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26:54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教育的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西方;道德教育;灌輸;灌輸原則;
古往今來,灌輸教育一直深受中西方歷代統治階級的重視。經典作家更是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但是,自上世紀末以來,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輸原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因此,有必須在深入了解西方道德教育灌輸方法的基礎上,深刻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灌輸原則的本質,堅守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輸原則。
一、西方道德教育灌輸方法的歷史回顧
西方道德教育灌輸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西方古代及中世紀的強制性灌輸教育方法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勾勒出道德教育的最初形式。其中,斯巴達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嚴厲著稱。嚴格的軍事訓練,殘酷的懲罰措施都只是迫使民眾養成統治階級所需要的道德品質的手段。眾所周知,與斯巴達相比,雅典是一個更講求民主的城邦?!暗诘赖聠栴}上卻令人意外地專制。”簡言之,在古希臘時期,“道德教育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專制性的。”
中世紀時期的道德教育,實質上就是宗教教育?;浇虨榱遂柟唐渲鲗У匚唬识匾暤赖陆逃⒉扇◇w罰、懲戒等嚴苛的教育手段,迫使人們盲目的接受和服從宗教教義,絕不允許提出任何質疑。兒童本應是最純潔的天使,但在基督教會的眼中,卻被認定為欺騙上帝的滑頭。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下,“它(基督教)和兒童接觸的唯一方式就是那種命令式的傳教。這樣,基督教教義通常在幼小的兒童還不能理解其意義時就被灌輸給了他們。于是,宗教和道德教育自然就非要犧牲理解而極力強調記憶不可?!痹诼L的中世紀,基督教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幾乎從未改變。由此可見,中世紀時期的西方重視道德教育,但這種道德教育乃是一種強制性的、灌輸式的教育。
(2)西方近代的理性灌輸教育方法
理性主義道德教育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崇尚理性和智慧,并認為理性和智慧可以通過理性灌輸的方式獲得。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夸美紐斯、洛克等人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夸美紐斯的最大貢獻在于他反對強制性的棍棒教育,主張重視榜樣、示范、表揚等教育方法的運用,以更為人道的態度對待兒童。他指出:“對于每一件事物都要加以不斷的解釋,直到學生明白了它為止?!薄俺槔碇呛芎玫乩斫饬说牟牧?,不應當強迫兒童去背熟任何東西?!甭蹇嗽谄渲鳌督逃劇芬粫校岢隽思澥拷逃碚?,德育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他要求重視以理性為指導的道德教育,堅決反對用粗暴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道德教育。“主要的教育手段永遠都不會是教訓,而是示范和兒童周圍的環境。”
綜上所述,西方近代的道德教育亦重視灌輸教育的應運。與中世紀時期相比,近代的灌輸教育更重視人性尊嚴,帶有明顯的理性主義色彩。
(3)西方現代的科學性灌輸教育方法
自20世紀以來,西方各國對待道德教育的態度雖幾經轉變,但對傳統道德灌輸的批判卻從未停止。20世紀,在西方各國普遍實現工業化的社會大背景下,歐美各國幾乎同時興起了“新教育”“進步教育”運動。杜威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的思想中,已經孕育出了西方現代道德教育理論的一個基本框架。何謂傳統教育?在杜威看來,傳統教育“實質上是來自上面和外部的灌輸。它把成人的標準、教材和方法強加給只是正在逐漸成長而趨于成熟的兒童。”“不僅不能促進,反而限制了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的發展?!焙苊黠@,杜威所批判的灌輸只是帶有強制性色彩的灌輸,而未對灌輸進行全面的否定。道德灌輸在現代社會中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反對強制性的道德灌輸,采取多種方式去培養兒童的主體性、創造性和批判性,這是20世紀以來,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這種方式行之有效,更為科學合理。
二、西方道德教育灌輸方法的主要特征
西方道德教育灌輸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個特征:
(1)注重灌輸教育方法的應用
奧勒姆曾說過:“任何社會為了生存下去都必須成功地向社會成員灌輸適合于維持其制度的思想?!蔽鞣浇郧?,學校所教授的各種讀本無不是在強制性的向學生們灌輸對宗教的認同以及對強權的服從。20世紀初期,以徹底否定灌輸為主旨的道德教育思潮產生并一度占據了統治地位。不可否認,反對道德灌輸具有巨大的進步作用。但是,這種單純的反對道德灌輸卻使得道德教育走向了另―個極端
放任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相對主義盛行,學生道德素質急劇惡化。公眾的不滿,迫使各國重新樹立灌輸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導地位。這也為今后西方道德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無論是在黑暗的中世紀,還是文明開放的現代社會,灌輸教育一直是西方學校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2)批判強制性的道德教育灌輸
反對灌輸由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并基本上限定了西方教育界對灌輸教育的態度
第一,關于學思結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道德教育時強調要學思結合,他認為學習是一個人掌握道德知識、進行道德修養的條件和基礎,在學習過程中要有積極的思維活動,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鬃咏逃龑W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并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告訴學生:雖然學和思都很重要,但兩者比較起來,學是主要的,如果不努力學習有關的道德知識,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缎l靈公》)
康德曾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學習,不思考,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更無法去開拓創新。思考,不學習,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不可能有所創新。學與思,是學習道德知識的兩把鑰匙。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求大學生做到學與思相結合,既要掌握道德知識和道德標準,又要具有判斷道德是非的思考能力。
第二,關于言行一致的道德教育方法。
