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30:54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生素質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基礎教育現狀認知
現代的中學生,伴隨著我國全面落實《面向求學網振興行動計劃》這一戰略舉措,親歷了我國基礎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職業教育取得突破性發展、推進教育公平邁出了重大步伐,走出了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道路。同時,伴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諸多矛盾與問題也進一步顯現:基礎教育在創新與能力培養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明顯;應試教育作為教育主流至今沒有大的改觀,素質教育仍處于紙上談兵多具體措施少的狀態;教育評價體系不夠健全,教育體制機制仍需完善;課程設置不盡合理,人文教育比重偏低,教材與應試難度不匹配,考題偏難;推進教育公平任重道遠,教育機會不均等、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在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學校差別等方面尤為突出。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了中學生人文素養欠缺,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想象力不足等問題,這與國家提出的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主基調不相適應。對基礎教育進行一次變革,從人才觀、質量觀、教育觀等根本問題上轉變傳統意識,樹立素質教育新觀念,已刻不容緩,這既是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實施素質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當今,我國經濟處于轉方式、調結構、增動力的新常態,亟需提升勞動者素質,優化勞動力結構,厚植創新驅動根基。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也日益顯現。在這種形勢下,通過實施素質教育激發教育活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是推進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必然選擇,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
其次,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根本標準,全面提升學校辦學綜合實力、學生成長成才能力、社會貢獻力、國際競爭力,不單純以升學率考核學校,不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國際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趨勢,是順應國際教育大趨勢的積極反應。
第三,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實現中長期教育戰略目標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長期的應試教育,把學生過多的局限于書本與課堂,局限于訓練與考試之中,學校注重升學率,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人文情感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力度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與情感、知識與實踐、知識與創造力的失衡,這即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又不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需求,更不利于我國中長期教育戰略目標的實現。素質教育是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時代主題,也是克服應試教育影響的總對策。
三、實施素質教育模式初探
一是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在中學教育階段淡化選拔意識,調動個體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自身個性得以充分發展,使整體素質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關鍵詞:中學生 素質教育 現狀 對策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社會上出現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競爭帶來的壓力,對中學生的素質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將學校的管理應用于中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提升中學生人格品質的關鍵,對于現代中學生教育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中學生的在素質教育現狀,以及提出了加強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進一步深入發展,對于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中學生的年齡都在13―16歲左右,在這個年齡時期,學生的思想比較靈活,個性比較開放,有著很強的進取心和自尊心,同時情緒波動大,容易出現大喜和大悲極端的情緒特點,這個時期的學生心里渴望獨立,心理正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度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學生遇到問題,一般表現為觀念改變能力不足、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敏感、缺乏學習興趣,獨立性差等特點。需要以良好的素質教育進行輔導,盡量地使學生能夠快速地度過思想波動的危險期,使中學生在身心保持健康的基礎上,促進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素質教育在中學生教育中的應用
(一)提升素質教育,需要改變中學生觀念。
