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4 10:50:43
序論:在您撰寫區域經濟增長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金融是現代經濟活動的核心,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通過對金融發展理論和區域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可以發現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密切聯系的互動關系。
金融是現代經濟活動的核心,金融資源的數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也是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空間上的具體化。實踐證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強大的金融做基礎,金融的作用就愈強。區域金融活動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資金,其運作機制就是金融活動影響儲蓄和投資,儲蓄和投資影響資金流量結構,再影響生產要素的區域分配結構,最終影響到區域經濟增長。如果是區域金融體系較完善,金融發展水平較高,則對本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必然起到促進作用,進而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調整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達到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因此,區域金融理論不是區域與金融的簡單疊加,而是將區域與金融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觀察,分析其產生、發展、運動的規律,探討的核心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在地域上的表現,或者說是對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間互生共長關系的研究。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兩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一、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1、區域金融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資本的形成。一個區域若沒有足夠、持續的資本供給,既不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能促使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區域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資本的積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儲蓄的規模和資本產出效率決定的。區域金融發展之所以能夠增加儲蓄規模,原因在于實際利率水平、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金融資產的多樣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門的效率和融資機制會影響到儲蓄率和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金融系統越發達、金融機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選擇機會就越多,金融服務越便利周到,人們從事金融活動的欲望就越強,一些非生產性的或暫時閑置不用的資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產性用途上來,儲蓄率就會提高,資本積累的速度就會加快。同時金融發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費用,從而影響到了儲蓄水平、投資決策、技術創新以及長期經濟增長速度,進而提高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在實際中,金融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融資方式能將區域內、外企業和居民的盈余資金通過儲蓄間接轉化為投資或直接轉化為投資而形成資本,從而對區域經濟增長起著第一推動力的作用,這也是金融的基本功能。
2、區域金融發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資源配置。金融對經濟有顯著的結構調整功能,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資本市場中,企業資產可通過證券化形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借助使用權的轉讓,引導企業資源從一個行業或企業轉向利潤率更高的行業和企業,改變資源配置結構,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二是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增量資金來源。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大量的增量資金投入,以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為主的資本市場,作為一種直接融資機制,可以根據資金的趨利性,吸引國內、外的資金更多的投入到優勢產業、新興產業。三是拓寬產業結構存量調整空間。增量投入往往會受到資金來源的約束,而改變現有資源在不同產業間分布,能迅速實現存量結構調整。不同企業間的資產重組是存量調整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操作方式,借助資本市場的虛擬化資產具有較高流動性的特點,可使資金向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間的流動與組合,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資產存量調整所需的資金,可加快存量調整的步伐,拓展調整空間??傊?,區域金融對區域經濟有顯著的結構調整功能,并通過它實現資金配置效益最大化,從而實現資本邊際生產力的提高。
3、區域金融發展具有引致其它資源要素流動和聚集的作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經濟運行中是聯系其它部門的紐帶,它通過資金這種特殊資源的流動,起著引導和配置其它資源在區域內和區域間的流動,從而獲得本地區稀缺的資源。例如,由于物隨錢走,伴隨著資金在區域內的流動,相應就會帶來技術、信息等要素。同樣勞動力資源要素的流動也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哪里有資金有項目,勞動力就往那兒流動。
4、區域金融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分工與合作。首先,金融促進區域經濟的分工。區域分工是由于各地區生產要素的稟賦差異和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而引起的產業活動在區域上的差異。金融通過區域性的信貸、區域性的資本市場及引進外資等手段,合理支持地區性優勢產業的發展,并使各地區形成不同的主導產業部門,從而促進了區域分工的形成。其次,金融促進區域經濟的合作。合理的區域分工是有效的區域合作的基礎,沒有區域的分工,就沒有區域經濟的協作,也就更沒有區域間的開放。區域經濟的協作要以統一的、開放的金融體系作為基本前提。一個按照經濟區設立的中央銀行分支行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政府行為對金融系統的直接干預,這樣就提高了區域經濟有效協作的可能性。隨著區域性、全國性的資本市場的形成,資本市場本身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將促使區域性主導產業帶動并促進區域經濟的協作。再次,科學的區域性金融投向能夠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區域間“梯度”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事實,它是產業生命周期在空間上的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現形式,但“梯度”的差異不能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順序的人為的出發點。落后地區可以在區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對口支援等制度,縮小區域間的差距。
5、區域金融發展能夠推動科技進步,提高要素生產率。無論是社會生產力體系中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變,還是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抑或經濟發展速度的提高和產品競爭力的迅速增強,均離不開科技進步的巨大作用。調查表明,科技投入缺乏是科技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障礙。金融發展過程客觀上推動了經濟貨幣化、金融化進程,從而一方面為金融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技術創新提供更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幫助科技成果迅速傳播、普及,加速向現實生力的轉化。
二、區域經濟增長對區域金融發展的作用
1、區域的經濟運行狀況決定區域金融運行及其效率。在現代貨幣信用經濟條件下,基本經濟狀況決定和支配著金融資源的供求及其平衡。國民經濟運行對金融資源分配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為經濟規模擴大,而經濟規模的擴大不但會引起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規模的相應增長,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金融產業的發展。從理論上講,經濟效率決定金融效率,區域經濟效率的提高在保證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會改善金融交易者包括金融資源供給者和金融資源需求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和融資者的滿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從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時,區域金融效率還要受到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僅可以引起金融資源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改變融資結構,影響金融效率,而且還可以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狀況,從而引起金融資源供給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金融效率。
2、區域金融創新環境影響到區域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金融創新。金融創新是金融資源分配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需求不斷多樣化和金融效率不斷提高的客觀要求,是金融經濟迅速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金融創新的程度客觀上取決于金融創新環境,從而區域金融創新環境作為區域創新環境體系中的一部分,必然影響到區域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3、市場化進程的區域差異影響到金融資源的跨區流動。比較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種制度安排,很明顯,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資源才能隨著貨幣信用體系的發展獨立生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并在經濟資源分配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區域市場化進程的差異,直接造成金融資源的供求在空間上的非均衡分布。如果是過度的區域差異,必然大大降低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沈麗: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相關性研究[J]《經濟師》2006(4)
