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30:44
序論:在您撰寫素質教育觀的內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學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關鍵詞:素質教育;內涵;教育目標; 偏離;回歸
教育目的的問題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它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指導和制約著教育的全部工作,貫穿于教育各個問題、各個環節之中。一旦教育目標定位錯誤或在實施過程中發生偏離,對整個教育事業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筆者認為:我國素質教育的目標在實踐過程中,在教育者層面上發生了某種程度的偏離。本文試論述素質教育目標的現實偏離、偏離的原因及回歸的對策。
一、 素質教育的應然目標
正確理解素質教育、把握素質教育的內涵是定位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和基礎。而是否正確理解素質的概念、人的素質結構的內容是實施素質教育目的的核心和關鍵。那么,在對素質教育目標定位之前,我們有必要明確一下什么是素質?人的素質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素質,從教育學角度來看,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之上,受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通過個體自身認識和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是體質、性格、氣質、能力、知識等要素的綜合。它是決定主體活動的功能、狀況及其質量的內在因素,是保持人同一性的基本原因 [1]。人的素質結構是由3G(三個球形結構)組成,即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非認知因素構成。其中知識結構:由信息知識、思想方法性知識、經驗和技能四部分組成,知識性知識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起到“工具”的作用。能力結構:由二維因素組成,一是內容維度,包括空間、語言、數字和行為四個方面;二是操作維度,包括感知、記憶、分析、綜合、評價五個方面。它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對個體知識具有運作和操作的功能。非認知因素: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大方面。非認知因素在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起“指揮、調控”作用[2]。
根據素質的內涵、人的素質結構的組成我們可以這樣來定位素質教育的目標: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受教育者身心發展,使他們在知識素質、能力素質、非認識因素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與提高。
二、 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然狀態
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然狀態指的是素質教育目標在實踐中的實際存在狀況,是素質教育目標在不同的主體身上的表現。素質教育實然目標在現實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素質教育的實然目標之一: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下簡稱雙基);
素質教育的實然目標之二:雙基+特長;
素質教育的實然目標之三:雙基+特長+個性發展;
素質教育的實然目標之四:雙基+特長+個性發展+能力培養;
素質教育實然目標之五:雙基+智力+個性;
素質教育實然目標六:雙基+特長+非認知因素。
三、從素質教育發展歷程看素質教育實然目標與應然目標的距離
素質教育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不斷發展的概念,它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規格、質量要求在教育領域的反映,是對人的素質的一個全面認識的過程。素質教育目標要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素質結構認識而不斷演進。素質教育在中國經歷了四個時期,四次進化:第一個階段偏重知識結構,表現為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第二個階段:人們意識到光強調雙基教育不重視學生能力、智力是不夠的,容易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高分低能”“書呆子”,因此,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納入教育目的的范疇。第三階段:人們在重視學生智力、能力發展的過程中,又發現學生的一些非認知因素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在社會進步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目標又變成“加強雙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開發非智力因素”。第四個階段:人們意識到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人的素質結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要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這四個階段展現的是人們對素質教育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是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不斷完善、不斷提升的過程。但從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然狀態來看,人們似乎還沒做到與時俱進,沒跟上素質教育目標的步伐。很多人實踐素質教育目標還停留在第一階段,即大部分人認為素質教育目標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甚至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大部分家長、一部分孩子他們的目標還沒達到第一階段水平,他們的目標還是瞄準考試,認為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與學的目標就是考試拿高分。有另外一部分人,他們的素質教育目標就是: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能在某一方面學有所長,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教育要促進人的個性的發展,所以加上個性發展。當然,不可否認,他們這種“組合式”“合金式”的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擺脫“片面素質”教育的事實,都與應然的素質教育目標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四、素質教育目標偏離的原因
通過對素質教育的目標應然與實然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人們在踐行教育目標的過程中,素質教育目標與國家層面制定的素質教育“理想目標”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說,素質教育的實然目標偏離應然目標。為什么素質教育在實踐過程中會偏離目標?什么原因導致素質教育目標偏離?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人們對素質教育、素質結構認識模糊,導致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目標迷失
對素質、素質教育定義認識模糊甚至錯誤是導致素質教育目標迷失的根本原因。對于素質教育是什么,教育界存在以下看法。①素質教育就是“跑、唱、跳、琴、棋、書、畫”的教育。②素質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③“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3]” 。 ④“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美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4]?!碑斎唬刭|教育的定義遠遠不止這四種。對什么是素質教育的回答,有人曾作過一個簡單的統計,1996年上半年,素質教育已有9類15個定義,兩年之后,定義不下30種。如果現在有誰愿意再作統計,可以肯定地說,一定超過了30種。這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素質教育”定義大豐收,使“素質教育”走入了一條死胡同。理論層面未曾達成共識,基層領導和廣大教師對這一概念或主張更難明確認識和領悟,因而導致了素質教育目標的迷失。造成了人人都認為自己搞的是素質教育,而結果人人搞的都不是素質教育的局面發生。
對人的素質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教育理論者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回答:有人認為:人的素質結構是由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四部分構成。有人認為:素質教育是由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組成。還有人認為素質結構就是包含德、智、體、美四個方面的內容。由于人們對于素質結構的組成不明確,導致對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哪幾方面的素質的判斷失誤。結果導致了片面的素質教育觀的踐行。
2.應試教育觀與素質教育觀的完全對立,導致素質教育主途徑偏離
由于人們總是用對立的觀點來看待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認為搞素質教育就要完全擺脫應試教育模式。而應試教育總是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聯系,與知識講授方式相統一。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搞素質教育應該拋棄課堂教學的形式,改變傳統的知識傳授的方式。“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這一命題存在前后是否匹配的問題[5]。傳統的課堂無法培養學生認知以外的素質。全面的素質教育離不開擴展和豐富的課堂教學。必須打破時空界限,將課堂延伸到教室之外,擴展到學校、社會之中,將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活動以及人際交往活動都納入其范圍。這種豐富和發展了的課堂觀,其實就是人生處處皆課堂、處處可以進行素質教育的觀念的反應。號召人們把素質教育的重任從學校、課堂之上移到社會、課堂之外。轉貼于
3.素質教育與考試對立觀,導致素質教育目標在教師、家長、學生層面出現某種程度讓位
考試是我國現行的主要的人才選拔與評價制度。受其自身的局限,考試一般采取閉卷、筆試的方式進行??荚嚨膬热菀餐鶄戎赜谖幕R層面。對于任何一種優質資源,社會都會制定一整套分配方針,以便排除多數人的資格,在少數人中進行分配。而考試就是教育資源的一種主要的分配方式。學生是否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以及享有接受哪一類型的教育機會都取決于考試分數的高低。由于受分數在學生升學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及“以分數論英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的影響,對高分的追逐成為家長、學生甚至教師的目標。一切以考試為中心,考試考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教什么。由于人的素質結構中的能力素質、非認知因素等無法通過書面考試的形式進行檢測與評價,而相對被人們所忽視。
此外,由于一部分人認為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而相對放松了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放松了對學生應試能力的訓練,會影響學生考試成績。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搞素質教育,教師、學生把大部分精力與時間都放到了素質教育課上、放到興趣小組上、放到課外活動上,用來學習書本知識的時間少了,也會影響學生考試成績。在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素質教育似乎與考試完全對立。而人們對分數的執著追逐,以及對素質教育的排棄,最終導致素質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在教師、家長、學生層面上出現某種程度讓位。
