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26:36
序論:在您撰寫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自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重點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方案放在了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農村經濟優先穩定發展,為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發展營造一種良好的發展環境。隨著現代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推進,我國農村現已經逐步的形成了以多種新型農業經營為主體的各種經濟競相發展的經濟結構體系,在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發展帶動下,農業化商品已經成為農村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而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力量上的重要作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建成。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
想要更好的實施鄉村振興重要發展戰略,必須推動鄉村經營模式和人文文化進行大力振興,例如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等等,在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帶動下,無論是現代家庭農場還是一些當地的龍頭企業,都要大量的吸引和凝聚復合型人才,所以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將鄉村內部的文化、生態等方面同步發展和振興[1]。隨著我國農村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農業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國家出臺了大量的政策以及措施來鼓勵農村青壯勞動力留鄉,同時也號召外出的勞動力回鄉返鄉創業,另外還大力支持一些愿意參加到農村產業建設的科技型人才下鄉支持鄉村建設。近些年從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來看,我國各類返鄉下鄉的人數已經逐漸增多,到2018年已經達到了780萬余人,并且學歷和技能方面也在逐步的提高;同時在農村農業發展中的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達到了近300萬家,這樣的數據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又推向了一個新高度,成為產業振興的重要主導力量。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在我國各大經濟發展戰略中,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成為現階段重要發展戰略之一,所以在農業發展階段的各級政府和組織人員應當首先在思想上有足夠的重視。將鄉村人才、產業以及文化的振興放在首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落實?,F階段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涌現,其特點吸引了大量的商業投資以及人才,因此可以看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另外在我國的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中,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也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相比于城市經濟發展其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新型的發展方向,在傳統的鄉村經濟發展基礎上帶動青壯年返鄉熱潮,同時將更為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科學技術帶到了鄉村發展的環境中,使鄉村經濟真正的實現產業新、理念新以及模式新的“三新”發展現狀[2]。在未來的農村經濟發展中,進一步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將會提高市場競爭力,以及解決大量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適應問題。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必須將農民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美好向往以及思想做出重點的引導,將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以現代經濟發展為基礎,著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經營水平,將先進的農業產業轉型工作加快落實,并且積極的調整農業發展結構,將特色農業的發展道路作為導向,加強新型農產品的安全,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利用農業產業的多功能建設農業“新六產”,大力推動鄉村經濟建設邁上新臺階。
3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廣大的農民利益相互兼顧
