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30:57
序論:在您撰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文化自覺”是老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提出的。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①這一概念可以從小見大,從人口較少的民族看到中華民族以至全人類的共同問題。在中國10萬一下的“人口較少民族”就有22個,而作為以多民族著稱的云南就有這7個,在社會的大變動中他們如何長期生存下去?特別是跨入信息社會的今天,文化變得那么快,他們就發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問題。同時民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對這些人口數較少的民族影響更為直接,特別是對那些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影響則更為嚴重。例如,云南玉溪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中的一員“花腰傣”,其人數雖不足10萬人,居住在近500平方公里的哀牢山下、紅河谷地,長期封閉的區域。卻以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引人矚目,讓各位專家、學者、游客止足關注,這與民俗旅游的開展是密不可分的?!拔幕杂X”對其文化傳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先生長期對少數民族地區考察、調研,看到民族地區發展的問題后,提出的“文化自覺”這一概念。而很多民族地區的發展則又以旅游作為自己的支柱產業,作為旅游大省、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尤為突出,面臨的民族文化傳承問題更為嚴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拓本土文化資源,展示民族風情為主題的民俗旅游業,在中國各地發展勢頭很快。民俗文化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由于其投資少、內容多、接觸面廣、影響力大、經濟效益高、創匯收入多等特點,越來越受各級地方政府及旅游決策部門的青睞,把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業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999年國家旅游局推出了“’99生態環境旅游年”,也是’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召開的一年。新平縣旅游局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機制,全面進行新平縣旅游資源的規劃,確保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強化旅游業對現代服務流通業的龍頭啟動作用。利用’99昆明全國旅游交易會在昆明召開之契機,推出了獨特的旅游品牌――花腰傣民俗旅游和哀牢山的原始生態景點旅游?!盎ㄑ觥币唤浲瞥鼍鸵云潇披惖姆?、獨特的文化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專家、學者及傳播媒體前往探尋、揭秘。一時間關于“花腰傣”的論文、反映“花腰傣”風情的攝影、攝像作品,如落英繽紛,撒在中華大地,乃至飄向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國內外游客參觀、游覽絡繹不絕。有的學者為了揭開“花腰傣”文化神秘的面紗,常年居住在“花腰傣”家中,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品味“花腰傣”文化,并寫出無數的文章,讓這個千百年來深藏于哀牢山下紅河谷地的傣民族群體許許多多的文化之迷公諸于世。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傣族(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彩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艷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分為傣雅、傣灑、傣卡、傣仲、傣泐、傣章六種自稱。傣雅、傣灑、傣卡分別居住于新平的漠沙、腰街、戛灑、水塘四鎮,傣仲、傣泐、傣章則居于元江的大水平、甘莊、東峨、等地?!盎ㄑ觥辈粌H在服飾文化上與滇南的傣泐、滇西的傣那顯著不同,而且這里的傣族不信佛教,沒有文字,不過潑水節,保留著中國傣族在未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影響之前原有的文化狀況,如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中又以原始農耕民族祭龍(求雨)和封建領主制時代的春耕禮最為典型。新平花腰傣自稱是古代傣族南遷的落伍者,是滇王室的后裔?;ㄑ霆毺氐牡赜蛭幕?,成為研究中國傣族起源遷徙及在南亞泰、老、撣、岱等社會傳統文化習俗對比研究等問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新平縣政府和有關部門也做了相關工作,新平縣旅游局利用’99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召開的時機,推出了“花腰傣”民俗旅游,利用“花腰傣”獨特的文化特征打造新平縣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國內外游客前去參觀、游覽絡繹不絕,打破了這塊神秘土地千百年來的沉寂,讓淹沒在哀牢山下、紅河谷中的“花腰傣”民俗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關注,前來探尋、研究,揭開這古老傣族群體神秘的面紗,讓更多的人了解“花腰傣”獨特的文化。同時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讓“花腰傣”傳統文化得到挖掘、得以保護、傳承下去。
旅游為民俗資料的收集、傳承做出了貢獻?!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我國文人學者的優良傳統。他們借助到全國各地的游歷,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神話傳說,增廣見識,結交學友。大量的游記文獻就是他們不辭千辛萬苦、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采風問俗、旅游考察而寫下的旅行記錄。其中,就有大量的風俗資料。諸如徐霞客游記等記錄了大量其所到之處的山川水色、風土人情。