4.技術操作失誤,導致目標實際偏離
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沒有一定的規律可依也沒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模式可以循。一線工作者在實踐素質教育的過程, 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走邊看。誰也不清楚究竟怎么搞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由于每個踐行者實施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開創性、模索性,因此,難免會有實然目標偏離應然目標的現象發生。
五、 素質教育目標的回歸
1.規范素質教育的概念,明確素質的組成要素,正確定位素質教育的目標
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來的,目的是徹底抨棄違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造成人的片面、畸形發展的應試教育教育模式,建立有助于全體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新的教育模式。這一看法或意見,已有學者表達過了,只是未被當一回事,以至于大家都專注于對一個含義寬泛、歧義叢生的素質概念,作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種種探討,卻一直爭論不休,沒有明確的界定,而如何針對應試教育弊病作出改革本身及其探討,卻不經意地被疏忽了。其結果是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沒有因此增進,反而越來越糊涂,而對此進行改革的明確目標卻被搞模糊了。概念、內涵對人們正確定位素質教育目標關系重大。筆者認為,具體對“什么是素質”和“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這幾個關鍵性的概念國家層面要有一個具體、明確的界定。
2.目標表述具體明確,避免對教育目標的理解錯誤
我們國家教育目標的表述過于抽象、概括。雖然表述比較簡單比較容易記,但卻難以理解,更難以進入實踐操作。如: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德的構成、智的成分、體的方面、美的部分都缺乏詳細、具體解說。以至于廣大一線教師、一部分理論工作者對素質教育的目標認識模糊,不知道要究竟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素質。因此,教育目標的制定要做到具體、明確便于操作。
3.正確處理考試與教育的關系,實現教育目的考試化向考試目的教育化轉變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素質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概念。它指的是個體的知識能力、涵養等各方面的綜合提高,個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追求自我、戰勝自我的意識與能力整體增強,是對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認識與抉擇,是知、能、情、意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目的不是單純地為了應乎考試,考取高分??荚囍徊贿^是教育的一種檢測、評價手段。要充分利用考試的功能,改革考試內容、考試方式、考試評價。建立一個有利于素質教育順利進行的考試機制。
4.加強糾偏力度,保證素質教育目標實現途徑的正確
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有多種,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社區服務、社交活動等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的素質,但這些都只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輔助方式而不是主要途徑。青少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素質、習慣養成的主要場所。又因為學生在校的時間80%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學生的信息知識、經驗和技能知識、思想方法性知識大多數都是以課程為載體、以書本為媒介、通過課堂進行傳播的。學生的感知、記憶、分析、綜合、評價能力以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都是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加以形成、發展、提高的。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得以健康發展。由于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本身的優勢,能面向全體學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因此,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應該從在社會之中,在課堂之外轉移到學校之中,在課堂之內。當然,必須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體系,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都必須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加以改革。
5.加強對教師素質培訓,提高教育踐行素質教育目標的能力
任何一種教育理念、目標必須借助于教師才能付諸于實踐。教師是教育目標的直接踐行者。教師對素質教育目標的領悟能力、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素質教育難以落到實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一線教師素質難以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一方面,教師教育理念陳舊、落后,另一方面,教師駕馭新課程的能力欠缺,又缺乏反思教學、研究教學的能力,素質教育無法落到實處,難以走進課堂。加強教師培訓,是素質教育順利進行的核心和關鍵。
參考文獻
[1] 陳佑清.教育活動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會文集[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 佟慶偉.秋實.個體素質結構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4.
[3] 柳斌.柳斌談素質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關鍵詞:音樂教育 素質教育 關系 作用
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大分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音樂教育已經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重視。在我國提倡培養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班人的素質教育旗幟下,音樂教育作為不可缺少的一環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研究,能充分認識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
(一)音樂教育的涵義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以音樂為媒介或手段,由施教與受教雙方共同運作的活動。它要求受教者積極主動自覺地接受音樂,欣賞音樂,受到音樂的感染、陶冶、鍛煉,實現音樂教育效應。
音樂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音樂教育被理解為培養音樂家或專業音樂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現在各大專業藝術院校正是如此。從廣義上講,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
音樂教育作為一門學科非常年輕,但在人類文明史上卻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孔子就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看到了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和陶冶人的情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到音樂使人們的性格、心靈得到陶冶和滿足,情感得到升華。[1]
(二)素質教育的涵義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二、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文字、數字和音符”。[2]因此,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這一根本目標服務。
(一)音樂教育中的素質教育
1.音樂教育普及音樂基本知識,提高人的藝術修養
藝術修養是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在當代社會中,幾乎人人都離不開藝術、離不開音樂。我們平時所聽到的歌曲,電視、電影插曲等等都是音樂這個藝術種類的表現方式。數目繁多、題材各樣的音樂種類融于生活之中,有待人們去欣賞、去辨別。因此,人們要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就需要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在藝術欣賞中不斷提高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把體會到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反復這個過程,才能使人們真正充分的享受音樂、欣賞音樂,以達到與音樂的共鳴。
2.音樂教育促進德育教育
自古以來,中外的大家、學者都非常重視音樂教育的教化作用。先秦時期“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盵3]。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孔子認為禮樂是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和諧穩固的重要因素。從個人角度來說,樂是美的形式和善的內容結合在一起,自己得到體驗和感化。在“真善美”的音樂教育中,人們能夠受到感化和教育。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常常是欣賞者積極主動、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把德育內容滲透進接受者的腦海中。這也是寓教于樂的重要體現。
3.音樂教育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的人格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币魳纷鳛橐环N藝術門類,是人類感性與理性思維的集中體現。歷來的思想家、藝術家都十分重視藝術對于人情感的陶冶、對心靈的凈化。音樂正是通過其內在的蘊意,通過悠揚的曲調,以情感人,達到感情的升華。正如1876年,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為他專場舉辦的音樂會上,聽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動的流下了眼淚。他說,在這首樂曲中,“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4]
4.音樂教育啟蒙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智慧,充分發揮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現代醫學證明:人的創造才能主要通過右腦完成,世界諾貝爾獎得主多半屬于右腦發達型的人。右腦控制人體左側器官并實施立體圖像、藝術和形象思維功能,人的左右腦合理利用并和諧發展則能提高人的智慧,使人聰明。例如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喜愛音樂、精通文學,他本人曾講過,在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對真善美的不斷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對藝術的愛好,豐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1993年在北京炎黃藝術館召開的“科學與藝術研討會”上有一句名言:“科學與藝術史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5]因此,我們在素質教育中,尤其是幼兒階段就要加大音樂教育的啟蒙作用,以便能最大化的開發兒童智力,促進其平衡全面發展。
