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5:13:45
序論:在您撰寫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引言
近年來,國家對大學生心理教育更加重視和關注,促使眾多高校不斷提高心理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幫助大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人才。
在這種背景下,眾多專家和學者開始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進行研究,并且已經取得一系列的學術成果。但這些成果并不系統與全面,還有待完善。
基于此,本文在此淺論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以前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推動大學生心理教育的發展,幫助大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1]
二、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是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教育性原則強調的是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就是要通過心理教育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和障礙,使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使學生建立正確長遠的人生目標,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人才。
換言之,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斥責與責備,而應該經過有效的教育,使學生逐步克服心理問題,最終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性原則
尊重性原則是針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態度所提出來的原則。尊重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學生的權利,承認學生的獨立性,承認學生與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尊重性強調的是對學生的尊重,即使學生擁有心理方面的問題,教師也不能對學生產生輕視的情緒,要平等的對待學生,使學生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在此基礎上,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隱私進行保護,必須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嚴格的保密,使學生能夠在同學之間得到公平對待。只有保證尊重性原則,教師才能夠得到學生的信任,才能夠引導學生主動的進行心理咨詢。
(三)全面性原則
最后,教師必須明確的是大學生心理教育并不是針對于某個個體的,而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制定心理教育課程時充分考慮到大眾的需求,考慮到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而不是僅僅針對與個別現象展開教育。
同時,教師也需要針對個別學生給予特殊的幫助,要使其能夠得到特殊的關懷,幫助其更快的克服心理問題。
三、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一)引導學生進行傾訴
傾訴法是心理學中較為常用的疏導方法之一,及引導學生傾訴自己內心深處的陰暗面和心理問題,使學生放下心理沉重的包袱,同時也讓教師掌握真實的信息,進而制定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質量和有效性。
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要讓學生對自己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和信賴感,愿意在教師面前吐露心聲。教師必須要遵守尊重性的原則,面對學生的傾訴一定要平等看待學生,同時為學生保密。做到這一點,學生的傾訴才會更加直接,才會暴露更多的問題,才能為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二)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懷
從某種程度而言,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缺乏安全感和愛。這也是性格孤僻的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懷和慰藉,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和愛。在這種背景下,學生才能夠感到溫暖,才能夠感到自己不再孤獨,才能夠在遙遠的異鄉獲得精神上與心靈上的支持。
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需要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的朋友,使學生愿意信任自己,并接受自己的關懷。在此基礎上,教師不但要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關心,更應該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行關懷。[2]
基于此,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愛,才會真正將教師當作朋友甚至親人,進而獲得更大的支持與鼓勵。
(三)組織學生多參與集體活動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多參與集體性的活動,通過集體性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友誼,使學生受到其他同學正面積極的影響,進而保持樂觀、積極和開朗的態度,逐步克服內心的心理問題。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班級中的學生開展足球比賽。通過足球比賽,學生能夠在運動中釋放內心的壓力,緩解心中的疲勞,逐步克服心理問題。同時,在足球比賽中,學生還能夠收獲更多的友誼,使學生的交際變得健康。在健康的交際中,學生才不會感到孤獨與無助,才會得到朋友和同學的鼓勵和支持,重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快速擺脫心理問題的糾纏,使其成為健康樂觀的大學生。
此外,教師還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班會,在班會中分享自己最近的得與失,暢談自己的壓力以及對未來的設想。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得到團體的帶動,能夠得到同學的鼓勵和支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
(四)開展拓展訓練
同時,當代大學生需要承受來自于家庭、社會、交際圈等各個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通常讓學生感到無力,這是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就應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各個方面的壓力,保持自己的本性。
因此,高校應該開展拓展訓練。在時代的發展中,拓展訓練已經被普遍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它是增加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拓展訓練,學生不但能夠在參與集體性活動中收獲友誼,還能夠在特定的訓練項目中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進而更有力的面對各種壓力,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
這就高校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拓展訓練,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增添相應的設施設備和場地,并安排相應的教練人員,為拓展訓練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結束語
