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30:42
序論:在您撰寫高中生心理調適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政策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心理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發展態勢,并已成為影響當前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的主要障礙之一,如果不及時加以有效調適,有可能誘發更嚴重的其他后果。本文著重分析了當前高職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并提出了有效的調適方法。
一、高職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
高職畢業生群體是一個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群體,集多種特殊性于一身,他們正處于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處于“邊緣人”地位,心理尚不成熟,受多種價值觀、人格的再構成等各種心理內在原因的影響及環境中誘發因素的作用,使得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心理問題。
1、恐懼自卑焦慮心理。
在就業過程中,大多數高職畢業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據有關調查表明,全國每年有20%的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會出現明顯的焦慮狀態,他們既希望謀求到理想的工作,又擔心因學歷低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并且他們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感到心中沒底。處于焦慮狀態的高職畢業生會出現情緒上緊張煩躁、心神不寧、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等心理現象。
有些高職畢業生還會存在自卑心理,表現在他們對自己的評價過低,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抱有自卑心理的高職畢業生往往由專業不熱門、學歷過低、身體素質差、性格內向等原因導致,他們經常覺得自己的“技”不如人、矮人一等,自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業求職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氣,不敢跟別人競爭,特別在遇到求職挫折困難的時候,他們的自卑心理顯的尤為明顯,膽小、畏縮,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自負心理。
在就業過程中,有些高職畢業生或因所學專業緊俏,或因就讀院校為示范性高職院校,或因自己無論專業學習還是綜合素質都高人一等,或因自身條件優秀而為不少用人單位垂青,而產生一種睥睨一切、高人一籌的自負心理,他們往往好高騖遠,對就業的期望值很高,對用人單位橫挑鼻子豎挑眼,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一旦產生自傲心理,很容易脫離實際,以幻想代替現實,往往表現為“這山看著那山高”,他們看這個單位不順眼,看那個單位也不如意,導致與不少適合自己發展的用人單位失之交臂,結果是錯過就業機遇,難以及時就業。
3、盲目攀比與攀高心理。
據有關調查表明,很多高職畢業生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不考慮自己的主客觀條件,不深入了解用人單位的發展情況,盲目與身邊同學攀比,具體表現為:攀比工作地點,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單位和行業,攀比工作和生活環境等。處于這種心理狀態的高職畢業生表現為:他們要么暫不就業等待好單位來臨,要么朝三暮四頻頻更換工作崗位,導致跳槽率增高,違約現象增加。
4、消極依賴心理。
在就業過程中,許多高職畢業生在求職擇業時十分依賴自己的親人、朋友,尤其是父母親。抱有這種心理的高職畢業生不是積極主動、千方百計地“推銷”自己,而是一味地等著家人、親戚、朋友給自己找就業路子,或者自認為自己擁有某些優越的條件,坐等著學校幫忙落實用人單位,這樣與當前激烈競爭的社會不合拍,其最終結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不能順利就業。
5、盲目從眾心理。
有些高職畢業生在就業、擇業的時候,對自己的職業目標、需要、價值觀以及自身特點等沒有明確地認識,在就業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全面的評價。他們在職業選擇時往往是茫然、猶豫不決、反復無常、見異思遷、躁動不安、不能主動獨立地獲取職業信息、篩選目標、規劃職業生涯,抱有這種心理的畢業生對用人單位沒有理性分析,而是盲目認為只要單位給予的報酬多,所處工作的地理環境好,條件優越就行。特別是在招聘會上,看到哪個招聘單位應聘的人多,就跟著去應聘,表現得非常盲目,他們沒有理性地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作很好的分析,不管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工作崗位,不管所謀職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發展,隨大流找一個用人單位,到最后要么毀約,要么出現把就業的壓力轉變為從業的壓力。
6、急功近利心理。
據調查,有一些高職畢業生在就業、擇業時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功利性太強。標準中只有工作條件、收入等眼前實在利益,而對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發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慮,過分看重實惠,一心只想去發達地區和工資高、待遇好的用人單位,為了滿足眼前的物質利益不惜放棄自己所學的專業。甚至有一些畢業生還將職業劃分為不同等級,不愿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工作。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調適方法探討
1、適當調整就業期望值。
調整好求職心態至關重要,應該用平常心去應對挑戰,認清自我,擺正位置,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要能真正回答“我喜歡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社會需要我做什么?”等問題,確定與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相結合的職業期待是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的關鍵。高職畢業生要做到對自己全面客觀地分析與評價,全面認識自己的職業技能、職業態度、職業環境及職業價值觀,了解自己的優勢及不足,評估自己的社會支持因素;要對就業環境進行深入的分析,對于當前的就業政策、就業市場、崗位需求等各方面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在對自己和就業環境進行深入認識和分析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自己的就業期望值。
2、努力克服自卑與焦慮。
克服自卑和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自信,在正確估量自己的情況下,鼓起勇氣去迎接挑戰,參與競爭,大膽地推銷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夠解決當前的問題,要相信現在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而且一定還可以更好,給自己設定前進的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到對目標的追求上來。