由于來源于社會的各種信息,對于學校的沖擊和影響,使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內心缺乏穩定性,很難讓學生保持住自己內心的安靜,尤其是這個階段的學生,辨別能力還不是很強,自己獨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系還沒有形成,缺乏良好的心態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這些心理落差極容易在學生心理形成一種矛盾,帶給中學生一些新的困苦和迷惑,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學生失去了找尋自我的方向。面對這些中學生所產生的心里偏差,必須要讓教育工作者進行思考,尋找出到一條正確的道路,讓學生能夠以正確的觀念來正確看待社會變革,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彌補自我認識的不足,加強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從更高的人生層次上來看待社會的發展,糾正自己的內心不正確的觀念。
(二)提升素質教育,需要消除中學生的失落心理。
由于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市場經濟對于學校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很多學生對于學校的教育形成了一種懷疑,因此使中學生有很強的失落感,認為自己所在的學校和自己所學的知識沒有發展的前景,對自己的人生前景比較渺茫,缺乏自信的心理,學習目標性不強,學習興趣不濃。這種失落的心理,需要及時地進行調整,否則會嚴重地制約學生的自我發展。針對一些中學生內心里存在的失落心里,需要通過提升素質教育的方式,在提高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之上,不斷地調整個人與社會之間所存在的差距,不斷地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培養和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來認識社會、認識人生,不要被外在的過多的社會壓力所打垮,從人性心里需求的角度上,要學會建立起自我賞識的能力,以自我認可的方式,緩解和減輕來至社會上各種壓力,使中學生重新拾回失落的自我。讓學生認清教育的目的,是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是一塊發展自我的良好的園地。教育中學生做人一定要樹立起長遠的發展目標,通過學習來培養自己的興趣,從對學習興趣中看自己人生發展的前景,而是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讓自己重新塑造人生的價值觀,最終消除自己的失落感。
(三)提升素質教育,和諧中學生的人際關系。
進入中學之后,每天在學校面對新的學習環境,還有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的同學,他們的背景各異,各種生活和行為習慣,都存在很多的不同。因為存在著很多明顯的差異,要與同學之間做到協調相處并不容易。要是處理得不好,不能使彼此相互融入和諧相處,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導致心理壓力。這種中學生之間因為人際關系的緊張所造成的不協調,是中學生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困擾。人與人之間,會因為對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理解不同,會有很多時候是無法相互融合的時候,這個時候只有不斷地,要能夠多看同學的長處,少看同學的缺點,只有這這樣在人際關系上才會相處得更和諧。
素質教育是中學生教育的重要一環,我國對中學階段的素質教育非常重視,各種教育體制改革也有針對性的循序開展,推動了中學生素質提升工程建設。然而,通過調查作者發現,從中國當前的教育資源發展狀況來看,區域之間的差異卻是普遍存在的,無形之中阻礙了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尤其是西部農村學校在中學生素質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更是亟待解決。
一、中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通過對中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調查作者發現,當前,從總體發展狀況來看,中學生素質教育效果比較令人滿意,無論是身處一線的人民教師,還是不同地區的中學辦學單位,亦或是上級的教育管理機構,都在進行著不同角度的教育實踐探索,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在教材使用上,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積極探索和發現。
1.教育過程對教材過于依賴
中學教師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以教材作為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出發點這個沒有錯,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教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究竟應該發揮多大的作用,我們是不是應該照本宣科。在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看做的是沒有生命體征的教育對象,把教材的東西強行的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之中,讓學生被動的去學習。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角度也只是停留在這本書中都有哪些知識點需要學生們去掌握,卻不去分辨有哪些內容完全可以通過教材之外的其他實踐性途徑來解決,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就缺乏了系統性。
2.教學過程重理論缺乏實踐
對于一些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來說,中學生的素質教育更多的是依賴于理論教學,相對而言,實踐教學的機會更少。真正的中學生素質教育應該是學生們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把這些理論與具體的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出教育的實效性。尤其是西部不發達地區,一些中學生畢業后,無論是選擇升學還是直接就業,都希望未來能夠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地方的發展建設上來,而單純的理論教育顯然不利于中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失去了目標和方向。
3.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單一