5.音樂教育具有健全人類心理結構的作用,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在古代《樂記》中就已談到“樂行而清,耳聰目明,血氣平和”明確指出了音樂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功能。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以悅耳的音響作用于人的興奮神經,調節情緒、減輕壓力。當今社會的發展十分迅速、競爭激烈。對每個人來講,成功與失敗并存。每個人的精神壓力都異常巨大,尤其是青少年。因此音樂教育的這種調節情緒、促進人的身心放松、健全人們心理結構的作用就更加突顯出來。
(二)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1.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門類的溝通
在素質教育的大內涵里,音樂教育作為德智體美勞中的一環,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音樂教育與智育、德育、體育之間;音樂教育與其他藝術門類(如繪畫、舞蹈等)之間都能很好的融合,在共同達到教化作用的同時,還能使受教者得到放松和休息,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要途徑。
2.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在當今社會中,仍然有很多人認為音樂教育是非必要的,是屬于娛樂學科。因此,有必要加大對音樂教育重要作用的宣傳,使社會公眾加深了解和認識。只有提高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促進作用。
3.音樂教育內容、方法的多樣化和師資力量的建設
隨著科學技術引進教育、教學,當代教學方法也應該隨之改變和增加。以前的教學方法并不繼續適用于當今社會和學校,并且為了適應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學方法也必須改變。只有教學方法和內容更貼近當今生活,音樂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種,在素質教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來說不僅僅是教會他們唱一首歌,而是利用這些高尚優美的音樂來激發學生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自信心,從而使他們喜歡音樂、懂得音樂、欣賞音樂。音樂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動。
(一)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感化作用
音樂是人們健康氛圍的感化力量。在優美、健康的音樂環境中,學生整體會充滿活力、表現出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并使其精神振奮,能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對未來抱有美好的希望。這正是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所期望達到的氛圍。
(二)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激勵作用
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明顯的激勵作用?!侗Pl黃河》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呼喚人民保家衛國;《歌唱祖國》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對著全世界歌唱,宣誓了東方巨龍正在蘇醒,祖國正走向富強;《生死不離》表達了在汶川地震中,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同面對災難的決心;《我的未來不是夢》不管未來有多苦,只要心中還有夢便能堅持到底、不斷前進。
音樂教育能很好的幫助人們樹立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培養音樂審美能力,激發人們對音樂美的愛好與追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個體的熏陶與社會群體的和諧穩定有序、健康向上等功能與效應,是藝術教育所獨有的,是智育、德育、體育無法代替的。[6]因此,音樂教育在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中,應發揮出它的積極作用,為造就一代在新世紀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高素質人才群體,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沛.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朱一平.音符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一把鑰匙[J].藝苑,2006,(10).
[3]臧一冰,張巍.中國音樂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張鳴霞.試談音樂課堂中的情感性的凸顯[J].課程教育研究,2012,(32).
【關鍵詞】 素質教育 班級管理 內涵與特性
教育體制改革已推行了好些年,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改革的關鍵。雖然在推行的過程中“素質教育”這個名詞已深入人心,常常掛在嘴邊,但在班級管理及教學實踐過程中,這種新的教學理念實行得又如何呢?可以說不盡人意。這也許就是管理及教學改革的難處。因此,本文就對在班級管理中從素質教育的內涵與特性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素質教育的內涵
在心理學上,素質是指人與生俱來的感知器官、神經系統,特別是就大腦結構上和機能上的某些特點而言,并認為它是人的心理活動賴以發生、發展和形成的物質基礎或自然前提。這個概念雖然只就人的先天因素、自然本質立論,對教育來說,肯定狹隘了一些。眾所周知,就人的本質講,既有先天因素、自然本質,也有后天因素、社會本質,而且后者應當是更為本質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人未來發展的水平及其成就,主要來源于后天的教育與主觀的努力,來源于社會實踐的深度與廣度。而天賦的素質,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同時某些天賦素質上的缺陷,通過社會實踐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補償。總之,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天賦素質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并具有現實意義。
對正在成長的青少年來說,“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揮其天賦條件,提高素質水平,同時,在某些基本不具備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過教育、實踐、鍛煉,培養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質水平。因此,簡言之,素質教育就是提高人們自然素質和社會素質的教育;詳言之,則是身體素質教育、政治素質教育、思想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專業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
1.1 身體素質教育。這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先天的身體素質的基礎上,采取各種有效方式,鍛煉學生的體魄,使他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各個系統都在和諧之中獲得發展。概括來說,就是健全的體魄,發育正常,無重大疾病,經得起緊張勞動和艱苦生活的鍛煉,并在體育技能上達到國家對中小學生規定的標準。
1.2 政治素質教育。這一教育主要是解決立場、觀點、信仰的問題。就是要教學生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握好社會主義政治方向,愛黨、愛祖國、愛人民,初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等。政治立場堅定、觀點鮮明、信仰穩定,才合乎我們政治素質的要求。
1.3 思想素質教育。這一教育主要是解決思想認識和思想方法的問題。我們應當用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生,使他們善于從相互聯系、發展變化和對立統一中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
1.4 道德素質教育。這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和社會公共道德的素養、情操和法紀觀念、行為規范,具有正確的學習、工作、勞動態度和較強的責任感、義務感。
1.5 專業素質教育。專業素質教育是指專業技能素質,是對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即自學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必要的社會活動能力,但在中小學階段,更需要有一定的勞動技藝方面的能力,包括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并要求有一定的創造能力。
1.6 心理素質教育。這一教育主要是培養心理品質,包括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個性得到較好的發展。在心理品質上能較好地、基本上無障礙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即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
2 素質教育的特性
2.1 素質教育的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素質教育既要實現功能性的目標,又要體現形成性的要求,通過實施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的最優發展,就是“人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屬性”的全面發展,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教育活動中,學校根據實際需要有時可能要突出某一育,但并不是說各育可以孤立起來單獨進行。各育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只有彼此之間和諧協調才能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高職教育貫通,職業素質,內涵,養成
一、中高職業教育貫通的當代價值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規劃,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以說把職業教育的發展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將中高職協調發展作為其中一個要求進行了具體化。為了落實這一規定,教育部制定了《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在多個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包括發展定位、辦學特色、內涵建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布局、課程體系、教學過程、招生政策、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中高職貫通教育作為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的模式之一,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而這對于希望接受職業教育、將直接就業作為人生目標的學生來說是一條實現目標的有效渠道。
