷量拓展上收效甚微。
(二)質疑二:難以打開銷路
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在管理農產品交易、維持交易秩序、提供專業平臺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也用于足夠多的力量來投入到網絡平臺的建設和管理上。但是面臨巨大的網絡平臺競爭,由傳統農產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而來的電商平臺,如何打開銷路卻成為了最大的難題。一方面原來的市場客戶還沒完成網絡平臺購物的轉換;另一方面要在各大電商平臺中殺出一條營銷路,卻非常難。
(三)質疑三:難以擴大農產品企業平臺的影響力
雖然很多農產品企業有實力來搭建網絡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并且能夠吸引住一些固定的客戶,但是這些平臺的影響力有限,能夠達到的農產品銷量卻只限于該企業自己種植的,這只是傳統農產品企業延伸產業鏈的一種方式,突破原有的門店銷售困境的一條出路,并不能夠吸引住更多的客戶,難以打開銷路。并且太多的農產品企業各自為戰,需要為搭建互聯網平臺耗費巨額的費用,對原本只需投入到種植的農產品企業而言,造成的壓力很大。
四、構建新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建議
(一)建議一:打造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的品牌特色
從對互聯網平臺延伸拓展到農業領域的模式質疑可以看出,這些平臺上農產品的特色不夠鮮明,銷量拓展程度不夠,被其他特色產品搶去了“風頭”,因此應該在這些電商平臺上注重打造“互聯網+”農業的品牌特色。首先,需要借鑒這些平臺上核心產品的平臺營銷經驗,如京東上家電產品的平臺營銷經驗,通過突出宣傳農產品的特色,達到快速打開銷路的目的;其次,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在農產品板塊模式上,進行優化,核心是突出農產品的特色和競爭力;最后,必須吸引更多的買家,到平臺上瀏覽農產品網頁,并成功進行營銷。
(二)建議二:打破原有農產品市場的模式
要在原來傳統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基礎上,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充分發揮在農產品交易的管理經驗,投入更多的精力到電商平臺的上,通過吸引人才的方式,與其他電商平臺合作的方式,打開銷路。
(三)建議三:農產品企業聯合搭建電商平臺
從對農產品企業搭建互聯網電商平臺來銷售農產品的模式而言,成本耗費大、影響力難以打開、銷路問題成為了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建議有能力的農產品企業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起同類別農產品的電商平臺,一方面能夠減少農產品企業的成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產品種植經營上,另一方面可以以多企業的共同努力,打開影響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戶,并且能夠共享物流。
五、結論
依托電商平臺的營銷能力,走“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道路,是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發展路徑,本文在完成對電商平臺的“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分析之后,得到了4點重要結論:首先,未來農業經濟仍將占據產業經濟的重要領域,并將走向現代化、互聯網化。然后,借助“互聯網+”的“東風”,農業才能夠更好的應對市場變化。其次,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各有優缺點。最后,每種模式要想有所突破,都需要吸收其他模式的經驗,有所突破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龍朝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模式淺析[J].農業經濟,2014(08).
[2]劉黨社.“互聯網+”促進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04).
[3]王子暉.從電商平臺看“互聯網+農村”發展“四步曲”[N].新華網,2015-6-1.