還有現代旅游對民俗文化的傳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除獲得美的享受外,獲得新的知識也是其主要目的。民俗文化資源之所以能成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是因為它具有重要的知識性和藝術性。民俗旅游是現代旅游與傳統民俗的融合,旅游借助民俗文化豐富其內容,滿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愉悅身心的審美需要。民俗文化資源借助旅游不斷豐富發展,廣播四海,并且民俗文化資源還可通過旅游產業,變資源為資本,從而增強自身的實力。二者的結合相得益彰,共同實現民俗與旅游的雙贏?,F代旅游者多以體驗異地文化為目的,接待地為滿足旅游者需要,多方展示本地區民俗文化精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次旅游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傳播。本地區的民俗文化,借助旅游,傳遍世界各地。如20世紀80年代,元江縣文工團參加全國烏蘭牧騎文藝匯演,推出了“花腰傣”舞蹈節目《跳南嘎》,將“花腰傣”的形象以舞臺形式展示在全國觀眾面前,讓人們對“花腰傣”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由于當時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高,人們還停留在怎樣解決溫飽問上,還沒有旅游這概念,更不用說形成氣候,人們對“花腰傣”的認識也僅僅限于舞臺、報刊雜志。旅游業的開展同樣也會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有著積極推動的一面,由于旅游業的開展,導致了本體民族即當地居民“花腰傣”自我意識加強,自信心增強,認為正是由于自己和外來人的不同,才是有利于自身民俗旅游的開展,這點在新平縣戛灑鎮“花腰傣”村寨漩渦村進行田野調查時在和當地居民的談話中就得到印證,原戛灑鎮衛生院楊副院長說曾過:“你們現在來看我們,正因為我們和你不同,也有別于西雙版納、德宏的傣族,所以你們才會來旅游、了解、考察,要是都一樣了,你們還會來嗎?”這樣一席既肯定又擔憂的話語。值得欣慰的是目前還有一部分人在為自身民族的文化傳承在思索、在擔憂。
除民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對民族文化造成較為直接的影響外,跨入信息社會、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同樣會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有識之士深刻地意識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民族特色的消亡和多元文化的同質化。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各個民族要尋求進一步發展的路徑,如何對待自己的文化是無法避免的時代課題。而通過大量的調查表明,經濟全球化并沒有造成世界文化的全球化,相反當人們真正意識到我群與他群不同的時候,自我意識也隨之加強,同時其文化自覺性也得到增強。值得強調的人類社會也是發展變化的,其相應的人類文化也同樣是發展變化的,不可能是一塵不變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耳朵靈魂和標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礎。了解、掌握、研究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對于國家、民族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為此,提高各民族的實力,尋求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更應值得關注。沒有離開民族依托的文化,也不存在沒文化的民族,民族與文化是相生相伴的。
民族文化具有多樣性,說:“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這些文明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但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正是由于人類文明的這種多樣性,我們這個有著近兩百個國家,二千五百多個民族的星球,才如此豐富多彩。不同文明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對話和交流,彼此借鑒,取長補短,在發展和豐富自己的同時,推動人類文明走向新的繁榮?!雹?/p>
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由于地域的不同,同一民族處于不同地域而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云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民族文化的地域性顯得更為突出。如居住在西雙版納、德宏的傣族就與新平、元江的傣族在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前者信仰小乘佛教,“花腰傣”信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正因為如此,民族文化傳承中應中分考慮到其地域性的特點,“文化自覺”顯得更為重要,因民族文化一旦離開了其自身生存的那塊土壤,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鮮活生命力,基于這因素,云南大學在當地建立了南堿“花腰傣”民俗傳習所,讓其傳統文化得到較為完整的保留和傳承。
“文化自覺”意識的加強,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旅游經營過程中,旅游開發者為經濟效益用“偽民俗”來滿足旅游者“奇異”的眼光,“喜古獵奇”的心理,對民族文化的表述中帶有“失真性”,追求“落后”與“原始”,改變原有的民俗風貌。因為民俗資源也和生態環境資源一樣,被破壞了也是不可再生的,這些例子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造成的損失無法彌補。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經濟日趨全球化、信息社會化及民俗旅游迅猛發展的今天,“文化自覺”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顯現出尤為突出的重要性。
注釋:
①.《論文與文化自覺》,群言出版社,2007年1
月第二版 第386~391頁
②.《沙特各界知名人士的演講》,人民日報1999
年11月3日第一版
參考文獻:
[1]周光大主編.現代民族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筑生主編.人類學與西南民族.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
[3]何明主編.云南十村.民族出版社,2009