總的來說,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教師探索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并且經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交流,對其進一步完善,提高大學生心理教育的質量,使學生能夠成為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新文. 論高職心理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J].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02)
一、區域旅游合作模式概述
區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域旅游主體(政府、旅游企業)為適應旅游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要,以旅游資源有效整合為主要手段的合作關系。當前,經濟全球化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旅游經濟一體化,對于構筑地域大文化,增強市場競爭力,打造區域旅游品牌,提升區域旅游檔次。隨著我國區域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加強區域合作,共同發展區域旅游經濟,愈來愈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發揮北方各省優勢,全面推動北方區域旅游合作,這既是旅游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各地共謀多贏的必然選擇。
二、北方地區發展旅游產業階段中合作發展的原則
我國的北方地區不僅有著較多的歷史遺跡,更為重要的是北方地區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有著國內其他地區少有的冰雪風景,這些條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旅游產業優勢,這些條件也為開展合作模式的旅游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因為北方各省之間在旅游產業方面存在特殊的聯系性,所以在開展合作旅游的時候,要注意一下的幾方面的原則。
1.市場引導原則
旅游產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國內已經呈現出了一定的規模,并且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以及專業人員宣傳的引導下,人們在出游之前就能對目標地區進行全面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地區的有關部門、企業在開展的區域旅游合作的時候,要充分的認識到市場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展開合作,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在開展合作的時候切忌不能僅憑主觀臆斷進行旅游項目的合作。
2.科學的區域合作
北方地區有著較多的旅游特色區域,在開展旅游合作的時候首先就要能充分的了解這些特色,如果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沒有做到科學、合理的區域合作,那么就很有可能會導致區域合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開展區域合作過程中,最為核心的要點就是能實現北方各個旅游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使的北方各個區域在旅游合作之中表現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北方各個區域在旅游合作過程中獲得共贏。
3.超前性原則
現階段社會的發展速度較快,并且社會上多元文化的影響使人們的思維意識、思想的發展也比較快,所以為了能一直保持區域合作模式下的旅游產業能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也就需要旅游產業的管理人員在開展區域合作的時候能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兼顧目前的旅游市場之外,還要帶有前瞻性的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有所把握,使得旅游合作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達到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北方地區開展區域旅游合作的有效措施
1.深入探索北方旅游資源
在旅游產業長期發展以來,各個地區都展現出了相應的旅游項目、景點,雖然各個地區都宣稱是特色旅游,但受到市場經濟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一些地區的旅游項目、旅游模式出現了趨同的情況,進而使得游客的積極性受到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不利于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就需要北方地區的管理人員能積極的探索北方地域的旅游資源,在此基礎上將當地地方旅游文化、地域特點的靈魂抓住,將這些特點和旅游項目、旅游產業相結合,最終實現旅游產業的良好發展。
2.打造特色區域旅游品牌
在旅游產業之中為了能在全國范圍達到良好的知名度、信譽度,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這樣就能在旅游資源共享的同時更好的打造出精品旅游線路,實現旅游產業的升級、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比如目前北方區域旅游產業之中的“北國之旅”“北方風情”等旅游線路就是典型代表。此外,在打造旅游品牌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認識到什么才是北方地區所獨有的,我可以充分的利用冰雪資源,打造冰雪專線,讓游客不僅能感受到冰天雪地的溫度,同時還能在旅游的過程中感受冰雪的神奇,比如可以旅游中增設滑雪、堆雪人、打雪仗、雪爬犁等環節,使游客在旅游中通過玩耍的方式達到放松,也能進一步的感受到北方之美。
3.加快北方地區之中無障礙旅游區的建設
在目前北方地區合作旅游的建設過程之中,雖然一些地域已經有了良好的合作方案和建設方案,但是受到區域政策、法規方面的影響,使得這些合作旅游的方案沒有得到全面的落實,影響了北方地域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快推進“無障礙”旅游區,北方各省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打破行政壁壘,聯手大合作,打破條塊分割,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積極推進跨區域、跨行業、跨景區的合作,實現市場互換、客源互送、多方共贏。
福建永安一中 陳聿章
縱觀十多年中學語文教改的軌跡,可以看到,中學語文教學是沿著“加強基礎——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培養非智力因素——學法指導”的方向逐步深入發展的。當前,中學語文界為引導學生生動活潑、生動有地學習語文,正在深化改革,探索規律,走“教會學生學習”之路,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也是語文學改革的科學總結和深化改革的必然趨勢。
一、學法指導的原則
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為指導,以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和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為依據,語文學法指導應遵循以下若干原則:
(一)改革教法與指導學法并行不悖的原則
就教學過程而言,教與學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我國古代教育名篇《學記》中就有“教學半”的說法。呂淑湘先生則更是言簡意賅:“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指出,教與學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兩者在邏輯上是可以分開來研究的,但實質上是聯系在一起的。就一般而言,好的學法是以好的教法為前提而獲得的,好的教法又是保證好的學法的運用而選定的,教法與學法必須協調同步。而語文學法指導,則是探索教法與學法融合規律,解決教法與學法怎樣組合、滲透更科學的問題,它的基本思路就是:實現教法與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最佳結合。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好比指導學生去掰一個殼子,既要講清掰開殼子的目的、知識、方法,又要重視學生在得到知識與方法后更想掰開殼子摸到核心的心理,從而使教法與學法得到有機組合。在這方面,湖北黎世法老師的“六課型單元教學法”給我們提供了不少經驗。他研究中學生學習的八個環節,并從中抽象出十條心理規律作為中學生的本質學情,同時根據中學生最優學習方法中的六個主體環節設計了相應的六種基本課型:自學課、啟發課、復習課、作業課、改錯課、小結課,以此來保證教學適合學情的要求,教法適合學法的要求。這種課堂結構的設計使學法與教法互為作用,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改變了過去單純重視教法改革而忽視學法研究的狀況。
