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26:34
序論:在您撰寫城鄉一體化規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的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
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這是基于以下的認識所給出的:
(一)、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客觀存在。
(二)、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可以用空間來刻畫的地域范圍。
(三)城鄉結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與鄉村的本質性內在聯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圍是一種模糊性的。
(四)城鄉結合部不是城市部分與鄉村部分的簡單疊加,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空間范圍。
(五)城鄉結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個地帶,也可以是其它形態,這要看反映城鄉結合的關聯度依據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鄉結合部既然是一種空間范圍,相應也便有了各種物質載體,也有一些諸如文化等領域的精神載體。因此,同樣需要用系統學的原理與方法作為理論指導。
(七)城鄉一體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較為獨特的規劃形式。它與其它各類規劃應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應納入規劃法律體系之中。
二、問題的提出
近一、二十年來,我國規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以重視,在自身行業的發展中已日益形成了龐大的獨特體系。而且,隨著發展的需求,規劃系統不斷地補充與完善,業已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體系。
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即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綜觀規劃層次體系,(見表1)可以看出,還有一定地域范圍內規劃沒有納入進去?;蛘哒f是沒有明確地納入進去,這便是實踐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問題較多的城鄉結合部地域(地帶)。廣義上看,我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鎮)聚落。而城市(城鎮)與鄉村的交融地帶便客觀上產生了一種特定涵義上的“城鄉結合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
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城鄉結合地帶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為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
筆者在近十余年規劃實踐中,參加了區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規劃以及各類課題的研究,深感城鄉結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較突出,亟需作為一項專題性、獨立性的規劃類型給以確定。本文試就城鄉結合部規劃的一些重要的原則性問題進行探索,希同仁位給以斧正。
三、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的總結
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一)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二)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三)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四)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們在黑龍江省訥河市、甘南縣、延壽縣、五常市等地參編市縣域城鎮體系和總體規劃過程中,即感受到城鄉結合部的一些矛盾無法用城鎮體系規劃或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來解決。
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再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的,而沒有以“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諸如: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四、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于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地域)。這就決定了它屬于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但又由于規劃對象的范圍確定性差,而模糊性強的特點。在界定規劃對象(即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時,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規劃對象的范圍,這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因此,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
其次,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于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便應屬于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的確立都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做后盾,才能不斷地發展與應用。本文僅就城鄉一體化規劃前述的內容根據長期實踐的認識加以理論框架的建構,以期對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正確發展能有所遵循與指導。
(一)根基性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概念的確立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理論走向二十一世紀時提出的,相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又再次賦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內涵。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便是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根基性理論。
(二)基礎性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是區域規劃的一個變種,因此,區域規劃理論的某些原理與方法便是它所應遵循的。
(三)方法學理論:由于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對象是一個有特色的開放的地域系統,因此,系統學理論必須引入,運用系統工程理論的原理和方法對城鄉結合部區域的總體部署,是唯一解決地域上存在各種問題的一把鑰匙。
(四)技術學理論:因為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是沖破現行的行政體制界限的。所以,在進行各種要素的配置上須綜觀城市與鄉村兩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義上,肩負雙重的協調性的任務。它應該著重發展意義上的規劃、在布局規劃上更應注重與城市規劃、城鎮規劃、鄉村規劃步調一致。
(五)相關性理論:由于城鄉結合部的位置處在城鄉交叉地帶,是同一種地帶或向城市,或向農村過渡的兩個方向性的戰略研究。因此,諸如,邊緣學理論,交叉學理論、門檻理論,社會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技術學理論都應該成為指導規劃實踐的理論。
六、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討
(一)規劃內容:規劃范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采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
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范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城鄉結合部發展方向方案圖、城鄉一體化規劃總圖、城鄉一體化規劃專項規劃圖、(經濟(產業)發展與布局圖、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與布局圖、環境評價及控制圖、資源可持續利用意向圖、居民點(聚落)體系規劃圖、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布局圖)。
(二)規劃方法:在系統分析總原則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時分析。
并嚴格做到以下七個方面的結合:
(縱向與橫向、定性與定量、定位與模糊、近期與遠期、宏觀與微觀、現實與理想、總體與階段)。
參考文獻
1、《經濟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規劃》1998年第1期
3、《城市規劃》1997年第4期
4、《城市規劃管理概況》劉鯤