當今時代是一個解放和宣揚個性及個性化的時代,在這個社會背景下,人們雖然能夠獲得較大的精神滿足感,但是在有些領域,因為過分的強調“個性化”而造成其本身內涵的缺失,平面設計便是其中之一。部分設計者將宣揚個性與求異直接畫上了等號,這些平面設計作品雖然具備前所未有的外觀造型,但是人們卻不能夠通過該作品讀取到有用的或是良性的信息。這部分作品僅能夠被作為一件普通工藝品,淪為人們視覺觀看的對象。這樣的情況與平面設計最初“透過多種方式來創造和結合符號、圖片和文字,借此做出用來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的目的是相背離的,不利于該行業的長久發展,同時還有可能傷及觀賞者的審美觀。
創新力度不夠,拷貝現象嚴重上世紀90年代,以陳漢民等為代表的一批我國設計師,率先把中國傳統元素運用進標志和包裝等設計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的傳統古文化的精髓,這一舉動雖然為中國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行業中的興起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其成功的光環下,也順便為后續平面設計藝術的發展埋下了一定的隱患。一方面,平面設計藝術在眾多藝術當中算是后來者,其發展狀況本身就不夠全面,在設計技術和思路方面未能形成較強、較多的分支,新時代的部分設計者往往在對作品無從下手時,就不恰當地引用了上訴方法,直接將一些現成的元素硬性地拉倒作品中。另一方面,平面設計在技藝技巧方面尚不成熟,在時間、效率、效果等各方面因素的趨勢下,設計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拷貝”的方式完成作品。
2民族文化與平面設計的結合趨勢
2.1造型的結合
平面設計的造型與民族文化的結合趨勢,主要在于,我國民族文化中如剪紙等一些民間文化和民族流傳的技術和造型,對平面設計作品的外觀造型上,提供了豐富的參考。當代平面設計要想實現民族化和個性化,必須充分發乎只有中華民族掌握的中國民族文化基調,將平面設計烙上中國印。
2.2內涵的結合
平面設計的內涵在于,來源于社會并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通過平面藝術展現形式,將一些信息展現給觀眾,觸動觀眾的心靈,從而規范、約束、引導觀眾的思想和行為。民族文化的內涵在于,通過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將中華民族傳承和發展千百年的思想精華傳達給每一個華夏子孫,實現民族元素的繼承和發展。因此,他們的結合即,將平面設計當成民族文化的舞臺,將民族文化當成平面設計的內容,實現互補共贏的發展態勢。
2.3時代意義的結合
以平面設計展現民族文化,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傳播途徑,實現了民族文化的科技化展現,有利于推動民族文化的潮流性和時代性發展。以民族文化充填平面設計,能夠體現平面設計廣泛的承載作用,提高了平面設計的效果,促進了平面設計的深入發展。
3民族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實例探討
3.1婚慶文化的運用
婚慶文化通過一系列的實物或是虛擬實物向人們展示一種喜慶、和諧、熱鬧的信息,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一種婚禮信息的一種宣傳。而平面設計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將抽象、虛擬的信息實物化,能夠使人們通過視覺感官直接接收。兩者之間具有相當的共通行。例如:自古以來,婚禮便是人類世界中吉祥、喜悅的事情,古代人們更是發明了“囍”字作為婚禮的標志,任何人看見了“囍”字便會聯想到婚禮,因此,許多婚禮平面設計作品在選定主體畫面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囍”字的運用。在婚禮請柬方面,由于平面設計技術的出現,使原本空白的紙面出現了更多排版的可能性,例如鴛鴦戲水、連理枝等各式各樣的裝飾圖案,一轉原本的風格,使請柬在內容上更具喜慶愉悅之感。
3.2圖騰文化的運用
祥云圖案是東方文化的一種特有傳統圖形,有著吉祥、如意的豐富內涵,它的形式多樣、流傳悠久,是其他圖式紋樣所無法替代的,它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很多平面設計作品中,都會用祥云圖案來裝飾主題,烘托整個作品的意境內容,從而使作品更富神采與美感,吸引欣賞者的目光。祥云圖案已經被大部分平面設計者所青睞,要更好的將騰云元素融入平面設計中,就需要擴大騰云元素的影響力,在祥云圖案創作中,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平面設計者,在進行祥云圖案創作時,要認真思考祥云與主題該怎樣搭配,色彩應該選什么才能更好的襯托作品意境,要充分表現出祥云圖案對整個平面設計作品的重要性。
4總結
關鍵詞:音樂課堂;民族文化;重要性
當民族精神在學生心目中漸漸缺失,很多學生沉迷于某些格調不夠高雅的作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精心設計我們的教學,引導學生欣賞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利用藝術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幫助學生明是非,知善惡,識美丑,來提高學生的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高尚道德品質。
一、民族音樂教育是滲透和發揚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
課堂教學內容是深化民族文化的基礎,在教學中體驗民族音樂的美讓學生體味、接受本民族的精神和神韻,無形中是對學生進行了民族教育,增強民資自豪感。
在新世紀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文化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引起各國教育領域的高度重視,尋求本土文化資源成為各國家、各民族謀求生存、促進發展的基本國策,民族音樂文化傳統在這樣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為本土文化重要資源的高度。