(二)在掌握知識過程中發展智力的原則
學生的智力,既是教學培養的目標之一,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按照學法指導的理論,傳授知識本身,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知識基礎上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是智力因素中的核心,由此看來,向學生傳授知識的目的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是單純的積累知識。
智力是不能傳授的,然而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又是互相聯系的。古人云:“才,需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廣學?!币环矫?,學習知識不僅必須以一定的智力發展水平為前提,而且必須通過緊張的智力活動才能完成,教學過程中,學生一點腦子不動,不進行一點智力活動,教學活動也無法進行。另一方面,智力的發展也不是憑空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的,離開了知識的學習與傳授,發展智力就猶如空中樓閣,無所依托。反過來,智力的發展又促進了知識的掌握,所以,教學的全部努力即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智力。我國語文教育受千百年傳統教育的影響,歷來重視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忽視智力的發展。當前,我國學校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作業量大、難題多,考試頻繁,學生死記硬背等現象,極大不利于發展學生智力,這一現象不可避免地影響和左右著語文教學。有的學生抱怨說:“現在學校里語文教學是:記憶力用得過多,而思維力用得過少。”這興許還是學生“重理輕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莊子《逍遙游》中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彪x開了知識就談不上學習,離開了智力就談不上會學,離開了方法就談不上善學。知識積累越豐富,就越有利于智力發展,學法的掌握也就越容易。因此,學法指導,必須把知識的習得、智力的開發與學法的掌握有機結合起來。
(三)在發展智力因素過程中開發利用非智力因素的原則
語文教學目標的完成,固然與學生的智力因素,諸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有直接的聯系,以前傳統的課堂教學也著重抓了這些能力的培養,但與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情緒、學習意志等不無關系,有時甚至有很重要的關系。根據學生感知教材的心理分析,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是通過對教材的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四個基本環節來實現的,而在這些環節中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意志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巴班斯基說:“如果學生養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如果他們有認識興趣,有獲得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需要,如果他們形成了義務感、責任心以及其他的學習動機,那么他們的學習活動就一定會更有效?!鄙虾煷笱鄧慕淌谠爬ǔ龉剑篈=f(I·N),意即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學習的成功(A)是由智力因素(I)與非智力因素(N )共同決定的,學習的理論告訴我們,除了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外,還要開發和利用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學法指導的實踐證明,不解決“愿學”、“樂學”的問題,也就談不上“會學”、“善學”的問題。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發展作為一個動態過程,“愿學”和“樂學”是推動其發展的前提和動力。
(四)從學法理論指導操作訓練中體驗學法的原則
對學生實施學法指導,必須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學習的理論知識。例如,指導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就應當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記憶和記憶的心理過程,如何提高記憶水平等有關知識。又如,智力水平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問題,教師有必要就智力的內涵,各要素的核心及其相互間關系,發展開發智力的途徑等知識作精要講解,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關鍵及其指歸是什么。然而學法指導絕不可停留在對方法知識的介紹上,而應當通過實際的操作訓練,讓學生體驗到學法是否可行有效,以資轉化為技能,養成習慣。這里的“訓練”不等于一般的“練習”。練習往往放在新課結束之后,常常僅限于書面作業,教師的“主導”作用并不明顯,而訓練則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有計劃有指導的訓練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智力。
理想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應當是:“在教師的激勵、組織、啟發、誘導下,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語文的真知,逐步學會語文的方法,初步地掌握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并為進一步發展這種能力終至形成習慣提供基礎。這樣一種有領導的學習思考、研究和練習的過程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自始自終多方面受到嚴格、認真的語文訓練,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是一種以提高訓練效率為中心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在具體的教學中,力求每節課的教學過程都由若干互相聯結滲透的有關聽、說、讀、寫、思的練習群組成的,盡量壓縮非訓練性因素,突出訓練性因素,或變非訓練性因素為訓練因素。
(五)堅持統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原則
統一指導是學法指導的重要形式,它可以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掌握學法的一般知識。但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只有當學法指導和學生各自的特點、各自的知識與經驗水平產生共鳴時,才更有針對性,才能發揮方法的功效。因此,教師在重視統一指導的同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別指導,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行之有效的科學學習方法,使二者相輔相成。
二、學法指導的方式途徑
(一)精心計劃,多形式進行學法指導
語文學法指導,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以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過程和認知規律為研究對象,揭示語文學習的本質、規律、探索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加強語言修養,指導學生學習,提高語文能力。學法指導從內容上講,首先要注視指導學生掌握優化語文學習環節的方法;其次要從端正學習態度、堅韌學習意志、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方面,對學生加強激發學習動力的方法指導;再次要加強開啟智力潛能,培養創造才干的指導。從具體操作上看,應當長計劃,短安排,堅持循序漸進,一以貫之。
(二)有機滲透,寓學法于教學之中