關鍵詞:規劃,內涵,外延,途徑,弊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規劃要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把握發展的規律,完善和補充規劃系統的體系,抓住關鍵環節,扎實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將城鄉一體化建設做到城鄉均衡、縮小城鄉差距、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重要步驟。規劃體系既要宏觀掌控,又要微觀布局;既要專業細致,又要綜合全面。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讓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和擴展,城市功能向農村及周邊地區輻射,利用科技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切實提高農民生活的質量,同時也要保障農民向城市的遷移,適應城市節奏,兩者相互依托。城鄉一體化規劃工作要雙向考慮,既考慮到城市規劃如何延伸至農村,也要考慮到農村如何跟進和融入城市的步伐,城鄉一體化是互利共贏、共謀發展、攜手共進的一個過程。
一、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的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
二、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的總結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三、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于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這就決定了它屬于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在界定規劃對象時,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它不同于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范圍要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
其次,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于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便應屬于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四、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的初步探討
規劃范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采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
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范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城鄉結合部發展方向方案圖、城鄉一體化規劃總圖、城鄉一體化規劃專項規劃圖、經濟發展與布局圖、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與布局圖、環境評價及控制圖、資源可持續利用意向圖、居民點體系規劃圖、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布局圖。
綜上所述,做好城鄉一體化的統籌指導工作,方能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對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研究,應該解放思想,開闊思路,運用戰略的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操作,圍繞城鄉經濟的發展,進行綜合的規劃。對城鄉結合部這一較為模糊的地帶給以輔規劃,科學安排和測量城鄉結合部的諸多具體問題。對各級城鎮而言,應協調發展這一范圍內的資源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基礎設施,立足長遠組織部署整體的規劃。界定規劃對象的范圍,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加以分析,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形成規劃上的總體一致。實現產業統一規劃與布局、資源統一利用、生態環境統一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對構建城鄉統籌的新城鄉體系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規劃;內涵;途徑;認識;內容與方法
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既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城鄉結合地帶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為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1]。
1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2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2]。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筆者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2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并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做出明確性的展開研究。因為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所以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須早提上議事日程。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而沒有從“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相比,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應該及時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3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于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是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地域)。這就決定了它屬于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但又由于規劃對象的范圍確定性差,而模糊性強,在界定規劃對象(即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時,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規劃對象的范圍,這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范圍,因此,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二是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于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3],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三是基于上述2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應屬于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4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與方法
規劃內容:規劃范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采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4]。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范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城鄉結合部發展方向方案圖、城鄉一體化規劃總圖、城鄉一體化規劃專項規劃圖、(經濟(產業)發展與布局圖、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與布局圖、環境評價及控制圖、資源可持續利用意向圖、居民點(聚落)體系規劃圖、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布局圖)。
規劃方法:在系統分析總原則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時分析(縱向與橫向、定性與定量、定位與模糊、近期與遠期、宏觀與微觀、現實與理想、總體與階段)。
5參考文獻
[1] 王洪躍,張雄.湖北省城鄉一體化評價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6):397-398.
[2] 梁永平.珠江三角洲城鄉一體化與教育發展模式的構建[J].現代教育論叢,2001(5):33-36,50.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規劃、措施
中圖分類號: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our country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it for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main challenge facing the government is, how in uncertainty grow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in China on the concret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the measures