關鍵詞:區域金融中介;區域經濟增長;增長要素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中國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收錄日期:2016年12月21日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各方面的事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作為我國各方面建設的重要支撐行業,金融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國金融業改革的目的就是為我國金融業創造更加寬松且有力的環境,進一步更好地發揮金融行業對于經濟的推動作用,而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把握好我國金融業的改革方向與內容。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成為了本文要探究的首要問題,以現有理論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而以實例加以佐證,以期為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闡述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
國內外有許多關于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間關系的論文,本文首先要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希望對區域金融中介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進行更加全面的闡釋。
(一)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從金融中介為出發點研究區域經濟增長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在本文中涉及的區域金融中介主要是指廣義范圍上的金融中介,不僅包括各種金融機構,例如各類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即溶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公司、即溶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等,還包括金融市場和金融機制。
區域經濟增長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地理范疇內,物質資本總量的增長額,一般而言是一個數量概念。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個較長跨度的時間上(通常是指一年),一個特定區域的人均產出水平的持續增加。區域經濟增長率表明了特定區域內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一個比率概念,是衡量該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依據。
(二)^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二者之間的關系。區域金融中介和區域經濟增長二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派,該理論在理論界存在已久,并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共識。對于上述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論界主要存在三種看法,主流觀點認為區域金融中介的發展會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這在國內外實踐過程中已被多次證明,我國區域金融中介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空間依賴性,金融中介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而其他兩種看法分別是,區域金融中介和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中性關系、區域金融中介和區域經濟增長之間沒有顯著的貢獻作用。
綜上所述,上述研究成果為下一步具體分析我國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二、我國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
我國地區間經濟差異顯著,而地區間金融中介機構發展程度不同是構成其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細化不同區域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根據徐婷在《中國區域金融中介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一文中,基于對相關數據的研究后,筆者在此基礎上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我國東、中、西部長期以來存在著不爭的區域經濟差異,在當今金融經濟體制改革下,若忽視既存的區域經濟水平差異,將會使得金融經濟改革與初始目標偏離。我國東部地區金融中介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具有單向長期的直接因果關系,并且存在著明顯的短期雙向的互相作用;在中部地區金融中介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具有單向的長期直接因果關系,短期不存在明顯的相互作用關系,但是存在明顯的短期金融中介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而在西部地區金融中介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不存在長期的直接的因果關系。雖然區域金融中介對于區域經濟增長有著明顯的單向存進關系,但是二者之間的關系也表現出顯著的地域性差異。
三、區域經濟增長過程與要素分析
(一)區域經濟增長內涵與機理。我國區域金融機構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過程與機理可以通過如下路徑:
1、直接作用機理。區域金融機構發展會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直接作用。
2、間接作用機理。第一,區域經濟機構發展、區域經濟效率、區域經濟增長。伴隨著我國區域金融業的不斷迅猛發展,金融環境和金融機制的不斷健全,金融市場規模不斷壯大,各種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谕度氘a出的相關理論,我們可以得知資本投入可以產生更高的產出,從而提升區域經濟效率,進而間接影響區域經濟狀況。在此種情形下,區域經濟增長是區域經濟機構和區域經濟效率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二,區域經濟機構發展、技術進步、能源消耗、區域經濟增長。自我國改革開放后,我國金融業逐步健全、運轉順暢,區域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這種情況下需要更高水平的技術支持,在技術水平可以給予保證的情況下,則需要投入更多的經費用于教育科研行業,由人力資本效率的提升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從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區域能源的消耗,通過上述一系列環節最終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二)區域經濟增長要素分析。關于區域經濟增長要素的分析中,本文參考Beck的相關理論,在此主要介紹以下三個方面的要素:
1、法律法規。要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必要的法律法規是不可或缺的。在健全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可以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保證投資的有效性。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可以使投資者對于金融環境不至于懷疑,從而加大投資金額。有研究表明在法律法規健全的金融環境下,人們往往愿意進行長期投資,這對于區域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2、政治環境。政治環境對于區域經濟增長也十分關鍵,區域經濟的增長受到當地政府腐敗程度的影響巨大。區域金融中介的發展可以使資金流動順暢,加速外部企業的進入,這就使得金融既得利益集團面臨競爭,從而降低利益集團對區域金融中介發展的抗拒。該項要素完備可以促進區域金融中介發展,進而保證區域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
3、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指沒有具體條文和強制執行力的規范,一般是由人們在交易過程中約定俗成的,屬于非正式的制度約束。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下可以引導人民規范交易,減少沖突,可以減少區域經濟不必要的損失。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通過對相關理論和我國區域經濟的實證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我國東、中、西部各地區的區域經濟增長與對應區域金融中介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根據第二部分的分析,根據東、中、西部的差異,可以說明我國上升為地區的區域金融中介與區域經濟增長極不平衡。
(二)對策建議
1、對于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不應當只是追求數量上的盲目擴張,而是應該追求經濟上的效率c質量。深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應當依靠區域金融中介實施“融入較低資本成本、投入較高經濟收益、資產流動速度快、機構辦事效率高”的運作過程。
2、加快推進區域金融中介市場化進程,提升金融業市場化水平。我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只有真正地實現市場經濟才可以更好地實現金融業的資源配置,投高投資水平,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3、加大要素投入力度。收入的增長取決于依賴要素的不可替代性、擁有數量的多少以及獲得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條件難以迅速改變的情況下,加大投入力度無疑可以使經濟快速增長,同時還要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解決多年的遺留問題,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轉變。
主要參考文獻:
[1]Bekaert,Geert,Harvey,Campbell.R and Lundblad,Christian.Liquidity and Expected Returns :Lessons from Emerging Markets.NBER Working Papers 11413,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2005.