3、學會消除依賴心理。
要消除依賴心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培養責任感。樹立“大學生就業時大學生自己的事情”的理念,積極行動起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主動尋求社會、家長和學校的支持,真正百分之百為自己負責,只有愿意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才有可能擔負起社會責任。
4、樹立終生擇業的理念。
用人單位對專業有一定的要求,但專業對口不是最重要的,它們更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發展潛能,特別是有過管理經歷的學生干部非常受用人單位的歡迎。擇業是一個選擇和被選擇的過程,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隨時有可能被用人單位拒絕,但社會為畢業生提供的職業是很多的,只要勇于競爭,耐心選擇,敢于決斷,一定會找到用武之地。
5、杜絕盲目攀比心理。
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經常在工作崗位、薪水、待遇等方面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與別人盲目攀比。在沒有清晰自我認識的情況下,過高評價自己的實力,當別人超過自己時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衡。杜絕盲目攀比的心理最好的方法是培養自己共贏的心態,看到別人的付出和實力,真心為別人取得的成績而高興。在欣賞別人的同時學習別人的長處,努力鍛煉和提升自己,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6、正確對待就業挫折。
高職畢業生作為各種就業壓力的實際承受者,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都要能夠通過自我調節控制去改善自己的心境,從而保持健康的心態。事實上,參與競爭就難免要遇到挫折,高職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心理挫折,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沖突,其實這并不是壞事。良好的就業心理調適可以幫助高職畢業生正確對待挫折,把它看作是鍛煉意志,提高能力的好機會。
參考文獻:
[1]程藝.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53-68.
[2]張繼棟.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0-103.
〔關鍵詞〕高中生;負性情緒;轉化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02-0016-03
一、負性情緒的相關概念
心理學將情緒定義為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刺激物的認知等復雜成分[1]。個體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受和處理各種事情。行為主義心理學將這類事件稱為刺激源,認知心理學稱之為應激事件。情緒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人對刺激都有一個原始預期,如果刺激實際強度和我們的預期相符合,往往不會引起情緒的變化,如果刺激強度與我們預期不符合,則會產生一定的情緒變化。這種不符合主要有兩種類型[2]。第一種類型,如果刺激行為符合并超出個體的預期會對個體產生正向影響,個體會產生積極的、正向的情緒;第二種類型,如果刺激行為低于個體預期或與預期相反,會對個體產生不良影響時,個體則會產生消極、不良的情緒。本文中我們將這種消極的,不良的情緒界定為“負性情緒”(negative affect,NA)。之所以界定為“負性情緒”,是因為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產負面影響。這種負面影響會讓我們在主觀上體驗到一系列令人厭惡的情緒體驗,例如恐懼、內疚、憤怒與厭惡等。近幾年來國內外心理學家對情緒的研究成果豐碩,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負性情緒也會對我們產生一些積極影響,例如進化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的祖先在面對威脅時,憤怒之后會產生反擊行為,恐懼之后會產生逃跑行為,厭惡之后會產生驅逐行為等,負性情緒使人類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境中獲得生存[3]。然而盡管如此,在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主要是被其負面影響所困擾,在學生群體中,以高中生最為突出。本文所有闡述均是在其負面的影響基礎上進行的。
高中階段是人的個性逐漸定型的時期,雖然這時高中生已有了駕馭自己情緒的能力,但仍然經常會因學習、人際交往、生活等事件與預期不符合而產生負性情緒。本文將高中生負性情緒范疇界定為“在高中生群體中,因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刺激事件與高中生原先預期不符而產生的系列消極態度或不良情緒變化”。
二、高中生負性情緒的可能表現與成因分析
高中生處于青年時期或處于由少年向青年轉型的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仍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王桂霞老師認為[4],情緒正常與異常的區分主要可以從情緒反應與其所產生的情境是否相符、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情緒持續的長久來分析,從這三方面把一個人的情緒同大多數人相比較,同時與他本人在類似情形下的習慣情緒表現相比較,如果是合乎常情的,那就是正常的,否則就是不正常的。根據王桂霞老師在《中學生不良情緒的自我調整》一文中對不良情緒的分類方法,筆者將高中生負性情緒分為兩類:一類是過于強烈的負性情緒;另一類是持久的負性情緒。
(一)過于強烈的負性情緒表現
1.易憤怒。憤怒是人類最基本的的情緒之一,但易憤怒則表現為非常容易就發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情時,聽不進任何人的勸說,尤其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不能自控,習慣于通過吵架、發脾氣等方式解決問題,事后又表現出特別后悔。易憤怒是高中生最常表現的負性情緒。
2.易急躁。高中生易急躁主要表現為做事風風火火,魯莽和沖動,只要興致來了,在沒有準備和計劃的情況下也能立刻動手,而且急于看到成效,稍微遇到一點兒困難就表現出焦躁不安。在學習上大多表現表現為好高鶩遠,一個計劃實行一兩天后就通過各種方法檢驗其成效,特別是經過努力后成績進步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結果成績還是上不去。形成一種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惡性循環。
(二)持久性的負性情緒表現
1.易焦慮。高中生的焦慮主要是對考試的焦慮,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加快、心慌、胸悶、惡心、嘔吐、口干、面色蒼白、出汗、手腳發涼、尿頻尿急等身體癥狀;經常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甚至出現恐懼心理;在對待考試上,則表現為過分重視考試結果,總想過去的失敗經驗,容易想到與考試無關的事情,考試來臨時,有的學生則尋找各種理由逃避考試。
2.易沮喪。這樣的個體經常會灰心喪氣、長吁短嘆,感嘆社會不公,感慨自己生不逢時,對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整天無精打采,嚴重的還封閉自己,責備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與外界溝通,不能正確面對現實,最后產生抑郁的情緒,有的學生會產生輕生的想法和行動。