城鄉一體化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我國整體推進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是城鄉現代化的交匯融合,是國家和地區現代化不同階段的一組相互承接的發展目標。為確保全國城鄉經濟社會的和諧共同發展,必須具有戰略思維的頭腦,必須投入充足的資源去制定與遵守能夠促進城鄉要素整合的城鄉一體化規劃與運作規則。
一、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具體措施
(一)理清城鄉一體化的工作思路
發展小城鎮、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帶動農村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是轉移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結構調整的“推進器”,是城鎮輻射農村的“連接點”。要把這項工作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擺在突出位置,強化工作措施,精心組織實施。推進城鄉一體化總的思路是建設城鎮、提升村莊、城鄉互融、協調發展,最終消滅城鄉差別。具體實施中,要堅持四個結合:一是堅持繁榮農村與發展城鎮相結合。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農村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農民才能進城,才能縮小城鄉差別。二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發展。要在有效利用現有城鎮的基礎上,重點扶持已經形成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城鎮優先發展,特別是加強中心鎮、口子鎮和邊貿鎮建設。三是堅持凝聚內力與借助外力相結合。既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各地的發展水平、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挖掘自身潛力,走特色發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打破各種不利于城鎮發展的體制束縛,廣泛開辟投融資渠道,增強城鎮自我發展、自我積累的能力。四是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發展小城鎮,不能以犧牲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為代價,應注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完善政策,營造良好環境
城鄉一體化的過程是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過程。農民進城與否,歸根到底是一種利益選擇,無利可圖或者得不償失,農民必然不會進城。因此,要完善有關政策,為農民進城營造良好環境。一是完善戶籍管理政策。放開農民進鎮落戶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劃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管理制度,徹底消除戶籍制度的“等級烙印”,使其轉變為一個單純的人口登記制度的工具,最終實現城鎮戶籍管理一體化。對長期在小城鎮工作、有穩定的職業收入和住所的農民,允許轉為城鎮戶口;對不具備轉為城鎮戶口、但在小城鎮居住時間較長的,可辦理城鎮常住戶口;對在鄉鎮企業工作的農民,可將戶口遷入所在企業統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對小城鎮建設用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劃撥、統一管理,并建立嚴格的耕地審批和考核指標體系。以穩定農村現行土地政策為前提,妥善處理農民離土進鎮與穩定土地承包政策的關系,解決好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問題。三是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與城鎮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事業,逐步建立健全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解除進鎮落戶農民及相關人員的后顧之憂。
(四)統籌發展
從實際出發,制定較為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切合實際的政策措施,不斷地拓展思路、整合資源,采取有效的發展措施,在統一規劃指導下,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積極探索促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構建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開創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在統一規劃中,要明確各個區域的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鄉資源,立足現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城鄉發展基礎,把廣大農村納入城市規劃范圍,把城市的基礎設施延伸到農村、社會服務設施配套到農村
(五)以城鎮建設為著力點,優化城鄉一體化的有效載體
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抓好城鎮建設,增強城鎮對人口的吸納力。一是科學化規劃,以規劃揚特色。要根據區位優勢、自然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城鎮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對鄉鎮企業和工礦企業發達的著力建設工業主導型城鎮,對礦產資源和土特產品豐富的著力建設資源開發型城鎮,對沿交通干線、區位優勢明顯的著力建設商業貿易型城鎮,對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風光獨特的著力建設旅游服務型城鎮,形成設施齊全、品位高雅、特色鮮明、風格迥異的城鎮體系。二是堅持優質化建設,以建設創精品。要維護規劃的嚴肅、權威性,樹立精品意識,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嚴把施工資質關、材料質量關、竣工驗收關,確保建設高標準高質量。三是堅持規范化管理,以管理樹形象。完善城鎮管理體制,健全規章制度,加快社區建設,整治臟亂差現象,切實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務社會化、環境優美化。四是堅持市場化運作,以經營養城鎮。樹立經營理念,把城鎮可盤活存量資產推向市場,實行資本營運,走“以城建城、以城養城”的滾動發展之路。
二、總結
規劃的有效性決定于規劃的內容,而規劃的內容卻源自于對規劃的認識。因此,如何解讀新時期的城鄉一體化規劃是進行規劃內容探索的第一步。作為一種非法定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有很大的探索和創新空間,各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實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大量展開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編制是促進規劃理論創新的基礎,也是深化對城鄉關系發展基本規律和深層次問題認識和理解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城鄉一體化規劃; 途徑; 內容與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summed up the past treatment of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sequence in the status of awarenes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think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ay; content and method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前言
我國規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以重視,在自身行業的發展中已日益形成了龐大的獨特體系。而且,隨著發展的需求,規劃系統不斷地補充與完善,業已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體系。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既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 [1]。一、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2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2]。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筆者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二、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并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做出明確性的展開研究。因為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所以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須早提上議事日程。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而沒有從“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相比,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應該及時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一)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二)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三)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四)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最深。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鄉一體化;現狀;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鄉一體化有兩層不同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在城市和農村行政區域范圍內,要求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利用城市先進的生產力帶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層含義是指城市和農村的對立消失,城市和農村結為一體,城市邊緣區消失,城市和農村的差別僅在于主體產業和景觀上的差別??偠灾?,城鄉一體化是協調城市和農村的關系,在政策、經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