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使一個民族能最深層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種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廣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個性的重要方面。因而作為中國人理所應當地接受中國民族文化的熏陶,這是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本分。奧爾夫和柯達伊的教育體系,也都是以一種民主進步的思想從不同的角度實踐著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結合。一個國家,沒有先進的科技,一打就垮;沒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正是在這種民族精神的支撐下,才得以存在與不斷發展。我們相信,在這一民族精神的支撐下,我們必定能完成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重任,從而再一次顯示中華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所以我們要在音樂教育中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強調民族音樂教育,那么在實踐中必定能增長學生的民族音樂知識,陶冶情操,這將影響一代人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音樂進課堂是促進音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音樂課程是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性課程。民族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習和欣賞民族音樂中,通過親身體驗來吸取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氣質,綜合歷史與現實、結合應用與創新,讓孩子們在興趣中了解掌握知識及中華民族音樂的精華,領略中國傳統音樂的美。通過教學,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優秀的民族音樂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還能增強熱愛祖國的自豪感。同時也發展的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傊?,在音樂教學中大力弘揚名族音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寶庫腫的重要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
民族音樂是人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藝術形式,也是人類體驗的精神與物質成果。民族音樂的多樣性與豐富性特點對青少年的形象思維與創造意識的培養都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實踐證明,在促進音樂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中,由于民族音樂進入課堂能夠“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面向生活,面向實踐”,尊重學生自身的體驗和對體驗的“可感、可知、可悟”,并通過教師的指導,達到外部體驗與內心變化的統一,因而使學生“想法、樂學、學有所獲”,促進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實踐感知,為音樂教學改革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途徑。
三、民族音樂教育資源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推動藝術教育對學生審美文化素質的提高與發展
對一個民族來說,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民族的血脈。一個民族音樂內涵的情感與精神,往往是它的靈魂和思想、智慧的發源地。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音樂與其他文化是血脈相連,息息相通的,它們共同記錄和表達出了當時、當地的獨特文化和思想。
關鍵詞 民族文化 民間舞教學 滲透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722.2-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漫長的歲月和豐厚的文化積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國廣大地域中的56個兄弟民族,包括漢族、藏族、蒙古族、傣族、維吾爾族、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等等。各民族擁有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歌舞是人類與生俱來,本能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用肢體姿態來抒發、表達情感、傳達生產、生活情景的行為,沒有地域、國界、種族和民族之分,是人類共通的形體語言與心靈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而擁有著數以萬計從內容到形式,從韻律到風格各顯異彩、斑斕奪目的民族民間舞蹈。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滲透對民間舞課堂教學起著前導作用
“前導”意為開道,引路。在民間舞教學中,各民族的文化是學習民間舞蹈的前提,也是學好各民族舞蹈的“引路者’。以蒙族教學為例。
蒙族舞蹈是中國以及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的民間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蒙族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蒙族文化滲透在蒙族舞蹈的每一個動作動律中。例如蒙古族舞蹈中的馬步。它是一種特性的動作,是腿腳與上身結合的模擬性訓練。它不僅可以使舞者腳下靈活敏捷,具備完成技巧和跳躍的能力,而且能準確把握草原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審美心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配合講解讓學生明白馬步動作的由來,既為什么要這樣做,做起來應該是什么樣的身體和心理感覺等等。其次,蒙族體態必須貫穿于馬步動作之中。因為蒙族人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以及地理位置、性格特點等造成了上身后傾、頸部后枕的特殊體態,因此在做馬步動作時體態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這體現著民族文化。
最后,讓學生在做馬步動作過程中要感受蒙族人在騎馬時的心理動態。因為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騎馬不僅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更是蒙族人休閑娛樂、釋放心靈的一項重要運動。所以在學習馬步時教師一定要從騎馬的文化與心態入手,讓學生以情帶動,力求做到形似、神似。