3.易厭倦。高中生的易厭倦主要表現在對學習和原先感興趣且一直進行的事物產生無所謂和厭煩的態度,嚴重的還會演化成對世界感到不滿或厭煩,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兒,整天昏昏欲睡。
4.易憂愁。高中生的憂愁大多和學習、人際關系有關,易憂愁的學生過去有過失敗經歷,表現為感到自卑,對前景過度擔憂,整日無精打采,悶悶不樂,經常發呆,上課走神,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表現為不能正確地控制自己的思維過程。
5.易自責。高中生易自責主要表現為在對學業情況做出不當評價或對學業成績不滿時過分責怪自己,否定自己。長期處于自責中的學生可能會引發易消沉的表現,嚴重的也會有自殘的行為。大多易自責的學生在問題進行歸因時習慣于把成功的一面歸于外因,認為是好運氣使然,而對不良結果歸于內因,認為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高中生的這些負性情緒會給他們帶來許多困擾,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問題,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努力培養積極情緒,使消極情緒向積極方面轉化,是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高中生負性情緒的轉化策略
(一)運用合理情緒療法理念轉化高中生負性情緒
埃利斯(Albert Ellis)在其情緒ABC理論中提到:誘發個體情緒的最直接的因素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個體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對事件的評價和解釋。即對于誘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通過當事者對該事件的評價與解釋,以及對該事件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這個橋梁,最終才決定產生什么樣的情緒與行為后果C(consequence),在A、B和C這三種關系中,A對C只起間接作用,而B對C則起直接作用,即個體的負性情緒困擾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A造成,而是由個體對A的認知、解釋B造成的。所以,B對于個人的思想行為方法起決定作用。在高中生負性情緒轉化過程中,我們發現高中生所產生的某些負性情緒體驗并不完全取決于他們所面臨的一些事件,而是他們對這些事件的不當誤評價和錯誤認知。在引導高中生調整負性情緒時,我們需要引導他們對引起負性情緒的事件進行科學、合理的認識,引導其變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多方面分析事件,從而形成更合理的認知,產生積極的情緒。
(二)積極心理課堂培養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5],培養積極的情緒與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密不可分,意志堅強的人,其耐挫折力強,情緒積極。當前國內相當多的高中已經開設心理課,心理課也成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不過遺憾的是大部分高中心理課仍停留在普及、問題矯治和預防層面。近些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研究熱潮的掀起,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已經開始成功運用于中學心理課堂。因此,在倡導高中積極心理課堂的同時,要重視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我們需要將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納入積極心理課堂計劃,有條件的、課時充足的學??梢詫⑵鋯为毩袨橐粋€版塊,促進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發展。
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立志教育,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高中生不僅僅要立志,更重要的是樹立合理、清晰明確的志向,而不是簡單的以祖國現代化和社會進步與發展為志。因此,高中心理教師或班主任在課堂上要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自己有可能達到的清晰志向。二是踐行小步子原理,主要是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逐步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從那些自己最容易忽略和暴露自己意志弱點的小事做起。三是行為約束,引導學生自覺嚴格守紀,鍛煉意志。可以引導學生在學校紀律和班級紀律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個人紀律”和相應的監督檢查措施,自行制定的紀律一般比較容易遵守,通過遵守紀律而鍛煉意志。四是興趣轉移法。高中生意志力不強大多表現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上,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培養堅持學習的毅力來培養學生的意志。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個人愛好培養其他興趣,然后再將愛好轉移到學習中來,形成良性循環。
(三)建立完善學校心理輔導機構提供負性情緒的釋放途徑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良情緒及時有效的宣泄有利于減少負性情緒。而不良情緒宣泄的途徑有很多,例如吶喊、音樂放松等。高中心理輔導機構可以提供如下服務:一是積極開展個體咨詢,筆者多年實踐發現,許多前來咨詢的學生,一通激動講述完自己的事情后,便是一句“老師,講給你聽后,我心里舒服多了”,有時雖然我們表面上沒有給學生提供一些消除負性情緒的方法,但對引發負性情緒的事件的重新闡述本身就是一種宣泄;二是提供宣泄設施,當前心理學研究成果很多已成功運用于實踐中,最典型就是宣泄設施的出現,有條件的學校在建立心理輔導機構時可配置一些情緒宣泄人模,設置情緒涂鴉墻等,讓學生在產生負性情緒需要宣泄的時候能及時宣泄;三是放松訓練,當負性情緒對個體產生不良影響時,及時有效的身心放松訓練也是有效的,因此在處理高中生負性情緒時,我們可以適當進行放松訓練。同樣,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專門的音樂放松椅幫助學生進行放松練習。
(四)培養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
心理學認為,挫折是個體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因想要達到的欲望和目標受阻礙和干擾而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情感反應。高中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再加上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在被父母親包辦的過程中長大,遇到各類挫折時往往不能有效應對,因此,注意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培養高中學生挫折能力,主要引導高中生正確看待挫折。高中學習壓力較大,高中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沖突較多,因此,無論主觀還是在客觀原因都決定了不可能完全避免遇到挫折,諸如學業壓力、競爭壓力、遭受批評、蒙受委屈、自律不嚴、人際關系不和等都會使他們產生挫折感。這些挫折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則會對他們產生消極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挫折,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挫折的兩面性,在看到挫折對自己產生消極影響的同時要能看到挫折的積極影響,從而把遇到挫折當作鍛煉自己的一次機會,發揮挫折的積極作用,把消極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引導學生構建負性情緒自我調適機制