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把自己的道德認識與信念和道德情感付諸于實踐,這就是言行一致。在孔子看來,道德修養的目的不僅僅是“學”或通過“學”而獲得“知”,更重要的是“行”,是具體的道德實踐。實際上,如果不能把人的道德認識與信念轉化為道德行為,則意味著道德教育的失敗。他十分強調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在孔子的眼里,“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更反對“言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為了防止言行脫節,他主張“慎言”,他說:“古者言之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仁者,其言也”(《顏淵》)??鬃诱J為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如何,不能只憑他說的,而要看他做??鬃犹貏e欣賞在道德實踐方面身體力行的人,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的要求,強調“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的觀點。
德育工作者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能停留在口頭的空洞說教上,道德修養的水平主要通過受教育者的行為來體現和檢驗,應重視學生的道德實踐,應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訓練,應重視學生道德習慣的養成。
第三,關于因材施教的道德教育方法。
面對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學生在年齡、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多層次的差異性,孔子認為只能從道德教育主體──學生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特點來進行,甚至根據某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不同表現進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孔子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墩撜Z》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為政》篇中,同是問孔子孝,孟懿子問時,答曰:“無違”;孟武伯問時,答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時,答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時,答曰:“色難”,同一問題,答案不同,程子解釋說:“告懿子,告眾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憂之事。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四書集注?論語集注》)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的人,孔子的說法不同,這個故事就是比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中國現代教育的創始人之一也提出,教育的原則是“展個性,尚自然”。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學生在年齡、心理、智力等方面,肯定要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針對不同的情況,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性格特征來進行道德教育,以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
第四,關于啟發式的道德教育方法。
所謂啟發誘導,就是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道德教育的時機,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逐步地引導學生形成道德認識,發展道德情感,養成道德行為,培養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獨立思考??鬃诱J為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循循善誘,以促進學生去主動思考和鉆研道德的內容,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饧床坏綄W生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很想講出來而又無法恰當表達的時候,不去啟發他。這一解釋科學地揭示了啟發式教學的本質。如,宰我曾對三年之喪發生懷疑,孔子也只是問其不行三年之喪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則說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為三年之喪本來就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傷之情,連這種哀情都沒有, 勉強服三年之喪又有什么意義呢? 為此,孔子要求學生暢所欲言,可以對老師提出質疑,甚至于互相爭論。子貢請教孔子說:“窮而無謅,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曈谑钦f:“《詩經》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己矣?!保ā秾W而》)反過來,顏回在孔子面前從來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評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庇纱丝梢?,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教學上是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鬃诱J為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啟發,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孔子提倡“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認為求學者要有強烈的主體精神和求學要求??鬃舆€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保ā豆遍L》)以強烈的求知進取精神啟迪學生。孔子在強調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注意循序漸進,“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己!”(《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德育工作者應實行啟發誘導的教育,注意循序漸進,用“循循然誘人”的方法來教育、引導學生,不僅在教學內容上,而且在培養學生情志上,使學生通過道德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第五,關于以身作則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注意在德育實踐時以身作則,他認為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對被教育者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這些話,充分說明德育工作者以身作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鬃硬粌H是以身作則的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一教育方法的實踐者。例如,孔子要求學生“不恥下問”,自己就“每事問”,虛心求教;他要求學生好學樂學,自己就“好古敏學”,“學而不厭”;他要求學生要有理想,自己就“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通過教育者的暗示或榜樣去教育學生。正是因為孔子能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學生,所以他在弟子中享有非常高的威信,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無數事實證明,德育工作者做到了以身作則,具有人格的力量,受教育者才會真正敬仰教育者,以教育者為榜樣,在實踐中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第六,關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方法。