一、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取得一定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三農”問題,但是城鄉矛盾和問題仍然很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村和城市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甚遠,根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城鄉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且呈擴大趨勢。在城鄉規劃一體化中由于忽略鄉鎮同步推進,而只重視城市產業調整、改善投資環境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使城鄉經濟和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同時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對于城市人來來說也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生活水平較為低下。
2、資源配置不公平,城鄉之間社會發展水平相差甚遠
在社會發展水平方面,農村在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水電、交通、通信等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服務,和城市相比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以及其他公共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幾乎全部來自于國家,而國家對于農村的基礎設施、醫療等公共事業的投入相較而言少之又少,同時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極為不健全。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良好的社會資源均向城市聚集,這是資源配置不公平的表現,會不斷地拉大城鄉之間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
3、城鄉規劃布局不合理,整體協調性不足
因受短期利益驅使,在城鄉規劃中制定的發展計劃不夠長遠。布局空間不夠集中,中心區域功能不強,工業空間、產業及人口等集聚度不高等現象廣泛存在。城鄉一體化建設涉及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各方面,同時還要將各方面進行有機組合以促進其協調發展,各行業、部門、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在發展水平、發展速度上還都存在較大差距。
4、生產要素的區域流動性也不高
城鄉規劃過程中上至城區、下至鄉村之間還由于發展速度的差異而形成自我封閉的區域單元,盡可能實現自我發展與完善。對于規劃布局不夠集中的產業與人口很難形成集聚與優化組合,還不利于擴大經營規模,成為制約城鄉規劃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5、城鄉管理體制不健全
除上述幾方面情況外,城鄉管理體制上還存在勞動力就業、土地開發征用、基礎設施建設、醫教衛生及環境等方面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健全。
二、城鄉規劃一體化發展的幾點對策
針對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失衡現象,要盡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這個主要矛盾。在依靠中央向“三農”傾斜政策的同時,還要靠城鄉直接互動,從戰略上逐步實現以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轉變。在實現這個轉變的過程中,現行城鄉分割的體制是一個最大障礙。因此要從體制上將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打破,構建城鄉統籌的新型管理體制。
1、構建城鄉一體的規劃體制
將目前城鄉規劃分立的局面統籌為城鄉統一規劃,結合城鄉規劃建設中的土地利用、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道路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統一進行規劃布局,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2、構建城鄉一體的管理體制
將政府有關部門對城市或城鄉分割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與經濟管理職能統一向農村進行延伸進行管理,以構建城鄉一體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3、構建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體制
城鄉勞動力就業制度要逐步改革深化,采取勞動力市場就業的公平統一,針對農民就業的不合理限制、歧視性政策以及亂收費要盡快進行清理解決,為勞動力市場中的農村勞動力提高保障,以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農民就業的服務體系要逐步健全,構建適合農民就業實際的社保體系,提高對農民就業應享有合法權益的必要保護。
4、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
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完善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途徑。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關系到農村人口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的政策性支出,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快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以縮小城市和農村的公共服務差距,促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
(1)要加快農村的交通設施建設,建立城鄉一體的公路交通體系,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從而打破農村的封閉落后狀態,加強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練習。
(2)加快農村的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促進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和傳統觀念的更新。
(3)加快農村醫療衛生實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有利于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最后,加快農村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4)推進水利體制改革,構建城鄉一體的水資源管理體系。結合供水、防洪實際需要,建設城鄉統籌的水生態環境保障體系。以江河防洪、微水節灌工程及人畜飲水工程建設為重點。
(5)推進城鄉電網改造升級,構建城鄉一體的電網輸送體系。最終形成城鄉基礎設施一體的管理體制,使城鄉實現統籌發展。
5、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不斷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將農村人口納入社會保障網中使農村人口無后顧之憂,從而拉動農村消費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實現城鄉一體化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非常不完善,農村“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從而落入一個貧困的陷阱,不同于城市人口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基金由個人、單位和國家三方共同承擔,社會保障的風險幾乎全部轉移到社會上,而農村人口的保障完全依賴于個人。這樣的社會保障體制是有缺失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人口的轉移,阻礙農業的發展,阻礙城市一體化的實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化過程中要加快產業布局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一系列相關制度的改革。在城鄉一體化規劃發展過程中面臨問題盡管不少,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城鄉規劃進程中,要以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持農業為重點,實現城鄉統籌規劃發展,為實現城鄉規劃一體化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努力。城鄉一體化是一項志在必行的大工程,必須從制度改革方面著手,在全國范圍內有針對性地實施改革,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格局。
參考文獻
[1]張琳琳.城鄉一體化構建的意義和措施分析[J].世紀橋,2010,(10).