黨的十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指出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些最新的要求與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規劃一脈相承,同時也對探索如何發展職業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職業教育在我國整體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其主要組成部分,中高職教育貫通是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積極探索,在全國的一些學校試點后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如《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構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培養模式和學制貫通的‘立交橋’的發展任務,加快培養適應本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此上海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2011年繼續開展中高職教育貫通培養模式試點工作的通知》,經過三年的試點工作,中高職教育貫通逐漸成為培養知識型、發展型、素質高、技能強的人才的有效模式。
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來說,職業素質的養成是中高職教育培育的目標,是中高職教育發展的突破口,中高職學校的學生和教育者都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實現職業教育的中高職貫通,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是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符合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必然要求,從長遠看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二、中高職教育貫通視閾下職業素質的內涵
從國內中高職教育貫通的實踐來看,這種培養模式大多數實行學校是以中職學校的名義進行招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推行“中高職一體化”高效銜接的培養模式,將原先中職三年、高職三或四年,一共六到七年的學習期限,縮短到五到六年。這段時間內,大多數學校除了在入學第一年對學生進行是否適合接受中高職貫通教育的選擇與考核外,剩余的學習時間不再進行其他形式的篩選,按照培養要求,對達到畢業標準的學生頒發由教育部認證的高職學校??茖哟蔚漠厴I證書。中高職教育貫通的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時間更為緊湊,成長目標更為明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職業素養的內涵得以升華和具體。
(一)堅定的職業理想。進入中職學習的學生,大多是有著明確職業志向的學生,他們往往本身就對所學習的專業比較感興趣,而且今后的工作方向也會朝著所學專業方向去發展。但是,單從中職或高職的實際學習來說,這種職業理想在每一個階段都不夠強烈,學生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可以掌握一些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但是對于專業所指向的職業卻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轉化為學生自我的職業目標或人生理想。職業理想是一個人在未來人生實踐中所作所為的觀念意識,是職業實踐的指導,這需要建立在對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所以學生們需要在專業學習中不斷去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定位自我,確定契合自身實際的職業目標,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在自己工作后,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職業熱情和職業能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這就決定了中高職教育貫通能夠在堅定學生職業理想方面的發揮重要作用。實踐顯示,推行中高職教育貫通的學校能夠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個性特征,匹配職業教育的階段性特征,使學生能夠在中高職不同的學習階段認識自己,在循序漸進中找準職業方向,堅定職業理想。
(二)突出的職業能力。當今社會的發展,對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能力是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要素。從一定意義上說,職業能力的培養應該是中高職教育的核心內容。職業能力不等于職業技能,職業技能僅僅是職業能力的組成部分,職業能力包含更多的內容,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分為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職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其中,職業綜合能力又包括了跨職業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等四方面的能力?!本唧w來說,包括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習能力、交際溝通的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探索創新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不是單單通過中職教育或高職教育所能一步到位實現的,需要在積累中不斷提高。中高職教育貫通之后,隨著教育進程的推進,理論知識逐步深入,動手實踐的機會不斷增多,學生的操作能力逐漸加強;隨著與社會越來越近,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走出校門,走向社區、園區、公司、企業,通過實際的工作體驗,在交際、組織、現場處理等方面不斷增長經驗。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走出校園,邁進社會的時候可以盡快的轉化角色,適應職場生活,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平穩起步。
(三)高尚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在職業活動中所應該遵守的、與某一特定職業活動相符合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既是個人層面的意識行為,也是職業所隸屬的行業對當前社會所應該履行的道德義務。學校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職業素質的培養同樣要堅持德育為先的要求。中職或高職教育,由于學習時間段,教學內容繁多,很多學校并不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而偏重職業技能的培訓,這樣的學生往往在競爭中由于缺少對工作的責任心和積極心態而不能占據有利的地位,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另一方面,學生處于中職學習階段時,由于身心并沒有真正達到成熟階段,對職業道德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甚至錯誤,以至于踏入社會后不能很好的指導自己的職業行為。中高職教育貫通,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突出職業道德養成,學校既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在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的過程中輔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品德教育等等,又要根據不同的專業需求,有目的性的采取特色措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在整個中高職跨度中,也會對職業道德經歷一個從認識到理解再到認同的過程,終內化于心,外化于職業行為。
三、中高職教育貫通視閾下職業素質的養成
經過職業教育走向社會工作崗位的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建設者,他們往往直接從事一線的生產、管理、服務工作,他們所學的專業與從事的工作崗位聯系地更為直接和緊密,同時對他們的職業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顯得尤為關鍵,這既需要中高職院校探索有效的培育途徑,也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職業素質的自我提升。
(一)職業培養貫通進行,實現高效銜接。
職業教育的發展在當前形勢下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在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有效銜接方面。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安排、能力考核等方面存在著斷層脫節、簡單重復、溝通不足的現象,使得職業教育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不夠,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目標的實現。要突破這一點,首先要加強的就是中高職教育的協調發展,實現職業培養的中高職有效貫通,這樣的優點在于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起點早、養成時間相對較長、專業學習比較充分、職業能力持續鍛煉、職業理想逐漸加強。這是對我國教育規劃綱要中關于中高職協調發展目標的有益探索,使得職業教育在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方面觀念更新、定位明確、特色鮮明,人才的職業能力更高,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更為協調和順暢。
(二)職業培養對接產業,實現職業契合。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以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圍繞社會或某一特定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確定人才需求方面的層次、類型,進而合理規劃中高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生各方面的職業素質。中高職教育貫通視閾下,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要對接產業發展,將產業與教學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實現路徑。具體來說,中高職的專業設置要與產業發展相契合,教學內容要和職業標準相契合,實訓過程要和生產過程相契合,畢業證書要和職業資質相契合,中高職貫通教育要和學習型社會的要求相契合。中高職教育貫通發展的進程要和產業規律、經濟發展規律協調推進,在整體進程中把握中高職教育發展的重點、步伐和進度,有機整合學生資源、教育教學資源、就業資源,實現中高職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內涵、教育教學條件方面的整體規劃,展現職業教育在職業素質培養方面的特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增強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三)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滿足學生就業需求。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在學校主要依靠教育教學,教育教學是學生認識職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走向社會的重要實現途徑。中高職職業教育不但要在專業方面滿足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更要為學生的就業、職業發展、繼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中高職教育貫通視閾下,中等職業教育要立足中高職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保證學生職業素質持續提升的教育教學策略,包括中高職教育的階段目標、中高職教育的教學重點、中高職教育教學的整體規劃、教育目標的有效銜接、課程的無縫對接、教材的連續性、教學評估的一致性等等。當然,這一切都是以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為基礎的,即教育教學的改革要有目標,改革的進行既要合規律性又要合目的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所以要重視教師角色發揮,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教師在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流動,使教師通過企業實踐提高專業認知水平和指導學生就業的能力。鼓勵優秀的企業員工到中高職學校擔任專業課講師、職業發展導師,切實提升中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