有了完善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還得有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來克服不正確的情感、欲望和糾正錯誤,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道德意志的培養,他認為一個人先要有為實現自己的志向、理想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才能為學、修德??鬃诱J為只有能經得住惡劣環境的考驗,才能成為一個具有堅強道德意志、高尚道德品質的人?!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鬃舆€強調恒心的重要性,他引用南人的話:“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先進》),指出缺乏恒心的人,連巫醫都做不成。他發揮《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觀點,用“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進也”(《憲問》)來比喻完善道德修養必須勇往直前,有恒心與毅力才能獲得成功;同時也為那些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的人惋惜,他批評意志薄弱缺乏恒心的人。要求學生要經得起艱苦的磨練與捶打,加強意志鍛煉,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磨不薄,染不黑)(《述而》)。后來孟子發揮了孔子這一思想,提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上》)這就是說,任何一種道德行為的完成,都是克服各種障礙、挫折與困難的結果,一個意志薄弱的人,是絕不會做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為的。
【關鍵詞】農民工;留守子女;道德發展;道德教育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關注農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讓他們不僅擁有健康的體魄,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們需要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下,重視家庭教育,強化學校教育和社會的支持與關注。
一、重視家庭教育
首先,從小培養法。一般家庭中,母親在對子女行為的指導和糾正最具耐心,在處理戀愛與學習方面問題的時候,母親也會給予正確的指導。父親一般是子女心中的保護神,能給子女充分的安全感。所以,子女的道德情感應從出生之后就由父母開始逐漸的培養,但留守子女因為外出打工的父母不能總是陪在他們身邊,祖輩們無法給予他們這種心理上的需求,所以在子女還在對世界觀,價值觀處于模糊狀態的幼兒時期,留守子女的父母應盡可能減少外出打工的時間,或者父母雙方交替輪流外出務工,盡可能給與孩子正確的道德指導,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其次,監護人培訓法。父母外出打工后,大多數農村留守子女都有祖輩代為看管,由于時代的差異以及農村思想的保守,使得留守子女無法認同和接受祖輩的價值觀念和教育方法。我們可以以政府或社會團體為主導,定期免費對留守子女的監護人開展道德教育方法的培訓。一是可以組織具備思想道德教育專業知識的志愿者定期去農村對監護人進行培訓。二是選取現實生活中的正面例子對監護人起模范帶頭作用等等。這樣不僅可以改進監護人的教育方法,同時還可以就留守兒童出現的道德問題進行交流,共同探討加強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二、強化學校教育
首先,優化需要法。受經濟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教育經費不足、教學設施落后等問題。要加強學校教育,政府就要對農村學校的建設予以政策上的傾斜和經費上的照顧,從根本上幫助農村學校走出困境。比如增派教師、完善教學計劃等。此外,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較差,很多農村學校沒有寄宿條件,尤其是在偏遠的山區,學生要走幾個鐘頭的山路去上學。為此,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要積極努力,盡量為有需要的留守兒童提供住宿條件。
其次,創新教育法。除了一些常規的思想道德教育課之外,學校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找出新方法。例如可以,建立留守子女的成長檔案。學校在每學期初都要全面了解留守子女家庭狀況、經濟狀況、托管情況、父母的聯系方式等等。以此為基礎,建立留守子女成長檔案。期末將留守子女在家里和學校的表現裝入成長檔案,針對留守子女的表現,與家長交換意見,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倫理道德教育課,教會留守子女如何用正確的方法調節自身,學會與他人交往與社會交往,形成正確的道德素質。
三、完善政府管理
首先,協調合作法。各級政府在關注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為農民提供各種打工渠道的同時,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關心農村留守子女。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協作才能完成。各級政府應協調政策和統整資源來有效的解決農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問題。比如,要切實保障農村留守子女的權益,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民與城里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或者加大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投入,提高其辦學質量,切實解決農民工子女城市入學難的問題;同時政府要積極完善有關寄養、委托監護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子女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使他們切實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和來自寄養家庭的關愛。
其次,經濟發展法。其實歸根結底,農村留守子女的產生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的落后,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所以要解決留守子女的道德發展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首先政府要完善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推進農業結構的改革,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村傳統農業,大力發展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把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讓土地、河流等各種農業資源得到更為充分的利用,造福于人民。其次還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引進國內外資金,創辦企業,增加農民在本地就業的機會,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就近務工,從而減少留守子女的數量,讓青少年可以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成長。