[2]尹成杰.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一體化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10,(10).
[3]朱恒.我國城鄉一體化問題的思考與對策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05).
[4]馮常生.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城鄉一體化路徑選擇[J].中州學刊,2011,(02).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規劃 濱城區
1 城鄉一體化的提出
城鄉關系歷來是影響我國發展和穩定全局的戰略性問題,“城鄉互助”的思想作為基本經濟綱領在建國初期具有臨時憲法地位的《共同綱領》中就已經被提及(武力,2007)。但在實踐中,出于對快速實現工業化的戰略追求,在20世紀中葉后的漫長歲月中,城鄉關系的實質基本上是農業和農村支持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并通過一系列差異化的制度設計,形成并強化了城鄉的二元結構。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城鄉關系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戰略思想,“統籌城鄉”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總書記提出的“兩個普遍性傾向”;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直到2007年十七大“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明確提出,標志著國家在戰略層面真正進入了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階段。
2 城鄉一體化的基本認識
城鄉一體化是一種在現代條件下,城鄉互補、協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的選擇;是一種城鄉關系進入以互補、融合、協同發展為基本標志的理想狀態的目標模式;是強調城鄉互動、協同發展過程,表達城鄉社會經濟高度發達、高度協調的結果。在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就在于徹底消除現存的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促進城鄉互動,使高度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達到城鄉共享。
城鄉一體化其本質就是把工業化、城市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機整合起來,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著重解決日益嚴重的“三農”問題。
3 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基本認識
3.1 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
將城鄉作為統一體進行綜合的社會經濟分析的基礎上,對城鄉發展的空間、生態環境作出具體的布局安排。因此城鄉一體化規劃實質上是在綜合考慮城鄉關系基礎上的空間整體協調發展規劃。將城市與鄉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城鄉一體化的規劃研究,突破了以前以城鎮為中心的規劃(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鎮總體規劃等)思維局限,體現了區域整體性的綜合思想,是規劃觀念與手段的重大革新。
3.2 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基本理念
3.2.1 由分離規劃向統籌規劃轉變
打破城鄉分離,城鄉實施統一的規劃管理,城市和農村統籌資源配置、空間布局和建設管理,促進城鄉經濟、建設互動發展、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共同提升;
打破體制分割,實現社會經濟、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的三位一體;
打破行政區劃,將產業發展、功能區劃、鎮區發展建設、城市空間布局有機結合,使其系統化、科學化。
體現規劃的整體性和各部門規劃的銜接性,力求規劃一張圖,空間全覆蓋。使地區之間相銜接,部門之間相協調。
3.2.2 由靜態規劃向動態規劃轉變
體現規劃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將規劃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夯實近期、銜接中期、前瞻遠期。
體現規劃的時效性,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并根據實際情況和形勢變化對規劃進行局部和實時修改。
3.3 城鄉一體化規劃的任務和主要內容
3.3.1 核心任務
解決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
3.3.2 主要任務
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合理布局生產力和城鄉居民點體系,使各項建設在空間地域上相互協調配置,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3.3.3 城鄉一體化規劃主要內容
城鄉一體化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①進行城鄉發展現狀和條件評價,指出其優勢條件和制約因素;②制定城鄉一體化社會經濟發展和空間發展的總體戰略;③在科學預測城鄉總人口的基礎上,依據空間發展戰略確定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城鄉居民點體系;④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按照城鎮建設用地、鄉村建設用地、區域基礎設施用地、生態用地、農業生產用地等功能類型,對城鄉空間進行全覆蓋性的安排,并對重點地區(地段)進一步規劃;⑤統籌規劃區域性的交通、能源、水利、給水排水、郵電等基礎設施,使之成為城鄉空間良性運作的有力支撐,并對城鄉空間優化起到促進與引導作用;⑥制定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并結合地方特點,制定專項或綜合的防災規劃;⑦提出分階段實施目標和重點,安排好近期開發建設,規劃研究切實可行的城鄉一體化規劃操作機制。