[4]魏延安.農村電商:互聯網+三農案例與模式[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一、互聯網+經濟對企業的影響
“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規??焖僭鲩L,極大帶動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各類智能終端的發展。”業內專家表示,作為交易平臺,互聯網已成為分銷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多傳統企業進入電子商務領域。而作為工作平臺,互聯網對企業的服務支撐逐步滲透到生產經營全過程,推動了傳統企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同時,互聯網新技術、新業務加快創新發展,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及應用發展勢頭強勁,并帶動相關產業創新發展。為順應當前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企業應該加強對互聯網+經濟人才的培養、保留,也是當前企業應該考慮的重點。
二、轉型的方向、具體措施
(一)加強人才引進,保留人才
實現人才選撥的完善性在互聯網+下人才選撥是十分重要的,企業需要實現人才選撥的趣味化,將人才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互聯網+”人才甄選流程中應用到的評估工具(或方法)包括在線標準化測評工具、基于在線測評結果的潛力評估報告、結構化面試和情景模擬(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360度多角度評估等,這些工具(或方法)分別被賦予不同的使命,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才選拔測評中心,以對人才“問、聞、望、切”。除此之外,在人才選撥方面,還需要多角度的進行完善,并非僅僅局限在學歷方面,還要實現其多元化,比如像職業技能水平、人際關系、思考模式、情感情緒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利用想用的測評工具進行評估。
互聯網+共享經濟時代,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鏈接,并提供豐富的資源共享平臺和條件,為企業招聘帶來了更多便利,但同時挑戰并存。
一方面,人才的找尋更便利。人才可謂是無處不在,人才和企業鏈接的渠道也更加豐富多樣,早已不限于招聘網站、招聘會等傳統渠道,在社交網絡、新媒體、各種圈子、社群等等都能遇見。但另一方面,企業爭奪人才也更加激烈。因為信息的高度共享,人才對企業的挑選、判斷,機會也越來越多。如果企業還沉浸在過往所謂渠道方式的經驗中不能自拔、不突破、不創新,不形成一套優勢成熟招聘用人思路,對優秀人才的及時引進及保留,那么企業在人才引進方面,將變得愈發困難,這無疑會掣肘企業的發展。在“互聯網+”共享經濟時代人才培養與保留,詳細方式如下所述:
第一,狠抓企業內功。在企業管理、人才激勵、職業通路、優秀文化打造、工作氛圍、團隊合作、職業培訓、福利保障等諸多方面,企業要狠練內功。筑巢引鳳,筑窩抓雞。企業需要在人才吸引力、保留力、發展力三力上持續狠下功夫,這個伴隨企業成長的整個生命周期。
第二,甄選快,決策快。這是一個搶人的時代,是人才,就意味著有無數機會等待他,誘惑他,慢一步,遲一程。因此,企業要構建人才素質模型,精準挑選人才;建立精準評估體系,提高甄選和決策錄用效率,第一時間確定意向,通知錄用,避免冗長低效的面試流程,尤其對于現在的“速時主義”人群,沒人愿意陪你長時間的面試、等待下去。
第三,預判需求,建立圈層,做足儲備。如前述,人才都有其所在的圈子,企業招人要打入圈子招聘,事半功倍。而招聘戰略必須時刻和公司戰略同步,這就要求對行業發展趨勢,企業戰略規劃有透徹清晰的把握,提前構建人力規劃,做足人才儲備。做到手有存糧,才能足夠應對人才短缺。
第四,快速建立能征善戰的招聘團隊。在企業成立之初,這個團隊就是首要重拳打造的。這樣,才能保證急需崗位,團隊作戰,提高招聘效率,儲備及規劃崗位,持續招聘,儲備人才。對于招聘人才的人才隊伍打造,不容忽視。
第五,精準把握需求。企業容易犯的錯誤是需求不準,將牽連到一系列不知道人才畫像的情況下,憑感覺找人,選人準確率不高,這是其一;其二,人才需求不準,導致不能很好定位渠道,招聘效率太低;其三,帶來評估標準不一,導致甄選效率低,出現優秀人才遇見了也抓不住的情況,浪費機會成本。
第六,準確背景調查。很多企業不重視背景調查,實際上背景調查至關重要。一個人的表現,僅靠面試階段,最高能評估準確70%左右,這已是行業很高的水準,但真實評價一個人,往往在其之前工作履歷中,是如實自然顯現的。背調不建議由應試者提供人員,這樣的往往因為熟識有失偏頗,需要找到既往經歷中是否有熟悉的朋友,朋友給的意見一般是更具參考性,另外重要崗位可以尋求專業背調公司進行,效果很好。
(二)全面掌控?D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一,爭取面向“新思路 新機遇 新突破”為主題,探討人才戰略理念、模式、發展方式的轉變,共同分享人才管理的最新觀點與成果。