四、優化社會環境
首先,媒體呼吁法。加強對農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社會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報道要進行積極的輿論導向,讓社會上其他的人了解農村留守子女的生存現狀,號召社會各界在各方面力所能及的幫助留守子女,致力于營造一個充滿人間溫情、關愛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社會氛圍。例如近幾年,有關農村留守子女的電視節目也有很多,像湖南衛視的《變形記》不僅讓我看到了偏遠山區孩子們艱苦的生活,更讓我們看到了農村留守子女強大的道德力量??傊_運用媒體的力量,不僅有利于改善農村留守子女的生存狀況,更有利于他們道德品質的健康發展。
其次,凈化環境法。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良好的學校周邊環境更有利于留守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要凈化農村社會風氣。在廣大農村進行對科學思想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的政策觀念和法制意識。其次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維護學校周邊環境的安定,徹底清理整頓農村游戲室和網吧,讓引誘孩子思想道德滑坡的因素無處藏身。還要加強學校的安全保障,同時嚴厲打擊破壞學校秩序的行為,讓社會上的閑雜人員等遠離學生,遠離校園,為農村留守子女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農村留守子女是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我們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長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把農村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使所有的農村留守子女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梅.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2] 王小果.關于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品質問題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7(3):16-18.
【關鍵詞】彼得斯 道德教育 規則 原則 美德
理查德·斯坦利·彼得斯(R.S.Peters)(1919~2011)是英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和道德哲學家,他因在教育理論研究中運用哲學的分析方法而成為分析教育哲學流派的倡導者和主要代表之一。彼得斯對道德教育與道德發展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正如凱爾(Carr)和斯蒂特(Steutel)所說的:“在把亞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論轉向道德教育的目標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許最有影響的就是彼得斯?!雹俚情L期以來,彼得斯的道德教育思想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培養能自覺遵循規則的具有理性道德的個體
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什么?這是每一個從事道德教育的理論者和實踐者所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經典的亞里士多德理論認為道德教育應著眼于對個體美德的培養,而康德認為培養遵循規則的理性個體則更能體現現代契約社會的現實要求。而要清楚這個問題,顯然需要了解社會的需要,這樣,道德教育的目標問題就轉化為美德與規則在社會中的現實需要問題。
在麥金太爾看來,亞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顯然沒有給予規則以應有的關注,他認為道德哲學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就在于規則應該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他也指出當代道德哲學對規則的過度關注也反映了啟蒙以來的錯誤轉向。麥金太爾認為,在任何社會中,美德都需要規則的補充。對規則的承認和遵循,不僅體現了社會的要求,也是個體在社會交往中建立起與他人相互信任關系的基礎。
彼得斯基本上認同麥金太爾的觀點,而且,他對美德、規則以及它們在社會中的相互關系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彼得斯先是明確了品格的含義,認為“品格與對規則的服從是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的”②。接著,他對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品格的三種意義做了區分。品格在第一種意義上,通常被用來表示一個人的品格特征的總和;品格在第二種意義上常用來指一個人具有某一類型的品格;品格在第三種意義上用來指具有品格的人,他們能不受自己情緒和意向的控制,習慣性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尤其是在面臨誘惑、恐嚇或其他社會壓力的情況下也能始終如一。③
彼得斯認為第一種意義上的品格特征“可能僅僅是社會準則在人身上的印記”④,也就是說,這些品格特征由于是在特定環境中形成的,一旦脫離了那種環境,它們就很可能不復存在甚至向壞的方面轉化。在第二種意義上的品格可分為自律型的、無目的型的、傳統導向型的、他人導向型的品格等多種類型。在第三種意義上來說,“具備品格的人將發展自己服從規則的獨特方式”。盡管品格特征是具有品格的人的必要條件,但具有品格的人,……無論他展示了什么特征,都將存在一些他在展示它們的方式上的控制與一致性。⑤
在對品格的意義進行澄清的基礎上,彼得斯進一步根據不同的品格特征,對美德進行了分類。他指出,歸納起來,第一類:十分特殊的美德,比如守時、整齊也許還有誠實,它們與特殊類型的行為相聯系,缺乏任何固有的、說明以一種既定方式行動的理由,不是動機,不像第二類美德,如同情心,也是行為的動機。第三類:更為人為的美德,如正義和忍耐,其中包含了與權利和制度有關的更普遍的原因。最后,第四類:更高層次的美德,如勇敢、正直、堅持不懈等,它們必須在面臨相反傾向時得到運用。⑥
彼得斯認為,第一類美德,是可以被稱為習慣的美德類型,它們可能缺乏任何內在固有的按規則方式行事的理由。而第二類美德是一種自然的美德,這些美德(比如同情)的價值就在于它們可以“成為行為的內在動機”⑦,能夠喚起人們的感情,激起人們與他人情感的共鳴,這種內在的行為氣質使得人們遵循著理性正當原則去行動。第三類美德,就是休謨所說的人為的美德,它們不包含內在的動機,但是因為其包含了與權利和制度有關的更普遍的原因,所以就像原則一樣對社會生活的調控是非常重要的。而第四類美德,它們的價值在于能夠使得人們在面臨相反傾向的時候同樣能遵循原則。
根據彼得斯的說法,有品格的人基本上具有堅持、決心、一致和勇氣,他把這些品質看成是更高一級的美德,在他看來,誠實、禮貌、熱情等,這些都是屬于低一級的美德,這些美德更多地訴諸于對規則的遵守,或者追求特定的目標或目的。而更高一級的美德則更多地關注于遵循規則或追求目的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英勇無畏地、不屈不撓地等等。
應該說,彼得斯對美德的分類應該是“一種系統的、有條理的關于美德的闡述”⑧,但對于彼得斯來說,他所做的這些努力顯然是為規則和原則服務的,在他看來,美德發展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們能有助于人們更為理性地遵循規則,這也是他被認為是一個理性主義者的原因,而且他自己也聲稱:“我是一個堅定地支持理智地掌握并且明確地運用道德準則的人”⑨。