4 城鄉一體化規劃實踐
4.1 濱城區城鄉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濱城區地處山東省北部,是濱州市委、市政府駐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面積696.99平方公里,轄7個街道辦事處,一鎮2鄉,戶籍總人口46.72萬人,暫住人口6.4萬人。
2009年,全區城鎮人口27.46萬人,暫住人口6.4萬人,城鎮化水平63.8%。人均GDP45267元,折合6900美元左右。城鄉統籌處于中度一體化階段。
2009年濱城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55.28元,城鄉收入比2.71,山東?。?.89)和全國(3.33)的平均水平。
雖然從發展指標上來看,濱城區已經處于城鄉一體化的中期階段,但從城鄉協調發展來看,城鄉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城鄉收入差逐年擴大。(2)城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配套水平差距較大。 (3)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不均等。(4)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差距懸殊。從農業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來看,2009年濱城區規模以上固定投資96.8億元,其中用于農業的只有0.4億元。
4.2 總體發展戰略
4.2.1 基本思路
目前濱城區在城鄉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規劃的重點就是通過對城鄉空間布局的調整、產業空間的整合、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鄉用地在全區范圍內統一考慮、保障政策上向農村傾斜等措施,縮小城鄉差距,達到全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
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思路是重視城市發展的同時注重農村的發展。具體包含四方面內容:①強調集聚――改變分散狀態,促使人口和經濟向中心城市、鄉鎮駐地集中,實行合理撤并和農業規?;洜I,以形成強大的中心城市,帶動和組織全市發展。②強調分工――實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城鎮功能合理分工,區域產業各具特色,從而形成全市整體實力,“整體大于局部之和”。③強調統一――實行水、土資源的統一安排,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城鄉配套,統一規劃、建設、使用,發揮資源和資金的最大效益。
4.2.2 城鄉經濟一體化戰略
優化一產,做強二產,壯大三產,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
農業走產業化、特色化與效益化農業發展之路,打造服務于中心城的綠色都市農業區,發展綠色種植、生態畜牧、生態漁業,進行土地認養,農業園區旅游。
工業走園區化、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工業布局,加快產業集聚,以濱州工業園為核心,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聚。鄉鎮駐地設置與農副食品加工等農業產業相關、生態環保無污染的小型生態產業園。加強工業產業的技術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增強特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三產業的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社區服務業。將濱城區打造成服務于黃河三角洲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
在產業布局上,圍繞建設區域性現代商貿中心、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三大目標,全區范圍內統一考慮產業布局,在城區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和都市農業;依托德大、黃大、濱港鐵路發展現代陸港物流,在大型交通樞紐站發展現代物流業;在城區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依托沿黃風光和人文古跡,發展都市旅游、沿黃生態觀光旅游;在集中的工業園區發展先進制造業。
4.2.3 城鄉空間一體化戰略
科學預測濱城區人口,并在地域空間上進行合理分配。完善區域內“中心城區――城鎮組團―――農村社區“三級結構的居民點體系,促進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
規劃以土地資源在全區統籌安排和功能的合理布局為目標,對建設用地、非建設用地等各類空間用地進行合理安排,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在耕地保護的前提下,對農村居民點實行合村并點,鼓勵農民向社區集中,騰出來的建設用地指標在全區使用。
4.2.4 生態環境和空間管制一體化戰略
保護濱城區良好的生態本底以及“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的城市特色,強化對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改善城鄉環境質量,構建生態體系。加強對飲用水源保護、工業污染源治理、居民點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公路主干線兩側、河流兩側、水庫徑流區的生態建設工程,以良好的生態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形成以農田為基質,沿主要河流和區域重要交通線構成生態廊道網絡,連通區域內各生態斑塊,城鄉一體化的生態安全格局。