課堂教學,是學法指導的根本途徑,也是學法指導經?;⒕唧w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學法指導必定應走滲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支離破碎、雜亂無章、隨意組合的復合結構。在這個過程中,要為學生“怎樣學習”導向,教學生學會學習。為此目的,就必須改革傳統的“教”為中心的課堂結構,設計以“導”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按此結構,課堂教學應從以下幾個環節有機滲透學法指導:(1)備課要明學情,備學法, 即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2)預習設計要指點方法,即要教會學生全冊預習法、 單元預習法,又要根據課文特點指導相應的具體的預習方法。(3 )教法的選擇應有利于指導學法,為學生良好學法的形成提供借鑒和規范。(4 )教師講解過程要示范學法和點撥學法。(5 )整個教學過程要重視指導自悟和總結學法。(6)練習設計要有助于學生運用學法,遷移學法, 使之“受用終身”。
(三)建章立制,確保學法指導到位
學習常規,是學法指導的合理積淀,能對學生學法實行有效調控,并處于有序運行和良性運行狀態,具有較強的激勵、制約和導向作用。葉圣陶先生給《中學生》雜志寫的復刊詞別強調,“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币箤W生形成良好習慣,就要幫助學生擬定一些學習常規,如自學(預習)常規、上課常規、閱讀常規、作業常規、復習常規、課外學習常規等等。讓學生按常規學習,以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按一定規范形成的習慣,才是良好的習慣,這是人們常說的“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如,指導學生自學(預習),按照“讀查思寫”程序進行,要求按“自讀”(閱讀感知課文內容,動筆進行圈點批畫),“自查”(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參閱課文下面的注釋和課文前后的“學習重點”、“學習提示”、“思考和練習”等),“自思”(思考自學目標提出的要求,思考課后習題與課文內容的關系),“自學”(寫出自學筆記,檢索積累自學收獲)四個步驟進行自學,每一步都有具體有效的操作規范。學法指導設計的特點:(1)每課學法指導都要緊扣教學目標;(2)每課的學法指導都要依據課文特色;(3)每項學法都要有具體的操作要領;(4)每項學法都有相應的系統訓練題配套,從而保證了學法指導的到位。
(四)橫向聯系,實現學法“三個溝通”
橫向聯系,就是要在學法指導中把語文學科的學習同其它學科的知識廣泛聯系起來,由局部轉向全面,由微觀轉向宏觀,使語文知識同其它學科知識在相互滲透中融會貫通,協同發展,產生相互促進的“共生效應”,從而有利于學生結構向智能結構轉化,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B ·科勒涅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彼^“三個溝通”,就是語文學法指導與社會生活溝通,課內語文學習與課外活動相溝通,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溝通。學法指導不能教師“剃頭挑子一頭熱”,還必須重視學生在學學法、用學法、創學法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個溝通”,溝通了學法指導的多種途徑,充分發揮家庭、社會環境和相關學習背景的指導滲透作用。
三、學法指導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把“指”和“導”統一起來,對已揭示出的學法不可時過當堂便棄之不用。
(二)要具體可行,即不可用“只言片語”或“教條”揭示學法,導致學生自主學習時不能遷移操作和靈活調控。
(三)要把教師總結與學生自我總結結合起來,避免再次落入“包辦式”和“注入式”的窠臼。
(四)要把學法指導納入教學過程中,作為一個重要環節,而不是大撒手的“放羊”,致使其名存實亡。
(五)要力戒“模式主義”,防止盲目的生搬硬套,而背離教學重點。
(六)要循序漸進,由簡到繁,從淺入深,形成過程,忌要求過高,急于求成。
京國土房管征[2003]606號
各區、縣國土房管局、各拆遷單位、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
根據《北京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4號)第十四條規定,我局制定了《北京市宅基地房屋拆遷補償規則》,現予印發,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二三年七月十日
北京市宅基地房屋拆遷補償規則
第一條、根據《北京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24號)第十四條規定,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拆遷集體宅基地房屋的補償價(以下簡稱房屋拆遷補償價),按照本規則計算。
第三條、房屋拆遷補償價,由宅基地區位補償價、被拆遷房屋重置成新價構成;計算公式為:
房屋拆遷補償價=宅基地區位補償價×宅基地面積+被拆遷房屋重置成新價
宅基地面積按照《北京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辦法》第十八條確定;宅基地區位補償價由區縣人民政府以鄉鎮為單位,依本規則第四條的規定確定并公布,報市國土房管局備案。
第四條、宅基地區位補償價按下列公式計算:
當地普通住宅指導價,由區縣人民政府參照一定時間、一定區域內普通商品住宅均價、城市規劃等情況綜合確定。
房屋重置成新均價,是指一定時間、一定區域內的被拆遷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新平均價,具體標準由區縣人民政府按照前述區域內農村房屋建設情況在400~700元/平方米幅度內確定。
戶均安置面積,按照100~150平方米控制,具體安置標準由區縣人民政府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農民居住情況確定。
戶均宅基地面積,原則上暫統一按0.3畝(200平方米)計算。
與國有土地相鄰的集體土地,其宅基地區位補償價,可以參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市人民政府令第87號)確定。
第五條、按照《北京市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以經濟適用住房或其他房屋定向安置被拆遷人的,依本規則計算拆遷補償時,當地普通住宅指導價分別為經濟適用住房價、定向安置房屋價。
關鍵詞:德育方法;理性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3-0003-03
何謂德育方法?南京師范大學編寫的《教育學》認為,“德育方法是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種影響方式的綜合……包括教育者的活動方法和受教育者的活動方法”[1]。這一定義認為方法就是“方式的綜合”。由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編寫的“教育原理”把德育方法界定成“方式”的綜合,并明確“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形成品德的方法”[2]。198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辭典?教育學》給德育方法下的定義是“思想品德教育所采取的各種影響方式的總合,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方面的活動方法”。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一書認為,“德育方法是為達到既定教育目標,教育者、受教育者參與德育活動所采取的各種方式的總稱”[3]。該書將方法解釋成“各種方式的總稱”。詹萬生等認為,“德育方法是為達成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在教育原則指導下,運用各種教育手段,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總和”[4]。檀傳寶教授認為,德育方法是指“學生和教師在德育過程中為達成一定的德育目標而采用的有一定內在聯系的活動方式與手段的組合”[5]。在這里,檀傳寶教授把德育方法看成是“具體德育方式與手段的組合”。王玄武等人認為,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落實德育內容所采取的各種手段、方式、途徑和形式”[6]。很明顯,王玄武等人把德育方法看成“手段、方式、途徑和形式”的運用。
通過上述對德育方法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我國理論界對德育方法的理解大體上是一致的,即基本上都認為德育方法是德育“方式的總合”。也就是說,我國對德育方法概念的認識表面上基本都統一在所謂“方式”上。那么,究竟何謂方式?如果不能確切地回答這個問題,是不是有用概念解釋概念之嫌。事實上,我們幾乎都回避了這個問題,都是在實踐中根據不同的理解來掌握,這就導致德育方法看似一致,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可以說十分混亂,這也是我國學校德育時效低下的原因之一。德育方法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條件,然而在我國對德育方法概念迄今仍有著不同的認識,這就必然會致使具體的德育方法出現偏差,進而影響德育實效。筆者認為,導致我國德育方法概念混亂的原因有五方面。
一、對方法一詞的模糊認識