中學階段在我們的教育中是比較注重知識學習的,往往忽視了素質教育,對于中學的素質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更是比較單一,一般都是以學生的成績來考核中學的素質教育,這有悖于素質教育的初衷,這樣的評價體系不能真正讓中學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要想把中學的素質教育搞好,必須要從實際入手,制定合理的評價體系。既然是素質教育,就應該從學生的素質入手,在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上下功夫,讓素質教育真正的落實到提高學生素質上,把教學效果與學生實際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與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結合起來,這樣制定出的評價體系才是科學的。
二、中學生素質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詳細調查,我們發現問題中存在的幾個原因,如素質教育的理念問題,教學過程的方法問題,教育改革的社會問題等,下面逐一進行論述。
1.素質教育的理念瓶頸
在我們展開調研的一些中學中,我們發現:素質教育是需要正確的理念的指引,但對素質教育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我們的理念一直沒有走上正軌,一直沒有脫離開考試成績這一魔咒。中學階段是學生青春期的關鍵時期,正是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最好時期,如果我們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提高學習成績上,那就不要談素質教育了。
2.教學過程的方法瓶頸
在很多學校中,教師的教學過程由于受到考試成績的壓力,變成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上,根本不考慮學生學習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幫助,只要題會做了,就是一堂好課,就是一名好教師,在這樣的方針指引下的教學如何能提高素質教育的能力呢?所以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是存在問題的,應該本著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為宗旨,從思路上,從方法上指引學生,讓學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把題目解開。
3.教育改革的社會瓶頸
另外,現在的中學還面臨著教育改革問題,社會上的觀點頗多,一直存在著爭議,所以關于中學素質教育的改革還在進行之中。搞好的素質教育又怕失去考試成績,有了考試成績又缺少了素質教育,二者如何能相互協調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三、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對策建議
通過對調查原因的整合,我們為中學的素質教學找到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創新教育理念,擺脫傳統教育觀念束縛
創新教育理念,理念是教育實踐的靈魂,只有理念正確,才能指引我們走上正確的教育之路。中學的素質教育要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將國內外的教育理念進行有機的整合,不以分數論英雄,要用綜合的素質指標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
2.靈活教育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育方法創新,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高對理論問題的理解,而不是像過去注重考試分數,忽視動手能力。貼近實踐,走近社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心理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個體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受教學界和心理學界研究者們的重視。研究表明在整個素質教育中,心理素質占據核心地位和起重大作用,是德智體全面發展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1999年8月教育部又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成為中小學開展心理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標志著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心理教育已經開始走進中小學教育體系的軌道。
1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校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力度偏弱。長期以來,心理教育一直未被列入中學教育課程結構,也沒有相應的目標體系、教材和人員編制。許多學校雖然也開設了與心理教育相關的課程,但大部分形同虛設,或是沒有固定課時安排,臨時調整;或是沒有專任教師隨意指派。這樣既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和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也不能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加以引導和治療。其次,“應試教育”帶來的誤區。在高考指揮棒的導向下,教育行政部門以學校升學率的高低為準繩,評價學校優劣,造就了一批只會抓升學率的校長和教師。校長和教師也按傳統思路進行“苦教”,要求學生按老方法“苦學”。這樣成千上萬的中學生身不由己地卷入“升學大戰”,與接踵而至的各式試卷頻頻交手。程序化的應試現象,不僅淡化了素質教育,而且對許多學生造成嚴重的精神壓力。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學生,所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
其次,家庭教育配合不夠。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父母親大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家長們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類拔萃。因此,他們不惜重金從小對孩子進行多方面培養,千方百計開發孩子的智力。到了中學階段,家長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購置了大量的輔導材料和學習設備,而且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他們在高度重視孩子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家長與孩子之間連一點交流和溝通都沒有,更不用說解答孩子心理發展中萌發的問題了。父母的這種重智力輕心理的教育結果,使孩子變得自卑、膽小、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心胸狹窄,知識單一。