第二,創新發展是分享經濟的根本動力。分享經濟是伴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應用而興起的,以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源的使用而非擁有為產權基礎,通過以租代買等模式創新,實現互通有無、人人參與、協同消費,充分利用知識資產與閑置資源的新型經濟形態。
(三)實現績效薪酬的變革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下,企業需要根據實際的發展情況,遵循基本的原則與基礎,制定切實有效的績效薪酬制度,其中企業需要對當前績效薪酬的缺陷加以分析,并且也要加強對績效薪酬的認識與了解,可以將馬斯洛需求理論等融入其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企業員工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要將其與工資掛鉤,這樣才能實現人才戰略轉型的科學性。
(四)制定人才戰略轉型協調管理制度
一、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的概述
(一)互聯網經濟模式的定義
互聯網經濟模式是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借助網絡移動通訊設備完成技術開發以及應用,并在此過程中完成資金融通。
互聯網經濟模式是將互聯網中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包括平等開放共享與協作,應用到傳統金融模式當中,從而形成新型的金融服務模式?;ヂ摼W的經濟模式相比較傳統的經濟模式更為廣泛,其中包括第三方支付系統、P2P網貸以及開放性的互聯網金融門戶等。
(二)互聯網經濟模式的主要模式
互聯網金融因其自身特點,可以依據此劃分出多種經濟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金融理財產品的的網絡銷售。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固定性的理財產品逐漸轉進入到網絡金融服務體系當中,其銷售方式也開始打破傳統的面對面銷售,逐漸轉變為一種網絡銷售[1]。保險系列的理財產品是我國最早進入電商平臺中的理財產品,自我國2012年開始,多家銀行就開始自行開展信托、基金產品,并注重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產品的擴大化銷售,緊隨其來的是理財產品網絡商城化,即出現了大量的互聯網銷售平臺,如東方財富網中的基金代銷就是典型類型。
第二,第三方支付系統?;ヂ摼W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電子商務中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的逐漸擴大,通過相關數據顯示,從2006年開始,我國的第三方支付系統每年以翻倍的速度擴大,到2012年末,互聯網的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規模已經超過了30000億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長率超過了75%。
第三,P2P網絡貸款,即Peerto Peer Lending,是指在互聯網技術的技術基礎之上,個人通過借助網絡平臺進行互相借貸薪給,其中以具備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公司作為中介平臺,為借款人以及出資人提供融資平臺[2]。P2P網絡貸款具有一定的高效性與便捷性,相比實體性的網絡貸款平臺更具有透明性。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在互聯網上存在的網絡信貸平臺已經超過了2000家,其中活躍的網絡平臺超過200家,在2013年年底,網絡信貸的成交量達到了200億元。
第四,眾籌融資行為,即Crowd Funding。該種行為是指融資人借助互聯網技術,在互聯網的平臺上將實體項目公開贏得投資人傾向后開始融資活動,每位投資人可以借助少量的投資金額從融資者處獲得相應的股權,作為經濟回報,即Returnon Equity。相比較P2P網絡貸款,該種網絡金融互動模型更加傾向為一種股權關系,如較為出名的眾籌公司:Kickstarter。眾籌融資行為的出現對資本領域產生了深刻格局影響,并引引導了新一輪的企業格局變更。
第五,金融大數據供應鏈?,F代互聯中的一個典型特點是數據容量巨大,且包含著非常復雜的信息流,不僅技術與數據具有較高的效率,且內部也包含著較為明顯的風險控制優勢。阿里小貸就是國內最具有代表性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截止12年第,已超過為13萬家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二、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對證券行業的影響