方法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匯,人們的舉止言行中處處都體現著方法。何謂方法?《辭源》的解釋是“方法,謂辦事之條理也”[7];《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方法,指解決思想、說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8];《新現代漢語詞典》對方法的解釋是,“古指量度方形的法則,現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途徑、步驟、手段等”[9]??梢?,上述幾部權威詞典對方法的解釋并不一致。實際上,在現代漢語和現實生活中“方法”也是一個模糊概念,也就是說,人們并沒有把方式、方法、手段、原則,甚至途徑嚴格地區別開來。盡管如此,由于有了具體的語言情境或上下文,還是可以較好地把握方式、方法、手段、原則和途徑的內涵,達到溝通與交際的目的。然而,在教育研究與實踐中就不允許我們使用模糊概念,也就是說,必須把握方法的確切內涵,并將其同方式、手段、原則和途徑區別開來。然而,我們沒有做到。在德育方法概念的界定中,由于大多都參考權威詞典對方法的解釋,因此,對德育方法概念的定義也基本是圍繞著所謂“方式”進行的。究竟何謂方式?“方式的總合”就是方法嗎?幾乎又都回避了這個問題,各自在實踐中根據不同的理解來掌握。筆者認為,我國當前教育中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沒有確切地理解方法的內涵而造成的。事實上,在我國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特別是在德育工作中,把方法、方式、手段、原則、途徑,甚至內容混在一起的現象司空見慣,這一點,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德育的實效與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實施。這正是我國德育方法混亂的根本原因。
二、對方法一詞內涵的誤解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人們對“方法”一詞內涵的認識不盡相同。最為明顯的是人們常常把方法與方式混在一起,有時也把方法、方式、手段混在一起,有時把原則、途徑也稱之為方法。這種對“方法”的不同認識與解釋,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教育方法的理解,當然也影響到對德育方法的理解。在教育中,由于未能較好地區別開方法與方式、原則、手段、途徑的關系,致使我們對教育方法的認識不盡統一,甚至人言言殊。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有的把“方式”看成“方法”,有的把“手段”看成“方法”,有的把“途徑”也當做“方法”來對待。特別是把原則當成“方法”的情況最為普遍。比如,孔子提倡的學思結合、啟發誘導;《學記》中的善喻、長善救失、循序漸進、藏息相輔;朱熹提出的“學思結合、溫故知新”;王夫之提出的“知行并進、學思想資、因材施教、積漸不息”以及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等等,這些都是原則,但許多權威專家也把它稱為方法。眾所周知,原則是應該遵循的準則,是指針,應該是“方法”的上位概念,原則下應該還有具體的方法,但如果把原則看成方法,就窮盡方法,沒有下位概念。方法易于操作,而把原則當做方法來使用就難以實施和實現。大凡研究過西方發達國家教育方法的人就會發現,西方發達國家教育家說的方法都比較具體,且能夠操作與評鑒。因為他們提出并研究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方法。如夸美紐斯的教育過程四步驟法(觀察、記憶、理解、練習);赫爾巴特提出的教學過程四階段論(明了、聯想、系統、方法);杜威根據“做中學”原則提出的具體教育步驟與方法: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法;奧蘇伯爾的先行組織者方法;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法;贊科夫的高難度教學法;洛扎諾夫提出的暗示教學法,以及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型教學法、項目驅動型教學法等。但是,在我國許多方法都比較原則且不易操作,更不宜評鑒,因為這些方法本來就是原則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方法一詞內涵的誤解所致。德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德育活動與過程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靈活多變的;方法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妥當與否,應該尋求方法的最優化;手段是動態開放的,應有效地利用各種先進的技術與手段;途徑是一種客觀存在,要盡量開發和利用,否則德育就不會收到實效。
三、對方法本質的不同認識
對德育方法本身的理解與認識不同,也是導致德育方法混亂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由于所持的教育理念和角度不同,對德育的動因或決定因素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導致對德育方法的認識不同?!敖處熤行恼撜摺焙驼J為“德育可作為知識教”者,從“教師主體”的角度和教師“教”的角度來理解德育方法,在他們眼里語言講授(教授)的方法就是主要的方式和方法,而課堂教學則必然被視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德育途徑。與之相反,“學生中心論”者,則把學生如何利用教師提供的教育資源進行自我教育視為德育的關鍵,即教師只是德育服務的提供者,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創新性學習和自我教育才是德育的關鍵。因此,從如何指導與幫助學生生成與發展良好品格的角度來理解德育方法,十分重視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具體而言,教育工作者所采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語言說理類、榜樣示范類、實踐鍛煉類、規范制約類、評價激勵類、情感陶冶類等)其落腳點主要在指導上;而在德育途徑上除了強調課程學習外,也十分重視實踐活動途徑、日常生活途徑以及管理活動途徑等。因此,“學生中心論”者對德育方法下的定義是:“(服務)德育方法,是指為實現德育目標、達到德育目的,施教者依據德育基本原則向學生提供德育服務時所采用方式、手段與程序的組合,以及學習者在施教者的幫助下,在自我教育活動和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與程序的組合”[10]。德育方法是一個由“施教者采用的德育具體方法”和“學生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構成的德育方法體系。另一方面,對德育方法的組成認識不同,也導致了對德育方法的不同認識。例如,有的專家學者認為,德育方法由指導思想和方法構成[11];有的認為,由方法論意義上的方法和具體的方法構成[12]。筆者認為,我國亟待開展對德育方法論的系統的、理性的研究。
四、對傳統德育的非理性評價
對傳統教育方法缺乏理性的認識與客觀的評價,導致德育方法概念混亂?,F在有一種傾向,就是,談到教育和教育方法問題,就指責傳統教育;說起傳統的教育,就一概予以棍之,加之盲目或斷章取義地對古人教育思想與方法的批判,直接導致對教育方法及其概念的茫然。類似的批判可常見于報端,例如:“長期以來,我們將‘傳道、授業、解惑’看做教師的神圣職責……教師的這種職業定位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創造性幾乎喪失殆盡。”我們知道,“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我國唐代教育家韓愈的著名論斷:“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逼鋵?,這里韓愈強調了教師作用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教師職業的特征。但以何種方式、方法,采取何種途徑傳道授業解惑,韓愈并沒有具體說。就教師職業特征而言,“傳道授業解惑”并沒有錯,這是教師職業的一部分功能,問題是采取何種途徑、方法來“傳道授業解惑”。我國古代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精華,如孔子學、思、行的教育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由博返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孟子“教亦多術”對教學方法的認識;王守仁“順應兒童的性情”教育思想;王夫之 “講習君子,必恒其教事”對教師的要求;楊賢江“全人生指導”教育思想以及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原則等,都是文化瑰寶。我國古代、近代的私塾,老先生(教師)更多地管理著學生,由學生自己讀書,遵循的是“書讀千遍,其意自見”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原則,在今天看來,處處都洋溢著倡導學生自主性創新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然而,這些我們并未較好地汲取和繼承,或非理性地漠視,或盲目地摒棄或批判,使得我們自己也陷入糊涂的泥潭,進而導致德育方法與概念的混亂。