4.2.5 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一體化
科學配置農村水、電、路、垃圾、污水等基礎設施,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保障農村生產發展和生活改善的需求,合理引導資金和項目投向,統籌面向農村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區域防洪安全及河流良性發展。統籌區域內防洪標準,建設安全協調的一體化防洪體系。
按照城鄉一體的標準,設置消防責任分區,在全區范圍內,實現消防安全。
4.2.6 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一體化
建設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設施,消除城鄉居民社會保障上的差別,在政策上,對城鄉居民同等對待,在農村推行和城市同等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報銷比例和城鎮同等。建立起城鄉居民同等的低保、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征地補償和拆遷補償的保障。
推動農民充分就業,為農民提供與城鎮居民同等就業機會,進行城鄉居民勞動力機能培訓,促進非農就業。
4.3 推動機制
結合城鄉統籌的本質與濱城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動機制為:三化聯動,即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機整合,相互促進。
4.3.1 新型工業化是城鄉一體化的動力
新型工業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城鄉一體化首先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是是重點,是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根本動力。通過推進濱城區產業的技術升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拓展第三產業,以園區為載體,促使工業向園區集中,形成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通過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為土地規?;洜I創造先決條件。
4.3.2 新型城鎮化是城鄉一體化的支持
通過新型城鎮化,發展現代農業,實施規?;洜I,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增強中心城市和各個鎮區的經濟實力,促進人口向中心城區和鎮區集中。對農村進行整合合并,擴大農村規模,并配置基礎設施和服務射設施,使農村與城鎮共同發展。
4.3.3 農業現代化是城鄉一體化的基礎
濱城區本身是平原,有條件實現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經營,依托現代農業、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的發展以及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的建設,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實現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減少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
4.4 實施路徑
規劃從兩個層面考慮實施路徑:
4.4.1 從大區域角度
考慮濱城區是濱州市主要的市轄區,濱州市的行政辦公等主要功能都集中在濱城區,因此首先要考慮濱州市在整個區域中的地位以及和的聯系,提升整個濱州市以及濱城區的整體實力。
4.4.1.1承接天津濱海新區與山東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強與天津濱海新區的對接。
通過濱海新區的建設,打開濱州對接京津冀地區的北大門。與天津濱海新區的資金、人才、技術優勢相結合,重點發展石油及鹽化工、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集群。
與膠東半島的青島、煙臺等對接,發展新興產業和物流業、海洋產業,實施以開發整理鹽堿荒地換資金、換項目的“飛地政策”,積極承接濱海新區和山東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
4.4.1.2強化與濟南都市圈的聯系。
重點發展紡織、油鹽化工、高新技術等產業,實現農產品資源與省會經濟圈市場的對接。通過220國道、即將建設的濟濱城際鐵路、濟南-濱州高速公路融入濟南都市圈,以建設省會都市圈內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為目標,吸引圈內城市和大型企業物流向濱州流動。
4.4.1.3加強與德東濱發展帶的協作。
利用規劃的德大鐵路、黃河大橋和城際軌道,加強濱州、東營、德州之間的聯系。
在產業發展方面,濱州主城區與東營主城區加強產業合作,聯動發展。
4.4.2 從濱城區內部
4.4.2.1 促進公共設施在全區(城鄉)均衡布局
建立城鄉統一的供水系統,改造城鄉電網,城鄉完善污水處理管網、城市燃氣管網、熱力管網等。
在文化、娛樂、通訊、廣電、公交、教育、金融、醫院、市場等社會服務設施建設上采取城鄉并重、共同發展的辦法,促進市轄區內各個鄉鎮(街道)相互借勢,相輔相承,共同發展。
4.4.2.2 促進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土地)在全區自由流動
土地上:將全區城鄉土地納入統一管理,在耕地保護的前提下,對農村居民點實行合村并點,鼓勵農民向社區集中,騰出來的建設用地指標在全區使用,實現土地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
資金上:鼓勵工商資本進入集鎮和農村社區,投資生態農業,興辦農村商業超市;鼓勵農民進城經商、進企業務工、進工業集中區辦廠,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動。
勞動力上:消除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制度障礙,促進人口在城鄉間自由流動。
4.5 城鄉空間協調規劃