2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對民間舞教學也有一定的限制
因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而這些特定的文化主要體現在服裝、道具、舞蹈動作動律和體態等方面。因此,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想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在滲透文化的同時也被文化所限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服裝與道具、動作與情感。
2.1民族文化對民間舞教學服裝與道具的限制
民間舞蹈的服飾和民間舞教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舞蹈中的服飾成為表明舞蹈環境、渲染氣氛的重要手段的同時,也協助舞蹈演員表達舞蹈作品中人物所處的時代,以及民族、身份、性格等。從觀賞者角度來說,舞蹈服飾為最便捷辨別民族、身份的一種特殊代號。舞蹈服飾不僅能介紹環境和人物,還可以表現舞蹈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情緒。中國民間舞蹈中的服飾作為人體動態的自然延伸,對于一定的舞蹈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蒙古族舞蹈教學中一般都會限定學生穿著簡單的蒙族服飾,如靴子、上衣及發帶等,從服飾入手可讓學生初步形似蒙古族人,更加貼切地理解和表現蒙族舞蹈。
中國民族民間舞中所涉及的道具種類十分繁多,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要了解各個民族民間舞蹈的特殊性,同樣要了解舞蹈背后以及在舞蹈中使用道具的淵源、背景。服飾與道具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標志。例如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舞者左手橫握鼓柄,右手持一帶穗木棍,邊擊邊舞;盅碗舞,亦稱“打盅子” 。技藝高超者,還頭頂燃燈起舞;筷子舞,舞者原地單手或雙手握一把筷子,兩臂松弛流暢地用筷子擊打手、腰、腿等各個部位。
由此可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服飾與道具并不單是舞蹈延伸體現,它更是一種特殊的符號,展示了各民族特殊的文化及舞蹈語匯,受其限制,我們的民間舞教學就必須按照各民族的要求來穿著服飾和運用道具,盡力符合各民族原有的樣子。
2.2民族文化對民間舞教學動作與情感的限制
1、教具設備
回民小學首先保證了學生人手一只豎笛,有利于學生在課堂內外都能夠吹奏練習。學校的還配備了豐富的圖片、音響資料、電子白板等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更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學習豎笛的效率。教師在教學手段上改變了以往單純的枯燥的教授的教學模式,而是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在創設的快樂游戲情景和參觀游覽中體驗、探究式學習。
2、回族文本資料
回民小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名校,有濃厚的回族文化底蘊,具有豐富的文本資料。通過帶領學生查詢研究學校所存的回族歷史資料,讓學生了解黑龍江回族的歷史,文化習俗,民族服飾,民族等。同時齊齊哈爾市的圖書館也為老師和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文本資源。師生們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很多珍貴的書籍資料,得到回族歌曲的曲譜,以供學生學習演奏。
3、社區資源
回民小學建立在回民聚居區,有很多歷史保留下來的文物古跡。清真寺就是很具有特色的回族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回族穆斯林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是學生了解學習回族知識的重要場所。在學校附近就建有齊齊哈爾市博物館,館里展出了大量現代少數民族文物,這些文物都是我國多民族國家民族研究的重要物證。帶領學生進行參觀學習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文化視野,不但可以了解學?;刈鍤v史,更是能加深對齊齊哈爾市的熱愛。
4、網絡資源
網絡資源已經是大眾最能熟識、利用的現代化資源。課上為學生布置任務,學生在課下都積極主動的通過網絡搜索資料,讓學生有了參與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知網、中國期刊網等付費網站查詢到一些珍貴的視頻、文本資源,通過多媒體的現代化設備與學生共享。既有利于學生的豎笛學習,又可以學唱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歌,以達到讓學生熱愛我國民族文化的教育目的。四、回族小學校本課取得的實際效果齊齊哈爾市回族小學的校本課程一直本著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建立以老師組織或學生自我設計的實踐活動為中心的活動方式學習豎笛,學習回族的民族文化。校本課始終堅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遠”、宜“活”不宜“亂”、宜“實”不宜“虛”,的方式,利用我們身邊可利用的一切資源,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F在,回族小學的學生每人都能熟練掌握豎笛的演奏技巧,有較強的識譜能力,可以輕松的把新曲試奏出來,而對于回族的歷史文化也有較深的認識。目前,回族小學的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學生們經常參加市里組織的音樂活動,在一些大型的比賽活動中也經常獲得獎項?;刈逍W已經成為齊齊哈爾市小學音樂教育的模范學校,成為各種音樂活動組織方首先考慮邀請的對象。
5、總結
在這一時期非常有名的動畫還有《大鬧天宮》,它在造型、場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融入其中,挖掘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中國有名的動畫片還有很多,例如《哪吒鬧?!贰ⅰ耳柊鱿酄帯?、《葫蘆兄弟》、《三個和尚》等等,這些動畫都曾在國內外獲得過很多大獎,受到世界矚目。