[2]董直慶,滕建洲.我國財政與經濟增長關系――基于Bootstrap仿真的實證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2.
關鍵詞:夜經濟 區域經濟增長 消費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呈逐年提高的趨勢。到200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關,整個社會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轉變,人們的消費也逐漸由基本生活保障向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發展。
“夜經濟”的產生及發展
在城市,由于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白天工作壓力不斷加重,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選擇舒緩壓力的休閑性消費模式?!耙菇洕本褪窃谝归g發生的居民消費活動,它是白天經濟活動的延續,包括餐飲、購物、娛樂、旅游、休閑、健身等消費內容,以其時尚、輕松的特色成為當今都市最時髦的生活方式之一。
近幾年來,“夜經濟”在我國的發達城市異軍突起,成為最重要的消費形式之一,“夜經濟”是伴隨城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產生的一種經濟現象,它直觀地表現著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的消費水平,并潛在地拉動生產需求。據統計,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夜間消費已經占到全天消費的50%,并還在逐步上升。以北京為例,2004年北京市全年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200.4元,其中,外出就餐為1058.6元,服裝購買為1062.5元,文化娛樂用品購買及文化娛樂服務為1141.4元。將后面幾項數據加總所占全年消費性支出的比例為26.74%,而這幾項數據屬于休閑性消費,正是夜間消費的重要消費形式??梢?,夜間消費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消費模式,拉動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并映射出城市的文化與活力。下文以重慶市發展“夜經濟”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為例作出實證分析。
影響重慶市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
(一)區域經濟的增長機制
區域經濟的增長是指一個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加,增長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與增長相伴出現的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遷移和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及就業規模的擴大。
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需求、供給、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區際生產要素流動等,其中需求能力取決于投資和消費水平,消費是對現有產品的服務的需求,可以直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和發展。
(二)消費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模型檢驗
以重慶市1985~2005年消除價格因素后的平均每人每年消費性支出與人均GDP的數據來驗證重慶市的人均消費與GDP增長之間的關系。利用EVIEWS軟件對重慶市人均GDP和人均消費性支出做單位根檢驗,得出重慶市1985-2005年的人均GDP時間序列為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消除價格因素后的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時間序列亦為非平穩的,同時也說明他們至少是一階單整的,因此再對他們做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滯后期數為2時,重慶市的人均GDP與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互為因果,這表明重慶市的平均每人消費性支出促進了重慶人均GDP的增長,同時人均GDP的增長也影響了平均每人的消費性支出。當滯后期數分別為1、3時,人均GDP的增長是人均消費性支出變化的原因。
(三)“夜經濟”消費成為引導重慶區域經濟進入新增長周期
模型檢驗結果表明,擴大重慶居民消費是拉動重慶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夜經濟” 所帶來的消費增長已成為一股新的力量,不僅迎合了重慶的城市文化、人們的消費需求,更體現出了重慶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水平。自2003年以來,重慶平均每人在外出用餐、購物、文化娛樂服務等方面的消費性支出已經占到全年消費性支出的20%以上,可見,重慶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由傳統的消費方式轉變為追求生活品質的休閑性消費,在重慶發展“夜經濟”具有良好的現實條件?!耙菇洕彼鶐淼膴蕵?、休閑、健身等消費形式有望成為經濟轉型時期新的主導型消費熱點,使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
重慶“夜經濟”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一)重慶“夜經濟”的發展現狀
“夜經濟”的繁榮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結果,重慶近兩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了“夜經濟”的迅速發展。以解放碑、沙坪壩、楊家坪、觀音橋為核心的夜市經濟正在不斷發展成熟。以解放碑為例,作為重慶的CBD,解放碑云集了重慶大部分的外資企業和優勢企業,商業氛圍濃厚,同時吸引了眾多品牌百貨的入駐,與本地百貨業融合形成了一個檔次落差有致的商業購物環境。加之聞名的“八一路”美食街的餐飲業態的有機補充,以解放碑為核心的特色化商圈已初具規模。2004年渝中區人均GDP率先突破3000美元,為解放碑夜市經濟的成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也成為重慶“夜經濟”的領軍力量。因此,以購物、餐飲、健身為主題的夜市經濟成為解放碑夜間主要的消費內容。
“夜經濟”的興起為重慶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外來百貨業態的相繼入駐吸收了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近兩年來,北京華聯、銀泰百貨、美美時代百貨、王府井百貨等進入重慶,上萬失業人員再次就業,一定程度上對重慶社會經濟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目前重慶夜市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小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下崗失業人員開始經營餐飲、服裝、小飾品等行業,走上了再就業的道路。
(二)打造重慶特色“夜經濟”的途徑