2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構建
2.1 開設心理教育課。中學開設心理教育課,讓學生掌握一些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規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習自我調節的方法,解決在學習、生活、工作和休閑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惑。開設心理教育課是學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心理教育課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通俗、系統地介紹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重點介紹青少年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內容,并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活動,協助學生學會認識自我,容納自己,調控自己。心理教育課強調學生的參與、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動。我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收集自編教材,選擇適當的教師參考書、定教育人員、定課時(每周一課),其活動形式靈活多樣,活動內容也十分豐富,包括知識講座、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操作訓練、作品交流、小組討論等。心理教育課以中學生個體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介,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獲得學習、生活、社會適應與發展的技能。
一、厭學嚴重
學校教育枯燥呆板的原因有三:一是學生課業負擔重。表現時間緊張,從早到晚“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迎考書”,各種試卷、練習冊太多;學生除在學校學習外,回家還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業,把學生搞得很疲倦。二是學校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用“一好”代替“多好”,造成“老師為升學而教,學生為升學而學”的傾向,忽視了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特長的發揮,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學校教育仍沒有真正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有的教師沒有更新觀念,教育方法陳舊、過時,導致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
從家庭教育來看,家長只重視學生分數,忽視了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和教育,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學生的學習上。如果考試不好,輕者,受到家長的批評;重者,受到家長的體罰,造成學生對家長產生敵對情緒,甚至離家出走。家長的錯誤教育思想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認為只有好學生能考入重點學校,才有出息,才是人才,這無疑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強大的壓力。
從社會教育來看,首先,社會把學?!吧龑W率”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師工作的唯一標準,出現所謂的“重點?!?,繼而,學生紛紛擇校,若學生沒有到所謂重點校學習,這無疑對學生產生心理壓力。其次,新的讀書無用論有所抬頭,大中專畢業生國家不包分配,讓家長和學生認為學習和不學習沒有什么兩樣。
從學生自身來看,我們可以從下面這些話體會到對學習生活的厭惡――“星期一走向深淵,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歸心似箭,星期六勝利大逃亡,星期日快樂的單身漢”。這些話道出了學生厭學的心聲,集中反映了學生厭學的程度和對學校生活的無聊,沒有感受到學校是一個“樂園”。
二、適應性差
從小學升到中學,課程多、書多、老師多,各方面的要求比較嚴格,使有的學生難以應付中學的學習生活。在學習方法上,小學主要死記硬背,中學主要靠理解記憶,靠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靠能夠科學而合理安排智力活動,這一轉變,學生深感不適應。在班級管理方法上,小學主要靠老師包辦代替,中學主要靠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中學生希望民主、公正、合理的參與班級管理。
三、意志薄弱
從小學到中學,確實是一個質的飛躍。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好好學,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新的學校、老師、班級和學生中,努力把學習搞上去,做一個好學生。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不能對主客觀條件科學的分析,一旦遇到困難或挫折,上進的熱情就會逐漸冷卻。
四、理想渺茫
目前,有的學生缺乏遠大理想目標。學習目的不明,動機不清,不知道將來干點什么,不知道有什么遠大理想和抱負;有的學生心理比較脆弱,一切事情都由家長安排,自身不求上進,失去了奮斗精神,對前途理想也就自然淡化了。
五、承受力弱
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性格任性。特別是對老師、同學的評價和對工作、學習等抱有許多希望和幻想,當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引起的悲觀、失望、緊張等心理,聽不進老師、家長的指教和好友的勸說,就會導致承受力明顯下降。
面對上述學生的心理問題,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呢?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學校教育要盡快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其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應納入學校工作日程中,徹底轉變教育觀念。心理學研究表明:智力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系數為0.50,學習的成功顯然還要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一個人要想學習好,要想成才,從心理學角度看,除了智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非智力因素的問題。因此,不但要注重一個人的智商,而且更要注重一個人的情商。