(四)鼓勵學生自我教育,增強學生職業認知。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通過對這部分同學的調查我們也不難發現,沒有成功就業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自身原因。面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有一部分同學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足,沒能抓住學習的機會,導致自我認知不足、職業前景迷茫、就業能力不強,沒有形成體系化的職業認知,以至于學生在就業競爭中沒有優勢,或者僥幸步入職場卻達不到企業的要求,逐漸被淘汰。中高職教育貫通要將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貫穿其中,中職階段注重基本知識的教授,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態的成熟,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能從內心深處認識所學專業、了解職業發展前景、增強職業認知。學生要注重基本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交際溝通能力、責任感、奉獻精神、愛崗敬業精神等等一些列素養自我養成,積極主動地進行角色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馮瑛瑛: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途徑探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12)。
Wu Yuling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闡述了新時期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論述了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系,并從加強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的角度,分析了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關鍵詞: 圖書館 內涵建設 大學生 素質教育 途徑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圖分類號:G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擁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養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1]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辦學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為高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及學校的文獻情報信息中心,還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第二場所,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時期對大學生提出的素質要求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今社會,綜合素質的高低往往是決定一個人事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新時期對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提出了以下素質要求: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廣博的專業文化知識;較高的科學創新能力;較強的信息組織能力;廣泛的語言交際能力;崇高的愛崗敬業精神;樂于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等等。這些素質的獲得與提高往往和圖書館息息相關。
2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的內容
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是相對于圖書館主體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圖書館主體建筑之外的各種設施及配置,如圖書設備、家具設備、電子設備、文獻資源建設、圖書館隊伍建設、各項管理制度建設、圖書館服務意識等,它是圖書館工作的主要物質基礎和靈魂所在。[2]加強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就是對上述這些要素進行強化和建設,以使它在高校教學、科研和育人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3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系
高校圖書館以其豐富的館藏文獻、現代化的服務手段和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大學生獲取知識,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學素養,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這一重要功能的發揮,有賴于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的加強,和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密切相關。例如:①豐富的館藏資源可為提高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提供優質精神食糧;②良好的館舍環境可為大學生提供重要的學習場所;③高素質的圖書館員對大學生道德修養,文明習慣的養成產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④合理的規章制度有益于規范大學生的言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等等。
4加強高校圖書館內涵建設,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途徑
4.1 擴大館藏資源,為大學生提供精神食糧館藏資源是圖書館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服務讀者的知識載體,也是圖書館借以完成各項任務、發揮多種功能的前提。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是大學生提高文化水平、豐富人生閱歷的精神源泉。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館藏資源已從原來單一的紙質文獻轉變為由紙質文獻、電子文獻和網絡資源共同構成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圖書館多樣化的信息資源既豐富了館藏,又拓展了讀者獲取信息的時空。進入書庫,大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不僅可以獲取知識,而且還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同時,網絡資源給讀者提供了與外界聯系的機會,開啟了通往世界知識寶庫的大門,讀者盡可吮吸全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4.2 搞好入館教育,上好圖書館素質教育第一課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館教育,是新生了解、認識并學會利用圖書館的起點,是圖書館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第一堂課,其目的是給新生熟悉和利用圖書館提供必要的幫助,使其盡快掌握圖書館檢索資料的必要知識和技能,激發利用圖書館的興趣,并強化有關遵循圖書館各項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圖書館學習習慣的教育。新生入館教育內容包括圖書館概況、開放時間、館藏布局、館藏書目檢索、電子資源利用、服務流程、規章制度等等。圖書館盡可利用好這個平臺,由業務精,素質好、形象佳、善表達的人員擔任,還可配以有關視頻在大廳巡回播放,為新生盡快認識圖書館、適應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打好基礎。
4.3 做好導讀工作,避免讀者借閱的盲目性導讀又稱閱讀指導,是圖書館一項重要的讀者服務工作。讀者步入圖書館,面對浩瀚的圖書,往往徒生喟嘆,不知怎樣尋找自己所需圖書。圖書館可根據讀者閱讀需要和閱讀能力,通過各種形式引導讀者選擇圖書資料。如在張貼欄定期預告新書,使讀者及時了解館里新進圖書情況;推薦優秀書目;定期在讀者中舉行讀書會、書評會、研討會等,交流讀書經驗,避免讀者閱讀的盲目性,提高閱讀效果。圖書館還可指派有關人士在活動現場講解,解答讀者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館里還可以在大廳設立讀者咨詢導讀臺,幫助讀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圖書。[3]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使讀者可盡快閱讀優秀圖書,早受教益,而且使讀者的專業素養和文化修養同步提高,真正發揮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規章制度,規范讀者言行規章制度約束和制約著人們的言行,對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規范作用。圖書館規章制度是圖書館人員管理的基礎,也是圖書館日常管理的依據。圖書館規章制度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針對工作人員,在日常的讀者服務工作中,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二是針對讀者,在平時借閱、學習過程中,必須遵守有關圖書館規章制度,進而養成辦事遵規守章的良好習慣和思維定勢,例如:讀者入庫須知、借書證辦理與管理辦法、讀者借閱圖書規定、關于損壞、遺失書刊及其他違章情況的處理規定、自習室閱覽制度等等。讀者在利用圖書館時,必須遵守相關規章制度,規范自己言行,養成遵規守則習慣,促使自己綜合素質的提高。
4.5 發揮館員職能,影響感化讀者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支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文化知識廣的專業技術隊伍,其中不乏高學歷、高職稱的碩士、博士、副研究館員、研究館員。如果他們能全身心致力于讀者服務工作,其學養風范不僅會使大學生心情愉悅,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對大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講,圖書館工作是沒有講臺的課堂,圖書館員是不上講臺的老師,這種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門和職工不可替代的。[4]
4.6 優化借閱環境,營造學習氛圍圖書館靜穆有序的借閱環境,濃郁的學習氛圍,成為大學生良好的學習場所。圖書館在此方面大有可為,如保持閱覽室的整潔、安靜,在閱覽室、書庫、走廊等處懸掛名人名言、名人字畫等等,努力創造有利于大學生全面提高、便于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5]
4.7 強化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讀者是圖書館存在的根本,沒有讀者,圖書館便失去了存在價值。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是圖書館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為了讀者,為了讀者的一切,是圖書館工作永恒的理念,“讀者至上”是圖書館遵循的基本原則。強化服務理念,要求圖書館員樹立“讀者第一”意識,心系讀者,服務讀者,想讀者所想,急讀者所急,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