首先構建以解放碑中心商圈為核心,以常規餐飲、休閑餐飲與特色餐飲為主要內容的解放碑中心商圈夜市,是啟動與拓展重慶“夜經濟”的最好選擇。首先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管理機構,充分整合解放碑、南濱路、朝天門的餐飲資源。例如,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的地下層有部分空閑,且和第一層的美食經營有一定的脫節,應該一方面開發利用閑置的空間,提供更多的商機,形成一個整體的經營規模。另一方面調整好吃街里面原有商家的經營業態和經營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個適合24小時消費的經營形式,使現有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夜市的形成,在以餐飲業帶動“夜經濟”發展的同時,購物休閑娛樂成為進一步帶動“夜經濟”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由餐飲業夜市帶動而起在解放碑的夜市中心基礎上,擴大夜市的規模和范圍,實現夜市空間上的擴展。首先,將朝天門納入夜市工程,這就需要加強對朝天門休閑娛樂資源的整合,利用江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以引進一些時尚的戶外娛樂運動,健身運動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群和個性人群。再聯合南邊的南濱路,將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的長江索道作為整個夜市工程的新亮點,中高消費層次的人群也被納入到這個經濟圈中,不僅使三者間的資源得到充分的發揮利用,他們之間產生的巨大聯動效應會形成一個更大范圍聚集效應以解放碑食品購物夜市為核心的餐飲、購物、休閑、娛樂、健身、旅游于一體的大規模夜市,“夜經濟”的規模效應也將得以充分顯現。
政策的支持。政府應該在進入條件、占地與管理費用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優惠。比如:改變政府對每個區開放多少露天夜市的數量限制,凡符合規定要求且經營管理規范、衛生達標的餐飲企業都可以申報;減免企業經營露天夜市的占地費、管理費等;取消企業“圈地”經營露天夜市的限制等等。
參考文獻
1.王樹春,柳欣.開拓津門夜經濟,打造天津經濟新的增長點.環渤海經濟瞭望,2005年第7期
2.張敦富.區域經濟學原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關鍵詞:區域經濟;煤炭貢獻率;產業結構;山西省
一、引言
能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的物質基礎,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山西省是我國典型的以煤炭為支柱產業的經濟發展的省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和經濟增長的加速,山西煤炭的產量和消費量都在快速上升,不僅加快了山西省煤炭資源的耗竭,也給山西將造成了更多的安全事故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了改變現狀,短期內必須提高山西省煤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長遠來看必須擺脫對資源的依賴,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這才是山西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經之路。
二、山西省煤炭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山西省煤炭經濟發展現狀
1.煤炭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根據山西省數據統計年報的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陜西省煤炭產量總計達到8.32億噸。自2010年以來,山西省的煤炭產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在山西省經過全省的煤炭資源的整合,以及煤炭企業的不斷兼并重組,山西省的煤炭產量,發生了質的改變,煤炭產量已經在向10億噸的水平不斷前進。2016年山西省全省的礦井總量超過450個,在未來的5到10年之內,山西省的煤炭產量在呈現出逐步上升的同時,將不再審批新的礦井建設,煤炭產能過剩的現象,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與此同時,隨著煤炭開采的機械化的不斷普及,山西省的煤炭產量大幅提升,這樣的環境之下,一些資源枯竭的礦井將會逐步關閉。
2.以煤為基多元發展加快
目前山西省的煤炭產業已經呈現出規模化的發展趨勢,以煤為基礎,煤炭產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煤炭產業鏈不斷增加,煤炭的綜合利用價值逐步提升,煤炭產業及其附加產業,成為了山西省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山西省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升每一框的附加值,實現了煤炭產業的大幅度增加。與煤炭產業相關的第三產業,發展趨勢良好。尤其是與煤炭相關的裝備制造業,成為山西省的工業新型支柱,電力產業也超過了煤炭,戰略型新興產業的投資,增速明顯加快。
3.煤炭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
近年來,山西省大力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得煤炭經濟運行質量得到明顯改變。一方面不斷深化煤炭行業專項治理,大力扭轉多、小、亂的煤炭礦廠格局,關閉許多安全隱患高、資源利用率低的生產企業;另一方面以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建設現代化礦井的運營機制,大力推進安全化生產,不斷升級生產裝備,全面落實企業安全責任,建立長期有效的安全生產機制,全面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和整體質量。
4.煤炭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山西省大力優化煤炭產業結構,現形成形成了煤-電、煤-建材、煤-化工等完整的產業鏈。循環經濟在真正實現煤炭清潔、安全、高效、低碳利用的同時,不僅為同煤發展撐起了半壁河山,也成為全省煤炭企業的共同追求。
(二)山西省煤炭經濟發展尚存在的突出問題
1.產能過剩
21世紀初煤炭行業發展迅速,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各地大力新建煤礦或改擴建煤礦,使得煤炭的產能達到高度釋放。目前煤炭的需求量低于煤炭的生產能力,且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據統計,我國煤炭現有的需求總量保持在24億噸上下,而生產能力卻達到近30億噸,煤炭產能過剩嚴重影響山西省煤炭經濟的發展。
2.利潤下降
一是由于煤炭需求量減小而產能過剩,使得價格不升反降;二是電煤價格雙軌制的取消,使得一些電廠抵制市場煤價,限制的煤價的增長;三是煤炭運營成本增加,包括物流運輸成本(特別是煤炭產能集中的山西)、煤炭資源稅、人工成本、安全生產投入及環境治理等因素。由于這些原因,大大縮小了煤價格的上漲,再加上成本的不斷加大,使得煤生產企業利潤嚴重下降,影響經濟發展。
3.環境污染
近些年,山西省大力優化煤炭產業結構給環境帶來了利好,但是這并足以解決煤炭行業給山西省環境造成的污染。比如煤矸石大量堆存,有害氣體不斷排放。對周圍的農作物,飲用水源,以及農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煤炭開采給山西省帶來的是地面坍塌、水體污染、生態失衡、資源浪費等現象,嚴重影響們日常生活。由于采煤技術較低、設備不夠先進、人才素質較低等原因,導致山西省除少數幾個大企業以外并沒有建立起與市場制度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山西省的煤炭行業以粗放式經營的本質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變,在高強度和粗獷式的開采中,使得煤炭資源大量浪費,資源利用率低,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礦渣被丟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且對環境造成污染。