其次,加強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科學研究,納入教育科研規劃。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規律,調動他們心理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使老師提出的種種外部要求通過學生的心理活動內化為主體的東西,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重在實效上下功夫。
第三,建議開設中學生心理教育課,使廣大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身心發展規律,努力塑造良好行為的自覺性。
第四,利用廣播、板報、畫廊大力宣傳中學生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提高學生意志力,增強學生適應力。
第五,要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學科和班團活動中,不斷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
一、名著閱讀在中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功能
經典名著以其精湛的語言藝術和深厚的思想內涵凝聚著人類文化的精髓。斯蒂夫•愛倫曾經談到為什么應該閱讀名著時提出:“第一,名著開闊你的眼界。第二,名著助你成長。第三,名著幫助你了解生活,認識自己。最后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從別處得不到的??梢钥隙?,你幾乎能夠從許多書中得到樂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讀進去了,它會把你帶到更高的境界?!盵2]名著閱讀在中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以下功能。
1.語文素質教育功能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質,民族文化素質的根是語文素質,所以語文素質理應是‘民族的根之根’?!盵3]從一般意義上講,語文素質是指語言文字基本功,即我們通常說的“聽說讀寫”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名著閱讀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名著具有典型性、學術性、科學性、規范性等特點,一方面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可以盡情地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之上,學生在廣泛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
名著閱讀要求學生在閱讀名著后,學會觀察生活和思考人生,記述熟悉的生活和議論熟悉的對象,寫自己所思所想的內容,克服寫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難情緒。在閱讀名著中,培養學生聽的興趣要求教師能將名著的有關內容進行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富有趣味的講解,發揮學生聽的主觀能動作用。聽的形式和手段還可根據名著的不同特點采用多樣化的形式,例如錄音、影視、錄像、廣播等。
“說”就是用語言來表情達意。名著閱讀素質教育意義上的“說”,是一種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技能技巧訓練。教師要設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給學生以充分的“說”的機會,可以結合名著的不同語言特色,以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形式進行各種朗讀和表演實踐,從“說”的內容、聲音、感覺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有系統的訓練。比如學校在全校范圍內組織學生參加“我與書的故事”主題交流會,設置“名著小講臺”等活動,既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才能和閱讀收獲的機會,鍛煉了他們說的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2.審美素質教育功能
當前,中學教育中對于審美教育重視不夠,青少年把握美丑標準的能力還很弱,受網絡文化、動漫文化、外來文化中的庸俗化、低級趣味化的影響,部分學生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審美能力是人文素養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美丑鑒別力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歌德在與愛克爾曼談話時指出:“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成的?!盵4]經典名著是具有大智慧的先賢們深刻思考和精辟見識的結晶,經典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蘊和精湛卓絕的藝術風格,傳達著人類共同的生命體驗,具有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可以跨越時空激起現代人情感體驗的共鳴。經典名著體現了人類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為歷代讀者所喜聞樂見,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常適宜。
廣泛閱讀這些具有高尚的審美價值的經典名著,可以體味名著中體現出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語言美,在優美作品的感染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獲得歷史、現實、社會、人生等方面的知識,在精神道德上得到陶冶升華,進而為成才打下堅實的文化根基。
3.思維素質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盵5]可以通過閱讀優秀的經典作品來培育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性思維等能力,對中學生進行思維素質教育。
閱讀經典和思維訓練相輔相成。思維訓練要貫穿在閱讀經典中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要重視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在邏輯思維培育方面,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經典名著的結構層次來提升歸納和概括能力;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經典名著的開頭和結尾、寫作背景、總結性語句提升推理和演繹能力。在形象思維培育方面,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學習經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動和故事情節發展聯想能力。在發散性思維培育方面,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名著進行多元解讀和立體分析,使思維更準確、更廣闊、更深入。