高中生活相對職校和大學等其他類型學校較單調,因此高中生在心理發展過程,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負性情緒都是正常的,也是可預料的。在調整負性情緒的過程中,除了外界給予一定的幫助意外,高中生進行自我調適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幫他們構建一套負性情緒的自我調適機制非常重要。首先,應正確引導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負性情緒,并努力尋找各種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和由此而產生的行為。其次,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調節方法,例如對于善于寫作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將負性情緒用文字描述出來,從而起到自我宣泄的作用;而對于那些體質較強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選擇跑步的形式進行自我宣泄。另外,也可引導他們學會正確地轉移自己的情緒,比如指導學生收集座右銘、名人名言、人生哲理,在情緒低落或過激時讀一讀,用理智的力量戰勝非理智的情緒等。當然,自我調適機制的核心在于學生的自我管理,因此引導學生提高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也有利于學生自我調適機制的建立。
主要參考文獻: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學(合訂本)[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保羅·艾克曼[美]. 楊旭譯.情緒的解析[M].??冢?南海出版公司,2008.
[3]廖友國.負性情緒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4]王桂霞.中學生不良情緒的自我調整[J].科技信息,2007,15.
關鍵詞 高中生 日常學習 復原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復原力的基本內涵及特點
1.1 高中生復原力的內涵
“復原力”一詞最早提出于心理學研究領域,它是美國心理學家在一項關于“兒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現出的心理反應”的研究中發現的,被認為是兒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種恢復調節的能力。隨著復原力在教育領域的引入,人們開始關注復原力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學者Martin和Marsh就學生復原力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學生成功應對學校日常學習活動中典型的學業挫折與挑戰的能力。”我國學者徐浩嵐和鄒曉丹在《試論青少年的教育復原力》一文中認為“教育復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盡管有明顯的逆境存在,但個體通過與環境之間的不斷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積極學習結果的能力?!备鶕姸嘌芯靠蓪⒅袑W生復原力概括歸納為:中學生在克服日常性學習所帶來的挫折困難以及應對競爭等諸多壓力時所產生的能夠以一定的標準維持自己行為的平衡,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并通過心理暗示達到自我情緒修復的能力。
1.2 高中生復原力的特點
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高中生自我意識強烈,思維活躍,不盲從但思想認知不成熟。同時其,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升學競爭,外界環境等干擾使得其復原力具有諸多特點。其一,環境調控性。由于高中生處于思想認識發育階段,外部環境的刺激會使其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難,挫折,充滿競爭環境,更能激發其產生復原力。其二,自我恢復性,隨著高中生心理認知的發展,其對事物的認知,對自我情緒的掌控也達到新的高度。在環境作用的同時,會產生強烈的自我調解意識。因此高中生復原力并不是用完為止,而是可以通過自我認知,自我恢復調節,從而產生新的動力。其三,日常發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學習中,其面臨的學習問題難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復原力隨著其對問題的測量會有所增加,這也使得其復原力在學習的機遇和挑戰中得以不斷發展,同時不斷提高解決學習問題的難度系數。其四,循序漸進性。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響因素,建構適當的培養模式,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發展的。通過對以上特點的分析可知,培養高中生復原力是有據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促進其復原力的發展形成。
2 日常學習中對高中生復原力培養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有利于調適消極的學習情緒
隨著課業難度的增加,高中階段的學習面臨著新的挑戰。進入高中后,學生知識需求量增加,學科思維模式進一步強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識記憶和思維轉換時間。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使得學生產生棄學或是厭學情緒,加之當今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使得很多學生將高考視為“改變命運”的一搏,讓“唯成績論”之風盛行。因此,培養學生復原力有助于適當減緩學生學習壓力,予以正確的心理引導和心理暗示,將正確的教育意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從而恢復學習動力。
2.2 高中生復原力的培養,有利于改善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 醫教協同;心理健康;情緒問題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22-0016-03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可持續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業成績的提高不能再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這不僅需要廣大學校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重視身心素質的發展,還需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身心負荷情況,提供健康促進、問題預防和疾病轉介等不同層次的健康服務。
相關研究發現,情緒問題是高中生最為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了進一步探索適應高中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服務模式,上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在黃浦、楊浦、浦東、閘北四區抽取了12所高中50%的高一、高二學生(3814人)為研究對象,試點 “篩查―評估―分類干預”全流程的醫教協同健康促進工作。