正因為如此,他把社會看成是“一個由接受一定規則的個體的人聯合起來的整體”,是一個“基礎規則的體系”⑩,對基礎規則的遵守應該服從更高一級的原則。他對規則與原則做了區分,認為從具體程度方面來說,規則更為具體,而原則更為普遍?!暗巹t和原則更為重要的不同在于它們在彼得斯所理解的理性道德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即規則是告訴一個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原則使得一個人能夠判斷規則是否合理”。對于規則來說,光有理由還不夠,它們還必須是好的理由,而原則通過展示是否一定的理由有價值來使得一個人區分出好的理由和壞的理由,原則是“使所考慮之得恰當的東西”,“它們規定了什么樣的原因可以作為理由”。一個理性的個體,他能夠根據更高層次的原則,在變化的環境中對規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他說:“為了堅持一個理性的準則,一個人必須服從一些更高層次的原則,這些原則將使他能夠根據環境的相應變化明智地運用規則,并且根據環境以及關于規則運用的條件與結果的經驗知識的變化,不斷地修正規則”。
而原則或規則一旦內化,就會“被個人化為品格特征”,這就意味著規則不再需要外在的力量而能被自覺地遵守,而一旦我們認識到這種內化的因素,那么“社會是一個由接受一定規則的個體的人聯合起來的整體”這種說法也就毫不奇怪了。在彼得斯看來,一個自由的社會,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在善的理解方面的一致性,但在實踐中卻需要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而凝結起來的對行為規則的認同和一致。
正是著眼于美德和規則在社會中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彼得斯把培養“具有理智的、明智地并且十分自覺地引導自己的人”作為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標。
對基礎規則的傳遞和對原則的靈活運用
個體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要實現成為理性個體的道德教育目標,道德生活就應該凸顯原則的地位,而道德生活又是復雜的,要讓兒童進入道德生活,必須首先了解道德生活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是那些十分重要的以致必須勞心費時讓兒童加入其中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歸屬于諸如“好的”、“可取的”及“值得的”之類概念之下。這些活動能夠給個體提供追求自己的愛好、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機會。第二,與社會角色相關的義務;第三,則是與一些基本社會規則相關的責任;第四,則是以動機的形式被個人化的廣泛的生活目標;第五,則是一些非常普遍的與遵從或追求他們的目的的方式密切相關的品格特征。
在彼得斯看來,對道德生活的復雜性進行分析,有助于擺脫通常人們簡單地把道德教育認為是“‘使兒童具備良好的人際關系’或使他們觀察人際關系的規則的看法”。道德生活的這幾個方面是層層遞進的,讓兒童從事有價值的活動,并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抑制他的自私心。而讓他履行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在培養其責任意識,而這種責任意識的形成與尊重他人等原則密切相關,并隨著兒童理解力的提高而逐漸加深。
道德生活的過程也是原則和規則逐漸在個人思想中內化的過程。彼得斯把個人思想“理解為社會規則以及與這些規則相關的功能的焦點”。在彼得斯看來,兒童最初就有各種各樣的包括愿望在內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過程與外界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結合在一起,就轉變成為欲望,而這些欲望,“借助于審慎小心和社會適應而得到控制、定型及改造”。這樣,“兒童的品格就呈現為他自己發展起來的特殊類型的規則服從。而且也發展了與這些規則有關的其他功能?!币簿褪钦f,“不僅存在著調節個人行為的規則,而且也存在著關于這些規則的‘縮小了的’立法的、司法的和行政的功能”。立法功能是依據原則對規則進行修訂;司法功能則是學會運用規則,或者發展辨別與判斷;而最后的行政功能則是要使兒童發展其服從規則的獨特方式,也就是第三種意義上的品格。因此,道德教育的過程也就是通過原則和規則的內化逐漸在個體思想中建立起對原則和規則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過程,同時也是品格形成的過程。
道德教育的漸進過程也表明了對梯級原則理解的漸進過程。彼得斯認為,原則“它可以而且必須被理解為以一種完全具體的方式構成道德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使它們完全受文化的局限。”而他所說的這些適用于任何文化中的普遍原則,就是在原則的梯級上處于更高層次的、可以成為較低層次的原則的理由的原則。他說:“為了堅持一個理性的原則,一個人必須服從一些更高層次的原則,這些原則將使他能夠根據環境的相應變化明智地運用規則,并且根據環境以及關于規則運用的條件與結果的經驗知識的變化,不斷地修正規則。在我看來,那些能夠進行一些理性判斷的更高層次的原則,是公正不偏、說真話、自由以及利益考慮”。這些高層次原則要發揮其作用,必須要建立在對基礎規則的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這樣,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首先要引導兒童了解和掌握社會的基礎規則。
由此,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對一些基礎規則的傳遞。彼得斯認為:“教育者必須決定哪些是基礎規則,并且堅定地在兒童的每一個早期年齡階段傳遞這些規則?!倍鴥和脑缙谀挲g階段,正如彼得斯所說,是“理性蘇醒”之前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可能會做一些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而這些基礎性規則,必須是兒童從很小的時候就必須要遵守的。應該說,對基礎規則的傳遞階段,也是保證兒童向高一級規則理解階段即第二級序階段發展的基礎。在這一階段,兒童逐漸了解基礎規則以及它們存在的理由,并能對自己的沖動進行控制,然后“發展一種根據這些理由評價規則和創立自己的準則的第二級序的習慣”。這樣,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他們就會逐漸發展到對原則的靈活運用階段,建立起其自身的行為功能。
培養習慣并發展理性
為了實現道德教育目標,實施道德教育內容,道德教育究竟該采用何種方式,是通過習慣養成的方式,還是通過發展理性的方式?
在彼得斯看來,“亞里士多德試圖把兩者聯合起來,但卻陷入了一種關于道德教育的矛盾之中,這源于他同時強調理性與習慣的地位的嘗試?!北说盟顾f的亞里士多德在道德教育方式中所遭遇的矛盾無疑具有客觀性的一面。因為亞里士多德的確強調了習慣在道德德性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亞里士多德把德性分為兩種: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過教導而發生和發展,而道德德性則通過習慣而養成。為了說明道德德性的養成來自于習慣,他還運用了一些類比:“德性的獲得,是我們先運用它們而后才獲得它們。這就像技藝的情形一樣……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而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制而成為節制的人,通過做事勇敢而成為勇敢的人?!比欢?,亞里士多德也看到了這種類比在有一些方面會被打破。技藝的產品,其善在于自身。只要具有某種性質,便具有了這種善。但是,合乎德性的行為并不因為它們具有某種性質就是,譬如說,公正的或節制的。除了具有某種性質,一個人還必須是出于某種狀態的。也就是說,首先,他必須知道那種行為。其次,他必須是經過選擇而那樣做,并且是因那行為自身故而選擇它的。最后,他必須是出于一種穩定的品質而那樣選擇的。也就是說,一個具有美德的人并不只是單純地、以一種未加思考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情,而是能夠意識到、自覺地選擇并且具有穩定的行為傾向。