中國動畫片所達到的藝術水準不僅得到國際上的認同,而且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深入到世界大眾當中去。中國動畫因它獨到的民族特色而獨立于世界動畫之林,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然而隨著社會動蕩加上中國動畫人本身思想上的禁錮,中國動畫發展腳步開始緩慢,并且在創作形式、手法、題材方面都沒有創新,還是延續原來的的創作風格。到了90年代,隨著歐美動畫和日本動畫的引進,國外動畫開始占領了中國的大片市場。與此同時,中國對于動畫片的人群定位則認為,動畫片創作對象就是少年兒童,并且在動畫片中加入很大的教育成分,這種成分也日益成為主要部分,完全忽視了動畫片的性質以及商品屬性,使之喪失了吸引力。相比較中國動畫,歐美動畫和日本動畫在創作上的思維非?;钴S,題材廣泛,視聽語言的表現方式也是多元化的。與中國動畫人群定位不同,歐美和日本的動畫考慮到了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需要,創作的動畫更多是面向大多數觀眾,并不僅限于某一人層的,也因此獲得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回顧中國動畫的發展歷史,它的輝煌在于敢于創新以及汲取了民族文化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國獨特民族風格的動畫片。因此在中國動畫的發展道路中要求我們要不斷創新并且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動畫。而創作一部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首先要具有的就是動畫創意,那么什么是動畫創意?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創意?創意就是人類產生任何創造的思想,這種思想的核心是人類思維的想象力。人的思維想象空間是無限的,它可以使人們將原本舊的、靜止的、模糊的事情變得清晰又充滿活力。人們在想象中投射著內心的需求與欲望,以及為滿足這些欲望而鼓噪起的興奮。
動畫創意具有突出的文化藝術特質,其風格、基調、藝術特征具有鮮明的多樣化和差異性特色,其核心內涵是創造性。創造性是動畫創意的生命線,它的真正價值在于創意產品能夠獲得市場的認可并產生效應。動畫創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動畫主題,二是動畫表現方式。主題就是這個動畫想要向觀眾傳達的信息,以及要達到的目的。表現方式指通過一定的方法或者技術手段完整的表達出主題思想。
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文化,這些都是動畫創意的珍貴資源,然而我們國家本土原創動畫卻很少,反而是國外動畫借助我們民族文化占據著國內大量市場??梢姡覀儾⒉蝗狈赢嬎夭?,而是缺少好的動畫創意。那么在進行動畫創意開發時則需要我們需注意到它的幾個基本特征來確保創意的順利進行,它們分別是動畫創意的新奇性、合理性以及市場性。
1. 新奇性
動畫新奇性表現在作品的動態性創新與超越上,包括對傳統藝術表現方式的創新,對題材內容編排方式的創新,以及對前人已有的藝術成就、經驗的超越,并且能夠以奇特的思維視角和視聽語言方式來激發觀眾內心的童真、童趣和強烈的觀賞欲望。讓事物始終保持在一種動態性發展狀態并形成新奇性感知,是吸引大眾注意力、形成優先感知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央電視臺2004年推出的一檔日播動漫欄目《快樂驛站》 ,用動畫形式演繹經典相聲、小品、評書等,在制作中強調中國元素、風尚,不但將觀眾耳熟能詳的文藝作品以動畫的新形式展現出來,還將中國傳統文化和動畫表現形式完美結合起來,使人耳目一新,成為一時期的創意典型。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該節目無論是在內容創新上還是表現方式上都沒有太大變化,也使得該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大大的降低。由此可見,任何作品創意者的自我超越或對相同樣式的超越對創造良好的視聽語言效果起著重要作用。
2. 合理性
動畫創意實踐證明,好的創意并不一定就會擁有一個好的市場效應,我們在選擇實施動畫的某種創意時要充分考慮受眾群體的基本需求。
動畫創意的合理性要求我們,首先在開發動畫創意時要充分兼顧受眾群體的認知水平和審美觀賞情趣,否則會影響到創意的效果和價值。例如1999年推出的《寶蓮燈》,在創作中創作者有意識的在民族色彩中融入了時尚流行元素,但卻沒有使作品形成統一的主旋律,風格的融合與銜接顯得很生硬,從而影響了動畫整體的渲染氣氛。
3. 市場性
我們知道,動畫制作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而資金的回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后期衍生產品的開發。因此,對于在動畫創作中的每一部分創意,我們都要統籌兼顧作品發行、傳播、后續開發等一系列的因素??梢哉f,在有限的經費中獲取最大市場價值,是選擇動畫創意的重要原則之一。
舉例說,在動畫造型方面,怎樣的人物、場景設計是美的,這就需要市場來檢驗。首先,大眾的審美情趣是動態的,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即便是相同的人、相同的事,可能在這段時間比較美,但是過段時間就不一定有相同感受。其次,美的感受是相對的,民族文化甚至地域的差異也會使大眾對于事物有不同感受。一個民族認為是美的事物,另一民族則可能覺得是丑的,某一地區認為是時尚的東西,到另一地區就覺得是不時尚的。因此,在確定動畫創意前需要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需要深刻的前瞻性。
在中國動畫發展的道路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動畫人借鑒自身悠久的歷史文化,包括繪畫、建筑、服飾、戲曲、剪紙、皮影等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創作出了令全世界都嘆為觀止的動畫,并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動畫學派 。例如我們上面寫到的《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動畫,在洋溢著民族特色的同時,作品中也滲透著創新精神,各種藝術表現手法的融合,使之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動畫不僅僅是一部影像作品,它還起到弘揚我國民族文化的作用。對于青少年教育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因此,在我國動畫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我國傳統文化與歷史,使民族文化與動畫進行完美的結合,來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
參考文獻