三、山西省煤炭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
本文選取了20多年來山西省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并由此建立C—D的生產函數模型,由于煤炭是山西省的支柱產業且對其經濟增長的作用較大,所以將煤炭投入作為要素之一。建立C—D的生產函數模型如下:(3-1)由此分析山西省經濟發展中煤炭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變化。其中Y代表產出量;A為常數項,代表基期的技術水平;r代表科技進步率;L代表勞動投入;α為勞動產出彈性;β為資本產出彈性;γ為煤炭產出彈性。在實際中Y表示地區的GDP;L表示全年從業人數;K表示固定資本存量;本文用M表示山西省的煤炭消費量和外調量之和。
(二)變量及數據處理
本文選取的樣本為1990-2016年,根據數據分析及計算得到最終的模型為:(3-2)由公式3-2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基礎下,煤炭、勞動、資本沒多投入1%,那么GDP就會相應的增加0.319922%、-0.596765%和0.32097%,這就說明山西省勞動力的投入已出現過剩的情況,且勞動者的素質水平偏低,而煤炭和資本的增加會對山西省的經濟增長產生促進的作用。
(三)實證結論
煤炭是促進山西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達到1/5,總體來看,科技進步對山西省經濟的發展的貢獻率最高,這也論證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次是資本,資本是經濟發展的源泉。
四、政策建議
具體措施如下:一要大力整治安全性差、生產能力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逐步淘汰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劣、資源浪費嚴重且污染嚴重的煤炭企業;二要主要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制定合理的科學的煤炭開采規劃,煤炭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人類發展的能源基礎,不斷提高煤炭勘探科技水平,大力引進高科技的開采技術裝備,提高煤炭資源的開采率,從源頭上擴充可利用的煤炭資源總量;三要注重煤炭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引進先進的煤炭開采、加工和利用技術等潔凈煤技術,充分將污染廢棄物消化在生產利用中,走綠色發展道路。
關鍵詞:區域金融;區域經濟;門限模型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10-0033-03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區域經濟的收斂性
本文的研究基礎是Solow的經濟收斂假設,對此假設進行的實證研究對于本文而言比較重要,有必要對針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省際趨同或差異性的計量研究進行回顧①。針對我國的區域金融與經濟增長的計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經濟增長是否存在總體收斂、省際間或區域間的收斂和不同時段收斂三個方面。Li(1998)研究證實中國經濟在1978年-1995年總體上出現了收斂現象,估計條件收斂的速度為每年4.75%,在1990年后各省間的差距有所擴大。Chen和Fend(2000)對1978年-1989年中國29個省的數據進行的計量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區域經濟在此期間出現收斂。李永友、叢樹海(2005)通過利用1994年-2002年中國各省的經濟增長橫截面時間序列數據,研究發現這一時段的人均產出的增長水平表現為一種收斂的趨勢。張煥明(2005)研究發現由于后發能力因素,如學習能力、對新技術的理解力以及技術的擴散效應,地區間的經濟受Verdoom-Kalder效應和后發優勢效應的共同影響,1982年-2002年間東、中、西部地區內部各省份經濟增長的趨同性較為明顯,全國各省份經濟增長也存在趨同的可能性。汪鋒等(2006)研究指出人力資本和制度變量的擴展的索洛模型很好地描述了中國各省的經濟增長,在控制了各省人力資本、企業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差異后,發現中國經濟表現出索洛模型預測的條件收斂現象。
但與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收斂相悖的觀點也大量存在著,并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例如,Yao(2002)使用Hsueh-Li(1999)的數據,進行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發現中國各省的人均GDP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擴大,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其他學者的支持(王志剛,2004;王錚、葛昭攀,2002;楊俊,2005)。
事實上,分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不同學者的研究思想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統計指標的差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經濟收斂的要求過于嚴格所致。近年來,有些學者提出了經濟增長的俱樂部收斂,它與絕對收斂和條件收斂不同,其不同于絕對收斂中只有一個均衡水平,也與條件收斂中每個經濟體可以有不同的收斂路徑,在控制一些關鍵變量之后仍然收斂于同一個均衡狀態不同。
程建、連玉君(2005)通過對1952年-2003年各省的人均GDP數據,運用協整檢驗分析對各地區的經濟增長收斂性進行檢驗,發現中西部地區具有收斂性特征而東部地區不存在收斂,三大地區間也不存在收斂。蔡、都陽(2000)利用泰勒指數的分解技術,通過把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地區差異分解為東中西部份各地區的各自內部差異和之間的差異,發現在我國不同區域內部呈現出經濟增長的“俱樂部收斂”現象;但在不同區域之間這種收斂卻沒有出現,劉明興等(2000)的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結論。陳安平和李國平(2004)通過對中國東中西部三大地區內和地區間人均產出序列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結果表明,東部和西部地區內的經濟增長具有收斂性,三大地區間的經濟增長卻不存在收斂趨勢,中部各省的經濟增長在長期受三個共同沖擊的影響,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在長期受兩個共同沖擊的影響。由此可以發現,中國地區間經濟發展存在著可能的俱樂部收斂,這是一個能得到大多學者廣泛支持的結論。本文通過門限模型實證分析,檢驗地區金融發展速度對經濟的實際增長速度的作用是否具有門限效應,考察地區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二、樣本數據
采用數據的時間跨度是1990年到2006年,空間跨度包括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具體的指標變量包括經濟產出、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居民消費、人口統計數、地區所有金融機構的存款和貸款。所用的數據均來自全國以及部分地區的統計年鑒和中經網(db.cei.省略/)。