4.品德素質教育功能
經典名著凝聚著人類較為穩定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想情感,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人文情懷,其孕育的精神內涵可以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智。
青少年正處于建構人格理想的關鍵時期,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品格是中學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通過閱讀經典,學生與偉大的心靈交流溝通,前人的優秀品質會潛移默化地滲入到青少年心間。學生在閱讀體味中可以滋養思想情感,提升道德境界,完善個性品質。
經典名著具有普遍永恒的啟迪教育作用,因此,在中學生素質教育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閱讀經典名著,引導學生樹立誠實守信、勤勞節儉的品質,發揚愛國愛民、勇于奉獻的精神,遵守謙虛禮貌、友愛親善的道德規范,使學生通過對大量的作品的學習積累,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培養美好的品德,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二、“名著閱讀――素質教育”的內在機理
名著閱讀具有語文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思維素質教育和品德素質教育等功能,需要進一步分析的是名著閱讀這種活動是如何內化為中學生的素質,它的機理又是怎么樣的?現代西方閱讀理論的研究成果可以為我們構建“名著閱讀――素質教育”體系提供有益的啟示。從總體上說,“名著閱讀――素質教育”的內在機理實質上就是“認知――接受――建構”交互作用的模式和過程。
1.認知
認知理論是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的。在認知心理學上,認知是指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過程,包括知覺、記憶、言語、思維等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閱讀、寫作、聽說等行為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思維加工過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維結構產生變化,不斷形成高一級的思維結構,從而不斷地與外部世界相適應。“閱讀是讀者把從材料中感知的信息和他認知結構中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生成意義的過程”。[6]
從閱讀過程來看,認知是學生對閱讀材料準確而快速的感知,具體指認識字形、認讀字音、感知書面語言符號、了解文字意義等,經過大腦一系列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準確地認識閱讀材料的本質意義。學生在閱讀時,一般經歷由語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外表到內部、由部分到整體的理解,再進一步由整體到部分、由內部到外部、由內容到形式、由思想到語言的理解的過程,只有經歷這樣一個循環的認知活動過程,才能全面完成閱讀理解過程,才能真正認識閱讀材料所表達的思想意義。
因此,根據現代認知理論,我們可以把閱讀經典名著看做是一個由輸入、儲存、編碼、輸出等環節構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統,人的感知、記憶、思維通過順應或同化機制,強化或者改變人的認知結構,從而使人的能力獲得提升。
2.接受
傳統上,讀者的作用在傳統的閱讀理論中完全被忽略。而事實上,“作品并不是對于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觀察者都以同一種面貌出現的自在的客體,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語地宣告其超時代性質的紀念碑,而像一部樂譜,時刻等待著閱讀活動中產生的、不斷變化的反響。只有閱讀活動才能將作品從死的語言材料中拯救出來并賦予它現實的生命”。[7]樂譜并不是音樂,而只是一些符號,只有通過演奏活動,它才能變成美妙的音樂。讀者的作用有如演奏者,能夠把閱讀材料變成思維的素材,作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活動才能體現出來。
在閱讀活動中讀者是一種能動的因素,閱讀的作品能否產生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賴于讀者能動的閱讀活動。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動的因素,不是單純地做出反應的環節,讀者在理解和接受閱讀材料后,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作者的稟賦和個性、作品中的思想內涵進行同化和吸收。
3.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者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建構自身知識體系的過程。
閱讀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的過程。讀者不管是初學者或是熟練的,都運用其頭腦原有的知識結合所讀文章提供的線索及閱讀情景的暗示來建構文章的意義模式。在這一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包含有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轉變和重組。另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可能以實體存在于具體的個體之外,對文本的理解只能由個體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建構主義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學生必須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已有經驗來建構新知識的意義。
就閱讀過程看,閱讀中的建構能力是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詞語所提供的間接表象重新創造出新形象獲得知識的能力。學生在感知閱讀內容之后,借助于想象在頭腦中再創造出閱讀材料所描述的人物、場景、情節、情感等,并把它們與現實生活和知識經驗聯系起來,使新舊知識之間相互交融觸發,這種建構能力架起了抽象與具體、概念與實體間的橋梁。因此,良好的閱讀能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建構知識體系。