一、調查發現
(一)2.22%的高中生存在情緒問題高風險,需要接受更專業的心理預防服務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自陳問卷(“長處與困難問卷”“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自評量表”)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篩查。發現其中有546名(14.32%)高中學生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評估,看是否需要在學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為其提供更專業的心理問題預防服務。
在獲取學生和家長的知情同意后,514人接受了一對一的簡明兒童國際神經精神訪談。最終發現高一、高二年級有心理問題高風險性學生154人(4.07%),涉及抑郁、焦慮、應激等各個方面。其中,約一半人存在焦慮或抑郁問題高風險(84人,占總樣本的2.22%)。可見,情緒領域的健康促進―問題預防―疾病轉介是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服務的重點。
(二)高中生焦慮類情緒問題進應和抑郁類一樣受到高度重視
由于抑郁類情緒問題干預不及時可能會轉化為自殺等惡性事件,受關注度更高。但本次評估發現在焦慮類、抑郁類情緒問題高風險的學生中,單純抑郁類高風險學生26人(31.0%),單純焦慮類高風險學生45人(53.6%),焦慮-抑郁合并類高風險13人(15.4%)。這反映出高中生有焦慮類情緒困擾的現象更為普遍,且表現形式更為多樣。焦慮類情緒問題不僅會損傷學生本人的身心狀態和社會功能,而且長期承受焦慮類情緒帶來的壓力感也會讓學生處于易激惹狀態,也可能會轉化為傷人、殺人等惡性事件。因此,焦慮類情緒問題的健康促進應和抑郁類一樣受到高度重視。
(三)焦慮類情緒的健康促進可從提升自信與避免創傷性事件兩個角度入手,問題預防需要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的男生
數據顯示,焦慮類情緒的健康促進工作,可以從提升高中學生自信心、自我價值感,塑造開朗、外向的性格等個體發展角度入手,也可以從營造互幫互助的支持氛圍、提升父母婚姻和睦度、推薦由父母親自撫養、避免學生遭受暴力虐待、關注學生失去親朋的情況等環境調整的角度入手。
在廣泛性焦慮、軀體化、分離焦慮、社交恐懼、學??謶值雀黝惤箲]情緒中,男生的焦慮情緒主要集中于學??謶址矫?。而性格內向又對焦慮程度有重要的影響力,因此,在焦慮類情緒問題的預防工作方面,需要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男生的情況。
(四)抑郁類情緒的健康促進工作應針對各類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抑郁問題預防需特別重視哀傷輔導
總體而言,抑郁類情緒的健康促進工作可從提升自我價值感、加強環境中提供幫助的支持性程度入手。但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的抑郁情緒有主要影響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因人而異地采用多樣化的手段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數據顯示,失去親朋這項因素對這些學生的抑郁程度有顯著的影響力(=0.426,t=2.26*)??梢?,失去親朋的哀傷輔導應成為抑郁類情緒問題預防的抓手。抽煙喝酒的頻率可作為教師、家長觀測高中生抑郁類情緒變化的外顯指標。
二、工作建議
(一)建立“健康促進―問題預防―疾病轉介”多層立體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本次研究的數據表明,面向全體學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能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本次SDQ篩查數據優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利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工作。但即使是這些心理健康工作優秀校,依然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評估出有各類心理問題的高風險性。有“問題預防”需求的學生群體并不會因學校心理健康促進工作的實施而完全消失。而且由喪失親朋和暴力虐待等負性生活事件引發的情緒問題也不適合通過面上的工作進行。此外,近些年高中亦有個別學生經醫院診斷確實患有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這些學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已經超出了學校心理輔導老師的能力與職責范疇。因此,為了讓所有學生在高中階段都能接受適應其真實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務,必須建立“健康促進―問題預防―疾病轉介”多層立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二)普適性的心理健康促進課程與活動宜覆蓋高中三年
上海的高中一般只在高一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高二只有部分學生能選修心理課程,全校學生都能參與的心理健康活動就更少了。缺少了課程與活動這兩個心理健康宣傳與促進的主陣地,學生與家長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與支持性必然會有所下降。其實,心理健康活動課不是一門以傳授心理學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學術類課程,而是一門以體驗、感悟為主要手段,以宣傳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健康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健康促進課程。因此,普適性的心理健康課程與活動有必要像體育、體鍛課一樣排進高中三年的課表(各年級的課時數可以有所不同)。讓每一個學生在高中三年都有機會一邊增加學識一邊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實現可持續地全面成長。
(三)情緒健康促進工作宜將情緒調適課程和自我認同課程整合實施
本次研究發現,無論是對于所有學生,還是有情緒問題高風險的學生,自我認同度高(自信、自我價值感高)都是顯著的保護性因素??梢姡瑢τ诿嫦驅W生的情緒健康促進課程,其落腳點不應局限于了解、探索常用的情緒調適方法,而應結合合理歸因,認知調整等方式在情緒調適的同時提升自我認同度。讓女生在情緒的變化過程中更多地積淀對自己能力的積極評價,讓男生在情緒的變化過程中更多地感受對自己價值的積極評價。在情緒轉化與自我認同的良性互動中不斷提升高中生情緒彈性與抗逆力。
(四)情緒問題的預防工作應以建立協同關注學生生活重大變故的網絡為基點
本次研究發現,高中生易患的抑郁類問題主要是由生活事件引發的抑郁發作,而心境問題與喪失親朋和暴力虐待的負性生活經歷能顯著提升多數高中生患情緒類問題的風險性相對應。但學校的心理教師并不能及時掌握全校學生是否曾經(或正在)經歷負性生活經歷的信息,往往會錯失情緒問題預防的先機。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社區―家長―老師―學生心理委員組成的協同關注網絡,及時發現高中生,特別是性格內向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大變故。使學校心理教師能及時了解、專業跟進,以降低其因不能正確處理負性生活事件的打擊而罹患情緒類問題的可能。
(五)以生態―系統的視角改善成長環境,才能幫助高中生從根本上化解情緒困擾
根本性地改變高中生的情緒困擾,必須要從生態―系統的視角對其成長環境進行全面改良,提升支持性和包容度。當前應以教育綜合改革為契機,建構適宜高中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和家庭、社會氛圍。決不能再走僅靠心理教師孤軍奮戰,其他人袖手旁觀,甚至不斷給學生加壓的老路。