圖書館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圖書館功能、效用的發揮。圖書館員要想贏得讀者的尊敬,首先應有較好的服務態度。在館藏資源多樣化的今天,圖書館服務工作由原來傳統單純的坐等讀者上門、簡單的圖書借還服務變為現代復雜的科技咨詢查新、定題跟蹤、網上預約導航等服務。與之相應的是圖書館員也不再是單一文獻資料的保管者,而變為集文獻資料管理、科技咨詢查新、定題跟蹤等服務于一身的信息導航者。圖書館員唯有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適應日益復雜豐富的服務項目,將過去坐等讀者上門的被動服務狀態轉變為積極為讀者解答各種信息咨詢、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的主動服務狀態,以滿足讀者的知識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終達到讀者綜合素質的提高。
4.8 舉辦文化活動,增長讀者見識為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拓寬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圖書館可定期邀請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或本校知名教師做相關專題的學術報告,也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組織評選優秀讀者、演講大賽、書評大賽等,與讀者互動,增長讀者見識,以達到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目的。
4.9 開通網絡Blog,實時解答讀者咨詢Blog又稱博客,是在網絡上按照日期排列內容的一種記錄形式,使用這一簡單工具將要書寫的內容成可瀏覽的形式,可以分類整理,從而形成個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個人信息,并與網絡上的人們(網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識,從而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社會關系。[6]
圖書館員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崗位,讓讀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質,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及遇到的疑難問題上傳到Blog頁面上,與讀者進行互動,讀者可隨時提問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詢平時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館員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實時予以解答,最終達到對讀者素質教育的目的。
5結語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國家、社會以及學生家長均對此寄予厚望。作為高校辦學三大支柱之一的圖書館,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高校圖書館應注重加強內涵建設,在日常讀者服務工作中,轉變思想觀念,強化育人意識,多措并舉,強勢推進素質教育,使圖書館成為學校整體素質教育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參考文獻:
[1]白曉燕.論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內涵及圖書館在基地建設中的作用[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科技文獻版),1999:43-45.
[2]曹福林.論圖書館內涵建設[J].蘭臺世界,2007,(3):64-65.
[3]郝錦.強化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A].方小容,李明.讀者服務工作拓展與創新[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53-255.
[4]胡安宏.注重內涵建設與創新,促進高校后勤改革健康發展[J].科技信息,2006,(10):30.
基金項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及推進機制研究”(編號:14XJA880004),主持人:王資。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6-0074-07
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質量評價的研究與實踐,是對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所作出的必然選擇。高職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達到一定規模,就需要借助一些隱性或顯性指標來判斷其發展的層次和水平??v觀那些發展較為突出的高職院校,相互之間必然存在許多共同的特征和一致性。發掘這些共性特征,厘清有關概念、重新審視內涵發展有關的價值取向問題,能夠增強高職院校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相對于現有的評估制度和體系,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是一項開創性的工程,在適度借鑒實踐經驗和現有評價體系的同時,還要對現階段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從而制定出符合內涵建設導向的高職教育質量評價標準,而明確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正是構建該評價標準的主要依據。
一、對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研究的探索分析
對于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關鍵要素的把握和歸納,我們主要考慮從影響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素和體現內涵式發展的要素入手,通過對內涵建設的概念審視、質量標準制定、推進路徑選擇等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高職教育領域專家的一些比較權威的描述,獲得更多關于內涵發展的理論佐證。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到底有哪些呢?眾多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董剛、楊理連(2011)提出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作為發展結構模式的一種類型, 其核心構成包括具有明確職業價值取向的圍繞人才培養為中心的所有活動和要素的集合。其中,人才培養規格、培養模式創新和人才培養制度改革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三者相互聯動,構成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完整體系[1]。董剛、楊理連、張強(2013)在對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提出進行高職內涵式發展質量評價應采取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全面考察影響或體現內涵式發展水平的各個要素以及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以便有效控制與評價。并認為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評價應從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提升、綜合實力提升、服務能力提升三個維度展開評價[2]。張洪春、溫中梅(2014)認為在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多維結構中,資源整合、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是三個最基本的發展維度[3]。魯武霞、馬建富(2012)面對創新型經濟的發展、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輪推進,提出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核心任務是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能力、資源整合運作能力、服務區域經濟能力以及院校管理能力[4]。喬萬敏、邢亮(2009)通過對大學內涵式發展的內涵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提出內涵發展要在宏觀上要搞好頂層設計,明確發展方略和發展路徑;在微觀上要把提升質量、凸顯特色、服務社會、協調發展作為重點,在服務地方的過程中探索個性化發展的新路[5]。徐偉、王德清提出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總體要求要從厘清辦學理念,準確定位發展,合理布局專業及專業群,形成特色育人模式,融入區域規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等幾個方面入手[6]。
目前,高職教育評價傾向于對“硬”實力,比如辦學條件、辦學成果、教學投入等方面的評價,而對學校內部的精神品質、制度文化以及外部社會聲譽等“軟”實力重視不夠。隨著內涵式發展的不斷推進,軟實力被不斷提及。實際上,“硬”實力和“軟”實力在促進學校的內涵式發展方面的影響力是缺一不可、互為支撐的[7]。我國高等教育在基本實現大眾化之后,既然選擇了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的發展模式,就應該從關注硬指標的顯性增長轉向致力于軟實力的內在提升。高職院校應從弘揚大學精神,繁榮校園文化;明確辦學定位,完善發展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升自身軟實力,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8]。
歸根結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程度作為主要標準的,培育高素質的具有專業技能的合格學生才是評價高職教育質量的主要方面,高職院校中的所有活動都是圍繞人才培養展開的,辦學模式、專業建設、校園文化、師資隊伍、辦學特色、高校管理等基本要素都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外在體現[9]。在高職院校的運營發展過程中,正是這些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要素持續運行,構成了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基本運行模式。
在內涵建設的背景下,作為高職院校在制定評價標準的過程中,應該重點納入那些能體現內涵式發展要求的要素,這些要素不僅是制定評價指標的依據,也是對各高職院校實施內涵建設的一種導向和引導各院校明確內涵發展需要重點突破的方向。
二、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實質的解讀
高職教育經過一個階段的跨越發展后,內涵發展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提升自身辦學吸引力的核心任務。從概念上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一定要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在發展動力上,由主要依靠國家經費投入和政策推動,向依靠學校的內在發展需求轉變;二是在辦學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質條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校園文化建設、教師素質和能力提升以及教育管理的改革創新等“軟實力”要素轉變。三是在發展方向上,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強調的不是某個局部的發展,而是調動整個高職教育的全面發展。
通過對高職教育內涵發展概念和實質的進一步解讀,所謂內涵式發展,不同于傳統的外延式發展,主要著眼于一種精神力量即學校軟實力的提升,具體包括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明確發展戰略和發展路徑、優化資源配置和教育結構、改革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形成良好的學校傳統和學習氛圍以及打造名校聲譽和品牌等[10]。軟實力是大學的價值理念和內在品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聚集和吸納更多優秀的人才,是大學辦學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1]。從專家對于軟實力的權威描述來看,它與內涵式發展有著極為相似的價值取向,可以說內涵式發展就是以軟實力提升為核心的發展模式。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并不僅僅意味著一個擴張時代的到來,它更意味著在教育改革方面要進行多方面的積極探索。要在正確深入理解高職內涵式發展本質的基礎上,大力打造內涵式發展著力點,創新內涵式發展機制與策略。遵循社會經濟基本發展規律和高職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回歸教育的本質與本真,堅持“以人為本”,文化立校,堅持不斷創新發展和特色辦學,就一定能使高職院校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