4.5.1 城鄉空間布局規劃
結合濱城區作為市轄區的特點,從濱州市域統一考慮,根據有機疏散理論,采取組團發展模式。
濱城區城鄉空間格局,以“活力、綠色、魅力”為目標,突出區域水系景觀和防護林帶的大環境綠化以及“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的城市特色,加強對中心城區的改造提升。同時,遵循城市有機生長的理論,以跨越式、組團化的形式向周圍地區拓展空間,向北大力發展濱州工業園區,向東連接梁才組團,向西納入三河湖生態風景區,構建“三心、一軸、四帶、四區”的空間布局,建立覆蓋全域,統籌城鄉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1)三心:指一個主中心,兩個副中心。
主中心:西城區行政文化中心
副中心:東城區商業服務中心和三河湖綠心。
(2)一軸:指沿205國道形成的產業聚集發展軸。
(3)四帶:即四條主要生態廊道,分別是北部沿220國道生態隔離帶、南部沿黃河生態保護帶、東部沿朝陽河生態隔離帶、中部沿小開河生態景觀帶。
(4)四區:即產業與城鎮集聚發展區、沿黃生態休閑觀光區、西北部都市農業旅游區、東北部生態糧棉農業區。
①城鎮與產業集聚發展區
即由中心城區、濱州工業園組成的以公共服務、生活居住和二三產業為主的城鎮化重點發展區。
②沿黃生態農業觀光區
沿黃河形成寬度1000-1500米的生態保護區,重點以生態保護和培育、水源涵養為主。并以服務市民和城市生活為發展導向,以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和休閑觀光為主要內容,發展綠色種植業、休閑林果業、生態畜牧業和生態漁業。形成濱城區南部的天然綠色屏障和城市居民的后花園。
③西北部都市休閑旅游農業區
以三河湖鎮、楊柳雪鎮為主,結合三河湖生態濕地開發,重點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有機農業,形成主要服務于主城區的都市旅游農業區。
④東北部生態糧棉農業區
以秦皇臺鄉、濱北街道為主體,重點發展糧棉種植業,實行規模化經營,形成生態化的農業生產區。
4.5.2 城鎮空間發展規劃
針對土地后備資源不足,建設用地緊張的問題,規劃以土地資源在全區統籌安排和功能的合理布局為目標,對建設用地、非建設用地等各類空間用地進行合理安排,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在耕地保護的前提下,對農村居民點實行合村并點,鼓勵農民向社區集中,騰出來的建設用地指標在全區使用。
主要針對各城鎮建設中的關鍵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①用地規模的確定,發展方向的選擇(明確城鎮建設用地的外緣界限);②與大交通等區域性設施的處理;③其他需要重點處理的問題。
4.5.3 鄉村居民點空間規劃
根據濱城區村莊分布現狀及區位特征,將轄區內的村莊規劃形成兩種類型:城鎮社區、農村社區。
4.5.3.1 社區建設用地標準
規劃進入主城區和鄉鎮駐地的村莊:安置房和保障性用房的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為60平方米。
規劃為農村社區的村莊:人均建設用地標準為100平方米。
4.5.3.2 社區建設模式
規劃進入主城區和鄉鎮駐地的村莊:其居住建筑以適合與城市開發的多層樓房為主,處于城市高容積率地區的村莊在改造時亦可由開發商建設高層住宅。
規劃為農村社區的村莊:農村社區建設以帶有院落的二、三層聯排住宅為主。
4.5.3.3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城鎮社區:其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規范設置,與城市居住區統一規劃。
農村社區:配套建設小學、幼兒園、衛生室、文化室、小型商業網點、小型農機服務、農資服務、儲蓄所、郵政所、中小型集貿市場等。
4.6 支撐體系區域共享規劃
支撐系統規劃涉及交通、水資源、電力電訊、教育、文化、衛生等諸多方面,其核心、關鍵是體現區域整體協調和區域共享的原則,實現基礎設施的最優配置。
4.7 城鄉一體化政策措施
城鄉一體化政策措施是城鄉一體化規劃利執行的重要保證。改變財政和信貸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加大對農村的各項投入力度及政策傾斜。通過計劃、規劃、政理等行政機制,以及追求效率、資源合理配置機制推進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實施。
五、結語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城市和工業優先發展的發展戰略,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由此延伸的一系列城鄉差異化發展的制度和政策。在這種體制下,人為割裂了城鄉的有機聯系。我國城市規劃編制體系也是按地域尺度劃分的層次狀結構: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分區規劃城市詳細規劃,反映了以城市為中心的縱向思維特征,缺乏對城鄉發展的統籌考慮和城鄉空間的協調安排。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村地區的快速發展以及對農村工作的重視,傳統的規劃模式不能滿足實際發展的需要。
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相繼進行了“城鄉一體化規劃”或類似的規劃實踐。這些探索為我國城市規劃的變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總體而言,目前的城鄉一體化規劃仍然,缺乏統一認同的標準,各地規劃在編制理念、空間尺度、內容深度等諸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明確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體系中的地位,確定相應的編制辦法、技術規范和審批程序,從而有效指導新形勢下的城鄉健康發展。
A DISCUSS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AND PLANNING PRATICE-A CASE STUDY OF BIN CHENG OF BINZHOU CITY
Xu wenjieXia mingxiao
(Shando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jinan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