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符合城市少數民族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強烈的民族意識產生于各民族間的現實交往過程中,散雜居少數民族因與其他民族交往相對較多,對建設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愿望會更自覺、更強烈。而城市散雜居少數民族在開放、發達、多元信息的現代環境中,對自身民族文化權利的追求會更自覺,對發展本民族文化的熱情會更高。尤其是現在,通訊和網絡技術使人類已經擺脫了時間和距離的限制,使移居到城市的少數民族可以便捷地經常與原居地的人民保持密切的聯系。同時,不少人跨地區的生活也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在城市的發展傳播。
城市散居少數民族主要分為世居少數民族、新進少數民族和流動少數民族三種類型。對于城市世居少數民族而言,他們處境相對優越,文化相對活躍。新進少數民族是指接受了現代學校教育之后留在城市工作或創業的人,他們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因此對于其自身文化的保護意愿也不言而喻。相對而言,這兩部分人都有體制內的制度保障他們的文化權益。而占比重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目前他們的文化特殊權益還得不到基本的制度保障,民族文化生活受到種種限制,即便在比較發達的“東部省區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娛樂活動方式與內容設計,過去都較少考慮少數民族因素,特別是對語言、宗教禁忌等方面內容的考慮較少”。當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已經發生了代際更替,80后新生代逐漸成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主體,他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相應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高。從2012年對山東省青島市朝鮮族的調查顯示,他們遇到的問題、困惑和最需要解決的權益主要包括:“保障少數民族子女接受民族教育的權益”;“希望當地各級黨政機關吸收一定數量的朝鮮干部”;“希望當地政府為開展民族文化活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在城市的傳承和發展”;“對朝鮮民間團體、民辦學?;蛭膴鼠w育活動不許冠以‘朝鮮族’名稱表示困惑”。此調查對象反映的四個主要問題中,有三個問題直接與民族文化的建設、傳承和發展有關。朝鮮族在改革開放和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是走在前列的,他們的城市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20個百分點,其人口流動現象也非常突出。因此,此次調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超前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少數民族在現代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文化需求與發展趨勢,為解決散雜居城市民族文化發展問題提供一定借鑒。
總之,隨著整個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城市少數民族對文化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我們應該順應這一民族文化歷史的發展規律,積極建設發展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以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利于推進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
當前,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化、城鎮化已進入較快速的發展時期,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會隨之發生重大改變,散雜居城市的少數民族不僅在數量上將不斷增加,而且城市社區交錯雜居的現象將越來越普遍??梢哉f,散雜居城市代表了少數民族城市化的發展趨勢,散雜居城市民族工作和城市民族關系問題也相應地顯得越來越重要。為推進這一歷史進程中的民族團結、發展與和諧,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城市民族工作的著力點應該在社區,我們應該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這樣,城市民族的散雜居化將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
對城市民族工作和民族關系而言,文化問題是最敏感的因素,尤其以民族風俗習慣問題、語言文字問題、問題這三個因素為主。在少數民族同胞進城之后的實際生活中,文化上的不適應確實是其面臨的突出問題,其中涉及的主要問題就是城市公共服務建設不能滿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的特殊需求。如果把少數民族文化利益問題處理好了,那它可以為解決其他城市民族矛盾提供一個緩沖區,為發展和諧民族關系提供一道“安全閥”。如果沒處理好,它會成為城市民族矛盾爆發甚至是失控的導火線。
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其重要方面就是要促進各民族平等的文化交流,讓各民族能夠相互學習對方優秀的民族文化。主動弘揚和踐行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的文化建設和發展,為“建設民族互嵌型社區”提供一個較好的實際操作平臺。作為認同的最深層次,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團結之魂。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無疑可以促進民族間文化認同,真正構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有精神家園。
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利于打開城市民族工作的主動局面
目前,國家對于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的管理,主要還是依托居民社區組織,作用與影響有限,并沒有深入人心。其中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更面臨巨大挑戰。地方民族工作部門對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還只停留在事后調節和管理上,還沒有實現制度化、系統化管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益保護等方面還未能建立全面有效的機制,他們的就業、居住、子女教育還普遍存在問題。目前,對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的不適應,對城市民族工作部門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機制的不適應,城市居民對少數民族某些生活、行為方式的不適應,是少數民族進入城市之后面臨的主要“不適應”問題。在實際民族工作中,因部門工作人員不了解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識,而無力有效處理民族問題的現象也比較常見。