這樣,就出現了彼得斯所說的亞里士多德所陷入的道德教育的矛盾,也就是說,如果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對兒童進行習慣的養成,而所要達到的結果是培養有理性的、自主的、正直的個體,那么可能在方式與目標之間存在著沖突,這種對兒童進行習慣養成的方式勢必會使兒童形成習慣,而習慣又與所希望的結果不相容。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與一些行為分析者的論證也表明了培養習慣與發展理性之間存在的矛盾。
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等心理學家著重于從認知的角度對兒童的道德發展進行研究。皮亞杰的研究表明,兒童的道德發展始于處于道德他律階段的活動,在這個階段,由于兒童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成人與兒童之間的自然的權威關系,兒童表現為對規則的嚴格遵守和對權威的完全服從,而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逐漸提高,兒童會逐漸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規則,并試圖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對規則進行修正,這樣,學校就應該重視和培養兒童在團體中的合作性,通過讓兒童在公平的基礎上制定出共同的規則來促進道德發展。而柯爾伯格也認為兒童也是在逐漸的經驗積累中形成他們的思考方式的,這些經驗積累包含著對一些像正義、權利、平等和人類的福利等概念的理解,他在皮亞杰理論的基礎上,區分了道德判斷發展的三個水平和六個階段,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道德教育的認知階段發展理論,并把道德教育看成一個促使兒童道德推理和判斷能力由低級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
而對一些行為分析研究者來說,他們認為道德發展主要是由道德行為的獲得或習得。在兒童很小的時候,道德教育就已經開始了,父母會通過獎勵或懲罰的方式對兒童的行為進行引導,并且通過自身榜樣的力量影響和塑造兒童的行為,使他們逐漸形成關懷、誠實等品質。道德行為也可能是間接地由父母來根據道德準則塑造的,但這種道德訓練或習慣養成的道德教育方法在本質上也多是非理性的。由此,兒童的道德教育就在于訓練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理性是不參與其中的。那么,在道德教育中,是采用習慣養成的方式,在兒童的道德理性尚未建立起來的時候,對他們進行習慣的培養和訓練,還是如認識論者所提倡的根據兒童理性的發展逐漸進行,這確實看起來是一個矛盾。
彼得斯試圖解決道德教育方式上存在的矛盾,把習慣養成和理性發展統合起來。他認為:理性道德的發展是道德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但這種理性道德不能直接通過訴諸于理性教給孩子們,而只能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在這些方式中,習慣形成是主要的方式:孩子們“能夠并且必須穿越習慣與傳統的后院而登上理性的殿堂”。
在彼得斯看來,對規則進行由低級到高級的分類恰恰體現了兒童認知和理性的逐漸發展的過程,兒童最初的認知結構決定了他還不能對規則進行深入的思考,而只能嚴格遵循規則,因此,在規則的第一級序的階段,所進行的對兒童基礎規則的傳遞,是通過行為習慣的訓練來進行,“例如:在控制排便訓練階段,兒童也許會染上非常普遍而且常常是笨拙的習慣—如呆板地服從規則,不情愿放棄他們自己的任何東西……因此,我們來到托兒所的門口,這是通向道德教育的入口處。因為,很可能在這里,品格特征的類型和練習它們的方式被確定下來?!倍改笇和M行的行為訓練,意在教給兒童保持整潔這一較為抽象的原則,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會逐漸理解并靈活地運用這個原則。這樣,道德教育中的習慣培養與理性發展的矛盾似乎就消解了,而人們之所以會認為在理性的運用和習慣的形成之間存在矛盾,完全是出于對“出于習慣”的解釋的不同。
通常人們對“出于習慣”的解釋往往是指這種行為的自動性、刻板性的反映,而不是行為主體出于對行為的關注和自動性。盡管我們通常會錯誤地認為習慣是以一種未加思索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得出一種錯誤的結論,那就是習慣與理性之間并不相容。但彼得斯認為“習慣無需由于習慣的力量而得到運作。”習慣不僅僅表示對之前所做的事情的重復的假設,它還“伴有‘自動’地完成這一行為的能力的假設?!倍白詣拥亍被蜃园l地完成一種行為,在彼得斯看來,是指出于一種樂趣來完成的,這與單純地“出于習慣”或“出于習慣的力量”所完成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這些行為有其內在的動機。而且,自發地或自動地完成一件事情,也有著外在的目標,也正是這些目標,使得這些行為成為明智的行為。這樣,彼得斯所說的習慣,不僅是出自內在的樂趣的行為,而且也有著外在目標的行為,也就是說,習慣是伴隨著理性的存在的而發生的。這也是他為什么認為兒童“被訓練成或被迫根據規則行事”,與“學會依規則行事”是大相徑庭的根本原因。
而在道德教育實踐中習慣究竟該如何培養?Ryle曾做了一個經典的討論,他把習慣分為兩類:一類具有單向度氣質,另一類具有多向度氣質。單向度氣質是在特定條件下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動的傾向。而多向度氣質則是在變化環境中仍然能恰當地遵循相應的規則。單向度的習慣可以被稱為是一成不變的習慣或日?;顒?,它們一旦被獲得,這些行為往往是無需要反思的。這些行為的塑造,大體上等同于技能的訓練。對這兩種類型的習慣的區分并不能排除它們在實踐上的連續性,最初,兒童可能被訓練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然而這種單向度的習慣在他進一步理解了保持衛生這個原則后可能會成為多向度的習慣,他會逐漸認識到這些原則的例外情況。在這些例外的情況下,這些一成不變的習慣可能被打破。但總體上來說,單向度習慣的獲得有助于兒童參與日常生活,被認為是道德發展和教育的條件。
多向度習慣在早期道德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習慣是早期道德品質或品格特征的表現,是正確的行為和恰當的情感的表達。一個小孩子可能被父母訓練不要傷害別人,安慰處于困境中的人,歸還玩具,適當地表達關懷、遺憾等情感。在這些情境中,父母的訓練旨在產生Oakeshott所說的“情感或行為的道德習慣”。這些習慣所遵循的規則和原則都是社會成員所應該遵守的基本的規則和原則(不傷害、尊重財產、遵守諾言等),實際上,兒童最終都能夠認識到這些規則的相互關系。
在彼得斯看來,關注他人的痛苦的習慣,并不是美德,但它有助于在一些具體情境中產生憐憫之心,這些習慣,可能被認為是多向度氣質:不同的情感和行為反應被一種相同的基本原則所支撐。通過這些社會化的彼此牽連的道德習慣,兒童最終能達到我們的道德教育的目標。這樣看來,兒童道德教育的方式是通過習慣的培養而逐漸發展理性,獲得多向度氣質習慣也成為道德教育的一個關鍵階段。
(作者單位:徐州醫學院社會科學部,泰山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學院)
【注釋】
①⑧Carr, D. and Steutel,J.(eds): Virtue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9, p248, p5.
②③④⑤⑥⑦⑨⑩[德]彼得斯:《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鄔冬星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頁,第21頁,第24頁,第23頁,第100頁,第104頁,第46頁,第28頁,第67頁,第66頁,第28頁,第72頁,第29頁,第51頁,第71頁,第72頁,第27頁,第27頁,第73頁,第28頁,第29頁,第31頁,第43頁,第51頁,第57~59頁,第59頁。
Graham Haydon: Reason and Virtue: The Paradox of R.S.Peters on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010,S1, pp173-188.