五、外文文獻的誤解誤譯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引進與翻譯了大量的英文教育文獻。然而,由于對有關教育方法詞匯的誤解與誤譯,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我們對德育“方法”概念的正確認識。“方法”一詞,英文為“method”,一般認為,該詞來源于希臘文的“metodos”,意思是沿著的一條路徑或程序。實際上,在現代英語語言中,英文“method”、“approach”、“way”、“means”等都可以表達漢語的“方法”之意(在漢語中“方法”一詞是個籠統的模糊概念),其中“method”和漢語的“方法”意思最近,英文的“methodology”翻譯成“方法論”;“approach”也有漢語“方法”的含義,但更多地強調“方法實現的活動過程”;英文的“way”也可譯成漢語的“方法”,但更多地強調“方法實現的路徑”;英文“means”也可以譯成漢語的“方法”,但其重點在“手段”上。漢語的“方式”,英文用“way”、“manner”、“mode”、“style”等來表示,這里的“way”實際上更強調“方法實現的過程特征”,“manner”強調的是“人的(好的、壞的)活動方式特征”,“mode”(非常正式的詞匯)強調“方式的選擇性,主要用于有關文化的上下文之中”、“style”強調的是“形式”和“風格”。漢語“途徑”用英文“way”、“channel”表示,“way”強調的是“路徑”,“channel”指的是“渠道”。通過上述分析發現,除了“method”外,在英文中,“approach”、“way”、“means”也都有漢語“方法”的意思。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way”既可以表示漢語的“方法”,也可以表示“方式”,還可以表示“途徑”,也就是說,英文的“way”是一個常用多義詞匯(common word),在明確上下文的情況下,可以用來代替“method”、“means”、“manner”、“style”和“channel”等。事實上,在英語語言中,尤其是在非正式的(infml)或非標準的(nonstandard)或口語(oral or spoken)的文獻中,這種現象十分常見。這就是說,在英譯漢時,只有仔細閱讀和領會字里行間的含義,才能知道究竟該用“方法”還是“方式”,或者說是“途徑”來翻譯。本人發現,在教育專業文獻中,不確切的翻譯司空見慣,由此引發的誤解和不必要的爭論更是層出不窮??梢?,由于翻譯不當造成對“方法”、“方式”、“途徑”等的混淆不可小視。
總之,目前我國德育方法的概念十分混亂,造成這一問題除了上述五大原因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諸如是實施“大德育”,還是“小德育”;道德是否可教;德育是否只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等,這些都影響著德育概念和德育方法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從德育方法概念的文字表述來看,如何界定德育方法概念,關鍵是要從文字意義上把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途徑、教育原則較好地區別開來。否則,概念不清或混亂必然影響對德育方法的認識,進而影響德育實效。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82.
[2]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校.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115.
[3][1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386,401-412.
[4]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總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20.
[5][12]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46,151-166.
[6]王玄武等.比較德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225.
[7]詞源(第二冊)[Z].北京:商務印書館,1915:1145.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306.
[9]王同億等.新現代漢語詞典[Z].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434.
一、德育方法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的整體性問題是指為了充分發揮德育方法的綜合、整體效果,而應科學、合理地 處理好德育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德育方法外部關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間的關系(德育方法 內部關系)。
1.德育方法與其他德育要素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與其他德育要素的整體性問題,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關系,即德育方法分系 統要與德育要素系統所包括的其他五個分系統——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 理 和德育評價橫向貫通,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構成整體。德育方法不應游離于德育整體系統 之外,而是發揮它在整體中、系統中的應有作用。例如,從德育方法與德育途徑 的關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根本的區別,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途徑和方法是互相 影響、相互制約、互相促進的。途徑決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選擇依賴于德育途徑。如課堂教 學這條途徑,決定了講授法和說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鍛煉法、考察 參觀法則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進也會影響途徑的發展。例如,多媒體信息技術 , 開辟了網絡德育途徑”[2]。同樣,德育方法與其他分系統的關系也是既有聯系, 又有區別 ,在整個德育系統中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而獨特作用的發揮又與它們之間的聯系密不可 分。
2.德育方法體系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體系的整體性問題,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統內部的關系,即各種方法的關 系問題。國內有學者指出:“德育過程的復雜性和德育對象的多樣性與變動性,以及制約德 育方法的諸多因素,決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種多樣又是緊密相連的。不同的方法各有側重, 要各種方法巧妙的變換和組合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它將使德育方法的整體效用得到充分 發揮,從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務?!保?]因此,方法的整體性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眾所周知, 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是可以適用于每個人及各種情形的 。一種方 法,可能完成多種任務,實現多個目標,適合多類內容。同樣,多種方法可能完成同 樣的任務,實現同樣的目標,適合同樣的內容;而且,多種方法優選組合可能更好地作 用于目標、任務及內容。因此,要根據不同主體、不同時空、不同情形,合理選擇最合適的 一種方法或多種方法,進而充分發揮各種方法的協同、整體作用,以便到達良好的德育效果 。
二、德育方法的多樣性
1.德育方法的多樣性
在教育實踐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為4類18法:以語言說理形式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 、辯論法、演講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視音像 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實際訓練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社會實踐法、調查訪問法、參觀考察法 、常規訓練法、大型活動法等;以品德評價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獎懲激勵法、表揚鼓勵法、 評比選優法、操行評定法等[2]。除此之外,還有以自我教育為主的自我修養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樣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時期的發展有所側重。