在現階段和未來的農業發展中,主體參與群體和受益群眾依舊是農民,所以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利益緊密的聯系,是現代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要核心內容[3]。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應當時刻為農民的切身利益著想,建立相關的產業建設鼓勵機制,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來滿足農民的自身利益需求。例如完善社會服務機制、增加農民就業崗位等等,將鄉村經濟發展戰略與廣大農民的利益相互結合,實現二者成為利益共同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充分的增加農民在新型農業主體產業推動中的工作參與率,這樣才能充分的將農民參與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更加務實的實現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可能會損害相關一部分農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建設農業相關經濟產業時應當以農民自身利益與需求為基礎,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建立在農民利益的基礎之上,同時為農民建立相關的鼓勵機制和獎勵措施,拓展農民的再就業路徑展,提升廣大農民的參與積極性,保證鄉村經濟發展與農民的主體利益相結合,為發展新型農業產業做出突出的貢獻。
農民是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是執政的基礎,廣大農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央視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播出時間,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2021央視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播出時間2021年9月23日秋分節氣,我們將迎來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第一次走出演播廳,走向豐收的田野。晚會以潮汕地區豐收為中心,利用5G技術手段,串聯起全國各地的豐收景象。呈現出一幅全國共慶五谷豐登、共享歡樂喜悅的節日畫卷。展現了在黨的領導下,各地農民“慶豐收、感黨恩”的圖景,全國主糧和農副產品“物質豐收”的同時,在鄉村振興推向全面加速進程中,中國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據悉,晚會已經在廣東省汕頭市完成錄制,將于豐收節(9月23日)當天在CCTV-1和CCTV-17頻道晚黃金時間播出。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意義是什么體現豐收
眾所周知,秋分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六個節氣,恰好是從“立秋”到“霜降”這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風和日麗,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正是一派瓜果飄香谷滿倉的豐收景象。傳統意義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終點,更是春耕夏種的起點,正如中國華北地區的一句農諺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币蚨?,國家將每年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傳統“二十四節氣”這種古人智慧結晶的致敬與傳承,同時更加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知曉自然更替,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
“農民豐收節”的設立,不僅具有當代意義,其文化傳承意味更加濃厚。一方面,對于有著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這個節日的設立極具一種儀式感: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時節碩果累累,最能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同時更是當代人準確把握住時節規律,用現代思維點綴傳統文明的一種上佳表現,將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令“搖身一變”,成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日,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自然而然。
歷史人文
“中國農民豐收節”不是一般的節日,既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祈愿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國家意志的體現。從歷史脈絡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孕育出多姿多彩的農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被視作國泰民安的“標配”。從文化現實看,在國家層面上設立一個全民族共同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有助于更好傳承和展示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凝練生成重視農業、尊重農民、慶祝豐收的新時代先進文化。豐收,凝結起中華文明的澎湃力量?!稗r雖舊業,其命惟新”,中國是農業大國,高質量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化農業必須堅守的原則。
鄉村作用
首先,可以激發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推進鄉村振興,是為了農民,也要依靠農民。舉辦豐收節可以讓廣大農民參與進來、投身進來,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辦這個節,可以激發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中國農民豐收節”對農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在精神層面必將增強億萬農民振興鄉村的熱情和信心。