Peters.R.S.: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Allen&Unwin, 1966, pp73-7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廖申白譯注,2011年,第36頁,第42頁。
Ryle,G.: The Concept of Mind, London: Hutchinson, 1963, p43.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痹谥腥A民族傳統道德教育過程中,形成了有教無類、師道尊嚴、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誘導、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所以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方法,努力培養當代大學生具有社會擔當和健全人格、有職業操守和專業才能、有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思維的“五有”人才。
1 有教無類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其在《論語?述而》里說:“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來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中又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彼J為人性都是皆善,但由于每人所稟氣質和習俗的不同而有善類和惡類之分,而且不論善惡,都可以通過教育而使其復于善,所以接受學生可以不分善惡的不同。
“當前,不同地區間教育差距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比例偏低,”顯示出我國高校在招生上的不公平現象依然存在,依然不能做到對貧富家庭的子女一視同仁,這依然有礙于我們實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彼?,傳統道德教育方法中有教無類思想對當前中國教育現狀仍具有指導意義。
2 師道尊嚴
《禮記?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笨梢?,尊敬師長是尊師重道的體現。荀子說:“有師法者,人之大寶;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薄皣鴮⑴d,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可見,這時荀子已把教師的地位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
然而,當今輕視教育、輕視教師的思想依然存在,但是“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所以“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使教師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
3 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要求。這一教育方法始終也是我國道德教育的重要經驗之一,在中國歷史上,教師這一職業的地位可謂被提到了正民風、安邦國的高度,如《周禮》中說:“教職,以安邦國,以寧萬民,以懷賓客”。
時至當日,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在舊有的體制還未完全打破,新的體制還未完全建立的過渡期,導致出現了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所以在社會主義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必須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則,秉持嚴格的師道,自尊自勵,刻苦鉆研,務必要養成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務必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及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努力成為受學生愛戴的好教師。
4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這是孔子教學方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據《論語?先進》記載,冉求膽小怯懦,而仲由則膽大冒失,對于兩個人的不同性格特點,孔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冉求,孔子教育他做事要果斷,不能畏首畏尾;對仲由,孔子則教育他做事時要三思而后行,萬事不能貿然行事。
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人數眾多,而且每個人又有自己獨特的品格和個性特征,再加上每個人的能力、志向、品德也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5 循序漸進
孔子的學生顏淵感嘆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毖驖u進式的教育是孔子施教中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一方法符合教學的客觀規律。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只有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如果“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币嗉慈绻s亂地進行教學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教學秩序而不可整飭。之后,南宋朱熹和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等都發展了孔子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其實,要培養一個內圣外王的大學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并且只有堅持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其目標,這是教育教學中一個普遍的教學規律,是古代先賢教學經驗的總結,教育者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教學原則。
6 啟發誘導
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據《論語?述而》記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聚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當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時,老師如果加以誘導,使學生能夠用一隅推出其他三隅的話,那么到最后就能夠完全弄清楚問題的本質了。在《禮記?學記》中又對孔子的這一啟發誘導之法進一步發揮:“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亦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引導、鼓勵,而不應該強迫或壓制,教育者只能起引路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在教育教學中,受教育者是具有思維能力、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因此啟發誘導式教育能夠充分調動受教育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效地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所以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種教育方法,堅決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7 寓教于樂
關鍵詞:青少年;思想道德;方法途徑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問題一直是一個難題,只有充分注重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的未來發展才能起到良好保障作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漫長的工作,這就需要從理論層面加強研究,為實際的教育提供理論支持。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問題分析
當前我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有待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當代的青少年在國家的觀念上還有高度的保持,但是在思想觀念上就趨于理性。在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還沒有充分認識,在教育方面還要能進一步的提高[1]。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有著積極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全面的認識,只注重學生理論課程的教學,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沒有重視。
再者,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在教學的方法上沒有科學化的呈現。實際思想道德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老師的空洞說教比較多,在感情的觸動上相對較少。一些老師在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對和學生之間的公平溝通沒有充分重視。在教學中的封閉式思想道德教育比較多,在一些開放式的教學內容比較少,沒有注重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學的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教學中缺少生命體驗性的活動等[2]。這些方面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就有著諸多不利。
另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學過程中,在內容上沒有和時代的發展相契合,有的傳統道德已經不合時宜。在教師隊伍方面的力量相對比較薄弱,沒有將學校的思想道德教和家庭的自己社會的等進行形程整體合力[3]。這些層面的因素就造成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水平比較低。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實施
為能促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能充分主要教學方法的科學實施。筆者結合實際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進行了探究,在這些方法的應用下,就對教學的效率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第一,加強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學習。要想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注重從理論層面進行引導學習,讓青少年能夠對社會主義的概念以及本質等有詳細全面的認識,并要能夠使其能在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方面能夠有所體會,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促進青少年的價值觀正確樹立,在對思想價值的判別能力上不斷提高。要注重對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進行更新優化,能方便青少年對教學內容的接受。
第二,注重在思想道德上的教學內容科學化的引導。從具體的方法實施上,就要能充分注重對青少年的實踐體驗活動的加強,注重對青少年的行為習慣養成。能夠注重青少年的實踐體驗活動的類型多樣化呈現,注重通過活動現場的體驗來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4]。在實踐性方面能鮮明的突出,在日常行為習慣的引導工作上要能加強,注重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只有在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視,才能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
第三,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內在要求緊密結合,并能和時代需求相結合,在教學的內容能與時俱進,將思想道德的教育內容進行不斷豐富。只有在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視,才能有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能在教學的內容上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相符合。對學生的集體主義的教育要加強,能夠科學化的引導噓聲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處理方法實施。
第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在民主理念的教育層面要能加強。在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要能注重對社會市場的經濟發展有充分的認識,在德育教學的內容方面不斷強化,并要能夠和現代化的建設相適應,在新的思想道德規范內容的教學方面加強重視。
三、結語
總而言之,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學應用,在實際教學的方法上能注重創新性應用。通過從理論層面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進行分析研究,就能從理論上提供教學的思路以及方法,為青少年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魏曉麗.影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障礙及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8).