2.德育方法的選擇問題
方法的根本問題也是選擇問題。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須學會在豐富多樣的方法體系 中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因此,科學而藝術地選擇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視,也 是作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方法的選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依據工作的出 發點及不同情況和需要,靈活選擇。具體到某種原則,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列舉出 許許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則、層次性原則、時代性、開放性、實效性等等,這些原則都有 其 合理性,對實際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發價值。但由于上述原則提出及排列的依據不是很清楚或 一致,致使人們可以列舉無數有關原則,從而使原則的指導價值打了折扣。鑒于此,我們試 著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演繹出如下德育方法選擇的原則,使德育原則既有限,又有效,解 決了前述問題。
筆者認為,原則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確幾個前提條件, 第一,為誰的問題。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務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 根本。第二,如何為的問題。要想實現德育目的,必須按照事物發展的軌跡或者規律運 作。第三,何時的問題。而規律的 作用是在實際情形下發生的,這又離不開社會發展歷史狀況及時代特色的制約。第四,誰用 的問題。方法畢竟是通過教 師的選擇才發揮作用的,因此,教師的自身特點往往影響方法的選擇,即教師應該選擇適合 自身特點的方法。我們可以把上述層次的原則視為一級原則,它還可以分別 劃分出二級、三級原則等。根據這種分析,我們認為德育方法的選擇原則(一級原則)問題可 以表述為以人為本(促進入的發展)的原則、合乎品德發展規律的原則、歷史性原則(時代性 原則)和教師主導性原則。這些原則都可以具體到某一級教育,比如,對于當代初中學段的 學 生而言,則可具體為充分促進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則和遵循初中生品德發展規律的原則、緊 密結合時代要求的原則和適切教師風格特點的原則等。
轉貼于
三、德育方法的實踐性
傳統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機械的、脫離社會實踐、脫離生活實際與脫離時展的 窠臼之中。因此,學生也無法有自己的真實的體驗和感受,缺乏情感性?;诖耍P者認為 ,德育方法必須強調實踐性,即重視德育與實踐的結合,使德育回歸學生真實生活及引 導學生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并在實踐和生活中,強調學生的情感和體驗,從而收到良好的德 育實效。
1.要重視德育的實踐性——在實踐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實踐中展現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4],這已是古今中外人們的共識。據此, 我們也可以認為德育根本 上也是實踐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過程應凸顯實踐性,應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德育的起點,是與學生的已有體會和經驗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實效,是通過實踐來加以提 升、檢驗和展現的。德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道理與已有經驗相結合,然后內化 為自覺的要求,隨之產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實踐中外顯為良好的精神面貌、優秀的意志品質 和正確的行為習慣。具體而言,學校除了強調德育與已有感受和體會相結合外,還應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諸如社會調查、社會 服 務、生產勞動、科學考察、遠足等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策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吸 納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活動過程,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力發展他們的主體性 ,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在豐富而有意義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同時,通過活動的組織,學生的責 任心、組織能力等等也會得到較好的培養。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歸學生真實生活,并引領學生的未來生活
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為“約束—壓服—控制”,容易導致學 生 產生病態的壓抑心理和專橫型的品質,給師生制造心靈上的隔閡,甚至情緒上的對立,以至 于壓抑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作用。因此,傳統的“管、卡、壓”等 措施不 能做到發揮學生主體以及尊重學生的自主道德選擇。所以,必須將生硬的道德灌輸教育還 原成學生生活和成長的過程,進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尋求學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 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價值,從而使德育工作可親、可近、可信,增強德育工 作的實效性。同時,德育還應高于生活,要考慮到生活的未來性和發展性,積極引導學生為 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比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從這種感性發展到 理性, 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為未來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擔的任務和應具有的品性做儲備。
3.內心體驗——情感是德育加強與實踐及生活聯系的重要切入點和關鍵點
德育的本質在于育德,要培養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與人對道德的體認及感悟須臾不能 分離。因此,要在實踐過程中和現實生活中,不斷加強體驗性教育,調動學生的同情心、責 任心及良心,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學生內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從而達 到以情認知、以情促意、以情帶行的境界。情感的積極介入,就可以改變過去空洞枯燥的說 教,變“刻意”教育為“無為”教育,發揮“陶冶”、“暗示”、“體驗”等方法的作用,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和自我體驗。進一步講 ,“德育對象的情感對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會產生直接影 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德育實效”[5]。
參考文獻
[1] 孫少平.改革開放時期中小學德育的發展與問題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19 99(12).
[2] 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總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利小紅.淺談中學德育的實施方法[EB//OL]http://chsgez.10 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長文集/xz23.htm.