三、“名著閱讀――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
為了促進中學生讀好課外書,擴大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創建特色教育學校,2007年以來,浙江省嘉興市王店鎮中學以“書香校園建設”為契機,開展“親近大師,走進經典,提升素質”為主題的“名著閱讀――素質教育”活動。
1.指導思想和活動目標
(1)指導思想。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核心,探索開展以課堂為主體、課外校外為兩翼的“名著大閱讀”活動,旨在營造學校濃厚的經典閱讀氛圍,形成學校鮮明的名著閱讀教育特色,讓每一位師生親近大師,走進經典,養成愛好書、讀好書、常讀書的習慣,為個人成長、發展乃至整個幸福人生奠基。
(2)活動目標。使學生自覺養成閱讀優秀課外讀物的良好習慣,學生每學年所讀名著不少于四部;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形成名著閱讀的基本鑒賞能力,為其終身發展打基礎;以人類的先進文化影響學生,抵制不良雜志和青春文學對中學生的精神侵害,引導學生發展個性,健全人格;使教師成為學習與研究者,讓讀書成為教師的良好習慣,并以自己的行為帶動和影響學生;營造學校濃郁的經典文化閱讀氛圍,深化書香校園建設內涵,打造經典文化特色教育品牌。
2.實施途徑和方法
(1)制訂計劃。為了保障名著閱讀活動規范有序地進行,學校制訂了《書香校園建設規劃》《校園讀書節――“名著節”活動方案》,各年級語文備課組、各班分別制訂了相應的名著閱讀計劃,并由相應的部門(教科室、語文教研組)負責監督落實,各班名著閱讀小組則制訂具體的閱讀計劃,同讀一本書,并由組長負責監督。如學校語文組以人教版初中教材為綱,擬定了初中三年的名著閱讀總計劃。
另外,學生也制訂個人閱讀計劃,包括“篇目”“閱讀量”(如5頁/天)等,列成表格。這種做法,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和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如了解學生閱讀的速度、知道學生課下有沒有自主閱讀、明確學生的閱讀量等。
(2)個人閱讀與集體閱讀相結合。個人閱讀就是讓學生從教師推薦的名著中選擇自己喜好的名著進行個性化的閱讀。為了方便學生閱讀,學校加大購買名著的資金投入,圖書室新增圖書生均達5冊以上;每學期安排專項資金為閱覽室征訂報刊10多份,供教師和學生閱讀的雜志各達40多種;圖書館、室按時向師生開放;學校還為每個班級添置了書架,便于圖書的存放和管理。
集體閱讀就是讓學生共同閱讀一部名著。這樣的閱讀有助于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他們可以圍繞同樣的話題展開討論,在討論中碰撞出新的見解。集體閱讀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一是開展小組共讀一本書活動。劃分名著閱讀小組,要求各班根據閱讀水平的差異,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人數一般4~6人為宜,每組選一名閱讀水平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任組長,負責幫教師把握閱讀情況、檢查閱讀任務的完成。各組由語文教師統一安排閱讀進度,集中進行指導。二是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開展集體閱讀與欣賞。如開辟校園廣播“名著閱讀專欄”。學校每周二利用中午時間播放一段有關名著的“評書”讓學生集體收聽。引導學生從報刊、網站上搜集名著的評論性文章并制作成精美的ppt在 課堂進行集中展示。三是開設名著閱讀指導課,提高集體閱讀水平。名著閱讀課是為推動名著閱讀,提高學生欣賞水平而設立的新課型。學校排定每周一節的閱讀課、每月一節的“名著導讀課”,在閱讀課上,學生能賞析精品,展開交流;教師能進行名著導讀,介紹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積累和探究。
(3)課內集中與課外分散相協調。課內集中是學校排定每周兩次早讀、一次午讀時間作為學生集中閱讀名著時間,語文教師每周有一節固定的閱讀指導課,用于學生名著閱讀、交流或教師開展閱讀指導。課外分散是鼓勵學生利用課間、放學后、雙休日、寒暑假、睡前15分鐘等有計劃地開展名著閱讀活動。
3.活動評獎和成果展示
(1)活動評獎。設立學生個人單項獎。對與閱讀名著有關的活動設計相應的評分標準,組織評委打分,分別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并頒發獎狀。各年級則分別評出首屆讀書節先進班級若干個,采用參賽分與獎勵分累計得分的方式進行。比如以班級為單位,每推薦一名學生參加上述讀書節活動加5分;在評比中獲一等獎者,所在班級加30分;獲二等獎者,所在班級加20分;獲三等獎者,所在班級加10分。所有活動結束后,由教科室最終統計各班積分,并結合平時活動開展情況,總評出先進班級并頒發獎狀。
(2)成果展示。在“名著節”開展的各項競賽評比的基礎上,集中開展“名著大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展示師生的閱讀成果,表彰先進,推動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名著大閱讀”成果展示活動主要有:班級“示范圖書角”及“讀書之星”評比表彰活動;名著大閱讀知識競賽;閱讀課展示課活動,由語文教師執教,展示班級閱讀名著的階段性成果;“名著大閱讀”成果匯報演出活動(如小組讀書匯報、講故事、經典對白朗誦、課本劇表演等);其他成果展示如優秀書簽設計、讀書收獲卡、閱讀摘錄本、讀名著手抄報、讀名著征文集、學生隨筆集等。
學校圍繞“名著閱讀――素質教育”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使校園文化氛圍更趨濃厚,學生綜合素養得到較大提高,名著閱讀素質教育體系初步構建,所取得的成績得到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2007年至2011年王店鎮中學一直被評為秀洲區“書香校園”;學校領導有2次在秀洲區舉行的讀書節活動總結會上作為成功典型介紹經驗;陳玉芳等3位教師被評為秀洲區“書香教師”;廖延娟、王芳等十幾位教師的讀書隨筆在省、市、區各級比賽中獲獎;有幾十位學生在省、市、區組織的征文比賽中獲獎。
學校名著閱讀特色教育體系的構建,宗旨是讓學生能夠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使他們得到經典文化的浸潤與熏陶,有效地抵制目前市場上、網絡中不良文化對中學生的精神侵害,為學生個人成長、發展乃至整個幸福人生奠基。“名著大閱讀”終將成為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和鮮明的書香校園特色,同時也能促進校風、學風,以及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從而進一步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仁賢.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41.