第二,可以營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氛圍。鄉村振興將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提供厚實的經濟社會基礎,豐收節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營造濃厚氛圍。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在開局之年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資源動員起來、聚集起來,有助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第三,可以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鄉村振興五句話二十個字,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僅表現在物質層面,也體現在精神層面。“中國農民豐收節”本身就很美好。辦這個節也是農民美好生活的體現。通過這個載體,展示廣大農民的勞動成果,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可以讓全社會都感受到,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是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中國農民豐收節社會影響2018年12月20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當選為2018年度十大新詞語。
一、深入學習,積極探討
12月24日上午,縣供銷社組織召開干部職工會,原文傳達學習第四季度鄉村振興現場會精神和書記在鄉鎮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精神。會上,全體干部認真學習,結合學習內容和自身工作實際,圍繞會議精神,深入開展討論,談認識、談打算、談建議。大家紛紛表示,將堅決貫徹落實市委、縣委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發揮供銷社為農服務的獨特優勢,繼續發揚超常攻堅精神,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供銷力量。同時,結合供銷工作實際,按照和總理對供銷社工作的指示批示要求,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實施供銷合作社培育壯大工程,爭創全國百強縣級供銷社,將供銷合作組織打造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
二、擴大宣傳,營造氛圍
縣供銷社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不斷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方式宣傳第四季度鄉村振興現場會和鄉鎮工作推進會精神,統籌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是通過召開職工會,由縣社主要領導原文宣讀、解讀文件,切實增強全體職工對文件的理解和對鄉村振興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二是通過LED屏幕、微信等方式使基層社、社有企業明確鄉村振興工作的目標任務,大力營造鄉村振興濃厚宣傳氛圍,切實增強系統職工、群眾對鄉村振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黨在深刻認識城鄉關系、變化趨勢和城鄉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也是中國發展未來幾十年的戰略方向。它不僅是一場經濟社會的變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態的復興。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希望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希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美麗的家園。但真正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還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一個一個問題的解決。因為農村的歷史欠賬太多了,不是一朝一夕能還清的。
作為鄉村振興服務工作下派干部,鄉村在我們工作的第一線,振興鄉村要求我們腳踏實地、扎根基層,要求我們充滿斗志、不畏艱苦,要求我們擔當作為、開拓進取。我們要切實發揚發揮“紅船精神”,要想作為、有作為、善作為,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黨的暖風,讓“鄉村振興”不是一句空話。
結合工作調研實際和近兩年農村的發展來看,農村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A設施改善了,村容村貌變美了,貧困人口生活得到了改善??墒沁@些離鄉村振興還遠的很,這些充其量只是農村問題的皮毛,所以對于當前所取得的成績并不值得沾沾自喜。難啃的骨頭還在后面,對農民群眾而言,最好的鄉村振興就是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老有所養。為此,鄉村振興決不能只是口號,只是專家的高談闊論,而應是田間地頭,農民生計。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需要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有效的引導和激勵機制,培育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自豪感和自信心,讓農民成為有奔頭、有前景、有獲得感的職業。此外,還要不斷完善支農惠農強農政策體系,營造“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文化氛圍,使農民的勞動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這將有利于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信心和底氣,真正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沒有產業振興的內生“造血”機制培育,靠各級政府的資金外部“輸血”投入振興鄉村,隨著資金投入減少最終還是會淪為衰落。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群眾增收,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要實現產業興旺,首先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是通過培育農業品牌、增強科技創新、強化城鄉融合,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產業集聚。