針對這種情況,散雜居城市必須創新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尊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文化特點是做好他們管理工作的前提,相對于經濟管理的利益復雜性和政治管理的嚴肅敏感性而言,文化管理層面的交往交流是阻力較少、影響持久、最易拉近民族關系的方式。踐行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和發展,地方政府應該提供專項資金和比較固定的活動場所,從興辦民族學?;蛘咴O立形式靈活多樣的民族教育機構,定期組織民族文藝匯演,舉辦飲食、服飾等各類民族文化藝術節以及在公共場所舉行民族文化展覽和講座等入手。此外,也可以通過創作拍攝高質量的電影、電視劇、宣傳片、攝影展等來宣傳民族文化。在當前“互聯網+”時代,地方政府更應創新散雜居城市民族文化建設,利用公共網絡平臺宣傳民族文化,普及民族文化教育。
如果讓這些民族文化建設活動走在前面,引領散雜居城市對少數民族經濟、政治、社會的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的城市民族工作從被動變為主動,為政府從防范性管理模式轉變為服務、參與型管理模式創造一定條件。首先,主動弘揚和踐行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傳承和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創造一個他們適應的城市文化生態,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其次,當散雜居城市發生與少數民族相關的各種社會問題時,文化建設的引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這些問題的尖銳性,對民族問題的解決發揮積極的影響;最后,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還可以調動少數民族傳承發揚自身民族文化的積極性,讓城市居民更多了解少數民族文化,能接納包容他們的生活方式,減少民族歧視,增進民族感情。
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可以拓展現代城市的發展空間
當今,城市特色文化正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中國城市也面臨著如何走出一條既能夠走在世界前列,又能夠保持自身特色的挑戰。其實,全球化不應該是簡單地同化一個城市的文化,而應該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把它們結合起來。放眼世界,現代城市的特征應該是包容開放,這種包容開放主要體現在文化領域,文化多樣是現代城市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之所在。
中國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有城市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和自為行為,重視城市社會變遷與城市特色文化空間的重組與創新。城市化與民族散雜居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散雜居化在城市化中表現得更加深刻、更加充分,城市化進程在民族散雜居化的作用下表現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滿活力。在這種雙向的互動過程中,城市將越來越多地改變著各族人民的生產方式和社會活動形式。散雜居城市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發展,正是順應這一趨勢,根據城市社區空間形態和民族構成的深刻變化形勢,來拓展現代城市特色文化發展的維度和空間。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豐富多姿,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開發民族特色文化,來豐富現代城市文化。這里有一個雙向適應、共同發展,進而融為一體的過程。民族文化融入現代化與城市化的過程中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在此過程中也豐富了自己,并在城市化過程中逐步重構和現代化。因為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發展歷史的差異,生存發展問題在每個民族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現,由此所表現出來的城市文化適應和變遷的程度、規模、進程等都可以截然不同,其最終結果當然也不同。建設發展散雜居城市民族文化,讓各民族文化在城市里多樣發展,深入交流,最終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融狀態,形成多元一體的特色散雜居城市民族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城市在建設發展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很多優勢:城市作為一定范圍的區域中心,具有能夠有效地凝聚和調動分散的資金、技術、人力等各類生產要素的能力,為民族文化建設提供良好條件。它的開放性使其具有天然的文化擇優能力,可以讓我們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進行選擇性、創造性的發展;它的強信息加工和傳播能力,使其輻射功能增強,使得我們的優質民族文化建設成果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播散到城市以外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農牧地區。在全球化、現代化沖擊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我們采取這樣的積極措施來遏制民族文化的衰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①李俊清:《東部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公共服務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