三、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的前提條件
(一)樹立以“能力為本”的高職教育質量觀
高職教育由外延式發展模式向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首先應該樹立以能力為本的高職教育質量觀,不同類型的院校,承擔著不同規格的人才培育任務,在辦學過程中要堅持自身的人才培養質量觀。教學型大學則傾向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積累。而研究型大學秉持的質量觀是鼓勵師生對科學的追求探索,高等職業教育就不應該再偏向學科理論的創新和繼承,更不能盲目參照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學術取向與標準。然而,很多高職院校在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方面沒有體現出高職特色。高職教育質量觀必須由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只有秉持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和價值理念,才能提供更多滿足和適應市場需求的優秀人才。
(二)明確高職教育內涵發展評價的內容――條件、過程和結果
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離不開必要的發展條件,辦學條件和資源是衡量一所院校的最基本的標準,這些基本要素是保障高職教育內涵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根據質量是“產品、體系或過程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要求的能力”這一定義,教育質量不僅僅要衡量學校的辦學條件,還應包括辦學過程質量和辦學結果質量。其中,過程質量涉及學校的各項工作,這些要素對于促成良好結果出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結果質量主要體現在學校、師生的發展上。對評定一所大學的社會地位,其核心是培養的人才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所做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從整體來看,高職教育內涵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高職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必須明確在內涵建設背景下高職教育的價值取向,堅持全面的質量觀,從辦學條件、辦學過程和辦學結果三個方面綜合評估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三)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應該進行階段性評估
高職院校的內涵式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高職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為之努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一部分優秀的院校作為標桿作用,帶動一些發展相對滯后的院校,內涵式發展評價的對象應該是針對部分高職院校而非全部,作為評價的標準應該作為引領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個方向標。
內涵式發展的過程實際上通過突破學校內部的階段性束縛而逐步適應并有機融入外在社會環境變化和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應該分成幾個階段逐步完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發展層次設定不同的目標,通過階段性評估來實現升級、創新和完善,使得學校能夠客觀的審視自己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水平。同時,核心要素當中的具體評價指標的篩選可以隨著高職院校的不斷發展,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要求。
(四)實現外延式發展與內涵式發展的協調發展
內涵式發展一定是外延式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要進行的戰略選擇。當一所學校的辦學條件沒有達到相應的實力,根本沒有能力去推進內涵建設。高職教育作為一種“產業”經營模式,在經營運作時會涉及到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只有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資源才能實現協調有序的發展。
內涵式發展并不意味著規模增長的停滯,而是需要適度的相對穩定的規模擴張。在保障學校的辦學質量和充分考慮學校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使得辦學規模與辦學條件、辦學目標相適應,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資源的效益。實現高等教育外延式和內涵式的協調發展,這是高職教育發展應追求的理想狀態,也是內涵式發展模式的突出特點。
四、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的關鍵要素及特征分析
一所實施內涵建設的高職院校自然有其自成一體的內涵特征和要素結構。那些在內涵建設上表現優秀的高職院校,雖然他們外在的顯性指標各有特色,但內在運作模式上必然存在著較高的相似度。通過對相關研究成果和高職院校發展關鍵要素的探索分析,將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構成要素列為十項,從其他視角看,也許這些構成要素并非衡量高職教育活動有效性的關鍵成分,但在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視角下,這些要素的位置與作用需要重點強調。
(一)利用率高的辦學條件和資源
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是考核內涵發展水平的基礎性指標,也是評價學校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基本的條件。內涵式發展是學校在硬件改進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制度創新與教學改革,使學校的質量、效益以及辦學傳統、校園文化等軟實力得以改進,其實質是追求“質”的飛躍。硬件資源是高職院校運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對硬件存量和硬件利用率的嚴格考核,能夠推動高職院校加大專業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學校對硬件設施的運營能力,營造出能夠保證應用性技能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環境。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質量的基本保證,離開了這些最基本的要素,內涵建設也就成了空中樓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質量就無從談起。對于硬件的要求,隨著高職教育發展所處不同的節點,也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要求。在今后的評估中,應該更多地鼓勵構建相鄰院校間以及校企間的資源共享平臺,有效的彌合資源閑置與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
(二)具有持久競爭力的辦學特色
辦學特色反應的是一所學校獨特的個性風貌,特色立校、特色興校、特色強校是各層次、各類型大學的發展共識和追求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職院校要想獲得穩定的、持久的、可持續發展的話,就必須在影響辦學質量的某些方面辦出特色,一所沒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在激烈的競爭中是很難生存的,也就不可能實現所謂的內涵式發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方式轉變首先要轉變理念和思維。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決定著其經營思維和辦學模式,引導其特色形成和持續發展。高職院校獨特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學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多個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要求。經營理念的前瞻性、引導性和辦學定位的準確性是能夠反映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否突出的核心標準。
(三)基于職業性特征的專業建設
專業是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標志性要素,一所高校的專業建設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類型與品質,是考生和家長及社會選擇的重要依據,同時反映了與產業結構和崗位需求的對接程度,是決定學校能否滿足市場需求的關鍵性環節。專業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基本平臺,在內涵發展中承擔著先導和關鍵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提升品質,增強吸引力,以此來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深入。
2006年,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高職院校應該理性地、科學地進行專業布局,在為市場提供人才技術支持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的動態的滿足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這將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12]?!?/p>
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可以考慮通過專業的招生和就業情況以及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融合度來進行考核。一定數量的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水平和地位,所以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的數量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四)以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為內核的校園文化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開始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以高職教育理念為導向,包括高職教育在執行各項職能過程中而開展的各種社團及文化活動、學校的傳統風俗以及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物質載體與職業道德教育等的有機融合。高職校園文化作為學校“軟實力”的載體,承擔著傳承與創新的重任。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以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和立足點,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專業技能方面,用人單位更注重員工是否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健全的心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
長期以來,為了應對人才市場競爭,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偏重于“專才教育”,使得高職教育越來越偏重于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熟練程度,卻忽視了對學生未來發展影響極大的人文素質教育及職業道德培養。