綜上所述,醫教協同視角下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以“篩查―評估―分類干預”為主要的工作路徑,包括“健康促進―問題預防―疾病轉介”多個層次。在各層面的具體工作中,宜根據高中男、女生的不同特點有所側重。學校、家庭、醫院、社會要真正肩負起增進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職責,共同營造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成長環境,攜手提供滿足各類學生需求的多層服務體系。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質 自我調適 集體訓練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211-02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這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筆者是一名長期在一線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結合自身體會,筆者認為當前高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的問題
(一)因學習壓力而產生的心理問題。
學習類問題可以說是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這表現為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大,考試焦慮,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嚴重的甚至出現厭學現象。這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在現行的中等教育體制中,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現象,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加上現在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那些成績差的后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后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這一種情況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感到學習的沉重,討厭學習,考試焦慮,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于是厭學出現了,焦慮產生了。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二)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產生的心理問題。
現在高中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父輩、祖輩的過多的關心愛護,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陽”。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優越,他們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逸的環境當中,在祖、父輩們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經歷磨練的機會越來越少。一旦他們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點風浪,或考試成績差、或與同學關系不和、或遭到老師的批評等,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高中生甚至大學生因遭受挫折而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的事件已不再是新聞。這些事件的發生,與他們的心理素質差有很大關系。
(三)因青春期性煩惱產生的心理問題。
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高中生由于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使得高中生的性心理的發展表現出相對的幼稚性。有的同學對異性有好感,有的男同學見了漂亮的女孩子心跳猛烈,面頰發熱,惶惶不安。一個微笑,一個眼神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內心里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四)因對自己的形象不閡舛產生的心理問題。
青少年由于處于青春期階段,因此特別注意修飾自己的形體、容貌,講究外表“風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對自己的形象滿意的,特別是一些女生,對自己的外貌體形不如別人感到煩惱和痛苦,因而產生憂郁、自卑、焦慮等心理障礙,有的為阻止身體發胖而引起厭食癥,同時還常會以追求名牌消費來補償自己形象的不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偏激。
針對以上學生心理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根據十幾年的教育工作經驗及心理咨詢結果調查分析,現提出如下幾點建議,望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強自我調控,提高適應能力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準之一。一個適應能力強的人,能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對周圍環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觀的認識,能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人際環境和心理環境,樂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不幸。
為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和社會適應能力,我主要引導學生接受環境、順應環境,針對環境的變化對自身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積極的心態適應環境。同時學會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自己,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與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學習方面,知識密度大、知識難度加深,課程進度快。要想盡快適應高中生活,就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適應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學由于住宿要開始新的集體生活,和同學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遠離父母,還要學會獨立處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學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學習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師的得力助手?,F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謂人才濟濟。所有這些都要求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調適自我,給自己定位。
2、開展心理咨詢,注重個別輔導