通過對數據進行初步的處理,獲得各地區經濟實際增長速度gy、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速度gi、消費實際增長速度gc、和刻畫地區金融發展的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的實際增長速度gf,以及人口增長速度gp,刻畫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的地區人均實際貸款額TR。這里,我們就只從金融發展的廣度方面來判斷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即用地區人均實際貸款額作為門限變量。
三、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在這里,我們采用門限模型①對中國地區金融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具體的門限模型為:
首先,判斷模型是否存在門限效應,存在幾個門限,從F檢驗結果(見表1),發現模型有兩個門限。
因此,構建如下多重門限模型:
模型中加入自變量平方項,目的是為了克服由于解釋變量不足導致的虛假回歸,另外去掉了估計不顯著的人口的增長速度。
其次,對模型中的變量進行全樣本的數值分位數統計(見表2),我們可以發現數據的一些特點,樣本中的經濟實際增長速度大部分都是正的,中位數是9.714%,大于7%的個數占到總樣本數的75%;固定資產投資的實際增長速度的振幅明顯大于消費,大約是消費的兩倍多;所有的變量都存在著負增長的情況,這是由于物價因素導致的,從1991年到1994年中國經歷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了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后的實際增長速度為負,這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樣本中金融發展速度為負是由于中央銀行為克服通脹而實行較強的信貸緊縮政策,導致區域金融資產實際增長額大規模下降的結果。
然后,通過程序計算估計出方程的兩個門限值大小,分別是γ1=3380,γ2=3937。并且通過門限值對應的似然比值來檢驗門限值的顯著性。
根據地區金融發展水平與門限值大小關系,我們把樣本分為,較高金融發展水平(TR>3937)、中等水平(3380
在已知門限值大小的情況下,估計模型的其他參數(見表3)。從參數的估計結果,我們發現:解釋變量投資和消費對于區域經濟的實際增長速度都具有正向作用,并且投資略小于消費,這說明了在刺激地區實際增長速度時,地區政府依靠投資的增長速度效果不如消費;解釋變量金融發展速度的估計系數,在三個門限中分別是-0.267,4.72和0.094,這表明地區屬于區制Ⅱ時,金融發展速度對經濟的增長速度作用最大,此時有利于相對貧窮地區追趕富裕地區,因為對于同樣的金融發展變化,門限效應的存在導致相對貧窮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將比發達地區快很多,當地區屬于區制Ⅰ時,金融發展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負的相關關系,這表明這些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過低,金融發展受到宏觀政策的影響如緊縮而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因此金融發展在統計上與經濟增長負相關的情況;另外,地區無論處于哪個區制,金融發展速度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都要比消費和投資的影響要大得多。
最后,我們在已知區制的情況下,給出從1992年到2006年,我國各地區每年屬于每個區制的數目比例(見表4)。
從表4,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地區金融發展水平起初兩極分化嚴重,大部分地區屬于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制Ⅰ,此后,有一部分地區逐漸地步入區制Ⅱ,在1996年以后,進入區制Ⅱ的地區迅速增加,在2001年以后,屬于區制Ⅱ的地區,迅速地進入到了區制Ⅲ中,在2006年,區制Ⅰ、Ⅱ、Ⅲ分別包含地區的數目比是36361,這說明1990年到2006年間,我國各地區的金融發展速度較快,金融發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與我國各地區的現實相符合。
四、簡短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的實證分析,我們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投資和消費對于區域經濟的實際增長都具有正向作用,投資作用略小于消費,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比消費和投資要大得多。
2.地區金融發展水平存在較低、中等和較高三個區制,地區金融發展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作用具有顯著的門限效應,在達到經濟穩態的過程中,地區金融發展速度是決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地區金融發展水平通過影響金融發展速度對經濟增長速度作用的大小,決定著經濟增長速度,即地區金融發展速度對經濟增長速度的作用受到該地區金融發展水平高低的影響,理論上存在著門限效應。
3.屬于區制Ⅱ的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最大,此時有利于相對貧窮地區追趕富裕地區,屬于區制Ⅰ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出現負的相關關系,即在區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金融發展表現出對經濟增長的阻礙作用。
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及中國地區金融發展水平與地區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有意義的特征,我們建議:
1.中國目前仍然存在著大量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的省市地區,這些地區在尋求加快經濟增長速度的時候,應該避免依靠不可持續的投資的高速增加,和期望于增長穩定的消費的作用,而應該著重考慮依靠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利用它的增長對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尤其是它的水平值在達到一定門限值以后所具有的巨大倍數效應,從而走上經濟高速增長的路徑,追趕上富裕的地區。
2.國家在制定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政策時,可用考慮通過幫助促進這些落后地區的金融水平的發展,來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可以借鑒日本在沖繩建立振興開發金融公庫,意大利為開發南方落后地區建立南方金融租賃公司,在落后地區設置專門的區域性政策金融機構來促進這些地區的金融和經濟水平發展。還可以借鑒美國的差別準備金政策,對落后地區實行差別金融控制政策,以及實行傾斜性信貸政策,鼓勵私人資本流向落后地區,促進這些地區的金融和經濟發展水平,使這些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達到第一個門限值以上,進而通過區域金融發展來拉動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1]Hansen,B.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93),1999,pp.345-386.