發展離不開人,鄉村振興自當不例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解決人的間題。由于受前些年農村發展“錢景”不大的影響,大量人口外出務工,農村缺人特別是缺少能人的問題,已經成為振興鄉村的制約瓶頸。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做好農村人才政策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建設。既重視本土人才的培育,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生力軍。也要廣納懂科技、懂市場、懂法律、懂管理的賢才能人到農村來創新創業,讓農村成為賢才能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質專業化鄉村振興隊伍,增強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和農村產業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華大地億萬農民迎來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讓人激動的節日,那么2021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哪天呢,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2021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哪天,歡迎閱讀!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哪天2021年農民豐收節時間為9月23日(星期四),農歷辛丑年八月十七日。
2021年農民豐收節舉辦地點在哪?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地點在四川德陽、湖南長沙、浙江嘉興這三個主場活動。11省市要積極參加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最新成果及應用場景展示、“種業振興”希望之種接力、金秋消費季展銷、全國農民文化藝術展演、糧食安全與稻作文化論壇等主場活動。鄉村特色節慶活動安排如下:
1.組織長江經濟帶11省市聯動慶豐收
支持長江經濟帶11省市分別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重點節慶活動,呼應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長江大保護戰略,展現長江流域千年文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四川德陽、湖南長沙、浙江嘉興分別代表長江上中下游,承擔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組委會”)層面的三個主場活動。11省市要積極參加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最新成果及應用場景展示、“種業振興”希望之種接力、金秋消費季展銷、全國農民文化藝術展演、糧食安全與稻作文化論壇等主場活動。具體事宜另行通知。
2.引導縣鄉村務實開展節慶活動
各地要堅持農民主體、城鄉共慶,活動重心進一步下沉基層,每個縣重點培育1項特色鮮明、內涵豐富、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節慶活動。要充分結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促進產銷對接、打造農業品牌、活躍城鄉市場、拉動鄉村產業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要深入挖掘悠久厚重的農耕文明,保護豐收節俗多樣性,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吸引更多城鄉居民參與鄉村旅游、農事體驗等節慶活動,構建豐收節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3.發揮市場力量促進農村消費
組委會將發起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和市場力量,培育節日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實現農民增收和消費提質擴容良性循環。各地要用好節慶效應,為市場主體搭建線上線下平臺,組織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元化的促消費活動,充分挖掘品牌農產品、傳統民俗文化、優良生態環境等優質鄉村資源,提升縣域文旅服務水平,增強農產品上行能力,繁榮縣域商貿、提高流通效率、壯大鄉村產業。
4.開展鄉村振興促進法宣貫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每年農歷秋分日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要以“鄉村振興法治先行”為主題,廣泛開展鄉村振興促進法普法宣傳活動,將其作為豐收節的重要內容。要充分利用農村法治文化陣地,廣泛開展法律咨詢服務、有獎知識問答、鄉村大講堂等群眾性普法活動。要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方式和平臺,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鄉村振興促進法,讓農民群眾聽得懂、學得進、用得上。
中國農民豐收節給農民帶來了什么好處?1、有利于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能夠進一步強化“三農”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個方面對于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和重視,營造重農強農的濃厚氛圍,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2、有利于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給農民一個專屬的節日,通過舉辦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廣大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展示新時代新農民的精神風貌,這順應了億萬農民的期待,滿足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3、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
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正在淡化,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樹立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農化發展;政策價值