[2]斯蒂夫•愛倫.怎樣欣賞名著[J].語文世界,2004(12).
[3]莊文中.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和制訂新教學大綱[J].語言文字運用,1995 (2).
[4]愛克曼•歌德.談話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2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6]吳慶麟.認知教學心理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34.
(一)實施素質教育是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黨領導下,立足于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而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國民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教育,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依靠教育。因此,我們不僅要優先發展教育,而且必須實施素質教育。中學時期作為學生成長中的關鍵時期,實施素質教育應從這一時期做起,為中學生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這樣他們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中才能更好地做出應有的貢獻。正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指出的:“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p>
(二)實施素質教育是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需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教育文化也加快了一體化進程。各國政治家、教育家越來越認識到,“決定人類命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質,不僅是精英人物的素質,而是幾十億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質?!?983年美國教育質量委員會向教育部長貝爾提交了題為“國家在危險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報告。1985年日本提出以“重視個性”為基礎的八條教育改革設想。1989年在我國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專家提出了衡量人才素質結構的七條標準:
①積極進取,有強烈的開拓精神;
②崇高的道德品質和人類的責任感;
③在急劇變化和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④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⑤學習學習、適應科學技術領域綜合化;
⑥有多種個數和特長;
⑦具有與他人協作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可以說是主動與國際教育接軌,是對國際教育大趨勢做出的積極反應,有利于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全球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二、提高當代中學生素質教育的措施
我根據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以及兩年的教學感悟,從轉變教育理念方面談談對提高當代中學生素質教育的一些見解。
(一)教育思想的轉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展應試教育,簡言之就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作為一名80后的大學生,我對應試教育的危害感受頗深。有人說,我們80后的學生就是為考試而生的,雖然有些夸張,但不免有些道理。從上學起,我們的人生已經被規劃,就是考上大學。平時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是考試,嚴重抹殺了我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結果,教育沒能造就一批批人才,反而制造了一臺臺考試機器,走上社會的我們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造成很多資源的浪費。對于素質教育,有人說是與應試教育對立的。我認為,應試教育其實是一種極端的素質教育,只注重升學考試,而忽略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素質教育是在應試教育基礎上的一種升華,不僅注重學習成績,而且也注重學生其他素養,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樣學生不僅能學習到課本知識,還能培養一些其他的社會技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從極端的素質教育中走出來,向全面的素質教育發展。
(二)教育角色的轉變:從單一的角色向雙角色發展以往的教育者往往就扮演教師這一角色,對學生的教育局限于課本知識的指導,這樣不能夠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不利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溝通交流以及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另外,單一的教師角色往往對學生會產生誤導,只一味注重學習,而忽略了其他素養的培養。我認為教育者應從單一的教師角色向“教師和朋友”雙角色轉變,在學習上以一個教師的身份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指導,生活上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鼓勵他們一些其他興趣愛好的培養,這樣容易拉近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心態,為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