關鍵詞:江蘇省;區域經濟;金融發展;區域經濟增長
江蘇省作為我國沿海地區的重要省份,經濟較為發達,經濟實力在全國位居前列。一直以來,江蘇省都對金融業的發展予以高度的觀注,并且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點項目。通過金融業的大力發展和金融產業結構的不斷完善,金融業發展逐漸成為江蘇省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持力量?,F如今,金融業發展已經在江蘇省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機制
(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區域金融促進區域資本投入水平的上升。區域資本形成與積累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資本的積累又取決于資本產出率與儲蓄的規模。金融資產由于具有明顯的多樣化特點,加上金融部門的融資機制的影響,促使儲蓄向投資加快轉移,因此區域金融發展大大促進了儲蓄規模的增加。金融發展越好,其金融產品、金融機制的選擇越多,人們投入金融業務發展的欲望也越強烈。因此,金融業越發達,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轉化率越高,增加區域資本投入。
2.金融發展促進資本產出效率的提高金融發展有利于改善資源配置,提高配置效率,為潛力的投資者提供足夠的資金進行創新。同時,金融機構對企業的外部監管促使企業自身主動積極改善經營方式。所以金融發展有利于促進資本產出效率的提高。
(二)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的影響
1.區域經濟對金融運行效率產生決定性作用基于現代貨幣信用經濟,金融資源供需平衡取決于經濟的基本狀態。規模經濟,促進規模的增長,金融資源供給和需求直接影響金融行業的發展。因此,金融經濟效率的效率有決定性的作用。
2.區域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對金融資源的跨區域流動產生影響金融資源只能夠在市場經濟制度的條件下方可發展成為具有獨立性的特殊資源,引導者其他經資源的分配。區域經濟差異的擴大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產生負面的作用。
二、江蘇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一)區域金融差異
金融存款和貸款方面從2005~2012年,江蘇金融機構存款貸款余額不斷上升,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到2012年年底,江蘇存款貸款首次超過12萬億元,比改革開放初期,存款余額從1978年到2012年增長到75481.51億元,規模擴大約1244倍,貸款余額從1978年到2012年增長到54412.30億元,規模擴大約472倍,存貸款總額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由此可見,江蘇金融機構具有的資金實力也在不斷增強,金融資產也處于擴張的階段,逐漸適應江蘇省經濟對資金的需求。2.保費收入方面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江蘇省增加了保費收入,并增加顯著。到2012年,江蘇省一共90家保險公司,數量比上年增加4家,比2005年增加1685家,從業人員從2005到2012年增加8.8萬人。保費收入在2005年為437.34億元,在2012年上升為1301.28億元,增長率達到197.53%。
(二)區域經濟差異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江蘇省內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有所不同,地區差異日益加劇。江蘇省不同地區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異進一步拉大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國內生產總值(GDP)江蘇省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處于平穩增長的階段,社會事業和經濟發展均處于上升的時期,經濟效益也獲得明顯的提高,經濟增長較好。在2012年江蘇省生產總值達到54058.22億元,比2011年增長10.08%,人均GDP為68347億元,比2011年增長9.7%。全年財政收入達到14843.89億元,比2011年增長5.12%,進出口總值達到5480.93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54%,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1706.58億元,比2011年增長20.49%。由此可見,江蘇省整年的經濟發展特點表現為:投資、消費、出口穩定增長,增長結構有所改善,消費、投資、出口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動力,財政收入明顯增加,經濟結構調整可見成效,經濟增速良好。
(三)二者關系分析
1.金融存款和GDP隨著金融機構貸款的不斷積聚,在2005年至2012年間實現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對GDP的超越。通過相關性檢驗,測得二者具有很強的線性相關性。由此可見江蘇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地方GDP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
2.貸款余額和GDP雖然金融機構貸款與GDP增長速率不盡相同,差距被逐漸拉大,但二者的發展趨勢依然朝向相同的方向。經過對二者進行相關性檢驗,確定二者具有明顯的線性關系。因此,江蘇地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和地方GDP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3.保費收入和GDP2005年至2012年間,江蘇省保費收入迎來飛躍式發展,而在2005年至2007年間,保費收入的增長速率與GDP的增長速率基本保持一致。經過對二者進行相關性檢驗,確定二者具有明顯的線性關系。由此可見,江蘇省GDP與保費收入的變化趨勢保持一致。
三、如何促進江蘇省區域經濟與金融協調發展
(一)積極推進資本布局和對外開放
充分利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會,拓展更多的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資本市場,積極穩妥地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在開放條件下,充分做好相關的金融風險預防工作,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引進國外先進經驗,技術和財務管理人員,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競爭力。使用該地區自身經濟優勢和地理優勢,毗鄰上海廣泛吸收大型骨干企業,合資企業,高質量的外國公司和民營企業在江蘇南部。積極做到江蘇省政府提出的“爭先、領先、率先;創新、創業、創優?!贝罅Υ龠M國債和公司債券市場的發展,降低企業債券發行的門檻,試點城市儲蓄市場的發展。鼓勵民間資本的有效運轉,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內的金融集體。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下將信用評級機制市場化,促進低風險資本市場的模式創新。
(二)加強完善信貸風險預警機制
風險預警機制是基于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對貸款風險評估、貸款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時間、數量的風險、風險對象、風險損失率進行分析。銀行應當盡快加強和完善信貸風險預警機制建設,培養廣大農民的可信度,降低業務風險。對影響較大的資產質量預警信號,及時消除各種潛在風險的貸款損失可能造成的。
(三)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必須盡快治理與優化信用環境,提倡誠實。協調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需要監控,不僅需要防止債務人,逃避和拒絕金融債權,通過各種途徑對企業失信行為的人嚴懲。改變融資觀念,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積極吸引私人資本,努力擴大利用外資,引導具有良好的信用和資本擴張能力的優勢企業,推動相關企業和項目融資;采取財政貼息的方式,引導金融部門增加信貸加入。例如在江蘇省江北新區浦口區的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針對企業信用水平相對較低的現象,采取靈活的措施,對于市場的企業和項目,給予貸款支持。爭取在江蘇省內做到創新創業的先行區,自主創新的示范區。堅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綜上所述,江蘇省區域金融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性,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必須通過有效的對策來促進二者的協調發展,結合多一點,爭取使江蘇省成為全國創新發展的排頭兵,科學發展的領頭羊。以促進江蘇省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盧長春 鐘雪松 郭小芳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一、技術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雖然持續高速增長,但中國的部分地區卻舊貌依然,地區經濟增長差異在部分地區高速增長的對照下,顯得尤其突出。各界專家,采用目前分析經濟增長因素的最主要方法即將有形與無形增長因素同時加以研究、計算的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方法,并結合中國二元經濟的特點,在詳細描述了中國大部分省級地區在改革開放后經濟不均衡增長的格局后,分析了地區經濟增長差距擴大的原因和后果,彌補了目前國內關于在省級地區層次上進行經濟增長間比較研究的空缺:張慧文根據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西部大開發的需求,研究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與地區形象的關系,認為把形象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構筑經濟增長的支撐力,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桁林認為經濟增長來源于勞動積累、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歸根結蒂也來源與勞動積累和資本積累,因而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勞動積累和資本積累??