(一)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對證券行業的價值實現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互聯網經濟模式中存在明顯的虛擬性,為證券行業帶來了快速的價值創造,打破了傳統的證券行業中所存在的固有價值,導致其價值出現擴張趨勢[3]。此外,互聯網經濟模式也引發了證券行業中交易主體以及交易結構潛移默化的改變,保證了證券金融業務的民主化,并引導證券交易的價值以及實現方式走向透明化與自由化?;ヂ摼W技術的發展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證券行業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出現,并使中間成本逐漸透明化,它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公開性,將原有隱藏在證券體系之后的不對稱以及倒金字塔型的信息全部轉變為平面化的信息內容,這樣,個體就可以借助相應的技術完成對信息的整合,在自由的信息資源中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是互聯網經濟模式對證券行業最為明顯的影響,該種模式的發展最大程度的擴展了證券行業的邊界。在網絡平臺上搭建交易平臺正是證券行業走向互聯網商業模式的開端。在此基礎之上,社交網絡、第三方支付等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大數據時代,并形成了數據價值,使遺傳算法、行為分析理論在數據挖掘中的應用成為了可能,并引導數據成為金融發展的戰略資源。未來證券行業的發展必然需要在原有價值的基礎之上挖掘更多的價值,這就需要借助互聯網經濟模式,深化對用戶資源的挖掘。
(二)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對證券行業的財務管理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引發了其渠道革命
證券行業與互聯網的加速融合,可以幫助證券商拓展傳統的營銷渠道,優化現有的財富管理模式,并朝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并擴展服務邊界。同時,網絡開戶與產品銷售導致證券商的地域分配的優勢逐漸下降,其傭金率開始明顯下降,新型產品的地位凸顯出來,這將迫使證券業務通道開始轉向信用中介方向,并逐漸形成現財業務終端。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互聯網經濟模式促使證券商主要借助網絡體制完成業務發展??蛻舻幕驹V求逐漸成為證券電子市場發展的核心,并愈發注重證券市場的大眾化、普及化、多樣化與個性化??蛻粝M習慣的改變要求證券行業也要隨之改變,并不斷適應互聯網金融需求,從傳統的以通道中介定位轉變為客戶需求定位為核心,這樣的轉變從本質上改變了證券公司發展模式的變化,并根據客戶的需求制定相應的發展模式,意在為客戶提供一個完整的包含融資、投資、理財為一體的服務金融體系,保證在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的帶動下保證證券行業的現代化發展[4]。
(三)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證券行業中所包含的金融中介功能
Mishkin在上世紀末期提出,金融中介的存在并不是偶然因素的聚合,而是必然的經濟發展趨勢,其中蘊藏著兩方面深層次的原因,包括:金融中介承擔了一定職能,內部包含著一定程度的經濟規模,并包含著非常專業的技術知識,融資雙方可以借助金融中介降低資金融通中所需的交易成本;金融中介承擔了一定的信息處理職能,可以借助自身的功能幫助融資雙發緩解因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道德風險問題?;ヂ摼W經濟模式與證券行業的融合,促使交易雙方所承擔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而相應的證券機構所發揮的資本中介作用也開始出現弱化趨勢。保證了未來股票、證券交易可以直接在網上進行,如Google在上市時通過投資銀行進行相應的上市服務。
(四)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加劇了金融市場中證券市場的內部競爭
互聯網經濟模式為證券行業帶來了優質化的渠道以及成本優勢,在本質上改變了資本市場中所存在的競爭格局,隨著我國自由市場的逐漸成熟,這種競爭模式會表現的更加明顯。首先,互聯網技術降低了證券市場中所需要業務成本,這樣擴展了證券金融市場的進入門戶;其次,互聯網經濟模式改變了傳統的證券業務模式,催生出網絡經紀人,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下,導致行業內部競爭更加劇烈;再次,以現代電子商務企業為代表,證券行業開始引進客戶資源、數據信息等,從而加劇了行業內部的競爭。
三、在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的影響下證券行業的發展
因此,在互聯網經濟模式成型的影響下,證券行業應該進行進行發展性改革,才能促進證券行業的深入現代化發展。
一方面,應該以技術發展為核心,深入發展新型證券市場,創建一種新的發展形勢。首先應該結合證券市場的內涵,結合交易產品的實現變革,并對傳統的證券業務提出變革性要求,其次,在技術持有的基礎之上,提供管理支持,保證技術應用可以在可管理的范疇內運行,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推動整體證券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