通過探索與實踐,使我深深認識到,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和學生接觸的最多,時間最長,最有利于做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學生最好的心理醫生。班主任要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來指導學生科學地學習和調整心理狀態,培養學生的樂觀穩定的情緒和開朗堅強的性格,以及廣泛的學習興趣,探究和創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競爭的優良品質,為他們將來的成才與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班主任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理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雙方達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學生的精神壓力,達到心理轉化的效果。
3、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建設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質 自我調適 心理咨詢 集體訓練
一、加強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取得進步。他可以用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用堅定而樂觀的心態面對挫折與失??;他會在任何順境中一路領先,也會在任何逆境中奮勇崛起,取得事業的成功。
當代高中生將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要想發展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良好的能力結構,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高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和心理上的急劇發展給他們帶來許多新的問題。隨著高考體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資格的放寬,競爭日趨激烈。高中生普遍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沉重的課業負擔;加之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識不強。如果這一階段缺乏引導,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那么,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兩組數據:
在一次對全國近3000名大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42.73%的學生“做事容易緊張”,55.92%的學生“對一些小事情過分擔憂”,47.41%的學生“感覺人與人之間關系太冷漠”,67.26%的學生“在心情不舒暢時找不到朋友傾訴”,48.63%的學生“對考試過分緊張,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王極盛教授對北京兩萬多名學生的測試結果表明:當今中學生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枯燥的數字說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對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如學科滲透、心理咨詢、團隊工作等。本文主要結合班級管理工作實踐,就班主任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探討和嘗試。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終注意把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磨煉頑強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工作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發育特點和成長規律以及認知規律,在不同階段確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采取講座、心理訓練、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以個案輔導和集體輔導相結合的辦法,不斷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素質,取得了顯著效果。在2002年我所帶的班高考成績名列前茅。全班總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文科本科錄取線61.7分,超出高考文科重點錄取線23.7分。其中重點率70%,上線率100%(全校唯一一個全部上線的班),本科錄取率87.5%,??其浫÷?7.5%均居第一。本科上線率和重點錄取率居第二。其中,有2名學生上北大,2名學生上人大(全校有5名同學上北大,3名上人大)。呂尤同學以642的高分被北大人力資源管理系錄取,與北京市文科狀元僅差4分。我所教的政治屬于文綜的一部分,我班高考文綜平均分190.4,居全區第一,高于區平均分23.5分,高于市平均分34.22分?,F在所帶的班在幾次考試中均居前列,在各項活動中均表現突出,被評為優秀班集體。
所有這些成績與平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分不開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高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強自我調控,提高適應能力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準之一。一個適應能力強的人,能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對周圍環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觀的認識,能較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人際環境和心理環境,樂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不幸。
為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和社會適應能力,我主要引導學生接受環境、順應環境,針對環境的變化對自身做出相應的調整,以積極的心態適應環境。同時學會在生活中不斷反省自己,認識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方式,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與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學習方面,知識密度大、知識難度加深,課程進度快。要想盡快適應高中生活,就要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適應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學由于住宿要開始新的集體生活,和同學之間的接觸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遠離父母,還要學會獨立處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學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學習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師的得力助手?,F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謂人才濟濟。所有這些都要求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調適自我,給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從高一新生入學開始,就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心理保健的重點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教會他們掌握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加強對學習心理和學習規律的科學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考試分數和名次的變化,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指導學生擺脫由于不適應而造成的學習上的困境,順利完成從初中到高中的過渡。