到?、白帆認為由于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國民經濟工業化的中級階段,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增加來推動,而在諸多的生產要素中,投資的增長尤為重要,技術進步和勞動力投入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吳文麗運用經濟增長理論,以新經濟增長模型為基礎,對我國東中西部各地區1978~1998年勞動、資本、技術的增長率及對GDP的貢獻進行分析,比較東中西部地區在要素投入增長、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方面的差異。通過研究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要素投入來拉動;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和北京這些省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已經趨于飽和,其資本利用效率低下,應著重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而西部地區的省市應該是資金首先投向的地方,要提高其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而提高整個地區的綜合生產率。
當前,在知識經濟背景下,技術要素的制度激勵已成為技術創新及與經濟增長形成互動循環的重要環節。與其他要素不同,技術要素按貢獻分配更為復雜,有一系列尚未解決的問題。周振華從技術要素內涵界定、基本屬性及其按貢獻分配依據等方面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重點分析了技術要素特性及其對收益分配的影響,并從理論上概括與歸納了技術要素按貢獻分配的方式類型,闡述了技術要素按貢獻分配的分類原則及機制設計框架。
二、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經濟增長可視為一國經濟總量擴張與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統一。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國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束縛了產業結構效率的發揮。孫健、周浩運用產業結構效率約束的理論分析,對這些約束因素做了詳盡的闡述,并提出了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變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低層次、低效率的現狀的建議。朱慧明、韓玉啟利用各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及一、二、三產業產出的橫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測算了各產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指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而非經濟增長造成了我國的結構調整;同時,通過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證明了擴大第三產業產出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能引導我國地區經濟的良性增長。而劉偉認為,過去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由第三產業拉動的,第三產業的結構擴張會降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經濟規模的正效應,因此只有通過提高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效率才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變動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關鍵。面對區域間的產業結構扭曲,產業組織的低水平生產過剩,何雄浪、嚴紅認為只有以產業調整為核心,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增強中小企業活力,大力加快城市化進程,我國國民經濟才能克服區域產業結構失調的現象,使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盡快起飛,縮小與東部地區經濟差異。
三、投資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投資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沈秀雙研究認為,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由供給一方轉向需求一方,投資成為最積極的需求因素,更肩負起“擴大內需、啟動消費、拉動經濟”的重任。而李忠、任文舉通過對1992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的考察,發現這時期中國經濟運行的總特征是投資成了支撐中國經濟的決定力量,結果造成了經濟的大起大落。李忠、任文舉通過理論的探討發現消費需求才是社會需求中的最終決定力量,并通過消費調節投資需求,進而支撐中國及地區經濟的增長。盧嘉瑞、王智剛針對近年來我國通貨緊縮、內需不足、市場低迷的情況,對擴大內需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內需對推動經濟穩健增長起決定性作用,投資需求是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而消費需求是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擴大內需應堅持投資與消費的“雙拉動”。范劍平通過剖析我國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發現,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呈明顯的投資主導型模式,且政府投資拉動略強于社會投資;在消費領域,政府消費率節節上升,居民消費率保持低位,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減弱。分析認為,為了進一步增強經濟自主性增長動力,應對社會投資實行更大力度的多方面鼓勵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由目前的投資主導型向居民消費、社會雙拉動型轉換。
四、其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
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江曉薇認為我國要防止陷入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經常出現的貧困陷阱之中,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總量拉動增長轉向提高生產素質推動的增長,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效應使之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年來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陳浪南研究發現FDI的存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存在線性相關關系,FDI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增加。FDI除了直接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外,還通過技術這一渠道發揮效力。程惠芳利用FDI與開放型內生增長模型實證分析了1975~1999年FDI對我國的影響,發現FDI對我國經濟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具有積極作用,其作用機理是FDI促進我國在資本深化的情況下的自主創新能力,FDI項目的技術溢出和技術轉移提升我國的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趙熙,唐五湘.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差異比較[J].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學報,2000,(1).
[2]張慧文.西部地區形象與西部經濟增長機制的形成[J].甘肅社會科學,2003,(1).
[3]桁林.是什么因素創造了長期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J].浙江學刊,2003,(3).
[4]康白峰,白帆.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聯性的回歸分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
[5]吳文麗.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要素投入作用比較[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
[6]周振華.技術要素按貢獻分配的理論分析[J].學術月刊,2003,(5).
[7]孫健,周浩.我國產業結構低效率因素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3,(1).
[8]朱慧明,韓玉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運籌與管理,2003,(4).
[9]劉偉,李紹榮.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中國工業經濟,2002,(5).