[4] 戚萬學.活動德育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一、德育方法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的整體性問題是指為了充分發揮德育方法的綜合、整體效果,而應科學、合理地處理好德育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德育方法外部關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間的關系(德育方法內部關系)。
1.德育方法與其他德育要素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與其他德育要素的整體性問題,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關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統要與德育要素系統所包括的其他五個分系統——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和德育評價橫向貫通,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構成整體。德育方法不應游離于德育整體系統之外,而是發揮它在整體中、系統中的應有作用。例如,從德育方法與德育途徑的關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根本的區別,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途徑和方法是互相影響、相互制約、互相促進的。途徑決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選擇依賴于德育途徑。如課堂教學這條途徑,決定了講授法和說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鍛煉法、考察參觀法則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進也會影響途徑的發展。例如,多媒體信息技術,開辟了網絡德育途徑”[2]。同樣,德育方法與其他分系統的關系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整個德育系統中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而獨特作用的發揮又與它們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體系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體系的整體性問題,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統內部的關系,即各種方法的關系問題。國內有學者指出:“德育過程的復雜性和德育對象的多樣性與變動性,以及制約德育方法的諸多因素,決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種多樣又是緊密相連的。不同的方法各有側重,要各種方法巧妙的變換和組合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它將使德育方法的整體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務?!保?]因此,方法的整體性問題必須引起重視。眾所周知,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是可以適用于每個人及各種情形的。一種方法,可能完成多種任務,實現多個目標,適合多類內容。同樣,多種方法可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實現同樣的目標,適合同樣的內容;而且,多種方法優選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標、任務及內容。因此,要根據不同主體、不同時空、不同情形,合理選擇最合適的一種方法或多種方法,進而充分發揮各種方法的協同、整體作用,以便到達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樣性
1.德育方法的多樣性
在教育實踐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為4類18法:以語言說理形式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辯論法、演講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視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實際訓練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社會實踐法、調查訪問法、參觀考察法、常規訓練法、大型活動法等;以品德評價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獎懲激勵法、表揚鼓勵法、評比選優法、操行評定法等[2]。除此之外,還有以自我教育為主的自我修養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樣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時期的發展有所側重。
2.德育方法的選擇問題
方法的根本問題也是選擇問題。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須學會在豐富多樣的方法體系中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因此,科學而藝術地選擇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視,也是作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方法的選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依據工作的出發點及不同情況和需要,靈活選擇。具體到某種原則,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列舉出許許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則、層次性原則、時代性、開放性、實效性等等,這些原則都有其合理性,對實際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發價值。但由于上述原則提出及排列的依據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們可以列舉無數有關原則,從而使原則的指導價值打了折扣。鑒于此,我們試著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演繹出如下德育方法選擇的原則,使德育原則既有限,又有效,解決了前述問題。
筆者認為,原則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確幾個前提條件,第一,為誰的問題。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務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為的問題。要想實現德育目的,必須按照事物發展的軌跡或者規律運作。第三,何時的問題。而規律的作用是在實際情形下發生的,這又離不開社會發展歷史狀況及時代特色的制約。第四,誰用的問題。方法畢竟是通過教師的選擇才發揮作用的,因此,教師的自身特點往往影響方法的選擇,即教師應該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方法。我們可以把上述層次的原則視為一級原則,它還可以分別劃分出二級、三級原則等。根據這種分析,我們認為德育方法的選擇原則(一級原則)問題可以表述為以人為本(促進入的發展)的原則、合乎品德發展規律的原則、歷史性原則(時代性原則)和教師主導性原則。這些原則都可以具體到某一級教育,比如,對于當代初中學段的學生而言,則可具體為充分促進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則和遵循初中生品德發展規律的原則、緊密結合時代要求的原則和適切教師風格特點的原則等。
三、德育方法的實踐性
傳統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機械的、脫離社會實踐、脫離生活實際與脫離時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學生也無法有自己的真實的體驗和感受,缺乏情感性?;诖耍P者認為,德育方法必須強調實踐性,即重視德育與實踐的結合,使德育回歸學生真實生活及引導學生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并在實踐和生活中,強調學生的情感和體驗,從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實效。
1.要重視德育的實踐性——在實踐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實踐中展現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4],這已是古今中外人們的共識。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德育根本上也是實踐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過程應凸顯實踐性,應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德育的起點,是與學生的已有體會和經驗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實效,是通過實踐來加以提升、檢驗和展現的。德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道理與已有經驗相結合,然后內化為自覺的要求,隨之產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實踐中外顯為良好的精神面貌、優秀的意志品質和正確的行為習慣。具體而言,學校除了強調德育與已有感受和體會相結合外,還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諸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生產勞動、科學考察、遠足等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策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吸納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活動過程,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力發展他們的主體性,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在豐富而有意義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同時,通過活動的組織,學生的責任心、組織能力等等也會得到較好的培養。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歸學生真實生活,并引領學生的未來生活
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為“約束—壓服—控制”,容易導致學生產生病態的壓抑心理和專橫型的品質,給師生制造心靈上的隔閡,甚至情緒上的對立,以至于壓抑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作用。因此,傳統的“管、卡、壓”等措施不能做到發揮學生主體以及尊重學生的自主道德選擇。所以,必須將生硬的道德灌輸教育還原成學生生活和成長的過程,進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尋求學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價值,從而使德育工作可親、可近、可信,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同時,德育還應高于生活,要考慮到生活的未來性和發展性,積極引導學生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比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從這種感性發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為未來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擔的任務和應具有的品性做儲備。
3.內心體驗——情感是德育加強與實踐及生活聯系的重要切入點和關鍵點
德育的本質在于育德,要培養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與人對道德的體認及感悟須臾不能分離。因此,要在實踐過程中和現實生活中,不斷加強體驗性教育,調動學生的同情心、責任心及良心,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學生內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從而達到以情認知、以情促意、以情帶行的境界。情感的積極介入,就可以改變過去空洞枯燥的說教,變“刻意”教育為“無為”教育,發揮“陶冶”、“暗示”、“體驗”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和自我體驗。進一步講,“德育對象的情感對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會產生直接影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德育實效”[5]。
參考文獻:
[1]孫少平.改革開放時期中小學德育的發展與問題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1999(12).
[2]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總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利小紅.淺談中學德育的實施方法[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