隨著高中生心理生理的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獨立性、自主性逐漸提高,心理閉鎖性特征更明顯,這就需要家長、老師給予及時正確地引導。所以在高一第二學期我重點針對這一階段學生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教育。在繼續加強學習心理調節指導的同時,側重良好人際關系的引導,加強心理訓練,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問題,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種困難與挫折。我還利用錄音機、VCD、電視機、投影儀等多媒體電教手段組織了“學會生活、挑戰明天”“意志品質助我成長”“我們在愛中成長”“ 我與責任”等大型主題班會,使學生深受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這樣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漸漸地被調動起來,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同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我班不但在各種考試中始終名列前茅,同學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大大增強,踴躍參加各項活動,表現突出。
2、開展心理咨詢,注重個別輔導
關鍵詞: 高中生 健心籃球運動處方 實施效果
1.引言
有文獻資料表明,目前高中生具有輕重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礙的人數約占總體的20%。有學者在各校醫院進行過調查統計,高中生患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比率占學生看病總數的24%,且呈上升趨勢。據調查,高中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除健身外,另幾個最顯著的動機就是減除心理壓力、調節大腦功能和協調人際關系。所以,為高中生們研制多種既健身又健心的運動處方,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和運動方法,是提高高中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籃球活動是高中學生中的一種最普及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從社會心理學分析,參與籃球活動實際上就是進行特殊的社會活動。籃球活動是球類游戲演變而來的,參加者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隨時組織幾個人進行全場或半場的比賽,在比賽中,如果投籃命中高或運用多種投籃技巧,那么參與者就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極大的樂趣,從而驅散不良情緒的困擾。若能經常這樣保持心情愉快、舒暢、開朗樂觀,則能調節情緒,克服心理障礙。
2.高中生健心籃球運動處方實施效果
2.1健心籃球運動處方的制定
目前許多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疾病的癥狀主要有焦慮、抑郁、神經衰弱和人際關系敏感等。本文通過對高中生的這些典型的常見的心理障礙進行深入分析,運用多種具有典型特征的籃球活動作為處方內容,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幾種類型的籃球活動健心運動處方。
處方一:
適合對象:有焦慮或抑郁癥狀的高中生。
活動方法:各種“斗牛”活動:一對一、二對二、三對三、四對四。
活動情境:前提是該生喜愛籃球“斗?!被顒?;2―8人(如有女生則為雙數);七八節自習課到晚餐前后,人數較多時按輸贏輪流下場。持續時間與每周次數:1h左右,每周3次。
注意事項:按相互熟悉程度自由組合或按水平分組。
處方二:
適合對象:有神經衰弱或軀體化癥狀的高中生。
活動方法:自我罰球比賽;2―3人輪流罰球比賽;規定分數(如滿分為10min)的罰球比賽;規定地點(如不同投籃角度的5個點)的罰球比賽。
活動情境:晚餐后操場上1人(本人)或2―3個同伴(有2―3人時最好其中一人是異性)。
持續時間與次數:30―60min,每周2―3次。
注意事項:每次隨意確定一種活動方式,活動時間可依心境而延長或縮短。
處方三:
適合對象:有人際關系敏感或有敵對癥狀的高中生。
活動方法:各種形式的傳球接力、運球接力和投籃接力。
活動情境:選取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動形式,4人以上,最好男女都有。
持續時間與次數:30―60min,每周2次。
注意事項:每次練習都不固定同伴與組別,指導者應在活動適時表揚鼓勵合作行為。
2.2健心籃球運動處方的實施
運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自愿要求參加“籃球活動實驗”(即健心籃球運動處方實驗)的學生進行測試,按測試結果實施其不同的運動處方。如在焦慮因子或抑郁因子得分大于2分,則指導其按“處方一”進行籃球活動;在軀體化因子或強迫癥狀因子上得分大于2分的學生則按“處方二”進行籃球活動;在人際關系敏感因子或敵對因子得分大于2分的學生則按“處方三”進行籃球活動。其中,參加“處方一”練習的有20人,分三組;參加“處方二”練習的有8人,分二組;參加“處方三”練習的13人,為一組。實驗時間從2006年2月至2006年6月,共16周。
2.3健心籃球運動處方的效果評價
參加“健心籃球運動處方”實驗的41名學生在其陽性癥狀指標上,實驗后都比實驗前降低,其中有26人的得分降低到具有統計學上的0.05顯著水平(見表1)。這說明,本研究所制定的有針對性的健心籃球運動處方對高中生心理障礙的改善確實具有良好的效果。另外,我們通過調查問卷和討論交流,了解到參加實驗的高中生們絕大部分都充分肯定了這種針對性的籃球活動形式,感覺良好,喜歡和愿意參加這種處方形式的活動。
3.結論與建議
3.1健心籃球運動處方應用于有心理障礙的高中生,其理論分析與初步實驗表明:實施針對性的健心籃球運動處方對改善高中生心理障礙具有良好的效果。
3.2籃球活動是一種需要體力和智力進行的游戲活動,因此運動量宜從小到大,尤其是有嚴重身心疾病的同學不宜參加劇烈的對抗活動,以防止意外事故發生。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運動處方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每次鍛煉在每周兩三次,每三個月為一個周期。
3.3健心籃球運動處方的基本內容包括適宜對象、活動方法、活動情境、持續時間與次數及注意事項。與健身運動處方所強調的靶心率的不同之處是,健心籃球運動處方所強調的應是活動情境,因為沒有與調適高中生心理障礙相適應的活動情境,就達不到改善高中生相關心理癥狀的目的,也就收不到健心的鍛煉效果。因此,要特別強調在實施健心籃球運動處方時,創設與之相應的活動情境是關鍵。在高中生使用籃球活動作為健心運動處方時,最好有懂得心理保健知識的體育教師的指導。在指導中應注意調控練習者的情緒,讓他們在活動中不過于在乎活動本身結果,而在乎在其過程中是否得到樂趣。
參考文獻:
[1]龔耀先主編.醫學心理學(第二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1.
[2]朱唯唯.體育運動對高中生心理疾病的調節與治療[J].體育與科學,19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