非農化發展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給鄉村社會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讓農村按照農村的模樣存在與建設,讓農村在農村的軌道上發展與振興的思想,更像是一種帶有返歸與惋惜的“理想主義”虛幻表達。從辯證角度看,非農化發展才是更加真實的存在,其為鄉村社會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同時也造成了越來越多已知或未知的社會風險。承認與辯證看待鄉村社會非農化發展的客觀事實,才是更加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價值有效實現的理性選擇。
一、鄉村非農化發展的結構特征及其多重呈現
從本質上而言,鄉村非農化發展是鄉村在其現代化進程中受到外力影響而進行的結構化賡演的必然結果,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非農化發展都意味著農村不再是一個自為自主的社會體系,而是更加深入地嵌在更為廣闊的社會系統網絡中。作為社會系統網絡發展的組成部分,鄉村非農化發展表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具體呈現為鄉村社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等方面。一是鄉村社會非農化發展。鄉村社會是具有高度獨立性的自養系統,既是鄉村生活共同體的物理載體,也是鄉風文明的物質基礎;鄉村社會非農化主要表現在生活空間非農化與鄉村文化非農化。首先是生活空間非農化。一直以來,農村發展都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聯系。不管是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考慮還是政績考核的需要,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村莊合并、撤村并社等各種發展鄉村社會的措施,意圖以城市建設的科學主義與理性發展取代鄉村社會的經驗主義與自然發展。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卻在事實上導致了鄉村生活物理空間的非農化重構,標準化取代個性化,統一性替代差異性,集中性取代分散化,隨之而來的還有類城市化的新的社交網絡、高成本生活以及集約便利的服務。其次是鄉村文化非農化。鄉村文化不會停止變遷,現在的鄉村文化絕對不再是傳統取向、小農社會、封閉穩定意義上純粹的地方性鄉土文明,而是呈現為被放置于工業文明、小農社會化、開放失衡狀態下混融的非農化發展狀態。鄉村文化原有的單一化、同質性特征正在被多元化、異質性特點所替代。原有的傳統文化價值依然產生影響,繼替的文化非農化變遷正在發揮新的價值影響。鄉村文化非農化發展使鄉村文化以本體性價值與社會性價值兩種形態共同塑造著鄉村社會矛盾的價值觀念。這就是孟德拉斯所謂“文明的沖突”。顯然,鄉村文化非農化是鄉村文化振興必須面對和考量的基本事實。二是農業生產非農化發展。在現代資本主導與市場競爭條件下,農業作為弱質產業部門,從傳統小農狀態走向現代化主要通過各國的農業保護制度與非農化發展,這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事實與必然趨勢。其中,農業非農化發展主要是指農業勞動力、農業土地與農業資本等農業生產要素的非農化。首先是農業勞動力非農化?,F代社會流動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讓固鄉守土的傳統意義的農業勞動力即農民進入城市,實現非農化就業,農民的多元分化甚至讓“誰來種地”成為世紀之問??傮w而言,除了原有的留守農民,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還有租地農戶、返鄉農民、種糧大戶、各類農業資本公司等。無論誰來種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非農化都已是客觀事實,即使傳統意義上純粹的農民家戶,也是非單純性從事農業生產的兼業農。顯然,農業勞動力非農化已經開始改變農業生產結構與生產關系。其次是農業土地非農化。土地具有非再生性,因此為了“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我國執行了最為嚴格的耕地紅線制度以保證農業生產。不過,正常經營條件下,占用土地從事非農產業的經濟效益明顯高于農業用地是常識,也是共識。這樣既能創造就業容納轉移農村勞動力,又能創造財富與稅收,這種比較效益結構是土地非農化使用的根本動力。在此動力驅使下,城鎮化與鄉村社區建設“征地”、資本下鄉“租地”等現象的直接后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非農化使用。最后是農業資本非農化。從歷史角度而言,農業生產剩余主要被體制性地轉化為城市與工業資本。目前國家資本通過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被有計劃地投入農業并沉淀為農業資本。不過,從事農業生產帶來的溫飽有余、富足不夠的事實與經濟理性的指引,讓農民不會跟隨國家戰略,而是更愿意把自身積累資金投向非農產業。在利潤增值的理性支配下,下鄉資本從事農業生產要么是農業搭臺、政治唱戲,追求政策紅利,要么是將農業生產引向更能產生利潤的品類與行業。個體與資本的理性行動無可厚非,卻在事實上造成農業資本非農化發展的外部性結果。三是農民生活非農化發展?!稗r民”作為一個學術性概念主要有階級、制度與職業三重理解,農民現代化是農民適應“傳統—現代”發展模式的角色轉換、職業轉換、身份轉換。正是這三重轉換形塑著農民非農化的生存狀態。農民非農化生存是農民適應現代化發展,獲取生活資料的個體能動性與生存理性的本質表現,主要表現為就業、收入、生活的非農化。在就業與收入的非農化方面,農民就業形式已完全超脫傳統農業領域,呈現為兼業化,非正規就業、非正式就業等特征。在特定國情下,“農民工”稱謂正是農民就業非農化最好的現實注解,多種職業、多項技能幾乎是每個農民必備的生存條件。就業非農化直接帶來農民收入非農化,數據表明,單純農業收入在農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減少,非農化職業收入是農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與保障。收入增加帶來消費能力提高,直接將農民的傳統生活帶入非農化狀態,生活方式、生活內容超越傳統范圍,開始與市場主導的城市生活接軌。總之,農民群體偏重保守、重視倫理的傳統性格正在被非農化改變或取代。
二、鄉村非農化發展的雙向效應及其政策意指