一項關于全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調查報告顯示,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分相對較低。社會責任感的缺乏已經成為了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當中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在整個道德規范體系中,責任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群體,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他們表現出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但與此同時,由于一些大學生自我認知結構失衡,出現認知偏差同時受到外部社會環境價值多元化、利益關系復雜化的影響,導致他們在利益取舍和價值取向上,缺乏內在理性支撐,呈現出明顯的個人傾向,甚至有部分學生顯現出逃避或放棄社會責任的趨勢,這勢必會給整個社會造成消極的引領。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成為教育改革新的關注點。
(五)強調制度創新和執行力的高效管理
內涵建設的核心是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于這兩個目標的實現必然要依靠科學規范和獨具特色的管理方式。管理特色是一所大學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和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能、管理作風的穩定性表現,是大學自身優勢的體現和特色發展的保證。維系一所高校生存與發展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資源,校園精神和管理制度,這三者是互相支撐的關系,是缺一不可的。在實施內涵式發展戰略過程中,秉承現代大學制度理念,積極推動制度創新,建設有利于教學、科研和專業發展,有利于師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高職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大學制度,從而為內涵式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通過近幾年比較集中的規范化運作和發展,辦學思路、教育目標、辦學模式等觀念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實際上,目前高職院校已經涌現出很多新的理念和提法,高職院校真正缺乏的不是意識而是執行能力,即缺乏一種將辦學思路、教育目標等落實到專業學科建設、課程開發等教學過程中去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內涵建設真正需要加強和重點培育的。
(六)富于激情的師資隊伍
尊重教師和教學,是現階段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首要力量,將師資力量作為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維度,符合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規律,體現著“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
教師是高等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資源,是學校中最為珍貴也最值得開發的資源,能夠影響學校各項工作的成效以及學校的持續發展能力。教育部頒布的一些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將大學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等納入規劃范圍。因此,以高等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作為內涵式發展評價的一個關鍵要素,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評價重點考慮教師的職業能力、道德素養、創新意識以及教師的激勵有效性,而且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應該強調在企業實踐鍛煉的經驗熟練和指導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的能力。
當然,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對高職院校的教師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規定以及教師自身對職業角色的認同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良好的道德素養是衡量教師是否稱職的重要指標?,F階段,高職院校教師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影響著和引導者,要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和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成長,使學生真正獲得情操陶冶和素質養成方面的提升,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這一切都要依靠學校設立有效的激勵政策,只有有效的激勵政策,才能真正啟動教師們的職業責任感和工作積極主動性,激發高職教師的工作熱情,凝聚推動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共識和正能量。所以,高職教師激勵手段的有效性也將成為師資建設的一個考核指標。
(七)追求校企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體現了高職院校辦學的本質與根本目標,也是內涵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一些發達國家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特色鮮明的符合本國實際需要的經驗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加拿大CBE人才培養模式、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澳大利TAFE人才培養模式等。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規律要求高職院校必須走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式辦學之路,這種模式能夠有效地整合學校和企業的辦學資源,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培訓等環節進行深度合作,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與企業標準完美契合。但目前校企合作還沒有從原來校企雙方的失衡結合轉變為深度融合。很多高職院校在推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遭遇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難以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缺乏相應的具有吸引力的激勵政策,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的實際利益訴求沒有獲得有效實現,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是實踐中缺乏對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創新。校企之間的合作不僅追求合作的意向,還要追求合作的持久性以及能否實現雙方利益的雙贏。
(八)關注過程的學生參與度
從高職教育質量觀的發展趨勢和研究范式的轉變來看,“學習參與度”應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過程控制的新焦點,它提倡將教育質量評價的關注點轉移到學生個體成長與發展的主體性建構上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大學影響下的實際收獲將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方向。
國外學者還進行了大量的有關學生參與度的實證研究,驗證學生參與度對高校教育質量的影響程度。盡管研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但獲得一個有共識的結論:只有全面地參與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只有當學生的參與行為獲得鼓勵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果才能最大化(Rosenshine,1982),學生才有可能在不同維度最大限度地成長和發展[13]。
新的質量觀提倡教育評價不僅應該關注硬件投入更應該關注師生互動、學生參與等教育過程質量的評價和學生技能提升、價值觀形成等產出結果質量評價。學生參與度作為衡量標準已經成為高校進行教育過程評估的新依據,也成為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參照系數。目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應該構建符合高職院校實際的學習參與度評價指標,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現狀,并創造條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九)以區域經濟為依托的社會服務能力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高職教育的邏輯起點和發展動因,高職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其存在意義和經營主旨在于主動并有效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推廣、文化傳承、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區域經濟發展是高職教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高職教育實施內涵建設的具體依據。
基于以上分析,從高職教育的本質出發,將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作為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評價的專項內容,體現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評價改革的發展趨勢。當前的高職教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評價制度,可以考慮從區域資源利用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績效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將其作為整個高職教育內涵發展評價系統中的分支,著重衡量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功能的實現程度,更好地引導高職教育科學發展。
(十)契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的學生
相對而言,衡量高等教育質量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指標應該是培養的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展水平,教學資源投入和辦學條件只是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礎條件。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質量評價是一種結果質量評價,主要是對高職教育對象接受教育服務后所取得的收獲和發展的評價,依據培養目標和職業發展來對人才確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對學生質量進行綜合性反映和評估,是檢驗與提高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楊德廣認為,“只要是能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就是高質量人才”,有的高校重在培養科研人才,而有的高校卻善于培養實用操作型人才,所以不能依照分工不同,來判斷學生人才的質量優劣。針對高職學生的評價一定要著力突出對職業崗位最需要、最常用、最根本的能力和素質評價,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