[2] 李婷,趙慧君.新時期家庭教育對小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J].現代交際.2015(07).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市場對高素質、高綜合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需求愈來愈迫切,高質量職業教育教學隨之迫在眉睫,而職業道德教育是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通過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對當前的職業道德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接近現實,改變當前教學方法,能夠從根本上對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起到作用。
對于高職院校畢業生而言,能否勝任就業后的工作崗位,并且發揮出應有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不僅要看其對所學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運用程度,更需要其對待工作的責任心、對待工作組織的誠信度等一系列的職業道德素養。所以,職業道德教育應該被作為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當中的一個重點環節。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教學時間里,教學者總是將職業道德定義為一種知識灌輸性質教育,并輔之以實際教學,隨之而來出現諸多弊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職業道德方面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學生實際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顯。教學過程中相關課堂教育手段與途徑相對單一,“職業道德”四字不能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對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與實際有效性的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教學方法,是解決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關鍵所在。
一、職業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強職業道德行為的訓練
職業道德行為訓練,即在職業工作進行過程中,根據職業道德的統一基本規范以及行業間的特殊需求,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順序的行為訓練以及實際活動訓練,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養成優良職業道德素養以及動態行為習慣。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想要通過行為訓練取得預想的效果,重點要處理好以下兩個環節的任務:
其一,課堂教學模式要做到靈活切實。首先,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少講那些理論思想內容,應該將更多課堂教學時間應用于對學生的實際職業道德行為訓練上。其次,在學院級別的實訓處進行相關訓練很有必要的。實訓處在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訓練的過程中,無論是基礎技能、專業知識技能還是職業道德素養方面的能力訓練,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學生處與學校團委等學生組織,在進行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訓練時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因為這些單位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多有關聯,其工作態度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除去課堂教育教學實踐,各學院、團支部、學生會等組織機構的日常督促檢查,對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養也十分關鍵。應該充分發揮學校各級學生干部的作用,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規范其思想道德規范,從而培養其職業道德素養。
其二,實踐訓練方式要做到新穎實用。職業素養教育訓練方式需根據學校實際環境、學生的際情況以及具體職業所需進行具體安排??傮w而言,訓練方式既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又要本著靈活多樣,大膽創新的原則設計出切實有效的具體方式。例如,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以及進行實際工作訓練的過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觀察并且發現學生在職業道德行為方面所存在著的種種問題,并且隨時進行指正,定期對其進行相應有針對性的行為活動訓練。又如,在進行模擬訓練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親力扮演各種訓練任務所規定的職業角色,使其通過親身體驗該角色所存在的社會價值、預期心理以及行為要求,從而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并且加以改正。
二、職業道德教育改革之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引入
職業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對于其本職工作的責任心理。很顯然,對本職工作的細致了解是實現對其負有充分責任心的有效前提。行為導向教學是一種針對完成某一項職業活動所包括的各項具體行動以及各項具體行動的完成過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條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內部調節機制來進行的設計、操作以及評價這個職業教育體系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有目的、系統化的學習模式,在實際任務或者模擬專業環境當中,參與任務設計、操作、檢驗以及評價職業活動等行動過程,最后獲得能夠完成相關職業活動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
在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可以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實際工作任務的接觸,發現問題并且設計處理問題方案,學習到實際的能力技巧以及相應的理論知識。這一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將根據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設計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對此行為,你有怎樣的評價?”“如果你對此提出反對意見,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堅持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為的觀點是什么?”等等。此教學方法重在引導學生對自身所處的職業環境有著更加細致的了解,從而能夠更全面地對自己的工作富有責任意識,從職業技能的角度培養起職業道德素養。
三、職業道德教育改革之結合社會實踐活動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開放,當代大學生主體個性也隨之不斷地張揚化,價值取向也不斷呈現出多元化傾向。個性張揚使得他們養成了只有通過實際經歷過的事情才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認同與內化的思維模式。職業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實際效率,使得學生由心理至行為的整體教育收到效果,不組織開展各類職業道德相關的實踐活動,是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的。
至于具體的實踐活動項目,則可以采取各種新穎易行的活動方案。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考察活動,充分利用當地的相關職業機構資源進行實際工作環節的參觀學習,通過實踐參觀,使學生了解未來工作環境,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參觀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對相關優秀職業機構的參觀考察活動總結出相應的考察報告。該項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敬業精神、責任意識、服務態度、工作禮儀等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道德素養。
又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服務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社會,通過對自己專業知識技能的運用,為有著相關需求的群眾提供一系列無償的幫助。這種無償社會服務是對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一種變相檢驗,通過無償服務不但可以體會到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還可以能夠充分培養社會責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集體工作意識與社會奉獻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進行有針對性的、有秩序的社會調查走訪。調查對象主要為與學生職業相關的一些當地企業機構。教師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提供調查目的、過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詳細要求,其余工作由學生自行完成。這項活動有助于學生從旁觀者的角度增強自身的職業道德意識,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要想在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績與突破,必須結合實際,除了在教學中聯系實際職業工作進行經驗教學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學校或者教師組織的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必將使學生對思想道德、職業道德的認識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動過程中逐漸提升高度責任心、誠信待人、與人為善等道德素養,從而逐漸具備起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良好職業道德素養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蔣廣庭,周玉甲.高職生職業道德教育滲透企業文化的探討[J].大家,2010,(16).
[2]劉尚蓮等.構建一個核心、兩個陣地、三個途徑的高職職業道德教育框架[J].大家,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