一是鄉村非農化發展的雙向效應。鄉村社會非農化發展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影響具有多層面的連鎖性特點??傮w而言,這種影響可從積極效應與消極效應兩方面解析。首先是鄉村非農化發展的多重積極效應。非農化發展促進自足經濟向市場經濟積極轉變,成為有效解決人地矛盾的主要途徑;專業、合作、網絡等生產方式正在改變著分散、單一的傳統家戶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與銷售方式;競爭、開放等市場觀念取代封閉、保守等農耕思想,正在成為塑造“現代農民”的觀念要素。其次是鄉村非農化發展帶來的消極效應。非農化發展造成鄉村社會基于倫理傳統的社會契約開始失效,既有的社會治理網絡與安全基礎遭到破壞。長期發展而言,這是鄉村現代化發展與進步的必然破舊階段,而短期卻必然造成鄉村社會資本的快速流失。孝養文化、互助網絡的約束力逐步減弱造成社會價值失準;農業生產要素流失,土地成為資本下鄉賺取政策紅利的獵品;農民被標簽化為落后主體擠出農業生產;農民本體性價值被社會性價值替代,攀比消費、低俗文化流行導致社會關系失衡。二是鄉村非農化發展的政策意指。鄉村非農化發展的社會事實與雙重效應表明,辯證看待非農化發展對于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大政策價值。其關鍵在于如何讓非農化發展更恰當地嵌入既有的鄉村社會結構,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通過外在政策力量引導非農化發展的積極效應發揮并限制消極作用的成長。具體而言,鄉村非農化發展至少給鄉村振興戰略帶來三方面的政策意指。首先是黨建引領建設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為了重構國家與鄉村的制度性聯系,重新整合與凝聚各類鄉村社會主體力量,實現鄉村共同體的“共建共享共治”。通過共同體建設形塑鄉村現代化過程中的適應性機制,不僅能有效吸納非農化發展帶來的新的規則、組織等資源要素,而且能增強鄉村社會應對社會資本流失與社會結構解組等負面效應的行動能力?!包h建引領”一方面是保證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政治方向,更重要的是實現黨的社會的有力發揮,即由黨的建設出發型塑政黨服務農村與農民的生活性公共服務保障體系的能力,使之成為推動建設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核心力量和鄉村非農化發展回應機制建設的支柱力量。其次是推動鄉村文化的多元融合與創新發展。鄉村文化振興至少需要重視“三個結合”,即增進鄉村文化建設與鄉村主體文化體驗與表達的有效結合,實現各類文化主體能夠動員與愿意參與的有效對接;促進鄉村文化組織建設與移風易俗的有效結合,緩解鄉村文化凋敝造成的種種弊病,提高鄉村社會生活的文化質量;標準化的公共文化建設要與地方文化、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尊重并引領地方文化自主創新,實現政府提供的與鄉村需要的之間的有效對接。鄉村文化振興能有效引領、吸納非農化發展帶來的文化要素及其正面功效。最后是推動農業生產的“再組織化”,增強農村集體能力。市場經濟重塑下的鄉村經濟不可能重新回到政治規制的集體經濟,但是沒有新的集體化、組織化的鏈接機制,分散化的小農經濟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與市場發展的競爭,這導致進入鄉村社會的非農化發展要素如技術、資金等,要么成為強勢資本剝奪弱勢農民的工具,成為無序競爭、不當競爭的來源;要么無法與農村社會的土地、勞動力等原材料有效結合,形成新的農業生產動能。因此,關鍵在于推動農業生產體系建設,實現農業生產的“再組織化”,增強農民生產的自主能力,進而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力量。農業生產“再組織化”至少要考慮三個方面聯結機制的建設,即建設協作機制,挖掘傳統互助與現代合作社的內在優勢,實現分散小農的組織化;建設服務機制,形成服務農業全過程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以組織化的服務實現一體化的農業生產;建設規制機制,規范新的資本力量在農業領域的市場行為,保護家戶小農的權利不受資本剝奪。這樣通過“再組織化”方式為非農化發展資源建立有序進入農業生產的規范渠道,使之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要素。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拉斯.農民的終結[M].李培林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社,2005年版.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實現鄉村振興,要推動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效益,推進共同富裕。
發展特色農業,構建品牌體系。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一些鄉鎮盲目效仿成功經驗,跟風發展某類產業,產生了農產品產出過剩,市場價格下降,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為避免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要從產業選擇和培育上大下功夫,尋找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農業,形成產業競爭力。同時,要強化品牌意識,推動“品牌興農”“商標富農”,從而優化品牌發展環境,加強對產業的保護,形成品牌的強大影響力、帶動力。
促進產業融合,提高綜合效益。單純發展農業,存在發展前期投入大,農產品產出情況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以及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難以幫助農民實現穩定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通過產業融合,形成產業鏈,能夠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有效降低單一發展農業的風險。
注重人才培育,帶領共同致富。發展特色產業、長期穩定致富,都需要人才。一是要培養本地人才。實現農民增收,離不開農民自身的主體作用。然而在現實中,一些農民并沒有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存在“等靠要”思想,把希望寄托在國家提供的保障上。因此有必要引導廣大村民學文化、學技能,提高本領,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要推動人才“上山下鄉”,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用知識和才能建設美麗鄉村,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從而帶領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